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咸新区介绍

2024-06-2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西咸新区介绍(共8篇)

西咸新区介绍 篇1

来源:农民日报日期:2012-8-29

8月25日~26日,以“现代田园·绿色城市”为主题的第二届中国现代田园城市高峰论坛在西安举行。来自全国人大农委、国务院有关部委、陕西省政府的领导以及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海内外专家学者近千人出席了会议。与会人士围绕陕西省西咸新区这一正在建设的现代田园城市的探索实践,从西咸新区如何在城乡之间优化配置与聚合优势资源,如何把现代城市的资源承载能力、综合服务优势与农村田园风光进行有机结合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讨,并进而就共建现代田园城市、统筹城乡发展、保护生态文明、探索新型城市化道路等重大命题,进行了广泛交流,取得了重要的共识。

田园城市的内涵是什么?

田园城市的理念来自19世纪末的英国社会活动家霍华德,他在《明日,一条通向真正改革的和平道路》一书中提出,应该建设一种兼有城市和乡村优点的理想城市,他称之为“田园城市”。田园城市实质上是城和乡的结合体。20世纪初以来对世界许多国家的城市规划有很大影响。

2011年,现代田园城市理念在中国陕西被再次提出,结合中国传统文化特色和现代城市建设理念,陕西省提出西咸新区规划要在中国的西安与咸阳两个千年帝都之间,打造一个现代田园城市的“理想城市,理想社会”。陕西省省长赵正永提出:“核心板块支撑、快捷交通连接、优美小镇点缀、都市农业衬托。”陕西省省委常委、副省长、西咸新区管委会主任江泽林进一步描述:现代田园城市是将特色小镇点缀在优美的田园风光中,实现现代化城市服务和农村田园风光有机结合,城市建设新区和绿色空间高度融合,演绎一种新的都市生活,并树立中国未来城市建设的标杆。西咸新区管委会常务副主任王军表示,西咸新区引进的立体城市项目和现代田园城市理念高度契合。

为尽快实现规划中的“城在绿中、人在园中、林田遍布”的城园交融、和谐共生的现代田园城市,西咸新区泾河新城按照陕西省委省政府建设“现代田园城市”的定位和长远目标,联合农业部、北京大学、中国农业大学探索制定出了现代田园城市的标准体系。这个标准体系由三个等级137个标准组成,通过定量与定性相结合,考评现代田园城市建设水准。其中,一级考评包含生态景观、资源、经济与产业、城市文化、城镇公共配套、社会文明与安全六个方面,为现代田园城市和现代农业勾勒出清晰的“素描”,并以此标准为准绳建设田园城市,将实现一种全新可持续的生活模式,确保城市在发展经济与环境保护中取得平衡,农村发展不脱节,真正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在这个标准中,田(耕地)、园(生态用地)、城(市)三者用地比例为4∶1∶2。有了这个标准,就有了清晰的现代田园城市和现代农业的样貌,就有了城市功能和现代农业的完美结合,为未来中国城市发展以及现代农业发展提供了新的样本。

要一体化,更要交融化

中国现代田园城市的探索建设,旨在建设新型城乡形态,努力打造一个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绿色增长、城乡统筹发展的生态型城市,一个中国城乡统筹的范本。

江泽林表示,现代田园城市是中国实现城镇化的有效载体,西咸新区的开发就是要实现大城市之间的有机衔接,防止摊大饼的现象发生,以及大城市病的重演。他说,西咸新区在创新城市发展方式方面进行了进一步探索。一方面,以“大开大合”的生态田园的发展形态创新了城市发展形态;另一方面,创新城市经济发展,升级现代农业,让农民带着土地、劳动力这两个资源进城。全国人大农委副主任刘振伟说,现代田园城市与现代大都市本质的区别,在于城乡融合、城乡一体,是城市优势与乡村优势的完美结合。他说,现代田园城市一开始就应该做足城乡统筹的文章,对乡村板块的建设要提上与城市建设的同等地位,要按照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目标,在社会保障、社会事业发展、劳动资源配置方面统一规划、深化改革。

在西咸新区的规划理念上,“核心板块”、“田园城区”加“优美小镇”,就形成一个完整的三级市镇体系,“这种点状分布真正能把农村带动起来,对复合农业的需求增加,即传统农业与休闲、教育、文化、科技、加工业、现代服务业高度结合,极大提高农业比较效益,使之成为城市产业。“这实际上就是把城市的高消费引入农村。从更大的方面说,实现了城市的资金流和消费流向农村正向流动的一种模式,使假日农业、休闲农业完全兴旺起来,新的产业和业态也就起来了。”西咸新区管委会常务副主任王军这样定义“田园”的角色。西咸新区管委会副主任、泾河新城管委会主任李益民说:“必须在城乡之间架起一座连通桥,我们把这座桥叫做‘现代农业’。现代田园城市的基础正是现代农业和城乡统筹示范区。”

与会专家纷纷表示,西咸新区建设要实现乡村的城市化与城市的乡村化,要实现工农合一、城乡合一、游居合一,西咸新区的统筹城乡发展不仅要一体化,更要交融化,要实现交融式结合而不是板块式结合。

钱从哪儿来?人往哪里去?

建设田园城市是一项浩大工程。“在土地指标非常紧的情况下、西咸新区不依靠土地财政,建设资金需要探索新模式。那么,钱从哪来?”国家发改委宏观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王一鸣向江泽林提问。“通过测算,西咸新区未来10年发展需要建设资金13600亿元。”江泽林回答道,西咸新区是在建新区,建新城,不是一般的经济技术开发区。资金来源渠道有三个:一是能够市场化的必须市场化。二是重大基础设施,要靠税收和财政补助。三是与陕北能源挂钩,鼓励陕北能源企业来新区开发建设。

除了资金问题突出外,西咸新区建设,还有一个重要的命题是如何对待区域内的农民?

