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秋天作文

2024-06-2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写在秋天作文(共12篇)

写在秋天作文 篇1

我一向是最爱秋的,那说不出的斑斓。透过那空空的亮亮的窗口看屋外,一片金黄。深褐色的树干,像是沉睡了千年的老人,树叶在地上翻着、躺着。有绿绿的镶上金边的;有土黄色的;还有绿绿的,凝望着他们,你会找到希望,茫茫的褐色,点点的金黄、隐隐的淡黄。它是斑斓的,我心里念着……

我一向最爱秋天的,那说不尽的含蓄。没有春那跃入眼帘的浓浓的青色;没有夏那让我睁不开眼的耀眼的阳光;也没有那冬满目凄凉的白色。秋,它包含着春的希望,夏的热情,冬日的苍茫,总之,它是含蓄的,我心里想着。

我一向是最爱秋的,那道不尽的富有。枝头绽放着苹果的笑脸,桔树下的幽香,茶篮中的大白花,田野的麦子。我在落叶下成长,在树林里捉迷藏,我伸开双臂拥抱秋天。秋,它是富有的,我心里肯定着……

我一向是最爱秋的,春天虽明艳却过于娇艳;夏天虽奔放却过于严热,冬天虽然圣洁却过于寒冷。只有秋天,是斑斓的,是含蓄的,是富有的。

写在秋天作文 篇2

一、仿写在七年级英语作文教学中的实践意义及可行性

所谓仿写, 即仿效优秀范文中的词语、句型、结构等进行写作。模仿是语言学习的必经之路, 也是学习语言的必要手段。《英语课程标准》指出:写是综合性很强的语言运用方式, 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是初中英语教学的目的之一。初一学生由于词汇和知识面等方面的限制, 识字少, 阅历浅, 对写作材料和写作方法才刚刚开始积累, 要他们写出有一定思想、构思新颖的文章还是高不可攀的事。而仿写恰恰给学生提供了有效借鉴的对象和创造的依据, 及时让学生进行模仿和创造性运用练习, 从而使语言运用练习成为有源之水, 有本之木。但仿写就必须要有范文。仁爱教材内容广泛, 突出了英语教学改革的方向, 较好地解决了与日常生活的衔接问题, 因此, 教材是学生学习书面表达的最主要的教学素材。我们应充分合理地利用教材本身, 给学生提供大量有效的、活生生的运用语言的机会, 不断地进行由浅入深、由模仿到创作的仿写训练。

二、仿写在七年级英语作文教学中的一些实例

仁爱七年级英语教材安排了大量的仿写练习, 以训练和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刚开始学习写作, 本人觉得应指导学生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仿写。

1.仿写基本句型。仿写的第一步, 就是模仿所学的基本句型来进行书面表达。通过仿写句型的训练, 可使学生注意到汉语与英语在表达方式、句型结构及语序上的差别, 从而避免根据汉语随意翻译英语的不良现象出现, 同时也逐渐培养学生的英语语言意识和英语思维习惯, 最终达到灵活运用、熟能生巧的程度。如教学了I have milk for breakfast .这个句型后, 就可让学生根据”has/have+食物+ for + 三餐”这个句型结构, 运用___ has/have ____ for _____这个结构, 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仿写句子。例如;

S1:I have bread for breakfast.

S2:I have noodles for breakfast..

S3:I have eggs for breakfast.

待学生仿造完早餐吃什么的句子后, 让学生仿写午餐、晚餐饮食的句子。课堂上立刻出现了踊跃举手的场面。

S4: I have fish for lunch..

S5:I have chicken for supper. 等句子。

通过不断机械的仿写训练, 学生基本上掌握了这个表达法, 这时让学生改变人称, 介绍同桌三餐的饮食。这时, 许多学生举起了手, 又仿写了许多句子。

S6: He has porridge for breakfast.

S7: She has hamburgers for lunch. 等句子。

由此可见, “I have milk for breakfast”这样一个抽象的句型之所以引发初一学生强烈的表达欲望, 靠的就是仿写的训练方式。这种训练方式, 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使他们能在更大的范围内寻找与所给的句型相关联的事物, 从而使学生能活用从课本上学到的英语。

2.仿写对话。仿写是一种基本而有效的写作训练, 是写作训练初级阶段运用的写作方法。可以对对话的写作构思、篇章结构、遣词造句、情景场景等进行模仿。如教学了仁爱英语七年级上册Unit3 Topic2 Section B后, 就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仿写对话。原文如下:

Kangkang:Maria, what does your mother do?

Maria:She is a nurse.

Kangkang:Where does she work?

Maria:She works in a hospital.

Kangkang:what does your father do?

Maria:He is a cook.

Kangkang:Where does he work?

Maria:He works in a restaurant.

因为每个学生父母亲的职业不同, 所以学生仿写后的对话也尽不相同, 现举一例:

A:what does your mother do?

B:She is a teacher..

A:Where does she work?

B:She works in a school.

A:what does your father do?

B:He is a worker..

A:Where does he work?

B:He works in a factory..

仁爱版英语教材初一每单元开头都要求教学对话。笔者认为只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去仿写, 他们就能根据所学的知识信息, 将自己的观点表达出来。

3.仿写课文。任何语言学习都需要模仿, 英语写作也需要模仿, 即便有了词汇, 语法等基本语言材料, 但在进行写作时还需要模仿英语的语言习惯, 模仿用英语写作的方法及技巧。模仿范文能直接提高学生谋篇布局和衔接上下文的能力。如教学了仁爱英语七年级上册Unit3 Topic3 Section D My family这课文后, 就要求学生运用所学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式仿写自己的家庭, 也可以适当地提供一些有关职业的词语, 帮助学生完成仿写练习。又如学了仁爱英语七年纪下册Unit 7topic3 Section c Kangkang”s Birthday Party后, 我让学生写他们上次的生日聚会。

