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世博会的影响

2022-07-2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上海世博会的影响

金融危机对上海2010年世博会的影响分析

摘要:本文分析了世博会前后国际国内经济社会环境,研究金融危机对世博会筹备阶段、举办期间和后续利用可能产生的影响,最后提出在金融危机下发挥世博会缓冲器、转化器和催化器的作用,借鉴1933年大萧条时期芝加哥世博会的成功经验,不惧困难,敢于创新,努力放大世博效应。搭好全球一体化的开放性大平台,办好一届在“危机中看到希望”的世博会。

关键词:金融危机 上海 世博会

一、世博会前后国际国内经济社会环境

金融危机对国际国内经济社会发展带来较大的影响。预判2010年世博会召开前后,国际国内经济发展趋势及存在的风险。对于保障世博会的顺利召开具有重要意义。

(一)全球经济低迷盘整。实体经济修复尚待时日

全球一体化伴随着科技信息化的融合发展,将金融危机在短时间内传至世界各国,带来了人类发展历史上第一次的全球性危机,其波及面之广、影响范围之大前所未有。美国、欧洲等发达经济体经济持续大幅萎缩,高度依赖出口的发展中国家经济受到较大的影响。同期,商品价格持续下跌,经济衰退与通货紧缩交织影响。预计2009年全球经济难以扭转负增长的局面。需要关注的是,目前金融危机继续波浪式推进。由金融危机发展到经济危机、社会危机再到信用危机,同一阶段不同危机交互错杂,相互影响,加大经济运行困难。总体判断,世博会召开前后,经济面临滞胀风险,将继续低迷盘整,实体经济全面复苏有待时日。

(二)国内经济回升趋势明朗。有望领先全球复苏

由于中国高企的外贸依存度以及国内经济自身的周期性调整需求,全球危机下中国经济出现了较大的调整。2009年第一季度,增速进一步下滑到6.1%。受到政府大规模投资,家电、汽车下乡等一揽子政策的拉动。目前国内经济出现止跌迹象,多项经济指标企稳回升的趋势明朗,表现在固定资产投资保持强劲的增长态势:全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已连续4个月位于50%以上,日均发电量今年以来首次实现正增长,进一步表明工业经济具备上行动力。国内经济有望在全球经济中率先复苏。世界银行预计2009年和2010年中国GDP分别增长6.5%和7.2%,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计分别为7.5%和8.5%,均高于原来预期,亚行、高盛等国际机构对于中国今明两年的经济增长也给出了乐观预测。

二、金融危机对世博会可能产生的影响

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全球金融危机对世博会具有正面效应,但负面影响更不容忽视。在非常时期,要尽早谋划,全面分析危机对世博会筹办、举办以及会后三个阶段的影响。

(一)金融危机对世博会筹备阶段的影响

金融危机对世博会筹办阶段的影响包括两方面:一方面,参展国是否如期参展以及参展质量:另一方面,赞助商履约情况及企业馆的建设情况。从目前的进展来看,世博会招展工作顺利推进,各国希望借助世博会平台,共同抵御危机的冲击。虽然,金融危机导致一些国家资金困难,但各国仍在认真、积极筹备世博会的有关事宜,各国媒体对世博会的关注度亦在不断提高,客观上提升了上海世博会在全球范围内的知晓度。这一方面说明我国政府公关和沟通成绩显著,另一方面也说明各国希望借助世博会这一平台,加强与中国的沟通与交流,共同应对当前的金融危机,寻求提振、恢复国民信心的渠道和抓手。从世博会发展历史来看,在经济萧条的年代,世博会往往更为世人所期待,其独具的凝聚人气、汇集资源的功能,在抵御危机冲击、缓冲衰退影响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二)金融危机对世博会举办期间的影响

金融危机对世博举办期间的影响主要在于原预计的7000万参观人次目标能否实现、票务销售是否顺利等。从目前情况来看,世博门票的预售情况良好。但受国际、国内经济还未企稳等因素影响,未来世博门票销售仍面临一定的不确定性,尤其是国外客源受金融危机影响较大。影响境外客源的因素多且复杂,包括国际国内经济环境、政治因素、参观者自身旅游习惯等。不过,境外参观人员预计只占到总参观人次的5%,由于其占比小,即使不能达到预期的人数,对整个世博票务的影响也不明显。但对上海的交通、餐饮、住宿、旅游等消费增长带来一定的影响。

(三)金融危机对世博后续利用的影响

随着金融危机的深入发展,国内外宏观经济环境发生较大变化,国家政策有所调整,世博保留场馆的后续利用、世博园区的二次开发是世博后续利用的难点所在。

一是世博保留场馆后续利用存在难题。根据注册报告,世博会永久场馆是以“一轴四馆”为代表的永久性保留建筑,在世博会结束后将依据建设上海新城市中心的需要进行合理利用。从历届世博会、奥运会的经验教训来看,许多保留场馆在会后都以吸引游客观光作为主要业务,由于缺少高水平的会议展览、商业演出和体育赛事,场馆利用率低下、基础设施使用率不高、收不抵支的现象十分普遍。世博会结束后,国内外经济形势无法恢复到危机发生前的状态,会展、演出等商业活动尚不活跃,如何避免保留场馆闲置,通过后续经营平衡耗资巨大的养护费用将成为后续利用的一个重要问题。

二是2010年上海世博会结束后,根据国际惯例,大部分临时场馆都将被拆除,世博园区内大片土地面临二次开发。世博园区位于上海市中心,会后大部分区域可以开发建设成高档商务楼、住宅区以及配套的商业设施等,逐步发展成为上海贸易、文化和会展功能的聚集区,进一步放大世博效应。但随着金融危机的深入发展,国内外宏观经济环境发生较大变化,2010年及未来若干年内上海房地产市场走势存在不确定性,对园区的二次开发带来一些影响。鉴于此,2010年世博会后,世博园区二次开发可能面临着土地价格下跌以及招商引资进度慢等潜在风险。

三、金融危机下世博会的积极意义

为应对当前日趋复杂、严峻的国际国内经济形势。将投资拉动最终转化为消费拉动,应充分发挥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缓冲器、转化器和催化器的作用。努力放大世博效应,搭好全球一体化的开放性大平台,办好一届在“危机中看到希望”的世博会。

(一)抵御危机冲击的缓冲器

世博会是世界经济发展史的一面镜子,它见证了世界经济增长的繁荣时期。也经历了经济衰退的萧条阶段。在经济萧条的年代,世博会往往更为世人所期待,其独具的凝聚人气、汇集资源的功能,在抵御危机冲击。缓冲衰退影响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1929年10月24日。纽约股票市场崩溃,一场席卷美国和欧洲的经济危机随之爆发,1933年芝加哥世博会就在这样特殊的时代背景下诞生了。为了抵御危机的冲击,这届世博会作了许多创新。如发行债券、建立会员制、设立企业馆等,尤其是在第2年同期将世博会延期举办。这场世博会共吸引了将近4900万参观人次,仅在第1年直接或间接地向社会提供了近10万个就业机会,并且给举办城市带来近4亿美元的营业收入。世博会的成功举办很好地治疗了人们受到的经济创伤,大大增强了人们战胜

经济危机的勇气与信心。

历史似曾相识。当前我们正经历着上个世纪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国际金融危机,国际和国内两大调整周期产生共振,放大了我国经济受到的负面影响,保护30年改革开放的成果、延续良好发展势头面临考验。非常时期要有非常之策。为了更好地抵御金融、经济危机的影响,充分发挥世博会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有效地维持人气,解决世博会后园区土地二次开发、招商引资等低于原先的乐观测算问题,利用大量的人流增加门票收入,并拉动旅游、餐饮、住宿、交通和购物等消费的增长,将世博会的投资拉动转化为消费拉动。更好地发挥化解危机的缓冲器作用。

(二)促进经济转型的转换器

经济低迷时期,电影、电视、音乐、演出等文化休闲产品能带给人们心灵慰籍。在特殊时期起到稳定人心的作用。因而在历次危机中,文化休闲业不仅未受到明显的冲击,反而在危机中逐渐壮大崛起,成为抵御危机的重要力量。世博会是全世界文化交流融合的盛会,在经济不景气的时期,举办世博会更有利于促进文化休闲旅游业的发展,带动经济转型升级。

1933年芝加哥世博会有力地推动了美国商业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如好莱坞文化、迪斯尼文化)、出版业的繁荣和服务贸易的出口等,为美国经济转型做出了重大贡献。上海世博会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展示世界各国文化创新成果,传承世界文明,弘扬民族文化。世博会举办期间的各类文化演出活动数以万计。再加上全市举办的各类节庆活动,预计每天有20-30万人次中外观众能够参与各类演艺娱乐活动:世博会后,世博会所建设的大型活动中心、演艺中心、主题广场等将为国际文化交流活动提供必要的空间,继续发挥文化展示、交流功能。同时,世博会也是先进文化融合传播的一个重要平台,在这个平台上,上海可以博采众家之长,吸收人类优秀文明成果,学习国外文化休闲业的成功运作经验,为上海文化休闲旅游业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撑,进一步提升文化产品的层次,优化文化产品结构:“引进来”还要“走出去”,举办世博会,将提高上海在国际上的知名度,有助于将上海的文化休闲旅游产品推向世界。扩大文化出口,为上海建设国际文化交流中心添砖加瓦。

(三)扩大对外开放的催化器

世博会是综合展现人类在社会、经济、文化和科技等领域取得成就的国际性大型展会,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阶梯。回顾世博会的发展历史,150多年来,世博会创造了无数第一,铸就了其“创新”的核心价值观,工业革命时代许多重要的新发明、新技术和新产品都是经过世博会而走向世界,其发明和推广传播的许多理念(如彩票、连锁经营、会员制、度假村等)至今仍在深深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

2008年的金融危机和全球经济衰退,其背后的推手是全球一体化。全球一体化伴随着科技信息化的融合发展,资源全球配置,效率大大提高,成本大大降低,世界范围的过剩将危机传导至地球村的每个角落,带来了人类发展历史上第一次的全球性危机。其波及面之广,影响程度之大,前所未有。俗话说,解铃还需系铃人,一体化带来的问题仍需在一体化的平台上解决。2010年世博会将有240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前来参会,参观人数将超过7000万人次。上海应该联合各方力量,努力搭好这一开放性的大平台,让创纪录的参展国家和参观人数在这个大舞台上讨论一体化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迎接挑战。克服困难,勇创世博会新的辉煌,促进全世界的共同发展。

