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慢性疾病及其预防》教学设计(精选8篇)
1、引导学生了解慢性病的概念
慢性病全称是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是无法立刻使用药物加以治愈的疾病,只能先利用药物控制病情。
同学们知道哪些慢性疾病?明确:高血压、冠心病、脑卒中、糖尿病、恶性肿瘤、精神病等。让学生结合书上的几种常见的慢性病资料阅读课本,了解这些慢性疾病的知识。
2、请同学们说说:这些慢性疾病是由哪些因素引起的?学生回答,教师小结并且明确:引发慢性疾病的主要因素,身体因素、环境因素、运动量不足、不良饮食习惯、精神因素等
3、学生活动.自己的家人或者亲朋好友是否患有慢性疾病,如果有,请你简单的举例介绍一下他们的病情及症状,教师注意引导学生能够说清楚主要症状。
4、我们学习了什么是慢性疾病以及一些常见的慢性疾病的成因,那么对于慢性疾病,我们应该怎样才能预防呢?要求学生积极举手回答。老师引导学生回答并小结应该从以下几方面预防:控制研究、合理膳食、适度锻炼、心情舒畅等几方面来预防。结合课文小资料引导学生了解慢性病三级预防措施.疾病的三级预防 疾病,不论其病因是否确定,在不给任何治疗和干预的情况下,从发生、发展到结局的整个过程称为疾病的自然史可将疾病的自然史粗略地分为发病前期、发病期和发病后期三个阶段。
在发病前期,虽未发病,但已存在各种潜在的危害因子,如血清胆固醇高是冠心病的危险因子,吸烟是肺癌的危险因子,肥胖是糖尿病的危险因子。发病前期也可包括某种病理生理的改变,如血管粥样硬化等。在发病期,一般都有轻重不一的临床表现。在发病后期,其结局可能是痊愈或死亡,也可能会留下后遗症以至残疾等。在疾病自然史的每一个阶段,都可以采取措施防止疾病的发生或恶化。因而预防工作也可以根据疾病的自然史相应地分为三级,第一级预防为病因预防;第二级预防为“三早”预防,即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第三组预防为对症治疗、防止伤残和加强康复工作。这就是疾病的三级预防。
第一级预防也叫初级预防,主要是针对致病因子(或危险因素)采取的措施,也是预防疾病的发生和消灭疾病的根本措施,其中包括自我保健和健康教育。自我保健即在发病前期就进行干预,以增强人的健康状况,促进健康。健康教育是以教育手段促使人们主动采取有利于健康的行为,从而消除危险因素,预防疾病,促进健康。在致病因子或机制尚不明确或尚未出现之前,尽可能地保持健康体魄而采取的各种措施,是对健康的人和人群而言的,这又称为“原始预防”或“原级预防”。在三级预防中,它应是第一级预防的核心。第一级预防还包括保护和改善环境,旨在保证人们生产和生活区的空气、水、土壤不受工业三废——即废气、废水、废渣和生活三废——即粪便、污水、垃圾,以及农药、化肥等的污染。
第二级预防,又称“三早”预防,它是发病期所进行的防止或减缓疾病发展的主要措施。为了保证“三早”的落实,可采用普查、筛检、定期健康检查、高危人群重点项目检查以及设立专科门诊等措施。
1.1 发病率高,症状不典型
老年人患病时易出现与病变无直接关系的异常改变,其中多以情绪异常、精神不振为首发症状。患病初期症状往往不典型。如老年人常见的疾病心肌梗死就较少有剧烈的心绞痛,或者疼痛的部位不典型,可以在牙、腰背部或手臂等处,通过心电图检查才能发现,因此往往延误病情,耽误治疗。
1.2 自我感觉迟钝,主诉不多
由于随着衰老机体器官的退行性改变,老年人变得自我感觉迟钝,不易发现自己患病,因而主诉不多,当出现明显症状时,往往已十分严重。
1.3 调节及应激能力差,患病后病情容易急剧加剧
由于老年人体内调节及应激能力差,机体防御功能减弱,往往容易同时患几种疾病,因此当某种疾病发作时,原来处于相对稳定状态的其它疾病开始出现问题,轻者症状不明显,严重时可发展为脏器的衰竭,出现并发症而死亡。
2 社区护理
社区护理强调的是通过社区对老年人慢性疾病的社区管理手段帮助社区老年人掌握慢性病的防治知识,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监控危险因素,达到预防老年人慢性疾病的目的。目的是避免或推迟老年人慢性疾病的发生,临床调查显示,通过管理可使老年人慢性病的发病率下降55%,它强调的是以健康的生活方式为主要内容的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活动。
2.1 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
良好的个人卫生是预防疾病发生的重要手段之一。如每日定时排便、勤换内衣裤、热水泡脚、每日早晚坚持刷牙做到“3个3”即每天刷牙3次,每次3min,饭后3min之内刷牙等,每天早晚定时开窗通风,同时健康的饮食也是减少老年人患病的重要方面。老年人在饮食方面应做到定时定量,粗细粮搭配,低盐低脂,多进食蔬菜、水果和粗纤维食物。坚持自己能做的事情自己做,不仅有利于身体活动,而且还能增强老年人对生活的信心,充分发挥自身的潜能。
2.2 自我监测和观察
自我监测和观察是早期发现疾病的一种重要手段。可早期发现某些疾病的早期症状而及早就医,防止疾病恶化。如教会老年妇女对阴道异常分泌物的量、颜色和气味观查,或是早期发痰中带血、大便异常等情况而发现疾病的早期症状。另外我们还可以学习一些自我检查的方法,如查乳腺肿块:面对镜子双手下垂,先看乳房的大小,乳房的高低,两侧是否对称。然后双手叉腰观察乳房皮肤有无改变,最后仰卧于床上,双手平压乳房的各个部位,仔细检查有无肿块,从而发现乳房的早期病变及早诊断治疗。
2.3 保持愉快的情绪
愉快的心情对预防老年人常见的疾病的发生是非常有效的。可以让老年人结合自己的爱好、兴趣,找一些有益于提高身心健康的事来做来提高自己的生活情趣。如绘画、跳舞、编织、学习厨艺等。通过扩大社会交往改变自己平淡刻板的生活方式,尽可能使自己的生活变得多姿多彩,对保持老年人的健康具有积极的作用。
2.4 适当的运动
通过运动改善机体的生理机能,但要注意运动的量和强度。老年人由于年岁已高,生理机能衰退,运动量不易过大,以免造成损伤,需采取动作轻柔的运动方式,如打太极拳、慢走、骑自行车,做体操等。通过运动可使老年人的大脑皮层充分休息,接触更多的新鲜空气和阳光,从而使老年人感到心情舒畅、食欲增强、睡眠良好、体质增强,从而减少老年人慢性疾病的发生。
摘要:目前世界上65岁以上的老年人正以每月80万的速度增长,我国是老年人口飞速增长的国家之一。由心理、社会、生物学因素引发的老年人慢性疾病的发病率逐年增高。例如原发性高血压、消化性溃疡、冠心病和恶性肿瘤等。社区护理是通过健康教育、建立健康档案等手段帮助社区高危老年人群减少慢性疾病发病率的多元化护理。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我是来自高三(6)班的陆逸遥,今天我国旗下发言的题目是《关注健康 关爱生命 预防慢性疾病》。
健康高于一切。没有一个强健的身体,一切无从谈起。身体健康是学习的基础,如果没有良好的身体状况,哪有精力去学习呢?每个人都在社会上承担着一定的工作任务,有时工作任务还相当繁重。如果没有一个健康的身体,就不可能很好地完成。最近,国家有关部门公布专项调查结果,我国知识分子平均寿命为58岁,低于全国平均寿命10岁左右。这个现象应引起高度重视。一个人如果身体不好,经常患病,特别是重症疾病,必然牵扯家人来照料,时间久了会把家人拖垮。一人健康全家幸福。所以身体健康十分重要,重于一切。
慢性病全称是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不是特指某种疾病,而是对一类起病隐匿,病程长且病情迁延不愈,缺乏确切的传染性生物病因证据,病因复杂,且有些尚未完全被确认的疾病的概括性总称。慢性病主要指以心脑血管疾病(高血压、冠心病、脑卒中等)、糖尿病、恶性肿瘤、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慢性气管炎、肺气肿等)、精神异常和精神病等为代表的一组疾病,具有病程长、病因复杂、健康损害和社会危害严重等特点。糖尿病是最常见的慢性病之一,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口老龄化以及肥胖发生率的增加,糖尿病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糖尿病在中国的发病率达到9.7%,据统计,中国已确诊的糖尿病患者达9200万,并以每年300万的速度递增。慢性病的危害主要是造成脑、心、肾等重要脏器的损害,易造成伤残,影响劳动能力和生活质量,且医疗费用极其昂贵,增加了社会和家庭的经济负担。
