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灾后重建

2022-09-2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网络灾后重建

灾后幼教重建笔谈(八则)

幼儿教育社会价值再认识

冀彩虹

在与四川灾区灾民安置点村委、居民等接触中,我们开始思考这一特殊时期学前教育的社会价值。在为期10天的项目活动中,我深深体会到,在这个特殊时期,幼儿教育有其独特的社会价值。一是加强了灾区人民的生活信念,流动幼儿园成了传播爱的平台。在流动幼儿园开展活动时,我们听到最多的字眼就是“谢谢”。灾区人民并不仅仅是感谢我们对孩子的帮助,更多的是感谢人们对整个灾区的关注。二是密切了灾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使灾民受创的心理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抚慰。项目工作组的教师在组织活动时,常常邀请在场家长参加亲子活动。孩子从第一天的紧张、排斥发展到欢笑、不舍,家长从拘束、旁观到逐渐开始参与活动,和我们交流,这些变化正是灾区孩子与家长心理得到一定慰藉的表现。三是增强了灾民对当地政府的信赖,“类社区式”的学前教育得到有效尝试。在基础设施还不完备的板房区,以村委为联络主体的“类社区式”学前教育为灾区幼儿教育重建提供了很好的思路。此外,流动幼儿园开展活动引起了当地的广泛关注,一定程度上也提高了人们对学前教育的认识。

应重视灾后儿童的健康教育

王 滨

据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报告,汶川大地震前四川儿童的卫生和营养状况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地震后,灾区儿童更有可能受到各种疾病的威胁。灾后除需尽快恢复妇幼保健机构,关注板房灾民安置点的环境、卫生之外,还应加强对散居在板房区的学前儿童及其家长的健康教育。

首先要培养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家长应正确指导儿童使用板房区的卫生设施。教育孩子不随地大小便,便后要立即洗手等。家长还要培养孩子的个人卫生习惯,如勤剪指甲、勤洗澡、勤换衣、饭前洗手等。

其次要培养良好的饮食习惯。相关部门应充实家长的健康饮食知识,尽可能保证儿童的饮食卫生、均衡、富有营养。如教育孩子不喝生水、少吃零食,一日三餐定时、定点、定量等。

第三要培养良好的安全意识。要加强对儿童的安全教育。灾民安置点存在很多安全隐患,如地面有的凹凸不平,有的长期积水等,儿童易摔倒、摔伤。另外,运送物资的车辆频繁出入安置点,孩子易遭遇意外。因此家长应帮助孩子合理安排好每日活动,避免孩子无所事事,在车前车后玩耍、奔跑,甚至追逐车辆等。

此外,成人还应关注孩子的情绪变化,经常拥抱孩子,对孩子微笑,让孩子时刻感到自己是被关爱的。

重视灾区学前儿童健康教育,当地政府和相关部门负有重要责任,除了可以通过编印健康指导手册、印发宣传画等进行宣传外,还可组织当地幼教工作者定期到灾民安置点进行家庭教育指导,从而使灾区儿童及其家长了解并掌握必要的健康知识。

尽快了解并掌握混龄教育的理论和实践要领

季云飞

对灾区幼儿园来说,选择混龄教育可能更多的是出于现实的无奈。板房幼儿园物资缺乏、幼儿和教师不断流失等现实原因使得灾区的幼儿园不得不选择混龄形式来开展教育活动。然而,对于刚刚经历了重灾创伤,生活和工作都经历了巨大动荡的幼儿园教师来说,如何有效开展混龄教育是一项巨大的挑战。

当混龄教育成为一种不得已的选择时,幼儿园教师们要坦然接受这一现实,变被动为主动。例如,主动阅读已有的相关理论资料,主动组织教研共同体,共同探讨和反思自己的混龄教育行为,提升混龄教育质量。第一次接触混龄教育的教师可以先思考如何在生活活动、游戏活动以及户外活动中开展混龄教育活动。至于集体教学活动,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采用适宜的分组形式,不强求全部采用混龄教育方式。比如,那些分享各自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的活动,可以让所有幼儿一起参加,教师注意发挥大年龄孩子的榜样作用,并对不同年龄的幼儿提出不同的要求;那些着重锻炼肢体表达能力的活动,教师可以组织小年龄的幼儿参加;而偏重于认知挑战的活动则比较适合大年龄的幼儿参加。另外,教研机构应该为灾区的幼儿园教师提供足够的、有效的、针对性强的社会支持。比如,混龄教育有什么益处,如何分组编班,如何选择教育内容,如何开展教育活动,如何评价混龄活动中幼儿的发展等都应作具体细致的说明和指导。如果条件许可,可编制带有鲜活案例的说明手册,组织各种范围的培训和讨论活动,或组织现场观摩活动,以有效提高教师的混龄教育能力。

如能对混龄教育进行有意识的探索与实践,灾区学前教育有可能会开辟出一片新天地。

灾后重建中幼儿园要加强安全教育和管理

仲 杨

灾后幼儿园安全教育和管理也是幼教重建的重点之一。

灾后幼儿园安全教育和管理既是幼儿园的本职工作,也是幼儿园求生存求发展的首要任务。灾后幼儿园安全教育和管理有三方面工作需要加强。

一是对环境和设施方面的安全管理。幼儿园管理者要勤查教学、生活设施和设备等的安全状况,及时排除户内外活动场地的不安全因素。宜通过责任到人的方式,将班级和公共场所的安全检查落实到每一个岗位、每一天,同时争取在第一时间做好整改工作,以做到防范在先,确保安全。新修园舍,要根据国家有关园舍建造标准,加大监督力度,特别要保证达到幼儿园园舍的特殊安全要求。例如,疏散通道要畅通,疏散标识要明显、规范。

二是日常安全管理。幼儿园要组建危机管理组织,切实有效发挥职能。要制订应急预案,加强与教育、消防、卫生、公安、交通等相关部门的合作。要善于总结本次灾后救援中的经验,以吸取教训。

三是日常安全教育。要加强教师培训,加强对发生几率不大但后果较严重的灾难、事故的安全教育。安全教育的形式宜生动多样。教师要有意识地在相关活动中渗透安全教育内容,或开展安全主题的游戏活动,通过创设具体的情景案例引导幼儿讨论和分析其中的安全问题,根据安全主题边讲解边演习。

灾后师生心理问题及应对

左志宏 席居哲

地震过后,灾区幼儿园教师容易出现一些心理问题,如闪回、惶恐不安、反应过度、焦虑、自我负罪感等。灾区儿童除会出现闪回、恐慌、过度反应等与成人相似的心理问题外,还会出现诸如哭闹、怕黑、退行(如尿床、吮手指、黏人)、食欲减退或增加等行为反应。此外,外界对灾区儿童的过度关爱会引发一些次生问题。如可能导致幼儿滋生不劳而获的念想,对礼物无休止的期盼,从而破坏原有的良好习惯、不适应奖罚分明的制度等。

幼儿园教师要积极关注上述问题,不仅要尽快调适自己的心理,更要肩负起指导和帮助幼儿解决心理问题的责任,促进幼儿身心健康成长。

首先要相互宽容,彼此关爱。在幼儿园中努力营造起关注、关心、关爱的和谐氛围,创造温暖、温馨、温情的舒适环境。

其次要多组织活动,培植希望。从组织形式上看,应以多人集体活动为宜,活动氛围应安全舒适、温暖关怀、团结友好、富有归属感。避免进行竞争性活动和设计具有惩罚倾向的环节。从活动内容上看,压力应对技术和生命能量教育应成为灾后重建阶段心理干预的重点。应认识到这些活动内容和组织形式不但在灾后重建阶段适用,在以后的生活和工作中同样适用;不但适合本人,也适合家人和朋友。

另外,教师要掌握技术,自我调适。对教师个人而言,掌握一些自我心理抚慰的技术也十分必要,可以放松自己因灾后繁重的重建工作产生的紧张情绪。最简单的放松方法就是深呼吸,通过深呼吸和对呼吸有节奏的调整来达到放松的目的。也可以让自己舒适地坐在椅子上或躺在床上,用内部语言暗示自己有一股暖流从头顶缓缓流过全身各部位,尽力去体会它所带来的温暖与舒适,暗示自己的全身在一点一点地放松下来。问题严重者则应积极主动地寻求专业心理辅导机构的帮助。

给家庭教育留点空间

韩春红

灾后的家庭教育有两个问题比较突出。一是家长如何安抚孩子的心理创伤。一般而言,家长震后忙于重建家园,如果缺乏意识,难以有充分的时间和精力安抚孩子。有的家长因为要外出打工,又不得不与孩子分开。还有的家长觉得板房条件差,将孩子送到没有受灾的亲戚家里寄养了。殊不知,灾后孩子更需要父母的关爱,这比为孩子提供基本的生活条件更重要。二是有很多孩子被父母或家人送到寄宿制幼儿园生活了,孩子与父母团聚的时间间隔一般都很长,少则一个月,多则一个学期。这些孩子因长时间与父母或家人分离,与父母或家人之间的感情相对淡漠,心理安全需要无法得到满足。事实上,地震过后,孩子如果远离父母或家人,他们对安全的心理需要更强烈。

面对以上问题,我们需要采取一些策略来改善家庭教育环境,以促进灾区孩子的健康发展。首先我们要加强宣传,提高家长自觉承担家庭教育责任的意识。很多家长在接受了我们组织的家长咨询活动后,充分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自觉承担家庭教育责任的意识大大提高了。其次要向家长介绍一些行之有效的家庭教育方法。在板房幼儿园里我们发现,许多家长和孩子难以玩到一块儿,他们不知道该如何陪孩子玩。通过指导,这些家长开始能够和孩子一起快乐地做游戏了。实践告诉我们,幼教工作者应该为家长特别是为灾区的家长提供一些行之有效的家庭教育方法,以帮助他们更好地开展家庭教育。

灾区学前社会教育的“特殊与平常”

古秀蓉

灾难情境中的人道关爱来得快,来得浓,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更要强调理性原则下的人道关爱,这种理性,就是教育的基本理性原则,要关注“教”与“学”双方的心理。表达爱心要以适合孩子接受的方式进行,要向有利于其身心发展的方向趋近,具体到学前教育内容上,主要是社会教育领域中的“教与学”。

社会教育,目的是把孩子培养成一个正常的社会人。社会教育的情境千差万别,但总的教育目标一致,不能因为发生灾难而暂时放弃教育目标。灾难情境中的学前社会教育有常态情境中难以得到的资源,比如亲身体验到的人与环境、自然的密切关系,特殊灾难情境中的自我认识,频繁来往的外来援助人员以及作为灾难当事人体验到的与他人、民族、国家和世界之间的关系。所有这些都可以成为灾后独特的社会教育资源。只要教育者注意理性提炼,寻找适合的教育方式,就可以在灾难情境中对儿童开展有效的社会教育,如感恩教育、生命教育、合作教育,等等。

具体来说,学前社会教育的五条总体目标在灾难情境中都能找到相应的资源,但在方法上应遵循“小环境”的就近原则。例如,要注重培养幼儿遵守规则的意识和自信心。灾民暂时集中居住这一情境为教师提供了很好的“公民教育”机会。集中居住使孩子的群体游戏机会增多,教育者如能随时开展合适的群体游戏,有针对性地在游戏中让孩子发现自己和别人的长处,对他们建立自信心大有好处;注重培养幼儿与同情心相关的交往、互助、合作与分享等意识和能力。灾难之后的一系列体验本身就是最好的教育。教师可以随时利用具体情境让孩子们懂得,自己是“爱”与“被爱”的集合体;注重培养幼儿的责任意识。教师可及时引导孩子勇敢面对现实,尽自己所能分担家庭责任。教师更应让孩子懂得学习就是他们自己的责任,没有谁能替代,只有自强不息,不断学习,才能成功面对人生。

灾区幼儿园重建可以“流动幼儿园”为过渡形式

陈 思

流动幼儿园的工作模式带给当地幼教工作者很多启示。作为“流动幼儿园”项目工作团队的一员,我认为流动幼儿园的工作模式可为灾后幼教重建提供一种幼儿园组织形式方面的新思路。

震后的特殊环境决定了在短期内开办具备完善教育设施的幼儿园是不现实的。在这种情况下,许多幼儿园鉴于幼儿的午餐、午睡等问题无法解决,只好一关了之,从而使大量灾区儿童失去了接受早期教育的机会。早期教育机构良好的硬件条件固然是提供优质教育的重要补充,但在震后校舍、教具等资源都极度缺乏的情况下,凭借简单的板房和教师自制的教玩具,也完全可以为儿童提供发展必需的支持,为他们带来有益的学习经验。因此,在灾后重建这段时间内,流动幼儿园可作为一种过渡的幼儿园组织形式,以最低限度满足儿童的学习和受教育需要。

作者:冀彩虹

第2篇:灾后文化重建模式研究(一)

[摘要]本文认为,在“5·12”汶川特大地震灾后重建的过程中,文化因素贯穿到各个方面,影响着灾后重建的进度、方向、形式和结果。在重建之初,文化重建就纳入整体规划之中,并形成了汶川地震重建的独特模式:保护利用式重建、城乡互渗式重建、原地起跳式重建、创意植入武重建、主题反差式重建、产业延伸式重建、复合多样式重建、科学教育武重建、机制创新武重建等。“五民”模式等是四川灾后文化重建的基本路径,是从实践中提炼出来的值得后人思考和借鉴的基本经验。文章分为“春回大地·春歌如潮·春暖花开”三部分,我们将陆续刊发。此为文章第一部分。

[关键词]汶川地震;灾后重建;文化模式

[

人类生活的这颗蓝色星球,一直与灾害相伴。中华大地经常受到自然灾害的袭击,我国是自有文字以来地震灾害记录保存最完整的国家。许多神话传说反映出中华民族战胜自然灾害的不屈精神。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淫水”,我们的祖先依靠顽强的精神和坚忍不拔的毅力,战胜地震,水旱灾害,努力还人间一个安定的生存空间;炎帝少女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㈨,于是化身精卫鸟“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向恶劣的自然环境发出挑战;大禹面对“汤汤洪水方割,荡荡怀山襄陵,浩浩滔天”的洪水,“三过家门而不入”,走遍大河上下,用神斧劈开龙门和伊阙,凿通积石山和青铜峡,使河水畅通无阻,百姓安居;后羿时“十日并出,焦禾稼,杀草木,而民无所食”,为救苍生,后羿一连射下九个太阳,从此大地气候适宜,万物得以生长。在古四川历史上也有“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的抗震抗灾的英雄描述,这是五丁力士在蜀山大地震的灾难面前开辟蜀道石栈,不惜牺牲自己的英勇精神的艺术写照。这些神话传说和文献记载都是华夏祖先勇于抗争,不屈不挠,以大智大勇战胜大灾大难的生动展现。

纵观世界文明史,中国、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四大文明古国,唯有中华民族不断战胜天灾人祸,没有发生中断或断裂而沦为“失落的文明”、“湮灭的文明”,开创了世界文明史上独一无二的多元一体、连续进化的综合创新模式。这一文明奇迹来自于中华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的“团结统一、独立自主、爱好和平、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和民族传统。中华文明一以贯之的民族血脉、精神内核和文化因子,始终成为中华儿女同各种灾难做不屈不挠斗争的强大动力。“5·12”汶川特大地震袭来,同样摧不垮中华民族这种伟大精神,相反,正是在这种民族精神的召唤和激励下,引领我们战胜这场旷世奇难。“任何困难都难不倒英雄的中国人民”,胡锦涛总书记喊出的这句气吞山河的豪迈口号,正是“自强不息、顽强拼搏,万众一心、同舟共济,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的集中体现。它鼓舞激励着全国人民和四川人民,在巴蜀大地上谱写出一曲惊天地、泣鬼神的抗震救灾的壮歌。

