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新闻分析管理论文

2022-04-1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为了解决业界缺乏经济新闻人才的问题,一些新闻院系已经开始落脚于“经济新闻学”这门课程,从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课程实践等方面尝试改革。结合我国经济新闻人才需求和学生的多元化就业现状,本文提出了提高经济新闻学课程教学质量的可行性措施,以期为高校新闻教育改进提供理论依据。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经济新闻分析管理论文 (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经济新闻分析管理论文 篇1:

市场经济条件下新闻传媒的管理分析

【摘要】怎样可以完成新闻事业的有效管理,已经成为目前新闻事业必须要解决的问题。在这样的背景下,新闻传媒管理需要突出自身特点,同时能够制定更加符合目前我国新闻媒体发展的模式。基于此,本文主要讨论了市场经济条件下新闻传媒的管理策略。

【关键词】市场经济条件;新闻传媒;管理

市场经济也让新闻传媒随之获得了一定的改变。这样的改变带来了很多可以发展的机遇,当然同时也让新闻传媒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这对市场经济也造成了一定的影响,所以新闻传媒必须要更加地深入了解需要解决问题的方式,需要始终关注市场竞争的情况,以帮助新闻传媒尽量解决这些问题。需要不断进行改革创新新闻传媒管理,迎接更加激烈的市场竞争,是目前市场经济条件下所必须要面对的问题。

1. 市场经济条件下新闻传媒管理的特点

1.1 新闻传媒技术含量增加

目前随着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科学技术也因此获得了很多提升。而新闻传媒的技术含量也因此获得一定提升,与传统新闻传媒的发展相比起来,现在的新闻传媒当中,新闻传播速度也变得加快,传播的效果也更具明显。我国的新闻传媒界目前拥有了更多崭新的队伍,功能性十分齐全,并拥有较高的影响力。现代化的新闻传媒管理需要能够对传统的新闻媒体进行相对管理,也要对一些新兴的媒体给予相应约束。在实施新兴媒体约束的过程中,最为重要的就是要将网络上的新闻传播信息进行筛选,及时引导网络的舆论,加以重视网络安全的问题,防止出现网络犯罪等相关现象,这也正是传统新闻媒体当中所不会产生的问题。

1.2 新闻传媒管理更加复杂

由于经济与文化相对而言较为封闭,所以传统新闻媒体的管理将变得更加单一,必须要制定行之有效的管理方式,同时也要进行规范管理制度,使新闻传媒可以获得更加规范化的管理。目前随着我国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与其他国家之间的联系也变得更加密切,所以出现了更多的外国文化与思想,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蔓延进了我国,特别是在这几年间,一些国家对于我国的文化渗透现象变得非常严重,不仅在一定程度上,让我国的文化理念受到了影响,而且在思想价值观方面也发生了重大转变,促使目前国民的价值观变得更具个性化的特征,同时也朝着多元化发展,这些都会直接影响到我国的新闻传媒出现一定问题,所以国民社会的价值观改变也让新闻传媒的管理变得更加复杂。

1.3 新闻传媒管理难度增加

目前与我国前些年的计划经济有所不同,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之下,也受到了一些因素的影响。在目前市场经济的背景之下,新闻传媒在资金方面难以得到政府的支持及帮助。新闻传媒必须要能够通过自身的努力在市场上获得更多的业界支撑、运行以及发展资金,但是有很多新闻传媒的管理人员并没有及时转换自己的角色,对目前的市场规律也并不熟悉。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之下,新闻传媒将会拥有两种不同的意识形态和产业属性,因此管理者必须要能够在二者之间找到一个更加平衡的位置,使这两种属性在进行功能发挥的过程中,不会与任何一方面的属性有所违背,这样才可以让新闻传媒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获得更加优质的发展。

1.4 产业属性和意识形态属性违背

在目前我国的经济环境之下,新闻传媒在管理方面促成了一定的机遇,当然也隐含着一些问题。比如新闻传媒的意识形态,根本性的属性,还有产业特征等,这几个方面会直接受到市场的影响。二者之间相互排斥也成为了一个非常严峻的考验。有一些相关部门对意识形态相比而言过于重视,但对于新闻传媒的产业属性却较为忽视,还有一些单位却恰恰相反。

