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中地区稻秆潜蝇的防治策略初探

2023-01-0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稻秆潜蝇 (Chlorops oryzae) 属双翅目, 黄潜叶蝇科, 别名稻秆蝇, 属寡食性害虫, 为害水稻、麦及游草、稗、看麦粮、棒头草等禾本科植物, 不良影响主要是在水稻和小麦之中。近些年来发生概率逐渐提升。随着农业不断进步和发展, 对各种虫害的关注度逐渐提升, 在实际工作中需要了解稻秆潜蝇的类型, 及时进行处理。近几年, 山丘和丘陵区域的稻秆潜蝇发生概率高, 尤其在长江中下游区域, 存在成灾的现象, 局部处理后效果不容乐观。

在农业管理阶段对各种类型的病害进行防治, 效果不乐观。特别是中、晚稻发生严重, 中稻最高被害蔸率达90%。在不防治的情况下, 最高损失率可达20%~30%以上, 直接对农业经济造成影响。

1 稻秆潜蝇的形态特征和为害症状

1.1 形态特征

体长大约在2~3 mm, 翅展5~6 mm, 头部呈现出鲜黄色, 有黑色珠状大斑, 呈现出暗褐。基部上方呈现出突出的状态, 胸部背面有3条黑色纹路, 两侧有短而细的斑点。腹部背面交界处有黑褐色横带[1]。

卵大约长度在1 mm左右, 呈现长椭圆形。上部有波状柳条纹, 孵化后呈现淡黄色。

幼虫长度在6~8 mm左右, 呈现11节, 存在乳白色或者淡黄色, 有光泽, 近纺锤形。

蛹长度大约在6~7 mm, 淡黄褐色, 尾端分叉和幼虫相似, 羽化前体态呈现收缩趋势, 上部有黑斑。

1.2 为害症状

稻秆潜蝇以幼虫为害为主, 初孵幼虫借助露水湿润后向下移动, 至叶枕处钻入叶鞘再侵至心叶中, 为害心叶、生长点或幼穗, 一般初孵幼虫钻入后5~8 d出现被害症状。

苗期受害时, 直接进入到生长点, 对组织叶肉产生不良影响, 出现明显的停留现象。后期发展, 轻者对叶片造成纵裂长条孔洞, 重者枯心死苗。

水稻孕穗期受害时, 幼虫潜入稻苞内, 吸食颖花, 造成空壳、穗形扭曲、部分小穗形成不实, 导致穗总粒数、实粒数锐减, 甚至变成秃头穗。

穗期受害时, 多从倒数第2叶叶枕处叶鞘钻入, 啃食幼穗, 形成发白的枝梗或畸形小颖壳, 受害严重时形成白穗, 与螟虫白穗相似。

抽穗后幼虫只取食叶鞘, 水稻损失较轻。一般不存在转株现象, 多在叶鞘处化蛹。

2 稻秆潜蝇的发生规律和为害因子

2.1 发生规律

稻秆潜蝇1 a发生3代, 以幼虫形式在水稻或看麦娘等禾本科杂草上越冬。翌年4月下旬至5月上旬羽化, 大约羽化后2~5 d后产卵, 卵产在早稻秧田或本田[2]。

第一代幼虫于4月下旬至5月上旬孵化, 主要为害双季早稻。一代幼虫历期约30~35 d, 于5月下旬6月上旬化蛹, 6月下旬至7月上旬羽化成虫并重新寻找产卵场所。

第二代幼虫于7月上中旬进入孵化高峰, 主要为害一季中稻。二代幼虫历期约30 d, 第二代幼虫于8月中下旬化蛹, 9月中下旬羽化产卵。

羽化后的成虫大多数集中在越冬寄主上产卵, 10月中下旬孵化出幼虫钻入寄主植物心叶内危害, 第三代幼虫实际上并不能为害水稻, 就进入到越冬状态。

2.2 稻秆潜蝇的为害因子

2.2.1 地理和气候因素

稻秆潜蝇喜温凉。湘中地区属丘陵、山区, 气候湿润。近年来冬季气温偏高, 有利于幼虫越冬, 死亡率低, 第一代基数增大;盛夏不热, 幼虫侵入率高, 危害时间延长, 水稻受害程度加重。

