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全面加强党的领导

2022-06-2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如何全面加强党的领导

论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

[摘 要]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是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的首要内容,也是新时代建设伟大工程的根本原则。准确把握这一原则,必须坚持理论和实践、历史和现实相统一的方法,既立足党的文献特别是十九大报告文本,又联系十八大以来的实践,全面地分析和考察。十八大以来,围绕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无论在理论创新上,还是在实践探索上,都取得了重大突破,这充分体现在十九大报告和十九大通过的党章修正案中。新时代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必须坚持以创新理论为指引、以政治定力为支撑、以深化改革为动力、以从严治党为保证。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党的领导;党的全面领导;全面从严治党

[

[文献标识码]A

[

党的十九大提出了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把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作为首要内容,并将其确定为新时代加强党的建设的根本原则[1]。这是党代会报告首次明确提出党的建设总要求这一重大命题,并把党的领导纳入党建要求中,这也是改革开放以来首次提出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的要求。深刻学习领会党的建设的新要求[2],特别是把握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这一首要内容和根本原则,是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的重要内容。目前,学界主要从习近平有关个别论断进行阐释,较少进行系统梳理。习近平指出,应“加强对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研究阐释,提炼出有学理性的新理论,概括出有规律性的新实践”[3]。本文坚持理论与实践、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方法,既立足党的文献特别是党的十九大报告文本,又结合治国理政、管党治党实践,特别是联系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的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对新时代如何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进行综合分析。这不仅可以弥补当前研究的不足,探究政党领导在21世纪当代中国的运行逻辑,而且对于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进一步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一、理论创新: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的新指南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1]。这一论述,深刻总结了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关于党的领导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论断,揭示了党的领导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关系,阐明了党的领导在当代中国政治中的地位,进一步丰富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为新时代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

本质,是一个事物之所以成为该事物的根据[4],也是其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标志。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认为,无产阶级要取得革命的胜利,必须组建自己的政党,即共产党。可以说,共产党的领导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应有之义和最本质特征[5]。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常常有不同的理解。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总结国际共运和新中国成立后的经验教训,主要从经济基础上阐述社会主义的本质[6],即“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7](P373)。这一概括,重点是针对改革开放以来关于计划和市场的争论,并没有涵盖社会主义本质的全部内容。那么,在上层建筑领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除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外,还有哪些表现?其中,最本质的特征又是什么?对此,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多次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就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8]。这一新论断,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是对社会主义本质论的丰富和发展,突出强调了上层建筑领域的特征,进而从本源上为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提供了理论依据。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

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向全世界公开说明共产党的独特之处,即坚持整个无产阶级共同的利益,是各国工人政党中最坚决、始终起推动作用的部分[9](P413),代表运动的未来[9](P434)。这表明,在利益表达上,共产党不是代表少数,而是代表多数;在实践上,共产党起的是正面的推动作用;在指向上,共产党代表未来,为了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而奋斗。共产党的这些独特之处,是其有资格、有能力领导、治理国家与社会的内在依据,也决定了其具备其他政党所没有的独特优势。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在改革开放实践中确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就是在党的领导下形成的。在生成逻辑上,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設计者和完善者。同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在制度安排上,充分体现并保证党的领导,在制度价值上蕴含党的性质、宗旨和基本路线、纲领、目标[10],从而使党的优势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中得到进一步发挥。正因如此,习近平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就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11]。坚持党的领导,从而使党在理论、政治、组织、制度和密切联系群众的优势[12]进一步发挥到整个国家治理体系中,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更加凸显,有利于防止出现群龙无首、一盘散沙,党争纷沓、相互倾轧和相互掣肘、内耗严重等现象;可以集中力量办大事,提高决策和执行的效率,创造政治秩序并实现有效发展[13](P22)。

(三)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

在当代中国政治体系中,中国共产党是领导核心,处于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地位。党的领导核心地位,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先进性决定的,是中国近现代社会发展的历史必然,是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根本保证,具有深厚的历史基础、理论基础和实践基础。在这个问题上,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旗帜鲜明、态度坚决。2015年2月2日,习近平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上,深刻阐述了这一重大理论问题,明确提出党“是最高的政治领导力量”这一新论断[14](P30)。他指出,在当今中国,没有大于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力量或其他什么力量。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对此,习近平还专门用了两个形象的比喻,来说明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他指出,党的领导核心作用,形象地说是“众星捧月”,这个“月”就是中国共产党;在国家治理体系的大棋局中,党中央是坐镇中军帐的“帅”,车马炮各展其长,一盘棋大局分明[14](P30-31)。正是明确了党在当代中国的地位,为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提供了基本依据。正是有这样的理论自信和政治定力,习近平还阐明了其他有关重大问题,强调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之魂,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绝不是要虚化、弱化甚至动摇、否定党的领导,而是为了进一步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改善党的执政方式、提高党的执政能力[15](P27、35-36);坚持党对军队绝对领导是强军之魂,任何时候都不能动摇[16];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是国有企业的“根”和“魂”[17];要牢牢掌握党对高校工作的领导权,高校党委对学校工作实行全面领导,使高校成为坚持党的领导的坚强阵地[18];等等。在此基础上,十九大报告把“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作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的首要内容,强调要自觉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完善坚持党的领导的体制机制,确保党始终总揽全局、协调各方。

二、实践探索: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的新举措

在创新理论的指导下,十八大以来,党中央理直气壮地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并且采取一系列新举措,加强党中央的集中统一领导,大大增强了党的领导力。

(一)加强党中央的集中统一领导

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是党的领导的最高原则,也是民主集中制的重要原则之一。十八大以来,主要在以下三个方面采取举措,加强党中央的集中统一领导。

一是坚持和完善民主集中制、请示报告制等,强化中央政治局的领导决策核心作用。根据中央要求,从2015年开始,中央政治局定期(一般为1月下旬)召开会议,听取全国人大常委会、国务院、全国政协、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党组工作汇报,并将其作为制度性安排。而且,媒体对此广泛宣传报道,增加公开性和透明性,扩大影响。此外,还加强各地区各部门党委(党组)向党中央报告工作。并且,习近平多次对相关工作作出指示、批示,为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提出明确要求。同时,围绕政法、统战、群团、扶贫开发、文艺、哲学社会科学、党校、国企党建、高校思想政治、军队政治等工作,专门召开工作会议或座谈会,习近平都出席并作重要讲话,对各项工作进行部署,并一再强调要加强党的领导。

在总结十八大以来经验的基础上,十九大通过的党章修正案,明确要“坚定维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19]。2017年10月27日,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一次会议审议通过《中共中央政治局关于加强和维护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的若干规定》,对政治局同志带头维护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作出具体规定,明确政治局同志要主动将重大问题报请党中央研究,认真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并及时报告落实的重要进展,带头执行党的干部政策,坚持每年向党中央和总书记书面述职,中央书记处和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全国人大常委会党组、国务院党组、全国政协党组、最高人民法院党组、最高人民检察院党组每年向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中央政治局报告工作等[20]。这些规定,推动了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的制度化,为新时代加强和维护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提供了制度保障。

二是成立多个中央领导小组或委员会,由习近平担任组长或主任,加强对全面深化改革、国家安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国防和军队改革、军民融合、全面依法治国等重点工作的领导。加强党中央的集中统一领导,需要有具体的制度安排,有特定的机构来完成这一任务。党中央成立各类小组或委员会,是一个好的做法。同以往不同的是,这几个小组或委员会,从产生、运作、决策等过程都是公开的、透明的,重点解决过去权力分散、效率低下、协调缺失、“团团伙伙”和政治责任等问题[21]。其中,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以下简称“中央深改组”),由习近平担任组长,下设经济体制和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民主法制领域改革、文化体制改革、社会体制改革、党的建设制度改革、纪律检查体制改革等六个专项改革小组,是典型的整合型小组[22],有利于加强对改革的总体设计、统筹协调、整体推进、督促落实,更好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推动全面落实改革目标任务。

三是加强中央政治局自身建设。加强党中央的集中统一领导,关键要有一个坚强有力的中央政治局。邓小平曾指出,只要有一个好的政治局,特别是有一个好的常委会,能够团结、努力工作、成为榜样,什么乱子出来都挡得住[7](P310)。十八大以来,中央政治局定期召开民主生活会,加强自身建设。根据公开报道,中央政治局分别于2013年6月22日至25日、2015年12月28日至29日和2016年12月26日至27日召开民主生活会。这三次会议,会前准备都很充分,进行认真学习并广泛听取意见,政治局同志自己动手写发言提纲;会议的时间较长,2至4天;会议中,认真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政治局同志逐个发言,按中央要求对照检查。而且,习近平在主持会议时发表重要讲话,对加强中央政治局建设提出明确要求。他强调,政治局要提高思想政治水平,全面贯彻执行民主集中制,增强“四个意识”;要发挥模范带头作用,严格要求自己,诚恳接受监督,在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上为全党作表率,做勇于自我革命的战士;要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廉洁自律,不搞特殊化。这些论述,为加强中央政治局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五年来,中央政治局同志以上率下,严于律己,带头践行党章党规,深入群众,为全党树立了榜样,增强了党中央的领导权威。

(二)确立习近平同志的核心地位

任何组织的运作,都需要权力的“核心”[21]。政党也是如此。列宁曾指出,“政党通常是由最有威信、最有影响、最有经验、被选出担任最重要职务而称为领袖的人”[23](P249)来主持的。改革开放以来,总结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文化大革命”的经验教训,中国共产党强化了集体领导和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的制度,使过去单一的领袖领导向精英集团领导转变。但是,政党政治的实践表明,制度化政党与领袖政治并不矛盾,领袖型政党与制度化政党的结合是现代政党政治的基本形态,而弱政治领袖必然导致国家衰弱[24]。对此,邓小平有深刻的认识,指出,“任何一个领导集体都要有一个核心,没有核心的领导是靠不住的”,并强调“要注意树立和维护这个集体和这个集体中的核心”[7](P365)。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赢得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的拥护,并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赞誉,在事实上已经成为核心。基于此,2016年10月,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正式确立习近平同志为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习近平核心地位的确立,进一步健全、完善了党的领导体制,维护了党中央权威。党的十九大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写进党章,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对进一步牢固树立“四个意识”、维护核心提出了明确要求。

(三)把加强党的领导作为全面从严治党的核心

在推进全面从严治党中,把加强党的领导作为核心。全面从严治党的各项举措,都围绕着加强党的领导进行。一是以思想从严夯实领导根基。着力加强理想信念教育、理论教育和党性教育,固本培元、补钙壮骨,强化对意识形态的领导。特别是,通过不断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深刻把握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统一全党思想,大大强化了党的思想领导。二是以管党从严落实领导责任。明确管党治党责任,落实党委的主体责任和纪委的监督责任,强化党的领导责任。加强高校、国有企业、社会组织、非公有制企业和民办学校基层党建工作,整顿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选优配强基层党组织书记,健全基层党建经费保障制度。三是以执纪从严维护中央权威。坚持把纪律挺在前面,严明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维护党中央权威,确保党的团结统一、步调一致。四是以把关从严提升领导素质。坚持党管干部原则,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充分发挥党组织在干部选拔任用中的领导和把关作用,推动干部“能上能下”,开展干部档案审查、领导干部个人事项报告抽查、整治用人不正之风和集中清理“裸官”、超职数配备干部,建设高素质领导骨干。五是以作风从严改善领导形象。以上率下,抓早、抓细、抓小,锲而不舍、驰而不息,改善党的领导形象。习近平多次到基层考察调研,不腾道、不封路、不扰民,吃自助餐、住普通套房,赢得了群众好评。六是以反腐从严净化政治生态。坚持打虎、拍苍、猎狐一起抓,有效遏制腐败蔓延,实现党的自我净化。特别是,党中央统筹推进依法治国和制度治党、依規治党,加快推进党内法规制度体系建设,进一步用党内法规加强和维护党的领导核心作用[1]。

三、现实启示:新时代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的新经验

在创新理论的指导下,党中央通过一系列新举措,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大大增强了党的凝聚力、战斗力和领导力、号召力,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提供了坚强政治保证,也为新时代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积累了新经验。

(一)以理论创新为指引

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理论品格。中国共产党从诞生之日起,就把马克思列宁主义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并且,随时随地根据变化的情况,使理论和实际相结合,不断推进理论创新,用创新理论指导新的实践,从而不断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党的领导所处的历史环境、肩负的任务等差异很大,这对党的领导体制、领导方式、领导作用等都会提出不同的要求。面对新形势和新问题,“不适应新的需要”和“形成新的理论”是不行的[25](P109)。对此,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都根据时代发展的需要作出了不同的回答。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针对党肩负的历史重任和党自身存在的领导弱化情况,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刻回答了党的领导有关重大理论问题,阐明了党的领导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关系问题、党在国家政治中的地位问题。这几个问题,既是长期以来中国政治发展中存在的现实问题,也是国内外广泛关注的焦点问题。正是由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新时代的国情出发,基于历史逻辑、理论逻辑的深刻思考,从理论上彻底回答了这几个重大问题,打破了党内外、国内外的种种质疑和顾虑,从而为理直气壮地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提供了充分的理论依据。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后,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同样需要以理论创新为指引,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基础上,深入思考党的领导面临的新情况,坚持问题导向,抓住本质,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政党领导理论中国化,从而为党的全面领导提供理论指导。要加强党的思想建设,强化理论武装,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让全党在理论上强起来。

(二)以政治定力为支撑

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之所以能够在党的领导这一根本问题上旗帜鲜明、坚定不移,就是因为有坚强的政治定力做支撑。所谓政治定力,就是在大是大非、根本原则性问题上不能犯颠覆性错误,能够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为任何干扰所惑,始终保持清醒头脑。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所系、幸福所系[15](P35-36),是事关党和国家命运、人民幸福的根本性问题。在这一问题上,习近平的态度一贯十分坚决,用三个“最”来加以概括(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最高政治领导力量),以突出强调其极端重要性,也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定力。在全面深化改革中,习近平强调对于改什么、不改什么要有主张、有定力,不能改的就是再过多长时间也不改。其中,最核心的是坚持和改善党的领导、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偏离了这一条,那就南辕北辙了;要始终坚持以我为主,保持政治坚定性,明确政治定位,不应改的坚决守住[26](P18-19)。进入新时代,随着改革的深入,“两个一百年”目标的不断接近,党肩负的使命和任务越来越艰巨,党执政的环境十分复杂,影响党的先进性、弱化党的纯洁性的因素也十分复杂。越是在复杂的环境下,越是要保持政治定力,不断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决维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

