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警校联动机制

2022-10-1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建立警校联动机制

高校招生\培养\就业联动机制的建立

[摘要]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高校的办学规模和办学自主权不断扩大,由此带来了招生、人才培养与就业等问题。做好招生、培养、就业联动机制建设是保持高等教育持续、稳定发展的需要,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本文从信息、组织、制度保障等方面,探讨如何建立有效的招生、培养、就业联动机制。

[关键词] 招生 培养 就业 联动

一、建立招生、培养、就业联动机制的必要性

招生就业制度的改革使高校作为主体面对招生市场和就业市场的双重考验。招生生源的优劣影响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又影响到学生的就业率,就业率的高低反过来又影响到高校招生生源质量的好坏,这已成为教育工作者的共识。

招生、培养、就业联动是指建立以就业导向的招生、培养、就业一体化运行机制。进口畅,出口旺,教育质量是保障。培养出适应社会所需的高质量人才是学校各个培养环节共同努力的结果,而招生、培养与就业是关键所在。高校要生存,要发展,就应该积极推进招生培养就业联动机制建设,以质量促就业,以就业促招生,提升学校竞争力。

二、建立内部协调、外部统一的联动机制

1.内部联动机制

内部联动机制是指以就业为导向,将就业率与招生规模、专业结构、培养模式、教学评估挂钩,并且通过一系列奖惩制度和责任制度,将这一机制贯彻于从招生到培养,从学校到院系的两级就业管理组织,从校长到教师等各个层面。具体地说,学校应建立和落实校长、院长、系主任、研究生导师、专业教师五个层次在人才培养质量和就业上的考核奖惩制和岗位责任制,使学校各个层面人员全部纳入招生、培养、就业一体化机制。

2.外部联动机制

(1)校企合作联动机制

建立与企业深度合作,让企业深度介入到学校的教学、科研、招生、就业等各环节。学校要根据各专业培养方向,坚守原有行业性办学的优势,与行业共同建立实践教育体系,积极吸纳行业或企业参与教学大纲修订、课程开发、专业设置和调整、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编写特色教材、实践教学设计和实施等工作。学校要熟悉企业的战略发展目标,在寻找共同点上实现合作共赢,才能为校企联动奠定坚实的基础。学校要依托用人单位建立一批“零距离”实践教学基地,依托企业专业技术人才、建设一支理论与技能兼备的新型职业化教师队伍,努力做到校企师资互动、科研互促、文化互补、资源共享,实现校企在产学研方面的对接,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2)校地相承联动机制

在知识经济时代,高等教育将成为社会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校地联动是知识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地方性高校必须把自己融入地方、立足地方、面向世界;围绕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改革培养方案。在校地相互参与、利益共享方面,學习美国高校的经验,依靠自身知识与智力优势,根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或社区需要,建立若干个社会咨询服务组织,或类似智囊团的组织,为政府决策或社区发展开展咨询服务活动、提供建设性意见,使“学校不再游离于社会之外,而进入社会中心,成为社会的机构。”学校要在广泛参与中把知识和科研成果用于解决社会问题,转化为经济和社会效益,实现以服务求支持、以实践促改革、以贡献求发展、以引领求创新,在联动中开拓就业市场。

(3)校际共赢联动机制

高校之间竞争是客观的,由于各校办学定位和特色不同,仍然能在竞争中建立合作互动的伙伴关系。加强不同类型学校间的互动,利用学校各自的优势,实行互补、借鉴和共享,达到共同提高。积极开展区域内高校间的联动,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为导向,根据各校不同特点和教育资源状况,在就业工作上,要建立统一规范、相互贯通、相互衔接的信息平台,以及本地区高校毕业生就业大市场,实行毕业生登记制度,互通信息,共同促进毕业生充分就业;在产学研工作上,实行师资联手、资源共享,在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攻关解题的过程中,提高教师和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在服务社会中体现知识的价值和高校的引领作用。

三、做好信息、组织、制度保障,促进联动机制建立

1.信息保障

就业信息反馈系统是以就业人员就业后的信息为基础,通过分析、提取、加工,将处理后的信息提供给招生与人才培养部门,从而使学校的招生培养工作更适应社会变化及企业要求。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求。通过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招聘,折射出社会对各类人才的需求量和培养规格要求。二是毕业生对社会的需求。市场经济条件下,毕业生对社会需求的不同反映将不同程度的改变培养与需求的原有关系,使它们之间的差距缩小或是扩大。因此,建立就业信息反馈系统在招生、人才培养以及就业联动机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目前高校对于就业信息反馈收集的方式主要是问卷调查,常常出现调查不深入,了解不透彻,反应不真实等情况,同时对于信息处理往往表面化,导致了重要的信息流失。另外,高校在进行信息处理中往往不能为就业信息与招生、培养信息传送提供流畅通道。基于以上,应分别从信息的收集、处理以及传递三方面入手,解决存在问题,从而建立有效的就业信息反馈系统。

(1)信息收集

学校应从招生信息、人才培养信息以及就业信息三方面入手,做好信息收集工作。其中,招生和人才培养信息可以在在校期间较容易进行;而就业信息需要校方与用人单位取得联系,并确定其工作表现。学校可成立“企业关系部”,专门负责校企沟通,通过设计好的调查问卷,利用采访调查、邮寄调查、电话调查、留置问卷调查等多种采样方法,进行调查。

构建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是毕业生和用人单位跟踪调查获取反馈信息的基本前提。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需要满足科学性、可操作性、独立性、简明性、完备性等原则。结构设置上可将指标体系的内容分为思想品德、职业道德、知识能力、工作技能、团队合作、科技创新、身心健康等一级指标,并依据每项一级指标的内涵和外延,进一步确定二级指标的内容。在形成各项指标后,应根据此评价体系,全方位做出评价。人的主观性、复杂性等特点决定了要全面、客观、公正地了解评价对象,就必须选择不同的评价主体,即上级主管、同事、下属和毕业生自我从不同的角度来进行评价,依靠群体的经验、智慧从不同的角度对毕业生进行全面的评价,获得有效反馈信息。

(2)信息处理

在获得有效的数据后,应对招生、培养、就业信息进行科学的分析、处理,并对其做综合的相关性分析,从而形成对决策有用的信息。

招生信息是指学校在招收学生时取得学生的原始信息,其中主要包括:生源省份、生源性质、政治面貌、选择专业、身体状况等等。通过对招生信息的分析和处理,呈现出学生的主要历史信息。

人才培养信息主要指学生在校期间的各种表现情况的信息,主要包括:学习成绩、思想测评、学生工作、社会工作等。通过对人才培养信息的分析、处理,呈现出学生在校期间的主要表现情况。

就业信息。如上所述,对就业信息收集进行收集的过程实际上包含了对信息的处理。因此,就业信息处理后与指标评价系统相似。

综合相关性分析。通过信息的收集和处理,已将整个信息反馈系统中的信息归纳为三种信息流,如图1所示:

从图中可以看出,将就业信息中的各因子分别于招生信息与人才培养中的各因子做因子分析,从而找出与各就业信息因子密切相关的招生与人才培养因子。标记相关因子及其相关程度,从而为决策提供依据。

(3)信息传递

信息反馈系统的建立更加离不开信息的快速有效的传递,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好传递工作。首先,信息传递源应予以改进。以往的信息收集往往依靠纸制原始凭证,效率低、不易保存,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校方应与时俱进,建立全校的电子信息库,对主要的信息加以记录,并及时更新,切实提高反馈系统的运行效率。其次,信息传递途中应注重效率。招生、人才培养以及就业中心在学校中所处位置不同,在信息交流方面难免存在相互推脱、效率低下的情况。校方应促进三方的交流,建立特殊组织专门收集、整合三个部门的信息。最后,在前两项的基础上,分析处理后的有利于决策的信息应当直接提交于相关领导,以最短的时间办理最重要的事情。

