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化转变

2024-06-0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低碳化转变(精选10篇)

低碳化转变 篇1

一、我国农业经济发展方式低碳化转变的外在必然

世界经济已经进入到了低碳经济时代,农业的发展也应适应全球经济发展的新形势,努力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走低碳化之路。特别是当今我国农业的进一步发展面临着资源和环境问题的约束,要保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 更需要切实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创新农业发展路径,努力实现农业低碳化发展,这是我国农业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提高我国农业生产现代化水平的必然要求,更是破解我国农业内涵式发展困境的必由之路。

1. 农业经济发展方式低碳化转变是我国农业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客观需要。首先,我国人均资源短缺且浪费严重,这要求我国农业经济发展方式进行低碳化转变,努力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在我国,由于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人口的不断增长,耕地资源、草地资源、水资源等农业生产基本自然资源要素短缺问题越来越突出,加之传统农业中粗放的生产方式,生产资源要素浪费严重,利用率不高,更是雪上加霜加重了我国经济发展的资源和环境压力,这些都迫切要求我国农业加快发展方式转变,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其次,传统农业中粗放式生产方式破坏生态环境,生态问题突出,严重威胁我国农业生产的可持续性发展。在我国, 由于过去多年粗放式的掠夺性开发,致使草地资源退化、沙化、 碱化严重;水土流失加重、土壤沙漠化、森林、草原退化现象突出;天然林面积大量减少,森林保持水土、涵养水源等生态功能不断下降,这些都迫切要求我国农业生产发展方式急需转变,切实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再次,传统农业中不合理的生产方式致使环境污染问题突出,客观要求转变生产方式,走低碳化可持续发展之路。在我国农村存在着大量不合理的使用化肥、农药,兽药及饲料添加剂问题,造成土、水的富营养化以及动植物的品质质量下降。此外传统农业生产方式中大量种植、养殖废物有效利用不够,在广大农村随意丢弃、堆放或无控焚烧严重,造成资源浪费,环境污染,农业源碳排放高等问题。这些都要求我国农业产业发展必须走低碳化、可持续发展之路。

2. 农业经济发展方式低碳化转变是我国农业提高现代化生产综合效益的必然要求。我国传统农业现代化科技含量低,生产方式落后,综合生产效益差。大力发展低碳农业,努力实现农业生产方式的低碳化转变,可以有效提高农业生产的经济、生态和社会综合效益,大力提升农业现代化综合生产水平。首先,在低碳化农业生产方式中,土地的综合利用率、劳动的综合生产率以及资源的循环利用率都能得到有效提高,从而能够有效实现农业生产的节能减排降耗,以此促进农业生产综合经济效益的有效提高。 其次,低碳农业生产方式能加速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减少农业生产要素投入,提高土地、能源等要素的利用效率,从而能有效从根本上减少农业源温室气体的产生,有效治理农业源污染,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凸显农业生态效益。再次,农业生产方式低碳化转变不仅能够有效满足人们对绿色、生态、有机农产品不断增长的需求,同时借助低碳化生产过程中的各种生态措施,还能将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中可能对人类经济、社会、环境带来的不良影响降低到最低限度,从而不仅提高农产品的安全水平、品质水平,同时增强农产品生产的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

3. 农业经济发展方式低碳化转变是我国农业破解内涵式发展困境的必由之路。我国传统农业发展方式比较粗放。在粗放型发展方式下,农业产出主要依靠土地、劳动等生产要素数量投入的增加获得,而不是依靠农业生产要素投入效率的提高来实现。 在这种粗放型、外延式生产方式下,农业生产要素投入多,效率低,利用率不高,碳排放量大,对环境破坏影响深、对资源浪费严重,是一种高投入、高能耗、高排放、高污染的农业经济发展方式。而与之相对应,在集约型、内涵式农业生产发展方式中,农业产出的获得将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和管理创新来实现,主要依靠减少生产要素投入,大力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来实现,是一种低投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的农业经济发展方式。这就要求我国现代农业生产必须转变发展方式,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切实改变过去低效率的资源利用方式,努力提高土地产出率和资源利用率,改变过去农业发展单纯依赖资源大量投入的粗放型发展思路,千方百计提高资源和要素的使用效率,不断破解资源和环境的约束压力问题,走内涵式农业生产发展之路, 从而切实实现农业生产方式的低碳化转变。

二、我国农业经济发展方式低碳化转变的内在可能

1.传统农业中优良的精耕细作生产方式,为我国农业经济发展方式低碳化转变提供先天性基础优势。我国传统农业强调精耕细作,这为我国农业从高碳农业生产方式向低碳农业生产方式转变,实现节能减排,提高现代农业生产水平提供了可能,奠定下了先天性基础优势。事实上从20世纪60~70年代起,我国农业在精耕细作生产方式基础上就自觉不自觉地在积极探索和实践有机农业、生态农业、生物农业、绿色农业等概念,就自觉不自觉地积极探索和实践低碳化农业生产方式,主张内涵扩大再生产与外延扩大再生产相结合,强调无机农业与有机农业相结合,注重现代农业技术与精耕细作的传统技术相结合,突出生物技术与机械技术相结合,提倡大力发展农业的产业化、专业化、 集约化经营,大力发展无污染、无公害的绿色农业。这些自觉和不自觉地农业低碳化生产方式的探索和实践,特别是在传统农业中优良的精耕细作生产方式基础上所进行的探索和实践,为我国当代农业经济发展方式由高碳向低碳化转变提供了先天性基础。

2. 农业自身的内在本质特征使我国农业生产方式具有转向低碳化发展的先天可行性。固碳和碳减排两种方式是我国农业转向低碳发展的重要路径,而农业的本质特征在这两种转变方式上具有先天可行性。首先,农业是一种自然生态产业,与自然环境关系最为密切,因而农业天生具有固碳功能。许多农业生产活动,例如秸秆还田、植树造林,退耕还林、湿地保护等都具有固碳功能,都能增加农业自然生态碳储量,实现农业生产的低碳化。其次,在农业生产活动中,农业自身具有碳减排功能,比如农作物的生长本身就要吸收二氧化碳,减少碳排放,这是农业天生的最有效最现实的减碳形式。这些都使我国农业生产方式在向低碳化方面转变提升上具有先天可行性。

3. 我国农业发展方式现阶段存在从高碳向低碳转变提升的巨大空间。目前我国现阶段的农业生产方式从总体上看仍处于高碳农业发展阶段,存在着巨大的由高碳农业向低碳农业转变提升的巨大空间。首先,从目前我国农业生产投入角度看,所产生的碳排放量高。由于农业生产中大量投入使用化肥、农药、农用薄膜等,这些农资产品进入土壤后,经微生物分解,会释放出大量的CO2等温室气体,因而碳排放高,属于典型的高碳农业。 其次,从我国目前农业生产过程角度看,所产生的碳排放量高。 由于在农业生产各环节中,包括产前、产中、产后以及种养、加工、运输等都要大量消耗石化能源,产生大量温室气体,因而排放量高。再次从我国目前农业生产意识角度看,农民低碳农业意识不足,缺乏低碳农业生产的意识自觉性。例如农民随意焚烧秸秆,污染大气;随意堆沤大量未利用的畜禽粪便,直接释放出甲烷和二氧化碳等现象都比较普遍与严重。这些都充分说明,目前我国农业减排空间巨大,低碳化农业生产方式将大有作为,面临着极大的转变提升空间。

三、我国农业经济发展方式低碳化转变的内外路径

我国农业经济发展方式的低碳化转变必须走一条投入低、 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低、效益高的现代农业发展之路。为此,在现代农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过程中,必须提升农业低碳化发展理念、优化农业低碳化发展结构、创新农业低碳化发展模式,以此形成农业经济发展方式低碳化转变的长效机制,从而大力促进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低碳化转变。

1. 提升农业低碳化发展理念。我国农业经济发展方式低碳化转变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牢固树立和大力强化农业低碳化发展理念。首先,要树正确的现代农业发展观。农业的发展是一种全面的发展、科学的发展和可持续的发展。现代农业所要追求的GDP是绿色的GDP,是低碳的GDP,是农业经济、社会、 人口、资源、环境相互协调的GDP。其次,要走正确的现代农业发展路。现代农业发展要在科学发展观的基础之上,努力探索出一条投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低、效益高的现代农业低碳化发展之路。再次,要干正确的现代农业发展事。现代农业的发展就是要转变农业经济发展方式,大力发展绿色生态型农业、环境友好型农业、资源节约型农业,充分利用好农业资源,降低农业能源投入品消耗,减少农业温室气体排放,避免以往农业发展中的高投入、高排放、低效益。

2. 优化农业低碳化发展结构。我国农业经济发展方式低碳化转变必须建立和优化农业低碳化发展结构。首先,要建立农业低碳生产结构。其中主要包括要种养结合,建立合理的用地结构;要科学核定单位面积草场的载畜量,建立合理的畜群结构; 要统筹规划,强化农村工业科学布局,建立合理的农村工业结构。其次,要建立农业生产低碳能源结构。在农村要努力开发和利用新型能源,例如生物能(沼气)、风能、地热能、太阳能、潮汐能等可再生能源,以此大力减低对传统高排放的石化能源的依赖。再次,要建立农业生产低碳技术结构。具体而言在现代农业发展中要充分利用减碳技术、去碳技术和无碳技术,大力发展高效集约化农业、有机化农业、无公害低排放绿色农业。

3.创新农业低碳化发展模式。第一,全力发展循环农业经济。 循环农业是一种农业经济增长新方式,是实现人口、资源、环境相互协调发展的新型发展模式。这种发展模式强调经济发展与生态平衡相协调,要求建立起“农业资源—农业产品一农业废物再利用”的新型物质资源循环利用机制。目前在我国大力发展循环农业有利于促进我国农业发展方式由外延式增长向内涵式发展转变,有利于解决我国农业资源短缺与环境退化等现实发展问题,有利于实现我国农业生产资源消耗低、废弃物排放低、物质能量利用高的新型农业发展新目标。第二,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经济。生态农业不同于一般农业,它是以合理利用农业自然资源以及保护和改善良好农业生态环境为前提,以生态学原理为指导,结合各种现代生产技术以及传统农业经典经验建立起来的人类农业生产与自然环境相互协调,和谐发展的现代农业生产体系。这种农业生产体系强调降低能量消耗、保护自然资源、改善环境质量、提升农产品品质,是一种能获得很高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的可持续发展农业生产方式。在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可以有效避免石油农业带来的弊病,强化自然资源生态保护;可以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生物能利用率以及物质循环利用率;可以增强以绿色生态农产品生产为支撑的新型农业比较优势,从而实现我国农业经济增长方式低碳化转变的新跨越。第三,深入发展有机农业经济。有机农业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高级阶段。有机农业强调以有机物质自我循环为基础,在遵循自然规律以及生态学和生态环境系统运行规律基础上,避免在生产中使用农药、化肥、添加剂等化学合成物; 要求利用天然性农业耕作法、物理法和生物法等防治病虫害;主张建立作物轮作体系,强化秸秆还田、施用动物粪肥等土壤培肥措施,以此保持农业生产的低碳、环保、可持续化。在我国大力发展有机农业,有利于生态环境的恢复,有利于提高农产品的品质,有利于增进现代农业发展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从而有利于实现我国现代农业发展方式的低碳化转变。

总之,当前我国农业经济发展方式的低碳化转变是我国农业进一步现代化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有着充分的外在必然性和内在可能性。为此,在大力推进我国农业经济发展方式低碳化转变过程中,必须努力提升农业低碳化发展理念、大力优化农业低碳化发展结构、全力创新农业低碳化发展模式,以此有效形成我国农业经济发展方式低碳化转变的长效机制,从而切实促进和深入推动我国农业经济的现代化、可持续化发展。

摘要:在新的历史时期,我国农业经济发展面临着资源问题、环境问题等许多新情况、新问题,迫切需要创新发展思路,实现发展方式的低碳化转变。文章从我国农业经济发展方式低碳化转变的外在必然、内在可能以及具体内外路径等方面进行剖析和研究,以期能比较深入地回答我国农业经济发展方式为什么要进行低碳化转变,能否进行低碳化转变,怎样进行低碳化转变等关键问题,从而更好地推动和促进我国农业经济发展方式的深入转变。

低碳化转变 篇2

低碳经济概念是英国在2003年发布的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首次提出, 即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量, 尽可能少的温室气体排放, 获得整个社会尽可能大的产出。为了遏制全球气候暖化, 必须削减碳排放量, 发展低碳经济, 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在2009年12月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上, 中国作为发展中大国明确宣布:到2020年单位GDP的CO2排放量比2005年下降40%~50%。

2005年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十一五规划纲要建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并就“村容整洁”方面指出:长期以来农村房舍、街道建设缺乏规划, 污染问题凸显, 并要求在新村镇建设过程中, 做一个长期规划。在《纲要》的指导下, 各省、市纷纷制定了相应的新农村建设规划方案, 要求组织设计一批平面布局合理、功能齐全、节能安全农房设计方案, 引导农民应用新技术、新材料, 建设新型住宅。