2. 市场经济下发展新闻传媒管理的思路

2.1 新闻传媒的综合管理

这一部分的管理内容相对而言较为复杂,且环节很多,是一个相对较为庞大及复杂的过程,所以管理者必须要拥有全局意识,能够尽量对其中各方面内容都能够进行有所考量与规划。首先要能够确定综合管理的大局意识,在新闻传媒当中,大部分工作人员必须拥有一个相对而言更加具有自主权的部门,这个部门是可以对工作人员进行综合管理的。从而提升新闻传媒管理当中的规范性。我国的新闻传媒行业在实施管理的时候,其总体体现与国家的政策并不十分配套,因此必须要能够吸取之前的教训不断进行相关完善,从而使市场竞争力可以获得全面提高。其次就是要能够始终树立一个比较协调并且具有统一性的意识。目前我国新闻传媒的改动不大,在进行相关职能行驶的过程当中,只是限于本部门的一些范围之内,无法干涉别的部门。因此必须要让不同的部门相互之间能够共同协作。并且要能够相互协调管理的方式,从而使新闻传媒获得更加优质的发展。

2.2 科学管理新闻传媒

新闻传媒的有关行业要能够始终坚持使用更加科学有效的方法来进行管理。科学的对新闻传媒进行管理,其中主要包括对管理者在行为方面的束缚,同时也要规范被管理者的行为,在对新闻传媒进行管理的时候,让各方面的关系能够更加协调,同时也可以让管理变得十分规范。使其可以拥有统一的性质。首先对管理的人和被管理的人相互之间的关系要能够有所区别。这也正是在进行管理过程当中的最为主要的因素,二者之间的关系是相互辅助,互相成就的,如果在管理的过程当中少了被管理者,那么管理者管理的行为就会失去意义。而如果少了管理者,那么被管理者的相关行为就会因此而失去其规范性。所以一个称职的管理者必须要能够首先从二者之间的关系入手,之后再使用比较科学的方式对其进行管理,从而让被管理的人员能够投入到工作当中,拥有更多的积极性。只有这样才能够让新闻传媒的相关工作都可以坚持更加高效的完成。其次就是要能够对管理进行规范的处理,同时要能够始终鼓励让双方之间的关系不断创新。管理规范对新闻传媒的发展相对而言是比较重要的,而工作人员的行为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下有所束缚。让相关工作人员的行为与相关活动可以更加受到严格规范。这样才能够让新闻传媒的管理工作变得更加系统和具体,从而使得新闻传媒可以获得全面发展。在实践的过程当中,有很多规范都是通过实践而获得的,而在实践的时候要能够不断對其进行创新。让制度能够获得更多新的理念,而在进行新闻传媒的管理过程当中。创新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要始终坚持不能够只是严守规范而自我封闭,但是也不能够一面都是求过分的创新而使得规范因此而给忽略。目前的市场环境是非常复杂的,而新闻传媒在管理的过程当中必须要不断地予以创新,能够真正符合市场的发展,而在日常管理过程当中也要能够体现出创新的意识,从而使新闻传媒获得全面的提升。

3. 市场经济下新闻传媒管理的相关策略

3.1 打造优秀的管理队伍

新闻传媒方面的管理人员,其专业素质或是专业技能等各方面都很有可能会和实际管理工作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因此要能够始终重视管理人员队伍的建设。首先需要制定一个相对而言更加完整的规范制度,并且成立组织机构,有专业工作人员对其管理。要落实各方面的决策。其次,建立一个相对而言更加完整的系统。并且使用专业讲座以及其他形式,让工作人员可以提高自身的职业素养。第三,考核制度是不可缺少的,要能够建立竞争机制或者是激励制度。通过这些制度能够有效地让工作效率得以提升。第四,工作人员要能够从基层干起,在实践的过程当中可以有效地帮助管理能力有所提高。第五,让工作人员在实践的过程当中得以创新,使工作人员的管理方面的活力可以被激发出来,同时也可以帮助新闻媒体获得更加快速的发展。现在媒体方面的管理相对而言较为复杂,因此在管理的过程当中,工作人员必须要拥有大局观。同时其能力也要能够符合相关标准,要拥有综合素質。在面对更加激烈的市场竞争过程当中,只有综合的管理人才才能够帮助企业获得更高的效率。而在实际对人才进行培养的过程中,要能够注重综合能力的培养,同时工作时间的创新也是不可缺少的。

