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厂配电技术教学改革论文

2022-04-2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本文按照“课程体系工作过程导向化、课程内容项目化、课程教学一体化”的思路,优化课程教学设计理念和思路、优化课程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方法和手段,创新《工厂供配电技术》课程课堂教学改革,探索实践项目式模块化教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工厂配电技术教学改革论文 (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工厂配电技术教学改革论文 篇1:

高职院校《工厂供配电技术》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

摘 要:本文根据多年《工厂供配电技术》课程的亲身教学实践,探讨了当前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并针对此类问题进行教学改革,从各方面对如何加强该课程教学改革成效进行探讨。

关键词:工厂供配电技术;教学改革;实践

0 引言

“工厂供配电技术”这门课是高职类院校电气自动化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核心课程。该课程的任务主要研究的是对工矿企业电能的供应和分配问题,培养学生掌握中小型工业企业10kV及以下供配电系统设计、安装、维护、检修和试验所必需的技术和技能,专业性、综合性和实用性都很强,课程内容多,相对课时少,给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都带来了一定的困难。经过几年的摸索,下面就如何提高这门课的教学效果作一浅谈。

1 合理调整教学内容

“工厂供配电技术”是一门传统的专业课,现在的新教材与十几年前的教材相比内容相差并不大,尤其是一些基本的知识模块如负荷计算、短路电流计算、电力线路的选择校验等,但设备的使用更新速度较快,因此课程教学内容也要随之变化。

1.1 与时俱进,密切联系生产实际

为了适应新形势下高职教育对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要求,应该以技术应用、技能培养为主线,按照工学结合的教学组织原则,选取相对应的内容,对于教材上比较老的电气元件可以淘汰不讲,将目前使用较多发展较快的新型供电设备加入讲稿,要体现新技术、新设备和新标准的渗透及应用。利用学校内部的配电室里所使用的设备作为典型教案进行现场教学,可极大地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课堂上辅以实物图片和操作过程的讲解,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使学生了解到本专业的发展现状,使课堂与生产现场衔接得更加紧密。

1.2 因材施教,适当增减教学内容

“工厂供配电技术”课程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涉及的基础知识深入且广泛,而我们很多学生的学习底子不扎实,从客观上对课程的学习造成了一定程度的阻碍,影响了学习效果。因此,教师在讲解时可以及时地增加一些原来电工中的内容,为学生做好铺垫,可以极大地帮助学生温故知新,提高学习效果。教材中有些内容纯理论性强,对我们高职高专学生以后的就业工作岗位意义不大,如变电所选址、负荷计算等这样的内容就可以删除不讲,作为学生课后自学材料。

做到目标明确,确定以培养高技能应用性电气技术人才为教学目标,理论以“够用”为度,即能培养贯穿整个教学过程,教学内容通常以10kV供配电系统为背景,理论联系实际,突出工厂供配电系统运行、维护、试验、检修等实际操作技能的培养。

2 改进教学方法

在教学方法上,我们一直在摸索使用“项目教学法”,注重以学生为中心,着重培养学生在实际生产过程中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这样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2.1 帮助学生构建“工厂供配电技术”课程知识体系

供配电的内容相对来说较多,主要包括电力系统与工厂供配电系统、电力负荷及其计算、工厂供配电的一次设备、变配电所电气主接线、短路电流及其计算、电气设备的选择与校验、供配电系统的保护装置、二次回路与自动装置、电气接地与电气安全、工厂电气照明、供电的技术管理和电气运行与检修试验等。因为内容又多又相对比较枯燥,学生学起来也缺乏兴趣,所以第一堂课是很关键的一堂课,来介绍本门课的主要内容、前序课程、后续课程及它们之间的关联,帮助学生构建起本专业的知识体系。构建完整的学科知识体系,将所学知识系统化、网络化、结构化,可以帮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提供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

2.2 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

专业课最大的特点,就是相当多的知识点通过引导,都能直接与工作实际相联系起来,找到知识点与某个工作岗位中具体工作任务的确切对应。所以我们确立了每一堂课的具体任务,以“工作任务”为驱动,以“能力训练”为目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明确了学习目标,学习动机很强,效果是很明显的。另外我们还可以把往届毕业生在工作实际中遇到的问题引入到课堂中来,让学生实实在在地认识到知识的用武之地,找到让学生兴奋的职业点,不仅能提高本堂课的教学效果,还可以逐步引导学生进入职业的角色,找到学习的方向。