(4)信息反馈系统建立

通过对信息的收集、分析、处理,可以建立一个较为完整的信息反馈系统,信息系统以就业信息为处理输入对象,结合招生信息与人才培养信息,做相关性分析,从而得出与招生和人才培养相关信息,为招生计划,培养计划的制定提供可靠的依据,实现了招生、人才培养、就业的联动机制。

2.组织保障

建立招生培养就业联系会制度,集中研讨协调重点工作。为了便于在信息反馈的基础上对于一些重要问题及时取得一致,学校应该建立由招生就业处、教务处、学生处、研究生院和相关学院定期参加的联系会制度。联席会准备工作应该包括招生就业处总结分析当年的各专业招生、就业情况,制定10年计划的初步设想,收集由招生宣传组反馈和新生调查反馈有关信息。召开招生培养就业联席会,汇总招生计划设想。与各学院预约调研,可以根据各学院特点进行。落实分专业计划,听取各专业分省计划意见招生就业处形成最终10年招生计划。在管理机构上,校内招生、培养、就业、校企等职能部门要相互合作。成立有这些部门以及校內专家、企业高管、人才服务机构负责人、优秀校友等组成指导委员会作为咨询机构,为高校招生、专业设置和课程改革、就业市场开拓等提供决策咨询,并参与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专业和课程的开发与改革,学生实习指导与考核和就业指导教育等。

3.制度保障

(1)明确专业设置与调整,应当适应我国的经济建设、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满足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和重点行业、地区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

(2)建立现有专业调整的详细评审和对新增专业的考核规定,设置专业建设委员会还可以负责对新设专业的建设情况实行指导、检查和评估,对于评估达不到要求的专业,视情况予以通报,并调整专业规模。增设新专业需要提供人才需求的论证报告,对新设专业应该最迟在第一届毕业生毕业半年内完成检查、评估。

(3)依据学校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整学科专业结构。对就业率低、社会需求趋于饱和的专业要实施果断的调整措施,进行专业重组或申办新专业。学校新设置专业必须充分考虑社会需求和毕业生就业实际,围绕办学特色,突出学科优势,灵活设置专业方向。停招两年以上的专业恢复招生,须对人才培养方案和社会需求趋势做可行性研究后,经评估通过再恢复招生。

(4)专业规模调整方面,如统计每年的就业率,设定一定的规则,对于签约率(含升学率)和就业率都无法到达某一标准的专业,第一年亮黄牌,第二年减招1个班,以后连续无法达标,将逐年减少招生名额,直至停招。

总之,招生培养就业工程是学校的生命工程,研究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根据能够形成科学发展、良性循环的目标,从信息、组织、制度等方面做好保障,建立行之有效的联动工作机制,可促进学校科学发展。

参考文献:

[1]黄兆信.用科学发展观构建高校招生培养与就业联动改革体系.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6,(1).

[2]王茂涛.本科高校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招生、培养、就业一体化运行机制探讨.高等农业教育,2009,(2).

作者:史贞军 闫 立

第2篇:建立危化品运输执法联动机制

道路运输危化品安全监管现状

随着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危险化学品的产量和运量逐年上升。据统计,全国共有道路危险货运企业7274家,各类运输车辆13.22万辆,从业人员60多万人。我国每年通过公路运输的危险化学品约有2亿t、3000多个品种,其中易燃易爆油品达1亿t,液氯每年的运输量达400万t,液氨每年的运输量达300万t,我国危险品运输已占年货运总量的30%以上。我国道路运输危化品还将保持增长势头,长距离、大吨位的运输状况还将持续。危险化学品道路运输属于高风险行业,涉及危险化学品、运输车辆、相关人员、道路条件、周边环境等,一旦发生事故,具有影响大、波及范围大、危害大等特点。

目前,我国在道路危化品运输安全监管采取政府部门监管与行政许可制度。一是交通运输部门负责运输企业资质认定和相关人员资格认定。从事道路危险货物运输的企业,应获得地市级道路交通管理部门颁发的《道路运输经营许可证》或《道路危险货物运输许可证》,方可从事运输业务。运输企业驾驶人员、装卸人员、押运人员需经当地交通部门考试合格,取得相应从业资格证,方可上岗工作。二是公安部门负责路面通行许可与路面执法。通过公路运输剧毒化学品等物质,托运人应当向目的地的县级公安部门申请办理《剧毒化学品公路运输通行证》,并按指定的时间、路线、速度行驶,悬挂警示标志,采取必要的安全措施,安全行驶。三是质检部门负责发放危险化学品及其包装物、容器的生产许可证,负责对危险化学品包装物、容器的产品质量实施监督。

道路运输危化品安全的

主要问题

据统计,在危险化学品生产、储存、经营、运输、使用等环节引发的事故中,运输环节事故概率超过30%。导致运输环节事故多发的原因主要有以下4个方面。

1.运输企业主体责任不落实

运输企业主体责任不落实主要体现在:

一是承运人、托运人不履行法定职责,没有办理剧毒化学品购买凭证或准购证,没有向目的地公安部门申请办理剧毒化学品道路运输通行证,不按规定的时间、路线和速度行驶等。二是托运企业、运输企业对车辆和驾驶人员的管理不到位。部分托运企业、运输企业没有对运输车辆安装、使用行驶记录仪或GPS卫星定位监控终端,没有建立危险化学品运输安全监控系统,致使驾驶人员和运输车辆在运输过程中脱离监管,超速行驶、疲劳驾驶现象严重。三是从业人员素质不高。从事危化品运输驾驶员的守法意识差,安全责任意识差,违章现象经常发生。一些押运员、驾驶员不熟悉危化品性能,不懂得相应的消防知识,事故发生初期,不能按规定要求采取相应的应急措施,致使事态扩大。

2.运输车辆超装现象时有发生

危险化学品发货销售单位片面追求经济效益,没有执行国家有关规定,没有认真核对承运车辆核载质量,致使运输车辆严重超装,埋下了重大事故隐患。

3.非法运输危化品问题突出

一些没有取得危化品道路运输资质的单位和个人,为追求经济利益,擅自从事危化品运输业务,或者有资质的运输单位将承运的危化品转包给其他没有资质的单位和个人运输,造成运输事故多发。

4.道路执法检查缺乏必要的技术支持,监管没有形成合力

对超载危化品的车辆,因在公路运输检查站缺乏必要的卸载设施,无法消除隐患,执法人员只能对驾驶人员罚款后放行。在监管方面,涉及不同地区的公安、交通、质检等部门,由于没有跨行政区、跨部门的通报协查机制,异地相关部门无法追究违法单位的责任,只能在现场对驾驶人员进行处罚。目前,许多运输企业对运输车辆安装了GPS监控终端,但由于危化品运输监管平台没有执行国家统一标准与协议,各监管平台之间无法实现互联互通,更不能在全国范围内对危险品运输车辆实现跨省实时监控和信息共享。当车辆在异地发生事故时,监控系统既不能立即报警,也无法为当地应急救援机构及时提供准确的基础信息,影响了应急救援行动的有效实施。

对策措施

防范道路运输危化品事故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方方面面,需要建立“源头管理、过程监控、执法联动、应急有效”的道路运输危化品安全监管工作机制。

(一)加强道路运输危化品安全源头管理

1.全面落实企业主体责任

首先,运输企业要严格执行国家各项规定,认真执行剧毒化学品准购、准运、线路、罐体使用等制度;建立完善的安全管理制度,对罐车罐体和配载容器质量进行定期检验,防止带病运行;运输车辆要安装符合GB13392-2005《道路运输危险货物车辆标志》和GB20300-2006《道路运输爆炸品和剧毒化学品车辆安全技术条件》要求的标志灯、标志牌、技术条件、安全监控终端等;运输单位在承运货物前,应检查车辆的安全性、罐箱是否完整、阀门是否严密等,检查司机精神状态、是否清楚所指定的行车路线、是否佩戴灭火器,检查防护用品、车辆的轮胎、转向灯、应急灯是否完好。其次,危险化学品生产、经营单位要切实落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按照国家规定要求销售危化品。

