廊坊市物业管理条例

2023-01-1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廊坊市物业管理条例

廊坊市企业发展绿色财务管理的探讨

摘要:生态环境的恶化使得我国的绿色财务管理越来越重要,而各个城市企业的绿色财务管理制度建设对于整个国家相关体系的建设有着巨大的作用。通过分析廊坊市企业财务管理的特点探讨如何建设廊坊市各企业绿色财务管理制度。

关键词:廊坊市企业;绿色财务管理;环境效益

20世纪70年代以来,人口急剧增加,各国工业经济的迅速发展导致了生态环境恶化,人们开始重视研究如何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随之出现了绿色会计和绿色财务管理。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第一次提出“可持续发展”的概念,世界银行在1997年推出了“绿色GDP”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由此可以看出生态环境问题影响到了企业的财务活动,在财务管理中考虑生态环境因素进行绿色财务管理的研究也就势在必行。绿色财务管理的基本内涵就是企业应有意识地在原有的财务管理理论基础上将生态环境因素考虑进来。

我国对绿色财务管理的研究开始于20世纪90年代。廊坊市地处北京、天津两大城市之间,以建设“京津冀电子信息走廊”和“环渤海休闲商务中心”为目标。要实现这一发展目标,必须切实转变发展方式,构建绿色发展模式。对绿色财务管理的研究将有助于绿色发展模式的构建。

一、绿色财务管理的涵义

所谓绿色财务管理,是将资源的有限性(要充分利用有限的自然资源)、社会的效益性(有利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环境的保护性(使环境不受破坏,保持生态环境平衡)以及企业的盈利性综合考虑的一种财务管理。其目的是在保持和改善生态资源环境的情况下,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以及企业与社会的协调和发展。绿色财务管理是在传统财务管理理念的基础上引入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和社会责任风险与环境风险的风险价值观念,主要内容包含以下三个方面:

1.可持续发展理论

绿色财务管理要求企业树立环境保护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防止环境污染,维护生态平衡,树立绿色企业形象。企业不只是一个经济技术系统,而是一个由经济技术系统和自然生态系统、社会环境系统组成的复合系统,因而必须加强企业的社会功能、环保功能和资源永续利用的功能。企业在自身追求长盛不衰的发展过程中既要考虑近期的利润和市场的扩大,又要考虑持久的利润增长,并且要建立和维护良好的公共关系,承担社会责任,使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协调发展,造福子孙后代。因此获取盈利、保护环境和节约资源应该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思想。把可持续发展理念引入财务管理中来,形成绿色财务管理观念,其实质就是要求企业管理者当局及企业全体员工,树立环境保护和节约资源的思想,兼顾与企业相关的各利益集团包括国家、投资者、债权人、关联单位、顾客的利益,折中各方的责权利关系,承担社会责任,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以追求企业长久、稳定的发展和企业总价值的不断增值。

2.社会责任风险和环境风险的风险价值理论

传统的风险价值观念表明:市场经济是风险经济,投资者冒风险进行投资,预期的投资收益率应包括无风险投资收益率与风险投资收益率两部分内容。成功的投资者应该在风险与收益的相互协调中进行权衡,努力实现:风险一定的条件下使收益达到较高的水平,或者在收益一定的条件下使风险维持在较低水平,以期获得满意的收益。而绿色财务管理要求重视环境,树立可持续发展理念,因此绿色财务管理的风险价值观念应进一步引入环境风险和社会责任风险。社会责任风险应该是由于企业不履行社会责任而带来的企业价值或无形资产价值贬值的可能性。在社会日益关注可持续发展的今天,在公司的经营管理中值得和重视的问题是企业应该履行社会责任,即企业取得合法收益的同时,必须兼顾各个利益相关人——国家、关联客户、周边社区及整个大社会的利益。

3.绿色会计理论

近年来,自然社会的剧烈变化使人类愈来愈将目光聚集到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的研究上来。会计界人士也在积极探索会计与环境的结合,提出了绿色会计(又称环境会计)的概念。很多会计界有识人士加入到对绿色会计的研究上来,提出了很多新的观点,在会计假设、要素、计量、披露以及审计等诸多方面进行了大量有益的探索,使绿色会计的研究越来越深入,越来越具有操作性。对绿色会计经济活动进行确认、计量、披露,归根到底是要为信息使用者服务的,特别是为企业的决策者提供信息。有了绿色会计研究的前期基础,就可以满足绿色会计条件下企业的正确筹资、投资决策,绿色财务管理便应运而生了。

二、廊坊市企业的财务管理特点

1.管理理念基于传统财务理论

廊坊市处在京、津之间优越的地理位置,其经济得到了飞速的发展,而且廊坊市政府在建设绿色廊坊的理念指导下招商引资的企业都是环保型的,基本上对廊坊的环境没有太大的污染。也正因为如此,廊坊市的大部分企业目前的财务管理制度都是建立在传统的财务管理理念基础上,并没有考虑到可持续发展和循环经济的目标。各个企业在制定财务管理目标的时候只考虑到了自身的经济效益,很少由企业考虑到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2.管理者的绩效评价体系比较片面

廊坊市大部分企业在对管理者进行绩效评价的时候,通常对企业的管理者一般只注重企业利润,提高企业价值,片面强调经济效益的考核,而未考虑尚未纳入会计核算体系、不能以货币计量的环境资源的影响。通常只有在接到环保部门的罚款单时才引起重视,没有或较低地计算了企业对环境影响应负担的费用,不能准确核算企业的经营成果,从而使利润指标的计算产生偏差。

3.缺乏绿色财务管理制度

通过对廊坊市500家企业的调查(实地走访调查,其中大型企业200家,中小型企业300家),愿意建立绿色财务管理制度的企业比例为12.3%,已经建立绿色财务管理制度的企业比例为7.2%,这些全部为大型企业。而且部分企业已经建立的绿色财务管理制度也是很不完善的。在大、中、小型企业中,会计人员的文化层次都偏低,博、硕士学位者凤毛麟角,大部分都是本科、专科及以下学历,且学历高的人都是会计部门的领导,这种状况也影响到了会计核算的质量,也为绿色财务管理的基础——绿色会计的实现设置了障碍。当前我国绿色会计没有真正实行,这对企业绿色财务管理的实行也带来了非常大的障碍。

三、廊坊市企业绿色财务管理机制的建立

1.政府引导企业建立绿色财务管理机制

政府与企业之间存在着矛盾关系,二者在利益上有所不同,国家要维护全体公民的利益,企业则追求自身利益,在利益最大化的驱动下,政府与企业之间展开竞争,产生利益冲突,使生态环境受到损害,进而在长期内影响双方利益最大化的实现。所以政府在建立绿色廊坊的前提下有义务引导企业建立绿色财务管理制度。主要可以采取以下几项措施:加强税收建设,给予环保产业税收优惠政策,废除不利于环境保护的补贴,针对各个城市的不同特点允许各个城市开设不同的税种;加强规范化管理,建立绿色认证制度;推动行业协会的发展,让行业协会监督各个企业绿色管理制度的建设、执行情况。

2.企业自身应加强绿色财务管理制度的建设

首先,企业要转变认识。企业认识的转变归根到底是管理人员认识的转变,由于企业的经济本质不可能改变,企业管理人员认识的转变主要是体现在短期利益与长期利益的权衡;企业个体利益与社会整体利益的统一上。良好的生态环境和充足的自然资源是经济增长的基础和条件。经济增长的最终目的是富民强国,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良好的环境是高质量生活的必要条件,而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有悖于促进经济增长的初衷。严重的环境污染和资源短缺,反过来会制约经济的增长,甚至制约一些产业的发展,影响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由此可见,从长远来看,只有有了社会的整体利益才会有企业的个体利益,只有注重长远利益才会使企业有长远的发展。这不仅是企业自身的事,也是行业发展、社会发展的大事。

其次,企业要转变财务管理目标。企业目标是企业行为的核心与灵魂,它首先对于企业行为具有定向作用。企业行为是受企业目标导向和支配、为实现企业目标而设定和展开的,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的核心,企业财务管理目标与企业目标相一致,财务管理目标既是企业资本运作活动的出发点,又是其归宿点,任何正式的企业行为可以说都是由企业目标来规定、内控和定向的,财务管理行为也是如此。通过转变企业财务管理目标来推动企业管理人员行为的改变,使得企业管理人员不再仅仅关注短期经济效益,而是更加注重企业的长远利益。

再次,企业要加强财务管理文化建设。企业应加强对财务人员的培训和继续教育投资,使得财务管理人员提高自身的素质,同时在企业自身的文化里面向所有员工加强绿色企业的理念,使所有员工都能了解到长期利益的重要性。通过提升企业的人员素质、技术素质和管理素质加强对绿色财务管理制度的认识,推动企业实现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

3.通过行业协会来推进绿色财务管理机制的建立

对于企业来说,它追求自身可预期的经济利益,而行业是一个中观的管理层次,它关系着整个行业的发展,必然会注重长远的发展情况。两种委托代理的服务方向不同,公司治理是为了促成股东权益的最大化,行业治理既有行业整个利益最大化的目标,这一般是行业协会追求的目标,也有国家整体利益的最大化,这是政府宏观调控的目标。因此,行业协会的存在,不仅要满足企业的需要,而且还要满足政府的需要。目前在廊坊虽然没有专门的绿色财务管理机制推进协会,但是可以通过各个大、中、小企业协会来监督和推进绿色财务管理机制的推进。

参考文献:

[1] 干胜道.企业绿色财务管理浅谈[J].商业研究,2005,(10).

[2] 鲁务顺.绿色财务管理[J].会计之友,2005,(9).

[3] 尚秀芬.绿色财务管理理论探讨[J].林业财务与会计,2005,(5).

作者:陈亚娟

第2篇:关于廊坊市体育场馆经营管理的思考

摘要:2010年河北省全运会开幕在即,对于赛后的廊坊市体育场馆的运营与管理将是一个意义深远的话题。通过对廊坊市体育场馆的现状、其中存在的问题的分析,对其赛后的管理提出了一些建议,对以后河北省全运会赛后的体育场馆更有效地走上商业化之路有重要的现实作用。

关键词:廊坊市;体育场馆;经营管理;发展对策

随着廊坊市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两个根本转变”的深入,以及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群众体育运动事业蓬勃发展。河北省第十三届运动会将于2010年9月8日在廊坊市举行。这是廊坊市首次承办省级综合性大型体育盛会,也是廊坊市举办的规模最大、参赛人数最多、影响面最广的一次体育赛事。廊坊市体育场工程是市区“十大工程”的重点项目之一,位于市体育馆北侧,总建筑面34267平方米,是一座集体育比赛、全民健身、文化商业活动于一体的大型公共设施。为了进一步展现市体育场的社会功能,使之成为市民更关注、影响更深远的城市标志性公共活动场所,更好地服务于廊坊市对外开放和社会公众,体育场馆的经营运作和日常管理,将是政府、场馆业主和场馆经营管理者必须要面对和解决的问题。

一、廊坊市体育场馆经营管理状况

1.目前我国体育场馆的经营模式

在管理体制和运营机制方面,除存在时间较长的自管、托管和承包方式外,最近一两年又出现了一些新的运营模式,其中以下两种较具代表性。如有的省市采用政管分离模式全面推进和深化社会事业改革。如江苏省无锡市实行体育事业管办分离,将体育场馆运营管理工作从体育局剥离,由场馆代表政府行使政府出资人职责,确保体育场馆等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实行绩效管理,大力推行“全员聘用、竞争上岗、考核激励、优胜劣汰”的用人办法,按照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要求,大力拓展体育产业发展新途径,经过不断探索和创新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效益。随着市场经济和体育产业的不断发展,体育场馆基本上确立了“以体为本”的经营理念,场馆经营性开放比率不断提高,经营领域不断拓宽。体育场馆经营项目投资、引进和管理,由过去的政府单一型逐步形成场馆、社会、企业、外资等多元化的参与局面。经营项目逐渐多样化,除“以体为本”,提供健身娱乐项目外,还提供桑拿、康复、理疗按摩、健身咨询、美容以及餐饮服务,经济效益显著提高。

2.廊坊市体育场馆的投资管理

不可否认,在廊坊市体育场馆的建设中往往会给予大数目的投资额,为了某一体育项目就会耗费大量的资金。例如,为迎接河北省第十三届运动会需要,政府投入3.5亿人民币,建立了新的综合性体育场馆,这不仅为成功举办河北省全运会提供了必要条件,保障各项赛事的顺利进行,而且为今后廊坊市承办大型赛事提供了保障。但是当河北省全运会结束以后如何对投资额度大、建设周期长、资金回收慢、维修费用高的体育场馆进行赛后的经营运作和日常管理,将是政府和经营者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重大问题。扩大间接投资规模,成为近几届河北省全运会经济成功的关键,由于河北省的各市情况不同,对以往河北省全运会的投资不尽相同,但控制投资规模、改造和使用旧场馆,投资商业化,大量使用临时场馆等已成为河北省的共识,廊坊市“体育局”就充分吸收了近几届河北省全运会成功的经验,控制了其投资规模。

二、原有廊坊市体育场馆的经营管理存在的问题

1.廊坊市体育场馆的使用

廊坊市体育场馆设施利用率不高的现象十分突出,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一是场馆功能相对单一。体育场馆大多是为承办体育比赛而修建的,在场馆建筑设计时,主要从满足体育比赛功能的需要考虑,使许多体育场馆功能相对单一。而现阶段廊坊市居民体育消费需求呈现出多样化、多层次的特点,因此单一功能的体育场馆不能满足人们多样化的体育需求。二是廊坊市体育场馆经营成本高。廊坊市体育场馆具有建筑规模大、标准高、附属建筑面积大等特点,因此其经营成本较高。如果其低价位向社会开放从经济效益角度来讲不划算,而高价位又缺乏竞争力,这也不利于其经营开放。

2.体育场馆运营机制影响资源效益的发挥

廊坊市体育场馆所采取的运营机制主要有少数采用封闭式管理,全额预算拨款统收、统支、统管。这种运行机制没有与市场接轨,主要承担上级机关分配的体育训练比赛任务,造成大量国有资产闲置。大多数采取经济责任制和承包经营责任制,但承包责任制的经济指标缺乏科学的依据和客观标准,不利于健全和完善场方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机制。体育场馆的建设主要的目的就是为了营造一个运动员比赛、群众观赏的体育文化氛围。最终导致体育场馆的功能单一化,违背了政府建造体育场馆的目的。

3.廊坊市体育场馆经营管理人才缺乏

廊坊市体育场馆经营管理人才缺乏,尤其是缺乏体育经营管理的专业人才,廊坊市体育场馆从业人员既懂经营管理又懂体育的人才仅数百人,各场所的经营者业务素质普遍不高,大部分是半路出家,经营者中一部分是体育专业毕业的人才,但由于长时间内廊坊市教育体系中没有培养体育经营人才的院校及专业,也没有培养体育经营人才的专业书籍,受高校课程设置的影响他们缺乏经济、法律等方面的知识。另一部分则既不是体育专业人才也不是经济人才,他们缺乏有关健身娱乐的专业知识,这些都客观上限制了体育场馆的发展。由于经营管理者业务素质不高因而他们所使用的经营手段普遍比较落后,做为体育市场的管理人员,应该是识体育、懂法律、会管理的复合型人才,以适应工作的需要。

