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人寿保险市场管理论文

2022-04-2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小额保险是为低收入群体提供保险服务的一类保险产品。从国外小额保险经营发展的实践来看,由于社会经济条件、发展阶段及制度环境等的不同,各国小额保险的经营模式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性,由于中国小额保险的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很多制度还不完善,小额保险经营模式如何选择至关重要。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国外人寿保险市场管理论文 (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国外人寿保险市场管理论文 篇1:

“营改增”对保险公司绩效和经营模式的影响

【摘 要】根据国务院“营改增”试点的工作部署,2014年金融保险业被纳入试点范围。“营改增”对保险行业实施后的计税方式、盈利水平等产生较大的影响。本文主要分析人寿保险企业,通过对计税方式、销售模式以及财务管理等方面进行分析,提出寿险公司需要及早制定的应对措施,实现“营改增”顺利实施。

【关键词】“营改增”;人寿保险;影响;应对措施

一、“营改增”相关概念

营业税,可以看作是一种“地税”。是对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提供应税劳务、销售不动产以及转让无形资产的单位和个人,就其所取得的营业额而征收的一种流转税。

增值税,通常称其为“国税”,是由国家税务院负责征收,是对单位或者个人就其商品(含应税劳务)在流转过程中产生的增值额而征收的一种流转税。依据计税原理,它是对商品、劳务在生产、流通等多个环节中新增的价值或者附加值征收的一个税种。实行的是价外税,即由消费者承担,有增值才征税没有增值不征税。

目前,我国增值税和营业税并行制度,提供劳务服务通常征收营业税。保险业是典型的生产性服务业,但是我国对于保险业重复征税,税率同比国外偏高,导致保险业的税收负担很大,不利于整个保险业的发展。

进行“营改增”税务制度改革,可以避免重复征税,促进公司专业化发展;有效减轻保险业税负,降低服务成本,加快消费和民生发展;推进保险业产业结构调整,提升产业竞争力。

二、寿险行业计税方式的变化

我国现行人寿保险中,对主营保险业务一年期及以上的人寿保险实行免征营业税,对主营保险业务中其他寿险业务税率为5%,主营保险业务以外的业务税率为5%。“营改增”保险行业政策尚未出来,税率无法确定,现阶段预测一年期及以上主营业务可能免征增值税,而其他经营业务可能实行一般计税法,保证增值税抵扣链条的完整性。

三、“营改增”对寿险行业的影响

增值税计税方法有两种:简易计税法和一般计税法。简易计税法与营业税的计算方法基本无差别,中断增值税抵扣链条,没有发挥增值税真正的作用。所以下面对一般计税法的“营改增”影响做出分析。

1.对成本的影响

在“营改增”之前,寿险行业采购项目不存在进项销项抵扣。“营改增”之后,一方面,如果采购项目不属于可抵扣的项目,会使得采购成本增加;另一方面,如果采购没有取得增值税专用发票,无法进行抵扣,也会增加企业成本,影响企业利润水平。

“营改增”之后,需要配备增值税专用税控发票打印机,增加了寿险公司的经营成本。原有的市场管理费用可能产生可抵扣的进项税额,降低公司管理成本。

2.对保单定价的影响

“营改增”后,由于营业收入从价内税变为价外税,如果原来价格体系不变,保险公司开具增值税发票,有可能会导致收入降低,利润也降低。而被保险人,作为受票方,可以进行进项抵扣,成本减小,利润增加,所以“营改增”会影响保单定价。

3.对销售模式的影响

“营改增”之后,代理公司或者经济公司在结算手续费用时候,能不能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会改变他们与保险公司的合作方式。而个人代理人自身不能开具专用发票,如需开具必须去税务局代开发票,所以个人代理人拿出可抵扣发票的可能性非常小,而且保险公司的管理成本会增加,他们之间的合作方式随之发生改变。

4.对会计核算的影响

根据新会计准册,主营业务的收入科目金额包括营业税额。“营改增”之后,主营业务收入没有该项税额,可能对实际的税收影响较小,但是寿险公司的主营业务收入发生变化,然后公司的利润率也随之受到影响。另外“营改增”之后,寿险公司新增进项税额、销项税额、进项税额转出等核算子科目。这些新增科目会影响费用、成本、收入等项目的核算,所以会计科目及核算规则相应发生变化。

