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实验方法归纳

2022-11-0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初中物理实验方法归纳

初中物理实验方法研究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物理实验以其精彩神奇、生动有趣的特点深受学生的喜爱。可以说物理实验的成功与否是物理教学成败的关键。通过实验,我们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训练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而物理实验的成败,又取决于实验方法是否得当。下面让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初中物理教学中常见的一些实验方法。

一、控制变量法

在多个因素同时存在的物理实验中,先考察其中一个因素对研究问题的影响,而保持其他因素不变的实验方法叫控制变量法。控制变量法是最常用的实验方法之一,在对多个因素同时起作用的实验探究过程中,我们都要用到控制变量法。

例如,在著名的“欧姆定律”实验中。欧姆虽然事先知道:电压和电阻的变化都会影响到电流的变化。但如果电路中的电流发生了变化,到底是由电压变化引起的还是由电阻变化引起的呢?欧姆认为:如果能控制电压不变,那么电流的变化就是由电阻的变化引起的;如果能控制电阻不变,那么电流的变化就是由电压的变化引起的。他的实验思路是控制变量法应用于实验探究的一个典型范例。正因为欧姆选择了正确的实验方法,再加上他十年的不懈努力,才最终在电学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电阻的单位也用他的名字来命名。

又如,探究“降落伞在空中滞留的时间”“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等实验都应用了控制变量法。

二、 等效替代法

在保证某种效果相同的前提下,将实际的、复杂的物理问题和物理过程转化为等效的、简单的、易于研究的物理问题和物理过程来处理的方法叫做等效替代法。

等效替代法能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是物理学中常用的一种实验方法。在“曹冲称象”故事中,聪明的小曹冲就是利用了等效替代法,才解决了其他文武大臣都无法解决的难题,从而千古留芳。

又如,在现代电子技术中,在分析一些复杂的电路时,人们常常只关注整个电路(或电路中的某一部分)的输入、输出关系(即电流和电压的变化关系)。这样我们就可以用一个简单的电路来代替复杂的电路,使问题得到简化,这个简单电路就是复杂电路的“等效电路”。另外在研究“合力”“等效电阻”等实验中均应用了等效替代法。

三、类比法

在认识和研究一些比较抽象的物理概念和规律时,我们常将它与生活中熟悉且有共同特点的现象进行类比。这种化抽象为具体、化难为易的方法叫做类比法。

类比法对物理学的发展,对学生学习物理有着巨大的作用。例如,在研究“电流与电压的规律”实验中,我们先把“电流”和“水流”、“电压”和“水压”进行类比,然后根据“水流”和“水压”的特点提出种种猜想来研究“电流”和“电压”的规律,从而使问题得到解决。

在教学实践中我曾有利用“类比法”成功突破实验难点的一个案例,供大家参考:

内容:九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三节《比热容》。

实验课题: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

实验现象:相同质量的水和沙吸收了相同的热量后,水的温度上升得少而沙的温度上升得多。

思考问题:水和沙相比哪种物质的吸热能力更强?

由于“吸热能力”这一物理现象比较抽象,同时学生受“温度高的物体吸收热量多”这种思维定势的影响,几乎所有学生都误认为是沙子的吸热能力更强。

为了突破这个难点,我把“两种物质的吸热能力(比热容)”与“两个人的喝酒能力(酒量)”进行了类比,并提出这样一个问题:“质量相同的两个人,都喝下了一瓶相同的啤酒。其中一人面不改色,体温上升得少;另一人面红耳赤,体温上升得多。请问:谁的喝酒能力更强(酒量更好)?”

学生们笑呵呵地回答:“面不改色,体温上升得少的人喝酒能力强。”当我再次问到:“在我们刚才的实验中,水和沙哪种物质的吸热能力更强”时,所有学生都答出了正确的答案:“水的吸热能力更强。”教学难点得到了突破,“比热容”这个复杂概念的教学也就迎刃面解了。

四、建模法

即将抽象的物理现象用简单易懂的具体模型来表示。

如卢瑟福提出用“原子核式结构模型”来表示“原子的结构”。物理学中用“磁感线”来表示“磁场的分布”规律,用“力的图示”来表示“力挫群雄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等,都用到了建模法。

五、转换法

即对一些看不见、摸不着的物理现象,或不易测量的物理量,把它转换成看得见、摸得着的现象或物理量,来间接认识或间接测量的实验方法。如根据“磁场对磁体有力的作用”来认识“磁场的规律”,利用“液体的热胀冷缩的”性质来“测量温度”等,都用到了转换法。

六、实验+推理法

如“牛顿第一定律”和“真空不能传声”两个实验用的都是这种方法。

七、其他方法

如比较归纳法、猜想法、公式法、图像法等。

以上我们探讨了初中物理中常见的一些实验方法,在一个实验中并非所有方法都得使用。在以后的实验教学工作中,我们必须引导学生选择适当的实验方法,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只有这样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才能具有卓越的创新精神和非凡的创造能力,中华民族才能具有源源不断的动力,才能成为永不落后的民族。

作者:罗小会

第2篇: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方法的创新

【摘要】在实际教学中,很多初中物理教师对实验的重视程度不足,创新力度不够,导致物理实验教学效果不够理想。在新的教育背景下,初中物理实验教学必须要走出困境,创新实验教学方法,给初中生提供操作的机会和平台,进而实现初中生物理素养的提升。文章结合笔者工作实践,先分析实验在物理教学中的作用,再研究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方法的创新策略。

【关键词】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方法;创新

初中物理实验是物理课堂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也是培养初中生探索兴趣和科学精神的关键。在日常教学中,初中物理教师应帮助初中生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多给初中生提供参与物理实验的机会,通过不同的实验形式向初中生渗透物理思想,养成严肃认真的学风。但由于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使得有些物理教师偏向于理论教学,把物理实验当成了教学的附属,时间充裕了就组织实验,时间不充裕了就以演示实验代替学生实验,这样会降低学生的实验兴趣,影响物理整体教学效率。因此,初中物理教师要找到适合的实验教学方式,利用現代化手段打造高效物理课堂,使初中生更好地掌握物理知识和技能,使物理实验教学更加多元化和开放化。

一、实验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作用

1.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造能力。面对深奥的物理知识,如果仅依靠理论讲解,很难让初中生打起精神,学生也不能全面地理解知识。而通过物理实验教学,可以引导初中生利用已有的学习经验去探索物理现象的本质,指导初中生找到学习物理的动力。一方面,物理教师要引导学生去参与实验,能让学生养成探究的习惯,进而培养创造能力[1]。另一方面,在学生实验的过程中,物理教师要创设问题情境,学生通过解答问题,营造良好的课堂环境,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2.有利于促进师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在物理课堂上,由于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有些初中物理教师会占据课堂的主动权,不给初中生自由发挥的机会,师生之间的关系并不和谐,甚至有的学生会出现逆反心理,使得物理课堂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2]。而随着物理实验教学的深入开展,师生关系得到了优化,物理教师在学生实验的时候给予及时指导和帮助,能为学生养成科学素养提供必要的支持。而且,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进行实验的创新,给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实验资源,使每个学生都能够在实验中体验到物理的乐趣。

3.通过实验,有利于学生学会构建物理模型。以前,初中生学习物理只是停留在书本上,头脑中都是死记硬背的知识,不懂得活学活用,也没有形成物理框架,在解决物理问题的时候经常会出现困难。而在物理实验教学中,物理教师要指导学生建立物理模型,加深对物理概念和定理的了解,激发初中生物理探究的欲望。对于一些难度较大的物理实验,物理教师可以让学生分组合作,让学生在小组中互相分享知识,取长补短,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初中生运用实验原理推理论证、设计物理实验的能力[3]。

