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叶无公害食品标准

2022-06-1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茶叶无公害食品标准

绿色食品茶叶标准化生产种植技术规程

为了加强绿色食品茶叶标准生产基地管理,提高茶树种植标准化水平,增加茶叶单位面积产量,根据绿色食品肥产地环境技术条件(NY /T 391-2000)、绿色食品肥料使用准则(NY/ T 394-2000)和绿色食品农药使用准则(NY /T 393-2000)等技术标准,制定安化县绿色食品茶叶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

1 基地选择与建设 1.1 基地选择

基地选择在有利于保持水土、保护和增进茶园及其周围环境的生物多样性,生态环境条件良好,自然植被丰富,空气清新,水源清洁、土壤未受污染,便于茶园排灌、田间作业,与工业小区、居民生活小区、交通干线在500米以外,具有可持续生产能力,能发挥茶树良种的优良种性的农业生产区域作为原料(茶叶)生产基地。

1.2 茶园生态建设

绿色食品茶树种植已与常规农业区之间,要有50-100米以上宽度的隔离带,或者是以山、河流、湖泊、自然植被等作物作天然屏障,茶园四周或茶园内不适合种茶的空地应植树造林,茶园上风口营造防护林,道路两侧植行道树。对缺丛断行茶园,通过补植缺株,合理剪、采、养等措施提高茶园覆盖度,记载生产过程中农药。肥料使用情况及栽培管理措施及农事活动档案。

2 茶园规划与开垦 2.1 茶园规划

茶园规划应有利于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维护茶园生态平衡,发挥茶树良种的优良特性,便于茶园的耕作、灌溉和作业,要根据地形、地貌、合理设臵场部(茶厂)、种植区(块)、道路、排蓄灌水利系统,以及防护林带,绿肥种植区和养殖业区。建基地时,对坡度大于25°,土壤深度小于60cm,以及不宜种植茶树的区域应保留自然植被,对于面积较大且集中连片的基地,每隔一定面积应保留或设臵一些林地。

2.2 茶园开垦

茶园开垦注意水土保持,根据不同坡度和地形,选择适宜的时期、方法和施工技术,开垦时首先要通过清洁障碍物、调整地形。深翻熟化土壤,为茶树的优质高产创造良好的土壤条件,坡度在15°以下的缓坡地可直接开垦,坡度达15°—25°的陡坡地按等高梯级开垦,初垦深度要在50cm以上,复垦(改造)深度40cm以上。

3 茶树品种与种植 3.1 茶树品种

茶树品种应选择在基地生态条件下,具有良好适应性系耐寒、耐旱、抗病虫的优良品种,同时选择优质高产应适制各种茶叶种类的良种,如槠叶齐、碧香早、茗丰、白毫早、安茗早、桃源大叶茶、云台大叶茶等新优良种。

3.2 茶树种植

茶树种植前开40cm×4cm定植沟,要依地块而定,底肥施经过无公害处理农家肥,如沤肥、泥肥、厩肥、沼气肥、绿肥、饼肥及有机肥100担—200担,深度在30cm—40cm,而后回填表土。茶树种植根据地形、海拔、土壤肥力合理密植,采用双行双株,大行距130cm—150cm,小行距35cm—40cm,株距30—35cm,每穴栽2株,亩植3000—5000株茶苗。茶苗种植苗根离底肥10cm以上,种植时期低海拔区选择在秋冬至翌年春季,高海拔区宜选择在春季。

4 茶树定剪与茶园除草 4.1 茶树定剪

茶树栽植后第一年,当树高达35cm以上的秋冬季当茶树地上部分停止生长时可进行第一次定型修剪,定剪高度离地面15cm—20cm;第二年、第三年根据茶树长势分别进行第二次和第三次定剪,剪口离上一次剪口提高15cm—20cm,以后可采用人工采顶代替定剪,当茶树高度达60cm,树幅达100cm以上时,茶树进入青年期,可进入正常的鲜叶采摘。

4.2 茶园除草

宜采用人工除草,禁止采用化学除草剂(如草甘膦),梯壁杂草以割代锄,对一些匍匐性杂草可免除。为提高幼苗的成活率和防止夏秋旱季土壤水份的蒸发,同时抑制杂草丛生,幼龄茶园占用10—15担稻草或山青覆盖,当稻草山青腐烂可作为茶园有机肥,以改善土壤的“三项”化,提高土壤肥力。

5 茶园管理与低产茶园改造 5.1 茶园管理

茶园耕作主要是疏松土壤,改善土壤的水、肥、气热条件和清除杂草,减少病虫害,促进茶树根系伸长更新,从而促进茶树的生长。在春茶前、春茶后和夏茶后各进行一次浅耕,夏茶后的一次浅耕应在雷雨结束的晴天进行。树冠幅度小或经过重修和台刈的茶园,应适当增加浅耕的次数。每年茶季结束后要及时进行深耕。深耕与施基肥相配合。对土壤深厚、松软、肥沃、树冠覆盖度大,病虫草害少的茶园可减耕或免耕。

5.2 茶园改造

低产茶园改造采取“三改一补”即树改、土改、园改和缺株补苗,也就是生态失调型的茶园改造,对管理不善型的茶园,品种不良的茶园和种植过密的茶园改造。

5.2.1 树改

是指茶树经过多年的采摘,形成树冠高大不便于茶叶的采摘作业,或是茶树进入衰老期。单产低,茶叶品质降低,或者是未老先衰茶树所进行的改造,树改依树势可采取台刈、重剪、深剪、轻修和改植换种。方法:台刈离地面5cm-10cm;重剪离地面20cm-30cm;深剪剪去树冠以下15cm-20cm;轻修剪每年进行一次,是当每年茶季结束后剪去当年因采摘形成的鸡爪枝,保持树冠平整,对于采取台刈、重剪或深剪等方法都无法恢复树势的茶园采取改植换种。

5.2.2 土改

当茶园经过多年的人工作业和茶树生长,形成土壤坂结,土壤肥力下降,从而造成茶叶单产,品质下降,要及时进行茶园土壤改良,方法是深翻土壤,增施有机肥或农家肥。改善土壤水、肥、气、热状况和土壤结构。苗施有机、农家肥50担-100担。

5.2.3 园改

是指建于坡度较大的山地,茶园经过多年的作业和雨水冲刷,形成园地外低内高,表土流失严重。土壤肥力下降,不便于作业。此时要及时进行园地改造,并结合进行树改和土壤改造,方法是修梯壁和梯埂,内挖竹节沟、园面外侧高于内侧10cm-20cm。

5.2.4 缺行补苗

对于缺株断行从而影响茶叶单产的茶园,选择适当的茶树品种进行补苗、以提高单位种植指数,增加茶园采摘面积。

6 茶园施肥 6.1 基肥

选用腐熟无公害处理的饼肥、人畜粪尿、厩肥,于当年11月下旬开沟深施复土,深度20厘米以上,亩施用量600公斤以上,配合施阜宝或施多宝有机肥100—150公斤/亩。

6.2 追肥

每年分三次进行,选用茶树专用复合肥,年施用量依茶势,亩产平均300公斤/鲜叶的茶园,年施用量50公斤/亩,第一次于2月中下旬进行,施用量占当年施用量的50%(25公斤/亩);第二次4月下旬进行,施用量占全年30%(15公斤/亩);第三次6月下旬进行,施用量占全年的20%(10公斤/亩)。施用量占全年的25%(12.5公斤/亩)。施用方法沟施或穴施,深度在20厘米以上,施后及时复土覆盖。

7 茶园病虫害防治 茶树病虫害主要有茶小绿叶蝉、茶丽纹象甲、茶卷叶蛾、茶黑刺粉虱、茶尺蠖、茶毛虫、茶蚕茶叶螨类,等防治措施应遵循:“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原则恢复和保持生态平衡,避免过分追求一次病虫的防治效果。