5.对发票管理的影响

“营改增”以后,以票控税。首先按照国家规定,寿险公司需要配备专用发票打印机开具发票。其次根据国家规定,增值税发票分专用发票和普通发票,按照不同税率来计算和缴纳增值税。增值税是通过专用发票抵扣。但是专用发票的开具需及时、仔细,传递过程中不能折损,管理难度很大,操作繁琐,认证手续繁多,而且必须通过税务机关的认证才可以抵扣。

四、寿险公司应对“营改增”的应对措施

1.加强对供给商的管理

区分现有和未来供给商纳税人类型,不同类型税率不同、发票类型不同,影响公司采购成本。在以后的业务往来时尽量选择可以开具专用发票的供给商,在核算缴纳增值税时,争取及时进行进项税抵扣,从而降低税负。

2.根据政策,制订财会制度

会计核算方面,修订会计核算办法,统一科目设置和核算原则。在增值税下制订新的会计处理规则。财务管理方面,“营改增”后,寿险公司需要重新设计财务预算考核指标,制定考核政策,使之更加贴合公司发展战略方向。

3.加强对发票的管理

一方面,因为寿险公司业务量比较大,需要开具和管理的专用发票很多,所以建议建立增值税发票全过程管理,制定管理办法,包括发票的开具、使用、保管、移交、缴销及认证等各个环节;另一方面,提高经办人员对真假发票的识别能力。

4.提高财务人员业务能力

“营改增”是新的财务手段的改变。因而,会计人员需要提高自身的专业能力,加强对“营改增”政策的学习,充分了解抵扣税类型和抵扣的方式,以便节约财务成本。寿险公司定期举行相关专业知识培训,让员工掌握增值税税控系统应用,加强有关增值税知识的普及宣传,使财会人员及时跟进国家“营改增”政策变化。会计人员规范核查内容和核查标准,使之符合政策要求。另外,公司财务管理部门,严格执行国家相关法律法规条文,财务人员遵守职业道德规范。

参考文献:

[1]朗坤.营改增对人寿保险公司财务管理流程影响及应对[J].金融观察,2015(1)

[2]胡蓉.“营改增”对保险公司的影响研究[J].中国经贸,2015(4)

作者:邓大飞

国外人寿保险市场管理论文 篇2:

中国小额保险经营模式的选择

摘要:小额保险是为低收入群体提供保险服务的一类保险产品。从国外小额保险经营发展的实践来看,由于社会经济条件、发展阶段及制度环境等的不同,各国小额保险的经营模式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性,由于中国小额保险的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很多制度还不完善,小额保险经营模式如何选择至关重要。现阶段小额保险的经营模式必须符合中国经济的发展,符合低收入人群的保险需要,从而促进小额保险市场制度的建立与完善。

关键词:小额保险;经营模式;经验借鉴

收稿日期:2010-02-18

作者简介:刘婷婷(1985-),女,山东泰安人,硕士研究生,从事证券市场与投资研究。

一、小额保险及其特征

从世界范围来看,低收入人群一般得不到商业保险公司或国家社会保险体系的关注和覆盖。一方面商业保险公司难以了解低收入人群,特别是那些地处边远的农村人口的保险需求。同时,由于保险营销和理赔成本较高等方面的原因,传统商业保险的保费水平往往令低收入群体难以接受。基于此,低收入群体的保险需求在现实中往往被忽视。但是低收入人群面临的主要风险与其他人群是类似的。对于他们来说,微小的风险都有可能是灾难性的。2007年,中西部农村81%的家庭人均年收入不到4 000元,不足3 000元的占到了69%。45%的人最担心家庭成员遭受意外事故55.2%的农民没有购买保险是因为价格高,12.4%是因为没有合适的产品。小额保险是专门为低收入人群提供保险服务的一类保险。它是一种成本、期限、承包范围和供应机制等方面适用于低收入人群的风险分担性产品。