近些年来我国建筑耗能不断上升, 已于工业耗能、交通耗能并列为我国能源消耗的三大领域。2007年我国建筑能耗总计5.2亿吨标煤, 占全国总能耗的20%~25%。据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预测, 2020年, 我国建筑能耗至少要到10~13亿吨标煤, 接近2000年我国全社会商品总能耗, 预计占全球能源消耗8%。而2007年我国农村居住面积约为230亿m2, 占全国居住总面积的60%, 农村建筑能耗占了全国建筑总能耗的37%。随着我国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深入, 农村的住宅建设将会不断扩大, 因此重视农村的住房建设, 利用政策、经济、科技等途径, 将对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量, 实现我国减排目标, 推动低碳经济进展起到重要作用。

2 农村住宅及资源特点

2.1 农村住宅特点

我国农村地广人稀, 传统农村住宅分散, 大都为庭院式单元住宅, 至2006年底, 我国农村户均住房面积为128平方米, 户均住房占地面积为51平方米。

从规划看, 目前住房建设缺乏规划, 布局不合理, 房型各有不同, 住房的水、电、气等能源供给的配套设施建设不足, 污水排放不合理;从房屋结构看, 我国农村住房中绝大部分为砖混结构, 约占住宅比例的88%, 钢筋砼结构占4%, 砖木结构占8%;从住房设计看, 农村住房缺乏设计, 大都是农民自建房, 所以房屋的三通、采光、隔热、排污等很不合理, 功能区划分粗略, 卫生条件差;从房屋的施工看, 均以家庭为单位, 建筑规模小, 建设时间短, 在物料采购、运输、人力上都存在极大浪费。且施工队伍专业水平低、工艺落后, 缺乏质量监督。所以农村住房安全保障系数低, 防漏、防潮、保温节能差。

2.2 资源特点

我国农村具有太阳能、风能、地热能和以秸秆等自然清洁能源, 在消耗过程中都不会产生CO2排放。

太阳能是分布最为广泛的可再生能源。根据国家气象局科学研究院对全国近700个气象站的观测数据显示, 我国绝大部分地区全年日照总数在3000小时以上, 全年辐射总量在5.9×105J/cm2。太阳能资源丰富。农村的住宅多为庭院式住宅, 屋面面积大, 根据现有的光伏发电技术, 可将12%的太阳能转化为电能, 据测算如将农村住宅屋面铺装太阳能电池, 则可满足家庭的用电需求。

我国地处亚洲大陆东南部, 季风盛行, 风能资源丰富, 风能能源总量为16亿千瓦, 其中10%左右可供开发利用。其中我国东南沿海及其岛屿、内蒙古和甘肃北部地区风力资源极其丰富, 风能密度大于200W/m2, 平均风速大于3m/s的时间大于6000小时。

生物能作为我国农村的传统能源, 总量超过了7亿吨。近年来, 我国农村家庭生活燃料逐步被煤、电、液化气能燃料替代, 生物能源的使用比例大幅下降。农作物秸秆不但没有作为生物能源加以利用, 反而直接焚烧, 向生物圈排放大量的二氧化碳气体, 大幅增加了农村温室气体的排放量。

3 新农村住宅的低碳化途径

3.1 充分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

新农村住房应根据农村的住宅特点和当地的资源特点, 充分利用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 选择合理的可再生能源类型。例如太阳能的利用要考虑日照时间和强度;农村风力资源较丰富时, 可有效利用风力发电。新农村住宅对各清洁能源的利用可如下图所示:

3.2 从住房的建设、使用、回收利用等重要环节控制碳排放

新农村住宅建设在尊重住户意愿的情况下, 当地政府应积极指导, 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施工, 改变以家庭为单位的零散、粗放的建筑施工。以便从住宅的施工、使用、回收利用各环节控制农村住宅的高能耗、搞排放问题。并可从以下方面具体控制。

在用材需求方面, 遵循低碳选材、就近取材、集中用材的原则。就近取材、集中用材, 减少材料的运输成本, 从而减少运输过程中消耗能源而形成的碳排量。低碳选材应从两方面考虑, 一方面选择低碳建筑材料, 另一方面, 采用钢结构、新型墙材、石膏砌块等可回收建筑材料, 可提高建筑寿命期结束后资源回收利用率。

在水资源回收利用方面, 设计中水回用系统, 将生活用水与饮用水系统分离, 在节约水资源的同时, 减少污水处理过程中的能源消耗, 达到间接减排的目的。

在通风采光方面, 合理利用建筑通风, 增强建筑物门窗气密性。一方面合理设置建筑门窗, 引入自然通风, 以满足室内换气和夏季通风散热的要求;另一方面, 又需要保证建筑物密闭性, 避免空气渗透造成热损失。在采光方面, 农村住宅由于层高底, 可充分利用天窗采光, 消除采光死角, 减少照明能耗。

在住房隔热方面, 改善建筑物围护结构的热工性能, 建筑物的屋顶、门窗和墙体是建筑室内外的热交换通道, 减少围护结构的室内外传热, 稳定室内温度, 可以减少能量损失, 进而减少采暖、制冷等设备的能量消耗。

摘要:在我国新农村建设正在积极有序的进行和低碳经济成为国际社会共识的背景下, 本文分析了我国农村住房建设及农村资源特点, 探析了新农村住房建设的低碳化途径。

产品生命周期低碳化研究 篇3

关键词:生命周期;低碳

1产品低碳的内涵

随着一系列环境问题的出现,环境变化越来越被大家所关注,国际社会应对气候变化的共同意愿越来越强烈,低碳未来已经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而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的召开,使“节能、环保、绿色、低排放”为中心的“低碳”概念成为人们关注的新目标,产品设计的低碳化也势在必行。

2产品生命周期

产品生命周期(Product Life Cycle),简称PLC,是产品的市场寿命,指的是产品一系列的活动过程的时间期限的集合。①

生命周期的涵义指的是对产品实体进行环境因素的盘查,分析其环境影响。这种分析包括获取原材料,废弃处理产品,物流追踪,能量流的使用及传递的全过程。所以又称之为“生命周期评价”(Life Cycle Assessment),“从摇篮到坟墓分析”(from Cradle to Grave Analysis),“资源和环境效益分析”(Resource and Environmental Profile),“生态层面分析”(Ecoprofile Analysis),“为环境而设计”(Design for Environment),“工业生态学”(Industrial Ecology)等。

对于产品来说,其生命周期可以概括为五个阶段:原材料的选择与加工,产品的制造,产品的包装和运输,产品的使用与服务和产品用后的废弃处理或者再回收。对于工业产品而言,这个概念就是指环境和一整套流程之间的输入输出交换过程。我们的设计过程,也就是根据各个具体的环节来分析产品。

产品生命周期是从环境中获取原材料作为开始的,在生命周期的终端,所有生产中产生的废弃物又回归到地球的整体环境中。如果在宏观整体上分析,将地球生物圈也纳入到生命周期设计的范围中,那么,产品生命周期也可以概括为一个闭合的系统。

3生命周期各阶段的低碳化

产品从出生(生产)到结束(废弃)是一个对环境产生影响和作用的过程。因此,产品对环境的作用影响,决定了产品低碳化的程度。如果不考虑产品对自然环境的影响,设计过程不可能真正得到实现。所以说,把产品的各个阶段对环境的需求和影响进行分析和考虑就成为产品低碳化设计的理念核心。采取生命周期的概念来分析产品的低碳化,能够从系统宏观的角度出发,综合分析产品与环境的效应以及对社会的影响。

3.1原材料的选择与加工的低碳化

原材料的选择与加工,是产品生命周期的初始阶段。在这个阶段,主要是为了准备产品所需要的生产资源以制造出最终产品。

原材料的选择包括能源材料和生产材料两个部分。其来源可以概括为两类:最初或原始资源、二次或回收资源。能源材料指的是生产和制造产品的过程中,所消耗的资源。包括电能、煤炭、水等消耗品。选择更加清洁和更高能效的能源将会有效减少产品制造对环境的影响。生产材料是指产品生产过程中用于转换成产品的材料,。在生产材料的选择中,能够重复利用的资源或者是容易被处理回收的资源应该成为优先考虑的对象。Philip White曾经给飞利浦设计了一款CD播放器,这款播放器的机体是用废弃回收的旧光碟为原料生产制造的。其新产品的原材料是通过旧产品回收,重新加工制造的,这一过程比原有的生产减少了对环境的影响程度。不仅如此,新的播放器还不需要为之重新设计生产模具,减少了生产成本。

3.2产品生产制造的低碳化

产品的制造可以大致分为加工和装配两个环节。对于产品的制造,现如今已有大量的研究,用于提升制造科技,优化制造过程。无疑,这种科技进步对低碳化的实现具有积极意义。然而,人们大多关注与制造技术本身的提升,事实上,如果在产品制造的过程中,能够减少原材料量的投入,也是一个向低碳化发展的方向。

例如Novembal瓶盖的设计,采用三线螺纹取代传统的瓶盖螺纹的生产制造工艺。因此,其外部尺寸从一般的28毫米缩小到26.7毫米,重量从正常标准的3克减少到1.5克。不仅仅是瓶盖,由于采取不同的生产工艺,Novembal瓶体的重量也从6克减少了3克。瓶盖原材料高密度聚乙烯的使用降低了百分之五十。这对于实现产品低碳化具有重大意义。

3.3产品包装运输的低碳化

现今的厂商,为了吸引人们的购买需求,常常对产品进行过度包装。生活中,常常可以发现这样是事情:一个非常精美的瓶子,打开一看却只摆放着寥寥无几的一点点实际需求的产品。例如一盒食物,首先是通过真空包装的塑料袋装起来,再被放入漂亮的纸箱,并且在上面贴上彩条。为了防止破损变脏,又会在上面用包装纸包装起来,贴上标签,然后装入可以手提的纸袋。

其实,结实好用的产品比精美华丽的包装更能够吸引人,也更符合使用。在如今这样把浪费体现到极致的社会中,好产品更能够带来人的满足感。这样的产品,给予的不只是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一般来说,生产地与销售地是分开的,那么,如果能够把产品设计地便于运输就可以有效减少其成本值。宜家(IKEA)家居用品,在生产之初,就被设计成便于运输的板式结构。产品在消费者购买之后,按照图纸,又可以很容易装配成所需要的用品。这样,宜家不仅仅节省了运输成本,同时还节省了装配的成本。而多样的装配造型,也能够使消费者乐于整个过程。

3.4产品使用与服务的低碳化

产品的使用过程会消耗资源,留下废物。此外,产品还面临损坏、维修的环节。所以,设计生产结实耐用的产品,以及零部件可以更换的产品将比传统产品占据更为广阔的市场。

3.5废弃处理与回收的低碳化

一直以来,对于废弃物的处理都是一个关乎环保的重大问题。人们想尽方法销毁、掩埋或者焚烧。然而这些处理方法都带来了更大的环境破坏。如果转换一下思路,把旧产品废弃与新产品生产的原材料接合起来,会带来意想不到的好处。事实上,现在已经有很多设计者认识到,也做出了一系列改变。意大利的Abet Laminati在市场出售的一种塑料板,就是采用回收的树脂和旧塑料材料加工制造的。而3M公司的亮片饰品,则是用回收的废旧塑料瓶、废纸板生产的。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只要设计者在产品的设计过程中,多关注不同材料、不同产品特性的比较,就能够从中发现新的低碳方式。

4结语

完整意义上的产品设计,包括一系列的规划分析,低碳化作为设计的总趋势,把低碳和产品结合在一起,就不仅仅是可能,更是现实。产品的设计,应该贯穿到这个产品生命周期的过程中,因此,对产品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进行分析,就能够从中找到适合低碳的设计方法,从而设计出更加环保的产品。

注释①:产品生命周期:1966年,美国经济学家雷蒙德·弗农(Raymond Vernon)在其论文《产品周期中的国际投资与国际贸易》中首次提出的。

参考文献:

低碳化图书馆建设之路 篇4

关键词:图书馆,低碳化,建设

一、低碳图书馆的内涵及特征

1. 低碳图书馆的内涵

低碳图书馆, 就是以低碳理念为指导, 以节能减排为宗旨, 追求无污染、低能耗的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图书馆。对于低碳图书馆来说, 就是尽可能利用清洁无污染的自然资源, 节省人力资源的损耗, 综合考虑馆舍、文献资源、制度建设、读者服务等因素, 创建清洁健康、和谐发展的生态环保型图书馆。

2. 低碳图书馆的特征

低碳图书馆是低碳理念在图书馆建设和管理中的践行, 它区别于原有图书馆的主要特征是低排放、低污染和低能耗, 这些特征不仅体现在图书馆建筑的建设中, 还要体现在图书馆日常服务与管理过程中。

二、我国图书馆低碳现状

纵观近年来, 我国部分图书馆在规划之初便将“文化地标”作为设计理念, “高大”、“雄伟”、“气派”主宰了图书馆的建筑风格, 以全封闭、全空调、高能耗、高成本为主流的建筑模式, 使图书馆逐渐成为高碳排放与高能耗的公共建筑。如深圳图书馆每天电费达2万多元, 上海大学图书馆夏季每天仅空调费就达上万元, 这种巨大的能源消耗和高昂的运行费用, 不利于图书馆的持续发展和服务管理。所以, 创建低碳图书馆已成为当今图书馆建设和发展的重要任务。

三、低碳图书馆建设的具体措施

1. 图书馆建筑的低碳化

馆舍是图书馆最基础的硬件设施, 它的规划、设计、施工及使用应融入低碳理念, 使之回归自然且节能环保, 减少碳排放。如充分利用再生材料, 充分利用再生能源, 降低消耗等。