2.加强对运输车辆驾驶人员的安全培训

对从业人员开展定期或不定期的安全培训和案例教育,提高从业人员的责任意识、安全意识和防范事故的技能。驾驶员和押运员要了解运载的危化品特性、应急处置方法、报警等知识,做到应知应会,车辆驾驶人员要不超速、不疲劳驾驶,严格按规定的时间、路线行驶。

3.执行充装环节的查验制度

危化品充装单位要建立和执行发货和装载的查验、登记、计量、核准等制度。在技术方面要安裝自动充装计量系统,防止超量充装。在开具提货单据前,要查验车辆资质证件、驾驶人和押运人员从业资格证件,查验车辆及罐体与行驶证照片是否一致,查验危化品警示灯具和标示、标牌是否齐全、准确。严格按照提货单据载明的品种、数量向对应的车辆实施装载,严禁超装、混装、错装、超载,并将查验的情况、装载数量等进行登记建档。

(二)对运输车辆实行全过程动态监控

1.利用GPS等成熟技术,加强车辆和人的全程监控

要指导跟踪企业严格执行国家标准要求,建立车辆监控平台,做到对每部运输车辆都能实时监控,确保运输车辆按指定的行车线路行驶,杜绝超速行驶和疲劳驾驶。

2.加强对重点品种、重点路段、重点时段的安全监管

重点品种是加强对运输液氯、液氨、液化石油气车辆的安全监管。对于易发交通事故路段、连续转弯路段等要加强排查,设置明显提示和告示,采取多种措施,防范事故发生。对于易发生运输事故的时段,如早晨4时至8时,要防止疲劳驾驶,在雨雪冰雾的天气情况下要格外小心,减少运输等。

(三)建立高效执法联动机制

1.完善联合执法机制,解决新问题

建立健全公安、交通、质监、安全监管等部门共同参与的道路运输危险化学品联合执法检查机制,形成“基本信息共享、动态监控通报、联合执法同步、查处意见反馈”的工作格局。在车辆标准、槽罐管理、资质条件、充装环节、运输路线、执法检查、应急处置等方面,制定严格的安全管理标准和制度,加大道路运输安全执法检查的力度,提高监督检查效果。

2.建立通报协查机制

道路运输危险化学品事故通常发生在异地,涉及不同地区的供货方、经销方、运输企业、运输车辆等,需要建立通报协查机制。对道路运输危险化学品的违法、违规行为,严禁以罚代管、罚款放行。对超载、超装等违规行为和非法运输活动,不但要查清驾驶员和押运员的责任,还要倒查托运人、承运人和充装单位的责任;对多次发生危险化学品运输事故的运输单位要吊销危险货物运输资质;严厉查处危化品运输超载和无证运输剧毒化学品等违法违规行为;对发现有超装问题的危险化学品充装单位,要依法给予行政处罚,对反复出现超装问题的危险化学品充装单位,要依法暂扣安全生产许可证和危险化学品经营许可证。

(四)建立健全应急救援体系

1.制定和落实泄漏事故的应急预案,加强物质准备、培训和演练

在重点线路,选择有条件的企业作为易燃易爆、剧毒溶剂等重点品种的卸载基地。一旦发现有超载、超装等危化品运输车辆,要立即采取措施就近进行卸载,消除超载车辆安全隐患,防止只进行处罚,不卸载,继续超载行驶的现象发生。由于道路运输危化品事故的不确定性,要开展不同条件、不同品种的应急演练,建立事故应急专家库,防止事故扩大,防止引发次生事故或交通事故引发危化品运输事故。

2.建设覆盖全国、功能完备的信息共享与监控平台

在统一领导、统筹规划、整合资源的基础上,将公安、交通、安监、质检等相关政府管理部门的信息统一纳入到监控平台。通过统一的监控平台,可以对充装单位、运输企业及车辆、运输过程进行有效监控,实现在全国范围内道路运输危险化学品的全方位安全监管。

编辑林 静

作者:刘 强

第3篇:对建立小额信贷与农业保险联动机制的探索

摘要:2009年中央“一号文件”中明确提出“探索建立农村信贷与农业保险相结合的银保互动机制。小额信贷、农业保险是 “三农”建设的主力军,而银保互动机制可以促进农村经济深度发展。本文结合国际经验,通过分析我国小额信贷与农业保险联动机制现状,找出我国该项目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建议。

关键词:小额信贷 农业保险 银保互动机制

Key words:microfinance agricultural insurance the mechanism of the combination of microfinance and insurance

自20世界90年代我国引入小额信贷以来,小额信贷已经成为农村建设的重要力量之一。据银监会统计,截至2006 年底,全国97%的农村信用社开办了农户小额信用贷款,近60 %的农村信用社开办了农户联保贷款,农户贷款余额为9197亿元,获得小额信用贷款和联保贷款的农户数为7072 万户, 占有贷款需求且符合贷款条件农户数的57.16%,占全国农户数的31.12%。但是,仍有近半数的农户没有获得贷款需求。农业部门风险较大,收益波动剧烈,灾害难以预测,农户缺乏信用测量标准,这使得农村信贷异常困难。而农业保险在农村自然风险转移方面发挥着积极地作用。建立农村小额信贷与农业保险联动机制(简称银保互动机制),可以有效地降低风险,将交易成本降至最小。

一、建立银保互助机制的必要性

小额信贷是指专向低收入阶层提供小额度的持续性的信贷服务活动,是政府支持农村建设的重要金融工具。我国小额信贷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20世纪90年代以前,我国小额信贷项目大多是在国际机构的推动和资金支持下开展起来的,基本没有政府介入,如孟加拉乡村信托投资公司和福特基金会等支持的社科院“扶贫社”项目;第二阶段是20世纪90年代至21世纪,农村信用合作社进入信贷领域,成为小额信贷的主力军。专业化信贷机构逐渐建立,拥有全面完整的小额信贷成功项目的经验;第三阶段是21世纪初期之后,政府明确将小额信贷确定为主要的扶貧项目之一。此时,我国小额信贷由非政府组织的援助转为由政府和指定的国家银行进行操作,并在全国范围内推广。

我国的信贷主要为小额信用贷款和联保贷款等。这些小额贷款一般是无抵押信用贷款,而且大多数的贷款农户没有信用记录,贷款机构为保持自身现金流的稳定性,在对借款人进行审查时要求必然较高,以减少信用风险和道德风险的发生。而大多数真正有贷款需求的农户,由于所能提供信用证明少,难以满足贷款机构的要求,从而被排挤出信贷市场,无法获得资金。这是因为大部分的贷款资金被用于存在巨大风险的种植业或养殖业,其前期投入资金量大,资金回收慢,易受环境、市场影响,属于高风险、高损失的行业。影响农户还款能力的不确定性因素过多,使得贷款难的问题始终存在。

农业保险是指专为农业生产者在从事种植业和养殖业生产过程中,对遭受自然灾害和意外事故所造成的经济损失提供保障的一种保险。农业保险对农作物或家畜所面临的自然风险和外来风险实现有效转移,降低了农业生产中收益的不确定性,为农户提供风险保障。因此将小额信贷与农业保险相结合,可以降低农户在小额信贷中存在的风险,提高农户还款能力,实现贷款机构与农户的双赢,效用做大化。

(一)农业保险可以降低融资风险,提高农户融资能力

首先,农业保险可以将贷款风险由农户转向保险公司,降低农户的收益不确定性风险,提高农户的生产积极性,有利于农村经济发展;其次,农户在农业保险担保的情况下进行贷款,可以提高信用等级,获得更高额度的贷款,有利于进行农业发展与改革。