汶川特大地震过去两年多,四川人民与全国人民一道,创造了人类灾后重建史上的人间奇迹。文化重建作为灾后重建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灾区人民重拾山河、重振天府,建设精神家园的重要推手。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在全国各族人民和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在四川全省干部群众的艰苦奋斗下,灾后文化重建工作,随着整个灾后重建过程的阶段性发展,遵循文化发展的自身规律,逐步探索出自身发展的特点和经验。这就是:既注重发挥文化抚慰精神的应急作用,又着眼于灾区精神家园建设和人的全面发展的长远功效;既注重文化设施的及时恢复重建与新建,又着力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长远建设;既注重文化产业的创新打造,又着眼于文化与经济社会发展的渗透融合;既注重对民族文化的保护与再现,又着力于提升本地区文化的新发展与现代化;既注重学习吸收援建者的先进理念和思想,又着力于本土地方文化与援建地的地域文化的交流和融合。概括起来说,灾区文化发展全面融入灾区政治、经济、社会、生态建设,形成“五位一体”的发展格局,从而极大提高了灾区的文化软实力,“复苏与发展并举,特色与融合齐飞”,形成了“文化安民、文化富民、文化惠民、文化利民、文化强民”的“五民模式”。这是四川灾后文化重建独特的文化样本和发展型重建模式的重要特点。

一、春回大地:灾后文化重建的主要特点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巴蜀大地,山摇地动,一片废墟,从常态沦入苦难;两年来的灾后重建,浴火重生,脱胎换骨,从悲壮走向豪迈。

“春回大地千峰秀,日暖神州万木荣。”灾后重建生机勃勃、春色满园的景象,无疑将在人类灾后重建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作为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性最强、波及范围最大的一次地震,汶川特大地震灾后重建没有先例可循,没有经验可依,完全是一次探索性的、全新的重建任务。面对这样的严峻局面,党中央提出“三年重建任务两年基本完成”,如此紧迫的时间,如此繁重的任务,对文化重建来说是一次巨大的考验。文化战线的全体工作者,在党委政府的领导下,以高超的智慧、高度的责任感、高远的境界,从以下六个方面着手灾区的文化重建:他们未雨绸缪,将文化设施重建纳入重建总体规划,生动体现文化自觉;他们疗救伤痛,用文化活动抚慰群众受伤心灵,深刻体现文化自省;他们跨越发展,使文化事业普遍均等全面提速,充分展现文化自生;他们超越常规,将文化资源重组转变为产业发展方式,务实体现文化自立;他们海纳百川,使文化建设区域融合产生聚集效应,真切呈现文化自强;他们斗志昂扬,使精神家园凸显中华民族精神力量,大力彰显文化自信。他们用最新的理念、最快的速度、最优的绩效,在灾区的断壁残垣上描绘出一幅幅波澜壮阔的时代画卷。

(一) 战略布局,文化设施纳入重建总规

汶川特大地震使四川灾区的文化系统遭到巨大破坏,受灾地区的文化基础设施受到严重损毁,文化遗产损失不可估量,文化产业和文化市场受到严重影响。灾情发生后,在抗震救灾的同时,党中央、国务院迅速制定各项重建规划,将文化设施纳入灾后重建的总体规划。《国家汶川地震灾后重建规划工作方案》和《国家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将文化设施建设融入到灾后重建的各个方面,在城乡重建规划中提出优先恢复重建的是公共服务设施,这其中包括满足灾区群众基本文化需求的覆盖城乡的各类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在产业重建规划中提出恢复发展文化产业和实施重振旅游工程,通过文化旅游产业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其中包括建设文化产业基地、打造优势文化品牌、发展创意农业的基础设施;恢复重要景区景点、打造民族特色旅游城镇和村落、恢复发展以农家乐为主要形式的乡村旅游设施,恢复重建受损的演出展览,创意动漫,图书音像发行分销、文化娱乐、艺术品经营等网点设施。

在这些规划中,文化设施占有重要地位,而对于一些受灾极重的城镇和乡村,不论是原址重建还是异地重建,更是将文化理念和文化元素融入整个重建工程,建成后的新城和新村本身便成为一个新的文化景观,成为灾后重建的文化标识。

1 文化设施纳入城乡重建

在受灾地区的文化局、文化馆、图书馆、影剧院,乡镇综合文化站、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基层服务点中,有78万平方米全部夷为平地,10.7万平方米成为危房,16.9万平方米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损毁设备11565台(件、套)、图书67万余册。在灾后重建中,四川将文化设施纳入城乡重建规划中,灾区重建资金投入向公共文化建设倾斜、向农村文化建设倾斜,打造特色鲜明的文化新地标,构建全方位文化覆盖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实现和维护灾区百姓的基本文化需求。

文化设施纳入城乡重建规划,主要体现在合理布局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特色文化地标。地震发生后不久,文化部向地震灾区及各对口支持省份下发了《公共文化设施灾后重建规划指导意见》,要求灾区安置点板房达到1000户,相关援建省、市援建一个板房文化站,同时,对图书馆,文化馆、影剧场(团)、广播电视、新闻出版、乡镇综合文化站等各类文化设施的恢复重建提出了具体的指导意见。例如汶川县博物馆便是广州援建威州镇的最大援建项目,邀请上海世博会中国馆的设计者何镜堂院士提出概念方案,黑色的片岩、红色的外墙、高高的碉楼使这座充满民族风格的现代博物馆成为汶川县城一个亮丽的文化新坐标。青川县地震博物馆与地震遗址公园,由浙江省援建,其“5·12”建筑形状的独特造型,由废墟上挺立走向重生和大爱,崛起的层层递进展示的创意,成为独具一格的文化标志。基层的乡镇综合文化站是老百姓的文化之家,四川省在地震后不久后即出台了《四川省乡镇综合文化站设计方案》,规定文化站的重建原则是“实用、美观、经济”,每个文化站建筑面积不低于300平方米。《方案》提供了9种文化站的“户型图”,充分考虑了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汉族风格的建筑,或者是围合式外廊布局,或者是经典而时尚的平面布局,或者以白墙、灰砖、木材实现简约风格,或者以川西传统建筑形象辅以天窗,实现功能和节约能源的最优:藏族风貌建筑不离传统样式,而装饰细部又有时尚处理,藏式风格鲜明又不失时代气息;羌族风貌建筑庄重羊角和白石头崇拜的文化符号再现,在材料选择上本土化,注重与周边建筑的融合。在重建的公共文化设施“四级文化圈层”中,重建的106个图书馆、文化馆和1177个乡镇综合文化站,使受灾地市、县、乡、村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基本形成。这些文化基础设施都融入了最先进的设计理念、最新的建设技术和施工工艺、最先进的管理服务功能,同时又注重了本土文化与民族文化特色的再现,很多设施焕然一新,新颖夺目,成为当地的地标性建筑。不少县镇的灾后文化重建项目资金,比新中国成立六寸周年来的总投资还要多,相对灾区震前公共文化设施的状况,跨越了二三十年。

文化设施纳入城乡重建规划,还体现在将各种先进的文化理念和生活方式融入到新农村建设中。在农房重建中融入文化理念,把房屋风貌改造、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农村基础设施等配套结合,通过新农村建设,进一步改善群众的生产生活环境;在农业基础设施恢复重建中融入文化创意,围绕特色农业资源,抓好农业产业恢复和发展,打造创意农业;在新农村精神家园重建中融入文化元素,充分发掘当地文化的优势,结合历史文化资源,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特色文化。例如,彭州市的阳平村,既有川西民居风格的坡屋顶,又有现代农村建筑风格的特色外墙和栏杆,还有道教天师正一道二十四治第一治阳平观的文化地标的再现,墙上的水墨画、古代诗词透露出浓浓的书卷气;绵竹市的棚花村,农房墙上单纯艳丽、浓重明快的绵竹年画随处可见,集年画生产、展示、交流、销售等为一体的年画传习所凸显出绵竹年画独特的艺术魅力;北川县猫儿石村与吉娜羌寨,依山就势、层层叠叠,与自然山水融为一体,稳重雄伟的羌族雕楼上“羌”字彩旗迎风招展;石椅羌寨显示独特的羌寨多元色彩与四合大院的结合,成为羌族歌舞、祭纪、娱乐、饮食、咂酒集于一体的羌族风貌游乐的体验地。青川县枣树村,农房建设要求“安全、经济、实用、节地、特色”,农家小院多为“灰瓦房、白粉墙、木兰花窗”,屋前重新栽植的花草已经绽放出鲜艳的枝叶和花瓣。青川县东河口是受灾最重的震难天冢的所在地,那里的地震遗址公园木栈相连,肃穆的地震遗址与周围重建农家的新颖川西民居,在文化内涵上十分协调。

截至2010年11月底,四川全省共有1014个公共文化基础设施重建项目开工,占项目总数的93.5%,完工项目812个,占项目总数的75%,完成投资18.5亿,占规划总投资的70.9%。54个文化产业项目开工,占项目总数的87.1%,完成投资7.5亿,占规划总投资的44.3%。文化市场服务网点恢复重建任务调整后数量为1575个,已全部完成恢复重建并提供服务。文化遗产抢救保护中央基金25,1亿元已全部到位,39个重灾县的245个不可移动文物抢救保护工程,博物馆、文管所维修、加固工程,少数民族村寨保护工程已全部开工,其中72项已经完工,近80项即将完工,已完成投资额为14.45亿元,占国家核定资金的59.66%。根据国家有关部门审定的《“5·12”汶川地震遗址遗迹保护及地震纪念馆规划建设方案》,北川老县城、汶川县映秀镇、青川县东河口、绵竹市汉旺镇、都江堰市虹口镇深溪沟纳入保护,并建设北川地震纪念馆、映秀镇震中纪念地、汉旺东汽地震工业遗址纪念地、青川东河口地震遗址公园,深溪沟地震遗迹纪念地(即“一馆三地”),遗址保护及纪念馆建设资金估算9.36亿元。北川老县城青川东河口和映秀、汉旺地震遗址已于2010年明12日实现了局部开放。特别是以世界文化遗产都江堰古建筑群保护工程为代表的一批重点文物抢救保护工程,于20l0年11月19日正式竣工,不仅增强了灾区人民重建美好家园的信心和决心,而且进一步彰显中国政府的文化责任,对于增强国家软实力具有重要意义。

2.文化设施纳人产业重建

文化设施重建被纳入四川全省产业重建规划,新增了41个文化产业项目,为四川文化产业振兴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

灾后重建刚开始,广元市就决定将千佛崖景区建设纳入灾后重建总体规划,投资近4亿元,将千佛崖景区打造成以石刻造像景观为核心,集旅游观光、休闲度假为一体的综合性文化产业园区。广元市千佛崖是四川省境内规模最大的石窟群,距今已经有1500多年历史,是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因为成功纳入国家灾后重建“总盘子”,总投资2000多万元、全长600多米的108国道千佛崖隧道落成通车。千佛崖周边的400多亩土地也作了平整,一系列旅游设施和文物保

护工程逐渐上马,全新的文化旅游景区展现出独具魅力的风采。

通过将文化设施纳入产业重建的总体规划,大手笔的文化产业项目遍地开花:中国成都现代印务基地2009年开工以来,已投入2.2亿元;总投资5亿元的四川新华发行集团总部基地“新华之星”项目进展顺利……经过中期调整,四川灾后重建的文化产业项目由原来41个上升到62个,上亿元的项目超过半数。

3.文化设施纳入城镇重建

受损严重的北川、青川、汉旺、映秀等城镇都在原址甚至异地整体重建。在重建过程中,规划设计者们充分考虑当地文化特色,在城镇整体规划建设中融入文化元素,使重建的新城镇散发出浓厚的文化韵味。

作为震后唯一一个整体异地重建的县城,北川新县城无疑是灾后重建受世人关注度最高的工程,同时也是文化重建中最具亮点的文化工程。北川新县城涉及到城镇安居、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生态绿化、文化旅游、产业园区等6大类82个项目。北川新县城的每一栋建筑、每一条街道、每一个角落无不与文化相关。纵贯县城的新北川大道、滨河路、新川路、禹龙路平展如镜,车辆往来不断,路旁绿树成行,花木葱茏;北川人民医院、永昌二小、老年活动中心、民生大楼、敬老院、福利院、羌族特色步行商业街、文化中心、体育中心、影剧院、抗震纪念园等一座座建筑风格各异,羌味浓郁。永昌第二小学的校门以羌族图腾羊头的模式设计,厕所、茶楼、亭阁等公共服务设施外墙上镶嵌着一片片漂亮的羌寨石,北川文化中心呈“品”字形分布的三座建筑仿佛一个羌寨聚落,羌族特色商业步行街口矗立的两座碉楼簇拥着一座羌式挑檐拱门;北川羌族民俗博物馆由澳门援建,按羌寨逐级登山形状设计,富有特色。新城专门设计建设“爱心大道”、“爱心公园”,生动展示“爱心文化”。擂鼓寨将设计羌源公园。北川新县城已经成为城建工程的标志、抗震精神的标志和文化遗产的标志。

将文化设施纳入灾后重建的总体规划,这是文化自觉意识的生动体现。灾后重建突出文化设施的重建与整个灾后重建的相互联系,体现了灾后重建的战略意识、大局意识和整体意识,从文化重建和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的角度,高起点、高品质的推动公共文化设施的现代化建设,全面提升硬件建设和服务能力,极大地提高了灾区文化发展能力。

(二) 精神驰援:文化抚慰发挥独特功效

汶川特大地震使中华民族紧密团结在一起,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空前高涨,不屈不挠、顽强拼搏、团结互助的伟大民族精神充分展现,这笔宝贵的精神财富为经济社会发展和家园重建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地震发生后,受灾群众的“心灵家园”建设成为文化重建的迫切任务和重要内容。地震中许多群众痛别家人,痛失家园。四川通过有效的精神文化生活和心理救治,让受灾群众走出悲痛的心理阴影,抖落一身尘埃与伤痛,正确认识灾难,勇敢面对困难,坚定生活信念,重新投入到抗震救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进程之中。

1.文化服务带来精神温暖

地震发生后,灾区群众被及时安排到公共安置点,住进活动板房,他们因失去亲人而痛苦,因失去财产而焦虑。在这一特殊时期,文化发挥着安定人心、疗治伤痛的特殊作用。

地震发生后仅3天,四川省文化部门就立即在全省重灾乡村启动“文化安民”行动。快速启动了“十万场公益电影进灾区安置点放映活动”,向51个受灾县赠送51辆公益电影流动放映专用车和491套数字电影放映设备,为灾区集中安置点购买10万场电影放映场次。仅在灾后一个多月内,264支电影放映队高扬“精神家园与生活家园同步建设”的旗帜,先后深入成都、德阳、绵阳等6个市、州的40多个重灾县的乡村和受灾群众集中安置点,就放映电影近1万场,观众达到540多万人。组织全省各级文艺表演团体在灾区开展各类文艺演出950余场次,建设集中安置点文化服务站780个,提供流动图书18万余册,开展巡回艺术展览1200余场。组织捐赠各类图书6万余册,分发各类抗震救灾资料19万余份。同时,从乡镇文化专干、志愿人员中选聘文化协管员,开展日常性报刊阅览、图书借阅、信息咨询、文化培训、电影放映等文化服务,满足灾区群众读书看报、看电影、获取信息的基本文化需求。组织灾区群众因地制宜,开展自娱自乐的群众性文化活动,满足他们参与大众文化活动的基本需求,文化的功能作用得到彰显和发挥。

