鸟的天堂教案一

2023-01-1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鸟的天堂教案一》,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第1篇:鸟的天堂教案一

一花一世界 一语一天堂

摘 要:教师的教学语言贯穿整个课堂,教师的教学评价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决定着课堂教学的走向,影响着教学效果。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掌握评价的艺术性和科学性,以学生为本,用激励性语言美化课堂,给课堂注入活力,激发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以充分的肯定、鼓励和赞扬,使学生在心理上获得自新、自信和成功的体验,发挥课堂用语的激励、指导、启迪作用,使学生的学习活动处于“积极学习—激励评价—进一步积极学习”的良好循环中。教师要追求课堂评价的新境界,更好地关注学生的个性和健全人格,使课堂激励性评价用语更有效地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语文课堂;教学语言;评价;激励;指导;启发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发展与层层深入,教师的评价观念、使用的评价方法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评价在课堂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重要。教师一句充满关爱、情感的评价可能使学生如沐春风,扬起学生求知的风帆,相反,一句不妥当的课堂评价也许就能浇灭学生学习的热情,扼杀学生的好奇心,甚至影响学生的人生。佛日: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意思是说从一朵花当中能看出一个世界来,从一片叶子中能想象出整株菩提树来。如果把上面的禅语应用到我们的课堂评价与课堂效果的关系上来,那又何尝不是“一花一世界,一语一天堂”呢。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对学生日常的语文学习表现,应以鼓励、表扬等积极的评价为主,采用激励性的评语,尽量从正面加以引导,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老师在课堂中的激励性的课堂用语,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适时使用一些激励性的语言,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活跃课堂气氛,甚至会影响他们的态度和行为。

从多年的语文课堂教学实践中,我认为,课堂评价用语要摒弃流于形式的泡沫评价,教师的课堂评价不能简单的局限于学生回答问题的对与错、是与非的评判上,要对学生的学习方法、学习过程、学习习惯、思维发展等起到培养和引领的作用。更为重要的是通过教师的评价使学生懂得欣赏别人,并从中得到启发,使全体学生努力有方向、学习有榜样。那么,教师如何运用好课堂激励性评价语言,激发学生热情,提高学生课堂学习效率,焕发出课堂的生命力呢?下面,我就语文课堂上教师的激励性评价用语谈谈我的看法。

我认为,教师使用激励性课堂评价用语时要把握好以下几点:

一、热切的激励性

一般来说,教师的课堂评价用语要以激励为主。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励。”在语文教学中运用恰当的激励性评价,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还可以增强自信心、荣誉感和自豪感。对优秀生,赞誉激励;对中等生,肯定激励;对后进生,宽容激励。课堂教学中教师准确、生动的评价用语,适当、及时的鼓励性评价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语文课堂教学中,老师们都积极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正因如此,教师的激励性评价就显得尤为重要。清代教育家吴昊先生说:“教子十过,不如奖子一长。”花费很长时间和精力去批评学生,不如用心去发现其优点,并且去鼓励他,让学生体验成功的滋味。教师要善于从反馈学生的信息中,敏锐地捕捉到其中的闪光点,并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把爱的阳光洒向那些易被遗忘的角落,使他们在引导激励下看到自己的能力和进步,从而增强学习信心,充分相信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适当的加以帮助,给学生做后盾,给学生以信心。老师运用“低起点、小台阶”的方法,如:我在教育后进生效果不佳时,想了一条“妙计”:让每个学生用纸写下其他同学的优点,然后,再把每个学生的优点集中起来,抄在小卡片上,分发给他们。学生们看到“优点单”上自己的优点,一个个惊喜万分。这张并不起眼的小卡片让优秀生的优点更加突出,使他们更加自信,同时也使那些有这样或那样缺点的后进生看到了自己的优点,增加了自信,形成自己头脑的兴奋,唤起他们的学习激情。

二、诚挚的情感性

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以自身的激情引导学生,用充满智慧、幽默感的语言启发学生去感受、领悟、欣赏课文的全部内涵。教师的课堂评价语言直接影响着学生知识技能的掌握和思想感情的发展。在评价过程中,要注意融注情感教育,做到心诚意切,对学生高度负责。评价恰当,不但使学生获得精神上的支持,也可获得感情上的满足,所以就要求教师了解学生、观察学生、分析学生,实事求是地肯定他的优点。用饱含深情的激励性评价语言,能深化学生的情感体验。“亲其师而信其道”,教学中只要老师对学生怀着一种积极的希望之情,就会加深师生之间的情感,学生会比原来做得更好。

