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章第十一章学习心得

2023-03-2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党章第十一章学习心得

第十一章 习题

第十一章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一、单项选择题:

1. 我国古人()说过“和为贵”,这也是一种社会和谐的思想。

A.老子B.墨子C.孔子D.孙子

2.1803年,法国空想社会主义者()发表《全世界和谐》一文。

A.马克思B.傅立叶C.欧文D.魏特林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应该是社会主义()

A.经济建设B.经济建设、政治建设C.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

D.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

A.社会稳定B.社会富裕C.社会和谐D.社会发展

5.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和谐社会是对人类社会发展理想状态的一种描述B.和谐社会是一个有能力解决矛盾、化解冲突,并由此实现社会关系趋于均衡的社会

C.和谐社会是动态的、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D.和谐社会只存在于社会主义社会形态中6.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点是() A. 建设和谐文化,巩固社会和谐的思想基础 B. 完善社会管理,保持社会安定有序 C. 加强制度建设,保障社会公平正义

D. 解决人民群众最关系、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7.通过《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是()

A.2004年9月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B.2005年10月中旬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

C.2006年10月11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六中全会D.2007年10月党的十七大

8.不属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的是() A.民主法治 B.公平正义 C.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相和谐 D.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9.“把和谐社会建设摆在重要位置”,构建和谐社会,其关键是各级领导要学会在新形势下做好群众工作,体现的哲学道理是()

A.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能动的反作用

B.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

C.主要矛盾对事物的发展起决定作用D.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10.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最根本的保证是() A.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B.较为坚实的物质基础

C.全体人民的根本利益一致D.马克思主义在全社会的指导地位

11.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着力点是()

A.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B.解决人民群众最关系、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1 ()

D.民主政治

C.发展社会事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建设和谐问题、完善社会管理、增强社会创造力

D.加强党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领导

1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是有机的统一体,和谐社会建设对三个文明建设的作用是()

A.物质基础B.政治保证C.精神支撑D.社会条件

13.我们要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要求是() A.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

B.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C.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D.到2020年完全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14.我们要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坚持的指导思想是()

A.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

B.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C.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D.到2020年完全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15.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点是()

A.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

B.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C.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D.到2020年完全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16.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核心价值是()

A.以人为本B.以民为本C.社会公平D公平和正义

17.社会公平正义的根本保证是()

A.发展B.党的领导C.制度D.发展社会事业18.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保证是()

A.民主法治B.公平正义C.诚信友爱D.安定有序19.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是()

A.诚信友爱B.以人为本C.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D.社会主义荣辱观

20.党的十七大通过的党章把"和谐"与"富强、民主、文明 "一起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目标写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其原因在于社会和谐是()

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B.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向

C.经济建设的内在要求D.解决收入分配差距的重要途径

21.把我国巨大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的根本途径是

A.发展教育B.扩大就业C.社会管理

22.()是民生之本,是保障和改善人民生活的重要条件

A.教育B.就业C.社会保障D.医疗卫生

23.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的重要制度是()

A.收入分配制度B.廉租住房制度C.社会保障制度

D.养老保险制度

24.党的十七大通过的党章把“和谐”与“富强、民主、文明”一起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目标写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其原因在于社会和谐是()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B.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向C.社会建设的内在要求D.解决收入分配差距的重要途径

二、多项选择题

1. 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基本要求是:

积极解决好()和社会管理等直接关系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和现实利益的问题

A.教育

B.就业C.收入分配

D.社会保障及医疗卫生

2.和谐社会是()

A.不是社会形态.是一种状态,是一个美好的蓝图 B.不是单

一、均质的状态,多元、 差异是和谐社会的前提

C.不是简单地等同于稳定的社会D.和谐的社会必然是稳定的社会

3.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A.是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

B.反映了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

C.体现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

D.也是为了应对社会贫富差距不断拉大趋势的无奈之举

4.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系在于()

A.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现实课题

B.二者相互包含、相辅相成

C.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

D.二者统一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

5.2005年2月19日,在中共中央举办的省部级主要领导干

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胡锦涛总书记作重要讲话,指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

A.民主法治、公平正义B. 诚信友爱C. 充

满活力

D. 安定有序以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6. 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A.公平正义B.诚信友爱C.民主法治D.充满活力、安定有序

D.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

7.建设和谐社会的公平正义是指()

A.各方面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B.各种矛盾得到正确处理

C.贫富差距得到大幅度缩小D.公平正义得到维护和实现

8.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处理好的关系包括() A.人与人的关系B. 人与社会的关系C. 人与自

然的关系

D. 自然与自然的关系

9.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坚持() A.以人为本,科学发展B.改革开放,民主法制 C.正确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D.在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建设

10.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最根本的政治保证是() A.中国共产党的领导B.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 C.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

D.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地位的确

11.我们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A.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 B.是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

C.是对共产党执政规律认识的深化 D.是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战略举措

1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A.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B.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C.是党执政理念的升华

D.把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统一起来 13.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现实依据是()

A.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必然要求B.应对来自国际环境的各种挑战和风险的必然要求C.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实现党的执政任务的必然要求D.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必然要求

14.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相适应的社会管理格局可以概括为()

A.公众参与B. 党委领导C. 政府负责D. 社会协同15.党提出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一项重大任务是()

A.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的必然要求 B.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 C.适应了我国改革发展关键时期的客观要求 D.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

16.改革、发展、稳定好比现代化建设棋盘上的三个紧密关联的战略性棋子,第一步下好了,相互促进,就会全局皆活:如果有一着下不好,其他两步也会进入困境,还可能全局受挫。改革开放以来,党在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方面积累需要原则包括()

A.保持改革、发展、稳定在动态中的相互协调和相互促进 B.把实现社会稳定座位促进改革、发展的根本出发点 C.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统一起

要结合点

17.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制、公平主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其中“诚信友爱”的内涵包括()

A.全社会管理完善,秩序良好B.全社会互帮互助,诚

实守信

C.全体人民生活富裕,安居乐业D.全体人民平等友爱,

融洽相处

A.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必须坚持科学发展; B.必须坚持改革开放;必须坚持民主法制; C.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建设 D.必须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19. 提高全体国民素质,包括()

A.思想道德素质C.身体素质

三、判断题

1.目前,我国社会总体上是不和谐的。()

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是党需要提高的执政能力之一。()

3.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因而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4.稳定的社会就是和谐社会。()

5.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

6.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无差别无矛盾的社会。() 7.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要消除人民内部矛盾。() 8.实现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也就最终完成了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任。()

9.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 10.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是我们的一个治国理想,又是一种治国方略、治国机制,同时也是一种治国结果。()

11.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并不意味着消除了差别和矛盾。醋能够起到消除疲劳、软化血管等作用醋能够起到消除疲劳、软化血管等作用()