我们应该如何预防慢性病?1.一定要控烟,凡没有吸烟的或无烟瘾的人不要跟烟草接触。已吸烟的能戒则戒,不能戒的也应控烟。酒最好饮发酵葡萄酒,不要饮白酒,更不要饮用酒精色素兑制酒。每天饮1-2两发酵红葡萄酒对心血管保健有一定的好处。2.合理营养,改变不良的膳食习惯。不要大吃大喝,不要偏食,不要高脂肪,高盐、高热量、少维生素、少食物纤维素的饮食,要荤素搭配以素为主,饮食有节,营养合理。3.适量运动是健康的重要因素,运动一要适量,因人而异,不能过量运动;二要坚持,持之以恒;三要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4.心理平衡是保健的最好措施。无谓的烦恼,无助的愤怒,无援的忧愁,无据的猜疑,都只会带来不快和伤痛,对健康有害无益。
慢性病危害很大,所以我们要及时积极的去预防慢性疾病。
· 139 ·
第五章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
及地方病防治
综 述
1973~1996年,扬州市肠道传染病逐步得到有效控制,在疾病谱中位次明显后移。传染病死因顺位已从新中国建国初期的第1位降到了第10位(表5-1)。由于人口老龄化提前到来,以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病以及内分泌代谢病为代表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以下简称“慢病”)已成为全社会的公共卫生问题。为适应疾病模式的变化,1997年4月1日扬州市卫生局下发《关于开展慢性病防治工作的通知》。扬州市及各县(市)先后建立了慢性病防治组织和专业人员队伍,开展各项慢性病的基线调查、病因死亡调查等一系列调查、研究活动(表5-
2、5-3),基本掌握扬州市疾病死亡谱的现状、期望寿命、主要慢性病的流行因素,为启动社区慢性病防治工作、采取各种干预措施提供依据。
地方病的发生和流行,给疫区人民健康、生活和生产带来危害,影响经济建设和民族兴旺。新中国建国初期,毛泽东主席亲自主持制定的关于农业问题两个文件中,就提出了要防治地方病。扬州市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开展地方病监测,主要病种有:碘缺乏病、地方性氟中毒、地方性砷中毒等。监测结果表明扬州市流行强度一般。
第一节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状况及防治措施
1982~1995年,国家卫生部和江苏省卫生防疫站在仪征市开展疾病监测试点工作(1996年因监测点调整,仪征点工作未再延续);1984~1996年扬州市和兴化县卫生防疫站合作在兴化县沈、大垛、陶庄3个乡(镇)的10万人口中,开展以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病、高血压病、糖尿病等“慢四病”为主要内容的疾病监测,并试行“慢四病”的诊断报病等工作;其他各县(市、区)也分别设立了10万人口左
· 140 ·
《扬州卫生防疫续志》
右的“慢四病”县级监测点。后因经费无保证,监测点工作先后停止。表5-1 70、80、90年代扬州市病、伤死亡谱前10位死因比较(注)
第三次(1994~1996)
第二次(1984~1986)
疾病分类 死亡率 构成比 顺
死亡率
构成比 顺
第一次(1973~1975)死亡率
构成比(%)20.31 8.14 6.81 14.34 12.85 8.43 0.55 5.21 0.14 6.30 6.03
顺 位 1 5 6 2 3 4 10 8 15 7 9(/10万)(%)位(/10万)(%)位(/10万)
恶性肿瘤 心血管病 脑血管病 呼吸系统病 外伤中毒及意外 消化系统病 泌尿生殖系统病 肺结核
内分泌营养缺乏和代谢病 传染病 新生儿病 238.56 35.43 1 110.66 16.44 2 101.44 15.07 3 65.35 63.42 28.39 6.63 5.90 4.84 4.64 3.45
9.71 4 9.42 5 4.22 6 0.99 7 0.88 8 0.72 9 0.69 10 0.51 13
191.58 96.13 85.88 49.36 56.54 31.51 4.87 17.57 1.15 10.74 4.05
31.79 16.01 14.30 8.22 9.41 5.25 0.86 2.93 0.19 1.79 0.79 2 3 5 4 6 9 7 14 8 10
136.46 54.71 45.76 96.37 86.29 57.05 3.72 34.98 0.95 42.35 31.27
注:第一次回顾性普查(江苏省统一部署)为1973~1975年3年扬州地区的死因情况。第二次由潘惠、史鉴、李峰等根据省统一要求,采用整群分层抽样,调查1984~1986年3年22个样点的情况。抽查样点是:泰兴、泰县、江都、兴化、高邮、邗江6个县中在第一次普查发现的恶性肿瘤高发乡和1个一般乡;仪征、靖江、宝应和扬州郊区各抽1个恶性肿瘤高发乡,以及广陵区4个、泰州市2个街道办事处。第三次调查,由朱茂炳、史鉴、叶桦、陈志华等参照第一次和第二次调查要求,设计调查方案,经扬州市卫生局、公安局批准并下发联合通知,采用回顾性调查的方法,在各县(市、区)(不含泰州市)进行慢性病死亡原因抽样调查,并于1998年完成。
第五章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及地方病防治
· 141 ·
表5-2 扬州市各县(市、区)卫生防疫站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治
组织及试点工作情况
县(市)年份 宝应县 防治组织
建立时间 人数
(年、月)(人)1997.1
2000.3
7(含 4 4 4
试点单位
及试点人数 黄浦、黄塍计0.5
望直港镇2.8万人
山阳镇2万人
黄塍乡0.1万人
山阳镇5万人、望直港镇6万人、黄塍乡2.8万人、小官庄镇3.0万人
高邮市
1998.4
三垛、八桥、菱塘、临泽、车逻5乡(镇)11万人
1999.2
伯勤、司徒、三垛、平胜、横泾5乡(镇)2万人
2000
全市
1、建立慢病防治组织体系;
2、制订防治规划;
3、开展业务培训;
4、抓试点工作,进行专题调查
江都市
1999.3
嘶马、杨庄
开展了“高血压、糖尿病、急性脑血管病调查”;举办两次义诊活动(九·三学社扬州支部、江都政协医卫专家组参加)。
仪征市 组
2002.2
新城镇2万人
死因监测 2000 慢性病防治领导小1999 慢性病防治科 1999 慢性病防治科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基线调查(患病率、死亡率、分布特征、影响因素等)
冠心病、脑卒中危险因素1:1配比病例对照调查 1998 防疫科慢病防治组
试点工作开展 的内容或项目 “慢三病”调查试点
慢病基线调查
慢病基线调查
慢病基线调查
恶性肿瘤的报告 1997 防疫科慢病组
兼职)万人
2000 慢性病防治科
2001 2001 2002
· 142 ·
《扬州卫生防疫续志》
表5-3 扬州市各县(市)卫生防疫站慢性传染性疾病防治调研、培训情况
县(市)时 间 地 点(年、月)
高邮市防疫站
培训或调研内容 慢性病基线调查方法
1998.10 高邮市防疫站 ~1999.2
慢性病调查方案及质控方案(含现场操作)
宝应县招待所
慢性病防治工作动员与培训
2000.6 宝应县望直港镇
慢性病基线调查
镇防保所全体及村卫生室长
2001.7 宝应县山阳镇
慢性病基线调查
镇防保所全体及村卫生室长
“三病”调查的内容(血压、血糖、体重、三围的测量方法)
2000.10 江都市小纪中心