二、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方法的创新策略

1.挖掘日常生活资源,丰富实验内容。初中生对物理实验保持着高度的热情,他们喜欢在实验中挑战自我,尝试新的方式,因而,初中物理教师应该确保学生拥有足够的实验时间,给学生创造良好的实验空间,加强对初中生实验能力的培养。近年来,中考物理试题有了一些新的变化,对于生活化的物理知识考查知识点有所增长。物理学科属于自然科学类,大多来源于生活,很多物理现象都会在生活中见到[4]。所以,初中物理教师要善于挖掘生活中的物理资源,指导初中生在实验中探索和反思,不断丰富物理实验内容。如,在讲解物理实验“液体压强的特点”时,要让初中生了解液体内部存在压强,连通器就是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教师要联系生活实际,解释相关现象,增强初中生的创新意识,使他们由表及里感悟物理的过程。物理教师在给学生展示水坝的图片时,要让学生思考:为什么水坝是上窄下宽的?经过探究得知,河水会对水坝产生压力,而且越往下压力会越大,水坝之所以上窄下宽主要是为了减轻自身压力,使水坝更加牢固。为什么电视里潜水员在深海和浅海潜水时穿的衣服是不同的?在教师的帮助下,学生得知:深海潜水服会更厚重一些,是因为水越深压力越大,穿厚的潜水服可以增强潜水员的抗压能力。通过结合日常生活资源,有助于进一步提高初中生的物理认知能力[5]。

2.开展虚拟物理实验,提高教学质量。初中物理实验涉及的范围很广,是初中生接触物理的最佳渠道。但是有些物理实验存在危险,不方便在实验室中进行;有些物理实验现象通过肉眼观察不出来,在实验室中操作效果不明显;有些物理实验由于缺乏实验器材和设施等,在实验室无法完成。因此,就需要初中物理教师开展虚拟物理实验,变微观为宏观,变抽象为具体,给初中生更加直观的感受,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6]。如,在讲解物理实验“组装电路”时,有些学生对电路的串联和并联掌握得不够扎实,如果让他们直接去连接电路,在通电后很有可能发生危险。这时,物理教师就可以通过教学模拟软件,让初中生先在软件上进行组装,如果组装不正确,模拟通电的时候就会发出错误提示。学生在模拟软件上组装成功后,再进行实际的电路组装就会变得十分轻松,能够有效锻炼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在做声音传播的实验时,真空铃是一个非常贵重的仪器,很多学校都没有,所以通过虚拟实验可以让学生大开眼界,仿佛亲自操作一样,获得切实的实验体验。又如,我们在做压力的相关实验时,压力对桌面也会造成特别小的变形,但是仅凭借肉眼是无法看到的,这时教师就可以在虚拟实验中向学生展示桌子变形的画面,进而提高物理实验质量。

3.组织学生开展辩论,培养创新精神。在物理实验课堂上,经常会看到学生激情澎湃地做实验,实验效果看上去非常好,但是过后询问学生的时候,会发现学生对物理实验的掌握程度是非常低的,这就暴露出一个现实问题:学生没有学会举一反三和学以致用,导致物理实验做过之后就忘了。所以,为了加强初中生的实验效率,物理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辩论活动,既要对实验的整个过程进行思考和研究,还要根据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辩论,使初中生的操作技能得到巩固,创新精神不断提升。如,“测定小灯泡的电阻”的实验目标是要求学生掌握电压表和电流表的使用,运用欧姆定律测量电阻,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培养学生之间相互协作的精神。为此,物理教师就可以引导初中生思考:如何选择电表的量程?根据已有的电路图,怎样测电阻?可以用不同温度下测得的阻值求平均值吗?初中生经过激烈的辩论,出现了很多思维的闪光点,这时物理教师要给予及时的表扬,还要为学生介绍很多测量电阻的小技巧,初中生听得津津有味,学习方式更加多样化。在实验过程中,学生勇于提出自己的观点和发现的问题,使得实验过程更具有挑战性和趣味性,能够有效掌握科学的实验方法[7]。

4.组建实验兴趣小组,拓宽物理视野。为了对物理实验教学进行拓展和延伸,初中物理教师组织学生建立了物理实验兴趣小组,选择有实验兴趣和实验能力的学生加入实验小组中,定期开展各类物理实验活动,一方面,能够拓宽初中生的视野,另一方面,给初中生提供了进一步发展的动力,促进初中生物理核心素养的提升。为此,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走到社会中收集数据,观察物理现象,然后进行总结和实验,使得学生的动力十足,改变传统单调僵化的实验方式,提升初中生的思维变通性。如,在学习了凸透镜成像以后,物理实验小组的学生可以拿出家里的放大镜、老花镜等进行实验,掌握凸透镜在生活中的成像规律,了解物距、像距、焦距之间的关系。物理教师带领学生绘画凸透镜在不同位置的成像光路图,使初中生更加热衷物理实验。在学习了摩擦力的知识后,兴趣小组的学生可以去探索为什么鞋底会有很多条纹,洗衣机是通过什么原理来清洗衣服的,风吹过海面时为什么会形成风海流,这样就实现了生活与物理的相互融合,学生的上升空间更大,多渠道、多形式、多手段地学习物理。

总之,初中物理教师应该深刻把握新课改理念,以初中生的实际需求为出发点,积极探索实验教学的新思路,构建全方位、系统化的物理实验课程,满足全体初中生的需求,实现创新教育。此外,还应该给初中生更多自由的空间,让初中生在实验过程中增长能力、积累经验、保持活力,从而推动初中物理教学事业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靳淑艳.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方法的创新思路[J].学周刊,2014(08):129.

[2]刘玉龙.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方法的创新研究[J].科普童话,2020(03):78.

[3]聂群群.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方法创新对策探讨[J].中国校外教育,2020(01):142.

[4]王林.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方法的创新思路研究[J].造纸装备及材料,2020(02):71-72.

[5]唐學文.依托实验提升初中物理教学有效性[J].新课程研究:下旬,2015(11):75-76.

[6]黄平媛.浅谈物理实验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重要性[J].中学物理:初中版,2016(04):47-48.

[7]郭建南.如何让实验教学为初中物理课程扬帆起航[J].中学物理:初中版,2015(10):87-88.

编辑:张昀

作者:李宝泉

第3篇:初中物理实验方法及评价改进研究

摘要:对于初中的教学来说,初中的物理知识对于初中学生也更加的重要。而实验作为物理学科最基本的组成,在激发学生对于物理学习方面的兴趣同样是不可替代的。它能够促使学生更加深刻的认知物理知识,并且能够培养学生实践动手的能力及科学探究的素养,挖掘学生对于物理的创造潜能。对于初中物理的教学,教师要重视对于实验的演示教学,通过采用多媒体技术对课本,对教材的实验内容进行一定的完整讲解,增强学生对于物理学习的兴趣,提高物理教学的效率及整体教学成果。

关键词:初中物理;物理实验教学;物理实验改进;教学研究

引言:

初中物理是一门对学生动手能力及逻辑思维要求较高的学科。教师的实验引导教学,能使学生对物理有更加深刻的理解,不仅仅局限于课本上的知识,还能够将实际的知识与生活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在我国新课改的要求下,初中的物理实验教学与新课改的教学目标还有着较大的差距。教师要对物理实验教学进行一个全面的创新改革,优化物理教学的实验过程,让学生能够在实际的物理实验操作过程中,深彻的理解物理知识,认识物理规律,培养学生观察的能力以及动手操作能力,增强学生对于物理学习的兴趣。

