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地区住宅建筑论文

2022-04-1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中国传统合院住宅主要指的是四合院形式的建筑,这种建筑的历史非常悠久,而且是传统建筑比较典型的类型。合院住宅代表了一个时代的特色,而且还具有传承历史文化的作用,在我国封建时代,这类建筑非常普遍,但是随着时代的不断变迁,建筑行业也在不断发展,很多四合院形式的住宅都被改建了,但是也有一部分合院住宅被保留了下来,成为了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中原地区住宅建筑论文 (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中原地区住宅建筑论文 篇1:

基于建筑节能的高层住宅建筑设计探讨

摘要:环境设计利用自然资源,使节能成为了高层住宅建筑的一部分,并在建筑规划、空间设计、围护结构的整体配合下,使得整体设计工作的环保化方法得以落实。节能住宅设计方法,不仅带来了新的理念,为当前的建筑设计丰富了工作方法,同时也昭示着未来的发展走向,为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做出重要贡献。

关键词:建筑节能;高层住宅;建筑设计

1高层建筑规划节能设计

从规划角度来讲,房屋的朝向与楼间距是控制节能设计的关键节点,为了使高层住宅满足节能需求,要是朝向与当地夏季主风向保持一致,并在建筑的主体内设计合理的通风系统,使舒适度水平获得提升。在设计上,尽量保证建筑的南北朝向,不仅可以使建筑冬暖夏凉,还充分的控制了太阳光的直接辐射,减少了夏季空调设备的耗电水平,提升了节能性。

同时,在建筑群楼间距的规划中,不仅要保证必要的采光效果,还应当适当的加大其间隔距离,以维持单个高层建筑的通风水平。在综合考虑住宅小区合理规划时,要对防火安全、经济水平等内容进行全面考量,使得建筑能发挥出更加有效的利用价值,展现节能设计在建筑规划工作中的重要性。

2空间设计中的节能处理

从立面的角度,首先,要对建筑封顶进行管理,设计必备的通风口,并使其作为贯通建筑垂直空间的出口,将自然风引入或排出,在位置上要高于整体建筑才能体现出其应用价值。其次,在进出口的设计上要保证其位置的合理性,控制向室内流动空气的方向。在不同的室内功能区域,对于通风进出口要求的位置也不相同,厨房、起居室根据需求的不同有着明显的差异,设计时应当予以重视。

在建筑平面的角度,第一,要尽量将室内流通的空气设计成对流,在各个房间的窗位设计上,使室内形成“穿堂风”,让空气的流动更加高效,提高节能水平的同时,使安全性得到保障,在发生火灾等突发情况时,使得空气流动速度更快,提高安全水平。第二,尽量扩大通风口的面积,并设计合理的开窗方式,使空气流动更加稳定并相应的提升舒适度水平。

3高层住宅建筑的节能设计策略

3.1规划设计

在对高层住宅建筑进行规划设计时,要注重太阳光辐射和空气流通两个方面,如果想要达到节约能耗的目的,就需要降低太阳光的辐射和提高住宅空间的自然通风效果。在对住宅进行规划设计时,第一位的考虑因素是建筑的朝向,高层住宅建筑的朝向最好符合當地夏季的主导风向,根据具体的气候条件科学合理地规划建筑与建筑之间的进风口和出风口,从而形成良好的自然通风,增加住宅房屋的舒适感。建筑与建筑在进行排列时最好呈南北朝向,这样在夏天受到较少的太阳光辐射,节省了空调制冷系统带来的能源消耗,冬天就会接收较多的太阳光辐射起到保暖的作用。其次在对建筑间距规划设计上,在保证基本距离的程度上尽可能的加大,较大的空间距离有利于自然风的流通及与外部空气的热交换,促进高层建筑及时散发出自身的温度,从而在夏季有效达成降低能源消耗的目标。在对高层住宅建筑平面进行设计时,最好选择两垂直墙面窗户之间实现通风,并且选择双层玻璃来促进夏季降温效果的实现,国外很多高层建筑的设计考虑到了通风的构造体系而实现了建筑节能的目的。

