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山沟露天采场地质环境论文

2022-05-0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通过对已有资料的收集与整理,对承德市矿山地质环境现状进行了概述,并对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和预测。【关键词】矿山;地质环境;预测矿产资源的开发给人类带来了丰富的物质财富,极大地促进了经济繁荣、社会进步和人类文明。然而,人类在开发利用矿产资源以满足自身需要的同时也产生了众多的环境问题。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矿山沟露天采场地质环境论文 (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矿山沟露天采场地质环境论文 篇1:

浅谈某露天煤矿矿山地质环境问题及防治措施

摘要:矿山开采对矿山地质环境产生了较严重的破坏。该煤矿始终坚持“边生产,边治理”的环境保护政策,本文对露天煤矿矿山地质环境问题及防治措施进行分析,总结了治理及预防措施,希望对该地区及其他矿山环境治理提供借鉴。

关键词:煤矿;环境治理;防治措施

1.工程概况

研究区位于乌海市海南区东侧约6km处,京藏高速公路(G6)从海南区通过,研究区南距109国道约9km,通过G109至棋盘井镇约11km。研究区有运煤公路通过,交通条件便利,行政区划隶属乌海市海南区。煤矿划定研究区范围面积为1.7550km2,开采标高1299m~1110m;研究区东西最长2.3km,南北最宽1.1km。采用单斗—卡车间断式开采工艺。拉沟位置接续现状工作面,采用倒“L”形拉沟近西东、南北向布置工作线,向北、向东推进,工作线平均长度为700m,年推进强度104m。采用工作帮移动坑线—端帮运输平盘—内排土场开拓方式。平均剥采比为20.1m3/t。

根据2019年8月编制的《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截止到2019年1月31日,矿山保有资源储量903万吨,设计可采储量459.3万吨,可采原煤量486.2万吨,边帮回收原煤量174.61万吨,可采原煤总量660.8万吨,考虑储量备用系数1.1,矿山服务年限为6.7年。

采掘场在研究区中部;煤矿已实现内排,内排土场位于采掘场西部,设计最大标高1365m;研究区工业场地设在采掘场的东部,按功能分为行政办公区和生活区,包括综合办公室、工段休息室、食堂、浴室等,后期工业场地搬迁至内排土场最上部平台,场地较为平整宽阔,符合建设工业场地要求。

露天开采形成的生产场地包括外排土场、临时排土场、现状内排土场和采坑,其中外排土场如前所述在本矿完成治理后又被邻矿长富煤矿外排压占,已达成协议后续由该矿负责治理,本方案不再细述,其余3个场地现状面积分别为0.4063km2、0.3498km2和0.4250km2;研究区工业场地包括生活区和办公区,面积共0.0172km2,表土场、储煤场面积各为0.0494km2、0.0324km2。

2.研究区地质环境背景

2.1地质特征

研究区赋存的地层有奥陶系下统马家沟组、石炭系上统太原组、二叠系下统山西组、二叠系上统石盒子组、第四系。研究区属于黑龙龟断层以西,西来峰断层以东,桌子山背斜南部倾没端的西翼,总体为一向南西倾斜的单斜构造,沿走向及倾向均发育有宽缓的波状起伏。倾角6°~10°。断裂构造:研究区内及周边发育两条北东向正断层。

2.2水文地质特征

研究区主要充水含水层为石炭系—二叠系基岩裂隙含水层。当地侵蚀基准面标高1258.6m,最上部可采煤层赋存标高1271m~1184m,可采煤层位于当地侵蚀基准面以下,研究区附近无地表水体。矿床主要充水含水层涌水量0.000442L/s·m,富水性弱;区内断裂破碎带涌水量小,富水性弱。地下水主要补给来源为区外侧向迳流补给,迳流缓慢,补给条件差。第四系覆盖较少,部分地段无第四系覆盖;水文地质边界简单。综上所述,按照《煤矿床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及环境地质勘查评价标准》(MT/1091-2008),将研究区水文地质勘探类型划分为第二类第一型,即以裂隙充水为主的水文地质条件简单的矿床。