同时为了保证学生在毕业实习后能尽快地适应工作,增强职业竞争力,我们还要求学生必须掌握电气CAD软件绘图的能力,因为很多供配电线路或设备都要利用电脑制图,掌握电器设备、电气元件、导线和系统等基本图形的绘制,既为毕业设计奠定基础,又可体提高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所谓一举多得。

2.3 现场教学

本门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光靠理论讲解根本无法让学生深入地理解,尤其是在高压系统中所使用的高压配电装置和开关元件,我们平时是见不到的,很多同学学完这部分内容后还是一头雾水,虽然名称我们讲了,但也只停留在似乎听说过的这么一个阶段。所以在理论教学的基础上引入现场教学非常有必要。

为了提高教学效果,增强学生对供电系统的感性认识,在教师的事先联系安排下,我们都会带领学生参观学校的几个配电室。请经验丰富的现场工人带领学生认识高、低压开关柜,认识干式变压器、系统模拟图等现场实物,了解学校的实际供电情况,加强感性认识。每次参观过后,学生都普遍反映收获很大。

3 充分利用网络资源

很多教师在上课过程中都会有这样的感受:教师在讲台上挥汗如雨地讲,学生在底下低着头看手机,能真正认真听讲的学生只有少数。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情况?因为现在的手机就像个小电脑,网络太吸引学生啦,所以我们不妨可以从这个角度对我们的课程教学进行改革,将学生热衷的网络应用到教学中来。

3.1 建立“微课”教学制

“微课”是指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在课堂内外教育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个知识点(重点、难点、疑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的精彩教与学活动全过程,现在已受到广大教育教学人员的热捧。所以我们也可以顺势而为,将一些重要的知识点制作成“微课”的形式挂到网上,首先这种视频模式非常吸引学生,教师站在讲台讲和教师被录到视频中讲完全是两种效果,而且通过网络,学生还可以在玩手机的时候看到跟学习有关的东西,或者说我们将学习的形式转化成玩手机的方式,这样的话或多或少都会对他们有一定的影响,让大家在手机中学习或录像中学习,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将会被极大地激发出来。

3.2 抛弃传统的书写作业

现在的很多作业形式还是以传统的课后练习为主,存在的问题是学生不想写,很多都是抄袭的,这样教师在批改作业了时也失去了原有的意义。我们不妨也借鉴一下微课的模式,改变作业的布置形式,可以将几个学生组合成一个小组,以小组的形式来布置课后作业,作业也可以以视频的形式开展,只要将对应的知识点录制到视频中就算过关,不管是真人出境还是ppt播放,学生都会很感兴趣,积极参与进去,从而避免了传统作业模式下大幅抄袭的现象。

4 结束语

经过几年的教学探索,虽有了一些初步的成效,但在职业教育大力发展的今天,教学方法不能总是停留在一个阶段,需要不断改革,以适应培养既有专业理论知识,又有职业技能的应用型人才的需要,我们应该不断总结经验和探索新方法,使教学水平更上一层楼,在创先争优的道路上永不停步!

参 考 文 献

[1] 宋佳音,唐文秀,周洪威.《工厂供电》课程教学模式探索[J].电力系统及其自自动化学报,2014(5).

[2] 尹晓落.高职教育《工厂供电》教学改革[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3(1).

[3] 胡春玉,孙亚萍.“工厂供电”课程的教学探讨[J].中国电力教育,2011(12).

[4] 刘金华.“工厂供电”课程教学安排和体会[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09(6).

[5] 郑媛.《工厂供配电技术》课程项目化教学改革与实践[J].现代交际,2015(09):244-245.

[6] 杜安平,何首贤.高职供配电技术课程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J].辽宁高职学报,2015(10):56-57.

[7] 张国峰.高职院校“工厂供电技术”课程教学改革浅谈[J].中国电力教育,2008(24):26-27.

[8] 莫文火.高职高专工厂供配电技术课程教学做一体化项目教学改革探究[J].广西教育,2015(31):147+160.