2. 文献资源建设及管理的低碳化

(1) 纸质文献低碳化采集

要通过公开招标, 选择资信优良、服务周到的代理商, 确保所购图书的内容专业和质量标准, 尽量选购知名出版社、专业出版社的图书及权威专家学者所著图书, 以防止盗版文献、低俗文献的流入。充分发挥学科馆员的作用, 广泛收集广大师生的意见, 根据各专业领域的学科特点, 从注重文献资料的专业性、实用性和经济性出发, 采集学科门类多样、品种丰富的优秀书刊。鼓励毕业生将自己不易带走的旧书 (包括教科书) 捐给图书馆, 开展老教授捐书活动, 丰富馆藏资源, 使旧书循环再利用, 达到“节能环保、传递知识、服务读者”的目的。

(2) 电子文献低碳化采集

信息庞杂的今天, 电子文献数据库层出不穷, 应注重对信息的选择和整序, 从采编、入库等各个关口严把质量关, 并将文献集约化、精简化, 控制在读者的认知能力之内, 决不能用纷杂无序的甚至不健康的、无用的大量文献信息扰乱读者的注意力, 阻碍绿色信息的传播、交流、开发和利用。比如, 在当前网络环境下, 要加强图书、电子出版物的清洁防毒工作, 开展“绿色网络”和“低碳阅读”活动, 让黑色文化远离校园, 使图书馆成为清洁的、健康的信息中介部门。电子阅览室的工作人员要尽力做好读者的网络阅读—低碳阅读的导读工作, 要正确引导读者, 提醒读者在网上阅读时, 要明确阅读的目的、要有自觉性, 要明白“网络无限, 时间有限”, 要把有限的时间运用好, 同时工作人员要提高咨询服务水平, 要提供给读者最新、最有价值的网络资讯, 做好读者的咨询和服务工作, 提醒读者进行有效的网络阅读, 不断提高读者的网络阅读效率, 从而提高电子阅览室的利用率。

(3) 文献信息资源低碳化管理

流通阅览部门的一项重要工作是图书的上架工作, 上架工作的难易决定于书架的合理布局。而改善布局的有效方法就是加强各个阅览室的入室人数的统计分析, 加强书籍资料借阅率的统计管理, 利用这些统计数据, 重新设计图书的流向方式和分类布局, 热门书籍摆放在容易取用的位置, 利用频度较低的图书可以另行摆放, 腾出靠近出口的空间摆放一些新书或者推荐大家阅读的图书。另外把期刊的时限二分法装订改进为时限三分法的装订, 提高合订本的装订效率和借阅的方便性, 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图书期刊管理制度。

对有学术价值的旧书籍和期刊进行合理的收藏安排, 对于那些没有学术价值的或者复本量多的旧书、期刊进行处理, 以交换、赠与、漂流等形式对旧书进行循环再利用, 以充分达到旧书的资源价值和使用价值。

图书馆应当加速过期多余复本的低价出售或赠予;合订本硬纸壳的回收再利用, 并适当降低壳体的厚度;过期报纸的收集集中变废为宝;及时回收毕业生赠书, 以补充馆藏和转赠生活困难学生;真正做到资源共享与馆际互借。将图书馆掌握的文献信息资源免费、便捷、低价提供给社会;加强馆际交流, 积极开拓有效渠道, 获取有价值的埠外图书资料等。通过计算机网络系统开展网络学术活动与教学, 建立无纸化的个人电子图书馆和网络化的教学图书馆, 将成为未来低碳图书馆节能减排的关键。

3. 日常工作行为管理低碳化

图书馆工作人员要从自身做起, 从思想上重视节能环保, 其实我们身边还有很多节能环保的事情可以做, 注意工作中的每一个细节, 节能减排从一点一滴做起。把低碳理念融入图书馆的每一个工作环节。在员工中大力倡导“节约每一度电、每一滴水、每一张纸”活动, 尽可能使用QQ、E-mail、MSN等即时交流工具, 少用打印机和传真, 以减少对纸张的消耗, 在非打印不可的情况下, 提倡双面打印。鼓励员工多走楼梯, 少坐电梯;图书馆照明实行智能化控制节电设施, 养成随手关灯和拔电源的习惯;短时间不使用电脑时, 启动电脑的“睡眠模式”, 关掉不用的程序和音箱、打印机等外围设备, 少让硬盘、光盘同时工作, 适当降低显示器的亮度, 合理选择关机方式;建立专人定时巡视检查制度, 防止卫生间和开水房的长流水和跑漏现象;检索电子终端的自动节能模式设置;建立节能经济的图书馆经营制度等。

4. 读者服务的低碳化

服务是图书馆永恒的主题。低碳服务的核心是以人为本, 强调对人性的尊重和理解, 关心人的健康成长, 满足人的合理需求。在图书馆服务工作中, 首先应增强低碳意识, 讲究时间效益和生态道德。其次应强化服务效能, 扩大形象辐射。要注重方便服务, 采用刷卡、触摸屏等现代化服务手段和藏、借、阅、参一体化服务模式, 使读者感到省时省力、舒适快捷;对读者加强网络技术指导, 提高信息检索和利用能力, 从而提高检索效率;利用网络进行远程服务, 以减少来馆读者, 从而降低图书馆的碳排放;要讲究礼貌服务, 对每一位读者都一视同仁, 笑脸相迎, 为他们创造美与和谐的信息服务及学习氛围;要开展知识导航、馆际互借等特色化服务, 在服务中融入温馨的人文气息, 满足读者对知识的需求, 使图书馆真正成为读者的精神家园。

低碳化图书馆建设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高效率为基础的图书馆模式, 是人类社会发明传统图书馆之后的又一次重大进步。低碳图书馆应努力营造幽静、温馨、环保的馆内外环境, 创造健康、优质、舒适的文化氛围, 为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构建和谐社会、建设节约型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 为人类社会“低碳排放”尽一份责任。

参考文献

[1]孟春全.创建低碳图书馆的策略[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11, (15) .

[2]李明华.多管齐下力促图书馆建筑科学发展[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 2006, (2) .

[3]潘欣.关于建设高校节约型图书馆的思考[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 2007, (2) .

江苏工业低碳化发展的情景分析 篇5

改革开放以来,江苏的经济增长主要是在工业的带动下实现的。2009年,虽然受到了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但江苏工业仍然实现了较快增长,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已经突破了1.6万亿元。然而,在江苏的工业中由于电力、建材、冶金、石化以及纺织等高能耗、高排放、高污染行业占有较大比重,由此产生了大量的资源消耗和温室气体排放。资料显示,2009年江苏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综合能源消费量已经达到17795.35万吨标准煤,同比增长3.0%。其中七大高耗能行业累计综合能源消费量14883.92万吨标准煤,占规模以上工业综合能耗的83.6%,这就使江苏工业发展中面临着巨大的节能减排压力。与此同时,发展低碳经济正在成为新一轮世界经济竞争的核心内容,并将可能成为继工业经济之后又一次新的经济形态。目前北欧部分国家已经走上了低碳发展道路,美国、日本等国家更是紧随其后,我国也提出了到2020年的减排承诺。江苏作为我国经济发达地区之一,要想在新一轮经济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紧紧追赶世界经济发展的新潮流,大力发展低碳经济。而江苏发展低碳经济的关键在于实现工业增长的低碳化,因为工业是最主要的二氧化碳排放部门,关于这一点学界已经达成共识。但到目前为止,分析江苏工业发展型减排情景的研究较少,这就为本文的展开提供了空间。

1 江苏低碳经济研究的简单回顾

在碳排放的测算方面,王田通过研究得到的研究结论是,2008年江苏二氧化碳总排量约为11.19亿吨,低于广东,高于山东和浙江,江苏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处于一个高的水平[1]。张秀梅、李升峰和黄贤金等的研究表明,2007年江苏碳排放量达到1.44亿吨,而且碳排放增长过快问题突出。江苏省碳排放强度与人均GDP呈倒U型曲线关系,曲线的拐点在人均2.0~2.1万元附近[2]。

在碳排放驱动因素分析方面,王伟林和黄贤金得到的结论是,工业行业对整个社会碳排放强度贡献较大,工业部门内部结构变化对碳排放强度变化有较大影响。因此,江苏省碳排放强度研究应该重点放在行业碳排放强度的变化,尤其是研究工业行业碳排放强度的变化上以及工业结构的调整上[3]。温景光研究了1996~2007年江苏经济发展、能源结构和能源效率这3个主要因素对江苏人均碳排放的影响。结论是,经济发展对促进江苏人均碳排放的贡献率呈指数增长,能源结构和能源效率对抑制江苏人均碳排放的贡献率并不显著,而且难以抵消由经济发展拉动的江苏省碳排放量的增长[4]。王迪和聂锐的研究结果显示,经济增长的规模效应是能源消费及碳排放逐年增长的主要原因,产业结构变动的节能减排作用相对较小,高能源依赖的产业结构对能源消费与碳排放起到推动作用,技术进步与能源消费结构的优化调整对节能减排起到了主导作用,其中高耗能工业部门结构比重与能源效率的微弱变动都对整体节能减排产生了很大的影响[5]。

在森林碳汇研究方面,李颖、黄贤金和甄峰的测算表,表明建设用地和耕地是主要碳源,林地为主要的碳汇。但碳源排放量远远大于碳汇吸收量,江苏面临的碳减排任务十分严峻[6]。王磊、丁晶晶和季永华等通过建立不同森林类型生物量与蓄积量之间的回归方程,对江苏省森林植被的碳储量和碳密度动态变化及其碳汇经济价值进行了估算。结果表明,2005年全省森林总碳储量约为2516.56万吨,平均碳密度约为每公顷21.2吨,远小于全国和世界的平均值[7]。

在碳利用与封存研究方面,早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杨基和、祝平和周毅就分析了用二氧化碳驱油的可行性[8]。本世纪初,在江苏省科学技术厅重大科技成果转化资金的资助下,江苏中科金龙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的研究人员攻克了二氧化碳制备全生物降解塑料的技术难题,在全球建起首条万吨级二氧化碳树脂生产线[9]。朱炎铭、赵雯和赵文永等提出在苏北油田注CO2增产、句容盆地深层盐水层或贫油气储层的CO2地质处置和薄煤层CO2吸附处置等3种碳利用和封存方式,并认为句容盆地将是未来苏南地区进行CO2地质处置的重要场所,而且他们还认为进行CO2地质处置存在巨大的商机[10]。王媛等政协委员认为,可以在扬州、盐城等地采用CO2-EOR技术,提高石油回采率。可以在徐州等地采用CO2-ECBM技术,提高煤层气的产量。还可以将CO2注入深部咸水含水层储存。他们同时认为,由于我国CO2地质埋存技术的研究才刚刚开始,相关技术要素的研究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一定的差距,需要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11]。

2 江苏工业低碳化的阶段划分

就江苏工业而言,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不可能实现碳排放总量的减少,因为我们更需要的是发展。所以目前必须坚持走发展型的减排路径,而非强制型的减排路径。同时我们也要认识到,在发展型减排路径上,江苏工业的低碳化大致要经历3个阶段,即碳排放总量增长速度逐步下降的阶段、碳排放总量维持在某一水平上基本不变的阶段和碳排放总量逐步减少的阶段,如图1所示。

图1江苏工业低碳化的3个阶段

要正确理解这3个发展阶段,有一个概念需要加以阐述。那就是关于碳减排的概念。对于这一概念,国际上公认的含义是,采取措施与不采取措施相比,碳排放量的减少。那么,碳排放量增长速度的放缓就是一种减排,单位产出碳排放强度的下降也是一种减排。同理,人均碳排放强度的下降也是一种减排。当然,排放总量的下降更是名至实归的减排。简单来说,碳排放增长速度下降、单位产出碳排放强度的下降以及人均排放强度的下降,均属于发展型减排。而强制型减排要比发展型减排严格许多。

在以发展为第一要务的原则指导下,江苏工业低碳化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首先要实现的是碳排放总量增长速度的逐步下降,也就是说,在未来较长的一段时间内碳排放总量还会继续增加,但这种增加的速度是在逐步放缓的,我们称之为碳减速阶段。当工业产出的增长速度维持在一定的水平基本不变,而碳排放强度持续出现下降时,这种碳减速就会出现。在江苏工业能源结构变动缓慢的现实条件下,碳排放强度的持续下降,主要依靠能源强度的下降、技术的进步、结构的调整以及管理和制度创新来实现。

当工业增长速度与碳排放强度下降的速度基本相等时,江苏工业低碳化就会进入第二个阶段,即排放总量的维持阶段。当然,这是在能源结构出现一定程度的变化、能耗强度不断下降和技术不断改进的基础上才能实现的。

在上述水平上,当工业增长速度进一步放缓,碳排放强度进一步下降时,江苏工业的碳排放总量就会出现下降,即进入碳排放总量的减少阶段。这样的阶段实现了经济增长与碳排放的脱钩,即工业增长不依赖于大量化石能源消耗,显然,这只有在能源结构有显著变化、能源效率有显著提升的基础上才能实现。