卫生院
“三病”调查的内容(血压、血糖、体重、三围的测量方法)
邗江县 1997
邗江县霍桥乡
“三病”调查方法
乡村医生及校医
邗江县卫生局 卫生防疫站
1997 邗江县甘泉乡
“三病”调查方法
乡村医生及校医
邗江县卫生局 卫生防疫站
泰兴市防疫站
泰兴市居民1991~1995年食管癌、胃癌、肝癌、肠癌流行病学及相关因素研究
乡(镇)医院防保组长
泰兴市防疫站
专业小分队成员
江都市卫生局 卫生防疫站
专业小分队成员
江都市卫生局 卫生防疫站 30
宝应县防疫站 30
参加对象 乡(镇)防保组长及调查员、资料员 接受调查乡(镇)的防保组长、临床医生、资料员
乡(镇)防保所长
宝应县卫生局 卫生防疫站 宝应县防疫站 20 参加
人数 80
组织单位 高邮市卫生局 卫生防疫站 高邮市防疫站 高邮市 1998.4 宝应县 2000.4 江都市 1997.10 江都市卫生局
泰兴市 1996.9~11
第五章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及地方病防治
· 143 ·
2002年,扬州市的人均寿命从20世纪70年代的68.93岁增加到了2002年的72岁,人口老龄化已非常明显。因此,1998年完成的第三次“死因”调查,结果与前两次的调查情况相比,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恶性肿瘤、心血管病、脑血管病除仍居“死因”的前三位外,其死亡率急骤升高,分别达238.56/10万、110.66/10万和101.44/10万(80年代的第二次调查则分别为191.98/10万、96.13/10万和85.88/10万)。传染病的位次已从80年代的第8位退到第10位,死亡率也下降至4.64/10万(表5-1)。各种“死因”顺序中,排列最前的恶性肿瘤、心血管病和脑血管病的构成合计达66.94%(构成比分别为35.43%、16.44%和15.07%)。加上内分泌代谢病等为主要代表的慢性病,已成为威胁扬州市广大人民群众健康的主要因素。
1996年12月9日,扬州市卫生防疫站正式组建慢性病控制科;1997年宝应县卫生防疫站在防疫科内增设了“慢病”组;1999年,高邮市、江都市卫生防疫站“慢病”科先后挂牌,附设在防疫科内,由防疫科长兼任“慢病”科科长;2000年,宝应县单独建立了慢性病控制科;邗江县、仪征市、广陵区、郊区、新城区也先后在防病(疫)科内明确了专(兼)职人员负责慢性病防治工作,至2002年止,扬州市及各县(市、区)卫生防疫站慢性病专业防治网络已初步形成。1999~2000年,各县(市)均确定了1、2个两万人口以上的慢性病防治综合试点见(表5-2)。经反复调研并经市、县两级卫生局批准,确定在宝应县建立5万人口的市级综合防治试点,并于2000年正式启动。2000年3月29日,扬州市卫生局下发《扬州市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社区综合防治试点方案讨论稿》(扬卫防[2000]21号),2000年4月,市、县两级共同制定了宝应县望直港镇慢性病防治市级试点工作方案,8月在望直港镇蛤拖村进行小样本试点村调查,后扩至全镇,对近5万人进行问卷调查。2001年1月,宝应县卫生防疫站又增设了山阳镇试点,基线问卷调查21600余人,体检7480余人,年底基本完成微机录入和社区诊断框架。望直港镇于2001年11月完成近6万人问卷调查和11600余人体检。2002年宝应县卫生防疫站完成对调查数据统计分析,形成社区诊断报告初稿。
1997年8月11日,扬州市卫生局与扬州市公安局联合下发《关于开展慢性病及其它原因死亡调查的通知》,开展继1976年和1987年之后的第三次“死因”调查,掌握了30年来扬州市人口死亡原因的变化趋势,为制定慢性病防制措施提供了依据。2000年10月8日,扬州市卫生防疫站召开“扬州市30年居民病伤死因研究新闻发布会”,向社会公布调查结果,揭示扬州市人口老龄化的状况和人口死因位次及慢性
· 144 ·
《扬州卫生防疫续志》
病对人们健康的威胁。
1999年12月,江苏省卫生厅在太仓市召开江苏省慢性病预防和控制工作会议后,2000年4月5日扬州市卫生局召开了各县(市、区)卫生局长、防保科长和卫生防疫站长会议,传达“太仓会议”精神,并进行业务培训。5月8日,扬州市卫生局下发《扬州市慢性病社区综合防治试点工作方案》通知,进一步规范和实施慢病社区综合防治试点工作。
2000年10月,江都市在小纪镇召开有镇党委、市卫生局领导及小纪、宗村、华阳等卫生院院长、防保人员、村卫生室医生和村民主任参加的慢性病调查试点工作会议(兼培训),江都市慢病防治试点工作正式启动。
2002年10月27~30日,扬州市卫生局、扬州市卫生防疫站举办《流行病学慢性非传染性疾病调查资料分析》培训班,各县(市、区)卫生防疫站、部分乡(镇)慢性病防治专业人员接受培训。
自1996年慢性病防治工作启动后,各级卫生防疫站将健康教育放在重要的位置,每年10月8日“全国高血压病日”全市开展宣传咨询活动,在《扬州晚报》撰写科普文章并出版高血压病防治专栏。至2002年全市共发放高血压病防治宣传材料近万份,仅2001年即达7000多份,并与扬州市东关社区联合开展社区高血压病防治宣传活动,使慢性病防治进入社区试点。2001年5月,扬州市专门组织市及部分县(市)慢性病防治专业人员前往苏州、太仓等地参观、学习高血压病、糖尿病社区防治工作经验,5月29~31日,扬州市卫生局举办高血压病防治培训班,组织各县(市、区)人民医院、卫生防疫站及部分乡(镇)医务人员,学习《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导》,了解高血压防治动态,高血压社区防治要求,推动社区防治工作。2001年扬州市卫生防疫站加入全国高血压防治微机网络,引进社区高血压防治微机管理系统(NAH)。经扬州市物价局批准收费标准后,扬州市卫生防疫站高血压门诊于当年10月启动。
第二节 地方病状况及防治措施
一、碘缺乏病流行情况及防治措施
碘缺乏病包括地方性甲状腺肿、克汀病和亚克汀病。碘缺乏的危害,青少年可致甲状腺肿大、发育迟缓;成年人会体能下降,孕妇会导致胎儿流产、早产、死产
第五章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及地方病防治
· 145 ·
和先天畸形等。碘缺乏对胎儿和婴儿的危害尤为严重,表现为脑发育障碍造成儿童智力损害,群体智力下降。
1983年调查资料表明,扬州市属环境缺碘地区,扬州市学龄儿童因缺碘所致的甲状腺代偿性肿大率为13%,人群中尿碘含量明显低下,平均值低于100微克/克肌酐的正常值。碘缺乏病对扬州市人民危害较为普遍和明显。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政府向世界卫生组织承诺:中国在2000年实现消除碘缺乏病危害。1995年底,扬州市开始实施全民食盐加碘和重点人群服用碘油丸综合防治措施。经5年的工作,于1999年11月完成了市级消除碘缺乏病自查自评工作,实现了消除碘缺乏病的阶段目标。2000年3月24日,扬州市人民政府血地防领导小组向江苏省人民政府血地防领导小组申请,对扬州市进行实现消除碘缺乏病阶段目标考评,同年10月8~10日经省专家考核组考评验收,确认扬州市已达到消除碘缺乏病阶段性目标。
1983年前,扬州市没有确切的地方性甲状腺肿流行记载。1983年扬州市首次进行地方性甲状腺肿病情调查,采用整群随机抽样调查,共调查11个县(市、区)的49个乡,在123338名居民中查出甲状腺肿大者13151人,平均肿大率为10.70%(青少年甲状腺肿大率为13.00%,居民甲状腺肿大率为2.00%),其中地方性甲状腺肿患者3446人,平均患病率为2.80%;尿碘中位数在100微克/克肌酐以下。该次调查确定5个县17个乡为甲状腺肿病区乡。病区乡人群尿碘范围在25~50微克/克肌酐。
1986年扬州市开展第二次调查,共调查180个乡,每个乡调查7~14岁中小学生500人左右,共调查105811人,平均甲状腺肿大率为14.20%,此次调查确定47个乡为地方性甲状腺肿病区乡。
1995年底扬州市实施全民食盐加碘、重点人群服用碘油丸的综合防治措施后,扬州市人群碘营养水平有显著的改善,至2002年,儿童甲状腺肿大率2.10%。儿童尿碘中位数为331微克/克肌酐(铈砷催化法),新生儿TSH中位数为3.38微单位/毫升。
