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网络新闻信息传播原则

2022-05-0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本文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为指导,以习近平新时代新闻舆论思想为指引,基于互联网技术下的信息传播特点,探究网络新闻信息传播的坚守原则,旨在为网络新闻信息传播提供基本遵循。

关键词:网络信息;传播;原则;

随着网络强国建设的不断推进,互联网已深度嵌入社会生活,成为信息传播的重要平台。如何做好网络新闻信息传播管理,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作为“第四媒体”的网络媒体,开辟了新闻信息传播的新空间、新渠道,构建起新的新闻信息传播格局,并赋予普通群众高度的自主传播权。其多样化、交互式特点,使传播者与接受者身份叠加,边界模糊。任何人都可以从网上获取信息,并进行再处理、再传播,对消除传统媒体下的信息不对称等起到了积极的影响。但正如理查德?斯皮内洛所说:技术革新的步伐远比伦理学研究的步伐急促很多,技术力量引致的社会扭曲已有目共睹。从2006年“铜须门”事件,到2010年金庸“被去世”,再到2020年新冠病毒疫情下的不实言论,网络上所充斥的虚假、负面、非理性、情绪化的新闻信息,已引发广大受众的担忧和监管部门的重视。正基于此,本文将以网络新闻信息传播为研究对象,以马克思新闻观为指导,以习近平新时代新闻舆论思想为指引,探索网络新闻信息传播的遵循原则。

一、坚守新闻传播意识形态属性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我们必须把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牢牢掌握在手中”。这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马克思新闻观的继承和发展。意识形态为形而上的思想范畴,新闻传播则为形而下的实践范畴。对于新闻传播来说,意识形态是新闻传播实践的“风向标”与“精神护栏”;对于意识形态来说,新闻传播实践是意识形态的外化于行及具象表达[1]。作为一种新的传播形态,网络新闻信息传播同样具有意识形态属性,要求我们必须自觉坚持团结稳定鼓劲和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必须坚持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激发全社会团结奋进的强大力量。

当前,网络新闻信息传播中出现的为“吸引眼球”、扩大点击量、增加点击率而歪曲事实、捏造事件等虚假传播屡有发生,对社会舆论造成了严重的不良影响。如近日“杭州女子出门拿快递被诬陷出轨”事件引发网友热议。该事件起因竟然是小区某男子因“无聊”用自己的大号与小号聊天,截图对话,结合偷拍照片造谣吴女士出轨快递员。此消息经网络传播引起舆论发酵,网友纷纷指责吴女士,使得吴女士不但遭受不白之冤和被污蔑之苦,而且面临着无单位招聘和生活失衡的困境。这场无聊的“闹剧”将网友的指责与评论汇聚成对吴女士人权的侵害,是网络新闻信息传播伦理的失范,更是对新闻信息传播意识形态属性的背离。为避免此类事件的重演,网络媒体更需要像传统媒体那样坚守职业道德,切实加强对新闻信息来源的审核,秉持真实、客观的原则,理性看待和分析社会事件及现象,为受众提供真实可信的新闻信息。

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工作导向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工作导向,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的鲜明特点。网络新闻信息传播,必须把“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贯穿于传播活动的始终,将服务人民与教育人民有机结合,致力于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世界,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追求[2]。

互联网在改变公众信息接收与浏览习惯的同时,也影响了公众的文化审美意识以及信息内容的需求和获取方式。近年来,随着抖音等短视频平台的迅速崛起,占据了网络新闻信息传播很大的份额,对于教育及引导公众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以登上2021年春晚的歌曲《可可托海的牧羊人》为例,截至3月15日,全网发布涉及《可可托海的牧羊人》的歌曲作品295万余个,浏览量突破30亿,其中抖音浏览量占97.6%。此歌曲的成名成功,除歌曲本身的故事性外,更重要的是网络信息平台的传播。各类网络媒体甚至是“官媒”,大量播发用户自创的抖音等短视频,或对其生活和所处社会环境的真实记录,或是在摆拍导演下形成的“段子”,尤其是“心灵鸡汤”式的信息,对于涉世未深的学生虽具有一定的引导作用,但对于社会阅历丰富的成年群体来说实则毫无意义,甚至会削弱其思辨能力,这也是无容置疑和不能忽视的问题。

