总体化护理对高血压合并糖尿病老年患者的影响

2022-11-1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高血压和糖尿病均为老年患者常见的慢性基础性疾病, 与高血脂统称为“三高”。两种疾病合并后相互影响, 对患者的心脑血管及肾脏系统造成严重损伤, 形成恶性循环, 治疗护理难度高, 患者预后差[1]。高血压合并糖尿病病程长, 在治疗护理过程中要加强对患者血糖、血压的监测和控制, 提高患者的自我管理水平, 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2]。总体化护理是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加以心理干预、健康教育、安全管理、预后指导等多项内容, 是护理工作更为细化, 加强各护理环节的衔接管理, 为患者提供科学化、系统化、整体性的护理指导[3]。该文将以该院收治的118例患者作为案例, 分析不同护理方法下患者的护理效果与预后情况,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该院2014年1月—2016年12月收治的118例高血压合并糖尿病老年患者, 年龄62~90岁, 平均年龄 (78.50±6.25) 岁, 其中男性患者63例, 女性患者55例。查阅118例患者住院病历和护理档案, 根据不同的护理方法进行分组, 常规护理患者标记为对照组, 总体化护理患者标记为观察组, 每组患者59例, 两组患者在病情和基本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 遵医嘱指导患者进行用药及常规检查, 每日进行血糖、血压测量, 建立血糖血压登记簿, 告知患者治疗护理中的要求及注意事项, 进行并发症预防管理。

观察组患者采用总体化护理, 在综合评价患者病情和生理状态后制定个体化史制定护理计划, 围绕患者开展心理干预、健康教育、安全管理和预后指导, 防止患者病情进一步恶化[4]。 (1) 心理干预, 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患者在就诊治疗中会伴随有不同程度的头晕、胸闷、无力等不适感, 许多患者在长期病情反复的影响下, 其精神状态和情绪发生转变, 出现消极、悲观、抑郁的情绪, 护理配合能力差。护理人员在患者入院时与患者进行充分的沟通交流, 了解患者的情绪状态及内心想法, 了解患者的护理需求, 通过倾听、聊天等方式帮助患者宣泄不良情绪, 并对指导家属对患者进行心理指导, 提供家庭支持[5]。 (2) 健康教育, 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患者由于年龄大, 对疾病相关知识的了解程度不高, 且受社会环境影响下对疾病存在误解。护理人员要根据患者的年龄、文化程度提供健康宣教, 详细告知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治疗护理流程及目的, 使患者正式疾病, 消除顾虑和戒备, 增强对医护人员的信赖感[6]。 (3) 安全管理, 高血压合并糖尿病老年患者病情反复, 患者在入院后连接多功能监护仪, 对患者的心率、呼吸、脉搏情况进行动态监测, 每日早晚进行体温、血压测量, 在空腹及餐后2 h测定血糖水平, 每3 d进行血压血糖控制情况分析, 及时调整治疗护理方案;为加强患者卧床期间的安全管理, 护理人员在床边放置护栏, 防止坠床意外, 加强患者皮肤、眼部及口腔的卫生护理, 降低并发症的发生[7]。 (4) 预后指导, 高血压合并糖尿病老年患者的饮食及行为习惯直接影响患者的病情变化, 护理人员指导患者制定饮食方案, 合理安排饮食结构, 减少患者高钠盐、高糖、高脂肪类食物的摄取, 每日保持充足的睡眠休息时间, 要求患者长期坚持遵医嘱用药, 适当参与活动锻炼, 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8]。

1.3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各组间指标差异的比较采用检验水准α=0.05进行分析, 计量资料用 (±s) 表示, 行t检验, 计数资料用[n (%) ]表示, 行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血糖血压控制情况的比较

在院连续护理14 d后, 118例患者血压和血糖均得到不同程度改善, 观察组患者护理后舒张压 (86.28±9.16) mm Hg, 收缩压 (127.95±12.29) mm Hg, 空腹血糖 (6.85±0.44) mmol/L, 饭后2 h血糖 (9.25±0.79) mmol/L, 各项指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2.2 两组患者护理效果评价的比较

分析118例患者在不同模式下的护理效果评价, 结果显示, 对照组护理总有效率81.36%, 有9例患者出现并发症, 发生率15.25%, 其中出现血栓4例, 视力模糊3例, 糖尿病足2例;观察组总有效率91.53%, 有2例患者出现并发症, 发生率3.39%, 分别为血栓和视力模糊。观察组患者治疗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详见表2。