3.2 完善新闻媒体市场运作机制

在管理新闻传媒的时候,要能够把市场运作和管理工作相互结合。目前新闻传媒和市场经营体系已经能够相互结合。并且要始终遵循市场的经济规则,并且适应市场发展。谋划自己的生存新闻管理的工作人员要能够对市场核心有所了解,并且在其指导下进行相对而言更加公平的竞争,从而使市场份额逐渐扩大。管理人员必须要拥有了解市场的能力,策划出来的产品要能够迎合大众需要,传媒产品必须要符合大众的口味,只有这样其实际意义才能够更加深刻,而相关传媒公司也才能够从中予以获益。在这样的经济环境之下,现在媒体要能够尽量给予受众更多积极向上的产品,并投入一定的资本,利用广告效应来进行宣传,严禁不良的广告投到市场当中。

3.2 重视新闻媒体受众群体

目前随着时代的变迁,在其不断的发展过程当中始终遵循规律,让自身管理方式做到与时俱进以及获得一定程度的发展。新闻传媒方面的发展和观众的支持是有密不可分的关系的。这也正是能够让新闻传媒获得发展的一个最为基本的条件。二者相辅相成,互相影响,因此新闻传媒在进行相关决策的过程当中,要能够始终坚持透明度更高。让大众能够参与进去,从而使其能够正确的决策。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新闻传媒管理者要能够在实践的过程当中了解新闻传媒管理的规律,以及运用这些规律,需要借鉴管理学当中的一些比较专业的方法,并且从中发掘比较适合的管理方法或者是机制。在新时代下,有很多传媒公司仍然使用较为传统的传播手段,比较缺乏创新,因此受到了一定的限制,所以要能够制定一些更加基础的原则,使用更加高效的手段,让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公司在以人为本的原则之下加强规范管理,从而获得全面提高。

参考文献:

[1]项颖.市场经济条件下新闻传媒的管理分析[J].传播力研究,2019(18):83-84.

[2]陈静静.市场经济条件下新闻传媒的管理分析[J].新闻传播,2018(24):112-113.

[3]郑爱玲.市场经济条件下新闻传媒的管理分析[J].数字传媒研究,2018,35(11):1-3.

[4]李思雨,樊慧娟,许艳琳.市场经济条件下新闻传媒的管理分析[J].低碳世界,2018(11):288-289.

作者:尤慕蓉 戴露 陈亚琼

经济新闻分析管理论文 篇2:

对当下经济新闻学教学改革的思考

【摘 要】为了解决业界缺乏经济新闻人才的问题,一些新闻院系已经开始落脚于“经济新闻学”这门课程,从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课程实践等方面尝试改革。结合我国经济新闻人才需求和学生的多元化就业现状,本文提出了提高经济新闻学课程教学质量的可行性措施,以期为高校新闻教育改进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经济新闻学 人才需求 教学改革

“经济新闻学”这门课程最能体现目前财经类院校经济新闻专业的特色。这门课程旨在帮助学生架起新闻与经济之间的桥梁,培养学生从新闻的视角看待经济领域的变化,培养学生能够按照新闻生产的内在规律报道经济活动、经济现象、经济决策方面最新事实和情况。简言之,作为经济新闻专业核心课程的经济新闻学,其课程定位就是解决新闻与经济的融合问题。本文试结合笔者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对经济新闻学的课程教学进行一些思考与探索。

一、经济新闻人才的供需矛盾促使经济新闻学的教学改革

近年来,我国的专业经济新闻媒体的数量和综合类媒体的经济内容都呈扩张之势,从事经济新闻报道的媒体工作者大幅增长。但是高质量的经济新闻供给仍然匮乏。《财经》杂志原主编胡舒立曾坦言:“中国经济新闻报道的整体水平,难以跟上中国经济改革的步伐”。媒体迫切需要高水平的经济新闻报道人才,这个人员数量在整个媒体从业人员的占比并不高,但对人才的要求较高,培养时间较长。实践证明,学校的学位教育和媒体的职业培训是经济新闻人才培养的必经过程。