作者:满媛媛

第2篇:世博会对上海零售业产生的后续影响

摘 要:2010上海世博會对上海经济发展有显著且深远影响。通过灰度模型对上海零售业的发展进行定量评估及预测就不难发现虽然世博会已经结束,但其带来的技术推动效应及大量的客源增加了上海零售业的产销量,同时提高了上海企业的价格制定策略与营销策略的成熟度。而且上海的零售业有了长足的发展,带来了就业的促进效应,创造了数以万计的就业机会。

关键词:零售业;世博会;价格歧视;灰度模型

上海世博会是首次在中国举办的世界博览会。从1851年伦敦的“万国工业博览会”开始,世博会正日益成为各国人民交流历史文化、展示科技成果、体现合作精神、展望未来发展等的重要舞台。虽然现在2010年上海世博会已经结束,但其对上海经济的影响尤为显著且深远,为其今后2-3年的发展带来新动力。

一、世博会与上海经济发展关系

世博会与上海经济发展的关系为因果关系模式,上海经济发展增加了举办城市的经济实力,上海交通完善,旅游资源的整合及国家实力的提升都是世博举办成功的基础,而同时世博会的成功举行有助于推动举办过的经济、旅游、文化和艺术交流等的发展。世博会对举办国的经济影响主要分为直接经济影响和间接经济影响,直接经济影响主要涉及到零售业、旅游业、进出口、外商投资等行业。现仅就世博会对上海商品零售业方面的影响及销售策略进行定量的评估。

二、零售业典型价格歧视策略

上海世博会为各个企业吸引了大量的,不同阶层的客人同时带来了技术推动效应。所以各大企业会提出许多科学的定价策略。在产品营销中,下面是几种典型的价格歧视策略。

(一)同一产品针对不同的数量进行差别定价

对同一种商品按照不同的价格进行定价,从而制定不同的价格来实施价格歧视。例如,某公司对是食品的定价是一件售价为2元,买2送1,即3件物品捆绑在一起的价格为6元。在销售领域,数量差异化所形成的价格歧视给企业带来的规模经济,销量增加带动产量增加,企业的平均成本与边际成本都随着规模扩大而降低,顾客也从中受益,而企业得到的利益更大。

(二)利用代金券或者优惠券而实现特殊群体的差异化

在现实生活中,优惠券可以认为的制定群体差异化。比如,世博园区会将冷饮优惠券送给志愿者,但只可以购买指定的冷饮。使用这一策略是为了将志愿者群体与其他群体区分开来,然后实施价格歧视。这样就吸引的更多的顾客去光临冷饮店,有机会销售更多的商品。

(三)搭售策略

将不同的商品按照同种组合出售。如,牛奶搭配牛奶杯销售。搭售有不同形式的组合,可以相关搭售可以不相关搭售。消费者在购买一种商品时会被告知同时购买另一种商品会得到更大的优惠。

事实上,价格歧视就是一种价格差异,其一般指商品或者或者服务的提供者在向各种不同的消费者提供相同等级的商品与服务时,在消费者之间实行不同的收费标准。价格歧视是一种严重的垄断定价行为,是垄断企业通过差价获得超额利润的一种定价策略。价格歧视具有两面性。虽然其可以帮助企业赚取更多的利润,但是却让条件相同的若干卖家处于不公平的竞争地位,阻碍他们相互间的正当竞争,具有限制竞争的危害性。通过世博会的举办,各大零售企业都增加了竞争力和产量,同时定价与销售策略日趋公平化合理化。

三、用灰度模型对零售业进行定量评估

那么,究竟2010上海世博会及各个企业的销售策略到底对上海总体商品零售业的影响力有多大。根据上海市统计局统计数据,已知历年上海市的商品零售额的统计数据如下:

表1 历年上海商品零售额(单位:亿美元)

根据所掌握的历史数据可以看出,在正常情况下,全年平均值较好的反映了相关指标的变化规律,这样可以把预测评估分成两部分:

利用灰色模型建立灰微分方程,由2004—2009年的平均值预测2010年的平均值。

通过历史数据计算每个月指标值与全年总值的关系,从而可预测出这正常情况下2010年每个月的指标值,再与实际比较可以估算出世博会实际造成的影响。

由已知数据,由2004—2009年的某项指标记为(

,计算每年的月平均值,记为:

X(0)={X(0)(1),X(0)(2)...,X(0)(6)},

并要求级比 ∈ (0.1353,7.389)( i=2,3,……,6),对x(0)进行一次累加,则:X(1)(1)=X(0)(1),

,记为:

X(1)={X(1)(1),X(1)(2)...,X(1)(6)},

取 x(1) 的加权均值,

对数列建立预测模型方程:

(1)

其中,a、b为待估计参数,分别为发展灰数与内控制灰数。

设 为待估计参数向量,则按最小二乘法求解得:

,yn={X(0)(2),X(0)(3)...,X(0)(n)}

将a,b代入(1)求解。

则可得到最后的解为:

(2)

由(2)式可以得到2010年的平均值 ,则预测2010年的总值为X=12x。根据历史数据可以计算出2010年底i个月的指标占全年总值的比例为u,即:

(i=1,2,3,,,12) (3)

则:u=(u1,u2...,u12),于是可得2010年每个月的指标值为y=Xu。

同理,我们可以计算出

即计算出正常情况下2011和2012年的预测值。

将数据带入计算商品零售额

将不举办世博会的预测值与举办了世博会的实际统计数据进行比较如下表2所示:

表2 2010年商品零售额(单位:亿美元)

我们通过2004—2009年的实际商品零售额推算出不举办世博时2010上海的商品零售业额,并预测出未来2年的商品零售额发展情况。再通过2004—2010年实际商品零售额预测出举行世博后未来2年的数据发展情况。最后将这两组数据进行对比,如下表所示:

四、综述

由以上表格分析可得到一下结论:

(一)世博会对各年销售指标的影响值。

将2010年各个指标的实际值与我们计算出的预测值相减,并将2011年与2012年举办世博和没有举办世博的预测值相减,得到2010-2012年零售业的影响值。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世博会对上海市2010-2012年商品零售业的影响值为112.15亿美元,。由此说明,这些数值也就是上海世博会带来的效应。在理论上,这些数值也是再不举办世博会的情况下,企业将损失的收入。企业的收益是销量乘以价格再减去成本,从而不难看出,在价格与成本不变的情况下,在世博会的影响下企业收益增加。

(二)世博会带来的经济增长。

上海世博会为上海的零售业带来的后续发展效应。将2010与2009年指标的影响值与实际值作比率,得到2010与2009年各个指标的增长率。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世博会给上海市2010年商品零售业带来的增长率为16.97%。而与同期相比,2011-2012年在没有世博会召开的情况下,相同指标的增长率相对较低。如下图所示:

在世博会的影响下,加以企业对商品的定价营销策略,上海的零售业有了长足的发展。上海经济活动量的增加带来了就业的促进效应,创造了数以万计的就业机会。由此可见,上海世博会对上海的经济发展,特别是零售业的发展带来了意义深远的影响。

(三)对上海零售业日后发展的几点建议

首先应调整结构、合理布局。一个城市应对自己的商业市场逐整体规划、设计,宏观调控,尽量减少或避免商店过多过滥,经营不善的局面。其次,以市场为向导,注重售后服务。最后,应注重提高员工的整体素质,强化激励机制,提高其技术创新能力。

作者单位:上海应用技术学院理学院

作者简介:丁佳锐(1989— ),女,汉族,上海人,上海应用技术学院08级理学院。

参考文献:

[1]彭顺昌.从交易成本分析零售业的发展.[EB/OL].http://www.lunwentianxia.com/product.free.593513.2/.

[2]陈斌,魏庆曜,高利.基于多级关联灰度模型的公路建设社会经济环境影响评价[J].中国公路学报.2003,16:77-81.

作者:丁佳锐

第3篇:世博会影响下的上海经济与产业发展

摘要:世博会无疑将成为推动上海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世博会的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将通过“乘数效应”,拉动本地经济快速增长,同时也将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但是世博会是有成本的,大规模的投入能否收回?我们在努力办好世博会、扩大中国影响力的同时,应当努力实现世博会的经济效益最大化。

关键词:世博会;乘数效应;产业发展

一、前言

随着2010年上海世博会申办成功,经济界对世博经济影响和我国会展产业发展战略进行了广泛讨论,形成了许多对策性建议。主要从如何利用世博商机、会展产业在促进经济增长、扩大就业中的作用等总体角度进行讨论。然而,这些讨论大多属于不同部门的对策性研究,缺乏一个统一的研究基础;而且,不同研究成果之间很难相互比较。因此,所提出的经济影响很难测量。这说明,目前对世博经济影响的研究尚缺乏一个可以和其他国家进行综合比较的理论体系和评价标准。随着国内外经济理论方法、特别是投入产出和产业组织理论的发展,对世博经济影响的分析更多的是从世博会的收入与支出、投入与产出的角度出发,利用投入产出方法比较测量会展经济影响的范围和大小,并在与以往世博会相互比较的基础上提出经济预测。

本文从国际比较和上海市实际情况出发,以2002年上海市投入产出表和统计数据为基本依据,详细测量世博会给上海带来的经济影响;便于从客观角度分析影响世博经济的各种因素;便于同国外会展经济的研究进行比较;使未来提出的相应产业政策建议更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二、世博会投资效应分析

举办世博会的经济影响主要是通过2003—2009年的世博投资支出和消费支出带动的。这些支出包括直接投资和间接投资两个部分。其中,直接投资包括运营费、参展费、展馆与相关设施建设费、新增城市基础设施费(包括世博会直接带动的市政建设投资和交通运输投资);间接投资是指即使不举办世博会也需要进行的投资,只不过因举办世博会而提前或进一步加强的投资。本研究将只集中在对直接投资的经济影响进行分析。与此同时,世博会投资经济影响按照已经成熟的经济理论分为首轮直接影响和新增投资乘数带动的引致影响。特别需要指出的是,我们研究的对象限定于举办城市——上海市本身。因此,必须首先明确上海世博会投资流向沪外地区的投资漏损率,投资的一部分所产生的增值就是投资带动经济的直接影响;最后,根据对上海市投资乘数的测算,计算得到上海世博投资的间接影响。在此基础上按照经济学理论和世博经济的特点,主要围绕2010年世博会对上海GDP、就业和涉及的核心产业展开分析。

