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精神与当代青年

2022-12-0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五四精神与当代青年

太行山精神指引下当代青年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问题与对策研究

摘 要:进入21世纪,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国际国内局势发生深刻变化,我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人才成为国家竞争的关键。青年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高低关系到社会主义建设方向和思想根基的稳定,关系到“中国梦”和“两个百年”目标的早日实现。由于自身和环境的因素,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和个人主义思想等对青年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培养产生了不利影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下的“太行山精神”是高校理论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有益探索,对于青年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培养提供了有益借鉴。

关键词:太行山精神;青年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问题与对策

胡锦涛同志指出:“一个有远见的民族,总是把关注的目光投向青年;一个有远见的政党,总是把青年看作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前进的重要力量”。青年大学生是民族的希望和未来,是党的社会主义事业最重要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一、青年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存在的问题

第一,习惯以自我为中心考虑问题,个人主义倾向明显。个别青年大学生在学习生活中习惯以自我利益为中心考虑问题,把个人得失作为衡量是非的标准,例如:在选举班干部、评优中根据关系远近和感情深浅帮助小团体内部成员拉选票。第二,一味索取,缺乏奉献精神。个别青年大学生过度看重个人利益,缺乏大局观念,突出表现为“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思想作风,对于他人或者社会的天灾人祸,反应冷漠。第三,艰苦奋斗精神流失,享乐主义滋生。个别青年大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怕苦怕累,贪图享乐,在虚无的网络中耗费青春,沉迷于奢靡的生活方式。第四,功利主义色彩明显,缺乏使命感和责任感。个别青年大学生把“上大学混学历”、“读书为了挣钱”当作大学的目标,甚至是带有名利性的加入党组织,缺乏马克思主义者的人生观、价值观。

二、太行山精神引领青年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教育培养的对策研究

几十年来,河北农业大学优秀教师群体将教学、科研、生产相结合,本着“带着一颗心去,不带一棵草走”的精神,扎根深山,30年如一日,形成了以“艰苦奋斗、甘于奉献、求真务实、爱国为民”为核心的太行山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一脉相承,为青年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培养提供了有益的实践素材。

1.坚持实事求是原则,在社会实践中培养艰苦奋斗精神。实事求是是我党一贯坚持的原则。“太行山精神”以求真务实为指导,一切从当地的实际情况出发,符合实事求是的原则,对于高校加强青年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具有借鉴意义。第一,引导青年大学生深入农村或者企业生产生活一线,切实了解到社会真实的一面和自身的实际情况,认清自身存在的不足,一切从自身和社会实际出发,踏踏实实做好身边小事情。第二,将高校思想道德教育理论与解决当地实际存在的问题相结合,把青年大学生报效国家和服务社会的理想落实到实处,提高他们的社会实践能力,树立积极的人生观。第三,以青年大学生宿舍内务生活细节为抓手,注重大学生自我管理,从点滴做起,培养他们独立自主和吃苦耐劳的精神。

2.结合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的优势,引导青年大学生奉献社会和服务人民的高尚情怀。第一,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展示到课堂之上。要紧随时代潮流,更新思想政治理论内容,缩小和青年大学生的代差,牢固掌握思想道德教育的主阵地,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第二,加强对青年大学生的心理辅导。要选聘培养专业素质强的心理学青年教师,深入调查他们的心理现状和存在问题,主动出击解决他们的心理问题,由内而外引导他们树立脚踏实地、甘于奉献的精神。第三,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太行山精神”的杰出代表李保国教授用一生的辉煌事迹生动诠释了什么是为人民服务,怎样为人民服务。要组织引导广大学生干部,特别是学生党员认真学习他的光荣事迹,打牢思想根基,发挥模范带头作用。

3.重视角色教育,鼓励担当,培养青年大学生集体主义精神

集体主义是社会主义制度的突出标志,是超越资本主义制度的优势所在,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题中之义。第一,家庭是青年大学生教育培养的第一阵地,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家长必须从小重视他们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教育,鼓励他们为家庭分担压力,尤其注重培育他们在社会实践中的协作能力;培育孩子的家庭主人公意识,鼓励他们为家庭做贡献,引导他们分享自己的成果。第二,重视社会人教育。社会是个人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个人的发展离不开整个社会的发展。要激励青年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在社会实践中提高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培育他们的社会人角色意识,引导他们树立集体主义精神。第三,切实将集体主义精神与校园文化紧密结合。要充分利用网络、宣传栏、班级日志等各种传播媒介多方位宣传抵制个人主义不正之风,倡导集体主义精神。

三、结论

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指出:“我为什么要对青年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个问题?是因为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青年大学生肩负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早日实现“中国梦”的重担。进入21世纪,互联网广泛应用,经济全球化大大加深,国际竞争更加激烈,且已经由单纯的军事经济竞争转变为经济、科技、军事、文化等综合国力的竞争。这种竞争集中表现就是人才的竞争,人才的竞争成为21世纪竞争的核心。青年大学生是国家最重要的人才储备,他们代表了整个社会、整个国家的未来,是中华民族的希望所在。因此,必须紧密结合“太行山精神”的实践经验,坚持在社会实践中培养和提高青年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作者单位:河北农业大学)

参考文献:

[1]习近平.习近平对李保国同志先进事迹作出重要批示——人民日报[J],2016-06-13.

[2]习近平.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5-05(2)

[3]夏志学,张淑云。关于“太行山道路”的几点思考[J].中国农业教育,2008(2):23-26

[4]张增栓,太行山道路的实质[J].科技与效益,1998(1):27-29.

作者:郁冠华 黄长春

第2篇:从大学生微电影作品透析当代青年的时代精神

摘要 目前在大学校园中微电影十分的流行,本文主要是从当代大学生的性格出发,与微电影发展相结合,通过微电影作品的思想性来透析当代青年的时代精神,然后将微电影作为一种大学生流行的文化现象进行探讨和研究,进而更加深刻地了解微电影的发展与青年时代精神的关系。

关键词:大学生 时代精神 微电影

一 微电影中的时代文化

在我国的大学校园里,自从2008年以来微电影就发展得非常迅速,开始慢慢蹿红于网络,并成为一种非常重要的文化力量。如今网络发展非常迅速,网络视频的业务发展也不断的壮大,互联网已经开始慢慢地取代传统的电视播放平台,开始形成一种网络的视频播放平台。全国乃至世界上的一些主流的视频网站竞争也越来越激烈,使得一些热门的电影版权价格也随着竞争的激烈和升高。这种大的环境下使得一些视频网站开始制作自己的电影,这种微电影的制作是一些视频网站很好的一种选择,自制的微电影不但成本较低,还能够保证很多网站在运营中的主动权,这种情况也使得微电影的发展越来越迅速。当然,作为社会的顶梁柱,大学生在校园中制作的一些微电影也慢慢地进入人们的视线,虽然没有一些专业的视频制作经验,但是大学生的时代精神已经慢慢与一些时代文化进行结合,现在文化的研究也开始涉及到一些心理学与经济学,因此本文主要是从大学生制作的微电影中来研究当代青年的一种时代的先进精神,剖析当代大学生的一些心理状态及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全面把握住大学生的青年群体与微电影之间的一种互动机制,进而更加深入地研究当代青年文化的内涵和动力,并通过微电影解读出当代大学生群体的整体精神风貌与心理状态。

目前我国的文化主要分为主文化和亚文化两种类型,强调文化的结构是一种动态的阶梯,一般来讲,主要是社会中占主导地位的文化,亚文化是主文化的一个补充,在每个社会中都会包含很多的亚文化,大学校园相当于一个小的社会,其中也包含很多的亚文化,这些亚文化时刻影响着大学生的身心发展,大学生在大学期间是身心发展十分迅速的时候,良好的亚文化能够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也能够培养大学生的时代精神。如作为青春励志微电影的代表作《老男孩》向我们呈现了青年追求梦想的故事,从多个角度讲诉两个对艺术充满热爱的青年是如何一步一步实现梦想的过程。影片中肖大宝和王小帅对迈克尔·杰克逊的模仿,从根本上来讲就是梦想在现实中的投影,是一种励志故事对每一个有梦想青年内心的慰藉。每一位观众心中曾经都存在过一个“老男孩”,他也为自己的梦想而做出过不懈努力。

