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一种眼光看世界作文

2023-03-0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换一种眼光看世界作文

换一种眼光看后进生

〔关键词〕 班主任;后进生;案例;评析

〔文献标识码〕 C

14—0029—01

〔案例〕这学期笔者班上转来了一个叫王联德的男生。这个学生在原来的学校是出了名的坏学生,打架、斗殴、小偷小摸都是他的家常便饭,而且屡教不改。家长觉得孩子年龄尚小,有教育的希望,就把他从原来学校的四年级转到了笔者所带的二年级。

起初,王联德的行为真的让笔者很头痛。第一、二周,他从来不写作业,课文没背会他就敢第一个跑回家。没办法,笔者只好采取“一国两制”的方法了。到了第三周,他依然我行我素,笔者不再采用平常所用的“冷淡法”,而是安排他当“卫生班长”,明确其职责范围,并夸奖他能坚持礼节问候,上课时也注意多提问他,在衣食住行方面给予他更多的关注……渐渐地,他开始写作业了,虽然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式”的写,上课也偶尔会举手发言了,笔者发现了他的进步,不失时机地表扬了他,并在“评比台”上给他贴了小红旗……

就在笔者以为对他的转化即将成功时,他又闯祸了。一次课外活动,他跑来报告说:“老师,给点卫生纸,刘亚龙的鼻子破了。”笔者赶紧给他撕了纸,随后赶去教室。临到教室门口,笔者看见他正在操场边用簸箕铲土,心里暗暗地想:要夸夸王联德,号召大家向他学习。可进到教室一调查,才发现事情并不是王联德说的那样:刘亚龙给别人借小刀,他硬插过来,用刀子划破了刘亚龙的手指。他做了错事,还敢撒谎,真是“老江湖”,笔者看着鲜红的血迹,当众严肃地批评了他。事后,笔者又找他单独谈话,结合他特殊的家庭状况——妈妈离家出走,他和妹妹寄住在三爹三妈家,晓之以理,动之以情,鼓励他好好学习,为亲人、为自己争光。

渐渐地,打王联德小报告的同学少了,在学习上,他也变得主动了,作业整洁了,上课能积极发言了,甚至还抢着背课文。面对他的进步,笔者暗自高兴。

时间悄然流逝,无论课堂内外的作业,王联德都能按时完成,并且保质保量。期中考试,他的语数双科都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评析〕教育是一门“动心”的艺术,教育的成功与否决定于师生间是否达成了和谐与共融。因此,教师,尤其是班主任在教育教学管理中一定要倾注爱心,营造宽容的班级氛围。

在上述案例中,笔者之所以能够成功转化这名后进生,是因为笔者承认了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并设身处地地理解孩子,更多地关爱孩子、宽容孩子。总之,教师浓浓的爱和频频的褒扬是转化后进生的“有力武器”。

一、以宽容豁达的心态实施班级管理

著名思想家波普说:“错误在所难免,宽恕就是神圣。”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有时宽恕引起的道德震动,比惩罚更强烈。”因此,教师在班级管理中要给学生多一些宽容,在宽容中期待进步,在宽容中尊重和欣赏学生,使学生在宽容中知错、认错、改错,健康地成长。

二、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关爱学生

每个学生都具有不同于他人的素质和生活环境,都有自己的爱好、长处和不足。“多一把衡量的尺子就多出一批好学生”,俗话说“条条大路通罗马”,学生成才的道路也是千千万万的,社会也需要各种各样的人才,作为班主任要敢于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坚信每个学生都能获得不同层次的成功。

陶行知先生说:“你的皮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这就要求我们教育工作者要用一双智慧的眼睛去关注、去呵护每一个学生,在最大程度上了解每一个孩子,客观地评价他们的长处和短处,更好地提供教育,让他们在最大程度上发挥潜能,走向成功。

三、走进孩子的心灵,蹲下来和他们沟通

教师要蹲下来倾听孩子、关爱孩子、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和他们多交流。马卡连柯曾说:“教师的心应该充满对每一位他曾经与之打交道的具体的孩子的爱……尽管他可能给老师带来许多不愉快的事情,教师还是要以自己美好的感情去教育他。”教师设身处地与每一个后进生交流,了解他们的内心,就会让爱充满每个孩子的内心。