(一)2010年世博会投资对上海直接经济影响分析

根据上海2002年包含的131个投入产出部门的投入产出表和相关统计,我们可以计算世博会直接投资对上海GDP的首轮影响。首先,通过分析上海近年的统计资料,计算出在上海的投资中流入沪外经济的比例,即上海投资的漏损率;其次,从世博直接投资中扣除沪外支出的部分,得到上海世博投资沪内实际发生额;然后,按照沪内发生额与(1-漏损率)的乘积,计算得到上海世博直接投资对本地经济的首轮增加值影响;最后,根据对上海投资乘数的测算,计算得到上海世博投资的间接影响。

1.上海市运营总支出中流出沪外的漏损率

用产品、服务的净出口除以最终消费与资本形成总额的和就得到漏损率。对于漏损率目前尚没有理论上的相互关联,以最近几年漏损率的平均值来估算未来几年的情况。根据1998—2002年的相关数据(表1),计算出这五年的平均漏损率为9.12%,以此来估计后期情况。

2.各项世博直接投资的首轮增加值计算

从世博投资的结构来看,不同类型的世博投资在上海和在沪外的比例不同,下面分别测算不同类型的直接投资在上海投资的部分,再由第一步算出的漏损比例,得到每种投资的增加值影响。

从上海2010年世博会的全部与世博会直接相关的新增投资来看,按照各项投资与(1-漏损率)的乘积,计算得到上海世博会直接投资对上海经济的首轮增加值,见表2。

(二)包括引致影响在内的世博会直接投资对上海GDP的影响

根据宏观经济学中的乘数效应原理,每一轮都会相应地增加国内生产总值。投资乘数的原理表明,首轮投资增加的收入转化为各种要素收入,即工资、利息、利润和租金的形式流入生产要素所有者,即各种经济主体手中,这些经济主体会把增加收入的一部分再用于购买其他物品从而再形成GDP,如此往复,越来越小,最后趋向于零。在计算出上海世博会直接投资的首轮增加值后,还需要继续按照乘数原理计算上海世博会直接投资的引致影响。测算一项投资的直接经济效应的简单方法是“投资乘数”。假设国民收入和投资是线性关系,则可以表示为:Y=a+bI(Y代表国民收入,I代表投资,a和b代表回归方程式的系数)。那么新增投资△I究竟能够带来多少新增国民收入△GDP呢?这主要决定于投资乘数b,其关系式为:

△GDP=b×△I(1)

其中投资乘数b由历史数据求得。根据上海市1990—2002年期间的GDP和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数据(见表2)进行回归分析,可以求得

GDP=227+1.9I(2)

由(2)式可知,上海市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投资乘数为1.9。

据计算,投资乘数平均值为1.9。由此,利用世博直接投资与乘数值计算引致影响,进而求出世博投资的总体经济影响,见表4。

可见,世博新增城市基础设施支出对上海国内生产总值的影响是所有支出中最大的,为1425.59亿元,占全部影响的62.73%;世博展馆与相关设施建设支出的影响为423.53亿元,占第二位,为总影响的18.64%;参展费的影响次之,为总影响的14.91%;运营费的影响最小,为总影响的3.73%。

三、世博会对上海产业发展的推动效应

2010年上海将主办以“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为主体的世博会,历届世博会不仅给参展国家带来发展机遇,更是全方位展示本国和举办城市的政治、经济、科技、社会发展成就,提高国家以及城市竞争力的大好机会。对于主办城市而言,世博会将成为推动城市进行基础设施建设、交通设施建设、城市规划设计、城市改造的动力。

(一)2010年世博会对旅游业的促进作用

世博会不仅对举办地旅游业及相关行业具有巨大的拉动作用,通过“旅游消费链”,还将对举办地周边地区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具有不可低估的影响力。

上海位于长江之首,上海世博会将产生显著的周边联动效应,带动华东,辐射全国。2010年世博会更将吸引全世界的目光,给这个魅力无限,前景辉煌的东方明珠注以新的活力。为上海加快旅游业和会展业的发展以及旅游和会展的有机结合提供了很好的契机。世博会前后,上海将以独具特色的会展旅游,现代都市游和周边秀美的江南风光游吸引国内外的游客。据预计,2010年7 000万人次的参观者中有30%~35%的人会选择在华东地区继续参观游览。

如此大的客流量将会促使上海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大幅度提高硬件设施水平以满足客运要求。届时,上海浦东、虹桥两大机场的年旅客吞吐量将达到500万人次,建设650公里的高速公路网络,年客运量将达到4 000万人次;上海旅游集散中心辟有100多条线路,并将开辟世博会专用的旅游线路,形成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这对旅游业的发展非常有利。据统计,至2010年,上海旅游业全年接待入境旅游者将突破500万人次,国际旅游收入和国内旅游收入均比2002年翻一番,全市旅游业总收入达2 000亿元,旅游业的增加值增幅超出全市平均增幅,实现持续快速增长。

(二)2010年世博会对高新技术产业的促进

150多年的历史表明,世博会不仅是展示世界各国最先进的科学技术成果和各行业聚首的盛会,而且还是各国产业技术发展的竞技场,是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科技与文明的真实记录。在当今社会,世博会必将进一步展示新一轮的科学技术文明,继续推动蓬勃的高新技术产业向前发展。

利用世博会的拉动效应和聚集效应,推进上海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建设;利用世博会项目建设,优化上海市及周边地区高新技术产业空间布局;借世博会科技交流的平台,增强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科技带动力和支撑力;通过举办世博会,广揽我国高新技术发展所需人才;利用世博会对相关产业发展的刺激作用,促进我国高新技术产业与传统产业、服务业的渗透与融合;以世博会展示“中国研发”为目标,激发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和社会各界的科技创新活力。

而且世博会的场馆建设、通信、城市交通及绿色环保都离不开高新技术的支持。如环保技术、建筑节能技术、节水技术、数字通讯技术、网络宽带技术等等。不仅给高新技术产业带来了机遇和挑战,还势必将促进高新技术产业的巨大发展。通过面向世界进行高新技术的引进与合作,促进人才的汇聚与使用,高新成果的转化与创新,高新技术产业的重组与合并,上海将逐渐成为高新技术的核心城市,努力推动我国的高新技术产业高速发展,并且带来无限商机,为以后全面走向世界创造条件。

(三)世博会对城市生态环境的改善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作为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主题,具有时代性、独创性和普遍性三个特点。体现了21世纪城市发展过程中,人与自然、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观念。要把2010年上海世博会举办成为一届最成功、最精彩,最难忘的世博会,不仅世博会本身必须充分体现这一主题,而作为举办城市的上海,也必须体现这一主题。

在改善人居环境上,世博效应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由于世博会园区通常占地很大,因此各举办城市在修建时,往往将其与大规模的城市改造结合在一起。上海这次也是如此。目前选定的上海世博会园区,原是一些污染比较严重的工厂。因此,功能改造后,不仅将一举彻底拔掉这个市中心最大的污染源,而且将为广大市民创造高质量的公共活动空间,居民的环境生活质量将由此得到大幅度的提高;其二,举办世博会,将促进各城市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包括道路、交通、通信、绿化、环保、给排水等——进行一系列大规模的扩建和改造,从而将明显提高所有居民日常生活中的便捷程度和舒适程度。

园区建成后的世博园区将充分利用可再生能源,形成能源联供系统,实现多能源的联合供应、储存、再循环的局面。这些新能源包括太阳能、硫化钠电池系统、燃料电池、潮汐水能、风能、生物能等。不仅实现节能,而且实现能源再生产。

四、世博经济的风险评估

奥运会和世博会都不是天上掉下来的馅饼。有机会就有成本,有投资就有风险,预期的收益不等于现实的收获。我们在乐见世博会所蕴涵的巨大经济效益的同时,也不能忽视其经济方面可能出现的“负效应”。

第一,世博会用于场馆和世博园区的直接固定资产投资的经济效益弱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资,这主要是由于:一是世博园区的投资是一种特殊的非经营性公共产品,二是世博园区的建设必须具有一定的国际性和先进性,如果本地企业不存在竞争优势,那么世博会的项目建设就会在招标过程中被国外或外地企业抢占,从而对本地经济的拉动作用有限。

第二,世博会有可能给举办城市带来经济损失。纵观世博会举办的历史,举办国的承办者有盈有亏,2000年在德国汉诺威举行的世博会,仅吸引了1 800万游客,承办公司亏损了24亿马克;而1970年日本大阪世博会之后形成了关西经济带,十年发展迅猛,促进了整个日本经济的增长。

第三,上海投入巨额资金用于筹办世博会,有可能导致经济过热情况,尤其是容易出现房地产泡沫膨胀,给本地经济持续稳定发展造成隐患。而当曲终人散,会议落幕,消费需求骤减,世博园区出现闲置现象,两地经济将进入一段“衰退期”,形成所谓的“低谷效应”。

作为会展经济,世博经济很大程度上都是“注意力经济”。能否吸引更多的人参会、参展和参观,很大程度上直接关系到世博会能否实现赢利。世博会收入主要为门票收入和参展商的展位费。可以看出,世博会举办成败的经济指标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参与者的人数,只有人气旺,才能实现两会的景气。因此在筹办世博会的过程中,应当注重品牌的宣传,并充分利用举办城市当地的旅游资源,将两者有机结合在一起,争取办成特色世博。

五、小结

世博会作为世界级的项目,属于会展经济。作为会展项目本身,须通过投资和消费两种“乘数效应”来显示其对当地经济拉动的经济意义。现代会展经济就是注意力经济。当世博会的整体规划已经完成并开始实施以后,关键的问题是如何通过各种手段提升国内外注意力,在引起广泛关注的同时也就引动了项目的经济成长性。世博会实际上是一把双刃剑,在努力将其办好以及提升我国国际形象的同时,努力实现其经济效益的最大化也应该是目标之一。

参考文献:

[1] 阿尔弗雷德•海勒.文明的进程:世博会的发展与思考[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3.