七年级学生处于学习英语的起始阶段, 写作时要模仿课文的写作思路。在学习课文时, 教师除了要让学生仿写句型、注意文体结构外, 还要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的写作思路。例如, 仁爱英语七年纪下册Unit5 Topic3 Section C My School Life其写作思路及内容是: 第一段:介绍自己 (包括名字、班级及篇首点题My school life is very interesting.) 第二段:学校的生活。 (包括作息时间、学的课程、自己喜爱的学科及原因。) 第三段:课余生活。第四段:总结 (首尾呼应) 。学生了解了以上的写作思路后就可以很轻松地仿写他们自己的学校生活。

常言道:熟能生巧。只要学生多模仿写作, 模仿到纯熟的地步, 自然水到渠成。他们就能灵活运用英语去表达新事物、新观点及思想, 正如“熟读唐诗三百首, 不会作诗也会吟。”这个道理。

4.看图说话文章的仿写训练。仁爱英语七年级教材图文并茂, 看图说话的材料很多, 另外, 日常生活中也有许多有关看图说话的材料, 教师可以让学生模仿这些看图说话范文的写法。看图说话文章的仿写, 关键在于按一定的顺序和步骤来说明图画内容, 如教学仁爱英语七年纪上册Unit4 Topic3Section B 3a.的写作训练。具体做法如下:

(1) 让学生根据图片信息仿造已给的对话依次仿写新对话。

(2) 接着让学生仿造Kangkang gets up at a quarter past six.这个句子给每幅图写一句话。给出句子结构:He______at____。学生仿写出的句子如下:

S1:He has breakfast at a quarter to seven.

S2:He meets friends at home.

S3:He goes to the zoo at nine o’clock.

S4:He sees the animals at ten o’clock.

S5:He goes home at half past eleven.

(3) 让学生把这几个句子连起来。给出开头It’s Sunday today.和结束语He has a very happy day。这时一篇仿写的英语作文Kangkang’s Day就完成了。例文如下:

Kang kang’ s Day

It’s Sunday today.Kangkang gets up at a quarter past six in the morning.He has breakfast at a quarter to seven.He meets friends at home.He goes to the zoo at nine o’clock.He sees the animals at ten o’clock.He goes home at half past eleven.He has a very happy day。

再如教学仁爱英语七年纪下册Unit8 Topic1 Section C Four seasons in China . 可先概括说明“There are four seasons in a year”, 然后根据四个季节画面的提示, 说出每个季节的特征。最后教师指导学生仿写。训练的时候, 可以先讨论再进行仿写。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让学生大胆开口, 并给予适当的指导。另外, 学生的作文教师要及时讲评, 这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不可缺少的一项工作。

5.仿写英文的结构形式。仁爱教材的编写更注重英语的实用性。因此, 学生首先学习的就是应用文体, 如书信、日记等。这些文体的结构和格式是相对固定的, 但英文书信、日记、申请等与中文是有差别的。因此, 学生必须通过多次仿写训练才能熟练掌握。如教学了仁爱英语七年级上册Unit3Topic3 Section D, 简写给杰克的信后, 就布置学生代替杰克给简写封回信, 让学生练习用英语写信, 通过实践掌握英语书信的格式和基本要求。笔者认为学习写信可先从回信入手, 有所借鉴, 易于模仿。

三、英语作文仿写教学适宜使用的方法

1.搜集好词好句法。在平时的英语学习中, 教师要指导学生把短文中的好词好句摘录下来进行背诵, 在进行仿写进行好词句的添加, 加工改造成为自己的写作素材。

2.循序渐进法。让学生从仿写句子、短文开始, 逐次对课本上的各种文体进行仿写, 逐渐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 慢慢地, 他们就可以写出好的英语文章了。

3.习作展示法。我们要经常把学生的习作展示出来, 发现其中的亮点, 多鼓励, 多赞美, 培养学生的写作成就感。

4.修改法。“三分文章七分改”作文的修改是必不可少的, 老师在改作文的时候, 要帮助学生找出错误的根源, 让学生的作文在不断地修改中趋向完美。

浅谈片段仿写在作文教学中的作用 篇3

关键词:片段仿写;作文教学;写作水平

作文教学被称为语文教学中的“半壁江山”,是高中阶段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是重点,也是难点。而在现实的作文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相当一部分高中生“闻写色变”。如何改变这种现况,关键是要寻求一种有效的作文训练方法,让学生在训练中体会到写作的乐趣。笔者认为,片段仿写是一种能有效地对学生进行作文训练,激发写作兴趣,提高作文水平的方法。

“仿写”训练是一种非常古老而广泛运用的语言训练方式。南宋教育家朱熹曾说过:“模拟者,古人用功之法也。”刘知几在《史通》的《模拟》一节中,也写到模拟是写作的人效仿他人作品,从而取人之长,补己之短的必要手段。对于那些对作文有畏难心理的学生,仿写,无疑给他们在阅读与写作中架起了一道减缓坡度的阶梯,更容易体会到写作的乐趣。

然而,对高中生来说,篇章仿写容量大,耗时多,很难及时反馈,缺少了针对性和有效性。而文章涉及的语言、内容、结构等要素,都能体现在片段中,能够把片段写好了,连段成篇也就顺理成章了。因此,片段仿写是最重要也是最有效的训练。下面就具体来谈谈片段仿写的作用。

一、有利于锤炼词语,增强语言表现力

要使文章的语言鲜明生动,新颖脱俗,富有表现力,应尽可能地选用那些具体形象、富有内涵和张力、饱含个性的词语来写景状物,表情达意。因而,语言的锤炼就显得特别重要。

请看下面这个语言片段:

盈盈月光,我掬一杯最清的;落落余晖,我拥一缕最暖的;灼灼红叶,我拾一片最热的;美美芳草,我摘一束最灿的;茫茫人海,我要选择哪一种最符合我性情的人生?