扬州市碘缺乏病防治始于1983年。1983~2002年的防治历程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83~1994年)为地方性甲状腺肿防治阶段。1983年采用“5.5”布点调查和1986年第二次调查累计发现,扬州市有因缺碘引起地方性甲状腺肿流行的病区乡64个。1987~1994年,对病区乡的7~14岁中、小学生开展单纯口服碘油丸补碘工作,共补碘125万人(次),对患甲状腺肿大的青少年起到了治疗作用,但不能明显
· 146 ·
《扬州卫生防疫续志》
改变地方性甲状腺肿流行状况。第二阶段为碘缺乏病防治阶段。1993年国务院召开“中国2000年实现消除碘缺乏病”目标动员会后,1994年江苏省政府办公厅下发《江苏省2000年实现消除碘缺乏病行动规划》,1995年2月扬州市人民政府印发《扬州市2000年实现消除碘缺乏病危害实施方案》,1995年底由政府组织的食盐加碘干预措施在全市实施。第三阶段从2001年起全市进入持续消除碘缺乏病阶段。
【碘盐供应】
1995年底,扬州市实施全民食盐加碘。碘盐由各级盐务局、盐业公司组织生产供应;卫生部门负责对生产、供应各方面实施卫生监督,确保碘盐质量。从1995年底至2002年,扬州市累计供应碘盐16.84万吨。1996年以来碘盐合格率及合格碘盐覆盖率逐步提高,至2002年底全市碘盐覆盖率达到95.00%以上,碘盐生产、批发合格率达到100%,居民户盐合格率达到98.79%。
【强化补碘,为重点人群纠正碘缺乏】 1995年,扬州市教委和民政部门配合,在扬州市开展重点人群即中小学生、婴幼儿、新婚育龄妇女和哺乳期妇女口服碘油丸强化补碘,从1995年至2002年,全市学龄儿童少年补服碘油丸达245.70万人次,新婚育龄妇女(2002年改为已婚育龄妇女)及孕妇补服达8.76万人次,0~2岁婴幼儿补服碘油丸13.20万人次。1995、1996年碘油丸剂量为:成人全年一次口服0.20克,儿童全年一次口服0.10克。随着扬州市碘盐合格率和合格碘盐覆盖率的提高,从1997年起调整补服碘油丸剂量,至2002年碘油丸补碘剂量为:成人全年一次口服0.10克,儿童全年一次口服0.05克。
【健康教育】 从1995年起,每年5月5日以全国“防治碘缺乏病日”为契机,广泛开展防治碘缺乏病健康教育。扬州市卫生与教育行政部门密切配合,教育部门每年安排中小学生普及碘缺乏病防治知识课,卫生部门每年为学校提供健康教育教材十多万份,开展中小学校碘缺乏病防治知识教育。并通过在校学生,进行家庭宣传,使家庭成员得以知晓。在大众传播方面:各地采用文艺、黑板报、宣传栏、广播专题报道、电视专访、知识竞赛评比、设宣传点、出动流动宣传车和举办宣传周等各种大众传媒形式,开展健教宣传。1995~2002年扬州市共印发各类宣传材料126.80万份,宣传画784条(套),广播、刊登科普文章213篇,出黑板报、宣传栏3222块(次)。通过多年的宣传和健康教育活动,全市居民碘缺乏病防治知识大幅度提高,城乡居民养成自觉购买、食用碘盐,抵制非碘盐、劣质盐的良好行为。
【碘盐监督监测】 根据江苏省《建立江苏省碘盐监测网络的实施意见》,扬州
第五章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及地方病防治
· 147 ·
市建立了碘盐监督监测网络。扬州市及各县(市、区)从1996年起,以血防队伍为基础,组建专业地方病防治队伍,逐步配备市、县(市、区)和乡(镇)各级碘盐监督监测专业人员。明确各卫生防疫(血防)站(所)的血防科为碘缺乏病防治职能科室,配备检验设备和监督执法工具;全市增补14名食品卫生碘盐监督员,负责本地区碘缺乏病防治和碘盐监督监测工作。1996~2001年,全市监测网络共监测碘盐1048批,其中监测盐业批发347批,合格313批。碘盐批发合格率从1996年的80.00%上升到2001年的100%;监测居民户碘盐193批,合格187批,合格率从1996年的79.10%上升到2001年的100%。
2002年扬州市共监测加工、批发行业碘盐60批,碘盐批发合格率为100%,监测居民户碘盐1824份,碘盐合格率为98.79%。
1996年始,扬州市每年进行大规模市场检查,由市血地办组织、协调,卫生部门会同盐业、公安、质量技术监督、新闻等部门,组成联合检查队。至1999年,共查处碘盐市场违法案件602起,没收私盐、劣质盐和非碘盐791.04吨。2000年和2002年,扬州市各地共组织食盐专项打假活动36次,其中大规模统一行动8次,出动执法人员422人(次),车辆108台(次),检查食盐批发点109个(次),商店512家(次),卤食加工点、摊点256个(次),宾馆、饭店109家(次),共查获劣质盐约19吨;卫生部门依法处罚储运、使用非碘盐的违法案件56起,处罚79人,教育157人。2000年11月下旬,扬州市联合执法队历时一周,对广陵、郊区和邗江县内14家规模较大的卤食加工点进行突击检查,共查获私盐5吨,其中在郊区一卤食加工点,当场查获私盐1.4吨。2000年底和2001年,市联合检查队还对卤菜加工业最集中的乡(镇)进行多次突击检查。高邮市共联合组织检查四次,历时7天,以农村及边远、边界地区为重点,深入乡村各零售点、批发部、食品加工厂,检查10多个乡(镇),查获私盐3.42吨。宝应县自2000年先后组织“秋季联合执法活动”、“食盐市场打假活动”和“食盐市场大扫荡活动”三次大规模检查,没收盐产品152公斤。江都市开展食盐市场大扫荡,重点检查8个乡(镇)11个行政村120个批发点、零售商店,卤食摊点100余个,工厂、学校、宾馆、饭店40余家,共查获私盐、非碘盐7.25吨。打击储运、使用非碘盐的违法活动,净化了碘盐销售市场。
2000年开展食盐专项打假活动时,各地新闻部门积极参与,派出记者全程采访、专题报道:扬州电视台《记者观察》栏目播出《关注你身边的“盐”》为主题的专题
· 148 ·
《扬州卫生防疫续志》
报道;《扬州日报》刊登《追踪“盐枭”》热点新闻。各县(市)新闻部门也就当地打假情况作出了相应报道,社会反响强烈。
【碘缺乏病病情监测】 1997年,扬州市开展干预措施实施后的第一次疾病监测,按“全国碘缺乏病监测方案”,采用整群按比例概率抽样调查法(PPS),调查30个点,1200名学生。调查结果:儿童甲状腺肿大率触诊法为8.50%,B超法为3.20%,尿碘中位数为184.10微克/克肌酐。1999年进行第二次监测,调查发现儿童甲状腺触诊肿大率已从防治前的18.50%降至2.50%,尿碘中位数已从1995年的70.56微克/克肌酐上升至300微克/克肌酐。2001年扬州市开展第三次碘缺乏病病情监测,儿童甲状腺触诊肿大率为2.10%,尿碘中位数为331微克/克肌酐。表明扬州市实施补碘干预措施5年后,人群碘营养状况明显改善,碘缺乏病危害程度逐年降低,防治效果明显(表5-4)。
【防治效果评估】
碘缺乏病防治干预措施一旦实施,就必须对其生物学、社会学影响作阶段性评估。根据国家和省卫生部门的有关规定,扬州市于1998年2月制定了《扬州市2000年实现消除碘缺乏病工作考评方案》。1998~2000年分别对所辖5县(市)2区的碘缺乏病防治效果进行评估。1998年完成对宝应、邗江消除碘缺乏病工作考评;1999年完成对高邮、江都、仪征三市消除碘缺乏病工作考评;2000年完成扬州城区消除碘缺乏病工作考评。考评结果表明扬州市5个县(市)2个区碘盐覆盖率、儿童甲状腺肿大率和尿碘水平均已达到消除碘缺乏病标准。2000年10月经江苏省专家考核组的考评验收,确认扬州市已达到消除碘缺乏病阶段性目标。
二、地方性氟中毒监测
1983年10~12月,扬州市全面开展地方性氟中毒监测工作,按“五五”布点法,共采集水样263份,测定结果,水中氟化物含量均低于1微克/升国家生活饮用水氟化物含量的上限值。全市共对63700名7~15岁在学儿童进行了氟斑牙患病情况的调查,检出有氟斑牙者1549人,氟斑牙患病率为2.40%。1997年调查发现宝应县黄浦乡刘上村儿童氟斑牙患病率为57.00%。
表5-4 1995~2002年扬州市碘缺乏病防治工作情况(注)
总 总人 消除 消除 供碘 销售碘盐数量
特需人群附加补碘油制剂 甲状 克 病情监测
居民户碘盐 年 县
县人 盐县 总 其中 新婚育龄妇女
0~2岁儿童
3~14岁儿童 腺肿 丁 8~10岁儿童 定量监测