(三)以深化改革为动力

十八大以来,党的领导在深化改革中得到全面加强。新的历史条件下进行的全面深化改革,总的目标是为了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让制度更加成熟和持久。对于党的领导来讲,具体就是要通过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和党的建设制度改革,进一步完善党的领导机制和执政方式,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方式,使党领导国家政权、社会更加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邓小平曾经指出,改革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度,不是要削弱党的领导,而正是为了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在中国这样的大国,没有党的统一领导,只会四分五裂,一事无成[7](P341-342)。五年来,通过了一系列改革性举措,如成立中央深改组、国家安全委员会等机构;在国防和军队改革中,加强政治工作,完善军委主席负责制;在国企改革中,把党的领导纳入公司治理;等等。这些创新性举措,都是在深化改革中实施的,通过这一系列改革,完善了党的领导体制,加强了党对各个领域重要工作和关键部门的全面领导。进入新时代,随着形势的发展,党的领导体制仍然存在不科学、不完善的地方。作为上层建筑,完善党的领导体制“是一个不断调整的过程,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不可能通过一次改革就统统解决,有的改革还需要探索、还需要时间”[26](P73),条件成熟时再作推进。因此,必须以深化改革为动力,不断打破旧的体制机制障碍,完善党领导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各领域工作的体制机制,不断加强党中央的集中统一领导,使党的领导更加科学、有效、规范。要加强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完善干部考核评价机制,建立激励机制和容错纠错机制,充分调动各级干部的积极性。

(四)以从严治党为保证

打铁还需自身硬。党的领导强不强,关键看党的自身建设能否抓好。中国共产党是“内力塑造型”政党,根本上要依靠 “内力”来提高能力、加强党的领导。十八大以来,党的领导在全面从严治党中不断加强。全面从严治党,构建起党的建设从应然逻辑向实然逻辑的根本中介,使党的建设向管党治党方向转化,是执政党“找回”“塑造”和“提升”自我的实践过程[27],核心是为了加强党的领导。实践证明,全面从严治党,有利于解决党的领导弱化和党的建设中存在的失之于宽、失之于松、失之于软等问题,有助于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净化政治生态,克服“四大危险”,增强“四自能力”,使党员、干部和党的组织切实强起来,不断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特别是,人民群众对全面从严治党的成果,给予了很高的评价。据国家统计局统计,人民群众对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满意度,从十八大召开前的75%增加到2016年的92.9%,呈现逐年走高态势[28]。当前,党内思想不纯、组织不纯、作风不纯等突出问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党面临的“四大考验”是长期的、复杂的,面临的“四大危险”是尖锐的、严峻的。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对新时代推进“四个伟大”工程具有决定性作用。要按照十九大的部署,更加自觉地坚定党性原则,勇于直面问题、自我革命,敢于刮骨疗毒,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不断增强党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确保党永葆旺盛生命力和強大战斗力,使党始终成为时代先锋、民族脊梁和全国人民的主心骨。

综上,围绕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上都取得了重大进展。特别是,在理论上,进一步回答了党的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关系、党在当代中国政治中的地位等有关重大问题,为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提供了科学指南。在实践中,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采取一系列创新举措,切实加强了党的领导。这些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深刻回答了新时代为什么要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怎样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这两个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也从政党政治角度为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提供了中国方案。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必须以创新理论为指引、以政治定力为支撑、以深化改革为动力、以从严治党为抓手,确保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始终成为全国人民的主心骨、始终成为坚强领导核心,以党的坚强领导引领实现伟大梦想。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N].人民日报,2017-10-28.

[2]习近平在参加党的十九大贵州省代表团讨论时强调 万众一心开拓进取 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前进[N].人民日报,2017-10-20.

[3]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5-19.

[4]韩庆祥.“不忘初心”的哲学阐释[N].经济日报,2016-07-07.

[5]丁俊萍.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和最大优势[J].红旗文稿,2017,(1).

[6]何海根.论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J].云南社会科学,2017,(2).

[7]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8]坚持从严治党落实管党治党责任 把作风建设要求融入党的制度建设[N].人民日报,2014-07-01.

[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10] 龙兵.论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5).

[11] 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7-02.

[12] 习近平.始终坚持和充分发挥党的独特优势[J].求是,2012,(15).

[13] 林尚立,等.政治建设与国家成长[M]. 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8.

[14]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政治建设论述摘编[M]. 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

[15]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论述摘编[M]. 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5.

[16] 发挥政治工作对强军兴军的生命线作用 为实现党在新形势下的强军目标而奋斗[N].人民日报,2014-11-02.

[17] 坚持党对国有企业的领导不动摇 开创国有企业党的建设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0-12.

[18] 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

[19]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关于《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案)》的决议[N].人民日报,2017-10-25.

[20] 审议《中共中央政治局关于加强和维护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的若干规定》和《中共中央政治局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的实施细则》[N].人民日报,2017-10-28.

[21] 郑永年.为什么中共要重新确立“核心”[N].联合早报,2016-11-08.

[22] 周望.“领导小组”如何领导?——对“中央领导小组”的一项整体性分析[J].理论与改革,2015,(1).

[23] 列宁专题文集·论无产阶级政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4] 刘建军.政党:孕育领袖还是遏制领袖?——对中国、日本和新加坡的比较研究[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4).

[25] 毛泽东文集(第8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26]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

[27] 刘先春,王小鹏.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体系的建构逻辑[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7,(6).

[28] 反腐败斗争压倒性态势已经形成[N].人民日报,2017-01-10.

責任编辑 刘云华

作者:方涛

第2篇:党的十九大以来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研究述评

[摘 要]党的十九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一系列关于党的领导的新观点新思想,学术界重点围绕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进行了阐释和研究,形成了关于这一主题的基本内涵、必要性和重要性、实践要求和推进路径等研究成果,丰富和拓展了关于党的领导的理论研究。但总的来说,关于党的全面领导的理论研究成果远远难以阐明中国共产党的卓越领导实践和领导绩效,迫切需要加强关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经验和方法、领导制度和规则、领导理论和思想等方面的深入研究、系统研究和比较研究,构建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中国话语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力理论和中国化的领导科学学科体系。

[关键词]党的领导;全面领导;领导权;领导力

[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特征,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最大优势,党是最高政治力量”[1]。这是对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取得巨大成就的经验总结和规律揭示,这是对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洞察和准确阐释,这是首次阐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理论逻辑、制度逻辑和实践逻辑,这就迫切需要从理论和学理上总结、阐述和论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领导经验、领导规律、领导制度和领导理论。

党的十九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领导有一系列重要论断,例如“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党的政治领导”等新观点新思想。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具有多方面显著优势,推进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现代化首要是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提高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并具体对健全党的全面领导制度提出具体要求。[2]这表明关于党的领导从注重领导思想和理论进一步拓展到党的领导制度和规则以及领导机制,关于党的领导的实践推进,极大激发了学术界关于党的领导主题的研究兴趣,不同学科视角的研究成果不断增多。目前大多数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这一主题,因此,本文主要聚焦党的十九大以来这一时间段,对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的相关学术成果进行述评。

一、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的基本内涵

既有研究主要围绕党的全面领导的领导内涵、领导对象和领导方式等三个方面展开,从不同侧面提出和拓展了关于党的全面领导的内涵界定。

(一)概念范畴视角下的全面领导

关于党的全面领导的具体内涵,有学者认为坚持党领导一切的核心要义,在于坚持党的全面领导,突出党的核心领导地位,发挥好党的领导核心作用。从横向来看,“一切”是指党和国家各个方面、各个领域工作的全覆盖;从纵向来看,“一切”是指党和国家各个方面、各个领域工作的全过程。[3]也有类似的研究提出:从广度上看,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体现在“一切”上。“党是领导一切的”,党的组织体系建设,确保党的组织全覆盖、无例外、无死角。从深度上看,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体现在“绝对”上。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最集中体现在要有一个坚强的领导核心。[4]还有研究从马克思、恩格斯经典论述出发,阐释了列宁关于党的全面领导的内涵,认为党的全面领导是党的“总的领导”而不是“绝对领导”,要把党和政权机关的日常工作区别开来,这才能保证党提高领导能力和工作效率。党的全面领导包括对经济工作、政治工作、意识形态工作和思想文化工作、工会和共青团等社会组织的全面领导。[5]

关于党的全面领导的主要特点,有研究指出,党的领导是全面的,而不是局部的;党的领导是集中统一的,而不是各自为政的;党的领导是总揽全局的,而不是事无巨细的;党的领导是普遍的,而针对具体领域实现途径是特殊的。[6]还有研究成果从党的全面领导的概念界定出发,提出了党的全面领导的内容和特点,认为党的全面领导主要指马克思主义执政党作为最高政治力量,在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中发挥全过程、全方位、各领域、各地域、多层级、多形式的领导作用。一方面,“总揽全局、协调各方”不等于“包揽一切,包办一切”;另一方面,“党领导一切”不限于“政治、思想和组织的领导”[7]。也有学者从一般和整体角度提出党的全面领导的三大特点:一是党的全面领导具有高度的权威性;二是党的全面领导具有显著的广泛性;三是党的全面领导具有鲜明的时代性。[8]

随着关于党的全面领导概念研究的深入,一些学者的研究从关注党的领导的内涵为主,进一步拓展到关于党的全面领导的特点、本质、目的、动力、方式、体制等方面内容及关系,使得党的全面领导的基本内涵更为全面和丰富。相关研究关注的侧重点不同,关于党的全面领导科学体系的观点各不相同。有学者认为,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必须准确把握其基本内涵,坚持党的领导是其本质要求,加强党的自身建设是其关鍵内容,突出全面领导、提高党总揽全局和协调各方的能力是其核心要义。[9]有研究提出,党的全面领导是不同于过去那种以高度集权的方式对政权、市场、社会实行的“包办一切”的领导,这是一种全新的领导体制,有五个特点:第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党的全面领导;第二,坚持以法治为基础的党的全面领导;第三,坚持以德治为保障的党的全面领导;第四,坚持以党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为运行机制的党的全面领导;第五,坚持以党的自我革命来保证正确方向的党的全面领导。[10]还有研究则把党的全面领导的本质、关键、根本、目的和动力五个方面贯通起来,提出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重点把握的五个维度:本质在坚持党是当代中国最高政治领导力量,关键在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根本在坚持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目的在确保党的领导坚强有力,动力在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11]此外,也有研究成果从领导主体、领导内容、领导方式、领导体制、领导目标等方面阐述了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有其科学内涵和内在逻辑:从基本定位来看,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从领导主体看,党的全面领导依托于党中央和党的各级组织自上而下的领导;领导内容包括对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各方面的全方位的领导;领导方式是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领导体制是党的组织制度和工作规则;领导目标是为了不断提高党的领导能力和水平。[12]

(二)领导对象视角下的全面领导

关于党的全面领导的领导对象,有学者认为党的全面领导和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二者的领导对象是一致的。具体来说,从理论上看,党的全面领导包括党对国家和社会的领导、党对人民群众的领导。从实践上看,党的全面领导就是指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就是指坚持和加强党对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工作,对内政、外交、国防、民族等工作,对国家立法、行政、司法、监察机关的工作,对经济、文化、社会、群团等组织和群众工作进行领导,在党的统一领导下协调行动、增强合力,全面提高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13]还有研究重点探讨了党对经济工作、政治建设和文化建设等具体领导领域的全面领导,认为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领导,始终坚持我国基本经济制度;加强党对政治建设的领导,始终坚持我国根本政治制度;加强党对文化建设的领导,切实保障意识形态安全。[14]

(三)领导方式视角下的全面领导

关于党的全面领导的领导方式特点,有研究认为,党的全面领导是指党既发挥领导核心作用,同时肩负全面领导责任,要从过去不够全面、不够集中统一、不够有力的领导,走向全面的、集中统一的、坚强有力的领导,并特别指出三点需要注意的地方:一是不能把加强党的全面领导误认为是回到了极“左”的领导方式;二是不能把党的领导简单等同于管理;三是不能把党的领导方式等同于党的执政方式。[15]关于党的全面领导的具体领导方式,有学者提出,党的全面领导是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的重要构成。党的全面领导首先是对党的建设、全面从严治党的领导。党的全面领导在实践上等同于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16]党的全面领导,作为一种领导方式而言,究竟包括哪些具体方式?有学者进一步具体探讨了党的全面领导的三种领导方式,认为法治是党的全面领导的根本方式、群众路线是党的全面领导的基本方式、协商民主是党的全面领导的重要方式。[6]

二、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关于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的研究成果,主要从三个研究视角展开:历史逻辑、现实逻辑和未来逻辑。

(一)历史逻辑的视角

历史逻辑的研究视角侧重从总结党的领导的历史经验、超越历史文化局限、中西方政党差异比较、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等几个方面对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进行分析。

关于党的全面领导的历史经验,有学者认为,党的全面领导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是成功的历史经验。[17]有的研究重点关注改革开放这一时间段,提出坚持党的领导是改革开放取得成功的根本经验。[14]还有研究比较全面阐释了中国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进程,体现出来的正是依靠党的全面领导。[18]也有成果从总结教训出发,认为这是汲取历史经验教训的必要之举:一是苏联和东欧原社会主义国家在“改革”中放弃共产党领导(执政权)的教训;二是我国改革开放之初,政治体制改革一度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使党的领导被削弱的教训。[19]

关于文化和政党差异比较,有学者重点从文化基因重构的角度出发,探讨了党的全面领导对传统和外来政党文化局限性的超越。[20]还有研究从中西政党差异的逻辑,探讨了党的全面领导的必要性。[21]

关于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有学者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角度,探讨了党的全面领导的理论基础。[21]具体来说,党的全面领导是社会主义国家执政党执政规律。[17]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体系的鲜明特征。[22]还有研究从中国共产党执政进入新时代后党的全面领导的重要性,拓展到阐释普遍意义上共产党执政前党的全面领导的重要性,阐述列宁对党的全面领导重要性的认识,认为党的全面领导是无产阶级专政得以实现的前提条件、是在經济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重要保证、是实现党领导国家的根本原则。[5]

(二)现实逻辑的视角

现实逻辑的研究视角侧重从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应对社会主要矛盾等方面探讨党的全面领导的必然性和重要性。

党的全面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必然要求,有研究从具体三个方面探讨了这一问题:一是系统回答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共产党的时代要求;二是基于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推进政党建设创新发展的理论要求;三是不断提升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的实践理路。[23]