在这个片段里,动词:“掬”“拥”“拾”“摘”;量词:“一杯”“一缕”“一片”“一束”“一种”;叠词:“盈盈”“落落”“灼灼”“美美”“茫茫”。这些词语的运用都特别的生动传神,使整个语段景美、情美、语言美。如果我们先引导学生赏析品味这个语段词语运用的亮点,再让他们试着去仿写该片段,那么在仿写中,学生对于这三种词性的运用就会有更深刻的感悟。

如,下面一生的仿写,就十分精准地运用了动词、量词和叠词,整个语段读起来别具风味。

苍苍蒹葭,我拂一颗最嫩的;霁霁霞光,我揽一缕最艳的;寸寸光辉,我拥一米最暖的;潺潺泉水,我饮一泓最澈的;匆匆岁月,我要选择哪一种最符合我性情的人生?

二、有利于妙用修辞,增加文章的文采

有文采是高考语文发展等级中一项重要的评分标准,也是对写作者语言运用能力的一项基本要求。文采从何而来,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修辞手法的综合运用。比喻的形象生动、排比的气势磅礴、对偶的整齐凝练,让汉语充满的音乐美、形式美和意境美。在片段中进行修辞手法的仿写,是学会扩展语意、丰富语境、增加文采的有效途径。如:

A是一座金字塔,是进取;C是未满的月牙,是缺憾;X是人生的岔路口,是选择;F是一根拐杖,是帮扶;H是互相牵着的手,是真情;O是一面镜子,让你认识自己;O是一面敲响的战鼓,催强者奋勇前进;O一块空地,让勤劳者耕种五谷。

这个语段的特点是对英文字母的想象,运用比喻和排比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表达出字母所蕴含的寓意。对这个片段进行仿写不仅开拓了学生的想象力,而且对比喻和排比的修辞手法也会有更深刻的体会。一学生这样写道:

E是一座书架,是知识;H是一架横杆,是稳固;G是一个拳头,是力量;N是一扇大门,是光明;W是两个V连在一起,是双赢;B是两片花瓣,是书香;B是一副眼镜,是清晰;B两座叠在一起的大山,一山更比一山高,是攀登。

透过对字母的想象,该生灵活地运用比喻和排比的手法,浓浓地表达了知识的价值和对知识的渴望。

三、有利于积累素材,丰富写作的内容

好的文章除了中心明确、语言流畅等外,还要有丰富厚实的内容。而历年高考学生的作文有一个软肋就是文章内容贫乏,或者每年都是司马迁、苏东坡及屈原,给人以似曾相识、千人一面的感觉,或者就是整篇空谈泛论,让人觉得枯燥而不能信服。造成这种结果的主要原因是学生写作时胸中缺乏素材。

然而,高中的语文教材,内容丰富,包罗万象,融贯古今,是学生取之不尽的素材,几乎每年都有高考优秀作文就以其为材料,从而使文章的内容丰富厚实。并且大部分语文教师都会经常在授课中及时为学生补充最鲜活的课外素材,但是为什么学生在作文中依然不会运用呢?关键是学生只是像听故事般听了这些素材,却没有真正去运用它,因而对这些素材充满了陌生感,也不知该如何去运用。如果提供给学生一些精彩的论据说理片段的范本,让学生去模仿,久而久之,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而且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对课内外素材的灵活运用。如下面的语段:

日暮灯下,我却端坐捧读,为屈原壮志难酬扼腕不平,为朱自清的朴实自然感动不已,驻足雨果的巴黎圣母院,跟着三毛迷路在撒哈拉沙漠,听张爱玲讲那30年代的旧上海的往事,我总会有陶醉之情,久久不愿暂别,直至夜阑人静。

里面包含着大量的人物和作品,涵盖了课内课外,中外古今。通过对该片段的仿写训练,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对课内外素材的梳理。

例如,某生的仿写:

日暮灯下,我却端坐捧读,为稼轩壮志难酬愤懑不平,为吴猛恣蚊饱血的仁孝感动不已,驻足樊川的阿房宫,跟着博尔赫斯迷失在小径分叉的花园,听余光中讲那惊蛰之时“黄略黄昏雨”的冷意,我总会有萧肃之感,久久不愿入梦,直至夜阑人静。

涉及的人物就有辛弃疾、吴猛、杜牧、博尔赫斯、余光中等等,包含了许多中外古今著名人物,而且角度多样,人物新颖。充分调动了课内外素材的积累和运用。这样写出来的文章自然材料丰富,内容充实。

当然,片段仿写的目的,并不仅仅追求写得“像样”,而是指引学生登上“巨人的肩膀”,在范文和学生之间搭起一座桥梁,让学生细心揣摩、体味、感悟范文,在仰慕“巨人”的同时,写出自己的个性特色,体会写作的乐趣。

参考文献:

[1]邱志坚.中学写作教学应从仿写开始[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9(09).

[2]张国东.段落写作,作文训练的轻骑兵[J].新课程研究,2004(06).

[3]熊涛.浅说仿写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J].大江周刊,2013(08).

写在秋天作文 篇4

秋天,是个多思的季节,前人对于秋的思考,可谓丰富而多彩了。然而,其主色调大多是悲伤、凄凉、肃杀与寂寥。许多脍炙人口的诗词,好像都是表达这样的情感。最典型的要数李煜李后主了,他的最具代表的《虞美人》词中的“春花秋月何时了”,他的《相见欢》中的“无言独上高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无不是那种悲伤与凄凉。几千年的中华文化长河中,类似于李后主这样的伤秋、悲秋的诗词佳句,真可谓不胜枚举。

不仅仅是那些封建时代的士大夫们诗词如此,乃至到了近代,如革命女侠秋瑾,也曾有“”篱前黄菊未开花,寂寞清樽冷怀抱。秋风秋雨愁煞人,寒宵独坐心如捣“的诗句。连伟大的领袖人物,如毛泽东主席,在他的《沁园春.长沙》词中也有”独立寒秋“,也有”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诗句。那”独立寒秋“,那”怅寥廓“,不也是在表达心中的肃杀与寂寥吗?