数 口数 县数 数 数 计 合格 总数 补碘 总数 补碘 总数 补碘 数 病 检查 检出甲 尿碘中 检查
合格 份
数
油数
油数
油数
数 人数 肿 数 位数 份数
份数(个)(万人)(个)(万人)(个)(吨)(吨)
(人)
(人)(人)(人)
(人)
(人)
(人)
(人)(人)(人)(ug/L)(份)(份)1995 12* 936.45 0 0 12 387.80 387.80 126528 12527 279089 30414 1426217 897990 1646283 0 1200 211 70.58 0 0 1996 12* 941.55 0 0 12 27898 26390 126873 28558 249416 43289 1396252 640382 321099 0 4800 662 0
1535
1347 1997 7 445.01 0 0 21505 21204 76472 7764 96123 11504 601469 438213 65268 0 1200 88 170.22 2125 2111 1998 7 446.27 2 147.10 7 24466 24026 34867 5689 95791 1474 631349
0
24307
0 800 28 0 500 500 1999 7 446.41 5 397.02 7 21076 21076 47746 7701 101874 10379 549993 201287 10714 0 4829 58 300 2515 2507 2000 7 446.63 7 446.63 7 22858 22858 35582 11006 106121 13830 417524 188428 9634 0 1630 12 0 475 471 2001 7 447.37 7 447.37 7 26700 26700 22532 6067 90507 8597 550945 172624 18790 0 1200 25 331 1607 1538 2002 7 457.07 7 457.07
23825 23825 449243~ 8489# 55121 12416
0
0
19861
0
0
0
1824
1802 注:*含泰州市;~已婚育妇女总人数;#已婚育龄妇女补碘油人数
第五章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及地方病防治 · 149 ·
· 150 ·
《扬州卫生防疫续志》
三、地方性砷中毒监测
1984年4月、8月水源水丰水期和枯水期间,扬州市对各类水源中的砷含量进行监测,丰水期共检测211个点,其中Ⅰ类(≤0.04毫克/升)153个点,Ⅱ类(≤0.05毫克/升)55个点,Ⅲ类(>0.05毫克/升)3个点;枯水期共检测211个点,其中Ⅰ类69个点,Ⅱ类
中风的根源是高血压、脑动脉硬化。要减少中风,一要坚持治疗,二要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糖尿病、高血压等慢性疾病,往往需要终身服药。循证医学已经证明,高血压基本属于可控制的疾病,但中国的高血压患者能够控制正常血压的连5%都很难达到。吸烟、酗酒等不良嗜好是导致中风的重要原因。对于有心脑血管疾病、高血压的病人,要坚决戒烟、戒酒。要减少高脂肪食物的摄入,肥胖的人则要坚决减肥。另外,注意休息、不过度劳累都是减少中风几率的重要方式。魏教授说,人的健康有70%能自己控制,主要取决于生活方式;有15%属于遗传因素;7%属于人文、社会、环境等因素;只有8%取决于医药。中风也一样,所以预防中风要靠自己。
除了高血压以外,还有糖尿病、肥胖、高血脂、冠心病、脑中风等也常见的慢性病。全国人大常委、中国工程院院士、卫生部原副部长王陇德说:“一些慢性病一旦患有,目前的医疗技术水平没有办法帮助患者彻底治愈,只能缓解症状或者延缓疾病的发展。”目前的医疗技术水平,无疑是指医生和药物能够帮到慢病患者的部分。记者也常常听到患者抱怨,上次我中风住院,没多久我又进来了,可见还是医生水平不行,并不能给我根治。山东省千佛山医院心内科主任侯应台解释说:“慢性病很难根治,医生能够做到的只是帮助患者迈过疾病突发这个坎儿,帮助患者在带病生存过程中提高生活质量。慢病慢治,真正可能治愈慢性病的还要靠健康生活方式。”
不良生活方式是慢性病等发病率逐年提高的重要原因,因此改善生活方式可以极大地预防慢性病的发生。美国护士健康调查发现,通过戒烟、规律运动、健康饮食和保持合理体重可以降低心血管疾病发病率74%,冠心病发病率下降82%,糖尿病发病率下降91%。
鼓励每个人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和习惯。如何养成?管好嘴、用好腿、不吸烟、不喝酒或少喝酒、好心态。其中,“管好嘴”不容易,在总量控制的前提下,膳食平衡的比例大约是“一口肉、两口饭、三口水果、四口蔬菜”;按照卫生部公布的标准,要想“用好腿”,每人每天至少走6000步,健康生活10000步;“不吸烟”,吸烟害处大,应尽量远离香烟;“不喝酒、少喝酒”,中国有一半以上的人由于基因上的原因是不宜喝酒,而且喝酒已经造成这些年来肝癌、肝硬化病人的大量增加;“好心态”尤为重要,拥有一个健全、健康的好心态胜过任何良医好药。
秋季预防手足口病的方法:
1、在手足口病流行季节,教室和午睡室保持良好的通风。
2、每日对课桌椅、门把手进行擦拭消毒;每日对茶杯、不锈钢餐盆、玩具进行消毒液浸泡消毒,用消毒液冲洗厕所。
3、利用晨间谈话,教育和指导幼儿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饭前便后、户外活动后要勤洗手,预防病从口入。
4、晴天勤晒被子和垫絮,教室和午睡室每天晚上用紫外线消毒一小时。
5、加强班级晨检和全日观察,关注班内幼儿的身体状况,一旦发现疑似患儿,应及时向园领导和保健医生报告,并对患儿及时送诊;对患儿所用的物品要立即进行消毒处理。
()为恶性肿瘤、脑卒中、冠心病、死因的责任报告单位。
A.县级及以上医院
B.各级医疗卫生单位
C.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第(2)题 D.村医
()为心脑血管疾病的第一责任报告人。
A.护理人员
B.主管医生
C.科室负责人
第(3)题 D.护士长
对确诊的2型糖尿病患者,每年提供()免费空腹血糖检测。
A.1次
B.2次
C.3次
第(4)题 D.4次()承担高血压患者的建档、定期干预指导和随访管理。
A.医院
B.基层医疗卫生机构
C.疾控中心
D.卫生行政部门
第(6)题
()为死亡病例第一责任报告人。
A.护理人员
B.主管医生
C.科室负责人
D.护士长
第(1)题
()首先需要检出危险个体,采取有针对性的预防措施,纠正其高危险因素。
A.高危人群
B.全人群
C.重点人群
第(2)题
D.部分人群
()应该是冠心病预防策略当中的中心。
A.一级预防
B.二级预防
C.三级预防
第(3)题
D.高危人群预防
()指的是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防患于开端。
A.一级预防
B.二级预防
C.三级预防
第(4)题
D.高危人群预防
从流行病学角度看,只有()才能降低疾病的人群发病率。
A.一级预防
B.二级预防
C.三级预防
第(5)题
D.高危人群预防
()为恶性肿瘤、脑卒中、冠心病、死因的责任报告单位。
A.县级及以上医院
B.各级医疗卫生单位
C.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D.村医
第(1)题
()指的是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防患于开端。
A.一级预防
B.二级预防
C.三级预防
第(2)题 D.高危人群预防
对确诊的2型糖尿病患者,每年提供()免费空腹血糖检测。
A.1次
B.2次
C.3次
第(3)题 D.4次
()为恶性肿瘤、脑卒中、冠心病、死因的责任报告单位。
A.县级及以上医院
B.各级医疗卫生单位
C.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第(4)题 D.村医
国际癌症研究中心宣布的致癌物有()种?