2008年5月18日晚,5.5亿中国观众和全球49个国家和地区的电视观众一道,通过现场直播,收看了全国宣传文化系统《爱的奉献一一2008年抗震救灾大型募捐活动》。宣传文化界人士深情演出、慷慨捐款,爱心的传递,让人泪浸衣衫。亿万中国人随之心潮激荡,无数条捐款热线,汇聚起巨大的物质和精神洪流。这台晚会参与演出的人数之众,收看的观众之多,募款数额之大,在中央电视台多年来举办的晚会中都是少有的。舞台上书写的是抗震救灾的恢宏画卷,承载的是全国人民对汶川特大地震后灾区人民的牵挂与祝福!2008年5月30日晚,由四川广播电视集团主办,四川电视台、凤凰卫视和成都电视台承办的《以生命的名义——四川省抗震救灾大型特别节目》很快上演,上百位明星参加。晚会除了明星演唱外,还讲述许多感人故事,包括9个老师带71个学生逃出地震的“长征”、敬礼小男孩郎铮的故事等。整场晚会极大地激发了广大观众抗震救灾、战胜困难的热情,成为文化抚慰心灵的生动写照。

2009年3月,随着板房文化站共享工程基本完成安装,四川省780个灾区安置点的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文化大餐。与此同时,四川着力创新文化服务新机制。通过“国有院团+民营团体”、“政府主导+企业埋单”等方式,调动国有院团积极性,提高百姓参与率。2009年春节是地震灾后的第一个春节,四川启动大规模的“2009年迎新春文化活动”,开展“文化暖冬”行动,半个月内送出2.3万场演出、1.7万场公益电影到灾区和社区;400多个共享工程服务中心、780个灾区板房文化站、2000多支农村电影放映队,把公益电影和科技知识送到灾区、乡镇、社区。在文化安民、文化乐民行动中,受灾群众的心灵得以安抚,一张张笑脸开始在灾区绽放,汇聚成了抗震救灾的强大力量。

正所谓“文化如水,沁入心灵”,四川通过一系列不同的文化服务给灾区群众带来了感同身受的精神温暖。

2.灾难诗歌抚慰受伤心灵

“5·12”特大地震发生后,诗歌以井喷之势,生动表达着迎接灾难、抗击灾难、抚慰心灵、振奋斗志的激情,成为人们的“心灵火把”。灾难当前,诗歌跟进,人们以质朴直白的语言铭记灾难时分,将哀痛沉淀为更深层次的对生命的认识和思考。“孩子/快/抓紧妈妈的手/去天堂的路/太黑了/妈妈怕你/碰了头/快/抓紧妈妈的手/让妈妈陪你走”,这首名为《孩子,快,抓紧妈妈的手》的诗歌在地震发生后的第一时间在网络走红,被人们在博客上、论坛中、短信里四

处传播。四川省政协主席、省抗震救灾指挥部驻广元工作组组长陶武先在亲临一线指挥抗震救灾的同时,写下不少抗震救灾的诗词。他的《震情三首》“通过援情、医情、居情三个片断的生动抒写,再现地震发生后的大悲与大难,大爱与大义,令人刻骨铭心。在这段时间里,社会各界人士纷纷写诗哀悼震灾中的遇难者,歌颂抗震救灾中感人的事迹,表达灾难面前人们的真爱与坚强、温情与希望。每天都有成千上万的诗作从人们的心底涌现,在各种媒体发表。很多报刊都在第一时间出版抗震救灾诗歌专号或专辑,博客和一些诗歌网站的论坛成为最积极迅速的传播载体,使人们的写作冲动相互感染、激励。据统计,地震发生后的一年内,全国共有70多家出版社策划、编辑、出版了100余种地震诗集,形成在中国出版界多年来少有的“地震诗集井喷出版”现象。

诗歌不仅在漫卷,而且与精神鼓舞相结合。诗歌最大限度地跟朗诵等表演艺术形式结合了起来,从北京到各地方、各个部门都在举办专题朗诵会,即便本来是别的主题的活动也插入诗朗诵。如5月17日在中国诗人俱乐部举行散文诗朗诵会,5月19日在中央美术学院举行专题朗诵会,5月25日在中国现代文学馆举行朗诵会以及11月26日在北京大学举行两岸诗歌朗诵会等。2009年5月12日,由四川省社会科学院主办的“灾后重建与灾难学学术研讨会”在成都召开,这次学术研讨会打破传统会议开法,嵌入了“拯救与新生——诗歌朗诵会”,由著名主持人和研究生共同朗诵抗震救灾以及惠特曼、艾青、海子等中外诗人激发生活信念的著名诗篇。

地震诗歌潮使灾难诗歌不仅成为延伸坚强的思想载体,承载痛苦的心灵小屋,更成为了鼓舞斗志、激励抗震救灾的有力武器。激越的文学号角在灾难上空萦绕盘旋,蕴藏着激情澎湃的人文关怀和生命意识,让所有人都得到了巨大的精神鼓舞和安慰。灾难诗歌成为“救灾阵地的奇葩”,成为“温暖精神的小喇叭”,成为“抚慰心灵的创可贴”。

3.文化志愿者催生重建希望

地震发生不久,刘德华、郑秀文、容祖儿、张国立、冯小刚、陈道明、蒋雯丽等众多明星,先后赶赴重灾区的汉旺、绵竹等地,看望当地受灾群众和医护工作者。

地震发生一周年之际,许多文化界、演艺界名人组成慰问团,赶赴灾区。2009年5月8日,国际明星慈善行在成都举行,黎明、林志玲、李冰冰、黄奕、韩国艺人池珍熙等都将捐出心爱之物在成都义卖,支援灾区。5月10日,王菲、李亚鹏将在四川展开爱心大行动:在成都儿童医院探望用嫣然基金做唇腭裂手术的孩子,把助养的北川灾区女孩蒲虹学和朱春燕护送回北川家中,并探望北川部分灾区群众。5月12日,成龙和歌手刘媛媛前往北川中学参加国旗传递活动,并探访灾区百姓及救援部队、志愿者。

文化抚慰在灾后重建中发挥出特殊功效,这是文化自醒意识的深刻体现。以文化抚慰心灵、安定人心;以文化疏导心理,塑造信心;以文化化解矛盾,促进和谐。灾后文化重建的精神驰援,铸成了美好的精神家园。通过调集国家资源开展文化抚慰,突出社会主义主流文化和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特性,展示执政党的人文关怀,通过受灾地区干部群众、灾区文化工作者互助、互爱,疗救自我伤痛,重树生活信心,这是唯有文化才能做到的独特抚慰功能。

(三)普遍均等:文化事业实现全面提速

灾后文化重建注重文化事业发展,通过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努力实现城乡文化普遍均等发展,灾区的文化事业全面提速。

根据国家汶川地震灾后重建总体规划和中央、四川省委提出的恢复重建“三年重建任务两年基本完成”要求,各地按照精心组织、精心施工、精心管理的要求,建立健全工作机制,千方百计筹措资金,制定时间表,把好质量关,推动灾后文化恢复重建积极有序地推进。

四川灾区文化事业重建以政府为主体,以统筹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为目标,以构建公共文化网络为手段,积极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在成都,城乡一体的“15分钟公共文化服务圈”基本构成,实现文化活动中心、文化活动室在全市乡镇(街道)、村(社区)的全覆盖,并形成了支持城乡文化一体建设、长效发展的政策体系;在绵阳,三年内投入上百亿元,恢复重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文化基础设施和广播电视、公益出版等文化机构的重建,涉及项目多达6500余个,其中包括276个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和1200余个村级文化活动室;在阿坝州,文化重建以“文化惠民”工程的形式展开,全面启动104个乡镇文化站建设和涉及11个县的96个行政村文化活动中心的农家书屋建设工程;在广元,文化设施排危工程已全部结束,95%的公共的单位和文化经营单位开放服务,10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和227个农家书屋全面完工;在雅安,汉源县新县城地势最高处,集文化馆、图书馆和以富林文化遗址文物为主的博物馆等为一体的公共文化设施“文广大厦”成为地标性建筑。

灾后文化重建的大力推进,使四川初步形成了以省级公益性文化单位为龙头,市州为依托,乡镇、村为基础的覆盖全省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全省各级公共图书馆积极延伸服务,省图书馆巴蜀讲坛文化惠民百场公益讲座、成都市图书馆“金沙讲坛”、雅安市图书馆“雅州论坛”、广安市寅人文化论坛、都江堰市文君文化论坛等系列公益性讲座已成为四川省文化惠民的重要品牌。各级文化馆坚持“三贴近”,充分发挥群众文化主力军作用。

在“文化暖冬”行动中,以四川省文化馆为龙头,各级文化馆、艺术馆共组织180多支群众文艺小分队下基层,1700余场舞台演出、217场广场文化活动、180余场展览和2500余场民间艺术表演覆盖了全省所有市州和县(区市),延伸到2200多个乡镇。以四川省博物馆为龙头,组织了全省的博物馆联盟,为全省中小学生服务,取得很大成绩。四川首批12家博物馆纪念馆免费向社会开放取得显着效益,第二批39家免费开放工作正在积极推进。四川博物院开馆以来,平均每天接待观众3000人次以上,其余11家免费开放博物馆全年参观人数达500万人次,同比增长1倍。

在地震周年纪念活动中,四川省直文艺院团创作了以“弘扬抗震救灾精神”为主题的歌舞剧《不能忘却的记忆》、音乐剧《未来组合2008》、乐舞史诗《羌风》等重点剧目,在成都集中展演共计60余场,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以四川省曲艺团为主要班底的多支文艺小分队,在2009年国庆前后开展以“千里驰援·爱洒四川”为主题的慰问演出,感恩参加灾后重建的援建工作者,演出队行程2000多公里,演出20余场,观众达数万人次。四川省各市州也纷纷开展多种形式的纪念活动。成都、绵阳、德阳、广元等地震灾区分别以小分队、宣传队、演出团等形式开展慰问演出活动、举办抗震救灾周年纪念群众广场文艺演出或纪念晚会。

在社区文化重建中,四川各地党委宣传部围绕构筑和谐社区建设,把文化作为社区精神的

“魂”,把文化活动作为铸造和谐社区的载体,将社区文化建设和群众文化活动纳入规划,进行统筹安排。通过重建,社区图书阅览室、电子阅览室等一应俱全,一流的文化活动场所和健全的社区服务体系令人耳目一新。北川县羌族艺术团以羌族新风走向世界,在北京和海内外演出,受到欢迎。绵阳市涪城区铁牛街社区以社区川剧团为载体,在不断壮大川剧队伍、提高演技水平、培育川剧传承人上下功夫,组织开展各种川剧对外交流活动,并配合重大节日开展群众性演唱活动。同时,绵阳市艺术剧院也将该社区川剧团作为剧院学生的实践基地,大力培养新人,使优秀传统文化代代相传。社区还利用自身优势集结了大批专业人士,先后成立了“百凤朝凰”艺术团、“钧天古乐团”、“云萍舞蹈队”、“星海”艺术团等群众文艺队伍,并经常在铁牛广场开展秧歌、腰鼓、威风锣鼓、快板、古今歌舞等多种健康有益的文艺表演,把开放、现代、休闲、自娱自乐等健康向上的文化融入其中,吸引辖区广大居民群众纷纷走出家门、融入社区、展示自我。通过寓教于乐,搭起了传递健康文化的“红舞台”。2009年2月,铁牛街社区获得由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央文明办、文化部、中国文联联合颁发的全国“文化先进社区”荣誉称号。

文化事业在灾后重建中全面提速,这是文化自生意识的充分展现。通过文化重建体现了公共文化服务的基本性、均衡性、普惠性和便民性,在灾区基本建立起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文化生产和文化服务在重建中超越灾前水平,实现了城乡普遍均衡发展。

(四) 资源重组:文化产业转变发展方式

汶川特大地震灾区的文化产业重建面临两大困境,一是地震对文化产业和文化旅游景区的破坏带来困境,二是国际金融危机对文化产业发展带来困境。同时,由于文化产业以其智力经济的特性可以逆势上扬,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中的具有独特作用,灾后文化产业重建面临着新的机遇,那就是灾后重建和拉动内需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

1.多方合力推动产业集群发展

在灾后文化产业重建的过程中,多种资本、多方力量、多种文化形态同台竞技,汇聚成资源配置的各种理念和方式,推动灾区文化产业的集群式发展。

民间资本和外来资本成为灾后文化产业重建的重要力量。四川文化产业不仅向民间资本敞开大门,也向省外资本敞开大门。就在国家9部委《关于金融支持文化产业振兴和发展繁荣的指导意见》向社会发布不久,国家开发银行与成都签订备忘录,推动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建设,联合打造占地43平方公里的“成都东村”。在广元市昭化古城文化产业园区的打造过程中,当地通过机制创新,引入成都中大公司投资5000万元,使得昭化古城在短时间内顺利通过4A级景区验收。广元利州区民俗文化园1.2亿元投入也全部来自民间资本。

对口援建也是文化产业重建多方合力中的重要力量。汶川绵厩镇的大禹祭坛园区是广东珠海投资6000万元援建的综合性文化旅游景区,形成了祭祀、观光、休闲、商务等产业链条。在理县,桃坪、蒲溪羌寨、甘堡藏寨等分布在县境公路旁的若干文化风情点都被纳入援建项目。理县阿泽艺术团被湖南媒体整体包装,挺进湖南演艺市场。北川羌绣园是山东援建方与北川县委县政府合力打造的羌民族非物质文化产业项目。整个羌绣园占地21.5亩,建筑面积约2.8万平方米,总投资6600万元。羌绣园区有纯手工操作的羌绣作坊、电脑制花的现代厂房,羌民族文化表演的风情沙朗舞台,羌堡绣楼组成的风情步行街,同时还有具备文化保护和工艺传习功能的羌绣学校,是一家集羌绣工艺品、纪念品生产销售、羌绣产品研发、羌绣艺术家纺生产销售、民间艺术演出以及旅游服务等为一体的综合性公司,实现生产、销售、观摩一体化,力争在2015年实现产值5000万元,园区内可固定解决800人就业,带动2000多人就业。通过羌绣产品的开发销售,羌文化传播,羌族风情旅游等将大大带动当地的经济发展。

多种资本、多方力量带来各种理念和发展形式,提高了文化产业的竞争力,不断放大文化产业外延,推动文化产业集群式发展,给四川文化产业结构调整带来了千载难逢的发展契机。

2.产业崛起促进发展方式转变

文化产业的迅速崛起,推动了灾后重建进程,促进了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2010年“五一”小长假,刚刚开门迎客的剑门关景区接待游客13.5万人,旅游总收入3818万元。对于年财政收入只有几千万元的剑阁县,文化产业已成为剑阁灾后重建乃至整个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柱产业。作为古蜀道上的重要景点,剑阁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汶川特大地震后,当地借助灾后重建的契机,在国家和对口援建方的支持下,集中打造剑门关文化产业园,大幅度提升景区品味和接待能力。汶川特大地震中,绵竹年画产业基地、画舫几乎全部被夷为平地。但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从事绵竹年画产业由震前的300A,左右发展到2010年的2000多人;年产值从震前的200万元飞跃到2000万元。援建方江苏省,为绵竹编制了一个新规划,要把沿山地区发展成“东方阿尔卑斯”。绵竹沿山5个镇的旅游、文化等产业将因此连成一线。剑阁县和绵竹市只是一个缩影,震后四川省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明显扩大。

通过文化产业的恢复和振兴转变灾区发展方式。这是文化自立意识的具体体现。通过民族文化、地域文化的资源重组,不仅使原有的文化产业,如演艺、传媒等恢复发展,而且培育了一大批新型文化产业,如创意农业、新型农家乐等,打造了一批新的文化旅游景区,文化产业的迅速崛起,推动了灾后重建进程,促进了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

(五) 聚集效应:文化建设形成区域融合

灾后重建的对口援建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下独有的“集中力量办大事”的特殊机制,这一机制不仅令资金、人才、产业迅速从东部向灾区集结转移,使先进的改革经验与管理模式迅速在重建中推广传递,同时也为文化重建带来特色鲜明的文化融合。来自东部和中部地区的18个省市与四川18个重灾县结成对子,京派文化、海派文化、齐鲁文化、江南文化、燕赵文化、潇湘文化、中原文化、三秦文化等各种文化在巴蜀大地上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异彩纷呈。城乡文化的融合使都市文明为新农村建设推波助澜,区域文化的融合为巴蜀文化输入新的文化因子,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融合令历史文化与时尚文化相得益彰、交相辉映。这种全方位、立体化的文化融合,让四川从地震的阴影里迅速走出,带着新思路、新观念、新方式,踏上文化重建的新征程。