B.科学文化素质

D.心理素质

是社会组织机制健全、社会管理完善、社会秩序良好、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社会保持安定团结的和谐社会。()

2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最根本的保证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以及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和人民代表大会的政体。()

四.简答题

1.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任务和主要举措是什么? 答案要点:(1)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和主要任务是: ① 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更加完善,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② 城乡、区域发展差距扩大化的趋势逐步扭转,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基本形成,家庭财产普遍增加,人民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

③ 社会就业比较充分,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 ④ 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备,政府管理和服务水平有较大提高;

⑤ 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良好道德风尚、和谐人际关系进一步形成;

⑥ 全社会创造活力显著增强,创新型国家基本建成; ⑦ 社会管理体系更加完善,社会秩序良好; ⑧ 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生态环境明显好转;

⑨ 实现社会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的目标,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

(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举措: ① 坚持协调发展,加强社会主义事业建设。 ② 加强制度建设,保障社会公平正义。

③ 建设和谐文化,巩固社会和谐的思想道德基础。 ④ 完善社会管理,保持社会安定有序。 ⑤ 激发社会活力,增进社会团结和睦。 2.社会主义建设与构建和谐社会有何关系?

答案要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社会主义建设的应有之意。 (1)它既是社会主义建设的目标,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

(2)它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 3.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构建和谐社会有何关系?

答案要点: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过程的长期历史任务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现实课题。全面

18.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遵循的六条原则有() 实,人民的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

12.广大人民群众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践主体。() 建设小康社会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互为目标和内容。(1)小康社13.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会应是和谐的小康社会,共助全面和谐发展是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

14.人与自然的关系不和谐,不会影响到人与人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

15.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是有机统一。()

16.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关键在党。()

17.构建一个充满活力的社会,就要提倡多样化,不必坚持指导思想的一元化。()

18.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之间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

19.节能低耗、循环利用自然资源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20.社会和谐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应有之义。()

21.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目标是社会各阶级各尽所能、各

容;(2)小康社会是共产主义和谐社会的初级目标和初级阶段,为社会自由、全面、和谐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4.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现实依据是什么?

答案要点:(1)这是我们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必然要求。(2)这是我们把握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有力应对来自国际环境的各种挑战和风险的必然要求。(3)这是巩固党执政地位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

5.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具体含义是什么?

答案要点:(1)民主法治,就是社会主义民主得到充分发扬,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切实落实,各方面积极因素得到广泛调动;

(2)公平正义,就是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

(3)诚信友爱,就是全社会互帮互助、诚实守信,全体人民平

取所需的和谐社会,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和谐社会,

等友爱、融洽相处;

(4)充满活力,就是能够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

(5)安定有序,就是社会组织机制健全,社会管理完善,社会秩序良好,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社会保持安定团结;

(6)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就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

6.准确把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必须把握哪些问题?

答案要点:(1)要正确认识和把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性质; (2)要正确把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关系。(3)要正确把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系。

7.如何正确把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性质?

答案要点:(1)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封建式的“田园牧歌”、空想社会主义的“乌托邦”以及现代资本主义式的“福利社会”有本质的区别。

(2)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和谐的思想同当代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迈向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一个阶梯。

(3)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是我们的一个治国理想,又是一种治国方略、治国机制,同时也是一种治国结果。

8.怎样把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三个文明的关系? 精神文明是有机统一的,它们既有不可分割的紧密联系,又有各自的特殊领域和规律。

(1)社会主义三个文明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坚实基础(物质基础、政治保障、智力与精神支持);

(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社会主义三个文明建设提供重要(创造有利的社会)条件。

9.怎样理解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原则? 答案要点:

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原则,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深刻体现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要求。(1)它们从不同角度,回答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谁建、靠谁建、怎样建的问题;(2)指明了我们应当遵守什么思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依据什么统筹全局、根据什么要求推进发展、运用什么方式保证和谐,形成了比较系统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10.为什么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关键在党?

答案要点:(1)中国共产党是全中国人民的领导核心,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政治保证;(2)加强和发挥党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领导核心作用,提高和改进党的执政能力,是实现全国各民族的团结,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要的社会条件。

五.辨析题

1.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目标是社会各阶级各尽所能、各取是社会组织机制健全、社会管理完善、社会秩序良好、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社会保持安定团结的和谐社会。

七.材料分析题,请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分析题1 材料题1: 材料

1从1980年到2003年,东部地区在全国经济总量的比重由50%增加到59%。人均GDP,西部与东部由1:1.92扩大到1:2.59,中部与东部由1:1.53扩大到1:2.03,区域差别还在拉大。城乡差别拉大不仅仅体现在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持续拉大,还突出表现为城乡二元结构矛盾越发明显。贫富差距拉大的直接的结果:一是社会贫困问题出现。城镇中有1200万人处于相对贫困中,人均年收入1059元。月收入比全国平均水平低54.7%。2004年,按人均纯收入低于668元标准,年末农村贫困人口为2610万。按人均纯收入669—924元标准,年末农水平都有较大提高的同时。反映贫富差距的指标上升很快,分配不公现象出现。群众对劳动致富正当经营造成的收入差距,有一定承受力,但对分配不公造成的差距,对违法、贪污、犯罪致富现象,对不正当收入,不合理的贫富差距,十分不满,反映强烈。中央党校调查组对是“收入差距”(43.9%)、“社会治安”(24.3%)和“腐败”(8.4%);对2005年的改革,72.9%的学员关注收入分配制度改革。

4答:错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目标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1)要正确把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性质;(2)要正确把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关系;(3)要正确把握构建和谐社会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系。

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最根本的保证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以及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和人民代表大会的政体。

答:错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最根本的保证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1)中国共产党是全中国人民的领导核心,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政治保证;

(2)加强和发挥党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领导核心作用,提高和改进党的执政能力,是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目标的关键;

(3)政治稳定,党中央的坚强领导,全国各民族的团结,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要的社会条件。

3. 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是发展。

答:错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是坚持以人为本。以人为本,就是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科学发展观强调的以人为本,这个“人”,是人民群众,这个“本”,是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以人为本是发展的目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达到这个目的的手段。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物质文化水平和健康水平;尊重和保障人权,包括公民的政治、经济、文化权利,不断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众根本利益和具体利益、长远利益和眼前利益的关系,我们就能使广大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其他群众越来越充分地享受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成果。

六.论述题

请下载第十一章思考题参考答案,联系实际展开学习

答案要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创造人们平等发展、充分发挥聪明才智的社会环境,妥善处理人民群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目标的关键;(3)政治稳定,党中央的坚强领导,村低收入人口为4977万人。二是社会公平问题凸现。在多数人收入

所需的和谐社会,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和谐社会,学员问卷调查显示:在学员心目中,2004年最为严重的三个问题依次