(一)小额保险的含义

对于小额保险不同的国家存在不同的认识。目前,国际上关于小额保险的权威定义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国际保险监督官协会(IAIS)关于小额保险的定义,小额保险是依照公认的保险惯例来运营的,是由多种不同实体为低收入人群提供的保险。二是根据国际贫困扶助协商组织(CGAP)的界定,小额保险主要是面向低收入人群,依照风险事件的发生概率及其所涉及成本按比例定期收取一定的小额保费,旨在帮助低收入人群规避某些风险的保险。从小额保险基本定义中可以看出小额保险主要包含两大要素:

1.符合基本的保险原理。小额保险同传统的保险一样,也遵循大数法则等保险原理,通过收集的保费对其承担的风险进行补偿,从而转嫁和分散低收入人群的风险。

2.符合低收入人群。小额保险主要服务于低收入人群,承保风险主要是危及生产和基本生活稳定的疾病、意外等风险,能够适应低收入人群的风险特征和需求,长期以来,低收入人群一直被商业保险机构所忽略,被排除在商业保险之外。小额保险正好弥补了这一空白。

(二)小额保险的特征

小额保险产生于传统保险之后,是传统保险的衍生物,它必然具有传统保险的一些特征,运用大数法则的原理,将风险进行集中管理,运用分散风险方法,使承保人获得保障,通过定期收取保费、达到规定的标准给付保险金的形式办理。由于发展小额保险的宗旨是帮助社会弱势群体规避某些特定风险。因此,与传统保险相比小额保险有一些自己的特征:

1.价格低廉。小额保险服务低收入人群的性质决定了他们只能收取较低的保费。保险赔偿和支付的水平较低,仅以保障被保险人的基本生活为标准。与传统保险相比,价格低廉是小额保险最突出的一个特征。

2.针对特定风险。与传统风险相比,小额保险更关注保障型业务。承保的风险主要是危及农民生产和基本生活稳定的疾病、寿命、意外等风险。小额保险将保险标的定位于低收入人群发生概率较高的风险,而且是一旦发生将会给予低收入家庭带来毁灭性后果的风险。

3.产品简单易懂。对于低收入人群来说,他们保险意识淡薄,让他们了解并去购买一个条款复杂的保险产品,几乎是不可能的。所以,他们只需要知道,需要多少钱,怎样付钱,能够让他们得到何种保障。因此,小额保险产品的简单易懂性符合低收入人群的要求。

4.流程相对简单。流程简单既是由小额保险客户群的特征决定,也是开办小额保险的保险机构降低成本的需要。保险公司简化展业,承保,收费和理赔过程,使小额保险易于销售,易于管理,同时可以提升运营效率,减少公司费用成本和稳性成本,从而最终降低保费。

二、国际小额保险的经营模式

据CGAP统计,截至2006年12月有超过40个国家和地区在实践二十余种小额保险产品,累计受众已经超过亿人次,成为继小额信贷之后发展最为迅速的农村金融产品。表1列举了部分在目标客户选择、承保风险、保险产品展业运作等方面具有典型意义的小额保险项目。

现阶段世界上为贫困人口和低收入人群提供小额保险服务的机构主要集中在南亚的一些国家,如印度、孟加拉国等。但是,从上表中看小额保险的推行并无固定的模式,不同类型机构的经营模式及小额保险产品种类或服务存在较大差异。目前小额保险的经营模式主要有两种:

(一)合作—代理模式

在合作—代理模式中,合作伙伴通常是指保险机构,代理人与合作伙伴之间并没有股权联系,双方只是按照合约建立拓展小额保险的合作关系。在这种模式中,保险机构借鉴微型金融机构联保贷款的运作机制,主要通过小组保单的形式为众多的贫困人口和低收入人群提供小额保险服务。例如:加纳的CARE和印度的ASA。

在合作—代理模式下,保险机构和微型金融机构之间的合作主要限于为贫困人口和低收入客户提供基本的、与代理人的主营业务相关的小额保险产品。例如:贷款信用保险和人寿保险。而对于一些相对复杂的、对低收入市场有着强烈需求的保险产品实行该种合作模式的机构并不多。如:健康保险、储蓄寿险。

(二)独立经营模式

采用独立经营模式的机构主要是一些微型金融机构和专营小额保险的机构。

1.独立经营小额保险的微型金融机构。现阶段独立经营小额保险的微型金融机构主要是一些资产规模较大、资本实力较强、拥有客户数量较多的机构。其经营特点,一是为客户提供的小额保险通常与具体的存款或贷款业务挂钩,是一种附带提供的金融服务。二是他们提供的保险服务或产品具有强制性。例如,孟加拉乡村银行。