7.1 农业防治

7.1.1 分批、分次、及时采摘,抑制减少茶小绿蝉、茶卷叶蛾、茶螨类、茶饼病和茶白星病等危害芽叶的病虫,抑制其种群的发展。

7.1.2 通过合理修剪、减轻毒蛾类、蚧类、黑刺粉虱等害虫的为害和控制螨类的越冬基数,同时及时清除去病虫残枝。

7.1.3 秋天结合施肥进行茶园深耕,破坏在土壤中越冬的象甲类害虫的场所,减少虫口密度。

7.1.4 将茶树根系部的落叶和表土清理至行间深埋,防止病叶在表土叶越冬的害虫。

7.2 物理防治

可利用人工捕杀,减轻茶毛虫、茶蚕、衰蛾类、卷叶蛾类、茶丽纹象甲等危害,利用害虫的趋性,进行灯光诱杀。

7.3 生物防治

保护和利用茶园中的草蛉、瓢虫和寄生蜂等天敌昆虫,以及蜘蛛和鸟类等有益生物,减少人为因素对天敌的伤害。

7.4 农药防治 7.4.1 茶丽纹象甲

茶丽纹象甲主要以成虫蛟食叶片为害,为害盛期在5—6月间,成虫有假死性,遇惊动即缩足落地,防治方法,一般于成虫出土撒施白僵菌871菌粉1-2千克拌细土施于土面或在成虫出土高峰期喷施白僵菌871菌粉0.5—1.0千克/亩。

7.4.2 茶小绿叶蝉

茶小绿叶蝉一般为害盛期为6月,主要以成虫,若虫刺吸茶树嫩梢汁液,致使芽梢生长受阻,在5月下旬用5% 锐劲特悬浮剂1500倍-2000倍进行喷雾防治,每亩使用剂量30—40毫升,安全间隔为7天。

7.4.3 茶卷叶蛾

茶卷叶蛾俗称“包叶虫” 、“卷叶虫” ,幼虫卷结嫩梢新叶或嫩芽,潜伏其中取食为害,世代重叠,被害茶叶产量降低,制成干茶碎片多,品质下降,一般为害盛期8月上旬,用生绿BT可湿性粉剂稀释800—1200倍,剂量50—70g/亩进行喷雾防治,安全间隔均5天。

7.4.4 茶黑刺粉虱

茶黑刺粉虱以幼虫聚集叶背,固定吸食汁液,并排泄密露,诱发煤烟病发生,为害盛期10月上旬至12月,防治方法一般用2.5%天王星30—50ml/亩,稀释1000—1500倍喷雾防治,安全间隔期为7天。

7.4.5 茶螨类

茶叶螨类是茶树上为害较重的虫害,因体微小,一般肉眼难以察觉,种类有茶橙瘿螨、茶叶瘿螨、茶短须螨、茶跗螨等。一年发生10—20代,为消灭此类害虫的越冬,为减少翌年虫口基数,一般在每年秋冬11月下旬至12月上旬结合封园用45%晶体石硫合剂稀释150—200倍(波美0.3—0.5度)喷雾防治,亩用剂量300—500g。

7.4.6 茶尺蠖

幼虫咬食叶片量铁剂或孔洞,严重时常将叶片、嫩茎全部吃尽,使整个茶园光秃,一年发生数代,以第

3、4代(6月下旬—7月下旬)发生最重。防治方法:人工刮除技桠间或附近树林内部的卵块,成虫利用灯光诱杀,为害盛期采用0.5%生绿苦参碱1000-1500倍,亩用量50-70ml喷雾防治。

8 茶叶采摘与运输

茶鲜叶的采摘以采摘茶树顶部嫩芽梢,做到适时分批、合理采摘,采养结合的原则,根据制作茶类对原料的要求采摘,春茶,采顶端一芽、一芽一叶或一芽

二、三叶初展叶;夏茶嫩叶采;秋茶留叶采。采取分不同茶树品种采和老嫩叶分别采。采摘的鲜叶做到不挤压、不破损、分类堆放、运输。运输器具要清洁卫生、通气,避免与有污染和混装,鲜叶进厂要分批、分品种、分老嫩叶、分雨水叶,分加工茶类品种及时验收堆放,保持鲜叶质量。

第2篇:无公害茶叶栽培技术规程

一、园地选择

良好的土壤环境条件和肥力是茶树立地之本,是茶叶优质高产的基础。无公害茶的园地最好是选择远离城镇、远离工厂、远离污染源的丘陵地带或半山区,以利于防止灰尘、废水、废气以及人类农事活动给茶叶带来污染。茶园四周有树林环抱的更好,有利于提高茶叶自然品质。茶园土壤要深厚( 80厘米以上)、肥沃、养分含量丰富而且平衡,有机质含量较高,土壤酸碱度(PH值)为4.5-5.5,土体疏松质地砂壤,通透性良好,不积水。土壤中砷、汞、镉、铬、铜等有害重金属含量必须低于国家无公害茶生产加工技术规定的标准。茶园集中成片,要有一定的规模。应在有利于保护和改善茶区生态环境、维护茶园生态平衡、发挥茶树良种的优良种性、便于茶园灌溉和机械化作业的地方建立茶园最为理想。

二、园地规划

茶园规划要坚持“远景规划、合理布局、因地制宜、适当集中”的方针,体现以茶为主,多种经营的原则。规划内容要以实现农业机械化、水利化、园林化、梯田标准化、良种化的要求,能达到无公害、稳产、高产、优质的目的,并能有效保持水土。

茶园的设置。开辟新茶园时,要规划好茶园和茶厂建设用地,茶厂一般选择在交通方便、地势高燥、水源良好、有发展余地的地段。

茶园道路的设置。根据茶园面积的大小,茶园道路应以茶厂为中心,要与茶园的区划相一致,合理设置主干道、支道、步道和便于机械耕作的地头道,做到路路相连,畅通无阻。

水利系统的建立。水是植物细胞原生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形成茶叶高产、优质的重要因子。茶树既需较多的水,但又怕渍水。因此,要做好保水、供水、排水三个方面规划,修建供水排水设施,在比较高的山上种茶,要建立蓄水池,将雨水集中起来备用,方便抗旱、打药用水。总之,茶园水利系统,要做到能蓄能排,路路相连,沟渠相通,宜建立茶园节水灌溉系统。

茶园生态建设。在茶园四周或不适合种茶的空地上植树造林,建设防护林带,有利于保持水土,提高茶园相对湿度,调节气候,减低风速,减少风害。同时,要建立农事活动档案,记载生产过程中用药、用肥情况。

三、茶园开垦

新茶园基地选择和规划设计就绪后,就可以进行土地开垦。开垦建园要按照茶园的总体规划,以水土保持为中心,根据不同的坡度,充分利用地形、地势,合理使用土地,在这前提下,建立不同类型的茶园。一般10度以下的平地,建立直行茶园;10度-20度的缓坡地,建立等高条植或宽幅梯层茶园;20度-25度的陡坡地,建立窄幅梯田茶园,但不小于 1.6米,梯田外高内低。

1、平地及缓坡茶园开垦。在开垦前,要清理地面杂草、石头等障碍物。杂草矮小可直接翻埋土中,以提高土壤肥力。缓坡或平地茶园可用机械深耕松土,然后划分地块,开挖种植沟,重施有机肥,打好茶园土壤基础。

茶树是多年生作物,与一年生作物不同,茶树一旦定植,就意味着较长时间地在同一地点上生长,如果栽植地点不合适,则不良影响将会逐年累加,给茶园管理和生产经营带来极其不利的后果,甚至无法挽回损失,以失败而告终。为此,打好土壤基础是获取茶叶优质高产高效的关键。所以在新建茶园时,要高标准高质量进行开垦,合理规划布局,开挖种植沟深宽的规格为 50厘米× 70厘米,有利于移栽操作和茶树根系生长。开沟时表土心土分别堆放,特别是坡地茶园,在开梯地时做好表土全部回沟。然后亩施饼肥(桐子饼、菜子饼、豆饼) 1000公斤(或施猪、牛粪、鸡粪 3000公斤),磷肥 300公斤,复合肥 200公斤与表土拌匀施入种植沟,下足基肥,同时,要广辟肥源,在茶园周围荒地、地边、园边种豆科绿肥,收获时连同杂草嫩枝铺入行间,改良土壤,增加有机质,这是解决茶园肥源一举多得的有效措施,也是为达到无公害、优质高产稳产茶园打好土壤基础,创造一个水、肥、气、热协调的土壤生态环境,以供给茶树长期生长发育所需的有机养分,促进根深叶茂,旺盛生长。

2、坡地茶园的开垦。在开挖梯田过程中,同时完成种植沟的开挖和表土回填工作,称为“茶沟筑梯一次完成法”。其具体操作是从山顶向下逐层开垦。第一步先“清基”,沿着等高线铲成平宽 40厘米的基础,将基上的表土向下或向上堆放;第二步将心土挖放基上,逐层夯结实,将梯田挖宽至 1米后(注意保留表土),沿着梯田内侧开挖茶沟,深宽为 50厘米× 60厘米;第三步将表土及有机肥全部回填沟中;第四步将梯田开挖到1.6- 2.0米宽,全部心土向梯外堆放筑梯坎,形成外高内低的梯面。同时,在梯面内侧开挖一条深水沟,起到蓄水保土作用。梯田开垦结束后,梯田土壤经一段时间熟化后即可种植茶树。