——摘自《学问时报》第298期材料

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的重大飞跃,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其中,社会是否公平是能否实现社会和谐的关键之一。一个和谐的社会,必定是公平的社会。从这个意义上说,构建和谐社会,也就是建设更为公平的社会。 ——摘自《人民日报》请回答:

(1)我国当前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和必要

性。

(2)如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参考答案:

(1)材料反映了我国多数人收入水平都有较大提高的同时,地区之间、城乡之间、群体之间贫富差距在扩大,社会分配不公现象严重,社会十分关注公平问题。我们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有很强的针对性,又有前瞻性。这是我们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必然要求;是我们把握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有力应对来自国际环境的各种挑战和风险的必然要求;是巩固党执政地位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利于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有利于进一步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和抗风险能力,更好地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它不仅关系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也关系到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任务,关系到党的事业兴旺发达和国家的长治久安。

(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最根本的保证是共产党的领导和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具体措施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物质基础;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发展与各项社会事业的协调发展;坚持和完善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原则,尽可能地实现社会公平,保持社会稳定;转变城乡二元结构;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完善市场法律法规;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加快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积极扩大就业和再就业。

材料分析题2材料1: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任务,适应了我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的客观要求,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要在推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发展的历史进程中,扎扎实实做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各项工作。

——《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第695页。

材料2:

要加强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的研究,并用来指导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各项工作。要加强对我国历史上关于社会建设理论的研究,按照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的要求,努力做到古

深入系统的理论研究,深化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规律性认识,使我们关于新形势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更加完备,使我们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工作更加富有成效。

——胡锦涛:《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载2005年2月23日《人民日报》。 请回答:

如何认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关系?

参考答案: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是有机统一的。它们既有不可分割的紧密联系,又有各自的特殊领域和规律。(1)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可以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坚实基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又可以为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提供重要条件。(2)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不断增强和谐社会建设的物质基础;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不断加强和谐社会建设的政治保障;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断巩固和谐社会建设的精神支撑;同时,要加强和谐社会建设,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创造有利的社会条件。

为今用。要注意研究国外社会建设理论,借鉴其积极成果。要通过

第2篇:第十一章试题

第十一章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一、单选题

1下列选项中对和谐社会理解正确的是:()

A和谐社会没有矛盾;B和谐社会也有矛盾;

C和谐社会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才能实现;D只有共产党人才追求和谐社会

2在资本主义社会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和谐社会,其原因是()

A存在严重的阶级矛盾和阶级对立;B资产阶级政党;C生产力不够发达;D政策不合理 3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在()

A人民军队;B无产阶级;C民主党派;D中国共产党

4《全世界和谐》的作者是:()

A欧文;B傅立叶;C魏特林;D圣西门

5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

A本质属性;B非本质属性;C表面特征;D特定阶段的属性

6从和谐社会的角度来看,当前我国的状况是:()

A完全不和谐;B完全和谐;C总体上是和谐的;D对抗多于和谐

7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是:()

A科学发展;B改革开放;C民主法制;D以人为本

8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

A封建式的“田园牧歌”;B乌托邦;

C资本主义式的“福利社会”;D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

9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动力是:()

A科学发展;B改革开放;C民主法制;D以人为本

10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领导核心是:()

A农民;B工人;C军队;D党

11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性质是:()

A共产主义的;B社会主义的;C协调发展;D公平正义

12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政治保证是:()

A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B人民代表大会制度;C政治协商制度;D市场经济制度 1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必须以()为指导。

A传统文化;B西方民主政治理论;C马克思主义;D以上都是

14构建和谐社会与建设小康社会是()的。

A相互包含、相辅相成;B相互冲突;C前后继起;D毫无关系

15不是和谐文化来源的有:()

A优秀传统文化;B人类有意文明成果;C马克思主义;D封建迷信

二、多选题

1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实现:()

A人与人的和谐;B人与社会的和谐;C人与自然的和谐;D共产主义理想 2公平正义就是:()

A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得到妥善协调;B人民内部矛盾和其它矛盾得到正确处理; C绝对平均主义;D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

3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遵循以下原则:()

A以人为本;B科学发展;C民主法治;D党的领导

4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

A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B社会主义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

C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D共产党执政规律认识的深化

5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是:()

A马克思主义; B毛泽东思想;C邓小平理论;D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6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包括:()

A马克思列宁主义;B毛泽东思想;C邓小平理论;D“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7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是:()

A马克思主义;B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C民族精神;D时代精神

8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就是()。

A生产发展;B生活富裕;C征服自然;D生态良好

9对和谐与发展的关系表述正确的是:()

A要和谐就不能发展;B要发展就不会和谐;C和谐与发展是统一的;D以上表述均不正确 10贯彻以人为本,就要做到:()

A发展为了人民;B发展依靠人民;C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D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三、简答题

1简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现实依据。

2简述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的基本原则。

3简述当前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有利条件。

4简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关系。 5简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含义。

四、论述题

1论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理论意义。

2如何准确把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

3论述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的指导思想。

五、材料题

(一)阅读如下材料,然后回答问题。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现代化进程的发展,中国的经济总量在迅速增加,但收入分配却出现了明显的不平衡,贫富差距在进一步扩大。中国的收入差距不仅高于许多国家,而且其发展速度也超过许多国家。世界银行报告认为,无论是从纵向比较还是横向比较,像中国这样在短期内发生收入分配不平等的急剧扩大,这种情况都是非常罕见的。国家统计局数据表明,1990年全国收入分配的基尼系数为0.343,1995年为0.389,2000年为0.417,其中2000年已超出国际公认的警戒线0.4的标准。若按照世界银行的数字,中国80年代初期基尼系数为0.28,到 1995年为0.38,1999年已达0.456。 另据2004年国家财政部科研所公布的数据表明,我国基尼系数已高达0.458,社会群体之间收入差距拉大,社会财富呈现向少数人转移的态势。据有关资料披露,收入最高的10%家庭财产总额占城镇居民全部财产的比重为50%左右,而收入最低的10%家庭财产总额,占城镇居民全部财产的比重仅为1%左右。2002年中国总计8.69万亿元储蓄存款中的50%为不足10%的人群所拥有。

1简要概括材料要说明的问题。

2结合和谐社会建设的实际,简述和谐与不和谐的关系。

3 简述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

(二)阅读材料,然后回答问题。

从国际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把握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抓住发展机遇、应对各种挑战和风险的必然选择。和平与发展仍是当今时代的主题,但国际形势继续处于深刻复杂的变化之中。世界格局处于向多极化过渡的重要时期,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深入发展,科技进步突飞猛进,国际产业升级和转移速度加快,各国注重经济发展和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加速。从总体上看,这些因素给我国的和谐社会建设带来了难得机遇和有利条件,只要我们高举和平、发展、合作的旗帜,坚持冷静观察、沉着应对的方针,牢牢掌握应对国际局势和处理国际事务的主动权,就能够营造有利于我国的战略态势,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争取较长时期的良好国际环境和周边环境。