4.廊坊市体育场馆经营手段落后

在体育场馆健身娱乐业项目所采取的经营手段中,比较原始的一般性手段居主导地位,处于比较原始和随意的水平,尤其是一些传统体育的健身娱乐项目更是如此。尽管原来的老体育场馆都不同程度地推行专业性的俱乐部会员制,但只是流于形式,停于表面,充其量是一种打折优惠的形式,既没有为会员组织有关的系列活动,也没有规定会员的权利和义务,没有领会到会员制的精髓。而且大部分场所使用的经营手段基本上是被动的手段,如何去经营,没人去考虑。

三、廊坊市体育场馆经营管理优化对策

1.大胆改革管理体制,实行企业化管理

改革场馆管理体制,实现多种管理模式并存,运用体育规律和经济规律来加强经营管理,使体育场馆逐步向企业化过渡。在计划经济条件下,体育是靠国家政府部门下指令办的,对体育运动的普及开展有一定局限性。市场经济条件下,体育由政府办变成了大家办,体育管理体制由行政型转向社会型,变政府的“输血”为体育自身的“造血”。体育场馆要实行企业、半企业化,必须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减少行政干预,逐步实现由行政型向经营型转变,逐步实行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使体育场馆成为名副其实的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法人实体。体育场馆内部各级管理人员的权利和责任要明确,形成一套符合现代化企业制度和体育场馆特点的严密的管理制度和办法,使场馆成为拥有管理权、使用权的企业,突出经济效益,并与社会效益相结合,从制度上保障场馆的健康发展[2]。

2.丰富体育场馆的作用

长期以来,体育场馆作为公益性体育设施,设备老化,设施水平低,功能单一的情况越来越难以适应日益增长的全民健身和文化娱乐的需要,解决这类问题最好在项目规划调研阶段,充分考虑赛后的休闲、娱乐、健身等使用功能和对外经营需要,提高其利用率,协调竞技体育和社会体育的并行发展问题。使之不仅用于比赛、训练,而且面向广大群众开放,充分发挥其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业内人士曾提出改变空间结构的建设值得采纳,设计当中可以考虑装移动升降坐席或升降幕布。用移动坐席扩大空间,消除单一比赛和训练所带来的结构方面的缺陷,用升降幕布或活动隔断依据参赛人数和各类项目将场馆分割成大小不同的场地,使建筑空间具有可变性,为赛后利用和市场运作创造良好的条件。

3.充分利用体育赛事与城市发展的良性互动

现代大型体育运动盛会往往能够带动赛事举办地城市或区域旅游业的发展。运动会的筹备能够促进城市基础设施、旅游设施和服务设施的完善,运动会的热烈宣传能够帮助城市树立良好的形象和城市旅游品牌,并带来大量游客。城市与赛事能够产生良性互动,城市为体育赛事提供展示的舞台及物质保障,体育赛事为城市打响知名度。在国际范围内要想造成重大影响,赛事必须具有参与者的世界性与广泛性、赛事对抗的激烈性、竞赛结果的不可预测性、焦点事件与新闻效果的轰动性、赛事与相关经营结合的创造性、新颖性等特点,但更为重要的应该是将赛事经营成为一项品牌。把体育竞赛经营成品牌,对一个城市甚至一个国家意味着无尽的财富和机遇。现代社会的经济发展,是在社会经济领域内对各种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和高效配置,同时,体育产业本身仍处于不断发展变化的状态之中,还有很多有开发价值、对社会经济增长具有刺激功能的经济兴奋点。体育赛事作为体育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必将在未来产业发展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一席之地。认识到品牌赛事与城市的互动功能,不仅对于体育场馆经营具有指导意义,同时对于一个城市的发展也提供了一条可以借鉴的开创性道路。把廊坊市像体育比赛一样进行经营,已经成为一种超前理念,这种理念可能成为未来体育场馆发展与城市发展的共同道路和重要契合点。品牌赛事与城市发展、场馆经营已经成为一种良性互动的典范,这种积极的良性互动已经产生良好的效果,将不断推动体育场馆经营与体育赛事举办城市的融合与共赢[3]。

4.重视体育经营人才的培养,加大对人力资本的投入

廊坊市体育场馆改制为企业后,要增强竞争力,经营性人才是其重要的支撑。由于廊坊市体育产业发展历史不长,既懂体育又懂经济的复合型人才数量不多。国家体育总局领导在近期召开的省、区、市体育局长体育产业发展研修班上要求在3~5年内要加快培养体育产业人才。因此,廊坊市场馆改革中要树立以人为本的发展观,重视体育经营性人才的培养,特别要重视体育经纪人的培养。可以采取如下措施:高度重视人才培养,把人才培养与开发使用纳入场馆发展规划,建立人才培养基金,确保对人力资本的投入;同高校、企业等联合培养,拓展人才培养渠道;通过内掘外引方式,开发和引进经营人才。

总之,体育场馆是开展体育活动的物质基础和基本条件,其经营管理的好与坏直接影响体育事业的发展,要加快体育事业的发展就必须从数量、规模、管理水平上加大投入,管好、用好体育场馆确保体育事业的健康发展。廊坊体育场馆的管理,只有运用科学的管理方法,创新的思维理念,才能实现其自身的商业价值,发挥出最大的经济效益功能,进而成功地走上商业化之路。体育场馆的经营和管理必须打破以往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等,靠,要”思想,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形式下,大胆改革,大胆创新,走经营创收之路,减轻廊坊市政府的财政负担。

参考文献:

[1] 雷历.体育发展概况及存在问题(综述)[J].山东体育科技,2005,(3):23-25.

[2] 赵元宏,袁建国.廊坊市体育场馆管理现状及对策的初步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4,(6):16-18.

[3] 倪刚.BOT融资方式参与体育场馆建设的试用性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4,(1):2-5.

[4] 钟天朗.体育经营管理—理论与实务[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11.

[5] 曹可强.上海市公共体育场馆经营管理现状与对策研究[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2,(4):45-52.

[6] 汪新建.管理心理学原理[M].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16-18.

[7] 陈文山.廊坊市体育场馆的经营管理方向—物业管理[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2005,(5):12-15.

[8] 王刚.关于公共体育场馆设施的建设中引入BOT投资方式的探讨[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5,(4):21-23.

[9] 马征.廊坊市体育场馆经营管理的现状与对策分析[J].华东交通大学体育学院学报,2003,(7):56-58.

作者:崔雪梅

第3篇:廊坊市企业人力资源发展战略中的成本管理研究

摘要:本文首先通过对廊坊市部分企业行业分布、企业规模等的调查。其次,从实证角度探寻分析企业人力资源成本管理和控制的原因。找出造成廊坊市企业人力资源成本管理和控制的问题原因,并提出解决廊坊市企业人力资源成本管理和控制存在的问题的切实可行的对策和政策建议。

关键词:廊坊市;企业战略人力资源;成本管理

京津翼协同发展背景下廊坊市企业要提高自身的竞争力和生存能力,就必须树立新的人力资源成本管理理念。在信息化、国际金融化、国际贸易化、国际资本化以及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人力资源管理已成为企业发展战略的核心与关键性因素。企业的人力资源在知识经济时代之下是一项重要的资源,人力资源同时也是知识经济市场竞争的资本。对人力资源成本进行科学的管理是企业成本管理中最为重要的一项内容,随之而来的人力资源开发及其成本管理就成为了企业管理中重中之重。本文以廊坊市企业为例,对廊坊市企业如何更有效地实现组织目标、提高组织的绩效以及相关的人力资源成本控制战略进行分析探讨,并提出解决廊坊市企业降低人力资源成本的切实可行的对策和建议。

伴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和经济全球化步伐的加快,企业用于人力资源管理的资金支出越来越大,加上企业资本结构的变化和资源的稀缺性,企业对人力资源管理成本进行研究的需求越来越紧迫。因此,人力资源管理成本的研究对企业在低成本的状态下保持健康发展,提高核心竞争力,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人力资源是每个企业发展都要关注的问题,特别是在当下的知识经济发展时代,人能够创造的价值是物质资本无法比拟的。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只有拥有了高品质的人力资源,才能占据优势地位。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也是成本管理工作不可推卸的责任。企业管理的核心是“人”,现代企业把人力资源看作是重要“资本”和宝贵“资源”。而人力资源必然会在使用过程中产生一定的成本,即人力资源成本。

而企业用于人力资源成本方面的支出,在企业所有的支出中占的比例越来越大。企业资本结构变化,尤其是资源稀缺性带动了人力资源成本管理的发展,而正确核算人力资源的成本是人力资源成本管理的基础。在企业中推行人力资源成本管理,对于开发利用人力资源成本的降低,管理人力资源成本的降低,人力资源效益的提高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企业进行人力资源管理成本的管理,主要可以产生以下三个方面的作用:

1、企业对人力资源管理成本进行管理,有利于降低在人力资源取得、开发和使用等过程中的成本,提高企业的效益。这是对人力资源管理成本进行管理的最直接的目的。任何一个经济实体,其存在的目标都是为了经济效益。成本是效益的制约因素,一方面没有成本的支出,就产生不了效益;另一方面,成本的支出过大,超出了收益,也就没有了效益。成本管理的目的就在于:在同样的收益下,如何使成本最低。因此,通过对人力资源管理成本进行控制、分析等管理活动,可以降低人力资源管理成本,提高企业的效益。

2、企业对人力资源管理成本进行管理,可以为决策者提供人力资源管理成本信息。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企业拥有了用人自主权,随之人力资源的流动性加大,企业间的人才竞争也越来越激烈。许多企业在这场竞争中不惜重金聘用和激励人才,这说明了企业对人才的重视、对人力资源投资的重视。但是,其中也存在一些问题:花费的成本是否和市場行情相符,付出高的成本能否获得高的收益,等等。目前在企业内部,向决策者提供的各种信息中并没有人力资源管理成本的分类信息,决策者也就无法做出相关决策,研究人力资源管理成本可以弥补这种欠缺,为企业管理者提供合理的信息。

3、企业对人力资源管理成本进行管理,有利于改变企业管理者和员工的观念。企业进行人力资源管理成本的分析,可以提高企业管理者对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因为在管理者的观念中,经济利益是最重要的,而能够把人力资源很好地和经济利益联系起来的管理者并不多见。对于管理者人力资源成本管理可以让其直观了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活动的成本、人力资本的投资情况以及这些成本和投资对企业的贡献大小。对于员工来说,可以了解自己在企业中的价值、了解自己的劳动付出以及企业所给予的回报,增强对企业的责任感。

面对上述,本文根据廊坊市企业的人力资源的特点,分析廊坊市企业人力资源成本的构成,进而对廊坊市企业在人力资源成本的计量、预算管理及成本收益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对企业的人力资源成本管理提出创新研究的探讨,并运用调研数据进行详细分析,最后,根据上述分析对廊坊市企业人力资源成本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关的策略,希望对廊坊市企业发展提供一些切实可行的参考。

一、《廊坊市企业人力资源发展战略中的成本管理研究》的现状分析

本项目通过调查分析,得出《廊坊市企业人力资源发展战略中的成本管理研究》的现有的人力资源管理成本状况如下:

1、企业部分人力资源管理成本管理不合理

薪酬制度不合理,缺乏有市场竞争力的薪酬体系和薪酬支付水平,特别是对核心人 才的薪酬激励不够。核心技术人员流失较多,造成了离职成本和招聘成本的增加,同时还影响工作的持续性。

2、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环节上存在以下问题:

(1)定岗定员定编不当,没有科学的组织设计和工作分析,岗位设计不合理,岗位劳动定额不合理导致部分企业人员超编成本过大。

(2)企业没有合理的人力资源规划,进人没有计划,人才没有储备,急需用人时才招人,导致付出更高的招聘和重置成本。

(3)人力资源活动决策不当导致成本过大,很多项目的开展没有经过认真的论证,而是盲目地跟风。如招聘方式选择不当,培训课程设计不当导致成本支出过多而收效不明显。

通过调查本文还了解到,企业劳资、财务、统计等相关部门协调不够,有关数据不能及时沟通以形成有效信息,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人力资源成本管理的效率。此外,不少人认为需要加强投资最优化决策及人力资源规划等方法来实现科学的人力资源成本管理。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廊坊市企业人力资源发展战略中的成本管理研究》的成本管理水平亟待提高。

二、《廊坊市企业人力资源发展战略中的成本管理研究》降低人力资成本的策略

对人力资源管理成本进行管理,目标不是单纯的降低成本,因为企业扩大生产或者战略需要可能要求加大成本投入,正确的做法是保证人力资源管理成本投入产出比最大。在对人力资源管理成本进行管理之前,需要分清哪些成本是可以减少的,哪些成本是不可以减少的,有哪些影响因素,抓住关键的可控因素进行管理。因此《廊坊市企业人力资源发展战略中的成本管理研究》采取了如下的措施:

1、人力资源取得成本的策略

在企业中,人力资源取得成本主要是招聘需求导致的成本,所以进行取得成本的管理,可以采取组织结构优化、加强工作分析定岗定编、人力资源规划来控制职位需求数置和结构,进而对取得成本进行科学的管理。

(1)组织结构优化。扁平化是组织机构发展的趋势。企业属于稳定型行业,金字塔型组织结构符合管理要求,对其优化不需换用结构模式,根据业务合并部门,精简机构,避免了人员冗余。

(2)工作分析。企业人员庞杂,职责不清,从工作分析入手,科学定岗定编,提高工作效率。

(3)人力资源规划。通过人力资源部门,对人力资源进行统计,掌握企业内部人才数量、质量、结构需求供给情况,充分发掘《廊坊市企业人力资源发展战略中的成本管理研究》现有人才资源,避免浪费,为内外招聘、晋升、培训提供了依据。

2、人力资源开发成本的策略

对比多数企业来看,《廊坊市企业人力资源发展战略中的成本管理研究》的培训方面做的比较好,投入多,制度较为完善,但培训成本的投入产出效益有待提高。开发成本中培训课程费、因培训的耽误工作的机会成本具有较大的没可控性,但培训的效果,即培训是否有益于服务管理效率的提高是可控的,因此,开发成本管理的重点在提高开发成本使用效率,《廊坊市企业人力资源发展战略中的成本管理研究》从三方面着手:首先加强培训需求分析。

(1)从企业组织上分析,根据各部门的工作职责和实际情况确定需求内容。

(2)从工作职业上分析,对比职位需要的技能和员工现有的技能之间的差距确定培训需求。

(3)从员工的自我分析上,员工通过自我判断来确定培训需求。其次培训组织费用精简,计算场地、教师、设备等在培训活动中所需的费用,以及学员培训期间的工资和潜在的机会成本的损失,减少没必要开支。最后促进培训效果转化:培训学习结束后,企业要产生支持的氛围,让员工能够充分运用所学的新技能,将知识转化为技能,为企业创造更多的利润;培训工作完成后,调查分析培训效果,总结成功与不足,为下次开展培训提供依据。