A.10种
B.20种
C.30种
第(5)题 D.40种
()为死亡病例第一责任报告人。
A.护理人员
B.主管医生
C.科室负责人
第(6)题 D.护士长
从流行病学角度看,只有()才能降低疾病的人群发病率。
A.一级预防
B.二级预防
C.三级预防
1.1沥青路面的结构性破坏裂缝………………………………………….…..…………….3 1.2沥青路面的裂缝…………………………………………………….……..………………4 1.2.1低温裂缝…………………………………………………………………..…………..…4 1.2.2温度疲劳裂缝……………………………………………………………….……..……4 1.3基层干缩开裂产生沥青路面裂缝……………………………………….………..……4 1.4沥青路面的水侵害……………………………………………………….....……….……4 1.5沥青路面的松散…………………………………………………………..………………4 1.6沥青路面的沉陷……………………………………………………………..……………5 1.7道路表面泛油…………………………………………………………….……….………5 沥青路面出现裂缝的原因分析
2.1原因分析……………………………………..…………………………..….….………….5 2.1.1荷载型裂缝………………………………..………………..…………….….…………5 2.1.2非荷载型裂缝……………………………..………………………………...…………6 沥青路面水侵害的原因分析
3.1网裂……………………………………………………..……………………………..……6 3.2坑洞……………………………………………………..…………………………..………6 3.3唧浆……………………………………………………..…………………………..………6 3.4辙槽……………………………………………………..…………………………..………6 沥青路面泛油的原因分析
4.1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的击实功不够……………….……………….……………..7 4.2 施工控制不严和管理不善…………………………………………….….……………7 4.3 少数施工单位习惯于使用沥青用量过大的混合料…………….…….…….…….7 预防措施
5.1 裂缝…………………………………………………………………………………...……7 5.2 水破坏……………………………………….…………………………..…………………7 5.3 松散………………………………….………….………………………..………...….……8 5.4 泛油………………………………………….……………….……………..………………8 5.5 推移、壅包、波浪……………………………………….…………….….……..………8 5.6 施工材料、设计、施工、养护和交通管理方面……………….….………………8 结束语…………………………………………………………………..…………...………9
沥青路面常见的病害及其预防措施
摘 要
摘要:沥青混凝土路面因其平整度好,行车平稳舒适、噪音低、易维护而在城市道路建设中得到广泛应用。但是,在已建成的城市道路沥青路面中,过早出现裂缝、水破坏、松散、泛油、推移等病害严重影响使用性能的路段也为数不少,这些病害的出现严重影响了行车速度、行车安全,加大了汽车磨损,缩短了沥青路面使用寿命,也越来越引起业内人士的普遍关注。文章着重介绍了沥青路面中常见的一些病害,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预防裂缝出现的相应措施,可供对沥青路面的设计和施工人员参考。关键词:沥青路面.病害.防治措施
Abstract Asphalt Concrete Pavement for its flatness is good, smooth and comfortable ride, low noise, easy maintenance and road construction in the city has been widely used.However, in the city have been built asphalt roads, the premature cracks, water damage, loose, Fan You, goes on a serious disease affecting other sections of the performance and there are plenty of these diseases seriously affecting the speed, traffic security, increased vehicle wear and tear, shortening the service life of asphalt pavement, but also more and more people in the industry caused widespread concern.Paper focuses on some of the asphalt pavement in the common diseases, and targeted prevention of cracks made the corresponding measures are available on the asphalt pavement design and construction of officers.Keywords:Asphalt pavement.Disease.Prevention and control measures 随着我国道路建设的迅速发展,沥青路面的施工得到了普遍推广应用。沥青路面具有表面平整,坚实、无接缝、施工工期短和养护简便等优点,使行车噪声低、平稳和舒适。但随着交通量的增长和重载超载车辆的增多,加上由于受到温度和湿度的变化以及冰冻作用、设计、施工、采用材料和养护管理等因素的影响,出现了多种沥青路面病害,如结构性破坏裂缝、沥青路面的裂缝、松散及水损害等等。根据长期对沥青路面的实际情况调查,谈谈沥青路面中常见的病害与裂缝出现的原因及其预防措施。1沥青路面常见的病害
1.1沥青路面的结构性破坏裂缝
沥青路面的结构性破坏裂缝主要是由于行车荷载引起的。在沥青路面面层渗水、冰冻水及毛细水等的作用下,裂缝的修补由于不及时等原因,造成水分严重积聚在基层和面层之间、缝隙之中,在车辆冲击荷载等作用下,造成基层界面软化,使该部位逐渐失去连续性。造成面层、基层裂缝处集中产生应力作用,在此种情况下,沥青路面会完全脱离原有的基础,造成面层底、裂缝边缘处应力集中,很快导致破坏。1.2沥青路面的裂缝
沥青路面建成后,都会产生各种形式的裂缝。初期产生的裂缝对沥青路面的使用性能基本上影响不大,但随着表面雨水的侵入,导致路面强度下降,在大量行车荷载作用下,使沥青路面产生结构性破坏。沥青路面裂缝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裂缝从表现形式可分为横向裂缝、纵向裂缝和网状裂缝三种。影响裂缝的主要因素有:沥青的品种和等级、沥青混合料的组成、面层的厚度、基层材料的收缩性、土基、气候条件和温度等。在这里主要说说温度裂缝:温度裂缝有两种,一种是低温裂缝,另一种是温度疲劳裂缝。