3.2空间设计

在对高层住宅建筑的空间进行设计时,需要从立面和平面两个角度出发去进行设计,确保建筑物的通风、采光和防火都满足要求和标准。在对高层住宅建筑进行立面设计时,要关注出风口的安排,最好是在高层住宅建筑的中间部位安排能够连接上下部分的垂直空间作为通风口,并且高出住宅屋面。在进出口的高度问题上要确保符合建筑物的具体环境情况,进出风口的高度会直接影响到住宅内部空气的流动方向,进而影响到住宅内部的空气环境,所以进出风口的高度要符合住宅内部房间的高度,不能太低也不能太高。

3.3围护结构设计

3.3.1屋顶

在对住宅屋顶的设计时要关注保温材料的选择,尤其是保证保温材料的密度与吸水性,一般采取膨胀珍珠岩保温芯板保温层来弥补其他保温材料和措施的局限性,保温材料的吸水性要较少,避免雷雨天气时保温层吸入大量水分而达不到理想的保温效果。如果使用了吸水性较好的保温材料,需要安排排气孔将吸入的水分有效排出。

3.3.2门窗

在对高层住宅建筑的门窗进行设计时,要降低门窗的冷风渗透情况,提高建筑外部门窗在冬季的保温效果来弥补热量损失问题,在窗墙比的设计上要符合采暖居住设计标准要求的规定,建筑物的北向、南向、东向、西向窗墙比分别小于20%、35%、30%、30%。外窗的热量传导能力和保存能力都由传热系数和遮阳系数所决定,遮阳系数是由建筑外遮阳系数和窗本身遮阳系数所决定的,采用可见光透过率和可见光反射率都较为合理的玻璃材料,可见光透过率大于0.5,可见光反射率小于0.2,根据南北地区的不同在玻璃的选择上也略有差异,例如,在南方地区可以使用低辐射镀膜玻璃,具备较大的可见光透过率和遮阳系数,在门窗材料的选择上要科学合理,选择气密性较好的保温材料。采用绝热效果好的边部密封材料来降低冬季冷空气的渗透,在门窗的边部和中部热量会产生损耗,要提高保温效果就需要对门窗的形状和材料选择进行改进,例如,选择断热铝合金窗、钢塑复合窗或者塑料窗来防止金属材料引发的冷桥,如果选择双玻璃或者三玻璃,使用低辐射暴力和镀膜玻璃都能有效提高窗的保温效果,在对门的选择上可以采取多功能门和夹板门,从而达到建筑围护结构节省能源的目的。

4结束语

近年来,国内的城市化进程逐渐加快,各种高层住宅建筑层出不穷,使得城市中建筑能耗越来越大。在这一背景下,国家大力倡导节能理念,使得节能开始融入到人们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高层住宅建筑也开展了一系列节能设计。因此,研究建筑节能视角下高层住宅建筑的设计策略具有一定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陈瑞芳,陈瑞龙.中原地区高层住宅建筑节能设计探究[J].资源信息与工程,2017,32(04):157-158.

[2]夏麟.上海住宅建筑低能耗的可行性及技术路线研究[J].建筑节能,2017,45(04):82-89.

(作者单位:安徽省建筑设计研究总院股份有限公司)

作者:洪攀斌

中原地区住宅建筑论文 篇2:

论中国传统合院住宅形式的固化与沿用

摘 要:中国传统合院住宅主要指的是四合院形式的建筑,这种建筑的历史非常悠久,而且是传统建筑比较典型的类型。合院住宅代表了一个时代的特色,而且还具有传承历史文化的作用,在我国封建时代,这类建筑非常普遍,但是随着时代的不断变迁,建筑行业也在不断发展,很多四合院形式的住宅都被改建了,但是也有一部分合院住宅被保留了下来,成为了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传统合院住宅具有丰富的文化底蕴,而且这些建筑的结构也可以为现代建筑施工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与借鉴经验。

关键词:传统建筑;合院住宅;结构形式;固化

我国的历史文化非常悠久,在不同时代中,建筑也有着不同的特色,这些风格迥异的建筑,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底蕴,而且还具有传承当地文化的作用。在我国传统建筑中,最为常见的就是四合院式的住宅,这类建筑的起源比较早,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合院住宅在封建社会发展已经比较成熟,研究这类建筑的结构与形式可以为现代建筑的发展提供一定帮助,合院住宅具有很强的地方特色,为了更好的传承当地的历史文化,很多地方也保留与沿用了传统合院住宅的形式,这也为现代建筑发展提供了多种思路。建筑可以代表当地的特色,美观的建筑也可以提升城市的形象,针对合院住宅形式的固化与沿用进行了分析,以供参考与借鉴。