3、管理人力资源使用成本的策略

使用成本包括维持成本、奖励成本、调剂成本等。其中维持成本中薪酬是人力资源总成本中最大的组成部分。薪酬一般可以分固定部分和浮动部分,固定部分由岗位、年资、学历构成相对属于不可控成本,而浮动部分由企业经营状况、员工绩效等可变因素构成,属于可控成本。薪酬成本管理一要保证成本不溢出,二要保证薪酬发放能起到应有的激励作用。为此,《廊坊市企业人力资源发展战略中的成本管理研究》采取了多样化的激励机制,根据员工需求的不同,采取了不同的激励方式,并且建立了良好的绩效评估体系,使得企业员工为企业创造了更多的效益。

4、人力资源保障成本的策略

人力资源的保障成本包括劳动事故保障、健康保障、退休养老保障、失业保障等成本。可采取一定程度上的国家政策的支持帮助,并且增进企业和员工的沟通交流,让员工们充分地理解和支持企业。

5、人力资源离职成本的策略

《廊坊市企业人力资源发展战略中的成本管理研究》的一般员工流失率不算高,但核心员工的流失严重,表现为一些高级技术人员、管理人员的离职,长此以往企业发展堪忧。员工离职,往往是激励不够、公平感缺失、发展空间受阻导致的。因此,《廊坊市企业人力资源发展战略中的成本管理研究》改善了自己的企业文化,为员工带来家一样的感觉,使员工忠诚于企业,并自愿地把自身的发展和企业的发展结合起来。并且加强人才梯队建设,在关键管理岗位或者技术岗位在做人力资源规划时要预定几个接班人,进行培养,一旦提升或变动,可以从中挑一个作为接班人,保证部门能不间断的保持正常的运作。

除了上述针对各大模块的成本管理方法外,《廊坊市企业人力资源发展战略中的成本管理研究》还通过梳理和审视现有工作流程,删繁就简,从而提高效率、降低了运行成本。还通过一部分技术外包、管理外包来分担临时工作的压力,降低了因增加正式员工而提高的人力资源管理成本,使企业在进行成本管理的同时能更好专注于建设性的管理工作,提高管理效率。

参考文献:

[1]杨良 王传超 石赞杰.企业人力资源成本管理与控制策略研究[J].经济管理,2016.6

[2]楊良 刘鹏飞 刘晓.企业人力资源成本管理控制的研究[J].自然科学,2016.6

[3]张力楠.中小企业人力资源招聘成本控制初探[J].统计与管理,2015(5)

[4]王继红.战略视角下企业人力资源成本管理与控制策略[J].企业导报,2014(3).

[5]张静玲.企业人力资源成本管理[J].环球市场信息导报,2014(23)

作者:杨良 苏红林 白娈

第4篇:廊坊市物业服务收费管理办法

2015年4月1日起施行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规范物业服务收费行为,保障业主、物业使用人和物业服务企业的合法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价格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物业管理条例》、《物业服务收费管理办法》、《河北省物业服务收费管理实施办法》等法律、法规、规章和政策的规定,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市行政区域内的物业服务收费及监督管理,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 本办法所称物业服务收费,是指物业服务企业按照物业服务合同的约定,对房屋及配套的设施设备和相关场地进行维修、养护、运行、管理,维护相关区域内的环境卫生和秩序,向业主或者物业使用人所收取的费用。

第四条 本办法所称业主是指房屋(含车库、车位)的所有权人。 物业使用人是指物业的承租人或实际使用物业的其他人。

物业服务企业是指依法设立、具有法人资格,从事物业管理活动的企业。

第五条 物业服务收费应当遵循合理、公平、公开以及收费项目、收费标准与服务内容、服务质量相适应的原则。

提倡建设单位、业主通过公开、公平、公正的市场竞争机制选择物业服务企业;鼓励物业服务企业开展正当的价格竞争,禁止价格欺诈,促进物业服务收费通过市场竞争形成。

第六条 市价格主管部门会同市房地产行政主管部门负责落实国家和省物业服务收费管理政策工作;指导、协调全市物业服务收费管理工作;市区物业服务收费标准的制定和监督管理工作。

县(市)价格主管部门会同同级房地产行政主管部门,按照管理权限,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物业服务收费标准的制定和监督管理工作。广阳区、安次区价格主管部门会同同级房地产行政主管部门协助作好市区物业服务收费监督管理工作。

第七条 市、县(市)房地产行政主管部门会同同级价格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物业服务等级标准的制定和监督管理工作。

第二章 物业服务收费方式

第八条 物业服务收费可以采取包干制或者酬金制,具体形式由业主与物业服务企业双方协商约定。

包干制是指由业主向物业服务企业支付固定的物业服务费用,盈余或者亏损均由物业服务企业享有或者承担的物业服务计费方式。

酬金制是指在预收的物业服务资金中按约定比例或者约定数额提取酬金支付给物业服务企业,其余全部用于物业服务合同约定的支出,结余或者不足均由业主享有或者承担的物业服务计费方式。 第九条

实行物业服务费用包干制的,物业服务费用的构成包括物业服务成本、法定税费和物业服务企业的利润。

实行物业服务费用酬金制的,预收的物业服务资金包括物业服务支出和物业服务企业的酬金。

物业服务成本或者物业服务支出构成一般包括以下部分:

(一)人员费用;

(二)物业共用部位及共用设施设备的日常运行和维护费用;

(三)物业服务区域清洁卫生费用;

(四)物业服务区域绿化养护费用;

(五)物业服务区域秩序维护费用;

(六)办公费用;

(七)管理费分摊;

(八)物业服务企业固定资产折旧;

(九)物业共用部位及共用设施设备及公众责任保险费用;

(十)经业主同意的其他费用。 第三章 物业服务收费管理

第十条 物业服务收费按照物业的类型、提供服务的项目、性质、内容、特点等不同情况,分别实行政府指导价和市场调节价。

业主大会成立之前的住宅区(别墅除外)公共性物业服务收费实行政府指导价,别墅、业主大会成立之后的住宅区及其它非住宅的物业服务收费实行市场调节价。

物业服务企业接受业主委托提供公共性物业服务合同以外服务的特约服务费实行市场调节价。国家和省另有规定的除外。

第十一条 实行政府指导价的住宅区公共性物业服务收费,按照分等级管理、分等级定价、分等级收费的原则,由市、县(市)价格主管部门会同同级房地产行政主管部门根据物业服务等级标准等因素,制定、公布并适时调整相应的等级基准价格及其浮动幅度和相关物业服务收费标准。具体收费标准由业主与物业服务企业在物业服务合同中约定。

第十二条 实行市场调节价的物业服务收费,由业主与物业服务企业根据物业服务内容、服务质量、服务成本以及当地物业服务收费行业水平等因素,在物业服务合同中约定。

第十三条 实行政府指导价的住宅区公共性物业服务等级基准价格浮动幅度,上浮不得超过该等级基准价格的20%,下浮不限。

第十四条 住宅区电梯运行维护费包括相关日常管理、维护保养、直接物质消耗费用及其他相关检测检验费用。业主大会成立之前,电梯运行维护费标准由市、县(市)价格主管部门按照价格管理权限制定;业主大会成立之后,由业主与物业服务企业协商、合同约定。

第十五条 住宅区供暖换热、供水二次加压运行维护费在未计入供热、供水总成本之前,由业主或者物业使用人向物业服务企业或者相关单位缴纳运行维护费。业主大会成立之前,供暖换热、供水二次加压运行维护费具体管理办法和收费标准由市、县(市)价格主管部门按照价格管理权限制定;业主大会成立之后,由业主与物业服务企业或者相关单位协商、合同约定。物业服务企业或者相关单位应当单独立账,专款专用,滚动使用。

供暖、供水企业已接管物业服务区域内供暖、供水设施的,供暖、供水设施运行费用不计入物业服务支出或者物业服务成本,物业服务企业不得收取相关费用。

第十六条 物业服务合同应当约定物业服务内容、服务等级标准、收费标准、收费方式,以及收费起始时间、合同终止情形、违约责任等内容。属于政府指导价的物业服务收费标准不得突破市、县(市)价格主管部门会同同级房地产行政主管部门制定的基准价格及其浮动幅度和相关物业服务收费标准。

第十七条 实行政府指导价的物业服务收费,应报价格主管部门和房地产行政主管部门备案。因物业服务企业变更、服务标准或者收费标准等调整的,应当重新办理备案手续。物业服务收费备案,应当按照价格主管部门、房地产行政主管部门的有关规定执行。

第十八条 开发建设单位应当在销售物业之前根据物业特点和服务要求,拟定前期物业服务方案,确定物业服务等级标准和物业服务收费标准,并与选聘的物业服务企业在前期物业服务合同中约定。

开发建设单位与物业买受人签订的买卖合同应当包含前期物业服务合同约定的内容,涉及物业买受人共同利益的约定应当一致。

第十九条 纳入物业管理范围已竣工但尚未出售或者未按时交付物业买受人的物业,物业服务费用或者物业服务资金由建设单位承担。

出售物业交付之日的当月发生的物业服务费用或者物业服务资金,由建设单位承担。 第二十条 业主或者物业使用人应自物业交付之日的次月按月交纳物业服务费用。 物业服务企业与业主有约定的,物业服务费用可以预收,预收期限最长不得超过十二个月。

第二十一条 物业服务收费按照《房屋所有权证》载明的房屋建筑面积计算。尚未取得《房屋所有权证》的,可暂按购房合同所载的建筑面积计算,《房屋所有权证》与购房合同所载明的房屋建筑面积有误差的,物业服务费用应当多退少补。

改变使用性质的房屋、车库、储藏室等按相应性质用房物业服务费用标准收取。 第二十二条 住宅区内配套建设的幼儿园、小学、社区医疗卫生服务、居委会、派出所、社区活动中心等社区服务设施,非营利性的物业服务收费按照同区域住宅物业服务收费标准执行,营利性的物业服务收费按照合同约定执行。

第四章 其他管理

第二十三条 物业服务区域内的车辆停放服务收费管理,按照国家和省政府价格主管部门的有关规定执行。

对进入物业服务区域内进行军警应急处置、实施救助救护、市政工程抢修等执行公务期间的车辆,以及为业主、物业使用人配送、维修、安装等服务的临时停放车辆,物业服务企业不得收取任何费用。

第二十四条 业主对房屋进行装修时,应当事先告知物业服务企业,物业服务企业应当将房屋装修过程中的禁止行为和注意事项告知业主。物业服务企业不得向业主收取装修保证金(押金)、装修管理服务费、装修电梯使用费。因装饰装修活动造成相邻住宅的管道堵塞、渗漏水、停水停电、物品毁坏等,装修人应当负责修复和赔偿;属于装饰装修企业责任的,装修人可以向装饰装修企业追偿。装修人擅自拆改供暖、燃气管道和设施造成损失的,由装修人负责赔偿。装修人因住宅室内装饰装修活动侵占公共空间,对公共部位和设施造成损害并造成损失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第二十五条 业主或者物业使用人对房屋进行装修产生的装修垃圾和渣土,可以委托物业服务企业代为清运或者自行清运。委托物业服务企业代为清运的,业主应当承担清运费用。业主大会成立之前,住宅区装修垃圾和渣土清运费标准由市、县(市)价格主管部门按照价格管理权限制定;业主大会成立之后,住宅区装修垃圾和渣土清运费标准由业主与物业服务企业协商、合同约定;别墅以及其它非住宅的装修垃圾和渣土清运费由业主与物业服务企业在物业服务合同中约定。

第二十六条 受业主或业主委员会委托,实行小区出入证(卡)管理的,物业服务企业可按制作成本收取工本费。业主大会成立之前,工本费收费标准由市、县(市)价格主管部门按照价格管理权限制定;业主大会成立后,由业主与物业服务企业协商、合同约定。

未经多数业主或业主委员会委托实行小区出入证(卡)管理的,不得收取出入证(卡)费。

第二十七条 物业服务区域内,供水、供电、供气、供热、通信、有线电视等专业经营单位,应当向最终用户收取费用,也可委托物业服务企业代收费用。不得强制物业服务企业代收费用,不得因物业服务企业拒绝代收有关费用而停止向最终用户提供服务。

物业服务企业接受委托代收前款费用的,可向委托单位收取手续费,手续费标准由双方合同约定,不得向业主或者物业使用人收取手续费等额外费用。

第二十八条 供水、供电、供气、供热等单位或者物业服务企业利用磁卡、IC卡等方式管理销售水、电、气、热等并收取相应费用的,应当免费为业主提供卡片,不得向业主单独收取工本费或者押金。因丢失、损坏等原因要求补发的,可按照工本费向业主或者物业使用人收取费用。工本费具体标准和管理办法按照价格主管部门有关规定执行。

第二十九条 业主应当按照物业服务合同的约定按时足额交纳物业服务费用。业主违反物业服务合同约定逾期不交纳物业服务费用或者物业服务资金的,业主委员会或者物业服务企业有权要求其限期交纳;逾期仍不交纳的,物业服务企业可以依法追缴。

第三十条 物业发生产权转移时,业主或者物业使用人应当结清物业服务费用或者物业服务资金。

业主与物业使用人约定由物业使用人交纳物业服务费用的,从其约定,业主负连带交纳责任。

第三十一条 利用物业共用部位、共用设施设备进行经营的,应当在征得相关业主、业主大会、物业服务企业的同意后,按照规定办理有关手续。业主所得收益应当主要用于补充专项维修资金,也可以按照业主大会的决定使用。经营收益及使用应当单独记账。

第三十二条 保修期内应由建设单位履行保修职责而支出的维修费用和应由住宅专项维修资金支出的维修和更新、改造费用不计入物业服务支出或者物业服务成本。 第三十三条 物业服务企业已接受委托实施物业服务并相应收取物业服务费用的,其他部门和单位不得重复收取性质和内容相同的费用。

第三十四条 物业服务企业应当加强价格自律,遵守价格法律、法规、政策,严格履行物业服务合同,服务标准与收费标准应当质价相符。

第三十五条 物业服务企业应当在物业服务区域内显著位置公示服务企业名称、服务内容、服务标准、计费方式、计费起始时间、服务项目、收费标准及收费依据、12358价格举报电话等,自觉接受业主的监督。

第三十六条 物业服务企业违反规定以及物业服务合同约定,擅自扩大收费范围、提高收费标准、重复收费的,业主或者物业使用人有权拒绝缴纳不合理收费部分。

第三十七条 价格主管部门对物业服务实行成本监审制度和价格监测制度,物业服务企业应当按照价格主管部门的要求,如实反映情况,提供必要的资料。

第五章 监督管理

第三十八条 市、县(市)价格主管部门会同同级房地产行政主管部门,要加强对物业服务企业的服务内容、标准(等级)和收费项目、标准的监督。物业服务企业违反价格法律、法规和规定的,由价格主管部门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价格法》和《价格违法行为行政处罚规定》等法律法规予以处罚。