党的全面领导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根本保证,有学者指出,党的全面领导与国家治理现代化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加强党的全面领导要遵循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基本规律和基本方向,促进国家治理现代化要把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作为核心和龙头。[24]有研究进一步探讨了党的全面领导对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作用机制:党的全面领导是引领国家治理更好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根本保证,是国家治理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断完善发展路径的根本保证,是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最终目的的根本保证。[25]还有研究指出,统揽“四个伟大”,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都需要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26]

党的全面领导是统筹社会多元利益、应对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需要,有研究重点探讨了党的全面领导对适应和应对社会主要矛盾转换的必要性,并分析了党的全面领导面对的两大挑战:一是制度成本上升与国家治理现代化,二是基层治理中的阵地意识淡漠与群众组织力的弱化。[20]“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国情迫切需要加强党的全面领导。”[18]

党的全面领导是应对各种风浪考验的需求,有研究认为加强党的领导是应对新时代改革开放复杂考验的关键,具体包括应对改革开放方向性考验的关键、化解改革开放艰巨性考验的关键、抵御各种错误思潮侵蚀的关键。[14]有学者认为,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是解决党的建设“宽松软”的要害和关键。[22]还有研究具体分析了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的三方面现实意义:一是全面从严治党的经验总结,二是新时代党的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三是为党领导一切工作提供坚强有力的政治保证。[27]

党的全面领导的现实逻辑,一方面在于必要性,另一方面在于党的全面领导的优越性带来的充分性,使得党的全面领导成为可行。因此,有研究分析了党的全面领导的自身优势。[17]有学者进一步阐释了党的全面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18]

(三)未来逻辑的视角

未来逻辑的研究视角侧重探讨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党的长期执政和人民美好生活有重要作用和价值。

关于党的全面领导的价值维度,有研究探讨了加强党的全面领导蕴含着三种价值维度:一是实现党的政治目标和历史使命,稳固党的长期执政地位;二是推进党和国家治理体系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三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28]这三个维度分别指向党、国家和人民,比较全面阐释了党的全面领导的未来价值。还有研究把三种价值维度整合为自我革命和社会革命的视角,提出党的全面领导根源于党自身的根本属性和社会革命的内在规律,党的全面领导的目的不是为了党自身,而是为了以人民幸福和国家发展为主要内容的社会革命。实现党的全面领导,只能在社会革命的实践和进程中展开,同时,党是在引领和推进伟大的社会革命中实现全面领导。[29]

关于党的全面领导的实际作用,有学者从国家复兴和崛起的角度进行了论述。有研究从历史使命担当的角度,重点探讨了党的全面领导是大国崛起的应然选择。[20]有研究则从建成小康社会和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现实之需角度进行论述。[23]还有研究认为,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是中国共产党推进自我革命和社会革命的根本保证。[22]

三、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的要求和路径

关于怎样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现有的研究主要围绕全面从严治党、党的领导体制机制、人民当家做主和依法治国、党的领导力和干部队伍建设等方面展开,探讨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的实践要求和具体路径。

(一)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与全面从严治党

相关研究重点探讨了党的全面领导与全面从严治党的辩证关系和党的全面领导与全面从严治党具体内容之间的关系,比如政治建设、党内法规建设、自我革命等方面。

关于党的全面领导与全面从严治党的关系,有研究探讨了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与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一致性。[20]有研究进一步指出二者的关系,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必须以全面从严治党为根本保障,全面从严治党的功能和效果归根结底要落到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上来。[28]也有研究具体指出,党的全面领导与全面从严治党之间相互关联、高度统一,前者是后者的目标导向,后者是前者的根本保障。没有全面从严治党,党的全面领导就会成为一句空话。没有党的全面领导,全面从严治党就会失去动力、失去方向、失去意义。[30]进一步说,“党的全面领导与全面从严治党统一于党的群众路线中;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与全面从严治党必须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进行”[31]。

关于党的全面领导与政治建设的关系,有学者认为,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必须把党的政治建设放在首位,坚决贯彻落实民主集中制。[13]实际上,“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最核心的就是坚持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的领导”[16]。有研究围绕加强和维护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的意义和功能,认为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是党的领导体制中的最本质要求。党的集中统一领导的强调就是要进一步优化党与国家政权、中国社会的领导关系,进而更加有效地实现这一庞大实体的有序运行和全面进步。[32]还有研究认为,党的全面领导根本在于确立习近平同志的核心地位。[33]党的政治建设强调坚持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民主集中制的重点也在于集中。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是党的全面领导的根本要求,这就是不少研究已经关注到的党的全面领导中的“全面”二字的要求。

关于党的全面领导与思想建设的关系,在不少成果关注政治建设的同时,也有少量研究关注到党的全面领导中的“领导”的本质,强调应当研究党的全面领导中的人民群众的力量凝聚和自觉认同问题,也就是思想建设的问题。有研究认为,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的首要前提是学懂弄通做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26]思想建设中关键是把发挥思想引领力作为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的内在要求,有学者提出加强思想引领力需要注意的三个方面:第一,要有代表人民根本利益的正确思想和理论;第二,发挥思想引领力需要加强宣传思想工作;第三,发挥思想引领力离不开各级党的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34]

全面从严治党,必须思想建设和制度建设同向发力,共同推进。因此,一些学者关注党的全面领导和党内法规建设的关系。有的研究认为,“依规管党治党,是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方面和重要举措,也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在党的建设制度改革中积累的重要经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更要求坚持依规管党治党”[35]。有的成果对党的全面领导对党内法规建设的要求进行了比较系统的分析。探讨了党的全面领导对党内法规建设带来的挑战:第一,党的全面领导要求党的领导内容发生重大变化;第二,党的全面领导要求党的领导方式更加协调科学;第三,党的全面领导要求党内监督更加完备严密。党的全面领导对党内法规建设提出目标要求:短期目标为强化党的组织能力建设;中期目标为强化党的领导能力建设;长期目标为进一步巩固和完善民主集中制。党的全面领导为党内法规建设划定重点方向:进一步实现党的组织、领导全覆盖;进一步完善党和国家组织机构职能体系;进一步强化党的纪律,完善党内监督。[36]因此,有学者提出,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应紧紧抓住完善党的全面领导的党内法规制度,使党的全面领导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法规制度建设的关键是正确理解党的政治领导的科学内涵与核心地位,这是实现党的全面领导法治化程序化的关键。[37]并进一步探讨要重视健全完善党的全面领导的基本规则在党的全面领导制度体系中的作用与功能,重点是信息公开规则、调查研究规则、党委(常委)会议事规则、决策规则和责任规则等方面构建党的全面领导基本规则,使规则作为配套党内法规在党的全面领导中发挥应有作用。[38]有學者注意到自我革命与党的全面领导的关系,认为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要把驰而不息自我革命作为重要法宝。[39]

(二)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与党的全面领导体制机制

相关研究主要分析了党的全面领导的体制机制存在的问题,并重点从制度体系、组织体系和工作机制三个层面提出完善党的全面领导的体制机制的对策建议。

关于党的全面领导的体制机制,有研究指出党的全面领导的体制机制存在三个方面的突出问题:第一,对党的全面领导的宏观体制需要统一认识;第二,实施党的全面领导的机构本身存在不足;第三,党的全面领导的实现方式有待规范。[40]因此,有研究提出党的全面领导的落实有赖于建立健全党的全面领导的制度体系、组织体系、工作机制。党的制度体系是党的全面领导的根本保障,党的组织体系是党的全面领导的根本支撑,党的工作机制是党的全面领导的根本举措。[13]

有研究认为,完善党的全面领导制度体系有两个基本原则,一是必须贯彻党的领导是全面的、系统的、整体的这一本质要求,二是必须完善党的权威高效的制度执行机制。[41]还有研究认为,党的全面领导是新型政党政治的题中应有之义。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系涉及到制度体系、组织体系、法治体系、运行体系,还涉及到一系列相关的政治理念、政治原则。在制度体系中,党的领导制度是管总的制度。[42]具体来说重点是五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建立健全党对重大工作的领导体制机制;二是强化党的组织在同级组织中的领导地位;三是更好发挥党的职能部门作用;四是统筹设置党政机构;五是推进党的纪律检查体制和国家监察体制改革。[43]

关于党的全面领导与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关系,有学者认为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是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必须遵循的重要原则,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必须以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为统领,党的全面领导是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根本保证。[3]还有研究进一步指出,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不仅是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根本保证,还是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核心问题。同时也指出,党和国家机构改革也是为了优化党的全面领导。[44]这就意味着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是本轮机构改革要实现的主要目的,党和国家机构改革要服务服从于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

关于党的全面领导的工作机制,有学者探讨了作为执政中介的党组、作为上下一体的党内请示报告制度、作为总体型治理的“归口管理”制度。[21]也有其他研究对党组制度和请示报告制度进行了初步分析。[6]关于党的全面领导工作机制的研究使得把党的全面领导的理论逻辑具体和深入到党的全面领导的实践逻辑和运行逻辑,更加凸显党的全面领导的现实价值。通过党的全面领导体制机制建设,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要明确党组织履行党的全面领导职责,要求党的组织在同级各种组织中发挥领导核心作用。同时,把发挥领导作用贯穿于各项工作全过程。[25]党的领导制度体系是一个层级体系,因此,还有研究关注到党的全面领导在基层组织的落地问题,认为基层党组织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的基本原则是发挥政治功能,当前影响各级党组织发挥党的全面领导作用的重要原因是存在制度短板,提出党内法规制度体系赋予各级党组织充分的探索空间,各级党组织可以在把握基本规范的前提下通过积极的制度创新提升工作的实效性。[45]

(三)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与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

相关研究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应当与人民当家作住、依法治国、群众路线和政权建设等方面的内容有机结合起来,形成党的全面领导的合力。

关于党的全面领导与国家治理的关系,有学者认为,党的全面领导需要从制度上将中国共产党作为核心能动者贯彻到新时代的中国现代化国家建设中去,实现党对国家政权、法治建设和社会组织的全面领导。[46]有研究提出党的全面领导贯穿在国家治理全过程,把党的全面领导贯彻到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过程中,而且实现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离不开党的领导。要处理好三大关系:一是处理好党同国家政权的关系,二是处理好党同法律的关系,三是处理好党同群众的关系。[47]

关于党的全面领导与人民民主和依法治国的关系,有学者提出要构建党的领导与人民民主相互统一、相互协调的法律保障子系统,保证实践一致性。[20]还有研究进一步深入探讨了党的全面领导与人民主体、依法治国的统一:一是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与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具有内在的一致性,人民利益与党的利益、人民意志与党的意志具有一致性。二是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与全面依法治国的统一,一方面,全面依法治国必须要坚持党的领导;另一方面,党对国家和社会的领导必须通过社会主义法治来实现。[48]有研究探讨了党的领导、民主和法治有机统一的政治逻辑关系。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特征,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式。[49]

一些学者把党的全面领导与群众路线、依法治国和政权建设等主题相结合重点探讨。有研究把党的全面领导与群众路线结合在一起探讨,认为贯彻落实党的全面领导,就要切实做到将旗帜鲜明讲政治落到实处,竭力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不断提升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9]有的研究成果指出,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要把党的全面领导内化于全面依法治国的深入推进中,党要领导立法、保证执法、支持司法、带头守法,从而实现党的全面领导的嵌入和内化。把党的全面领导融汇于全面深化改革的顶层设计中,党要加强对社会各领域发展的综合分析研判,强化党对全面深化改革各项工作的领导,党的全面领导地位巩固还有赖全面深化改革的有力推动。[18]还有研究重点探讨了党的全面领导是如何贯彻落实到政权建设中去的,认为在国家行政机关的干部遴选、人大的代表选举和政协委员的推荐中,加强党的领导都是第一原则。党的全面领导将贯彻到中国国家司法建设的制度体系中,党对国家事业单位也进行了强有力的领导,社会组织的党建工作是新时代“黨的全面领导”的一个重要话题。[46]

(四)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与党的领导力和干部领导力建设

相关研究则把党的全面领导聚焦到党的领导力和干部领导力建设层面,党的全面领导归根结底要通过干部的领导力来体现和保障,探讨了提升党的领导力和干部领导力的具体方法。

关于党的全面领导与党的领导力,有研究认为,党的全面领导需要发挥党的领导力,提出中国共产党的全面领导视阈下领导力构成的六大因素:制度运行力、战略决策力、社会动员力、资源配置力、统筹协调力、组织保障力。[10]也有研究认为,党的领导力是科学性与艺术性的叠加,领导干部需要锤炼过硬本领促进领导科学与艺术的相互转化。[50]因此,有研究认为,党的全面领导要把制度转化为党员干部内在思想行动自觉,保证有效性。[20]

关于党的领导力与干部队伍建设。从领导制度到干部行动自觉,就涉及到干部队伍建设问题,有研究明确提出党的全面领导必须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问题。[13]有学者提出,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要坚持三个统一:一是党的领导地位与党员领导干部能力素质相统一;二是务虚与务实相统一,既要运筹帷幄,还需深入实际、深入一线,身体力行,与人民群众同甘共苦,甩开膀子带头干;三是统率与服务相统一。并提出,要努力改善党的领导,使领导思想和领导方式、方法符合客观规律;要接受全面监督;领导主体必须接受全面监督;要全面提高干部的素质和能力。[19]

四、研究述评和展望

从研究成果数量看,关于党的全面领导的相关研究与党的十九大之前相比明显增多,很显然,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领导的一系列新观点引起学术界的密切关注。从研究内容看,既有研究成果涉及到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的基本内涵、为什么要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怎么样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基本研究主题和内容都有所涉及。从研究观点看,对主要研究问题已经取得一些有益的探索和成果,为进一步丰富、拓展和深入党的全面领导的研究奠定了基础。但毋庸置疑,目前关于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的研究与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关于党的领导的一系列重要论断、蕴含的重大理论创新和治国理政领导实践的要求相比,仍然是很不够的,迫切需要进一步深入和系统研究,大力推进关于党的全面领导研究的科學化、规律性和实践性。

(一)进一步探讨党的全面领导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

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特征,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最大优势,党是最高政治力量。这句重要论断是国家治理理论和领导理论的重大创新,有着很强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深刻揭示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理论逻辑、制度逻辑和实践逻辑,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的重大创新。理解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从“党的领导+”的理论逻辑一以贯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党的领导+”的中国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党的领导+”的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党的领导+”的国家治理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党的领导+”的中国文化,但从学术界目前研究的广度和深度来看,对此还缺乏足够、深刻而系统的认识和重视。