2.专营小额保险的机构。专营小额保险的机构主要为贫困人口和低收入家庭提供单一的保险服务,具体的小额保险产品包括健康保险、人寿保险记忆意外伤害保险等。对小额保险机构提供的保险服务或产品,客户可自愿选择购买,不具有强制性。

由于各地区的差异小额保险的两种经营模式适应于不同的情况,但是,二者都存在着各自的优缺点(如表2所示):

三、中国小额保险经营模式的选择

从国外小额保险经营发展的实践来看,小额保险的经营模式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性,从国外小额保险经营发展的实践来看,小额保险的经营模式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性,这种差异性与各国或地区的社会经济条件、发展阶段及制度环境的不同密切相关。目前,中国小额保险刚处于起步阶段,很多制度还不健全,小额保险经营模式如何选择至关重要,其模式的选择应适合中国现阶段的发展。

首先,在开发小额保险的初期,可采用合作—代理模式。在中国,不仅小额保险发展滞后,而且小额信贷也发展缓慢,这与中国作为一个处于经济社会转型进程中的发展中大国地位极不对称,大部分贫困人口和低收入人群仍然没能获得基本的金融服务。由于微型金融发展的整体滞后,中国目前尚缺乏像孟加拉乡村银行或印度的SEWA银行那样资本实力和资产规模较大的微型金融机构,也没有专营小额保险的机构,实行独立经营模式在现阶段并不适宜。

其次,小额保险应当而且也可以发展成为一项多方参与、共赢的事业。鉴于贫困人口和低收入家庭群体的脆弱性,单凭微型金融机构或专营小额保险机构自身的努力,小额保险很难获得较快发展。小额保险半商业化和半公益性的特征决定了小额保险不论实行何种经营模式,都有必要建立包含政府、非政府组织、主流商业保险公司、国际金融机构和捐赠者等广泛参与的小额保险合作伙伴关系(如表3)。以促进小额保险的可持续发展。不同的组织机构有着各自不同的优缺点,多方参与小额保险合作关系,可以多方互补,共同促进小额保险的发展,达到多方共赢。客户可以获得适度的保障以防止现有水平的恶化。政府可以通过小额保险补充和完善现有社会保险体系。保险公司则可以通过这项业务培养潜在的客户,扩大市场影响。

四、中国开展小额保险的经验借鉴

调查数据显示,目前100多个最穷的国家的低收入人群中,只有约3%的低收入人口参加了正式的小额保险。在中国,小额保险的概念刚刚引入,小额保险的运作方式,盈利模式仍处于探索阶段。从小额保险的国际经验和中国的发展状况来看,中国小额保险以后的快速发展主要取决于以下因素:

(一)发挥政府的支持作用

1.加大小额保险的宣传力度。现阶段小额保险发展缓慢一定程度上与穷人的保险意识薄弱有关,应加强对低收入家庭的保险知识教育,增进他们对小额保险的理解。首先,政府应该提升对小额保险的认识。大力发展小额保险不仅对提高低收入人群的保障水平有积极的作用,还为推动小额保险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其次,要改变保险公司对小额保险的认识。让保险公司摒弃旧的观念,加大发展小额保险的各项投入。

2.提供保费补贴,促进小额保险发展。政府可以通过政策优惠鼓励小额保险的发展。运用税收杠杆引导商业保险公司和有关保险销售渠道重视发展小额保险。对于一些风险较高的产品,政府应给予必要的财政专项补贴或税收优惠。比如:减免小额保险的营业税和所得税。例如,菲律宾政府通过税收减免了特定小额保险项目上的营业税,而且降低了农村保险营销人员的税负很好地促进了小额保险网络的拓展。政府的适度支持有利于提高贫困人口和低收入家庭投保的积极性、降低开展小额保险业务的相关机构的经营成本。