泾河新城是西咸新区田园城市建设实践的一个样本。域内人口14万余人,70%为农业人

口。按规划,在泾河新城,区域内未来农民将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农民,而是从事农业的产业工人,从一家一户的居住到搬入集中安置的新社区。通过建立新型农业合作社,鼓励农村资产包括土地入股,引导农村人口和各种生产要素向农村新社区集中,在新社区内原有的以村镇为团体的亲缘、地缘关系被充分保留。在农村实现城市化同时,实现农民就业、创业、安居乐业,真正达到城乡一体。到2020年,城镇化率达到100%,农村非农产业从业人员占全部从业人员85%以上,公共服务实现均衡化发展,城乡人居环境明显改善,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基本实现。

需要把握的一些问题

与会专家在为西咸新区建设把脉支招的同时,也提出了一些他们关注的问题。一是要把握好乡村板块与城市板块建设的关系,要把乡村板块建设提到与城市板块同等地位。二是要把握好保护历史文化遗存的责任与建设现代田园城市的关系,要把文化当作更硬的实力。三是要把握好田、园、城的比例和关系。四是要把握好现代产业的发展与现代社会管理的协调。五是要把握好发展的节奏。

西咸新区介绍 篇2

西咸新区位于西安市和咸阳市建成区之间, 区域范围涉及西安、咸阳两市所辖7县 (区) 23个乡镇和街道办事处, 规划控制面积882平方公里。西咸新区是关中—天水经济区的核心区域, 区位优势明显、经济基础良好、教育科技人才汇集、历史文化底蕴深厚、自然生态环境较好, 具备加快发展的条件和实力。

国务院强调, 要把建设西咸新区作为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要举措, 探索和实践以人为核心的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 推进西安、咸阳一体化进程, 为把西安建设成为富有历史文化特色的现代化城市、拓展我国向西开放的深度和广度发挥积极作用。

“西咸新区只是个过渡” 篇3

西咸新区与其他三个“同级别”新区有何不同?西成新区建设在整个关中一天水经济区的比重和影响有多大?对西安建设国际化大都市的影响如何?西成新区将面临的挑战和困难又是什么?本刊记者第一时间采访了著名学者、陕西省社会科学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陕西省城市经济文化研究会会长张宝通。

“西安不发展,带动不了大关中,也引领不了大西北”

《新西部》:您一直致力于西部区域经济的研究,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关中一天水经济区”建设更是您长期研究和关注的课题。这次由国新办高调颁布的《西咸新区总体规划》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出台的?其战略意义如何呢?

张宝通:我国第一个副省级经济区上海浦东新区是1992年10月成立的。浦东新区诞生的背景,是改革开放以后,我国从单一的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渡,以深圳、广州为代表的珠三角地区得改革风气之先,快速发展,而一直以“老大”自居的上海市明显落后了,无论是在沿海的12个省市中,还是在沿长江的11个省市中,上海这个我国最大和最有影响的工业城市都面临着落伍的局势。这时,浦东新区的应运而生,成为上海带动长三角、赶超珠三角的助推器。

浦东新区的发展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得到了党和国家第三代领导人的关心和重视。浦东新区的建设从一开始起点就比较高,得到的支持和政策上的优惠甚至比特区还要好,浦东新区几乎成为我们国家新一轮改革开放的标志性工程。今天我们再来看上海,不到20年时间,上海浦东新区不仅成为世界瞩目的“东方明珠”,而且堪称上海和中国现代化建设的縮影。

时隔17年之后,2009年11月,天津滨海新区成为我国第二个副省级新区。我们知道,天津是我国北方最大的中心城市,天津对环渤海地区、对京津冀乃至辽东半岛、山东半岛的辐射和带动是非常强的。2010年滨海新区的经济总量已经占全市的近一半,显然,这些都得益于国家的强有力支持。

2010年6月,我国第三个副省级新区重庆两江新区产生。这是在时间上和距离上离我们最近的一个副省级新区。这与重庆的定位是一致的,重庆的目标是要成为西南地区和长江上游具有辐射带动作用的商贸金融中心、内陆开放的重要门户。在新一轮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和“十一五”规划实中,成渝经济区与北部湾经济区和关中一天水经济区一起成为西部大开发的三大重点经济区。从这个时候开始,即有学者认为,成渝经济区将会成为新的国家级经济区。一年前,作为成渝经济区的“核心”,两江新区率先发展,当年即实现产值过1000亿元。

再来看西咸新区,《西成新区总体规划》和两年前《关中一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出台的大背景是:第一,国家要缩小东西部差距,推进西部大开发的深入发展。现实情况是改革开放以来,东西部的差距有进一步拉大的局势。《关中一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明确提出了要“建设大西安,带动大关中,引领大西北”。与西南的成都比,无论是人口数量还是经济总量,西安与其所处的西部大开发桥头堡的位置明显不符,西安不发展,带动不了大关中,也引领不了大西北。

其次,国家战略的需要。大西北是我国唯一一块可以称的上地大物博的地区,七省区面积占了祖国版图的56%,占了西部版图的80%,西北边陲的安全维系着国家的安稳,西部大开发后,内蒙古由中部划到了西部;青藏铁路修通后,西藏被纳入西北的经济版图。西安的发展就是要引领包括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和内蒙古、西藏七省区的大西北开发。大西北在国家战略中处于极其重要的地位,大西安在大西北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

最后,大西北还关乎国家的能源安全。大西北是支撑我国未来发展的能源资源接续地,是西部大开发的主战场。我国石油大部分要靠进口,主要是从中东进口,要经过印度洋和马六甲海峡,很不安全。大西北与世界能源集中地中亚、西亚各国相邻,通过陆路输送和进口是最安全的,亚欧大陆桥是最佳的能源桥梁,历史上的“丝绸之路”将会成为“能源之路”。大西北是我国向西开放的前沿阵地,西安是大西北的核心城市与“发动机”。为推进西部大开发,加强亚欧合作,国家需要在西部布局一个国际化大都市,地处亚欧大陆桥的西北首府西安是最佳选择。

“西成新区无疑就是颗最年轻、跳动最有力的‘心脏’”

《新西部》:西成新区与之前的三个“副省级新区”上海浦东、天津滨海和重庆两江相比,最大的区别在哪里?西咸新区的优势在哪里?

张宝通:要说最大的不同,就是西咸新区是个既不沿江又不沿海还欠发达的内陆型新区。这是自然环境所致的区位差异,从新区的职能和行政划分来看,上海浦东新区与天津滨海新区的共同点是经济新区和行政区划相统一,两个新区都成立了相应的政府机构,便于协调和管理。两江新区虽然没有成立政府机构,但在行政区划上同属重庆市所辖。西成新区则不同,虽然成立了西咸管委会,把原本“省市共建,以市为主”的管理体制转变为“省市共建,以省为主”,并由陕西省委常委、副省长江泽林兼任西咸管委会主任,但西咸新区重点打造的“五组团”——沣东新城、沣西新城、空港新城、泾河新城和秦汉新城,在属地管理上分属西安、咸阳两个市管辖。

西咸新区的优势也很明显:一个是交通运输优势。贯穿大西北有三条重要交通干线,一是包(头)北(部湾)通道,它是西部大开发的第一阶梯:二是陇海——兰新线,它是新亚欧大陆桥;三是青藏铁路,它是现代“唐蕃古道”。这三条重要交通干线构成了一个面向东中部、立足大西北的“大”字,以大关中为依托的大西安处在龙头地位,可通过“大”字形交通骨架引领大西北开发。