二 从微电影看当代青年的时代文化精神

1 从社会功能上的角度出发,现代社会飞速发展给人们生活带来极大便利的同时,也给社会大众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社会压力,现代社会文化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人们的生活状态,当然对于青年而言也不例外。市场的发展存在着竞争,现代社会的发展同样存在着新老文化意识形态的竞争,当代青年不得因为应对生活压力而做出一些以往从未有过的选择,在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关系时,他们不得不正面直视现代社会所带来的残酷与失败,不得不从根本上提升自身心理抗压能力。压力是工作前行的动力,作为当代青年必须要找到适合自己的解压方式。据权威机构调查发现,当代世界范围内的青年每天迫于工作压力,自行压缩交通、吃饭、休息时间的比例非常高,甚至于很多青年在吃饭这一件事情上完全是以“感觉饥饿”为标准来执行的,效率已经成为当今青年在日常生活中各种行为的唯一准则。这就决定了他们在选择休闲方式时要达到短时间内即可能放松的效果,他们根本不可能花费几个小时去做一些消遣活动,因此微电影的效果在当今时代就体现得淋漓尽致。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现代社会给当代青年精神带来的压力有多大,未来微电影市场的前景就有多大。微电影这种大众文化产品作为一种娱乐消费品,青年精神上所承受的巨大压力是可以通过这一形式得到一定程度发泄和减轻的。微电影这一新兴产品恰逢当今社会大环境,当代青年在工作中所面的各种压力渴望得到释放,用几分钟或者几十分钟的微电影来转移他们的注意力,给他们提供一个后现代化的虚拟空间,让他们能够利用科技社会提供的各种高科技数码工具实现感官上轻松愉快的直观体验,这在人类历史上可以说是首次出现。《老男孩》是一部较长的微电影,影片给观众所带来的感动不言而喻。对那一段青春的感悟,时光的回忆促使我们不由自主地的思考未来生活的发展方向,未来奋斗的目标。青涩的青春是我们无法再回去的,在这部充满黑色幽默的微电影中,我们深切地感受到,梦想就在那里,只要我们勇敢去追,不懈努力,它最终不一定能够实现,但它会离我们越来越近。“青春如同奔流的江河,一去不回来不及道别”,我们不缅怀失去的时光,我们憧憬前进道路上的风景。

2 以全新的模式对艺术内涵加以诠释,实现整个行业革命性的创新发展。不管是从制作成本上,还是从后期特效处理上,微电影很多方面均体现着低门槛、广泛互动等特点,这也可以说是近些年微电影发展迅猛的一个主要因素之一。当代青年思维活跃,在为人处事方面更讲究“自我”,这一时代性格特征在当今大多数微电影中都有所表现。传统电影制作有着非常明确的分工规则,可以说是细致入微,而且这一规则一旦确定下来就很难以改变。这对于制作团队个人思想的发挥、技能的展现,均会产生非常严重的负面影响。现阶段微电影拉近了传统电影与社会公众之间的距离,特别是一些草根作品,投资小、影响大,使得每一个社会公众都可以或者都有机会去实现自己的电影梦。单单从这一个角度出发,我们就可以看出微电影对于当今电影行业发展所带来的影响。

此外,微电影的整个制作过程没有那么复杂,这一点也正迎合了当代青年群体的兴趣,以至于吸引众多青年投身微电影事业当中。当代青年并不是所谓的“不守规矩”,他们是在向“墨守成规”挑战,他们的生活需要创新元素,需要富有激情。正统权威的传统电影制作已经无法承载当代青年的思想,已经无法满足当代青年的电影梦,与其加以限制,倒不如“放任”其自由飞翔,这样才有利于我国电影行业的发展,才有利于当代青年的成长。

3 从内容生产上看,体现消解崇高的生活态度,满足颠覆传统的快感体验。现在也有很多舆论在讨论当代青年的时代文化精神,人们可以观察到青年一代的一些特征和他们的行为与当今文化的一种联系。他们现在的文化氛围与近代的一些激进的青年文化是不同的,当代青年似乎对一切无法呈现于传统媒体的新鲜事物都抱有极大的兴趣,因为他们可以从中得到一种颠覆传统的快感。

目前看来,我国在校大学生的个性十分张扬,大部分的学生都喜欢与众不同,这样才能展现出自身的一些特性,对着这种现象有利也有弊,在某些时候可以通过微电影来展现出来,好的方面可以继续发扬,舆论比较大的方面可以抛弃。这种比较简洁的微电影不但能够满足青年的一些心理需求,还能够给社会带来一些正能量。这些微电影可以通过一些视频网站的分享和转载就可以达到如同病毒一样的传播方式和效果。根据使用与满足理论,在心理机制的作用下,青年群体会根据个性化需求选用不同的媒介、选择不同的信息去满足不同的心理需要。比如在观看如《四夜怪谭》《酒店星座爱情故事》等游走于敏感禁忌话题边缘的微电影时,就满足了自我身份认同的心理需求,同时释放了心中压抑的情感,达到了自我宣泄的目的。

4 从营销模式上看,改变生硬灌输的广而告之,诉求情感共鸣的信息传达。现实中大多数的大学生对微电影中的广告插入持有宽容的态度,他们认为把一些品牌的传播与微电影相结合起来是不可避免的,也是电影艺术创作的一个必要的环节,是可以接受的一种行为。这主要是微电影与以往的电影和电视的区别,以往的电影和电视中都是以强迫的形式把一些品牌推销给观众,如今微电影的发展改变了这种策略,它可以通过一个有趣的故事或者是一个很真实的实例展现给人们,让人们感兴趣,这样就避免了观众在看电视中产生厌烦,这也是微电影的一个非常明显的特点。这种剧用情感共鸣的信息传达,不但能够达到批判传播的目的,而且这种温和的方法,更多地被运用到作品对某些观点和思想的婉转表达,实现受众更愉快的接受。与传统的影视作品不同,微电影在诠释作品深层次内涵时,更注重采用这种情感共鸣手法,将主题思想隐含的更隐秘,却更容易令人理解和信服。于此,我们也不难看出当代青年对于事物的理解和表达,较之以往显得更复杂、更感性、更委婉、更隐秘,对于充分了解当代青年的精神思想和意识形态也就更加困难。当然,认识到这一点也有利于我们更准确地从中剥离和凝练出当代青年的时代精神。

5 从传播方式上看,满足身份认同与社会互动需求,获得自我实现的价值感。作为“后喻文化”形式的微电影符合当代青年逆向型行为方式的特点,它不仅是一种被同辈人认可的行为方式选择,更能通过参与其间而获得自我价值实现的满足感。它的传播方式有着极强的互动性、参与性和自主性,迎合了当代青年渴望得到自我身份认同和参与社会互动的心理特征,满足了青年受众张扬个性、表达自我的社会交往要求。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微电影就是社会生活的一个缩影,通过镜头把人们生活中的一些真实、琐碎的事情“高大上”的表现出来。微电影不仅仅开拓了电影的艺术表现形式,同时也从根本上提升了传统电影的内涵,使得当今这个快速发展的社会能够“慢”下来,让人们有时间去关注身边所发生的每一件“小事情”。当代青年是国家未来的期望,是我国经济健康良好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媒体对他们思想的促动将直接影响着整个国家的根基。当代青年对于新鲜事物比较感兴趣,其自身生活方式更是多种多样。这一代是中国历史上受到最好教育的一代,怎么才能够充分发挥他们的才能,充分发掘他们思维深处的“金子”是每一个媒体人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目前我国的社会是一个处于转型期的社会,呈现出全球化、碎片化的特征,而现代性所带来的焦虑以及不安也深深地影响着当代的大学生。微电影的刺激性、随意性、丰富性及互动性是传统电影院难以比拟的。正是由于微电影的“后现代”娱乐特征,社会需要进一步关注微电影对于当代大学生的影响,微电影有可能成为社会文化建构的一个重要的平台。

注:本文系2014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专项任务项目“当代大学生思想状况、发展轨迹和培养策略研究——兼论时代精神、民族精神及理想信念”的阶段性成果,负责人:张春梅,编号:14JD710033。

参考文献:

[1]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2] 黎萌:《分析传统下的电影研究叙事、虚构与认知》,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3] 宫承波:《新媒体概论》,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11年版。

[4] 尹鸿、曹书乐:《影视传播研究前沿》,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王蕊,渤海大学讲师;张凌铎,渤海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本科在读)

作者:王蕊 张凌铎

第3篇:湖湘青年美术精神与湖南青年美术

一种湖湘青年美术精神令湖南青年美术家群体焕发着令人愉快的活力。这种源自内心的活力融合了湖湘青年精神与湖湘文化磅礴气象,成为湖南青年美术家群体精神层面的综合特征。湖南省青年美术家协会以 “承道启新”的态度协调了湖湘地域文化的同一性与每个青年美术家个体艺术自律性的冲突,倡导新鲜活泼而且强健有力的湖湘青年美术精神,以多样的美术形式为湖南青年美术家的思考和观念代言,彰显了湖南青年美术的青春面貌。