这样深情的语言,这样走进学生心灵的评价,会给学生留下极其深刻的印象,不仅让他们在课堂上情感充沛,而且可能影响他们未来的生活。有人说生成知识容易,生成情感难,如果我们注意课堂评价中的每一句话,抓住生成情感的每一个契机,生成情感恐怕也不是什么难事。

三、精当的指导性

在课堂教学中,对于学生反馈的信息,教师要善于扮演“公正法官”的角色,及时给予精辟恰当的“判决”,从而使学生能对自己的学习效果和能力有一个科学的正确估计,并进而明确不足,找出努力的方向。

低年级的一位老师在上课:“这个词谁来读?”当这位小男生亮着嗓门读完后。教师可这样评价:“他字音都读对了,而且声音还特响亮!我们应该向他学习!”这样以来,回答问题的孩子知道因为自己发音正确而且声音响亮受到了表扬,今后他或许会继续发扬优点;而听课的孩子呢,他知道刚才这位同学因为读得正确而且声音响亮受到了表扬,他要想得到老师和同学们的肯定和表扬,他一定也会努力这样去做。这样以来,全体同学学有榜样,努力有方向。

高年级的激励性评价要能指导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这种评价既是对能使用良好学习方法解决问题,并能正确回答问题同学的肯定;也是向全体同学提示学习方法的一种途径。如我在教学《学弈》时,因为这是一篇文言文,好多学生理解起来有困难,可一个学生通过看插图,联系上下文理解了课文大意,当时我的评价是这样的:“你真了不起,第一次学习文言文就找到这样的方法,我觉得你是学习文言文的专家,能不能将你的方法告诉同学们?”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就这样在评价中有效地传给了全班同学。经常采用这样的评价,能很好地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对于学生学会学习将产生积极的影响。

四、强烈的启迪性

有特色的课堂评价语言富有启发性,犹如开启智慧的钥匙,促使学生开动脑筋,积极思考,探求解决疑难的途径。教师的评价语言要像酶一样,能活化学生的知识,启发学生的思考、思考、再思考,对学生就会有吸引力。教师要巧妙机智的激励性评价语言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教师要善于运用自己巧妙、机智的语言来纠正、鼓励学生的回答,并注意情绪导向。如“今天你的表现真出色,只是说得还不够全面,请其他同学帮你补充,好吗?”“再想想,还可以怎么理解?”“你能进一步对你的回答作出解释吗?”这种以商量的口吻连串追问式评价语言,可引导学生向较高的思维层次递进,使学生能更深刻地对文本进行揣摩分析,由此将教学内容引向深处,使整个课堂显示出融洽和谐的氛围,提升课堂教学的层次和质量。学生的理解有时可能不十分准确、全面,这时教师就要以充满爱心、饱含智慧的话语加以引导,这样既能保护学生的自尊心与学习的积极性,又能促进学生深入思考,更有效地参与学习。

总之,语文教学的激励是对真情的唤醒,对言行的肯定,对精神的诱导,有效的课堂需要精彩的激励评价语言作支撑。激励性的言语似一滴滴露珠,能滋润学生渴望赏识的心田;如一座桥梁,可通向学生盼望启迪的心灵;更像一盏明灯,指引学生循着光明不断奋进;激励性的言语是学生的阳光,是课堂的生命,激励性评价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和主动参与的积极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准确、客观、具体的教师语言,能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激发学生的创造力。教师适时、适度的课堂点评,富有情感、精练的激励语言,会在学生的心中激起感情的涟漪,让他们得到心理上的满足,一句充满关爱、情感的评价可能帮学生树立起自信,这真是“一花一世界,一语一天堂”啊!愿我们的教师不断积累和创新课堂评价用语,愿我们的学生在评价中全面发展、享受成长,愿我们的语文课堂评价能精彩纷呈,充满生命的涌动,愿我们的小学语文课堂百花齐放,结出丰硕之果!

参考文献:

[1]教学月刊.小学版,2008年第11期

[2]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

[3]信息教研周刊.011年第14期.作者:丁翠花

[4]课堂教学技能.福建教育出版社,2008年第3期.作者:王晞

[5]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评价方式初探.专题,2011作者:林纪联.

