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保险投资论文提纲

2022-11-1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论文题目:我国保险资金投资的法律监管研究

摘要:2012年以来,监管部门对保险资金投资政策放开的力度逐渐加大。保险资金可以投资的范围得到了极大的拓宽,保险机构作为重要的机构投资者活跃在资本市场中。保险资金具有负债性、稳定性、增值性、敏感性与社会性等特点,决定了保险资金的投资具有风险厌恶性,且需要多样性的投资渠道分散风险。得利于政策的放开,保险资金的投资收益稳步提升,保险公司的偿付能力不断提高,同时也意味着保险资金的投资将面临更为复杂的风险。如何在提高保险资金投资的投资效率的同时,最大程度地避免保险投资的风险,是监管当局要考虑的问题。本文以保险资金投资法律关系为逻辑出发点,从法学视角研究我国保险资金投资法律监管的具体制度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监管制度构建与完善的建议。本文共分为五部分。第一部分主要阐述了保险资金投资监管的基本理论,为进一步论述保险资金投资监管的具体问题作理论铺垫。笔者从法律视角界定保险资金,通过分析保险资金投资监管的法律性质,结合保险投资监管的理论基础,说明对保险资金进行法律监管的内在要求。第二部分重点研究保险资金投资的法律关系及其监管模式。通过分析保险资金的三种主要投资模式,即委托投资模式、信托投资模式和直接投资模式的法律关系,比较各国主要的法律监管框架及监管模式,探讨我国现阶段保险资金投资监管模式之选择。第三部分主要对我国保险资金投资监管的具体制度进行深入剖析,探讨主体资格制度、投资领域监管制度、比例监管制度、排斥性经营制度及投资审批制度的法律规制,并结合我国的现实国情及金融市场的发展动态,讨论我国保险资金投资法律监管具体制度中存在的问题。第四部分结合具体案例分析我国保险资金投资监管的法律责任体系。该体系主要由行政法律责任、民事法律责任和刑事法律责任组成。但是在实践中,现有的法律责任体系尚不完善,削弱了我国保险监督机制的作用,为更好的实现法律对社会关系的调整作用,对保险资金投资监管法律责任体系的重构十分必要。第五部分针对我国保险资金投资监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站在社会本位的视角,为平衡多方利益,从加强我国保险资金投资监管法制建设以及完善保险资金投资法律监管体系等方面提出相应的建议,以期为我国保险资金投资提供一个良好的法治环境。

关键词:保险资金;投资;法律监管

学科专业:经济法学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问题的提出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三、相关的文献综述

四、主要研究方法

五、论文创新点

第一章 保险资金投资监管的基本理论

一、保险资金投资的法律性质

(一)保险资金的界定

(二)保险资金投资的内涵

(三)保险资金投资的特征

二、保险资金投资监管的理论基础

(一)从“机构监管”向“功能监管”过渡

(二)以风险导向为核心的偿付能力的审慎监管理念

本章小结

第二章 保险资金投资的法律关系及监管模式分析

一、保险资金投资的法律关系分析

(一)委托投资模式

(二)信托投资模式

(三)直接投资模式

(四)三种投资模式法律关系的比较分析

二、保险资金投资的法律监管框架分析

(一)监管主体

(二)监管法律依据

(三)监管方式和手段

三、保险资金投资监管的模式分析

(一)国际保险资金投资监管的主要模式

(二)我国保险资金投资监管模式之选择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保险资金投资的具体制度分析

一、主体资格制度分析

(一)投资人、委托人资格准入规定过于严格

(二)受托人资格准入门槛标准不统一

(三)主体资格存在重复规制

二、投资领域监管制度分析

(一)非标资产的界定不合理,存在套利空间

(二)非标资产缺乏有效的信息披露机制

(三)对保险资金投资的增信过度依赖银行信用

三、比例监管制度分析

(一)缺乏针对不同属性资金的分类比例监管制度

(二)缺乏针对不同来源资金的分类比例监管制度

四、排斥性经营制度分析

(一)排斥性经营之法律逻辑

(二)虚报险资性质进行股权收购损害相关人利益

五、投资审批制度分析

(一)放开前端,进一步简化行政许可

(二)逐步由审批制向注册制改革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违法运用保险资金的法律责任分析

一、法律责任的内容及违法案例分析

(一)法律责任的内容

(二)违法案例整理与分析

二、保险资金运用法律责任体系的衔接问题分析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完善我国保险资金投资法律监管制度的建议

一、加强我国保险资金投资监管的法制建设

(一)建立以单行法为核心的保险监管法律体系

(二)对保险资金投资按照不同的性质进行匹配性立法

(三)完善保险投资的主体资格制度

(四)从流动性视角定义非标资产

(五)完善我国保险资金投资监管的法律责任体系

二、完善我国保险资金投资法律监管体系

(一)逐步形成有效的多层次监管体系

(二)建立以风险导向为核心的动态监管体系

(三)实行穿透监管,完善信息披露制度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上一篇:建筑情感空间设计论文提纲下一篇:大数据应用的交通管理论文提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