2.3工程地质特征

研究区内岩石以碎屑沉积岩为主,层状结构,岩体各向异性。煤层顶底板岩石以软弱岩类为主,稳固性较差。区内地形地貌简单,地层岩性较复杂,地质构造(断层)发育,上部岩石风化强烈—中等,底部岩溶发育。岩石与岩体的完整性与稳定性总体较好,但局部软弱夹层会影响岩体稳定,开采过程中易发生矿坑边坡坍塌等矿山工程地质问题。因此,按照《煤矿床水文地质工程、工程地质及环境地质勘查评价标准》(MT/1091-2008),划分研究区工程地质勘探类型为第三类第二型,即层状岩类、工程地质条件中等类型。

3.研究区主要环境问题

3.1研究区含水层破坏现状分析

研究区范围内整合之前已形成采空区面积1.2324km2,采空高度约2.17m~6.23m。整合后采用露天开采,已形成露天采场0.7523km2,最大开挖深度175m,最低开采标高1130m。该矿煤层赋存于研究区二叠—石炭系地层中,根据研究区水文地质条件及现场调查分析,煤矿地下及露天开采破坏了研究区开采空间内基岩裂隙水含水层结构。由于基岩裂隙层含水微弱,富水性差,原煤矿巷道开凿范围小,井工开采过程中井下涌水量小,且采空区形成的时间较长,采空区域内的地下水流场已趋于新的动态平衡状态,故认为地下采空区对含水层影响较轻;而露天采场区域则不同,其开采深度范围内的岩土煤层的开挖剥离,已直接導致开采范围内二叠—石炭系基岩裂隙含水岩组在1130m标高以上的含水层全被挖除,含水层组结构遭到彻底破坏,现状评估露天采场范围对含水层结构影响破坏程度严重。

3.2研究区地形地貌景观破坏现状分析

矿业活动已影响了原有地形地貌景观,现状对地形地貌景观产生影响的主要为露天采坑、内排土场、临时排土场、表土存放场、储煤场和工业场地。各单元现状对地形地貌景观影响论述如下:

(1)露天采坑:根据现场调查,该煤矿由研究区西边界拉沟向东采挖推进,目前采场西部已进行内排回填。现状采坑地表面积0.4250km2,最大深度为120m,台阶高度10m,边坡角70°~90°。采坑的形成将原始起伏的山丘变成了大型的凹陷坑,改变了原始地形地貌景观格局,造成与原有自然景观不协调,对地形地貌景观影响严重。

(2)内排土场:根据调查了解,该煤矿于2016年开始逐步进行内排回填,由西向东推进,2017年实现完全内排。现状内排土场占地面积0.3273km2,最大排弃标高1300m、最低1200m,台阶高度10m~20m,边坡角30°~40°。堆积最大高度约130m,形成了规模较大的人工堆积地,较大的改变了原始地形地貌景观格局,造成与原有自然景观不协调,影响程度严重。

(3)临时排土场:由于矿山未获得外排土场外围的扩大征地手续,外排土场验收通过后移交长富煤矿进行排弃,故又在研究区北部设置一临时外排土场,2017年实现完全内排后临时外排终止排弃,场地占地面积0.4063km2,排弃高度30m~75m,分为1~2个台阶,台阶高度35m~60m,边坡坡角约30°~40°。场地范围形成规模较大的人工堆积地貌,改变了原始地形地貌景观格局,造成与原有自然景观不协调,影响程度严重。

(4)表土存放场:研究区现有3处表土存放场,占地总面积约0.0494km2,现状堆高2m~10m,一坡到底,坡面角约40°。场地范围形成明显的人工堆积地貌,改变了原始地形地貌景观格局,造成与原有自然景观不协调,现状场地范围对地形地貌景观影响程度较严重。