[6]启迪与智慧.教育版2012年第6期《新课程下的课堂学习评价》.作者:施淑芳

[7]《语文课堂教学中使用激励性语言的方法》2013年1月.作者:肖淑芬

作者:莫华

第2篇:“教案”是怎么一回事?

摘要:教案原是学校中每个教师日常工作相关的事情。如今在教师中,由于价值观念的变化,对于教案的观感和尝试,便出现分歧。为了区分其中何为正常现象,何为混乱现象,便有必要从教案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入手加以分辨。

关键词:教案 零教案

按照常规,教师备课必须写教案。一般学校在教务管理中还定期或不定期检查教案。

教案原是学科课程中派生的备课方式,如今随着课程改革的兴起和教师自主意识的觉醒,针对传统课程中重教轻学的倾向,有些教师不仅尝试改变以往那种教案的样式,提出关于教案的新设想和新样式,而且就连教案的存废也成为争议的话题。如此教案现象,不免在教师中引起困惑。如要加以澄清,还得从“教案”的由来说起。

一、教案的由来

19世纪中叶,随着赫尔巴特学派的兴起和普通教学法研究的进展,在备课中逐渐发生教案问题。

现在尚可见到的教案有:如19世纪70-80年代,美国奥斯韦戈学校校长谢尔登,倡导按照裴斯泰洛齐“符合心智演化秩序的教学原理”改进教学。他在《初等学校教学手册》,列入关于“贝壳和它们的共生”一课的大纲,[1]便是教案的先例。19世纪与20世纪之交,美国学者多德于1906年在《赫尔巴特教学原则引论》一书中,收入按照“教学形式阶段”编制的《数理地理学》课文的教案。[2]

清末民初,我国在西学东渐过程中,清政府学部曾于1905年颁发的《教案规程》为我国仅有的教案规程。毛泽东于1917年在湖南省第一师范学校附属小学实习时撰写的《国文教学案》,如今尚存。[3]从中可知当时教案的样式。

中华书局于1928年出版的《中国教育辞典》中,把“教案”解为“教师每次上课前所编定之教授顺序也。如教授目的、教授材料、教授步骤、教授用具、教授时间皆详解在内”;商务印书馆于1930年出版的《教育大辞书》,在“教案”辞目中解为“学校所编教科教授之次序。如课程表、教授纲目等,均为教案。”此解望文生义,名不副实。

其实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美国进步教育已经压倒了赫尔巴特学派的风头。加之民国时期中小学教师课业负担甚重,故当时一般并不强求教师编写教案。

在我国,大致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在“以俄为师”的潮流中,才把“教案”列为常规。当时教案的样本是,1953年北京师范大学学生在北京市第六女子中学实习时,在俄国专家普希金指导下的《红领巾》课文教案方案[4]和1955年上海中学顾巧英在杰普利茨卡娅指导下的生物学教案。[5]两者均名躁一时。

虽然“以俄为师”转瞬即逝,而教案作为正规学校的常规,至少作为对新任职教师的要求,倒沿袭下来。

二、 教案的缘由

教案原是从学科课程中派生出来的备课方式。它涉及教师对教科书中课文的理解和每节课的合理安排。旨在使教师(尤其是新任课的教师)胸有成竹地上课。通过课业的合理安排,便于教与学之间的沟通,并使教务行政从中考察教学及教师的教学水平。在教师学历不高、教学经验不足和教学参考资料不多的情况下,这种备课方式,有助于保持教学的合格水平,也是教师在职培训的一种选择。

为什么这么说呢?

1.任课教师即使对教科书中知识的理解无误,教师的知识却未必能使学生了解与领会,学生能否因此而对学科知识发生兴趣与求知欲望,也值得去考虑。这些正是撰写教案过程中所要解决的问题。

2.任课教师如果对每一节课教与学的安排都考虑一番,未免太费功夫。其实设置教案的前提,是在教师培养与训练中,使教师初步掌握普通教学法和分科教学法,从中大致了解教材的类别(如知识-思考类教材、价值-欣赏类教材和技能-发表类教材)、课的类型(如新授课、练习课、复习课、参观访问课等)、每种课合理安排的程序,等等。编写教案也是教师在实践中学习和运用教学法的方式。经过反复练习,编写教案也就并非难事。

不过,我国一般教师不一定熟悉教与学程序设计的理论基础。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前,通常由教学研究机构或学校行政,印制教案表格,教师备课时,照样填空,以致教案难免流于形式。