同时,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当今世界仍很不安宁,各种矛盾错综复杂,影响和平与发展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依然存在。由于世界力量失衡的局面在短期内难以根本改变,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发展不会一帆风顺。由于国际经济旧秩序没有根本改变,经济全球化趋势在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的同时,也给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带来挑战和风险,发展中国家在经济、政治、文化、信息、军事等方面面临着严峻压力。由于传统安全威胁和非传统安全威胁的因素相互交织,民族、宗教矛盾和边界、领土争端导致的局部冲突时起时伏,恐怖主义活动依然猖獗,地区和国际安全形势不容乐观。在这样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下,我们要有力应对来自外部的各种挑战和风险,必须把国内的事情办好,保持国家统

一、民族团结、努力实现稳定和谐的社会状态。

1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哪些有利的国际条件?

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哪些不利的国际条件?

(三)阅读材料,然后回答问题。

人依赖于自然而生存,人的一切活动都必须充分尊重自然规律。人类自诞生以来就是在大自然的恩泽下成长的。人口的繁衍、智慧的增添、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乃至人类文明的形成,都是在与自然资源、自然环境的交互作用下进行的,离开自然界,人类将一事无成,离开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生产力就变成空泛的概念而毫无现实意义。而人类在向自然界索取之时,不能超越自然界所能承载的限度,人类的生产活动,经济社会的发展都必须尊重自然规律,而不能超越自然规律。

自然界对人类社会发展具有制约性,违反自然规律将要受到自然界的报复。一般来说,在没有人类干扰的情况下,自然界能够按照自身的规律保持平衡,一旦这些规律遭到破坏,自然生态系统失去平衡,自然界就会开始报复人类,人类的真正灾难就开始了。早在100年前,恩格斯就警告过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

1简述自然界对人类社会的意义。

2简述人与自然和谐的目标。

答案:

一、单选题

1B;2A;3D;3A;4B;5A;6C;7D;8D;9B;10D;11B;12A;13C;14A;15D

二、多选题

1ABC;2ABD;3ABCD;4ABCD;5D;6ABCD;7CD;8ABD;9C;10ABCD

三、简答题

答案要点:

1 抓住机遇,实现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必然要求;把握形势,应对国际环境挑战和风险的必然要求;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

2 坚持以人为本;坚持科学发展;坚持改革开放;坚持民主法制;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坚持党的领导。

3 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坚实的物质基础;人民根本利益的一致。

4 四者是有机统一的。建设三个文明可以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坚实的基础;构建和谐社会可以为建设三个文明提供重要条件。

5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就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

四、论述题

答案要点:

1 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是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是对共产党执政规律认识的深化。

2 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3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就是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

五、材料题

答案要点:

(一):

1材料说明当前中国社会各阶层之间的贫富差距越来越大,已经影响到了国家的稳定和发展。

2 和谐与不和谐是一种对立统一的关系。构建和谐社会正是基于不和谐现象的存在;而在和谐社会也不可能完全避免不和谐的现象。

3 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二):

1 和平与发展仍是当今时代的主题;世界格局向多极化过渡;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深入发展;科技进步突飞猛进;各国注重经济发展和国际经济技术合作。

2 世界力量失衡的局面在短期内难以根本改变;发展中国家在经济、政治、文化、信息、军事等方面面临着严峻压力。民族、宗教矛盾和边界、领土争端导致的局部冲突时起时伏;恐怖主义活动依然猖獗;地区和国际安全形势不容乐观。

(三):

1人口的繁衍、智慧的增添、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乃至人类文明的形成,都是在与自然资源、自然环境的交互作用下进行的;自然界对人类社会发展具有制约性,违反自然规律将要受到自然界的报复。

2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

第3篇:第十一章小结

第一节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1、 什么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

对什么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2005年2月,胡锦涛在中央党校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发表的重要讲话中指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民主法治,就是社会主义民主得到充分发扬,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切实落实,各方面积极因素得到广泛调动。

公平正义,就是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

诚信友爱,就是全社会互帮互助、诚实守信,全体人民平等友爱、融洽相处。 充满活力,就是能够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

安定有序,就是社会组织机制健全,社会管理完善,社会秩序良好,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社会保持安定团结。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就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同时也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体特征、总体要求。

2、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意义。

理论意义:

A、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B、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C、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共产党执政规律认识的深化,是党执政理念的升华。

实践意义:

A、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四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及时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部署,有利于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B、使社会更加和谐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切实做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各项工作,有利于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切实维护和促进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确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C、促进社会和谐是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有利于进一步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D、

社会和谐是应对外部挑战的重要条件,保持国内安定和谐的社会政治局面,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和抗风险能力,更好地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

第二节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任务

1、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这就是:必须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着力发展社会事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建设和谐文化、完善社会管理、增强社会创造活力,走共同富裕道路,推动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协调发展。

2、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原则。

在明确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指导思想的同时,党中央还提出了推进和谐社会建设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为我们在实践中积极稳妥地推进和谐社会的建设指明了方向。

一、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二、必须坚持科学发展

三、必须坚持改革开放。

四、必须坚持民主法治。

五、必须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六、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建设

这六条重要原则,构成一个有机整体,深刻体现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要求。它们从不同的角度,回答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谁建、靠谁建、怎样建的问题,指明了我们应当遵照什么思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依据什么原则统筹全局、根据什么要求推进发展、运用什么方式保证和谐,形成了比较系统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3、 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目标

党的十七大明确指出:“社会建设与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 ”

第4篇:毛邓三第十一章

第十一章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一、单选题

1.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思想,系统地回答了()

A.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问题 ( )

B.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 ( )

C.建设什么样的社会,怎样建设社会的问题 (√)

D.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 ( )

2.我们党把社会更加和谐列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个重要目标明确提出来的会议是()

A.党的十五大 ( )B.党的十六大 (√)

C.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 ( )D.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 ( )

3.2006年10月,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重要文件是()

A.《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

B.《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 )

C.《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 ( )

D.《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 ( )

4.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是()

A.坚持改革开放 ( )

B.坚持以人为本 (√)

C.坚持民主法治 ( )

D.坚持科学发展 ( )

5.下列选项中不正确的观点是()

A.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没有矛盾的社会 (√)

B.社会和谐是科学社会主义的题中应有之义 ( )

C.社会要和谐,首先要发展 ( )

D.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关键在党 ( )

6.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根本政治保证的是()

A.发展和谐文化 ( )B.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 )

C.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 (√)