1 中国传统合院住宅的概念

合院式住宅具有极大的特色,这类建筑在我国封建时代比较常见,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北京的四合院。合院住宅的分布比较广泛,其主要集中在我国中原地区,尤其在北京最为常见。北京又叫京城,由于紧挨着紫禁城,其很多的建筑的风格都与故宫等地都很相似。四合院建筑一般都具有极强的对称性与整齐性,而且主张房屋围绕庭院的设计类型,其建筑设施是都对称分布的,其外部呈封闭状,而内部对外敞开,这种建筑体现了中国传统的封建思想与文化。四合院住宅虽然风格比较统一,但是建筑的大小却各有不同,封建社会有极强的等级观念,所以,不同经济水平的人也会选择不同的合院类型。中国传统合院住宅展现了当地的文化特色,而我国地大物博,所以,合院住宅形式也多种多样,这也使得我国的历史文化更加丰富多彩。

中国传统社会在购房时比较注重风水,而且也比较看重住宅的采光性以及通风效果,建筑的这些功能与建筑的建造位置以及结构设计有很大的关系。在四合院中,正房的朝向一般都是坐北朝南,这也四合院中最好的位置。住宅的采光与通风效果也是提高人们居住舒适性的重要条件,通过改变建筑的结构与地理位置,可以使建筑发挥更大的作用,也可以更好的满足人们的住宅的要求。四合院住宅的面积有大有小,其容积率也带来了居住者的地位与财富。经过调查发现,合院住宅并不只在中国存在,在古埃及等低,也发现了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合院住宅。在西方国家,由于其建筑技术与材料比较先进,所以西方的很多建筑风格也影响了我国建筑的发展方向,但是,我国传统合院住宅属于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类建筑历史悠久,其建筑风格与结构也有很多可借鉴的经验。为了更好的传承我国的传统文化,在进行现代化的建筑设计时,也要考虑中国传统合院住宅形式的特有的风格,并且沿用其传统的技术与理念,这样才能更好的彰显我国的建筑特色。

2 祭祀中形成的合院固化形式

我国是一个历史文化丰富的国家,而祭祀活动在我国也有着久远的历史,尤其在封建社会,祭祀活动在社会中比较普遍,这种文化也极大的影响了我国建筑的特色。巫术是祭祀活动中较早的的表现形式,另外祭祀也是礼仪活动中的形式,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以中溜为主建筑逐渐涌现出来。什么是“中溜”?《玉篇》:“溜,流也,水从屋上流下也。”;《释名》:“室中央,日‘中溜’。古者攫穴,后室之溜,当今之栋下、直室之中。”;郑玄在注《月令》时也说:“‘中溜’犹‘中室’也。”《正义》引庚蔚之说:“覆穴皆开其上取明,故雨溜之,是以后园名室为‘中溜’。”综合这些解释,并参考考古发掘资料,我们认为,所谓“中溜”是由古代竖穴型穴居或半穴居屋顶中部的开孔部分和相应的室内地面共同构成的整体。

观察早期的考古资料,原始穴居的中央部分往往是布置火塘的位置,因此,在这个部分,在雨天的雨水下流,会与火塘上升出的烟气交织,使得原始先民产生出对自然界云作雨阵现象的联想,认为此处为天地明甩交合之所,进而使得中溜成为了人们祭祀的对象。《礼记·曲礼下》:“天子祭五祀”郑玄注说:“五祀,户、灶、中溜、门、行也。”

土地只有接受雨露的滋润,或者说,只有与天交合,才能生产万物以供人类。这种概念,具体建筑上,就使得象征“土、社”的场所是不可覆盖的。古代的社会里,战胜者在被征服的战胜者在被征服的国家的“社”上建造屋顶。所谓“国之社屋”的巫术,礼仪等活动,其意思也就是断绝亡国之社与天地之间的联系,正是这种说法,使得我国传统减租屋之中都是以中央开孔为主的。