当前,我们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世情正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作为引导、教育人民群众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网络新闻信息传播,应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把服务群众同教育引导群众结合起来,把满足需求同提高素养结合起来,多宣传报道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和火热生活,多宣传报道人民群众中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和感人事迹,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满足人民精神需求。

三、坚持党性与人民性相统一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党性寓于人民性之中,没有脱离人民性的党性,也没有脱离党性的人民性[3]。”党性和人民性从来都是一致的、统一的。“党性和人民性一致和统一”的重要论断,是我们党对马克思新闻观的继承和发展。网络新闻信息传播,必须坚持党性与人民性相统一的原则。当下有一种错误论调,认为传统媒体是党媒姓党,网络媒体是自媒姓民,这是彻头彻尾将党性与人民性相隔离,甚至相对立的极端错误思想论调。

坚持党性,核心就是坚持正确政治方向,站稳政治立场,坚定宣传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坚定宣传中央重大工作部署,坚定宣传中央关于形势的重大分析判断,坚决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切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不断增强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

坚持人民性,就是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做好网络新闻信息传播工作,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坚持以人为本,解决好“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的问题。要把网络传播的平台,用在引导群众、服务群众上,把新闻信息传播的重点,用在报道人民群众火热的生活和伟大的实践上,切实将服务群众与引导群众相结合,把满足群众需求与提高人民素质相结合。

四、坚持新闻信息的真实性

马克思指出:“报刊的本质是真实的和纯洁的”,并将内容是否真实、是否反映了人民的呼声、是否揭示了客观世界与现实生活,作为新闻伦理和价值判断的重要依据。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事实是第一性的,新闻是第二性的。网络新闻信息传播要以事实为根据,善于用事实说话,遵循新闻真实性的原则。要以叙事为主,提高叙事性、故事性,要把故事讲得入情入理、娓娓动听,将思想寓于叙事中、道理寓于陈述中,让受众围绕叙事转,吸引人、感染人。在“人人皆媒体”的当下,网络新闻信息传播要自觉坚持新闻真实性和“客观、公正、平衡”的原则,以高度的政治责任和对新闻信息的敏锐性与洞察力,剔除虚假信息和断章取义、真假参半的信息,以良好的职业素养、职业技能揭示社会事件的前因后果。与此同时,要加强技术革新与应用,借助大数据、云计算等准确研判社会舆论走向,通过事件解读及评论、发布辟谣信息等避免因虚假信息而造成的舆论发酵,着力营造风清气正、积极健康的网络空间和传播环境,为受众和用户提供真实、可靠的新闻信息内容。

结语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为新闻信息传播开辟了新的空间。随着5G、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的迭代发展,移动互联网已成为新闻传播的主渠道,网络新闻信息传播已进入加速发展新阶段。网络新闻信息传播在加速社会信息传播、实现信息共建共享的同时,也对公众思想、行为、心理等带来一定的影响。面对当前网络信息传播中出现的问题,网络媒体及其从业人员必须自觉坚守网络新闻信息传播的意识形态属性,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导向,坚持党性与人民性的统一,坚持新闻信息真实性原则,以高度的政治意识、责任意识、服务意识,做好网络新闻信息的传播和管理工作。

参考文献

[1] 张传芬.网络信息传播应坚守真实性原则[J].青年记者,2020(14):61.

[2] 张云笛.信息传播中的视觉符号创意原则探讨[J].艺术品鉴,2018(26):95-96.

[3] 朱宏霜,周良书.网络意识形态的接受主体特征及建设原则[J].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2018,4(02):42-48.

[4] 陈艳红.互联网新闻传播中的舆论引导研究[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v.39(S1):6-9.

[5] 常怡明.“后真相时代”新闻媒体人的坚守与担当[J].新闻世界,2018(8):71-75.

上一篇:戏曲元素在民族音乐表演中的实际运用下一篇:基于智慧政府的电子政务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