一、重视实验操作,增强试验演示效果

物理实验的教学能够更加真实有效的帮助学生了解物理的知识。学生要更好地掌握对于初中物理的知识,就必须打好坚实的基础,重视实验基本课程。另外,学校以及教师要重视对于实验的教学,要积极的采购完备的实验器材,让每个学生能在具体的实验操作课程中拥有切实可行实验工具。另外也要重视实验课程的安排,让学生能够有足够的时间来动手操作关于教材上的实验,锻炼其动手能力,增加对于物理知识的深刻理解,激发起学习兴趣。

同时在学生操作实验之前,要先对实验进行一个演示。实验的演示能够更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通过演示对实验的具体操作步骤有一个基本的掌握,还能够使学生在具体的实验操作过程中,注重对实验结果的认知,对于物理知识理解更加深刻。同时演示教学也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有更好的学习动机,让学生成为实验操作的主体,更好地激发权费物理学习的兴趣。

二、合理运用多媒体教学

同时,多媒体技术对于物理的实验教学起到了一个非常好的辅助作用。例如在对于初中物理摩擦静电现象的教学中,需要利用到原子的结构,但是原子的结构通常是无法直观的向学生演示的,虽然有模型或者图片等辅助教学工具,但是这样的解释依然非常的生硬,不能够生动的反原子运动的规律。同时还有一些实验在教学中难以进行,只能够让学生明白实验的原理,但是对于过程中的发生的现象以及反应的进行是学生不能够直观观察的,这样不利于学生的思考,总结,分析对于此实验状况的问题,这是多媒体技术就会发生很大的作用。可以通过对媒体教学中对于特殊实验教材的选用,让学生对于整体的实验有着更加直观的认识,也可以加深学生对此实验的印象。

例如在学习光的折射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对插入水中的棍子看起来折了,来引入对于光折射现象的反映,也可以通过挂圖来说明光的折射。但是这些都不能演示光在遇到透明介质时所真实的折射以及成像状况,而使用多媒体教学就能够很清晰的模拟出光的折射现象,能够使学生更加真实的理解,为什么棍子会在水中变折的原因,促进学生对光的折射规律更好的认知和理解[1]。

三、多元方法、思维转化

对于初中物理实验的改进及创新,可以对其实验教学方式进行创新。就是要在实验过程中对原来单一的实验进行更加多的实验创作,从多元角度让学生更加直观的认识到其物理规律。例如在讲解力的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可以采用简单的几种试验来对其进行讲解。可以利用拉力计等器材,让学生真实的理解相互作用。运用多种方式论证同一个道理,再起论证过程中能够让学生更好,更真切的理解到这个真理是普遍存在的,而不是使学生将思维固化在某一个具体的事例中,要懂得对于思维的多元转化,以及灵活运用,对物理规律的知识掌握更加深刻[2]。

四、锻炼学生自主创作,演示实验的能力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能起到一个引导的作用,最主要的还是让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让教师把部分演示的实验交由学生完成,在这个过程中不仅能够考察学生对于此物理知识的掌握程度,还能够培养学生对于物理操作的动手能力,以及其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要让学生在了解物理知识的情况下,自己进行实验的创作演示,这样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物理学习兴趣,同时能够使学生对于物理知识的掌握更加的深刻。让学生在物理实验过程中学会对于思维的转换,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得到充分的锻炼,还能够使学生掌握的科学的方法,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

五、结束语

物理从始至终都是一门抽象派的学科,而初中的物理实验教学也是非常有必要攻克的难题,。物理实验的开展对于学生的物理认知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随着新课改的实行,学校和教师要对实验课程有一个充分的重视,要对物理实验课程做更加深刻的创新,让学生了解物理认知,提高学生的物理知识。要充分重视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才能更好地完成物理实验的教学计划,达到教学目的。

参考文献

[1]:李学平.试论新课改下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的改进与创新[J].教育科学:全文版,2016,000(003):00224-00224.

[2]:王林.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方法的创新思路研究[J].造纸装备及材料,2020,v.49;No.185(02):221-221.

(河北省唐山市丰润区丰润镇中学064000)

作者:刘慧君

第4篇:最牛高中物理实验电阻测量方法归纳与总结

恒定电流 电阻测量方法归纳

电阻测量一直是高中物理电学实验中的重头戏,高中物理教材中编排的电学实验对电阻的测量仅仅给出了一个大概的框架,实际上电阻的测量方法很多,了解并掌握电阻的测量方法可以使学生对电学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刻和透彻。

一、基本方法-----伏安法(V-A法)

伏安法测量电阻主要涉及测量电路的选择,控制电路的选择和实验器材的选择。

1、原理:根据部分电路欧姆定律。

2、控制电路的选择

控制电路有两种:一种是限流电路(如图1);另一种是分压电路。(如图2)

(1)限流电路是将电源和可变电阻串联,通过改变电阻的阻值,以达到改变电路的电流,但电流的改变是有一定范围的。其优点是节省能量;一般在两种控制电路都可以选择的时候,优先考虑限流电路。 图1 (2)分压电路是将电源和可变电阻的总值串联起来,再从可变电阻的两个接线柱引出导线。如图2,其输出电压由ap之间的电阻决定,这样其输出电压的范围可以从零开始变化到接近于电源的电动势。在下列三种情况下,一定要使用分压电路: ① 要求测量数值从零开始变化或在坐标图中画出图线。 ② 滑动变阻器的总值比待测电阻的阻值小得多。 ③ 电流表和电压表的量程比电路中的电压和电流小。 图2

3、测量电路

由于伏特表、安培表存在电阻,所以测量电路有两种:即电流表内接和电流表外接。

(1)电流表内接和电流表外接的电路图分别见图

3、图4 (2)电流表内、外接法的选择,

图3 ①、已知RV 、 RA及待测电阻RX的大致阻值时可以利用相对误差判断 若RX>V,选用内接法,X

RARXRXRA②不知RV 、 RA及待测电阻RX,采用尝试法,见图5,当电压表的一端分别接在a、b两点时,如电流表示数有明显变化,用内接法;电压表示数有明显变化,用外接法。

(3)误差分析:

内接时误差是由于电流表分压引起的,其测量值偏大,即

R测 >R真(R测=RA+RX); 外接时误差是由于电压表分流引起的,其测量值偏小,即

R测

4、伏安法测电阻的电路的改进

0

图6

RRR图4

图5

RXRV)

RXRV0

图7

第 1页(共 4页) 如图

6、图7的两个测电阻的电路能够消除电表的内阻带来的误差,为什么?怎样测量?

二、由伏安法演变而来的其他测量定值电阻的方法归纳

(一)电压表和定值电阻替代法(V-R法)

【例1】有一个阻值已看不清楚的电阻器R,我们要测出它的阻值,但手边只有一个电池组,一个电压表,一个已知阻值的电阻器R0和几根导线,你有办法测出R的阻值吗?说出你的办法和理由。

(二)电压表和滑动变阻器替代法(V-RP法) 【例2】给你以下器材:一个电源(其电压未知),一个标有“20Ω,1A”的滑动变阻器,导线若干,一个开关,一只电压表,一个待测电阻Rx。请你设计一个能测出Rx电阻值的电路。要求:

1、画出你所设计的电路图(电压表连入电路后位置不可变动)。

2、简要写出实验操作步骤。

3、根据你所测出的物理量写出表达式Rx=_________。

(三)电压表和开关替代法(V-K法)

【例3】给你一个电池组、一个电压表、一个已知阻值的定值电阻R0、两个开关及几根导线,请你设法只连接一次电路就能测出未知电阻的阻值,画出电路图,写出实验步骤及未知电阻的表达式。

(四)电流表和定值电阻替代法(A-R法)

【例4】现有电池组、电流表、开关、导线和一个已知阻值的定值电阻R0,没有电压表,你如何测出被测电阻的阻值?