冰心说过:“世界上没有一朵鲜花不美丽,也没有一个学生不可爱。”每个学生都是一本需要仔细阅读的书,是一朵需要耐心浇灌的花,是一支需要点燃的火把。作为班主任,要让学生生活在认可与鼓励中,要让学生生活在宽容与快乐中,学生才能进步,才能发展。

编辑:沈丽琼

作者:王晓玲

第2篇:换一种说话方式

教学随想:

换一种说话方式

人都是有感情的动物,喜、怒、哀、乐。谁都会有,在不同的,也就会有不同的语言和行为表现。

今天的我,正急急忙忙的招呼孩子拉桌子,排座位,门外却涌来了几个孩子说什么“少先队要检查”,我想都没有想,说话真的是没有经过大脑,脱口而出:“先在门外等着!”在说这话是,嗓门不自觉的提高了许多。

“唏„„”她小声嘀咕着。我知道孩子是没有错的,自己也已经失态了,也就没有说什么„„后来,我想:如果当时我冷静下来,换一种说话方式的话,比如:“请大家稍等一会儿!”“请你们等我两分钟好吗?”也许这样说就会是完全不同的效果。

其实,孩子们和大人们一样,都有着很强的自尊心,如果以一种和气、平等的话语去处理每一件焦心的事,那样效果会让自己有意想不到的结果。面对发生事情的同时,一定学会“冷处理”,戒骄戒躁。人不是常说:“大事,认真说;急事,慢慢说。”作为教师的我们,更应该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把学生放在平等的位置上,关心、爱护他们。

在处理事情时,我们不防时时注意换一种让人舒心的说话方式和语气,选择一种新的心情!

第3篇:换一种心态,等待

换一种心态,等待生活,并不是每件事都会让我们所愿,总会有很多让我们不愉快的事。而同种情况下,不同的人却会有不同的感受。比如,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需要等待,坐车、银行排队等等。如果你想到了人会很多,带上一本书,在等待的时候,可以利用这段时间阅读,那么,等待就不再是一种痛苦。不知不觉中,沉浸在那些优美文字中的你,享受着这种快乐。

而相反,如果你本来就反感这件事,还想到有很多事在等着你,是浪费时间。那么,这种等待就真的成了一件极其痛苦的事。时间一分一秒过去,你总在想,这么慢这么慢,你的那些事有多么着急,就会越来越烦躁,你会开始抱怨:这是什么效率啊?我还有那么多事,烦死了!终于,你坐立不安,心思全部在这件不愉快的事情上,解决不了问题,而且,这种状态下,你已经无法正常思维,就被自己的情绪影响着,不能理智和判断所发生的事情。更糟糕的是,这会让你的身体处于紧张、烦躁的状态中。我们不知道对自己的身体做了什么,就在不知不觉中,我们的身体受到了伤害。

这样的事情,生活中是不可避免的。

那么最好的处理方法是什么?接受。我们无法改变周遭环境,更无法改变外界正在发生的事,但我们可以改变我们自己。换一种心态,去接纳所发生的事儿。塞车了,利用这段时间,闭着眼睛,听着舒缓的音乐,深呼吸,做一下放松,让自己的身体处于完全放松的状态中,是一种很好的调整。本来是不愉快的事,却让我们的身体有了一次修养的机会,与坐立不安、痛苦不堪相比,是完全不同的效果,何乐而不为!

面对我们孩子,也是一样的。

我们爱自己的孩子,期望孩子有一个好的未来,希望孩子能够按部就班的去做他们该做的事。学习成绩要好,要听话,身体健康、有礼貌等等等等。但孩子不是我们,他们有他们的生活,他们有他们的选择。如果他们的不能符合我们的心意,孩子所做的事就成了我们的一种痛苦。

有些朋友,他们就是出于这种状态中,并为此付出了代价:亲子关系被破坏,对孩子是没完没了的担心,当然,自己的身体状况也越来越差。劝他们时,他们不能接受:“我不能看着孩子这样下去。”“我要让他重回学校。”“这是我的责任,我不能让他做这么做。”认为,让孩子去做该做的事是她们的责任,是他们必须要做的事。