西咸新区位居中国大地原点,被从西安辐射出的铁路、高速公路、高铁等多个交通“米宇网”覆盖。西咸新区拥有我国西部最核心的交通枢纽,加之咸阳机场的辅助,西成新区的运输优势是非常明显的。

西咸新区的再一个优势就是资源优势。西北地区资源丰富,开发利用较少,与其他三个副省级新区相比,这里资源利用成本最低,就能源来说,量大质优,后劲十足。

第三个优势便是人才优势。这也许是西威新区最大的资源优势,陕西是我国“第一科技大省”,西安拥有仅次于北京的高校数量,各类高素质人才密集,这些都将为西咸新区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

西咸新区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区位优势,那就是处于亚欧大陆桥的“中心”位置。贯穿我国东中西有两条经济带,一条是长江经济带,一条是亚欧大陆桥经济带。长江经济带的模

式是龙头带动,以长三角为依托的上海是长江经济带的龙头,可带动沿江地带向东开放。亚欧大陆桥经济带上,以苏北为依托的连云港与以长三角为依托的上海不能比,当不了亚欧大陆桥经济带的龙头,带动不了从徐州、郑州、洛阳、西安、宝鸡、兰州到乌鲁木齐这么长一条经济带。西安是亚欧大陆桥上最大的中心城市,她所依托的关中是沿“桥”地带最发达的地段,以关中为依托的西安可以称为亚欧大陆桥的心脏地带,而西咸新区无疑就是颗最年轻、跳动最有力的“心脏”,带动沿“桥”地带东西双向开放。在中国将会形成长江经济带有“龙头”上海带动,亚欧大陆桥经济带有“心脏”西安推动的格局。

西安才是咸阳,成阳不是成阳

《新西部》:您对大西安的未来曾做过一番设想,您心目中的大西安应该是什么样子?

张宝通:建设大西安,就是要实现西咸一体化,建设西安国际化大都市。西成新区的建设就是为西咸一体化打基础。实现西咸一体化不必将成阳全部划归西安,现实的途径是将成阳一分为三。将咸阳市区、泾阳、三原、礼泉和兴平划归西安,将西安建成亚欧大陆桥经济带的心脏和国际化大都市。

将泾阳划归西安,可使西安名正言顺成为大地原点所在地。三原是西安的北门户。礼泉是唐朝开国皇帝李世民陵墓昭陵所在地,将礼泉划归西安,还有利于泾河的治理。兴平的工业主要是国防科技,划归西安有利于产业整合。将彬县、长武、甸邑、淳化划归铜川,把铜川建成渭北的中心城市。铜川是国家发改委确定的资源枯竭型城市,将彬长甸淳划归铜川,可为铜川注入新的血液,解决资源型城市矿碣城衰不可持续的世界性难题。将渭北旱原的乾县、永寿、关中川道的武功、扶风、秦岭北麓的周至眉县划归杨凌,把杨凌建成中国唯一、世界唯一的农科型中心城市,使杨凌由一个“实验区”真正成為一个“示范区”,带动关中农业高技术产业基地的建设。而杨凌、铜川和渭南还可以作为西安的卫星城市,与西安构成大西安都市圈,进一步加强西安的大都市地位。

西咸实现一体化应该是没有什么障碍的,1966—1971年,成阳市区就曾归西安管辖。至于两地的历史渊源,更不应该有什么障碍。历史上两地是连在一起的,战国时秦孝公曾把秦国的都城建在成阳,即渭河以北。但秦始皇统一七国,建立秦朝后,秦朝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就移到了渭河南岸,包括阿房宫、未央宫等重要建筑都在渭河北岸,即今日的西安。历史上周秦汉唐均建都于西安,从影响上来说,咸阳只有划归西安才有大的发展。如同长安之于西安,只有西安发展了,人们才会重视长安。咸阳也如此。从这个意义上说,西安才是咸阳,成阳不是成阳。咸阳引领不了大西北,成阳要有大发展,只有西咸一体,仍保留成阳地名,将咸阳设为一个区。

大西安的未来应该是米字型九宫格局,各个区域因地制宜,充分发挥各自优势产业,真正按照国务院批准的《关中一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依托亚欧大陆桥,发挥西安国际化大都市的作用,建设全国内陆型经济开发开放战略高地。努力发挥西安科教优势,创新科技体制,建设统筹科技资源的改革示范基地。重点发展装备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以西安为核心建设全国先进制造业重要基地。发挥西安、杨凌科教优势,建设全国现代农业高技术产业基地。以东方人文之都西安为核心,建设彰显华夏文明的历史文化基地。这就是关天经济区规划中所讲的把大关中建成“一高地四基地”。西成新区在产业布局上切忌“摊大饼”,五个组团做十几种产业,难以面面俱到。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生态田园小镇和社区,就是为了避免“摊大饼”式的发展。

西安是亚欧大陆桥上的国际化大都市

《新西部》:西咸新区对西安建设国际化大都市的作用是什么?西安国际化大都市是如何“定位”的?

张宝通:西成新区可以说是西安建设国际化大都市的一个过渡,或者说是个示范区。因为最终目的是要实现西安、成阳一体化,将西安建成一个现代国际化大都市。

《关中一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明确提出了要“建设大西安,带动大关中,引领大西北”,还要“加快推进西咸一体化建设,着力打造西安国际化大都市”。特别是2010年12月,国务院颁布的《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进一步明确要求“推进西安、咸阳一体化进程和西成新区建设”。从这个意义上讲,西成新区只能算是个次优方案。也许人力、财力各方面准备还不够充分,一步到位实现西咸一体化的条件还不成熟,只能通过西咸新区的发展,逐步实现西咸一体化。

就目前来看,西咸新区无疑是打造西安国际化大都市的突破口和抓手。按照最新公布的《西成新区总体规划》,西成新区的规划范围将从原本的560平方公里扩大到882平方公里,到2015年,西咸新区人口将达到150万人,2020年会上升至236万人。根据国务院批准的《关中一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的总思路,未来大西安的都市区人口要超过1000万人,主城区面积要达到800平方公里。西成新区的贡献就是为大西安几乎再造了一个同等面积的“主城区”,人口上则占到大西安的近四分之一。

关于西安国际化大都市的定位,此前曾将西安定位为“具有历史文化特色的国际化大都市”,我认为没有体现出国家建设西安国际化大都市的战略意图。《关中一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所定的发展目标,是把西安建成“国际现代化大都市”,“具有历史文化特色的国际化大都市”没有突出“现代化”,担负不起国家建设西安国际化大都市的战略任务,实际上还停留在“历史文化名城”或“世界著名古都”的定位上。