3 “五行”为基本元素的合院住宅形式沿用

事实上,到了汉代,由于建筑“制度大备,屋宇轩敞,其溜不入于室而垂于外”(见程瑶田《中溜义述》),人们对于中溜的原始状态及其功用已不甚了了。可是,与中溜相关的礼俗和概念并未全然地退出生董仲舒构造的这个以中央为起点,以方位为轴向,两向度展开的世界秩序,由于儒家的兴起,对于中国传统社会产生了持续的、深刻的影响。由于在中国古人那里,建筑索来就是重要的确立和达成合理的宇宙秩序的手段,因此,在有着久远的按照宇宙格局进行营造的传统脉络中,董仲舒制造的这个严整的宇宙秩序,也就很自然地成为中国古代社会中,人们整理自己的生存环境的出发点和基本资源。

尤其是在经历宋明理学进一步对中国传统文化系统整理和传承的过程之中,建筑作为社会秩序建构的重要手段被加以强化;被围合的院落最终成了高规格的汉地传统住宅中必备的元素,并且以此为枢纽,造就了强调南北轴线纵深延展的布局形态。

结束语

我国是一个历史文化非常久远的国家,在社会的不断发展中,建筑的风格与形式也在不断变化。合院住宅是我国传统的住宅形式,这类建筑的起源非常早,而且体现了当地的文化与特色。合院住宅的形式在我国中原地区比较常见,尤其在北京,四合院建筑是一种较为常见的建筑类型。合院住宅的对称性与美观性非常强,而且在封建社会时,这种类型的建筑已经发展较为成熟,这对现代社会建筑设计的提升也有很大的帮助。

参考文献

[1]寻胜兰.源与流: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M].南昌:江西美术出版社,2007.

[2]东美红.文化沙湾:传统文化在现代设计中的传承与传播[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3]王鲁民,段建强.略论中国传统合院住宅形式的固化与沿用[J].华中建筑,2005(05).

作者:李应龙

中原地区住宅建筑论文 篇3:

中原木雕的历史渊源与艺术成就

作者简介:梁俊锋(1964.11-),河南省临颍县人,自上世纪80年代起开始从事木雕设计创作。中国木雕艺术大师、中原木雕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中国工艺美术协会会员、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会员,现为河南省漯河市南街村工艺品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总设计师,河南天赐一木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董事长,多件作品获国家级大奖。

摘 要:中原是中华木雕艺术的发源地,远在在龙山时期(距今4500年),已掌握了拼板、榫卯、装鋬等技术,出现了鼓、斗、觚、匣、案、俎、盘、勺等后世常用木器的基本器形和装饰纹样。夏商周三代中原木作业飞跃发展,门类更多样,分工更专业,造车业和漆木器已成为中原地区手工业生产的重要门类,并已开始对木作技艺进行理论化总结,产生了《考工记》这一伟大著作。及至战国、秦汉,中原地区把古代漆木器的制作、装饰推向了一个空前的高度,使得这一时期成为中国漆木器艺术史上的一个高峰。唐宋时期,不仅是中国古代建筑发展成熟更是建筑理论的巅峰时期,产生于中原的《营造法式》,集中反映了是中原木作技术与理论对世界建筑界、木作工艺界作出的伟大贡献。明清时期中原木雕上承唐宋,在雕刻技艺手法还是创作题材上有所创新和发展,中原地区会馆建筑雕刻艺术冠绝一时。

关键词:中原;木作;木雕

“木作”一词最早见于北宋的《营造法式》,是中华传统制木工艺的习称。木作又有大小之分,大木作指构造房屋之木架,小木作则概指木构家具及各类木器和精细的建筑装修。小木作后来进一步分为细木作、圆木作、雕花作、巧木作等。木作涵盖了所有以榫卯结构和雕刻为基本工艺的中华木作艺术品,木作集中反映了中华民族高超技艺水平和独特价值内涵,是我们的民族文化瑰宝。①

由于建筑技术和材料的革新,“大木作”逐渐淡出我们的视野,现今“木作”一词多指“木雕”。木雕涵盖范围极广,大至古建筑的雕梁画栋、飞罩、挂络、门窗格扇;小至联匾、陈设工艺品,中及台、几、案、架、床、橱、箱、桌、椅等家具。根据其应用及装饰的范围,可分为建筑雕刻、家具雕刻、陈设工艺品雕刻三大类。

如今谈起木雕,社会上有所谓“中国四大木雕”之说,即东阳木雕、黄杨木雕、潮州木雕、龙眼木雕。“四大木雕”,地域上都集中在南方地区,木雕工艺各有所长。追源溯流,远者可至唐宋,直接源头多数只能上溯至明清。中华文明五千年的文明史,手工业技艺源远流长,难道作为中国工艺美术史的重要组成部分的木雕,其历史竟如此短暂吗?

