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口病患儿的消毒隔离及其医院感染控制措施探讨

2022-09-1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发疹性水疱性口腔炎, 即手足口病, 是一种世界性的传染病。常见的手足口病致病菌为柯萨奇A16型以及肠道病毒EV71型, 手足口病患者的主要临床症状为患者发生手足以及口腔部位粘膜疱疹, 破溃后形成溃疡[1]。手足口病多发于学龄前儿童, 尤其以3岁以下儿童发病率最高[2]。本文将对该院自2011年1月1日—2011年12月31日前来就诊的66例未发生手足口病, 但与手足口病患儿接触过的儿童进行分组预防治疗, 以确定对手足口病患儿进行及时有效的消毒隔离措施, 以及有效控制医院感染是预防手足口病发生的有效手段, 值得临床重视并进行推广应用, 现结果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文将对66例未发生手足口病但与手足口病患儿接触过的儿童进行分组预防治疗, 其中男性儿童39例, 女性儿童27例, 年龄7个月~7岁, 平均年龄3.2岁。将66例与手足口病患儿接触过但未发生手足口病的儿童按照随机方式平均分为两组, 即研究组与对照组, 每组患儿33例。

1.2 方法

1.2.1 手足口病临床表现

手足口病患儿的临床表现为发热、食欲不振、咳嗽、流涕等, 严重者甚至出现肢体肌阵挛、精神差以及易惊等症状。所有手足口病患儿均出现手、足以及口腔黏膜疱疹或斑状丘疹, 且患儿患处皮疹多呈现出圆形或椭圆形, 直径在1~4 mm, 且数量不等[3]。患者手、足皮肤疹疱周围可出现炎性红晕、疱内液体较清澈, 疱壁较薄, 且患者有轻度的疼痛感或瘙痒感;患者口腔黏膜损害临床表现为口腔内部出现疱疹、口腔黏膜充血等情况, 若患处破溃后易形成口腔溃疡, 影响患儿正常进食。

1.2.2 预防方法

研究组未发生手足口病, 但与手足口病患儿接触过的儿童给予适当的消毒隔离措施。一旦接触到患有手足口病的患儿时, 研究者与陪护人员均应用0.5%碘伏溶液或过氧乙酸消毒液对手部进行涂擦或浸泡严格消毒, 作用时间为2~3min。常规的免洗手消毒液对肠道病毒无效是特别需要注意的。患儿所用毛巾、擦手巾、尿布等每次清洗后后需煮沸5 min。充分清洗并煮沸消毒患儿的奶瓶、奶嘴20 min后使用, 也可用含有效氯250 mg/L的消毒液浸泡30 min后再用清水冲洗干净。用含有效氯500 mg/L的消毒液擦拭或浸泡患儿接触过的玩具、学习用品15 min后用清水擦拭、冲洗干净。患儿使用后的便盆、便池、坐便器先投入50 g漂白粉60 min后再冲水。用含有效氯500 mg/L的消毒液喷雾、擦拭消毒坐便器表面, 作用15 min。室内空气, 注意开窗通风, 保持室内空气流通。每日通风2~3次, 每次不少于30 min。加强通风, 可以采取通风 (包括机械通风和自然通风) , 也可以采用循环风式空气消毒机进行空气消毒。环境表面消毒:地面、墙壁、桌、椅的消毒需每天用含有效氯500 mg/L消毒液或0.5%过氧乙酸溶液喷洒或擦拭, 作用15 min。地面、墙壁:用含有效氯 (溴) 1 000 mg/L消毒剂溶液喷洒消毒污染的地面、墙壁, 作用15 min。地面消毒先从外向内喷雾一次, 喷药量为200~300mL/m2, 待室内消毒完毕后, 再从内向外重复喷雾一次。上述消毒处理不少于15 min。物体表面:用含有效氯 (溴) 500 mg/L消毒液擦拭或喷洒对门把手、楼梯扶手、床围栏、桌椅台面、水龙头等物体表面进行消毒, 作用时间15 min, 必要时用清水擦拭干净以免腐蚀损坏。污染物:最好用固定容器盛放排泄物、呕吐物等, 稀薄的排泄物、呕吐物, 每1000 mL可加漂白粉50 g或含有效氯20 000 mg/L消毒剂溶液2 000 mL, 搅匀放置2 h。成形粪便不可以用干漂白粉消毒, 应含有效氯50 000 mg/L含氯消毒剂溶液, 或用20%漂白粉乳剂 (含有效氯5%) 2份加于1份粪便中, 混匀后, 作用时间2 h。盛排泄物或呕吐物的容器可以用含有效氯 (溴) 5 000 mg/L消毒剂溶液浸泡15 min, 消毒液浸泡时要漫过容器。用漂白粉或生石灰覆盖被排泄物、呕吐物等污染的地面, 作用60 min后清理。用70℃以上热水浸泡患儿的衣服、被褥需要单独清洗, 作用30 min, 垃圾喷洒含有效氯10 000 mg/L消毒剂溶液, 作用60 min后收集且进行无害化处理。对照组未发生手足口病但与手足口病患儿接触过的儿童不作上述相应处理, 但须隔离观察病情。观察并记录两组儿童的手足口病发病情况, 进行统计学分析。