既有研究成果主要从中国共产党面临的内外挑战和自身的优势等方面分析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这样研究逻辑很大程度上有着循环论证的特点和不足,自说自话,难以以理论的逻辑征服人、赢得人。因此,后续有必要从既有的研究逻辑中跳出来,把党的领导置于更宏大的全球背景和国家治理角度,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视角,运用国别比较的方法,阐释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理论、领导制度和领导实践的特殊性及其蕴含的普遍性价值,以及由此带来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优势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治国理政的良好绩效。

(二)进一步研究党的全面领导的历史逻辑和理论逻辑

总体来说,目前关于党的全面领导的研究,多数研究是在党建视角下进行的,对党的全面领导进行整体性研究的不多。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党的全面领导是这种领导核心价值和作用的集中体现,从革命、建设到改革,从过去、现在到未来,党的全面领导有一个历史逻辑,党的全面领导与新中国成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国家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可以把党的全面领导与“四个全面”“四个伟大”等贯通起来进行整体性研究。

要进一步研究党的长期执政、党的全面领导和全面从严治党“三位一体”的整体领导观。重点研究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蕴含的党的全面领导思想;党的长期执政、党的全面领导和全面从严治党的具体内涵,分析和探讨三者之间的逻辑关系。

要进一步研究党的全面领导的理论逻辑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权问题。重点研究党的长期执政目标提出的理论依据,探讨党的长期执政地位的科学性和真理力量源自哪里,共产党的领导特质是什么;党的全面领导的领导权理论来源是什么,以及相关构成要素之间的关系和逻辑;为什么党的长期执政需要党的全面领导,而不是党的全面管理,分析和探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力和领导权的辩证关系,以及领导权的有效运用问题。

要进一步研究党的全面领导的实践逻辑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力问题。重点研究党的全面领导的实践逻辑的基本要求和主要内涵;党的全面领导的实现机制与关键路径,包括党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等方面的能力和定力;党的领导的具体方式,包括党对国家政权机关的领导方式、党对群团组织的领导方式、党对社会组织的领导方式等具体内容,分析和探讨中国共产党领导力构成与提升的特点、规律和方法。特别需要关注党史中的重要时期,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的地方探索和具体经验,切实把党的全面领导落实为党组织和干部的领导力和领导艺术,真正赢得人民群众的内心认同和持续追随。

(三)进一步总结和创新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实践和领导制度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建立完善关于党的全面领导的制度体系,既有研究主要是抽象层面分析和探讨党的全面领导,或者是从党中央层面进行阐释,研究成果大多停留在对党的全面领导的一般性的论述上,对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制度体系和领导实践经验缺乏深入研究,缺少理论总结。总之,对党的全面领导的一般性和普遍性探讨比较多,对党的全面领导的特殊性和具体性研究不足。理论研究当然是要探讨一般性的规律,但一般性的规律更多应当从特殊性中体现和揭示出来。因此,深化和拓展党的全面领导的研究,需要深入分析总结和创新在领导实践中党的全面领导的领导制度、领导规则、领导程序、领导方法。

从研究领域看,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来说,党的领导是普遍性的遵循,党领导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文化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党领导这些工作必然有着普遍性,比如“总揽全局、协调各方”。但各个领域必定有着内在的特点和规律,就有必要揭示和探讨党领导这些工作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哪里,党的领导是如何具体体现和有效实现的。

从研究对象看,需要进一步总结和提升党的全面领导的地方做法和微观经验。特别需要关注地方党委在领导地方工作中的领导制度及其体系、工作机制和领导方法,阐明党委是如何具体领导人大和政府等政权机关、如何具体领导政协等政治机关等内容。比如,党的领导小组制度的成立背景、人员构成、机构设置、运行机制、责任绩效和调整改革,以及地方治理中的干部专班制探索、四套班子秘书长联系会议制度等。通过对党的全面领导经验和做法的总结提升,一方面推动党的全面领导的理论研究深入和拓展,另一方面也推进党的全面领导操作化、具体化,真正通过一系列领导制度、领导规则、领导机制和领导方法,把党的全面领导思想转化为健全的全面领导制度、党的强大领导力和干部的领导力,最终转换成强大的国家治理效能。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7-10-28.

[2]新华社.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人民日报,2019-11-06.

[3]丁俊萍.党的全面领导:机构改革的一条贯穿主线[J].人民论坛,2018(9).

[4]宋文新.如何正确理解“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19(1).

[5]张振.列宁党的全面领导思想研究[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1).

[6]付启章.新时代党的领导内涵、方式与制度保障探析[J].中共成都市委党校学报,2019(3).

[7]张世飞,黎田.论“党的全面领导”的演进历程的内在逻辑与所涉及的重大关系[J].理论与评论,2019(1).

[8]张世飞,黎田.论党的全面领导的特征[J].南方,2019(5).

[9]徐晨光,王小萍.党的全面领导:逻辑、内涵与路径[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3).

[10]李君如.从“全面领导”看中国共产党领导力[N].北京日报,2018-08-20.

[11]裴泽庆.深刻把握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的五个维度[J].探索,2019(2).

[12]王锐.论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的历史演进、内在逻辑和实践进路[J].邓小平研究,2019(3).

[13]祝灵君.深入理解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18(10).

[14]王明生,王永义.坚持和加强党全面领导的历史经验与现实路徑[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2018(5).

[15]张志明.党的全面领导与科学领导[J].中国领导科学,2019(1).

[16]张弛.坚持和加强党全面领导的理论内涵和实践路径[J].理论视野,2019(1).

[17]张振,曹亚雄.新时代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的多重逻辑[J].人民论坛,2018(5).

[18]李晓刚,蔡良志.新时代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的内在逻辑及现实路径[J].福州党校学报,2018(6).

[19]黎民,党的全面领导的深刻内涵[J].党建研究,2018(10).

[20]郭世军,王书波.新时代坚持和加强中国共产党的全面领导基本问题探析[J].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2019(1).

[21]王敏,冯秋婷.党的全面领导:理论逻辑与实践机制[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18(11).

[22]祝灵君.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J].党建研究,2019(3).

[23]刘吕红.论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J].湖湘论坛,2018(4).

[24]胡仙芝.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与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辩证统一关系[J].人民论坛,2018(9).

[25]李拓.党的全面领导是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根本保障[J].国家治理,2018(10).

[26]黄相怀.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刍论[J].党建研究,2018(10).

[27]张晓燕.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探析[J].党建研究,2018(9).

[28]张灿,王进芬.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逻辑理路“根本保障和价值指向”[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8(4)

[29]王海峰.社会革命进程中党的全面领导的理论逻辑[J].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学报,2019(6).

[30]李照雨.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N].中国纪检监察报,2017-11-22.

[31]宋刚.论党的全面领导与全面从严治党的辩证关系[J].文化学刊,2018(7).

[32]程竹汝,李熠.论新时代“加强党的集中统一领导”的战略意义[J].探索,2018(4).

[33]方涛,论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J].求实,2018(1).

[34]戴焰军.不断增强党的思想引领力是实现党的全面领导的内在要求[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18(3).

[35]李君如.加强党的全面领导 坚持依规管党治党[J].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2019(4).

[36]朱道坤.党的全面领导背景下的党内法规建设[J].党内法规理论研究,2019(1).

[37]韩强,刘苍瑜.论加强新时代党的全面领导的法规制度建设[J].理论探讨,2020(1)

[38]韩强.论健全完善党的全面领导的基本规则[J].治理研究,2020(1).

[39]毛腾飞.旗帜鲜明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19(7).

[40]韩强.论健全完善党的全面领导的体制机制[J].红色文化学刊,2018(2).

[41]陈希.健全党的全面领导制度[J].党建研究,2019(11).

[42]尹汉宁.关于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的几点认识[J].机关党建研究,2019(6).

[43]李景治.深化机构改革的首要任务是加强党的全面领导[J].学习论坛,2018(5).

[44]李君如.正确认识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与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关系[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18(5).

[45]张弛,梁慧敏.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的规范化[J].理论与改革,2019(5).

[46]贺东航,胡荣涛.“党的全面领导”与新时代中国现代国家建设研究[J].国外理论动态,2018(3).

[47]张荣臣,蒋成会.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推进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首要原则[J].国家治理,2018(2).

[48]宋俭.在国家治理中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的两个重要维度[J].国家治理,2018(2).

[49]李志昌.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三大逻辑”[J].社会主义论坛,2018(8).

[50]钱振华.加强党的全面领导须强化科学与艺术基础[J].领导科学,2018(28).

A Review of the Studies in Upholding and Strengthening the Party’s

Comprehensive Leadership Since the 19th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CPC

ZHANG Guo-yu

(Department of Teaching and Research on Party Building,Party School of the CPC Central

Committee & National Academy of Governance,Beijing 100089,China)

Key words:the leadership of the Party;comprehensive leadership;power of leadership;force of leadership

(責任编辑:钟亚玲)

[收稿日期]2020-02-28

[作者简介]张国玉(1980—),男,安徽萧县人,博士,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党的建设教研部教授,《中国领导科学》杂志社副社长,中国领导科学研究会副秘书长,研究方向为党的领导与领导科学。

[基金项目]

本文系2018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习近平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思想理论创新研究”(项目编号:18BDJ029)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张国玉

第3篇:关于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的若干思考

【摘要】党的十九大和之后历届中央全会都对2035年的中国和中国共产党进行了全面展望。“党的全面领导”是党的建设研究的核心议题,也是全面推进党的建设伟大工程的重要保证。2035年,党的全面领导将进一步加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坚强的领导和组织保证。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在理论层面需要科学界定“党的全面领导”核心概念,构建“党的全面领导”研究的理论体系和学科体系;在实践层面需要广大党员坚决做到“两个维护”,还应健全党的领导制度和领导体制,不断改进党的领导方式。

【关键词】党的全面领导 两个维护 党的领导方式

【DOI】10.16619/j.cnki.rmltxsqy.2021.04.010

党的十九大和之后历届中央全会都对2035年的中国和中国共产党进行了全面展望。2035年,党的全面领导将进一步加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坚强的领导和组织保证。当然,为实现这一目标,还必须从理论和实践方面进行探索。

构建“党的全面领导”研究的科学体系

党的全面领导研究,是一个非常前沿的领域。近年来,尽管也有一些学者致力于此,并取得一系列有价值的成果,[1]但目前党的全面领导研究还没有真正形成一个科学、系统的体系,还需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借鉴古今中外可资借鉴的文化成果,尤其是党的领导百年来的理论和实践成果,立足于党的全面领导的实际,从多学科、多角度、多方面加以阐释。[2]当前,最重要的是要解决好三个问题:核心概念的界定、理论体系和学科体系的构建。

科学界定“党的全面领导”的概念。目前,学界对于“党的全面领导”概念大致存在这样一个共识,即党的全面领导,是指对党和国家各项事业方方面面的领导,对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建设、发展全过程的领导。[3]科学界定“党的全面领导”概念,是一件比较复杂的事情,至少需要考虑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应明确“党的全面领导”在中共党建学、中国共产党学中的学术坐标。“党的全面领导”不仅是党的建设研究的重要理论问题,也是党的建设研究的重大实践问题。2007年,笔者在《浅议中共党建学的科学体系》一文中论及这一论题。[4]2010年,在《论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中国化的科学体系》一文中,笔者在提出并界定“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中国化”的概念的同时,又进一步论述了这一论题。[5]可以说,“党的全面领导”是党的建设研究的核心议题,也是全面推进党的建设伟大工程的重要保证。

进一步来看,“党的全面领导”不仅是党建领域的论题,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下许多学科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的重要论题。例如,“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6]2019年,笔者曾提出三条党的领导的基本规律,第一條就是“坚持党的领导是取得革命和建设胜利的根本保证”。[7]不仅如此,“党的全面领导”还是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社会学、管理学等学科的重要论题;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科学研究体系,必须坚持党的领导。由此可见,“党的全面领导”是一个跨学科的综合概念。这种跨学科的特点,一方面给我们界定“党的全面领导”概念提供了多种可能性且增加了难度,另一方面也提供了一个契机,即在整合学科资源的基础上,在中国共产党学的学科框架下标注“党的全面领导”的学术坐标,构建中国共产党领导学。

中国共产党学的概念此前尚未被提出,但相近概念如“马克思主义党学”在20世纪90年代就已出现,近年来又有学者提出“海外中共学”的概念。因此,有必要提出“中国共产党学”概念,并在这一框架下对中国共产党领导学进行探讨。[8]中国共产党学旨在研究中国共产党的基础理论、党史和实践问题,而中国共产党领导学是以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理论、领导历史和领导实践为研究核心而建构发展起来的学科。从这个角度看,中国共产党学和中国共产党领导学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中国共产党学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学的基础,如果将中国共产党学比作一级坐标,那党学基础、党史和党学实践问题则是二级坐标,由于中国共产党领导学兼顾理论、历史和实践的特征,因而应被放置于二级坐标之下,同党的建设平行。

其次,应明确界定“党的全面领导”的内涵、外延等要素。从内涵上看,“党的全面领导”本质上既是一种状态、一个过程,也是一种行为、一种活动;从外延上看,“党的全面领导”涉及党和国家经济政治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从时间上看,“党的全面领导”贯穿国家和社会发展的始终;从空间上看,“党的全面领导”既要在地域上领导“东西南北中”,又要在行业、领域上领导“党政军民学”,领导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等等。从层次上看,“党的全面领导”必须在中央、地方和基层得到贯彻落实,确保各级党组织在同级各种组织中发挥领导核心作用;从具体形式上看,党的领导方式不是单一的,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对待,做到因时因地而异。因此,科学界定“党的全面领导”概念,应当综合考虑以上诸要素。

再次,应从全面性、系统性、整体性的范畴界定“党的全面领导”的概念。一是党作为最高政治领导力量要领导一切,体现了党的领导的全面性。党要领导一切,就必须居于统领地位,总揽全局,把党的领导落实到国家治理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二是党的领导制度在党和国家所有机构中横向到边,全覆盖,体现了党的领导的系统性。三是党要领导各个领域和群体,体现了党的领导的整体性。在新时代的发展历程中,坚持党对各个领域和群体的领导,能够调动强项、补足弱项,防止顾此失彼,进而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整体向前。