西安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国际化大都市,原因是依托了亚欧大陆桥和丝绸之路,而西安是丝绸之路的起点和亚欧大陆桥的“心脏”。历史上西安就是亚欧合作的国际化大都市。今天把西安重新定位为亚欧合作的国际化大都市,有利于带动大关中发展,引领大西北开发,维护西部边境安全,加强国家能源安全,推动我国向西开放,促进中国与中亚、西亚和欧盟各国的合作交流。

西咸新区介绍 篇4

江泽林副省长召集会议专题研究西咸新区总体规划

4月8日下午,省委常委、副省长江泽林主持召开西咸新区规划工作专题会议,听取了西咸新区及沣渭新区、泾渭新区规划工作汇报,研究安排了进一步完善西咸新区总体规划有关事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省交通运输厅、省西咸办及西安市沣渭新区、咸阳市泾渭新区管委会负责同志参加了会议。

江泽林副省长在听取汇报后指出,西咸新区总体规划非常重要,代表未来城市发展的基本品质。在各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省西咸办和沣渭、泾渭新区管委会做了大量工作,成效显著,目前形成的总体规划定位准、起点高、手笔大,西咸新区工作发展态势良好。江省长对进一步完善西咸新区总体规划提出了五点具体要求:一是要理清西咸新区规划的概念关系,关中—天水经济区是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的16个重点区域之一,建设西安国际化大都市是实施关中—天水经济区的核心,实现西咸一体化是建设国际化大都市的重要路径,西咸新区的建设是加快西咸一体化的关键,要谨记“重点—核心—路径—关键”的定位。二是要明确西咸新区的规划范围、功能定位,明晰各组团的主导产业,按照“城市组团发展、快捷干道连接、优美小镇点缀、现代农业衬托”的规划理念,把西咸新区打造成为未来城市发展的新标志。三是要进一步加快西咸新区基础设施建设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综合交通等专项规划编制工作,为西咸新区重大项目开工建设提供有力保障,形成西咸新区四通八达的立体综合交通体系和功能齐全的基础设施配套。四是要集约、节约利用土地、以项目带土地,规范管理,依法办事,坚持西咸新区建设“行政区划不变、利益格局不变、统计口径不变”,省级层面统一管理土地、规划等重大事项,同时要充分发挥西安、咸阳两市的积极性,推动西咸新区建设。五是要继续加快完善总体规划,争取4月底正式出台,同时要召开专家论证会广泛听取意见建议,进一步提升西咸新区的使命定位。

淮北经济开发区新区介绍 篇5

举全市之力建设淮北经济开发区新区,是市委、市政府为加快推进城市转型、全力打造淮北新的经济增长极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也是“十二五”开局之年我市三项重点工作之一。新区位于淮北市烈山组团以南,紧邻正在规划建设的东部新城,区位优势明显;新区地处王引河以东、闸河以西、新濉河以南,地势平坦开阔,自然条件优越;新区东靠京台高速,北连连霍高速,南接泗许高速,与华东地区重要的编组站——青龙山火车站近在咫尺,交通方便快捷。

按照分步实施的原则和“一年快启动、三年成规模、五年展新貌”的要求,新区建设分三个阶段进行。2011年为建设起步阶段,重点推进5.26平方公里基础设施建设,实现新区与主城区无缝对接;2012年至2015年为加快推进阶段,重点推进10平方公里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初具规模和特色;2015至2020年为中远期发展阶段,拉开30平方公里发展框架,二、三产业协调发展,建成新型工业基地、生态滨河新区。

西咸新区绿道网络建设研究 篇6

“绿道”在不同环境条件下有不同含义, 广义上的“绿道”是连接各种线型开敞空间的总称, 包括从社区自行车道到引导野生动物进行季节性迁移的栖息地走廊, 从城市滨水带到远离城市的溪岸树荫游步道等。

现代绿道概念的形成与发展是公众对环境与文化价值提升的结晶。目前, 人们普遍接受埃亨 (Ahern) 提出的绿道概念, 认为绿道是经规划、设计、管理的线状网络用地系统, 具有生态、娱乐、文化、审美等多种功能, 是一种可持续性的土地利用方式。

绿道在欧美的发展已有百余年的历史, 其绿道规划思想可追溯到16世纪, 西方国家公认的第一条真正意义上的绿道是奥姆斯特德 (F.Olmsted) 等人于19世纪中期在美国波士顿地区规划的林荫大道。我国的绿道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 000多年的周代。古蜀道翠云廊是我国古代绿道的典范, 比美国的林荫大道早将近2 000年。

国外一般从用途和尺度角度对绿道进行分类。从用途上绿道可分为城市河岸绿道、娱乐绿道、自然绿道、历史风景绿道、综合网络状绿道等类型。从面积尺度角度, 绿道可分为市区级绿道 (1~100km2) 、市域级绿道 (100~10 000km2) 、省级绿道 (10 000~100 000km2) 、区域级绿道 (>100 000km2) 等类型;按照绿道的功能作用可分为生物多样性绿道、水资源保护绿道、休闲娱乐绿道、历史文化资源保护绿道4种类型。

国内俞孔坚教授按照绿道的形式与功能, 将绿道分为3种类型:沿河道或水域边界分布的滨河绿道;公园道路绿道或具有交通功能的道路绿道;沿田园边界分布的田园绿道。

2 绿道的发展

北美地区是国际绿道规划与建设的发源地, 现代绿道理论研究最早开始于美国, 其对于绿道的研究具有实践性, 从设计理论到设计实例都具有借鉴性。

国际上的绿道规划建设发展先后经历了5个阶段, 从早期的公园系统绿道规划阶段一直到现在的国际绿道运动阶段, 绿道运动蓬勃发展, 世界上建成了无数个国际、国家和区域层次的绿道项目。欧洲开始将生态网络 (Ecological Networks) 、生态基础设施 (Ecological Infrastructure) 等研究与绿色通道研究相结合, 亚洲也进行了相关研究。

目前, 国内关于绿道的研究正处于起步阶段, 以介绍国外有关绿道的概念为主, 真正研究探讨绿道理论在中国的运用方式则很少。国内的绿道建设的实践, 主要在国土绿化和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两个层面展开。目前国内已有很多学者致力于这方面的研究, 许多城市如深圳、佛山、成都、广州等均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实践。

3 绿道网络建设问题研究

3.1 绿道网络的功能

3.1.1 回归自然, 生态环保

绿道在建设过程中有别于市政道路, 它一般不破坏原有地形和地貌, 而是随形就势, 因此具有明显的生态环保性。同时, 它使人们骑车、散步变得更加方便、快捷和舒适, 远离汽车的污染和噪音, 回归自然, 享受美景, 摆脱紧张工作的压力和烦恼。