(五)电流表和滑动变阻器替代法(A-RP法)

【例5】 现有电池组、电流表、已知最大阻值的滑动变阻器、导线及开关,你如何测出被测电阻的阻值?

(六)电流表和开关替代法(A-K法)

【例6】有一个阻值看不清的电阻Rx,我们要测它的阻值,但手边只有一只电流表,一个已知阻值R0的定值电阻,二个开关和几根导线:

1、画出实验电路图。

2、写出实验步骤。

3、用测出量和已知量写出未知电阻Rx的表达式。

三、其他测量电阻的方法归纳

(一)欧姆表测电阻

1、欧姆表的结构、原理

它的结构如图1,由三个部件组成:G是内阻为Rg、 满偏电流为Ig的电流计。R是可变电阻,也称调零电阻, 电池的电动势为E,内阻为r。

图1 欧姆档测电阻的原理是根据闭合电路欧姆定律制成的。

当红、黑表笔接上待测电阻Rx时,由闭合电路欧姆定律可知:

I = E/(R+Rg+Rx+r)= E/(R内+RX)

由电流的表达式可知:通过电流计的电流虽然不与待测电阻成正比,但存在一一对应的关系,即测出相应的电流,就可算出相应的电阻,这就是欧姆表测电阻的基本原理。

2、使用注意事项:

(1) 欧姆表的指针偏转角度越大,待测电阻阻值越小,所以它的刻度与电流表、电压表刻度正好相反,即左大右小;电流表、电压表刻度是均匀的,而欧姆表的刻度是不均匀的,左密右稀,这是因为电流和电

第 2页(共 4页)

阻之间并不是正比也不是反比的关系。

(2)多用表上的红黑接线柱,表示+、-两极。黑表笔接电池的正极,红表笔接电池的负极,电流总是从红笔流入,黑笔流出。

(3)测量电阻时,每一次换档都应该进行调零

(4)测量时,应使指针尽可能在满刻度的中央附近。(一般在中值刻度的1/3区域) (5)测量时,被测电阻应和电源、其它的元件断开。

(6)测量时,不能用双手同时接触表笔,因为人体是一个电阻,使用完毕,将选择开关拨离欧姆档,一般旋至交流电压的最高档或OFF档。

(二) 用惠斯通电桥测量电阻

1、原理:惠斯通电桥的原理如图所示。电阻R

1、R

2、 R和待测电阻RX连成四边形,每一条边称为电桥的一个臂。在对角A和C之间接电源E,在对角B和D之间接检流计G。因此电桥由4个臂、电源和检流计三部分组成。当开关接通后,各条支路中均有电流通过,检流计支路起了沟通ABC和ADC两条支路的作用,好象一座“桥”一样,故称为“电桥”。适当调节R、R1和R2的大小,可以使桥上没有电流通过,即通过检流计的电流IG = 0,这时,B、D两点的电势相等。电桥的这种状态称为平衡状态。这时A、B之间的电势差等于A、D之间的电势差,B、C之间的电势差等于D、C之间的电势差。设ABC支路和ADC支路中的电流分别为I1和I2,由欧姆定律得

I1 RX = I2 R

I1 R1 = I2 R2 两式相除得: RXRR1R2

上式称为电桥的平衡条件。 所以RXRR1 通常将R / R2称为比率臂,将R1称为比较臂。 R

22、测量方法

如图,连接电路,取R

1、R2为定值电阻, R3为可变电阻箱(能够直接读出数值), Rx为待测电阻。调节R3,使电流计中的 读数为零,应用平衡条件,求出Rx。

(三)等效替代法测电阻

1、等效替代法就是在测量的过程中,让通过待测电阻的电流(或电压)和通过电阻箱的电流(或电压)相等。电路如图13,将单刀双掷开关调到a,闭合S1调节R,使安培表读数为I0,保持R不动,将单刀双掷开关打到b,调节R0使安培表读数仍为I0,则电阻箱的读数就是待测电阻的数值。

2、测量原理:图14是用伏特表完成的实验,同学们自己分析测量原理。

3、注意:主要元件为电阻箱和单刀双掷开关。虚线框内可用分压控制电路。

S2 S1

图13 图15 图14

(四)公式计算法测电阻

公式计算法主要是应用串并联电路的特点和全电路的知识进行分析,并求出待测电阻的数值。图1

5第 3页(共 4页)

是测量电阻Rx的电路, Rx为待测电阻,R为保护电阻,其阻值未知,R1为已知的定值电阻,电源电动势为E未知,S

1、S2均为单刀双掷开关,A为电流表,其内阻不计。 (1)测量Rx的步骤为:S2向d闭合,S1向

闭合,记下电流表的读数I1,再将S2向c闭合,S1向

闭合,记下电流表读数I2。 (2)计算Rx的公式为Rx=

(五)补偿法测电阻

1、基本原理:在一定温度下,直流电通过待测电阻Rx时,用电压表测出Rx两端的电压U,用电流表测出通过Rx的电流I,则电阻值可表示为:Rx=U/I

2、试验方法:连接如下电路图,调节R3使检流计G无电流通过(指针指零),这时电压表指示的电压值Ubd等于Rx两端的电压Uac,即b,d之间的电压补偿了Rx两端的电压。清除了电压内阻对电路的影响。 补偿法测电阻的优点

补偿法测电阻比伏安法测电阻产生的误差要小,这主要是因为补偿法测电阻时没有引入测量仪表自身的电阻,从而降低了系统误差,提高了测量正确度。

电路简单,实用性强。电路中的元件和仪表都是常用器件,并且个滑动变阻器和电阻箱的阻值是否准确均不会影响被测电阻的测量值,从而对电阻器件的选择降低了要求。

调节方便,电路通过粗调和细调的设计,既可以提高测量的速度,又可以保护检流计,这是电桥发测量电阻时很难做到的。

修正系统误差。电路中测量仪表自身的电阻与测量结果无关,从而降低了测量方法引入的误差,这是单纯伏案法测量电阻时无法做到的。

以上电阻测量的五种方法,同学们在平时解题时可视具体情况灵活选用。

第 4页(共 4页)

第5篇:初中物理实验方法

物理方法既是科学家研究问题的方法,也是学生在学习物理中常用的方法,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掌握一些探究问题的物理方法。初中阶段有哪些物理方法?

一、常见的物理方法

模型法:即将抽象的物理现象用简单易懂的具体模型表示。如用太阳系模型

代表原子结构,用简单的线条代表杠杆等。

转换法:一些看不见,摸不着的物理现象,不好直接认识它,我们常根据它

们表现出来的看的见、摸的着的现象来间接认识它们。如根据电流

的热效应来认识电流大小,根据磁场对磁体有力的作用来认识磁场

等。

等效法:在研究物理问题时,有时为了使问题简化,常用一个物理量来代替

其他所有物理量,但不会改变物理效果。如用合力替代各个分力,

用总电阻替代各部分电阻,浮力替代液体对物体的各个压力等。

描述法:为了研究问题的方便,我们常用线条等手段来描述各种看不见的现

象。如用光线来描述光,用磁感线来描述磁场,用力的图示描述力

等。

类比法:在认识一些物理概念时,我们常将它与生活中熟悉且有共同特点的

现象进行类比,以帮助我们理解它。如认识电流大小时,用水流进

行类比。认识电压时,用水压进行类比。

叠加法:物理学中常常把微小的、不易测量的同一物理量叠加起来,测量后

求平均值的方法俗称“叠加法”。

实验+推理法:有一些物理现象,由于受实验条件所限,无法直接验证,需要我们先进行实验,再进行合理推理得出正确结论,这也是一种常用的科学方法。如将一只闹钟放在密封的玻璃罩内,当罩内空气被抽走时,钟声变小,由此推理出:真空不能传声。