构建“党的全面领导”研究的理论体系。笔者曾提出“马克思主义党的领导理论中国化研究”概念,并对其理论体系进行阐述。[9]党的全面领导研究和马克思主义党的领导理论中国化研究虽然分属不同学科,但意思十分接近。因此,“党的全面领导”研究的理论体系,亦为党的全面领导研究概论。

首先,应明确党的全面领导研究概论的学科性质及特点。党的全面领导研究概论是研究马克思主义党的领导理论与党的领导工作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中所形成的基本经验、基本成果、基本原理和基本规律的一门理论科学。科学界定党的全面领导研究概论的学科性质,要将其与党的领导理论发展史、管理科学中的领导科学等学科进行区分。党的全面领导研究概论具有前沿性、交叉性、应用性等突出特征。

其次,应明确党的全面领导研究概论的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党的全面领导研究概论的研究对象,是“马克思主义党的领导理论与党的领导实践相结合”。党的全面领导研究概论的研究内容是与马克思主义党的领导理论与党的领导实践相结合的一切有关内容,主要包括:梳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的历史进程,进而总结其基本经验;提炼中国共产党对党的领导理论的重要贡献,进而总结其基本成果;阐述党的领导历程中的一些规律性认识,进而揭示其基本原理。

再次,应明确党的全面领导研究概论的指导思想和研究方法。简要而言,党的全面领导研究要以马克思主义党的领导思想、毛泽东党的领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党的领导理论体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领导重要论述等为指导。当前,要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领导重要论述。党的全面领导研究和其他社会科学一样,都要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运用科学理论解决实际问题。此外,鉴于党的全面领导研究的新兴性、交叉性、应用性,这门学科的研究方法需要融合其他学科的研究方法。此外,党的全面领导研究概论还包含其他问题,如研究范式、话语体系、学术规范等,有待进一步分析。

构建“党的全面领导”研究的学科体系。从学科体系上看,党的全面领导研究不仅包含党的全面领导研究概论,还包括党的领导理论与实践发展史、党的全面领导重要文献研究、党的全面领导重大问题研究等。

首先,应明确党的领导理论与实践发展史的基础性地位。党的领导理论与实践发展史是研究党的领导理论与领导实践相结合的历史进程的历史科学,在整个党的领导理论体系中占据基础性地位。其理论体系主要包括党的领导理论与实践发展史的学科性质与特点、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指导思想和研究方法、地位和作用、与其他学科的关系等基础理论问题,即党的领导理论与实践发展史概论。其学科体系主要包括党的领导理论发展史史学史、党的领导理论与实践发展史概论、党的领导理论与实践发展史史料学和文献学等。

其次,应明确党的全面领导重要文献研究的重要地位。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进程中,同时注重加强自身建设。在这一过程中,党的历届领导人就党的领导发表了诸多重要文献,党中央也通过了一系列关于党的领导的重要决定和指示,从思想理论上保障了党的领导。这些都是党的全面领导重要文献研究需要关注的内容。研究党的全面领导重要文献,需要借助文献学、编撰学、版本学的理论与方法,对党的全面领导重要文献的形成背景、主要内容及其重要意义进行扼要论述,力图展示这些重要文献在党的领导实践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对当下的启迪。

再次,应明确党的全面领导重大问题研究的特殊重要地位。党的全面领导需要研究一些重大问题。例如,党的十九大报告在“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中,既提出要“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也提出“以调动全党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着力点”;那么,应当如何正确处理党的全面领导和调动全党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关系?再如,2019年2月通过的《关于加强和改进中央和国家机关党的建设的意见》提出要着力解决和防止“灯下黑”问题,全面提高中央和国家机关党的建设质量。那么,怎样着力解决和防止“灯下黑”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都需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解决党的全面领导领域的若干重大问题

构建党的全面领导研究的科学体系,归根结底是为了解决党的全面领导领域的若干重大问题。

最根本的是广大党员要坚决做到“两个维护”。《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意见》指出:“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最重要的是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最关键的是坚决维护习近平总书记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10]不可否认,党员干部能否始终坚持“两个维护”事关全局,坚持“两个维护”是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确保党的领导走正走远的根本指南。

首先,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提高坚持“两个维护”的自觉性和坚定性。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最前沿的理论成果,为做好当前党的领导工作提供了用之不竭的理论富矿。理论清才能实践明,广大党员干部只有认真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领导的一系列论述,才能准确把握新时代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的精神实质、科学内涵和实践要求,从而始终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把党的领导落实到党的各项具体工作中。

其次,通过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严格执行党内法规,从政治、思想和制度层面筑牢贯彻执行“两个维護”的坚实基础。中国共产党肩负着新时代变革社会、服务群众的历史使命。因而,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就不要忘记我们是共产党人,我们是革命者,不要丧失了革命精神。”[11]“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不仅是党中央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的重大举措,还能为落实“两个维护”、实现党的全面领导提供重要政治和思想保障。与此同时,开展主题教育还需同严格执行《中国共产党章程》《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等若干党内法规相结合,从而建立健全执行“两个维护”的长效机制,为落实“两个维护”提供重要的制度保障。

最后,广大党员干部要从认识和行动上做到“两个维护”。在深刻领会“事在四方,要在中央”的道理后,不断增强跟随、拥护、捍卫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政治自觉和思想自觉,切实筑牢共产主义信仰之基,坚持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站稳马克思主义立场、党性立场和人民立场。当然,党员始终做到有信仰、守路线、稳立场并非易事,需要以党的自我革命作为支撑。据此,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全党要以自我革命的政治勇气,着力解决党自身存在的突出问题,不断增强党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经受‘四大考验’、克服‘四种危险’,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12]对于“低级红”“高级黑”“两面派”“伪忠诚”等有损党的领导的言行要及时遏制与纠正,以未雨绸缪的预见性有效阻断党的领导效力弱化、失控或失灵的可能性。

健全党的领导制度和领导体制。无论是健全党的领导制度还是完善党的领导体制,其目的和意义一致,都是为了确立党的全面领导新格局,形成运转高效、良性循环的党的领导新机制。

首先,要构建一套党领导重大工作和重要机构的制度体系。第一,制定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重大工作的长效制度和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机制。2020年1月,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为抗击疫情,习近平总书记主持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会议决定成立中央应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工作领导小组,强调要“加强对疫情防控工作的统一领导。疫情防控要坚持全国一盘棋。各级党委和政府必须坚决服从党中央统一指挥、统一协调、统一调度,做到令行禁止。”[13]从历史角度看,党中央成立某種临时性决策指挥机构已是一种惯例,也积累了不少经验,但仍有待进一步制度化。第二,按照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原则,完善党领导人大、政府、政协及人民团体、社会组织的制度,确保这些机构运转和谐、充满活力,形成环环相扣的领导格局。第三,以加强党对经济、政法、文化思想、农村建设、生态保护等工作的领导为重点,健全党领导各项事业的具体制度。要特别注意在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过程中,确保党管干部、党管人才、党管意识形态。

其次,要建立健全党的各级组织执行党的领导的体制。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明:“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14]党的各级组织是领导工作的首要执行主体,必须建立健全地方党委(党组)执行党的全面领导的体制。一方面,依据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进一步优化党和国家职能体系,理顺党政机构职责关系,“按照精干高效原则设置各级党委直属事业单位。各级党委(党组)要增强抓落实能力,强化协调、督办职能。”[15]切实履行党的宣传、组织、统战、监察、教育等领导职责,形成“全国一盘棋”的局面。另一方面,建立健全国有企事业党委、街道社区党支部等基层党组织坚持党的全面领导的体制。当前,要以密切党群关系为重点,建立党员联系群众的制度,以调动广大干部群众的积极性为重点,健全基层群众自治制度;要完善工会、妇联、共青团等群团组织的组织制度,使其承担起引导群众听党话、跟党走的政治任务,把自己联系的群众广泛且紧密地团结在党的周围。

最后,要积极推动党的全面领导入法入规,这是健全党的领导制度和体制的“关键一环”。党章和宪法都规定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而要继续推动党的全面领导法制化、规范化,就要做到以下三点:第一,以宪法的相关规定为依据,依照法定程序将党的主张转化为国家意志,进一步明确规定党的领导的法律地位;第二,在人大、政府、法院的组织法等重要法律法规中,在一些重要机构如政协、人民团体、有关社会组织等的章程中,进一步明确党的全面领导的法律地位,确保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第三,将党在经济、政治、文化、军事、外交、统战等工作中的决策部署及时转化为法律法规,以保障各项工作的运转无虞。

不断改进党的领导方式。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不能只是空谈,最终还是要体现为具体领导方式的改革。改进党的领导方式要从“一根本,两基本”的相位着力,即坚持民主集中制这一根本领导制度,坚持群众路线这一基本领导方法,坚持依法执政这一基本领导方式。[16]

首先,要坚持民主集中制的根本领导制度。民主集中制是为保证党的领导决策科学而作出的考量,即要“善于运用民主的办法汇集意见、科学决策,善于通过协商的方式增进共识、凝聚力量,同时善于集中、敢于担责,防止议而不决、决而不行”。[17]在完善党的领导的进程中,要坚持对民主和集中的齐抓共管,防止出现只讲民主不讲集中的个人主义和本位主义思想,或者只谈集中不谈民主的逢事先定调、重大问题不经充分酝酿讨论随意拍板和置多数人意见于不顾等情形。全党要坚持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相结合,各级党组织既要在“两个维护”的原则下开展领导工作,树立起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和看齐意识,保证有效集中,还要听取一线党员的意见和建议,兼顾多方的诉求和利益,让适合的人办合适的事,保证广泛民主,使大部分党员干部对领导决策满意、放心。

其次,要坚持群众路线的基本领导方法。党要合理执政就得坚持群众路线,各级党组织和每一位党员都必须意识到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掌握在人民群众自己手里。党在开展领导工作时,要坚持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人民群众谋发展、促进步、圆梦想的积极性,秉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态度、保持同人民的血肉联系,确保各项领导工作朝着有利于人民群众的方向进发。同时,当好“小学生”,“自觉拜人民为师,向能者求教,向智者问策”,[18]并让人民来评判党的各项工作,改进联系群众的方法,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将党的方针政策普及到群众中。巩固党的基层领导组织,走好网上群众路线,防止党组织同社会脱节,有创造力地发挥党组织在多元社会治理中的引领与协调作用,杜绝将党的领导停留在纸面和会场的“空洞”执政行为,做到化党的主张为群众的自觉行动、化民智民力为党的领导效能。

最后,要坚持依法执政的基本领导方式。如果没有依法执政的加持、没有法律法规的监督,党的领导工作可能会出现方向性错误。因而,“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要有利于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有利于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完成党的执政使命,决不是要削弱党的领导。”[19]要推进党的领导落成于法律法规的文本之中,将坚持党的领导融入立法、执法、司法、尊法和守法的全部活动中,从“文本”和“活动”的角度有力铲除部分党员“不按照制度行事”“随意更改制度”“钻制度空子”“打擦边球”“极力逃避制度的监管”[20]等权力不受限的行为。建设符合世情、国情和党情的法治体系,发挥好宪法、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体系的基本规范作用;同时加紧构建市民公约、乡规民约、行业规章等社会性准则,做到“大法”和“小法”共生共融,从本源上防止出现滥用党的领导权的行为,共促党的领导立体格局的全面架构。

(本文系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后期资助重大项目“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建的重要论述研究”和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高校思政课研究专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思想政治教育重要论述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分别为:18JHQ001、19VSZ001)

注释

[1][3]参见张世飞、肖政军:《十九大以来关于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研究述评》,《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9年第1期。

[2]筆者曾经提出并界定了“马克思主义党的领导理论中国化研究”的概念。“党的领导研究”和“马克思主义党的领导理论中国化研究”的涵义接近,只是分属两个不同的学科。参见张世飞:《论马克思主义党的领导理论中国化研究的科学体系》,《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3期。

[4]该文指出:“坚持新时期的党建总目标,必须认真解决好提高执政水平和领导水平、不断增强拒腐防变能力这两大历史性课题,从五个方面加强党的建设,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五项子工程。”参见张世飞:《浅议中共党建学的科学体系》,《新视野》,2007年第6期。

[5]“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中国化”和“中共党建学”是两个不同的学科。参见张世飞:《论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中国化的科学体系》,《马克思主义研究》,2010年第6期。

[6]习近平:《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求是》,2020年第14期。

[7]另外两条规律是“改革、完善党的领导体制和领导方式是贯穿领导制度改革始终的核心问题”;“务必要以政治建设统领党的建设,以自我革命推动社会革命”。参见张世飞:《坚持党的领导的历史逻辑与基本规律》,《学术研究》,2019年第8期。

[8]这里提出的“中国共产党学”,不同于“马克思主义党学”和“海外中共学”。

[9]文章指出:“马克思主义党的领导理论中国化研究,是研究马克思主义党的领导理论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实践相结合的一门学科”。“从理论体系上说,包括马克思主义党的领导理论中国化概论,主要研究马克思主义党的领导理论中国化的研究对象、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等一些基础理论问题”。参见张世飞:《论马克思主义党的领导理论中国化研究的科学体系》,《南京师范大学学报》,2020年第3期。

[10][16][17]《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意见》,《人民日报》,2019年2月28日,第1版。

[11]《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精神投入工作 开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人民日报》,2018年1月6日,第1版。

[12][19]《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年,第43、114页。

[13]习近平:《在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研究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工作时的讲话》,《求是》,2020年第4期。

[14]习近平:《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求是》,2020年第1期。

[15]《中共中央关于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决定》,《人民日报》,2018年3月5日,第1版。

[18]《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年,第27页。

[20]习近平:《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求是》,2020年第1期。

责 编/陈璐颖

作者:张世飞

第4篇:深刻理解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

深刻理解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思想)

姚 桓

《 人民日报 》( 2017年12月15日 07 版)

党的十九大报告在总结历史和现实经验基础上旗帜鲜明地提出了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其中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是重中之重。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阐明了党的建设的根本目的和根本原则,对新时代坚定不移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具有提纲挈领作用,对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根本保证作用。

新时代建设伟大工程就要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

党的十九大报告确定的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反映了我们党对自身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是党的建设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实践逻辑的有机统一。总要求提出的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是三个逻辑相统一的落脚点。历史和实践都表明,中国共产党从来不是为了自身建设而进行自身建设,党的建设归根结底是为了提高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提高党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能力,最终完成党所肩负的伟大历史使命。