第三十九条 价格主管部门、房地产行政主管部门未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价格法》、《物业管理条例》、《河北省物业服务收费管理实施办法》等法律、法规和规定管理、监督物业服务的,由上级价格主管部门、房地产行政主管部门予以纠正,并依照有关规定追究相关人员责任。

第六章 附则

第四十条 业主与物业服务企业在本办法实施前已签订物业服务合同或者物业服务协议(包括前期物业服务合同或者物业服务协议),物业服务合同或者物业服务协议尚未到期的,可仍按原合同或者协议约定执行;物业服务合同或者物业服务协议已经到期,业主与物业服务企业没有重新签订合同或者协议,本办法实施后物业服务内容、物业服务收费项目和标准没有变化的,也可仍按原合同或者协议约定以及业主与物业服务企业的约定执行。

第四十一条 廊坊市区(含广阳区、安次区、开发区)住宅区物业服务等级指导标准和政府指导价物业服务收费及相关服务收费指导标准按照《廊坊市区住宅区物业服务等级指导标准》(附件1)和《廊坊市区住宅区政府指导价物业服务收费及相关服务收费指导标准》(附件2)执行。各县(市)的住宅区物业服务等级和收费指导标准可参照《廊坊市区住宅区物业服务等级指导标准》和《廊坊市区住宅区政府指导价物业服务收费及相关服务收费指导标准》制定,并报市价格主管部门和房地产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第四十二条 其他物业管理人的物业服务收费可参照本规定执行。

第四十三条 本办法自2015年4月1日起施行,有效期3年。原市物价局、市住房保障和房产管理局关于印发廊坊市区普通住宅区物业服务等级和基准价格标准的通知(廊价经费【2013】161号)同时废止。此前与本办法不符的有关文件、规定,同时废止。

第5篇:廊坊市 社会管理创新

香河突出民生、社保、平安创建关键节点 创

新社会管理

发表时间:2011-06-2

2 来源:香河县文明办

近年来,我县在依托良好区位推动县域经济跨越发展的同时,牢牢抓住民生事业、社会保障、平安创建三个关键节点,着力创新社会管理,努力解决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突出问题,实现社会长治久安和百姓安居乐业,为县域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营造良好环境。

立足于打破公共服务产品供给不均衡现状,香河县结合实际,对症改革,不断加快各项事业发展。在教育上不断加大投入,优化资源配置,通过“一巩固、一倾斜、一提高”,积极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维护教育公平。在卫生事业上健全县乡村三级医疗服务网络,投资近2亿元对三家县级医院进行升级改造,全部达到县级三甲医院水平;投资2600万元,在全省率先完成乡镇卫生院标准化改造;投资1300万元,在全县300个村街统筹规划建设了245个标准化卫生室,确保群众就近就医,基本实现了“小病不出村、大病不出县”。不断拓宽城乡居民就业渠道,城镇登记失业率始终控制在0.8%以下,努力实现强县富民。针对老弱病残等困难群体,积极开发交通协管员、治安协管员、卫生保洁、环境绿化、保安后勤等公益性岗位。去年以来,先后安排500余名城乡困难居民就业,有效解决了弱势群体就业问题。

在发展过程中,香河县按照“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基本要求,坚持量力而行、尽力而为,着力构建与县域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让发展成果普惠群众。努力提高基本保障能力,持续扩大养老保险覆盖面,加强养老保险基金征缴工作,建立可靠稳定的资金筹措机制。目前全县企业养老保险参保人员累计达到15925人,工伤保险参保单位达到172家20311人;全县有6211户11826人纳入城乡低保范围,城乡低保标准达到每人每月310元,农村低保标准达到每人每年1500元,覆盖面及保障水平均居于全市、全省前列。大力实施安居工程,加大廉租房和经济适用房建设力度,投资2.3亿元,新建经济适用房425套、廉租房196套。连续三年实施农村贫困户危房改造工程,累计投资726万元,对704户农村困难群众危房进行了维修改造。加强弱势群体救助,将1.1万名困难群众由财政出资纳入城乡医保范畴,并建立定点医院,为困难群众看病就医提供方便。投资1500余万元建设中心敬老院、儿童福利院、社会救助站等,全县五保老人集中供养率达到85%。

香河县还以构筑“大防控”格局、完善大调解体系为主线,积极化解各类矛盾纠纷,在大发展中实现大稳定。全面加强社会面控制,围绕构筑“打、防、控”一体化格局,针对不同时期的不同形势,适时组织各种严打行动;连续开展侦破命案、“打黑除恶”、打击“两抢一盗”等专项斗争,始终保持对犯罪分子高压态势。注重矛盾纠纷中排查化解,坚持把解决问题作为信访稳定工作的着力点,建立了县乡村三级立体排调网络。创新社会管控机制方法。从县直相关部门中抽调49名精干力量组建流管办,在各镇区、街道办设立流管站;按照流动人口“一人、一证、一表”和出租房屋“一宗、一证、一表”要求,全面采集、掌握暂住人口相关信息,并录入微机电子信息系统。投资180万元,研发居民信息分布软件,将全县31万居民和流动人口基本信息全部录入微机,制作了调节电子档案,涵盖矛盾纠纷、常住人口、重点部位等信息,成为各类社会管理工作的“数据库”,决策指挥的“参谋部”和维护稳定的“作战图”,牢牢把握工作的主动权。

(张洎 焦为)

优化社会管理格局 创新社会管理工作

CCTV.com

2011年10月10日 15:20

进入复兴论坛

来源:廊坊日报

[内容速览]

从关系群众利益的“小处”着眼,从关心群众冷暖的“小事”做起,从造成群众不满的“小节”改起;“最大”限度激发社会活力,“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

廊坊市倾力打造京畿平安“护城河”

从关系群众利益的“小处”着眼,从关心群众冷暖的“小事”做起,从造成群众不满的“小节”改起;“最大”限度激发社会活力,“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近年来,我市把加强和创新“三小三大”社会管理工作作为战略任务,将社会管理创新纳入市“十二五”规划,在全市普遍实行社会管理创新重点工作目标管理责任制,并将各项任务逐一分解细化,采取项目化管理,整体推进,重点突破,成效显著。

近日,在市第五次党代会上,市委书记赵世洪在工作报告中再次强调,要充分发挥首都“护城河”作用,加强以社会公共治理为核心的社会管理创新,努力打造京津冀城市群社会治安环境最优、信访工作最好、群众安全感最强的和谐之城。

优化社会管理格局。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工作,关键是夯实基层组织、强化基础工作。我市坚持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积极引导各类社会组织参与社会管理。发挥村民和社区自治组织作用,完善社会化管理服务网络,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群众参与社会管理的积极性,建立调解志愿者协会等群众组织,搭建依靠社会力量解决社会问题的新平台。截至目前,各县(市、区)共有社会组织411个,其中社团269个、民办非企业单位142家。各县(市、区)还把发展各类行业协会作为社会组织工作的重点,从数量上看,行业协会占社团总数的47%。这些组织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行业领域,初步形成了门类齐全、层次不同的社会组织体系。

完善维稳防控体系。我市进一步深化“三位一体”大调解机制,充分发挥各级排调组织作用,做好各类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今年以来,广阳区法院大胆创新,推出周六集体接访新举措,已累计接待来访群众270人次,截至8月底,信访投诉举报案件数量大幅降低,中院转办、交办信访件较去年同期下降近五成,大多数问题就地解决,并化解了一批信访老案,赢得了群众满意。对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决策、重大项目、重大改革措施,提前进行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抓好重点地区和突出治安问题的排查和整治。完善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加强反恐处突队伍建设和实战演练,妥善处置各类突发事件。强化安全生产责任,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解决各类信访问题。围绕“服务群众、化解矛盾”这一重点,变上访为下访,理旧案、清重案、防新案,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减少不和谐因素。市、县两级党委成立群众工作部,加强对群众工作和信访工作的领导。提升市、县两级行政服务中心和联合接访中心建设水平,加快建设乡镇、村街群众工作站、室,为群众提供高质量一站式服务。做好团结、教育、宣传、发动群众各项工作,依靠群众智慧和力量解决好信访难题。严格执行矛盾纠纷排查化解、领导干部接访约访下访等工作机制,及时妥善处理各类信访问题,严防产生新的积案。

廊坊市努力发挥民政在社会管理中的基础作用

2011-07-27

廊坊市民政局党组书记、局长 王蔚生

民政承担着重要的、基础性的社会管理职能,在建设社会组织,加强基层自治,解决社会问题,化解社会矛盾,管理社会事务方面担负多项基础工作任务。今年以来,全市各级民政部门以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在保定考察期间的讲话精神为目标,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切实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努力构筑普惠型民生“安全网”。

一、完善社会救助机制,在解决民生上取得新突破

社会管理归根到底是对人的管理与服务,其核心是以人为本,解决民生是维护社会安全、促进社会公平的重要手段。因此,民政所承担的民生保障任务与创新社会管理的本质和内涵高度统一。

(一)在保障机制建设上求“新”。根据工作形势的变化,进一步加大了政策理论研究力度,起草了《廊坊市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办法》、《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城乡医疗救助工作的意见》;重新修订了《廊坊市孤儿救助办法》、《廊坊市城乡医疗救助办法》;率先在全省研究出台了《廊坊市支出型贫困家庭救助暂行办法》、《廊坊市关于开展农村互助幸福院建设工程的实施意见》、《廊坊市关于建立低保标准自然增长机制的意见》,建立起了民生保障的新机制,形成了新举措。

(二)在社会救助标准上求“高”。今年以来,根据物价波动情况和困难群众的实际需求,适时调整提高了各项社会救助标准,其中,城镇低保标准由月人均260元提高到了302元,农村低保标准由年人均1180元提高到了1420元;孤儿救助标准由月人均300元提高到了600元,孤残儿童达到1000元;五保供养标准由年人均2800元提高到了3600元;医疗救助标准由次均1万元提高到了2万元。

(三)在救助覆盖范围上求“全”。随着救助范围的不断拓展,民政基层服务对象逐步扩展到了孤老、孤残、孤儿、低保、五保、贫困生、灾贫户、患病困难群体、低保边缘群体、临时困难群体,流浪型困难群体。今年以来,全市已累计下拨各类社会救助资金1.38亿元,保障城乡低保户6.62万户、14.34万人;供养和托管五保对象及城乡老年人6125人;救助孤残儿童827名;实施医疗救助3271人次,资助12.1万名农村低保户、五保户参加了新农合,参合率100%,城镇低保对象免费参加了新居民医保;保障各类困难优抚对象2400多人;救助流浪乞讨人员370人次,基本涵盖了各类社会救助对象,救助制度覆盖城乡,实现了城乡衔接,应保尽保,应救必救。

(四)在服务设施建设上求“实”。民政公共服务设施是为基层民众提供服务的重要载体。在设施建设上,从满足社会需求实际出发,本着实际、实用、适用的原则,全面加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截止到目前,我市已建成农村敬老院及民政事业服务中心48所、建成老年公寓17所、总服务床位1.06万张;建成市级社会福利院1所、市级救助管理中心1所、儿童救助保护中心1所;有规范化达标婚姻登记处11个;殡仪馆11个;光荣院10所、孤儿爱心家园10所,各服务设施全部达到了省级规范化建设标准,部分服务设施达到了国家级规范化建设标准。

二、加强城乡社区建设,在维护民权上取得新突破 社会管理的重心在基层,城乡社区是实施基层社会管理的最基本载体,今年以来,各级民政部门着力加强城乡社会建设,不断完善社区管理和服务体系,努力破解制约社区发展的瓶颈问题。

(一)破解基础设施建设的瓶颈。今年以来,将社区基础用房建设纳入城镇建设三年上水平和新民居改造、村改居工程,继续加大社区基础工作用房建设力度,截至目前,廊坊市区84个社区中,共有50个社区工作用房达到300平米以上标准,其中1000平米以上2个,500平米以上13个,300-500平米35个;地处老城区,条件简陋的老旧社区,分别采取租赁、借用等方式,全部达到100平方米以上标准,基本满足居委会日常办公需要,在建设上均达到了设计、规划、标识的“三统一”标准。

(二)破解工作队伍建设的瓶颈。为了进一步充实社区工作者队伍,加强居委会力量,研究出台了社区工作队伍建设的意见,建立了“一宽二严三高”的社区人才选拔和培养的模式。同时,加大了人才培训力度。目前,市辖区社区工作人员达到360多名,平均年龄37岁,大专以上学历205人,办公经费及工作人员保障经费全部纳入了各级财政预算,实现了社区工作人员的高学历化、年轻化,确保了队伍的稳定性。

(三)破解社区管理的瓶颈。大量的社会管理目标要通过社区管理来实现。为了加强和改进社区的管理与服务,市民政部门多措并举,一方面,建立了社区工作准入制度,对文化、卫生、环保、法律、平安、健康等112项服务进社区实行准入制度,并形成了严格规范的服务质量考评体系;另一方面,率先在全省开展了星级社区创建活动,目前,全市有三星级社区16个、二星级社区30个、一星级社区39个。

(四)破解社区服务的瓶颈。今年以来,开展了社区服务水平大提升活动,目前,市辖区已建成养老服务中心2个,养老服务站22个,加盟社区服务企业500余家,12349社区一键通呼叫服务系统已经全部开通,入网老年人达到1.4万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发展到34家,其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3家、社区卫生服务站21家,服务全市约14万户居民,50余万人口,基本满足居民在15分钟内步行就医要求;各社区普遍建立了社区活动中心和“一站式”服务大厅,社区活动室达到58个,其中棋牌室12个,图书室17个,老年日间照料站21个,社区市民学校8个,建有体育健身小广场90余个,社区活动室和社区体育广场广泛开展了书画、棋类、球类、跳绳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文体活动,营造了和谐的社区氛围。

(五)破解组织体系建设的瓶颈。2010年至今,持续两年开展了“社区组织建设年”活动,大力加强民主决策体系、居委会下属组织体系、以楼院长(居民小组长)为重点的延伸管理体系、志愿者服务体系和民间组织管理体系为内容的五大体系建设。截止目前,各社区普遍建立了完善民主决策制度体系,民主选举产生楼院长、单元长、小区负责人1940人;社区民间组织达到300余家,各类志愿者服务队伍达到170余个,志愿者达1.5万人,全面提升了社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水平,实现了社区民主决策、民主管理。

三、规范社会事务管理,在保障民利上取得新突破

民政承担着社会组织管理、区划地名管理、殡葬改革管理、婚姻登记管理等专署社会事务管理,这些工作直接服务百姓,涉及千家万户的利益。

(一)全面规范社会组织管理。社会组织是政府履行社会管理职能的重要协助力量,社会组织依法承担了大量的社会管理与社会服务职能。目前,我市各级社会组织已经发展到730多家,涵盖了文化、体育、经济、金融、科教、卫生、农业等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今年以来,为了进一步规范社会组织的管理,开展了“三争创,一夺取”活动,即“争创河北省先进社会组织”、“争创河北省社会组织先进党组织”、“争创河北省社会组织优秀共产党员”和“夺取百面优胜红旗、争做百名模范之星”活动,全面加强了社会组织的党组织建设,党建覆盖率达到了90%以上,有10家市直社会组织受到省级表彰。同时,开展了社会组织“小金库”专项治理活动,出台了《廊坊市社会团体财务管理暂行办法》,进一步规范了行业协会服务和收费行为,保证了社会组织的健康发展。