“孩子会叛逆,要感谢。压抑、愤怒的孩子如果不叛逆,继续选择做个顺从的乖孩子,就可能会生病或往内伤害自己!乖顺的孩子出现叛逆,表示他过去太压抑自己了,他开始想做自己了。这也是在提醒父母,该要松绑自己、松绑孩子了。

叛逆,表示孩子在呼求爱、渴望爱、渴望做自己。

所以,我们现在能做的最好的事情就是给孩子们成长的时间、空间,放手,让他们去走自己的路,然后,就是等待。

利用这段时间,静下心来,多多关注自己,看看自己的内心需要,试想,一个不好好爱自己的人,又怎么能有真正的爱流向他人?这不是自私,是更无私的爱,让孩子们看到并学会更好的生活态度,拥有更轻松应对一切困难的心态,要比抱怨、担心、冲突有益的多,对自己、对孩子都有益。

出现问题,哪一种更有效:“我怎么会有这么个孩子?他怎么就不听话?他为什么不去上学?”还是“孩子出现了这些问题,我能做点什么?”

只有冷静面对,才会找到解决问题的正确方法。

孩子总是要长大的,他们会摔倒,会经历挫折,但只有真正经历了,才会长大。相信孩子的本性,让他们去飞,终会找到属于自己的一片天空。生活是最好的老师,活出自我和在条条框框下生活,是不同的。允许孩子走出自己的路,父母和孩子的心灵都会自由、平安、喜悦。

最终,就像我一样,会感谢孩子,真心感谢孩子能够坚持自我,给他自己、给我一个再次成长的机会。一样的,如果没有这样的经历,又怎会有今天的收获?

生活中很多事情难如我们所愿,我们能做的就是调整自己的心态。孩子的成长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同时,孩子的成长也给家长提供了学习和成长的机会。作为父母,做好当下能做的,耐心等待孩子的长大!

第4篇:换一种思维看教育

——读林格《教育是没有用的》一书有感

文/孤帆远影

当举国上下越来越关注教育,越来越期待教育发挥更大的作用的时候,林格先生反其道而行之,提出《教育是没有用的》。他认为,从来没有一种成功的教育,身上背负这么多跟教育无关的内容:升学、就业、致富、成名成家„„过于迷信教育技术,迷信教育目标可以通过一系列的手段加以实现,导致了中国的家长太累、教师太累,而教育的生产力却非常低下。

在这本书中,林格先生分析了当前教育面临的困境,提出要回归教育的纯真,要关注学生的心灵发展,从人性的角度设置教育的目标,相信孩子们发展的潜能,全面依靠孩子。在教育的过程中,家长和教师要树立教是为了不教的观念,关注孩子的个性发展、能力培养和习惯养成。真正的教育,绝不仅仅是讲道理、传授知识,更不仅仅是开发孩子的智力,而是把自己精神的能量传递给孩子,维护孩子的心力,让他成为一个内心强大的人,一个能承担后果、应对变故、改善自身和环境的人。

1.教育的本质是心灵感应

我们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当看到雪花翩翩落下、静观太阳缓缓升起,欣赏一首美好的曲子,深夜聆听此起彼伏的虫鸣的时候,我们常常能够瞥见自己内心深处那无比宁静和美好的地方。感受身边的每一个人、每一件事物,才能让生命生动而自由起来。对于孩子们来说,如果他们的心灵没有被教育者(家长、教师等)感应到,一切的教育都是没有用的,教育的本真将离我们越来越远。现在的教育者,喜欢按照自己的一厢情愿来对孩子的学习生活进行全方位的设计,并要求孩子不折不扣的加以执行,至于孩子自己是否愿意,教育者毫不关心。很多家长和教师,不仅替孩子设计,还要不断监督孩子是否达到了预期的目标,不厌其烦地在孩子面前唠叨,让孩子们反感至极。教育的低效,首先就是因为教育过程缺乏心灵感应,多的是教育者一刻不停的耳提面命。