答案当然是否定的。现今的四大木雕之说,忽略了中国木雕的鼻祖和源头——中原木雕。可以说,中华木雕的基本技法、核心美学指导思想、基本创作题材都肇始、奠定、成熟于中原地区,目前南方的木雕技艺只能说是继承、发扬了中原木雕的传统,只能算得上是中原木雕的余韵与支流。中原地区早期木雕实物因为保存条件的限制,留存下来的并不多,宋元以降,因经济中心的南移,中原木雕工艺南传,也不再处于领先地位,以致如今人们提起木雕工艺,往往会将其遗忘。中原木雕源远流长,对中国木雕工艺的形成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值得我们重新审视和深入研究。

一、史前至西周——中原木雕的奠基时期

木作同石器制作、骨器制作业一样,是最早产生于旧石器时代的手工业门类。根据常理推断,木材分布广泛且易于加工,应是人类最早使用的材质,旧石器时代已经制作木器并较广泛地使用,是确定无疑的。中原地区史前时期的木作技术已经应用于建筑、生产和生活领域。

根据考古成果,中原地区史前建筑多属土木结构,用木柱支撑屋顶,有的墙体为木骨泥墙,屋顶上有椽、梁等木构件,木柱、墙体木骨、椽和梁已经是中国传统木结构的雏形。在山西襄汾陶寺龙山文化墓地出土了的一批彩绘木器。器形包括家具和炊厨用具、盛器、食器、乐器等。从其榫卯结构、彩绘图案以及拼板、装鋬工艺水平来看,中原地区至少在龙山文化时期,已出现大量彩绘木器,为中原地区商、周漆器工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夏商周三代——中原木雕发展的第一座高峰

据《考工记》记载:“有虞氏上陶,夏后氏上匠,殷人上梓,周人上舆”。②这说明:夏商周三代,木作业是当时手工业的主导部门,且木作业已有精细化、专业化发展趋势。夏商木作成就突出表现在造车和建筑营造技术上。

造车是一种工艺复杂、技术要求较高的手工业门类,《考古记》曰:“故一器而工聚焉者,车为多”。③商代车子主要由两轮、一轴、一舆、一辕和一衡构成,除少数构件为青铜制品外,其它均为木质。洛阳东周王城发现的\"天子驾六\"车马坑、三门峡虢国墓地西周车马坑、新郑郑韩故城东周车马坑发现的木车,虽经过数千年的埋藏之后已经完全朽蚀成灰,但发掘清理出来的完整木车轮廓以及色彩鲜艳的彩绘漆饰依然能够显现出漆木车曾经的奢华。(插图1)

夏商周三代,中原地区出现了二里头遗址、偃师商城、郑州商城、洛邑等中国最早的一批都城,在这些规模宏大的都城遗址内,有庞大的建筑基址。至夏代晚期木架构已成为主要的结构形式。商代宫室、民居的出檐,大多已采用擎檐柱支撑的方式,已经出现了斗拱结构,由此可想见三代宫殿的恢弘气势,以及中原地区三代时期木作建筑工艺的高超水平。

中原地区不仅在木雕工艺上处于领先地位,更为重要的是理论成果——《周礼·考工记》。《考工记》虽为齐国官书,反映的当是中原地区的手工业发展水平,《考工记》崇尚“中”“和”的设计思想,“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的制造指导理论。以及“天人合一”讲求“天工”与“人工”的结合的生态美学观,无不对后世产生了重大影响。可以说,《考工记》中的生产经验和美学设计思想奠定了后世木作设计世代遵守的核心理念。④

三、战国至两汉——中原漆木器发展的黄金时期

战国至两汉时期是中国古代漆器最为发达的时代。中原地区发现的漆木器尤其以战国时期数量最为庞大,木胎漆器占总数的95% 以上,其中主要有乐器——排箫、瑟、琴,食器——案、盘、俎、碗、豆、簠、簋、笥,酒器——壶、方壶、耳杯、勺、斗等。