[2] 克劳德•塞尔旺,竹田一平.国际级博览会影响研究[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3.

[3] 阿尔诺•勃兰特,等.汉诺威世博会对区域经济的影响[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

The Shanghai Economy and Industry Development under the World Expo Influence

YANG Lin,WANG Bo,SHEN Lu-yao

(College of Managment,Shanghai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University,Shanghai 200093,China)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作者:杨 琳 王 波 沈璐瑶

第4篇:论上海世博会对周边城市的影响

世博会是由一个国家政府主办,众多国家和国际组织参加的超大型国际博览会,是全球级别最高的综合性展览活动。自1851年在英国伦敦举办第一届世博会以来,世博会已走过150多年的历史,它记载了人类文明走向繁荣和进步的足迹。并对人类的文明进步和社会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一个多世纪以来世博会事件同时证明:世博会是举办国推进经济腾飞和社会发展的重大机遇。可以为举办国带来长远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有力地促进举办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国际地位的提高。因此,几乎所有举办国都十分重视世博会的作用,借助世博会机遇,将其变为推动经济发展、提升科技水平,促进国际合作,加快国内基础设施建设,展示自身文明的绝好机会。

从历史经验看,世博会是加快发展服务经济,强化经济中心城市综合服务功能的助推器,也是举办城市产业结构调整的升级的大好时机。世博会期间创造的巨大服务需求包括:金融、保险、物流、商贸、旅游、会展、交通、通讯、娱乐、购物等。因此,会期需求首先是促进第三产业的比重上升。如2000年德国汉诺威世博会期间,汉诺威市第三产业比上年增长了3.2%。增速明显快于全国的同期增长率,超出2.9个百分点。

对于上海而言,由于土地和人口这两大生产要素的制约,和加快“四个中心”建设的需要,从十五期间就强调大力发展第三产业,近年来又提出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由于历史上上海工业比重较高,尽管近年作了许多努力,但2008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仅为53%左右。这不仅与上海自身发展的目标有距离,与发达国家的经济中心城市相比差距就更大。因此,上海今年提出了把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作为保增长主攻目标,以推进信息化带动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的融合发展,加快形成服务经济为主的经济结构。2010年的上海世博会应该是上海实现这一目标的良机。可以瞄准以下方向推进第三产业的发展。

一、鼓励生产型服务业走向连锁化、联盟化和集成化,实现重点领域、关键环节带动下的群体性发展;

二、鼓励制造业的服务环节同企业剥离,实现专业化发展;

三、积极增强对服务业国际转移的承受能力,并将承接服务业国际转移的过程,转变为加快我国服务业观念更新、业态更新和增长方式转变的过程;

四、加快应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服务业,增强服务业的自主创新能力,鼓励服务业的产品创新、品牌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营销方式创新;

五、将加强人才资源的开发和高层次人才培训,作为发展现代生产型服务业的基础工程。

中央提出建设创新型国家后,我国许多城市如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城市先后都提出了建设创新型城市的目标。上海世博会是这些城市建设创新型城市的一个契机,来自全球的众多世界级城市和50多个典范级城市将展示他们各自的经验,国内城市可针对不同城市的发展特点,吸取国外城市发展经验的基础上,确定相应的发展策略及发展重点、特点,以实现打造创新型城市的目标。

第5篇:2010年世博会对上海经济的影响

2010年世博会对上海经济影响力的定量评价研究

作者:不详 更新时间:2012-9-20 21:39:46

摘 要:本文针对上海世博会的经济影响力,首先用层次分析法对世博会前期、期间和之后三个阶段的经济效益指标进行了分析,并计算出权重;再次运用灰色GM(1,1)模型,对上海市2010年GDP增长率进行了预测;最后给出总影响力函数 ,构造影响力的规划模型。 关键词:世博会 经济影响力 层次分析法 灰色GM(1,1)模型 影响力规划模型

世界博览会(World Exposition),简称世博会,是一项由主办国政府组织或政府委托有关部门举办的有较大影响和悠久历史的国际性博览活动,被誉为世界经济、科技、文化的“奥林匹克”盛会。2010年上海世博会是首次在中国举办的世界博览会。世博会的举办,势必会对上海的经济、文化建设等方面产生重大的影响。本文将从经济影响角度,分析该影响。

一.上海世博会经济影响力指标体系及权重

(一)上海世博会经济影响力指标体系构建

1.世博会前投资经济贡献

对前期投资经济贡献的进一步描述可以通过以下三个主要方面:一是园区场馆建设投资,二是新增公共基础设施投资。根据乘数效应分别计加其引致投资。

2.世博会当期消费经济贡献

世博当期消费是世博会经济收益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由门票收入、餐饮住宿等经营性收入、其他领域的旅游收入(如交通)三个部分构成。

3.世博会后期产业调整经济贡献

本届世博会对上海的产业结构升级有很重要的转型意义。一是体现在高新技术产业布局升级,二是低碳经济的大规模推广。

(二)上海世博会经济影响力指标权重计算

1.构建层次结构

由于影响经济的效益的因素很多,所以,为了能够准确描述和分析各种因素对培养质量的影响程度,我们必须运用层次分析法(AHP)对各种因素进行层次分析。根据评价指标体系中各评价指标所属类型,划分成不同层次,形成一个多层次的结构体系。根据以上我们对经济效益影响力指标体系的设计,本文将评价指标体系划分为三个层次,即目标层A、准则层Bi(i=1,2,3)和指标层Ci(i=1,2; j=1,2,3,4,5)。准则层包括定量指标3类,即世博会前投资经济贡献(B1)、世博会当期消费经济贡献(B2)、世博会后期产业调整经济贡献(B3)。指标层Ci共包括7个影响因子(即影响经济影响力的具体指标,是对准则层的进一步细分),如图1。具体的比较矩阵,由于篇幅限制,在这里略去了。

2.模型的求解

运用Yapah软件,检验了本文给出的矩阵,并求解了该模型。由于篇幅限制,具体结果不在此列示,我们将在第三节中直接运用。

二.上海市GDP的灰色预测

本部分将建立GM(1,1)模型,预测在没有开世博会的情况下,上海的GDP增长率。由于2009年金融危机的原因,导致GDP增长率之变动很大,所以将此点剔除。

在建立模型时,本文假设:世博会的影响力,可以定量的用产生的经济效益衡量(用GDP来衡量),世博会决策者当局会采取经济效益最大的决策,使得上海对经济影响力最大。世博当期消费值的增长理解为只受世博会旅游收入的影响,而当地市民的消费增长忽略不计。在后期经济收益的度量中,把第三产业产值变化认为是世博带来的产业结构调整。

由于GM(1,1)是一个相对比较成熟的模型,相应的算法应用也比较广泛,这里略去了计

算步骤。

根据该模型预测出2010年上海市全年GDP增长率为17.06%

三.上海世博会经济影响力的规划模型

通过以上讨论,我们可以把世博会带来的总影响分为前期投资影响,世博会期间旅游收入影响和世博会后给产业结构升级带来的收益三个部分(以下简称第

一、第

二、第三阶段)。下面以这三个阶段为基础,构造一个影响力函数。

由于在这模型中,不论哪个阶段的经济收入增加,都会使得总影响力增加,所以总影响力函数是关于这三个阶段收益的增函数。而且在任意两个阶段收益不变的情况下,总影响力总是和这个阶段的收益近似呈正比关系。所以,根据前面的分析,总影响力函数可以写成: 。其中X,Y,R表示三个阶段的影响力大小; 分别为三个阶段的权重。

由第二部分中层次分析法的结论,可以得到三个阶段的权重: 0.2357, 0.3656, 0.3987。即,总影响力函数为: 。

根据上海市2009年统计年鉴,得到2009年上海市GDP为15046.45,而在前面的灰色模型中,我们预测出上海市本年GDP增长率为17.06%。所以这三个阶段的收益总和不应超过预测的GDP,即: 。于是我们得到关于影响力的规划模型:

通过Lingo解该模型,得最大影响力值为3633.646。

四.总结

本文首先采用了层次分析法,分析了世博会各阶段影响力的权重,又以灰色预测模型的结果为最优值,利用柯布道格拉斯函数构造了世博会旅游吸引力的评价模型。本文主要是以经济指标衡量了世博会的旅游吸引力,并分前、中、后三期考虑,相对比较全面。而且,在样本点较少的情况下,灰色预测模型的误差较小,这也是本文的一个优点。但是本文在层次分析法中给出的矩阵虽然通过了一致性检验,但不可避免的会有一定的主观性。这也是本文的一个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 克劳德.塞尔旺,竹田一平,魏家雨译.国际级世博会影响研究.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3.

[2] 王芳华.世博会与上海经济.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3,6.