3 讨论

高血压和糖尿病是老年患者基础中的常见类型, 对患者的心血管系统及各器官功能造成一定程度损伤, 可诱发心肌梗死、卒中等危重症疾病, 两者互为危险因素[9]。在高血压合并糖尿病老年患者的治疗护理中, 血压血糖控制水平及护理质量直接影响患者的转归和预后效果[10]。高血压合并糖尿病的发生往往与患者的不良饮食生活习惯、环境、遗传因素等相关, 在治疗护理的同时, 指导患者进行自我管理, 加快患者的康复进程。在总体化护理干预中, 护理人员针对性对患者进行引导、鼓励和安慰, 给予患者人性化的护理关怀, 提高血压血糖监测的频率和准确度, 指导患者遵医嘱接受治疗护理[11]。研究结果显示, 观察组患者护理后血压血糖各项指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 (P<0.05) ;对照组护理总有效率81.36%、并发症发生率15.25%, 观察组总有效率91.53%、并发症发生率3.39%, 观察组患者治疗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在总体化护理中, 丰富了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患者的护理内容, 加强了风险安全管理, 对护理人员的细心、耐心与责任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护理过程中, 护理人员与患者密切交流, 可及时了解患者的护理需求, 全面提升护理质量, 推进患者治疗康复的进程[12]。

综上所述, 总体化护理加强了对高血压合并糖尿病老年患者在院期间的基础护理、生活、用药、心理及行为管理, 为患者提供科学化和系统化的护理指导, 提高了护理环节的衔接性、科学性和系统性。在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患者的总体化护理管理中, 改善患者精神状态, 引导患者养成良好的饮食和生活习惯, 有助于患者血压和血糖控制, 显著提升护理质量, 具有较好的实践应用价值, 可作为首选护理方法进行推广。

摘要:目的 探究高血压合并糖尿病老年患者应用总体化护理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该院2014年1月—2016年12月收治的118例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患者, 根据护理方法不同进行分组, 常规护理患者为对照组, 总体化护理患者为观察组, 比较两组患者血压血糖控制情况、护理效果及并发症情况。结果 观察组患者护理后舒张压 (86.28±9.16) mm Hg, 收缩压 (127.95±12.29) mmHg, 空腹血糖 (6.85±0.44) mmol/L, 饭后2 h血糖 (9.25±0.79) mmol/L, 护理后各项指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 (P<0.05) ;对照组护理总有效率81.36%、并发症发生率15.25%, 观察组总有效率91.53%、并发症发生率3.39%, 观察组患者治疗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 (P<0.05) 。结论 总体化护理加强了对高血压合并糖尿病老年患者在院期间的基础护理、生活、用药、心理及行为管理, 为患者提供科学化和系统化的护理指导, 改善患者精神状态, 引导患者养成良好的饮食和生活习惯, 有助于患者血压和血糖控制, 显著提升护理质量。

关键词:总体化护理,高血压,糖尿病,老年,护理效果

参考文献

[1] 何运花.总体化护理对高血压合并糖尿病老年患者的影响分析[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16, 37 (4) :560-561.

[2] 李樱.护理路径表干预对老年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患者治疗效果的影响[J].护士进修杂志, 2015, 30 (20) :1870-1872.

[3] 时秀云.优质护理对老年原发性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患者预后的影响[J].保健医学研究与实践, 2015, 12 (5) :76-77.

[4] 刘丽莎.综合护理干预对老年高血压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血压、血糖的影响探讨[J].糖尿病新世界, 2015, 1 (15) :165-166.

[5] 郭蕾, 雷睿.探讨老年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患者的心理调查及护理对治疗的影响[J].糖尿病新世界, 2015, 1 (12) :205-206.

[6] 宋冠梅, 贾维力.老年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患者的心理调查及护理对策[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5, 15 (44) :229.

[7] 申印堂.老年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患者总体化护理影响观察[J].基层医学论坛, 2014, 18 (32) :4423-4424.

[8] 施大云.高血压合并糖尿病老年患者的总体化护理体会[J].中国社区医师, 2014, 30 (25) :125-126.

[9] 高羽.总体化护理对41例高血压合并糖尿病老年患者的影响[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14, 1 (14) :137-138.

[10] 沈缪红.总体化护理对高血压合并糖尿病老年患者的影响分析[J].社区医学杂志, 2014, 12 (12) :40-41.

[11] 刘雪莲, 王浙霞.社区老年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患者的综合护理干预[J].中国老年保健医学, 2014, 12 (2) :91-93.

[12] 叶春妍.高血压合并糖尿病的老年患者的总体化护理影响[J].中国卫生产业, 2013, 1 (29) :48-49.

上一篇:项目管理在高校人力资源中的经济作用下一篇:适时存货管理要求下的绩效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