1.城乡文化融合缩小文化权益差别

灾后文化重建通过城乡文化融合,使城市与乡村在文化服务上的差别缩小。成都市通过“送文化、种文化”的形式使城乡享受同等质量的文化服务。成都市青羊区康庄社区是一个有3000多

居民的涉农新型社区。面对曾是农民的居民,社区提供了电脑、插花、美容等技能培训,帮助实现就业。在青羊区派来的“文化信使”带动下,社区成立了快板队、小品队、太极拳队、儿童滑轮队等特色文化队伍,社区居民已经完全融入到城市生活。在社区综合文化活动中心建设时,成都抓住灾后重建的机遇,推进硬件基础设施、文化服务机会均衡发展、享有,初步实现了城乡群众基本享有同质同量的公共文化服务。

在城市文化下乡的同时,乡村文化也在积极寻求走进城市。2009年5月,第二届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在成都开幕,非遗博览会特设“四川重灾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保护成果展区”,看羌绣艺人绣鞋垫,品雅安南路边茶,听梓潼洞经音乐,观桂花土陶制作……来自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得“羌族瓦尔俄足”表演获得第二届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太阳神鸟金奖。四川灾区传承人的活态表演与各种非遗项目资料图片交相辉映,丰富而精彩的成果展就像一首流动的人类文化史诗。

2.区域文化融合促进民族空前团结

援建方在灾后重建中带来了各具特色的文化样式,这其中既有在改革开放中形成的先进理念和工作精神,也有千百年传承下来的地域文化传统。灾区与援建工作者在灾后重建的合作中,使来自两地的不同文化交融在一起,形成崭新的文化景观和特有的文化现象。

负责援建什邡市的北京援建者,在灾后重建中体现出勇于争先的意识、尊重科学的理念和无私奉献的精神,促进了什邡人民观念的转变和精神的提升,与“感恩奋进、创新争先、诚信和谐”的新时期什邡精神交相融合,形成了情感相融、血脉相通的特有文化现象。这其中包括超越界限多方联动的“协力文化”、超出一般意义帮助与感谢的“感恩文化”、南北碰撞相互包容的文化交流等。北京援建者主动融入什邡人民之中,把自己看作“什邡人”,把什邡当成北京的“第19个区”,满怀的是担当、责任、奉献,体现的是认真、严谨、规范,丰富和完善了北京特有的“首都理念”、“首都意识”、“首都标准”和“首都精神”;什邡人民以有北京援建而自豪、自信、自强,满怀的是感恩、奋进、争先,体现的是抢抓机遇、爬坡上行、实干苦干,二者相互促进、相得益彰,成为又好又快推进什邡灾后重建、促进什邡发展提升的强大动力。负责援建广元市剑阁县的黑龙江省,在援建工作中一丝不苟、全心全意。黑龙江援建指挥部总指挥刘国会被剑阁人民称为“铁人指挥长”,“我们应该是剑阁最后一个搬出板房的人”、“我恨不得将百姓的房子用双手扶起来”,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北大荒精神让剑阁人民深受感动,赢得了灾区人民的良好口碑。

古老的文化传承也在灾后重建中迸发出交相辉映的美丽火花。当“诗仙”和“诗圣”千年之后重新聚首欢颜时,展现在世人面前的是同样悠久古蜀文化与中原文化的完美融合。江油市李白纪念馆在地震中受损面积达14000平方米,一些主体建筑受到结构性损坏;李白故居受损严重,建于1788年的故居建筑陇西院、粉竹楼山门、照壁全部坍塌;33.3米标志性建筑的太白楼在地震中也成了危楼,景区建筑损毁面积达1,66万平方米。河南援建指挥部派出数批救援专家考察后制订方案,将恢复重建李白纪念馆、李白故居列为“交钥匙”工程,按照国家一级博物馆和国家5A级旅游景区标准建设,从大门到内部建筑都追求唐代园林风格,“将唐风进行到底”。而最特别之处是在展示区内新增了“杜甫堂”。李白纪念馆副馆长敬道树说:这一设计思路是2009年2月提出来的,受到一些文博人员的质疑,认为少见先例,不太合适。但专家们在“会诊”中很欣赏这思路中蕴含的“大文化”、“大历史”观念,认为川籍“诗仙”李白与豫籍“诗圣”杜甫,在真实历史中就交情很好,洛阳相会已经传为千古佳话。如今李白纪念馆中新增“杜甫堂”,续写李杜所代表的源远流长的川豫情谊。

3.古今文化融合展现时代创新风貌

汶川特大地震灾区多是传统历史文化悠久的地方。援建者在工作中不仅保留当地的民族文化传统,又将现代文明的成果注入到援建工程中,使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灾区建筑的内容和外观都包含当地文化特色,建筑手法和材料都运用现代科技,住房、医院、学校、卫生院、福利院都是9度设防,可抗8级地震。

山东援建者在北川重建中立足羌族文化底蕴,同时又在建筑中注入现代文化符号,吉娜羌寨的重建充分体现了这个特点。吉娜羌寨既突出了地域和民族风格,又融入现代建筑科技工艺。由于羌族人崇尚自然,许多房屋是天然的白石砌墙,但这种不规则的白石墙经不起地震的考验,吉娜羌寨将现代防震技术运用到房屋建设的各个环节之中,地面设计成钢筋内撑,外面配以石墙,这就做到了传统不丢失,而抗震强度可达8级。设计图纸经过当地69户灾后重建安置居民的手手传阅,几乎“全票通过”。现在的吉娜羌寨被誉为“羌族的香格里拉”。

“一铺养三代”,本是广东商人的千年商经。这种商业意识在汶川灾后重建中与农耕文化形成奇异的碰撞与组合,以新的城镇格制和商业经营方式,培育了受灾群众的全新的市场观念和价值观念。汶川县水磨镇家家有铺面,形成了前店后居的新格局,为当地文化旅游纪念品、餐饮娱乐、超市等提供了条件,基本解决了群众再就业、转行从事服务业的问题。佛山市对口支持水磨镇恢复重建工作组组长刘宏葆说,我们不仅输血——捐资建房,更帮助当地造血一一解决群众生产生活问题。

对口援建体制实现的援建地区与灾区的文化融合,这是文化自强意识的精彩呈现。生活方式是最生动、最恒久、最具体的文化价值、文化生态和文化样式,援建单位将文化重建和灾区新农村建设相结合,使现代生活方式走进灾区,务实的精神和先进的管理思想、运作模式推动着灾区群众生活方式的变革。18种文化遍布四川灾区,从某种意义上说,这场冲击和融合的意义比“湖广填四川”和“三线建设”所带来的冲击和融合更广泛、更深刻、更具体、更深远。四川省委书记刘奇葆同志指出,对口支持是一尊不朽丰碑,生动记载了共建美好家园的坚韧历程。18个对口支援省市竭尽所能把心目中最美好的构想诗意地呈现在震区大地,促进了灾区城乡整体布局的优化和环境风貌的提升。

(六) 精神家园:文化自信彰显中国力量

都江堰二王庙在地震时殿宇垮塌,唯独李冰的塑像巍然不倒。不倒的李冰塑像成为四川人的一种精神象征。四川人民的精神家园基础来自于数千年巴蜀文化的积淀,这使得灾区群众在突如其来的灾难面前迸发出强大的民族精神。巴蜀文化是巴蜀地区的本土居民和源源涌进的外来移民在千百年间的历史长河中共同创造、培育的优秀地域文化。这种文化孕育出四川人忍辱负重、愈挫愈勇、敢为人先、智慧包容的精神气质。这种文化精神基因,_直都存在于四川人的生命血液中,每到历史的紧要关头,它就如滔滔的江水奔腾而来,如运行的地火井喷而出,焕发出巨大的精神

力量。“5·12”特大灾难,集中彰显了川人众志成城、大爱无疆的高尚品格,不屈不挠、勇于抗争的顽强意志,乐观豁达、知恩图报的人性光辉。所有这一切,都是灾后精神家园建设的根基和依托。

地震发生后,四川人以其在废墟中面对生死的从容坚韧,在震后救援中的无私奉献,在余震生活中的幽默豁达,在灾后重建中的自强不息,赢得了世人的赞叹。在灾后重建中,灾区群众大力弘扬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在统筹推进“加快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加快建设灾后美好新家园”的进程中,把精神家园建设融入灾后重建全过程,坚持创新、实干、奉献、开放,成为全川人民加快灾后重建的强大动力。

抗震救灾和恢复重建取得的重大胜利和辉煌成就及其蕴含的伟大抗震救灾精神,是中华民族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集中体现,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教材,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宝贵资源。诞生了灾后重建的历史奇迹的巴蜀大地,本身就是一个鲜活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培育的基地、开展民族团结进步的宣传教育基地和展示中国发展模式、发展理念、发展道路勃勃生机的窗口。地震遗址“一馆三地”建设项目规划方案已获省政府常务会议和省灾后重建委审定通过,开始进入全面实施阶段。通过建设北川地震纪念馆、映秀镇震中纪念地、汉旺东汽地震工业遗址纪念地、深溪沟地震遗迹纪念地,以更加集中地展示全党全军全国人民和四川人民抗震救灾的时代风貌和精神力量。

1.泰山压顶不弯腰

在德阳,从抗震救灾到恢复生产,再到灾后重建,灾区人民大力弘扬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他们创造的“不怕牺牲、敢于胜利,坚忍不拔、艰苦创业,自主创新、勇攀高峰”的“东汽精神”,创造的“坚定坚强坚忍不拔,敢想敢拼敢为人先”的“绵竹精神”,创造的“感恩奋进、创新争先、诚信和谐”的什邡精神,汇集成“厚德博爱、刚健自强、大气开放、创新争先”的新时期“德阳精神”,这些精神以其鲜明的时代特色标志着灾区群众在精神文化领域所达到的新高度。在绵竹市汉旺镇,不屈的东汽人灾后重建的速度令人咋舌。面对设备毁损过半、厂房一片废墟、人员伤亡惨重等困难,东汽人不认输、不放弃,而是迎难而上。震后第三天就参加招标会拿下3亿多元的订单,震后第七天就开始抢修设备,震后不到一个月汉旺基地就在余震中恢复生产……大灾大难面前,东汽人真正做到了“泰山压顶不弯腰”。灾难袭来时,面对生死抉择,东汽职工用勇于奉献、不怕牺牲的精神,毫不犹豫地为他人打开了“生命之门”,紧要关头用无私无畏的牺牲雕刻出了当代中国工人阶级的英雄群像。迎难而上、敢于胜利的勇气,是“东汽精神”的核心内涵;勇于奉献、不怕牺牲的果敢,是“东汽精神”的最新诠释;坚韧不拔、艰苦创业的决心,是“东汽精神”的坚强基石。“东汽精神”是在严重自然灾害和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下形成的一种勇于拼搏、勇于创新、勇攀高峰的精神,它是中华民族精神在抗震救灾中的升华。

2.大爱鲜花满地开

大爱文化、感恩文化是中华传统仁爱文化的重要内容,它流淌在中华民族文化的血管里,渗透在中华民族性格的行为中,是支撑中华民族历经沧桑、饱受磨难仍然繁衍至今并充满旺盛生命力的一种宝贵思想财富和精神意志。大爱是人类共同的价值追求,也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本质要求。大爱是人类自古以来社会普遍存在的一种精神状态,是人类在思考自身价值、前途和命运时所形成的关爱精神和实际行为。人与人之间相爱是人际和谐、团结、协作的前提,也是社会、团体组织和谐的前提。感恩文化作为一种以感恩为思想内涵以自觉回报为动机的特殊文化,能够增强吸引力、形成凝聚力、创造生产力、提高竞争力,对一个民族、国家和地区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四川人民切身感受到中华民族“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人间大爱。在灾后重建中,四川及时把握灾区干部群众感恩党、感恩祖国、感恩社会的情感诉求,大力倡导大爱文化、感恩文化,着力精神家园建设,充分发掘这一民族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

文化感恩,生动恒久,文化是四川人民对党对祖国对军队对对口援建者的最生动最真切的感恩形式。震后的北川县通过打造爱心灵魂工程,打造大爱圣城、国际爱都。规划建设中的世界级“爱心园”,紧靠北川老县城一侧崖边的玉皇山顶,一座设想中的圣坛将面向山崖北川废城。圣坛的建筑形式融合了羌族风格、汉式皇家祭坛形式、玛雅金字塔形式。在北川新城中还将拟建爱心城市公园、爱心礼堂,礼堂外有爱心人物雕塑。一条30公里长,80米宽的爱心大道从礼堂出发,穿出新城,直达废城。新城还拟建爱心湖、爱心桥,将羌族索桥和汉式的拱桥融合为一种新的统一风格,体现包容兼爱的民族团结精神。以此,展现生命至上、大爱无疆的伟大传奇,铭记人间大爱、义薄云天的无私援助,彰显人性升华、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展现中华民族风貌,构建人与自然的和谐家园。

汶川特大地震一周年和两周年之际,四川省委组织大规模地“向祖国汇报”、“向人民感恩”行动,到有关国家和港澳台以及各省市开展感恩活动,进行文艺演出,展示灾后重建成果。2010年5月23日至28日,中共四川省委书记刘奇葆同志率四川参访团一行700余人飞赴台湾,围绕“感恩致谢、交流合作”的主题,成功举办了“天府四川宝岛行”活动。活动期间,展示四川民族地区文化,演出川味文艺节目,推介四川文化旅游线路,开展经济合作。这次活动主题鲜明、内容丰富、特色突出、成果丰硕,是海峡两岸血脉相连,是感恩文化现代实践的一大成果。

2010年9月,由都江堰市委、市政府、成都市妇联、成都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主办,上海市妇联支持的《感恩祖国·感恩世界》都江堰灾后重建答谢暨创意产业成果发布晚会在都江堰景区伏龙观举行。晚会从一个侧面展示了都江堰市灾后重建工作取得的阶段性重大成果,通过展示从灾后重建中成长起来的1500多名“都江堰绣娘”带动的“灾后新家园新生活新风尚之绣美家园”创建活动的深入开展和刺绣创意产业的形成,展现都江堰人民在上海的援建和全国人民的支持下重建家园的顽强精神,以及都江堰人民感恩祖国、感恩世界、感恩上海援建的深情厚意。

由四川省委宣传部、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四川出版集团组织编撰的大型《感恩》丛书,以18个对口援建省为写作对象,集中反映四川人民对祖国和援建者的感恩之情。

3.民族精神谱华章

在灾后重建“三年目标任务两年基本完成”的关键阶段,为鼓舞全省广大干部群众和援建队伍的士气,奋力推进“两个加快”,2010年7月,四川省委宣传部、省直机关工委、省教育厅、省文化厅联合在四川全省特别是地震重灾区开展“感恩之声”大家唱系列活动,广泛发动群众传唱感恩歌曲,表达感恩情怀,掀起用歌声感恩党、感恩祖国、感恩援建、感恩社会各界的热潮。《因为有

你》、《我祝愿》、《四川欢迎你》、《感恩的心》等20首旋律优美、易于传唱的优秀感恩歌曲被编印成歌本、录制成音碟,陆续发放到各市州、省直各部门和各高等院校。从2010年7fl至2011年5月,20首优秀感恩歌曲通过网络、手机、彩铃等新媒体进行推广在全社会营造唱响感恩、豪迈奋进的良好氛围。

2010年10月,“纪念‘5·12’汶川特大地震三周年暨成都灾后重建大型纪实摄影系列活动”启动,活动以“聚焦美丽成都,见证重建新貌”为主题,通过摄影作品全方位展示成都灾后重建的成果和特色亮点,展现灾后成都人民的“新家园、新生活、新风尚”。这次活动一直持续到2011年5月。