[3] 陈信康.上海世博经济研究专论.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

第6篇: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对中国发展的影响

2010年世博会在我国大都市上海举行,对此我们感到很骄傲,很自豪,但随之而来的就是世博会结束后会给我国带来哪些影响。。。

一、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1.为中国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举办2010年世界博览会,对于进一步提高我国的国际形象和地位,加强与各国的经济和技术合作,促进国际间经济贸易往来具有重大意义。承办2010年世界博览会将会使世界更加充分地了解中国,目睹中国的巨大变化,并可加速中国经济的市场化和开放化,中国将进一步参与到世界经济的发展中去。在上海举办这次世博会,将进一步提高中国的国际声誉,使全世界进一步认识和了解上海,这会提高上海现代化程度。

2.对中国宏观经济各要素产生重要影响 (1)带动固定资产投资增长

为了办好世博会,需要进一步完善城市的基础设施。可以说,世博会将使上海基础设施建设整整提前了十年,城市的面貌焕然一新。主办世博会,上海的航空、铁路、高速公路等交通基础设施会得到大力的发展。另外,据了解,根据“十五”规划,上海还准备投资200亿元人民币,进一步完善道路、交通、电讯、供电、供水等基础设施,确保在世博会展览期间每日30至40万人次的外来游客住宿、饮食、交通、通讯等需要,并投入巨资继续开发浦东、改造旧城区。

(2)促进我国消费需求的扩大,形成新的消费热点

上海举办2010 年世界博览会,将有利于促进消费需求的扩大。

首先,可以有效地带动中国旅游消费增长。一个城市如果举办大型博览会,城市的旅游业往往是最直接的受益者。2010年世博会将为上海开发旅游新产品,世博会作为一个极具魅力的旅游吸引体,将吸引国内外的旅游者纷至沓来,据估计,其中有超过70%的参观者将做延伸旅游或周边旅游后参观世博会,这就为上海及周边地区的旅游经营者创造了组合新产品的良好机遇。其次,有利于促进宾馆业、文化娱乐、服务等消费需求提高。根据世界旅游组织的测算,旅游每增长直接收入1元,相关行业的收入就能增长4.3元。

(3)将有效促进中国经济 贸易的快速发展

上海举办世博会,对中国经济贸易的影响是双向的,一方面举办世博会,为国外企业了解中国提供了良好的机遇,特别是通过举办这样一个大型活动,为大力宣传中国民族品牌提供了很好的机遇,从而有利于扩大中国产品出口,并有利于扩大中国与世界各国进行多方面的交流。另一方面,国内企业也 可以通过上海举办世博会,了解国外发展最新动态,有利于吸引多方来客与中国进行经济贸易合作。

1 (4)为国内创造相当多的就业机会

由申博为引擎、以浦江开发为起点的一轮新的投资热潮,对未来一段时期的上海经济将起到明显的拉动作用,从而给中国创造相当多的就业机会。在世博的作用下,综合实力的加强将赋予上海更大的优势,未来几年上海经济将以更快的速度增长。同时,申博成功所引发的“会展经济”更能带来滚滚商流、物流、人流、资金流、信息流,其利润率高达20%至30%。

(5)后续效益无法估量

除了直接、间接收益外,世博会后续的“黄金效应”更是无法估量。这可以参照历史上的经验:1970年日本大阪举办世博会后,经连续10年的发展,逐步形成了关西经济带,并成为日本重要的经贸中心,促进了日本经济的增长;埃菲尔铁塔是1889年世博会给巴黎留下的“摇钱树”,让法国相关行业受益无穷。可以预见,上海世博会的举办必将产生显著的周边联动效应,带动华东,甚至辐射到全国。

二、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世界博览会是人类文明的驿站,是各种新思想、新科技、新发明、新创造、新理念充分展示的盛会,也是多元文化跨国界交流的平台,举办此次世博会将全面提升中国的文化“软实力。

从1851年英国伦敦举办首届现代意义的世界博览会以来,世博会以创新为基石,以科技展示和文化展现作为其实现教育功能的两大手段,以科技的光芒指引人类前行,用文化的力量震撼人类的心灵。

全国政协委员、上海市政世界博览会是人类文明的驿站,是各种新思想、新科技、新发明、新创造、新理念充分展示的盛会,也是多元文化跨国界交流的平台,举办此次世博会将全面提升中国的文化“软实力。

从1851年英国伦敦举办首届现代意义的世界博览会以来,世博会以创新为基石,以科技展示和文化展现作为其实现教育功能的两大手段,以科技的光芒指引人类前行,用文化的力量震撼人类的心灵。

全国政协委员、上海市政协副主席周汉民提出:21世纪上半叶,中国在成功举办了2008年北京奥运会之后举办2010年上海世博会,就是要以举办这一盛会为契机弘扬中华民族文化、传承世界文明理念,提升文化吸引力。

一方面,上海世博会中国国家馆集中展现中华文化的魅力瑰宝,成为中国这个千年文明古国在2010年世博会上的“国家名片”。另一方面,上海世博会期间的文化活动也将成为展现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根深叶茂的又一重要形式。上海世博会的举办,将为中华文化与世界多元文化的交融提供平台,从而为中华文化吸引力的提升提供沃土。

上海世博会上,各参展国家的展馆及其展示,都是各国历史和文化的缩影。其间的2万场文化演艺娱乐活动中,将有许多是参展国组织的具有本国文化特色的活动。通过建筑、音乐、戏曲、舞蹈等人类共同的语言,中华文明的精髓将在 2 与世界各种文明相互交流、碰撞甚至摩擦中得以延绵,中华文化的内涵将得以丰富,中华文化的实体将得以发展。

要充分发挥好举办2010年上海世博会对提振市场信心、应对金融危机的作用,关键要着眼于国家“软实力”的提升。要进一步举全国之力、集世界智慧,加快国家文化管理体制和科技创新机制的改革,在筹备举办上海世博会的过程中不断提升和弘扬中华文化,提升中国的文化影响力,使上海世博会成为中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里程碑。

三、对于中国发展的影响

1. 中国因为一届成功的世博会 其国际地位和国际竞争力会显著提高 中国将继续以一个经济高速发展的强大的发展中国家屹立在世界东方。

2. 上海的房价将再一次有质的飞跃 世博园附近将会出现一系列高档住宅区 满足祖国各地明星 2milk 领导 炒房团们的需求。

3. 中国的一些施工队将在所谓“中国速度”修建出的场馆在未来几年的大修中取得相当丰厚的利润。

4. 现上海市市委书记俞正声同志将会在未来的常委甚至国家主席的竞争中占据有利位置。

5. 世博会的成功举办将会极大程度上的再次刺激上海的GDP发展 同时刺激全国各城市进行效仿 在未来几年中国的各大城市应该都会有各种等级的国际盛会举办 中国的GDP水平将在不久的将来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

四、对于其他方面的影响

1. 促使“中国品牌升级”,中国人更牛!

世博时间长,人流大,此次世博的成功举办,将使中国,中国人在世界更有底气,更有人样了。世博的品牌影响至少有30~50年,因此,无论内外投资、文化交流、国内外贸易都将引来一个新的高潮。外国人在中国,中国人将在全世界有更多的机会。

2. “世博经验”将值得借鉴推广

通过成功举办此次世博会,主办方、承办方、合作方、赞助方及众多的商业机构都积累了大量宝贵的管理经验,无论从政府、NGO赞助企业无论在管理模式、商业机制上都进行了有效地创新。

3. “世博园区”将进行二次开发

世博园区的“二次开发”必将成为重点。世博园区有2.28平方公里,除了部分永久性建筑不拆除外,其他临时性场馆将全部拆除,世博园区的再建设将是一个重大课题。

4. “世博科技”将进一步产业化

3 世博期间各国全力向观众展示的各类科技必将为精明的商家带来丰厚利润。

5. “世博文化”将结出丰硕之果

频繁的文化交流活动蕴含着重大商机。 6. “世博创意”将使中国更精彩

无疑此次世博已是创意的一次大展示、大普及、大教育。后世博时代的商机还体现在更多其他方面。此次上海世博会,处处都有“创意”的身影10,不论是各国场馆的设计还是所展示的各国特色产品和科技,都是创意的结晶。

7. “低碳理念”将大行其道

此次世博以“伦敦零碳馆”等一批以推广低碳技术,弘扬低碳文化为特色的案例馆,使全球进行了一次低碳文化的大展示、大普及。

8. “城市建设”将更加人性、环保

此次世博以“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世界上各个国家与城市都亮出了自己的特色、绝活、经验,这给以后城市的建设者、经营者提供了一个个鲜活的教材。

9. 上海将更加国际化,上海人将更亮!

世博在上海举办,促使上海进一步成为“世界城市”,以上海为中心长三角经济更加有吸引力、辐射力,上海的商机将更多、更猛、更广,上海城市将进一步国际化、创意化、时尚化,上海人将更亮、更能、更行!

10. “世博精神”将大放异彩

历时半年,近7000万参观者,几百个场馆•,几万项文化活动,特别几年•来成千上万世博人,从各级政府、各国人民,社会各界,他们支持世博、参与世博、宣传世博、理解世博、热爱世博•,期间迸发出来的创意世博、低碳世博、科•技世博、文明世博、友谊世博、时尚世博、健康世博、平安世博、快乐世博、美好世博••等许许多多经验、精神、文化将更值得总结、发扬、推广。某种意义上,其影响力远远大于XXX亿的门票收入,大于期间的商业利益,这也是中国改革开放这首航母在需要加油时与奥运一样又给了一个核动力!使中国航母成了双引擎的航母,中国的改革开放更有希望、更有力量!

除此之外,世博会还可以增进中国和世界各国贸易的机会和经济发展,促进中国经济的发展,从而带动中国周边经济的发展,通过对各国和国内现代科技的了解,将促进国内科技的迅速发展,带动新一轮各国到中国投资的热潮。由于我国人民通过世博会对各国的民俗民情的了解,使出国旅游的热潮更迅猛,促进中国旅游业的迅速发展。同时提升中国在世界的影响力,也是让世界了解中国,让中国走向世界的一种方法,可见世博会给我国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第7篇:(项挺)上海世博会对浙江经济的带动和影响情况调研

浙江农林大学2010年学生暑期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上海世博会对浙江经济的带动和影响情况调

项挺

(浙江农林大学,园林学院,2009级,建筑092,200904110210)

摘要:本文是关于世博会对浙江经济拉动作用的分析,通过各方面的影响来反应世博对浙江经济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世博 浙江 经济

世博会将对经济产生巨大的拉动作用。受益较大的是以上海为中心的长三角城市群。浙江作为上海的近邻,是上海世博申博、筹建的重要参与者,也是获利者、受益者。世博给浙江经济带来什么呢?