湖湘青年美术精神植根于湖湘文化,同时独具青年状态的生成性。湖湘青年美术精神是当代湖湘青年群体美术精神状态的综合反映,也是湖湘青年美术家群体美术思维方式、审美方式、情感方式、行为方式等的集中体现。

湖湘文化是滋养湖湘青年美术精神的土壤。湖湘美学风格特征中的神秘和烂漫主义生成于楚文化的特定情境,而楚文化由南楚地域与人文特征组成:湖南地处中原偏僻地域,地貌为“八分山水二分田”﹔ 楚地民歌洋溢着旺盛生命力和创造精神,盛久不衰﹔民风彪悍,崇尚勇武,以儒家学说为主流的汉文化直至晚唐时期对湖南仍影响不深﹔文化方面从南宋起以胡安国、胡宏父子为代表的“湖湘学派”扭转了湖南长期沐浴“流寓学问”光辉的学术研究状况,渐成湘学研究体系。北宋四大书院之一的岳麓书院汇集了五湖四海的一流学者授课讲学、才俊读书,士人共同奠定了湖湘学术在宋之后繁荣发展的基调。其中北宋道州人周敦颐创立的濂溪学派,提出了以“太极”为中心的世界创成说,还提出性、理、命等哲学概念,显现理学研究端倪,加之他的学说通过其一批批再传弟子回湖南大力传播,周敦颐的学说成为了湖南本土研究的重要推动力。而周敦颐撰写的《爱莲说》随世人诵读、广为流传,文中以莲为审美载体,以“莲”的外在形象激发内在情感激动,弘扬了“莲”兼具的形态之美和高洁品性之美,表达了视觉形式与内在精神审美高度统一的湖湘美学意象,深远地影响了湖湘青年美术精神的内涵。湖湘青年美术精神决定了湖南青年美术面貌的呈现状态。

湖湘青年美术精神的特征可以寄寓在《爱莲说》中对“莲”的三点表述分析。

一为“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卓然显示了“莲”独立有为的主体人格精神,这是历经湖湘原住民文化和中原文化交融后,独具价值观遴选及成熟思辨能力的“湖湘青年精神”成型的重要标志。湖湘青年精神是湖南青年美术家美术精神的内核。

树立青年形象与人格是青年精神的外化表征。新青年的倡导者陈独秀在《敬告青年》一文中阐述“新青年”“真青年”形象为“头脑中必斩尽涤绝彼老者壮者及比诸老者壮者腐败堕落诸青年之做官发财思想,精神上别构真实新鲜之信仰,始得谓为新青年而非旧青年,始得谓为真青年而非伪青年。”由此可见,斩尽涤绝陈腐观念,“精神上别构真实新鲜之信仰”的青年才是“真青年”。这种青年觉醒的精神力量表现在美术创作上,就是敢于革新、进取、具有从“淤泥”象征的浮华中脱颖而出“不染”的勇气和能力,有着主动寻求继承优良传统的 “濯清涟”构建动态而具生命力美术价值观的自觉意识,不取媚于人,能坚持自己艺术主张的学术立场,具有成为影响社会积极艺术力量的艺术人格素养。这与湘人毛泽东的青年观相契合,他认为青年是世界的主体,指出青年是每一个时代中最先觉悟的一个社会群体,强调青年的社会化,并且强调了批判精神与继承性在本质上的有机统一 。

湖南青年美术形象因而一扫理学研究空谈心性、义理的通病,有着儒家敢为天下先和勇于开拓创新的艺术精神,秉持经世致用的湖湘学术研究态度,既不为“淤泥”所“染”,亦不因 “濯清涟”而丧失端庄之态,有着豁达、睿智的精神面貌。

湖南省青年美术家协会在成立之初就担负了塑造湖南青年美术形象的重任。深受社会各界殷切期望与重视的湖南省青年美术家协会于1985年11月19日在湖南省长沙市成立,是湖南省文联、湖南省青联指导下的青年美术家社团组织,以开展艺术创新、培养湖南青年美术家、促进湖南美术事业发展为工作目标。历年来,协会引导青年美术家举办全省青年美术作品展览、各青年画会展览、观念作品展、全国青年画家邀请展等,同时开展各种学术探讨、座谈、信息咨询等交流活动。

湖南省青年美术家协会吸引汇聚了一批批意气风发的青年美术家,他们以突出的个体艺术成就、湖南青年美术群体面貌为新成员的艺术成长提供了参照。协会第一届执行委员会中的青年美术家:朱训德、刘云、雷宜锌、李自健、邹建平等,他们的美术作品及成就获国际水墨画大展金质奖、国际和平特别贡献奖章、全国美展奖项,作品在六大洲三十个国家和地区举办展览,作品为联合国总部、中国美术馆收藏、雕塑矗立于美国华盛顿广场,他们成为世界了解湖南,了解湖南美术的一张张文化人物名片。

昔日青年美术家,今日湖南美术界领军人物。协会成员中有湖南省美术家协会主席、湖南省画院院长、享有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湖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院长、美术学博士生导师、湖南省雕塑院院长、湖南美术出版社副社长等。这些在各自专业领域中卓有成就的湖南美术家,言传身教展示了湖湘青年美术精神的风范,启发影响着新一代湖南青年美术家们思考个体的艺术发展和社会责任。

其二为莲的“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体现了立足探求事物审美本质,追求事物视觉形式美与品性精神美感协调统一的湖湘青年审美特性。

符号化或形式化的视觉形象是美术精神自由的创造性表现,同时表达了美术情感的意象状态。激起湖南青年美术家情感认同的不仅是莲形体特征所呈现的点线面组合关系的形式美感层面,而是以“莲”物化形象的精神表征阐释了湖湘审美方式、情感方式,深深扎根于湖湘青年美术的本性中。《爱莲说》以湖湘大地常见的水生植物“莲”为审美对象,对莲的中通虚心、形态挺拔而无牵连旁支的朴素、简约美感的赞颂,对其“香远益清”精神审美的神往,都是以艺术创造的概括性和一般性提炼了莲的视觉和精神审美的多重属性,发挥和培育了人的想象力,让生命处于审美的成长状态,这种审美成长体验能唤起青年美术家对自我成长的思考,促成了湖湘青年对湖湘美术文化资源创造性甄选的审美方式:深沉地敬爱湖湘自然美,崇尚地域文化精神美,亲近雄浑大气之美,重视美学观的传播与影响,延续升华了湖湘文化特质美的感染力。

湖湘文化以其地域乡情的自然亲和力,潜移默化地 影响着湖湘青年。湖湘人文情怀成为解读湖南青年美术家作品的重要关注点,作品题材和画面主要形象的选择均体现了湖湘青年审美特性。

青年时代朱训德的作品已生动地展现了湖湘自然的灵性之美,在他的作品《朝天辣》中将繁茂的朝天辣椒幻化成富有生命动感的手指丛林,具植物形态美感的朝天辣椒被赋予了母亲托举孩子嬉戏的生命喜悦之情,热烈而温情地呵护着画面中的瑶族母亲和躺在辣椒地里的婴儿,融入了楚地帛画、漆绘美学内涵的画面温暖色调洋溢着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畅快感。

作品中优美的静谧感是湖南青年美术家心灵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协奏基调。画家刘云青年时期的作品《月魂》以洗练的造型、幽蓝色调营造了空寂月夜旷野中一个女人体沐浴自然光辉的情境。散发圣洁光辉的女人端坐于小船,小船立于似真似幻的蓝色平面,两株敦实的方形树木静静矗立于女人身后,女人凝望着从天际渐渐滑落的月牙儿,天空里的月望着朝向小船滑落的月牙,这一弯俏皮滑动的月牙,以动感衬托出了画面更深邃的静。

作品中对湖湘地貌的审美是湖湘青年美术家对生活土地情感的真诚流露。青年山水画家石纲的作品《楚地之灵》《扇面结集·楚云》画面意境迷离深邃,画面中俊秀挺拔的草木植被、蒸腾其间的云气呈现楚地文化神秘而具有视觉真实质感的奇妙景象,令人神往。

湖南青年美术家在创作中兼具经世致用的湖湘文化特点与人文关怀的思考性。青年美术家吴荣光的早期作品《晨》再现了他对家乡湘西乡村青年女子晨起梳头的场景记忆。在他中近期的作品则转为研究当代都市生活,他深刻地解读湖湘文化传统符号在当下现实生活的象征意义,为人们构建湖湘文化与当代湖湘人文情境的关系提供了具有思辨性的观察视野。

扎根于湖湘山水地貌的品味、研习,成为湖湘画家一种默契的共识。山水画家李亚辉从青年时代起笔耕不辍,创作了《浏阳河》山水写生及系列创作作品,以细密笔触表现了南方山水的曲折婉转,叙述着湖湘地域风貌的丰富层次。