3.1.2 绿色交通专用通道

绿道网络建设的主要目的是为非机动交通, 也就是自行车和行人提供专用通道, 人们在休闲放松的同时, 也满足了一定范围内的通达需求。

3.1.3 提升城市品位, 彰显城市特色

绿道网络一般都是结合当地的山河湖泊及历史人文景观修建, 通过绿道去体味当地的风土人情, 不但提升了城市品位, 还具有明显的地方特色, 是其它城市无可替代的。

3.1.4 促进社会经济效益增长

绿道网络建设可以合理利用有限资源和自然环境, 因地制宜, 投资少, 见效快, 满足了大众多种休闲生活的需要, 还能促进旅游业和其它相关产业的发展, 社会经济效益增长均比较显著。

3.2 建设原则

绿道网络建设应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价值取向和生态导向, 尊重当地山水自然基底, 引导形成合理的城乡空间格局, 体现地域景观特色与文化传统, 满足当地居民提升生活品质的需求, 确保绿道生态、环境、民生和经济等多方面功能的实现, 同时应尽可能联系体现地方特色的自然节点及历史人文景观、城市公共空间和城乡居民点等人文发展节点, 高级别的发展节点应作为优先串联的对象。

3.3 建设密度

自然生态区域的绿道网络密度宜为0.03~0.11km/km2, 郊野区域的绿道网络密度宜为0.5~1.1km/km2, 穿越城镇的绿道网络密度宜为0.9~1.3km/km2。穿行于生态郊野区域的城市绿道网络应依托滨水、山林、田园等自然要素, 随形就势, 保护原生态的自然风貌;城市绿道串联主要特色村落时, 可直接借用交通量不大的乡道、村道, 但距离不宜过长。西安市可选择灞河、浐河沿线、秦岭七十二峪等景观带。西咸新区可在沣河、渭河沿线两岸, 主题公园与社区之间, 建设绿道。

3.4 建设标准

按照使用功能, 可将绿道分为人行道、骑游道和综合游步道 (人行与自行车骑行兼容) 三种类型。

绿道宽度见表1。

绿道坡度见表2。

绿道路面材料首先应就地取材, 以现浇水泥混凝土、沥青路面、天然石材、预制水泥混泥土砖等材料为主, 满足自然、生态、环保、耐久、美观、舒适、易维护等要求。根据具体需求及当地情况选取适宜的铺筑材料。

城市及周边运输条件好的区域, 可采用彩色透水水泥混凝土路面或压印水泥混凝土路面, 达到生态、环保、美观、舒适的效果。成都建成的绿道, 重要路段以彩色透水混凝土为主, 辅以少量彩色沥青路面;非重要路段采用普通沥青路面;纯人行系统采用压印地面较多。

4 西安市绿道建设实例

4.1 灞河河岸绿道

灞河河岸绿道位于灞桥区西康铁路桥至陇海铁路桥之间的灞河两岸, 左岸绿道全长3.1km, 于2010年5月建成;右岸绿道全长3.4km, 于2011年4月建成。两条绿道的宽度均为6m, 其中2m (红色) 为步行专用道, 4m (灰色) 为自行车专用道。两条绿道的路面结构组合均为上面层4cm厚透水水泥混凝土, 下面层16cm厚多孔透水混凝土, 基层为30cm厚级配碎石, 总厚度50cm。雨水透至基层后, 顺基层顶面直接流至两侧绿化带内。这两条绿道分别穿越了两岸的灞桥滨河生态公园, 并串联滨河公园、堤岸及亲水码头等景点, 折柳送别的古隋唐灞桥遗址及古长安八景之一“灞柳风雪”均位于绿道两侧, 周围多处自然湿地、多种水禽栖息, 每天都吸引众多市民在此休闲放松。

4.2 南三环绿道

南三环绿道位于南三环北侧绿化带北边缘。西起子午路, 东至朱雀路, 全长4.76 km, 宽度4m, 路面结构为8cm厚C25水泥混凝土面层﹝表面采用彩色压印艺术地面处理﹞, 18cm厚二灰碎石基层 (重量比8∶17∶75) , 其下为土基压实, 结构层总厚度26cm。

南三环绿带作为2011年西安世园会分会场, 于2011年5月建设完成。此绿道主要体现了休闲、散步和交通功能。该绿道属于城市绿道, 主要串联的是社区和城市公园, 平时来此休闲散步的市民较多。

西安市的绿道建设刚开始起步, 还没有形成网络效应, 曲江新区二期已经规划了一部分绿道。西咸新区的开发与建设, 正好为绿道网络的建设创造了条件和机遇。

5 西咸新区建设绿道网络的研究与分析

西咸新区成立于2011年5月, 位于西安、咸阳两市建成区之间, 西起茂陵及涝河入渭口, 东至包茂高速, 北至规划中的西咸环线, 南至京昆高速, 规划控制区总面积882km2, 建设用地272km2。西咸新区包括沣东新城、沣西新城、泾河新城、空港新城、秦汉新城共5个新城。西咸新区总体规划是建设成为西安国际化大都市的主城功能新区和生态田园新城, 根据新区所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的分析研究, 新区具备建设绿道网络的条件, 绿道网络建设也是新区规划主题的最好体现。

5.1 沣东新城

在沣东新城可利用现有河流、农田、湿地等自然景观, 结合主要交通廊道, 建设绿道网络。规划上以15km2左右的建设用地为基本组团规模, 在组团外围形成3种等级的绿色廊道, 绿带宽度分别为40~60m, 1 000>500m, >1 000m, 同时间隔一定距离形成放大的生态斑块, 形成有益于组团生态环境自我调节的城市景观格局。沣东新城的主要慢行系统, 可以建成以滨河绿道和绿地绿道为骨架, 串联主要节点的慢行系统, 如渭河、沣河沿线可建设绿道;次级公园和商业中心可建设一般绿道慢行区。通过林带、水系、景观路建设的绿道, 最终形成沣东新城的绿道网络, 渗透到新城各个角落。

5.2 沣西新城

渭河、沣河、沙河沿线、湿地公园、中央公园、景观山、丰京遗址、优美田园小镇及工业园区是沣西新城的重要绿核, 应在以上片区周边修建绿道网络, 形成与自然生态环境密切结合的带状景观斑块+绿道走廊, 供游人和骑车者徜徉其间。绿道网络采用的交通方式一般为步行、骑自行车, 严禁机动车通行。在规划中, 应根据旅游理念、运动特点和市民爱好, 在绿道网络周边布设适量的小型广场、城市家具、休闲座椅、夜景灯光等, 为市民和游客提供健身、亲水、观赏、休闲的活动场所, 赋予绿道系统新的“活力”。