(二)加强产品开发与创新

从需求群体看,中国的国情决定了对小额保险的需求存在着两大特殊性:一方面,小额保险需求的差异性很大,中国幅员辽阔、地区之间存在着多方面的差异,各个地域可能遭受各种灾害的发生频率和损失程度各不相同,就是同一风险在不同的地区也会造成差异很大的危害。这就为产品的设计造成了较大的难度。因此,我们应当采取分类指导的办法发展小额保险,加强小额保险产品创新。另一方面,小额保险是一项专门针对低收入群体的业务,这决定了该产品的需求对价格的弹性很高,客户对价格相当敏感,一个较小的价格变动将会导致相当多的客户决定是否购买保险。因此,保险公司在产品设计上应根据当地收入层次的划分情况 以风险保障型产品为主开发适应低收入人群需求的小额保险产品。

(三)规范小额保险市场制度

小额保险市场是一个特殊的保险市场。小额保险客户大都缺乏保险意识和保险知识,风险的抵抗能力较弱。而对于保险人来说,一方面,要加快理赔速度,巩固小额保险市场,又要控制较高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另一方面,还要面对较高的教育成本和经营成本。因此,在大力推进小额保险市场发展的过程中,要制定严格的小额保险市场制度。比如:小额保险的准入要求、市场管理制度、偿付能力的要求、独立的小额保险产品和服务能力的要求等。以规范小额保险市场秩序。

参考文献:

[1]吴晓慧,张巍,刘虹.中国三农保险市场开发探讨[J].保险研究,2005,(11).

[2]梁涛,方力.农村小额人身保险[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8.

[3]魏巧勤.保险公司经营管理[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

[4]许兵,王赛花.影响中国保险业发展的城乡经济因素对比分析:下[J].统计与决策,2005,(1).

[5]皮立波,李军.我顾农村经济发展新阶段的保险需求与商业性供给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2003,(5).

[6]Nyman.J.A.The Theory of the Demand for Health Insurance.Stanford,,CA: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M],2002.

[7]Scott E.Harrington,Gregory R.Niehaus.风险管理与保险[M].陈秉正,等,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

[责任编辑 陈丽敏]

作者:刘婷婷

国外人寿保险市场管理论文 篇3:

国外鲜活农产品营销模式和补贴政策及对我国的启示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收入水平的提高,消费者对鲜活农产品的要求在不断提高,而且鲜活农产品营销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农民利益问题。近年来,个别地区滞销卖难现象时有发生,与我国鲜活农产品流通模式落后,流通渠道不畅有很大关系。发达国家不但有比较成熟的鲜活农产品流通模式,而且对农户的补贴政策也为本国农产品销售提供了保护,提高了国际竞争力。

1.发达国家营销模式

1.1美国协约订单模式 当前美国农产品营销现状是主产地集中在少数地区,产区农产品的生产高度专业化、规模化。美国果蔬营销主要是农场主与生产合作社、产地中间商和大型超市或批发企业签约进行销售(占销售量的98%)。大型超市、连锁经销的零售商左右着鲜活农产品交易,大部分农产品由产地经物流配送中心直接出售给零售商。

美国鲜活农产品流通模式是直销主导模式。这种流通模式的选择与其大农场经营和连锁超市的迅猛发展密不可分。美国农场经营规模大,90%的农场主平均拥有土地在10000亩以上,而且农业生产的地域分布明显。这使得单个农场或协会不需要经过中间环节就可以直接为零售企业提供大批量多品种的农产品。生产者或生产者团体在产地将产品进行分级、包装处理后,直接送往大型超市、零售连锁店或配送中心,许多大型连锁超市自建配送中心,直接到产地组织采购。美国的行业协会也协助组织农产品物流业务。如蔬果协会是介于政府和企业之间的一种行业组织,成员包括蔬果生产者、加工商、批发商、零售商、进出口商,主要任务是组织蔬果流通、交流信息、衔接产需等,有关流通方面的政策和建议也由协会与政府沟通。此外,美国的交通运输设施建设十分完备,一些农产品收购站、仓库和加工厂都建有专门的铁路线。美国农产品78.5%从产地通过配送中心直接到零售商,农产品物流环节少、速度快、成本低、营销效率高。美国通过使用条形码技术建立追踪系统,对产品供应链的物流流出状况和上游流入农产品的质量安全进行回溯,流通效率相当高。美国通过使用条形码技术建立追踪系统,对产品供应链的物流流出状况和上游流入农产品的质量安全进行回溯,流通效率相当高。以合约、订单为主的协约交易方式实行产销直接见面,流通渠道短、环节少、流通效率高。交易双方在遵守合约、恪守信用的基础上自主交易,合约和订单保证了农产品的量、质、价的稳定。