湖南青年美术家同样重视对湖湘美术文化和当代生活的思考与研究。美术理论学者李蒲星青年时期撰写了研究论文《湖湘文化与二十世纪湖南美术人文》,并沉潜于对大量湖南青年美术家的评论研究。这种创作结合理论研究的学术合力影响着湖南当代青年美术作品的创作,周玲子的作品《八千湘女上天山》再现了她解读二十世纪八千湘女响应祖国边疆建设号召,扎根边疆生活一辈子的史实。这幅作品穿过历史的表象,留驻了来自普通民众的大美精神予人的深切感动,令人动容。而黄礼攸《造房图·财神倒》、沈磊《城》、刘晓勇《在路上》等都以个性化的艺术语言呈现了创作者的艺术生活态度,值得品味。

其三为 “莲,花之君子者也”,是以君子的品格标准奠定了湖南青年美术家对理想美术人格不懈追求的精神格调,形成了湖南青年美术家群体律己修身、弘扬正能量、合作共建的良好发展氛围。

以君子德行为镜,湖南青年美术家得以在神秘烂漫的楚文化和理性的儒家文化中确定了精神的支点,构建理想精神的桃花源境地。从孔子时代起,“君子”一词具有了道德品质的属性。在《论语·宪问》第十四中记载:“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孔子强调了作为君子的三个主要品格为:仁、智、勇,即拥有博爱之心、高远的人生智慧、坚强的意志。据《中庸》述:“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仁、智、勇三种德行被认为是天下通行的品德。孔子理想人格理论的核心是“仁”,主张人与人之间和睦相处的“仁爱”。君子以行仁、行义为己任,艺术具有陶冶人性情,助人“为仁由己”,使人们以自觉行仁行义而快乐。湖南青年美术家自觉追求集仁、智、勇为一体具“仁爱”精神的理想人格,兼具奋发图强的美术创作进取意识、经邦济世的社会美术事业共建的宏伟抱负,执着于探寻发挥艺术的巨大感染力,拓展引导人们深入理解艺术的途径,影响人们认同、向往 “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论语·述而》)的理想精神生活状态。

遵循君子之道,湖南省青年美术家协会工作着力于形成志同道合的湖南青年美术家集群的影响合力。

湖南省青年美术家协会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彼此依存和睦相处的理念解读“仁”的内涵,高度重视生活世界的真实艺术体验。近几年来,协会就成功组织了系列大型写生采风活动、展览:2012年的“承道启新——湖南省青年美术家协会作品展”“牵手丹青——2013湘、港、澳三地青年美术家作品巡展”,2014年“青春追梦”湖南省青年美术家采风创作展,2015年将举行“美丽中国,美丽孟加拉”中孟两国青年艺术家采风交流活动、作品展等活动。这是对湖湘地域美术文化资源 “仁”之美的艺术性开发和对外推介。

“泛爱众, 而亲仁。”的温情也渗透于湖南青年美术家的公益精神。为改善小学教学设施、支持贫困学生,协会多次组织湖南青年美术家们捐作品义卖:跨出省外的“魅力潇湘 走进鹏城”湖南省当代百名书画名家名作邀请展暨名家现场创作作品义卖活动,服务当地的“家家美杯”美术作品义卖,省内边远山区小学支教、赠送美术用品,长期坚持智障儿童公益美术教育并组织作品展义卖等。

“亲仁”还在于协会诚心尽力地创造青年美术家们成长的平台。协会持续推行了青年美术家扶持项目,举办“艺术咖啡”青年艺术家系列展,题材涉及油画、国画、水彩、版画等多种画种。为更好地聚集仁德之士参与湖南青年美术事业的共建,协会还相继筹备并成立省内各地市青年美协,即时同步运转省内青年美术组织和研究网络,在2014年全国第十二届美展仅湘潭市青年美术家协会就有7人作品入选,来势可喜。

“智”是协会以高品质学术为导向,集结社会各界的关注和支持力量开展多元的学术研讨和交流,同时发挥信息时代媒体传播的影响力。协会在策划活动时分析湖南青年美术家参与者具体的艺术特色,清晰考虑其学术定位,邀请国内知名博物馆、美术馆、院校学者组建学术团队,邀请美术批评家、美术理论研究学者和青年艺术家召开学术座谈会,选择国内有影响力的主流合作和支持媒体,遴选了专业策展人优化活动方式及流程,始终坚持以湖湘青年美术精神的学术品味为工作核心,弘扬传递“仁”的正能量,踏实学术内涵研究,不媚世,不欺世。

“勇”指的是协会湖南青年美术家们对自我艺术成长的坚定意志。当今文化的快速融合、交互影响携来艺术潮流更新迭变,令人目不暇接,美术家对美术本体和自我艺术定位的认知力决定了这份“勇”的价值多寡。湖南青年美术家需要深入了解、分析时代,体认感知湖湘文化的特质与发展脉络,“笔墨当随时代”而又同时保持个体与时代潮流的距离,需要以歧异联系并思考自己与时代的关系,只有具有不依附于时代“勇”的自觉,以“勇”的高度严格地审视自我,才能坚定地投身艺术的终身学习,保持成长的姿态,有望站在美术史的高度远眺艺术发展的前景。

以“莲”的品性追求为理想,湖湘青年美术精神令湖南青年美术家迸发出蓬勃的美术成长力量。正如前者殷切所愿,湖南青年美术家正传承湖湘人文精神之道,为开启湖湘美术新气象而奋进!

(作者单位:湖南第一师范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

本栏目责任编辑 孙 婵

作者:肖弋

第4篇:论五四精神与当代青年使命

自上世纪之初,1919年五月,北京的青年学生为了抗议帝国主义国家在巴黎和会上支持日本对我国的侵略行动,举行了声势浩大的游行示威,最后发展成为全国人民参加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1939年,陕甘宁边区西北青年救国联合会规定5月4日为中国青年节。1949年12月23日,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正式宣布5月4日为中国青年节。时至今日,五四精神的核心:爱国,进步,民主,科学始终未我们所铭记,成为热血青年们自发并逐渐凝成的一种神圣的精神追求,其血脉世代相承,升华为爱国主义的一种体现。

什么是五四精神?不同的时代,不同的青年。五四时期,五四精神集中表现为救亡图存;新中国建立后,表现为报效国家的拳拳之心;拨乱反正时期,表现为对真理的追求、对国家未来命运的关切。那么,今天的五四精神新内涵是什么呢?

与过去几十年的爱国主义不同,当代爱国主义更为集中反映在中国与外部世界的交往上,表现出一种强烈维护国家利益的愿望。这愿望,又以中国的快速发展与日益强大为心理依托,力求实现百年以来我们“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理想,赢得我们在世界上真正的平等地位。当代爱国主义本身也是一种思考,一种基于国家、民族和个人现状与未来的思考。基于和平、发展和开放的现实,探索民族精神和民族性格的新内容,乃是我们民族未来的立身之本,也是我们当前无法推辞的责任和义务。正是此时,青年由于其敏感和活跃,开始自发地以爱国主义的形式进行探索和尝试。对于当代爱国主义的实质内涵,我们还需要思索。如:在面对别国敌对行为时,是否抱着不分析不鉴别的横扫一切的偏激态度?对于被侵略的历史记忆,我们应当怎样既以史为鉴,又面向未来?我们在表达个人情绪时,是否负责任地考虑到国家大局和民族利益?在手段与目标之间,是否应该遵守合理合法的表达方式?爱国主义作为一种精神追求,除了情感表达,又将如何具体地落实到我们的学习和工作中?所有的这一切都需要我们思考并寻求答案。

那么,我们到底应该怎样承担起我们作为新一代青年的使命?