当然,漫漫历史长河中,面对秋天,也有昂扬的声音,如苏轼的《赠刘景文》: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至于刘禹锡的《秋词》,则属更上层楼了: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然而,这类昂扬的诗情,在描摹秋天的诗词海洋里,真乃凤毛麟角。

我曾经认真的思考过这样的问题:为什么中国的读书人,面对秋天,总爱悲伤?总会感觉肃杀与凄凉?为什么会有这样深邃的悲秋情结呢?

这是一个大话题。我只想谈点粗浅的想法。

第一个缘由,可能与中国的哲学思想有关。

中国人自古以来,最崇信的,就是天人合一的自然之道。“天地与我共生,万物与我同一。”(《管子》)。“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和其序。”(《庄子》)。于是,这就来了!秋天,百卉凋敝,众芳摇落,繁华消逝,肃杀纷来。睹落叶而悲伤,感秋风而凄凉,就成了中国读书人的通感了,所谓睹物伤情是也。秋景,秋情,对应的就是萧瑟,凄凉,好像就是很自然而然的事儿了。

可能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与中国读书人的审美观有关吧?

中国的知识分子最崇尚的美德是什么?是忧患意识。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进,亦忧;退,亦忧。”,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位卑未敢忘忧国”,是“人生识字忧患始”。这种经年累月的忧患意识教育,就使正统中国知识分子的血管里,流淌着这种忧患。于是,“行吟坐啸独悲秋,海雾江天引暮愁”,也就自然而然了。

当然,也与个人的遭际有关。

中国的读书人,往往是胸怀大志。一生孜孜以求的,就是“修身,养性,齐家,治国,平天下”,就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就是“立德,立功,立言”。这些个目标,要想实现,何其难哉!所以,大多数的读书人,不得志,失落,是为常态。于是,“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的哀叹,就屡见不鲜了。

其实,悲秋,是很正常的,是健康的。“”时期乃至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把这些情愫,通通视为文化糟粕,实在是太武断了。

人的情感,是复杂的,喜、怒、哀、乐、爱、惧、欲,为什么不可以随心所欲的表达呢?

但愿人的思想情感,能够挣脱一切禁忌,自由的抒发,那该多么美好。

写在四月间作文 篇5

此刻还容许你愚不可及痴莫能状的谈话,还可以很绅也很神气--的跳爱情的华尔兹,凭你的博而不渊学识,雅而不高修养,温柔细腻性情,刻薄风趣口才占尽无穷光彩,迷倒一位位纯情少女。

《飘》第十二章写的明白:“上等女子对于上等男子的求婚,照例要拒绝三次”,实际上呢,她早想偎依在你的黑色法兰绒紧身马甲前了(最近在读唯美派的王尔德。虽然西方一位作家说情人好比是“可爱的专制小魔头”,我们正在饮春醪。

写在毕业季初三作文 篇6

我把他们鸣上来。小A一脸迷惑的问卧冬老师什么事?她的脸上还带着跑步之后的红润,我们这个闯庠痫特有的精神。到了教试冬班主任一把揽过他们,一字一顿的说:“您们恐怕没办法和我们一起到毕业了。”没等老师多余解释,我们便心知肚明了。前些日子,学校就想过要分班,把那些学习拔尖的、有但愿入重点中学的好学生都汇聚到一个班往。无疑,他们就是幸运的、那些被当成学校但愿的孩子。

我为我的好朋友而兴奋。入了重点班,就与即是省重点已经跨进一半了。那不是她一直的梦想吗?十年冷窗苦,为的不就是今朝的一举成名吗?可我为什么那么不舍?要知道,我和小A从小就是同班同学,到了初中一直都是。良多当年要好的朋友都不翼而飞何方了,只有我和小A还留存这当初那种诚挚的关系。我们在这十年,分享着统一杯果汁,喜欢这统一个明星,最了解对方的喜怒哀乐。这都是从小时候就有的默契斥责,就是在老师讲过的一个知识点,我们曾经一起温习过,彼此相视而笑,明白对方在想什么。碰到那个漂亮的衣服想买,却不敢说出来,总会听到她轻描淡写的说,我觉得那件衣服倒是蛮好的。

小A走到我的眼前。她依然小声的说,班里最舍不得的就是您呢。我也舍不得您。话到了嘴边上,被我活生生的咽下往。我怕这么寂静的教室里,我真的会被我自己煽情的话弄哭。小A和另外两个同学,搬着自己的桌子椅子,走了出往,就这么从此走出我的世界了。我不是怕我再也见不到您了,而是怕,紧张的糊口会把您吞没在大大小小的考试中,怕您寒了的时候没人借穿戴恰好合身的校服给您,怕我的书桌上再也不会泛起您买来的明星杂志,我怕没人陪我了,也没人会像我陪您一样陪着您。

等到同学都归来了,望着空空的座位都知道发生了什么——那三个身影再也不会理所应当的泛起在我们之中了。我们叽叽喳喳的议论着,说着我们的遗憾,不舍。这时候,班主任入来,他没有对我们乱糟糟的自习课大发雷霆,只是轻轻的叹息了一下:“明年的是个时候,也该我送您们毕业了。”

下面开始有人哭,我们一下子变得异常沉默沉静。

似乎有人说,毕业就是青春的散场。当曲终人散之后,我会记得,您们曾经陪着我渡过了这么夸姣的一段时光。

写在毕业季初三作文3:记忆,那永远的毕业季

我说不出什么是回忆,只是隐隐约约记得我的第一个毕业季——五年一班。自加入五年一班,只一年,就匆匆茫茫的离开了。虽然没有什么可以值得去讲给自己听,但我还有我的回忆,还有我的那片枫林,枯黄的枫叶正顺风零落着。