(二)小额信贷可以降低农业保险的营销成本,提高农业保险的保险深度

农村金融机构的分支网点较多,利用信贷机构的营销渠道,可以降低农业保险的销售成本,降低保险费率,减少逆选择;其次,贷款投入到农业生产中,促进农村经济建设,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村基础设施,进一步为农业保险的顺利开展创造良好环境。

二、国外发展情况及成功经验

将小额信贷与农业保险相结合的联动机制是国际较为通用的模式之一。美国联邦政府1994年颁布的《农作物保险改革法》规定,只有参加政府农作物保险计划的农民才能享受政府的农户贷款计划等其他计划福利。该法的实施使1995年农作物保险的投保率迅速提高,1995年农作物保险承包面积达到2.2亿英亩,占当年可报面积的82%。[ ]银保互助机制促进了农村金融的发展,提高借款人还贷能力,保证了农业生产的持续性、稳定性,同时也促进了农业保险发展,增加农业保险投保率,进而达到优劣互补,共同发展,实现了农村经济的良好发展。亚洲的一些发展中国家如菲律宾、泰国等国则实行部分强制投保模式。如果农户申请贷款种植特定的农作物,则必须依法强制投保农业保险,否则不能给予农户信贷支持。

三、我国银保互助机制现状

2009年中央“一号文件”中明确提出“探索建立农村信贷与农业保险相结合的银保互动机制”。这在政策上对建立小额信贷与农业保险相结合的银保互动机制指明了方向。早在2003年,太平洋人寿就率先在全国开展小额信贷保险试点,并推出配合借款人的意外伤害险“安贷宝”。近年来,该模式已在广东、安徽、上海等地进行了实践,并取得良好成果。

(一)广东“政策性农业保险+小额信贷”模式

广东省佛山市实行的是“政策性农业保险+小额信贷”模式。如果农户购买政策性农业保险,且该农户是农业行业协会的成员,则在向农村信用合作社申请农业贷款时,可以获得在原执行利率基础上下浮5%的利率优惠。当保险事故发生导致损失时,农户可以得到一定金额的赔款,保证了贷款偿还的稳定性,减轻农户的还款压力,减少农户灾后复产的时间。

(二)安徽“贷款损失保险+小额信贷”模式

安徽省根据贷款金额将借款人分为两类:对额度较小的信贷采取自愿投保保险模式,对于贷款额度超过一定金额的借款人强制其购买贷款损失保险,并将银行作为第一受益人。在借款人丧失还款能力、贷款遭受损失后,银行优先将赔款用于清偿贷款。这种差异化模式使农户需求得到满足,农户和银行业也将自然灾害风险转移出去。

(三)上海“小额信贷保证保险+小额信贷”模式

上海安信农业保险公司与上海市政府、农村商业银行共同推出“小额信贷保证保险+小额信贷”模式。如果借款人发生保险事故无法按约定还款时,保险公司则将赔款资金优先用于归还所欠银行贷款,剩余部分支付给被保险人或指定的受益人。这种模式避免了借款人的因灾害而丧失还款能力,也保护了银行贷款坏账。

四、我国银保互助机制存在的问题

从以上的试点地区可以看出,目前我国小额信贷与农业保险联动机制得到了发展,且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是由于仍处于探索阶段,存在着以下的问题:

(一)政策性农业保险体系没有形成,执行中存在问题

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的建立是小额信贷与农业保险的联动机制发展的前提。农业保险为农作物提供最基本的保障,降低农户自担的风险。只有农业保险体系发展成熟,才能使农户降低自身的忧虑价值,同时贷款机构对借款人的风险状况基本处于可控范围内,保证了银行资产负债的稳定,给予农户贷款。

(二)农户参与度低

虽然各地区已经有银保联动机制,但仍有很大一部分的农户没有参与到该项目中。这是多种原因共同造成的。首先,宣传度低。农村金融处于初步发展阶段,农村没有自己的媒体,难以进行宣传,大部分农户对于信贷、保险不了解,自然不会参与;其次,小额信贷的利率仍较高,农户难以承受,所以会选择通过亲友获得少量零息贷款;再次,农业的高风险性使保险费率较高,农户难以承受,投保率自然低。

(三)贷款机构与农业保险公司仍相互独立,联动机制缺乏独立性

小额信贷与农业保险的联动机制需贷款机构和保险公司相互合作,实现资源共享,减少程序步骤,才能实现规模经济,降低交易成本。但是在实践中信贷机构没有收集贷款农户的保险记录,保险公司也没有根据农村信贷产品设计农业保险品种,缺乏资源共享机制,小额信贷与农业保险没有融为一体的金融工具。

五、对建立银保互助机制的建议

(一)完善政策性农业保险体系

前文提到,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的建立是小额信贷与农业保险的联动机制发展的前提。《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第一百五十五条明确规定:国家支持发展为农业生产服务的保险事业,农业保险由法律、行政法规另行规定。但具体的农业保险相应的政策制度仍处于空白阶段。所以,应出台规范农业保险的法律法规,扩大建立农业保险公司,对农业保险提供财政扶持,促进农业保险体系的完善,从而增强小额信贷与农业保险联动机制的稳定性。

(二)加大农村宣传力度,增强农村的金融意识

通过报纸、电台、电视等多种方式将小额信贷与农业保险的作用广泛的进行推广,使农户对于这两种金融工具有充分的认识,吸引农户参加小额信贷与农业保险的联动机制,进行融资活动,增强信贷的融资能力,满足农户的需求。解决农户资金短缺问题,转移农业的高风险。

(三)完善小额信贷与农业保险的联动机制

将农业保险与信贷统一起来,贷款机构把贷款分成两部分,一部分作为农业保险的保费,另一部分资金交付农户,用于农業生产。在正常情况下,农户完成农业生产,用所获收入偿还贷款;发生自然灾害等保险事故时,则由保险公司审查之后,用赔款直接代为偿还银行贷款, 剩余部分给付给农户,用于农业生产的灾后恢复。

(四)按照农业保险发展程度,在部分地区实行小额信贷必须强制投保的模式

在农业保险发展得比较好的地区,可对农业保险的投保人提供低息农业贷款的金融机构给予利息补贴。待条件成熟时,将参加农业保险作为贷款发放的必备条件之一。

(五)增强保险公司与金融机构的联系

鼓励农业保险公司利用农村金融机构销售保险产品。保险公司和信贷机构应建立单独的部门,负责帮助农户办理小额信贷与农业保险业务,在该部门内实行资源共享,以降低交易成本,提高服务质量。

参考文献:

[1] 杜晓山、刘文璞等.小额信贷原理及运作[M].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

[2] 吴定富.中国风险管理报告[C].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7,pp103~134.

[3] 杜晓山等.中国小额信贷十年[C].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4] 孙若梅.小额信贷与农民收入[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

[5] 程亚男.农业保险与农村小额信贷协同发展问题研究[J].农村金融研究,2009,(9).

[6] 黄华盈.西藏地区农牧业信贷与农业保险相连接的可行性分析[J].时代经贸,2007,(10).

[7] 徐家庆.我国农村信用社小额信贷问题及对策研究[J].经济管理,2009,(12).

[8] 张浩.农业保险与农村信贷互动机制研究[R].中国金融网,2009.

[9] 周好文、郝莹.关于我国小额信贷问题的分析[J].经济问题,2008,(12).