教育者应有一格美德,那就是——让自己变得柔弱起来。只有自己的内心变得柔弱了,才能缩小孩子的心灵与教育者心灵之间的距离,才能把话说到孩子的心里去。老子说:“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弱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意思是说,人活着的时候,浑身是软的,死了才硬梆梆;草木活着的时候,非常细腻,死了才干枯。所以说,坚硬的东西往往是死了的东西,活着的,反而是柔弱的东西。孩子的心灵是柔软的,如果在成长的过程中,不断接受“坚硬的物件”的撞击和摩擦,使得心灵变得千疮百孔,他也许用一生的力量都不能修不起来。

厌学,是现在一个普遍存在的教育问题。不光是那些在班级里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厌学,很多学习成绩很好的学生也厌学。很多人看到孩子厌学之后,总是从学习方法上、从师生关系上加以引导,但常常忽略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对孩子内心的关怀。当孩子内心缺乏了学习的愿望,产生了恐慌的心态时,学什么都是没有用的。教育者,首先应该打开自己的心门,然后用自己的心灵去沟通、打开孩子的心灵,这才是教育的真谛。

2.教育者要转变自身的角色

做“火柴”,不做“蜡烛”

蜡烛的自喻表明了教育者内心的虚弱和执拗。当教育者满怀深情地歌咏自己的时候,他已经把教育的目标遗忘了。

每个人的内心都有一根“蜡烛”,这根蜡烛有着无限的能量,教育者的任务不是点燃自己,去照亮孩子,而是要做一根火柴,点燃孩子心中的蜡烛,点亮孩子心中的光明。具体地说,“火柴”的作用在于激发并强化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让其成为激励孩子主动探索、积极进取的永不枯竭的源泉。

做“律师”,不做“法官”

做孩子的律师,意味着站在孩子的一边,竭力维护、捍卫孩子。做一个裁判是非的法官,意味着站在孩子的对立面,与孩子形成一种对抗的关系。

做“农夫”,不做“园丁”

农夫疏松土壤、兴修水利、让植物自行生长;而园丁按照要求修剪植物的枝叶,把那些伸出头来的部分剪去,甚至使用化肥、农药、生物技术,控制和改变植物的自然生长规律,让其按照人为的需要来发展。

孩子的成长是一个过程,很多时候,不听话、叛逆、顶撞,其实就像我们身体偶尔的小恙。身体就像我们的孩子,孩子就像我们的身体,不能善待孩子,可以等同于自虐狂,控制孩子的自然、自由生长,压抑孩子的创造力、想象力,可以等同于古代用裹脚布捆住自己的脚导致脚的畸形。

做“啦啦队”,不做“领跑着”

教育者永远无法和孩子一起跑到他的人生终点,因此,最好的选择是站在看台上,为孩子呐喊助威,起到啦啦队的作用。

哲学家说:“人在孤独的时候,才能与自己的灵魂相遇。”世界三大宗教的创立,都是在孤独状态下形成的。孩子的成长需要适量的孤独,教育者无时无刻地陪伴干预了孩子的成长。孩子的路需要自己走,必须经受孤独,有了孤独感,人才能在踽踽独行中变的坚强和独立。

3.习惯是教育的最终成果

素质教育,是中国对世界教育的一大贡献。2008年,中国的“素质教育”正式被联合国列为世界教育品牌。林格先生在书中告诉我们,人的素质不是教诲来的,而是逐步养成的。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养成,最终内化为人的素质的有机组成部分。有六大行为习惯,是家长和教师都要特别关注的:

1)把一件事情做到底

坚持将一件事情做到底,是非常困难的,我对此有深刻的体会。我给自己定的每天写100字的博文、每周读一本书等,已经坚持了3年半,其中所付出的辛苦,可能只有我自己体会得到。很多博友看了我的博客后,说要和我呼应,但坚持了一段时间就一个个打退堂鼓了。

世界上没有一步登天的事,任何事情都不可能随随便便成功,没有坚持不懈的积累,那看上去小小的一步,可能就会成为无法逾越的距离。

2)孝敬父母

孝是做人的起点,一个不爱自己父母的人,更不用说去爱其他人以及爱国家了。

3)说了就一定努力去做

言而有信,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本,信守诺言是一个人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之