在9月1日到4月,我没什么可说的。只是平平淡淡的一天又一天。剩下的日子不多了,但我对这日期的不断向前,毫无发觉。

这段日子里,懵懵懂懂地我,第一次真正懂得了友谊。

4月,我、雨、晖,成立了《赶场儿》(节目名)工作组,我知道,这也许是能在一起的最后一次机会了……在心里,我已经提前向他们说了再见,告了别。

后来想想,那时候我总是很自私,每个剧本,我都贪婪的把主角抢走,我宁愿去花费时间背三千多百字的台词。

我就像是已黑暗腐朽的太阳,让地球和月亮围着我转。而那本台词,我还保存着,四年过去了,虽然已经破烂不堪,虽然已经不成样子,但我依然保存着它,不至于让我留下更多的遗憾。

那段日子,我们每一天都到燕(老师)的办公室里排练。甚至我还记得,有一次,班主任专门拿出一节课,让我们背稿,那是我唯一一次认真的去背东西,这样说毫不为过。

5月29日,那是艺术节的大审核的日子,我们三人,刚上台,一页台词还没说完,旁边的审委就让我们下了台。我明白,希望破灭了,那一天,我没有等他们,就独自走出了大厅,台阶只有四级,却很长。

我站在台阶上,抬头望望天空,灰蒙蒙的天空直压下来,云朵也不见,我的心里,下起蒙蒙小雨,伴有闪电。孤独笼罩着我,就像蹲伏在一堵阴冷的墙角,心里也不知在想什么。只觉得空气中布满阴霾,让我窒息……

那一刻我绝望了、堕落了,我觉得我辛辛苦苦几个月完全就是徒劳……

那年的艺术节,我没有看……

事后

一个月——7月,那是一个非比寻常的时间,因为那是我们即将被拆散的时日。那个暑假,尤其的炎热,热得让人受不了。

10日,毕业联欢的日子。

台下,面前是满座的家长们,右边,是我的同窗们。在这个联欢的日子里,我也跟着他们肆意的胡闹,再也不用惧怕老师的严厉眼神了,而这最后一天,老师也不会再管我们了,任我们没大没小的胡闹着。

我、雨、晖,我们三人终于能给《赶场儿》一个交代,和答复。我们,没有说错一个字,这似乎有些不可思议,但事实就是这样。

从舞台上下来的时候,我不知道我的心里在想些什么。

空气又阴霾起来了,这种让我窒息的感觉又来了。我就像独自一人在沙漠里,沙尘暴漫天的飞扬,风越刮越大,旅途在仙人掌,周围只有风沙……

从那一刻,我离开了我所不能忘怀的五年级一班。告别了昔日的同窗,告别了飞尘,告别了一切的一切……

当我走出五年级一班的大门,我,再也不能走进了。我的枫林里,又一片零落的叶子,隐秘在了落叶层里,消失匿迹,再也寻不回。

别了,五年一班,别了,同学们。

写在2014岁首 篇7

教育信息化的这种火热态势, 是时代发展的必然结果, 也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的必然结果。一方面, 源自于近年来不断发展成熟的技术力量的驱动, 如日益增长的网络带宽满足教育视频流畅播放的需求, 为人们实现更畅通无阻的交流分享提供了便利;移动终端普及和移动互联网提速, 满足人们随时、随地、多元的学习需求;云计算消除了对个人硬盘和应用软件的依赖, 人们可自由地选择所需的应用和服务;大数据使得学生的学习进度变得可视化, 学习效果变得更可控, 也让个性化学习成为了可能。时至今日, 日趋完善的信息技术对教育起到了前所未有的支撑作用。

另一方面, 源自于“办人民满意的教育”现实需求的推动。毋庸讳言, 中国现在的教育有很多令人不满意的地方。即便2013年年底传来“上海学生PISA测试成绩全球第一”的好消息, 也难掩现实中教育话题的沉重, 中国教育仍然面临全面深化和提升教育质量的压力。去年, 教育部袁贵仁部长用“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终身学习、人人成才”16个字归纳自己的教育梦。在传统的教育理念和模式下, 实现这一目标何其艰难!但是技术发展与教育理念转变二者在当前社会急剧变革的历史背景下相遇, 技术对教育的变革作用就爆发式地显现出来了。我们越来越明显地感受到, 信息技术的发展已激发出人们对实现“中国教育梦”的想象力和行动力。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举措进一步解放了思想, 也让我们看到了未来教育信息化进一步发展与提升的可能, 因此2014年教育信息化领域的创新更令人期待。我们也将继续以推动教与学方式变革为己任, 为读者提供优质的资讯与内容——

写在生日之际 篇8

然而,在生日头一天晚饭后,女儿开车带我与小外孙女去超市买了几件品牌衣裤送我作生日礼物,并提议次日要到酒店办一桌。我推辞不过也就应许了,条件是缩小范围不要奢侈。

次日,女儿为我选择了一家环境优雅的酒店。席间喝着女儿敬的美酒、品尝着鲜美的海参羹、望着呀呀学语可爱的小外孙女,心中充滿喜悦的同时使我感叹万千。啊!白发催年老,青阳逼岁除……我已在不知不觉中度过了66岁生日,名符其实地步入了老年行列。

回忆往事仿佛就在昨天,真有种往事如煙弹指一挥间之感,转瞬间我已从不懂事的顽童变成了霜染两鬓的老叟。

在我重新穿越所经历的时空隧道,回首大半个世纪所走过的足迹,有如神农尝百草,真是苦、辣、酸、甜、咸五味俱全。儿时的贫困、学生时代的自然灾害、青年时代经历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及随之而来的支援“三线建设”……所经历的风风雨,走南闯北所饱尝的艰辛,晚年的安逸……半个世纪来的一点一滴往事在我记忆的屏幕清晰再现。