控制变量法:是初中物理中常用的探索问题和分析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之一,自然界发生的各种现象,往往是错综复杂的。决定某一个现象的产生和变化的因素常常也很多。为了弄清事物变化的原因和规律,必须设法把其中的一个或几个因素用人为的方法控制起来,使它保持不变,然后来比较,研究其他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这种研究问题的科学方法就是“控制变量法”。

初中物理实验大多都用到了这种方法,如通过导体的电流I受到导体电阻R和它两端电压U的影响,在研究电流I与电阻R的关系时,需要保持电压U不变;在研究电流I与电压U的关系时,需要保持电阻R不变。

控制变量法是一种最常用的、非常有效的探索客观物理规律的科学方法。

第6篇:初中物理实验方法总结

一、控制变量法在实验中或实际问题中,常有多个因素在变化,造成规律不易表现出来,这时可以先控制一些物理量不变,依次研究某一个因素的影响和利用。如气体的性质,压强、体积和温度通常是同时变化的,我们可以分别控制一个状态参量不变,寻找另外两个参量的关系,最后再进行统一。欧姆定律、牛顿第二定律等都是用这种方法研究的。

二、累积法把某些难以用常规仪器直接准确测量的物理量用累积的方法,将小量变大量,不仅可以便于测量,而且还可以提高测量的准确程度,减小误差。如测量均匀细金属丝直径时,可以采用密绕多匝的方法;测量单摆的周期时,可测30-50个全振动的时间;分析打点计时器打出的纸带时,可隔几个点找出计数点分析等。

三、等效替代法某些物理量不直观或不易测量,可以用较直观、较易测量而且又有等效效果的量代替,从而简化问题。如在验证动量守恒实验中,发生碰撞的两个小球的速度不易直接测量,可用水平位移代替水平速度研究;在描绘电场中的等势线时,用电流场来模拟电场等都用了等效思想。

四、放大法对于物理实验中微小量或小变化的观察,可采用放大的方法。例如游标卡尺、放大镜、显微镜等仪器都是按放大原理制成的。

六、外推法有些物理量可以局部观察或测量,作为它的极端情况,不易直观观测,如果把这局部观察测量得到的规律外推到极端,可以达到目的。例如在测电源电动势和内电阻的实验中,无法直接测量I=0(断路)时的路端电压(电动势)和短路(U=0)时的电流强度,通过一系列U、I对应值点画出直线并向两方延伸,交U轴点为电动势,交I轴点为短路电流。

七、近似法在复杂的物理现象和物体运动中,影响物理量的因素较多,有时为了突出主要矛盾,可以有意识设计实验条件、忽略次要因素的影响,用近似量当成真实量进行测量。

初中物理估算题 1.下列数据中,最接近实际情况的是(A)

A.中学生正常步行的速度约为l.0m/sB.将一枚鸡蛋举过头顶做功约为l0J

C.饺子煮熟即将出锅时的温度约为40℃D.教室里日光灯正常发光通过的电流约为10A

2.生活中经常对一些物理量进行估测,下列数值最接近实际情况的是 ( B )

A.人骑自行车的平均速度约为1m/sB.一元硬币的直径约为2.5cm

C.人沐浴时水的温度约为60℃D.电视机正常工作的电功率约为1000W

3.小理家准各买新房,他看到某开发商的广告称.乘车从新楼盘到一家大型商场的时间只需3分钟。据此你认为从新楼盘到该大型商场比较接近的路程是(C)

A.200mB.400mC.2000mD.10000m

4.以下说法中,与实际生活相符的是( D )

A.一支铅笔的长度约为15dmB.家庭电路的电压为36V

C.冰箱冷冻室的温度约为20℃D.声音在15℃的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0m/s

5. 人的正常体温约为(C) A. 30℃B.33℃C.37℃D.39℃

6.同学们学习物理知识以后,对身边的事或物进行了估测,以下较为贴近实际的估测数据是(ABD )

A.学校的课桌高度约为0.8mB.某初中生的质量大约为40kg

C.洗澡的热水温度约为75℃D.某同学跑100m成绩为14s

7.下列说法中,接近实际情况的是(C)

A.正常人的体温约为39℃B.地球的半径约为6400m

C.一个中学生的质量约为50kgD.—个成年人的正常步行速度约为3m/s

8.中学生的大姆指指甲面积约为(B) A.1mm2B.1cm2C.1dm2D.1m2

9.以下估测与实际情况相符的是(D)

A.人体感觉舒适的环境温度约为40℃B.人正常步行的速度约为5m/s

C.中学生脉搏跳动一次的时间约为3sD.一只普通鸡蛋的质量约为50g

10.对以下物理量的估测最接近实际的是(B)

A.广安市中考考室内的温度大约是48℃B.一支普通牙刷的长度大约是20cm

C.唱一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的时间大约是15minD.一袋普通方便面的质量大约是500g

11.下列数据中,最符合实际情况的是(C)

A.人的正常体温为39℃B.初中生掷实心球的距离约为30m

C.小红上学时步行的速度约是1.1m/sD.一位初中生体重约为20N

12.(2011鸡西)下列数据与事实相差较大的是(D)

A.教室内一盏日光灯的功率约为40WB.你正常步行的速度约为1.1 m/s

C.使人体感觉舒适的环境温度为20℃D.一名普通中学生正常步行上楼的功率为500W

13.一个鸡蛋的质量约是(C)A.0.5gB.5 gC.50 gD.500 g

14.(2011包头)下列四个选项中,平均速度最大的是(B)

A.航模飞行器以11m/s的速度飞行B.汽车以50km/h的速度在公路上行驶

C.百米赛跑中运动员用10s跑完全程D.从30m高处竖直下落的物体用了2.5s

15.某中学生的信息档案中,错误的信息是(D)

A.身高1.68mB.质量50kgC.体温36.5℃D.步行速度10m/s

16.下列说法最接近实际情况的是( B )

A.普通中学生使用的课桌高度是1.8m B.九年级男生的平均体重约为600N

C.按照交通部门规定,天津市快速路的最高限速为300km/h

D.按照国家规定,夏天公共建筑内的空调温度应控制在18℃

17.下列数剧中与实际相符的是(C) A.中学生脚的长度为50cmB.中学生的体重为50N

C.人体的密度约为1.0×10kg/mD.人在正常呼吸时肺内的气压约为10pa

18. (1)一个中学生的质量约为50_______(填上合适的单位),他跑100米所需的时间约为:_________(填上合适的单位)。 答案:kg11s

怎样找物理题中的隐含条件 学习在解物理习题时,经常会遇到这种情况,有些解题的必要条件,题中并为明确给出,而是隐含在字里行间。这样才能快速、准确地找出这些隐含条件呢?同学们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一.注意一些约定俗成的提法的含义

课本上经常用一些固定的提法来说明某些现象,这些提法中的某些词语由于已经约定俗成,所以具有确定不变的含义,知道了这些提法的含义,就等于知道了隐含条件。如“一物体在光滑面上运动„„”其中“光滑”的含义为不计摩擦,所以隐含条件为物体所受的摩擦为零。又如“一颗手榴弹在空中自由飞行„„”,其中“自由”的含义为手榴弹仅受重力作用,所以隐含条件为:手榴弹只受一个力---重力。

二.掌握一些物理现象的出现条件

一定的物理现象的出现,是以具备一定的条件为前提的,当知道什么条件具备时可出现什么现象后,一旦题目给出某种现象,马上可以找出相应的隐含条件。如“一个物体漂浮在液面上„„”,出现这种现象的条件是物体所受浮力等于物重,所以隐含条件是物体受到的浮力等于重力。 又如“一个物体匀速运动„„”要出现这种现象,前提条件是物体必须不受力或受平衡力作用,所以隐含条件为:物体不受力或受的是平衡力。