茶树种植

一、选用良种,合理密植。

为建立无公害及优质高产高效茶园,除了打好土壤的基础、加强土壤管理外,选用优良的茶树品种以替代原有的群体品种也是十分重要的。不同的品种,由于其遗传特性、系统发育以及生态环境的适应性等方面的差异,形成了不同生育类型的育芽特性,划分为早芽种、中芽种和迟芽种以及芽密型和芽疏型。优良品种茶树,其种性是形成高产和优良品质的内在因素。因此,我们在种植茶树时,要选用丰产性、优质性、抗逆性、适制性及主要病虫抗性强的茶树品种。病虫害少,少用药,达到无污染或少污染。近几年来,主要推广的良种有:安吉白茶、黑茶、水仙等良种。这些茶树良种为茶叶生产上规模、上水平、创名优品牌作出了很大贡献。同时要注意品种搭配,不宜单一品种大面积发展。由于品种单一,生产高峰期集中,容易造成劳动力紧张,采摘不及时,造成浪费损失。因此,品种搭配好处多,有利品质提高,增强产品市场竞争力,调节劳动力,减少浪费等。可见,选用良种对达到无公害食品的作用何等重要,其作用远远超过其他任何一项农业技术措施。在选定种植品种的基础上,合理密植尤为重要。目前,受到茶农广泛接受的种植规格有两种:一种是大行距为 1.5米×小行距 0.33米×株距 0.33米,双行双株种植方式;第二种大行距为 1.2米×小行距 0.33米×株距 0.15米的双行单株种植方式,每亩用苗量均为5350株左右。采用这种密度和种植方式的茶园比高密度茶园投资少,见效快,有利于茶树个体和群体共同发展,能迅速形成广阔的树幅,覆盖度大,能充分利用光能和土地资源,缩短非生产期,降低成本,是快速成园早出效益的重要技术措施。

二、茶树种植方法

注意移栽质量,是保证全苗的有效措施。茶苗移栽最佳季节的选择,应因地制宜,一般选择在春节前后,最迟不超过三月份。在雨水分布均匀,又有灌溉条件的地区可选择在10月-12月上旬移栽,茶苗经一个多月护理后即可萌发新根,次年三月初就可以萌发新梢,比三月份移栽的茶苗要多发一轮新梢。目前移栽茶苗多采用开沟或开穴种植法,开穴深宽一般为 12厘米× 20厘米,穴大适于根系伸展,有利根系发育。移栽时,先用黄泥浆蘸茶苗根部(带土移的不用蘸根),然后分级把茶苗分放在穴中,种植茶苗根颈离土表距离 3厘米左右,根系离底肥 10厘米以上,一边分发一边种植;种植时要把茶根系舒展开,盖上细土,用手或用脚将土压紧,使茶苗根系和湿土接触良好。检查种植质量的办法是用一定的气力才能将茶苗拔出来而且有少量土带出地面,则茶苗就算种好了。如果不用气力能轻轻将茶苗拔出来,则没有种好,应重新压紧。种植后一定要淋足定根水,然后在根部四周撒上一层细土,有条件的可以铺草保湿,减少土壤水分蒸发。同时,在种植后一个月内均要加强淋水,确保全苗壮苗。

茶园管理

在完成茶苗移栽之后,以高水平高标准管理茶园相当重要,其管理的主要内容有:合理施肥、树冠培养、茶叶采摘、病虫防治、土壤管理、抗旱等农事活动,都要按照无公害茶生产技术规程要求去规范,具体的做法是:

一、幼龄茶园补苗

新种植茶园会有不同程度的缺蔸现象,要及时补植齐苗,补植后淋1-2次定根水,做到补一蔸活一蔸,增施肥料,赶上早植茶树。

二、合理采养与茶树修剪,加速形成丰产型树冠

茶树栽培除了选用适宜的优良品种外,还需要通过剪、采来培养育芽能力特强的树型。如光有良种,没有培育理想的树型,一方面不能发挥良种高产性状,另一方面也影响良种品质性状。对幼龄茶树来说,务必从定植时开始抓起,根据品种分枝性进行定型修剪。即茶苗移栽后,应立即进行定型修剪,留下3-4片真叶,离地面 15厘米- 20厘米处剪去顶芽,当腋芽萌发长到一芽四五片叶,枝条基本成熟时,留二至三片大叶采一芽二叶,夏秋季以同样的方法留叶分次连续采养,用“以采代剪”的技术培养树冠骨架。在此基础上,次年春夏秋茶继续采用“以采代剪”的方法培养树冠,冬季进行一次平剪,保留高度 30厘米,为下年正式投产培养广阔密集的采摘面,以后待茶树高度达到 50厘米- 60厘米时,在茶苗 40厘米- 45厘米处下剪,继续培养树冠和采摘面。对于投产茶树来说,也需要每年进行轻修剪或深修剪,一方面有效控制树冠高度,另一方面不断更新生产枝,提高树冠面育芽能力。同时,运用合理采摘技术,适当留养,合理控制树冠高幅度,只有这样才能有助于茶树树冠始终保持旺盛的育芽能力,以后树高控制在70- 80厘米左右即可。

三、合理施肥,培肥土壤

茶树生产得好坏,茶叶产量品质的高低与施肥种类、数量密切相关。按照无公害茶生产技术宜多施质优、营养成分完全的有机肥或茶树专用肥,这样茶树生长旺盛,产量高、品质好。因此,应坚持合理的科学的施肥方法,以重施腐熟有机肥料(符合NY5020用肥标准)为主,合理配施N、P、K肥。冬施重肥每亩用菜子饼(或花生饼) 500公斤,或施猪粪、鸡粪 2000公斤、有机复合肥 100公斤、磷肥 100公斤,混合拌匀后在树冠垂直下方开深沟施下盖土,施肥时间在秋茶刚结束的10-11月份前下肥最好。早施的肥料在雨水的作用下分解加快,春茶萌发前即可吸收利用,有利提高春茶产量和品质,而施晚了春茶用不上,到夏茶才能利用,不利春茶品质的提高。追肥也一样,一定要掌握施肥时期,围绕春、夏、秋三季茶芽萌发前15-30天施下,春茶追肥提早到2月上中旬,亩用量为全年的40%,成龄茶园每亩每次用尿素 15公斤(幼龄茶园亩用量为 10公斤),开沟深 10厘米,将肥施下盖土。产量较高的茶园在夏茶期间加施一次速效氮肥或茶树专用肥,可增加产量。

不论是冬肥或追肥,适当早施比晚施作用大。施好肥,增加用量,特别是宜多施有机质肥,可提高土壤肥力,不但可以提高产量,对产品质量的提高,特别是香气、滋味的影响最明显,体现出无公害茶优良品质的特点。

四、茶叶采摘

茶叶采摘是茶树栽培中最后一项技术措施,也是茶叶加工第一车间,茶叶采摘的目的,是为了从茶树上采摘其幼嫩芽叶以供付制,从而获得较好的商品价值。因此,茶叶采收的好坏,不仅关系到当年的产量和质量,又关系到茶树常年生长发育,鲜叶的量与质又是制茶原料的基础和品质的关键。所以,鲜叶采摘这一关很重要,必须抓紧抓好,决不能放松,要针对产地条件、茶树品种、种植方式、树冠培养、管理水平及茶类结构等因子,采取有效措施,坚持如下采摘原则:

1、坚持采养结合原则:幼龄茶园在采摘技术方面,必须注意留养,坚持以养为主,采摘为辅,保证年生长期内有一批新叶子留养在树冠上,树冠高幅度明显增加。

2、坚持“五采五养、量质兼顾”的原则:成龄茶园采取以采为主,以采摘面为标准线,在采摘面上集中采,采摘面下集中养的采养技术。即“采面养底、采中养侧、采高养低、采密养稀、采大养小”的采摘技术,这种技术由于采摘界限分明,既能保持树冠上有一定叶面积进行光合作用,为面上集中采提供了养分,促进了多发芽和增加分枝数,扩大树冠采摘面,从而达到产量、质量、养树三兼顾的目的。因此,在采摘方法上,手工采茶要采用清洁、通风性良好的竹篓盛装鲜叶,采下的茶叶应及时运送茶厂,防止鲜叶质变和混入有毒有害物质。采摘时要求提手采,不宜抓采,要采匀、采净,不夹带鳞片、鱼叶、茶果与老枝叶,春茶宜早采、嫩采多采高中档茶,以留鱼叶采为主,夏茶留一叶采,秋茶适当留叶采原则。同时,要注意及时采下对夹叶,因为对夹叶没有及时采下而留在树上,不仅影响茶叶产量,也给茶树生长发育带来较多弊端:⑴对夹叶没有及时采下来,会抵制和推迟下轮新梢的萌发,减少采茶批数;⑵对夹叶所上空间位置,叶片老化较快、生理功能下降,影响光合作用的进行,也增加养分的消耗;⑶对夹叶是形成开花结果的主要部位,生殖性能力很强,又要消耗大量养分;⑷对夹叶在茶树上形成短小细弱的冗枝,冗枝的营养生长能力很低,不能形成翌年有效生产枝,影响正常芽叶生长和比例下降。从上述存在问题来看,不采或少采对夹叶,不能代替留养,也不能起到留养茶树的作用。因此,在采摘上必须强调及时采下对夹叶,是一项增产增收的重要措施。另外,有条件的还可以用机采,但采茶机应使用无铅汽油和机油,防止污染茶叶和土壤。

3、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质量为重点,以效益为中心的原则:因为茶叶是一种商品,竞争性强,不但需要数量多,而且需要更好质量的无公害茶。生产适销对路的产品,投放市场,让消费者喝上干净卫生的“放心茶”,市场信誉高,销路广,才会获得好的经济效益。因此,鲜叶采摘要跟着市场走,按照加工产品结构所需的原料等级标准进行采摘,以多采高中档茶原料,生产名优茶其效益最好。

五、综合防治病虫

从茶园整个生态系统出发,综合运用各种农业技术措施,创造不利于病虫等有害生物孳生和有利于各类天敌繁衍的环境条件,保护茶园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生物的多样性,将有害物控制在允许的经济阈值以下,将农药残留降低到规定标准的范围。以保证生产的茶叶食品符合国家茶叶卫生质量指标。

1、强化农业防治。无公害茶园的病虫害防治应以农业防治为主,提高茶树自身抗性,减少病虫发生与危害。选用抗病虫良种,角质层厚的、茶单宁含量高的茶树品种抗病虫能力强。合理密植,采用双行双株或双行单株种植方式,亩植5350株左右。适时修剪,据不同树势在茶季结束或春茶前进行轻修剪,春茶结束后进行重修剪,并同时剪去枯弱枝、病虫枝和徒长枝。平衡施肥,据生产茶类和土壤肥力合理配比N、P、K三要素比例,保持茶树营养平衡,增强抗病虫能力。中耕除草,茶园深翻除草,既能使有些害虫的蛹和幼虫暴露于地表而死亡,又能减少病虫的寄生场所。分批多次采摘,此法可抵制茶小绿叶蝉、茶蚜的发生,也可减少部分螨类害虫。冬季清园封园,茶季结束,应将茶园以及茶园四周的枯枝落叶、杂草蒿杆清理出园烧毁或深埋,同时喷施45%晶体石硫合剂封园,以减少病虫越冬基数,减轻来年危害。

2、推广生物防治。利用天敌昆虫、昆虫致病菌、农用抗生素及其它生防制剂等控制茶树病虫为害利于保持生态平衡。

3、物理防治。采用人工捕杀,减轻茶毛虫、茶蚕、茶丽纹象甲等害虫危害;利用害虫的趋性,进行灯光诱杀、色板诱杀或异性诱杀。

4、限制化学防治。严格按制定的防治指标,掌握防治适期施药。宜一药多治或农药的合理混用。根据县病虫测报站对茶园病虫监测预报的情况,在病虫发生初期及时选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品种,并严格按照GB428

5、GB/T8321的要求控制施药量与安全间隔期,对茶树和天敌安全的农药品种并把农药用量压低到最低限度进行防治;绝对禁止在茶树上使用剧毒、高毒、高残留农药。

六、茶园土壤管理

土壤不仅是茶树生长的场所,也是茶树生命活动过程中所需水分和矿质营养元素的源泉。科学管理茶园土壤,不断提高土壤供肥、供水能力,是茶叶高产优质的重要条件。因此,必须高度重视茶园护理工作,常言道“三分种植,七分管理。”要真正做到深耕细作,经常清除杂草,不得使用除草剂,一般一年在茶树行间进行浅耕除草3-4次,浅耕深度为 10厘米左右,在秋茶结束后与深施基肥相结合进行行间深耕深度为 15厘米以上,经过多次耕作培土,保持土壤疏松、透水透气。对土壤深厚、松软、肥沃,树冠覆盖率高,病虫草害少的茶园可实行减耕或免耕。雨后要及时排水松土,夏秋伏旱季节,要及时灌溉抗旱、铺草、保持土壤湿润,还能起到抑制杂草生长、保水、保土、保肥的作用,冬季铺草起保暖防冻作用,能促进茶树正常生长,也是保障无公害茶园早产高效的有效农艺技术措施。

七、茶园间作豆科绿肥

茶园间作绿肥是就地解决肥源的主要方法。幼龄或台刈改造茶园,除重视施用农家有机肥外,还宜间作豆科绿肥,也是无公害茶叶生产重要措施之一。茶园间作绿肥的主要作用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熟化土壤,提高肥力。在茶园中间作绿肥,通过翻埋可大量补充土壤有机质。另外,许多茶园绿肥都属豆科作物,可固定大气中的氮素,转变成茶树可吸收利用的氮,提高土壤氮素水平。此外,茶园绿肥根系发达,吸收能力强,能把土壤中原不可利用的矿质元素转化成可利用态,提高有效成分,促进土壤熟化。

2、防止水土流失,保持梯坎。广大茶区雨水充沛,暴雨率高,茶园水土流失严重,尤其是坡地茶园更是如此。茶园间作绿肥,可减少土表水的径流,尤其是幼龄茶园,由于茶树覆盖度小,间作绿肥后可大大减少水土流失量。

3、改善茶园生态条件,提高茶叶产量和品质。夏天烈日高温,幼龄茶树极易灼伤,冬天严寒,茶树又容易冻坏,幼龄茶园间作夏绿肥,可起到遮荫降温的作用。据测定,幼龄茶园合理间作柽麻,在7-9月份可使茶园最高地温下降10- 15℃。幼龄茶园间作冬季绿肥,可提高气温和地温0.6- 6℃,以减少幼龄茶树的冻害程度。因此,幼龄茶园只要合理间作冬、夏绿肥,茶树生长条件明显改善,成园后产量和品质都有提高。

第3篇:《茶叶无公害生产技术》教学大纲

一、说明

1、 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任务

本课程是适应当前无公害茶叶生产和漫山茶树设施栽培生产的需要而设立的,具有针对性、适用性强的特点。

2、 课程教学的目的与基本要求

(1)了解无公害茶叶概念,掌握无公害茶叶产品标准要求。

(2)掌握无公害茶树栽培技术和病虫害防治技术。

(3)本课程讲授加强与实践联系的力度。通过实验基地大棚管理的实践及对漫山其他茶区茶树设施栽培的介绍掌握相关技术,并以此促进学生对无公害茶叶的深层次了解。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紧密结合,让学生通过实践操作加深对相关技术的认识及其原理的理解,并做到活学活用。

3、课程教学改革

本课程为我校新开课程。应注意与茶区生产及当前茶产业发展的现状密切联系,不断更新教案;教学中应注重学生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

二、教学大纲内容

(一)课程理论教学

第一章茶叶无公害概述

(一)基本内容

茶叶无公害的概念;影响茶叶卫生质量的因素;茶叶无公害生产的环境条件

(二)基本要求

1、了解茶叶无公害的概念

2 、 掌握影响茶叶卫生质量的因素。

3 、 掌握茶叶无公害生产的环境条件

(三)重点、难点

影响茶叶卫生质量的因素;茶叶无公害生产的环境条件

(四)教学建议

联系茶叶栽培和加工的环节,以问题形式帮助学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了解。

(五)思考题

无公害茶叶的内涵

第二章茶树良种及茶园建设

(一)基本内容

茶树良种及茶园建设

(二)基本要求

1了解常见的茶树良种

2掌握常见茶园建设与改造

(三)重点、难点

常见茶园建设与改造

(四)教学建议

1、列举实例,分析茶园建设与改造以及良种的繁育技术

2、加强与基地大棚茶园管理实践的联系。

(五)思考题

茶园建设与改造

第三章无公害茶园管理及加工

(一)基本内容

无公害茶叶基地规划与建设;无公害茶园管理与施肥。

(二)基本要求

1.根据无公害茶叶生产对环境条件的要求,能合理选择茶叶生产基地;