“据统计,目前我国已有45所财经、商贸类院校开设了新闻学专业,其中80%都明确以经济(财经)新闻为方向。”①作为人才输出的主要机构,高校已经培养的大量的将要从事经济新闻报道的毕业生,但是媒体对学生的接纳程度很低,依旧呼喊人才缺乏。“中国三大财经报——《第一财经日报》、《经济观察报》、《二十一世纪经济报道》曾在5年中只招收不到10名的新闻传播专业学生,其余95%均为金融、经济、法学等专业。”②高校经济新闻专业人才数量的高供给不能满足业界的低需求,社会对经济新闻专业的人才培养提出了质疑。如何解决这一矛盾?较为行之有效的措施就是对最能体现专业特色的经济新闻学进行课程教学改革,使学生能够恰当地运用用经济的眼光看新闻,用新闻的方式表现经济变化,将经济与新闻有机地结合起来,满足受众对经济新闻不同层次的需求。

二、人文学科属性奠定经济新闻学的教学理念

新闻学归根结底归属于人文学科。所谓人文学科,简言之,就是以人为研究对象、以人的生存价值和生存意义为学术研究主题的学科。“当前乃至以往很长一段时间,社会管理者、新闻实务界、包括一部分新闻学者,普遍看重新闻的社会管理功能,注重新闻传播的社会宣传、社会动员及社会控制,并以此要求于新闻教育,这在实质上把新闻学视为社会科学的范畴。”③当然,新闻学具有社会科学特性和新闻传播的社会管理功能是毋庸置疑的,这一点在经济新闻报道实践中尤为突出,但我们不能因此淡化或虚置新闻学的人文学科特性,漠视新闻传播的人文精神。一个人文素养缺失的新闻传播者,往往会在经济新闻报道中迷失方向,偏离社会主流价值体系。

经济新闻学的教学理念自然也应当坚守人文学科本质,树立学生客观、公平、全面报道的使命感,引导学生把关系到国计民生的经济新闻放在对个体命运的关注上,为生产者、消费者和投资者提供高品质的信息服务。

三、交叉学科特性决定经济新闻学的教学内容

我国目前的经济新闻教育在“新闻+经济”和“经济+新闻”之间徘徊,要么新闻占多一点,要么经济占多一点。新闻与经济之间究竟如何分配,是经济新闻专业课程体系的问题。经济新闻学的讲授是在学生学习了经济学、金融学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前提下展开的。因此,“在财经报道的课中,财经知识的出现应该是一个框架、一个体系,而不应该是对财经知识的系统深入阐述,否则其课程开设的价值会等同于经济学课程的重复设置”④。就经济新闻学这门课程来说,应明确定位于将经济与新闻有机融合,解决新闻和经济“两张皮”的问题。

公众对经济新闻最典型批评的就是“外行看不懂,内行不愿看”。传媒行业极为缺乏即通晓经济知识又能熟练采写新闻报道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经济新闻报道应该紧密结合受众的信息需求。《中国证券报》常务副总编辑杜跃进曾提出财经新闻提供的有效信息分为三个层面:基本事实信息;由表及里和由此及彼的解读;影响重大的独家深度报道。经济新闻学的教学内容应该锁定在如何将经济和新闻有机融合起来,而不是单纯的讲经济或新闻。具体而言,教师可以在经济新闻的采访、写作、编辑、评论理论框架下重点讲授如何利用资本市场大量的公开信息发现采访线索、确立采访思路,并通过对材料的收集整理以及大量的面对面的采访,进行真实、客观、公正的报道,使经济新闻变得有血有肉,达到增强传播效果的目的;讲授如何通过调查为中小投资人发现和发掘投资机会,如何通过调查区分信息的真伪,避免公众被虚假信息所欺骗,导致经济利益的损失;讲授如何通过利用多种排列组合,用鲜明的对比分析数据,一目了然地揭示问题的实质;讲授如何对经济领域新近发生的事实和变化进行分析解读评论等。