3 江苏工业碳排放量的估算

3.1 碳排放量估算方法的选择

目前关于碳排放的估算方法较多,国际上几个主要的能源研究机构都有一套估算碳排放量的方法。比如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IPCC)、美国橡树岭国家实验室(Oak Ridge National Laboratory,ORNL)、世界资源研究所(World Resources Institute,WRI)、国际能源署(International Energy Agency,IEA)和美国能源信息署(Energy Information Administration,EIA)等。在各种估算方法中,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提出的方法是最具权威性和使用最广泛的方法。该机构在《2006年国家温室气体清单指南》中提供了3种固定源燃烧碳排放量估算的方法,其中第一种方法使用较为普遍。

undefinedi×CEFi×COFi×(42/12) (1)

其中:EMCO2—CO2排放量;

Ei—第i种能源的消耗量(吨);i=1,…,n,表示能源的种类;

NCVi—第i种能源的净发热值,即平均最低发热量(千焦/千克);

CEFi—第i种能源的碳排放系数;

COFi—第i种能源的碳氧化因子;

42/12—CO2分子量/碳分子量。

使用该方法,只需要获得各类能源的消耗量、净发热值、碳排放系数以及碳氧化因子即可。其中,各类能源的消耗量可以通过查阅相关统计资料获得,各类能源的净发热值也可以从国家统计局颁布的标准中获得,IPCC也提供了工业中固定源燃烧时各类能源的碳排放系数和碳氧化因子。因此,用该方法是比较方便的。需要说明的是,IPCC把CEFi×COFi(42/12)也称为排放因子。

3.2 数据来源

依据上述测算方法,要进行江苏工业碳排放量的估算,首先需要知道的就是江苏历年来工业生产过程中消耗的各类能源的数量。这些数据在江苏统计年鉴中可以比较容易地获得。在历年江苏统计年鉴中“工业与能源”部分,都列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要能源消费量”栏目,对江苏规模以上工业主要的几种能源如煤炭、焦炭、原油、汽油、煤油、柴油、燃料油和液化石油气的消费量有清楚的记载。根据这些数据,我们可以发现,在江苏工业的能源消耗中,煤炭占有主要地位,在历年各类能源消耗中的比例平均达到80.43%。其次是原油,在各类能源消耗中的比例平均数为11.19%。比重最小的是煤油,只占0.13%的比重,具体见表1。

数据来源:江苏统计年鉴。

对于各类能源的低位发热量可以从国家统计局颁布的能源标准中获得,对于各类能源的碳排放系数和碳氧化因子,可以从IPCC的温室气体清单指南中获得。具体列入表2。

注:KJ表示千焦;KG表示千克;TC表示吨二氧化碳;TJ表示千兆焦。数据来源:江苏统计年鉴。

3.3 估算结果

在注意处理好各种计量单位相协调的情况下,依据式(1)就可以计算得到1986~2009年江苏工业的碳排放量,如表3所示。

由表中的数据可以看,江苏工业的碳排放量在1987年就突破了亿吨大关。除1990年的碳排放量比1989年略低以外,在我们所考查的时段内,江苏工业的碳排放量呈逐年上升的趋势。由1986年的9588.60万吨增加到了2009年的57983.51万吨,年均增长8.14%。若将24个年份分为5个时段来考察,结果表明,1986~1989年,江苏工业碳排放量年均增长9.68%;1990~1994年,江苏工业碳排放量年均增长4.69%;1995~1999年,江苏工业碳排放量年均增长5.39%;2000~2004年,江苏工业碳排放量年均增长14.61%;2005~2009年,江苏工业碳排放量年均增长6.64%。尤其在新世纪最初的5年,江苏工业历经了外延式扩张,直接导致了能源消耗和碳排放的迅速增长,这种现象到2005年以后才有所改观,但仍然高于上世纪90年代的增长水平,而且总体呈现出指数式增长态势,可见江苏工业节能减排的压力是十分巨大的。

对照江苏省发展改革委员会和江苏省气象局等部门制订的《江苏省应对气候变化方案》来看,本研究中对江苏工业碳排放量的估算是合理可信的。该方案中给出的2007年江苏省化石燃料燃烧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为59927.34万吨。本研究在没有计算服务和生活部门化石燃料燃烧生产的碳排放的情况下估算得出的2007年江苏工业碳排放量为54225.25万吨,由于工业部门是最主要的化石燃料使用部门,对比这两个结果,笔者认为本文的估算结果是可信的。

4 江苏工业碳排放强度的估算

由于已经计算得到了1986~2009年江苏工业的碳排放总量,那么在获得各年份不变价格增加值的基础上,很容易计算得到单位工业增加值的碳排放量,即江苏工业的碳排放强度,结果见表4。

由表中的数据可以看出,在江苏工业发展的过程中,其增加值呈指数形式增长,由1986年的334.92亿元,增长到了2009年的7554.17亿元,年均增长14.51%。同时江苏工业碳排放强度变动的总体趋势是逐年下降的。从1986年的28.63吨/万元,下降到了2009年的7.68吨/万元,年均下降率为5.56%。若这样的趋势能在未来10年得以继续保持,那么在2020年单位GDP的排放水平要比2005年下降40%~45%目标是可以实现的。但从局部来看,2004年、2005年是两个特殊的年份,出现了排放强度的反弹。若将24个年份分为5个时段来考查,结果表明,1986~1989年,江苏工业碳排放强度年均下降2.32%;1990~1994年,江苏工业碳排放强度年均下降13.68%;1995~1999年,江苏工业碳排放强度年均下降5.13%;2000~2004年,江苏工业碳排放强度年均下降0.052%;2005~2009年,江苏工业碳排放强度年均下降6.8%,下降的速度极不均匀。尤其是2000~2004年,碳排放强度几乎没有下降。当然,从总体看,在我们所考查的时段内,江苏工业的碳排放强度基本呈对数形式下降,这种下降趋势最大的特点在于“先快后慢”,这就导致排放强度的下将会出现“先易后难”的局面。正是由于这种不均衡和不确定性,使得未来工业排放强度下降到预定目标依然面临较大风险,必须采取持续而有力的措施。

5 江苏工业低碳化发展的情景分析

情景分析是对未来的一个或多个想象或设想。情景并不是预测,而是基于特定假设的推演过程。不同的情景可以是对未来发展的不同描述。由于未来碳排放变动趋势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动态系统的产物,相关影响因素很多,所以预测只能给出一个极其粗略的结果。要想得到对未来碳排放相对明确一点的认识,要通过情景分析来进行。

5.1 情景设定

基于前面的分析我们知道,有两个因素影响江苏工业的碳排放,(1)工业增长率,(2)碳排放强度的变化率。那么对于江苏工业未来排放情景的设定,就是对这两个因素在未来的增长率进行设定。在过去24年里,江苏工业增加值的年均增长率为14.51%,即使是最近的2005~2009年,增长率也高达14.44%。根据许多专家对中国经济发展的预测[12],未来10~20年,中国经济仍可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依据这样的预测,江苏的工业增长至少在未来10年也会保持目前的增长速度。

对于江苏工业的碳排放强度,从过去24年看,年均下降率为5.56%。最近的一个时段2005~2009年的年均下降率更是达到了6.8%,这主要是缘于节能减排政策的落实。可以说,在未来一段时间江苏工业碳排放强度的变动至少可以保持在过去24年的年均下降水平上。基于此,我们把未来碳排放量的基准情景设定为: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4%、碳排放强度年均下降5%条件下的碳排放状况,即不再采取更为强硬的碳减排措施条件下的碳排放状况。这里碳排放强度年均下降5%,与中国所承诺的碳减排速度一致。

当然,未来影响因经济与碳排放的因素极为复杂,也可能因为结构调整、方式转变等原因使得未来江苏工业增长速度放缓。同时,出于资源、环境与国际减排压力的增大,中央政府很可能在未来出台更为严格的减排政策,那么就有可能影响到工业增长的速度和碳排放强度的变化。为此,设定12%、10%两个工业增长速度,7%和9%两个碳排放强度的下降速度。根据以上设定,最终形成9种排放情景,如表5所示。

以上情景中,我们之所以没有将工业增长速度设定在10%以下,是因为笔者认为到2020年,江苏工业增长速度不可能下降到这样一个水平。因为,即使在金融危机的侵袭下,江苏工业的增率也在10%以上。至于碳排放强度的下降率,作者也没有将其设定在10%以上,因为在现有的发展水平上,那将会造成极大地损失。

5.2 情景分析

依据情景设定的参数,可以计算得到不同情景下未来一段时间的工业增长状况和碳排放量,结果见表6。为简化起见,表中只列出了2015年和2020年的数据。

续 表

由表中的数据可以看出,基准情景也就是情景1下,2015年江苏工业碳排放量将达到93609.18万吨,到2020年更会达到139463.55万吨,这是一个十分巨大的数字。

到2020年,情景2比基准情景减排24673.14万吨;情景3比基准情景减排45312.13万吨;情景4比基准情景减排29103.09万吨;情景5比基准情景减排48627.47万吨;情景6比基准情景减排64959.54万吨;情景7比基准情景减排52576.24万吨;情景8比基准情景减排67947.87万吨;情景9比基准情景减排80806.19万吨。

情景9减排力度最大,而且已经接近了碳排放量维持阶段,随着工业产出的增加,碳排放量基本不再继续增加。这样是一个美好的前景,但实现起来很困难。工业增长要减速,碳排放强度要增速,这样会对发展这个第一要务产生冲击。

在各种情景中,作者以为,在江苏未来工业发展的取向上,比较合适的是选择情景5的路径。此时,江苏工业增长保持在12%左右,碳排放强度下降速度保持在7%左右,这是一个经过努力可以实现的路径,因为2005~2009年江苏工业碳排放强度的年均下降率已经达到了6.8%。

6 结 语

依据本文对低碳化发展阶段的划分,若按情景5的路径进行发展,江苏工业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将处于碳排放减速阶段,真正的碳排放的绝对减少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对此应当要有清醒的认识。在能源结构变动缓慢的现实条件下,江苏要按情景5实现工业增长与节能减排的双赢发展,关键是要推进能源效率提高、加快工业结构升级和加强重点行业管理。提高能源效率的途径主要包括:提高煤炭利用效率、加强电力需求侧管理和强化合同能源管理。加快工业结构升级主要是推进工业的高加工度化、技术密集化并大力发展新材料、新能源、信息技术以及高端装备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强重点行业管理则主要是要加快淘汰落后产能、严格限制高耗能行业的过快增长,并加强重点行业的节能减排,着力推进工业锅炉和电机系统的节能改造、工业余热和余压利用和能量系统优化。

参考文献

[1].王田.江苏低碳经济发展的现状与对策[J].管理观察,2010,(2):221~222

[2].张秀梅,李升峰,黄贤金,等.江苏省1996~2007年碳排放效应及时空格局分析[J].资源科学,2010,32(4):768~775

[3].王伟林,黄贤金.区域碳排放强度变化的因素分解模型及实证分析——以江苏省为例[J].生态经济,2008,(12):32~35

[4].温景光.江苏省碳排放的因素分解模型及实证分析[J].华东经济管理,2010,24(2):29~32

[5].王迪,聂锐.江苏省节能减排影响因素及其效应比较[J].资源科学,2010,32(7):1252~1258

[6].李颖,黄贤金,甄峰.江苏省区域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的碳排放效应分析[J].农业工程学报,2008,24(S2):102~107

[7].王磊,丁晶晶,季永华,等.江苏省森林碳储量动态变化及其经济价值评价[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2):1~5

[8].杨基和,祝平,周毅.江苏泰兴CO2气源用于驱油的可行性分析[J].石油与天然气化工,1996,(2):65~69

[9].蔡忆宁.重大科技成果转化资金推动“减排”结硕果——全球首条万吨级二氧化碳树脂生产线在江苏落成[J].江苏科技信息,2008,(1):30~31

[10].朱炎铭,赵雯,赵文永,等.苏南地区温室气体CO2地质处置的探讨[J].现代地质,2009,23(2):359~364

[11].王媛.发展江苏低碳经济、推进碳捕捉及地下储存技术[EB/OL].http:∥www.jszx.go-v.cn/newsfiles/281/2010-01/26086.shtml,2010-01-26/2010-06-06

低碳化转变 篇6

各国应对气候变化的合作?

梅园梅:一些具有特色的文化遗产在慢慢消失,就像很多物种在逐渐灭绝一样,因为

我们没有认识到它存在的价值。现在气候在不断恶化,地球的环境正遭受着破坏,而很多人却无视污染与破坏的存在,这是非常可怕的。全人类需要重视这些方面的工作,因为我们只有一个地球。

首先要从个人的观念和行为上有所改变,扭转人类的消费观和消费方式。现在我们提到的关于气候变化的国际合作,可以从技术与资金方面入手。发达国家通过购买发展中国家的二氧化碳达到减排目标。而发展中国家或地区,可以用这些获得的收益,来开展新能源的开发与利用。在挪威,清洁能源的利用非常广泛,主要是以风电、水电为主。此外,还会通过开展国际间的碳交易,购买其他国家一定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以缓解气候变暖。

记者:您一直致力于文化探索和生态研究,是什么原因让您把目光更多地投向中国西部的少数民族地区?