2.无公害茶叶生产基地的规划与建设符合生态茶园标准;

3.掌握科学管理茶园土壤的技术要点。

4.掌握合理施肥的技术要点

(三)重点、难点

无公害茶园耕作、施肥技术、灌溉、铺草、修剪、采收与加工、茶树冻害及防治。

(四)教学建议

为了便于学生在两个学时内对茶园相关技术的理解,可在课前以作业的形式让学生查阅相关资料。

(五)思考题

无公害茶园施肥应注意哪些事项

第四章茶树病虫防治技术

(一)基本内容

综合防治的原则及内容;农业防治;生物防治;化学防治;物理机械防治;茶树主要病虫害的综合防治技术

(二)基本要求

1. 了解综合防治的原则和主要方法。

2. 掌握常见病虫害的综合防治技术。

(三)重点、难点

常见病虫害的综合防治技术。

(四)教学建议

补充相关的茶树病虫害知识

(五)思考题

漫山茶区病虫害防治的方法主要有哪些。

第五章农药的合理使用

(一)基本内容

茶园农药使用中存在的问题;安全合理使用农药;茶树有害生物的综合防治

(二)基本要求

1. 了解茶园农药使用中存在的问题

2. 掌握安全合理使用农药

3. 掌握茶树有害生物的综合防治技术

(三)重点、难点

1、安全合理使用农药

2、茶树有害生物的综合防治技术

(四)教学建议

加强与基地茶园的联系,注重实践教学。

(五)思考题

茶园农药使用中存在的问题

第六章 常用农药介绍

(一)基本内容

农药的分类;各种农药的作用机制、使用方法、注意事项

(二)基本要求

1.掌握杀虫杀菌剂的分类。

2.掌握茶园常用样菌剂、除草剂。

(三)重点、难点

茶园常用农药的作用机制、使用方法、注意事项

(四)教学建议

应用较多的图片、影像资料加深学生对农药介绍的理解。

(五)思考题

茶园常用农药的使用方法

(二)课程实验教学(6学时)

实验一茶树主要病害的生物防治3学时 实验目的:

了解茶树的主要病虫害症状并掌握其生物防治方法,。 实验要求:

1.分为室内相关标本图片的讲授与室外病虫实际现象的讲授。

2.要求每组学生自己寻找病虫害的发生点,采取相应防治方法并

观察防治效果。

实验二大棚茶园管理实践3学时

实验目的:了解茶树的主要病虫害症状并掌握其生物防治方法,。 实验要求:1.分组与实验一相同,即2~3人一组。

2.要求各组学生轮流参与大棚茶园管理。

三、本课程考核方式、方法

1.理论考核与实践考核相结合。

2.学生成绩包括期终闭卷考试成绩(占60%)、课程论文成绩(占10%)、实践成绩(占20%)及平时成绩(占10%)。

附:教学参考书目

(一)教材

1. 孙威江,林智,杨亨栋编著。无公害茶叶。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1版

2童启庆主编.茶树栽培学.全国高等农业院校教材.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0年.

(二)主要参考书

1 . 中国茶叶研究所主编.中国茶树栽培学.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年,第1版.

2.陈兴琰编译.茶树栽培与生理.北京:农业出版社,1981年,第1版. 3.潘根生、王正周.茶树栽培生理.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年,第1版.

4.潘根生主编.茶树生物学.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5年,第1版. 5.黄意欢、肖力争。茶树营养生理学与土壤管理。长沙:湖南

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年,第1版.

6.刘富知主编.茶作学.海南出版社,1993年,第1版.

7.刘宝祥.茶树的特性与栽培.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0年,第1版.

8.程启坤.茶化浅析.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情报资料室,1982年.

9.程启坤等.茶叶优质原理与技术.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年,第1版.

10 . 冯绍隆.茶树密植免耕高产栽培技术.贵州人民出社版,1980年,第1版.

11.国内外各种茶叶科技期刊.

第4篇:绿色食品、无公害食品

无公害农产品

农药、兽药、饲料添加剂、动植物激素等农资的使用,为农业生产和农产品数量的增长 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与此同时也给农产品质量安全带来了隐患, 加之环境污染等其它方面的 原因,我国农产品污染问题日渐突出,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也日渐突出。为了从根本上解决 农产品污染和安全问题, 农业部遵照国务院领导的指示精神和农业29发展新阶段的需要, 在 大量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在全国范围内实施“无公害食品传动计划”。“无公害食品”即来 源于此。 何谓无公害标准? 即生产过程中允许限量、限品种、限时间使用人工合成的安全化学农药、化肥、兽药、 渔药、饲料添加剂等,但在上市检测时不得超标,无农药残毒。 无公害农产品则是指产地环境、生产过程、产品质量符合国家有关标准和规范的要求, 经认证合格获得认

1、拨打全国统一电话 16840315或010-64451885 查询。

2、手机短信息查询,移动用户将16 位防伪数码写短信发送到3315;联通用户将16 位 防伪数码写短信发送到93315。 3

、通过互联网查询,登陆中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网查询。网址:http:// 通过查询不但能辨别标志的真伪,而且能了解认证产品的生产厂家、产品名称、品牌等 相关信息。

绿色食品

何谓绿色标准? 即生产过程中不使用化学合成的农药、肥料、食品添加剂、饲养添加剂、兽药及有害于 环境和人体健康的生产数据,而是通过使用有机肥、种植绿肥、作物轮作、生物或物理方法 等技术,培肥士壤、控制病虫草害,保护或提高产品品质,从而保证产品质量符合绿色产品 标准要求。 何谓绿色食品? 绿色食品概念是我们国家提出的,指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按照特定生产方式生产,经 专门机构认证,许可使用绿色食品标志的无污染的安全、优质、营养类食品。由于与环境保 护有关的事物国际上通常都冠之以“绿色”,为了更加突出这类食品出自良好生态环境,因 此定名为绿色食品。无污染、安全、优质、营养是绿色食品的特征。无污染是指在绿色食品 生产、加工过程中,通过严密监测、控制,防范农药残留、放射性物质、重金属、有害细菌 等。对食品生产各个环节的污染,以确保绿色食品产品的洁净。 绿色食品标识: 为了与一般的普通食品相区别, 绿色食品实行标志管理。 绿色食品标志由特定的图形来 表示。绿色食品标志图形由三部分构成:上方的太阳、下方的叶片,和蓓蕾。标志图形为正 圆形,意为保护、安全。整个图形描绘了一幅明媚阳光照耀下的和谐生机,告诉人们绿色食 品是出自纯净、良好生态环境的安全、无污染食品,能给人们带来蓬勃的生命力。绿色食品 标志还提醒人们要保护环境和防止污染,通过改善人与环境的关系,创造自然界新的和谐。 绿色食品标志商标作为特定的产品质量证明商标, 已由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在国家工 商行政管理局注册, 从而使绿色食 品标志商标专用权受 《中华人民共 和国商标法》 保护, 这样既有利于 约束和规范企业的经济行为, 又有 利于保护广大消费者的利益。 绿色 食品商标已在国家工商行政管理 局注册的有以下四种形式: 如何识别绿色食品? 识别绿色食品应通过“四位一体”的外包装。 “四位一体”是指:图形商标、文字商标、 绿色食品标志许可使用编号和绿色食品防伪标同时使用在一个包装产品上。 市场上较为常见 的一种为:在包装的左上角有一饼图示附带一绿色横条贯穿整个包装,绿色横条上有“绿色 食品“四字,在圆形标志下面印有:编号“LB-**-**********”,其中,LB 是绿标的拼音 首写字母,随后的两位数字为产品类别号,接下来的十位数字,第

一、二

二位代表认证年份; 第

三、四为代表国别,中国的代码为01;第

五、六位代表省份;接下来的三位数字代表当年 的序号;最后一位仅能为1 或2,1代表A级,2 代表AA级。另外一种绿色食品标志没有绿 色横条,但文字、编码都必须具备。如果仅有图标没有编号和文字,或编号不是10位数字, 基本就能确认是假冒的。据了解,1996年之前绿标的编码曾使用过6 位数,但从1996年后就 全部起用现用的10位编码, 而绿色食品标志是每三年重新申请一次, 所以如果市场上有6 位 编码的绿色食品,那也是没有经过重新认定的产品。 另外, 目前还不能通过电话来查证认证码的真伪, 只能在http:// 上 查询,或通过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的电话010-62122266 转2021 帮忙查询。 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的绿色食品认证资质有效期至2006 年12 月10 日。 绿色食品标志的使用权是终身制吗?