四、信息技术拓展经济新闻学的教学方法

计算机多媒体和互联网络技术的发展与应用,已经渗透到教育技术的革新之中。教师满堂灌的传统教学方法已不能适应现代信息环境。“在20世纪的大部分时间里,美国新闻和大众传播教育已经被一种传统学习模式所控制。指导者是全能的知识传者,他在一学期内尽量将更多的知识传授给更多学生。新媒介,特别是新特网和万维网已经使得这种传统模式过时了”⑤经济新闻学这门课程所涉及的知识面很广,教师在课堂上所能讲授的内容极其有限。如果仅仅依靠课堂教学,学生通常不能深刻理解当前的经济热点事件,自然就抓不到“新闻眼”,更不能做出高质量的新闻。

教师可以利用图文并茂的音像教材、视听组合的多媒体教学环境向学生展示经济新闻丰富的内容和表现形式;利用社交网络平台搭建的联系,实现线上和线下交流,拓展学习路径和行为半径,分享学习内容和学习体会。例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就某一个经济热点事件进行深度挖掘,培养学生获取、分析、加工和利用信息的知识与能力,并利用互动平台及时与学生交流沟通,培养学生对信息内容的批判与理解能力,教师与学生可以共同参与报道的全过程。

新的信息环境使教师的角色调整为学生研习的指导者,组织者。学生也从接受式学习转变为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研究性学习和协作学习。这样,传统教法中抽象的书本知识转化为学生易于接受的立体多元组合形式,使得教学过程与教学效果达到最优化状态。

五、多元化的人才需求指引经济新闻学的课程实践

不可否认,国内新闻传媒类毕业生到媒体单位就业的比例逐渐降低,而经济新闻专业对口就业形势更为严峻。在媒体从事经济新闻报道工作的更多的是金融、财政、会计、工商管理类专业背景的毕业生,经济新闻专业的毕业生反而很少。据该专业方向的学生反映,经济新闻所涉及的财经知识内容庞杂、过于专业,大部分学生难以真正消化吸收,学生普遍对财经知识一知半解。学生学习的信心不足,学习效果大打折扣。在这情形下,经济新闻学课程的教学目标显然难以实现,但是,经济新闻学课程给学生带来的不仅仅是经济新闻报道的方法和技巧,它还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学生观察经济现象,分析经济问题,解读经济决策的素质。这对学生未来从事与经济相关的工作打下了基础。

针对我国的教育资源现状和学生的就业形势,本科毕业生具有强烈的就业需求。因而更具现实意义的目标是,经济新闻专业不仅为不同类型的媒体培养经济新闻记者和编辑,还可以为地方企事业单位培养文秘、公关、内刊编排人才。这也正是为数众多的大中型企业需要的人才。

多元化的人才需求给经济新闻学课程实践带来了新思路,这门交叉型课程实践可以按照学生的具体情况分类别分层次进行。实践的内容既可以包括新闻专业方面的,如经济新闻采写,广播电视经济新闻节目内容制作,网络媒体经济新闻内容编排;还可以是非新闻方面的,如利用自身对事件的敏锐观察能力和客观的表达素养总结企业内部经济运行情况,分析外部经济形势,创办企业内刊,构架企业网站内容等。学生在实践中可以逐渐明确未来的工作选择和人生目标。

目前,针对经济新闻报道人才极为短缺的现状,各高校已在办学理念、培养模式等方面做出了相应调整,经济新闻人才培养质量有所提高。据美国《华尔街日报》、《日本经济新闻》等国际财经大报的经验,打造一个财经记者通常需要八年,而培养一个政治记者一般需要三年,培养社会新闻记者则只需要一年⑥。国内的经验是至少需要5-8年时间才能培养一个合格的财经记者或编辑。经济新闻报道人才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教育机构和媒体机构的共同努力,学校教育只是一个起点。经济新闻学的教学目标是既要为媒体输送未来的新闻专业人才,也要考虑到学生的客观需求。只有因材施教,培养“适销对路”的人才才能使教育教学具有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①周立华,《经济新闻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当代传播》,2010(6)

②教育部新闻学教学指导委员会,《新闻传播学学科发展战略报告》,2008

③秦志希、杨华,《论新闻学的人文学科基础》,《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1(6)

④张淑芳,《财经报道教学探索》,《今传媒》,2009(8)