D.加强制度建设,保障社会公平正义 ( )

7.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动力是()

A.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 )B.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 ( )

C.坚持改革开放 (√)D.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 )

8.“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这段话出自()

A.《共产党宣言》 (√)B.《和谐与自由的保证》 ( )

C.《全世界和谐》 ( )D.《论十大关系》 ( )

9.“我们的目标,是想造成一个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纪律又有自由,又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那样一种政治局面,以利于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较易于克服困难,较快地建设我国的现代工业和现代农业,党和国家较为巩固,较为能够经受风险。”讲这段话的党和国家领导人是()

A.陈云 ( )B.邓小平 ( )C.周恩来 ( )D.毛泽东 (√)

10.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有六个方面,排在第一的是()

A.公平正义 ( )B.诚信友爱 ( )C.民主法治 (√)D.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 )

11.第一次把“和谐”写入我国现代化目标,提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现代化国家”的党的文件是()

A.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 ( )

B.中共十三大报告 ( )

C.《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

D.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 ( )

二、多选题

1.50年代中期,毛泽东明确提出要学会用民主的方法解决人民内部矛盾的主要著作是()

A.《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若干重大关系》 ( )

B.《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

C.《论十大关系》 (√)

D.《用坚定的信念把人民团结起来》 ( )

2.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等著作中,明确提出解决人民内部矛盾的方法包括()

A.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以解决科学文化领域里的矛盾 (√)

B.坚持统筹兼顾、适当安排的方针以解决全国城乡各阶层以及国家、集体、个人三者之间的矛盾 (√)

C.坚持团结、教育、改造的方针以解决工人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 ( )

D.坚持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以解决共产党与民主党派的矛盾 (√)

3.和谐社会就是()

A.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统一与协调发展 (√)

B.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统一与协调发展 (√)

C.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统一与协调发展 (√)

D.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和谐统一与协调发展 (√)

4.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是()

A.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B.勤劳勇敢、自强不息 ( )

C.民主法治、公平正义 (√)D.诚信友爱、充满活力 (√)

5.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就是()

A.生态良好 (√)B.生活富裕 (√)C.生产发展 (√)D.生态平衡 ( )

6.目前,我国已进入了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主要表现在()

A.社会结构深刻变动 (√)B.思想观念深刻变化 (√)

C.利益格局深刻调整 (√)D.经济体制深刻变革 (√)

7.我们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

A.中国革命战争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 ( )B.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认识的深化 (√)

C.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 (√)D.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 (√)

8.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

A.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 B.党实现执政历史任务的重要条件 (√)

C.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 (√)D.中国共产党不懈奋斗的目标 (√)

三.辨析题

1.我们党提出构建和谐社会,就是不再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而把社会建设放在首位。

答案:这种说法不正确。(1)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我们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的核心。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社会生产力,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是经济建设,这是在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和主要矛盾进行科学分析的基础上得出的最重要结论,是解决当代中国一切问题的关键。十一 届三中全会以来30多年,正是因为我们党毫不动摇地牢牢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取得了举世瞩目 的成就,带来了今天中国的巨大变化。

(2)当前社会的主要矛盾没有变,仍然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而且还将贯穿于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就决定了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整个过程中,我们必须始终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放,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3)当前解决我们面临的诸多矛盾和困难,促进社会和谐,关键还是靠经济发展。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创造更丰富的社会物质财富,使国家的整体实力不断增强,使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才能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

2.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之间有机统一,不可分割。

答案:这种说法正确。(1)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之间是有机统一的,它们既有不可分割的紧密联系,又有各自的特殊领域和规律。

(2)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之间,可以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坚实基础;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又可以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提供重要条件。(3)我们要通过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来不断增强和谐社会建设的物质基础,通过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来不断加强和谐社会建设的政治保障,通过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来不断巩固和谐社会建设的精神支撑,同时又通过和谐社会建设来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创造有利的社会条件。

四、简答题

1.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怎样处理新形势下的人民内部矛盾?

答案:(1)任何社会都不可能是无差别社会,更不可能是没有任何矛盾的社会。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也不是无差别无矛盾社会。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致力于建立一套能够不断解决矛盾、化解矛盾、规避灾难并由此促进社会和谐的运行机制。(2)在当前,要坚持在全国人民根本利益一致的基础上,协调各种具体的利益关系和内部矛盾,正确处理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要加强对新形势下人民内部矛盾产生的原因特别是深层次原因的分析研究,建立健全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工作机制,建立健全把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及时、全面、准确地传递给各方面群众的畅通渠道,建立健全群众向党和政府反映意见和建议的畅通渠道,建立健全依法及时合理地处理群众反映的问题的长效机制,完善社会利益协调和社会纠纷调处机制,确保群众合理的利益要求得到妥善处理和解决,努力创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3.简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系。

答案:(1)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都属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大范畴,两者是相互包含、相辅相成的。(2)作为社会建设过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条件。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包含了“社会更加和谐”的要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这一要求的进一步展开和丰富。(3)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阶段,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项现实的重大任务。同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又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之后,还要继续为构建更高水平的和谐社会长期奋斗。

五、论述题

1.试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

答案:(1)和谐社会,就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统一与协调发展,就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和谐统一与协调发展。(2)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民主法治,就是社会主义民主得到充分发扬,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切实落实,各方面积极因素得到广泛调动。公平正义,就是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诚信友爱,就是全社会互帮互助、诚实守信,全体人民平等友爱、融洽相处。充满活力,就是能够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安定有序,就是社会组织机制健全,社会管理完善,社会秩序良好,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社会保持安定团结。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就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3)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六个方面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这六个方面既包括社会关系的和谐,也包括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体现了民主与法治的统

一、公平与效率的统

一、活力与秩序的统

一、科学与人文的统

一、人与自然的统一。这六个方面,内容十分丰富,既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和总体特征,也是我们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体要求。

2.试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答案: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反映了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体现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1)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第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的丰富和发展。第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第三,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的深化,是我们党执政理念的升华。(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还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第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四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及时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行研究并做出部署,有利于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第二,社会和谐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切实做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各项工作,有利于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切实维护和促进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确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第三,社会和谐是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有利于进一步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第四,社会和谐是应对外部挑战的重要条件,保持国内安定和谐的社会政治局面,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和抗风险能力,更好地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

六、材料分析题

1.材料1:2006年7月2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决定今年10月在北京召开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会议,其中一项主要议程就是研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问题。会议认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反映了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体现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

材料2:胡锦涛指出,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个社会理想,也是包括中国共产党在内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懈追求的一个社会理想。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经验,根据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

和我国社会出现的新趋势新特点,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人民日报》2005年02月20日第一版

材料3: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是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要适应我国社会的深刻变化,把和谐社会建设摆在重要位置,注重激发社会活力,促进社会公平和正义,增强全社会的法律意识和诚信意识,维护社会安定团结。