不是。绿色食品标志认证一次有效许可使用期限为三年,三年期满后可申请续展,通过 认证审核后方可继续使用绿色食品标志。 绿色食品的" 全程质量控制" 过程是什么? 以绿色食品猪肉为例,绿色食品" 全程质量控制" 的主要环节包括: 饲料中主要原料成分如玉米、豆粕等要达到绿色食品质量标准要求;玉米、大豆基地环 境(大气、土壤和灌溉用水)要通过环境监测,并符合绿色食品产地环境质量要求;玉米、大 豆种植过程中投入品(农药、肥料)的使用要严格控制,并符合绿色食品农药、肥料使用准则 的要求。 对饲料添加剂进行严格控制。如禁止使用任何药物性饲料添加剂、禁止使用激素类、安 眠镇静类药品。饲料添加剂使用种类和方法要符合绿色食品饲料添加剂要求。 对饲料加工应制定严格的管理制度,包括原料仓储、饲料加工、成品包装及仓储、与普 通饲料区别管理体系。 要求生产者供给动物充足的营养,提供良好的饲养环境,加强饲养管理,增强动物自身 抗病力,生猪疾病以预防为主,建立严格的动物安全体系和生产记录制度。如饲养中必需使 用兽药时, 可以使用绿色食品允许使用的抗寄生虫药和抗菌药, 但应严格遵守规定的作用与 用途、使用对象、使用途径、使用剂量、疗程和注意事项。 原则上要求有专用的绿色食品生猪屠宰、分割、冷藏车间,其卫生管理要符合绿色食品 动物卫生准则的有关要求:要求建立严格的检验制度(如胴体检验、寄生虫检验):屠宰厂、 分割车间用水应符合绿色食品加工用水质量要求。 猪肉产品质量应通过绿色食品定点产品监测机构, 符合绿色食品猪肉产品质量要求。 猪 肉产品包装、运输和仓储要符合绿色食品相应标

准和规范要求。

绿色无公害食品

什么是绿色无公害食品? 我们常常听到绿色无公害食品的说法,作为消费者,我常常疑惑,中国在食品安全管理 方面到底有多少标准, 作为势单力薄的消费者, 我们究竟要怎样调动我们全身的细胞来搞懂 充斥市场的各种各样的概念和产品呢? 绿色无公害食品是出自洁净生态环境、 生产方式与环境保护有关、 有害物含量控制在一 定范围之内、经过专门机构认证的一类无污染的、安全食品的泛称,它包括无公害食品、绿 色食品和有机食品。 在绿色无公害食品认识上要注意如下几个问题: (1)绿色无公害食品未必都是绿颜色的,绿颜色的食品也未必是绿色无公害食品,绿 色是指与环境保护有关的事物,如绿色和平组织、绿网、绿色壁垒、绿色冰箱等。 (2)无污染是一个相对的概念,食品中所含物质是否有害也是相对的,要有一个量的 概念,只有某种物质达到一定的量才会有害,才会对食品造成污染,只要有害物含量控制在 标准规定的范围之内就有可能成为绿色无公害食品。 (3)并不是只有偏远的、无污染的地区才能从事绿色无公害食品生产,在大城市郊区, 只要环境中的污染物不超过标准规定的范围, 也能够进行绿色无公害食品生产, 从减轻农用 化学物质污染的作用分析,在发达地区更有重要的环保意义。

(4)并不是封闭、落后、偏远的山区及没受人类活动污染的地区等地方生产出来的食 品就一定是绿色无公害食品,有时候这些地区的大气、土壤或河流中含有天然的有害物。 (5)野生的、天然的食品,如野菜、野果等也不能算作真正的绿色无公害食品,有时 这些野生食品或者它们的生存环境中含有过量的污染物, 是不是绿色无公害食品还要经过专 门机构认证。 可以认为“不使用任何农药生产出的农产品就是 无公害农产品”吗? 无公害农产品是指产地环境、生产过程和产品质 量都符合无公害农产品标准的农产品,不是指不使用 农药,而是合理使用化肥和农药,在保证产量的同时, 确保产地环境安全,产品安全。所以不使用任何农药 生产出的农产品也不一定是无公害农产品。 (本文摘自“中国农业标准网”)

第5篇: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区别

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绿色无公害食品

绿色食品标准概述

绿色食品标准由农业部发布,属强制性国家行业标准,是绿色食品生产中必须遵循,绿色食品质量认证时必须依据的技术文件。绿色食品标准是应用科学技术原理,在结合绿色食品生产实践的基础上,借鉴国内外相关先进标准所制定的。

目前,绿色食品标准分为两个技术等级,即AA级绿色食品标准和A级绿色食品标准。

AA级绿色食品标准要求:生产地的环境质量符合《绿色食品产地环境质量标准》,生产过程中不使用化学合成的农药、肥料、食品添加剂、饲料添加剂、兽药及有害于环境和人体健康的生产资料,而是通过使用有机肥、种植绿肥、作物轮作、生物或物理方法等技术,培肥土壤、控制病虫草害、保护或提高产品品质,从而保证产品质量符合绿色食品产品标准要求。

A级绿色食品标准要求:生产地的环境质量符合《绿色食品产地环境质量标准》,生产过程中严格按绿色食品生产资料使用准则和生产操作规程要求,限量使用限定的化学合成生产资料,并积极采用生物学技术和物理方法,保证产品质量符合绿色食品产品标准要求。

无公害食品标准体系

无公害食品标准主要包括无公害食品行业标准和农产品安全质量国家标准,二者同时颁布。无公害食品行业标准由农业部制定,是无公害农产品认证的主要依据;农产品安全质量国家标准由国家质量技术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制定。

一、无公害食品行业标准

建立和完善无公害食品标准体系,是全面推进“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的重要内容,也是开展无公害食品开发、管理工作的前提条件。农业部2001年制定、发布了73项无公害食品标准,2002年制定了126项、修订了11项无公害食品标准,2004年又制定了112项无公害标准。无公害食品标准内容包括产地环境标准、产品质量标准、生产技术规范和检验检测方法等,标准涉及120多个(类)农产品品种,大多数为蔬菜、水果、茶叶、肉、蛋、奶、鱼等关系城乡居民日常生活的“菜篮子”产品。

无公害食品标准以全程质量控制为核心,主要包括产地环境质量标准、生产技术标准和产品标准三个方面,无公害食品标准主要参考绿色食品标准的框架而制定。

1. 无公害食品产地环境质量标准

无公害食品的生产首先受地域环境质量的制约,即只有在生态环境良好的农业生产区域内才能生产出优质、安全的无公害食品。因此,无公害食品产地环境质量标准对产地的空气、农田灌溉水质、渔业水质、畜禽养殖用水和土壤等的各项指标以及浓度限值做出规定,一是强调无公害食品必须产自良好的生态环境地域,以保证无公害食品最终产品的无污染、安全性,二是促进对无公害食品产地环境的保护和改善。

无公害食品产地环境质量标准与绿色食品产地环境质量标准的主要区别是:无公害食品同一类产品不同品种制定了不同的环境标准,而这些环境标准之间没有或有很小的差异,其指标主要参考了绿色食品产地环境质量标准;绿色食品是同一类产品制定一个通用的环境标准,可操作性更强。

2. 无公害食品生产技术标准

无公害食品生产过程的控制是无公害食品质量控制的关键环节,无公害食品生产技术操作规程按作物种类、畜禽种类等和不同农业区域的生产特性分别制订的,用于指导无公害食品生产活动,规范无公害食品生产,包括农产品种植、畜禽饲养、水产养殖和食品加工等技术操作规程。

从事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的单位或者个人,应当严格按规定使用农业投入品。禁止使用国家禁用、淘汰的农业投入品。

无公害食品生产技术标准与绿色食品生产技术标准的主要区别是:无公害食品生产技术标准主要是无公害食品生产技术规程标准,只有部分产品有生产资料使用准则,其生产技术规程标准在产品认证时仅供参考,由于无公害食品的广泛性决定了无公害食品生产技术标准无法坚持到位。绿色食品生产技术标准包括了绿色食品生产资料使用准则和绿色食品生产技术规程两部分,这是绿色食品的核心标准,绿色食品认证和管理重点坚持绿色食品生产技术标准到位,也只有绿色食品生产技术标准到位才能真正保证绿色食品质量。

3. 无公害食品产品标准

无公害食品产品标准是衡量无公害食品终产品质量的指标尺度。它虽然跟普通食品的国家标准一样,规定了食品的外观品质和卫生品质等内容,但其卫生指标不高于国家标准,重点突出了安全指标,安全指标的制订与当前生产实际紧密结合。无公害食品产品标准反映了无公害食品生产、管理和控制的水平,突出了无公害食品无污染、食用安全的特性。