(5)储煤场:场地占地面积0.0324km2,场内地形平坦,建有全封闭储煤棚,地面人工建筑和产品煤的堆放对地形地貌景观造成影响,影响程度较轻。

3.3研究区水土环境污染现状分析

(1)固体废弃物对地下水水质的影响

根据《开发利用方案》及现场调查了解,矿山生产的原煤全部调入总公司洗煤厂,研究区无矸石废弃物产生。研究区生活办公区已拆除燃煤锅炉,全部采用安全小型电热分散控制采暖,不产生锅炉灰渣。产生的生活垃圾在工业场地定点设置垃圾箱,由鄂托克旗蒙佳保洁服务有限责任公司统一清运处理。内排回填的露采剥离物中有害物质含量较低,加之当地降水量集中且少,剥离固废物通过淋滤作用对地下水水质造成的影响较轻。

(2)污水对地下水水质的影响

根据《开发利用方案》及现场调查了解,研究区露天采场无矿坑涌水,场地无洗煤废水。生产期间产生的废水主要为工业场地排放的生活污废水,由鄂托克旗蒙佳保洁服务有限责任公司统一清运处理,不外排。因此,矿山开采产生的污水不会对研究区地下水水质造成影响。

4.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分区及防治措施

综合矿业活动引发的地质灾害,以及对含水层、地形地貌景观和水土环境污染的影响程度现状评估结果,将评估区全区划分为矿山地质环境影响现状评估严重区、较严重区和较轻区三个区。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分区划分为重点防治区(Ⅰ)和一般防治区两个区(Ⅱ区),共7个防治亚区,总面积1.7851km2,占评估区总面积的100%。

4.1重点防治区(Ⅰ)

(1)最终采坑防治亚区(Ⅰ1):面积0.5857km2。该区可能引发的崩塌、滑坡和地面塌陷地质灾害影响程度较严重;对含水层、地形地貌景观影响严重;对水土环境污染影响较轻。设计采取的防治措施为:监测、设置网围栏和警示牌、清除危岩体、掩埋坑内煤层露头、覆土、种草和植被管护。

(2)内排土场防治亚区(Ⅰ2):面积1.1693km2。该区可能引发的崩塌、滑坡和地面塌陷地质灾害影响程度较严重;对含水层和地形地貌景观影响程度严重;对水土环境污染影响较轻。设计采取的防治措施为:监测,平台整平、覆土、种草、植被管护,边坡整形、砖砌护坡。

(3)临时排土场防治亚区(Ⅰ3):面积0.3762km2。该区在倒运回填之前及倒运过程中,可能引发的滑坡地质灾害影响程度较严重;对含水层影响程度较轻;对地形地貌景观影响程度严重;对水土环境污染影响较轻。设计采取的防治措施主要为监测和清理不稳定边坡体。

(4)表土堆放场防治亚区(Ⅰ4):面积0.0494km2。该区在存土使用过程中,可能引发滑坡地质灾害,影响程度较轻;对含水层影响程度较轻;对地形地貌景观影响程度较严重;对水土环境污染影响较轻。设计采取的防治措施主要为监测和清理不稳定边坡体。

(5)储煤场防治亚区(Ⅰ5):面积0.0324km2。该场地在搬迁之前,可能引发的滑坡地质灾害影响程度较轻;对含水层影响程度较轻;对地形地貌景观影响程度较轻;对水土环境污染影响较轻。设计采取的防治措施为拆除、清理、覆土、种草和植被管护。

(6)工业场地防治亚区(Ⅰ6):面积0.0172km2。该场地在搬迁之前,地质灾害不发育;对含水层影响程度较轻;对地形地貌景观和水土环境影响程度较轻。搬迁之后,和内排土场防治亚区的情况一致,为重点防治区。设计采取的防治措施为拆除、清理、覆土、种草和植被管护。

4.2一般防治区(Ⅱ)

为评估区其余地区(Ⅱ1),面积为0.0301km2,为临时排土场拉运清理后的区域。该区域内无采坑活动,仅为其它人类工程活动,因此,区内地质灾害不发育;对含水层、土地资源和地形地貌景观影响程度较轻。设计采取的防治措施为保护。

5.主要预防措施

5.1含水层破坏预防措施

(1)开采过程中严格按设计开采,及时内排,尽量减少含水层结构破坏区域。

(2)对地下水水位、水质进行监测,做好对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同时优化各类排水处理系统,确保水质达标排放。