⑤[美]John V Pavlik 著,张军芳译:《新闻业与新媒介》,新华出版社,2005:223

⑥祝兴平,《财经记者培养的改进策略》,《中国记者》,2008(2)

(作者:新疆财经大学新闻与传媒学院教师)

责编:姚少宝

作者:宋湘琴

经济新闻分析管理论文 篇3:

财经类院校经济新闻人才的培养

摘要:当前我国财经类院校经济新闻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表现在:社会需求与经济新闻人才培养不对称、专业成长与边缘处境不对称、深度融合与方案设计不对称、人才培养与师资队伍不对称、理论素养与实践能力不对称、培养目标与就业趋向不对称。因此,应重视经济新闻人才的培养,在专业培养方案上进行创新,尤其要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加强实践教学。

关键词:财经类院校;经济新闻;传媒;文化产业;新闻人才;财经媒体;课程设计方案;实践教学

一、财经类院校经济新闻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一)社会需求与经济新闻人才培养不对称

2014年10月9日,在美国首都华盛顿,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总裁拉加德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按照购买力平价(PPP)标准,中国2014年将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经济越发展,社会和经济的各个层面越需要更高效率的传播沟通,越需要传媒产业的更大发展。

中国共产党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而传媒及相关产业则是文化产业的非常重要的部分。因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国家需要更多高水平的新闻传播类人才(特别是经济新闻类人才)。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国际贸易、金融市场变化对世界各国都产生巨大影响,这些因素都强化了中国财经媒体不同于其他综合类媒体的特殊地位——把控中国作为一个经济大国在全球财经媒体领域的话语权。

在西方,国际金融中心城市英国伦敦、美国纽约等地都有与其经济地位相匹配的强大的国际性财经媒体,如路透社、《金融时报》之于英国伦敦。就中国国内情况来看,无论是宏观经济金融市场,还是公司的成长,都需要具有强大影响力和公信力的财经媒体与之相匹配,而中国财经媒体的发展更需要经济新闻专业人才的培养为其提供强大的人才支撑。

然而,与这种迫切的社会人才需求形势形成鲜明不对称的是当前我国的经济新闻教育。当代中国的经济新闻教育最早开始于1996年。[1]是年,江西财经大学率先开设了经济新闻方向的本科教育,后续又有几所主要的财经院校加入经济新闻人才培养的大营,如中南财经大学、中央财经大学、上海财经大学、东北财经大学等。近年来,经济新闻教育还从本科层面上升到研究生层面,国内多家财经类院校已经开办了经济新闻研究生教育[2],东北财经大学也于2014年9月面向全国招收该方向的专业硕士研究生。

除此之外,还有一部分综合类院校也在培养经济新闻方面的人才,例如,2010年,中山大学开设了财经新闻专业;2011年,复旦大学则开办新闻与传播(财经新闻方向)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即便如此,高校经济新闻人才的培养还是无法满足当前社会对经济新闻人才的需求。事实上,自20世纪末以来,随着财经媒体的发展,优秀的经济新闻专业人才一直供不应求。

(二)专业成长与边缘处境不对称

财经类院校是以经济、管理等财经类专业为主体的院校,注重为国家培养掌握国家经济命脉的企业和财经管理人才。因此,在财经类院校经济新闻专业属于非主流专业,相对于金融、会计、财税、工商管理等财经类院校的主流学科,学校对经济新闻专业的重视程度不高,专业建设投入不足,特别是在实验室经费以及专业发展政策等方面支持力度不够,这样便造成了经济新闻这一新兴专业的成长与其边缘化处境的不对称,甚至于经济新闻专业在财经类院校中,更多时候充当了学校专业建设的点缀,经常成为专业利益平衡时的牺牲品。

(三)深度融合与方案设计不对称

曾任《财经时报》记者和《南方周末》经济部高级记者的庞瑞锋认为,财经记者至少要学习这四门课:经济学原理、公司金融、财务会计和资本分析。庞瑞锋对这四门课的实践功能作了具体分析,认为有了这四门课以后,就建立了一个理解经济运行和企业运行的基本框架。[3]

庞瑞锋所得出的结论主要是依据自己多年从业经验和与多位美国顶尖财经媒体高层的对话,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要培养出优秀的经济新闻人才,必须有一个优化的课程设计方案。