一、世博会三期与浙江经济的关系

(一)筹备期:

在上海世博会筹备期间,长三角地区争先恐后共享机遇,无论是世博会园区建设,还是园区直达地铁、世博动迁房等配套工程的建设,随处可见浙江建筑企业的身影,浙商正畅快地分享着上海世博会提供的“豪华大餐”。有的通过公开竞争世博会的招标工程项目直接参加工程建设;有的利用自身技术资源和区位优势通过投资入股、购买企业债券、合作开发等方式参与世博建设;有的为世博会项目提供建设装饰材料、城市绿化苗木、技术力量和劳动力资源等。如,西子奥的斯在上海世博会轨道交通2号线东延伸工程和11号线竞标中,拿下了两线地铁总计193台扶梯的大单。嘉兴多个企业中标世博会定点生产合同,并成为世博会农产品的供应基地之一。萧山花木协会和上海园林绿化行业协会在第六届浙江萧山花木节暨第四届中国园林绿化产业交易会上,达成了价值2亿元的订单等等。

(二)会展期:

在世博会举办期间,需求效应主要通过消费需求带动经济增长。浙江地处长江三角洲,毗邻中国经济中心,交通便捷,市场发达,具有独特的区位优势。跨海大桥、高速公路网、沪杭高速铁路等交通设施的完善,使浙江与上海的经济距离大大缩短。浙江对接世博取得明显成效,世博会6个主题论坛中有3个在浙江举行,分别是杭州的“和谐城市与宜居生活”,宁波的“信息化与城市发展”,绍兴的“经济转型和城乡互动”。据预计,世博会7000万客流中,将有30%-35%左右会继续在杭州、宁波等地游览,大量的世博客流进入浙江境内,对浙江的餐饮、旅游、交通运输、商业零售等行业产生积极影响,酒店入住率将会有所上升,餐饮旅游稳步增长;交

- 1 -

浙江农林大学2010年学生暑期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通运输客流增多,铁路、出租车等收入增加;商业零售业作为旅游产业的延伸,也受益于世博会带来的客流高潮和购物高潮。

(三)会展后期:

历届世博会表明,世博会的后续效应大于筹办期的投资效应和展期的需求效应,而且这种后续效应持续的时间周期很长,至少有10到15年,之后还将影响很长时间。在上海世博会结束后,上海产业结构与城市发展模式的变化、城市形象的树立、城市功能的充实与提升、区域认同意识的增强等都将持续增强上海对周边地区的辐射与带动作用。由于浙江邻近上海,浙江和上海共同构建方便快捷的现代化区域交通网络,区位交通的紧密联系,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将使浙江的区位优势更加凸显,再加上有传统人文联系和经济合作与交流的广泛基础等有利条件,浙江必将在这一契机中先人一拍抢抓先机,挖掘‘世博后’财富,积极与上海等地就“世博效应长久化”和“世博效应最大化共享”为内容开展合作磋商与协调,促使区域联动向纵深的制度层面推进,将世博效应转变为世博效益。

二、世博与浙江经济转型升级

2010年是上海世博之年,也是我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一年。国际经验表明,西方发达国家在人均GDP超过3000美元后,开始进行经济结构调整,而亚洲国家在人均GDP达到5000美元后,也开始进行相似的经济转型升级过程。2009年浙江人均GDP达到44335元(折合6490美元),表明浙江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经济转型升级已势在必然。传统经济发展模式已经或正在遭受环境、资源、成本、产业链低端(低附加值)、贸易政策调整变化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浙江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性、紧迫性更加突显。上海世博会在推动上海城市转型的同时,也给浙江经济发展带来重要的契机。

参考资料:百度

- 2 -

第8篇:关于发展低碳经济对上海世博会的影响的社会调查报告

【关 键 词:】上海·世博·低碳经济·低碳生活

一、前言:

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涵盖了低碳能源、低碳产业、低碳技术、低碳生活等多种经济形态,旨在促进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是能源消费方式、经济发展方式和人类生活方式的一次全新变革,也是从化石燃料为特征的工业文明走向生态文明的又一次巨大进步。

低碳经济的本质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突出低消耗、低排放、高附加值的现代服务业发展,注重新能源技术、节能技术的创新突破,这与本次上海世博会要求高度契合。

二、主体

调查背景:低碳经济是一个具有广泛社会性的经济前沿理念,最早由2003年英国政府发布的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正式提出。

2010年上海世博会是世博会历史上第一次由发展中国家举办的综合类世博会,也是第一个提出以城市为主题的世博会。“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上海世博主题是“人与自然和谐、持续发展”理念的充分体现和实践,而“绿色”、“生态”世博是这一主题的重要内涵。

调查分析:“一切始于世博会”——这是世界博览会的口号,也是世博会158年所传承的精神。上海世博会将成为新世纪主办国家、地区和各类参展者竞相通过新能源、新技术、新材料的运用,展现绿色、节能与环保的大舞台。

2010年上海世界博览会以“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为主题并非偶然,因为人类社会正处在城市化进程加速、新科技革命酝酿与发展的历史转折点。

上海世博会举办的时间点,是正逢国际社会加强合作对话、共同应对气候变化。全球气候变化带来的危机侵蚀着城市的活力和生活质量,危及人类生存环境和经济社会发展。前不久在丹麦举行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达成《哥本哈根协议》,向世界传递了国际合作应对气候变化的希望和信心。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之下举办的上海世博会,将传承世界博览会的传统,成为展现新时期人类新技术、新产品、新理念的舞台;中国将同世博会的各类参展者一道,不遗余力地倡导、传播节能环保理念,交流、实践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引领人类未来的生存模式。

调查目的:

1、了解低碳经济的概念

2、把握低碳经济模式的特征

3、分析国内外低碳经济的现状和前景

4、结合2010上海世博会,明确低碳经济模式对经济建设的新要求

调查过程:

1、4月10日--14日

2、4月16日--18日

3、4月19日--22日

4、4月23日--26日

查找、个别访谈) 调查问卷的设计(网络搜索、平面媒体查找) 到学校附近高校发放调查问卷及回收(网络搜索、个别访谈) 网上发放调查问卷、咨询相关人员(网络搜索、平面媒体查找、个别访谈) 调查问卷的分析及研究,撰写调研报告,并制作PPT(网络搜索、平面媒体

1/

4调查时间:2010年4月6日--26日

调查地点:湖南省各大高校

调查对象:中国在校大学生

调查方式:

1、问卷调查

2、网上收集咨询

3、咨询相关人员

4、平面媒体查找

人员组成:许燕妮、李薇薇、覃梦佳、邓丹、王芳、易青、兰星、闫林、林安娜

基本概况:

1、低碳经济作为一种新经济模式,包含三方面的内涵:

首先,低碳经济是相对于高碳经济而言的,是相对于基于无约束的碳密集能源生产方式和能源消费方式的高碳经济而言的。因此,发展低碳经济的关键在于降低单位能源消费量的碳排放量(即碳强度),通过碳捕捉、碳封存、碳蓄积降低能源消费的碳强度,控制C02排放量的增长速度。

其次,低碳经济是相对于新能源而言的,是相对于基于化石能源的经济发展模式而言的。因此,发展低碳经济的关键在于促进经济增长与由能源消费引发的碳排放“脱钩”,实现经济与碳排放错位增长(碳排放低增长、零增长乃至负增长),通过能源替代、发展低碳能源和无碳能源控制经济体的碳排放弹性,并最终实现经济增长的碳脱钩。

第三,低碳经济是相对于人为碳通量而言的,是一种为解决人为碳通量增加引发的地球生态圈碳失衡而实施的人类自救行为。因此,发展低碳经济的关键在于改变人们的高碳消费倾向和碳偏好,减少化石能源的消费量,减缓碳足迹,实现低碳生存。

2、低碳经济模式的特征:

低碳经济是一种由高碳能源向低碳能源过渡的经济发展模式,是一种旨在修复地球生态圈碳失衡的人类自救行为。由于人为碳通量只占地球大气碳通量很小的比例,低碳经济中“低”的要义在于降低经济发展对生态系统碳循环的影响,维持生物圈的碳平衡,其根本目标是促进经济发展的碳中性,即经济发展人为排放的C02与通过人为措施吸收的C02实现动态均衡。因此,低碳经济本质上属于碳中性经济。

低碳经济效应:改善环境,提升能源安全,促进可持续发展

3、什么是“低碳生活”

“低碳生活”是提倡大家从生控制或者注意个人的碳排量,通过减少生活作息时所耗用能量,从而减低碳,特别是二氧化碳的排放。“低碳生活”,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是一种态度,而不是能力,我们应该积极提倡并去实践“低碳生活”,注意节电、节油、节气,从点滴做起,从身边做起。

4、“低碳经济革命”

1)改善大气环境:单纯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就可以减少20%至24%的能源需求量,并可每年节约数千亿美元。目前已经有一些低碳能源,如风能、核能、太阳能等,在进行大规模的利用,并且还有进一步发展的可能。还有一些即将发展的新技术:比如碳捕获和封存技术(CCS)、新型交通燃料、以及对能源使用进行监控的信息技术等,都为大量减排提供了潜力。

2)提升能源安全:随着全球能源需求量的迅速上升,提高能源安全已经被提到了很多国家议程的首位。大幅降低能源依赖对于发展中国家尤为有利。

3)扩大就业,促进可持续发展:如果向低碳经济的转型成本可以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获得,那意味着GDP的增长可能加速而不是放缓。对兴建CCS电厂、新能源、建筑节能、新能源汽车等方面的新的投资将促进产出并创造就业。

4)新能源产业具备显著的低碳经济特征:新能源是与传统能源相对应的一种能源,它包括太阳能、风能、水能、核能、生物质能、海洋能、地热能、氢能等,有时候还常常包括新能源汽车。新能源是对传统能源的有效替代,可以大大缓解目前能源供应紧张局面,改善环境。

5、低碳经济概念深入上海公司

目前沪深股市拥有低碳概念的上市公司众多,220余家低碳经济相关上市公司:

1、政策制度:包括政府的扶持力度,如直接财政补贴、价格补贴、税收优惠、政府采购政策、节能法规与标准的制定等等。

2、研发实力、核心技术:低碳经济尤其新能源行业属于高新技术产业,关键技术短期内可以获得突破的领域值得密切关注。具有核心技术、自有知识产权、具有可持续性技术优势的上市公司具有较好的成长性,可以获得高的估值溢价。

3、综合业绩成长性:低碳经济特别新能源公司技术还不是很成熟,风险可能很大,如果非低碳的常规业务具有较好的稳定增长业绩,可以提高公司投资的安全边界,因此在对低碳上市公司评级时候,对低碳业务、非低碳的主营业务都要作详细的分析,业绩明确、可持续增长的公司无疑更具投资价值。