一。“说了就一定努力去做”意味着实事求是,不说瞎话。做人做事如果不能做到这点,那么受到损害的可能不仅仅是自身形象,有时甚至会带来灾难性的后果。

4)用过的东西放回原处

归位意识体现在个人生活中,是整洁的生活状态,体现在公共场合中,是一个人的公德心和对公共财物的责任心。养成“用过的东西放回原处”的习惯,什么东西放在什么地方就会一目了然,有的时候取放东西就像本能一样,根本不会浪费什么时间,会提高生活、学习和工作的效率。

5)认真写字

字如其人。字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个人的个性特征。美国心理学家赫尔斯坦认为,笔迹是大脑传递给手指的意念,就像指纹一样,世界上没有完全雷同的笔迹。写字绝不仅仅是一种工具,更是一种思维方式。认真写字的习惯,可以塑造孩子的性格,以及对事、对人、对生活的积极态度。

6)从错误中反思自己

人的智慧来自于反思。学习是一个争取正确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必然会出现这样或者那样的错误。恰当的反思,能够使错误变成经验,成为继续学习的宝贵资源。

印度哲学家有一本书叫《当鞋合脚时》。书中提到,“当鞋合脚时,脚就被忘记了。”给不同孩子提供适合其个性的教育,让孩子不至于感受到“硌脚”的痛苦,甚至感受不到自己在接受教育,那么教育就是很自然的

第5篇:换一种视角看教育

俗话说:“思想有多远,路就能走多远”,观念决定行动。实施新课程,教师的教育理念更新显得非常重要。

一、教育观问题——根雕原理

根雕艺术家去寻找树根之前,不会去构想好根雕形象后,再按图索骥去找相似的树根,而是在找到树根之后,依据树根的形状去雕塑。这说明教育工作者的任务是创造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不是选择适合教育的学生。教育者应树立人人都能成功的学生观,以欣赏的眼光看待学生的优点,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的缺点。

二、主体观问题——过河原理

有一则寓言说:一位教授坐上一条小船过河,在船上教授高谈鸿论,滔滔不绝,教授向船夫提出的问题,船夫要么回答不上来,要么回答得前言不搭后语,教授很生气,说:“你这个船夫素质太差劲,怎么连起码的语法都不通。”船夫听了并不理会。这时,船驶到河中间,风也大了,浪也大了,小船眼看就要翻了。船夫问教授:“你会游泳吗?”教授吓得面如紫色说:“我不会!快救救我!”一个巨浪打来,小船翻了,教授葬身鱼腹。船夫凭着自己游泳的本领游上了河岸。这则寓言以坐船的和撑船的各有各的优势,告诉我们,每位学生都有自己的优势智能,教师不能以统一目光看待学生,唯一方法教育学生,唯一标准评价学生,所有学生都是学习过程的主体,要在微观领域推进教育均衡发展。

三、发展观问题——图钉原理

我们把图钉帽比喻为学习基础,图钉尖比喻为学习特长,就可看出,图钉帽和图钉尖是不可分离的,人才也是坚实的素质基础和良好的个性特长的统一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是使学生的素质基础和个性特长都得到充分发展的教育。

四、教学观问题——饮茶原理

有这么一位侍从,在他主人比武结束后,先给主人泡了一杯淡淡的凉茶,主人一口把茶喝完了,接着又给主人泡了一杯香香的温茶,主人分两口喝完,最后给主人泡了一杯浓浓的热茶,主人慢悠悠的品味着,对侍从大加赞赏。饮茶是如是,教学活动也就应当从实际出发,适应学生的不同要求,要坚持共性教育与个性教育的结合。

五、动力观问题——蛙跳原理

有两只青蛙掉入深坑,跳不上来,在一片“不要跳了”的呐喊声中,一只青蛙死在坑中,一只青蛙跳出了深坑。原来跳出来的青蛙是聋子,它把“不要跳了”当成“加油”声。这个寓言故事说明,形成引导和激励机制是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重要途径,学校教育要建立以鼓励为主的激励机制以增强学生发展优势和提升弱势的信心。