我出生在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的多姊妹家庭,全家人全靠以教师为业的父亲微薄收入养家糊口。那个年代的孩子很少有少儿读物,更没有现在的小皇帝堆积如山的玩具。玩的只有泥巴、纸片、钢圈与玻璃球等。记得50年代上小学时能看上一场学校组织的只需八分钱一场的电影都是一种奢求。在我家,兄弟们不能同时都去观看,只能轮流排队。但我无怨言,因为父母已是含辛茹苦,尽职尽责了。

60年代,上初中的我正是求知长身体时,遇上了“三年自然灾害”。物资严重匮乏,连针线都凭票供应。每月只供应二十几斤粮食和三两食油,真是食不果腹。无奈之下,树叶野菜甚至观音土也成了佳肴。

至今我仍清楚记得那年的春天,只有1·42米身高的我,凌晨4点与父亲骑自行车到沈阳浑河南去挖野菜。傍晚返回时遇上了刮大风,而且是逆风,每前进一米都要使出吃奶的劲。心中沮丧道:真是破船岀海偏遇风。

风再大也要拚命往前骑,因为我要回家,妈妈肯定祈盼我们父子安全归来呢!身材瘦小的我不停地在自行车大梁上左摆右晃地猛蹬,也追不上父亲。父亲见状只好每前行百余米就停下等我,会合后我再跟在父亲身后紧追。然而,过了浑河大桥我再也骑不动了,倒在大坝上躺下休息,两眼望着灿烂的星空……不知不觉睡着了。

不知过了多久,我被两位好心的老农叫醒并告知沈阳方向。此时父亲已在夜色中往返寻找我多次,我的岀现让父亲很是惊喜。为了不让我再消耗体力,父亲将我的自行车存放在三好街,然后让我乘无轨电车到东华门。到家后我发现我的大腿根已磨岀血泡,疼痛难忍。如此代价我们父子俩的收获是两斤小根菜……

60年代初,沈阳工矿企业招收全国统一代培生。我考入一国企。每月17元(第二年19第三年23三年期满33元)的学徒费使我有了经济上的支配权。三年后,用我积蓄的100多元钱,在中街排了24小时队买了台永久名牌自行车。那种心情不亚于现在买台小汽车呀!(那个年代家庭三大件是:缝纫机,自行车和手表。)

正当我学徒期滿时,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席卷而来。企业停产,各派别间的武斗铺天盖地。剎那间,同志、朋友、亲人成了仇人。每天武斗的枪声令人慌恐不安。与此同时,“深挖洞广积粮,备战备荒为人民”全国性的支援三线建设的潮流,将我卷入三线建设大军。一纸调令突然将只有24岁的我,一个小小的团支书被冠以骨干的美名,无条件地调到人烟稀少的湖北十堰。从此自己的命运与二汽的发展息息相关,我的青春岁月就这样献给了二汽(现为东风公司)。

当年虽然经历了芦席棚、干打垒,晴天“扬灰路”、雨天“水泥路”的艰苦岁月,但是今天看到东风公司的兴旺与发达,深感当年用自己的青春岁月,为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做出微薄貢献也值了。

走南闯北奋斗一生,虽然沒有升官晋职,享受高官厚禄,但上帝是公平的。在十堰安家之后一双儿女的出世给我们夫妻带来天伦之乐。如今他们事业有成,不为经济所困扰,也没有沦为“啃老族”。他们能青出于蓝胜于蓝,一代更比一代好,就是对我此生含辛茹苦的回报,也是我此生最为自豪之所在。也引来同事们的羡慕与赞赏。

如今我己退休十余年,不再为生计而累,虽然也常东奔西跑,但那是在旅游,在享受我的摄影爱好,自寻其乐,在与孙辈相聚尽享天伦之乐。

今天的生日宴上,虽然妻儿不在身边,但女儿的盛情和清晨老伴及亲人发来的生日祝贺,足以让我感受到亲情与儿女们的孝心。

真是子孝父心宽啊!

写在体验中成长作文 篇9

星期五下午,学校组织我们班进行小交警劝导活动。一得到这个消息,班上炸开了锅。我更是兴奋得无法言说,打小我就对交警这个事业充满了向往,总觉得它是神圣的。

换上衣服,戴上帽子,挺直胸脯,昂首平视,俨然就是一个交警模样啊!看着镜子中焕然一新的自己,心里是无比的自豪与骄傲。跟随着队伍,出发了。一旁闪过绿树红花,告诉自己:我能行!

满怀着自信来到“好又多”的十字路口,今天我的任务是劝导闯红灯的行人。我站在路口旁,看着川流不息的人群,脑海里浮现出交警指挥交通的样子,看看头上顶着的小太阳,身上已感到热了,突然又有些感到乏力和交警的不容易,一年三百六十五天,有比这热得多的时候,可他们依然坚守岗位,坚持为人民服务的信念,他们那颗火热的心,我已经看到感受到了。现在正是红灯,令我恼火的是,闯红灯的人还不是一个两个那么简单,而是集体的不自觉。正巧有一大波人从商场出来,头也不抬,径直向街那边走去,我对他们对交通知识的薄弱和明知故犯的行为感到气愤和无奈,我连忙从过去,不失礼仪地喊道:“现在是红灯!”那群人都惊诧的回过头来看我,终于抬起了他们的“金头”看红绿灯,都冲我不好意思地笑:“哎呀,没看到!下次不会了!”说完匆匆而走。接下来被我拦下的几个人,态度都很好,不过,都很雷同,“哎呀,没看到!下次不会了!”说完匆匆而走。也许,他们都已经“下次”了很多次了吧,这句话都说得异常熟练流畅,不知道已经作为多少次接口逃脱正视自己错误的机会,而错误根深蒂固了,就会成为不可饶恕的过失,那一时的疏忽将会成为永生的遗憾。

写在毕业的作文500字 篇10

我们告别了与我们相处六年的同学,迎来了即将相伴三年的新同学;我们告别了我们的母校,迎来了崭新的校园;我们告别了熟悉的园丁,迎来了陌生的教师,但我知道,旧的不去,新的不来,我在告别中慢慢长大,在迎新中茁壮成长。