梅园梅:做文化和生态研究,离不开对环境的观察。我们知道,中国西部的少数民族

有丰富和多元的文化、精湛的技艺、优良的传统。这些遗产需要继承和发扬。他们保持的农耕的生活方式是很健康的,而且生态环境也保持得特别好。比如贵州、云南等省份的自然资源丰富,多个民族聚集生活在一起,所以在保护生态方面和文化层面具有典型意义。我想,发展经济是一方面,但是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中国也十分重视这些地区的发展。如果做一个中挪合作的项目,能在保护少数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和生态发展方面具有一定作用,那么这个合作项目就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现在,两国在陕西西安、云南丽江等地都开展了古建筑保护方面的合作。这当然是保护地球环境的表现,也是我们都希望看到的。

记者:贵州梭嘎生态博物馆是中国和亚洲第一座生态博物馆,它是中挪两国共同筹备

实施的项目。是什么契机让该项目在上世纪90年代初落户中国?两国合作建设生态博物馆的初衷是什么?

梅园梅:生态博物馆落户中国具有一定的机缘——在一次国际会议上,中国博物馆的

苏东海先生与挪威的专家碰面,当时,他们沟通得很好,双方对筹建生态博物馆均表示出极大的兴趣。经过两国学者的多方研究与探讨,最终就创建生态博物馆,以博物馆的形式保存和传承民族文化、保护生态环境这个项目达成了合作,从两国学者的层面上升到两个国家政府的高度。一份《在贵州省梭嘎乡建立中国第一座生态博物馆的可行性研究报告》出炉,为生态博物馆的后期建设提供了理论依据。与此同时,中挪两国达成的“六枝共识”,成为一个里程碑式的贡献,中国有了第一个生态博物馆的行动纲领。

记者:生态博物馆,这个诞生于欧洲的博物馆“移植”到中国,是否能保存下来?您如何看待这些地区的低碳化发展?

梅园梅:生态博物馆是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的一种创新的文化景观保护与展示方式,

它最明显的创新在于,以“社区”为基础,以“就地保护”的方式进行原生态状况下的“活态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展示。在挪威有很多做得比较好的案例。在贵州比较偏远的山区,是否适合做一个生态博物馆?在生态博物馆筹建之初,这类关于封闭与开放、保护与开发的争论颇多。时任贵州生态博物馆项目领导小组组长的苏东海先生与挪威博物馆学家约翰·杰斯特龙先生就这些问题进行了多方面的探讨,他们的推动作用很大。

生态博物馆是一种对“鲜活”事物的保存,对低碳化发展肯定具有积极的意义。这种关于人与文化、自然之间的关系的阐述与继承,在这里可以得到一定程度的保留。实际上,重要的问题是:如何真正保留它?首先要意识到它有价值。在社会的快速发展中,这是个很大的问题。从怎样的途径,用怎样的方法去实现文化与环境的真实延续,需要我们不停地探索与发展。

每一个民族,如何在很长的时间内始终与大自然保持和谐的接触,这是非常不容易的。历史上,这样的例子有很多,比如玛雅文明、古埃及文明等。历史的教训告诉我们,如果选择高碳的生活方式,过多地消耗资源,发展方向与自然相左,最终会受到大自然的惩罚。一个民族之所以能够一代代薪火相传,就是因为他们和大自然有一个可持续性的互动。大自然可以养活这个民族,而这个民族也需要保持自然的完整。

记者:中国—挪威环境综合研究中心(SINCIERE)在促进中挪两国的交流合作中作

用非常突出。能和我们谈谈该中心的情况吗?具体来说,该中心开展了哪些低碳方面的研究工作?

梅园梅:这是一个由中挪双方很多机构、很多研究人员参与,并开展交流的有益平

台,由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与挪威奥斯陆大学、奥斯陆环境与社会综合研究中心三方合作建立,是一所中挪环境综合研究中心。该中心主要围绕中国所面临的环境问题进行一些跨学科的综合研究,包括空气污染、生态学、气候变化的影响、科学制定环境政策等方面,特别是针对大气污染和酸雨开展了一系列研究和合作,这些都是和低碳发展息息相关的。同时,中心也提出了一些对工业、农业等方面有益的建议和值得借鉴的经验。

将来,我们还需要有更多跨学科的研究,需要更多保护地球的新知识。为了给未来的发展提供一个最好的政策基础,实现环境和人类社会的可持续性发展,这些研究员和专家走到了一起。这个中挪交流的平台,将对中国环境科学研究的发展和生态环境的改善有一定的帮助。

记者:卑尔根是挪威的第二大城市,那里的木屋群是世界最大且最为集中的,这些木

屋群也是世界文化遗产之一。木屋群是不是挪威的低碳建筑中比较有代表性的一部分?砍伐森林建筑木屋,是否与低碳环保的理念相背离?挪威是如何平衡这种冲突的?

梅园梅:对,木屋是挪威低碳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挪威,大多数房子都是木头建

筑。我们推广的低碳建筑基本为节能木屋,一般是两层楼,但火灾一直是最重要的安全隐患。因为人口与土地的关系以及木材的紧缺,木头房子在人口众多的大城市就很难实现。但是像加拿大这样人口少、林木资源非常丰富的国家,我们就有条件建筑并推广木屋。

当然,建造节能木屋需要大量砍伐森林,从一定意义上来说,对生态是有影响的。但是,这和我们提倡的碳汇并不矛盾。挪威有个古老的传统,就是认为森林也是有寿命的,一片森林到了一定的年限,如50年~60年,就需要进行更新了。通过砍伐,把木材建造成房子后再种上新树,就能保证森林的覆盖面积不会减少。挪威的法律中也对砍伐森林、建筑木屋有详细的规定,但是滥砍滥伐是绝对不能允许的。

记者:城市化是各国发展即将或正在经历的一个阶段。挪威的城市化进程如何?人们应该如何面对城市化发展?

梅园梅:挪威是一个很年轻的国家。我母亲曾告诉我,在她小时候,她住在挪威的峡

谷里。那里非常美,环境特别好,爷爷的木雕手艺也特别高。上世纪50年代,挪威开始追求现代化,大力推进城市化发展。那时候,塑料制品开始流行并逐渐成为一种时尚。很多木雕品被换成了塑料用品。城市里人看到了木雕的价值,把他们买回去作为收藏品。实际上,塑料的制作和使用并不是低碳的。

当地人在发展过程中往往是很盲目的,也不会考虑太多和环境有关的事情。就像现在,为了经济利益,可能很多耕地被用来建造房屋,城市里在肆意开发;很多化工厂在不停地生产,这些事件背后带来的环境破坏是巨大的。

现在,在挪威的小区里,大家都知道要保护好传统的文化和工艺,要保护好环境。为什么能保护得这么好呢?因为一些有远见的人,做了一些有意义的事情。他们看到了这些东西的价值,同时号召大家参与到保护的行动中来,这对于我们自身都有重要作用。我想,在推进城市化的进程中,提高经济发展的速度只是一个方面,而正确消费观念和生活方式的养成才是关键。

记者:挪威资源丰富,风能、水电利用率高,在节能环保方面也堪称典范。您认为,在节能减排方面,挪威有哪些值得中国借鉴的经验?

梅园梅:挪威与中国的联系紧密,在应对气候变化和保护自然环境的观点上,两国是

相同的。如果说挪威有什么经验,那就是挪威整个国家对煤炭的依赖是很少的,而中国是煤炭大国,而且是能源消耗大国。现在全世界都在积极推行二氧化碳的减排行动,我想应该是中国减少对煤炭过度依赖的时候了,要尽量使用清洁的能源。

另外,关于城市建设和出行方面,在挪威的奥斯陆,交通非常便利,很多轨道都是建设在城区以外的地方或是围绕城市而行的,人们更多的地选择公共交通出行。所以,城市的规划很重要。中国的交通非常拥挤,特别是在北京,这座城市很大,人口多,车也多。如果人人都想着开车出行,那么必然会导致交通的严重拥堵,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会增多,这样就会造成更严重的环境污染。现在,中国政府在积极倡导低碳,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响应号召乘坐公共交通出行,以缓解路面交通的压力。

记者:资源对于人类来说非常宝贵,城市对资源的消耗量是巨大的。您对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低碳社会有什么看法?

梅园梅: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社会需要有一个量和度的考虑。根据DPSIR框架理论

模型,我们可以知道,社会发展的驱动力来自能源和工业的生产、交通运输、城市化发展等方面。气候恶化、空气污染、生物多样性的改变等现象,同样是大自然的反馈。当环境面临挑战的时候,社会做出怎样的响应,是非常关键的。我们应该从改善政策、改进技术方面入手,分析环境的实际状态,做出最有利于环境的选择。很多科研机构通过研究获取新知识,然后搭建政府与民众间的沟通桥梁,引导政府做有意义的事情。

低碳生态的发展方面,则要考虑人和大自然处于什么样的状态。人是要发展的,作为大自然长久的伙伴,人类如何选择最好的发展方式?你想要保留什么?想要走什么样的道路?这样反思,才能正确考虑并选择可持续的发展道路。

记者:您如何看待自己在中挪关系中扮演的角色?

梅园梅:在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奥斯陆大学和奥斯陆环境与社会综合研究

中心三者之间,我一直是协调人,是作为一个桥梁在帮助他们建立联系并进行沟通。因为我们需要更多的合作,需要加深互相之间的了解。我们力求多做一些研究工作,比如水资源、交通运输、大自然、气候变化、生态系统的服务与产品等等,这些对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是至关重要的,与国际方面的合作也是密切相关的。这些研究合作,可以构成一个共同的整体。我们只有一起面对这些问题,全面思考,全面研究,才能给政府一个好的建议。

历史的教训告诉我们, 如果选择高碳的生活方式, 过多地消耗资源, 发展方向与自然相左, 最终会受到大自然的惩罚。一个民族之所以能够一代代薪火相传, 就是因为他们和大自然有一个可持续性的互动。大自然可以养活这个民族, 而这个民族也需要保持自然的完整。

社会发展的驱动力来自能源和工业的生产、交通运输、城市化发展等方面。气候恶化、空气污染、生物多样性的改变等现象, 同样是大自然的反馈。当环境面临挑战的时候, 社会做出怎样的响应, 是非常关键的。

军队农副业生产低碳化发展研究 篇7

1 低碳农业概述

低碳农业是指在发展农业生产过程中, 采用和推广各种先进技术, 以尽可能减少能量、物质消耗, 减少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 减少环境污染, 从而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它具有低能耗、低物耗、低排放、低污染、高效率、高效益的特征。低碳农业是我国未来农业发展的重要方向和主导模式。在这样的背景下, 军队农副业生产发展要坚持走低碳化的道路, 积极探索和推进军队农副业生产由传统农业向军营现代农业的转变。

由上可知, 应对气候变化, 控制气候变暖, 这是发展低碳经济最重要、最直接的原因。由于气候变暖已成为全世界生态环境恶化的首要原因, 而CO2等温室气体的过量排放是气候变暖的罪魁祸首;建立在依靠化石能源基础上的高碳经济是CO2等温室气体过量排放的根本原因;建立在依靠化石能源基础上的高碳经济又是造成不可再生能源日益枯竭的根本原因;现有的高碳经济能源结构基础上的节能减排不能成为遏制生态恶化资源短缺的治本之策。因此, 必须大力提倡和反复强调发展低碳经济。

2 军队农副业生产低碳化发展的意义

2.1 农副业生产低碳化是全面建设资源节约型后勤的必然要求

“艰苦奋斗, 勤俭节约”一直是我军的优良传统。新世纪新阶段我军的宗旨和任务决定了必须全面建设资源节约型后勤。低碳农业首先是资源节约型农业。军队农副业生产低碳化, 就要在农副业生产发展过程中推广节能减排技术、固碳技术, 利用生物能源和可再生能源, 减少化肥、农药、农膜、除草剂、植物生长调节剂、土壤改良剂、饲料添加剂等各种农用化学品的投入, 以减少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尤其是在现实农副业生产用兵少, 农副业生产现代化程度不高的情况下, 发展农副业生产低碳化, 既可以节约能源资源, 又可以节省人力物力, 具有非常广阔的应用前景。

2.2 农副业生产低碳化是保证部队官兵“餐桌安全”的现实选择

农副产品的质量事关官兵的身体健康和部队战斗力的提高。近些年, 个别单位为了单纯提高农副产品的产量, 滥用农药、化肥、催长类激素等, 导致肉菜中农药及其它有害物质残留严重超标, 对部队官兵饮食安全构成严重的威胁。“餐桌污染”成为直接影响官兵身体健康的重要原因。低碳农业是优质安全型农业。发展军队农副业生产低碳化, 便可大大减少或基本做到不使用农药、催长类激素等有毒、有害的农用化学品, 从而切断“餐桌污染”的源头, 提高农副产品的安全性和保健性。

2.3 农副业生产低碳化是提高农副业生产收益的有效途径

农副业生产收益是部队官兵伙食费的一项“补充经费”, 是提高官兵伙食质量的有力保障。近几年, 市场上消费品价格持续上涨, 伙食费的购买力相对下降。农副业生产收益对伙食费的补充显得尤为重要。农副业生产低碳化是提高农副业生产收益的有效途径, 用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高效益的低碳农业生产模式取代高能耗、高污染、高排放、低效益的传统农业生产模式, 既能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土地利用率、土地生产率和资源利用率, 大大提高经济效益, 又能充分合理地利用、保护、节约自然资源, 加速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 有着显著的生态效益。

2.4 农副业生产低碳化是建设军营现代农业的必由之路

军委提出, “要把搞好新时期农副业生产作为部队全面建设的一项长期任务来抓。”农副业生产要实现可持续发展, 就必须遵循低碳的内涵要求。低碳的实质就是环保、低排放。农副业生产低碳化发展就是在坚持低碳的原则下, 加大科技的资源的持续扶持, 合理调度利用农副业发展各要素, 高能源利用效率和创建清洁能源结构, 降低农副业生产对化石能源的依赖, 走高效、生态、有机农业的新道路, 最终形成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的农副业可持续发展新模式, 加速实现军队农副业生产由传统农业向军营现代农业的转变。