无公害食品产品标准与绿色食品产品标准的主要区别是:二者卫生指标差异很大,绿色食品产品卫生指标明显严于无公害食品产品卫生指标。以黄瓜为例:无公害食品黄瓜卫生指标11项,绿色食品黄瓜卫生指标18项;无公害食品黄瓜卫生要求敌敌畏≤0.2 mg/kg,绿色食品黄瓜卫生要求敌敌畏≤0.1 mg/kg。另外,绿色食品蔬菜还规定了感官和营养指标的具体要求,而无公害蔬菜没有。绿色食品有包装通用准则,无公害食品没有。

按照国家法律法规规定和食品对人体健康、环境影响的程度,无公害食品的产品标准和产地环境标准为强制性标准,生产技术规范为推荐性标准。

二、农产品安全质量国家标准

为提高蔬菜、水果的食用安全性,保证产品的质量,保护人体健康,发展无公害农产品,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特制定农产品安全质量GB18406和GB/T18407,以提供无公害农产品产地环境和产品质量国家标准。农产品安全质量分为两部分,无公害农产品产地环境要求和无公害农产品产品安全要求。

(一)无公害农产品产地环境要求

《农产品安全质量》产地环境要求GB/T18407-2001分为以下四个部分:

1. 《农产品安全质量 无公害蔬菜产地环境要求》(GB/T18407.1-2001)

该标准对影响无公害蔬菜生产的水、空气、土壤等环境条件按照现行国家标准的有关要求,结合无公害蔬菜生产的实际做出了规定,为无公害蔬菜产地的选择提供了环境质量依据。

2. 《农产品安全质量 无公害水果产地环境要求》(GB/T18407.2-2001)

该标准对影响无公害水果生产的水、空气、土壤等环境条件按照现行国家标准的有关要求,结合无公害水果生产的实际做出了规定,为无公害水果产地的选择提供了环境质量依据。

3. 《农产品安全质量 无公害畜禽肉产地环境要求》(GB/T18407.3-2001)

该标准对影响畜禽生产的养殖场、屠宰和畜禽类产品加工厂的选址和设施,生产的畜禽饮用水、环境空气质量、畜禽场空气环境质量及加工厂水质指标及相应的试验方法,防疫制度及消毒措施按照现行标准的有关要求,结合无公害畜禽生产的实际做出了规定。从而促进我国畜禽产品质量的提高,加强产品安全质量管理,规范市场,促进农产品贸易的发展,保障人民身体健康,维护生产者、经营者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4. 《农产品安全质量 无公害水产品产地环境要求》(GB/T18407.4-2001)

该标准对影响水产品生产的养殖场、水质和底质的指标及相应的试验方法按照现行标准的有关要求,结合无公水产品生产的实际做出了规定。从而规范我国无公害水产品的生产环境,保证无公害水产品正常的生长和水产品的安全质量,促进我国无公害水产品生产。

(二)无公害农产品产品安全要求

《农产品安全质量》产品安全要求GB18406-2001分为以下四个部分:

1. 《农产品安全质量 无公害蔬菜安全要求》(GB18406.1-2001)

本标准对无公害蔬菜中重金属、硝酸盐、亚硝酸盐和农药残留给出了限量要求和试验方法,这些限量要求和试验方法采用了现行的国家标准,同时也对各地开展农药残留监督管理而开发的农药残留量简易测定给出了方法原理,旨在推动农药残留简易测定法的探索与完善。

2. 《农产品安全质量 无公害水果安全要求》(GB18406.2-2001)

本标准对无公害水果中重金属、硝酸盐、亚硝酸盐和农药残留给出了限量要求和试验方法,这些限量要求和试验方法采用了现行的国家标准。

3. 《农产品安全质量 无公害畜禽肉安全要求》(GB18406.3-2001)

本标准对无公害畜禽肉产品中重金属、亚硝酸盐、农药和兽药残留给出了限量要求和试验方法,并对畜禽肉产品微生物指标对给出了要求,这些有毒有害物质限量要求、微生物指标和试验方法采用了现行的国家标准和相关的行业标准。

4. 《农产品安全质量 无公害水产品安全要求》(GB18406.4-2001)

本标准对无公害水产品中的感官、鲜度及微生物指标做了要求,并给出了相应的试验方法,这些要求和试验方法采用了现行的国家标准和关的行业标准。产地环境标准(目录及摘要)

有机食品概述

有机食品是以有机农业生产体系为前提,有机农业是一种完全不用化学合成的肥料、农药、生长调节剂、畜禽饲料添加剂等物质,也不使用基因工程生物及其产物的生产体系,其核心是建立和恢复农业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和良性循环,以维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国际有机农业运动联合会(IFOAM)给有机农业下的定义为:有机农业包括所有能促进环境、社会和经济良性发展的农业生产系统。这些系统将农地土壤肥力作为成功生产的关键。通过尊重植物、动物和景观的自然能力,达到使农业和环境各方面质量都最完善的目标。有机农业通过禁止使用化学合成的肥料、农药和药品而极大地减少外部物质投入,相反利用强有力的自然规律来增加农业产量和抗病能力。有机农业坚持世界普遍可接受的原则,并据当地的社会经济、地理气候和文化背景具体实施。因此,IFOAM强调和运行发展当地和地区水平的自我支持系统。从这个定义可以看出有机农业的目的是达到环境、社会和经济三大效益的协调发展。有机农业非常注重当地土壤的质量,注重系统内营养物质的循环,注重农业生产要遵循自然规律,并强调因地制宜的原则。在有机农业生产体系中,作物秸杆、畜禽粪肥、豆科作物、绿肥和有机废弃物是土壤肥力的主要来源;作物轮作以及各种物理、生物和生态措施是控制杂草和病虫害的主要手段。有机农业生产体系的建立需要有一个有机转换过程。

有机食品与国内其他优质食品的最显著差别是,前者在其生产和加工过程中绝对禁止使用农药、化肥、激素等人工合成物质,后者则允许有限制地使用这些物质。因此,有机食品的生产要比其他食品难得多,需要建立全新的生产体系,采用相应的替代技术。有机食品是一类真正源于自然、富营养、高品质的环保型安全食品。

绿色食品是指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按照特定生产方式生产,经专门机构认定,许可使用绿色食品标志商标的无污染的安全、优质、营养类食品。

无公害农产品是指产地环境、生产过程、产品质量符合国家有关标准和规范的要求,经认证合格获得认证证书并允许使用无公害农产品标志的未经加工或初加工的食用农产品。

有机食品这一词是从英文Organic Food直译过来的,其他语言中也有叫生态或生物食品等。有机食品指来自有机农业生产体系,根据有机农业生产要求和相应标准生产加工,并且通过合法的、独立的有机食品认证机构认证的农副产品及其加工品。

一、安全食品新概念

1、无公害食品:指产地生态环境清洁,按照特定的技术操作规程生产,将有害物含量控制在规定标准内,并由授权部门审定批准,允许使用无公害标志的食品。无公害食品注重产品的安全质量,其标准要求不是很高,涉及的内容也不是很多,适合我国当前的农业生产发展水平和国内消费者的需求,对于多

数生产者来说,达到这一要求不是很难。当代农产品生产需要由普通农产品发展到无公害农产品,再发展至绿色食品或有机食品,绿色食品跨接在无公害食品和有机食品之间,无公害食品是绿色食品发展的初级阶段,有机食品是质量更高的绿色食品。

2、绿色食品:绿色食品概念是我们国家提出的,指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按照特定生产方式生产,经专门机构认证,许可使用绿色食品标志的无污染的安全、优质、营养类食品。由于与环境保护有关的事物国际上通常都冠之以“绿色”,为了更加突出这类食品出自良好生态环境,因此定名为绿色食品。 无污染、安全、优质、营养是绿色食品的特征。无污染是指在绿色食品生产、加工过程中,通过严密监测、控制,防范农药残留、放射性物质、重金属、有害细菌等对食品生产各个环节的污染,以确保绿色食品产品的洁净。

为适应我国国内消费者的需求及当前我国农业生产发展水平与国际市场竞争,从1996年开始,在申报审批过程中将绿色食品区分AA级和A级。

A级绿色食品系指在生态环境质量符合规定标准的产地,生产过程中允许限量使用限定的化学合成物质,按特定的操作规程生产、加工,产品质量及包装经检测、检验符合特定标准,并经专门机构认定,许可使用A级绿色食品标志的产品。