作者:林蒙丹

工厂配电技术教学改革论文 篇2:

《工厂供配电技术》课程项目式模块化教学改革思考与创新实践

【摘 要】本文按照“课程体系工作过程导向化、课程内容项目化、课程教学一体化”的思路,优化课程教学设计理念和思路、优化课程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方法和手段,创新《工厂供配电技术》课程课堂教学改革,探索实践项目式模块化教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关键词】课堂教学;项目式;模块化;教学质量

《工厂供配电技术》课程是高职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的一门专业课程,它与企业供配电系统和变电所直接对应,主要介绍企业供配电系统和变电所设计运行维护与检修所必需的基本知识。其工程性和实践性都很强。传统的教学方法虽然有较强的可控性,但却不利于学生理解和接受,更不利于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因此,为培养应用型专业技术人才的要求,创新工厂供配电技术课程教学模式势在必行。筆者结合自身多年供配电教学实践,探索了一套项目式模块化教学模式。

一、优化课程教学设计理念和思路

按照“课程体系工作过程导向化、课程内容项目化、课程教学一体化”的思路,遵循高职人才培养规律,分析课程主要就业岗位的工作任务,归纳课程所需人才的素质、能力和知识要求,听取浙江图维电力能多家单位意见,围绕供配电系统职业岗位的关键能力要求,从适用的角度出发,共同制订课程的典型工作任务,并形成具体工作任务。在教学内容上简化与生产实际应用关系不是十分密切的理论知识和繁杂计算,实现知识结构的重构,通过项目教学的形式把各章节教学内容有机融合到各个项目模块中,以真实工作任务及其工作过程为依据整合课程教学内容,突出实际应用。通过教学做一体的现场教学环境,使学生做到能说原理,会计算,知选择、会画图、熟运行操作,提高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

二、优化课程教学内容

本课程涉及内容广泛,知识量信息量很大,传统的教学方式不利于学生建构知识。以实际项目设计为主线,可以有效组织教学内容,同时增强内容间的逻辑性和可理解性。按照这样的思路,笔者提出二种做法,一种是从一次电路分析到二次电路,穿插补充供配电运行维护和检修的相关知识,电气设备的型号、结构和工作原理等内容,让学生掌握电气设计的一般方法和步骤,也有利于帮助学生建立供配电系统整体概念。并结合停送电操作、倒闸操作、继电保护、自动装置、课程设计等各个项目模块。另一种参照刘介才老师项目化教材内容安排将授课顺序调整为:供配电系统基本知识、变配电所主要电气设备、变配电所位置的选择结构与布置、负荷与短路数据计算、供配电所主要电气设备选择与校验、变电所主结线方案、供配电系统的保护及二次回路、供配电系统的运行维护与检修试验。

三、优化教学方法与手段

根据多元智能理论对职业学校学生分析的结果表明,职业教育的教育对象,一般来说,其逻辑数理方面的能力相对较差,而空间视觉、身体动觉及音乐节奏等方面的能力则较强,是具有形象思维的个体。教育研究和实践都表明,不同类型和不同智能结构的个体,对知识的掌握、学习情境的要求也具有不同的指向性。教学不应是普通理论的复制而应更多地表现为特定的个体的事情,应使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学会与自己、与教师、与他人、与情境对话,应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笔者认为大学教学应建立以学生能力发展为本的人才培养理念,注重学生潜能的开发、能力的培养和素质的全面发展。课程教学方法应改变过去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机硬背、机械训练的现象,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研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能力。

(一)引导启发式教学法

在学生具有一定基础知识和实践经验能力后,通过教师引导和启发,促使学生自主分析、探索方法、解决问题。如此,既可节约课时,又可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他们的探索精神,加强其自主学习的能力。

(二)任务驱动法

将项目分解成适合教学学时的几个子任务,分解工作量,使大部分学生可以通过努力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比如在变配电所主接线图设计阶段,要求学生根据指定的设计要求,设计不同的方案草图,并通过分析比较挑选出最佳的电路。

(三)现场考察法

让学生实地参观学院变配电房、综合楼、教学楼、实验楼等,使学生对配电室、配电柜、测量表计、进出线、配电线路、配电箱、配电电器、设备供电线路、用电设备及供电设备的工作有个直观形象的认知。然后要求学生画出变配电房、综合楼、教学楼、实验楼等位置分布简图,变配电一次接线简图,写出进出线电压、变压器型号规格、中性点接地方式等。