此时此刻,我的心就像是打碎了一只调味品,种种滋味在心头,有伤感、有快乐、有感叹、有遗憾、有希望……

我伤感我遗憾。因为我还没有好好地享受小学六年的.美好时光;还没能细细体会六年同学的友谊;还没能为我的小学生涯增添一些光彩;还没能为小学生活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还没能体验小学生活的每一天、每一时、每一分、每一秒……却在不知不觉中告别,“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我又开心我又感叹。因为我认识了新的同学,认识了新的老师,认识了一个新的团结友爱的集体,认识了一个我十分熟悉而又忽然感觉十分陌生的八中校园,认识了初中与小学的不同,认识了初中的辛苦与劳累,紧张与繁忙。我开心,我要为初中的开头写一个美好的篇章,为我的初中生活增添第一笔光彩。我感叹,初中的书怎么这么多,初中的书包怎么这么沉。我感叹地自问:我还能在QQ农场里种种菜吗?还能上网冲冲浪吗?我能在游戏茶苑玩玩游戏吗?。

然而我却依然喜悦依然充满希望。因为在每一天的来往校园中,一张张陌生的脸,会成为我一个个朋友;在每一天的是日月交替中,一页页书本,会成为我一点点知识;在每一天时钟敲打中,一节节课,会成为我一个个舞台。

写在年尾 篇11

守住防线,守住什么防线,如何守住方向,都是个大问题。在过去大半年中,我经历了多名同事的辞职。起初,我固执的认为是我做的不够好,导致他们的离开,但后来走的人多了,也就慢慢释怀了。毕竟,属于传统媒体的黄金年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如今,我身边的同事讨论的更多的是,哪家杂志又借到什么牛逼的车了,哪个记者又参加什么牛逼的活动了。其实,这并非是记者们的浮夸,只是因为这个时代信息交流变得太过迅速。2014年,除了微博、微信、陌陌,身边的同事或朋友都纷纷玩儿起了秘密,这个颇有“不扒尽祖坟誓不罢休”的APP,确实让虚荣、性奋、抱怨种种如八级大风般迅速吹散到四处。

杂音最近三个月尤多。由于种种原因,这个并不算大的集团里世间百态,人情冷暖,失落与收获颇多。在2014年的最后一期出版前夕,那些发生在明面、暗地、电脑前、厕所里的的故事依旧没有停歇。钱、名、权,处处碰撞,给人火星四溅的感觉。有时深夜独自加班,连自己也觉得生分、隔路,我们所熟知的杂志、与媒体人所应拥有的激情和梦想都到哪去了?

在我加入集团的前两年,每个业务线出刊前夜,编辑部都会灯火通明,编辑们通宵鏖战。我钦佩的某业务线前主编经常在后半夜大呼一声:“操,饿了,下楼吃麻辣烫。”然后由一大帮编辑、记者们簇拥着走出公司大门。那时的气氛就是如此,每一款产品稿件,每一篇产经大稿,每一篇人物专访,都是在一个个深夜,经过多名记者、编辑乃至主编的手打磨而成。那时我所在的集团,以及很多竞争媒体,其实都有类似的气氛。

今天,很多杂志、报纸还有人相信这种事吗?连“媒体”一词本身都已褪去光环,乃至颇为黯淡了。在互联网、各种新媒体的冲击下,杂志的内容变得大同小异,报纸的力度变得隔靴搔痒。更宽泛地说,在我上学的年份,“媒体”象征着一个触不到天花板的空间,它不仅能够提供个人成长的空间,同时更能滋养想象,实现梦想。十年之后,现实感开始浮现。以我所在的集团为例,每一次为了向着更好未来前进的改革,总会被很多人视为洪水猛兽,因为这些改革,这些调整,势必会击碎许多人的幻想。

写在中职语文课改边上 篇12

关键词:语文课堂,“泛人文”现象,反思,融合统一

回顾语文教学走过的百年之路, 由20世纪初的以诵读为主的教学模式, 经过五六十年代以老师讲析为主的教学模式, 再到当前的自主、合作、探究式的教学方式, 一路充满了思变、探求的色彩。语文课到底该怎么上?这似乎是一个总在不断发展变化、永无定论的话题。正如加拿大教育改革专家富兰所说的:“变革是一个过程, 而不是一个事件。”目前正在推行的中职学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正是一个探索的过程, 是一个不断完善和不断发展的过程, 它给中职语文带来了很好的发展机遇。

在新课改的理念下, 中职语文学科出现了很多有创新精神的新课堂。这些课, 很好地把握住了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平衡, 实现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谐统一。但也有很多语文课, 表面上看起来热热闹闹, 学生你说、我说、他说, 说感受、说顿悟, 课堂气氛显得非常活跃, 似乎很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地位, 也很突出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但如果深入思考, 仔细地品位这些课, 就会感到某些语文特质的缺失, 课堂显得空泛、不实在。这些语文课只追求了外在的、形式上的热闹和变化, 把课改片面地狭隘地理解为就是加强人文性, 弱化了工具性。以为只要让学生畅所欲言、不受束缚, 就是促进个性发展了;以为只要让学生对文本进行感悟, 进行思想教育了, 就是突出人文精神了。可热闹过后, 学生并没有获得多少有效语文知识和经验的积累, 对文本的印象只是走马观花、浮光掠影, 对文本的认识也只能是一鳞半爪。这实际上是曲解了新课程的理念, 使语文的人文性流于“泛化”和“虚化”。