湘中地区多年来持续暖冬现象, 是本地越冬害虫爆发的根本原因, 雨季和孵化期的吻合是加重发生的直接原因。4月下旬至5月上旬正值梅雨季节, 雨水偏多、湿度大, 卵孵化率和幼虫侵入率高, 有利于第一代幼虫发生。近年来台风频繁, 雨水集中期主要出现在6月下旬至7月上旬, 更有利第二代幼虫的发生。

2.2.2 耕作和栽培因素

近年来, 双季稻、一季稻、再生稻混栽, 由于播种时间不统一, 从3月中下旬开始至6月上中旬结束均有不同品种播种, 造成不同生育期水稻并存, 插花田比较普遍, 桥梁田增多, 为稻秆潜蝇提供了充分食料和适宜的产卵场所[3]。

随着机插和直播等高产栽培技术大面积推广, 水稻种植密度不断提高, 加之氮肥施用量不断增加, 田间阴蔽, 禾苗嫩绿, 不通风、不透气, 为稻秆潜蝇发生创造了适温、高湿的田间小气候, 有利于稻秆潜蝇的生长发育和繁殖。

3 稻秆潜蝇的防治策略

根据稻秆潜蝇的发生规律和为害因子, 防治策略主要是清扫越冬代, 降低第一代, 控制第二代。以农业防治为基础, 农药防治为手段, 积极探索物理防治[4]。

3.1 农业防治

冬季清扫越冬虫源、销毁田边杂草, 破坏幼虫越冬场所, 压低越冬虫口基数;春季翻耕灌水灭蛹, 减少冬后虫口基数。调整水稻播种期, 统一品种搭配, 推广集中连片, 避免混栽, 减少桥梁田, 并尽量以双季稻或再生稻为主, 避开卵孵期和孕穗期。同时选取抗虫耐害品种, 合理密植, 改善配肥比, 降低氮比重, 提高磷钾比, 增施硅肥, 采取恰当栽培方案。

3.2 农药防治

农药防治采用“狠治一代, 挑治二代, 选用拌种剂, 巧用送嫁药, 关注孕穗期”的药剂方案。加强预测预报, 早稻在4月下旬至5月上旬, 一季稻在6月下旬至7月上旬, 晚稻在8月上旬, 在成虫盛发期和卵孵化盛期开展防治。

推荐使用40%氯虫·噻虫嗪 (福戈) 水分散粒剂、5%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 (甲维盐) 乳油等内吸性的药剂。秧田期推荐使用吡虫啉 (高巧) 600 g/L悬浮种衣剂拌种对稻秆潜蝇防治效果较好。在禾苗移栽前5 d施送嫁药, 药剂同上。秧田也可用3%克百威颗粒剂, 拌细土撒施[5]。

3.3 物理防治

稻秆潜蝇成虫对黄色有较强的趋性, 可在6月上中旬开始插挂黄板, 数量为25~30块/667m2, 距离水面20~30 cm的高度为宜, 1个月更换1次, 可有效诱杀成虫。

4 结束语

稻秆潜蝇的防治策略是个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相应用的过程。结合湘中地区存在的问题, 把握住问题导向, 在认识其形态特征和为害症状的过程中, 总结其发生规律和为害因子, 对稻秆潜蝇的防治策略作了阐述。应加大对物理和生物防治的总结, 合理提出相应的防治方案。

摘要:稻秆潜蝇是水稻生产的次要虫害, 在国内和国外均有分布。近年来发生概率呈现增大态势。提高对其形态特征的认识, 掌握其发生规律, 以运用恰当的防治方法和策略。

关键词:稻秆潜蝇,防治方法,策略分析

参考文献

[1] 周学斌.稻秆潜蝇的形态识别与综合防治[J].农技服务, 2016, 33 (5) :145.

[2] 龙艳梅, 吴社高, 吴明志.邵东县稻秆潜蝇发生规律及综合防治措施[J].湖南农业科学, 2016 (2) :73-75.

[3] 梁红, 郑家勇.稻秆潜蝇的发生及防治方法[J].北京农业, 2015 (22) :63-64.

[4] 薛智平.桃江县稻秆潜蝇大发生原因及防控对策[J].湖南农业科学, 2018 (1) :75-77.

[5] 粟绍先, 罗功仪.浅析稻秆潜蝇的发生特点与防治对策[J].中国农业信息, 2016 (5) :87-88.

上一篇:浅谈“一通三防”技术在矿井安全生产的应用下一篇:如何在会计教学过程中贯穿诚信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