痰热清治疗婴儿肝炎综合征的疗效观察

2022-11-2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婴儿肝炎综合征, 系指一组于婴儿期或新生儿期起病, 具有肝细胞性黄疸, 肝脏病理体征 (肝肿大、质地异常) 和肝功能损伤 (主要为血清谷丙转氨酶升高) 的临床症候群。病因复杂, 主要有宫内和围生期感染, 先天性遗传代谢病, 肝内胆管发育异常等, 由于环境、遗传等因素单独或共同造成病变。我科采用痰热清等药物治疗婴儿肝炎综合征27例, 取得了满意的疗效,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入选与排除标准

1.1.1 入选标准

我科自2008年7月至2011年7月收治的51例诊断为婴儿肝炎综合征的患者。

1.1.2 排除标准

上述病例经肝胆同位素扫描排除先天性胆道闭锁, 经肝胆脾B超、磁共振、胆管成像 (MRCP) 检查已排除肝胆畸形及占位病变。其中有疑似遗传代谢病、内分泌疾病时, 经血糖测定, 尿糖分析, T3、T4、TSH、α-抗胰蛋白酶、尿有机酸、血氨基酸、尿氨基酸测定、血气分析、特定性酶学、染色体、基因检查等已排除之。

1.2 一般资料

51例婴儿肝炎综合征患儿, 男30例、女21例, 年龄28d~5个月20d, 发病年龄28d~2个月者37例, 2~3个月者10例, >3个月者4例。体重2~6.5kg, 平均4.2kg, 51例临床表现均有不同程度的黄疸、肝肿大、肝功能损伤。其它症状有厌食、体重不增、精神差、大便颜色由黄转为淡黄或白陶土样, 尿色深黄。病因检查中:巨细胞病毒感染30例 (58.8%) , HBsAg阳性11例 (21.6%) , 病因不明2例 (3.9%) , 其中1例同时检查出巨细胞病毒免疫球蛋白M呈阳性, 单纯疱疹病毒II-Ig阳性, EB病毒抗体IgG阳性。将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27例及对照组24例, 2组性别、临床表现统计学处理, 差异无显著性 (P>0.05) 。

1.3 用药方法

2组均给予常规抗病毒药、保肝、营养支持治疗及其它对症处理。有细菌感染时加抗生素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应用茵栀黄注射液, 用法:5~10mL/次, 加于50mL葡萄糖液中。每天静滴1次。治疗组给予痰热清注射液 (上海凯宝药业有限公司生产) , 0.3~0.5mL/kg次, 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 每日静滴1次 (>1h) 。30d为1个疗程。

1.4 疗效标准

治愈:临床症状消失, 肝脏大小及质地正常, 大便色泽正常, 胆红素降为正常, 血清谷丙转氨酶正常。显效:临床症状消失, 肝脏大小及质地正常, 大便色泽正常, 胆红素降为正常, 血清胆红素下降并谷丙转氨酶下降较原数值改善≥50%。无效:未达到以上标准或病情加重或恶化。

2 结果

治疗30d后2组疗效见下表, 结果显示:观察组治愈率33.3%, 显效率59.3%, 总有效率92.6%。对照组:治愈率12.5%, 显效率54.2%, 总有效率66.7%。2组比较, 差异有显著性, P<0.05, 以上在应用过程中所有病例均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 (表1) 。

3 结语

本组病例最常见的病因是各种病毒感染, 其中巨细胞病毒感染占首位, 占58.8%, 乙肝病毒感染占21.6%。肝细胞摄取的未结合胆红素与受体蛋白结合, 形成胆红素葡萄糖醛酸脂 (即结合胆红素) , 然后把已生成的结合胆红素转运和排泄到毛细胆管。肝细胞对胆红素的摄取、结合、运转和排泄这几个环节中任何一个或几个发生障碍时而引致黄疸[1]。故当肝细胞受损时, 胆红素代谢障碍, 黄疸是临床上突出的表现[2]。这也是本组病例用胆红素下降指标来衡量治疗效果的依据。婴儿期由于肝脏发育尚未成熟, 易受到各种致病因素的损害, 影响肝细胞的功能。而肝功能损害又影响蛋白质、脂肪、糖代谢, 机体发生营养不良、发育障碍, 有明显的钙磷代谢障碍, 同时机体免疫功能低下易发生细菌感染。故婴儿肝炎综合征的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至关重要。

我科应用痰热清注射液治疗婴儿肝炎综合征27例, 经临床观察, 认为该药在相同的对症和支持治疗情况下对改善婴儿肝炎综合征的临床症状, 及肝功能恢复, 降低胆红素均有显著疗效。无明显副作用,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 探讨痰热清治疗婴儿肝炎综合征的疗效。方法 对自2008年7月至2011年7月收治的51例诊断为婴儿肝炎综合征的患者, 分别在常规治疗基础上, 用痰热清注射液治疗与茵栀黄注射液进行对照比较。结果 观察组治愈率33.3%, 显效率59.3%, 总有效率92.6%。对照组治愈率12.5%, 显效率54.2%, 总有效率66.7%。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痰热清治疗婴儿肝炎综合征的疗效, 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的推广。

关键词:痰热清,婴儿,肝炎综合征

参考文献

[1] 诸福棠.实用儿科学下册[M].第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3:215~219.

[2] 魏书珍, 张秋业.儿童生长发育性疾病[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6:412.

[3] 肖培根.新编中药志[M].第5卷.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7:1419.

上一篇:糖尿病护理小组在糖尿患者护理中的作用研究下一篇:大数据背景下大宗商品电子商务平台的风险管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