1.2日本批发市场竞拍交易 日本土地规模小,农业生产经营分散。以批发市场为主的流通模式能有效地解决小规模农业生产和大市场、大流通之间的矛盾,从而形成农产品经由批发市场的流通比率高的特征。日本于1921年颁布了《中央批发市场法》,将中央批发市场的开设、管理、交易等纳入了法治轨道。1971年将《中央批发市场法》改为《批发市场法》,将地方批发市场也纳入法制轨道,以后每隔5年修订一次。日本鲜活农产品主要通过产地中介组织——农协,向批发市场出货,约有97%的农户加入了农协,90%的农产品由农协销售。农协以合理的价格收购农民的产品或以委托的形式帮助农民代售。作为组织农产品进入流通的关键性组织,它把分散的农户组织起来,极大地增强了农民的市场谈判能力,保护了农民的利益。农协不仅为其成员解决产品销售、运输等问题,还将批发市场内的购销信息及时传递给农户,引导生产。日本已普遍采用鲜活农产品采后从预冷、整理、储藏、冷冻、运输等规范配套的流通方式,产后的商品化处理几乎达到100%。日本只存在销地批发市场,并且只准经营批发,不进行零售,同时对参与市场的批发业者有严格的条件限制,不允许非交易者直接进行交易,而且,批发市场主体数量不多但规模都很大,且有明确的业务范围和领域。这样既保证了批发市场内的交易秩序,同时又保证了交易的规范化和公平竞争的实现。日本已普遍采用鲜活农产品采后从预冷、整理、储藏、冷冻、运输等规范配套的流通方式,产后的商品化处理几乎达到100%。日本批发市场的信息流通设施完备,实现了全国乃至世界主要批发市场的联网。发达国家的家庭习惯于在超市小批量、集中性采购,现代化的超市保证了鲜活农产品的鲜活度和安全性。日本超市的生鲜周转期仅1.5天。

1.3荷兰全国联合拍卖制 荷兰通过计算机和特定的通讯线路对全国各大批发市场进行了统一联网。每个批发市场内都设有多个“荷兰钟”拍卖系统,同时显示不同拍卖市场的货物价格,这样买主就可以在一个市场内竞价购买全国市场上的农产品。这种全国拍卖市场网络的形成极大地节约了交易费用与交易时间,有利于全国农产品的供求平衡。每个批发市场之所以能够实行全国统一拍卖,其基础是对进入批发市场的农产品实行全国统一的质量和规格标准,不允许出现不同批发市场采用不同标准的做法。此外,荷兰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另一大特色是市场由农民或种植公司联合举办。他们主要采用种植者入股的方式,大部分的种植者本身就是农产品拍卖市场的股东,拍卖市场也真正变成了种植者共同拥有的公共交易平台,而市场管理委员会则由股东们选举产生的董事会任命。如荷兰最大的阿斯米尔花卉拍卖市场就是由5000多个花农或花卉公司组成的股份联合体,成员既是拍卖市场的“集体老板”,每年又要从各自的营业额中拿出一定比例的款额上缴给拍卖市场作为佣金。

1.4韩国公共批发市场与交割系统 1998年,韩国建立了农产品分发系统改革委员会,以使韩国农产品销售实现现代化。1999年建立了大量公共批发市场和电子拍卖系统。虽然近年来流通方式日趋多元化,但批发市场一直在农产品流通中处于主导地位,到2005年,韩国专业批发公司达到658个。为了减少中间流通环节,从2000年开始直接交割系统替代了拍卖系统,鲜活农产品不需经过其他环节,可直接进入销售网络买卖,同时建立了即时信息网络以提高农产品价格透明度和市场信息流速。为了保证农产品价格的可比性,韩国政府2000年建立了全国的电子商务销售大厅,使用销售订单系统,同时加强了“农产品质量标准系统”建设,要求农产品质量必须达到这个质量标准后才能销售,没有经过质量检验的农产品不允许农民私自销售,从而保证上市的农产品质量统一,价格可比。有了质量保证,农产品的品牌销售也得到很大的发展。同时,韩国政府也建立了农产品电子商务系统,使农民可以将质量检验达标后的农产品直接销售给消费者。