对大学生来说,爱国是个太大的话题,我们做不到像八九十年前的青年一样抛头颅洒热血,我们具体能做的又是什么呢?“人生一场虚空大梦,韶华白首,

不过转瞬。惟有天道恒在,往复循环,不曾更改”。 我们若仅仅为自己的利益和目的着想,也许在虚荣和喧嚣中只能匆匆了却此生,当你回过头,看到的,只是浮云而已。碌碌无为的一生是对生命的玷污。作为这个时代的青年,我们是这个国家的一腔热血,是这个名族的中坚力量,是这个世界的拯救者。

从当今国际社会的发展大势来看,在世界格局向多极化发展的大趋势下,经济全球化和区域集团化进程持续发展,由此所带来的繁荣与进步既为我国新时期的快速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历史机遇,又使我们面临严峻的挑战和复杂的外部环境。虽然时代的主题是和平与发展,基本保证了国内经济的发展。但是潜在的不稳定因素还是不少,首先是美国对中国的遏制,这是美国的长期战略,美国已经卷入了中国的台湾问题、人权问题、西藏问题、人民币汇率问题等,它企图利用日本、印度、韩国、东南亚等一些国家来围堵中国,想插手中国南海问题。“中国和平崛起”是中国学者针对国际上流行的“中国威胁论”和“中国崩溃论”明确提出的,对和平发展思想进行了新的阐释,有力的回应了国际上的质疑和猜测。2003年12月26日,国家主席胡锦涛在纪念毛泽东诞辰110周年座谈会上再次强调,要坚持和平崛起的发展道路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这标志着“和平崛起”正式成为中国的一项国家战略。 我们更要注意的是,西方敌对势力进行西化、分化的重点是中国青年一代。他们运用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手段,实施渗透,施加影响,试图改变年轻一代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改变我们国家的基本社会制度。

我们青年要抵制这种“和平演变”的攻势,经受住各种考验,就必须系统学习和努力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增强运用这个理论一来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坚定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成为坚定的走社会主义道路的爱国主义者。

所以作为当代青年,我们责无旁贷,弘扬五四精神,用青春的臂膀勇敢地肩负起了民族复兴的历史使命,开拓进取,矢志不渝地向着现代化的光辉目标、向着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迈进。

第5篇:论五四精神与当代青年的使命

时值建党90周年的五四青年节,不得不说全国上下都是一片浮夸的风气。因此也出现了诸如万人大合唱这种形式远大过实质的活动。表面化的工作已然太多,这里便不再赘言。然而关键是五四精神究竟是什么,以及该以何种途径何种手段对其继承发扬的问题。

什么是五四精神呢?有的认为是爱国主义,有的认为是民主与科学,有的认为是解放思想、不断创新,有的认为是理性精神、个性解放,有的认为是勇于探索、追求真理,有的认为是破旧立新的革命或变革,有的认为是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等等。这些说法都是有道理的,事实上也是联系在一起的。

经过分析不难看出:爱国主义是五四精神的泉源,民主与科学是五四精神的核心,勇于探索、敢于创新、解放思想、实行变革是民主与科学提出和实现的途径,理性精神、个性解放、反帝反封建是民主与科学的内容。而所有这些,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振兴中华民族。因此,纪念五四运动,发扬五四精神,应该把这些方面结合起来,为振兴中华民族而努力奋斗。

总之,五四精神代表着诚实的,进步的,积极的,自由的,平等的,创造的,美的,善的,和平的,相爱互助的,劳动而愉快的,全社会幸福的统一体。

自上世纪之初,1919年五月,中国热血青年作为一支新生的社会力量登上历史舞台,掀起了伟大的五四爱国主义运动之后,91个春秋过去了,以爱国主义、振兴中华为核心的五四精神一直激励中国青年去争取实现祖国繁荣富强、民族伟大复兴。然而在新时期新环境下,五四精神的内涵也发生了与时俱进的变化。

纵观历史,五四精神是热血青年们自发并逐渐凝成的一种神圣的精神追求,其血脉世代相承,升华为爱国主义的一种体现,在不同的历史环境中,其主旨各不相同。五四时期,爱国主义集中表现为救亡图存;新中国建立后,表现为报效国家的拳拳之心;拨乱反正时期,表现为对真理的追求、对国家未来命运的关切。那么,今天的爱国主义新内涵是什么呢?回顾近年来影响较大的爱国主义思潮和行为,从1999年抗议美国轰炸我驻南联盟大使馆,到2001年中美南海撞机事件,直到最近发生的抗议日本政府和

右翼势力对历史倒行逆施的诸般行动,实际上我们已经可以清晰地看到当代爱国主义新增添的精神内核与价值述求:

在国际交往日益频繁、全球化不可逆转的浪潮中,维护我们的国家利益和民族利益。在中国发展世人瞩目的背景下,寻求我们国家在世界上全新的定位和方向。在对外开放交往日益扩大的现实中,探讨构成我们民族精神、民族性格的新内容。

我们应当认识到,当代爱国主义是一种比其他任何时候都更强烈的期望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愿望。在新的历史时期,这种爱国主义应该体现出理性的思维、开放的心态和发展的眼光。如果发挥充分得当,她将重塑我们的民族精神,成为振兴中华的强大动力。而且,像过去任何重大历史时期一样,青年群体必将在其中扮演积极而具有建设性的角色。

与过去几十年的爱国主义不同,当代爱国主义更为集中反映在中国与外部世界的交往上,表现出一种强烈维护国家利益的愿望。这愿望,又以中国的快速发展与日益强大为心理依托,力求实现百年以来我们“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理想,赢得我们在世界上真正的平等地位。

当代爱国主义本身也是一种思考,一种基于国家、民族和个人现状与未来的思考。青年,作为爱国主义思潮和行为的主力军,我们有必要关注这样一个问题:是什么原因造成这个群体10年间一种显而易见的转变——从热衷模仿西方文化,到爱国主义成为广泛的情感共鸣?

答案是:我们发展了,以及发展中由于各种冲突而产生的反思。基于和平、发展和开放的现实,探索民族精神和民族性格的新内容,乃是我们民族未来的立身之本,也是我们当前无法推辞的责任和义务。正是此时,青年由于其敏感和活跃,开始自发地以爱国主义的形式进行探索和尝试。对于当代爱国主义的实质内涵,我们还需要思索。如:在面对别国敌对行为时,是否抱着不分析不鉴别的横扫一切的偏激态度?对于被侵略的历史记忆,我们应当怎样既以史为鉴,又面向未来?我们在表达个人情绪时,是否负责任地考虑到国家大局和民族利益?在手段与目标之间,是否应该遵守合理合法的表达方式?爱国主义作为一种精神追求,除了情感表达,又将如何具体地落实到我们的学习和工作中?所有的这一切都需要我们思考并寻求答案。

所以到这里,我们就不得不回答一个问题:究竟应该以何种途径来继承和发扬五四精神?

八十九年前的中国学生用他们的爱国行动创造了“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五四精神,这笔宝贵的精神财富经由代代青年相传至今。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能做的该做的就是以身作则,用实际行动将这一精神传播给更多的人。

我们具体可以做些什么呢?作为大学生,我们首先要做好的是要学好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知识,正如培根所说的“ 知识就是力量”,有了知识才有改变世界的力量。再者,要怀有一颗爱国之心,以主人翁的态度积极参与小到学校大到国家的建设进程中,并为此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在这一过程中,我们要注意的是切忌“假、大、空”,多做实事,从身边小事做起,比如与我们密切相关的环保事业。五四精神不是空洞虚无的,它的传承就蕴藏在生活点滴小事中,我们做到了做好了就是传承了。”

谈到爱国,真正让祖国发展强大起来才是真正的爱国。青年,是一个容易冲动的群体,一个缺乏理智的年龄段。冲动虽然能显示出爱国之情的强烈,但它的效果怎么样呢?盲目的冲动不但起不到什么积极效果,反而极易被不法分子利用,真正的爱国是让祖国发展强大起来。近代史上的洋务派发起的洋务运动被评为真正的爱国运动,因为这一运动主张发展经济,“师夷长技以自强、求富”,是真正的强大祖国。

爱国离我们并不遥远,爱国应从小事做起。爱国不是口号,爱国需要实际行动。作为大学生,我们最重要的是要把自己的事情做好,这才是真正的爱国。如我们要关心国家大事,时刻关注我们祖国的发展;如支持民族工业,节约水电等资源;如提高自身素质,维护国家形象等。

青年,自五四运动以来,他们一直以自己的敏锐和热血青春推动历史进步。同时,青年也与这种进步一道成长,肩负起对于这个国家的历史责任,塑造起具有时代光芒的民族精神。相信,赢得过巨大光荣的中国青年,必将在新的历史时期,赢得更大的光荣。

对于上述思考和反思,我组组员通过参加万人大合唱以及参观游览东方红广场等积极向上的活动进行了实践与切身体会。

第6篇:当代青年如何弘扬长征精神

浅谈当代研究生如何弘扬长征精神

【摘要】长征精神是不怕困苦,不畏艰难,不怕流血牺牲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弘扬长征精神有利于弘扬民族精神,加强思想道德建设,为社会的全面进步提供精神动力,促进精神文明的建设与发展,可以使人们正确认识历史,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和平生活,有利于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对于当代研究生而言,在求学之路上,肯定会遇到很多艰难困苦,所以我们要继承这种不怕吃苦、不怕牺牲、艰苦奋斗的精神,抵制一切困难险阻,劈波斩浪,最后抵达我们向往的象征美好未来的‘思乐园’。