早在改革开放之初,我们党就对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的关系进行了探索。1979年,邓小平同志在党的理论务虚会上明确提出四项基本原则。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核心,就是坚持党的领导。党的十二大要求把党建设成为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坚强核心,这提出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党的建设目标,明确了党的建设基本方向。此后,我们党在探索现代化建设时期党的建设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时,总是把党的建设与党的领导密切联系在一起。正是因为我们党在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进程中,一以贯之地把坚持党的领导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党自身建设的方向性、根本性问题抓紧抓实,才使我们党成为坚强领导核心,带领全国人民克服了一个个困难、战胜了一个个挑战。同时,党自身也在领导伟大事业的实践中锻造得更加坚强有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机遇与挑战、美好前景与艰难险阻都前所未有地摆在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面前。如何完成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关键中的关键、重中之重是加强党的领导。加强党的领导的极端重要性,要求我们对党的领导有新定位,对党的领导和党自身建设关系的认识有新提升。正是在这个大背景下,党的十九大报告审时度势,提出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从强调“坚持党的领导”到进一步提出“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看起来只是几个字词的变化,实则意味深长、意义重大。显然,只有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并以此作为党的建设总目标,我们党才能不断增强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不断增强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才能协调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为改革发展提供强大动力和可靠保障;才能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健全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体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正确认识和应对复杂的国际局势。总之,只有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才能凝聚起同心共筑中国梦的磅礴力量。

党的建设总要求是指南针、定盘星,是把关定向的。现在,党的建设还面临许多问题,表现在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以及制度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各方面。这些问题当然都要一一解决,但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这些问题的解决离不开一个根本的方向性问题:党的建设出发点是什么?归宿是什么?检验标准是什么?很明显,那就是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明确了这个问题,党的建设才能在纷繁复杂的形势面前认清方向、完成任务。换言之,党的建设只有落实到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这个目标上,才抓住了根本,才会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

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与全面从严治党新要求、党的建设新格局是高度一致的

党的十九大报告把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与全面从严治党新要求、党的建设新格局紧密联系在一起,其内在根据在于三者是高度一致的。

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要以全面从严治党为保证。邓小平同志指出:“共产党有没有资格领导,这决定于我们党自己。”历史和实践是最好的老师。党的十八大以来的5年,为什么我们党的领导能力大大增强,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使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就是因为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决改变管党治党宽松软状况,以对党对人民高度负责的担当精神、政治远见和顽强意志推进全面从严治党,进一步实现了全党思想上的高度统

一、组织上的坚强团结和行动上的高度一致,极大增强了党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所以,全面从严治党的力度、效果与党的领导能力、执政能力提升之间具有明显的正相关性。权力与责任是联系在一起的。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赋予各级党组织更多职权,也带来更大责任,要求更好地管党治党。更应看到,党面临的“四大考验”是长期的、复杂的,面临的“四种危险”是尖锐的、严峻的。党内存在的思想不纯、组织不纯、作风不纯等突出问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商品交换原则对党内生活的侵蚀、党内形成利益集团的危险尤须高度警惕。所有这些,都要求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以此提高党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能力,从而更好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

全面从严治党,要靠党的建设新格局来落实。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全面推进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把制度建设贯穿其中,深入推进反腐败斗争。这个“五加二”的党建新格局继承和发展了党的十八大的相关表述。政党是政治组织,必须强调政治。马克思主义政党更是必须把政治建设放在首位,解决好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问题。以政治建设为统领,纲举目张,各方面建设才能明确方向。思想建设要解决的是理想信念和宗旨问题,强调的是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成为党的建设不可缺少的根基。组织能使力量倍增。共产党是工人阶级有组织、有纪律的部队,加强组织建设和纪律建设,党在政治上、思想上的高度统一才能得到保证。作风建设要解决的是党和人民群众的关系问题,是要增强“党离不开人民,人民离不开党”的血肉联系,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制度问题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都要以制度建设来落实和保证,因此要把制度建设贯穿于各项建设之中。腐败是党面临的最大威胁,把反腐败斗争纳入党的建设总体格局,表明反腐败斗争永远在路上,也是党回应人民关切、确保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战略举措。这一党的建设新格局涵盖党的建设方方面面,把严的标准、严的措施贯穿于管党治党全过程和各方面,使全面从严治党进一步系统化,使党的各项建设紧密结合、相互促进,必将有力提高党的建设水平和质量,锻造“自身硬”的坚强领导核心。

总之,用党的建设新格局落实全面从严治党新要求,进而实现新时代党的建设总目标,是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和战略思维的创造性运用,是党的十九大的重要理论和实践创新。

牢牢把握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的核心和灵魂

落实党的十九大提出的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必须牢牢把握其核心和灵魂。

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核心是全面领导。这就是说,“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作为最高政治领导力量,党的领导必须是整体的、全面的,体现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各个领域,体现在党和国家工作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无论哪个领域、哪个方面、哪个环节弱化了,都会出现短板效应,削弱党的领导。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最重要的是维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要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这是党的全面领导最集中的体现,也是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最重要的要求。首先,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要求党在同级各种组织中发挥领导核心作用。党组织既要坚定地总揽全局,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又要善于协调各方,调动方方面面的积极性。其次,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要求把领导作用贯穿于工作全过程。既要实行民主的科学的决策,制定和执行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又要做好党的组织工作和宣传教育工作,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全面落实。再次,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还要处理好“加强”与“改善”的关系,以“加强”为目的,以“改善”为途径,以“改善”达到“加强”。要探索党的领导规律,适应形势的发展和情况的变化,不断完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改进领导方式,以科学的体制、机制和方式保证党的全面领导。

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灵魂是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中国共产党是高度重视理论武装的党,党的先进性首先来源于理论指导的先进性。党的十九大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确立为我们党的行动指南。这一科学思想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系统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重大时代课题,回答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目标、总任务、总体布局、战略布局和发展方向、发展方式、发展动力、战略步骤、外部条件、政治保证等基本问题,是逻辑严密、系统完整、相互贯通的思想体系。这一科学思想既有深厚的理论渊源,又经过实践的充分检验,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也必然是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的灵魂。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深入把握其鲜明的继承性、创新性、时代性、指导性,始终坚信其科学性、真理性,努力提高贯彻执行的自觉性、坚定性。只要全党坚持用这一科学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就一定能实现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的目标。

第5篇:党课讲稿: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

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经过40年风雨无阻的坚定前行,中华民族正以崭新姿态屹立于世界的东方。“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习近平同志的这一重大判断,准确界定了当代中国的历史方位,充分表达了中国人民的自强自信。40年改革开放带给中国人民太多的机遇和挑战、太多的奋斗和收获、太多的感悟和思考,其中最为刻骨铭心的结论就是:必须毫不动摇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毫不动摇把党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新时代,我们必须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

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这已写入党的十九大报告概括的作为指导思想的“八个明确”,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一项核心内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究竟有哪些特征?习近平同志在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深刻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特就特在其道路、理论体系、制度上,特就特在其实现途径、行动指南、根本保障的内在联系上,特就特在这三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上。”这就明确指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亦即三大特征。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同志进一步论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和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被郑重地拓展为四大组成部分,也就是四大特征。为什么说中国共产党领导是这些特征中最本质的特征?所谓本质,是指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决定事物性质、面貌和发展的根本属性。中国共产党领导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来说就具有这样的属性。这是因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是党和人民历尽千辛万苦、付出巨大代价取得的根本成就。正是因为党的坚强正确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成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才成为指导党和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才成为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才成为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奋勇前进的强大精神力量。改革开放40年的壮丽征程表明: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当之无愧的开创者、推动者、引领者,中国共产党领导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文化的性质、面貌和发展。因此,可以得出结论: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有哪些优势?为什么说中国共产党领导是最大优势?所谓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就是指社会主义制度在同资本主义制度和其他社会制度比较、竞争中所体现出来的优越性。一般认为,相对于资本主义制度存在的各种弊端,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更高”“一个更强”上:比资本主义有更高的生产力、更高的平等、更高的文明、更强的凝聚力和整合力。除此之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还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具体表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这“四个自信”从何而来?从它们本身所具有的优越性而来。而其优越性又从何而来?从实践而来,从人民而来,从真理而来,从近百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的艰苦卓绝的奋斗而来。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和发展,当然也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的优越性和自信,就没有今天的中国,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也必然是空想。历史已经证明并将继续证明: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之源,是形成其他优势的优势,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

中国共产党领导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

世界上的政党不可胜数,几乎每一个政党都希望得到历史的认可、民众的支持,但真正能实现这一愿望并长期保持这一状态的政党并不多见。中国共产党一路走来,已有97年历史,成为执政党也已69年,至今不仅稳如泰山,而且风华正茂,原因何在?历史和人民为什么会选择中国共产党?这可以从中国共产党的特质、形象、实力和贡献来看。

中国共产党的特质是什么?就是中国共产党章程所规定的党的性质、理想、宗旨和指导思想。党的“两个先锋队”性质体现了阶级性、群众性和先进性的统一;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支柱和政治灵魂,也是保持党的团结统一的思想基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建立、存在、发展的唯一目的,是不惧一切艰难险阻、无往而不胜的重要法宝,是我们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揭示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具有科学性而占据着真理的制高点,具有人民性而占据着道义的制高点。这些都充分表明:中国共产党的性质、理想、宗旨和指导思想,代表的是中国历史前进的正确方向,体现的是中国工人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可见,历史和人民选择了中国共产党,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党自身的“质的规定性”以及由此决定的党的先进性。

内在特质往往要通过外在形象体现出来。习近平同志指出:“党的作风是党的形象,是观察党群干群关系、人心向背的晴雨表。党的作风正,人民的心气顺,党和人民就能同甘共苦。”近百年来,中国走过的历程,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走过的历程,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用鲜血、汗水、泪水铺就的,充满苦难和辉煌、曲折和胜利、付出和收获。一代又一代优秀中国共产党人,为祖国和人民无私奉献,生动展示了共产党人的为民情怀、高尚情操。他们为党旗增光,为党领导的伟大事业添彩,为党的领导地位的确立提供了重要条件。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全面从严治党成效卓著,人民群众对党的作风建设的成效交口称赞,党执政的基础更加巩固。

一个政党要得到历史的选择和人民的认可,还必须有强大的力量。这种力量既包括已经和正在显现的力量,也包括潜在的力量;既包括硬实力,也包括软实力。中国共产党由于其先进性和纯洁性,刚刚成立时就已显示出巨大的发展潜力,这种潜力至今仍在释放。同时,中国共产党已经显现的力量更是令人民为之自豪。比如,就硬实力而言,中国共产党有遍及城乡的450多万个基层组织,有奋战在各行各业的8900多万名党员,有坚定支持和追随的13亿多人民,等等;就软实力而言,中国共产党在人民中享有崇高威望,有管党治党、治国理政的丰富经验,等等。实力是一个政党生存、发展和取得成功的基础条件,中国共产党所拥有的巨大实力使她能够经受住任何考验。

一个政党所作出的贡献事关社会发展和人民福祉,是政党必须始终高度关注的重大问题。在近百年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中,中国共产党紧紧依靠人民跨过一道又一道沟坎、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为中华民族干出了彪炳史册的业绩、作出了伟大历史贡献。中国共产党诞生后,团结带领人民经过长期奋斗,实现了中华民族从东亚病夫到站起来的伟大飞跃、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伟大飞跃。经过长期努力,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中华民族迎来了从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历史和人民坚定地选择了中国共产党,全党要更加自觉地坚持党的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坚决反对一切削弱、歪曲、否定党的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言行;必须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确保党始终总揽全局、协调各方。

深入理解“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

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必须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理解“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

党领导的范围是“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政军民学”泛指领域,“东西南北中”泛指地域。党如何实施领导?主要是“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这在某种程度上说就是党的领导的内容和方式。内容主要是“方向”“大局”“政策”“改革”,方式主要是“把”“谋”“定”“促”。通过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调动全党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不断增强党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把党建设成为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人民衷心拥护、勇于自我革命、经得起各种风浪考验、朝气蓬勃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

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首要的是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自觉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从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上看,党的任何组织和成员,无论处在哪个领域、哪个层级、哪个单位,都要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凡属部门和地方职权范围内的工作部署,都要以坚决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为前提,做到令行禁止,决不允许背着党中央另搞一套。从精神状态上看,全党一定要保持艰苦奋斗、戒骄戒躁的作风,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精神,奋力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从执政能力上看,既要政治过硬,也要本领高强,具体要着力增强八个方面的本领,即学习本领、政治领导本领、改革创新本领、科学发展本领、依法执政本领、群众工作本领、狠抓落实本领、驾驭风险本领。概括起来说,政治坚定是根本,作风优良是关键,本领高强是保证,这三个方面都做到了,就能坚持说实话、谋实事、出实招、求实效,把雷厉风行和久久为功结合起来,勇于攻坚克难,以钉钉子精神做实做细做好各项工作。

只要我们在党的全面领导这个根本原则问题上始终做到在坚持中完善、在完善中坚持,“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领导就无比坚强,我们的事业就一定能无往而不胜。

第6篇:新时代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

党的十九大报告在谈到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时,第一句就强调要“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对于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伟大工程、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具有十分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党的十九届三中全会强调,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首要任务是完善坚持党的全面领导的制度,加强党对各领域各方面工作领导,确保党的领导全覆盖,确保党的领导更加坚强有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党要团结带领人民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必须毫不动摇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

01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

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这是总书记深刻总结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历史经验得出的重要结论,这一重要论述体现了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规定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高度,对共产党执政规律和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境界。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正是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我们才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胜利,进而又取得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巨大成功。历史已经并将继续证明,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我们取得一切胜利和成功的最根本、最关键原因,离开党的坚强领导,中国就会成为一盘散沙,我们为之奋斗的民族复兴大业就根本不可能完成。

我们党在长期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进程中,始终坚持了党中央的集中统一领导。毛泽东、邓小平等历代中央领导核心都曾反复强调加强党中央的集中统一领导、维护党中央的权威。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强烈的责任担当,大力推进党的建设,提出一系列党建新思想,推出一系列党建新举措,使曾经一度出现的党的领导弱化、虚化和从严治党宽松软的状况得到根本扭转,实现了全党思想上的高度统

一、组织上的坚强团结和行动上的高度一致,极大增强了党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和社会号召力,也正因为如此,才使我们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显著增强,从而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生了历史性变革。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对党的建设也提出了新要求。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总书记强调,必须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自觉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提高党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能力和定力,确保党始终总揽全局、协调各方”。

