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化设计论文提纲

2022-11-1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论文题目:悦来生态城土地使用的低碳化策略

摘要:全球气候变化危机日益严重,主要是人类活动中造成的温室气体排放所带来的结果,城市住区作为城市构成的基本单元,其低碳规划建设能够从源头降低碳排放,土地使用是住区低碳规划技术与方法实施的落脚点,其低碳化策略是住区减碳的重点研究领域。当前学界在低碳土地使用的相关研究已经拓展到住区层面,主要对空间利用基本原则和设计手法进行探讨,国内外虽已有住区低碳土地使用与控制要素的定性研究成果,但缺乏土地使用技术要素和社会要素与碳排放量相关性的实证研究,针对山地城市住区低碳规划技术的研究也相当匮乏。本文试图对重庆市主城住区土地使用技术要素和社会要素与住区使用阶段碳排放量的相关性进行实证研究,并提出山地城市住区背景下悦来生态城土地使用的低碳化策略。本研究从城乡规划学与山地人居环境学的交叉视角,运用理论研究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对国内外低碳住区土地使用相关研究的系统梳理和全面比较,基于重庆市主城样本住区土地使用技术要素和社会要素与住区使用阶段碳排放量相关性分析,以容量、多样性,规模,空间形态,场地五类特征技术要素为导向,构建悦来生态城土地使用低碳化模式,并在充分剖析悦来生态城土地使用现状的基础上,以相关性分析与土地使用低碳化模式为导向,从用地,交通,绿色开放空间,公共服务设施,能源设施用地5大系统探究悦来生态城土地使用低碳化空间实施路径,并结合社会要素与碳排放量相关性分析提出悦来生态土地使用低碳化政策实施引导。本文研究结论包括:(1)通过灰色关联分析法对样本住区土地使用技术要素与碳排放量关联性进行分析,旧住区碳排放量与户均住房面积,建筑密度,住区公交站点服务半径与路网形式关联显著,新住区碳排放量主要受空间形态要素,包含建筑形态,容积率,建筑密度,以及公共服务设施服务半径和路网形式几类要素影响,对比新旧住区技术要素与碳排放量关联性并分析其原因,基于悦来生态城新建低碳住区这一现实,得出其规划技术要素应从建筑密度,容积率,建筑形态,路网形式,公共服务设施服务半径,公交站点服务半径6项要素进行重点控制。(2)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对住区社会要素与碳排放量相关性进行分析,旧住区中家庭基本情况与居民技能要素相关性较高,基本情况与碳排放量相关性系数为0-0.29,家庭人数和家庭住房面积与碳排放量呈正相关,家庭人数越多,家庭住房面积越大,碳排放量越大;居民技能要素与碳排放量相关性系数为介于-0.74-0.09,除中密自由式住区外,居民文化水平,工资收入水平与碳排放量呈负相关,居民文化水平越高,工资收入越高,其家庭碳排放量越低。旧住区组织要素与碳排放量关系不明。新住区中家庭基本情况与碳排放量相关性较大,其相关性系数为-0.3-0.32,规律与旧住区大体相同;居民技能要素与碳排放量相关性系数为介于-0.05-0.27,规律不同与旧住区,除高密点式类住区外,居民文化水平,工资收入水平与碳排放量呈负相关,居民文化水平越高,工资收入越高,其家庭碳排放量越低;新住区组织要素与碳排放量相关性为-0.25-0.04,大体表现为住区低碳制度与意识普及情况与碳排放量呈负相关,低碳意识普及率越高,低碳活动举办力度越强,住区碳排放量越小。通过研究表明,作为规划管理可控要素,悦来生态城政策实施应结合规划管理工作进行低碳制度的制定与低碳共有意识的普及,以降低碳排放量。(3)基于技术要素与碳排放量关联性分析,提取与悦来生态城土地使用低碳规划相关的容量,多样性,规模,形态,场地特征五类技术要素,重点从建筑密度,容积率,建筑形态,路网形式,公共服务设施服务半径,公交站点服务半径6类要素提出低碳规划控制指标,构建悦来生态城土地使用低碳化模式。以技术要素指标共组合8类符合社会与经济住区模式包括:低密低混大街区,低密低混中街区,中密低混中街区,中密中高混中街区,中高密中混中街区,中高密高混中街区,高密中混小街区,高密高混小街区土地使用情景模型。(4)根据技术要素与碳排放量相关性研究,结合土地使用低碳化模式,最终得出悦来生态城土地使用低碳化空间实施策略应采用低密低混大街区,中密中高混中街区,中高密中混中街区与高密高混小街区四类模式的组合形式。基于悦来生态城现状,从用地,交通,绿色开放空间,公共服务设施,能源设施用地5大系统,重点以建筑密度,容积率,建筑形态,路网形式,公共服务设施服务半径,公交站点服务半径要素6类要素对悦来生态城进行土地使用控制,提出悦来生态城具体的低碳空间实施途径。(5)以社会要素与碳排放量相关性研究为基础,与当前规划管理工作结合,从提升规划管理技术环境,建立全过程土地使用低碳化实施管理机制,激励市场参与低碳社区建设与培养居民低碳共有意识4方面提出悦来生态城土地使用低碳化政策实施途径。本文采用相关性分析对住区土地使用技术要素和社会要素与住区使用阶段碳排放量相关性进行了定量的实证研究,提升了住区土地使用低碳化技术方法的科学性与有效性。以相关性研究为导向,构建悦来生态城土地使用低碳化模式,弥补了我国山地城市住区低碳化土地使用模式不足。悦来生态城土地使用低碳化实施途径的建立,为悦来生态城在我国低碳住区示范提供了规划技术与方法的经验指导。