3 军队农副业生产低碳化发展的措施

3.1 加强宣传教育, 培养低碳科技人才

当前, 部队绝大多数官兵对低碳农业还缺乏了解, 因此应加强宣传教育, 培养低碳科技人才。一是加强对低碳理念的宣传力度, 强化对低碳农业知识的普及和教育, 让低碳农业的理念走入官兵心中, 把低碳文化和节能意识变为广大官兵的自觉意识。二要加强对低碳科技人员的培训, 通过办培训班、委培等方式, 培养掌握低碳农业生产技术的专业人才, 建设一支技术全面、素质过硬的低碳农业科技人才队伍。三要与地方农业部门保持密切联系, 时刻关注低碳农业的发展动态, 让军队农副业与地方低碳农业共同发展。

3.2 减少化石能源的使用, 合理利用清洁能源

化石能源在使用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等高碳的温室气体, 增加了碳的排放, 所以军队农副业生产低碳化发展中应减少化石能源的使用。各部队应结合自身实际特点, 合理选择利用清洁能源取代化石能源。一是驻扎在高海拔地区的部队等应充分利用太阳能、风能和地热等可再生能源。二是大型农副业生产基地, 应着重推广利用生物质能。利用生物质能主要是指生物质在发电、供热和燃油生产三个重点领域的能源利用。通过生物质能转换技术可高效地利用生物质能源, 生产多种清洁能源和化工产品。目前, 适合部队利用的生物质能资源主要是传统生物质, 包括农作物秸秆、薪柴、禽畜粪便、生活垃圾等。农作物秸秆可以制成型炭、将秸秆气化或直燃发电等。有条件的部队可以进行沼气工程建设, 将生活垃圾、牲畜粪便、作物秸秆发酵成沼气, 残留物沼液可以代替农药, 沼渣可以代替化肥, 实现畜禽粪便沼气化、施肥绿色有机化、废弃物加工资源化。

3.3 减少农用化学品的使用, 大力推广土肥技术

农药、化肥、催长类激素等农用化学品的使用对农副业的增产作用显著, 但负面作用也不可忽视, 既有可能带来对农产品的残毒, 又有可能带来农副业面积污染和土壤退化, 影响农副业的可持续发展。所以在军队农副业低碳化发展过程中应减少农用化学品的使用, 大力推广土肥技术。有研究表明, 推广土肥技术能够有效减少农副业生产中的碳排放。一是推广测土配方技术。推广测土配方技术是指通过土壤测试及时掌握土壤肥力状况, 按不同作物的需肥特征和农业生产要求, 实行有机肥与化肥, 氮肥与磷钾肥中微量元素等肥料适量配比平衡施用, 提高肥料养分利用率, 促进农业生产高产、优质和高效的一种科学施肥方法。二是增施有机肥。有机肥主要由生物物质、动植物废弃物、植物残体加工而来, 消除了其中的有害物质, 富含大量有益物质。不仅能为农作物提供全面营养, 而且肥效长, 可以改善土壤的理化性质和生物活性。三是实施秸秆还田。把不适宜直接作饲料的秸杆直接或堆积腐熟后施入土壤, 可以增加土壤有机质的含量, 提高土壤水分的保蓄能力。此外, 秸秆还田还能避免秸秆焚烧过程中产生的二氧化碳的排放。四是推广应用缓控释肥技术。缓控释肥是一种通过各种调控机制预先设定肥料在农作物生长季节释放的模式, 使其养分释放规律与农作物养分吸收基本同步, 从而达到提高肥效目的的一类肥料。它具有提高化肥利用率、减少使用量与施肥次数、降低生产成本、减少环境污染、提高农作物产品品质等优点。

3.4 综合利用多种措施和技术, 促进军队农副业低碳化发展

一是加强部队农副业生产基地低碳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建设军营设施园艺农业示范园区、生态畜牧业园区、蔬菜功能园区等项目, 为加快军营现代农业发展打好基础。二是提高农业机械的工作效率, 降低能源消耗。淘汰老旧落后的农业机械, 采用先进机械节油技术, 降低燃油的消耗量, 还要吸取借鉴发达国家先进的农业园艺机械技术, 提高园艺机械的能源使用效率, 减少能源的消耗。三是改良低碳型农业品种。引进对病虫害有较强抗性的作物品种, 以减少农药的使用;培育对高温、严寒、干旱等极端气候具有较强适应性的作物品种, 提高艰苦边远地区部队农副业生产的多样性;推广对温室气体吸收能力强的新型作物, 提高农作物的固碳能力。四是开发农业固碳技术, 保护现有碳库。通过生态系统管理技术, 加强农、牧、渔业的持续管理, 从而保持生态系统的长期固碳能力。

摘要:低碳农业是我国未来农业发展的重要方向和主导模式。未来军队农副业生产发展也要坚持走低碳化的道路。通过总结军队农副业生产低碳化发展的意义, 着重提出了军队农副业生产低碳化发展的措施。

关键词:军队,农副业生产,低碳

参考文献

[1]刘支平, 从我国国情军情看搞好部队农副业生产的必要性和长期性[J].军事经济研究, 2009, (02) :63-64.

[2]黄国勤、赵其国, 低碳经济、低碳农业与低碳作物生产[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2011, 10 (01) :1-5.

[3]赵永志、高启臣、廖洪, 发展低碳农业土肥技术先行[J].中国农技推广, 2010, (07) :34-35.

[4]张晓茹、刘娜、于晓冬、张宇娇, 蔬菜产业在低碳农业中的发展[J].吉林农业, 2011, (01) :75.

黑龙江酒店业低碳化发展研究 篇8

通过对黑龙江酒店业低碳化发展现状、原因和必要性分析,提出黑龙江酒店业低碳化发展的对策和方法。

旅游业一向被认为是“绿色”产业,酒店业作为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高能耗、高排放、高污染”问题却日益突出。我国提出建设“二型社会”,如何实现酒店业的低碳化发展受到广泛关注。近年来,与黑龙江旅游经济的迅猛发展相适应,黑龙江酒店业从规模、结构都呈现出快速增长的势头,同时对环境和能源的负面影响日益突出,在此形势下采取低碳化发展策略,以促进黑龙江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实现由旅游资源大省向旅游经济大省的转变。

一、黑龙江酒店业低碳化发展概况

截止2013年,黑龙江省共有星级酒店253家,其中绿色饭店18家,牡丹江、大庆、五大连池、齐齐哈尔各一家,绿色饭店占星级饭店总数7%,比例非常低。黑龙江酒店业低碳化发展处于初级阶段,低碳环保意识未形成,低碳设备和技术未普及,低碳管理和服务还没有形成标准和规范,总体来说低碳化发展水平低下。

二、黑龙江酒店业低碳化发展水平低下的原因分析

(一)企业、行业、政府存在脱节现象,酒店经营者低碳发展动力不足

政府和行业主管部门是酒店业低碳化发展的引导力量,创建低碳酒店需要政府匹配优惠政策来支持,没有政府的激励,酒店低碳化发展单靠自身的力量很困难。黑龙江省大部分酒店都是上世纪80至90年代建造的,酒店的硬件和设施设备都存在老化或者不符合酒店低碳标准,创建低碳酒店需要在硬件的改造和升级换代上需要投入很多资金,比如燃煤锅炉的改造,抽水马桶的节水改造等,如果没有优惠政策,酒店业低碳化很难快速发展。实践证明通过低碳化改造能够降低酒店运营成本。但从理论认识到具体实践还需过程,对于目前来说,酒店经营考虑的第一要素仍然是利润,低碳发展动力不足。

(二)酒店低碳化发展缺少示范

与传统的设备相比较,多数节能设备价格会高出很多,多数酒店由于初期投入成本高而放弃,尤其是对价格敏感度较高的中低星级和单体酒店在低碳化改造的过程中,资金制约成为最大瓶颈。对于资金相对充足的高星级酒店而言,价格因素影响相对较小,但对客户服务质量和设备质量的稳定性要求较高,而目前作为新技术使用的低碳设备成熟度和稳定性案例不多,因此冒实验风险先行使用的酒店并不多。目前,在酒店行业也缺少向低碳发展转型成功的酒店实例,低碳化技术和设备在整个社会中推广力度小,难以提供低碳设备的商家信誉,节能咨询中介机构少,使得酒店业采用低碳化面临不可预知的风险,尤其在低碳化设备一次性投入大的前提下,酒店业不会冒然采用低碳技术和设备。

(三)消费者低碳理念不足

政府诸如低碳公益宣传等外部激励不足,对高消耗高排放约束机制不足,导致消费者低碳意识淡薄,对酒店低碳经营的配合度低。现代酒店行业已经进入激烈竞争时代,在竞争压力成为生存压力的情况下,酒店经营的首要原则仍然是满足顾客需求,高投入的低碳设备如若选用不当,可能带来质量不稳定,或影响舒适度,或需要改变顾客的传统消费习惯,带来客源损失,对于酒店来说也是极大风险。因此,目前大部分酒店仍坚持使用耗能较高的传统设备,“低碳经营”尚未成为酒店业品牌竞争优势。

(四)黑龙江地区自然环境导致高能耗、高污染

黑龙江省地处高纬度地区,全省年平均气温多在-5℃~5℃之间,冬季寒冷漫长,冬季供暖从每年10月中旬至来年5月中旬,长达7个月,暖气设备、热水、空调等需要耗费大量的煤电资源,并促成了高额碳排放和空气污染。

三、黑龙江酒店业低碳化发展的必要性

(一)国家的要求

2009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通过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到2020年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CO2排放比2005年下降40%至45%,并推出了“低碳旅游”这一概念,并首次将旅游行业这一“低碳”型行业列为国民经济的战略支柱产业。2014年8月《国务院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提出加大财政金融扶持,支持服务业、节能减排等专项资金,要将符合条件的旅游企业和项目纳入支持范围。

(二)旅游业和酒店业高能源消耗和高额碳排放情况的要求

据世界旅游组织(WTO)最新研究显示,2005年来自住宿业的CO2排放总量为284Mt,到2035年这一数值将达到728Mt,来自旅游业的CO2排放量约以2.5%的年均速度增长;旅游业节能减排重点在旅游交通特别是空中飞行、住宿餐饮、相关旅游活动及相关设备制造等耗能环节上。中国五星级饭店每平方米建筑面积综合能耗平均值为60.87千克标准煤,四星级饭店每平方米建筑面积综合能源平均值为47.29千克标准煤。据中国统计年鉴数据显示,旅游业单位能耗增加值是工业的1/11,是全国单位GDP能耗的1/6。在酒店业的情况是:CO2排放量为10-30千克/人晚,约等于一辆汽车行驶60至180公里的排放量,这个数值在集中使用空调的冬季和夏季将达到最高值;星级宾馆用水则达到500-2000升/天,是普通居民已填用水的5-7倍,豪华宾馆则更高。酒店消耗大量的能源与资源,同时排放着大量的污染物,已成为城市的主要污染源之一,酒店业被公认为碳排放大户。

四、黑龙江酒店业低碳化发展的对策和方法

酒店业的低碳化发展是一个长期的、系统的工程,既需要政府和行业部门的政策扶持和激励措施,也需要酒店业自身采取低碳化策略,最终目标是形成酒店低碳经营的核心竞争力,实现经济和环境效益。具体要实现酒店的低碳化,应该做好低碳设计、低碳消耗、低碳管理和低碳服务等四个方面的工作。

(一)低碳设计

据统计,全社会总能耗的三分之一都是建筑能耗,从建筑设计之初即引入低碳彼岸准是实现酒店低碳化发展的根本。酒店建筑在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低碳酒店设计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科学合理地设计酒店的功能布局和房间布局。

如科学设计建筑物朝向,使各个房间能够充分利用太阳光,既能节约能源,同时又营造出更贴近自然的环境和氛围。

2、因地制宜选择建筑材料。

尽量用具有保温、隔声、节能低碳、防水、隔热功能的新型材料。新型材料未必需要高价,例如全球十大低碳酒店之一的巴厘岛乌鲁瓦图阿丽拉别墅,就地取材,使用可再生环保材料打造别墅,火山岩建造屋顶及竹竿搭建的天花板。

3、选择节水供水系统。

酒店应当选择节水用具和设备,如变频恒压供水设备,公共场所采用感应式自控温度水龙头,以及中水处理设备、锅炉回水循环利用等技术和设备。

4、采用节能供暖制冷系统。

德州市太阳谷微排国际酒店应用太阳能集热系统、外墙保温技术,门窗、天窗和幕墙采用了温屏节能玻璃和BIPV温屏光伏组件,整体节能70%,每年可节约标准煤2640吨、节电660万度,减少污染物排放8672.4吨。

5、新型生态能源使用。

(1)光能。黑龙江省太阳辐射资源比较丰富,与长江中下游相当,年太阳辐射总量在44×108~50×108焦耳/平方米之间,在黑龙江省具有发展光能的有利条件。中国首座利用太阳能光伏玻璃幕墙与建筑相结合的电谷锦江国际酒店运营一周年来累计向电网提供清洁电力达26万千瓦时,减少CO2排放260吨,SO2排放0.9吨,成为国内建筑节能典范。