02 新时代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的极端重要性

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需要。

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在改革开放40年的伟大实践中得来的,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近70年的持续探索中得来的,是在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社会革命97年的实践中得来的,是在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由衰到盛170多年的历史进程中得来的,是对中华文明5000多年的传承发展中得来的,是党和人民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各种代价取得的宝贵成果。

历史充分证明,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党的领导下开创和发展起来的,也只有在党的领导下才能继续推进。进入新时代,面对风云变幻的国际局势,面对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只有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我们才能成功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解决重大矛盾,才能始终保持政治定力,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一以贯之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实现新时代党的历史使命的需要。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担负起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历史使命。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旗帜鲜明地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了全方位、开创性的成就,发生了深层次、根本性的变革,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但同时也要看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面对新形势新问题,只有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才能保证全党一盘棋,使党在应对国内外各种风险和考验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全国人民的主心骨,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步调一致沿着正确方向阔步前进,才能汇聚起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磅礴力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加强新时代党的建设的需要。

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是新时代党的建设的根本目的和根本原则,是党的建设题中应有之义。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不同时期,我们党一以贯之地把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作为党自身建设的方向性、根本性问题抓紧抓实,才使我们党始终成为领导人民进行社会革命的坚强领导核心,带领全国人民攻克了一个个难关、战胜了一个个挑战,党自身也在领导伟大社会革命的实践中锻造得更加坚强有力。中国共产党从来不是为了自身建设而进行自身建设,党的建设归根到底是为了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水平,最终完成党所肩负的伟大历史使命。实践证明,只有始终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我们党才能不断增强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为改革发展提供强大动力和可靠保证,才能凝聚起同心共筑中国梦的磅礴力量。

03 新时代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的基本内涵

必须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

党的政治建设是党的根本性建设,决定党的建设方向和效果。只有党的政治建设搞好了,才能保证党的政治方向对头、政治原则坚定、政治路线正确,才能统一全党意志、凝聚全党力量。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必须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保证全党服从中央,坚持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是党的政治建设的首要任务。

我们党作为一个有着8900多万名党员、在13亿多人口的大国长期执政的大党,如果没有强有力的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必然导致四分五裂、一盘散沙。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必须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在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自觉向党中央看齐,向总书记看齐;必须严守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牢记“五个必须”、严防“七个有之”,以实际行动保证全党统一意志、统一行动、步调一致向前进。

确保党始终总揽全局、协调各方。

在当今中国,作为最高政治领导力量,中国共产党居于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地位,对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对内政、外交、国防、民族等工作,对国家立法、司法、行政、监察机关,对经济、文化、社会、群团等组织和党外群众进行全面领导。同时,在开创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整个历史进程中,党都居于领导核心地位,始终发挥着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在国家治理体系的大棋局中,党中央是坐镇中军帐的“帅”。地方党委要坚决服从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积极发挥在本地区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在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上下功夫,领导和支持人大、政府、政协和人民团体各司其职、各尽其责、相互配合,形成强大合力,确保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不折不扣落到实处。

不断完善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的体制机制。

制度管根本、管全局、管长远。 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要以党章为根本,以准则、条例等中央党内法规为主干,健全和完善党内法规制度体系,为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提供制度保证。

民主集中制是党的根本组织原则,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要完善和落实民主集中制的各项制度,坚持集体领导与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坚持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相结合,既充分发扬党内民主,又善于集中统一,保证全党统一思想、统一意志、统一行动,保证党的决定得到迅速有效的贯彻落实。

要建立健全党对重大工作的领导体制机制,强化党的组织在同级组织中的领导地位。

要优化党的组织机构,确保党的领导全覆盖,确保党的领导更加坚强有力。

要加强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支持人大、政府、政协和法院、检察院依法依章程履行职能、开展工作、发挥作用。将党委常委会听取人大、政府、政协、法院、检察院党组工作情况汇报作为一项重要制度安排,注重发挥这些组织中党组的领导核心作用,善于通过这些党组织和党员干部来贯彻实施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贯彻实施党委的重大决策和工作部署。 04 新时代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的具体体现

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也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所在、幸福所在。党的全面领导必须体现在党和国家事业的全领域,覆盖到党和国家工作的全方位,贯穿到党和国家发展的全过程。对此,总书记曾经形象地说过,这就像“众星捧月”,这个“月”就是中国共产党。在国家治理体系的大棋局中,党中央是坐镇中军帐的“帅”,车马炮各展其长,一盘棋大局分明。各个领域、各个方面都必须服从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确保党中央令行禁止。

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一要体现在加强党的政治领导、思想领导和组织领导上。通过强化党的政治领导,确保党坚定不移执行党的政治路线,严格遵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在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通过强化思想领导,使全体党员不断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自觉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实践者;通过强化组织领导,认真贯彻党的民主集中制组织原则,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不断夯实党的执政基础。

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二要体现在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地位上。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必须“提高党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能力和定力,确保党始终总揽全局、协调各方”,这就是说,党中央作出的决策部署,党的各级组织、宣传、统战、政法等部门,人大、政府、政协、法院、检察院的党组织,事业单位、人民团体等的党组织,都必须坚决贯彻落实。

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三要体现在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各个方面。坚持党的领导,绝不仅仅是政治立场和政治原则,也是工作准则和具体要求,更是我们做好各项工作的基础和前提。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既然如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各方面都要靠党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

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四要体现在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全过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战略规划和战略重点,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领导核心的中国共产党,理所当然应当而且必须统筹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各领域,协调领导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和全面从严治党全过程。

05 坚定不移地把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落到实处

把讲政治落实到行动中。

旗帜鲜明讲政治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要求。各级党组织和党员领导干部要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维护总书记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不断增强拥戴核心、维护核心、服从核心、紧跟核心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坚决贯彻执行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真正做到对党忠诚、襟怀坦白,严格遵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地方党委要坚定落实党中央各项决策部署的政治自觉和行动自觉,积极主动地在全党全国工作大局中谋划地方工作,推动地方发展。要做到党中央提倡的坚决响应,党中央决定的坚决照办,党中央禁止的坚决杜绝,绝不允许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绝不允许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绝不允许在贯彻执行中央决策部署上打折扣、搞变通。

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

政治上的坚定源于理论上的清醒。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纲领。只有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才能推动工作,指导实践。要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首要政治任务,按照学懂弄通做实的要求,深化学习教育和宣传阐释,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入脑入心。 不断提高党的全面领导能力。

总书记指出,领导13亿多人的社会主义大国,我们党既要政治过硬,也要本领高强。如果没有过硬的本领,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就是一句空话。新时代新任务对党的全面领导能力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当今世界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大变局,国内外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面对的矛盾和问题发生了深刻变化,发展阶段和发展任务发生了深刻变化,工作对象和工作条件发生了深刻变化,对我们党长期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的要求也发生了深刻变化。要不断增强党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不断增强学习本领、政治领导本领、改革创新本领、科学发展本领、依法执政本领、群众工作本领、狠抓落实本领、驾驭风险本领。紧紧抓住党员领导干部队伍建设,锻造一支信念过硬、政治过硬、责任过硬、能力过硬、作风过硬的高素质干部队伍,以“关键少数”带动“绝大多数”。不断提高战略思维、创新思维、辩证思维、法治思维、底线思维,增强工作的原则性、系统性、预见性、创造性,保证党的全面领导真正落到实处。

必须加快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步伐,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

全面从严治党是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的基础和保证,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必须深入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重整行装再出发,各级党委要坚决扛起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坚决杜绝任何违背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的言行;坚决剔除那些对党不忠诚不老实、阳奉阴违的“两面人”;坚决巩固拓展正风肃纪成果,严格执行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坚决防止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反弹回潮,特别要加大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整治力度;坚决巩固发展反腐败斗争压倒性态势,坚持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坚持重遏制、强高压、长震慑,更有效地遏制增量、更有效地削减存量,形成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有效机制;坚决惩治群众身边的腐败问题,深入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依法打击农村村霸,切实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以永远在路上的执着把全面从严治党引向深入。

邓小平同志早就说过:“共产党有没有资格领导,这决定于我们党自己。”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也明确指出:“勇于自我革命,从严管党治党,是我们党最鲜明的品格”。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必然会赋予各级党组织更多职权,同时也会带来更大责任,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不断增强党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能力,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使党真正成为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人民衷心拥护、勇于自我革命、经得起各种风浪考验、朝气蓬勃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

第7篇:如何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大全

一、改善党的领导的理论与实践

我们党,特别是邓小平同志提出的改善党的领导的思想,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执政党建设的理论。从近20年的执政党建设的实践看,我们党关于改善党的领导的思想概括起来有:第一,阐述了改善党的领导的重要性。邓小平在1980年8月18日《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的讲话中十分明确的指出,改革党和国家领导制度及其他制度,是“为了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为了适应党和国家政治生活民主化的需要,……为了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加强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又说:“党和国家现行的一些具体制度中,还存在不少的弊端,妨碍甚至严重妨碍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发挥。如不认真改革,就很难适应现代化建设的迫切需要,我们就要严重地脱离广大群众。”

第二,阐明坚持党的领导与改善党的领导的辩证关系。“为了坚持党的领导,必须努力改善党的领导。”“只要坚持并且改善党的领导,由此带动其他工作,我们的任务就能够完成。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核心,就是坚持党的领导。问题是党要善于领导;要不断地改善领导,才能加强领导。”

第三,提出了改善党的领导的目的和目标。“政治体制改革的目的是调动群众的积极性,提高效率,克服官僚主义。”我们政治体制改革的总的目标是三条:第一,巩固社会主义制度;第二,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第三,发扬社会主义民主,调动广大人民的积极性。

第四,明确了改善党的领导的内容。从近20年党的建设实践整个过程中可以清楚地看到,坚持和改善党的领导,党中央、邓小平同志并不是仅仅针对某一具体问题要求作出孤立的、个别的改进,而是要求从整体上,特别是从体制上对党的领导的各个环节进行全面改革。改善党的领导的内容概括讲包括:党的领导制度、组织制度问题;党的工作作风、工作方式方法问题;党员和干部素质问题;思想政治工作问题等等。总之,党必须以高度自觉和艰苦的努力来改善自己的领导,以提高党的领导水平。

第五,制定了改善党的领导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这些原则是:党必须集中精力领导经济建设,组织、协调各方面的力量,同心协力,围绕经济建设开展工作;党必须实行民主的科学的决策,制定和执行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做好党的组织工作和宣传教育工作,发挥全体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党必须保证国家的立法、司法、行政机关,经济、文化组织和人民团体积极主动地独立负责地协调一致地工作;党必须加强对工会、共产主义青年团、妇女联合会等群众组织的领导,充分发挥它们的作用;党必须适应形势的发展和情况的变化,不断改进领导方式和方法,提高领导水平。

邓小平指出:“怎样改善党的领导,这个重大问题摆在我们的面前。不好好研究这个问题,不解决这个问题,坚持不了党的领导,提高不了党的威信。”应该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改善党的领导,改进党的工作思想指导下,通过不断研究和探索,党的建设取得巨大成绩。在思想建设方面,重新确立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在理论建设方面,创立了邓小平理论这一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并确定为我们党的指导思想;在政治建设方面,制定和执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其结果使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获得世界公认的成就;在组织建设方面,进行领导制度改革,实行党政职能分开,恢复和逐步健全民主集中制,进行各种制度,特别是干部制度的改革。推进各级领导班子的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完成了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和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的交接,巩固和发展了党的队伍和组织;在作风建设方面,恢复和发挥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大力倡导求真务实,坚持不懈地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得到了人们群众拥护和支持。

二、改善党的领导的基本经验

进入新的历史时期以后,为了坚持党的领导,我们党作了大量的改善党的领导的工作。对这些工作应当进行认真的总结,有利于我们今后继续进行改善党的领导的工作。在这方面已经积累的那些基本经验这是需要全党同志认真研究的问题。

第一,全面理解和把握党的领导的内涵是正确改善党的领导的前提。从实践中看,在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工作中,对党的领导内涵的认识曾经出现过片面性。突出的表现是把党的领导理解为各级党组

织直接决定、处理各项事务,忽视甚至放弃思想政治工作。这种认识和作法,严重影响了党的领导作用的正确发挥。为了纠正这种问题,我们党对执政以来的正反两个方面的领导经验作了认真总结,在此基础上,十二大党章对党的领导的内涵作出科学概括,指出:“党的领导主要是政治、思想和组织领导。”这就告诉我们,党的领导是思想、政治和组织领导的有机统一整体,三者缺一不可,否定或忽视其中的任何一方面,都是不正确不科学的认识。在党的领导中,政治领导是核心,是根本;思想领导是实现政治领导的基础和前提;组织领导是实现政治领导的保证。我们必须在这种认识的指导下改善党的领导。这就是说,在改善党的领导的实践中,不仅要克服过去以党代政的倾向,而且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克服单纯强调党的领导的某一方面而忽视其他方面的领导,这样才能得到全面加强党的领导。

第二,党政职能分开是改善党的领导的首要任务。进入新的历史时期不久,邓小平同志对党和国家权力过分集中的现象作过深刻分析,他指出:“权力过分集中的现象,就是在加强党的一元化领导的口号下,不适当地、不加分析地把一切权力集中于党委,党委的权力又往往集中于几个书记,特别是集中于第一书记,什么事都要第一书记挂帅、拍板。党的一元化领导,往往因此而变成了个人领导。全国各级都不同程度地存在这个问题。”这种领导体制使得党组织混同于国家机关,甚至凌驾于国家机关之上,把本来属于国家机关的权力也包揽下来,代替国家权力机关、行政机关和司法机关的工作。这样做的结果,在实际生活中,不仅没有加强党的领导,反而降低了党的领导地位,削弱了党的领导作用,影响了党的领导水平提高。因此,邓小平同志认为,一元化的领导体制不能适应当前和今后的任务,非改不行。如何改呢?邓小平说,要适应经济体制改革的要求进行政治体制的改革,首先是党政要分开,解决党如何善于领导的问题。“这是关键,要放在第一位。”根据这个指导思想,我们党在改善党的领导的实践中进行了大量的探索,首先是对党的领导的内容进行调整。其次是对党的领导方式方法进行了改革,将过去直接的领导方式改变成间接的领导方式。再次是要求党要尊重国家政权机关的权力,支持、保证其独立负责地行使自己的职权。实践证明,按照这样的思路改革党的领导,已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有待今后继续探索。