根据以上材料回答问题(1)如何认识和把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我们党为什么要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呢?(2)为什么说形成和谐社会是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3)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环节是什么?怎样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

答案:(1)①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②首先,只有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才能为我国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创造有利环境和条件。其次,只有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才能进一步加强社会管理和提高社会服务水平,不断满足人们的物质文化需求。最后,只有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才能正确处理各种社会矛盾,保持社会的安定团结。

(2)第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巩固党的阶级基础、扩大党的群众基础的必然要求。第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巩固党执政社会基础的必然要求。第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完成党执政的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

(3)①维护和实现公平和正义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环节。②一是全面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不断增强全社会的创造活力;二是妥善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三是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推进社会管理体制创新;四是健全工作机制,维护社会稳定;五是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

第5篇:第十一章 第一节 功

第十一章 第一节 功姓名:班级:

1、如图所示的四种情景中,其中力对物体没有做功的是()

A.火箭腾空而起的推力B.叉车举起重物的举力

C.人推石头未动时的推力D.马拉木头前进的拉力

2、在举重比赛时,一运动员在第一阶段把150kg的杠铃很快举过头顶,第二阶段使杠铃在空中停留3s。下列关于运动员对杠铃做功的说法,正确的是()

A.他在第一阶段内没做功.B.他在第二阶段内没做功.

C.他在两个阶段内都没做功.D.他在两个阶段内都做了功.

3、在下面的四种情境中,人对物体做功的是()

A.提着水桶在水平地面上匀速前进B.扛着米袋慢慢爬上楼梯

C.用力推汽车,汽车没动D.举着杠铃原地不动

4、以下实例,力对物体做功的是()

A.举重运动员举着杠铃不动B.小明将水桶从地面上提起

C.背着书包在水平地面上走D.用力搬桌子而未搬起

5、用10N竖直向上的拉力,使放在水平地面上重为8N的物体竖直向上移动了2米,拉力做功为()

A.4JB.16JC.20JD.36J

6、一个足球运动员用100N的力踢一个重为5N的足球,球离脚后在水平草地上向前滚动了30m.在球滚动的过程中,运动员对足球做的功为()

A.3000JB.500JC.150JD.0J

7、粗糙水平面上有一个重为50N的物体,用10N的水平推力使其在10s内匀速前进了20m,则在此过程中()

A、推力做了1000J的功B、推力的功率为20W

C、重力做了100好的功D、摩擦力为50N

8、小明在水平面上用50 N的水平推力,加速推着一辆重120 N的小车,前进了10 m,小明的推力做功是________J.水平面对小车的支持力做功是________J.

9、在水平地面上,工人用100N的水平推力推动重150N的箱子,4s内前进了6m,在这个过程中,木箱所受重力对木箱做功为J;工人对木箱做功为J;箱子运动的平均速度为m/s。

10、东风牌汽车在平直的公路上匀速行驶160m,所用时间为10s,若此时卡车所受的牵引力为5000N,则这段时间内牵引力所做的功为多少焦耳?

11、在“5.12汶川地震”抢险救灾前线,一辆柳州市生产的装载机5s内将一块重20000N的巨石匀速举高3m,装载机的举力对巨石做功为多少焦耳?

第6篇:第十一章监所检察

第一课时刑罚执行监督和对监狱机关活动是否合法的监督

一、人民检察院监所检察院的职权

1、对刑事案件的判决、裁定的执行是否合法,实行监督;

2、对监狱、看守所、劳动改造机关(劳动改造管教队、少年犯管教所、拘役所)的活动是否合法,实行监督。

二、监所检察工作的任务

检察监狱、看守所、劳动改造机关执行政策、法律的情况,保障政策、法律的正确实施;保障依法羁押人犯,准确、及时地惩罚犯罪分子,保护无罪的人不受非法拘禁和追究,以利于侦查、审判工作的顺利进行;保障切实贯彻改造第

一、生产第二的方针,坚持惩罚管制与思想改造相结合、劳动生产与政治教育相结合、阶级斗争与革命人道主义相结合的原则,加强监管和改造,将罪犯改造成为自食其力的新人,以利于巩固无产阶级专政和保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三、人民检察院对执行机关执行刑罚活动的监督

人民检察院对执行机关执行刑罚活动的监督,是指对生效刑事判决、裁定交付执行的监督,主要包括对判处死刑立即执行判决交付执行的监督和对被判处死缓徒刑或徒刑缓刑犯收押的接受情况的监督,同时还包括暂予监外执行、减刑和假释的监督。这是广义上的人民检察院对执行机关执行刑罚活动的监督。由于执行死刑、暂予监外执行、减刑和假释的监督已在刑事诉讼法有专门规定,因此这里所说的人民检察院对执行机关执行刑罚活动的监督是除了死刑立即执行、减刑和假释监督以外的刑罚执行的监督。刑事诉讼法第224条规定:“人民检察院对执行机关执行活动是否合法实行监督。如果发现有违法的情况,应当通知执行机关纠正。”

(一)人民检察院的监督包括:

1、人民法院判决被告人无罪、免除刑罚处罚的,在押被告人是否被立即释放;

2、人民法院将罪犯交付执行时,据以交付执行的刑事判决、裁定是否已经发生法律效力,交付执行的手续、程序是否合法,执行机关是否符合法律规定;监狱和其他刑罚执行机关收押罪犯的活动是否合法;

3、对于死刑缓期2年执行的罪犯,2年期满是否依法及时予以减刑;

4、对于被判处管制、剥夺政治权利的罪犯和宣告缓刑、假释的罪犯、暂予监外执行的罪犯,公安机关是否依法进行监督、考察;

5、对于罚金、没收财产判决的执行是否合法,罚没钱物是否依法处理;

6、对于服刑中的罪犯又犯新罪或者发现了漏罪,是否依法进行了追究;

7、对于服刑罪犯的申诉是否及时转送,并作出正确处理。

(二)对执行死刑判决的临场监督

监所检察是刑事诉讼监督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重点是对刑罚执行和监管活动实行监督。1987年《人民检察院劳改检察工作细则》规定“对于刑事案件判决裁定的执行是否合法实行监督”是人民检察院劳改检察的职权之一,然而,该《细则》第九条又规定“监所检察部门起诉后经人民法院判处死刑的罪犯和对死刑缓期二年执行的罪犯核准交付执行死刑时,应当派员临场监督”。