关键词:低碳住区;土地使用;技术要素;社会要素

学科专业:城市规划硕士(专业学位)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全球气候变化危机日益严重

1.1.2 当前城市住区碳排放效应

1.1.3 我国城市住区生态化建设要求与问题

1.1.4 山地城市住区低碳规划技术与研究匮乏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方法与研究框架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框架

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2.1 相关概念与研究对象

2.1.1 相关概念辨析

2.1.2 研究对象

2.2 国外相关研究

2.2.1 国外低碳住区土地使用控制要素相关研究

2.2.2 国外低碳住区土地使用规划策略相关研究

2.2.3 国外低碳住区土地使用规划与实践经验总结

2.3 国内相关研究

2.3.1 国内低碳住区土地使用控制要素相关研究

2.3.2 国内低碳住区土地使用规划策略相关研究

2.3.3 国内低碳住区土地使用规划与实践经验总结

2.4 山地城市住区土地使用特征与碳排放效应

2.4.1 交通系统土地使用特征与碳排放效应

2.4.2 绿色开放空间土地使用特征与碳排放效应

2.4.3 公共服务设施土地使用特征与碳排放效应

2.4.4 能源设施土地使用特征与碳排放效应

2.5 小结

2.5.1 国内外研究启示

2.5.2 国内外研究问题与不足

3 重庆主城住区土地使用规划要素与碳排放量相关性分析

3.1 相关性分析基础

3.1.1 重庆主城住区低碳土地使用规划要素

3.1.2 重庆主城住区碳排放量计算模型

3.2 基于灰色关联分析的技术要素与碳排放量关联性分析

3.2.1 分析方法与模型构建

3.2.2 数据收集

3.2.3 测量模型运算与修正

3.3 社会要素与碳排放量相关性分析

3.3.1 分析方法与模型构建

3.3.2 数据收集

3.3.3 测量模型运算与修正

3.4 结果分析与启示

3.4.1 技术要素与碳排放量关联性

3.4.2 社会要素与碳排放量相关性

3.4.3 结论与启示

3.5 小结

4 要素导向的悦来生态城土地使用低碳化模式构建

4.1 构建原则与技术要素选取

4.1.1 构建原则

4.1.2 技术要素选取

4.2 构建方法与策略

4.2.1 构建方法

4.2.2 要素导向的情景模式规划策略

4.3 悦来生态城土地使用低碳化模式

4.3.1 低密低混大街区模式

4.3.2 低密低混中街区模式

4.3.3 中密低混中街区模式

4.3.4 中密中高混中街区模式

4.3.5 中高密中混中街区模式

4.3.6 中高密高混中街区模式

4.3.7 高密中混小街区模式

4.3.8 高密高混小街区模式

4.4 小结

5 悦来生态城土地使用低碳化空间实施路径

5.1 规划背景

5.1.1 悦来生态城土地使用现状

5.1.2 悦来生态城土地使用核心问题

5.1.3 相关规划

5.2 总体目标与核心规划策略

5.2.1 总体目标

5.2.2 核心规划策略

5.3 用地布局低碳化实施途径

5.3.1 用地布局

5.3.2 土地混合使用

5.3.3 开发准则

5.3.4 地下空间利用

5.4 交通系统低碳化实施路径

5.4.1 城市道路系统

5.4.2 公共交通系统

5.4.3 自行车系统

5.4.4 步行系统

5.5 绿色开放空间低碳化实施路径

5.5.1 绿色基础设施规划

5.5.2 雨洪管理规划

5.5.3 风系统规划

5.5.4 生境网络规划

5.5.5 游憩系统规划

5.6 公共服务设施低碳化实施路径

5.6.1 配套类型

5.6.2 设施布局

5.6.3 规模配置

5.6.4 设置方式

5.7 能源设施用地低碳规划实施路径

5.7.1 布局模式

5.7.2 设施类型

5.8 小结

6 悦来生态城土地使用低碳化实施政策引导

6.1 提升低碳化土地使用规划管理技术环境

6.1.1 技术部门组织与构建

6.1.2 技术部门工作实施要点

6.2 建立全过程土地使用低碳化实施管理机制

6.2.1 实施管理依据

6.2.2 实施管理全过程与内容

6.3 引导市场低碳社区建设参与度

6.3.1 响应减碳目标的激励政策种类

6.3.2 响应减碳目标的激励政策实施方法

6.4 居民低碳共有意识的引导

6.4.1 主要面临问题

6.4.2 引导方法

6.5 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研究不足

7.3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C 南方山地城市低碳住区调查问卷(居民版)

D 南方山地城市低碳住区规划要素调查表

上一篇:旅游安全问题类型分析论文提纲下一篇:我国高职英语教育论文提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