(2)风能。黑龙江省风能资源储量位居全国第三位,黑龙江省风力资源具有分布范围广、平均风速高、空气清洁度高、稳定性较好等特点,适合建设大型风电厂。根据《黑龙江省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规划》,2010年至2020年,哈尔滨市将新建59座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等新型能源项目。酒店业采用风能代表性的实例是纽约巴克莱洲际酒店685间客房全部采用风能供电,超过630万千瓦时的可再生能源电力减少860万磅碳排放。

(3)地热能源。地热资源具有环保和可再生的特点,将其与高新技术结合直接用于采暖可以节约燃煤,减少CO2、SO2等有害气体排放,是非常好的清洁能源。黑龙江省是能源消耗大省,但不是地热资源大省,黑龙江省地热资源主要集中在松嫩平原北部,目前地热采暖已有成功的实例,是在林甸县采用地热采暖热泵技术梯级利用,在室外温度-28℃时,室内温度最高可达到26℃。将地热、光能和风能等节能技术相结合是酒店业低碳化未来发展的方向,武汉花山会议中心酒店采用地源热泵系统、太阳能热水系统及风能与太阳能发电系统等节能环保技术,节能率可达到65%。

(4)动能。当顾客健身时,特制的健身器材如发电自行车,会把运动产生的能量收集起来并转换成电能存贮在电池里,再传回酒店供电系统。一小时内常速骑车30公里,就可生产100瓦特的电能。

(二)低碳消耗

酒店不仅消耗大量的能源资源,同时排放大量的大气污染物,如使用燃煤、燃油锅炉,排放大量的烟尘、SO2、氮氢化合物和CO2。一座中等规模的三星级饭店,一年大约要消耗1400吨煤的能量,可向空中排放至少4200吨CO2、70吨烟尘和28吨SO2。酒店能源费用的支出占营业费用的比例已达8%-15%。在酒店经营过程中采取如下措施降低碳排放:

1、节约用水。建立用水计量系统,记录、分析酒店各部门、区域用水状况,中央空调机设备添加可调节低功率下的水电额度的自动变频器,客房采用小排量抽水马桶。

2、减少用纸。取消服务指南等纸质介绍品,改用电子设备显示或推送短信息等方式提供。不提供一次性餐具,减少鲜花摆放,节约包装材料。

3、减少换洗床单被罩次数。据统计,换洗一次床单被罩需消耗0.03度电、13升水和22.5克洗衣粉,并排放CO250克。如果全国所有星级宾馆都能做到3天更换一次床单,每年可减排CO24万吨,综合节能约1.6万吨标准煤。我国“绿色客房”的标准即为3天换洗一次床单,低碳酒店减少低碳消耗可以将床上布草由一天一换洗改为一客一换洗。

4、减少“五小件”等一次性用品提供,或采用环保材料。一次性用品不仅无法回收,而且还面临着二次处理问题。减少单独包装的一次性用品,提供固定容器可添加的洗漱用品,尽量采用环保材料,如哥本哈根皇冠假日酒店客房里的洗发水、沐浴露、牙膏、牙刷、浴帽等均由可生物降解的材料制成。

5、改进垃圾回收方式。例如建立沼气池或有机垃圾回收站,将餐厅所有食物废料都将用来生产沼气和肥料。

(三)低碳管理

1、建立能源监测制度。建立部门能耗计量考核制度,加装水、电计量表、定时器和BA控制系统,对各部门能耗进行有效监督和督促,控制监督管理水、电、油、气能源,保证酒店在正常营业的前提下合理使用能源,减少消耗和浪费。

2、建立能源使用的巡视检查制度,各班组值班人员或运行人员每2小时巡视设备一次,重视常规工作中的跑、冒、滴、漏现象,及时修理维护,杜绝浪费。

3、建立能耗设备分类台账、能耗计量仪表台账管理制度,对能耗定期进行比较、分析,按区域供电系统的动力用电和照明用电进行分类计量;对重点检查用气、主要用电设备及场地,做到不漏油、不漏水、不漏电、不漏气;

4、建立酒店各部门能耗控制奖罚办法,对运用行之有效的节能技能进行奖励,对耗能高的部门或岗位进行惩处。

5、建立低碳培训制度。对员工进行节能减排培训,提高员工成本意识和节能意识,更新员工的低碳化经营理念和意识。

(四)低碳服务

1、餐厅低碳服务。在餐厅推广低碳食品及饮品,设立咨询点菜师引导宾客进行低碳合理消费;为宾客提供存酒服务,不使用一次性筷子,打包餐盒使用可降解的纸盒,不使用一次性湿毛巾,餐厅设置无烟区,减少空气污染和净化空气产生的能耗。

2、客房低碳服务。客房专设无烟楼层,尽量减少低值易耗品的使用和浪费;客房及卫生间内放置征询宾客意见牌,根据宾客的使用情况及需要,更换毛巾及其他一次性日用消耗品;一次性易耗品的包装袋全部使用环保型材料,客房卫生间的洗发液及淋浴液采用大瓶装;采用环保型的布制洗衣袋,拖鞋、木梳回收经严格消毒后再利用。

3、管家部积极研究清洁技术,在保障清洁质量的前提下,调整清洁剂的配比浓度,尽量减少清洁剂的用量。

煤炭低碳化技术创新研究进展综述 篇9

1低碳经济概念研究

2003年英国政府在 《我们未来的能源———创建低碳经济》白皮书中首次提出低碳经济的概念, 并提出了相应的发展目标[1]。此后, 各国学者对发展低碳经济的可行性和技术路径进行了研究, 如Johnston等[2]对英国住房的二氧化碳减排技术进行了可行性分析, 结果表明, 到本世纪中叶, 在1990年的基础上减排60% 是可能实现的; Treffers等[3]研究了荷兰能源系统到21世纪中叶在1990年基础上减少GHG排放的80% 的场景, 认为通过采用相关措施, 很可能实现经济增长和GHG减排的双赢局面Kawase等[4]的研究指出, 为了实现60% 到80% 的减排目标, 总的能源强度改进速度和二氧化碳强度减少速度必须比以前40年的历史变化速度快2到3倍; Shimada等[5]对日本的滋贺地区进行了研究, 发现利用他们提出的方法可使该地区2030年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比1990年的减少30% ~ 50% , 而地区生产总值以每年1. 6% 的速度持续增长; 此外, Nader、 Cranston、Vatalis[6 - 8]等从不同的角度研究了希腊等国家发展低碳经济的路径问题。

国内学者对低碳经济的研究目前已成为热门话题, 如: 付允等[9]提出 “低碳发展”概念, 认为需要通过发展低碳经济来实现区域发展; 白泉[10]则认为中国的 “低碳发展”与发达国家的 “低碳经济” 不同, 指出中国的 “低碳发展”与发达国家的 “低碳经济”建立在不同的经济基础与发展背景之上; 杨志[11]把低碳经济诠释为产业发展的重要革新, 需要改变现存能源产业的两大关键组成部分———高碳排放的产业结构以及产业链; 王娣[12]总结了发达国家和新兴经济体国家发展低碳经济的不同经验, 从战略高度提出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要点, 涉及全球合作、调整结构和政策支持; 吴雪等[13]认为低碳经济是一种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新的经济发展形态, 提出了我国在低碳经济发展进程中应转变经济发展模式、加大科技投入、调整能源消费结构、优化产业结构、开发碳汇潜力等建议; 王素立、张振鹏[14]分别从发展本质、基本特性、经济构成、发展宗旨的角度对低碳经济的概念进行解释, 并提出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困境和实现路径。

2低碳化技术创新研究

无论是低碳经济, 还是低碳发展, 最终都要通过低碳技术创新来实现。关于低碳技术创新研究, 国外学者有两种观点: 一种观点认为低碳技术创新是一种突破性创新, 如Berkhout[15]指出低碳技术创新是真正的革命性创新, Hoffert[16]认为新的能源技术与传统的能源生产技术相比产生了革命性变化; 而另一种观点则认为现有的某些节能技术已经比较先进了, 完全可以应对温室气体的排放[17], 如WWF[18]的报告表明, 仅仅使用清洁的可持续能源就可以实现温室气体减排目标, 利用世界上现有的可持续能源技术足以遏制气候变化。另外, 部分学者研究低碳技术创新的意义, 如Majesty[19]提出技术创新对有效降低低碳经济成本、实现低碳经济目标具有重要作用, 因此要鼓励再生能源和新能源技术的开发; Vincent[20]从低碳技术创新和低碳技术商业化角度论证了低碳技术创新对于低碳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 Richels等[21]认为低碳技术创新有利于供给方的大规模减排, 可以避免高昂的减排成本; Weber和Neuhoff[22]认为低碳技术创新对于减少全球碳排放的成本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Saveyn等[23]对中国、 印度和日本到2050年的低碳路径进行分析, 认为推迟碳减排的时间可能不会带来经济利益, 反而会加剧后期碳减排的成本, 可能导致过度依赖低碳技术, 从而增加实现二氧化碳减排目标的风险。

国内学者对于低碳技术创新的重要性和对策建议研究较多, 如: 何建坤等[24]指出我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核心举措是技术创新, 要大力发展与清洁煤发电相结合的碳埋存技术和煤基液态燃料; 任力[25]认为我国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短期内难以改变, 为此要加强低碳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 赵广华[26]从产业集群角度提出低碳产业集群的发展机制建设要从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以及整合产业集群产品供应链三个方面入手的建议。部分学者研究实现低碳技术创新的路径, 如: 刘立等[27]提出了低碳技术创新的三种途径: 一是强化低碳技术创新价值体系的社会认同, 二是推动价值规范的社会制度整合, 三是为低碳技术创新体系提供社会支撑; 王可达[28]提出中国发展低碳经济进行技术创新的路径: 一是强化企业创新主体, 二是完善相关政策, 三是健全知识产权制度, 四是培养技术人才, 五是开拓重点技术领域。 另有部分学者研究国外低碳技术创新政策对我国的启示, 如: 任力[29]介绍了日本、美国、意大利、澳大利亚等国家加强低碳技术创新对我国的启示; 李双荣、郗永勤[30]总结了英国低碳技术创新的基本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 杨泽伟[31]总结了美国、英国、 澳大利亚、日本等发达国家新能源法律与政策, 提出发达国家政策的发展趋势, 最后分析了这些政策对我国的启示。

3煤炭低碳化技术创新研究

国外学者对煤炭低碳化技术创新的研究, 首先集中在燃煤技术的发展趋势上, 如: Bugge等[32]提出超超临界值发电标志着粉状煤炭燃烧发电的确定性变革; Schumacher和Sands[33]指出, 德国为了实现碳减排的目标, 在电力行业未来几十年的先进技术主要是煤炭联合气化技术、天然气联合循环技术和碳捕获与存储技术, 进一步指出煤炭联合循环气化技术和碳捕获与存储技术的结合所产生的碳价格低于天然气联合循环技术和碳捕获与存储技术的结合; Franco和Diaz[34]指出洁净煤技术将成为未来能源部门发展的趋势, 包括超超临界值发电和整体煤气化联合技术; Zhao等[35]指出, 目前在煤炭富集、 清洁和转化方面的进步, 主要包括密相流化床干燥富集、湿煤深筛选、微泡浮选柱分离、分子煤化学、 煤炭的转化和分离等; Liang等[36]运用生命周期理论对中国的洁净煤技术进行研究, 认为超超临界值发电和超临界系统在中国商业化所需资金成本最低。

国外学者对煤炭低碳化技术另一个研究内容是二氧化碳捕获和封存技术 ( CCS) , 其方向之一是研究CCS技术的发展前景, 如: Pires等[37]认为在未来的几十年, 石油、煤炭、天然气仍然是世界上能源的主要来源, 这将使得二氧化碳排放达到了不可持续的水平, 而减少化石燃料中二氧化碳排放的技术将扭转这一趋势, CCS技术尤其具有发展前景; J Serpa[38]提出碳捕获和存储技术被认为是限制电力部门和其它碳密集部门的二氧化碳排放的最优前景的技术选择之一。另一方向是研究CCS技术的重要性, 如: Gallagher和Liu[39]指出, 在中国发展碳捕存技术能够促进社会由高碳向低碳经济的转变; Wang[40]提出中国政府应该注重煤气化技术与CCS技术相结合, 它不仅能够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 还能提高煤炭的有效性; Vatalis等[8]认为CCS技术是向低碳经济发展的中间技术, 该技术通过利用新的物理化学方法能够提高希腊沸石或废弃的褐煤对二氧化碳的吸附能力, 最终实现对现有天然矿的开采; Budzi- anowski[41]认为应将基于化石燃料燃烧的技术与碳管理增长技术相结合, 该技术要么使得CCS避免昂贵的捕获与封存过程, 要么生产能够抵消这些成本的附件产品; Yan等[42]提出零排放煤炭系统的特点是高效率, 系统有效性可能达到61. 4% , 在煤炭气化过程中不需要输入额外的能源, 大多数二氧化碳将被捕捉, 二氧化碳接近零排放; Rochedo和Szklo[43]运用概率分析和确定性分析对煤炭发电厂的捕获准备 ( Capture Ready) 的投资可行性进行评估, 发现短期内对电厂的大量前投资有助于在未来25年内实现CCS中的碳捕获, 而短期内技术的最佳选择是整体煤气化联合循环技术与捕获准备电厂的结合, 然后是富氧燃烧中的捕获准备。