5.3 秦汉新城

秦汉新城是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秦汉历史文化聚集展示区和西安国际化大都市生态田园示范新城。基于秦汉新城规划背景, 结合秦汉新城的文化旅游产业的开发, 建议结合秦汉新城的用地性质、产业布局和主要的旅游景点设置绿道网络慢行系统。将绿道网络慢行系统与秦汉新城的旅游开发项目相结合, 共同展示新城的商业休闲、自然景观、人文旅游特色。绿道网络通过非交通性步行空间去引导步行系统设置, 包括公园绿地、旅游景点以及连接性的城市绿带, 通过绿道网络步行系统去组织秦汉新区的步行空间。

5.4 泾河新城

泾河新城规划在泾河中部弯道处结合两侧湿地形成新城绿化核心, 在城市东部沿铁路线、包茂高速设置南北向带状绿地, 在泾河两岸、泾惠渠两侧形成东西向生态绿化廊道。绿道网络可以在以上廊道布设, 通过绿道网络将带状绿地与城区周边的生态绿地贯通, 并与城市点状公共绿地相连, 形成贯通全城的绿道网络。

5.5 空港新城

在空港新城规划中应首先布设绿道网络慢行系统, 建立多层次绿道网络, 满足旅游、休闲、生活和工作的需要;可以形成通行为主功能和休闲为主功能两个层次的慢行绿道系统, 以此为基础发展公共自行车租赁系统。新城规划有两个生态功能区块, 北部生态片区和环空港生态片区;北部生态片区的绿道网络应重点突出生态保育主题, 环空港生态片区的绿道网络可结合规划为居民和游客提供有大量公共绿地的休闲空间。

6 结语

西咸新区完全有条件建成我国第一个设有绿道网络的新区, 让绿道网络成为西咸新区的一个重要特色, 倾力打造生态化、田园化现代新都市。通过建设河岸绿道、自然绿道、历史风景绿道、城市绿道等形成多层次的绿道网络, 提升西咸新区的形象和品位, 延续大都市帝陵文化、秦汉文化、古都历史等文化精髓, 营造“安全、公平、便捷、连续、舒适、优美”的出行环境。在西咸新区绿道网络建设中, 应尊重历史文化遗产, 继承城市文脉, 保护历史遗址区风貌, 坚持以人为本, 实现真正意义的绿色交通和新区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摘要:针对西咸新区重点发展生态文化旅游、休闲娱乐、生态田园观光等产业, 建成具有重要影响的秦汉历史文化集聚区和生态宜居新区的特点, 系统分析研究了绿道的起源与发展、绿道的功能、绿道网络的设置要求, 探讨了绿道网络在西咸新区的建设与应用前景。

关键词:西咸新区,绿道,绿道网络,建设,研究,分析

参考文献

[1]李敏.国外绿道研究现状与我国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实践[J].中国城市林业, 2010, 8 (3) :7~10.

[2]广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广东省城市绿道规划设计指引 (粤建规函[2011]460号) [R].广州:广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2011.

西咸新区介绍 篇7

新城(New Town)在西方持续将近30年,巴黎在世界新城建设中具有相当的代表性。巴黎大区建设形成5座新城,其中马恩河谷新区是五座巴黎新城中规模最大的一个,由来自3个省的26个市镇共同组成,占地约152平方公里,人口约24.65万人,分为巴黎之门、莫比埃谷、比西谷、欧洲谷4个城市组团。西咸新区是2010年6月,西安国际化大都市城市发展战略规划正式出台,规划控制区总面积882平方公里,规划建设用地272平方公里,行政区划涉及两市的7个县区、23个乡镇(街办)。

马恩河谷新区和西咸新区两相比较,1)距离主城较近2)处于半城市郊区化3)组团发展模式4)大量历史文化遗产。借鉴马恩河谷新区开发的成功经验,对于刚刚起步的西咸新区建设而言大有裨益。

一、马恩河谷新区建设的主要做法

(一)规划设计

马恩河谷新区不像传统城市那样在漫长的历史跨度中缓慢成长起来,而是在区域城市化加速发展的背景下,在短期内迅速建成的。由于建设过程会有许多不确定因素,它的规划设计不仅要满足城市快速发展的现实需要,更要考虑适应城市发展的未来变化。因此,马恩河谷新区采用了城市优先发展轴、葡萄串状不连续建成空间、具有凝聚力的城市组团和等级化交通体系为特征的空间布局模式。

1965年,《巴黎地区国土开发与城市规划指导纲要(1965—2000)》(SPAURP)编制完成,标志着巴黎地区的新城政策正式实施。规划建议将新城市化地区内自发形成的发展轴布局,作为优先发展的城市轴线,设立几座人口规模在30—100万之间的新城;在现状建成区和新城市化地区大力发展多功能的城市中心,形成多中心的区域空间格局;利用区域快速轨道交通网(简称RER)、铁路、公路等交通基础设施引导潜在的城市建设,并作为优先发展轴上城市化地区的主要交通手段。

出于保护自然空间的考虑和打造田园风光的愿望,城市优先发展轴上的建设用地被分解成若干相对独立的城市组团。通过RER的A号线和4号高速公路相互联系,又被南北方向的绿色空间相互分隔,形成了葡萄串状不连续的布局形态。城市组团以RER车站为核心组织形成,其规模取决于车站本身的运输能力。这与传统城市建成空间连绵发展的形态截然不同,是马恩河谷新区规划的独创性所在[1]。

在城市组团内部,不同的功能空间围绕RER车站呈圈层分布,建设密度和人口密度由中心向外缘逐步降低。自然的林地、水系被精心设计的林荫道连在一起形成绿脉,与密集的建成空间相互交织穿插。RER车站作为空间组织核心,周围集中布置各种公共服务设施、商务办公机构和少量居民住宅,形成相对密集的组团中心;在组团中心以外,是以高密度集合住宅为主的居住区,间以部分占地少、干扰小的生产企业,并结合居住区服务配套设施形成小区中心;在居住区外围,沿公路或铁路分布着大部分的生产企业;在城市组团边缘,是低密度的郊区住宅和大片的自然空间(见图1)。

