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中医辩证分型治疗探讨

2023-01-0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慢性萎缩性胃炎是一种由于患者胃粘膜固有腺体减少甚至消失、胃粘膜萎缩变薄等引起的临床常见病, 简称CAG, 属于慢性胃炎类疾病, 是消化系统的难治型疾病。现代医学认为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发病因素与患者自身免疫反应和长期服用抑酸药、长期饮酒、胆汁反流等因素有关[1]。研究表明, 慢性萎缩性胃炎与胃癌的发生存在一定的关系[2]。慢性萎缩性胃炎在临床治疗中并没有理想的方法, 现对该院自2010年1月1日—2011年12月31日前来就诊的86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的疗效进行统计学分析, 以确定中医中药对慢性萎缩性胃炎治疗所达到的疗效, 以便今后医护人员对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方法进行选择, 使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的治疗效果达到满意, 现分析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86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进行调查研究, 其中男性患者56例, 女性患者30例, 年龄23~70岁。将86例慢性萎缩胃炎患者以自愿的形式分为2组, 即中医辨证分型治疗组和对照组, 每组患者43人。2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教育背景及社会经历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所有患者在治疗前均进行纤维胃镜空腹检查及活体病理学检查, 符合全国慢性胃炎专家座谈会制定的慢性萎缩性胃炎诊断标准。

1.2 治疗方法

治疗组患者给予以柴胡疏肝散加减, 组方:柴胡20 g, 白芍12 g, 丹参20 g, 赤芍12 g, 南沙参15 g, 北沙参15 g, 茯苓20 g, 炒白术14 g, 半枝莲14 g, 白蔻仁12 g, 泽泻14 g, 檀香6 g, 黄连6 g, 法半夏9 g, 炙甘草6 g。功效:疏肝健脾、活血祛瘀、清热利湿。随症加减:脾胃虚弱明显者加黄芪、升麻;胃寒较重者加干姜、附子;胃阴不足者加麦冬、百合。在辨证分型施治的基础上, 同时结合胃镜下黏膜的病理表现进行组方加减[2]:胃黏膜水肿明显者加猪苓、薏苡仁;黏膜充血者加败酱草、蒲公英、紫花地丁;肠化生者加黄芪、土茯苓。上方予水500 m L, 煎服30 min, 取汁300 m L, 分2次温服, 每日1剂, 治疗周期为28 d。对照组患者予以常规西医增强胃动力、保护胃黏膜治疗, 包括吗丁啉10 mg, po, tid;枸橼酸铋钾0.3 g, po, bid, 于饭前及睡前30 min服用;对于幽门螺旋杆菌阳性患者, 予以三联疗法进行治疗, 以根除幽门螺旋杆菌, 治疗周期为28 d。

对照组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的治疗以西药为主, 给予维霉素配合维生素B、C、E以及胃复安一同服用。2组患者经治疗后, 记录患者疗效, 并进行统计学分析。

1.3 疗效判定标准

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疗效判断分为3个阶段:显效:经胃镜检测胃粘膜腺体未见萎缩性病变, 胃分泌功能正常, 主要慢性萎缩性胃炎临床症状消失, 其他实验室检测指标恢复正常或明显好转;有效:经胃镜检测胃粘膜腺体未见萎缩性病变, 胃分泌功能基本正常或有明显好转, 主要慢性萎缩性胃炎临床症状基本消失或明显好转, 其他实验室检测指标有明显好转;无效:经胃镜检测胃粘膜腺体可见萎缩性病变或病变更严重, 胃分泌功能无变化或有恶化现象, 主要慢性萎缩性胃炎临床症状无变化或症状加重, 其他实验室检测指标无变化或有加重现象, 甚至呈癌变反应。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χ2检验进行数据分析。

2 结果

中医辨证分型治疗组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与对照组患者通过不同方法进行治疗后, 所得到的疗效比较结果, 见表1。

由表1可知, 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经过中医辨证分型治疗方法根据患者实际情况对症治疗后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说明利用中医辨证分型方法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能够得到较为满意的疗效 (P<0.05) 。

3 讨论

中医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认识最早始于《内经》, 明代《景岳全书》中首次以“痞满”之名立专篇。慢性萎缩性胃炎在中医中属于“嘈杂”、“痞满”、“胃脘痛”等范畴, 一般认为病因是由于患者饮食不当、劳倦内伤、情志失调等致脾胃虚弱, 及其它胃炎误治或失治迁延日久而致, 常表现有胀、满、痦、痛等。病者常为其所苦, 导致生活质量下降。根据“久病多瘀”“久病必虚”等说法, 脾胃阴虚, 因虚致瘀是病之根本。慢性萎缩性胃炎以中老年人多见。

中医辨证方法以虚实而论, 先辨虚, 即气虚、阴虚、肾虚、脾虚, 再辨实, 即气滞、血瘀、湿阻、热郁, 然后根据患者实际情况进行混合定型, 分为阴虚燥热和气虚湿热两大类型[3]。对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分型治疗, 其用药机制为: (1) 方中柴胡、白芍、炒白术疏肝健脾, 南北沙参益、白寇仁胃益气、养阴。能够改善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组织细胞的变性; (2) 檀香、丹参理气、活血。可促进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的体内微循环障碍的恢复; (3) 莲渗清热、祛湿。能够减轻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的渗出和清除病理产物; (4) 茯苓、泽泻、黄连、半枝健脾、益肾。既可以减轻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的渗出, 又可以增强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体内组织细胞的活力, 改善组织细胞的变性, 从而达到促使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胃黏膜病变的恢复。

慢性萎缩性胃炎是由于慢性浅表性胃炎发展变化而来, 由于患者胃黏膜上皮遭到反复的损害后, 其上特异性再生能力使得患者黏膜发生改建, 并最终导致胃粘膜上固有腺体发生萎缩病变甚至消失的疾病, 患者会出现低酸或缺酸等症候[4]。中医辨证方法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治疗通过宏观辨证与胃粘膜病理及中药药理知识相结合, 疗效确切, 取得了一定的治疗进展, 得到了医生及患者的肯定。但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病程一般较长, 在进行临床辨证时要准确判断患者病情, 在长时间对患者用药的过程中应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及实际病情对所用药物及治疗方法进行不断的改变, 以达到更为满意的治疗效果。

摘要:目的 确定中医中药对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所达到的治疗效果, 便于今后医护人员在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治疗方法进行选择, 使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的治疗达到满意的效果。方法 对该院自2010年1月1日—2011年12月31日前来就诊的86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的疗效进行统计学分析, 随机分组, 观察组采用中医辩证分型治疗, 对照组采用西医常规治疗。结果 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经过中医辨证分型治疗方法根据患者实际情况对症治疗后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效果 (P<0.05) 。结论 利用中医辨证分型方法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能够得到较为满意的疗效。在进行临床辨证时要准确判断患者病情, 在长时间对患者用药的过程中应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及实际病情对所用药物及治疗方法进行不断的改变, 以达到更为满意的治疗效果。

关键词: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辩证分型

参考文献

[1] 姚永莉, 张万岱.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诊断和治疗[J].新医学, 2005, 36 (12) :720-721, 741.

[2]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1994, 6.

[3] 潘秀珍, 徐右犹, 伍旋华, 等.中医胃炎合剂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疗效观察[J].中医杂志, 1984, 25 (2) :27.

[4] 周福生, 劳绍贤, 胡玲.略论胃癌癌前病变的中医证治[J].新中医, 2000, 32 (7) :7-8.

上一篇:论我国服装艺术设计的传承与创新下一篇:浅析刑罚的社会功能

热门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