六、师生观问题——钉孔原理

有一个人老犯错误,他问一位长者怎么办?长者告诉他:你犯了一次错误就在树桩上钉上一个钉子,改正一个错误就拔掉一个钉子。他听了很受启发,以后每犯一次错误就在树桩上钉上一个钉子,直到树桩钉得满满的。他看到满满的钉子,觉得实在不能再犯了。下决心改正错误,尔后他每改正一个错误,就在树桩上拔掉一个钉子,最后树桩上一个钉子也没有了,他非常高兴,去向长者表示感谢。长者没有接受他的感谢,要他回去看看树桩上留下了什么。他看了后说,树桩上留满了钉孔。是啊,改正错误容易,而因错误导致的伤害却是永远无法抹平的。在学校中教师和学生应该建立起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在终身学习社会,接受学校教育不止是人生的准备阶段,更是人生的一个组成部分,要最大限度的减少“师源性”情感伤害。

七、评价观问题——罗森塔尔效应

罗森塔尔是美国的一位心理学教授,他来到一所普通中学,在一个班里随便地走了一趟,然后就在学生名单上圈了几个名字,告诉他们的老师说,这几个学生智商很高,很聪明。过了一段时间,教授又来到这所中学,奇迹发生了,那几个被他选出的学生现在真的成为了班上的佼佼者。罗森塔尔教授这时才对他们的老师说,自己对这几个学生一点也不了解。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是“期望”这一神奇的魔力在发挥作用。罗森塔尔教授是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在人们心中有很高的权威,老师们对他的话都深信不疑,因此对他指出的那几个学生产生了积极的期望,像对

待聪明孩子那样对待他们,而这几个学生也感受到了这种期望,也认为自己是聪明的,从而提高了自信心,提高了对自己的要求标准,最终他们真的成为了优秀的学生。

评价是期望的一种具体表现形式。罗森塔尔效应告诉我们,学校的评价指标体系引导着教育的方向,必须高度重视评价指标体系的科学性;评价方式影响着教育的效果,必须高度重视评价方式的人性化;要将绩效性评价与发展性评价统一起来,以通过评价激励进取。

八、过程观问题——木碗原理

“木碗”故事是讲,有一对年青父母,因长辈手发抖常打碎瓷碗,就改用木碗给长辈盛饭,他们的儿子也动手做木碗,问曰:“给你们将来用”。这则故事起码说明以下两个问题:一是体验是学生发展的重要过程,教师在教学中要为学生创造良好的体验环境;二是教师的行为是学生行为判断的重要体验依据,俗话说“教师的影子,就是学生的样子,教师的步子,就是学生的路子”,要把师德建设放在教育工作的重要地位,要强调新形势下的身教重于言教。

九、教育价值观问题——分苹果原理

在美国,一位死囚和一位部长都有分苹果的体验。死囚的妈妈,因为死囚谎称要把大苹果让给弟弟而分给他大苹果,所以死囚经常说谎最终成为死囚;部长的妈妈,给几个孩子公平竞争,看谁

铲草坪又大又干净,谁赢了,谁得到大苹果。所以部长一生诚实守信,用优异的绩效博得大众好评,而成为部长。这则故事告诉我们,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是教育价值的最重要体现,教育应当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要加强德育体系、德育点和德育场的研究,以增强价值观教育的自觉性。

十、方法论问题——穿越玉米地原理

穿越玉米地要比什么呢?第一个要比谁穿越得快;第二个要比在穿越的过程中谁掰的玉米多;第三个是比过程当中,玉米叶子可能会刮伤皮肤,穿越过去看谁身上的伤口少。这就是平常所说的速度、效益和成本的关系问题。成熟的企业都知道速度、效益和成本必须要全面、整体考虑。

速度、效益和成本也是教学过程中必须考虑的三个要素:速度可看作学习时间;效益可看作学习结果;成本可看作学习体验。这三者是相互关联、相互制约的,它们具有内在的统一性。学习时间是前提,学习结果是关键,学习体验是灵魂。教学必须综合考虑这三个因素,提高学习效率,增进学习结果,强化学习的积极体验。

第6篇:换一种方式计算人生

每日名言

坚韧是成功的一大要素,只要在门上敲得够久、够大声,终会把人唤醒的。

每日自励

失败是什么?不是什么,只是更走近成功一步;成功是什么?就是走过了所有通向失败的路,只剩下一条路,那就是成功的路!