①低温裂缝。沥青材料在较高温度条件下,具有良好的应力松弛性能,温度升降产生的变形不至于产生过大的温度应力,但当气温大幅度下降时,沥青材料逐渐发硬并开始收缩,面层中产生的收缩拉应力一旦超过沥青混合料的抗拉强度,沥青面层就会开裂。
②温度疲劳裂缝。这种裂缝主要发生在日温差大的地区。由于温度反复升降导致沥青面层温度应力疲劳,使沥青混合料的极限拉伸应变变小,加上沥青的老化使沥青劲度增高,应力松弛性能降低,最终达到极限抗拉强度使路面产生裂缝。1.3基层干缩开裂产生沥青路面裂缝
对于新铺的基层,随着混合料中水分的减少,要产生干缩和干缩应力;水分减少得愈多愈快,产生的干缩应力和干缩应变就愈大。在半刚性基层上铺筑沥青面层,在较薄沥青面层的情况下,半刚性基层的裂缝会由于温度应力而使面层底部先开裂,并较快形成裂缝。在较厚沥青面层的情况下,由于温度在表面最大,基层的裂缝将促使面层先从表面开裂,然后逐渐向下传播形成裂缝。1.4沥青路面的水侵害
沥青路面在存在水分的条件下,经常受到交通荷载和温度涨缩的反复作用,一方面水分逐步入侵到沥青与混合料的界面上,在水动力的作用下,沥青表面的膜逐渐地从混合料表面剥离,进而导致混合料丧失粘结力而发生沥青路面破坏。沥青路面产生水侵害的原因主要有沥青及沥青混合料的性质、基层材料的性质、气候条件、设计和施工、土基和地基层、超载的车辆等等原因。1.5沥青路面的松散
沥青路面松散是直接影响行车安全的路面重要病害,松散可能出现在整个沥青路面表面,也可能在局部区域出现。其产生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种:①局部路基和基层的不均匀沉降引起路面遭受破坏;②碎石中含有部分化石颗粒,路面水分入侵后引起沥青分离;③沥青使用
时间长后,沥青结合料本身的粘结性能降低,促使面层与车轮接触部分的沥青磨损,造成沥青含量减少,细集料流失。1.6沥青路面的沉陷
沉陷是沥青路面变形中最普遍的一种,特点是沉陷面积大,涉及的结构层次比较深,主要出现在挖方段和填挖交界处,其产生的主要原因是:①路面排水不好,路基过度湿润产生不均匀沉降,引起路面局部下沉;②路面强度不能适应日益增长的交通量,从而产生路面疲劳现象;③路基或基层强度不足或填挖路基强度不一致,在车辆荷载作用下,路基或基层结构遭破坏而引起沉陷。1.7泛油
沥青从沥青混凝土层的内部和下部向上移动,使表面有过多沥青的现象称作泛油。在严重泛油路段,沥青面层表面发光发亮,以摩擦系数和表面构造深度表征的抗滑性能达不到行车要求时往往会造成交通事故。沥青用量过大是产生沥青面层泛油的最主要原因。
①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的击实功不够。我国在设计沥青混合料配合比时通常采用马歇尔试验方法。当初在开发和确定马歇尔试验方法时,选定室内试验的压实功是要使室内产生的密度等于路面在行车荷载作用下最终达到的密度。如果室内所用击实功产生的密度小于使用过程中所达到的最终密度,所选定的沥青用量就会偏多,但目前由于各种原因室内试验所得到的密度远远低于使用过程中所达到的最终密度,这使现场施工中产生沥青用量过大不足为奇。
②施工控制不严和管理不善。有些施工单位在生产过程中私自改变配合比、沥青混合料拌合不均都是造成沥青混凝土路面局部沥青用量偏大的主观原因。
③少数施工单位习惯于使用沥青用量过大的混合料。有些人认为沥青用量越大,裹覆矿料的沥青膜越厚,沥青混合料的粘结力就越大。但实际情况恰恰相反,包覆矿料的沥青膜越薄,沥青混合料的粘结力就越大。
2沥青路面出现裂缝的原因分析及其预防措施 2.1原因分析
沥青路面开裂的主要原因可分为两大类:一种是由于行车荷载的作用而产生的结构性破坏裂缝,一般称之为荷载型裂缝。另一种主要是由于沥青面层温度变化而产生的温度裂缝,包括低温收缩裂缝和疲劳裂缝,一般称之为非荷载型裂缝。2.1.1荷载型裂缝
荷载型裂缝主要是由于行车荷载作用而产生的裂缝,其产生的原因有:
①随着交通运输的高速发展,原有的路面强度日趋不能满足现状,路面满足不了交通量的迅速增长和汽车载重逐渐增大的需求,沥青路面过早产生疲劳而遭受破坏,导致沥青路面很快产生开裂。
②结构设计不合理,未充分考虑到各种对沥青路面的不利因素,施工质量差,沥青路面的面
层厚度不足,沥青路面的原材料品质严重不符合设计规范要求,路面强度明显不能满足行车的要求,特别是在超大吨位的车辆的频繁碾压下,沥青路面很快开裂。2.1.2非荷载型裂缝
非荷载型裂缝主要原因是由于温度的变化产生的裂缝,同时也有因施工过程中的操作不当、材料的选取不当等因素引起的裂缝。其产生的原因有:
①沥青材料在较高温度条件下,具有良好的应力松弛性能,温度升降产生的作用不至于产生过高的温度应力。但在冬季气温急剧下降时,土基和路面的基层由于受温度的变化,加上冬季冰冻产生的膨胀,导致路基和基层产生裂缝并影响到沥青面层,沥青混合料的应力松弛赶不上温度应力的增长,超过沥青混合料的极限强度后便会产生开裂。
②沥青的品种和等级也是影响沥青路面开裂的重要因素。在长期的实践经验中,选用高粘度、低稠度的沥青,其温度敏感性较低,能延迟温度裂缝的产生;沥青的品种未达到适合本地区气候的条件和使用要求的质量标准,其低温抗变形能力较差,致使沥青面层在低温下产生收缩开裂。
③地基处理不是很恰当,路基碾压结构不均匀,造成路基沉降不均匀;旧路拓宽的路基连接部位没有严格按照技术分层压实处理,下部基层和地基处理不彻底等等因素。
④铺筑沥青面层在接口地方处理不当,结合不是很完好,对接缝处碾压不够密实,造成路面渗水或面层压实未达到施工要求,在行车作用下产生开裂。3 沥青路面水侵害的原因分析
水破坏的主要破坏形式有:网裂、坑洞、唧浆、辙槽等。
①网裂:由于水渗入表面层后滞留在表面层的下部和下层的交界面上,因此在长期行车荷载作用下,沥青膜开始从面层的底部剥落并逐渐向上扩展,随着下部大量碎石上沥青的剥落,沥青混凝土也就失去了强度从而产生网裂和形变。
②坑洞:在行车荷载作用下,特别在降雨过程中和雨后行车道上的局部网裂会逐渐松散,松散的石料被车轮甩出形成坑洞。由于沥青混凝土的不均匀性,坑洞总是先在沥青混凝土空隙率较大处产生,随着时间推移,将会造成路面大面积破损。
③唧浆:当水透入沥青面层并滞留在半刚性基层顶面时,在大量高速行车作用下,自由水产生很大的压力并冲刷基层混合料表层的细料形成灰浆,灰浆又被行车压唧,通过各种形状不一的裂缝(纵、横、斜裂缝及网裂)到路表面形成唧浆。在灰浆数量大的情况下,可能很快形成更为严重的裂缝,在数量小的情况下,可使路面形成网裂或形变。某处一旦有灰浆唧出,该处很快就会产生网裂和形变,随后的降水就更容易透入,并形成恶性循环,最终导致路面严重破坏。
④辙槽:自由水进入面层后,使沥青与碎石的粘结力减弱。在行车荷载作用下,滞留在面层下部的水使矿料特别是粗集料表面裹覆的沥青膜逐渐剥落,使沥青混凝土的强度逐渐降低,直至完全松散。在行车轮迹下向两侧(特别向外侧)挤出,使轮迹带下陷,同时使其两侧鼓
起,形成严重辙槽。形成辙槽后,降雨过程和雨后辙槽就会变成积水槽,致使水有更长的时间透入沥青面层形成更加严重的水破坏。4 沥青路面泛油的原因分析