第三,改善党的领导,党必须做到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行动。我们党在改善党的领导实践中的一条重要的基本的经验,就是党必须做到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在民主革命时期,党没有掌握国家政权,党主要是靠方针、政策的正确和自身的坚强有力来领导人民。党掌握政权以后,只停留在民主革命时期那样就不行了,路线、方针、政策虽然对人民也具有强大的号召力,但缺乏广泛的约束力和强制力。对此,我们党进行了改革,这就是把党的主张和路线通过法定程序变成国家的意志和法律。这样,党的主张和路线实际上就成为人人都必须遵守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行为规范。实践使我们认识到,这是实现党的领导的基本的有效的方式。坚持这一领导方式,就要求党的一切组织、一切成员、一切活动,都没有凌驾于宪法和法律之上的特殊权力,都必须受宪法和法律的约束。因此,十二大党章明确地规定:“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这一改革是成功的,它为今后我们党领导人民群众走依法治国的道路创造了重要条件。

第四,改善党的领导必须进一步完善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我们党在改善领导的实践中得出的再一条重要基本经验,就是不断完善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中国共产党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党如何处理好与民主党派的关系,直接关系到我们党实现对它们的领导问题。党担负着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统一祖国的重任,通过改善党的领导,进一步完善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有利于调动民主党派和工商联人士的积极性,同心同德地实现党的任务。经过20年的实践,党的十三大把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肯定下来,并把它列为我国政治制度的特点和优势。1989年12月29日,党中央制定了《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意见》,使这一制度得到进一步系统化、规范化,也标志着我国这一基本政治制度在理论上逐步走向成熟。这些规定确实有利于改善党的领导,有利于各民主党派在管理国家事务中充分发挥作。

第8篇:如何加强党和改善党的领导

一、不断创新企业党建工作,发挥党员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影响和示范作用 , 为思想政治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 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必须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关于党的建设总体部署,按照党章要求,着眼于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着眼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着眼于增强全党为党和人民事业不懈奋斗的使命感和责任感,着眼于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全面推进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 ” 这是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对新形势下党的建设提出的要求。9月29日,工委在第三批学习实践活动动员大会上,就学习十七届四中全会向全区企业党组织作了重点安排。对照四中全会精神,我们对企业党组织和领导干部,重点看是否忠于党、忠于国家、忠于人民,是否确立正确的世界观、权力观、事业观,是否真抓实干、敢于负责、锐意进取,是否作风正派、清正廉洁、情趣健康。在企业党组织中深入开展“四好班子”建设,全面提高企业党组织中领导干部的思想素质、决策能力和领导水平;要以创建学习型党组织为动力,着力加强对党员的教育和管理,发挥广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要围绕提高企业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着力改善党员干部的思想作风和工作作风;要认真开展“保增长,保稳定”等主题活动,进一步增强党建工作活力;要以党组织和党员的模范形象和精神风貌,形成坚定正确的政治导向,倡导健康向上的企业价值观,引领企业的发展,打造富有生机与活力的企业党建工作新局面。

二、构建“以人为本”的管理机制 , 不断丰富思想政治工作的内涵 。

“ 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坚持以人为本,贯彻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和党的群众路线,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不断增强党的阶级基础、扩大党的群众基础,使党始终得到人民群众支持和拥护 ” 。这是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对“以人为本”核心要求的丰富和发展。广大职工不仅是关系企业兴衰成败的关键因素、是企业发展动力主体,也应当是发展成果的主要受益者,而且是企业发展的重要资源,抓住了人才就把握住了企业发展的关键。因此,我们一定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干部职工的合法权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实实在在地为广大干部职工解难事、办实事、做好事,把为职工实事好事作为一项工作目标来布置和落实。近年来,区属企业人才流失严重,很重要的原因是因为企业性质发生变化,职工待遇得不到保证,经济效益和人才的期望值不能同步,企业发展缺乏生机活力,吸引,留住人才的管理机制没有充分建立,没有干事创业的浓厚氛围。由于机构的变化,目前全区企业的技术,管理人才情况底数不是很清楚,我们已经着手进行调查,建立一个全区企业人才库,为企业将来发展,为我们管理和使用人才提供条件。

要改变目前这种现状,我们就要树立和坚持“只要素质过硬、只要是本职岗位的骨干,都是人才”的全新人才观念。建立健全对人才的选用、培养、评价、激励的运行机制,加快企业用工分配向人才倾斜的进程,努力形成尊重历史、构建机制,鼓励竞争,以及收入靠贡献的全新薪酬制度,实现“以人为本”,稳定职工队伍,引导鼓励人才积极投身于企业发展的良好发展环境。

三、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 建立企业党建工作长效机制

科学发展观学习实践活动只有起点,没有终点。我们要按照中央“对照整改落实方案,看党员干部特别是各级领导班子和党员领导干部的理想信念是否更加坚定,推进科学发展的决心是否更加明确;看领导班子分析检查报告和整改落实方案中确定的推进本单位科学发展的具体举措是否已经或正在得到落实;看影响和制约本单位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是否已经或正在得到解决;看体制、机制和制度创新是否已经或正在取得重大成果”的要求,深入开展学习实践活动,全面观范和创新企业党建工作。并按照“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全面落实党建工作责任制,建立健全党建工作长效机制,确保党的建设各项部署

落到实处”,抓紧建立和健全确保企业党建持续、规范进行的长效机制。

建立企业党建工作长效机制,必须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紧密联系企业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制度和反腐倡廉建设实际,结合党员干部队伍现状,着眼于增强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和保持党员队伍的先进性、纯洁性,建立健全党组织建设和党员教育管理的各项工作制度,促使党员不断增强科学发展观意识。按照这个精神,我们对一部分未转制企业的党组织进行了调整,先后对综合修配,纸箱厂的党的班子进行了调整,对破产中的水泥厂综合工业公司的党组织进行了调整,加强了党对企业的领导。

“党的基层组织是党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是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任务的战斗堡垒。必须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拓宽领域、强化功能,进一步巩固和加强党的基层组织,着力扩大覆盖面、增强生机活力,使党的基层组织充分发挥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作用,使广大党员牢记宗旨、心系群众”。

四,落实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要在五个方面有所创新 一是创新企业党建思想政治工作的观念。一是树立服务观念。教育和引导企业党组织领导树立只有为员工利益服务的工作,才是公司和员工最需要的,必须将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放在解决员工所面临的现实问题上,使员工切实感受到思想政治工作的作用。二是树立求实观念。思想上要务实,要把党建思想政治工作做实做好,真正解决矛盾和问题;目标上要求实,要从企业实际出发;作风上要扎实,要坚持实践观念、发展观念、群众观念和实效观念。三是树立利益观念。党建思想政治工作是做人的工作,人对自身利益普遍高度关注,需要我们企业党组织的领导树立关心和帮助员工实现自身正当利益的观念,积极引导员工正确认识自己的利益并团结起来为之奋斗。

二是创新党建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区企业绝大部分已经转制,企业党建思想政治工作也必须与时俱进,自觉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一是开展以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为核心的社会主义教育;广泛开展以知我中华、兴我中华为中心内容的爱国主义教育;切实抓好以热爱集体、奉献社会为主要内容的集体主义

教育。二是开展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要重点引导员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他们保持创业激情,正确对待荣辱,把个人的理想和目标同企业的发展联系在一起。三是开展民主法制教育。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普法教育,促进员工自觉遵纪守法。企业经营者要增强民主和法制意识,发扬民主,依法经营。四是向企业员工灌输本企业的经营理念和企业精神,要教育员工以企业的共同

利益为基础,凝聚各方面的力量,建立平等和谐的人际关系,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和发展环境,推进企业的全面进步。

三、创新党建思想政治工作的方式方法。我们现在处于信息化时代,要求思想政治工作者抓住时机,充分发挥网络技术的优势,重点加强网络运用,有针对性地开展网上宣

传,把网络办成联系员工的渠道,使网络成为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新载体。企业工委将建立平山区企业网,通过新闻网政府网,搭建企业信息平台,开创企业宣传,信息,销售,管理的崭新局面。

四是创建党建思想政治工作的机制。一是建立健全坚强有力的领导机制。党组织应带领企业中的工会、共青团等组织,形成一种齐抓共管型的政工新模式,建设一支业务工作与思想政治工作一肩挑的思想政治工作队伍。二是建立健全方法灵活的操作机制。从目前企业工作节奏快、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时间紧的实际情况出发,思想政治工作在具体操作中,应面向生产经营,分散进行、小型活动为主,把相对

集中教育与分散自学结合起来,使思想政治教育既保持经常性、连续性,又简明扼要、具有实效,力求做到不影响企业生产经营的正常进行,不削弱企业内部的组织管理,不搞劳民伤

财的形式主义活动,让员工满意。三是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考评机制。对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考评,应坚持精神成果与物质成果、近期效益与长远效益、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统一的原则。必须明确党组织的工作职责和任务,建立目标责任制,年终对完成情况进行考核。同时,把考核结果与干部的使用和利益等直接挂钩,并且作为吸收员工加入党组织的考察内容和评选先进的重要依据。

五是建立健全规范有效的党建保障机制。一是要有制度保障。应结合本企业的实际情况,制定与生产经营等管理制度同等重要的党建思想政治工作管理制度,使企业党建思想政治工作能够长期开展,常抓不懈。二是要有经费保障。在企业设立党建思想政治工作专项资金并列入财务预算,确保企业党建思想政治工作有可靠的经济保障。

第9篇:全面加强党的建设

防范和消除“四种危险”

通化市委党校纪春祥

胡锦涛总书记在七一讲话中明确指出:“精神懈怠的危险,能力不足的危险,脱离群众的危险,消极腐败的危险,更加尖锐地摆在全党面前,落实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任务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繁重、更为紧迫。”这里提出的“四个危险”,是向全党发出的警世之言。这段铿然有声的语言,显示了中国共产党人的清醒,也显示了中国共产党人的自信。

一、提出“四种危险”寓意深刻

在胡锦涛总书记的“七一”讲话中,首先简要回顾了中国共产党90年来团结带领人民在中国完成和推进了“三件大事”、取得了“三大成就”、 产生了“两大理论成果”,紧接着就在分析党面临着的形势和挑战中重申了“四大考验”,首次提出了“四种危险”。作出这样的判断,可谓一语中的、振聋发聩,十分及时,其直面现实之问题,实实在在给了全党一剂警醒针。 为什么在建党九十周年之际提出这样的判断?提出这样的警醒?我理解有以下两点原因:

一是充分体现了我们党直面问题的勇气与解决问题的信 1

心。

在90年艰苦卓绝的奋斗中,我们党取得了多次辉煌的胜利。在取得胜利之后,在大好形势下,保持清醒的头脑,这是我们党避免陷入盲目性的重要条件。在我们党领导人民取得全国胜利的时候,毛泽东同志鲜明地指出了党面临的危险,党员面临的新考验,他告诫全党,要防止骄傲的情绪、以功臣自居的情绪、停顿起来不求进步的情绪、贪图享乐不愿再过艰苦生活的情绪,特别要防止被糖衣炮弹击倒。1982年,在完成全面拨乱反正、初步打开改革开放局面,全党正在迎接党的十二大的时候,邓小平敏锐地指出,已经有相当多的干部被腐蚀,如果我们党不严重注意,不坚决刹住这股风,那么,我们的党和国家确实要发生会不会“改变面貌”的问题。这不是危言耸听。现在,在改革开放取得了巨大成就的时候,胡锦涛同志又强调指出,党的面前仍然有危险。

这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清醒。今天的这个认识,正是基于对现实和未来的清醒认识和准确判断,正是一种居安思危的强烈意识,正是一种自信与勇气,相信有能力解决前进中的一切问题与困难。

二是说明了当前我党面临的新形势新问题十分严峻。 四种危险,每一种,解决得不好,都会关系党的生死存亡。当前,改革已经进入攻坚阶段,每一步都显得十分艰难,而由

利益调整和民生建设滞后引发的社会矛盾问题更显尖锐和多发,由脱离群众和消极腐败引发的社会公平正义问题,成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极大障碍,信仰缺失、道德崩溃等等,不得不引起高度的重视。近些年来,各地不断出现的群体事件、极端事件,还有当前的物价问题、楼市问题、医疗、教育、就业问题、社会管理问题等等,应该是一记记警钟。

二、防范和消除“四种危险”关键在加强党的建设

提出四种危险,就是针对执政党本身所提出的,就是需要执政党首先予以解决的。概括来看四种危险关乎“信仰道德、先进性、群众性、廉洁性”,而这些都是与党的建设息息相关的,只有把党的自身建设搞好了,才能永葆党的生命力和战斗力,这四种危险才能控制得住,党的肌体才能健康。所以说加强党的建设是防范和消除“四种危险”的根本所在。

一是加强党的思想建设防范和消除精神懈怠的危险。 精神为什么会懈怠,归根结底还是思想上出了问题,没有弄明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到底是怎么一回事,自然就不能自觉地用这一理论体系来指导行动。这样,当然会有精神懈怠的危险。因此,解决精神懈怠的良方就是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头脑,坚定理想信念,在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努力奋斗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二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防范和消除能力不足的危险。

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是党的建设的主线,党的执政能力不强就无法承担历史和人民赋予我们的神圣职责。能力为什么不足?主要是知识的缺乏,因此加强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建设和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就成为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所以全党同志务必树立活到老、学到老的理念,主动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各级党组织务必成为学习型党组织,才能迸发出无限的活力。

三是加强党的作风建设防范和消除脱离群众的危险。 总书记在回顾党领导人民完成的三件大事时,始终强调紧紧依靠人民,这说明党的最大政治优势就是密切联系群众。当然,最大的危险也就是脱离群众。为此,全党同志务必继承和发扬党的优良作风,密切联系群众,始终主动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主动同人民群众打成一片,这样,我们的事业才会长盛不衰。

四是加强反腐倡廉建设防范和消除消极腐败的危险。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少数党员干部经不起糖衣炮弹的攻击,倒下了。这给全党一个重要信号,那就是防腐倡廉建设必须加强。对于腐败分子,给予坚决的打击。同时,教育广大党员干部廉洁自律,完善制度,筑牢拒腐防变的防线。

总之,胡锦涛总书记提出我们党面临的“四种危险”,抓住了新形势下党的建设的要害和重点,只要我们坚持不懈地从思想建设、执政能力建设、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建设等方面全

力加强党的建设,保证我们党始终坚定共产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仰追求,始终走在时代和世界的前列,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始终保持清正廉洁、干干净净、一身正气,这样的党才有希望,国家和人民才有希望,民族才有希望。

上一篇:小学舞蹈兴趣小组教案下一篇:3月份第一周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