(二)全面规范地名工作管理。以“城镇建设三年上水平”为目标,扎实推进地名公共服务工程,截止目前,已完成了市辖区33条主、次干路的街路标志改造工作,安装街路标志牌912块。县政府驻地和市辖区设标完成率100%。开展了地名标志规范专项清理活动,清理违规标志171处,补设丢失、破损的地名标志2.62万块。实施小街小巷地名标志专项整治活动,对全市200余条胡同、里弄、小街小巷的地名标志、门牌号码设置进行了“拉网式”清查,补登门牌号码4000余个,清理违规标志45处,设置道路指引牌38个。同时,在有关专家的大力支持和共同参与下,基本完成了廊坊市地名规划编制工作,并启动了地名数据库建设,已登统地名信息2000余条。

(三)全面规范殡葬工作管理。深入推进殡葬改革,启动了殡葬改革宣传月活动,在全市各乡镇、村街大力宣传殡葬法律法规,积极倡导文明丧葬、绿色殡葬、生态殡葬等新风俗。开展了殡葬服务质量专项提升活动,进一步规范服务行为、明示收费标准,加大了对各级公墓的清理整顿力度,建立了面向城乡困难群众的殡葬基本服务补贴制度,各项殡葬政策得到了较好落实。

(四)全面规范婚姻登记管理。今年以来,进一步加强了婚姻登记场所的规范化建设,实施了重要节庆日预约服务和无假日便民服务,对全市76名婚姻登记员进行了业务培训和资格考试,并颁发了《婚姻登记员资格证书》。启动了婚姻登记全省联网工作,全市12个婚姻登记处全部顺利实现了专网在线登记,有效避免了骗婚、重婚等违法问题的发生。今年以来,共依法办理结婚登记24209对,离婚登记3386对,补发婚姻证3912对,出具婚姻登记记录证明3587份,登记合格率保持100%。

第6篇:廊坊市工商行政管理局

2007年流通环节食品安全专项整治工作方案

为进一步加强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监管,规范食品市场经营秩序,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根据省工商局《2007年流通环节食品安全专项整治工作方案》的具体部署和要求,结合我市实际,制定了廊坊市工商局《2007年流通环节食品安全专项整治工作方案》。具体如下:

一、指导思想和工作目标

2007年我市流通环节食品安全整治工作的总体思路是: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省局、市政府关于食品安全工作的具体部署,按照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以保障流通环节食品安全为目标,坚持“标本兼治、防打结合、综合治理”的原则,重点开展农村食品市场整治,加大农村食品市场监管力度。强化食品安全专项执法检查和日常监管,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食品违法行为。积极推进工商监管、经营者自律、社会监督“三位一体”的食品安全长效监管体系建设,努力实现流我市通环节食品安全科学有效监管。

二、整治任务和重点

各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应结合本地实际,围绕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按照省局将今年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确定为“农村食品市场整治年”的总体目标,突出抓好农村食品经营活动的监管,确保农村食品的消费安全。继续加大对重点品种、重点区域、重点场所、重点企业和节日食品市场的监管力度,深入开展食品安全专项整治。

(一)集中开展“农村食品市场整治年”活动,保障农村食品安全 各级工商部门必须紧紧围绕农民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加大整顿力度。一是加大农村食品经营主体的监管力度,严把注册登记关,取缔无照经营食品违法行为,严格规范经营主体资格;二是加大对农村城镇、集镇、乡村举办的集市、庙会和旅游景区景点、车站、码头等地的食品经营者的监管力度,狠抓重点区域整治,严格规范农村食品经营秩序;三是加大城乡结合部和各类食品批发市场、集贸市场、个体商贩、小作坊、小商店、小食杂店、小摊点、小餐馆的监管力度,狠抓重点场所整治,严格规范经营行为;四是加大对消费者反映强烈和与农民群众日常生活消费关系密切的食品品种的监管,狠抓重点品种的整治,突出抓好粮、油、肉、蔬菜、酱油、食醋、禽蛋及其制品、饮料、糕点、酒类、水产品、豆制品、奶制品及儿童食品、保健食品等品种,保障食品质量,严格规范食品质量准入行为;五是加大案件查办力度,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食品、无证无照经营食品、经销病死畜禽肉制品及过期霉变、有毒有害和不合格食品,以及利用农村作掩护印制食品假包装、假标识、假商标等违法行为。集中查处和曝光一批食品违法典型案件,震慑违法分子。

(二)开展专项执法检查,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食品违法行为

一是4-6月份,各地要开展“春绿”专项执法检查,着力解决本地区食品市场的突出问题。以消费者申诉举报多和与人民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食品品种为重点,抓好粮、肉、蔬菜、奶制品、儿童食品、老年食品、保健品、豆制品、饮料、酒类、调味品、食用油、禽蛋及其制品、水产品等品种的专项执法检查,

严厉打击制售注水肉、病死肉、过期霉变食品、“三无”食品、有毒有害食品等违法行为。以城乡结合部、旅游景区、车站码头为重点,抓好小食品店、小摊点、小作坊、小市场的专项检查,加大市场巡查力度,坚决取缔无照商贩,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食品违法行为。二是6-7月份,深入开展“一县一品”食品专项整治。各县(市、区)工商部门要在去年“一县一品”整治的基础上,再确定一批整治品种,去年整治效果较好的县(市、区),今年可以重新另确定整治品种;去年整治效果不理想的县(市、区),今年要加大整治力度,继续整治。三是开展节日食品市场专项执法检查。以“五一”、中秋、“十一”、元旦、春节为重点,抓好月饼、糕点、儿童食品、保健食品、酒类、特别是白酒等节日性食品,重点整治价实不符、过度包装、搭售商品、虚假宣传及欺诈消费者等问题,保障节日消费安全。四是开展季节性食品市场执法检查。春季以包装食品、腌制食品、干菜制品等为重点,抓好保质期限、添加剂使用、标注标识等问题;夏季以冷冻食品、生鲜食品、饮料饮品、玻璃瓶装啤酒等为重点,抓好冷藏条件、过期变质、食品卫生、非“B”字瓶等问题;秋冬季节以散装食品、农产品、水产品、畜产品、干果、坚果等为重点,抓好规范标注、药物残留、掺杂使假等问题。

(三)强化经济户口管理,积极推进食品经营主体信用分类监管

各级工商部门要严把食品经营主体准入关,坚持先证后照,依法登记注册,结合企业年检和个体工商户验照,进一步清理规范主体资格,做到食品经营主体资格合法有效。依法清理取缔无证无照经营食品行为,对无证无照经营食品和无前置审批许可经营食品的,依据《无照经营查处取缔办法》的规定,依法查处。完善食品经营者经济户口管理、食品经营主体信用分类监管制度,加强对失信、严重失信食品经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的重点监管,加大食品经营企业和个体工商业户诚信体系建设。

(四)加强食品经营企业自律制度建设,积极开展“千百十”活动,严格食品质量管理和质量监测

一是继续加大食品经营企业自律制度建设,引导和监督食品经营者建立和落实进货检查验收、索证索票、购销台帐、协议准入、质量承诺、不合格食品退市以及食品市场开办者质量管理责任等自律制度,监督和指导食品经营者尤其是商场、超市、批发市场等重点食品企业建立健全内部食品质量管理体系,严格食品经营者质量管理责任。二是加强经营者自律,实施“千百十活动”。在全市范围开展创建1千个农村“食品规范经营示范店”、100个城市“食品规范经营示范店”和10个“食品规范经营示范市场”的活动。创建活动紧密结合本地实际,区分批发、零售等不同种类经营者,以宣传教育为主,辅以必要的行政指导和监督手段,通过与食品经营者签订责任书、加强巡查检查和质量监测等综合监管措施,积极选择培育典型,大力开展创建活动等,全面推进食品经营者落实自律制度,力争使90%以上的经营者建立并落实自律制度。三是严格食品质量管理和质量监测。加快食品检验检测能力建设,提高技术装备水平,继续加大基层工商分局食品检测箱配备力度,力争年底以前90%以上的工商分局配备食品检测箱。积极开展快速检测活动,积极运用监测数据进行综合分析,按照规定适时公布监测信息,进行消费警示和提示,引导科学合理消费。对包装食品、散装食品、裸装食品、冷冻食品、现场制作食品和农产品、水产品、畜禽产品实施分类监管,逐步建立按风险度进行监管。

(五)充分发挥基层工商分局职能作用,加强规范建设,强化日常监管

认真贯彻执行《工商行政管理所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工作规范》,把食品安全监管任务和责任层层分解,落实到基层工商分局。加强日常巡查,以“六查六看”为重点巡查内容,完善食品监管巡查机制。积极应用食品安全监管网和快速检测等技术手段,进一步提高日常监管的科技含量和现代化水平。加强执法人员法律法规知识培训,提高基层食品安全监管能力和水平。

(六)狠抓食品案件查处,加大大要案件查办力度

各级工商部门要强化案件查办工作,抓好食品大要案件的排查和督办力度。对流通环节食品违法案件涉及生产环节的食品质量问题,既要依法查处经销不合格食品及其它质量违法行为,又要将有关情况及时移交和通报质监等相关职能部门。做好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的衔接工作,对涉嫌犯罪的及时依法移送公安机关处理。在大要案查处中做到案情没有查清不放过,责任人没有依法处理不放过,内外勾结的机关工作人员没有追究责任的不放过,防范整改措施不到位不放过。充分发挥12315行政执法体系的作用,及时受理和处理食品安全方面消费者的申诉举报,依法调解消费纠纷,严厉查处违法行为,保护好消费者合法权益。

(七)积极构建食品安全长效监管机制,提高食品安全监管效能和规范化水平

各级要结合专项整治,边整治边规范,完善行政执法、企业自律、社会监督“三位一体”的食品安全长效监管机制。认真落实食品安全监管各项制度,抓好食品市场经营主体准入制度、食品市场巡查制度、食品经营主体信用分类监管制度、食品分类管理制度、不合格食品退市制度等制度的落实,不断提高执法规范化水平。把食品经营者健全自律制度、健全完善食品安全追溯机制等作为专项执法检查的内容。大力推进食品安全社会监督体系建设,加强与各级消费者协会、食品行业组织和新闻媒体等的沟通协作,发挥消协等组织的社会监督、行业自律及新闻舆论的监督和宣传引导作用。通过采取扩大“一会两站”的覆盖面、聘请食品安全监督员等办法,努力营造良好氛围。加快食品安全监管信息化网络建设步伐,积极开发食品安全监管软件,县(市、区)局、基层分局要积极应用食品安全监管网络。按照《工商行政管理体系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的要求,层层制定和落实食品安全应急预案,加强防范和应急处置能力建设。加强食品安全预警,对食品安全问题做到早发现、早整治、早解决,形成全系统上下贯通的食品安全预警和应急处置机制。采取“送法下乡”、“食品安全社会大讲堂”等多种方式加大食品安全工作宣传力度,提高消费者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识假辨假及依法维权能力。

三、措施和要求

(一)加强领导,认真组织实施

各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要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进一步提高对食品安全监管工作重要性、艰巨性和长期性的认识,进一步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忧患意识、服务意识和法制意识,本着对党和人民高度负责的态度,切实把加强食品安全监管工作作为市场监管工作的重中之重,作为一项政治任务来抓。在地方党委、政府的领导下,按照地方政府负总责和分段监管的要求,加强对食品安全专项整治工作的领导,一把手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相关职能机构按照职责分工协作抓,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二)严格责任,强化责任追究

各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要认真落实《工商行政管理系统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监督管理责任及责任追究制》,健全完善属地监管领导责任制、职能机构指导监督责任制和基层岗位责任制。尤其是要将食品安全日常监管责任落实到基层,按照划片分段、责任到人的要求,把监管任务落实到每一名执法人员。严格责任追究制度,发生食品安全监管责任问题的,依据有关规定严肃追究相关单位和人员的责任。

(三)协作配合,形成工作合力

各级既要坚持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又要加强内部相互配合,分工协作,形成合力。加强区域间、地区间协作,特别是京津周边地区的县(市、区)要加强与北京、天津周边区县工商局的协作;加强与公安、农业、质监、卫生、商务和食品药品监管等部门和相关行业组织、群众团体、新闻媒体之间的协作配合,优势互补,信息互通,不断提高监管执法的整体合力。

(四)强化督导,及时上报整治信息

加强对各项工作的督查督办,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

7、8月期间,省局将组织开展交叉执法检查。按照省局对食品安全监管统计报表的报送表式和报送时间进行调整的通知要求,具体安排如下:

1、《食品安全专项整治情况统计表》(表一)、《查获假冒伪劣食品情况统计表》(表二)、《食品安全监管制度建设情况统计表》(表三)、《食品经销主体制度建设情况统计表》(表四),即《2007年流通环节食品安全专项整治工作方案》中的附表,为了统一报表式样,请各单位严格按照市局文件的表式上报。表

一、表二

3、

4、

5、

7、

8、

9、10月为月报,报送时间为每月的1日前上报;6月为上半年报,报送时间为6月1日前上报;11月为全年报表,报送时间为11月1日前上报。表

三、表四为年报,报送时间为11月1日前。

2、停止报送的报表:原2006年报送的《食品安全专项整治情况月报表》(表一)、《查获假冒伪劣食品情况统计表》(表二)停止报送。

各县(市、区)局应于6月1日前上报上半年食品安全专项整治工作小结、统计表(表

一、表二)和3个典型案例,11月1日前上报全年食品专项整治工作总结、统计表(表

一、表

二、表

三、表四)和3个典型案例。重大情况,及时报告。

第7篇:廊坊市公共租赁住房管理办法

(征求意见稿)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 为完善我市多层次城镇住房保障体系,规范公共租赁住房管理,公平分配,规范运营与使用,健全退出机制,逐步改善城镇住房困难家庭、新就业无房职工和在城镇稳定就业的外来务工人员的住房条件,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和管理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1〕45号)、《公共租赁住房管理办法》(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令第11号)、《河北省公共租赁住房管理办法》(冀政 〔2011〕68号)等有关规定,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市行政区域内城市和县人民政府所在地的镇(以下简称城镇)公共租赁住房的规划、建设、分配、使用、调换及监督管理适用本办法。

本办法所称的公共租赁住房,是指政府投资建设,或者政府提供政策支持,由企事业单位等各类主体投资建设,限定建筑套型面积和租金标准,面向符合条件的城镇住房困难家庭、新就业无房职工和在城镇稳定就业的外来务工人员出租的保障性住房。实行有限期承租和有偿居住的保障性住房。