中央电视台与四川电视台合作拍摄的《崛起》等系列专题电视剧,搜集了不少珍贵抗震救灾史料与口述经历,着重展示了四川人坚韧顽强、大爱无疆的精神。

电影《坚强》以灾后重建为背景,以四川重灾区两个典型而普通的受灾家庭情感生活为主线,通过真实感人的故事,展现了灾区人民自强自立,重建美好生活的精神风貌和中华儿女经受巨大磨难后坚强的民族韧性,是一部弘扬主旋律,抚慰灾区人民受创心灵,鼓励人们积极向上的急具社会责任感的公益影片,也是国内首部反映灾后心灵重建题材影片。

灾后重建的伟大成就掀起F--股绘画潮。许多画家的笔下都以表现四川灾后重建的热潮主题的居多,将灾后重建中拔地而起的新房融入到山水中。如姚叶红创作的《春融都江堰》《天府之源》,表现了灾后重建的美丽新家园;李晖创作的《白鹿新村》《阳光渠》,反映重建后老百姓生活的新变化。

讴歌伟大抗震救灾精神的大型舞蹈诗剧《永久北川》在全国各地火爆演出,并赴世界各地感恩巡演了100场。《永久北川》通过讲述“5·12”汶川特大地震后发生在羌乡北川的一个个感人故事,演绎了人类大爱不朽的主题。这部诗剧以倒叙、插叙等多种方式,再现了羌民族历经磨难而顽强前行的心路历程,展示了禹羌民族风情,讴歌了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大型舞蹈史诗剧《大北川》以北川“生死恋人’贺晨曦和郑广明夫妇、羌族农村一对背遇难儿子回家的夫妇的故事为原型,讲述了“5·12”汶川特大地震前后,发生在羌乡北川的一个个感人故事。这部舞蹈剧阐述和演绎了大爱永恒、爱情常青的永恒主题。同时通过跨越五千年羌文化发展演变的广阔时空,艺术再现了云朵上的民族历经磨难而顽强前行的民族形象。

4.标语口号鼓士气

灾后重建中出现了一大批内容深刻精辟、语言生动形象的标语和口号,这些标语口号内容有感恩、有决心、有目标、有警示,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灾后重建的思想指向,形象体现了灾区人民和援建者的精神面貌,凝聚着缔造明天的深厚力量。青川县黄坪乡枣树村的村民石光武靠小卖部收入建起的两层楼房在地震中损毁严重,当大多数受灾群众还在忙着搭建过渡房的时候,石光武已经开始重建永久性住房,喊出了“出自己的力、流自己的汗、自己的事情自己干”、“有手有脚有条命,天大的困难能战胜”的响亮口号。温家宝总理视察枣树村时曾对随行干部说:“这是老百姓的话。抗震救灾要靠这种精神;重建家园、恢复生产要靠这种精神;使灾区将来发展得更好,也得靠这种精神。”这两条标语之所以引起温总理的重视,就在于他道出了灾区人民自立自强的心声,展示出灾区人民的姿态。汶川特大地震震垮了房屋,吞噬了生命,但是灾区人民没有被压倒,没有被冲垮,他们不屈不挠,攻坚克难,愈挫愈勇,他们靠的就是这种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

灾区的精神家园重建是文化自信意识的大力彰显。灾区精神家园建设之所以取得突出成就,在于重建中特别讲大局、特别讲付出、特别讲实干、特别讲纪律的作风得到弘扬,使得灾区群众思想道德素质得到提高,灾区群众的重建精神和感恩文化展现了四川新形象新风貌新境界。举国援建体制体现了民主团结、一方有难八方支持的“大爱文化”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生动实践,丰富和发展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内涵,体现了无比强大的中国力量。

援建者怀着极大的热情帮助灾区人民重建家园,用标语抒发着援建者的豪迈气概。浙江援建者的标语挂满工地:“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团结、特别能奉献”、“不怕苦、不怕累、不怕难、不怕险”、“晴天抢着干、雨天巧着干、晚上挑灯干、双休日加班干、合理安排科学干”等激励着灾后重建建设者们的干劲。汶川县围绕“弘扬抗震精神、推动科学重建、建设美好家园”主题,发扬“5+2”、“白加黑”苦干实干精神。广大党员干部坚持在5个工作日推动机关工作正常运转,利用2个双休日深入基层群众,广泛开展走访调研;坚持白天处理日常业务,晚上休息时间组织开展学习,确保有足够理论学习时间,切实解决工学矛盾,不断形成以学习促实践、以实践促重建、以重建促发展的良好态势。援建过程中形成的地域文化的交融,进一步彰显了民族文化自信力,增强了民族自信。民族文化的自信,是抗震救灾恢复重建最核心的动力。

(责任编辑 苏宁)

作者:李明泉 翟琨

第3篇:灾后重建与北川休闲产业

[摘要]北川灾后重建的目标和规划,是要把北川打造成一个特色农业强县、工业强县、生态休闲度假旅游大县,把北川县城建成一个禹羌文化浓郁的森林景观艺术城市,让“再造一个新北川”的美好蓝图变为现实。

[关键词] 北川;羌文化;灾后重建;休闲产业

(

[文献标识码]A

[

— —北川是“5.12”大地震受灾最为严重的地区,整个县城和部分场镇被夷为平地,全县遇难失踪人口近2万人,县城遇难失踪人口达50%,县城总面积的三分之一被山体滑坡掩埋,漩坪、禹里两个场镇被唐家山堰塞湖全部淹没。工业全部被毁,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旅游等第三产业遭受重创,全县有近50%的群众失去了土地、林地等生产资料,灾害造成直接经济损失585.7亿元。灾情十分惨重,恢复重建异常困难。国务院总理温家宝5月22日到北川视察灾情时指出:“此次地震灾害是建国以来破坏性最强、波及面最宽、重建恢复最难的特大自然灾害”。

灾害发生后,在各级领导的亲切关怀和全国人民的无私援助下,北川的抗震救灾工作取得了阶段性胜利。当前,全县的中心工作全面转入灾后重建,新北川的重建工作中央重视、社会关注、世界瞩目。按照“以人为本、尊重自然、城乡统筹、科学重建”的要求,灾后重建应当包括过渡安置、基础设施和教育、文化、卫生等公共设施的建设,同时,也包括产业重建。本文重点研究休闲产业重建。

一、休闲产业的文化认知

什么是休闲和休闲产业呢?被称为“休闲之父”的亚里士多德认为,休闲是“对要履行的必然性的一种摆脱”,是一种不需要考虑生存问题的心无羁绊的状态,他甚至认为,“人唯独在休闲时才有幸福可言”。换言之,真正意义上的“休闲”,是自由选择的,精神性的,非功利的,正如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美好意境。杰弗瑞·戈比在《你生命中的休闲》一书中这样阐述:“休闲是从文化环境和物质环境的外在压力中解脱出来的一种相对自由的生活,它使个体能够以自己所喜爱的、本能地感到有价值的方式,在内心之爱的驱动下行动,并为信仰提供一个基础。”从根本上说,休闲是一种生存状态,休闲是对生命意义和快乐的探索,是人们以自己喜好的、感到有兴趣的方式去休息、放松和消遣,以至从工作的紧张状态中超脱出来,实现生理、心理的合理调节及身心愉悦的目的。人类在经历了生存时代、温饱时代、小康时代、福利时代之后,休闲,显然已成为我们这个时代最重要的特征之一,也是社会文化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休闲方式和休闲时间的多寡,应当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生产力发展程度,以及人们文化素质和生活水平的重要尺度。休闲理念的确立是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休闲权已成为基本的社会需求。

所谓休闲产业,是指以旅游业、娱乐业、服务业和文化业为骨干而形成的满足人们休闲需求的经济形态和产业系统,一般包括国家公园、博物馆、体育(运动场馆、运动项目、设备、设施维修)、影视、交通、旅行社、餐饮业、社区服务等以及由此连带的产业群。休闲产业实际是人类社会在经历了农业、工业、服务业后,步入的“第四产业”,即体验经济的产物。世界休闲组织的秘书长说:“休闲就是人们对闲暇时间的多样化选择”。这就意味着,发展休闲产业,首先要研究休闲市场,研究积极的休闲方式,以更大的适应性,满足人们对休闲的需求。要把休闲和度假居住很好地结合起来,使人们更好更全面地获取休闲、精神和健康,根据不同的特色资源和环境,打造特色品牌,形成核心竞争力,真正把休闲度假资源优势转变成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闲暇时间的增多,一个大众化的休闲时代正在到来,休闲将成为人类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休闲的普及又会变成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进而发育出休闲产业和休闲经济。因此可以说我国已跨入休闲经济时代的门槛,与休闲相关的产业,也面临着广阔的前景和巨大的商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和谐社会更是离不开休闲状态的存在。

发展乡村休闲度假产业的最大好处,是可以有效减少“逆城市化”现象在社会资源配置中给社会带来巨大损失,降低社会运行成本。在西方,由于人口城市化的迅速发展,城市中的诸多弊端和社会矛盾不断加剧,尽管许多发达国家一直寻求解决的办法,但问题日积月累,总是难以解决,居住在大城市的经济条件优越者纷纷迁居城外,许多工商企业也随之另谋发展,城市人口向郊区集中,中心城市产生“空洞化”现象。“逆城市化”现象浪费了大量的资源和社会财富,影响城市商务、贸易、部分服务和制造功能作用的发挥。而事实上,在物质生活条件不存在重大差异的情况下,清新的空气和宁静的居住环境对于人类生活有着极大的重要性,田园牧歌式的情调始终令人向往,乡村才应该是人类休闲居住的最佳选择。我国人口众多,且70%居住在农村,在加快城市化发展的进程中,如果充分考虑实际情况和发达国家“逆城市化”倾向所带来的经验教训,积极发展乡村休闲居住产业,加快农业和农村的现代化建设,可以有效地减少人口大量盲目涌进城市;同时,有效有序地引导城市中有条件有愿望的人群到人类宜居的乡村度假居住,以减少资源的浪费和社会的重复投资。

发展休闲度假旅游度假可以开辟第三居所,涉足“第四产业”。现在的都市人将日常居住、起居的住所称为第一居所,而将并不经常固定使用的郊外别墅类住所称为第二居所。伴随着休闲产业的快速发展,专门依托于郊外度假村和生态旅游景点而建的产权式公寓,由于开发的空间较大,很受一些市场人士的推崇。由于此类开发产品,并不完全以普通的居住作为惟一的功能,因而也被称为“第三居所”,主要提供人们休闲娱乐,放松身心。传统经济主要注重产品的实用和价格;而体验经济通过制造感官体验及心理認同,为产品寻求新的生存空间,发展休闲产业,就是要开拓继服务业之后的“第四产业”。

一般来说,发展休闲度假居住产业需具备以下基本条件:首先,自然条件优越、生态环境好,气候宜人,风光秀丽有特色,对外有强吸引力,符合健康舒适人居标准。其次,文化积累够丰富,历史蕴藏够厚重,文化传统源远流长,符合文化人居的标准。再次,区位条件较好,基础设施(水、电、路、通讯等)相对完善,社会服务体系(教育、医疗、商业、金融、行政服务等)相对配套,社会服务氛围和谐,形成移民社会氛围且地广人稀,有发展空间,符合环境艺术人居的标准。最后,应该是一个“生活博物馆”,有很多可以参与体验的机会。

总之,发展休闲度假旅游是产业经济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由于休闲度假旅游能充分满足人们对生态、人文、健康、参与体验的需求,符合现代社会日益休闲化的趋势,因而正在成为新时

期旅游产业发展的主旋律。

二、灾后北川旅游休闲产业重建的条件分析

产业重建和经济发展的基本依托是资源条件和众多因素构成的经济环境,地震以后的灾区或多或少都有变化。北川县城由于无法就地重建,需要迁址,迁址以后经济环境条件将发生较大变化,部分因素形成了新北川经济发展的一些机遇,为“再造一个新北川”奠定了基础。

一是区位环境条件发生了变化。地震之后,北川辖区内少量河谷平坝地区全部被乡镇集镇建设使用。新县城拟选址在安县的安昌镇东南,交通便捷,距中心城市绵阳仅28公里,距省会城市成都仅140多公里,可以直接融入成一德一绵经济圈和省内大市场。区位的变化尤其给工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

二是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将比震前有所提高。目前,各方面都在支持北川重建,国家领导人明确表示要再造一个新北川。对口援建的山东省也表示要全力支持北川重建。可以肯定三年以后除生态建设、群众心理重建外,其余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都将高于或优于震前水平,提升了产业发展的环境。

三是形成了部分地区新的局域区域功能。北川是全国唯一的羌族自治县,羌风羌韵十分浓郁,并有一定的市场品牌基础。划人的安昌镇、永安镇及黄土部分地区由于有羌文化的进入,使原有山水有了文化底蕴,整合资源吸引投资并参与市场竞争能力提高;由于山体滑坡严重,涉及人口大量迁徙,关内地区的生态得到进一步保护,增强了生态旅游功能;特大地震也带来了相关产业的发展机遇,例如“地震产业”、载能产业投资等。

四是北川仍然保留着原有的一些特色资源。原来因气候优势发展的休闲度假旅游、各种综合资源形成的特色农业、特殊自然条件形成的水能资源、较为厚重的禹羌文化等人文资源,不仅可以继续利用,而且因为行政辖区,更容易吸引市场资源,有了更大的发展的空间。

五是科技促进产业发展的机制健全。北川通过“科技经营转移及自主创新开发网络”的建立,锁定了优势,选择了大量的优势价值链,比如米黄大理石、红素莓、玫瑰花、高山蔬菜、休闲旅游等等,这些优势价值链仍然可以做成竞争力较强的、能富县裕民的产业。灾前就确定了具有相当竞争力的品牌“341”工程,即石材、气候、禹羌文化3个资源品牌,石材产业、水电载能产业、特色农产品加工产业、乡村休闲度假“居住产业”4个产业品牌和1个区域形象品牌——“大禹老家,健康北川”。这些依靠新技术支撑的新产业仍可大力发展。

六是地震后形成了一定的品牌优势,如北川、唐家山、大禹、唯一羌族自治县等。这些品牌都蕴藏着商机,能够带动投资,形成市场优势。

此外,国家为了支持灾区恢复重建出台了很多政策措施,有利于形成投资洼地,有效地推动灾区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四川在大西南的市场地位、一定规模的产业基础、劳动力等要素优势,这些都是北川在灾后重建中可以把握的重大机遇和发展条件。

三、灾后北川旅游休闲产业重建的目标任务

我们根据经济环境条件等有利因素,制定了灾后重建目标和规划: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力争用三到五年的时间使北川人口和资源布局合理、人民生活富裕、三次产业协调发展、社会管理井然有序、城镇化率达到40%—50%,并建成羌族文化特色鲜明的北川新县城,把北川打造成一个特色农业强县、工业强县、生态休闲渡假旅游大县,把北川县城建成一个禹羌文化浓郁的森林景观艺术城市,让“再造一个新北川”的美好蓝图变为现实。其核心内容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特色民族文化传承。把传承民族文化贯穿于重建工作的各个环节之中。二是特色产业支撑。尤其是以北川山东工业园为平台,形成特色鲜明、结构合理的北川工业,力争新增500万个就业岗位。三是建设生态旅游县。依托北川的独特的生态、地震、气候资源,把北川建成特色鲜明的生态旅游大县。四是推进城镇化水平。依托新县城建设和重点场镇建设,力争用三到五年时间,将城镇化率提高到40%—50%。