AA级绿色食品系指在环境质量符合规定标准的产地,生产过程中不使用任何有害化学合成物质,按特定的操作规程生产、加工,产品质量及包装经检测、检验符合特定标准,并经专门机构认定,许可使用AA级有绿色食品标志的产品。AA级绿色食品标准已经达到甚至超过国际有机农业运动联盟的有机食品的基本要求。

3、有机食品:有机食品是国际上普遍认同的叫法,这一名词是从英法Organic Food直译过来的,在其他语言中也有叫生态或生物食品的。这里所说的“有机”不是化学上的概念。国际有机农业运动联合会(IFOAM)给有机食品下的定义是:根据有机食品种植标准和生产加工技术规范而生产的、经过有机食品颁证组织认证并颁发证书的一切食品和农产品。国家环保局有机食品发展中心(OFDC)认证标准中有机食品的定义是:来自于有机农业生产体系,根据有机认证标准生产、加工、并经独立的有机食品认证机构认证的农产品及其加工品等。包括粮食、蔬菜、水果、奶制品、禽畜产品、蜂蜜、水产品、调料等。

有机食品与无公害食品和绿色食品的最显著差别是,前者在其生产和加工过程中绝对禁止使用农药、化肥、除草剂、合成色素、激素等人工合成物质,后者则允许有限制地使用这些物质。因此,有机食品的生产要比其他食品难得多,需要建立全新的生产体系,采用相应的替代技术。

4、绿色无公害食品:绿色无公害食品是出自洁净生态环境、生产方式与环境保护有关、有害物含量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经过专门机构认证的一类无污染的、安全食品的泛称,它包括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

在绿色无公害食品认识上要注意如下几个问题:

(1)绿色无公害食品未必都是绿颜色的,绿颜色的食品也未必是绿色无公害食品,绿色是指与环境保护有关的事物,如绿色和平组织、绿色壁垒、绿色冰箱等。

(2)无污染是一个相对的概念,食品中所含物质是否有害也是相对的,要有一个量的概念,只有某种物质达到一定的量才会有害,才会对食品造成污染,只要有害物含量控制在标准规定的范围之内就有可能成为绿色无公害食品。

(3)并不是只有偏远的、无污染的地区才能从事绿色无公害食品生产,在大城市郊区,只要环境中的污染物不超过标准规定的范围,也能够进行绿色无公害食品生产,从减轻农用化学物质污染的作用分析,在发达地区更有重要的环保意义。

(4)并不是封闭、落后、偏远的山区及没受人类活动污染的地区等地方生产出来的食品就一定是绿色无公害食品,有时候这些地区的大气、土壤或河流中含有天然的有害物。

(5)野生的、天然的食品,如野菜、野果等也不能算作真正的绿色无公害食品,有时这些野生食品或者它们的生存环境中含有过量的污染物,是不是绿色无公害食品还要经过专门机构认证。

二、有机食品、无公害食品与绿色食品有何区别

除有机食品外,目前正在我国市场上推广的认证食品还有无公害食品和绿色食品,这些产品有什么区别呢?

据专家介绍,无公害食品是按照相应生产技术标准生产的、符合通用卫生标准并经有关部门认定的安全食品。严格来讲,无公害是食品的一种基本要求,普通食品都应达到这一要求。

绿色食品是我国农业部门推广的认证食品,分为A级和AA级两种。其中A级绿色食品生产中允许限量使用化学合成生产资料,AA级绿色食品则较为严格地要求在生产过程中不使用化学合成的肥料、农药、兽药、饲料添加剂、食品添加剂和其他有害于环境和健康的物质。从本质上讲,绿色食品是从普通食品向有机食品发展的一种过渡性产品。

有机食品是指以有机方式生产加工的、符合有关标准并通过专门认证机构认证的农副产品及其加工品,包括粮食、蔬菜、奶制品、禽畜产品、蜂蜜、水产品、调料等。有机食品与其他食品的区别主要有三个方面:

第一,有机食品在生产加工过程中绝对禁止使用农药、化肥、激素等人工合成物质,并且不允许使用基因工程技术;其它食品则允许有限使用这些物质,并且不禁止使用基因工程技术。如绿色食品对基因工程技术和辐射技术的使用就未作规定。

第二,有机食品在土地生产转型方面有严格规定。考虑到某些物质在环境中会残留相当一段时间,土地从生产其他食品到生产有机食品需要两到三年的转换期,而生产绿色食品和无公害食品则没有转换期的要求。

第三,有机食品在数量上进行严格控制,要求定地块、定产量,生产其他食品没有如此严格的要求。总之,生产有机食品比生产其他食品难度要大,需要建立全新的生产体系和监控体系,采用相应的病虫害防治、地力保持、种子培育、产品加工和储存等替代技术。

1、目标定位

无公害农产品——规范农业生产,保障基本安全,满足大众消费

绿色食品——提高生产水平,满足更高需求、增强市场竞争力

有机食品——保持良好生态环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2、质量水平

无公害农产品——中国普通农产品质量水平

绿色食品——达到发达国家普通食品质量水平

有机食品——达到生产国或销售国普通农产品质量水平

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的关系:

1、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都是经质量认证的安全农产品;

2、无公害农产品是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发展的基础,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是在无公害农产品基础上的进一步提高;

3、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都注重生产过程的管理,无公害农产品和绿色食品侧重对影响产品质量因素的控制,有机食品侧重对影响环境质量因素的控制。

第6篇:有机食品、绿色食品、无公害食品、健康食品似一家?

有机食品、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健康食品似一家?

随着社会技术的不断进步,人们生活质量的日益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食品对身体的健康性,由此也衍生出食品的众多分类。我们在一些大型的购物超市可以看到比如有机食品、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健康食品等诸多不同标签。那么这四种食品到底有什么本质区别?该如何去界定这几种食品呢?

一、从定义上来说:

1、有机食品是指,来自于有机农业生产体系,根据国际有机农业生产要求和相应的标准生产加工的,通过独立的有机食品认证机构,如国际有机农业运动联盟(FOAM)认证的食品。

2、所谓无公害食品,指的是无污染、无毒害、安全优质的食品,在国外称无污染食品或有机食品、生态食品、自然食品,中国又称绿色食品。无公害食品生产地环境清洁,按规定的技术操作规程生产,将有害物质控制在规定的标准内,并通过部门授权审定批准,可以使用无公害食品标志的食品。

3、绿色食品是指在无污染的条件下种植、养殖,施有机肥料,不用高毒性、高残留农药,在标准环境、生产技术、卫生标准下加工生产,经权威机构认定并使用专门标识的安全、优质、营养类食品的统称。

4、健康食品是食品的一个种类,具有一般食品的共性,其原材料也主要取自天然的动植物,经先进生产工艺,将其所含丰富的功效成分作用发挥到极至,从而能调节人体机能,适用于有特定功能需求的相应人群食用的特殊食品。

二、从本质区别上来说:

1、从执行标准和等级划分上:有机食品在其生产和加工过程中绝对禁止使用农药、化肥、除草剂、合成色素、激素等人工合成物质,是食品行业的最高标准。。无公害食品是将有害物质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普通食品都应当达到的一种基本要求。绿色食品是我国提出来的一个概念,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目前绿色食品区分AA级和A级。 A级绿色食品系指在生态环境质量符合规定标准的产地,生产过程中允许限量使用限定的化学合成物质,AA绿色食品系指在环境质量符合规定标准的产地,生产过程中不使用任何有害化学合成物质。健康食品是以保健为目的,根据不同的功效发挥其具体的、特殊的调节功能。总之,无公害食品是绿色食品发展的初级阶段,而有机食品相当于AA级的绿色食品,绿色食品介于这两者之间。

2、从消费对象上来分:有机产品因单位产量不高,总量有限,所以价格较高,在我国生产的有机食品主要面向国际市场,出口创汇。无公害产品消费对象是国内大众消费群体,旨在生产产品时,保护良好的生态环境。绿色食品的中的AA级产品大部分用于出口创汇,少量内销;而A级产品的消费对象是国内高薪收入阶层和生活水平高的群体。健康食品根据不同的功效(营养补充型、延年益寿型、减肥型、辅助治疗型等)消费群体不一样,旨在保健。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很好的区分和界定有机食品、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和健康食品。在倡导“绿色生活”的今天,我们更应该关注食品安全和营养问题,维护生态平衡,创建健康和谐生活。

瑞玛克博尔景景

上一篇:小学生实践活动方案下一篇:夏季安全生产要点培训

热门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