此外,德国鲜活农产品实行农民直销。德国大约1/3的水果实行农民直销,将近50%的蔬菜采取农户市场直销方式。农户直销形式多样,如在农场设立直销店,到专业市场承租柜台进行直销,根据订单直销送货上门,在一些发达地区还实行网上订购和邮购。直销方式能在营销上尽量减少中间环节,实行产销无缝对接,防控了资本插手炒作,避免了生鲜农产品的大起大落。

在鲜活农产品的零售服务上,世界各发达国家的农产品物流信息化程度普遍较高。日本大规模零售店都安装了EOS系统(自动定货系统),与交易对方联机,并有VAN(附加值通讯网)将食品工业和批发业联结起来,从而大大提高了流通效率。在欧盟,已经建立较完善的电子虚拟的农产品物流供应链。供应链。如荷兰,安装有世界最先进的拍卖系统、新式电子交换式信息和订货系统。

2.发达国家营销补贴政策

目前,对农产品价格直接采取保持和补贴的政策属于 “黄箱”政策范畴,但由于其“立竿见影”的优势,许多国家不但没有放弃反而补贴额度不断增加。美国农民占全国人口虽然不到2%,但是不仅养活了近3亿美国人,而且还使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农产品出口国。这除了与美国农业体制、科技进步等因素有关外,另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就是美国政府长期以来实施的农业补贴政策。美国长期对农业营销提供稳定可靠的保护和扶持,因此农民不需要太多担心自家种的农作物卖不出去。同样,其他发达国家也都制定了较完善的农产品营销补贴政策。鲜活农产品也享有这些政策的支持与保护。

2.1营销贷款差额补贴 这项补贴可以说是美国农业补贴政策的基石,具体的实施办法是政府预定某种农作物的销售价格(实际上是最低保护价),农民在播种季节前,可用未来的农作物产量作为抵押品,并根据按最低保护价计算出的金额向政府申领贷款。农作物收获后,当市场价格高于最低保护价时,农民可按市场价格销售农产品,偿还所借贷款,多出部分就是利润,归农民自己所有;当市场价格低于最低保护价时,农民按市价出售农产品后,在偿还政府贷款时,就可以从中扣除实际出售收入与保护价之间的差额,不需要全额偿还所借贷款,市场价格与最低保护价之间的差额就是政府向农民提供的直接补贴。

2.2反周期补贴 这项补贴是美国在2002年修改农业法时新增加的一种补贴制度,是“基于收益的反周期支付”。反周期支付由目标价格和有效价格之差决定,每种农产品都设有目标价格,目标价格在农业法中明确规定6年不变;有效价格是把市场价格和贷款率二者之间的较高者再加上有效直接补贴率得到。当有效价格低于目标价格时,按二者之差进行反周期支付,当有效价格等于或大于目标价格时,不进行反周期支付,这项补贴能更准确地反映实际的生产和市场情况,从而保证农户收入的稳定性。

2.3农产品保险制度 日本在上个世纪30年代就开始推行农业保险制度,至今日本农作物保险承保面积达90%。日本的农业保险采取的是民间非盈利团体经营、政府补贴和政府再保险相扶持的模式。日本政府对参加农业保险的农户提供政府补贴,此外共济联合会还给予再保险。对于关系国计民生和对农民收入影响较大的作物和饲养动物,如粮食、牛、马、猪等实行强制保险,对于蔬菜和水果等实行自愿保险。加拿大十分重视蔬菜保险,30年前开始实施“作物保险”制度,现已覆盖了40 种蔬菜作物。他们实行联合共保,风险分担制,政府为农民承担一部分农业参保费用。美国各州政府大都以法律形式规定保险公司必须从人寿保险财产保险的高利润中划出一块用于开展农业保险, 使风险较大的农业保险得以普遍实行。一旦农民因灾害绝收或者价格跌过成本价,可以通过农业保险金获得一定赔偿。