国内部分学者研究煤炭低碳化技术的具体应用, 如: 赵克孝等[44]分析了煤炭地下气化技术开采能耗的低碳化、开采方式的低碳化、热效率的提高以及有利于碳捕获与封存方面的特点, 论证了其在节能减排中的重要作用, 并证明煤炭地下气化是一种天然的节能减排采煤方式。黄温钢等[45]从煤炭资源的开采和利用过程两个方面对煤炭地下气化与传统开采技术进行了对比研究, 结果表明, 与传统采煤方法相比, 地下气化开采煤炭资源能耗更低、温室气体排放更少, 采用UCG - IGCC发电技术可大幅提高资源利用率, 而增加CO2捕捉装置后可实现二氧化碳的近零排放; 此外, 与传统技术相比, 煤炭地下气化还具有资源回收率高、土地资源破坏少、生产条件安全性好、经济效益显著以及能降低我国油气对外依存度等优点, 是一种理想的低碳能源技术。

部分学者研究实现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的途径, 如: 田振林[46]从煤炭企业面临的减排压力、生产对环境造成的污染分析开展清洁生产、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途径, 并介绍了彬长集团在清洁能源生产方面的实践与探索; 樊亚明[47]从提高原煤入洗率、煤炭高效洁净燃烧技术、燃煤烟气净化、改变煤炭利用方式、加大煤炭提质和分质利用等方面对煤炭高效清洁利用的措施进行探讨, 旨在最大限度地控制燃煤烟气主要污染物的排放, 达到促进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的目的; 赵金鹏[48]提出了冀中能源关于洁净煤技术的发展方向, 即大力发展煤炭洗选加工技术、煤炭转化技术、高效燃煤发电技术、先进节能减排及污染物控制技术。

4煤炭低碳化技术创新政策研究

国外学者对煤炭低碳化技术创新政策研究并不多, 研究内容主要集中于煤炭低碳化政策对技术的重要性方面, 如: Banales - Lopez和Norberg - Bo- hm[49]对美国常压流化床燃烧技术进行了分析, 认为引进新的技术需要政府进行资助研究、发展和示范, 如果私人部门也加入投资, 将会对技术进步带来很大的贡献; Qi和Wu[50]提出要用政策来推动模块化集成应用程序的低碳技术; Li[51]认为清洁燃煤发电技术中的超临界和超超临界技术在中国有明显的进步, 并提出发展中国家应该形成和应用合适的政策鼓励低碳技术的本土化; Kotchen等[52]通过研究限额交易、碳税、温室气体规则三种国家政策和人们对该三种政策愿意支付多少的关系, 发现政策工具的不同会对公众支持造成极大的影响, 因此, 政策制定者在制定新措施时将会因考虑这些不同的政策结果而受益。同时, 少数学者研究煤炭低碳化的具体政策, 如: Huo等[53]指出最近中国在焦炭行业采取一系列措施来提高能源有效性和减少碳排放量, 主要有取消过时的能源效率技术、引进先进技术、 加强焦碳处理过程中的能源和环境要求, 并指出未来应该加强干熄焦、焦炉煤气循环、微粒去除等技术; Chi等[54]认为政策干预有望鼓励决策者选择低碳排放的解决方案, 而碳税将会是减少碳排放的一个有前途的政策干预, 并提出在革命性技术的初始阶段对其进行补贴可能是另一种导致低碳系统有效的政策干预; Lohwasser和Madlener[55]将CCS政策 ( 包括研发投资政策和政府对新电厂的补贴政策) 与技术学习联系起来, 发现需求方面的政策推动了CCS技术的扩散, 当二氧化碳拥有较高价格时, 两种政策对CCS技术扩散的作用不明显, 而二氧化碳拥有较低价格时, 研究政策的影响上升, 然而将两种政策进行直接比较, 发现在一定范围内两种政策效果相似, 而超过一定范围则补贴政策将变得更加有效。

国内学者主要研究国外具体的政策以及对我国的启示, 如: 张秋明[56]分析了英国政府为促进低碳燃料技术的发展所实施的一整套激励政策, 包括燃料税、资本补助金、投入税收、资本减税及可再生运输燃料义务等; 张朝丹[57]描述了美国、澳大利亚的煤炭产业绿色技术和国家实施的政策, 并从产业、 投资、技术、税制等提出了我国煤炭产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王显政[58]对我国煤炭工业的 “十二五”规划提出建议, 主要有推进产业结构调整,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加大煤层气开发力度, 推进煤矿先抽后采, 发展以煤为基础的循环经济, 加强教育培训体系建设等; 张会新、高超[59]提出低碳约束下的煤炭产业政策, 主要有加快推进节能减排、深化煤炭资源税费改革、延伸整合煤炭产业链、加大煤炭资源整合力度; 赵淑英、程光辉[60]通过构建政府和煤炭企业之间在信息完全条件下的静态博弈模型, 对煤炭企业实施低碳技术创新动力影响因素 ( 参与人、 政府的策略、煤炭企业投入成本进行低碳技术创新发展) 进行分析, 研究结果表明政府的政策取向对于这些因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政府必须实施相关政策来推进和引导煤炭企业进行低碳技术创新; 杨光、温波[61]从经济和技术可行性角度分析了我国实现能源低碳化发展的四类技术措施, 即合理控制煤炭需求、大力发展低碳能源、注重节能和提高能效、增强科技创新能力, 并根据各自特点提出政策建议和保障措施; 常兵、邱天怡[62]探讨了煤炭产业低碳化发展的必要性, 提出了基于科学发展观理论的煤炭产业低碳化的技术措施, 即循环流化床燃烧技术、煤基多联产技术、整体煤气化联合循环技术、 煤气化和煤制氢技术, 并提出了创新低碳理论、建立低碳政策和加强低碳技术的资金投入等配套措施。

5结语

通过对相关文献进行回顾, 可以看出目前国内外学者对低碳经济的研究较多, 主要集中在低碳经济的概念、特征等。对低碳化技术创新, 国外学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低碳技术创新是突破性创新还是渐进性创新, 并研究低碳技术创新的意义; 国内学者主要研究低碳技术创新的重要性、对策建议、实现路径以及对我国的启示。具体到煤炭行业的低碳化技术, 国外学者主要研究燃煤技术的发展趋势和二氧化碳捕获与封存技术, 而国内学者主要是介绍煤炭低碳化技术的具体应用和实现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的途径; 关于煤炭低碳化技术创新的政策研究, 国外学者主要研究煤炭低碳化政策对技术的重要性和具体政策, 很少研究煤炭低碳化政策对技术的实施效果, 而国内学者主要研究国外具体的政策以及国外政策对我国的启示。出现这样的研究重点偏差, 这可能与我国是以煤炭为主要能源的国家且煤炭资源的利用率较低有关。因此, 未来我们应该对煤炭低碳化技术创新的动力来源、煤炭低碳化技术创新政策措施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通过分析煤炭低碳化政策对技术创新的实施效果, 为制定合适的激励政策提供理论依据。

摘要:气候变化已成为当今国际社会研究的焦点, 哥本哈根会议的召开更是加剧了人们对气候的关注。为了解决气候问题, 人们从发展低碳经济入手进行研究, 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将低碳经济具体到煤炭行业, 从低碳经济概念入手, 着重对低碳化技术创新、煤炭低碳化技术创新和煤炭低碳化技术创新政策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 并探讨这一领域未来的发展方向。

低碳化转变 篇10

关键词:物流产业,产业低碳化,经济发展

1 研究方法

本文首先通过区位商等相关参数来检验区域物流产业相对于平均物流水平的发展状况, 它的物流发展水平仅仅取决于各区域分行业产业规模所占比重的区域差异, 而区域的物流服务水平还受到劳动生产率水平的影响以及对于环境等所带来的负面影响等。此外, 在进一步考虑区域物流发展的情况下, 还考虑到物流产业对于环境带来的负的外部性。进一步通过弹性脱钩指标来考虑物流产业的低碳化发展状况, 即物流产业所带来的经济增长是否是以物质消耗投入, 环境污染为代价的, 及两者之间的关系如何, 从而判断物流产业是否实现了低碳化的可持续发展。

1.1 区位商

区位商是用来反映区域物流产业与外部区域的输入输出差异关系。其公式表示为:LQ= (ei/e) / (Ei/E) (1)

式中, LQ表示区位商;ei表示区域物流产业产值;e表示区域GDP值;Ei表示全国物流产业产值;E表示全国GDP值。当LQ>1, 表示区域物流产业的区域发展水平比全国的平均水平高, 所以区域物流产业发展较好;LQ<1, 表示区域物流产业的区域发展水平比全国的平均水平低, 所以区域物流产业发展相对较差。

1.2 弹性脱钩

脱钩是指在一个特定的时间内, 当GDP变动一个百分点, 碳排放变化的百分比程度。可以表示为如下公式:

脱钩反映了环境对经济增长的压力变化过程, 在物流产业中, 即反映物流产业经济发展水平与碳排放之间的压力关系。按照Tapio对于弹性脱钩的划分法, 在△CO2>0, △GDP>0, 情况下, 当t>1.2时, 脱钩弹性状态为扩张负脱钩, 当0.8

2 实证分析

2.1 指标选取

本文将物流产业定义为专门从事将商品或服务由起始地到消费地发生空间位移, 对其进行高效益流动、储存及增值服务为经营 (活动) 内容的盈利性事业组织的集群。基于物流产业经济理论基础, 考虑到数据的直接可获性及可比性, 对数据进行相关的处理。由于交通运输业、仓储业和邮政业一直是我国传统物流产业的主要组成部分, 所以三者的相关数据可大致反映一段时间内区域物流产业发展水平;并且在物流供应链交通运输、储备、包装、信息交互等主要活动中, 以上行业也是碳排放量相对较多的。因此物流产业的碳排放主要来自以上三者的碳排放。

2.2 数据分析

首先, 对于北京物流产业的区域发展水平进行整体分析。在2001~2008年, 北京物流产业与全国平均发展水平相差不大, 区位商最高值为1.0783, 最小值为0.8194, 但是整体的物流发展水平相对于平均发展水平是下降的。

其次, 由脱钩弹性来分析物流产业的经济发展和碳排放之间的关系。即这几年北京市物流产业碳排放与产业GDP的状态为扩张负脱钩, 基本上两者存在着一种强的压力关系。

最后, 对北京市总体物流产业的发展进行归纳。由物流产业的GDP值看出, 北京物流产业的经济收益在不断增加, 它的总体经济发展在提高。但是与全国的平均水平相比, 却呈现出一种下降的趋势;而从北京物流产业经济发展与碳排放的关系来看, 北京市物流产业发展的同时, 碳排放以更快的速度增长。

2.3 政策建议

近年来, 北京市的物流产业发展迅速, 产业GDP逐年增长, 二氧化碳排放也出现了逐年增长趋势, 由产业GDP和碳排放弹性脱钩公式计算, 计算结果表明:北京市物流产业GDP和碳排放都未达到脱钩, 并且处于增长连接和扩张负脱钩交替状态, 说明北京市物流产业碳排放和GDP呈现较为明显的压力关系, 有时压力关系会改善一点, 所以这还需要北京物流产业的节能减排做出积极地努力。改善的方向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考虑:

2.3.1 完善物流产业碳排放的法律法规

现阶段由于我国低碳经济的分类标准和运行、管理、考核体系尚未建立, 虽已经制定了关于鼓励清洁生产和资源综合利用的法律法规, 但发展低碳经济缺乏配套法规与细则, 一些法律的可操作性不强, 缺乏高效、严格的执法措施。

2.3.2 物流企业结合实际情况探索低碳化途径

从技术层面看, 以运输环节为例, 航空物流企业可以不断优化航路, 让飞机尽量飞直路, 减少飞行距离, 来减少碳排放;公路运输的物流企业可以采取加强营运车辆用油定额考核, 淘汰高耗能车辆, 推广新能源和清洁燃料车辆, 推进甩挂运输等方法;水上运输则可以推广船型标准化、靠港船舶使用岸电、小船换大船、减速航行来降低能耗, 减少废气排放。同样, 物流企业的包装、加工、仓储、配送环节都应探索低碳化的途径。

2.3.3 北京市应努力实现低碳化物流规划

物流行业已被定为北京未来发展的主流产业, 将在未来北京经济的发展提供强大的动力和有力的保证。物流产业作为北京市的能耗大户, 推进低碳化改革势在必行。除了上述政策层面、技术层面的变革, 北京市应该在未来的产业布局和物流解决方案等规划层面上践行低碳化发展目标, 推动物流业的转型升级。

3 结语

面对经济发展要求和环境制约的双重目标, 北京市已于2010年2月公布《北京市物流业调整和振兴实施方案》, 物流产业的发展将成为北京市支柱产业, 以促进北京物流产业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本文在经济基础理论和区域物流产业经济基础理论的基础上, 借助区位商参数来分析北京市物流产业的发展现状, 通过弹性脱钩方法评价北京市物流产业经济发展和碳排放之间的关系, 以强有力的数据证实了北京市物流产业经济发展和碳排放之间存在极大的压力关系, 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为北京地区低碳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参考。

参考文献

[1]王艳, 李作聚.浅谈低碳物流的内涵与实现途径[J].商业时代, 2010, (14) .

上一篇:课堂教学活力下一篇:优势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