20世纪90年代以后,由于各种各样教学辅导材料大量问世。其中包括配套的现成教案。加之现成的教案在互联网上大量转载,广为流传,遂使抄写教案成为教师的累赘。于是,教案的存废也就成为争议的话题。

三、 现今的“教案现象”

现今的“教案现象”大致如下:

1.以个人经验为依据的教案

一般教师在教案中虽有教学程序的安排,因大都根据个人经验作出判断,或出于对别人安排的仿效。在此情况下,有些学校尝试“一课多教“。即在众多平行班中,不同教师同时教同一课文,相互听课,取长补短。问题是因既无教学法依据,又无大致统一的教案章法,故对同一课文的教学目的、教材内容、教学程序安排的不同看法,难以作出理性的判断。已致相互之间对这种以个人经验为依据的不同教案,也只能凭个人经验作出选择。

2.学的程序与教的程序同步的教案.

最近若干年来,由于越来越从对如何教的关注转向如何“教学生学“,于是出现一种“教与学同步”的教案。其中有些教案甚至把学生可能做出的答案也列入教案。此类教案虽然中看,因加重教师负担,故未必中用。

3.以“学案”取代“教案”

在关于“教案”问题的讨论中,只闻“学案”一说,未见样本。

其实,“学案”同“教案”不是一回事。教案原是从学科课程中衍生出来的备课方式。学科课程以教材为依据,教案是教师运用教学法的原则、规则使教材便于为学生所掌握,成为学生的教养。如此设想虽然合理,然而事实上不仅使系统的学科知识转化为学生教养并非易事,而且传统的学科课程本身容易发生学与用脱节的倾向。于是从19世纪与20世纪之交开始,便有欧洲“新学校”、美国“进步教育”的兴起。这些所谓“新教育”,在“儿童中心主义”或“社会核心问题”课程实施中,形成有别于学科课程的“活动课程”。其实施方案虽称得上名副其实的“学案”,然而实践已经证明,“活动课程”代替不了“学科课程”。“学案”也就代替不了“教案”。

4.所谓“零教案”

关于“零教案”,有两种解说:一说“无纸教案”。意思是把课业安排编入电脑;一说把课业安排存入自己脑中。都美其名曰:“我的教学我做主”,其实是拒斥教务行政检查教案的托辞。

问题在于教学为公共事业,对学生的影响关系甚大,教师对学生成长做得了“主”么?如果任凭教师自作主张,岂不是无法无天?

四、 如今质疑“教案”的缘由

诸如此类“教案现象“的发生,实不足为怪。

1.教师传授的知识,原本是为了使其转化为学生的教养,故在备课中把不同学生接纳与领会如此知识的实际情况考虑在内,实在情理之中。

2.教学原理本是一定的教师面对一定的学生在特殊的情境中授业之事。谁执教,谁负责。虽然教师未必做得了这个“主”,而“我的教学我做主”倒也不失为教师自主意识觉醒的征兆。

3.由于现今教师大都对“教案”的本义和由来、学科课程“教案”与活动课程方案的区别,未必了解,又被流于形式的教案常规所困扰,以致发生对教案的质疑,实属在所难免。

在如今有些教育专家眼中,“教案”也许不过是区区小事。其实它却同每个教师的日常事务相关。若论教案的改进或存废,恐怕还得在明白教案究竟是怎么一回事以后再说。

参考文献:

[1]原载谢尔登《初等学校教学手册》,转引自克拉里:《现代教育的基础》(1971),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系外国教育研究室1972年未刊译稿,译文载于陈桂生《课程实话》,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166-167页.

[2]陈桂生.课程实话[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169-171.

[3]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共湖南省委《毛泽东早期文稿》编写组.毛泽东早期文稿[M].湖南:湖南出版社,1990:92-93.

[4]叶苍岑.从《红领巾》的教学谈到语文教学改革问题.人民教育.1953(7).

[5]瞿葆奎等.顾巧英在植物学、动物学课——课堂教学记录[M].上海:上海新知识出版社,1956.

(陈桂生,华东师范大学教与学教授,200062)

责任编辑:颜莹

作者:陈桂生

第3篇:鸟的天堂第一课时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1、读通课文,认读生字词,整体感知文章主要内容。

2、理清课文脉络,初步体会作者两次去“鸟的天堂”看到的不同。

3、通过朗读,想象,同作者一起感受第一次去“鸟的天堂”时的心情。

〖教学重点

读通课文,认读生字词,整体感知文章主要内容,理清课文脉络。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质疑激趣

1、板书:

鸟的天堂

学生齐读题,再个别读题。

说一说:

你是带着怎样的心情读这个课题的,为什么?