纵观当前财经类院校经济新闻专业的培养方案,大多采取“新闻+经济”的模式,即在培养方案及课程设置中植入新闻类与经济类课程,采用新闻学的教学方式传授新闻理论与专业技能,再加上对经济学的讲授,增加学生在经济学领域的理论素养。这种培养方案的设计,虽然能够让学生在掌握新闻理论的同时,了解更多的经济学知识,但由于新闻学与经济学课程往往分由不同学院、不同专业的教师讲授(新闻学院的教师对经济学知之不多;经济学院的教师对新闻传播也不甚了解),难以实现新闻与经济的深度融合,出现了“两张皮”的现象。

(四)人才培养与师资队伍不对称

1. 专业教师引进时重学历、轻经验。大多数财经类院校与其他综合性大学一样,明确规定新进教师必须具有博士学位,更多地看重教师的学历而忽视其是否对该行业领域有一定的了解及相应的实践经验。早在2003年,美国教师教育认证委员会就明确提出严格要求教师的教学实践能力。因此,美国在引进师资时,不仅注重教师是否具有高学历,还看重教师是否参加过教育学院和相关专业实践机构的专业培训。

2. 教师知识结构过于单一狭窄。当前,在财经类院校中从事经济新闻专业教育的教师,就其学科背景和知识结构来说,过于单一狭窄。例如,大多数教师毕业于文学专业,在专业方面,精通新闻传播的不多,精通经济新闻的更少。清华大学前校长梅贻琦曾经提出过“从游说”,认为师生的教学好比大鱼前导、小鱼尾随,通过耳濡目染,学生能够领略和掌握相关的技能。如果任课教师都不具有经济新闻方面深厚的学术底蕴和专业素养,不能熟练地掌握各种经济新闻所需的业务技能,学生又从何把握?

3. 任课教师实践机会少、能力低。英国新闻教育学会会长曾指出,“如果做新闻教师,30年的从业经历比一个博士学位有价值得多”。[4]这句话突出了新闻传播学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也指出了新闻专业教师实践的必要性与重要性。然而,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财经院校在引进教师时重学历,轻实践;另一方面,教师被引进之后,又忙于评职称、搞科研、提升学历等,对继续外出实践学习或是根本不感兴趣,或是有心无力。再加上学校往往缺乏对教师实践能力培养的有效机制,对教师实践能力培养不够重视,这些都直接造成专业教师在教学中更多地关注理论知识的系统讲授,而缺乏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导致学生实践能力普遍不高。

(五)理论素养与实践能力不对称

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的刘吉提出过这样一个观点:当前中国高等教育的严重问题之一,就是缺乏对大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视和训练。究其根源在于,我国传统教育在一定程度上与学生未来发展需要脱节,理论与实践脱节,教育远离社会生活。[5]由于在人才培养中重理论、轻实践,造成有些经济新闻专业的毕业生连基本的财经评论也写不好,更谈不上熟练地掌握经济新闻的各种专业技能。

(六)培养目标与就业趋向不对称

虽然财经类院校经济新闻专业的培养目标,是致力于为社会培养具有深厚经济新闻理论素养又熟练掌握各种经济新闻业务技能的专门人才,但学生的就业趋向却往往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如有的学生去考研,有的毕业生去了银行,有的去了广告公司或是网络媒体,很少一部分学生去了新闻媒体,由于缺乏实践能力,到经济新闻媒体的就更少了。

二、财经类院校经济新闻专业人才培养的对策

(一)财经类院校应给予经济新闻专业更多的关注与支持

南京财经大学党委书记陈章龙在接受《光明日报》记者专访时,针对财经类高等院校提出了“大财经”的办学理念。在这一办学理念下,经济管理类的每个专业通过多门学科的相互交叉和融合,让新闻等非财经类专业的学生也“植入”经济管理类课程,让非财经类专业也打上深深的财经烙印。[6]

笔者认为,这种“大财经”的办学理念是适应新时期全新的教育环境、教育背景而提出的,这一办学理念,至少在某种程度上也体现出了财经类院校领导对新闻等非主流专业的关注。经济新闻专业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在财经类院校往往被边缘化。为此,我们呼吁财经类院校能够对经济新闻专业给予更多的关注和政策支持。