三.扩大知识面,记住一些有关数据之间的关系

同学们的知识面宜宽不宜窄。即使是一些仅需了解的知识也应给予足够的重视,同时对有些物理量的某些数据(比如物质的密度、比热等)之间的“大小”关系也应知道并记住。如“在照明电路中接了三盏灯„„三盏灯”,因为照明电路电压为220v,且所有用电器除非特别声明外,所隐含条件为;三灯并联,其电压为220v。又如“等质量的铁块和铝块哪个体积大?”显然,仅知道质量是无法判断的,还需知道密度,所以隐含条件为:铁的密度大于铝的密度。

四.熟练掌握概念和规律

物理概念和规律是在理论、实验的基础上总结、发现的,具有一定的普遍意义,掌握了它们,就能找出其中的隐含条件。 如“两个用电器串联在某一电路中„„”,由串联电路规律可知,电流强度处处相等,所以隐含条件为:通过两灯的电流强度相等。又如“两用电器并联在某一电路中„„”很显然,由并联电路规律可知,隐含条件为,两灯两端电压相等。

五.注意寻找一些物理量之间的外在关系

3 338

有些物理量,无任何联系,但人为附加一些条件后,便可使它们有一定的外在关系。如找出这些关系,就找出了隐含条件。比如“水和酒精先后装入同一瓶中,称其质量„„”,水和酒精无任何内在联系,但由于都先后装于同一瓶中,而瓶的容积是不变的,所以隐含条件为:水和酒精体积相等。又如“一天平两边分别放一铁块和一铝块,天平平衡„„”,由天平平衡条件可知,其隐含条件为:铁块和铝块质量相等。

总之,同学们只要做到多思、多知,就不难找出题中的隐含条件

一、控制变量法所谓控制变量法,就是在研究和解决问题的过成中,对影响事物变化规律的因素和条件加以人为控制,只改变某个变量的大小,而保证其他的变量不变,最终解决所研究的问题。这种探究方法在初中物理中应用的最为广泛。例如:“探究液体蒸发的快慢与哪些因素素有关?”、“探究浮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有关?”、“探究电流、电压与电阻的关系(即探究欧姆定律)”、“探究导体的电阻与哪些因素有关?”、“探究电磁铁的磁性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等等。

二、等效替代法用相等或容易测得的量代替不便直接求出的物理量,这种方法就是等效替代法。等效的方法是指面对一个较为复杂的问题,提出一个简单的方案或设想,而使它们的效果完全相同,从而将问题化难为易,求得解决。这种探究方法在初中物理中也时有应用。例如:“探究平面镜成像的规律”等。

三、转换法物理学中对于一些看不见、摸不着的现象或不易直接测量的物理量,通过用一些非常直观的现象去认识,或用易测量的物理量间接测量,一些比较抽象的看不见,摸不着的物质的微观现象,要研究它们的运动规律,使之转化为学生熟知的看得见摸得着的宏观现象来认识它们,这种研究问题的方法叫做转换法。这种探究方法在初中物理中也很常见。例如:“探究电流的热效应与电阻的关系”、“研究物体的热膨胀”等。

四、理想模型法实际现象和过程一般都十分复杂,涉及到众多因素,采用模型方法可起到简化和纯化的作用。忽略次要因素,从复杂事物中抽象出理想模型,合理近似地反应所研究事物的本质特征,这种研究问题的方法叫理想模型法。在初中物理能看到这种方法的应用。例如:原子结构的模型、光线、磁感线等。

五、科学推理法推理法是根据已知物理现象和规律,通过想象和推理对未知的现象做出科学的推理和预见。推理法是在观察实验的基础上,忽略次要因素,进行合理的推理,得出结论,达到认识事物本质的目的。例如:“探究真空能不能传声”、“探究牛顿第一运动定律”等。

六、类比法类比法是指将两个相似的事物做对比,从已知对象具有的某种性质推出未知对象具有相应性质的方法。类比法在物理中有广泛的应用。所谓类比,实际上是一种从特殊到特殊或从一般到一般的推理。它是根据两个(或两类)对象之间在某些方面的相同或相似而推出它们在其他方面也可能相同或相似的一种逻辑思维。例如:研究电压和电流的概念、研究物体的内能、研究电子绕原子核转动等。除此之外,物理学的研究还用得以下探究方法。

七、归纳法归纳法是通过样本信息来推断总体信息的技术。要作出正确的归纳,就要从整体中选出的样本足够大而且具有代表性。在实验中为了验证一个物理规律或定律,就要反复地通过实验来验证它的正确性,然后分析归纳,得出正确的结论。这种方法在初中物理中,应用也很普通。例如:“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探究阿基米德原理”、“

八、图像法利用图象这种特殊且形象的数学语言工具,来表达各种物理现象的过程和规律,这种方法叫图象法。物理图象不仅可以使抽象的概念直观形象,动态变化过程清晰,物理量之间的关系明确,还能表示出用语言难以表达的内涵。

九、猜想法猜想也称想象或幻想,是用已知的物理知识对某些未知的事物作出科学的预测。它是人的思维的最高境界,合理的想象往往是人类创造发明的源泉

第7篇: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方法的创新思路

孙 超

山东省济阳县实验中学,山东 济阳 251400 摘要: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实验教学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不同于理论、概念等知识教学,实验教学更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兴趣,能够提高物理的教学水平,本文分析了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方法的创新思路。 关键词: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方法、创新思路

新课改对各科的教学都提出了更高要求,各科都在进行改革,初中物理教学也是如此,要想实现新课标的要求,物理中的实验教学也需要创新教学方法。实验教学就是通过实验将书中的物理概念转化成可见的现象的教学方法,能够让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利于学生理解和吸收,让学生能够通过自身实践去验证物理知识,能够有效的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培养学生的物理素养。

1、通过多次进行实验巩固学生的物理理论知识

在初中物理学习中,观察和实验是非常重要的学习内容, 其本身就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因此在教学中,为了满足其科学性和实验性,实现新课标的要求,就需要使用实验探究的教学方法,并且进行多次实验,以此来巩固学生的物理知识的学习。比如在“力的作用效果”这节内容的教学中,在开始讲授概念知识的时候,很多学生都会在“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和“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这两个知识点上有所混淆,以往教师都会通过概念的角度来进行对比、讲解,想要让学生能够分清这两个概念,但是实际的教学效果并不好,还有的教师会对学生这样解释:“生活中物体运动需要力才能够运动”,这个说法也是不正确的,因此为了让学生更好的区分这两个知识点,就需要实验教学法,让学生通过实验理解知识,能够分清二者之间的区别,做出正确的判断。一般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会在课堂中让学生进行探究性的实验,通过让学生亲自动手做实验能够自己观察到其中的物理现象,加深体验。在实验中会有这样一个情景,都是将一辆小车从同一个斜面同一高度进行释放,只是不同的是放置在水平面上的东西不一样,分别是棉布、毛巾和木板,通过对这三种实验情况的比较,在限定的时间内比较小车滑行的距离长短,来分析物体运动受力的情况,可以让学生知道力并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正确的应该是力能够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为了让学生更加深刻的理解和区分,教师可以让学生多做几次实验,来增强学生的体验,加深记忆,通过不断的动手实验和观察,让学生能理解和巩固理论知识,还可以有效的培养学生的动手和思维能力。

2、借助多媒体技术开展虚拟实验

[3]

[2]