(二)建设实施

马恩河谷新区的建设是分期实施的,4个城市组团分别建于不同的历史时期,目前的发展进程也有明显差异。

巴黎之门建于70年代初,是新区城市中心所在地,至今已形成相当规模,是巴黎地区商业交易活动最为活跃的购物中心之一,以IBM为代表的许多著名企业在此办公,成为继巴黎和拉德芳斯之后的第三个三产就业中心,在调整巴黎东部空间结构、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莫比埃谷在70年代中期开始动工,以容纳由于新区城市中心的吸引而产生的人口增长,新建住宅的增长速度是4个组团中最快的。成立于1983年的迪斯卡特科学城,顺应了国际上科技中心的发展潮流,目前已吸引10多所欧洲著名高校、科研机构和近200家企业的研发部门在此落户。

比西谷的建设于1985年拉开帷幕,比前2个组团晚了十多年,目前仍处起步阶段。它依托原有市镇,由住宅、商务办公和产业开发等几大功能区组成,主要职能是接纳以知识经济生产为特征的新型企业,以适应80年代以来巴黎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向后工业化过渡的新趋势。

欧洲谷的建设始于1987年,起因于迪斯尼公司准备在这里发展,并于同年与政府、交通、电力等机构签署合作协议,在3000多公顷的城市面积内投资建设占地2000公顷的迪斯尼乐园。自1992年开园以来,这里已成为人们旅游度假休闲的首选目的地,每年迎接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近1200万,在经济、社会、旅游、税收等方面均产生了巨大收益[2]。

二、马恩河谷新区建设的经验总结

作为巴黎区域开发战略的重要一环,马恩河谷新区在30多年的发展进程中,已经显现出较高的综合开发效益,逐步承担起地区中心城市的职能,也为其他地方的新区建设提供了可资借鉴的重要样板。总结其建设经验,主要有以下几条:

一是明确地区整体发展目标,确定职能范围和功能结构。巴黎新城是在1965年颁布的《巴黎地区国土开发和城市规划指导纲要(1965—2000)》简称SPAURP规划)中正式提出的。新区建设不仅要考虑自身的发展需要,同时也要考虑巴黎和巴黎郊区的发展需求。一方面,新区被赋予特定的区域职能,从而避免相互之间无序竞争;另一方面,新区也被赋予综合的城市功能,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弥补规模增长的不足,促进其持续健康发展[3]。

二是坚持规划方案灵活性,形成弹性框架和多变机制。马恩河谷新城30年的发展历史,规划重点从最初的建立以新型科技工业和第三产业为主的产业园和商贸中心,到完善城市公共设施和绿色空间;建设资金来源从国家投入为主,到国家投入与国际资本并重;建设管理从强调分期分区向强调城市空间发展的整体性转变,鼓励跨市镇、跨分区合作。从马恩河谷4个新区的发展,不难看出新城发展的阶段性历史过程,反映出社会经济发展对城市建设的不同要求,以及人们对新城规划建设的认识转变。

nlc202309040907

三是建设交通基础设施网,完善区域结构和空间布局。新区内有高速铁路、国有铁路和区域快速轨道等多种形式的轨道交通及数条公路通过,在新区与巴黎之间建起非常便捷的交通联系,大大提高了人员、物资的流动速度。大运量的轨道交通促进了高密度的空间开发,高密度的空间开发又确保了大运量轨道交通的运输效率,从而使新区具有更高的资源利用效率和更大的发展可持续性。

四是扶持大型产业项目,激发经济增长和联动效应。为了把有限的资金用在关系发展命脉的大型项目上,新区各个组团普遍采取了有选择重点建设的方针。围绕轨道交通站场,集中建设商业、服务、科研、教育等大型公共设施,力争在较短时间内形成一定规模的新城中心。发挥新城中心辐射功能,利用市场联动效应,吸引人口和产业聚集,创造就业机会,逐步带动周边地区发展。

五是关注土地收益流转,保障资金循环和发展稳定。新区设立之初就成立了国土开发公共服务机构(公共开发集团Etablissement public’aménagement),全权负责区域内的统一规划和开发。项目完成后通过有偿或无偿转让方式交由地方政府管理,保证开发利润回归地方财政。可以说,马恩河谷新区将霍华德在田园城市理论中提出的“把土地开发的经济收益重新回归城市发展”的设想真正付诸实践。

六是加强政府介入,给予管理服务和法律支持。新区开发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项目,具有重要的社会效益和浓厚的公益色彩,因此从规划之日起政府就以不同的方式积极介入。除了成立EPA直接参与新区的建设管理、利用政府资金扶持重点工程建设外,还通过制定相关法律法规规范土地开发行为,确保规划顺利实施。

三、对西咸新区建设的几点建议

西咸新区建设是西咸一体化的关键,事关西安国际化大都市建设成败,也是陕西“十二五”乃至今后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增长点。西咸新区建设应在遵循现有规划的基础上,充分吸收国内外先进模式和做法,打造现代田园城市建设标杆。现结合马恩河谷新区建设经验,提出以下几条建议:

一是西咸新区建设应以居民生活的便捷、舒适为基本价值取向。在现有五个组团的空间布局模式下,应特别重视交通建设对新城建设的引导作用,大力发展区域快速轨道交通网,以轨道交通站场为核心组织城市功能,以快速公交系统为补充方便居民出行。新区内绿地、水域、农田等非建设用地要做到严格保护、不改用途,并以精心设计的林荫道连在一起形成绿脉,打造天人合一、大开大合的新型城市风貌。

二是西咸新区建设应把吸纳人口增长、保证充分就业作为首要目标选择。通过新区建设,吸纳农村、城乡结合地带新增人口和产业,创造工作岗位,推动产城融合,促进劳动力就地转移、就地安置,避免其向西安、咸阳主城区过度集中。如,2002年马恩河谷新区共有劳动人口123250人,提供就业岗位102300个,除少部分人在巴黎城区就业外,其余全部就地安置,实现了就业人口和工作岗位1∶1配置。

三是西咸新区建设应以项目为抓手,破解资金保障、和谐开发两大难题。新区在起步阶段,尤其要把项目建设放在核心位置,树立抓项目就是抓发展的理念,引导资金投向关系新区发展命脉的大型公共服务设施,在短期内形成新的城市中心。特别要吸引大企业、大集团或国际资本参与新区开发,如马恩河谷新区的迪斯卡特科学城、迪斯尼乐园等大型项目,既拉动经济发展、推动新城建设,也带动起相关产业发展,提供就业机会,增加当地居民收入。

四是西咸新区建设应以社区为载体,彰显社会建设统领城市建设新理念。西咸新区探索新型城市化道路,就是要将城市布点于广大农村,坚持城乡统筹发展,促进工业化、城市化和农业现代化融合,提升城市管理和服务水平。坚持以人为本,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推行社区网格化精细化管理,强化社区自治和服务功能,并以其为着力点推动农村集体用地有序流转和农村人口有序转移,让农民带着土地和劳动力两个资本进城,切实保障其利益和长远生计。