(学生的回答可能是:带着愉悦的心情读课题。因为天堂里很美,小鸟生活在天堂里很幸福……)

2、通过课前自学收获,用自己的话简单描述天堂的美或是小鸟的幸福生活。

3、个别质疑,相机引出下环节。

读了这个课题,你有什么疑问吗?

二、读课文 整体感知

1、读通课文,读完后,针对疑惑同桌讨论,能解决的问题同学间解决。

2、建议由几名同学读课文。

(学生自由表达自己的想法,意见可以多样。最后共同确定,因为作者两次去了“鸟的天堂”,所以由两位同学分别朗读课文。 )

3、带问题,听朗读:

⑴ 同学读的句子是否通顺,每个字的字音是否标准。

⑵ 作者两次去“鸟的天堂”所见所闻有何不同?

4、生字词巩固,针对问题,重点指导。如:

“枝干”“不可计数”“应接不暇”“拨”等。

5、解决问题:

第一次:

我和朋友们第一次经过“鸟的天堂”时看到了“鸟的天堂”──大榕树。

第二次:

第二天早晨,“我”和朋友们再次经过“鸟的天堂”时看到了“鸟的天堂”里的居民──鸟儿的活动情景。

〖板书设计

第4篇:鸟的天堂教学反思一:

《鸟的天堂》一课,脉络清晰,记叙了作者两次去“鸟的天堂”看到的不同景象,分别描述了傍晚静态的大榕树和第二天早晨群鸟活动的情景。宽阔清澈的河流,充满生机的大榕树,活泼可爱的小鸟,构成了一幅高雅清幽的风景画。教学这样的课文,就是要通过朗读进入文字所描绘的意境,边读边想象,在头脑中形成画面。教学中我就重点引导学生想象“鸟的天堂”的美丽景象,没想到想象不仅产生了丰富的画面,还产生了我所没想到的。

一、在想象中丰富画面

学习课文时,我以作者的心情为线索组织教学。在第一部分,学生不难体会作者惊讶、赞叹的心情。我先让孩子们找到形容树的词句体会,想想作者为什么会如此惊讶,重点放在课文的第八自然段──描写树的部分。这一段话语句非常生动:榕树正在茂盛的时期,好像把它的全部生命力展示给我们看。那么多的绿叶,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不留一点缝隙。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这美丽的南国的树。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我让学生说说自己的体会,也许是文字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还是很远,除了感受到一些美丽与生机之外,似乎没有深深地打动他们。或许是心还没有沉静下来,所以很难感受到作者这份在宁静中的美吧。

一直以为看景读景,是非要带着这颗善感宁静的心才能品味到其中的美丽的。为了能给学生营造气氛,我让学生闭上眼睛,然后,我开始动情地朗读这一段话,慢慢地,孩子们的脸上有了一丝沉醉的气息,好像已渐入佳境。当我读完课文,他们开始踊跃地描述自己眼前出现的画面:

生1:我看到一棵很大很大的榕树,像一片森林,树叶碧绿碧绿的,把河水都映绿了。

生2:我看到大榕树的叶子非常光滑,像涂了蜡一样,反射着那翠绿的颜色,刺得我们眼睛都有睁不开。

生3:我看到一树碧绿的叶子,树叶微微地颤动着,好像榕树正在悄悄长大。

生4……

听着孩子们的描述,我心中窃喜,看来这一招还真管用。记得以前学习这种画面感很强的文章,也常用这种方法,而且屡试不爽。当孩子们全身心地投入到作者所描绘的文字时,才能让想象插上翅膀,调动已有的经验与积累,与作者的文字衔接起来,填充认知上的一些空白,让画面变得丰富生动。

二、我所没想到的

第一部分的教学取得成功,于是教学第二部分时我又故伎重演,引导学生想象榕树周围千鸟竞飞、百鸟齐鸣的景象。我先用优美的语言描绘晨光中的大榕树,“……那翠绿的颜色,更加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突然,静寂的树林中起了一声鸟叫……”这一次学生更加踊跃,他们迫不及待地向我述说出现在自己眼前的画面:

生1:我看到许多鸟在我周围飞,它们挡住了我的视线,我的眼睛里除了鸟再也看不到别的。

生2:鸟太多了有的甚至停在我的头上、落在我的肩上。

生3:我仿佛看到了一场精彩的联欢会,最先飞出来的是报幕的主持人,然后鸟儿们依次出场,纷纷登台表演节目。

我忍不住为学生丰富的想象叫好,这时一个学生站起来说:“我看到鸟飞出来拉屎。”哄的一下,教室里炸开了锅,刚才还沉浸在联欢会中的同学们一齐哄堂大笑起来。联欢会上出现了不和谐音符,我不由得火冒三丈,正准备发火忽然想到《富饶的西沙群岛》一课,于是待学生稍稍安静我便问他们:“还记得《富饶的西沙群岛》这一课吗?可别小看这些鸟粪,这可是宝贵的肥料,正是靠这些肥料提供养分,榕树才能有旺盛的生命力才能长这么大,长么茂盛。大榕树为鸟提供舒适、快乐的生活环境,大榕树成了鸟的天堂;鸟在榕树上生活,也为榕树提供肥料。鸟离不开树,树也离不开鸟,大自然的和谐美好使巴金爷爷不由得赞叹“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听了这番话刚才还嘻嘻哈哈的同学们一下子安静下来,我也轻轻地吁了口气。

课后,回顾这节课,有一点值得肯定那就是:让学生沉静下来,潜心阅读,全身心地投入到作者所描绘的文字中,展开想象的翅膀,形成丰富的画面,这样才算读出真味。但是同样的想象却产生不同的结果,那是因为课堂是动态的随时有新的内容生成,教师对课堂中的生成预设不够。不过就算是这样,学生出现了意想不到,甚至奇怪荒谬的答案,教师也不能发火,而要多站在学生的角度想一想,只有师生和谐

鸟的天堂教学反思二:

今天上了《鸟的天堂》第二课时,从准备到试教再到正式上课花了五天时间,教案也几易其稿,回顾这几天的点滴,收获颇多。

《鸟的天堂》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文章,巴金先生为我们描绘了人与自然的美好与和谐。要让学生了解文章的内容不难,难的是让他们真切地体会到作者笔下的这种树与鸟、人与鸟、人与树的和谐之美。一开始我在教案中这样设计:在学习榕树这部分的时候,先让学生找到作者发自内心的赞美的话——“这美丽的南国的树!”然后围绕这句话去找能够表现榕树美的句子,通过反复的朗读,体会到榕树的美,鸟儿能够在这样美的“天堂”里学习是多么快乐;学习鸟的部分时,先抓“热闹”一词,围绕这个词展开。还安排了一个句式训练和拓展训练——写一写小画眉的感受。

第一次试教,效果不好。特别是学习到描写鸟的部分时,由于之前我点了“热闹”,学生的思维受到了限制,在写小画眉的感受时,只能写到感谢人们,而没能想到树。作为引领者,没能引导好,学生的感受只能停留在浅层次上。第二次试教,学习鸟的部分时,改变了方法,还是采用围绕作者发的感叹——“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展开。这样学生的思维没有受到限制,在谈自己的体会时有一个学生一下子就说到了树与鸟、人与树以及人与鸟之间的关系。

鸟的天堂教学反思三:

《鸟的天堂》是著名作家巴金的佳作。课文描写了两次到鸟的天堂看到的景象榕枝繁叶茂,众写欢乐歌唱。作者巴金以朴实优美的语言赞颂了这自然景观。首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运用网络这个信息渠获取资料、运用资料,提升学生学习的兴趣。时代飞速发展,信息技术冲击着我们的生活。教学要创新,首先要紧随时代步伐。在学习课文时,学生不仅渴望了解作者,更想身临其境去看一看那榕树、那鸟。网络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为课堂教学插上了翅膀,学生的实践能力、想象能力、创造能力得以不断激发。其次,课文课程不仅要注重基础知识的传授,同时也应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及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的影响。

教学过程实际上是师生情感交流和碰撞的过程。教师应尊重学生独特的体验。语文课上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课文本身就有语言形式上的美,并从中可以展开想象,感悟作者美好的感情,并结合生活实践受到没的感染,培养了审美的情趣。这节课中学生感受到了动物间以及人与自然间的和谐统一的美,感受了巴金饱满的情感,培养了发现美、感受美的乐趣。使学生实现了一次人文精神。教学中将学生引入了物我同一的境界。我既是树,你既是鸟,树鸟相互欣赏,形成整体。最后,在课堂中倡导学生充分朗读,自主体会,独立创作,力求体现主动参与,合作互动的教学境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但由于教学时间调空不当,致使学生在读文时读得不够充分,后面的自主感悟、换位整合没有充分展开,使学生未能淋漓尽致的表达自己的感受。今后,我应倍加努力钻研、探索、提高自身素养。