四、灾后北川旅游休闲产业重建需要注意研究的问题

1 抓好稳定工作。龙门山断裂带大多在山区和民族地区,这些地区的政治稳定和民族团结直接影响经济的发展。5.12大地震后,北川许多城镇和村庄全部灭失,社会管理组织体系遭到破坏,当地政府根据现行法律法规和上级的要求及时建立健全了各级基层组织,以期正常开展工作,但新的社团和社区由于跨越了震前的行政管辖,往往乡村交叉、阶层交叉,导致人们的生活习惯、风俗、情感、甚至信仰等各个方面都有较大的差异,加之集中居住地又不能在很短的时间内很好地解决群众生活、就业等诸多问题,逐步产生引发许多矛盾。可以说,在社会重建的系统工程中,上述问题客观存在,不可避免。

但要保证灾后重建顺利推进,保护灾区大多数受灾群众的利益和生命财产不受到侵害,重灾区一定要认真落实群众思想政治工作、落实稳定工作责任,对于少数人因为个人利益违法乱纪应当“坚决打击,从重惩处”。只有切实、有效、有力地维护灾区平安稳定才能保护灾区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2 落实灾后重建主体。在抗震救灾和过渡安置期间,很多工作事项都由政府主导,包括保证基本医疗、基本生活等方方面面。进入重建以后,一是要注意发动群众,明确群众和企业是灾后重建的主体,要坚持群众自己的事情自己办,坚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重建家园;二是政府要尽可能转变职能、尽可能不增设行政许可,减少行政干预,让市场机制充分发挥作用推动重建,使产业发展、经济运行更加符合市场规律,增强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3 合理布局基础设施。震前灾区希望有基础设施投入,但在灾后重建中,各种援建投入要警惕陷入城乡均衡发展和资源分散配置的誤区。著名经济学家陈淮说过,“村村通、广覆盖,不留死角”的模式并不经济也不可能。由于受户籍制度、土地制度的制约,我国农村人口空间布局极其分散,属典型的传统农业经济资源配置模式。当国民经济因规模效益递增而主要选择以集聚为主要特征的工业化和城市化、农村经济选择以相对集中规模经营为特征作为主要空间资源配置方式时,再人为地在空间上强制性地分散配置资源,就会违反客观经济规律,影响国民经济总体效率。

4 降低城市消费成本。城市是在一定空间范围内的各种经济要素的聚合体,经济活动的外部效用所产生的聚合效益的大小与城市规模的大小有密切的联系。城市经济研究表明:城市聚集的要素越多,城市规模效益越高,城市消费成本越低。因此,科学定位城市、准确把握城市规模,无疑将增加城市规模效益、降低城市规模成本、提高城市资源整合能力、竞争能力以及市场生存能力。另一方面,城市成本与政策对城市如土地等要素的控制密切相关,树立经营城市正确的指导思想,保证要素科学供给,也能有效地降低成本。城市消费质量优、成本低不仅有利于提高城市居民实际消费水平,就北川而言也才能更好地为灾区城乡居民服务,更好地发展旅游,更好地推动工业发展。

5 深入研究灾后重建配套的各项政策。灾区损失惨重,百废待兴,要注意再造优势、再造要素,而且国家应尽可能在这方面给予要素补充。有关资料显示:5.12大地震受灾的国土面积相当于英国的一半、人口相当北欧五国总和,损失巨大,而且属于自然灾害。灾后恢复重建国家不能包揽也无力包揽,但是把灾区当特区,认真研究可行的扶持政策是可能的。切实为各地恢复重建自主创业提供可能、为市场广泛参与提供条件。具体政策应包括土地供给、财政金融支持、较长时间的产业发展税收优惠政策、鼓励创业风险投资、担保、科技创新、科技经营的投入、土地(林地)使用权质压交易流通、在山区利用宅基地引导市场投资发展休闲产业等等,此外,还需要尽快明确城市居民救助政策。

总之,灾后重建充满希望,因为不仅有灾区人民的坚韧和坚强,而且有全中国人民的支持,全球华人的期待,全人类的爱心和援助,它不仅仅是灾区的重建,而且是全中国的重建。我们相信,通过三年基本恢复、五年发展振兴,一个崭新的北川、一个更加美好的家园的梦想,一定会实现;乐观坚强的北川人期待:从灾后重建走向产业复兴,是历史赋予我们的重任,北川的明天一定会更加美好。

(责任编辑 王 炎)

作者:经大忠

第4篇:灾后重建

灾后重建,刻不容缓

——南丰县东坪乡洪涝灾情调研报告

2010年从6月14日至6月27日,东坪乡遭遇了长时间持续的特大暴雨(降雨量达482mm),超过1998年洪灾,致使全乡各项设施损毁严重,农作物大面积受灾。经各村汇总和实地调查,直接经济损失预计达746.5万,全乡正在采取积极措施应对灾害。面对灾情书记和乡长第一时间亲临受灾现场,领导、组织干部下村了解灾情,安置房屋出现山体滑坡的隐情的群众,转移至安全的地方,保障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一、大水无情,损失非常惨重

1、水利设施首当其冲。全乡多处水利遭受严重损毁,东坪红旗背水坡出现渗漏,在县水利局技术员指导下,临时修建了一条导渗沟,护河堤被冲毁4处总长达300米;下堡村谢坑小山塘背水坡有冲刷塌方现象;灌渠冲毁9处,总长2500米;冲毁拦水坝4座,另外5座损坏。预计直接经济损失达120万元。

2、公路设施惨不忍睹。全乡八条乡村公路大大小小塌方百余处:全乡水泥路路基掏空14处,受损较严重时甘泉乡村水泥公路、南洲乡村水泥公路。出现大量塌方,其中,甘泉公路塌方长25米、宽1米、高10米共计250方。涉及2个村小组,230人;南洲公路塌方20米、宽1.5米高8米共计240方,涉及9个村小组960人。公路修复经费预计达50万余元。

3、地质灾害触目惊心。全乡28栋房屋不同程度倒塌(以

厕所、猪牛栏为主),仍有68栋房屋受到山体滑坡的威胁(其中14栋已出现不同程度地山体滑坡),损失尚无法估计。

4、农作物遭灭顶之灾。全乡各类生产均受不同程度影响和损失,橘树受灾面积280亩,遭水淹的水稻3000余亩,其中1000余亩绝收,水产养殖同样损失惨重,成灾面积达40多亩,流失的鱼3万余斤,另外一处牛蛙特色养殖惨遭毁灭性打击,损失1.6万元,以上总损失约500万元。

5公共设施破坏严重。集镇自来水供应系统因受山体滑坡造成主输水管多处挤压破裂,蓄水池遭受洪水冲刷,蓄水池及其电机设备全部损毁,无法正常供水,亟待抢修。经有关人员初步测算,需¢110PAE管300米,¢60PVE管1500米,¢PVE4600米,重建一座蓄水池,预计总投资14.6万元。下堡小学教学楼屋顶、墙体大面积渗水;屋后还存在地质灾害隐患。王田村胡家山新农村建设点出现山体滑坡险情;休闲广场地面塌陷。仅此一项就需60余万元。

二、凝心聚力,组织灾后重建

面对损失如此惨重的灾情,乡政府采取积极措施,组织群众积极开展生产自救,恢复生产。

1、及时成立救灾领导小组,使灾后重建工作有条不紊。由书记、乡长亲自牵头,成立救灾小组,要求各部门制定出救灾方案和措施。责任到人,促使救灾工作有序迅速展开。

2保障群众生命安全。加快受损房屋修复工作,及时排除

存在的安全隐患,对仍有塌方的可能地方进行加固。及时修复供水设施,保障群众正常供水。

3、迅速组织农技人员,帮助群众恢复生产。下乡为群众维修受损的农机具,组织群众补种受损的农作物,免费发放农牧业等灾后生产自救宣传单800余份,力促洪灾给农牧业带来的损失降到最低。

4、加快推进基础设施恢复工作。及时组织群众疏通受阻公路,恢复基本交通需求。迅速对受灾桥梁、道路和塘库、堰渠进行安全排查,尽快组织危岩滑坡地带排危。排除存在的公路隐患,力所能及地清理塌方堆积物,设置地质灾害警示牌,以防止次生灾害的发生。

5、确保社会政治稳定。及时排查、处置因灾诱发的各类不稳定事件,并组织干部下访慰问活动,尽力消除各种社会不稳定因素,同时,加大治安防控力度,维护正常有序的社会秩序。

在组织群众积极生产自救的同时,书记、乡长及时向上级有关部门汇报,争取灾后重建资金,尽快恢复水毁工程和公共设施,使群众的生产生活走上正轨。

第5篇:灾后重建

灾后重建日志

xx年x月x号,这个日子对于普通人来说也许仅仅是平凡的工作日,但是对于xx局新建办公大楼的现场负责人xxx而言,却是不寻常的一天。作为基建处的现场负责人,xxx身上的担子不轻。不仅每天要亲自到现场去监工,还要负责协调施工方,监理方,设计方等各方面的关系,确保大伙力往一处使。每次采购的材料他也要一一验收签字。每天忙得不亦乐乎。有时候累的实在不行,周末的时候他很想多睡一会,偷一会儿懒,但是一想到基建的工程还没结束,大伙都还在盼着大楼早日竣工呢,他就没法再安心的睡了。而今天他更是起了一个大早。因为今天省局xxx局长要亲临施工现场调研指导灾后重建工作。在整个工程即将竣工的时候,省局领导的到来,说明了对基建工作的重视。

xxx还记得08年5月份的时候,当得知xx也成为重灾区后,省局领导非常重视,xxx亲自率队来看望yyju的同志们。当时xxx因正在yy的重灾区zz乡,配合乡政府帮助灾后重建,给灾民分发物资,而错过了与x局长见面的机会。这次xxx有幸被分派去负责基建的工作,从而得以见到省局领导。这让他兴奋无比。

初春的早上,空气中还夹杂着一丝寒意,坐在前往施工地的2路公交车上,xxx摊开手中的施工图,心里想着今天上午要浇注4楼的柱子。其实去工地是工作,他完全有理由要求局里派车的,但是他考虑到局里其他同志可能会更需要用车,所以他去公地一般都坐公交车去。因为坐公交比较慢,所以每天他都要很早就要起来去赶第一班公交车,不过这样他倒不觉得累,反而让他养成了在公交上思考的好习惯。他在心里又将今天整个的工作安排梳理了一遍。每天的工程进度都要按时按质完成。一想到5月12号之前就要大体竣工,他心里就着急。于是干脆每天都泡在工地上监工,甚至连周末也不休息。每天晚上开完工地例会以后,他都要把当天的施工进展和相关情况做一一记录整理,忙到很晚才回家。有一次,也是因为要浇注柱子,他硬是守着工人们把柱子浇注好了才离开,结果因为太晚了(大概12点过了),公交车早就收班了,加上天还下着蒙蒙细雨,他在站台等了好久都不见有出租车来,不得已才给一个朋友打电话,叫过来把他接回去。回到家里他妻子看着他如此疲惫,也不忍心责备他了,只是每次不管多晚回去,都要给他做点宵夜,让他倍感温暖。

到了现场,他像往常一样,先清点了一下今天的施工人数。估计大致有152人。柱的浇注质量会直接影响到整个大楼的抗震能力,如果浇注的不严实,出现蜂窝状就会影响到整个大楼的承压能力。每次凡要浇注柱子时他都要亲临现场,仔细的检查以保证工程的质量。

下午,x局长率相关处室负责人,在市局x局长等的陪同下,刚抵达xx地,便直奔工地来了。xxx当时因为要赶去设计方那里商谈变更梁截面的图纸一事,不得不请示xx局长临时离开工地现场。等到他赶回工地的时候,x局长一行已经到达工地了。x局长亲切的和他握手说道:“年轻人,听说你是现场负责人,那就由你来给我讲解下工程现在的进展情况嘛。”于是他带着x局长一行进入楼道内。x局长一边听xxx的讲解,一边逐层仔细的检查着,还时不时的针对施工进展、结构布局、功能划分、消防防火等方面的情况提出问题。xxx刚在回答每个问题时,心情十分紧张,但当他看到x局长对他回答的问题都满意的点点头时,他才渐渐放轻松下来。他没想到省局领导对工程会如此的关心,对很多细节问题会了解的如此清楚。这让他不得不由衷的钦佩这位看上去十分朴实的省局领导。来到楼顶的时候,当x局长得知大楼从去年九月份破土动工以来,在短短的半年时间里,便完成了很大的工程量,主体框架已基本建成的时候,关心的问起xxx:“年轻人,看你那么瘦,一定吃了不少苦,付出了不少心血吧?”面对省局领导的亲切慰问,xxx差点感动的落下泪来,他当即向x局长表态:“只要能把大楼修好,吃再多苦,流再多汗也是值得的。”x局长微笑的点点头,说:“年轻人,这种精神劲值得肯定,希望你们继续发扬,不过也要注意身体呀!”

后来,x局长还特别指出,“三年重建任务两年基本完成”是灾区对社会各界的庄严承诺,要作为当前除了组织收入工作以外的第一要务引起高度重视。由于受客观因素影响,yy局灾后重建还没有达到理想进度要求。工程进度要抓,但不能以牺牲质量来保证进度。省局这次来也了解了你们的难处,希望你们克服困难,加强监管,确保廉洁重建,努力把灾后重建工程打造成民心工程,让职工住着踏实,用着舒适。x局长的“不能以牺牲质量来赶进度的话”仿佛给xxx吃了一颗定心丸,让他觉得之前自己和施工方那么较真的计较质量问题,以及起早贪黑的守护着工地的辛苦都是值得的。后来他回忆起当天的心情时说了这样一句话:“我盼望着省局领导的到来,但是又因为工程没有达到理想进度要求而心有愧疚。所以那天心情既激动又忐忑不安,但是听了x局长的话后,他心里踏实了,同时又深感身上的责任重大。望着即将落成的新办公大楼,想着全局职工对早日搬进新办公大楼的渴望,他在心里暗暗和自己较劲,一定要牢记x局长的叮嘱,尽快把大楼修好,不能辜负了领导的寄予的厚望和全局职工殷切的期盼。

走出大楼,看着工人们忙碌的身影,往日嘈杂的机器轰鸣声仿佛在今天变得分外悦耳。温和的阳光下,不远处农田里一片片金黄的油菜花也开得分外灿烂。

第6篇:灾后重建

星期六,我跟随家人到了地震灾区都江堰,匆匆忙忙地在饭店吃了点饭,就驱车去了都江堰。从成都到都江堰,一路都是高速公路,半个多小时就到了。

都江堰座落在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位于四川省都江堰市城西。都江堰不仅是举世闻名的中国古代水利工程,也是著名的风景名胜去。都江堰附近景色优美,文物古迹非常的多,而二王庙,伏龙观,玉女峰就是最好的证明。

还没到都江堰,我就远远的看到了那座鼎鼎有名的二王庙,它好像一座宫殿,矗立在都江堰的中心。进入都江堰的市区,地震的痕迹已经不那么明显了,一些古老的建筑上还是随处可见。这里到处都耸立着高楼大厦,营业性的公共场所早已开始营业,只是店里的墙壁上还是有巨大的裂缝。

站在这片曾经被地震严重伤害过的土地上,远远的望着那些因地震毁坏后还没修葺好的建筑,我的眼前浮现出地震当天的情景:当时人们还在午睡,突然,一声巨响,大地开始摇晃起来,这个时候人们虽然被惊醒,但还沉静在睡意的朦胧之中。这时,地摇晃的越来越厉害了,好像房子都要倒了似的。人们这时侯好像清醒了过来,飞也似的逃了出去。但不是每个人都很幸运,有些人逃了出去,有些人却被压在了废墟下。在大街上都是惊慌失措的人们,有些人也许正在洗澡,站在街上时还赤裸裸的,有些人或许正在按摩或是足疗,光着脚就跑出来了。

据我所知,这次地震把近三分之一的房屋都毁了,许多道路也坍塌了,还有天桥也没有幸免。地震给都江堰带来了不可估量的损失。地震发生后,我们亲爱的温家宝爷爷每天不辞辛劳的去各个重灾区慰问群众,为灾区送去救灾物资和重建的善款。

可是,为什么要地震呢?爸爸给我讲起了地震的原理。

地球可分为三层。中心层是地核;中间是地幔;外层是地壳。地震一般发生在地壳之中地壳内部在不停地变化。由此而产生力的作用,使地壳岩层变形、断裂、错动,于是便发生地震。超级地震指的是震波极其强烈的大地震。但其发生占总地震7%~21%,破坏程度是原子弹的数倍,所以超级地震影响十分广泛,也是十分具破坏力。

对于同样大小的地震,由于震源深度的不一样,对地面造成的破坏程度也不一样。震源越浅,破坏越大,但是波及范围也越小。

为了灾后重建,许多志愿者都放弃了自己的休息时间,赶到都江堰与灾区人民一起建设震后美丽的新家园。

现在我的眼前,一幢幢高楼大厦迎风而立,像一只只雄鹰,周围的公园也修的很漂亮,现在这里到处都散发着安静祥和的气氛。

从都江堰回来,我的心情变得有点沉重甚至于有点沮丧,望着这片昔日欣欣向荣,安居乐业的土地,我真希望它能早日回到从前的景象。

老师,您不是歌唱家,却唱出了知识最美的旋律;老师,您不是航标灯,却指引了我们前进的航程;老师,您不是播种机,却传播千万颗智慧的火种;老师,您不是耕耘者,却培育了一棵棵参天大树;老师,您不是神枪手,却教会我们如何瞄准目标。

从咿呀学语的孩童到蒙学初开的小学生,从求知渴望的少年到展翅高飞的雄鹰,从门外汉到专才,从人类的结绳记事到今天信息时代的来临,教师的作用时时刻刻贯穿于人类文明发展史的整个过程。正像人们所共识的那样:社会的发展依靠教育,教育的发展依靠教师。教师们的默默辛苦换来了人类文明的勃勃生机。

老师的爱,叫做师生情。这种情是人世间最严肃的情。当我们犯错误而受到惩罚时教导我的是老师;当我遇到一道难解的题而汗流浃背的时候,为我细心讲解的是老师。一个赞扬的眼神,使我万分开心;一句温暖的问候,使我感受到第二种亲情。

有一位教师曾经说过这样的话:我们不需要太多的荣誉和赞美,我们只喜欢“老师”这两个字„„这些质朴的言语无疑就是教师们共同的心声,是他们内心世界最真实 ...