公共租赁住房可以是成套住房,也可以是宿舍型住房。

1 第三条 发展公共租赁住房应当遵循政府组织、社会参与,因地制宜、协调发展,统筹规划、分步实施,公开公平、严格监管的原则。

第四条 设区的市、县(市)人民政府负责制定公共租赁住房建设规划、年度建设计划,将其纳入城镇住房保障规划和年度建设计划;建立长期稳定的公共租赁住房保障资金筹措渠道;组织公共租赁住房建设;制定公共租赁住房建设支持政策、租赁管理政策,建立健全保障对象准入和退出机制。

第五条 本办法所称的最低收入家庭是指具有民政部门颁发的《城市最低生活保障证》,且家庭总资产在30万元以下的家庭;低收入家庭是指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在本市确定的上年度人均可支配收入的0.8倍以下,且家庭总资产在30万元以下的家庭;中等偏低收入家庭是指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在本市确定的上年度人均可支配收入的1.0倍以下,且家庭总资产在45万元以下的家庭。

第六条 公共租赁住房保障采取公共住房实物配租和公共住房租赁补贴两种方式。

公共租赁住房实物配租,是指市政府向符合条件的住房困难家庭配租公共住房实物房源并按一定标准收取租金的保障方式;公共住房实物配租根据房源情况和申请家庭数量,按保障对象申请先后次序实行轮候制,轮候期限不超过5年。

公共租赁住房租赁补贴,是指市政府向符合条件的住房困难家庭发放租金补贴,由其在市场自行租赁住房的保障方式;公共住房租赁补贴

2 实行应保尽保制度,对符合条件的家庭,由市住房保障部门核算补贴发放金额,提交市财政部门核准后直接发放到户。

第七条 公共租赁住房实物配租实行租补分离、分级保障。对符合条件的保障对象,统一按住宅市场平均租金缴纳房屋租金,然后由市政府按照保障对象收入类别分梯度进行补贴。保障面积标准为人均建筑面积15平方米,每户最低30平方米,最高60平方米。 公共租赁住房保障级别为:

(一)对最低收入家庭,给予实物配租或者租赁补贴保障。申请实物配租的,在保障面积标准内按照住宅市场平均租金的100%给予补贴;申请租赁补贴的,在保障面积标准内按照住宅市场平均租金的60%发放补贴。

(二)对低收入家庭,给予实物配租或者租赁补贴保障。申请实物配租的,在保障面积标准内按照住宅市场平均租金的给予70%租金补贴,超出保障面积部分按照住宅市场平均租金的给予20%租金补贴;申请租赁补贴的,在保障面积标准内按市场平均租金的40%给予补贴。

(三)对中等偏低收入家庭,给予实物配租保障,在保障面积标准内按照住宅市场平均租金的给予40%租金补贴,超出保障面积部分按照住宅市场平均租金的给予20%租金补贴。

对申请实物配租的家庭,超出保障面积标准的按住宅市场平均租金缴纳房屋租金。公共租赁住房保障补贴标准根据具体情况适时调整。

第八条 市住房保障和房产管理部门(以下称市住房保障部门)是全市公共租赁住房管理工作的主管部门,负责公共住租赁房建设

3 (配建)管理、房源运营维修管理、准入配租管理、调换使用、复核退出管理、住房查档、住房保障档案及信息系统管理、指导县市(区)公共租赁住房业务等工作。具体工作由其所属的住房保障业务机构承担。

市监察委负责公共租赁住房建设、申请、分配、退出等监督检查工作。 市财政部门负责按相关政策规定筹集管理政府投资的公共租赁住房建设资金,会同市住房保障部门申请上级补助资金,发放公共住房租赁补贴资金。

市发展和改革部门负责公共租赁住房立项审批、申请上级新建公共租赁住房补助资金工作。住宅市场平均租金标准和公共租赁住房具体租金标准制定工作。

市国土资源部门负责落实公共租赁住房项目用地征转及土地供应工作,协助做好公共租赁住房配建相关工作。

市规划部门负责公共租赁住房项目规划审批管理等工作。 市建设部门负责公共租赁住房项目建设审批、质量监督、验收备案工作。

市民政部门负责指导区民政部门进行低保家庭认定、核查婚姻状况、退役军人优抚审查认定工作、根据申请家庭提供资料审查测算申请家庭收入及资产等工作。

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负责对部分申请家庭社会保险缴纳、退休金发放进行核查等工作。

市卫生和计划生育部门负责申请家庭大病审查认定工作。

4 市公安部门负责申请家庭户籍审查认定工作。公安车管所负责申请家庭车辆购置审查工作。流管办负责居住证审查工作。

中国人民银行廊坊中心支行负责组织对部分申请家庭银行存款进行核查、出具个人征信报告等工作。

市税务部门负责公共租赁住房项目税收减免、对部分申请家庭相关缴税证明进行核查等工作。

市统计部门负责公共租赁住房建设数据统计报表、市区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确定工作。

市总工会负责市级及以上劳动模范审查认定工作。 市残疾人联合会负责申请家庭残疾等级审查认定工作。

广阳区、安次区政府和廊坊开发区管委会负责督导辖区住房保障部门、街道办事处(乡镇政府)、社区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民政等部门,做好申请家庭资格审查、组织入户抽查、公共租赁住房补贴发放通知到户、组织住房分配、清退、年度复核等工作。做好市级住房保障信息系统建设的各项准备工作。熟练使用住房保障信息管理系统,各项业务信息全部按要求录入操作。 规划建设及房源筹集

第九条公共租赁住房建设规划和年度建设计划是城镇住房保障规划、年度建设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市政府组织市住房保障、发展和改革、财政、建设、自然资源等部门,结合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城市总体规划、住房保障规划等,编制公共租赁住房发展规划和年度建设计划。

5 第十条 公共租赁住房建设用地,由市自然资源部门优先列入年度土地供应计划。

10月底前,根据公共租赁住房发展规划和年度计划,市自然资源部门应当将已完成收储的建设用地供应给公共租赁住房建设单位,作为下一年度建设用地。 市政府投资建设的公共租赁住房建设用地,以划拨方式供应。企事业单位和社会投资机构投资建设的公共租赁住房,建设用地可以采用划拨方式,也可以采用出让、租赁、作价入股等方式有偿使用。 第十一条 公共租赁住房实行“谁投资、谁所有”的原则,投资者权益可以依法转让,但是不得改变其使用性质,也不得空置。 第十二条 对住房困难职工较多的企业、园区,在符合城市总体规划的前提下,经市政府批准,可以按照集约用地的原则,利用自有土地建设公共住房,优先用于本单位符合条件的员工租住。有剩余房源的,由市住房保障部门调剂安置本地其他符合公共租赁住房条件的保障对象租住。

第十三条 需要建设公共租赁住房的单位,应当向市住房保障部门提出建设申请和建设方案,按程序报市保障性安居工程领导小组批准后实施,同时接受全程监管。

第十四条 新建公共租赁住房采取集中建设和搭配建设相结合的方式。 通过招拍挂方式出让的商品住房用地项目,应当搭配建设公共租赁住房,并在土地使用、规划许可和项目批准等文件中标明建设套数、套型面积等内容,房屋建成后按合同约定无偿移交给政府,或由政府以

6 约定价格回购。具体配建比例按市政府有关规定执行。

对集中建设具有一定规模的保障性住房项目,要按一定比例规划建设配套商业服务基础设施,具体建设比例、产权归属、租售政策按上级相关规定执行。

集中新建的公共租赁住房应当统筹规划、合理布局、配套建设,充分考虑对交通、就业、就学、就医等基础条件的要求。

第十五条 新建公共租赁住房可以是成套住房,也可以是集体宿舍。成套公共租赁住房单套建筑面积严格控制在60平方米以内,户型合理,节能环保,符合安全规范要求;以集体宿舍形式建设的公共住房,应当严格遵守《宿舍建筑设计规范》,单套建筑面积以40平方米为主。公共租赁住房应当做到设施齐全,功能配套,在交付使用前进行简单装修,满足基本居住需求。具体装修标准由市住房保障部门根据相关政策制定,报市政府批准后实施。

第十六条 公共租赁住房项目的验收和保修,按照国家商品住房有关规定执行。

第十七条 公共租赁住房房源筹集渠道主要包括:

(一)政府新建、改建、收购、长期租赁的符合公共租赁住房条件的住房;

(二)企事业单位新建、改建、收购、租用的符合公共租赁住房条件的住房;

(三)其他社会组织投资新建、改建的符合公共租赁住房条件的住房;

(四)退出或者闲置的廉租住房以及符合公共租赁住房条件的经济适

7 用住房;

(五)闲置的符合公共租赁住房条件的公有住房;

(六)企事业单位、其他社会组织和个人提供的符合公共租赁住房条件的社会存量住房;

(七)通过其他渠道筹集的符合公共租赁住房条件的房源。

第十八条 在产权归属不变的前提下,经设区的市、县(市)人民政府批准,住房困难职工较多、有闲置土地的企事业单位,可以按集约用地的原则,利用符合城市规划的自有土地投资建设公共租赁住房,优先用于本单位符合条件的新就业职工、外来务工人员、住房困难职工租住。有剩余房源的,由设区的市、县(市、区)住房保障部门调剂安置本地其他符合公共租赁住房条件的保障对象租住。 资金筹集和政策支持

第十九条 市政府筹集公共租赁住房的资金来源主要包括:

(一)通过本级财政预算安排的资金;

(二)中央和省级财政安排的廉租住房和公共租赁住房专项补助资金;

(三)住房公积金增值收益中计提的廉租住房保障资金;

(四)按宗提取土地出让总收入5%的保障性住房建设资金;

(五)公共租赁住房建设的融资;

(六)出售保障性住房所得的收益;

(七)社会捐赠和其他方式筹集的资金。

第二十条 公共租赁住房保障资金实行专款专用,专项用于补助市政府组织实施的公共租赁住房项目(含新建、改建、收购、在市场长期

8 租赁住房等方式筹集房源)的开支,包括投资补助、贷款贴息以及市政府直接投资项目的资金等支出,但不得用于管理部门的经费开支。 第二十一条 公共租赁住房开发建设和租赁经营过程中涉及的相关税费,按照国家、省相关税费政策执行。公共租赁住房建设涉及的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按照经济适用住房、限价房相关政策执行。商品房项目中配建的公共租赁住房,按照公共租赁住房建筑面积占项目住宅总建筑面积的比例享受政策优惠。

第二十二条 市政府投资建设公共租赁住房取得的租金收入,应当按政府非税收入管理的规定缴入同级国库,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租金收入专项用于偿还公共住房贷款,以及公共租赁住房的维护、管理和投资补助等。

第二十三条 鼓励金融机构为公共租赁住房建设项目发放中长期贷款,鼓励担保机构为公共租赁住房建设项目提供担保。

第二十四条 鼓励社会力量投资建设公共租赁住房。对各类社会力量投资建设公共租赁住房的,建设用地可以划拨或者出让方式优先供应,对单位利用自有存量土地建设公共租赁住房需要土地变性的,在不违反区域整体规划的前提下,市自然资源部门应当积极支持办理相关手续;对贷款建设公共租赁住房的,市财政部门按企业贷款额度的2%给予贴息补助;对所有社会力量投资建设的公共租赁住房项目,市自然资源、建设、住房保障、发展和改革、财政、生态环保、人防等相关部门应当减少环节,简化程序,加快各项手续办理,提高项目审批效率。

9 第四章 申请条件

第二十五条 申请公共租赁住房的,应当同时符合下列条件:

(一)具有市区常住户口的家庭(含单亲和单身家庭),由户主或者委托1名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成员作为申请人,在市区实际居住。市区常住户口是指市规划区范围内的非农业户口;家庭是指夫妇双方及未婚子女组成的家庭、离异或者丧偶带子女的单亲家庭、年满26周岁的单身家庭。符合条件的申请人(包括单身和家庭)只能承租一套公共租赁住房。

(二)本办法第五条所规定的收入和资产条件。家庭可支配收入包括家庭成员工资(含退休金)、奖金、其他劳动所得及财产性收入和生产、经营、投资、承包、承租所得。家庭总资产是指家庭成员或者个人名下存款(现金)、有价证券、房产、车辆、各种生产经营及家用设备现市值评估额的总和。

(三)申请家庭未购买过经济适用住房或者限价商品房,未承租公共租赁住房或者享受廉租住房保障。

(四)无房户或者家庭人均住房建筑面积在15平方米以下且家庭住房总建筑面积在50平方米以下的住房困难户。无房户是指申请人及家庭成员没有自有产权住房,或者已转让过私有住房、福利分房、集资建房满5年,无商业门店、宅基地、自建房;有住房但未办理房产证的不属无房户。住房建筑面积按不动产证书记载的面积计算;有多处住房的,住房建筑面积合并计算。以上年限均以申请之日起往前计算。

10

(五)新就业职工

1、年满18周岁且未婚;

2、具有市区城镇户口,并在市区实际居住;

3、申请时在当地工作未满5年(毕业未满5年);

4、依法与本市区用人单位签订劳动合同,并经劳动主管部门备案;

5、在就业地无私有住房,未租住公共租赁住房或者父母住房困难且未以家庭申请任何住房保障;

6、个人可支配收入在上年度市区人均可支配收入的1.5倍以下;

7、应当有用人单位出具的承租公共租赁住房担保书。

(六)外来务工人员

1、年满18周岁(未达到法定退休年龄);

2、持居住地《廊坊市居住证》或《居住登记证明》;

3、已与本市区用人单位签订劳动合同,并经劳动主管部门备案,由用人单位在市区缴纳社保1年以上(社保的缴纳时限从申请之日起往前计算);

4、在本市区无任何形式的住宅建设用地或者无自有住房,未租住公共租赁住房,或者已转让过私有住房、福利分房、集资建房满5年;

5、个人或家庭可支配收入在上年度市区人均可支配收入的1.5倍以下;

6、用人单位出具的承租公共租赁住房担保书。

11 申请新就业职工、外来务工人员公共租赁住房保障的企业,需是经廊坊市中心区、廊坊开发区、万庄区、龙河高新区、北史家务、北旺、尖塔、杨税务行政辖区内工商注册,具有独立法人的企业。

外来务工人员是指在上述企业参加工作的非本市户籍人员。 第二十六条 对符合公共租赁住房保障条件的市级及以上劳模、65周岁以上且无子女的孤老、患重大疾病人员、残疾人员、退役军人、见义勇为人员家庭,按照规定优先给予保障。

第二十七条 市政府将根据经济发展水平和上级相关政策,调整收入标准、资产限额标准,及时向社会公布。

第二十八条 对已经申请经济适用住房、限价商品房保障,正在进行轮候的家庭,可以申请转为公共租赁住房保障,同时取消其经济适用住房或限价商品房保障资格;对已经申请廉租住房保障的家庭,全部转为公共租赁住房,按公共租赁住房政策和标准进行保障。上述家庭需按公共租赁住房申请条件和程序重新进行申请审核,对继续符合条件的,给予相应保障。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得申请公共租赁住房:

(一)申请之日前5年内在就业地有房产转让行为的; (二)通过购买商品住房取得当地城镇户籍的; (三)在申请所在地,申请人的直系亲属具有住房资助能力的; (四)征收个人住宅,被征收人不符合公共租赁住房保障条件的;