作者:郭长浩

第4篇:警校联动机制

为创建平安和谐校园,着力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王集镇理想学校与镇派出所制定了警校经常联系制度,以学校与镇派出所为主体,成立协调委员会,内外互动,携手共建,共同实施“五联动”(教育联动、预防联动、整治联动、宣传联动、横向联动)工作机制,力争实现“校园无安全责任事故,周边无涉校治安案件,校园内无师生违法事件”的“三无”目标。

一是教育联动。设立法制副校长、法制辅导员。定期开展法制教育,宣讲法律知识。法制教育根据未成年人不同年龄阶段的心理、生理特点,针对新形势下的发案特征与趋势,采用形象生动、具体直观的教学手段,做到每年有计划、有创新,切实提高法制教育的实际效果。每学期进行一次“问题学生”的摸底调查,警校双方建立档案,配备联系人,进行分类帮教、指导。

二是预防联动。建立警校对接联系制,每月互通信息,交流“问题学生”近况,剖析倾向性问题,落实对策举措。建立片警定时巡查制,在校园周边、娱乐场所等重点地段,在学生上下学与节假日等重点时段、时间,派出所派员巡逻,并指导督促学校落实维护治安、保障安全的措施。建立重点人群跟踪制,主要对取保候审、有犯罪前科的未成年人实行跟踪关注。通过落实“三制”,及时有效地阻断未成年人违法犯罪路径,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违法犯罪行为。

三是整治联动。警校双方定期开展联合安全检查,发现安全隐患和安全漏洞,及时提出整改措施,并抓好落实,确保校内安全。派出所加强校园周边治安环境整治,发现不安全因素及时沟通,分类处理,确保校园周边社会环境净化,检查和整改情况书面通报学校。

四是宣传联动。协调委员会定期收集、整理、通报辖区治安状况,剖析青少年违法犯罪典型案例,定期发放宣传资料、宣传法律知识,教育学生遵纪守法,每学期结束及时做好总结。

五是横向联动。协调委员会根据实际情况,主动联系社区、家庭,合力构建“三位一体”教育体系。加强与交通、消防、卫生、工商、文化等部门的协调联动,加强对校园周边公共设施、公共场所、公共卫生的安全检查,重点加强违规经营“五小”(小食店、小商店、小书店、小旅店、小网吧)的处置力度,消除不良因素对学校教育的影响以及对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侵害。

为了进一步把“警校共建”的各项任务和措施落到实处,全面推动交通安全教育、交通秩序整治等工作进入校园,增强学生交通法制观念,提高交通安全意识,确保校园及周边道路交通安全,秩序良好,理想学校与镇派出所制定了以上五条措施,努力构建警校安全防范联动机制,为广大师生营造一个和谐、通畅、安全的环境。

曹县王集镇理想学校

第5篇:警校联动机制

为了全面推动交通安全教育.交通秩序整治.校园治安整治等工作,增强学生交通法制观念,提高交通安全意识,确保校园及周边道路交通安全,秩序良好,为广大师生营造一个和谐.通畅.安全的交通环境,特制定如下方案。

一、警校共建部门联动机制成员单位职责任务 (一)总职责

1.通报学校及周边的社会治安状况及交通隐患。 2.协商解决突出治安问题和交通问题的具体措施。

3.交流维护学校及周边治安.交通秩序的工作经验,安排阶段性工作。 4.研究制定开展联合集中整治行动方案,抓好整治工作。

5.研究制定学校及周边治安.交通综合治理工作制度.措施等长效机制建设。

6.定期召开协调会议,研究解决警校共建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二)学校职责任务

1.认真贯彻落实工作机制,制定工作方案,切实保障师生人身.财产安全。

2.加强对校园的安全管理和治安管理,落实保卫机构,建立完善门卫值班和巡查制度,加强人防.物防.技防工作,切实减少侵犯师生的案件发生。

3.加强对师生的安全教育.法制教育.德育教育.进一步提高学生 的安全意识.法律意识和遵纪守法的理念;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切实做好“问题学生”的教育管理和帮教工作。 (三)公安.交警部门职责任务

1.刑侦部门对发生在校园及周边地区,涉及学校和师生的刑事案件要成立专案组,实行专案专人责任制,快侦快破.严厉打击。

2.牵头协调相关部门对校园及周边存在的治安问题开展整治,强化暂住人口.出租房管理,开展法制.安全教育。

3.加大对学校重点时段.易发案路段的巡逻力度,实行错时错位工作责任制,对涉及校园及周边发生的各类案件要快速出警,果断处置。 4.指导.督促学校建立健全保卫机构,落实相关制度,定期培训学校保卫人员。指导学校进一步开展校园内部治安防范隐患自查工作,并督促其整改。

5.开展消防宣传进学校活动,每三个月至少组织一次消防监督检查,发现隐患及时督促整改。进一步完善消防宣传教育保障机制,增强师生消防安全意识。

6.开展禁毒宣传进校园活动,结合典型案例开展警示教育,教育学生“珍爱生命,远离毒品”。

7.大力开展道路交通安全法规宣传教育,积极开展创建“道路交通安全学校”活动,不断增强学生的道路安全意识。完善校园周边的警告.限速.慢行.让行等交通标志及交通安全设施,有效改善校园周 边交通环境。合理规划和设置校园周边主要路段的交通信号灯,防止交通事故的发生。大力开展校园及周边地区交通秩序整治,重点加大对超速.逆行.违反信号.乱停乱放.鸣喇叭等突出交通违法行为的整治力度。严厉打击校园周围无运营资格的各种机动车辆,如野摩托等,保障师生的出入安全。建立车辆和驾驶人档案,建立“交警主导,校方主管,车方主动”的三方联动监管机制,规范学生接送车管理,保障学生安全。指导学校做好学校假期间的学生护送工作,确保学生安全出校.返家。

二、组织机构

1.成立学校警校共建领导小组 2.聘请法制副校长及校园安全监督员

3.主要职责:宣传工作,使这项工作真正深入人心。

①利用“警校共育”宣传栏.班会课.国旗下的讲话.校园局域网.墙报.校园广播等形式广泛宣传,使公安部“八条措施”.教育部“六条措施”深入人心,真正做到“十进校园”工作法,达到“十个百分之百”的目标。

②定期举行安全知识讲座,有针对性地集中开展安全教育,增强师生安全意识,提高安全自护自救能力,保障师生生命和财产安全。 ③针对我校的实际情况,还定期或不定期配合派出所和交警五中队开展法制教育.法制警示教育等教育活动,增强师生法制观念。教育学生要学会辩明是非,不要做任何妨害他人身及财产安全的事情,遇到侵害事件要设法报警求救,做维护校园安全的主人。

④做好家长宣传工作,以家长委员会牵头,带动广大家长,从而带动社会关注.支持和积极参加“警校共建”工作。 2.组织开展每周和每月“安全隐患全面排查”专项活动,学校就校园及周边环境中的不安全因素进行排查,及时发现学生不安全的行为,引起师生重视,从而将不安全因素消灭在萌芽状态;并按月上报,促进创建工作的取得成效。

3.强化责任,确保创建工作到位。

①为了加强学校对安全工作的管理指导.督促,从学校领导班子到广大教职工层层签定《格林我校安全责任书》,明确学校校长.班主任.配班老师的责任,督促教职工切实履行一岗双责。

②同时,实行“谁主管.谁负责”和校园安全“首遇”制度,严格执行责任追究制。对因工作失职,玩忽职守或教育不当等原因造成的安全事故,要从严追究责任人的责任。确保创建工作落实到位。 4.建立健全《食品安全制度》.《消防安全制度》.《学生安全教育管理制度》.《节假日值班制度》等学校各项安全制度,进一步完善《重大事故处理预案》.《校园食品卫生以传染性疾病安全预案》等各种应急方案。

5.建立健全学生违纪情况记录.学生心理辅导谈话记录.校园内安全自查整改记录和学校案件发生情况记录。

6.成立安全保卫小组,安排值日.值周,加强周末及夜间校园巡查。 7.强化班主任队伍建设,增强班主任责任意识,把安全管理作为班主任考核的重要内容;督促班主任强化常规管理,加强德育活动的组 织实施,落实检查评比,充分体现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加强对留守学生.问题学生的教育关爱,切实做好他们的思想工作.管理工作,开展“一帮一”与特殊生交朋友活动,做好后进生转化工作,重点抓好偶发事件的预防和处理。