1.3 统计方法

数据经过专业的统计分析软件进行处理。计量数据使用t检验, 所有计数数据使用χ2进行检验。

2 结果

研究组未发生手足口病, 但与手足口病患儿接触过的儿童, 与对照组未发生手足口病, 但与手足口病患儿接触过的儿童经不同消毒隔离方法后手足口病发病情况比较分析, 结果见表1。

由表1可知, 研究组未发生手足口病, 但与手足口病患儿接触过的儿童, 经适当消毒隔离措施以及医院感染控制措施后, 手足口病的发病率仅为9.10%, 明显低于对照组未发生手足口病, 但与手足口病患儿接触过的儿童, 未经任何消毒隔离措施以及医院感染控制措施后的发病率。因此, 对接触过手足口病患儿的人员进行必要的消毒隔离措施以及适当的医院感染控制措施, 能够有效降低手足口病的发病率, 取得满意临床效果。而研究组与对照组未发生手足口病, 但与手足口病患儿接触过的儿童在手足口病发病时间对比结果中无显著差异, 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证明有效的消毒隔离措施以及适当的医院感染控制措施, 对手足口病患儿的发病时间不相关。

3 讨论

婴幼儿传染性疾病中手足口病较为常见, 具有传染性强和传播快速的特点, 以手掌、脚掌、口腔黏膜部位出现水疱为主要特征, 为一种病毒性皮肤病。国内外均有散发及流行病报道, 柯萨克A16型病毒已被证实为主要的病原体, 部分可由A5、A10诱发。患儿中少部分可并发脑炎、无菌性脑膜炎等, 个别因病情进展迅速引起严重致命性并发症, 对生命构成威胁。1957年在新西兰首次对本病有相关报道。1958年柯萨奇病毒被分离, 后以手足口病命名。CoxA16型为最主要的早期发现的病原体, EV71型1969年在美国首次确认。之后, 两种感染交替出现, 是手足口病的主要病原体, 为全球性传染病。

手足口病的临床诊断标准[3]: (1) 患儿发病季节为流行季节, 且手足口病常见于学龄前儿童, 尤其以婴幼儿居多; (2) 患儿临床表现为发热, 同时伴有手、足、口腔以及臀部皮疹, 部分患儿可能无发热现象。若患者经临床检验结果满足下列条件之一, 即可确诊为手足口病[3]: (1) 给予患者肠道病毒特异性核酸检测, 若为阳性即为手足口病患者; (2) 分离出患者体内肠道病毒, 并进行鉴定, 若患者体内肠道病毒确认为柯萨奇A16型以及肠道病毒71型, 或其他可引起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 (3) 患者急性期与恢复期体内血清中检测出柯萨奇A16型以及肠道病毒EV71型或其他可引起手足口部的肠道病毒中和抗体含量发生四倍以上升高现象。

手足口病好发于4~9月之间, 且3岁以下婴幼儿为易感人群, 若对手足口病患儿未进行及时的消毒隔离措施, 极有可能引发交叉感染。因此, 对手足口病患儿及其家属应做好正确的健康教育工作, 使其了解手足口病的相关知识, 同时配合医务人员进行预防和治疗工作。医院中的空气、物体表面以及医护人员的手是手足口病最主要的传播途径, 均可造成手足口病的医院感染[4]。因此, 在对手足口病患者进行消毒隔离措施的同时, 应控制医院可能发生感染的各个环节, 对预防手足口病的传播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

综上所述, 对手足口病患儿进行必要的消毒隔离措施, 以及严格的医院感染控制措施, 是预防手足口病传播的有效手段,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 探讨对手足口病患儿及时有效的消毒隔离措施和预防手足口病发生的有效手段。方法 研究组未发生手足口病, 但与手足口病患儿接触过的儿童, 给予适当的消毒隔离措施以及医院感染控制措施, 对照组未发生手足口病, 但与手足口病患儿接触过的儿童, 不采取任何隔离消毒措施, 但须隔离观察病情。观察并记录两组儿童的手足口病发病情况, 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经适当消毒隔离措施以及医院感染控制措施后, 手足口病的发病率仅为9.10%, 明显低于对照组儿童。结论 对接触过手足口病患儿的人员进行必要的消毒隔离措施以及适当的医院感染控制措施, 能够有效降低手足口病的发病率, 取得满意临床效果, 值得在预防手足口病工作中推广应用。

关键词:手足口病消毒隔离医院感染控制措施

参考文献

[1] 陆振香, 日迪, 丁亚华.手足口病116例临床分析[J].内蒙古医学杂志, 2006 (3) :35.

[2] 孙军玲, 张静.手足口病流行病学研究进展[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2009, 30 (9) :973-975.

[3]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手足口病诊疗指南 (2010年版) [S].2010.

[4] 刁秀云.预防医院感染[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07, 17 (11) :1429.

上一篇:谈学生创新作文能力的培养下一篇:KY超市存货管理问题及对策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