【关键词】长征精神;研究生;艰苦奋斗;集体主义;荣辱观

Abstract

The long march spirit is themeaning that not afraid of difficulties, not afraid of hardship, not afraid of blood revolutionary heroism spirit. Carry forward thefamily of the long march spirit to carry forward the national spirit, strengthen the ideological and moral construction, and to provide spiritual power for the overall progress of society, to promote spiritu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and the development, can make people have a correct understanding of history, cherish the hard-won peace life today, is beneficial to carry forward the spirit of hard struggle and hard work. For the contemporary graduate students, on the way of our schooling, will certainly encounter difficulties and hardships, we should inherit the spirit does not fear endures hardship, not afraid of sacrifice. Boycott all difficulties, waves, finally arrived at our desire for a better future.

key words: The long march spirit; Graduate students; The arduous struggle; Collectivism; Concept of honor and disgrace

参考文献

[1] 王欢.长征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研究[D]. 西南石油大学 2013 [2] 卢洁.中国“红色经典”电影对社会道德的导向研究[D]. 吉林大学 2013 [3] 鲍中义.长征精神对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D]. 贵州大学 2009 [4] 曾文怡.长征精神及其时代价值研究[D]. 湖南师范大学 2007 [5] 刘万军.做长征精神的传人[J]. 新长征. 2016(11) [6] 王晓鸣.传承长征精神:永远在路上[J]. 湘潮. 2016(11) [7] 黄兴复.不忘初心走好新的长征路[J]. 当代广西. 2016(22) [8] 吴川会.弘扬长征精神 打赢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攻坚战[J]. 发展. 2016(11) [9] 唐贤健.论红军筹粮与长征精神[J]. 吉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6(04) [10] 叶桉.长征精神:“文化自信”的底蕴与旗帜[J].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学报. [11] 于安龙.论长征精神与“中国梦”[J]. 毛泽东思想研究. 2015(01) [12] 李中学.长征精神在中国梦宣传教育中的价值探析[J]. 中国青年研究. 2013(10) [13] 石仲泉.红军长征和长征精神[J]. 中共党史研究. 2007(01) [14] 熊启珍,瞿晓琳.论长征精神的科学内涵[J].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2007(02) [15] 何会宁,黄科.长征精神对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J].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02) [16] 姜廷玉.坚定的理想信念是长征精神的核心与灵魂[J]. 北京史.2006(05)

第7篇:当代青年如何弘扬长征精神 论文4800字

当代青年如何弘扬长征精神

陆泓宇

徐海学院建工系 建环12-1班 22121565

【摘要】长征精神是不畏艰难,不怕困苦,不怕流血牺牲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弘扬长征精神有利于弘扬民族族精神,加强思想道德建设,为社会的全面进步提供精神动力,促进精神文明的建设与发展,可以使人们正确认识历史,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和平生活,有利于发扬艰苦奋斗和艰苦创业精神。而对于当代大学生而言,在我们求学之路上,肯定会遇到艰辛困苦我们要继承这种不怕吃苦、不怕牺牲的精神。抵制一切困难,劈波斩浪,最后抵达我们向往的象牙塔。

【关键词】长征精神 理想信念 艰苦奋斗 集体主义 荣辱观

长征是人类历史上艰苦奋斗精神的楷模。长征途中,红军将士面对的是一条条波涛汹涌的大河,一座座巍然耸立的雪山,一片片茫无涯际的草地,前有敌军,后有追兵,可就是在这“敌军围困万千重”的逆境中,红军转战两万五千里,终于从100万的敌人中杀出了一条生路。谱写出一曲曲动人的“永久奋斗”的革命乐章。

一、 树立崇高的理想和信念

二万五千里长征,纵横十一个省份、攻占七百多座县城,进行了三百余次战斗,突破敌人的重重包围,两夺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穿越荒无人烟的地区,终于胜利到达陕北革命根据地,开创了中国革命的新天地,创造了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奇迹。没有崇高的理想和信念,他们是坚持不下来的。在长征途中,毛泽东同志曾经给红军战士们讲过这样的故事,说的是我们的伙夫每天早晨起来问的不是“今天有没有米面?”而是问大家“今天部队往哪走?”同志们,正是有这样的革命理想和信念,长征才取得了胜利。长征的胜利,是理想和信念的胜利。万里长征,不但战争残酷,而且自然环境更为恶劣,红军所经历的各种磨难远远超出常人的想象。是什么力量支撑红军指战员把生死置之度外,前赴后继?是为实现共产主义远大目标而奋斗终身的崇高理想,就是为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而跟着党革命到底的执着信念。

今天是和平和建设时期,我想,学习是所有学校的主题,是学生的主要任务。。我们要继承和弘扬长征精神,首先要深入学习中国近现代史,尤其是中国革命史,了解我党领导中国革命的复杂历史背景、艰苦条件、艰难历程、重大成果,深刻认识中国革命的必然性,深刻认识中国共产党成为全中国人民的领导核心是历史的选择和人民的选择,坚定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实现国家富强和民族复兴的决心和信心。只有铭记历史,特别是铭记我们党领导人民创造的中国革命史,才能深刻了解过去,全面把握现在,正确创造未来。要牢固树立民族意识、大局意识、忧患意识和使命意识,继承红军对理想信念矢志不渝、对革命事业锲而不舍的奋斗精神,珍惜青春年华,发愤学习,学习各种本领,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

展现才华,贡献力量。

二、 保持和发扬艰苦奋斗的作风

林莽沉沉,裸山如刃,黄沙大漠,激浪长河,刻下长征者铿锵的足音.寒风砭骨,雪压冰封,矗立起长征者英勇的雕像!生存条件的艰苦并没有击垮红军战略转移的信心,反而是让他们愈战愈勇,最终取得长征的胜利。在革命战争年代,革命前辈在井冈山如果不发扬以门板当床、稻草做被的艰苦奋斗作风,就难以点燃革命的星星之火;在长征路上如果不发扬爬雪山过草地、嚼草根吃树皮的艰苦奋斗作风,就难以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在延安如果不发扬自力更生、奋发图强的艰苦奋斗作风,就难以取得抗战胜利;当年如果我们共产党人没有艰苦奋斗、勇于胜利的精神,就难以实现推翻三座大山、建立社会主义新中国的革命理想。长征是血与火的较量,红军克服了千难万险,取得了一次又一次的胜利。长征精神的核心是艰苦奋斗精神。

有人说,艰苦奋斗过时了。这是不对的。今天,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努力构建和谐社会,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新的伟大长征,这一征途上仍然存在着诸多困难和不利因素。而我们更要要树立不怕吃苦,顽强拼搏的创业精神,努力学习文化知识,克服学习道路上的种种困难,以自己的知识和能力,去开创自己的事业。并要不断深入了解我们的国情,树立起为国家富强和民族复兴而艰苦奋斗的精神,勇于到基层和贫困艰苦的地方去就业。弘扬艰苦奋斗精神是治党治国的需要 中华民族从来不畏艰难困苦,我们的先辈靠这种精神曾经造就了历史辉煌,树立和维护了民族尊严。在近代史中,我们国家经济曾一度处于落后地位, “落后就要挨打”,处处受辱的惨痛教训,激励着我们必须弘扬艰苦奋斗精神,激励着我们必须顽强打拼走富国之路。

三、 弘扬集体主义精神

红军将士在长征途中,互相帮助、团结友爱,充分体现出无产阶级集体主义精神。长征的胜利是一曲集体主义的壮丽凯歌。这种团结友爱的集体主义精神,充分体现在红军的官兵之间、军民之间和部队之间。红军战士来自五湖四海,为着民族的独立和解放,走到了一起。干部处处关心战士,战士时刻想到干部。一粒米、一滴水,大家你推我让,谁也舍不得吃,舍不得喝。官兵之间,情同手足,战友之间情深似海。在生死的关键时刻,大家毫不犹豫地把生的希望留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这种团结互助的集体主义精神,使红军凝聚成了一个向心力极强的战斗集体。在军民之间,红军在长征途中以“爱民”、“为民”、“护民”

的良好形象,赢得了各族人民的爱戴和拥护。各族人民群众积极支援红军,在十分困难的情况下,为红军筹集粮食和各种物资,为红军当向导和翻译,用自己的生命保护红军。有的群众还直接参加了红军长征中的许多战斗,大批青壮年志愿参加了红军。在长征中,红军各部队风雨同舟,生死与共,表现了高度的全局观念和团结精神。正是因为红军长征途中团结一致的集体主义精神,才战胜了说不尽的艰难险阻,创造出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红军三大主力的会师,是革命团结的象征,是集体主义的胜利。

在新的形势下,集体主义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我们要用长征中团结互助的集体主义精神,引导和帮助大学生树立以集体主义为核心的社会主义价值观,正确认识集体与个人的辩证关系,把个人的成长与祖国和人民的需要结合起来,当个人利益同集体、国家利益发生矛盾时,要顾全大局,服从集体、国家利益的需要。