曾经听过一节《黄鹂》的公开课。这篇课文是一篇清新优美、托物言志的散文, 被编在散文欣赏单元, 单元训练的重点是赏析散文的语言。这节课一开始, 老师让学生把读了《黄鹂》一文后最深切、最真实的感想尽情地说出来, 不在乎对错深浅, 只要求是学生的真实想法。学生开始踊跃发言, 有学生说作者以黄鹂为引子, 通过生病期间的观察及下江南的感受, 悟出了“景物一体”“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的道理;有学生认为, 黄鹂追求自由, 不拘于束缚, 而这又是人生的一种极致;还有的学生由文中的中年人为讨身边女友的欢心, 居然开枪射死海鸥一事, 想到“一骑红尘妃子笑, 无人知是荔枝来”, 自古至今, 红颜祸水等。老师又由文学作品内涵的多元化、多寓意引导大家进一步挖掘文本的内涵。有学生说此事应发生在抗战后或新中国成立后, 作者是想呼唤伯乐的出现, 为千里马似的人才创造一个能施展其才华的环境;还有学生认为表达了作者希望投身革命, 为革命而战斗, 不愿赋闲养病的愿望。然后根据课前准备的情况, 老师把学生按个人的兴趣自由组合, 分成三个研究小组:主旨探究组、语言评析组和诗文搜集组。讨论后让各组派一个代表上台发言。发言的学生个个引经据典, 说得头头是道, 但很明显地, 大部分的见解都是从资料里照搬照用过来的, 并不是学生自己辨析、品味得来的。最后教师简单归纳鉴赏散文要掌握的一些要领。

这节课的确对人文教育给予了极大的关注, 充分挖掘了文本的思想内涵, 也突出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但如果从课堂效率来看, 这节课还有很多值得商榷、需要反思的地方。比如, 本课的学习重点是品味语言, 但课堂上却花费了过多的时间去挖掘主旨、体会思想内涵, 给人以喧宾夺主、舍本逐末的感觉。虽然在课堂上学生各抒己见, 对文本的内涵作了多元化的解读, 但却缺少一个相对客观的、正确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 使得学生对问题没有相对明确的认识, 甚至有的学生架空了文本, 脱离了时代背景, 去作想当然的理解。在品味语言风格时, 只是让一名小组代表陈述了看法, 不知道这名发言的学生代表的范围有多大。如果一个重点问题的探讨只是局限在几个学生的范围内进行, 而没有大多数学生的参与, 没有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对话交流、思维碰撞, 那么这个讨论还有多大意义?另外, 如果整堂课只停留在对文本整体的感知和领悟层面上, 而没有对字、句、段等细处的辨析和品味, 那么学生的语文知识和经验能获得多少有效的提升?我觉得这些问题和现象值得深入探讨和深刻地反思, 否则必然会影响到语文课堂的效率和质量。

目前很多语文课都有这种泛人文性的倾向, 它淡化了语文必要的工具性, 削减了语文基本的知识训练。在当前的语文教学中, 人文教育成为时髦话题, 但并不是只有语文课才有人文精神, 政治、历史等课程也有人文精神。对于语文学科该如何将人文教育与知识传授相协调统一, 这还是一个正在探索的问题。目前来看, 大体上仍然停留在所谓感悟、体验的水平上, 这就会出现阅读的“自我放逐”现象。所以有专家呼吁, “语文课改谨防掏空了语文”“教学中该扣知识还是要扣知识, 该训练还是要严格训练, 大可不必有那么一种紧张, 怕突出了工具性, 偏离了人文性”“工具性是更基础的, 人文性要渗透其中”。

语文教学最怕“泛”和“虚”, 引导学生领悟思想情感, 加深情感体会时, 应与语言感受、品味、积累和运用交融起来, 达到“工具”和“人文”的融合、统一。这里借用一个比喻: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就像一枚硬币的两面, 少了其中任何一面都不是完整的。人文性一旦离开了基本的语文训练, 必是“虚”的;工具性一旦离开了思想和情感的挖掘, 必是“死”的。

文章学专家程福宁先生认为, 阅读有两种, 一是文章阅读, 一是语文阅读。文章阅读是以汲取思想为目的的, 语文阅读是旨在凭借文章获得语文的感悟经验和语文知识, 这二者不能混为一谈。很显然, 语文课就应该是语文阅读。老师要引导学生既要关注文章写了什么, 又要关注文章怎样写, 为什么这样写。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课, 仍然要训练学生最基本的读写能力、阅读能力;“语言有温度, 字词知冷暖”, 仍然需要咬文嚼字, 微言大义, 由文字披情入理。金圣叹曾说:“吾最恨人家子弟, 凡遇读书, 都不理会文字。只记得若干事迹, 便算读过一部书了。”他主张:“读书须要理会紧要处。”每篇文章都有它的“紧要处”, 老师应带领学生对文章中描写的精彩传神处、叙述的生动曲折处、议论的精辟深刻处等“紧要处”, 细细地咀嚼与品味, 品出个中的滋味来。只有这样, 语文课才不会是轻飘飘的。

其实, 关于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问题, 早在20世纪30年代, 我国著名的学者、语文教育家朱自清先生在《中等学校国文教育的几个问题》中就有过论述, “我以为中学国文教学的目的只须这样说明: (1) 养成读书思想和表现的习惯或能力; (2) 发展思想, 涵育情感。这两个目的之中, 后者是与他科相共的, 前者才是国文课所特有的;而在分科的原则上说, 前者是主要的;换句话说, 我们在实施时, 这两个目的是不应该分离的, 且不应分轻重的, 但在理论上, 我们须认前者为主要的。”真不愧是大师, 论述多么中肯、精辟啊!我们现在的课改也要传承这些大师的思想, 汲取他们的智慧。

语文教育专家叶澜教授认为, 好课是拥有“五实”的课, 即扎实、充实、丰实、平实、真实。在她看来, 好课应该是有待于完善的课。是的, 任何课都不是十全十美的, 正因为如此, 我们才会不断探索与反思, 并在探索中前进、在反思中成长。

参考文献

[1]温儒敏.语文课改与文学教育[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7.

[2]张圣华.朱自清语文教学经验[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7.

[3]雷玲.好课是这样炼成的[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

上一篇:赞梅花优秀作文600字下一篇:感恩节的作文英文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