鸟的天堂教学反思四:

本文是巴金的作品,“鸟的天堂”指的是一株500多年树齡的古榕树,位于广东省新会市南部马村天河的一座小岛上。榕树的树冠大得出奇,笼罩着18设亩左右的河面,独树成林。乘小艇从近处看,枝藤交错,犹如一座森林,从远处看,就成了浮在水面的绿洲,景色奇特迷人。大树上栖息着成千上万只各种各样的鸟,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白鹤和灰麻鹤。1933年,巴金到新会访友路过此处,写下了脍炙人口的《鸟的天堂》由此而美名传扬。

这么美的文章,“读”就是破文的途径,巴金深情地向人们展示了自然界的美好,在教学时,我注重了激发学生主动探穵学习的意识,让他们说自己所知,诉自己所悟。第一节课,我没有运用其他教学手段,直接领读了三遍。学生读书的兴致很高,学生通过读被大榕树的美丽所感染,被众鸟纷飞的热闹场面所吸引,学习效果较为理想,简单朴实的语文教学方式“不同形式的读”使课堂成了真正的语文课堂 ——读书的课堂。通过朗朗的读书声,课堂活了,学生思维活了,学习的知识也自然活了,学生在“读”中获得知识,这种知识是扎实的,因为本文本身就用语平实,读来优美动人,从学生作业上看,还是不错的。

在教学中,本人也着重在阅读、写作方法等方面作了些伏笔。

一 走进文本背景与主题。

“天堂”某些宗教指人死后灵魂居住的极乐世界,常用来比喻幸福美好的生活环境。“鸟的天堂”文中指大榕树。我国南方的大榕树适合于鸟儿生活,称得上是鸟儿的“乐园”。本文记叙了著名作家巴金和朋友两次经过“鸟的天堂”时所见到的景色。吸引激发孩子们将目光投向鸟的天堂,一起欣赏美丽的南国风光,感受大自然的生命力,也生动地描写了傍晚静态的大榕树和早晨群鸟活动的场景,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朗吉弩斯说:“美的文词就是思想的光辉。”带着这种思想去感悟心语。如“一棵榕树一片林,鸟在林中当主人。”“走进鸟 的天堂,那美丽迷人的南国风光扑面而来,满眼蓬勃的绿意,生机无限;满树欢乐的鸟儿,纵情歌唱。”这树与鸟,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令人怦然心动。愿我们所有的人都能将这份美好珍藏在心底,热爱自然,亲近自然,热爱生命,珍惜生命。

二 提炼写法,阅读妙笔

本文抓住了“点面结合描写景物的方法”“点面结合的描写是写景文章的常用方法。”本文作者就能巧妙地运用这一方法。如,作者在描写群鸟活动的场景时,运用了两个“到处”和三个“有的”对群鸟活动的情景进行了总体的描述,让读者有一个整体感受,这就是对“面”的描写。在此基础上,作者重点描写了一只画眉鸟,把它的姿态与叫声刻画得生动逼真,这就是对“点”的描写。那么,怎样才能在写景时做到点面结合呢?如:写柳树,首先对柳树在四季的变化上都有不同美的感觉。春天的柳树“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夏天的柳树“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这可以说,是对柳树总体的描述,也就是“面”的描写,这样的例子学生已掌握了不少“美丽的校园”“秋天的田野”“家乡的小河……”

要能掌握这点,那就必须在仔细观察的基础上,对景物的总体进行描写,然后抓住代表性的景物进行细致刻画。这样,笔下的景物才能既有整体感,又有细腻、生动。如:描写秋天的果园,首先要将果园在秋季里硕果累累,香气四溢,色彩浓郁的景色加以概括描绘,给人一种整体感受,然后抓住重点进行细致描写,这样就做到了点与面的有机结合。