【阅读案例】

张某等人强奸案

某县派出所在审查一盗窃案时,听说盗窃犯同村民张某、李某、庞某、李某某、杨某5人轮奸了同村女青年单某某。县公检法在县政法委的组织下,很快逮捕了5案犯。本案由某市人民检察院向某市中级人民法院提起公诉,某市中级人民法院开庭审理了此案。判处张某、李某死刑,立即执行,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判处庞某死刑,缓期两年执行,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判处李某某无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判处杨某有期徒刑15年。一审判决下达后,张某、李某提出上诉,二审法院裁定驳回上诉,维持原判,并提请某高级人民法院核准,下达了执行死刑命令。临刑前几天,县检察院监所检察部门报告,张某、李某对判决不服刑,整日在看守所哭诉。李某还写下了2000字的遗书,内有这样一段话:党是事实求是的,但在这个案子上冤枉了我,我死之后,请把遗书留下来,历史将证明我确实没有参与轮奸犯罪。县检察院检察长认为被告申诉合情合理,主动要求再审与被告强奸一案的案卷材料,发现认定被告人张某、李某等人轮奸事实不清,证据不足。及时报告市检察院,又转报高级人民法院,重新核实后认为,县检察院检察长审查意见是对的,裁定撤销

一、二审判决,将案件发回市法院重审。

【问题】

人民检察院对执行死刑的监督是否合法?

【评析】

刑事诉讼法第212条第1款规定:"人民法院在交付执行死刑前,应当通知同级人民检察院临场监督。"在实践中,人民法院通常在交付死刑3日以前,通知同级人民检察院派员监督。临场监督执行死刑的检察人员应当依法监督执行死刑的活动是否合法。若在死刑执行前,发现判决可能错误的,应当建议人民法院停止执行。在本案中,县人民检察院在死刑执行前几天发现判决可能错误,而主动要求再审,是符合法律规定的,这避免了错杀,维护了人权。

(三)对监管改造场所执行刑罚的监督

1、对刑罚交付执行的监督。

2、对刑罚变更执行的监督。

3、刑罚终止执行监督。

4、监督对服刑罪犯提出的申诉、控告、检举的处理。

5、对监狱狱政管理和教育改造罪犯等活动的监督。

(四)对在社会上执行刑罚的监督

(五)刑罚执行监督的形式与方法。

四、人民检察院监狱检察的职责

(一)对监狱执行刑罚活动是否合法实行监督;

(二)对人民法院裁定减刑、假释活动是否合法实行监督;

(三)对监狱管理机关批准暂予监外执行活动是否合法实行监督;

(四)对刑罚执行和监管活动中发生的职务犯罪案件进行侦查,开展职务犯罪预防工作;

(五)对监狱侦查的罪犯又犯罪案件审查逮捕、审查起诉和出庭支持公诉,对监狱的立案、侦查活动和人民法院的审判活动是否合法实行监督;

(六)受理罪犯及其法定代理人、近亲属的控告、举报和申诉;

五、人民检察院对监狱执行刑罚活动的法律监督

(一)关于对收押罪犯和释放刑满人员的法律监督问题。

收押罪犯和释放刑满人员是监狱执行刑罚的重要活动。人民检察院要通过对监狱收押、释放活动的检察,保障监狱正确执行刑事案件判决、裁定。在工作中,

要检察监狱收押的是不是被判处死刑缓期二年执行、无期徒刑和有期徒刑的罪犯;收押的法律文书是否齐全,手续是否完备;对刑满人员及依法应予释放的罪犯,监狱是否按期予以释放,并开具释放证明书。对应收押而不收押,不应收押而收押;应释放而不按期释放,不应释放而释放的,都应当依法提出纠正;情节严重的,应追究有关人员的法律责任。

(二)关于对罪犯保外就医的法律监督问题。

对具备法定条件的罪犯予以保外就医,是我国对罪犯实行人道主义的体现。人民检察院对监狱办理罪犯保外就医活动的监督,主要是检察被保外就医罪犯是否符合法定条件,保外就医的证明是否真实,办理保外就医的程序是否合法。对监督办理罪犯保外就医活动的监督,可以通过向有关人员调查、调阅监狱有关资料、列席监狱有关会议等方式了解情况对监狱将不符合法定条件的罪犯呈报保外就医的,要及时提出纠正意见;对于已经监狱管理机关批准不符合法定条件的罪犯保外就医的,应自接到通知之日起一个月内将书面纠正意见送交批准保外就医的机关(意见副本送监狱)。对利用办理保外就医的职权,收受贿赂或徇私舞弊的要追究有关人员的法律责任。

(三)关于对罪犯减刑、假释的法律监督问题。

减刑、假释工作是一项严肃的执法活动。人民检察院要把对减刑、假释的监督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来抓。人民检察院对监狱办理罪犯减刑、假释工作的监督,重点是监狱提出减刑、假释建议的对象是否符合法定条件,证明材料是否真实,提出建议的程序是否符合规定。对监狱办理罪犯减刑、假释活动是否合法的监督,可以通过向有关人员调查、调阅有关资料、列席监狱有关会议等方式了解情况;发现监狱在办理罪犯减刑、假释活动中有违反法律或有关规定的情况,应当及时向监狱提出纠正意见。对人民法院减刑、假释的裁定,如认为确有错误,应当在刑事诉讼法规定的期间向人民法院提出抗诉。对于利用办理减刑、假释的职权索贿受贿或徇私舞弊的,要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四)关于对罪犯在服刑期间死亡的法律监督问题。

人民检察院接到监狱关于罪犯在服刑期间死亡的通知后,应即派员到现场进行检察,并根据死亡性质,分别作出以下处理:

1、对罪犯因病死亡的,人民检察院应对监狱的医疗进行认真的检查,如有疑义,可以重新对死亡原因作出鉴定。死亡罪犯家属对监狱作出的鉴定有疑义,并向人民检察院提出的,人民检察院应当认真地进行调查。经查,认为罪犯家属提出的意见无理的,应予驳回,并配合监狱做好说服教育工作;认为罪犯家属提出的意见有理的,可以重新对死亡原因作出鉴定。

2、对罪犯非正常死亡的,人民检察院应在接到监狱通知后二十四小时内对尸体进行检验,对死亡原因作出鉴定。人民检察院对罪犯死亡原因的鉴定,由担负该罪犯所在监狱检察任务的人民检察院负责,如该人民检察院缺乏鉴定的专门技术,可请上一级人民检察院或聘请有关部门或具有法定资格的专门技术人员作出鉴定。

(五)关于罪犯申诉、控告、检举的处理问题。

申诉、控告、检举是罪犯的权利。罪犯不服生效的刑事判决向人民检察院提出的申诉,以及监狱在执行刑罚过程中,根据罪犯的申诉,认为判决可能有错误而提请人民检察院处理的申诉案件,人民检察院均应依照《人民检察院复查刑事申诉案件规定》处理;对监狱提请处理的申诉案件,应在收到监狱提请处理意见书之日起六个月内将结果通知监狱。罪犯向人民检察院提出或由监狱转送的罪犯控告、检举材料,应按案件管辖分工,自行查处或请有管辖权的机关处理。