鲜花感恩雨露,因为雨露滋润它成长;苍鹰感恩长空,因为长空让它飞翔;高山感恩大地,因为大地让它高耸;我感恩,很多很多人„„

我感恩我的父母,是他们给予我生命,给了我一个温暖的家。坚实而温馨的避风港将永过成为我栖息的地方。

我感恩我的爷,奶奶,是他们为我创造了无忧无虑的氛围,使美妙的童真永存于我的记忆之中。我感恩我的老师,是他们阳光般的笑脸抚慰我心灵的创伤,用无悔的青春书写不朽的辉煌篇章。

我感恩我的朋友,同学,是他们让我感到集体生活的快乐,“朋友是世上最大的宝贝。”让学生时代成为相册中最真最纯的一页。

我感恩那些曾施予恩泽的人,是他们让我感到人间处处有真情,人与人之间的缝隙中不只是无形的气。我感恩那些被我帮助过的人,是他们给予了我回报他人的机会,同时也让我感悟到:助人之乐,妙不可言。我感恩那些鼓励过的人,是他们让我看到希望的晨曦,一改颓然,乘着行动之舟朝梦想的彼岸驶去。我感恩对我不满的人,

感恩老师

老师是不灭的火种,点燃学子心中的理想,点燃学子心中的希望。星星火种,燎原之势,它给了学子 生活的乐观,学习的积极,工作的激情。火种的存在,给人无限老师,您是一股清泉,流过密林山野 ,淌过深沟浅滩,永不干竭。高山挡不住您的川流,暴雨只会壮大你的躯干。每每挑灯夜读,是为丰 富自己的源头;每每戴星批阅,是为灌溉无知的田野。那清澈见底的山泉,代表着一身正气,永远与 肮脏的溪流划清界线。您奔流不息,是为了完成您崇高的使命:滋润每一寸缺水的土地。

的安慰,给人无限的动力。学子的每一个继承,每一个创新,都由它来点燃。如果没有它,我们将在 黑暗中摸索,在无知中前行,我们将步履维艰。

您是领航的海燕,引领我们到达目的地。您时刻保持着高度警戒,以防我们的航向错误,如严父般纠

正我们的放纵随意,如慈母般呵护我们的每次摔倒。您清楚地告诉我们,哪里有可餐的食物,哪些是 不可入口的毒药,哪里的狂风可以躲避,哪里的暴雨必须穿越。因为有了您的领航,我们无所畏惧地 遨游无边的海洋,飞越入云的高山。

感恩亲情

亲情,一个多么美丽的词语,简简单单的两个字,包含了多少内容?曾多次想过,这个词语——亲情,究竟是什么?字典说:“亲情是亲人的情义。”我想亲情是世界上最珍贵的情感,能经受金钱的诱惑,时间的考验,不是茫茫人海之中的缘分,也无需虚伪的海誓山盟,靠的只是彼此之间的血缘关系。因为亲情这种美丽的情感,多少人不求索取的付出。所以,我们要感恩——亲情,感谢因为亲情而付出自己一切的人!“为妈妈洗脚”,每当听到这句话,同学会都会觉得十分熟悉,的确,从小学到初中的我们见到过很多次这项作业,因为学校要让我们学会感恩,让我们为父母洗脚,我们已不知做过多少次这件事,然而,有多少同学真正认真的完成过这项作业?我已经不是第一次为妈妈洗脚了,但每次都会有新的感受„„妈妈的脚是粗糙的,脚底布满了茧,上次为妈妈洗脚的日子,虽然时间过了很久,但我却感觉到妈妈的脚看上去好像比上次洗脚时更粗糙了。看着妈妈的脚,我心中产生了一个疑问:是因为我平时没有注意过妈妈为这个家付出的辛苦吗?为什么妈妈的脚

第7篇:2009灾后重建

《灾后重建工作2009年进展汇报_2008年"5.12"特大地震,给灾区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但震灾吓不倒英雄的中国人民,半年过去了,灾区在泪水和汗水中重生,我们清泉镇也在灾后重建中涅槃.》

灾后重建工作2009年进展汇报

2008年"5.12"特大地震,给灾区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但震灾吓不倒英雄的中国人民,半年过去了,灾区在泪水和汗水中重生,我们清泉镇也在灾后重建中涅槃.

下面就具体介绍我镇的灾后重建工作情况及经验:

一、住房重建

震后,我镇迅速反应,对灾情进行全面调查和评估登记.全镇共有灾后重建户717户,均按照受灾户提出申请、评估小组评估、村支两委审核、村组公示、镇民政办审批公示等程序进行了鉴定审定,按照有关要求对受灾家庭"一户一卡"建卡,及时将启动资金拔付到位.并且在上级政府财政支持和对口援助的基础上,重视农民自力更生重建家园、自主创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尤其防止某些片面的舆论宣传过分"吊高"灾区基层干部群众对灾后援助建设的心理预期和依赖思想.通过城乡重建规划的编制与公示也将起到强调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用自己的双手重建家园的激励作用.此外,通过创新创业、重建家园先进事迹的宣传来激发士气,切实防止将灾后重建变成规模巨大的"输血工程".

我镇认真学习,用好用活用足灾后重建政策,确定了灾后重建的基本原则:一是群众自愿原则,二是大集中小聚居原则,三是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和"三个集中"原则,四是重点镇打造和灾后重建相结合原则.在此基础上,我们按照城镇规划与农村发展并重的思路,确定了灾后重建的规划布局和重建方式:一是适度引导受灾群众(特别是山区村的受灾群众)向城镇集中,以成南路连接线两边和花园新型社区为中心建立安置点,实施统规统建或引进社会资金开发重建,加快新城区建设;二是按照群众自愿、大集中小聚居和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原则和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在农村设立聚居点:即红星村安置点、五爱村安置点、牌坊村安置点、桔丰村安置点,采取统规统建、统规自建、引进社会资金开发重建等方式,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三是对部分不愿进入安置点的受灾农户,结合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可在原址基础上采取自建或社会联建的方式重建,切实解决受灾群众安身问题;四是鼓励有创业能力、自愿举家搬迁的受灾农户放弃宅基地,异地安居置业.经征求受灾农户意愿:选择原址重建的357户,统规统建、统规自建以及社会资金开发重建的360户.

截止目前,原址重建的农户已建成357户.统规统建、统规自建以及社会资金开发重建的点位确定了花园村安置点、红星村安置点、五爱村安置点、牌坊村安置点和桔丰村安置点等5个点位,已全部开工建设.

二、规划编制

我镇不过分强调通过制定和实施规划实现一步到位的"高标准"或希望借重建之机"一步脱贫",我们重视发展的可持续性和重建目标落实的阶段性与渐进性,根据本地资源、产业、环境、生态的承载力来规划重建.抓住城乡统筹的契机,适时而动,在战略上循序渐进、稳扎稳打,在规划重建的水平上以先进的、具有前瞻性的标准来操作,以短期规划和长远规划有机结合的方式布局重建蓝图.同时,我镇注重重建和修复的完美结合,能不重建的就不重建,能修复的就修复,尽量保持和尊重本地的风俗习惯和文化特色,不追求单一化和模式化.

目前我镇委托成都草晖公司进行全镇的总体规划,以"全域成都"和"全域青白江"的战略高度,从区位资源、交通资源和生态资源入手,覆盖灾后重建的交通建设、社会事业建设以及产业布局等方面,全面规划打造一个新的城镇,力争在三到五年内实现"青白江副中心,东山生态宜居新城"的宏伟目标.

第8篇:灾后重建情况汇报

***镇地处隆回北面山区,全镇境内望云山、冷溪山、泉溪山等高海拔山区村落分布较多,属地质灾害多发区、重灾区。特别是今年经过端午前的几次强降雨和6月

19、20日两次强降水,导致我镇境内山体滑坡情况骤然增多,全镇受灾严重。在县委、县人民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县防办、民政局的业务指导帮助下,灾后重建已取得了初步成效,为全镇社会稳定做出了新的贡献。现将灾后重建工作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1、民房倒损情况。从端午前后以来,我镇58个行政村居不同程度遭受了强降雨影响,导致山体滑坡等次生灾害频发。目前我镇共接到22个村群众损毁房屋报告42起。具体情况如下:晓阳溪村3户,顺回村、寨山村、上井村、前华村、熬头村、税北村、长龙村、中银村、城溪村、峡溪村、聚群村、花园村、龙腾村各1户,树仁村2户、洞下村3户、回龙寺村4户、阳垠山村3户、望云村4户、茗水桥村4户、蔡花村3户、东山团村3户。

2、公路损毁情况。截止日前共收到回龙寺、花园、前华、树仁、罗公湾、白马庙、干田坳等7个村组上报公路损毁情况,在全镇干群的共同努力下,对损毁路段进行修复,除回龙寺村还不能通车外其他村组已对损毁路段进行初步修复。

3、水田受损情况。本次强降雨过程共导致中西、花园、青溪、热泉、顺回等村200余亩良田受损严重,目前洪水已退去,受损群众正组织力量抢救。

二、工作措施

1、领导高度重视灾情损毁重建工作。在本轮强降雨过程中,镇党委李书记每天下午5点前到民政办了解受灾受损救灾进度,并询问前来报灾的村组干部群众相关情况,慰问受灾群众。分管防汛的副镇长王升同志身先士卒,带领水务站的同志检查各防汛隐患点,苦口婆心劝阻游家桥、龙口等村的采砂船上岸度汛。民政分管领导工会主席廖雅妮同志带领民政办人员挨家挨户上门核实受损灾民相关情况,并会同县社会救助管理局邓局长对全镇受损最严重的15户受灾群众进行上门核实。此次降雨虽然强烈,但我镇由于工作做到位,灾后介入早,目前无死伤情况报告,无受灾群众生产生活困难。

2、驻村干部坚守抗灾最前线不撤退。全体驻村干部在县启动防汛应急预案后取消休假,全部下村驻点到防汛救灾最前线。出现灾情后第一时间赶到现场,核实情况,慰问灾民,并向镇相关部门汇报,确保了不漏一户灾民,不虚报一处灾情。

3、群众积极投入恢复生产生活秩序。广大群众克服等要情绪,积极筹措资金和劳力,对受损房屋和路段进行修复,村(居)委会在灾情发生后积极发动群众、组织群众恢复生产生活秩序。

三、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1、部分村组干部对损毁公路等灾情恢复重建工作认识不足、思想不统一和部分群众等、靠、要的依赖思想较为严重,导致工作较为被动。

2、受限于资金问题,只能对受灾群众进行临时生活救助,倒房、严重损毁房屋的受灾群众只能等县里政策落实。

***镇人民政府

二〇一四年七月一日

第9篇:抚州灾后重建

抚州灾区从救灾到灾后重建

调查背景

6月21日,对于抚州人民,这是悲痛的一日,拱卫江西省抚州市抚河沿岸十多万亩土地的唱凯堤,因遭遇超历史记录的大洪水,突然发生溃堤,决口一度宽达340米。沿着巨大的决口,洪水奔涌而出,扑向附近的城镇,一夜之间,洪水侵袭了抚州市临川区下辖的四个镇:唱凯镇、罗针镇、罗湖镇、云山镇,当地10万群众被困,决口附近几成泽国。其中,罗针镇由于地势低洼,全镇19个村庄全部被淹。一时间,抚州灾情成了举国关注的焦点。

在长达6天的抢险中,于6月27日,决口终于被顺利封堵,洪水也渐渐退去。也许对媒体和公众来说,唱凯堤的修复和洪水的退却,意味着对“唱凯堤”关注的终结,意味着抚州灾情关注的终结。而对当地受灾的群众而言,洪水退去,仅仅是他们重建生活的起点。

此次洪灾的灾情到底有多严重?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到底收到多大的损失?

据有关部门统计,江西省共有99个县,而遭受洪灾的县城就有93个县,也就是1128个乡镇,江西受灾群众713万人,损失农作物525.4千公顷,倒塌房屋7.5万余间。也许看报道的时候确实不知道有这么严重,这直接导致的经济损失是多少? 500亿,500亿!怎么会有这么多,想想就知道,江西省!是一个省,受灾的县是93个! 洪灾让江西62个水库出险, 2个水库漫顶!洪灾时期,多数县城被淹,村庄被围;水库垮坝;圩堤决口;赣江全线超警戒;信江水位超历史;抚河流量破纪录。对于江西这么一个在全国省份中综合经济竞争力排名倒数一二的省份,这是一个多么沉重的打击。

调查过程

调查的现实情况

国家方面

灾民转移安置

灾情紧迫,生死攸关。灾情就是命令,全省道路运输部门紧急动员,采取种种措施,从省运管局领导、机关工作人员,到基层的运管人员、运输业户,上下齐心,众志成城,将全部工作重心转移到抗洪保运工作当中,做到“反应快速、运转有序、科学调度、保障有力”。

为更好贯彻温总理视察抚州灾区的指示,确保受灾群众有饭吃,有衣穿,有干净水喝,有病能及时治疗。江西省决定将安置点灾民转移到条件相对好的学校学生公寓。其中最大灾民安置点体育中心的灾民安置到东华理工大学。

国家政府补助

众倒房重建的补助是1.5万元,特困的(如低保、五保、重点优抚对象,等等)是补助2万元.按50平方米住房面积计算,农村建筑造价是500元每平方米,重建需要2.5万元.因此,在中央补助的基础抚州市政府结合实际出台了一些具体的救助办法,比如,人均1斤口粮1天,保障2~3个月.对一些重灾区,我们采取了更优惠的补助政策,比如对唱凯决堤的4个乡镇重灾区,给出了1~3个月的人均月补100元生活补助的政策.此外,我们提出了一个明确的目标,抚州的每个县在历年低保存量资金里面拿出300万元来解决非常补对象的问题,为因灾致贫的困难群众领取3~6个月的低保金,这些

非常补对象的标准是人均月补50元.全市共要从低保的存量资金中拿出四千多

万元资金.资溪和黎川这两个重灾区,可以扩大资金容量,提高一些标准.