[1]科技的不断发展,信息化技术被应用到各个领域中,在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使用信息技术,通过利用多媒体独特的优势辅助教学,能够将抽象的物理知识直观、生动的展现到学生面前,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信息环境,能够有效的提高物理教学的效果。比如在学习“磁场”时,由于这是一种肉眼不可见的现象,磁分子和磁场形状学生是无法看到的,因此在对知识的理解上就会存在难度,对于磁场的实验,用小磁针和通电导体的作用等实验,如果仅靠教师通过语言进行表达的话,学生是很难吸收和理解的,因此使用多媒体教学将磁场、实验的过程和效果通过大屏幕展示给学生,教师可以准备三维图形或者视频资料,再结合传统的教学方法,加上教师的课堂讲解、重点知识板书、交互和反思等进行有机的结合,将物理知识由抽象化转为具体的、可见的,能够很好的调动学生的空间想象力,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虽然多媒体教学可以为教学带来很多的便利,减轻教师教学的压力,但是在多媒体教学的使用上,教师还需要进行正确的判断,不能过于依赖多媒体,要明确其只是一种教学辅助,切不可彻底的将传统的进行方法抛弃掉,通过演示也并不能代替所有实验,有些实验还是需要教师带领学生亲自实践的,这样更能加深学生的感受,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印象也会更深刻。

3、在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初中学生的价值观和心理都还处于发展的阶段,在教学中老师一个给予正确的引导,在这一阶段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学习习惯也是最佳时机,在实验教学中教师也要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与创新性方法。学生在教学中对于教学内容和实验内容有新的想法时,教师应该先肯定这种表现,给予学生一定的表扬,鼓励学生多提具有创新性的问题,培养学生要具备创新意识。大胆的猜想就是一个有效的培养创新思维的方法,在教学中只要没有得出最后的结论,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对实验的结果等进行大胆的猜想,对学习内容、实验结果等进行合理的假设,这样可以很好的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但是毕竟学生的知识水平等方面有限,因此他们提出的假设可能不合理,这时教师应该先鼓励学生,正确的引导学生,让学生进行创新性的学习。比如学习“大气压强”的时候,老师就可以先给学生留下思考问题,老师可以让学生准备一个盒装的饮料,让学生用吸管喝饮料,会发现盒子也变瘪了,再让学生用手捏盒子,盒子也瘪了。这说明盒子受力会产生变形。老师可以提问:“是什么让盒子瘪了?”,学生会发散自己的思维进行现象,得出的答案也是不同的,有的学生会说是吸管吸饮料的力量,有的学生会认为是手的压力,不管学生的答案是否正确,老师都应该先鼓励。对于那些不敢提问的学生,老师也要鼓励他们多提问,对于能够提出问题、特别是提出好的问题的同学,教师应该要充分地肯定,树立榜样作用,让其他的学生效仿,激发学生的提问热情。学生也可以课下通过各种方式自己查找答案,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通过自己的能力,让现有的知识得到拓展,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有利于学生的物理学习。 结束语:

[4]综上所述,初中的物理实验教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可以有效的提升学生对物理知识的理解和吸收,将抽象的物理知识通过实验展示给学生具体的物理现象,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注重这一教学方法的运用,采用多样的教学手段,提高教学的效果和质量,充分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和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提升学生的物理素养。 参考文献:

[1]安举.初中物理兴趣教学的趣引策略探讨[J].科技信息.2011(26) [2]李兴旺,李霞.新课标改革初中物理教学的几点体会[J].教学研究.2011(11) [3]樊建安.初中物理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10(1) [4]刘海连.初中物理实验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中学教学参考:理科版.2011(2)

第8篇:初中 物理常用科学方法总结 实验方法 1间接测量法

初中 物理常用科学方法总结 实验方法 1间接测量法: 声的产生原理,平面镜成像规律, 响度振幅的关系, 伏安法测电阻,密度的测量,速度的测量 , 测小灯泡的功率等

2实验推理法:研究牛一定律,研究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3控制变量法:密度的概念,速度的 概念,压强,比热容,电阻的概念

4实验归纳 法:凸透镜成像规律,力,的三要素,二力平衡条件,杠杆平衡条件,力和运动的关系,光的反射及折射规律

逻辑方法 1 理想化方法 :光线,,磁感线,动滑轮 ,匀速直线运动,光滑表面

2比较法,: 磁与电 电功与机械功 并联与串联 电阻与比热容与密度

3类比法;水流与电流,水压与电压 速度与功率 4等效法:力的合成,重心,串联,并联 ,电路总电阻

数学方法:1图象法 :重力与质量的关系,路程与时间的关系,熔化和沸腾的特点 ,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

2数学定义法:密度,速度,电阻,压强,功率,功,动能 机械能

第9篇:初中物理力学知识归纳

一、长度测量

1、长度测量最常用的工具:刻度尺。

2、长度的单位:千米(km)、米(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

3、米是长度国际单位的主单位。

4、刻度尺使用前要观察:零刻线、量程、分度值。

5、刻度尺的使用:

(1)用刻度尺测量时,尺要沿着所测长度;

(2)不利用磨损的零刻线; (3)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

6、读数——有效数字读法

(1)了解刻度尺的分度值;

(2)读出长度末端前的刻线读数; (3)多余部分自己估读;

(4)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7、测量结果是由数字和单位组成。

8、减小误差的方法:多次测量求平均值。

二、速度、路程和时间

1、物理学里把物体位置的变化叫机械运动(宏观运动),简称运动。(微观运动在热学部分复习)

2、参照物的定义:说物体在运动还是静止,要看以另外的哪个物体作标准,这个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参照物。

3、匀速直线运动:快慢不变、经过的路线是直线的运动,叫做匀速直线运动。

4、速度的物理意义:速度用来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

5、匀速直线速度的定义:在匀速直线运动中,速度的大小等于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6、速度的公式:

速度=路程/时间

v=s/t

7、速度的单位及单位换算:

(1)单位:米/秒

读作米每秒

千米/时

读作千米每时

(2)单位换算:1米/秒=3.6千米/时

8、速度值的物理意义:

例:7.2米/秒:一个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它在1秒内通过的路程是7.2米。 变速运动

定义:常见的运动物体的速度是变化的,这种运动叫变速运动。

平均速度:描述变速直线运动快慢的物理量是平均速度,它等于路程除以通过这段路程所用的时间。

9、平均速度

10、路程和时间的计算

(1)计算路程、时间、速度。(2)计算路程、时间、速度的比值。(3)多段路程、时间、速度的计算。(4)过桥及往返问题。

三、质量和密度

1、质量: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叫质量。

质量单位:国际单位制:主单位kg,常用单位:t、g、 mg

2、质量的理解:固体的质量不随物体的形态、状态、位置、温度而改变,所以质量是物体本身的一种属性。

3、质量测量: 日常生活中常用的测量工具:案秤、台秤、杆秤,实验室常用的测量工具托盘天平,也可用弹簧测力计测出物重,再通过公式m=G/g计算出物体质量。

4、密度

(1)定义:单位体积的某种物质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

(2)公式: ; 变形;

33(3)单位:国际单位制:主单位kg/m,常用单位g/cm。

3333-3333单位换算关系:1g/cm=10kg/m;1kg/m=10g/cm。水的密度为1.0×10kg/m,读作1.0×3310千克每立方米,它表示物理意义是:1立方米的水的质量为1.0×10千克。

(4)理解密度公式①同种材料,同种物质,。

不变,m与V成正比;物体的密度

与物体的质量、体积、形状无关,但与质量和体积的比值有关;密度随温度、压强、状态等改变而改变,不同物质密度一般不同,所以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

②质量相同的不同物质,密度

与体积成反比;体积相同的不同物质密度ρ与质量成正比。(5)图象:如图所示:甲>乙。

5、用天平和量筒测定固体和液体的密度

(1)、量筒与量杯的特点及使用方法。 (2)固体密度的测量:

(1)用天平测出固体的质量;