5.2地形地貌景观破坏预防措施

(1)严格按设计规范露天采场边坡,确保边坡整齐,具备内排条件后及时进行内排回填,恢复采坑地形地貌景观。

(2)规范排土场边坡,确保最终边坡整齐,对到界边坡及时进行治理。

(3)合理规划研究区道路,禁止车辆随意碾压草场破坏植被。

5.3水土环境污染预防措施

(1)研究区生产中无矿坑涌水,场内未设置洗煤厂,不产生洗煤废水,研究区绿化及洒水降尘用水由棋盘井镇自来水厂供应。生产中禁止废水不经处理随意排放。

(2)对于车辆检修、维护产生的废液应置于容器内存储,并统一进行回收,禁止随意倾倒。

(3)本矿已和当地环保公司签订了生活垃圾和污水处理协议,由该环保物业公司负责对生活垃圾和污水进行清运,清运至棋盘井镇污水及生活垃圾处理厂。禁止将生活垃圾随意散倒或混入排土场,禁止污水随意排放。

5.4土地復垦预防控制措施

根据露天矿山开采工艺,按照“统一规划、源头控制、防复结合”的原则,采取有效的预防保护措施,强调源头控制、过程控制,最大程度的减少损毁范围。

(1)矿山开采过程中,合理利用资源,进一步优化布局,减少对土地的占用和植被的破坏。规范施工,露天采场边坡角、边坡高度、平台宽度、排土场堆放边坡角、台阶高度等严格按要求施工,采取行之有效的预防保护措施。

(2)施工前剥离的表土应做为后期复垦的土源,为尽量减少土地资源的破坏和浪费,集中堆放表土、对表土实施保护措施,防止水土流失。

(3)工程建设中尽量做到挖填平衡,同时避免倒运或二次压占。为保证损毁土地能较快得到恢复,及时对可复垦的区域进行复垦。

(4)为减少土地损毁,合理规划表土剥离进度,剥离表土近期初运至表土堆放场,近期后半段内排形成到界顶面时直接用于内排复垦工程覆土。研究区现状已有三处表土堆放场,存土量约15万m3,都在近期开采影响区内,其堆土用于覆土清空后,本方案设计后期利用顶部平台动态存储表土,既减少了土地占用,又避免混排造成表土浪费。

参考文献:

[1]马伟明.浅谈矿山土地复垦中需注意的问题[J].西部探矿工程. 2002(3): 55-57.

[2]刘慧,吴继红.矿山闭坑环境治理思路[J].上海地质, 2001(04): 34-37.

[3]邹博林等;余庆县某矿山地质环境问题评估分析研究[J].自然科学, 2018,(6): 4-7.

作者:马妍 陈媛洁 武少菁

矿山沟露天采场地质环境论文 篇2:

承德市矿山地质环境现状及发展趋势预测研究

【摘要】通过对已有资料的收集与整理,对承德市矿山地质环境现状进行了概述,并对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和预测。

【关键词】矿山;地质环境;预测

矿产资源的开发给人类带来了丰富的物质财富,极大地促进了经济繁荣、社会进步和人类文明。然而,人类在开发利用矿产资源以满足自身需要的同时也产生了众多的环境问题。

承德是河北省矿产资源大市,一些优势矿产,在全省乃至全国占有重要地位。但伴随着矿产资源的开发而产生的一系列环境地质问题,已经成为阻碍承德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1 矿山地质环境现状及其相关概述

1.1矿山环境现状

承德市矿产资源较为丰富,矿种较为齐全,其中铁矿、金矿、煤矿数量最多,是矿藏总量的四成左右。除了金属矿和煤矿,承德还有矿泉水、热地泉,尤其是热地泉,资源非常丰富,很有开发潜力。根据2010年承德矿山资源统计,大小型矿山加起来有千余座,矿山开发相关的从业人员有10万人。