6、世博会区域生态规划的原则

1)国际世博会会址的规划原则(1)追求和创建近自然的城市生态系统是一种流趋势;(2)强调不同尺度的景观自然连续性与本地文和态元素的融合;(3)滨水区成为几届世博会选址的热点,在规和设中如何利用滨水区的开放性、亲水性以及流动性;(4)对公共开放空间生态功能区的划分,生态道络建设以及与各功能区景观的耦合、城市森林坡地生态系统构建、以及科技互动展示设施的建设成为现代历届世博会生态规划中值得关注的亮点;(5)“3R”(减少资源消耗[Redc]增加源的重复使用[euse]、资的循环再生[Reccle])的态设计理念已成为代世博会生态规划和设的重要指导思想。

2)我们根据上海世博会的生态建设目标和上海区域人文地理的环境特征,对世博会公共开放空间区域提出如下生态规划基本原则:(1)近自然生态系统原则(2)地带性植被特征为主的生态区规划和建原建立以本地物种为基础的适合本地动植物群落长的生态环境(3)功能和配置相协调的原则(4)生态走廊与各功能区及景点连接的系统原则(5)人-科技-自然元素的互动原则

7、上海世博志愿者:报名总数超过59万人,68%以上是在校学生,共有40多万在校大学生积极报名参与上海世博会志愿服务工作。其中已选拔的园区志愿者候选人72034人中,大学生占总数的90.6%;已入选的城市服务站点志愿者57168人中,大学生占入选总数的35.5%。上海市将引导大学生志愿者成为有敢于负责、勇于担当的气魄,海纳百川、兼容并蓄的胸襟,自强不息、奋斗不止的精神,乐观向上、热情可爱的活力的“海宝一代”。

8、世博会区域生态规划的建议

世博会生态建设不仅是“生态上海”建设的重要部分,也是中国各大城市进行生态建设的一个重要实践和示范项目。

1)对世博会会址和周边区域现有生态要素(植被、形、地貌、土壤、水体、景观、建筑、文化等)进行研究和评估

2)对世博会区域功能分区、生态规划、技术规程等进行绩效评估

3)优化生态功能区景观构建,关键种选,群落结构置及模式“低碳生活”

调查结果:此份调查问卷分单选、多选、简答三大项,共发放100份,书面发放30份,网上投放70份。回收95份,有效91份,回收率95%,有效率95.8%。

1、95%的大学生对低碳经济有一定了解并愿意从实际情况支持低碳经济;90%的大学生觉得低碳经济会对2010上海世博会产生了积极影响;90%的大学生十分关心“全球变暖”的现象;85%的大学生都想参加环保组织;82%的大学生觉得个人应该加入节能减排活动;70%的大学生认为2010上海世博会实施低碳经济政府公共政策和执行是最为关键的力量;65%的大学生认为2010上海世博会中建筑节能领域在低碳工作中占最重要地位;35%的大学生参加过环保知识宣传活动;30%的大学生参加过植树活动;20%的大学生参加过清扫街道活动;15%的大学生参加过环保募捐活动。

2、只有15%有分类处理垃圾的习惯,只有25%的大学生对节能产品有一定的了解;65%的大学生家的住房供暖系统采用的能源是煤炭;只有15%的大学生觉得目前生活的地方环境质量很好;只有15%的大学生平时出行使用自行车。

三、结语

我们第三组分工协作,进行了近一个月的调查研究,通过问卷调查、网上收集咨询、咨询相关人员、平面媒体查找等调查方式,我们对全球关注的低碳经济经济问题以及即将来临的2010上海世博会有了一定的了解,具体总结了以下几点:

1、低碳经济的重要性:1800年,全球城市人口只占人口总量的2%,而目前已经超过50%。就科学技术革命而言,人类已经历了两次科学革命和三次技术革命。有科学家预测,21世纪上半叶科技将有可能出现新的革命性变革。而适应人类城市化进程的绿色革命将成为新一轮科技革命的主旋律,以节能、环保为重点的新能源、新材料将成为新科技革命的重要领域。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本特征的低碳经济理念,也因此而广受重视。

2、低碳经济对2010上海世博会的影响:上海作为我国的经济中心城市,经济实力较强、科技水平较高、智力资源丰富、城市开放度高,有基础、有必要在低碳经济上率先发展,探索出一条适合自身特点、又具有普遍借鉴意义的低碳城市发展之路。目前上海处于发展低碳经济的起步阶段,应聚焦重点,从关键性领域进行突破,进而推动全市低碳经济的发展。

3、当代大学生更应该主动宣传低碳经济:从长远看,发展低碳经济是全球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是中国实现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上海率先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由之路。因此我们要争当世博志愿者:恪守“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者精神,不讲条件、不计得失、不遗余力,尽己所能、服务世博。

4、低碳经济在中国发展的前景

1)低碳经济前景无限光明,孕育长期投资机会。从政策、技术、业绩增长潜力等诸方面考察,一般在低碳经济,特别是新能源发展的初期,由于整个行业的飞速发展,对上游的资源、设备的需求剧增,常常供不应求,因此目前我们更看好低碳上游产业。

2)中国企业目前已经在多个低碳产品和服务领域取得世界领先地位,其中以可再生能源相关行业最为突出。2009年3月,英国《星期日泰晤士报》发布绿色富豪榜,在上榜的全球100位绿色巨人中,中国内地占17席,在这17人中,11人从事太阳能产业。

◆中国已有超过150台超临界、超超临界机组在网运行,是采用此种技术最多的国家之一;

◆中国是世界上风力发电装机增长最快的国家,在不到8年时间里突破了1千万千瓦,年增长速度接近翻番;

◆中国是世界最大的光伏组件出口国,供应着世界40%的光伏产品需求;

◆中国是世界最大的太阳能热水器的生产者和消费者,占世界总产量的50%和总安装量的65%,约95%的太阳能热水器的核心技术为中国公司持有;

◆中国企业生产出了全球首款单次充电可行驶400公里、并可容纳5位乘客的纯电动轿车;

◆中国水泥余热发电效率世界领先,已开始向国外出口技术和设备;

◆中国是国际碳市场最活跃的一员,并在北京、上海、天津三地建立了环境交易所。

3)2007年,中国的项目融资达到108亿美元,中国五大银行工业效率项目贷款达1063亿元人民币;清洁能源项目(不包括大水电)投资较2006年增长91%,达到108亿美元,据估计到2020年将达到2680亿美元,其中太阳能产业的开发利用世界领先。在2008年中国政府4万亿的经济激励计划中,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新能源开发和能效提高为重点投资领域。 虽然我国离低碳社会还有着不小的差距,但低碳经济在中国发展的前景是广阔的。可以预见,随着中国循环经济的发展,将来必定会形成一个低碳经济与低碳生活良性循环的局面。

第9篇:上海世博会的意义

一、科技意义:推动重大科技创新

世界博览会是工业革命下科技进步的产物,它往往代表着当代世界技术发展的趋势,推动了现代科技进入人类生活。许多新技术、新产品都是在世博会上第一次“亮相”并被人们认识,从而得到普及推广的:世博会让世人了解蒸汽机、缝纫机、橡胶、海底电缆、电话、电视、汽车等,让世人熟悉计算机技术、公共网络和数字化经济、人类基因研究、现代生物技术、生命科学、纳米技术、现代数码影像摄影技术等。世博会是各国展示科学精神、科学理念、科技成就、科技实力与智慧成果的盛会,求真、求实、求规律,有利于人类对自然界的客观存在性的探求以及自然规律的揭示

二、经济意义:促进举办地的产业升级

举办世博会能在特定时期、特定地区集中各种生产要素,实现经济资源的优化配置,能加速推动一个地区的长远发展,这是迄今为止大多数世博会的举办动机。“世博经济”现象由三个部分组成:一是直接为举办世博会而产生的经济活动。二是围绕开发世博会资源进行的经济活动。三是主办城市借世博会契机,改善区域经济发展环境,促进经济建设的各种相关活动。

世博经济有五个特点:一是多元性。从参与世博经济对象看,不仅是参展城市、参展国本身,甚至世界各国和相关国际组织都有不同程度的参与;从参与世博经济的要素看,不仅有劳动力、资本、土地等有形要素,而且涉及到管理、技术、信息等无形要素,具有多要素流动与配置的特点。二是阶段性。在筹备阶段,经济影响主要表现为大规模的投资活动;在举办阶段,主要表现为迅速增长的旅游、会展和消费对经济的推动;在会后阶段,主要表现为场馆设施的后续利用对经济的影响。三是带动性。世博经济作为一个开放的系统,其影响涉及周边地区乃至全国,对经济发展起一定的刺激作用,为此促进举办城市与周边地区形成紧密联系的经济带,提升整个区域的发展水平和竞争力。四是非均衡性。世博会对旅游、交通等第三产业影响和推动力最大,对工业和建筑业影响和推动为次,对农业等的影响和推动相对较小。五是长效性。世博经济的推动和影响作用通常会在世博会闭幕后延续多年。

三、政治意义:提升举办国的国家形象

世博会是一个全球性的盛会,无论是从空间、还是从内容等角度来讲,涉及的范围都非常广泛。由于不受国体限制,更不受地域影响,也没有民族、宗教、文化经济水平等因素大限制,参展国家可来自世界的各个角落,这就给主办国创造了足不出户便可宣传自己、广交朋友的机会。同时,参展国送展的内容包罗万象,丰富多彩,并且都是本国最具特色、最新、最先进的,东道主花较少的钱就能看

到和学到很多的东西。另外,举办城市将以此为契机,市政建设再上一个台阶。届时,四海兄弟、五洲朋友和六方宾客云集,其中蕴藏了大小商机无数,举办国的第三产业又再度辉煌。当然,更多的是宣传自己,推销自己,显示综合国力的机会。难怪申请举办世博会的国家如此之多。

四、文化意义:促进世界多元文化的融合

世博会系推动和平、友谊、和谐的盛会。世博会把人们团结在一起,不分种族,不分宗教信仰,不分国籍,其发展理念是“欢迎、沟通、展示、合作”。世博会最重要的功能,在于它能够把一个时代的文明高度地集中起来,把那些零星的、分散的、还不完善的同类事物,通过主题思想将其集中起来,并加以完善化、系统化,甚至艺术化;把人们共同关心的难题连同相关的各种解决途径集中起来,再生动地加以展现,给人们以最大的启示。