(二)在经济新闻专业培养方案设计上进行创新探索

要充分考虑现代财经媒体及社会的需求,在培养目标定位、课程体系构建、教学内容安排以及教学方法运用等方面统筹兼顾,从而科学地制定经济新闻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

东北财经大学在经济新闻专业教育中进行了一些尝试与创新。在培养方案设计及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上,东北财经大学的经济新闻专业更多地依托于财经类院校的优势学科背景资源,除了财经新闻基本课程外,还开设《媒介经营与管理》《媒介经济学》《西方经济学》《管理学》《经济指标解读》《中国经济问题》《世界经济概论》《证券期货行情分析》《企业社会责任与公益行为分析:理论与实践》《地方财政学》等课程。并且,学院还以与时俱进的眼光和海纳百川的胸襟,鼓励学生攻读经济类的双学位,引导学生辅修财经相关专业,以此来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

笔者认为,作为一种尝试,财经类院校与财经机构、财经媒体进行合作,实现“订单式”的经济新闻人才培养方式也颇为可行。例如,《21世纪经济报道》曾以“订单式培养”的方式,联合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合作办学,培养自己所需要的经济新闻人才。这一新的探索,可以让经济新闻专业人才的培养更有针对性,通过“定向委培”或“订单式培养”,弱化经济新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就业趋向的不对称性。

(三)鼓励专业教师进行实践,增强业内经验

1. 财经类院校要建立健全专业教师实践学习机制。财经院校应逐步建立健全相应的机制来考核教师的实践能力,并鼓励教师多参与实践。例如,学校可以尝试将教师的实践技能作为晋升专业技术职务的评审条件之一;或是能够合理地将教师实践经历及实践成果转换为科研成果;或是适当地降低科研学术工作量要求,给老师更多的时间去提升自身的实践能力。

2. 专业教师要树立积极的到业内实践的意识。美国全国教学专业标准委员会曾经主张,教师应具备系统的对教育实践进行思考的能力,并从经验中进行学习。尤其是专业教师,一定要树立积极实践的意识,始终把自己当成是“学习共同体”的成员,及时更新自己的专业知识,把握专业前沿。专业教师可以通过以下几种途径增强实践能力:首先,可以与资深的财经媒体人士交流,通过交流更多的了解业内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其次,可以到权威的财经媒体机构进行短期或长期的专业培训与挂职工作;第三,专业教师可以与学生一起,参加各种经济新闻专业领域的大赛或活动,做到“以赛代学,以赛辅学”。

(四)积极开展实践教学,提升学生的业务技能

财经类院校在经济新闻专业教育中,应强化理论联系实践,在引导学生在课堂注重理论学习的同时,多参与课外的锻炼。例如,学生可以到实习基地多观摩聆听,积极动手进行经济新闻的采、写、编、评及拍摄、报道等专业实践;多参加各种由财经媒体组织的活动及比赛;利用寒暑假,积极到各种财经媒体去实习等。同时,教师以及学院应对进行实习、实践的学生予以一定的奖励,例如在评定奖学金时,除学习成绩外,还考虑学生的实习成果;在毕业论文设计上,鼓励多种形式,可尝试学生用优秀的实习作品作为毕业论文等。

参考文献:

[1]邓涛.新时期中国经济新闻教育述略[J].今传媒,2010,(8).

[2]周明瑞.经济新闻人才培养的创新实践及新路径思考[J].新闻世界,2012,(10).

[3]王凯锋.财经新闻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新闻知识,2009,(4).

[4]钟新.英国:新闻学与传播学严格分界——专访英国新闻教育学会会长罗德·艾伦[J].国际新闻界,2002,(5).

[5]向文虎.重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EB/OL].http:zgts.hrbust.edu.cn,2003-07-12.

[6]郑晋明.以“大财经”建设财经类综合性大学[N].光明日报,2013-11-10.

责任编辑、校对:李金霞

Key words: financial institutions, economic news, the media, cultural industry, news talents, financial media, curriculum design scheme, practice teaching

作者:韩传喜 沈剑虹

上一篇:毕业登记表自我总结(精选2篇)下一篇:师德建设心得体会(精选2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