矿山开发使人们获利的同时,给环境造成了较大污染。承德目前矿山环境污染主要表现在土地破坏、植被破坏、空气污染和地质灾害。采矿活动不可避免的会毁坏农耕或建设用地,同时,其上覆盖的植被也会遭到破坏,严重影响了区域内生物多样性,和环境的完整性。土地和植被被破坏,加之矿产资源被开采后移走,给地质灾害的形成创造了条件,因此,矿山地区易发地表下沉、塌陷、岩体开裂和山体滑坡等地质环境问题。

1.2矿山主要地质环境问题

1.2.1矿区地质灾害

(1)地面塌陷

承德地区采矿活动历史久远,大规模的采矿活动造成地下中空,地表水和浅层地下水流失,因此矿山地面易发生塌陷现象,塌陷多、规模大的话会给当地造成严重损失。承德矿区出现过较严重地面塌陷的鹰手营子矿区的汪庄煤矿、马圈子煤矿、鹰手营子煤矿;兴隆县平安堡煤矿;宽城县塌山煤矿、缸窑沟煤矿;平泉县杨树岭煤矿、松树台煤矿;承德县庙梁煤矿和滦平县涝洼煤矿,寿王坟铜矿和大庙北梁铁矿。

(2)地裂缝

本区地裂缝大多数发生在矿山采空区,是矿山采空塌陷的伴生物,是岩体由于陷落引张拉裂形成的。营子区汪庄矿南山地裂缝长达1000m以上,东西延展。缸窑沟煤矿最长的地裂缝达300多米,宽0.2—2.5m,可见深度1.5—10m,现裂缝已成为导水通道。

(3)滑坡

因矿山开采造成的滑坡时有发生,已查明的3处滑坡分布在滦平县、承德县、丰宁县等地。矿山滑坡,压没矿体,危及矿山生产安全。其中丰宁银矿和承钢黑山铁矿露天采矿场发生的滑坡比较典型。

1.2.2矿区固体废弃物

矿山开发形成大量的废弃物,如煤矸石堆、废石堆、尾矿库等占用并破坏大量土地,同时还对土壤和水资源造成严重污染。这些废弃物形成不稳定边坡,存在着安全隐患,造成地质灾害。全市矿山共占地4143.4公顷,主要是露天采场占地、尾矿库占地、固体废料堆积占地、砖厂制砖取土占地,露天采场占地1474公顷,尾矿库占地1159公顷,固体废料占地421公顷。占地矿山植被、土地、水生态破坏问题突出,生态状况日趋恶化。

1.2.3矿产开发诱发的水均衡破坏

矿业开发造成的水均衡破坏包括区域水均衡破坏、地下水资源枯竭等。地下开采对水资源、水环境影响變化最大。矿山在建矿、采矿过程中的强制性抽排地下水以及采空区上部塌陷开裂使地下水、地表水渗漏,严重破坏了水资源的均衡和补径排条件,导致矿区及周围地下水位下降、泉流量下降甚至干枯,地表水流量减少或断流。引起矿区水源破坏,供水紧张,植被枯死和灌溉困难等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

1.2.4露采矿区对山体、植被破坏问题

露天采矿破坏生态环境,造成水土流失及土地沙化,对自然地貌景观破坏严重,其中低品位铁矿开发对环境的破坏尤为严重。

2矿山环境发展趋势分析预测

2.1矿山环境总体将有所好转。

2014年,我市对矿山环境进行大力度治理,全面整治矿山环境。对承德市正在作业的矿山进行逐一检查,强制推行绿色科学开采方式,并对矿区粉尘和废水废料处理情况实施全程监控,实施不到位、达不到环保标准的,停产整改。加强巡查,严格禁止非法采矿。除此之外,鼓励开采单位进行矿山环境治理,制定“谁投资、谁受益”的政策,加快矿山地质和生态环境的恢复。

为了从根本上遏制和扭转我市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河北省承德市自2003年启动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项目,目前累计投入资金2.83亿元,建设绿色矿山698个,完成植树1亿多棵,绿化面积926公顷,恢复矿山地质环境面积2385公顷,地质灾害治理面积240公顷,使当地生态环境得到有效改善。并且按照“谁投资谁受益”原则,将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与山地开发、残留资源利用、土地整治和生态景观建设建设结合起来。