世博会不仅是展示各国环绕主题所取得的成果,而且是一个重要的交流平台,大家可以通过这个平台进行交流、切磋,以便能为人类共同的问题提出更好的解决办法。

世博会是一个富有特色的讲坛,它鼓励人类发挥创造性和主动参与性,更鼓励人类把科学性和情感结合起来。

世博会是文化多元与文化融合的象征。当一个城市代表特定的民族和国家,庄严地对举办世博会进行精神追求、文明寄托、文化思考、综合承诺的时候,往往呼唤着新的城市精神:当一个城市代表先进的生产力、先进的文化和城市的历史、城市的意志、市民的智慧积极筹办世博会的时候,往往历史地推动着城市精神的绵延:当一个城市因世博而接纳千百万人,进行经济、社会、文化互动的检阅,让经济理念、科技创新、人文关怀、文化创意、社会时尚和时空再造集中地展示的时候,也往往把城市精神的弘扬升华到一个新的高度。

我觉得应该把能改为要,并不是中国取得了大的成就,就能举办世博会的,而是在和好多申请国家的竞争角逐中猜得到了这次开世博会的机会。这是因为世博会是能给中国带来很大好处的:

第一是促进经济的发展。第二是能够加强世界各国的联系。第三是对中国和上海来说也是很好的世界范围内的宣传,即展示自己的形象、生活和城市建设等等。对于世博会(World Exposition)这一个“世界顶级”的“城市事件” ,第一次大规模的进入中国的城市,单从《解放日报》的主题检索中,从2000年6月到2007年5月份就有1622条的报道,我们就可以感受到上海世博会已经带给中国和上海以强烈的冲击。

世博会是城市活动的顶级的表现形式,在一般的学术领域,世博会是当作“城市事件”来界定的,但它又不同于单纯的政治性活动(如APEC)、经济性活动(如广交会、商品博览会)、各类大型文化活动(如旅游节、电视节、美食节等)、综合性的体育类赛事(如奥运会、亚运会),相对于后几类城市事件而言,世博会不仅综合了政治、经济、文化特征,而且持续时间最长,聚集人流最多、投入量大等特点,而且是对人类社会所取得的经济、社会、文化、科技等领域的最高成果的展示,对于举办城市而言是名副其实的“盛会”。自1851年英国伦敦举办的首届世博会开始,每一届无论是那种形式的,何种规模的都对举办城市的城市建设和城市形象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成为城市形象塑造和传递的重要平台。

城市是人类文明的中心,是在全球化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活动中最重要的因子,面对着日益激烈的全球化竞争,各个城市都站在历史发展的高度,调整自己的定位,实施恰当的策略,塑造自己的形象,在分析和比较的基础上充分调动城市现有的积极力量,发展区位竞争优势,增强城市的竞争力、凝聚力、辐射力和吸引力。

在日益严峻的全球化经济浪潮下,城市成像成为城市的一个活的名片,直接刺激着生活在这个城市中的居民和外来人口、企业的大脑。

上海作为中国最大的城市,在世界上的形象左右着各国对中国的评价,影响着以上海为代表的中国开放城市在国际上的竞争力和经济地位,在未来的十多年时间里,上海乃至中国所拥有的重大的全球性事件并不多见,抓住这一次千载难逢的机遇,将一个崭新的,甚至是“不可思议”的上海城市形象展现给全世界,不仅具有极强的经济意义,更有深刻的政治意义。

全球化让城市“体面的”走出去,当今世界的竞争是以经济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竞争,由于国家中的各种政治、经济、文化活动都是在城市中举办,城市称为一个国家的组成细胞,从这个意义上说,国家之间的竞争就体现在城市之间的竞争上。全球化的社会发展趋势让每个国家都主动的走出去,走向世界,脱离狭小的空间,实现与国际的接轨,城市作为人类一切活动中最核心的节点,反映了

人类发展的进步,人类的文化文明,人类的生存状态,是一个国家走向世界的文化名片。

2010年上海世博会给上海传递城市形象一个强大的“扩音器”,从历史上每次世博会的举办看,世博会都会成为该城市迅速发展的催化剂,上海世博会的举办将会引发7000万的旅游人数,将会产生近3000小时的媒体报道,这些数量庞大的游客群体和报道将在世博会期间极大的推动上海的城市形象,通过媒体在世界范围内形成一个核心的议题,改变、影响、提升、强化、放大着人们对上海的印象。

上海世博会助推上海在世界的文化认同,世博会的本质是一种旅游事件,是古代集市发展的必然结果,但它的根本目的和意义已经由产品的交换转化成对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塑造和宣扬,从根本上讲是通过文化的交流、传递,实现本民族、区域的文化在更大范围的认同。

上海成功的申办了2010年的世博会,并选择了城市作为它的展示主题,在世博会选址所在的黄浦江两岸区域中,浓缩了上海近现代的城市发展轨迹:19世纪以前的老城厢、20世纪早期形成的外滩、20世纪后期形成的陆家嘴CBD以及正在建设中的北外滩国际航运中心正是全力展示上海近现代以来所有的文明成果的主力平台。

面对全球化的激烈竞争,大约在20世纪90年代后,城市的发展和更新就具有了城市硬件设施建设以外的软的因素,这是对城市发展更适合人的居住踢出的高层次的要求——对城市形象的塑造和推广来提升城市竞争力以谋求更高的竞争能力。

上海世博会的举办,正是切合了当前上海城市发展的热点与重点,不仅涉及到上海历史的沉淀和历史文化遗产的综合开发,更涉及到上海作为一个国际大都市在世界特别是西方国家中的形象,又是对上海综合实力中软实力的充分表达和拓展。

第一是促进经济的发展,第二是能够加强世界各国的联系。第三是对中国和上海来说也是很好的世界范围内的宣传,即展示自己的形象、生活和城市建设等等。

对于世博会(World Exposition)这一个“世界顶级”的“城市事件” ,第一次大规模的进入中国的城市,单从《解放日报》的主题检索中,从2000年6月到2007年5月份就有1622条的报道,我们就可以感受到上海世博会已经带给中国和上海以强烈的冲击。

世博会是城市活动的顶级的表现形式,在一般的学术领域,世博会是当作“城市事件”来界定的,但它又不同于单纯的政治性活动(如APEC)、经济性活动(如广交会、商品博览会)、各类大型文化活动(如旅游节、电视节、美食节等)、综合性的体育类赛事(如奥运会、亚运会),相对于后几类城市事件而言,世博会不仅综合了政治、经济、文化特征,而且持续时间最长,聚集人流最多、投入量大等特点,而且是对人类社会所取得的经济、社会、文化、科技等领域的最高成果的展示,对于举办城市而言是名副其实的“盛会”。自1851年英国伦敦举办的首届世博会开始,每一届无论是那种形式的,何种规模的都对举办城市的城市建设和城市形象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成为城市形象塑造和传递的重要平台。

城市是人类文明的中心,是在全球化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活动中最重要的因子,面对着日益激烈的全球化竞争,各个城市都站在历史发展的高度,调整自己的定位,实施恰当的策略,塑造自己的形象,在分析和比较的基础上充分调动城市现有的积极力量,发展区位竞争优势,增强城市的竞争力、凝聚力、辐射力和吸引力。

在日益严峻的全球化经济浪潮下,城市成像成为城市的一个活的名片,直接刺激着生活在这个城市中的居民和外来人口、企业的大脑。

上海作为中国最大的城市,在世界上的形象左右着各国对中国的评价,影响着以上海为代表的中国开放城市在国际上的竞争力和经济地位,在未来的十多年时间里,上海乃至中国所拥有的重大的全球性事件并不多见,抓住这一次千载难逢的机遇,将一个崭新的,甚至是“不可思议”的上海城市形象展现给全世界,不仅具有极强的经济意义,更有深刻的政治意义。

全球化让城市“体面的”走出去,当今世界的竞争是以经济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竞争,由于国家中的各种政治、经济、文化活动都是在城市中举办,城市称为一个国家的组成细胞,从这个意义上说,国家之间的竞争就体现在城市之间的竞争上。全球化的社会发展趋势让每个国家都主动的走出去,走向世界,脱离狭小的空间,实现与国际的接轨,城市作为人类一切活动中最核心的节点,反映了人类发展的进步,人类的文化文明,人类的生存状态,是一个国家走向世界的文化名片。2010年上海世博会给上海传递城市形象一个强大的“扩音器”,从历史上每次世博会的举办看,世博会都会成为该城市迅速发展的催化剂,上海世博会的举办将会引发7000万的旅游人数,将会产生近3000小时的媒体报道,这些数量庞大的游客群体和报道将在世博会期间极大的推动上海的城市形象,通过媒体在世界范围内形成一个核心的议题,改变、影响、提升、强化、放大着人们对上海的印象。

上海世博会助推上海在世界的文化认同,世博会的本质是一种旅游事件,是古代集市发展的必然结果,但它的根本目的和意义已经由产品的交换转化成对国家政

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塑造和宣扬,从根本上讲是通过文化的交流、传递,实现本民族、区域的文化在更大范围的认同。

上海成功的申办了2010年的世博会,并选择了城市作为它的展示主题,在世博会选址所在的黄浦江两岸区域中,浓缩了上海近现代的城市发展轨迹:19世纪以前的老城厢、20世纪早期形成的外滩、20世纪后期形成的陆家嘴CBD以及正在建设中的北外滩国际航运中心正是全力展示上海近现代以来所有的文明成果的主力平台。

面对全球化的激烈竞争,大约在20世纪90年代后,城市的发展和更新就具有了城市硬件设施建设以外的软的因素,这是对城市发展更适合人的居住踢出的高层次的要求——对城市形象的塑造和推广来提升城市竞争力以谋求更高的竞争能力。

上海世博会的举办,正是切合了当前上海城市发展的热点与重点,不仅涉及到上海历史的沉淀和历史文化遗产的综合开发,更涉及到上海作为一个国际大都市在世界特别是西方国家中的形象,又是对上海综合实力中软实力的充分表达和拓展。

上一篇:领导和教师值周职责下一篇:人身保险合同保险理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