2.4进出口贸易保护政策 美国实行典型的出口型政策,为了实施“扩大农业出口计划”,联邦政府采取一系列措施:如向不同农产品出口商提供不同额度出口补贴;向进口国提供多种形式的贷款和贷款担保,以易货贸易形式开拓海外市场。在蔬菜进口上,采取其他措施保护国内市场,比如美国1996年4月颁布的联邦农业与改革法明确规定了种植蔬菜的种类和数量,以此阻吓商家进口,其超级市场的蔬菜供应一律以净菜为主,还必须采用能自调气体的塑料袋包装,令他国蔬菜出口商望而生畏。日本作为一个资源稀缺国,主要对农产品实施进口,于是日本实施高关税、低补贴甚至对出口不补贴的政策措施,日本农产品关税水平平均高达58%,进口关税超过100%的农产品多达142种,远远高于美国和欧盟。此外,市场开放后,如果由于本国农产品生产成本高于国外同类农产品而导致实际价格下降,对这种价格下降带来的损失给予补贴。加拿大每年从美国进口的番茄大约14 万吨,约占了加市场的一半份额,为保护本国蔬菜,2003年加拿大海关宣布对美国向其出口的番茄征收高达70%的临时反倾销税。欧盟内建立农产品自由流动体制,限制外来农产品进入(征收进口差价税)的机制,设定405亿欧元的补贴额上限。

2.5协会保护机制 鲜活农产品市场风险,主要体现在千家万户农民把握不了千变万化的市场,个人力量无法对抗大市场。为缓解这一风险,发达国家采用协会方式将农民重新组合成新的团体。在日本,农业协会很受农民信赖,农业协会发展了一种“经济链”的实体组织,经济链由政府在支农资金支持下先搞基础性项目和设施,然后吸取农民参股组成。“经济链”主要做两方面的工作:一是为农民提供种苗,帮助农民选种并避免使用假劣种苗;二是以合理价格收购农民的产品,将产品进入“经济链”的工厂统一整理、包装、冷藏、运送并推销到超市、批发点和国际市场,形成团队力量,缓解销售定位风险。法国在每个行业均成立一个全国性协会,凡在法国注册的贸易公司,无论公司大小,都有权搞农产品出口,而且协会对大宗农产品出口都给予资金担保,帮助其化解市场风险。

2.6市场信息服务获取 美国政府免费为农民提供农产品供求状况、价格行情及预测等信息。要想获取更多的信息也可以通过服务点,1980年以后,美国农业信息服务发展为一种新型的农业产业,现在国内有几百家提供农业信息服务的网点。欧盟通过合作社组织为农民提供市场信息、销售及技术服务等,大部分也是免费的。韩国通过3个民间组织,即农业协同组合中央会、水产品协同组合和农水产品流通公社,分工负责对90个类别、164个品种的农水畜产品在全国主要城市的批发、零售、竞卖价格定期进行调查,并将调查结果汇总到农林部信息中心进行分析处理,然后向全国免费发布。

3.对我国的启示

以上发达国家鲜活农产品销售模式值得我国借鉴的经验是:农产品生产区域化。美国农产品生产区域分布便于产地市场形成规模效应,有利于农产品集散。借鉴日本经验,规范农产品市场行为,制定法律法规。渠道组织多元化,特别是农业专业合作社。在日本和美国绝大多数农民加入合作社,在农业的产前、产中、产后都建立了为农民和农业服务的各种合作社,它是农民进入市场的最好形式之一。销售环节尽可能减少。网络销售、农户直销、拍卖销售等大量缩减中间环节,减少流通费用。管理的企业化和市场化。

我国应借鉴发达国家灵活多变的补贴方式,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加快补贴立法进程,扩大农产品保险范围,将部分鲜活农产品纳入到保险范围之内。虽然对于农产品价格补贴的政策属于“黄箱”政策,受WTO规则限制,但这些政策能够直接快速提高农产品竞争力,保护农民收益,许多WTO成员国都不愿意主动放弃,我国目前也应继续实施价格补贴政策,完善补贴方式,尽快建立和完善符合我国国情的补贴系统,降低农民销售风险和损失,增强我国鲜活农产品的竞争力。

摘自 农业部市场与经济信息司《市场信息工作简报》

上一篇:桩基施工工艺建筑施工论文下一篇:最新护理部工作总结范文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