因此,可以预计我市的区域生态环境将保持稳定,并有好转趋势。

2.2大型矿山的环境问题将有所好转。

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规模大,生产设备技术工艺先进,综合利用程度较好,设有专门安全环保机构,矿区绿化和土地复垦进展趋势较好。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规模大,生产设备技术工艺先进,采用安装除尘设备、对进料口进行喷淋降尘等措施降低采矿活动对环境的污染。并且管理到位,能很好地发挥企业的规模效益,不仅矿产资源利用效率较高,综合利用程度较好,而且有实力设置专门安全环保机构,矿区绿化和土地复垦进展趋势较好。

2.3小型矿山地质环境问题仍然突出

小型矿山开采项目受规模和资金的限制,仍然采用比较落后的开采技术和方式。而且开采过程没能进行整体详细规划,不仅方式粗暴,对环境破坏比较重,而且资源利用率也低,造成资源浪费。小型矿山被掠夺式开采后,地质环境、生态环境治理耗资大,也缓慢。想要缓解小型矿山造成的破坏,除了加强治理监管外,政府还应给予开采技术指导,将开矿的负影响降至最低。

3结语

承德市矿山环境发展趋势总体上是好的,但我市矿山环境工作起步晚、基础薄弱,目前矿山环境问题还没有得到有效控制。但随着各级政府对承德矿业政策的调整和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工作力度的加大,承德市矿山地质环境将得逐步改善。

【参考文献】

[1]张梁. 我国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现状和对策[J].中国地质矿产经济,2002,(04) .

[2]承德市人民政府.承德市矿产资源总体规划(2011~2015年)[R].2010.

[3]承德市国土资源规划设计院.承德市矿山环境保护与治理规划(2008—2015)[R]2007.

作者:徐连勇 王臣 常超

矿山沟露天采场地质环境论文 篇3:

露天采矿矿山地质环境治理与恢复的意义

【摘 要】露天开采具有生产能力大、劳动生产率高、成本低、投资快等优点,露天矿在矿物开采中所占的比例和地位不断提高。但露天矿山容易造成水体污染、地质灾害、固体废弃物污染、大气污染及水环境污染等危害。大规模的矿山开采为人类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但同时也破坏着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通过分析矿产开采对矿山环境的影响,说明矿山环境恢复治理的必要性。

【关键词】露天采矿;矿产资源;地质灾害;环境污染;治理恢复

矿产资源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 大规模的矿山开采为人类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但同时也破坏着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而人类的生存和社会的发展又依赖于良好的自然环境系统的支持。因大规模的矿产开发造成地质环境严重恶化已经成为制约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甚至影响了本地区可持续发展的进程。因此开展矿山地质环境治理,不仅仅是观念的转变,也是地方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也是人与自然和谐统一、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一、露天矿山开采对环境造成的影响在矿产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由于人类活动诱发的地质条件变化,历史上大规模无序开采,使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破坏,地质环境问题突出,从而对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造成危害。

(1)地质灾害严重。几乎所有的矿山都不同程度地受到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危害,露天矿山主要表现在:①是露天开采使边坡改变原有的天然平衡状态,地面及边坡开挖影响山体、斜坡稳定,导致岩(土)体变形,诱发崩塌和滑坡等地质灾害;②是矿渣随意堆放,造成超负荷堆放,引起滑坡;③是部分矿山矿渣顺沟堆放,遭遇下雨,沟内汇水携带大量矿渣形成泥石流。(2)石漠化严重。开采现场遗留下来的开采面绝壁林立,采石坑中到处是残留的矿体、矿柱和任意堆放的废石堆和裸露的采矿地板,破坏了生态环境,环目四处望,处处皆石头。一片石漠,满目颓废。(3)植被荒芜。采场内石漠化严重,没有可供植物生长的土壤,局部可见有星星点点的绿色,彰显生命的顽强。采场周围植被也残遭破坏,许多地方都被碎石、废矿渣掩埋了。(4)占用大量土地。采矿生产过程中产生大量的固体废弃物堆放形成矿渣堆,占用了大量土地。(5)水土流失严重。采矿往往把周围植被砍伐殆尽,水土流失严重,地表丧失或部分丧失了生态功能,造成水土流失、岩石裸露、甚至荒漠化。(6)直接或间接污染水源。矿山生产排出大量废水,如矿坑水、洗矿选矿水、矿渣矸石堆受雨水淋漓后溶解了矿物质的污水以及矿区其他工业废水、生活废水等,大部分未经处理,排放后直接或间接污染地表水、地下水和周围农田、土地,再进一步污染农作物,恶化生态环境。(7)大气污染严重。停采后的采石场中,废石堆到处都是,粉岩粉、小碎石,经风吹,飘入空中,随风飘荡,弥漫空中, 轻则天空混沌,重则遮天闭日,危害严重。

