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学知识仍然是蠢人——同大中专学生谈谈学习方法

2022-09-1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 是智育的两个主要目标。在教育史上, 有偏重知识传授的“实质教育”, 也有着重能力发展的“形式教育”, 各执一端, 都有片面性。更多的教育理论家, 则主张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的辩证统一。

掌握知识容易为人们所理解。所谓能力, 一般是指人体机能的潜在力量, 主要是指人的智力。从心理学和教育学来说, 能力主要包括感知、注意、思维、记忆、想象等智力活动的能力, 是人们在认识过程中完成思维加工的能力。一般把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能力归纳为四个方面:一是观察能力;二是思维能力;三是自学能力;四是动手能力。一个人的知识和能力, 是紧密联系, 相辅相成的。知识是能力的基础, 无知必然无能。能力又是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和发展起来的。没有语文知识, 不可能有阅读和写作的能力;没有数学知识, 不可能有计算能力;没有物理、化学知识, 不可能有观察分析物质运动变化的能力, 等等。

能力又是掌握知识运用知识的必要条件。任何知识的掌握, 都要通过观察来感知, 通过分析、综合等抽象思维加以理解通过记忆来巩固, 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知识的运用, 形成熟练的技巧。俄罗斯当代教育家赞可夫说得对:“如果能在提高学生的一般发展上取得重大成效, 那就会给学生真正掌握知识开辟一条广阔的道路。”这里所说的“一般发展”, 主要是指能力发展。

事实上, 自古以来教育的革新家都极为重视能力的发展。二千年前我国的教育家孔子就提出“学而不思则罔”, 说的是单纯学习知识, 不发展思考能力, 仍然是昏昧的人。歌德有一句名言:“单学知识仍然是蠢人”。也是同样的意思。近代教育家和科学家, 也提倡在积累知识的同时, 要用更大的注意力去发展能力。现代教学论中“发现法”的倡导者皮亚杰主张:“一切真理都要让学生自己获得, 或者由他重新发明, 至少由他重建, 而不是简单地传递给他。”爱因斯坦对这个问题的看法说得更清楚:“发展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一般能力, 应当始终放在首位, 而不应当把获得专业知识放在首位。”把发展能力放在学习的首位, 主要有两方面的理由。其一, 能力是应用知识的必要条件。毛泽东同志说:“学习的目的全在于应用”。我们如果没有应用知识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那么, 知识再多也没有什么用处。这种情况, 唐代历史学家刘知儿比喻为“愚贾操金”, 就是说, 好比一个不会做生意的商人, 徒然拥有许多金银一无用处。其二,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学生的自学能力, 是获得知识的重要前提。这一点却常常为一些教师所忽视, 也不为一般学生所重视, 需要重点加以说明。

从教学过程的整体来说, 教师和学生双方的教学目的、教学态度、教学方法以及师生关系是决定教学过程的内因, 而教学条件、教学设备和组织管理是教学过程的外因。从教和学的关系来说, 教师起主导作用, 一个学校整体的教学水平, 主要决定于教师的知识水平和教学法水平。

但是, 从学生学习过程来说, 学生的学习目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是决定学习效果的内因, 这时, 教师的教育, 学习的条件等就成为外因。当学生具有相同的学习基础和学习条件, 学习效果的显著差别就在于内因的不同。在同一所学校里, 甚至同一个班级, 在同样的教师和教学条件下, 学生的气质、资历、环境、条件、努力程度等因素都差不多, 但学习的成效却千差万别, 原因在于学习方法和学习能力不同。纵观科学发展的历史, 杰出人物的成长, 虽然条件千差万别, 道路各有不同, 却有一些共同的特点, 就是在学习的刻苦有方, 研究的坚毅得法, 他们的学习和研究能力比常人要高出一畴。名家学者, 无不有一套成功的治学经验和研究方法, 他们留下的警句格言, 堪为后者之师。

学生学习的内因对学习的优劣成败起决定作用, 教师和教学条件等外因必须通过内因起作用, 这就决定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一切知识的获得, 各种能力的培养都必须通过学生的艰苦的脑力劳动才能达到, 这是教师或其他人所绝对代替不了的。明代学者王阳明说:“夫学贵之得心”。朱熹说:学习知识要“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 然后可以有得尔。”说的都是学生学习的成果, 不在于教师教了多少, 而在于学生真正接受了多少, 是否变成了自己的东西。孟子说:“梓匠轮舆, 能与人规矩, 不能使人巧。”就是说, 象木匠教人造车轮一样, 只能告诉你原则方法, 无法代替你获得制造的技巧和能力。在创造性的学习中, 以及在学习以后的创造中, 教师只能指引方向, 创造条件。常言道:“师傅领进门, 修炼在个人”。教师不能代替学生学习, 更不能代替学生创造;攀登新的高峰的重任, 总是落在学生而不是教师的肩上。

因此, 要努力提高自学能力。没有上大学的主要靠自学, 在大学里学习的也要强调自学。科学史上杰出的发明家, 固然有不少是在学校里接受名师的教诲, 加上刻苦学习而成功的, 也有相当多数主要是靠自学成才的。富兰克林是印刷厂的学徒, 瓦物是一个工人。法拉弟是铁匠的儿子, 从未受过专门教育, 14岁到书店当装订学徒, 22岁才成为大化学家戴维的实验助手, 通过自学, 终于成为历史上卓越的实验大师, 被西方科学家称为“可以闻出真理来”的“先哲”。爱因斯坦虽然上过大学, 但他把时间充分用在自学, 认为自学比听课和记笔记更适于独立思考科学问题。他的一位老师海因里希·韦贝尔对他说:“你是一个十分聪明的小伙子, 可是, 你有一个毛病, 就是你什么都不愿让任何人告诉。”其实, 这并不是爱因斯坦的毛病, 而正是他善于自学的特点。

大学阶段, 在学习掌握知识的同时更要注重发展能力, 尽快改变中学阶段的学习模式, 努力提高个人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自学能力和动手能力, 是在大学期间达到全面发展, 成为高质量毕业生的重要关键。

摘要: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 是智育的两个主要目标。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是辩证统一的。知识是能力的基础, 无知必然无能。能力是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和发展起来的。能力又是掌握知识运用知识的必要条件。在教学中应把发展学生的能力放在学习的首位。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能力归纳为四个方面:一是观察能力;二是思维能力;三是自学能力;四是动手能力。

关键词:知识,能力,辩证统一,学生,主体

上一篇:心理护理在慢性肾衰竭患者血液透析中的应用下一篇:论间接正犯的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