8.严格门卫值班制度,加强出入进人员的管理。对进出校园的人员和各类车辆要进行严格盘查。实行进出校园登记制度,杜绝无假条学生上街等现象。

9.加强体育课.室外课.实验课的安全意识,体育活动,实验课及其他户外活动,教育学生严格服从老师指挥,严守操作规程,严禁擅自行动,防止各种妨害安全的问题发生。

10.为公安机关“六进三见”创造工作条件。“派出所.巡警.刑警.交警.消防.禁毒”六个方面的警务人员进校共同开展工作,学校配合义不容辞。

11.切实做好“两手抓”的工作,即一手抓日常工作的开展,一手抓档案资料管理。学校安排专人就警校共育工作资料予以及时的记录.收集和整理,规范.详实.有序的档案资料。

我们深知警校共建工作是一项经常性的工作,我们将通过更加扎实有效的工作,把这项工作做得更好,为我校综合治理,构建平安和谐校园做出新的贡献。

青云分校 2018年8月27日

警校联动机制

青云分校 2018年8月27

第6篇:红石崖小学警校联动机制

维护和保障青少年的生命安全,预防和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社会共同肩负的责任,也是增强青少年法制意识的基础性工程,根据公安部门和教育局落实、推进的“警校共建” 有关文件的精神,为具体落实公安部“八条措施”、教育部“六条措施”,确保我校师生安全,共同维护校园及周边环境的良好秩序,保证学校教育教学活动正常开展,着力营造教育发展的良好环境,构筑平安和谐校园,红石崖小学与红石崖边防派出所警校联动。为了进一步把“警校共建”的各项任务和措施落到实处,全面推动交通安全教育、交通秩序整治、校园治安整治等工作进入校园,增强学生交通法制观念,提高交通安全意识,确保校园及周边道路交通安全,秩序良好,为广大师生营造一个和谐、通畅、安全的交通环境,特制定如下方案。

一、警校共建部门联动机制成员单位职责任务

(一)、总职责

1、通报学校及周边的社会治安状况及交通隐患。

2、协商解决突出治安问题和交通问题的具体措施。

3、交流维护学校及周边治安、交通秩序的工作经验。

4、研究制定开展联合集中整治行动方案,抓好整治工作。

5、研究制定学校周边治安、交通综合治理工作制度、措施等长效机制建设。

6、共同研究解决警校共建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二)、学校职责任务

1、认真贯彻落实工作机制,制定工作方案,切实保障师生人身、财产安全。

2、加强对校园的安全管理和治安管理,落实保卫机构,建立完善门卫值班和巡查制度,加强人防、物防、技防工作,切实减少侵犯师生的案件发生。

3、组织实施“警校共建、建设平安和谐校园”工作。

4、加强对师生的安全教育、法制教育、德育教育,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

法律意识和遵纪守法的理念;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切实做好“问题学生”的教育管理和帮教工作。

(三)、公安、交警部门职责任务

1、刑侦部门对发生在校园及周边地区,涉及学校和师生的刑事案件要成立专案组,实行专案专人责任制,快侦快破、严厉打击。

2、牵头协调相关部门对校园及周边存在的治安问题开展整治,强化暂住人口、出租房管理,开展法制、安全教育。

3、加大对学校重点时段、易发案路段的巡逻力度,实行错时错位工作责任制,

对涉及校园及周边发生的各类案件要快速出警,果断处置。

4、指导、督促学校建立健全保卫机构,落实相关制度,培训学校保卫人员。指导学校进一步开展校园内部治安防范隐患自查工作,并督促其整改。

5、开展消防宣传进学校活动,每学期至少组织一次消防监督检查,发现隐患及时督促整改。进一步完善消防宣传教育保障机制,增强师生消防安全意识。

6、开展禁毒宣传进校园活动,结合典型案例开展警示教育,教育学生“珍爱生命,远离毒品”。

7、大力开展道路交通安全法规宣传教育,不断增强学生的道路安全意识。完善校园周边的警告、限速、慢行、让行等交通标志及交通安全设施,有效改善校园周边交通环境。大力开展校园及周边地区交通秩序整治。指导学校做好学校假期间的学生护送工作,确保学生安全出校、返家。

二、组织机构

1、成立学校警校共建领导小组和办公室

组长:韩勇

副组长:赵世磊、刘耀堂 成员:各科室及各班班主任

2、聘请法制副校长 法制副校长:赵世磊

三、工作目标

不断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努力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观念,减少学生违纪事件,狠抓常规管理,保持校园秩序的稳定,强化学校治安保卫工作,全力清查和解决学校及周边存在的安全隐患问题,根治严重危及师生人身安全的问题;加强法制教育,预防青少年犯罪,逐步消除校园及周边环境暴力现象;确保学校周边秩序进一步好转,进一步完善学校周边交通、治安等环境长效管理机制;实施警校共建,社区共建,形成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教育网络。

总之,通过创建平安活动,不断完善安全工作制度,强化安全 责任,落实安全措施,确保校园无安全事故,无纠纷案件,无周边环 境问题,师生平安,家长放心,社会满意,秩序井然。

四、具体措施

1、广泛宣传,增强师生安全意识。开展“警校共育”工作,创建平安校园活动是新形式下学校确保师生的生命财产安全的重大举措,关系到我校的安定、稳定和各项事业的健康发展。我们必须强化宣传工作,使这项工作真正深入人心。

①利用“警校共育”宣传栏、班会课、国旗下的讲话、黑板报、校园广播等形式广泛宣传,使公安部“八条措施”、教育部“六条措施”深入人心,真正做到“十进校园”工作法,达到“十个百分之百”的目标。

②每学期举行安全知识讲座,有针对性地集中开展安全教育,增强师生安全意识,提高安全自护自救能力,保障师生生命和财产安全。

③针对我校的实际情况,还定期或不定期配合南中边防派出所开展法制教育法制警示教育等教育活动,增强师生法制观念。教育学生要学会辩明是非,不要做任何妨害他人身及财产安全的事情,遇到侵害事件要设法报警求救,做维护校园安全的主人。

④做好家长宣传工作,带动广大家长,从而带动社会关注、支持和积极参加“警校共建”工作。

2、每月组织开展两次“安全隐患全面排查”专项活动,学校就校园及周边环境中的不安全因素进行排查,及时发现学生不安全的行为,引起师生重视,从而将不安全因素消灭在萌芽状态。

3、强化责任,确保创建工作到位。

① 了加强学校对安全工作的管理指导、督促,从学校领导班子到广大教职工层层签定《红石崖小学安全责任书》,明确学校校长、班主任、科任老师的责任,督促教职工切实履行一岗双责。 ②同时,实行“谁主管、谁负责”和校园安全“首遇” 制度,严格执行责任追究制。对因工作失职,玩忽职守或教育不当等原因造成的安全事故,要从严追究责任人的责任。确保创建工作落实到位。

4、建立健全《食品安全制度》、《消防安全制度》、《 学生安全教育管理制度》、

《节假日值班制度》等学校各项安全制度,进一步完善《重大事故处理预案》、 《校园食品卫生以传染性疾病安全预案》等各种应急方案。

5、成立安全保卫小组,安排值日教师,加强周末及夜间校园巡查。

6、强化班主任队伍建设,增强班主任责任意识,把安全管理作为班主任考核的重要内容;督促班主任强化常规管理,加强德育活动的组织实施,落实检查评比,充分体现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加强对留守学生、问题学生的教育关爱,切实做好他们的思想工作、管理工作,开展“一帮一”与特殊生交朋友活动,做好后进生转化工作,重点抓好偶发事件的预防和处理。