12 (五)已享受住房保障且未退保的; (六)设区的市、县(市)人民政府规定的其他条件。

第五章 申请资料及申请程序

第三十条 申请公共租赁住房保障的,应当提供下列材料:

(一)市区常住城镇户口家庭

1、《廊坊市区公共租赁住房保障审批表》一式2份;

2、申请家庭户口页原件及2份复印件;

3、申请家庭身份证原件及2份复印件;

4、结婚证、单身(丧偶)证明、离婚证明(离婚证、法院判决书或离婚协议书、现单身证明)原件及2份复印件;

5、申请家庭的收入证明及资产证明原件及2份复印件(资产证明包括:车辆行驶证及购车发票、房产证及房产评估报告、企业营业执照及股东出资证明);

6、申请家庭现有住房情况证明原件及2份复印件。

其中,符合公共住房保障条件的市级及以上劳模、65周岁以上且无子女的孤老、患重大疾病(中国保险行业协会制定的《重大疾病保险的疾病定义使用规范》中规定和定义的25种疾病)人员、残疾人员、见义勇为人员家庭,还应当提供下列证明:

其中,符合条件的最低收入及孤老病残住房困难家庭,退伍军人和优抚家庭(即享受国家定期抚恤补助的优抚对象),公交司机和环卫工人,还应当提供下列证明:

13 (1)经民政部门认定的《城市最低生活保障证》原件及2份复印件(《城市最低生活保障证》户主姓名应为申请人或者其配偶); (2)由市总工会认定及备案的市级及以上劳模证书原件及2份复印件;

(3)居(村)民委员会或者单位开具的孤老证明原件及2份复印件; (4)由市区三级以上医院开具的重大疾病证明原件及2份复印件; (5)经市残疾人联合会认定的《残疾人证》原件及2份复印件; (6)见义勇为事迹的相关证明;

(7)退伍军人证明。

经民政部门认定的《城市最低生活保障证》(《城市最低生活保障证》户主姓名应为申请人或者其配偶)、退伍证、优抚证或相关证明、边海防、高山海岛、舰艇部队、特殊艰苦岗位工作的现役军人提供旅、师以上级别单位相关证明、居委会或者单位开具的孤老证明、公交司机和环卫工人单位出具的工作证明、市区三级以上医院开具的重大疾病证明、经市残疾人联合会认定的《残疾人证》原件及2份复印件。

(二)新就业职工

1、《廊坊市区公共租赁住房保障审批表》一式2份;

2、申请人户口页、身份证原件及2份复印件;

3、申请人父母户口簿、身份证、婚姻证明原件及2份复印件;

4、全日制大中专及以上毕业证书原件及2份复印件;

5、劳动(聘用)合同(需在人社局备案合同)原件及2份复印件;

14

6、申请人现有住房情况证明原件及2份复印件;

7、收入证明原件及2份复印件。

(三)外来务工人员

1、《廊坊市区公共租赁住房保障审批表》一式2份;

2、申请家庭户口页、身份证原件及2份复印件;

3、结婚证原件及2份复印件;

4、申请人居住证原件及2份复印件;

5、劳动(聘用)合同(需在人社局备案合同)原件及2份复印件;

6、缴纳社保一年以上的证明原件及2份复印件;

7、收入证明原件及2份复印件。

第三十一条 公共租赁住房申请审核按照下列程序办理:

(一)领表。申请人凭本人身份证到户籍所在地居(村)民委员会申领《廊坊市区公共租赁住房保障审批表》。并填写完整,与其他申请材料一并报送居委会;新就业职工、外来务工人员由用人单位统一向营业执照注册地街道办(乡镇政府)领取申请表并填写完整,与其他申请材料一并报送用人单位。

(二)承诺。申请人填表时,应当一并填写承诺书,具体包括:如实填报家庭收入、住房、车辆、资产等情况,并对提交材料真实性承担全部责任;自愿接受相关部门依法对其家庭收入、住房、车辆和银行存款等进行查询;违反法律法规及合同规定后,应当补缴租

15 金或者退回公共租赁住房,并承担相应违约责任。

在部门审核公示程序中,对填写资料弄虚作假、虚报瞒报的家庭,一经核实,立即取消其本次住房保障资格,计入住房保障诚信黑名单,5年内不准申请任何形式的住房保障,同时录入廊坊市社会信用监管平台,向社会公布。

(三)准备材料及申请。申请人申领《廊坊市区公共租赁住房保障审批表》后,填写表格并准备材料,到相关部门开具证明资料。申请人持填写完整清晰的《廊坊市区公共租赁住房保障审批表》及相关材料向居(村)民委员会申请。申请人应当按照规定申请时限履行各项手续。

在填写表格时,对有住房的申请家庭,由申请人到具有相应资质的评估机构进行房屋价格评估;对有汽车的申请家庭,由申请人按表格所载计算公式测算车辆现值。对有车有房的家庭、有房的家庭、有车无房且车辆现值超过15万元的家庭,由中国人民银行廊坊中心支行依法核查申请人及家庭成员的银行存款。

(四)受理。居(村)民委员会收到申请资料后,应当自受理申请之日起10个工作日内,就申请人申请材料的真实性及申请人家庭收入、家庭住房状况是否符合承租公共租赁住房条件进行登记,审查申请表格是否填写完整,申请资料是否齐全,原件与复印件是否一致、表格填写与原件是否一致,申请人的户籍、婚姻等情况是否符合规定。对基本符合条件的家庭,按照一定比例,通过入户、走访、询问等方式组织入户抽查,填写《入户核查登记表》。重点核查申请

16 家庭填报信息与受理情况差异较大的家庭。

经受理符合条件的申请对象,由居(村)民委员会在《廊坊市区公共租赁住房保障审批表》上签署意见并加盖公章,并将申请人信息录入公有云保障系统,统一汇总后报街道办事处(乡镇政府)初审。

用人单位对新就业职工、外来务工人员申请材料真实性、完整性进行初步审查,将签署意见和申请材料加盖公章,并将申请人信息录入公有云保障系统,汇总后与原件一同报送街道办(乡镇政府)进行初审。

(五)初审及公示。街道办事处收到辖区居(村)民委员会、用人单位对新就业职工、外来务工人员申请材上报材料后,应当自受理申请之日起10个工作日内,对申报材料进行复审,通过公共租赁保障系统公有云进行复核,复审符合规定条件的,在街道办事处(乡镇政府)公告栏或者醒目位置进行公示,公示期为2日。公示主要内容为:申请人姓名、身份证号、工作单位、家庭人口、住房、车辆、收入级别等情况、监督举报电话等。

对经初审公示无异议的,由街道办事处(乡镇政府)在《廊坊市区公共租赁住房保障审批表》上签署意见并加盖公章和录入的个人申请信息,统一汇总后报所属区住房保障部门。

(六)复核。区住房保障部门对街道办事处(乡镇政府)上报材料进行复核,通过公共租赁保障系统公有云进行复核,对经复核符合规定条件的,由区住房保障部门在《廊坊市区公共租赁住房保障审批表》上签署意见并加盖公章和录入的个人申请信息,统一汇总后转交同级

17 民政部门。

(七)收入及资产核查。区民政部门根据申请家庭填报的收入、住房、车辆、资产等信息及相关部门出具的证明材料,对其收入及资产情况进行审查测算,按照最低收入、低收入、中等偏低收入分出申请家庭收入级别,同时测算出资产总额。对收入、资产总额符合规定条件的,通过公共租赁保障系统公有云进行复核,由区民政部门在《廊坊市区公共租赁住房保障审批表》上签署意见并加盖公章和录入的个人申请信息,统一汇总后报市房屋交易登记管理中心。

(八)房产查档。市房屋交易登记管理中心对申请家庭住房情况进行查档,对查档信息与申请家庭填报信息一致的,通过公共租赁保障系统公有云进行复核,由市房屋交易登记管理中心在《廊坊市区公共租赁住房保障审批表》上签署意见并加盖公章和录入的个人申请信息,统一汇总后报市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车辆登记管理所。

(九)车辆核查。市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车辆登记管理所对申请家庭成员车辆情况进行查档,对查档信息与申请家庭填报信息一致的,通过公共租赁保障系统公有云进行复核,在《廊坊市区公共租赁住房保障审批表》上签署意见并加盖公章和录入的个人申请信息,统一汇总后报市住房保障部门。

(十)终审及公示。市住房保障部门自收到上报材料20个工作日内,根据申请人申报情况和各部门审核结果,对申请人是否符合条件进行审核。对上报材料进行终审,通过公共租赁保障系统公有云进行复核,并组织在“中国廊坊政府门户网站”和 “廊坊市房地产业信息网”

18 上公示,公示时间不少于5日。

(十一)建档发证。对审核合格,公示无异议的,由市住房保障部门进行登记、建档,录入公共租赁保障系统公有云管理信息系统。

(十二))申请租赁补贴合格的家庭,与市住房保障部门签订《廊坊市区公共租赁住房补贴协议》,并由市住房保障部门统计测算发放名单及金额报政府审批后,市财政部门负责拨款,银行进行发放;申请实物配租的,参加公共租赁住房统一配租摇号。

第三十二条 对审核过程中不合格的申请资料应当逐级退回申请人,并书面说明退回理由。

第三十三条 单位投资的公共租赁住房,优先向本单位住房困难职工供应,具体申请、审核、配租政策,报市住房保障部门备案。

配租管理

第三十四条 市政府投资的公共租赁住房,在竣工验收合格后,由公共住房运营维护管理中心负责制定交验方案,选聘项目物业公司,入住前交验房手续办理、交验档案归集、装修队伍选聘招投标、装修进度及质量监督、组织装修验收。入住后制定方案并组织租金收缴及租房合同签订,对有报维修的应当到项目现场勘查确认,并组织入户核查入住、空置情况,对6个月不入住、不交房租、空置的或不符合享受保障性住房条件的申请人负责催缴房租和清退。公共租赁住房的装修应当按照简约环保的原则进行统一装修,以达到基本入住条件。对需要进行装修的房源,由市住房保障部门通过公开招投标方式确定装

19 修公司、监理公司。装修公司应当按相关施工规范,组织装修施工,确保施工安全和工程质量并承担相应责任。监理公司按规定对装修施工过程进行监理,并承担相应责任。社会投资建设的公共租赁住房装修,参照执行。

第三十五条符合条件的最低收入及孤老病残住房困难家庭,退伍军人和优抚家庭(即享受国家定期抚恤补助的优抚对象),公交司机和环卫工人,根据当年房源情况可以优先享受公共租赁住房实物保障。其中,优抚家庭在住房租金收取方面给予年度发放抚恤金同等额度的减免优惠,如抚恤金数额大于需要缴纳的住房租金,将全额免去当年住房租金。

第三十六条 对申请实物配租保障的家庭,房源不足时按申请先后次序进行轮候,其中对最低收入和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轮候期间在保障面积标准内按市场平均租金的60%或者40%发放补贴,对中等偏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轮候期间不予租金补贴。

第三十七条 公共租赁住房实物配租采取电脑公开摇号(网络报名)方式进行,由市住房保障部门根据(每次摇号)报名前后顺序的房源数量、房源位置、申请户数、申请家庭情况(家庭人口、保障级别、承租意向、单位位置或者租住位置等)等进行综合考虑,制定公开摇号配租方案。

第三十八条 对中号的配租对象,由其与市住房保障部门签订《廊坊市区公共租赁住房租赁合同》和《廊坊市区公共租赁住房补贴协议》,办理费用缴交和入住手续。对中号后主动放弃或未按规定时间办理入

20 住手续的家庭,视为自动放弃保障资格,并两年内不再受理申请。 第三十九条 对未中号的实物配租保障家庭,将通过报名先后轮候顺序号,待有空置房源时按轮候先后顺序进行分配。如轮候家庭主动放弃选房或未按规定时间进行选房,视为自动放弃保障资格,并两年内不再受理申请。

其中,对轮候期间的保障家庭按照保障级别发放住房租赁补贴,根据保障面积按市场平均租金进行核算(核算公式:保障面积*市场平均租金*发放比例=实发金额)。发放比例分别是:最低收入家庭发放比例为60%,低收入家庭发放比例为40%,中等偏低收入家庭、新就业职工、外来务工人员发放比例为20%。

第四十条 公共租赁住房实行就近安置。申请人不接受分配的房源、不签订租赁合同、不按规定时间办理入住手续的,视为放弃本次分配公共租赁住房的资格。

第四十一条 实物保障家庭可根据生活工作便利自行寻找换房对象。对已中号未办理入住家庭,可随时办理调房手续;对单方或双方已办理入住手续的家庭,每年6月份和12月份集中申请办理调房手续。

调房后一年内不得办理放弃,调换后一年内不得办理放弃,必须保证实际居住;调房后三年内不得再次调换;调房手续免费办理,调房双方不得存在金钱交易,对已经放弃保障实物配租资格但享受租赁补贴申请调房的,一经发现,撤消本次及今后调换资格并停发补贴。

第四十二条 《廊坊市区公共租赁住房租赁合同》应当明确下列

21 内容:

(一)房屋的产权归属,房屋用途和使用要求;

(二)房屋位置、朝向、面积、结构、附属设施和设备状况;

(三)物业管理费、水暖电费、电梯费等费用的支付方式;

(四)租金及其支付方式;

(五)租赁期限;

(六)房屋维修责任;

(七)停止公共租赁住房保障的情形;

(八)违约责任及争议解决办法;

(九)其他约定。

第四十三条 公共租赁住房租赁合同每年签订一次,签合同时统一按住宅市场平均租金预交下一年租金,同时根据保障对象类别按梯度给予补贴。合同期满后需继续承租的,应当在期满前3个月内提出申请,经审核仍符合条件的,续签合同。

第四十四条 公共租赁住房产权归投资单位所有,承租家庭对配租住房只享有使用权。

第四十五条 对社会力量投资的公共租赁住房,由公共租赁住房产权单位负责组织,参照政府投资的公共租赁住房配租程序进行配租,并将配租结果及时报住房保障部门备案。有剩余房源的,由住房保障部门调剂安置本地其他符合条件的保障对象,并由产权单位与承租人签订租赁合同,出租收益归单位所有。 第七章 使用维修及退出管理

22

第四十六条 住宅市场平均租金由发展和改革部门和住房保障部门共同确定,经市政府批准后执行,每5年调整一次。确定城区住宅市场平均租金和保障房集中项目区域住宅市场平均租金两类租金标准。城区住宅市场平均租金作为租赁补贴核发测算依据,保障房集中项目区域住宅市场平均租金作为配租住房租金缴纳测算依据。分散配建的公共租赁住房,按城区住宅市场平均租金测算缴纳租金。企事业单位提供的用于本单位职工租住的公共租赁住房,可以参照政府确定的租金标准自行确定,并报住房保障部门和发展和改革部门备案。用于向社会保障对象出租的,按市政府确定的租金标准执行。

