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层住区户外邻里交往空间的研究

2022-11-0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一、高层住区空间现状

(一) 高层住区空间容量大

高层住区是时代发展的产物, 随着国家的进步, 经济的提升, 城市人口不断增多, 住房问题产生, 高层应运而生, 它通过不断地向上增加层数来获得更多的居住面积, 这不仅可以改善住房紧张问题, 还可以节约大量的土地。高层看似完美却存有更大的隐患。这种竖向的发展模式导致众多人口居住在同一片土地上, 人口的高密度形成了需求的高密度, 人们对空间的需求也很大, 尽管住宅层数的增加, 使低密度的建筑也拥有一定的空间, 而且高层住宅的空间开阔性和空地率与低层建筑相比也较大, 空间的尺度也就增加。但是由于人口规模的增大, 其空间仍然呈现容量大的特点。所以。高层住区是由建筑和人口及其内部客观存在的实体而构建的巨型体系, 内部空间和城市之间的多种问题都需要通过时间解决。

(二) 高层住区建筑高度高

古往今来, 人类一直在陆地上进行繁衍生息, 他们学会钻木取火, 在大地上, 他们懂得围兽捕猎, 在地面上, 他们学会使用工具和人交流, 在一定程度上, 人类的发展与地面及自然环境是分不开的。在传统的部落中, 人类在自己住区周围的地面上劳作休憩并建立了自己的洞穴, 再进一步发展成的社会中有了自己的村落和邻居, 在这里, 大家可以相互交流, 举办活动, 共同生活。在广袤的大地上, 大家可以在自己认知范围内的街道和广场上嬉戏交往, 在大片的草地和花园中闲庭漫步。尽情的享受这接近大自然的无限乐趣。而现代的高层建筑, 在一定程度上迫使人们离开了地面而生活在高空之中, 久而久之, 人们的生活会与自然相互隔绝。虽然在高层住宅能减少城市发展带来的污染, 能享受到远处的风光, 空气新鲜, 环境清幽, 但是更多的减少了居民的生活气息, 对居民的身体和心里均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三) 交往空间缺乏层次感

现代高层住宅中, 居住规模较大, 居住人数较多, 超出了人们的认知范围, 公共空间的设置没有考虑居民的异质性, 没有针对不同类型居民的特定交往空间, 而层次单一的交往空间对居民没有太大的吸引力。而且交往空间没有明确地划分, 未能产生其相应的作用, 难以产生邻里和谐交往的氛围。由于住区中心的休闲空间以及设施的缺少会导致多人共享, 这种情况会使居民之间产生排他感, 最终导致同一住区的居民会刻意的避免交往的频繁, 与大多数人成为“点头之交”, 很难发展成为深度交往的邻里关系。其次, 开发商为了利益的最大化, 高层住区内部往往缺乏交往空间, 空中花园, 立体院落等交往空间形式。相对于室外交往, 有时候人们更倾向于建筑内部的交往, 因为它归属感强, 可能一个内部交往空间只属于一个单元的居民使用或者仅供一个单元的同一层楼居民的使用, 这样, 居民与邻里之间很容易产生亲密感, 进而形成良好的邻里交往关系。并且, 建筑内部的交往可以随时随地, 不受天气的影响, 下班回家开门时或许你就可以和在公共空间休息的邻居有交流的机会。但是需要认真考虑这些交往空间的层次问题, 否则, 整个交往空间就会给人一种平淡如水的感觉, 因此产生不了吸引力。

二、高层住宅外部交往空间设计

(一) 高层住区的入口边界

居住区入口是连接小区和城市的过渡区, 是居民每天出行活动的必经之地, 人流量较大, 居民来来往往, 与邻居的碰面总是在所难免, 随着见面次数的提升, 交往产生的可能性更大。处理好居住区入口边界的空间对于促进邻里交往的发生有重要意义。但是, 开发商为了满足购房者的虚荣心而将大门设计的富丽堂皇, 尺度夸张, 装饰琐碎。入口广场巨大而缺乏人情味, 空空荡荡。居民匆匆而过, 缺乏生机。良好的入口边界应该是富有人情味独特性的。应该使每一个回家的居民有归属感和幸福感。适宜的广场尺度, 广场旁的座椅可供休息, 他们或看着进进出出的人, 或交谈今天的所见所闻, 好自在。

(二) 高层住区中心交往空间设计

中心交往空间包括广场、道路、座椅、健身器材、花架等的设施都是开放的和公共的, 是为居住区的全体居民所使用的。中心交往空间应满足大群体活动的需求, 应考虑到不同年龄、不同职业的居民的要求;居民活动时间主要集中在早上和晚饭后, 中青年晨跑锻炼身体, 老人照顾小孩, 喝茶聊天, 打太极, 孩子玩游戏, 嬉戏打闹。交往空间要具有多种类型, 不仅有供群体交流的完全开放空间, 并且要提供具有同质性的小群体交流的半开放半私密空间, 交往空间要足够的生动有趣, 可以吸进居民参与进来, 其次, 空间要具有层次感, 具有可识别度和可意像性。促进居民交往的中心交往空间应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 功能复合和适当分区