7、严格门卫值班制度,加强出入进人员的管理。实行进出校园登记制度,杜绝无假条学生上街等现象。

8、加强体育课的安全意识,教育学生严格服从老师指挥,严守操作规程,严禁擅自行动,防止各种妨害安全的问题发生。

9、学校积极配合公安机关,共同开展“派出所、巡警、刑警、交警、消防、禁毒”六个方面的警务人员进校工作。我们深知警校共建工作是一项经常性的工作我们将通过更加扎实有效的工作,把这项工作做得更好,为学校综合治理,构建平安和谐校园做出新的贡献。

红石崖小学

2017年8月

第7篇:警校联动机制共建协议书

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依法治校,最大限度地预防和减少在校学生违法犯罪,整治好校园周边环境,营造一个良好的育人场所,把学生培养成“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经警校双方共同协商,达成如下协议:

一、坚持以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为指导,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武器,不断提高政治觉悟,密切警民关系,共同培育“四有”新人。

二、为确保共建工作有序、健康、持久地发展,实施有效的教育,警校双方各自派出代表,成立共建领导小组。

学校组长: 宋锡刚(校长) 警务组长:庞景波

三、以学校正面引导和教育为主,以上口公安分局民警为依托,实事求是,互相支持,开展如下活动:

(一) 加强法制宣传教育,增强法制观念。

1、学校认真贯彻《未成年人保护法》、《教育法》、《教师法》、《义务教育法》等法规,把增强法制观念作为提高师生素质的主要内容,充分利用校会、班会、家长会(或家长学校)及课堂主渠道开展生动活泼的法制宣传教育活动。

2、警务组长担任学校法制副校长,每学期到校上 1—2 节法制教育课,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加强对学生的法制教育。

3、大力宣传见义勇为事迹,表彰先进学生,树立先进典型。

(二)搞好重点教育。对学生中的特殊群体,(包括劣迹、违法学生),进行重点教

育,使之成为文明群体。

1、对劣迹、轻微违法学生的帮教实行共建单位承包责任制。即对劣迹、轻微违法学生包管、包教、包转化责任制。帮教率达100%,把帮教对象改好率作为考核的重要指标。

2、学校继续办好家长学校,提高家庭教育质量,使家长履行好监护人的职责。学校、家庭、社会、共建单位齐抓共管,共同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

3、学校充分创设良好班级氛围,增强集体凝聚力,使后进生能认识自我,容纳他人,学会自控,逐步养成良好行为习惯:讲礼貌,讲卫生,讲文明,守纪律。

4、加强对学生的安全教育的自我防范意识教育,提高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做到:不伤害他人,不被他人所伤,自己不伤害自己。

5、加强门卫管理和校园巡查,预防突发事件,做到“看好自己的门,管好自己的人”。

6、注意对学校周边街巷的监管,共建双方密切联系,清除隐患,预防突发事件。

(三)及时沟通,定期联系,使共建活动不断深入发展。

(四)本协议自签字之日起生效。

上口公安分局 上口镇南邵小学 代表: 代表:

2012年2月

第8篇:警校联动的校园周边治安综合防控机制

冯三番小学 四营乡派出所 警校联动校园周边治安综合防控机制

为创建平安和谐校园,着力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冯三番小学与四营乡派出所制定了警校经常联系制度,以冯三番小学与四营乡派出所为主体,成立协调委员会,内外互动,携手共建,共同实施“五联动”(教育联动、预防联动、整治联动、宣传联动、横向联动)工作机制,力争实现“校园无安全责任事故,周边无涉校治安案件,校园内无师生违法事件”的“三无”目标。

一是教育联动。

设立法制副校长、法制辅导员。定期开展法制教育,宣讲法律知识。法制教育根据未成年人不同年龄阶段的心理、生理特点,针对新形势下的发案特征与趋势,采用形象生动、具体直观的教学手段,做到每年有计划、有创新,切实提高法制教育的实际效果。每学期进行一次“问题学生”的摸底调查,警校双方建立档案,配备联系人,进行分类帮教、指导。

二是预防联动。

建立警校对接联系制,每月互通信息,交流“问题学生”近况,剖析倾向性问题,落实对策举措。建立片警定时巡查制,在校园周边、娱乐场所等重点地段,在学生上下学与节假日等重点时段、时间,派出所派员巡逻,并指导督促学校落实维护治安、保障安全的措施。建立重点人群跟踪制,主要对取保候审、有犯罪前科的未成年人实行跟踪关注。通过落实“三制”,及时有效地阻断未成年人违法犯罪路径,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违法犯罪行为。

三是整治联动。

警校双方定期开展联合安全检查,发现安全隐患和安全漏洞,及时提出整改措施,并抓好落实,确保校内安全。派出所加强校园周边治安环境整治,发现不安全因素及时沟通,分类处理,确保校园周边社会环境净化,检查和整改情况书面通报学校。

四是宣传联动。

协调委员会定期收集、整理、通报辖区治安状况,剖析青少年违法犯罪典型案例,定期发放宣传资料、宣传法律知识,教育学生遵纪守法,每学期结束及时做好总结。

五是横向联动。

协调委员会根据实际情况,主动联系社区、家庭,合力构建“三位一体”教育体系。加强与交通、消防、卫生、工商、文化等部门的协调联动,加强对校园周边公共设施、公共场所、公共卫生的安全检查,重点加强违规经营“五小”(小食店、小商店、小书店、小旅店、小网吧)的处置力度,消除不良因素对学校教育的影响以及对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侵害。

为了进一步把“警校共建”的各项任务和措施落到实处,全面推动交通安全教育、交通秩序整治等工作进入校园,增强学生交通法制观念,提高交通安全意识,确保校园及周边道路交通安全,秩序良好,冯三番小学与四营乡派出所制定了以上五条措施,努力构建警校安全防范联动机制,为广大师生营造一个和谐、通畅、安全的环境。

第9篇:地震应急联动机制的建立

山东省地震局 刘博

摘要:应急救援工作是防震减灾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立健全完善的地震应急联动机制是顺利开展应急救援工作的重要保障。本文利用深入调研、比较分析等方法,对地震应急联动机制的历史沿革和现状进行了阐述和分析,对当前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剖析与探讨,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地震应急联动机制建设等方面的建议。

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灾害种类多、分布地域广、发生频率高、造成损失重。洪涝、干旱、台风、风暴、雷电、地震、沙尘暴、地质灾害等在我国都有发生。70%以上的城市、50%以上的人口分布在气象、地震、地质和海洋等自然灾害严重的地区。近15年来,我国平均每年因各类自然灾害造成约3亿人(次)受灾,倒塌房屋约300万间,紧急转移安置人口约800万人,直接经济损失近2000亿元。

近年来,我国破坏性地震频发,地震灾害不断,已成为社会关注和研究的重点领域。

一、地震应急联动机制的现状

地震应急联动机制是政府将所有资源纳入到一个统一指挥的调度系统内,协调指挥各相关部门,向社会公众提供紧急救助服务的联合行动。地震应急联动机制的运作程序包括收集汇总地震信息、会商、提出对策、建议启动应急程序、对地震现场监测和评估、善后处理和恢复重建。

以往,地震发生后,应急工作都是单灾种应急管理,联动效率低。但是地震灾害有损失大、涉及受灾范围广等特点,仅依靠本省的力量、本系统的力量是无法应对的,所以建立地震应急联动机制,实行跨行政区域、多部门、军地联动的应急联动。

在实践中,我国也对地震应急救援联动机制进行了有益的尝试。比如2005年11月26日的江西九江-瑞昌地震,就调动了安徽、湖北、福建等省的部队、部门、区域优势力量赶赴现场开展应急工作;2006年7月4日的河北文安地震,

中国地震局及其直属单位、河北、北京和天津地震部门在地震现场联合开展应急工作。实践证明,较大的地震或具有重大社会政治影响的地震事件,开展地震应急联动十分必要,这也是今后地震应急工作发展的必然趋势。

