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中要注重细节

2022-09-1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俗话说:“一滴水可以映出太阳的光辉”, 课堂教学是由一个个“教学细节”组成的, 教师只有关注教学细节, 才能预设课堂中的那份精彩。细节虽小, 却能透射出教育的大智慧。成功的数学课堂教学离不开精彩的细节, 提高课堂教学实效也离不开我们对教学细节的关注、研究与思考。“教学细节”是指发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之中, 就解决某一个问题而精心设计或生成的, 一个相对完整而短小的教学过程或学习过程。可以是对一个概念、一句话、一段话的理解;也可以是师生之间的对话和互动;或是教学中的预设点、生成点;或是一个知识点、能力训练点、情感培植点、练习的教学设计等充满思辩与灵性的课堂场景等。在课堂教学中注重教学细节的设计, 会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1 细节之美源于注重情境导入的设计

一个好的开头往往是一节课成功的关键, 创设情境又是广大教师常用的导入方法。在陆芳老师的亮相课《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中, 陆老师就创设了一个非常好的情境。小红在暑假的时候要和爸爸妈妈去中国馆, 从7月1号起, 妈妈每4天中的最后一天休息, 爸爸每6天中的最后一天休息, 小红打算等爸爸妈妈休息时, 全家一块去上海, 这个月里哪个日子去呢?然后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2012年7月份的月历卡, 在上面找一找。

可以说这样一个情境的创设, 非常贴近学生的生活, 也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在学生找一找、说一说的基础上完成板书, 并让学生观察数字有什么特点, 自然就引入了新课的教学, 还隐藏了找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方法。情境导入要注重细节。

2 细节之美源于探究过程的设计

在课堂教学中, 以学生为主体, 并不是粗线条的放手, 让学生自主就可以了, 细节设计必须体现教师在关键处、细微处的指导和点拨, 以引领学生的学习和思维不断向纵深发展。

在张菊花老师的《认识圆柱和圆锥》一课中, 在教学了圆柱, 学生通过动手操作, 理解并掌握了圆柱特征之后, 进行认识圆锥的教学。这时张老师的处理是很能体现教师的主导性的。

因为学生已经有了前面探究圆柱特征的学习经验, 所以, 在学生认识圆锥时, 张老师在细节的地方做了不小的改编。首先是直接出示抽象的圆锥图形, 告知学生什么样的图形是圆锥, 然后再此基础上, 让学生说说生活中的圆锥, 自己总结和归纳圆锥的特征, 并自主进行验证。最后再抽象的图形上进行一个总结性的归纳。在整个的过程中, 张老师最重要的教学就是圆锥的高, 圆锥的高在哪里, 有几条, 重点放在怎么测量圆锥的高上。而且在这个环节中, 张老师还说了一句极具启发性的话:用尺子量, 2把、3把、4把, 无所谓。看似不经意的一句话, 却打开了学生的思路。这个细节处理的非常好, 完全不着痕迹, 但却影响深远。在张老师的这不着痕迹的提醒下, 果然有学生拿着多把尺子找到了方法, 在一小段时间的交流之后, 学生都肯定了他的方法。所以说, 在我们的课堂上, 既要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究, 但在关键的细节上, 教师也要及时地做出指导, 给予学生应有的帮助。

3 细节之美源于练习中体现了学习的过程性和完整性

某次培训中, 笔者有幸去南京参加的《现代与经典》全国教学观摩研讨会, 其中罗明亮老师执教的《三角形的分类》中的最后一个练习, 留给笔者的印象非常深刻, 是对那节课的一个完整的回顾与加深, 但又不仅仅局限于课堂上教学的知识, 还培养了学生观察、分析等多方面的能力。

图中三点分别是A、B、C三点, 左上为A点, 左下为B点, 右上为C点。形式一:A、B两点保持不动。C点不断的移动位置。刚开始是不断的往下移, 直到三点形成一个直角三角形, 然后是把C点向左移, 一直到达A点的左边, 帮助学生加深了对直角三角形的认识。形式二:移动B点, 横、竖的移动都有, 问学生是不是一直运动都是锐角三角形。形式三:是不是只要三个点就可以连成一个三角形?一个练习, 三个递增的层次, 让学生对这节课的内容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细节虽小, 却不容忽视, 值得我们认真关注和研究;细节虽小, 却能折射出教育的大理论、大智慧;细节虽小, 却能闪耀出生命智慧的创造。欣赏细节, 关注细节, 能使课堂魅力大增。

上一篇:潜书静心性,润物细无声——论传统阅读的重要性下一篇:影响高校篮球教学改革的因素分析与发展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