五是西咸新区建设可考虑分期推进的方式,以降低政策风险和发展成本。现代田园城市建设是前所未有的城市发展模式探索,如果全面铺开,会导致力量分散、建设缓慢、周期过长,同时也不利于相互借鉴规避政策和决策风险。此外新区建设不能一蹴而就,未来20—30年的经济社会形势变化很难预料,应适当留有余地和储备,以应对变化之需。

六是西咸新区建设应理顺关系、协调利益,加快体制机制改革创新。目前,西咸新区管委会及五个组团与原行政区政府在事权、财权划分上仍不明晰,在产业合作、基础设施管理等方面还缺乏具体可行的解决方案。应借鉴马恩河谷新区建设经验,由各方利益主体在达成共识的基础上签署合作协议,出资成立开发公司,由其通过市场运作方式全权负责新城的规划和开发。项目完成后,通过有偿或无偿转让将管理权移交地方政府,由地方政府行使具体的管理职能。

参考文献 :

[1]谈俊.马恩拉瓦莱新城城市设计案例分析[J].山西建筑,2008:34—25.

[2]刘健.马恩拉瓦莱:从新城到欧洲中心[J].规划研究,2001(1).

[3]刘健.从巴黎新城看北京新城[J].北京规划建设,2006(1).

(责任编辑:黄荔)

西咸新区介绍 篇8

1 引言

陕西“十三五”规划将“建设现代化大西安新中心”列入规划, 为了顺应这一发展需要, 西咸新区将产业发展, 招商先行作为了工作重点。西咸新区具有独特的区位优势、丰富的资源优势、巨大的科教人才优势、难得的政策优势和内在的市场优势, 而且新区正在着力构建前景广阔的产业体系, 打造全省一流的投资环境, 在这些优势的带动下, 将加速新区的发展, 让“现代化大西安新中心”之路更加明晰、宽阔和通畅。14日, 陕西省西咸新区共有17个项目集中签约, 总投资额达558.55亿元。这些项目的引进使得西咸新区管委会未来很长一段时期将围绕“建设现代化大西安新中心”这一目标, 努力把新区建设成大西安新兴产业和现代化服务业的聚集区, 引领大西安及至全国创新城市发展方式的生态田园新城和统筹城乡发展的示范区。

2 灰色系统理论概述

灰色系统理论是中国著名学者邓聚龙教授在1982年创立的一门新兴横断学科, 它以“部分信息已知, 部分信息未知”的“小样本”、“贫信息”不确定性系统为研究对象, 主要通过对部分已知信息的生成、开发, 提取有价值的信息, 实现对系统运行规律的正确认识和确切描述, 并据以进行科学预测。

2011年赵晓芬在《灰色系统理论概述》中, 对灰色系统理论的产生背景、概念、主要内容及基本原理进行了详细介绍, 并通过对三种不确定性系统研究方法的比较, 分析灰色理论的特色, 最后指出灰色系统理论有待解决的若干问题。

2016年谭前进, 赵前程等人在《基于灰色模型的海洋经济评估系统》中, 构建基于灰色预测模型与线性回归预警模型的海洋经济评估模型, 并将灰色预测模型预测数据与实际统计数据相比较, 最后讨论海洋经济评估系统的实现和运行效果。

2012年董庆来、郭茹等人在《基于灰色系统的上海世博会对第三产业影响分析》中选取上海市的第三产业为研究对象, 针对2010年上海世博会对第三产业中金融业、交通业、旅游业、城市建设业、房地产业、商业饮食业、文化业等7个行业的影响力进行评价, 建立灰色系统综合评价模型。通过定量评估, 得到了世博会对2002—2009年间第三产业的影响力。并利用所建模型预测了世博会对2010—2015年间第三产业的影响力。

2014年郭茹在《基于灰色系统的西安世园会对第三产业影响分析》中, 在定量分析世园会对第三产业影响分析的基础之上, 将不召开和召开世园会分别对陕西省第三产业未来五年的发展进行比较, 进而分析世园会的影响力。

3 基于灰色系统理论的2016西洽会暨丝博会对西咸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意义

(1) 西洽会暨丝博会的成功举办, 有助于加速西咸新区的发展, 使得西咸新区管委会围绕“建设现代化大西安新中心”这一目标, 努力把西咸新区建设成大西安新兴产业和现代化服务业的聚集区, 带动大西安向西开放的新高地, 引领大西安及至全国创新城市发展方式的生态田园新城和统筹城乡发展的示范区。

(2) 西洽会暨丝博会的成功举办, 促使西咸新区制定有针对性、可操作的产业促进政策。强化了西咸新区招商引资力度, 全力推进西咸新区的产业发展。进一步改善未来毕业生和西咸新区周边农民职业境遇, 加大高端人才的吸引力度, 为其拓展多样性的就业通道。

(3) 西洽会暨丝博会的成功举办, 从国际国内形势、从大西安角度进一步谋划西咸新区产业发展, 优化西咸新区产业布局, 积极争取国家级和省级重大产业项目向西咸新区集中, 主动承接非首都功能产业项目, 集中发展主导产业, 布局建设空港物流保税区、沣东统筹科技资源改革示范基地、沣西信息产业园、泾河科技文化园、丝路能源金贸园和国际文教园等一批特色鲜明的专业园区, 壮大产业集群, 提高西咸新区产业综合竞争力。

(4) 西洽会暨丝博会的成功举办, 有助于西咸新区加快优美小镇建设, 保护和传承历史文化。优美小镇作为现代田园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都市农业的有效载体和城市核心板块的有机对应。按照习总书记提出的让历史文化资源“活起来”的战略要求, 打造一批具有关中民俗特色的文化旅游名村, 实现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性开发, 让文化真正成为城市的灵魂、城市的产业, 实现“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摘要:本文从陕西省扩大对外开放出发, 围绕陕西省西咸新区第三产业的发展现状, 以2016西洽会暨丝博会的品牌影响力为着重点, 通过实地调研及政府渠道对陕西省西咸新区发展现状进行调研, 与灰色系统理论相结合, 研究西洽会暨丝博会对西咸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意义, 将把西咸新区建设成大西安新兴产业和现代化服务业的聚集区工作落实到位, 采取“招商引资走进来和把中国特色走出去”相结合的模式, 带动大西安向西开放的新高地, 引领大西安及至全国创新城市发展方式的生态田园新城和统筹城乡发展的示范区。

关键词:西洽会,丝博会,灰色系统,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董庆来, 郭茹.基于灰色系统的上海世博会对第三产业影响分析[J].价值工程, 2012 (5) 。

上一篇:处长就职讲话稿下一篇:杭州市中级职称评审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