春秋战国时期,漆器的技艺取得长足的进步,并已成为国家重要的生产门类, 漆器礼器、兵器、交通工具和建筑构件等,涉及了社会生活的大部分领域。漆器装饰已有雕刻、彩绘、镶嵌、贴金等多种技法。秦汉时期的漆器在春秋战国时期漆器的基础上漆器制造业内部的分工更为明确,同时漆器的工艺也更为考究,外观更为华丽。战国至秦汉时期中原地区在秉承夏商西周时期木作技艺基础上,把古代漆木器的制作、装饰、品鉴、流通推向了一个空前的高度,其技艺成就和理论成果都使得这一时期成为中国漆木器艺术史上的一个高峰。

四、魏晋至唐宋——中原木构建筑发展的成熟与建筑理论的高峰

秦汉以后,随着瓷器逐渐成为日常生活器具的主流,漆木器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相对有所降低。木雕技艺则主要表现在了木构建筑上。随着佛教的传入,木建筑进入了新一轮的高峰期。早在东汉时期,从班固《两都赋》及张衡《二京赋》的华丽文字中可以想象中原地区洛阳和南阳城市建设繁华景象。从河南所见大量东汉陶楼名器中,可知当时正以高层木结构取代高台建筑,斗拱的形式也在逐渐完善,屋顶形式几乎包含了后世所能见到的基本形式。东汉时期是我国木结构建筑体系基本形成的时期,而体系的形成的中心在中原。⑤

北魏时期,随着佛教的传播,匠师们将印度的佛教建筑与中国木构楼阁建筑相融合,创造了\"上累金盘、下为重屋\"的中国式高塔建筑。唐宋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的高峰,也是中国古代建筑发展成熟的时期,更是中国古典园林的奠基阶段。唐朝的建筑技术木建筑设计和施工中已运用较为成熟的模数制。中唐以后,营建住宅园林时不仅已运用了空间节奏划分、比例、对比、掩映、借景、对景、喻意等明清江南园林中所有的造园手法,且出现了以动物强化意境、以声激情甚至以温差营造小气候的高超手法。并为后世留下了《池上篇》这一园林建造理论名著。

宋代建筑理论成就值得大书特书。新郑人李诫奉敕于元符三年(1100)编成、崇宁二年(1103)刊行的《营造法式》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全面、系统、科学的建筑总结。在木结构材料力学、构造技术方面规定,梁、枋、斗拱等重要矩形结构构件,不仅为当时建筑活动提供了规范,而且为今人研究宋代以前的建筑典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从《营造法式》也可看出,传统的木雕技法早在北宋时期已经基本完备,其书卷十二记载有混作(圆雕)、雕插写生华(浮雕)、起突卷叶华(落地雕)、剔地洼叶华(落地平雕)等四种技法,这基本上已涵盖了后世木雕的主要技法。

不论是《营造法式》的编修者,还是其编修的地点与背景,都可以说这是一部产生于中原地区的建筑学著作,是中原地区对世界建筑史作出的巨大贡献。《营造法式》同时也是中原木作技术理论化、系统化,高度发达的绝好注脚。

五、元至明清——中原木雕的最后高峰

明清时期中原建筑与木雕的活力主要体现在商业会馆和各地特色民居上。因中原处于中国陆路与黄河、淮河、长江三大水运通道相交接的枢纽位置,几大交通枢纽的商业城镇被南北行商大贾尤其是晋陕商人掌控,其所建的会馆建筑,成为中原乃至全国明清建筑中最绚丽、最具文化特色的作品,其中尤以南阳的赊旗镇、渐川荆紫关镇中的会馆群和洛阳的潞泽会馆、山陕会馆以及开封山陕甘会馆、周口关帝庙为典型代表。清代赊旗镇山陕会馆和开封山陕甘会馆上的术雕、石雕,均出自中原本地匠师之手,技艺之精冠盖海内。

图5 社旗山陕会馆全景(《中原文化大典》) 图6 麒麟送子及竹报平安木雕(《河南民居》)

社旗山陕会馆的木雕装饰艺术与石刻装饰艺术两相媲美,并称“双绝”。 “无木不雕、无石不刻”是会馆独特的建筑风格。木雕分布范围广,绝大多数的额枋、垂花门楼、雀替、内檐装修之格扇、槛板、甚至穿插梁板及斗拱等处都装饰有木雕作品,且雕镂工艺复杂,综合运用浅浮雕、深浮雕、阴刻、透雕等众多表现手法。