四、 脚踏实地实现革命理想的英雄主义精神

“革命理想高于天。”《长征组歌》中的这句歌词,抒发了红军将士胸怀革命理想、不畏艰难困苦的豪情壮志。76年前的长征,是红军在中国革命转折关头用顽强意志与生命创造的人间奇迹,是中华民族一部惊天动地的英雄史诗,其中最根本的是红军将士坚定的理想和信念。坚定的理想信念是长征精神的核心,是共产党人不屈不挠、战无不胜之最深刻的思想基础,也是我们今天应该继承和发扬的最宝贵精神财富。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在《西行漫记》一书中记录了一些他自己都无法相信的数字:在367天的长征中,红军进行了300多次战斗,几乎每天一次遭遇战;平均每天行军35公里以上,翻越了18座山脉,渡过了24条河流;突破了10个地方军阀的封锁包围,打败了数倍于己的国民党中央军的围追堵截,征服了雪山、草地等极端恶劣的自然环境。是什么让红军将士明知征途有艰险、越是艰险越向前?最根本的就是理想信念。正如亲身经历并深知这段历史的杨成武将军所作的精辟概括:我们的指战员英勇善战,为了保卫党中央肯于牺牲一切。许多红军战士为了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的利益,为了祖国和民族的前途英勇无畏地献出了自己的一切,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他们想到的不是自己,而是所信仰的革命事业。有一位红军牺牲前对战友说:“我不行了,你们去把红旗插遍全中国吧!”在那血与火、生与死的考验面前,实现北上抗日、拯救中华民族的理想信念,给红军将士注入了超人的胆魄和钢铁般的意志,激励着他们克服一个又一个常人无法想象的困难,征服了万水千山,在绝境中杀出一条血路,赢得长征的胜利。对革命理想的无比忠贞,对共产主义事业终将胜利的坚定信念,是共产党人的精神支柱,是党领导红军在长征途中愈挫愈奋、战胜一切困难和敌人的力量源泉。正因为有了“革命理想高于

天”的精神,红军将士在铁流万里的长征途中,忠贞不渝地凝聚在党的旗帜下,朝着远大目标冲锋向前。

邓小平曾说长征精神是“跟着走”,《十送红军》这首歌,悲哀中有酸楚,惆怅中有无奈。这首歌是万里长征最初的旋律,至今听来,仍让人万般悲怆。尽管他们开始并不知道长征的落脚点在哪里,战略转移何时才能结束,但他们深信:只要跟党走,就有前途,就会胜利。他们甘愿吃苦,宁愿战死,也不愿掉队、离队,饥饿、寒冷、疾病和死亡不断逼近他们,红军将士始终保持着笑谈明天的革命乐观主义,脚踏实地想尽一切办法克服千难万险实现革命理想。那些包裹在衣衫褴褛下的瘦弱身躯谱写着一曲曲英雄主义的赞歌,它向天地证明这些普通的红军战士个个都是人间英雄,他们成为民族发展史上一座座不朽的丰碑。

五、 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

长征精神作为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对引导大学生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有着十分重要的价值。

第一,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严重威胁着中华民族的生存,而蒋介石国民党实行“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政策,加重了民族危机。1934年7月,红军组建了“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向北进发,表现了红军北上抗日的决心。红军战略转移的最终目标就是北上抗日。长征胜利结束后,中国共产党捐弃前嫌,以国家利益为重,实现了第二次国共合作,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工农红军的爱国精神。长征中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是当代大学生树立“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的荣辱观的生动教材。

第二,长征中,红军以自己的豪迈壮举,超人的革命大无畏英雄气概,赴汤蹈火,斩关夺隘。湘江之滨的血战,强渡大渡河的顽强精神,飞夺泸定桥的壮举……表现了红军始终为广大人民的利益英勇献身的无私奉献精神。用长征中红军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无私奉献精神教育当代大学生,有助于培养大学生“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的荣辱观。

第三,长征精神最突出的就是红军在处于绝对优势的敌人的围追堵截下,在严酷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现实中,以千难万险只等闲的豪迈气概,艰苦奋斗,以苦为乐,始终保持着旺盛的革命斗志,以顽强的革命精神,战胜了各种难以想象的困难,取得了长征的伟大胜利。弘扬长征中艰苦奋斗、以苦为乐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有助于引导大学生培养“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的荣辱观。

第四,长征的胜利,是全党全军紧密团结、共同奋斗的胜利。长征胜利的历史表明,顾

全大局、紧密团结,是革命胜利的重要保证。弘扬顾全大局,团结互助的长征精神,有利于培养当代大学生“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的荣辱观。

第五,长征中,红军继承和发扬了服从命令、严守纪律的优良传统,保证了部队的统一指挥,加强了军民团结。在军队内部,军队绝对服从党的领导,各部队之间,服从统一命令,服从大局。在红军与人民群众的关系上,红军制定了严格的群众纪律,广大红军指战员一丝不苟地执行各项纪律,最终赢得了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支持。弘扬长征服从命令、严守纪律的革命精神,有利于培养大学生“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的荣辱观。

当前,我国各族人民在以胡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下,正在为把祖国建设成为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实现这个宏伟目标,任重而道远。这是新的伟大长征。发扬长征的革命精神,把老一辈革命家开创的伟大事业继续推向前进。要用当年红军的精神引领大学生在艺术教育和创造的征程上“爬雪山”、“过草地”。我们要把长征精神作为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动力,作为在大学生中进行理想信念和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各位大学生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坚持和发扬理论联系实际的优良作风。长征精神就是对理想信念的坚定不移的追求。 当代大学生要继承和弘扬伟大的长征精神,根本的一点是继承和发扬长征精神,勤奋学习、刻苦钻研,提高素质,努力承担起建设中国社会主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

参考文献

1. 陈春园等“长征”归来话长征.半月谈2006(19)

2. 李雪山 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长征记[M]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55

3. 李平 简论长征精神及意义[J].毛泽东思想研究 2005(6)

第8篇:孝道与当代青年

摘要: 孝敬老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照顾好、关心好自己家的老人,是做人的道德底线,也是建设和谐社会重要的一环。一个人没有父母的养育之恩,就不可能有在世的今天。为什么在物质文明不断提高、生活水平日新月异的今天,我们有些人却漠视老人的存在,不孝顺、不赡养呢?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关键的一条还是缺乏孝敬老人意识,把老人当累赘、当负担。殊不知生命是一代一代繁衍,人都会有老的一天,今天你不孝,下一步落泪的可能就是你。

【关键词】孝道教育 青少年 德育 中国有句古语:“百善孝为先”。意思是说,孝敬父母是各种美德中占第一位的。一个人如果都不知道孝敬父母,就很难想象他会热爱祖国和人民。 在人的一生中,父母的关心和爱护是最真挚最无私的,父母的养育之恩是永远也诉说不完的:吮着母亲的乳汁离开襁褓;揪着父母的心迈开人生的第一步;听着父母那无私的声音学会了叫第一声:爸爸,妈妈.在无微不至的关怀中成长;灾灾病病使父母熬过多少个不眠之夜;读书升学费去父母多少心血;立业成家铺垫着父母多少艰辛。可以说,父母为养育自己的儿女付出了毕生的心血。这 种恩情比天高,比地厚,是人世间最伟大的力量。

好一句“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单”。这句话不知让多少人所为之动容,就是闵子骞的继母也被感动后悔不已,从此待闵子骞如亲子,这就是孝行的感化和伟大所在。

正所谓“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更比一代强”。现在的我们应该更要孝敬父母,更何况孝道是我们的悠久文化和传统美德,但事实好象有点相反,历史的宝贵财富并没有得到部分现代人的认同,甚至有的人还要父母来“孝敬”他们,在他们心中只有父母是天经地义要养他们,要为他们做牛做马的观念。只要自己逍遥快活就够了,把他人的苦难置之度外。但他们可否想过十月怀胎的痛苦和把一个小婴儿拉扯大的艰辛,难道这也能让人所忘却吗?如果这些都不能感化他们的铁石心肠,那他们只能得到社会的唾骂和抛弃。

如果让我用爱去排名的话,那么首先应该爱自己的父母,其次才能谈到爱他人,爱集体,爱社会,爱祖国„„

在中国,关于孝的文化更是由来已久,先秦时期,孝道教育已经理论化,其标志就是《孝经》、《礼记》的出现。西周时期,天子一般要定期察看学校,亲行养老之礼。在太学设宴款待三老,以敬亲尊老的实际行动对太学生进行孝道教育,推行关于孝道的德行教育,要求学生行孝立德、效命国家。春秋时期,孔子融六经之精华集著而成《孝经》。这本被奉为经世宝典的著作,是在原始道德教育基础上集结而成的,是孔子同学生曾参关于道德教育的对白,是一本关于孝道的讲义和教科书。身为师长的孔子对学生曾参讲道:“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这句话高度概括了孝在中国传统教育中的核心地位,体现出孝是中国传统教育、社会教化得以产生的根源、起点和基本内容。自秦以后,历代朝廷都把孝道教育作为德育的核心。