功能单一的活动空间带来的交往人群和交往活动也具有单一性, 只有符合的功能空间才能带来丰富的活动和大量的人群, 进而满足居民交往活动丰富性的要求。同一场地提供多样的活动, 这要求根据居民活动时间不同和人群多少的规律使交往空间具有多样性, 以促使空间被多次利用。如中心广场可早上供老年人打太极也可供儿童下午溜冰使用, 儿童溜冰时家长还可以坐在旁边的长椅上观赏广场的设计和装饰的美观。间接地, 儿童的活动也能促进家长交往话题的产生。

居民对交往空间的开放程度也有不同的要求, 为了满足不同居民的要求有要求交往空间要进行适当的分区。分区不是使活动区各个功能区之间完全独立隔绝起来, 要注意功能区之间的联系性和完整性。中心交往儿童引发家长的交往活动空间根据不同年龄, 兴趣爱好, 层次和使用的要求, 可以分为休闲散步区、集中活动区、运动健身区、儿童活动区不等;同功能区之绿化和休息设施。

2. 良好的空间可达和方便使用

活动中心区要有良好的可达性, 最好布置在主干道两侧, 人们上班下班都会到达, 增加了交往的可能性和活动中心区的使用频率和活力, 所以活动中心区最好放在居住区的中心位置, 为每一个居民的参与提供便利。交往空间本着人性化的设计, 具有很强的公共性, 要考虑每位居民的生活需求, 公共设施要平缓易到达, 尽量避免高差, 创造适宜的空间联系, 相比台阶, 人们更喜欢走平缓的坡道。如果空间之间确实存在高差, 台阶设计较受欢迎但是也要保证同时存在平缓的坡道, 方便行动不便者, 老年人和推儿童车的父母。设施和空间的设计尽量也要考虑儿童和残疾人的要求。

3. 适宜尺度的交往空间

居民在邻里交往空间中进行交往活动时, 需要保持一定的间距但是该间距又不能影响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被分为四种:小于0.45m的距离为亲密距离;0.45m-1.3m的距离为个人距离;1.3m-3.75m的距离为社会距离;大于3.75 m的距离为公共距离。但是目前大多数高层住区的中心广场和绿地景观设置都比较大, 空旷单调, 使人身在其中具有渺小感进而快速的穿过中心区。所以中心区要有适当尺度的分割, 围合。为了保证中心交往空间的完整性和连续性, 空间分割可利用绿篱、草丛、树林、花架等介质。由于分割材料的高度和通透性不同, 空间的私密程度和舒适度也不同, 有的甚至可以进行简单的空间上方覆盖, 可以增强空间的领域感和私密度, 为人提供了足够的安全感, 可以满足小群体活动安静和隐蔽的要求是老年人下棋打牌的最佳去处。空间的限定还可以运用太高或降低地面的手法, 使空间独立于周围环境从而形成内向性的特点。考虑到空间使用人群的多样性, 空间之间高差不宜过大。无障碍设施的设置。

(三) 构建良好的宅前空间

宅前空间是公共空间进入住区内部的必经之路, 是独立于公共空间与半公共空间之外。是居民产生必要活动的必经空间, 邻里之间的见面多发生于此是较小范围的邻里践行交往的良好去处。由于经过宅前空间的形式是步行, 所以, 老人锻炼回家, 晚饭后一家人可悠闲的散步, 家长接孩子放学回家, 都有可能在宅前形成聚集活动, 增加邻里间的交流, 所以, 在宅前为居民设置停留设施和空间是有必要的。可通过几种方式实现, 第一适当扩大住宅入口周围的环境空间, 交通以步道为主, 增加人与人之间接触的时间长度, 机动车道不穿过宅前空间, 否则极易成为停车空间, 阻碍居民之间的交往。第二应该柔化宅内与宅前的边界感, 至少可以通过某种元素的共用来减少居民从宅内走向宅外的突兀感, 其三, 如果住宅首层是架空层, 要充分利用充足的空间, 设置供居民休憩玩耍的空间, 不要让其成为停车空间或者仅仅是堆满杂物, 成为公共储物间。第四, 要结合住宅建筑形式, 在其周围布置合理的绿地, 注意要确保绿地的整体性和功能性, 让居民有更多的机会接触自然。

三、结束语

高层居住区是社会发展的必然, 它确实解决了城市的住房及用地紧张的情况, 但是, 新兴的居住模式也改变了居民最原始那种良好交往, “邻里关系淡泊”的新城市问题, 应该引起人们的重视, 本文立足现在, 展望未来, 希望通过对居民户外交往空间的探究可以促进居民的居住和交往需求。为城市健康发展, 住区持续进化做贡献。

摘要:为了满足城市的快速化发展进程, 高层住区应运而生, 解决了住房紧张的问题, 然而, 城市快速发展的背后是人情的冷漠, 是邻里“居邻而陌路”的现实。本文是从交往空间的构造入手, 以增加居民之间的良好交流为目的, 探索居民喜爱的户外交往空间, 来改善高层居住区的公共生活, 营造邻里友好交往的和谐社区。

关键词:高层住区,户外空间,邻里交往

参考文献

[1] 曾锐.现代高层住区的交往空间研究[D].长沙:湖南大学, 2011.

[2] 刘行.邻里交往空间研究[D].扬州:扬州大学, 2016.

上一篇:理论力学课程中“力系”的平衡方程下一篇:试论我国房地产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热门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