中原民居建筑类型多样,有村落、庄园、名宦豪宅,普通民宅等。民居建筑的装饰艺术总的来书以简单实用为主,有明显的地方特色,更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例如康百万庄园的室内装饰雕刻题材和造型等方面处处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园内的家具木料大多来自当地榆树、槐树、柏树、谏树、杨树、泡桐树,伴有少量紫檀与金丝楠木等外来的贵重木材。家具的表面处理也采用天然的大漆髹饰,颜色以棕褐色和黑色为主。同时在家具的图案纹样与形体造型上,大都是以花卉植物图案为主的自然纹样,如竹节纹、葫芦纹、牡丹纹、莲纹、瓜楞纹、荷花纹、石榴纹、菊花、寿桃、松树、太阳花、西番莲等。简洁实用,并与整体造型统一。

总的来说,中原明清木雕以古建筑构件雕刻为大宗,主要分布在额枋、雀替花罩、垂柱、梁头斗拱和拱眼、隔扇门窗等建筑结构构件上。这些结构构件的雕刻在不影响构件使用功能的情况下,经过美学加工而后成为具有装饰性的构件,寄托了古人对生活的美好愿望和审美情趣。木雕的另一主要媒介就是家具,家具为日常用品,要求材质优良,结构坚固,雕刻精细。大户的家具如桌、条案、座椅、床榻、台架等,无不使用雕刻。最突出的当属顶子床的床架、太师椅靠背、桌案腿与面框的连接部位。中原木雕技法在圆雕、浮雕、落地雕、落地平雕四种技法的基础上,出现了透雕以及多层透雕的玲珑雕以及贴雕和嵌雕等新技法。木雕题材主要有吉祥寓意类和人文轶事类两大类。⑥

明清时期中原地区的木雕艺术在继承唐宋的基础上,不论在雕刻技艺手法还是创作题材上都有所创新和发展,特别是会馆建筑雕刻艺术,可谓一时之冠。但是清中晚期以来,随着国力的衰弱,中原的商业已不复当年的盛况。不论是会馆建筑和是民居建筑已不像之前历史时期那般绚丽夺目。随着技艺人才流失,技艺传承出现断代,及至清末民初中原木雕相对南方木雕的发展而言,已较之逊色。

结语:亟待振兴的中原木雕

中原地区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作为中国工艺美术璀璨之花的木雕,在距今四千五百年之前,已在中原地区诞生。夏商周三代制车业和漆木器已成为中原地区手工业生产的重要门类。战国、秦汉是中国漆木器艺术史上的一个高峰。唐宋时期是中国建筑理论的巅峰时期,产生于中原地区的《营造法式》,集中反映了是中原木作技术与理论的巨大成就,同时也是对世界建筑界、木作工艺界作出的伟大贡献。明清时期中原木雕上承唐宋,在雕刻技艺手法还是创作题材上有所创新和发展,会馆建筑雕刻艺术冠绝一时。

通观中原地区绚烂夺目的木雕发展历史,我们不禁感叹,中国木雕的鼻祖和源头是中原木雕。中国木雕的基本技法、核心美学指导思想、基本创作题材都肇始、奠定、成熟于中原地区。中原木雕的成就不仅仅在技艺水平上,更是在美学思想、设计理念上,这些包含了中原地区无数能工巧匠辛勤劳动和智慧的理念、这些融入渗透进中华木雕的骨髓的核心理念,才是中原木雕对中国乃至世界建筑、工艺美术界的最大、最深远的贡献。

中国的传统木雕装饰圆润、柔和,对称、均衡的美学特征,吉祥纳福的深刻内涵,生态、环保“天人合一”的自然生态观念,是我们今天木雕行业学习不尽的财富,值得认真专研探索。如今,中原经济区、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等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中原木雕一定能重新振兴。

注解

① 韩维生、张书宝、王宏斌、赵明磊:《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木作及其保护》,西北林学院学报2012年4月。

② 《周礼·考工记》,孙诒让:《周礼正义》,中华书局,2008年。

③ 同上

④ 李艳:《〈考工记〉工艺美学思想研究》,郑州大学2005年硕士论文;闻人军:《考工记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

⑤ 杜启明主编:《中原文化大典·建筑卷》,中州古籍出版社,2008年。

⑥ 荣树坤:《河南康百万庄园室内与家具装饰艺术研究》,东北林业大学2012年硕士论文。

作者:梁俊锋

上一篇:手机调查报告优选3篇下一篇:统计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