第四十七条 公共租赁住房只限承租人租住,承租人应当按合同约定合理使用房屋,不得出借、转租或者闲置,不得擅自对住房进行二次装修、改变原有使用功能及内部结构,也不得用于从事其它经营活动或者违法活动,不得损坏、破坏房屋和配套设施。损坏、破坏房屋和配套设施的,应当负责维修或者照价赔偿。承租人基于对房屋的合理利用所形成的附属物退租时不予补偿。

第四十八条 市政府投资的公共租赁住房的维修,自用部分由承租家庭自行负责;共用部位、共用设施设备的维修由市住房保障部门负责,共用部位、共用设施设备维修资金,主要通过公共租赁住房租金收入以及配套商业服务设施租金收入解决,不足部分由财政预算安排解决。社会投资建设的公共住房维修资金由所有权人或者其委托的运营单位承担。

23 第四十九条 因承租对象家庭人数发生变化或者工作地点改变需要变更房屋面积或者地点的,可以向住房保障部门提出变更申请。如有可调配房源,由住房保障部门根据申请变更家庭具体情况和相关政策,直接将调整房源配租到户,重新签订租赁合同,原配租房屋退回。如无房源,可以进行轮候。

第五十条 承租人应当及时缴纳租金和房屋使用过程中发生的其他费用。有下列行为之一的,解除租赁合同,收回公共住房:

(一)已购置住房、受赠、继承其他住房或者资产收入发生变化,不再符合公共住房保障条件的;

(二)采用提供虚假材料等欺骗方式取得公共住房的;

(三)转租、出借公共住房的;

(四)改变公共住房结构或者使用性质;

(五)承租人无正当理由连续空置6个月以上的;

(六)拖欠租金及相关费用累计6个月以上的;

(七)在公共住房中从事违法活动的;

(八)法律、法规、规章规定和租赁合同约定的其他情形。 承租人拒不退回公共住房的,住房保障部门应当责令其限期退回;逾期不退回的,住房保障部门可以依法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承租人具有前款第三项至第八项行为的,记入河北省数字住房保障信息管理系统,5年内不得申请任何形式保障性住房。

公共租赁住房保障实行年度复核制度,由各辖区住房保障部门根据每次配租房源和保障家庭情况制定具体方案。具体复核工

24 作以当年复核方案为准。年度复核期间,用人单位及负责公共租赁住房保障的有关部门、单位应当各负其责,确保复核工作顺利进行。 第五十二条 对合同期满不再符合条件或者经年度复核不再符合条件的,承租人应当按公共住房退出政策规定程序主动退出承租住房;暂不能退出的,给予3个月搬迁期,搬迁期内租金标准和补贴标准不变。对搬迁期满承租人不退出公共住房又确无其他住房的,应当按住宅市场平均租金标准缴纳租金;承租人有其他住房的须限期退出承租住房。 对无正当理由拒不退出承租住房、又不按住宅市场平均租金标准交纳租金的,承租人按合同约定承担违约责任,由住房保障部门责令退出或者函告相关部门依法给予承租人相应处理,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对拒不退出的家庭,记入住房保障诚信黑名单,终身取消住房保障资格,同时录入廊坊市社会信用监管平台,向社会公布。

第五十三条 对已经承租公共租赁住房的保障家庭,在连续承租公共住房一定年限、正常缴纳各项费用且无违规违法记录的前提下,可以根据家庭情况,按照自愿原则出资购买现承租住房,具体购买价格和办法另行制定。

第五十四条 住房保障部门应当建立健全公共租赁住房档案管理制度,完善纸质档案和电子档案的收集、管理及利用等工作,保证档案数据的完整、准确,并根据申请家庭信息变动情况,及时更新住房档案,实现公共住房档案的动态管理。

监督管理

25 第五十五条 市政府对各县(市)政府履行公共住房保障职责情况进行监督考核。住房保障部门应当会同同级发展和改革、监察、财政、国土资源、城乡规划、建设等部门,加强对公共住房保障工作的指导和监督考核。

第五十六条 住房保障等有关部门的工作人员违反本办法规定,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索贿受贿或者侵害公共住房保障对象合法权益,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五十七条 用人单位应当协助住房保障部门对承租人进行监督管理。用人单位出具虚假证明的,由市住房保障部门会同监察等有关部门依法予以处理。并在媒体上曝光。

第五十八条 房地产中介机构不得接受承租人委托为其代理转租公共住房。违反规定的,由市住房保障部门会同同级工商行政管理等部门依法予以处理。

第五十九条 对中号的配租对象,应当在“中国廊坊政府门户网站”和“廊坊市房地产业信息网”等媒体上公示,接受社会公众监督。

第九章 附 则

第六十条 本办法所称的廊坊市规划区包括廊坊市中心区、廊坊开发区、万庄区、龙河高新区、北史家务、北旺、尖塔、杨税务等行政辖区。

第六十一条 本办法由市住房保障和房产管理部门负责解释。

26 第六十二条 本办法自2018年月日施行。

27

第8篇:廊坊市集中供热热计量管理办法

(征求意见稿)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进一步推进城镇供热体制改革,加强集中供热计量管理,规范热计量收费工作,促进建筑节能和系统节能,根据国家的相关规定,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实施热计量收费的供热单位与热用户。

第三条 本办法所称热计量收费,指城市供热单位按两部制收费办法对热用户收取热费。

第四条 供热单位应当严格执行政府物价管理部门制定的供热价格标准,不得擅自提高收费标准。

第五条 为推动热计量收费工作进程,城市规划、建设、物价、环保、技术监督等相关部门应积极配合热计量工作。

第六条 城市供热主管部门应积极探索对集中供热用户通过合同能源管理模式,提高供热系统的节能效果,各相关部门、供热单位及热用户应给予配合。

第二章 实施热计量应具备的条件

第七条 完备的热计量设施和达标的节能建筑是实施热计量收费的基本条件。集中供热系统中使用的热计量装置必须符合国家热计量产品市场准入标准。

第八条 室外供热系统的热源、热力站、管网必须安装热计量装置和水力平衡、气候补偿、变频等调控装置。

市区范围内既有公共建筑和居民住宅原单管串联式与控制阀在室内的供热系统,改造为单户循环、户外控制,并具备安装热计量条件的供热系统,各用热单位和个人应积极配合分户供热计量改造。既有政府机关和公共建筑加装热计量表费用由房屋产权单位承担,既有住宅建筑改造工程,所需资金分别由政府、供热企业、用户共同承担”。经测算,每改造一户(约80平方米)需要资金5500元,其中:分户改造材料、人工费2700元,热计量装置2800元。政府给予每平方米18元资金支持,其余由企业和用户承担。

第九条 新建、扩建、改建建筑必须执行国家建筑节能规定,达到二步节能标准。其采暖系统应按相关规定达到可调控、变流量调节和分户热计量的技术要求,安装楼前热计量总表、户用热量表、水力平衡、恒温控制、通讯控制、通讯线路等装置。

第十条 既有建筑应按有关要求完成供热采暖系统改造和建筑节能改造后,方可实施热计量收费。城市供热主管部门及供热单位应积极探索对既有建筑实行热分配式等其它热计量收费方式。

第三章 热计量收费管理

第十一条 城市供热计量收费价格应依据国家《供热价格管理办法》等有关规定,按照补偿成本、收支平衡、合理盈利的原则,由城市价格管理部门制定。热计量收费价格实行分类价格,根据使用性质分为居民热价和非居民热价两类。

第十二条 热计量收费实行两部制热费,由基本热费和计量热费两部分构成,基本热费占总热费的30-60%。

1、热用户热费=基本热费+计量热费

基本热费=按当年建筑面积收费热价×建筑面积×基本热费折算比例

计量热费=计量热价×耗热量×热量调整系数

2、热量调整系数用于修正用户在整栋建筑中所处位置不同而导致的耗热量差异,以体现热计量收费的相对公平性。具体热量调整系数由物价部门和城市供热主管部门确定。

第十三条 考虑到低保户的承受能力,按热计量收费的低保户暂按廊价管〔2008〕151号文件核算基本热费,如今后出台新的低保户收费标准则按新标准核算。

第十四条 实施热计量收费的范围由城市供热主管部门确定,供热单位应与热用户签订热计量收费合同,合同格式与内容应当符合国家有关规定。

第十五条 热用户先按建筑面积收费标准全额按时交纳热费,待采暖期结束后以热计量收费的实际发生额为准,实行多退少补。

第十六条 供热单位应于4月15日前将上一个采暖期的热计量读数以书面形式通知热用户。供热单位如发现热计量表损坏应在15日内通知热用户。

第四章 热计量设施的维护与管理

第十七条 楼前热计量总表以外的设施由供热单位负责维护管理;热计量总表及其以内的用热设施由房屋产权人、房管、物业单位按照有关规定或协议进行维护。公有住房出售后,用热设施的维护管理按国家、省及本市有关规定执行。

第十八条 本着协商、自愿的原则,房屋产权人、房管、物业单位均可将其负责维护的全部用热设施或热计量设施有偿委托供热单位或经供热主管部门认可的专业能源管理公司维护管理,代维费用额度由委托与被委托方协商议定。

第十九条 供热设施中使用的热计量器具应经过强制检定合格后方可使用。在使用过程中,如热用户对计量器具的准确性产生异议,可提出申请进行检定,检定费用由热用户垫付。经检定,计量器具质量合格,则检定费由热用户承担,热费按当前耗热量进行结算。若热计量表的准确性确有问题,则检定费由计量器具生产厂家承担,供热单位以修正后的热计量表数值为准重新核算热费,按规定实行多退少补。热计量表发生故障时,故障之前的计量热费按热表读数收取,发生故障期间的热费暂按建筑面积收取,热计量表修复后继续按热计量读数计费。热计量表系人为损坏的,本采暖期热用户按建筑面积标准进行缴费。

第二十条 供热管理人员在对供用热设施进行检查、维修和室温检测等工作时,应当出示证件,热用户应当予以配合。

第二十一条 为确保城市集中供热系统安全运行,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改装、拆除、迁移热计量设施。因特殊情况确需改动的,须经供热单位同意后,由供热单位聘请具有资质的专业单位施工,相关费用由要求改动的单位或个人承担。

第五章 附 则

第二十二条 本办法自颁布之日起施行。

第二十三条 其它集中供热的县、市可参照本办法制定本县、市热计量管理办法。

第9篇:廊坊市社会保险基金监督管理试行办法

来源:廊坊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信息中心 作者:

第一条 为了保障社会保险基金的安全,规范和加强全市社会保险基金监督管理工作,根据《社会保险基金行政监督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令[2001]第12号)和省厅有关精神,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对社会保险基金收入户、社会保险基金支出户、社会保障基金财政专户以及其他与社会保险基金有关的帐户收支和结余情况的监督,应当按照本办法的规定执行。本办法所称社会保险基金包括养老保险基金、医疗保险基金、失业保险基金、工伤保险基金、生育保险基金和农村保险基金。

第三条 市劳动保障局主管全市社会保险基金监督管理工作。各县(市、区)局主管本行政区域内的社会保险基金监督工作。市县两级劳动保障行政部门的社会保险基金监督机构(以下简称监督机构)具体实施社会保险基金监督工作。

第四条 社会保险基金监督应遵循客观、公正、合法、效率的原则。

第五条 社会保险基金监督包括以下内容:

(一)贯彻执行社会保险基金管理法律、法规和国家政策的情况;

(二)社会保险基金预算执行情况及决算;

(三)社会保险基金征收、支出及结余情况;

(四)社会保险基金管理的其他事项。

第六条 监督机构及其监督人员在履行职责时,享有下列权利:

(一)要求被监督单位提供或报送社会保险基金预算或财务收支计划、预算执行情况、决算、财务报告,以及其他与社会保险基金管理相关资料;

(二)查阅被监督单位与社会保险基金有关的会计凭证、会计帐薄、会计报表,以及其他与社会保险基金管理相关资料;

(三)就监督事项向有关单位和个人进行调查,并取得相关证明材料;

(四)对被监督单位隐匿、伪造、变造会计凭证、会计帐簿、会计报表以及其他与社会保险基金管理相关资料的行为予以纠正或制止;

(五)对被监督单位转移、隐匿社会保险基金资产的行为予以纠正或制止;

(六)对被监督单位违反社会保险基金管理法律、法规的其他行为予以纠正或制止。

第七条 监督机构及其监督人员在履行职权时,应负下列责任:

(一)、监督机构及其监督人员在履行职权时,应当忠于职守、秉公执法、清正廉洁、保守秘密;

(二)、 监督机构实施监督时,必须由两名以上监督人员共同进行;

(三)、监督人员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玩忽职守的,由劳动保障行政部门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八条 社会保险基金监督方式包括现场监督和非现场监督。监督机构应当制定监督计划。监督计划要明确现场监督的地区或单位的比例,并抄送同级财政、审计部门。

现场监督是指监督机构对被监督单位社会保险基金管理情况实施的实地检查。现场监督分为定期监督、不定期监督和按规定受理举报案件的查处。

非现场监督是指监督机构对被监督单位报送的社会保险基金管理有关数据资料进行的检查、分析。非现场监督分为常规监督和专项监督。常规监督通过被监督单位按监督机构的要求定期报送有关数据进行;专项监督通过被监督单位按监督机构的要求报送专项数据进行。在非现场监督过程中发现被监督单位存在严重违法违纪问题的,应实施现场监督。

第九条 监督机构实施现场监督,依照下列程序进行:

(一)根据监督计划和工作需要确定监督项目及监督内容,制定监督方案,并在实施监督3日前通知被监督单位;

(二)检查被监督单位社会保险基金会计凭证、会计帐簿、会计报表、统计报表,查阅与监督事项有关的文件、资料,检查现金、实物、有价证券,向被监督单位和有关个人调查取证,听取被监督单位有关社会保险基金管理情况的汇报;

(三)根据检查结果,写出监督报告,并送被监督单位征求意见。被监督单位应当在接到监督报告10日内提出书面意见。逾期未提出书面意见的,视同无异议。

第十条 监督机构实施非现场监督,依照下列程序进行:

(一)根据监督计划及工作需要,确定非现场监督目的及监督内容,提出定期报送数据或专项报送数据的范围、格式、报送方式及时限,通知被监督单位;

(二)审核被监督单位报送的数据,对不符合要求的数据,应要求被监督单位补报或重新报送;

(三)分析被监督单位报送的数据,评估社会保险基金管理状况及存在的问题,写出监督报告。

第十一条 对现场监督或非现场监督中存在问题并需要改进的被监督单位,由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提出监督处理意见。

第十二条 监督机构对被监督单位执行监督处理意见的情况,有权进行检查。

第十三条 被监督单位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监督机构责令改正;拒不改正的,由监督机构建议被监督单位行政主管部门对主要负责人和直接责任人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拒绝、阻挠监督人员进行监督的;

(二)拒绝、拖延提供与监督事项有关资料的;

(三)隐匿、伪造、变造、毁弃会计凭证、会计帐簿、会计报表以及其他与社会保险基金管理有关资料的;

(四)转移、隐匿社会保险基金资产的。

第十四条 被监督单位报复陷害监督人员的,由被监督单位行政主管部门对直接责任人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十五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上一篇:一年级语文期中测试题下一篇:文化生活的多样性

热门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