(六)关于监狱管理范围中发生的刑事处理问题。

人民检察院办理监狱管理范围中发生的刑事案件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1、直接受理监狱中发生的贪污、受贿、侵权、渎职的犯罪案件;

2、对罪犯在服刑期间又犯罪等案件负责批捕、起诉;

3、对罪犯及其家属向检察机关提出的申诉案件负责复查;

4、对人民法院错误的减刑、假释裁定提出抗诉。对人民法院减刑、假释裁定的抗诉,重点是因受贿、徇私或伪造罪犯的有关材料等违法犯罪行为导致错误的减刑、假释裁定的案件。

第二课时 对看守所和劳动教养机关活动是否合法的监督

一、人民检察院看守所检察的职权

(一)对看守所的活动是否合法实行监督;

(二)对看守所是否依法执行刑事案件的判决、裁定和决定实行监督。

二、人民检察院看守所检察的基本任务

检察看守所执行有关法律、政策的情况,保障有关法律、政策的正确实施,保障依法羁押人犯;保护公民不受非法拘禁,维护在押人犯的合法权利;打击在押人犯羁押期间的犯罪活动,维护监管秩序;通过检察活动,对人犯进行法制宣传教育;以保障刑事诉讼活动顺利进行。

三、人民检察院对看守所活动的监督

(一)对收押释放人犯的监督

检察看守所收押人犯是否有《逮捕证》、《拘留证》,被羁押的人犯是否与羁押证件一致。

检察看守所为外地临时羁押人犯是否有县级以上公安、检法院、安全和劳动改造机关的通缉、追捕、押解、寄押等法定文书、证件。

检察看守所是否有依法不应当收押的正在怀孕或者哺乳自己婴儿的妇女以及患有严重疾病的人。

检察看守所是否收押有法律规定不负刑事责任的人。

检察看守所在接到有关法律文书后,是否立即释放下列在押人员:

1、拘留、逮捕后,24小时内经过讯问发现不应当拘留、逮捕的;

2、人民检察院决定不批准逮捕的;

3、办案单位决定撤销案件的;

4、人民法院决定不起诉、免予起诉的;

5、人民法院判决无罪、免除刑事处罚的。

检察在押人犯变更强制措施的手续是否完备。

(二)对羁押人犯期限的监督

检察看守所羁押人犯法的法定期限:

1、对羁押即将到期的,是否及时报告检察机关;

2、对已超期羁押的,是否及时报告检察机关;

3、延长羁押期限的法律手续是否完备。

对在押人犯超羁押期限的,应当报告检察长,并及时向办案单位提纠

正,属于上级承办案件的在押人犯超羁押期限的,应当报请上级检察院向办案单位提出纠正。

(三)对执行刑事案件判决裁定的监督

检察看守所接到人民法院已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书、裁定书和执行通 知书后,是否及时将罪犯交付执行。

检察看守所对判处无期徒刑、有期徒刑或者拘役的罪犯,须要暂予监 外执行的,是否符合法定条件,手续是否完备。

检察看守所对留所服刑的罪犯收押、减刑、假释、释放是否符合规定:

1、是否有人民法院的判决书、裁定书、执行通知书;

2、是否符合在看守所服刑的有关规定;

3、对罪犯减刑、假释是否合法;

4、服刑期满的是否依法按期释放,并发给刑满释放证。

(四)对看守所管理教育活动的监督

检察看守所对男犯和女犯、同案犯、未决犯和已决犯是否实行分押分 管。

检察看守所对人犯的监室和活动场所,特别是重要案犯、死刑犯的监 管戒是否严密安全。提审、押解是否符合规定。

检察看守所是否有用人犯代行干警察(以下简称武警)对人犯使用械 具、警戒、武器是否符合规定。

检察看守所对人犯的通信、接见、财物管理等是否符合规定。

检察看守所组织人犯生产劳动是否符合规定。

检察看守所对人犯的伙食标准、生活卫生、病伤治疗是否符合规定。检察看守所人犯死亡是否经法医或者县级以上医院作出死因鉴定, 是否经同级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检验,是否通知办案单位及其家属。检察看守所干警和武警对人犯有无体罚虐待、侮辱人格的行为。检察看守所有无扣压人犯上诉、控告、申诉材料以及打击报复控告 人的行为。

检察看守所干警、武警有无对人犯及其家属敲诈勒索、收受贿赂、为人犯通风报信、违法传递物品等行为。

检察看守所干警有无虚报冒领、克扣囚粮或者侵吞人犯财物等行为

四、检察机关对劳动教养机关的监督

劳动教养是一种行政处罚措施,是对违反行政法律法规,情节严重的或者轻微犯罪尚不够刑事处罚或不需要给予刑事处罚的人,实行强制性教育改造的行政措施。1957年8月1日,经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了《国务院关于劳动教养问题的决定》,这是我国第一部劳动教养法规。1979年11月29日经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了《国务院关于劳动教养问题的补充规定》并重新公布了《关于劳动教养问题的决定》。1982年1月21日,经国务院批准,公安部发布了《劳动教养试行办法》,对劳动教养的具体实施作了详细规定。1979年11月29日,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批转的《关于劳动教养的补充规定》和1982年1月21日,国务院转发公安部制定的《劳动教养试行办法》中,明确规定人民检察院对劳动教养机关的活动实行法律监督。1987年7月,最高人民检察院制定了《人民检察院劳教检察工作办法(试行)》,规定了检察机关对劳教检察的职权、任务和工作原则,以及业务范围和工作制度、方法。

(一) 人民检察院劳教检察的职责

(1)对于劳动教养机关的活动是否合法实行监督,包括对劳动教养的审批(决定),劳教决定的执行及其减期、延期、提前解教、所外执行、所外就医,以及对劳教人员的管理教育等活动是否符合规定实行监督。

(2)立案侦查劳动教养中发生的职务犯罪案件。

(3)对于公安机关侦查的劳动教养人员犯罪案件进行审查,决定是否批捕、起诉或者不起诉;出庭支持公诉;对于公安机关的侦查活动、人民法院的审判活动是否合法,实行监督。

(4)受理劳教人员提出的控告、申诉案件。

(二)对劳动教养决定执行的监督

1、检察接受劳动教养人员是否符合法定手续。

2、检察变更劳动教养决定是否合法。

3、检察执行中变更劳教期限是否合法。

4、检察劳动教养人员所外执行是否符合规定。

5、检察劳教人员所外就医是否符合规定。

6、检察注销劳教人员城市户口和留场就业是否符合规定。

7、检察解除劳动教养是否符合规定。

上一篇:蓝天下的课桌主要内容下一篇:消防演习报告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