其次,对倒房的困难群众的救助,除了中央和省里的资金,市县两级财政都将配套

资金,普通群上,针对重点特困户,市财政补助5000元,县财政补助5000元,特困户

的倒房重建补助金就达到3万元;对普通群众(因为这个对象比较多),市财政每户

补助1000元,县财政补助每户4000元,补助标准达到2万元.此外,在临时低保补

助标准按农村最高标准人均110元每月,补助6个月,按4口人一家计算,每户又

能够拿到3000元左右的补助.通过多方面的补助,减轻受灾群众的负担,确保在明

年春节前全面完成倒房重建工作.

目前政府决心已定,不久前以政府的名义下发了文件,民政部门提出的意见完

全被采纳了.我们提出,财政拿出五千万元,再加上中央、省下拨的救灾资金1.2亿

元,加起来投入到灾后的困难群众的救助资金就达到了近1.7亿元.

另外还要通过各种渠道争取更多的项目资金,特别是通过慈善捐助,调动社会

各界和一些民间力量.弘扬"大灾有大爱"的精神,慈善部门还要加强与外省、市慈

善机构的联系,广泛倡议,争取更多的外部支援.灾后重建

灾后重建面临的实际问题

洪水退去一个多月了,人们对“6·21”洪水的关注焦点,也从最初的抢险救灾,

变成灾后重建。

现在灾后重建最关键的还是恢复生产,包括"二晚"水稻的播种,水利灌渠、水

毁工程的修复,道路交通的疏通,等等.但是要做好这个工作,要让灾区群众全身心

的投入到生产自救,就必须要让他们先稳定下来,心稳才能气顺,气顺以后才会全

身心投入到生产中去.而要稳人心,关键就是生活保障.灾后群众面临的困难很多,

早稻绝收、倒塌房屋、水淹受损,天地沙化,比如说一些种粮大户、养殖户损失

比较大;家里的家电等财产和设施的受损或被水冲掉,等等.这些对受灾群众的心

态的影响还是比较大

目前我们还是面临一个最大的困难——资金保障.这方面还需要通过各方面

的通力协作,尤其是民政、慈善等部门要积极筹集资金投入到灾后重建当中.针对,

有的地方特别基层乡镇政府报灾一般有一种"多报不吃亏"心理.政府工作体系怎

样做到精细,做到科学化,这个很重要.还有工作体系的完善,工作体系的信息化、

现代化建设.部门更要把查灾、核灾工作做细做实核准,将有限的资金发挥最大的

功效,既维护群众利益,又减轻政府压力.国家给与的扶助措施

灾后重建正在展开暂时取得的成效

目前,恩大部分救助款项已发放到受灾群众手中,农民收到政府给与的粮食

补贴,粮种补贴,我们家也是受灾区,我家是低保户,领到救助大米12袋,每

袋30市斤,粮种两包。大部分农民也中下了晚稻,恢复了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

基础设施修复工作也在进行中,大部分被冲毁的交通路段正在修复过程中,许多

路段已经开通。政府表明,要抓好水毁工程修复和农田水利建设,把今年作为大

搞水利建设和大搞国土整治的一年。集中力量、集中财力实施好唱凯堤、中洲堤

的除险加固工程,确保在明年汛期来临前修复加固好;加快修复受损道路、桥梁

和电力、通讯、饮水设施。要把灾民新村建设与推进新型城镇化有机结合起来,

加快推进倒房重建工作,确保因灾倒房户在2011年春节前搬进新居。

深入群众基层的调查

受灾群众

农民素质教育

这次水灾过后,有很多网友帖子披露,抚州灾民完全就是刁民,根本不值得国

人同情.他们称道,抚州有些灾民表现出来的素质令人不耻,给捐助人留下极坏的

印象:在接送的公交车上大打出手,在体育馆安置点随地大小便,特别是在东华理

工大学安置点的灾民大肆浪费免费提供的食物!他们眼光所极之处到处是一片狼

藉!吃不完的馒头,包子丢得满地是!还有些明明住在亲属家里的也按时领早餐的

茶鸡蛋!4000的难民餐,要准备6000份,奶一口喝了,就丢了,继续去拿,早饭吃完了,

包子的馅没了,外面的全丢了;快餐里的肉全没了,青菜全丢了,根本就不珍惜粮食.

甚至有些住在学生宿舍里的灾民把学生留在那的书籍都给卖了!抽屉有的也给撬

了!真是太让人寒心了!一些学校的公共设施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有时候真

不知道是应该同情他们还是......

针对这一现象,不可否认,农民老百姓的素质还有待提高,这部仅仅是抚州

市农民独有的现象,这应该是全国农民普遍存在的问题。当然,这其中还有很多

实质性的问题,导致了受灾群众会有如此之举。救援管理本身就出现巨大的浪费,

大量救援资金浪费在程序上,而没有用在刀刃上;所定的基本生活标准根本吃不

了;5.在救援过程中更多的救援不人道行为引发灾民的报复情绪.比如官兵的见死

不救行为,官方的瞒报灾情行为,抚州的士、摩的、灾区周边乡镇的趁水打劫、偷

盗行为引发灾民情绪的阴暗面爆发.

透过现象,我们可以看到,在那民风转变的背后,其反映出来的却是无比真

实的官风.假如长期以来,抚州各级政府各个部门都能够真正以农民利益为重,真

正为农民办实事,在社会快速发展的背景之下,抚州农民哪里有可能会变成当今

的灾民,也更不会变成现在的刁民! 官民之间已经形成了巨大鸿沟,这恰恰是最

值得担忧的,官风不正,民风何纯。

灾后谣言**民心

灾情过后,又一轮风波开始,有人趁民心不稳散播谣言,谣言抚州将于8

月13号发生8级地震,一时间,民心**,此事本人深有感触。放假回家后,

就听村里人议论发地震的事情,大部分孩子也都陆陆续续离开家避难去了,有去

外地亲戚家的,也有父母在外打工的,到父母身边去了,有些实在走不了的老人

留在家中,但也是胆战心惊,在经历了一场这么大的洪水灾难之后,还有这从没

经历过的地震,想想汶川地震,就让人后怕。接近8月13号那天出行的人更是

多,尽管我已上网查询了这回事,证实了这是谣言,但我妈还是建议我带着妹妹

到南昌亲戚家来避难,虽然说知道是谣言,但那种人心惶惶的日子实在是搞得我

也心有不安,最终我还是留在家中。8月13号晚上,大家基本上是没有安心入

睡,一个个都拿竹床到外面睡觉,一个晚上终于 熬过去了,大家也都心安了一

点,我们村还好,有些之前受灾严重的村庄,抱着抱着忙也是白忙的担忧心态,

干脆庄稼也没种了,而且很早之前就在房外搭好帐篷。据说,有一家人出去避难

的途中遭遇车祸,一家人无一幸免。

就简单的一个谣言又造成了多少损失,这一现象无疑不反映出灾后人民情绪

心态的不稳定。另外,我觉得当地政府也没做好稳定民心的工作,地震局也是,

虽然说出来辟谣了,但辟谣这回事还是没什么人知道,换做平日,出来辟下就可

以了,但此一时非彼一时,在受灾后这种状况下,本来文化程度就不高的老百姓,

当然是宁可信其有,不可信 其无了,所以我认为,完全有必要加大宣传,深入

到没一个村庄,让百姓放心,安心恢复生产生活。

灾后基础设施的建设

自从经融危机后,国家加大基础设施的建设,抚州市沿抚河一带的村庄都在

建桥,可是这次洪灾却导致在建工程被大量摧毁,损失严重,今年和往年雨水相

比相对多很多,造桥工程难度相对加大了,我们村也在造桥,可是往往都是拦好

河坝,又被雨水冲垮,反复这样几次,真的造成严重损失,村民在担忧的问题是,

这些损失是不是都要摊在村民自己头上?还是国家承担,或是包这个工程的人承

担?还有这样的天气导致造桥工期的拖延,拦河坝不能拆,可是桥也造不了,河

水被堵住,上游的良田又一次被淹,又是一批损失。

主要成绩和突出问题

主要成绩

温家宝总理赴江西视察指导防汛抗灾工作,冒雨深入重灾区抚州,察看汛情、

灾情,亲切看望受灾群众,并慰问了日夜奋战在灾民安置一线的志愿者。

充分利用了现有大中专院校、重点高中资源,妥善安置好受灾群众,强化管

理,搞好服务,认真做好灾民的安置工作,确保让受灾群众有饭吃、有水喝、有

床住、有病能就医。

大力整合教育资源,充分利用公共设施搞好灾民安置,开放学校食堂让灾民

用餐,腾出教室和床铺来安置灾民,有效解决了几万灾民的吃住等问题,这种做

法是一种创新,经验值得总结。

尽最大努力保护受灾群众的生命安全,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把人民的生命

放在第一位,缓解了灾区群众暂时面临的温饱问题,灾情牵动着每个人的心弦,

人民解放军在抗洪救灾过程中表现的英勇无私救灾的激烈紧张的场面感动着所有

关心抗洪救灾的人们,不得不令人敬畏,人民解放军始终是人民的子弟兵。江西洪

灾在中央的关怀和全体军民的齐心协力下,取得了阶段性的胜利。

突出问题

洪水已经退去,灾后重建工作也在紧张而有序的地进行着,然而,有一个问

题始终在人们心头萦绕不去,那就是,对“唱凯堤”决口的追问和反思。

回过头来看看救灾的过程,江西洪灾暴露了什么?

首先,来看唱凯堤这一问题 ,江西的圩堤基本都是泥沙土质堤,长时间的

浸泡在洪水中,堤脚发软,容易形成泡泉,造成决堤。抚河唱凯段土堤本是最薄

弱环节,这不仅当地百姓十分清楚,那些领导干部们当然更心知肚明,否则也不至

于每年防洪都如临大敌.值得追问的是,十年二十年都过去了,抚河作为全省第二

大河流,堤坝依旧还是过去的那种土堤,仅有城区一小段修筑得牢不可摧.如果每

年都能选择最薄弱处加固一小段,那么多少也可以向百姓有点交待了.。从60年

代到现在,年年修堤,可也仅限于挑挑土,加固堤档,从来没有彻底的整修过,

即使是用水泥做了护坡,经过雨水的冲刷,水泥下也会造成空洞,形成泡泉,致

使堤档变成危堤。至于国家年年是否拨付了专项经费,专项经费有没有用来加固

堤坝,那还是要看反贪局的表现了。

为什么几十年来我们的防洪堤档依然如此的差?为什么没有给予必要的扎

扎实实的改善和质量的提高,为什么?

江西洪灾的报道暴露了“可怕群体官僚作风”及媒体对领导的“歌功颂德”。更

多的时候当地政府,甚至是省政府都是报喜不报忧。“10万人安全转移,无一

伤亡”,这样的海口也可夸,这样的结论也敢向中央报告,口口声声的“让百姓

满意”,就这样让百姓满意吗?洪灾死人是难免的,为什么这一点都不敢承认,

即使不清楚,也不能这么肯定,我家就是受灾区,洪水就在我身边,这些情况我

比谁都清楚,有些没来得急逃亡的人,就这样眼睁睁看着被洪水冲走。许多镇府

官员在抗洪为人民的同时却参杂着许多自己的利益。

抚州的官员在溃堤的危急关头,却没有果断的将灾民撤走安置,为什么?他

们说是为了“维稳”!难道撤走灾民不是更好的维稳?而宁可冒着以灾民的生命作

赌注?!要是事先将灾民都撤走了,安置了,那还用得着后来化那么大的精力、

财力、让广大部队战士冒着生命危险来抢救灾民吗?这说明他们没有预案,有预

案就能做到临危有序、按部就班的应对。

当然,这其中也存在很多客观因素,防洪堤为什么没有加固好,一个重要因

素,没钱,其实很多政治问题,归根揭底还是经济问题,按照江西省方面的统计,

到2009年底,专项规划内668座病险水库批复总投资69.76亿元,累计到位资金

51.64亿元(其中中央36.48亿元,省级8.08亿元).这份数据显示地方配套资金并

不十分巨大,但对于一些地方而言,特别是像江西这样的省份,由于很难带来经济

效益,投入如此"大笔的资金"是个大问题。

在灾后重建的中,也存在很多问题,老百姓的问题多,可谓“众口难调”。发

放救助款,救助物资的时候存在一些不公平,引起群众不满,比如我们云山镇巷

口村,发放大米的时候是按田亩来补助的,而有个大队上次没有重新分田,新生

小孩就没有分到田,但是人家有户口,这样就导致了如何分配的问题。救灾本来

就是一个很庞大的过工程,要做到绝对的公平公正是不可能的,政府要做的就是

尽最大可能做到公平,让百姓受益。对于养殖大户,2大户,他们的损失更是严

重,给与的补助毕竟是有限的,现在有些养殖大户要重新养殖,可是缺乏启动资

金,自己去贷款遇到阻力是难免的,希望的是政府能得到扶持,解决贷款问题。

国家补助对于受灾群众,犹如杯水车新,只能解决当下问题,今年是国家灾

难较多的一年,本来也不应该有所抱怨,但是舟曲灾后收到国家,社会各界的重

视远远超过江西,给与的补助更是远远超过江西,同样是受灾,我们江西人一样

为舟曲人民感到悲痛,在大灾大难面前我们也向舟曲人民献上自己的爱心,江西

省也捐款500万,同样是受灾问什么会有如此大的差距?一时间,一篇《看看

江西与舟曲的不同 江西不哭》传遍网络,网友的议论纷纷,有说是因为江西死

亡人数少,有些说因为舟曲少数民族居多,受到的待遇当然不一样了,各有说辞,

可能这些说法都有偏激之处,但从中是不是也能反映出一些问题,手心手背都是

肉,国家,各媒体,在这方面是否做得有欠妥之处,这值得深思。

调查的经验

此次家乡抚州灾区的调查一行,通过亲身经历,实地考察,深入群众,听社会舆论,看民间实事,让我感受颇深,在老百姓领到救援物资时的笑脸上,我看到的是政府的体恤民生,用我爸爸的话来讲就是“共产党好”,温总理亲自来灾区看望受灾群众时,群众感动落泪,我看到的是总理的心系百姓,洪水决堤,武警官兵奋力抢救,让我感受到人民子弟兵的可爱可亲,许许多多的志愿者不辞辛劳地接待安置的受灾群众,社会各界纷纷献爱心让我感受到人间有真爱,但不可否认,看似完美的背后还存在这瑕疵,从这一问抚州洪灾这一事件中,我看到了上至国家政府,下至群众百姓都或多或少存在问题,没有灾难的时候,大家都相安无事,到灾难来了,责任就你推问我我推你,最后不了了之,群众有情绪,政府有困难,国家有顾虑,谁都有理,在忙着救灾的同时,都在为自己的利益做打算。

解决办法

国家一直号召“实事求是”,希望这部是简单的口号,国家政府应踏踏实实,为百姓谋福利,办实事。在大灾大难面前,更应官民同心,救灾不是作秀。民众之所以有抱怨,就是因为平时政府于百姓离得太远,政府应该做到的是在平日里打好群众基础,关键时候自然不会有分歧,才会一心一意谋大事。

针对灾民刁民一说,反应的实质问题是农民的素质问题有待提高,这又牵扯到教育问题,加大教育力度,培养新一代,让农民子女走向文明,推进农村发展。

国家扶助有限,江西人齐心协力,化小爱为大爱,团结一致,自力更生。

上一篇:办公自动化全部笔记下一篇:七年级单元测试卷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