两汉至唐代,孝道教育进入了政治化、社会化时期。这标志着孝与孝道教育在中国传统教育中的核心地位得到完全确立。魏晋时期沿袭了汉代的习风,继续倡导以孝治天下。南北朝时期还运用了由中央监察官出面弹劾和清议相结合的方式,来监督和提高孝道在全社会的实施。唐代的统治者也继承两汉以来重视社会教化、政治表彰的孝道教育传统。

宋元明清时期,由于政府的大力褒奖,孝道在宋代发展到登峰造极的地步:孝子辈出,孝行惊人,单方面强调子女对父辈的绝对服从。孝道教育日益绝对化、片面化、极端化。元朝统治者不重视孝道,但是,由于民间受历朝孝道教化的影响和熏陶,孝道传统并未受到削弱,反而出现了在中国教育史上孝道教育的重大突破,即通俗化、深入化、平民化。在中国孝道教育通俗化方面最具影响的《二十四孝》和《二十四孝图》也产生在元朝。到了明清时

代,这类孝道教育的通俗读物越来越多。 根据中国婚姻家庭研究会常务理事、上海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副研究员徐安琪日前对上海、成都等城市的800位80后男女进行的调查显示,“孝敬老人”的得分最高,在所有29项择偶标准中的得分都排在第一。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人的择偶观经历了5次重要的变化,1949年-1966年,老实可靠排第一;1967年-1976年,关注家庭出身等;改革开放初期,青年男女要求对方合脾气;1987年-1996年,这段时间比较看重经济条件。

现代的青年男女把“孝敬老人”放在首位,这与我国实行计划生育政策有一定的关系,因此他们在择偶的时候更看中孝敬老人,也应该是我国中华优秀传统的回归。

古人读圣贤书意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是本,且以“百善孝为先”。今天要求我们中学生要关心他人、集体、社会、国家,首先就是要关心自己的父母,不难想象,一个连自己的父母都不孝敬的人,怎能为他人、为社会奉献爱心呢?父母、老师经常教育我们要做一个孝顺的孩子,可我们中的一部分同学,却让父母反过来“孝顺”自己,平时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小皇帝”的生活,不仅对父母的关爱未有丝毫感激,反而对待父母极端无礼,我想,这样的人读到“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的诗句时不知会有何感想?父母给予我们的是人世间最伟大、最无私的爱,正如孟郊写的《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中饱含浓浓的亲子之情。我们青少年要培养孝敬父母的传统美德,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不应等到将来有了工作能赚钱的时候,而应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做一个体贴、关心父母的好孩子、好少年。

有一种人常将“孝敬父母”挂在嘴边,并以此来“教育”别人,这些语言上的“巨人”往往却是行动上的“矮子”,这实在是一种悲哀。我认为孝敬父母不应是挂在嘴边的口头禅,必须要有实际行动,哪怕是一个微不足道的实际行动,也比那些美丽动听的语言要强千百倍。如何在家庭生活中培养孝敬父母的优良品德呢?比如:当父母身体不适时端上一杯水,问一问身体好些没有;经常与父母聊聊天汇报自己的学习情况;妈妈买菜回来,主动上前去接一接;能够自强自立,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等等。此外,作为青少年学生,能够勤学上进,不负父母的期望,这也是以实际行动做出的对父母最大的孝敬。如果我们都这样去做了,一定会看到爸爸妈妈都露出幸福的微笑„„

将孝心献给父母,关心、理解父母,这不是件辛苦的事,而是一件愉快幸福的事,是亲情关爱的真情流露,是个人身心健康和家庭幸福的体现,是你我都必须做而且完全可以做得好的。我们现在能做一个孝敬的孩子,将来也可以成为一个合格的父母,拥有一个幸福的家。有句歌词说得好:“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就会变得更美好。”孟子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如果我们人人都这样去做了,必能促进整个社会形成良好的敬老爱老的社会风气,这正是我们所期盼的。

孝道的本质是感恩,感恩包括对父母、对他人、对社会、对国家的感恩,以感恩教育为主线开展德育工作,孝道教育应是关键,居于基础地位。“百善孝为先”,孝道教育既是感恩教育首先要实施的,同时也是感恩教育的基础。血缘关系和父母的养育都使感恩之情更为自然、真诚。孝道教育的目的就是要为一个人的道德发展奠定一种坚实的情感基础。孝就是感父母之恩,并由此推广到对社会、对他人的感恩和爱。

现在城市里的大多数老人,虽然儿孙满堂,在生活上不愁吃穿,不缺钱花,但是孩子因为工作的缘故几乎都不在身边,平时恐怕很少见面,所以,在他们的感情上最渴望的是能与所有的亲人团聚。就象陈红首中<常回家看看>.不但要很好父母应尽的物质生活,而且要尽心尽力满足父母在精神生活、情感方面的需求。特别对年迈的父母,更要精心照顾,耐心安慰。因为是父母养育了我们;是父母让我们教会了我们做人的道理;是父母让我们懂得了:爸爸,妈妈的含义.

所以将来不管我们走到哪里,都要记着爸爸、妈妈;而且更要趁现在在他们身边的时候,多孝敬他们。

晚唐著名诗人白居易年老时儿子不孝,病倒在床,没人送饭送水,伤心之极,忽见隔墙儿子在喂孙子,他感慨万千,遂吟诗一首:“隔墙望见儿喂儿,好似当初我喂儿;如今儿子将我饿,只怕日后儿饿儿。”但愿这首诗能对我们今天的儿女们有所启示!

【参考文献】:

传统孝道对当代青少年德育的价值 来源:《人民论坛·学术前沿》

作者:李 敏 汪受宽:《孝经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 万本根 《中华孝道文化》

第9篇:十八大与当代青年的使命

在大学,有许多人迷惑地问:青春是什么呢?难道是携子之手,浪漫而温馨地漫步于桃红柳绿之中吗?难道是每天嗒嗒的敲着键盘打游戏吗?难道是无休止地泡吧,疯狂地蹦迪吗?有些人一直在成长的十字路口徘徊。但是,我要问:难道青春仅仅就只剩下这些了吗?青春可以有远大的志向和崇高的理想;青春还可以是面对峰回路转,披荆斩棘,举步探索的毅力。

承载着亿万人民的殷切期待、肩负着继往开来历史使命的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于2012年11月8日在北京隆重召开。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全党都要关注青年、关心青年、关爱青年,倾听青年心声,鼓励青年成长,支持青年成长。此次党在十八大报告的倒数第三段专门用一段谈论青年工作。这在自十一大以来的报告中属于首次,为什么党如此关心青年工作,因为青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是共产主义事业的接班人,青年兴则国兴,青年强则国强。

短短的七天时间,十八大将全国人民的心凝聚在了一起,作为一名大学生,我深受鼓舞,同时也产生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我们应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坚定理想信念,牢记光荣历史使命。作为当代青年主体之一的高校的大学生,一定要认真学习和深刻领会十八大精神,做一个有信仰有理想的人,不仅仅是党和国家对我们的要求,更是我们对自己负责的一种态度,一种有担当的表现。向我们的老前辈学习,认清形势,立足现实,提高自身素质,勇于担当,争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理论联系实际,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从“四位一体”扩展为“五位一体”即在原来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基础上增加了“生态文明建设”。 青年学生要掌握必需的科学文化知识,并且做到学以致用,把专业理论的学习与社会实践结合起来,有意识地在实践中提高组织、协调、表达等未来职业生涯能力所必需的社会化能力,从而促进青年学生全面的发展。

转变就业观念 ,敢于深入艰苦地方。十八大报告提出“引导劳动者转变就业观念,鼓励多渠道多形式就业”。目前大学生就业形势比较严峻,特别是近几年我国城镇新增劳动力、大中专毕业生、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三峰叠加,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更加加大。然而与就业压力相对的却是西部偏远的基层却缺乏人才、呼唤人才。因此作为新时期的青年学生,一定要顺应形势发展需要、转变就业观念,敢于到艰苦的地方去和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历练自己,去面对现实,客观认识困难,增强克服困难的信心,锻造不畏艰难困苦的毅力,在艰苦的磨练中成长成才,实现人生价值。

我们青年学生一定要响应共青团中央第一书记陆昊同志的号召,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永远热爱我们伟大的祖国,永远热爱我们伟大的人民,永远热爱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在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让青春焕发出绚丽的光彩。

上一篇:法律意见书定向发行下一篇:运输队制度汇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