沥青从沥青混凝土层的内部和下部向上移动,使表面有过多沥青的现象称作泛油。在严重泛油路段,沥青面层表面发光发亮,以摩擦系数和表面构造深度表征的抗滑性能达不到行车要求时往往会造成交通事故。沥青用量过大是产生沥青面层泛油的最主要原因。
4.1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的击实功不够。我国在设计沥青混合料配合比时通常采用马歇尔试验方法。当初在开发和确定马歇尔试验方法时,选定室内试验的压实功是要使室内产生的密度等于路面在行车荷载作用下最终达到的密度。如果室内所用击实功产生的密度小于使用过程中所达到的最终密度,所选定的沥青用量就会偏多,但目前由于各种原因室内试验所得到的密度远远低于使用过程中所达到的最终密度,这使现场施工中产生沥青用量过大不足为奇。
4.2施工控制不严和管理不善。有些施工单位在生产过程中私自改变配合比、沥青混合料拌合不均都是造成沥青混凝土路面局部沥青用量偏大的主观原因。
4.3少数施工单位习惯于使用沥青用量过大的混合料。有些人认为沥青用量越大,裹覆矿料的沥青膜越厚,沥青混合料的粘结力就越大。但实际情况恰恰相反,包覆矿料的沥青膜越薄,沥青混合料的粘结力就越大。5 预防措施
沥青混凝土路面早期病害不能彻底消除,但是可以通过优化设计、加强施工管理、提高现场施工质量等措施去预防,将其危害降到最低,从而延长沥青混凝土路面的使用寿命。5.1裂缝
1)在路基施工过程中特别在路基拓宽地段、路桥(涵)衔接处严格控制填土厚度及填料的均匀性,并保证达到规范要求的压实度,可有效防止裂缝的形成。
2)沥青往往随着时间增长而老化,沥青面层的抗裂缝能力会逐年降低,所以采用优质沥青会明显减少温度裂缝。试验证明,在其它条件相同的情况下,采用较稀(针入度大)的沥青有利于减少温度裂缝。
3)沥青面层常有因基层施工质量不高而引起的反射裂缝。因此,在基层施工中,及时的养护、良好的接头处理及整体强度是有效防治沥青面层反射裂缝的有效方法之一。5.2水破坏
1)选择合适的混凝土类型。沥青面层各层应尽量使用空隙率≯5%的密实型沥青混凝土。从当前的技术水平看,密实式粗集料断级配沥青混凝土既具有良好的不透水性,又具有明显优于连续级配沥青混凝土(如AC—16Ⅰ、AC—20Ⅰ、AC—25Ⅰ)的高温抗永久形变能力,用前者作为表面层时,还具有良好的抗滑性能。
2)使用优质沥青及抗剥落剂以增强沥青与碎石的粘附性。一般情况下,酸性石料(花岗岩、7 玄武岩等)与沥青的粘附性较差,所以在高等级公路中,宜使用针入度较小的沥青并采用抗剥落剂。严格控制细集料含泥量也是提高沥青与碎石的粘附性的有力措施。
3)提高施工质量。施工前原材料的选用必须规格、均匀、合理,配合比设计必须严密。在施工过程中必须注意沥青混凝土拌合的均匀性,防止粗细集料离析。严格控制沥青混合料拌合温度、出场温度及碾压温度,混合料拌合温度过高会容易造成沥青老化,与集料的粘附性也会明显降低,严重时会造成面层局部色泽不一致等现象。
4)严格控制超载车辆。公路管理部门应该按照《公路法》及交通部《超限运输车辆行驶公路规定》的要求对超载车辆进行强制卸载,并在入口处设卡不得让超载车辆进入高速公路。5)优化设计。沥青面层层间应使用防水材料,无论是何种沥青混合料,必然有一定的空隙率存在,就会遭受一定的水破坏。在沥青面层表面涂上防水材料,形成一种不透水的薄膜封层,能使沥青面层中因降雨而聚集的水大大减少。5.3松散
1)选用合格的原材料,特别严格控制细集料含泥量及矿粉掺量以增强沥青混合料的粘结力。2)严格控制施工温度及压实效果。沥青混合料施工温度过高会导致沥青老化,降低与矿料的粘附性;温度过低会导致混合料压实困难,造成混合料内部空隙率过大。3)严格控制沥青混合料均匀性,防止混合料离析。5.4泛油
由于泛油往往是沥青用量过大造成的,所以在配合比设计阶段必须严格按照试验规程进行最佳油石比的选定;在施工过程中严格按照工程师批准的配合比进行施工,任何人不得随意改变生产配合比。5.5推移、壅包、波浪
1)加强路面基层施工质量,提高基层平整度是有效防治病害的条件之一。同时,沥青面层铺筑前透层油的洒布尤为重要,透层油洒布前首先必须认真清扫基层表面浮土及杂物并且保证透层油洒布的均匀性和设计用量,提高基层与面层的粘结力。
2)有效阻止超载车辆。随着油价上涨等原因,近年来超载车辆越来越多,与设计荷载相比超载十分严重。在重荷载重复作用下,特别在车辆启动或刹车频繁的叉路口及转弯处沥青路面很快产生破坏,推移、裂缝尤为常见。5.6 施工材料、设计、施工、养护和交通管理方面
(1)材料方面
合理确定沥青路面结构,沥青面层的裂缝主要由沥青面层本身的低温收缩引起的。选用低温劲度小、延度大、温度敏感性差、含蜡量低的优质沥青,精选矿料,准确级配沥青面层的矿料和合理配置沥青混合料配合比。配制出性能优良的沥青混合料,控制沥青用量,保证沥青混合料性能优良,均可有效减少裂缝。
(2)设计方面
精心设计,对地形复杂地段做好地质调查工作。要特别注意加固地基,防止因地基软弱而出现不均匀沉降,使用合格填料填筑路基,或对填料进行处理后再填筑路基,确保路基有足够的强度和稳定性,以保证路面具有稳定的基础:选用抗冲刷性能好、干缩系数和温缩系数小及抗拉强度高的半刚性材料做基层:选用优质沥青做沥青面层;在稳定度满足要求的前提下,应该选用针入度较大的沥青做沥青面层。
(3)施工方面
精心施工,选择先进施工工艺和机械设备,制定完善的施工方案,确保压实度达到规范要求,严格按设计要求进行软基处理,提高软基处理的施工质量,严格控制半刚性基层施工碾压时的含水量,混合料的含水量不能超过压实需要的最佳含水量或控制在施工规范容许的范围内;半刚性基层碾压完成后。要及时养生,防止其产生裂缝反射到表面层,保护混合料的含水量不受损失;养生结束后,应立即喷洒透层油,并尽快铺筑沥青面层。
(4)养护方面
严格养护管理,加强路面保洁,确保排水性能良好。及时对裂缝的进行的处理,避免病害的进一步扩展。
(5)加强交通管理
加强交通管理,限制大型超载车通行;在夏季连续高温时段,运营管理单位可将重车安排在夜间、凌晨路表气温较低时段通过:禁止带钉轮胎对路面的过度磨损或者更加严厉地限制使用。
三、结束语
沥青路面中的病害给道路交通带来各种各样的隐患,这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但这些病害不是不可克服的,只要我们认真选材,精心设计,把握住各个施工环节,严格按照施工规范和操作规程进行施工,做好道路养护工作,加强变通管理,很多病害是可以避免或降低其破坏力的。
参考文献
[1] 张旭前 浅谈沥青路面常见的病害及其预防措施
【《常见慢性疾病及其预防》教学设计】推荐阅读: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控知识》教学设计07-23
幼儿园常见疾病及预防07-02
2024社区慢性疾病监测报告07-06
骨科常见疾病知识10-04
感染科常见疾病护理常规09-11
消化内科常见疾病护理11-10
常见传染病的预防教案09-12
学生常见病预防和矫治工作总结10-14
第五章 廉政建设和常见职务犯罪预防06-02
浅谈路面常见病害及预防性养护工艺0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