(2)用量筒或量杯测出固体的体积; (3)计算出固体的密度。

(3)液体密度的测量:

用天平测出容器和液体的总质量;

倒入一部分液体到量筒或量杯中,测出倒入液体的体积;

用天平测出容器和剩余液体的质量,并计算出倒入量筒或量杯中液体的质量; 计算出倒入量筒或量杯中液体的密度,也就是整个液体的密度。

四、力和运动

1、力

(1)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3)单位: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用N表示。 (4)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5)测量: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的工具)

2、重力、弹力、摩擦力 (1)重力

①概念:地面附近的物体,由于地球的吸引而受的力叫重力。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 计算公式G=mg 其中g=9.8N/kg 它表示质量为1kg 的物体所受的重力为9.8N。

③方向:竖直向下。其应用是重垂线、水平仪分别检查墙是否竖直和面是否水平。

(2)弹力: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受到的力叫弹力,弹力的大小与弹性形变的大小有关。 (3)摩擦力:

①定义:两个互相接触的物体,当它们要发生或已发生相对运动时,就会在接触面上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相对运动趋势)的力就叫摩擦力

②方向:与物体相对运动的方向(或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 ③影响滑动摩擦大小的因素: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接触面受到的压力。

3、牛顿第一定律

(1)内容: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的时候,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2)内涵:物体不受力,原来静止的物体将保持静止状态,原来运动的物体,不管原来做什么运动,物体都将做匀速直线运动。

4、惯性

(1)定义:物体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叫惯性。

(2)惯性是物体的一种属性。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有惯性,惯性大小只与物体的质量有关,与物体是否受力、受力大小、是否运动、运动速度等皆无关。

5、二力平衡

(1)二力平衡条件:二力作用在同一物体上、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两个力在一条直线上 (2)受力平衡的物体的状态: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6、平衡力与相互作用力比较

相同点:①大小相等;②方向相反;③作用在一条直线上

不同点:平衡力作用在一个物体上可以是不同性质的力;相互力作用在不同物体上是相同性质的力。

五、压强

1、压力

(1)垂直压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叫压力。

(2)接触面受到的压力不一定等于物体的重力

2、压强

⑴定义:物体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叫压强。 ⑵物理意义:压强是表示压力作用效果的物理量。 定义式PF22,其中各量的单位分别是:P:帕斯卡(Pa);F:牛顿(N)S;米(m)。 S(4)特例:对于放在桌子上的直柱体(如:圆柱体、正方体、长放体等)对桌面的压强Pgh

3、液体压强

(1)液体内部产生压强的原因:液体受重力且具有流动性。 (2)测量:压强计 (3)液体压强的规律:

①液体对容器底和测壁都有压强,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 ②在同一深度,液体向各个方向压强相等。 ③ 液体的压强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 ④ 不同液体的压强与液体的密度有关。 (4)计算公式:

Pgh

公式中物理量的单位为:P:Pa g:N/kg h:m (5)规律

F=G FG

4、一容器盛有液体放在水平桌面上,求压力压强问题 (1)液体对容器底部的压强Pgh (2)液体对容器底部的压力FPS (3)容器对桌面的压力FG液G容器 (4)容器对桌面的压强PF S在处理液体问题时一般先求压强,再求压力;在处理固体问题时一般先求压力,再求压强。

5、大气压

(1)概念:大气对浸在它里面的物体的压强叫做大气压强,简称大气压。 (2)产生原因:因为空气受重力并且具有流动性。 (3)大气压的存在──实验证明:

历史上著名的实验──马德堡半球实验。

(4)大气压的实验测定:托里拆利实验。

①实验证明 :一个标准大气压的值相当于76cm水银柱所产生的液体压强。 即:

1标准大气压=760mmHg = 76cmHg 5=1.01×10Pa 本实验若把水银改成水,则需要玻璃管的长度为10.3m ②将实验用玻璃管稍上提或下压,管内外的高度差不变,将玻璃管倾斜,高度不变,长度变长。 (5)特点:空气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

且空气中某点向各个方向的大气压强都相等。大气压随高度增加而减小,且大气压的值与地点、天气、季节、的变化有关。一般来说,晴天大气压比阴天高,冬天比夏天高。 (6)测量工具:

测定大气压的仪器叫气压计。 分类:水银气压计和无液气压计

6、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流速大的地方压强小,流速小得地方压强大。(举生活中常见的例子)

六、浮力

1、浮力

(1)定义:一切浸入液体(气体)的物体都受到液体(气体)对它竖直向上的力叫浮力。 (2)方向:竖直向上

(3)产生原因(实质):液(气)体对物体向上的压力大于向下的压力,向上、向下的压力差即浮力。 (4)计算方法:

①称量法(示重法):F浮=G-F 用于密度比液体密度大的物体 ②压力差法:F浮=F向上

-F向下 ③漂浮、悬浮时,F浮=G ④阿基米德原理: F浮=G排=m排g或F浮=ρ(5)浮沉条件 液V排g 若物体沉底,则F浮G,物液

2、浮力应用

(1)轮船:要使密度大于水的材料制成能够漂浮在水面上的物体必须把它做成空心的,使它能够排开更多的水。

(2)潜水艇:潜水艇的下潜和上浮是靠改变自身重力来实现的。

(3)气球和飞艇:气球是利用空气的浮力升空的。气球里充的是密度小于空气的气体如:氢气、氦气或热空气。为了能定向航行而不随风飘荡,人们把气球发展成为飞艇。 (4)密度计:

原理:利用物体的漂浮条件来进行工作。

刻度:刻度线从上到下,对应的液体密度越来越大。

七、简单机械

1、杠杆

(1)定义:在力的作用下绕着固定点转动的硬棒叫杠杆。

(2)平衡条件: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写成公式F1L1=F2L2也可写成:F1 /F2=L2 /L1。

2、滑轮 (1)定滑轮: ①实质:等臂杠杆

②特点:使用定滑轮不能省力但是能改变动力的方向。 ③绳子自由端移动SF=距离SG

绳子自由端移动速度vF =动滑轮移动vG (2)动滑轮

①定义:和重物一起移动的滑轮。

②实质:动力臂为阻力臂2倍的省力杠杆。 ③绳子自由端拉力F1(G物G动) 2距离SF=2S动

绳子自由端移动速度vF=2v动

3、滑轮组

①特点:使用滑轮组既能省力又能改变动力的方向。 ②绳子自由端拉力F1(G物G动) n绳子自由端移动距离S绳nS动。 绳子自由端移动速度V绳nV动

4、功(W) (1)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一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

二是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

(2)功的单位:焦耳,1J=1N·m。把一个鸡蛋举高1m,做的功大约是0.5J (3)功的计算:W=FS

5、功率(P)

(1)定义:单位时间里完成的功。 (2)物理意义:表示做功快慢的物理量。

(3)公式:

(4)单位:主单位W;常用单位kW MW

1kW=10W 1mW=10 W

6、机械效率

(1)定义:有用功跟总功的比值

W有用1(2)计算公式 W有用WW 总W有用W额外 1额外W有用

p有用p有用1 p额外p总p有用p额外1 p有用GhGh斜面: 36FLGhfL竖直滑轮组:

当忽略绳子重和摩擦时:

G物1 G物G动1G动/G物

7、功的原理:使用机械时,人们所做的功,都不会少于直接用手所做的功;即:使用任何机械都不省功。

8、动能、势能、机械能

(1)动能: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其大小与物体的质量和速度大小有关。 (2)势能

①重力势能:物体由于被举高而具有的能。其大小与物体的质量和被举高的高度有关。 ②弹性势能: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所具有的能。 (3)机械能:动能和势能统称为机械能

上一篇:甲方工程管理心得下一篇:技术交底木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