每日短文 换一种方式计算人生

人的一生到底有多长?这常常被人们当作数学题来计算,并且作为智者的名言,用于教导人们珍惜光阴。

人生的计算结果,古今中外各个不同,然而计算方法却大同小异。无非是把整体的人生进行一系列的减法,然后得出“人生净差”,并以此为结果告诉人们人生之短。以美国《读者文摘》所刊载的一个人生算式为例:一生以60岁为标准,共计21915天。其中睡眠占用20年,吃饭占用6年,娱乐玩耍占用8年,穿衣梳洗打扮占用5年,行路、旅游、堵车占用5年,生病3年,打电话1年,上卫生间1年,闲谈70天,擦鼻涕10天,剪手指甲脚趾甲10天……最后的时间为剩余10年!

漫长人生岁月竟然只有短短10年!你是否已经为如此短暂的人生光阴而感到担忧了呢?如果有,那么,你已经中了计算者的“圈套”了。我们有必要反问一句,把这也减掉把那也减掉,那么剩余的这“纯”10年都用来干嘛呢?智者会告诉你:学习和工作。然而,难道只有学习和工作属于真正意义上的“人生”,而其他所有的一切都只是“荒废”、都只是“浪费”、都只是“多余”吗?不,绝对不是。

人生需要的是五彩斑斓,单调唯一的学习和工作那不是真的人生。我们没有理由也没有办法,把吃喝拉撒睡,把非学习工作的一切,都从人生的序列里“减去”。用减法计算人生,实际计算的不是人生,而只是人生中的某一部分;而且,这一部分所代表的长度,也并不是整个人生长度中“有效集”的所在。

一个会生活的人,并不是尽量压缩一部分人生而去满足另一部分人生的人;一个会生活的人,是使每一部分人生都显得尽量“经济”,使各部分之间搭配合理的人。减法计算人生,突出了学习和工作,鼓励人们压缩其他而满足于斯,这样的人充其量可以得一个“学习狂”或者“工作狂”的名声,而根本配不上什么智者的美名。

所谓人生的长度,其实根本不需要计算,它就等于你生命的长度。人生是无法延长的,但是人生却存在着“利润最大化”。要想使人生达到“利润最大化”,需要在人生各组成部分之间形成良好的搭配,不因终日游手好闲而浪费光阴,也不因无暇享受生活而虚度光阴。

所以说,计算人生,不是要用减法计算它的长度,而是要用内心感受计算它的“利润”。

每日文摘 高贵的自由

不久前,英国首相布莱尔偕夫人来到法国西南部的一个小镇度假。虽然是首相夫妇大驾光临,但小镇依然我行我素,该晒太阳的晒太阳,该谈恋爱的谈恋爱,每个人都生活得自在而有序。明知布莱尔是个“大人物”,但大家仿佛不当一回事,因为众生平等。布莱尔喜欢泡吧,小镇惟一的一家酒吧老板丝毫不给面子,按预定计划关门休假去了。不过,老板仍然很礼貌地在酒吧门口留下这样一张字条:“欢迎布莱尔先生和太太,很抱歉,现在我们在放假,假期结束后我们会回来的。很抱歉!”

另一件事是我姑妈从德国“带”回来的:德国政府订立新法规,要求猪农们必须遵守以下一些条例——猪农每天至少花20秒,即早晚各10秒,跟每一头猪相处;每头猪都必须接触到光线,冬季时更要提供额外光源,以免它们心情忧郁;给每头猪提供两三个木头玩具或稻草人作为消遣,以防它们无事生非打架……这似乎有点难,但德国人做到了,因为法律是神圣的。他们信仰法律。

人的一生要面对许多人要经历许多事,但无论如何都要活得自由而高贵,其实这也不难,学会平视权威,你会变得气宇轩昂,即高贵;学会尊重法律,你会活得心安理得,即自由。

第7篇:

上一篇:人保财险公司介绍下一篇:钢结构施工组织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