(四)情境教学法

有目的的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促使学生在课堂教学中产生明显的情感倾向和意志倾向。例如:供配电系统的运行操作这个项目中,在讲解变配电所的送电操作时,引进一个教学情境:高压侧装有隔离开合和高压断路器,低压侧装有刀开关和低压断路电路中,为使开关的闭合电流减到最小,大家认为哪种送电操作方案是正确的呢?然后提出三种假设,让学生依据已有基础知识和经验分析判断。通过这样的教学情境促使学生产生竞争心理,激发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活跃课堂气氛,兴奋学生思维。

(五)适时转换课堂活动,维持高效的45分钟课堂

不管教学方法有多好,课堂分析有多精彩,学生集中注意力的时间是有限的,因此适时转换课堂活动十分必要。比如在短路计算及电器的选择校验模块中,在学生烦躁于繁琐的短路计算时,可以列举一个关于某继电保护设备所设置的整定值不合适,而导致的保护设备未能及时断开故障线路,从而导致整个干线全部停电,导致重大经济损失的案例,让学生从计算的抑制状态转换为兴奋状态,进而保持积极的心态进入“设备的选择校验”子任务,使教学活动有序有效进行。这里必须注意的是,转换课堂活动,不是转换教学内容,课堂上一切活动都必须围绕教学内容围绕教学重难点开展。

创新供配电课程教学理念,优化课程教学内容,运用任务驱动、启发引导、情境创设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能力和思维方式,激发学生创新探索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参考文献:

[1]刘介才.工厂供电[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

[2]陈胜军.改革课程体系突出创新能力培养[J].东南大学学报(哲社版),2003.

[3]宋定珍.提高《供配电技术》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J].西安航空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

作者:祝小红 江金兰

工厂配电技术教学改革论文 篇3:

工厂供配电技术与电工操作证书的衔接

职业技能鉴定是架在高职教育和社会基本岗位需求之间的一座桥梁,沟通了职业教育与企业。因此积极探索专业课程教学改革与职业技能鉴定相结合,逐步实现毕业证书与职业技能证书相互融通,是高职教育发展的必经之路。

《工厂供配电技术》是电气自动化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涉及工厂变配电、高低压配电装置、变配电所防雷与接地及运行与维护等知识,应用范围很广泛。在新形势下应当不断地开展教学研究与教学改革,以活跃的教学思想、锐意的改革精神、开拓创新的意识,提出了“工厂供配电技术与电工操作证书的衔接”,以培养学生实践技能为主线,以安装、操作、维修电工等职业岗位的技能需求为依据,以高压电工的职业操作标准为参照,将工厂供配电技术与电工操作证书的鉴定相结合,探索工学结合教学新模式。并以此进行课程体系建设、课程内容重构、教学方法及手段的变革、教学质量评估、教学进程的量化管理等一系列教育教学改革。经过几年的实践取得了较好效果。

一、以职业技能要求开展教学改革,探索实施工厂供配电技术与电工操作证书衔接的方案,推动工学结合

高职院校所培养的人才是社会财富的直接创造者和社会生产力的具体操作者,具有较为明确的职业定向性和针对性。这就要求高职教育必须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联系,积极推进教育教学与生产实践、技术推广和社会服务等紧密结合,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办学。然而过去职业院校片面强调学生毕业时“三证换一证”,而教学评价体系与职业技能鉴定相脱节。学生在校学习的课程与实训内容,远不能满足获得职业技能证书的要求,学生毕业前还要花大量时间和精力参加校外辅导班,去应付职业技能证书。针对学生学习完工厂供配电技术课程后,不能直接考取电工工种的上岗操作证书(高压电工运行维修操作证)这一现象从自身找原因。经过认真调研、分析,发现高职专业教学计划、课程标准和教材的选择与职业技能鉴定教学大纲没有合理挂钩。我们关着门教书,“重理论,轻实践”,而我国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建设的指导原则是“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职业能力为核心”。因此,要实施工厂供配电技术与电工操作证书衔接的结合,必须转变高职人才培养理念,以职业技能要求开展教学改革,将技能鉴定工作纳入工厂供配电技术教学工作中,将国家电工职业技能鉴定中的最新职业标准和考试大纲引进工厂供配电技术课程建设、课程教学评价体系之中,参考企业供配电技术的基本参数,制定教学计划;根据企业供配电技术实践中的真实任务,制定教学项目,实现人才培养的无缝接轨。我们的具体做法是:

1.突出职业标准,适应职业技能鉴定考核要求

根据课程目标,以安装、操作、维修电工、高压运行值班等职业岗位群和技术领域的技能需求为依据,参照高压电工运行维修操作证书标准,设置实践教学项目,更新实践内容。把整个实训内容分为基础技能实训、应用技能实训、综合技能实训和顶岗实习四部分。突出职业标准,围绕职业能力培养,做到工厂供配电技术专业技能与职业技能鉴定标准接轨,适应职业技能鉴定考核要求。

2.不同实训阶段,分别设立实训内容和实训项目

在每个实训阶段,分别设立不同的实训内容和实训项目。突出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使他们具有较强的专业知识应用能力,有较强的技术操作和排除技术故障的能力。

基础技能实训:将电工安全技术,仪器仪表使用与维护和工具使用与保管通过教与练的形式传授给学生。

应用技能实训:侧重于高低压配电装置和变配电所防雷与接地的安装和巡视检查,主要学会电气设备的安装、巡视和检修。

综合技能实训:主要是工厂变配电系统线路、设备的保护分析与故障排除。

顶岗实习:是实践教学中的重要环节之一,目的是全面运用所学理论和技能知识,进行综合实践训练,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为毕业后从事专业工作打下良好基础。

3.实现教学与职业资格证书的一致性

将高压电工运行维修操作证中典型职业技能融入工厂供配电技术教学中,主要通过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法来完成教学任务,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重视对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和职业技能,实现教学与职业资格证书的一致性。

4.教学过程与就业岗位之间实现“零对接”

通过把实践教学环节按基础实训、应用实训、综合实训和顶岗实习四个步骤进行,从而实现学生从基本技能的训练到综合技能训练及职业素质训练,再到生产岗位的“无缝”过渡,使教学过程与就业岗位之间实现“零对接”。

将职业技能鉴定工作纳入工厂供配电技术教学工作中,把职业资格证书认证内容渗透到课程教学中,充实、完善原来的教学体系。以职业技能培养为中心确定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突出教学内容实用性、针对性、实践性;教学贯穿于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全过程,重视学生操作技能、应用能力的培养;提高了学生的就业能力和岗位竞争能力。

二、存在的问题和困惑

1.职业技能鉴定在利益驱动中发生变形

目前国内个别职业技能鉴定在某种程度上存在追求经济利益,测试手段人为因素过多等弊端。职业技能鉴定的经济价值与社会价值取向有些颠倒,其公正性和权威性受到质疑,有违国家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初衷。

2.职业技能鉴定标准应适应当前行业的发展

有些职业技能鉴定标准应适应当前行业的发展,建议国家有关部门应根据工程需要和生产技术的发展适时调整国家职业标准,逐步建立与高技能型职业岗位群相适应的综合性职业资格证书体系。

3.适当降低学生的考证费用

建议适当降低学生的考证费用,为全面推行职业技能证书教育提供条件。减少重复考试认证,降低考核成本,提高技能鉴定社会价值,通过职业学院毕业证与职业资格证书“双证互通”的制度,争取零收费取证,从而消除利益驱动变形,切实为行业发展服务。

三、结语

电工作业属于特殊工种作业,因此电工的上岗证——高压电工运行维修操作证书的考取除自身因素外,受国家相关政策影响较大。因此工厂供配电技术与电工操作证书的衔接在一定程度上受国家、学校、企业、社会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高职教育要主动适应职业技能鉴定,突出专业的实用性,满足岗位技术要求,促进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培养,探索专业岗位要求与专业实训计划有机结合的途径。最终实现职业技能实训教学与职业技能鉴定的有效结合,使职业教育与就业岗位之间实现“零距离”对接。

(作者单位: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

作者:邱利军 马玉荣

上一篇:高速公路桥隧养护管理论文下一篇:经管人才培养实践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