二、礦山环境恢复治理的必要性大规模的矿山开采为人类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但同时也破坏着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一系列地质环境问题,不但给社会增加了不安宁的因素,同时还引发了种种社会问题,因此,开展矿山地质环境治理,不仅仅是观念的转变,也是地方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也是人与自然和谐统一、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1)提高矿区生活质量。矿山在开采过程中形成的土、石、灰、渣到处堆积,有可能形成崩塌、滑坡、泥石流,采空区容易形成地面塌陷,对人身安全造成一定危协;粉煤灰、粉尘飞扬,造成空气污染;水土流失加剧;有害有毒液体、气体渗漏、溢出,使使大气、水体被污染,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活、生产和身心健康。经过环境治理,矿区内地质灾害得到有效治理,植被得到恢复,生态环境得到改善,成为生态优良,环境优美场所。(2)增加耕地,提高土地使用率。矿区土地复垦是矿山环境恢复治理的重要手段之一。由于矿山开采后形成的大面积采坑,通过覆土,进行回填,一方面增加了耕地面积,同时也可以为部分矿工和当地农民重新开拓生产和生活门路, 缓和企业和农民的矛盾,有利于促进社会安定团结。(3)有效预防地质灾害的发生。矿山开发过程中,破坏了山坡土体,造成边坡失稳,修建护坡、挡土墙,有效防止崩塌、滑坡的发生。(4)绿化环境,恢复植被。由于矿山的开采破坏了植被, 产生的废石、废渣等松散物质极易促使矿山地区水土流失,甚至形成地质灾害。在矿区内进行植被恢复,可大幅度提高矿区的植被覆盖率,减少水土流失,从而降低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爆发几率,减少矿山污水对矿区周边水系的污染,矿区生态环境和地貌景观可以得到逐步恢复,生态环境质量大幅度改善。

三、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措施目前人类矿业活动对环境的破坏,已经严重影响并危及到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给国民经济造成严重的损失,国家也日益重视矿山环境治理工作。200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出台了矿山地质环境保护规定。规定本着谁开发谁保护、谁破坏谁治理,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全面开展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有效保障矿产资源开发与矿山地质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目标就是通过采取一定的保护及治理措施,最大程度的减少矿山地质灾害和地质环境问题的发生,避免和减轻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有效遏制水土资源和地质地貌景观的破坏,实现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

(1)对采场边坡进行整治、采取监测措施,防止采矿过程中的边坡崩塌、滑坡等地质灾害的发生;(2)废石、废渣堆放场地选择合理,不污染地下含水层, 防止引发泥石流地质灾害;(3)建立矿山地质环境监测系统;(4)对露天采场、排土场、工业广场内覆土、种植林草等植被恢复措施,恢复林草地,较好恢复生态环境。

四、结语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是一项于国于民有益的系统工程。必须在开发矿产资源的同时,积极地保护矿山地质环境,减少矿产资源勘查开采活动造成的矿山地质环境破坏,保护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开发和保护并重。通过治理恢复,有效地预防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发生;改善矿区环境,使昔日的荒山逐渐恢复生机,植被得到恢复,生态环境得到改善,成为生态优良,环境优美场所。

作者:于家泉

上一篇:幼儿园母亲节演讲稿下一篇:“廉政文化”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