近年来,地震应急联动机制建设伴随着全国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机制建设得到了进一步发展。特别是5.12之后,我国对地震应急联动机制建设作了很多理论和实践探索。

如何在新形势下建设好地震应急联动机制,增强社会抗御地震灾害的能力是摆在各级政府面前一项重要工作。

我国目前的地震应急联动机制大致分为三类形式。

区域联动机制情况2006年9月,中国地震局印发了《全国地震应急区域协作联动工作方案(试行)》,将全国分成六个区域,在地震系统开展地震应急联动工作。自地震应急区域协作联动工作开展以来,各联动区属地为主、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原则,整合了区域内的队伍、装备、车辆等各种应急资源,加强日常和震后的相互协作与联动,形成了区域的应急合力。各区域协作联动工作体制、机制日渐成熟,体制建设逐步完善,工作机制运行也趋向平稳。汶川地震后,各区域应急协作联动工作发展加快,逐步与日常应急工作相衔接,工作内容正在向多方位、多层次、多领域延伸和拓展,得到了地方政府的重视和认可。各地震应急协作联动区结合自身特点进行了规模不同、内容各异、形式各样的地震应急演练。这些演练的开展为各区域磨合机制、检验队伍提供了平台,为提高地震应急工作效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汶川8.0级地震、西藏当雄6.6级地震、四川攀枝花6.1级地震等,西南和西北区域启动应急协作联动机制,派出人员支援受灾省份开展工作。

山东省地震局根据本省情况,下发了《山东省地震应急区域协作联动工作实施方案》,将全省划分为鲁东、鲁中和鲁西三个地震协作联动区。定期召开会议,加强地震应急联动机制。同时,山东省还与河南、江苏等省建立了区域应急联动工作机制,提高了地震应急能力。

军地联动机制情况中国地震局与总参、武警部队和公安部消防局就国家和省级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建设建立了联席会议制度。近几年,各省地震系统和当地部队相继举行了各种军地联合演练。天津、山西、甘肃、辽宁、黑龙江、四川、云南、新疆、山东、宁夏、重庆、广东、海南、陕西、福建、江苏、青海等省,

根据当地情况,或依托消防部队、或依托武警部队、或依托解放军工程部队,先后组建了省级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规模从60人到150人不等。针对地震灾害事件,各救援队与本省地震部门建立了工作机制,制定了应急预案,建立了震情灾情信息通报制度。

2006年,山东省地震局与省公安消防部队等多家单位在济南市举行了“军地联合地震应急救援演练”; 2007年10月,武警山东省总队和山东省地震局制订了《武警山东省总队省地震局地震应急救援协作联动方案》;形成了军地地震应急联动机制。

部门联动机制情况中国地震局和国家测绘局、国家安全监管总局、中国气象局等单位建立了联动协调工作机制,向中国地震局提供基础地理信息、企业安全生产和灾区气象等相关信息。部分省局也建立了相应的联席会议制度,综合协调救援队伍建设和紧急救援行动。青海省地震局与省铁路、民航建立协作机制,设立了震后的快速应急绿色通道。广东省地震局与省委宣传部建立了震后灾情信息快速发布的地震应急宣传工作机制。

根据工作情况,山东省地震局和山东省人防办(民防局)联合下发了《山东省地震局关于充分利用人防资源提高地震应急救援能力的通知》。利用人防战备资源,大力推进防空防灾一体化。加强部门联动,密切协作,共享资源。实现工作互补,建立运转灵活的应急联动工作机制。

二、地震应急联动机制目前存在的问题

(一)联动机制需进一步加强

制约应急联动机制建设的首要问题是体制问题,搭建一个技术平台容易,但是要统一到一个平台上,调度各方提高协同程度和应急反应速度却不易。因为这里有体制和利益方面的冲突,这就需要有政策和体制上的保障。

(二)应急联动缺少长效机制

近年来,通过由政府组织、地震系统牵头开展的应急联动,使各部门得到了锻炼,提高了实战能力,应急资源得到了优化配置,比较好的应对了地震灾害。但是,应对地震灾害是一项长期工作,仅靠几年一次的应急联动演练还很难巩固和提高部门间、军地间、区域间地震应急联动机制,一旦地震来临,应急联动机制不能短时间发挥效能。

(三)区域联动机制尚未完善,协调能力不强

当前,地震应急六个协作区已经制定了《地震应急区域协作联动联席会议章程》和《地震应急区域协作联动工作方案》及各种制度,个别区域也开展了协同演练,初步形成了应急机制,但是还很不完善。主要表现在:在处置地震事件中,明为各司其职,实为各自为政,尚未形成有效的约束机制,缺乏统一的指挥协调机构,各协作单位之间缺乏协调和信息沟通渠道,难以形成工作合力;多数区域尚未进行过协作配合、互相协同演练;制度建设也仅限于地震系统内部,没有利用地震部门作为各省突发公共事件综合应急平台节点的功能来有效整合全社会的应急信息和资源。

(四)军地协调待沟通,军地应急体系有待加强。

根据预案规定,地震应急联动机制形成后,一切行动要服从应急指挥机构。但是由于部队上级管理部门和地方上级管理部门不相隶属,在协调联动时往往受部队动用权限,地震应急联动时调遣较难。

军地联动应急指挥保障体系距实践要求还有较大差距。军地情况通报、联席会议、需求对接、应急预警等长效机制尚未全面建立,各系统建设相对独立,还没有完全通过体系合成和信息融合连结成一个有机整体。且地方对军队参加非战争军事行动的相关保障(如财政、设备等)没有作出明确具体规定,各种保障能力较弱。

三、进一步健全并完善地震应急联动机制的建设的建议及措施

(一)建立完善配套的规章制度

与建立其他体制、机制一样,地震应急联动机制的建设也要建章立制,走规范化、法制化的路子。2007年11月1日起《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实施后,各地方要通过配套法规和地方条例来进一步明确应急联动各部门职、权、利的关系,加强各相关部门的协调与合作。研究制订突发事件应对法的配套制度,修订完善现行相关法律、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联动工作的组织构架、运作规则、处置程序、应急平台建设的技术标准及应急联动主体责任、经费保障等都要用制度和法规来加以规范。

(二)建立完善地震应急区域联动指挥协调机制

指挥协调机制是应急区域联动的运行规则,建立切实可行的指挥协调机制是有效开展应急区域联动的保证。

建立完善地震应急指挥协调机制,首先要建立一个指挥协调机构,按照现行体制,建立实体机构的可能性不大,可以明确一个临时性机构或依托一个部门来统一指挥协调地震应急工作。其次是制订应急区域联动指挥协调制度,即应急区域联动运行规则,并在实践过程中不断修正完善,真正使应急区域联动工作在应对地震灾害中取得实效。指挥协调制度应包括应急预案、应急资源配置、应急队伍调用、协同演练、信息互联互通、经费保障等。

(三)开展应急联动演练

应急联动机制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同时有很多个单位和部门参与,还涉及到指挥技术系统的运行,指挥协调机构的运作,应急队伍的调用,应急物资的配置等等。为了提高各部门的协调配合能力,检验应急指挥技术系统的运行情况,指挥协调机构的运作机制,保障应急联动的实战能力,要经常性的、全面的开展应急联动演练。

(四)提高公众的防灾意识和应对能力

军地和政府建立联合指挥机构,联合指挥和调动应急救援资源。以同级政府应急管理办公室和军队应急处置指挥机构建立联合指挥机构,在处置地震灾害事件时由联合指挥机构下达指令,在派遣救援力量时,采取重要任务用重兵、险要之处用精兵、留足预备力量防意外的原则,保证各种力量紧紧围绕着一个目的、一个意图和一个重心展开,协调有序,以充分发挥联合行动的整体威力。

上一篇:浇铸工安全操作规程下一篇:初中地理个人研修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