三 在语言中读作者

任何一篇文章在读的时候都应该不放一难,鼓励学生在阅读文章时,一般要抓住作者的思想感情,但小学生常常又抓不住,这是为什么呢?不是学生阅读能力欠缺,主要是作者思想感情不是直白地写在纸上,而是包含在具体的语言文字当中。比如,“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这一句不仅仅是在写叶子的翠绿,明亮,更蕴含着对绿叶伟大生命力的赞美之情。再如“朋友说这里是‘鸟的天堂’有许多鸟在这树上做巢,农民不许人去捉它们。”在读该句时,不但要读出农民对鸟的保护,还要体会到作者对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赞美,因此,在读文章时,一定要透过语言文字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四 综合学习与反馈

鼓励学生积累有关写鸟的诗句。(略)

上完本课还是有收获的,同时我也反思了,用魏先生的话来讲:一个老师,要紧的不是忙着用某种教法去否定另一种教法,而是要像蜜蜂一样,在教法的百花园中到处采集于自己有用的花粉,回来以后酿造自己课堂教学的蜜。

鸟的天堂教学反思五:

巴金的《鸟的天堂》是一篇脍炙人口的文章.课文描写了两次到鸟的天堂看到的景象:榕树枝繁叶茂,众鸟欢乐歌唱.文中描写动静结合,韵味十足,遣词造句精妙,表达感情细腻.这篇文章文质兼美,作者深情地向人们展示了自然界的美好:以朴实优美的语言赞颂了这自然景观.在这篇课文的教学中,我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用几个关键性的问题带起整篇课文的学习。首先,在课文的整体感知阶段,要求带着问题默读课文:作者和他朋友几次去了鸟的天堂?每次看到什么不同的景象?为什么?学生通过默读,通过思考,通过讨论和交流,在老师的引导下,解决以上的问题。当以上的问题解决后,文章的结构和脉络基本上就已经清晰了。另外,在整体感知过程中,我还穿插对意义段的教学,由于学生是通过自主思考和讨论得出以上问题的答案,所以,在尝试提问学生关于分意义段的问题的时候,学生都能够正确地回答。第二,在突破课文重点和难点的过程中,我也采取了提出主要问题,层层深入的方法。根据课后练习,提出问题:我有一些问题想提出来和大家讨论。如,课文里五次提到鸟的天堂,为什么有的加了引号,有的没有加呢?先让同学们讨论“鸟的天堂”和鸟的天堂的区别,再引出“鸟的天堂”(大榕树)之所以成为鸟的天堂的原因。从课文里面找出能体现大榕树的特征的相关语句,并通过感情朗读、讲解等方式,发现和感悟大榕树的特点;另外,在“鸟的天堂”里生活的小鸟有什么特点呢?我也通过让学生自主发现,自由发表意见,自由说出理由来想象鸟儿在“鸟的天堂”里生活的快乐和自由。最后,让学生说感想,说说他们对“鸟的天堂”的感想,提出问题:如果你有机会去“鸟的天堂”旅行,你会怎么做?通过对问题的讨论和回答,再次感受“鸟的天堂”的美。

总的说来,这篇课文的教学上,我能够尝试放手让学生自主发现,因为自己发现的东西才是自己的,内化的,而从课后提问和课后习题的反馈情况来看,这种方法是十分有用的,学生真正学到属于他们自己的知识,不是被硬塞进去的。

第5篇:一百分作文《仿写鸟的天堂》

鸟的天堂

各位游客,欢迎来到鸟的天堂,我以小导游的身份带你去观看鸟的天堂。

鸟的天堂位于广东省江门市新会城区以南10公里的天马村的天马河。岛上有一株500年历史的奇特大榕树。听说500年前,村里闹旱灾,村民们修建天马河。村民们含着泪水,挖了一个土墩,插了一根榕树枝用来急船。想不到第二年,这根榕树枝长出了绿芽儿, 由于 水份充足,这根榕树枝不断地长大,这一根榕树长成一片榕树林。近看原始森林,远看像一片绿洲,真是南国奇观!榕树的气根纵横交错,一片片都是那么的翠绿,树干像肌肉男的手臂一样那么粗。 在这树丛中,也有将尽四十多只小鸟,种类有最引人注目

的农鹤、炎麻雀(既夜鹭,俗称诊游鸟)、鸳鸯、白头翁、千顶鹤、鸽子。

我们准备开船去鸟的天堂,我们解开绳子,我用船桨划水,慢慢地向鸟的天堂随风而去。我们的船到岸了,我拍了几只小画眉的照片,我们在大树下和小画眉合了影就回去了。

这个鸟的天堂真美,游客们你们玩得很开心吗?

第6篇:《鸟的天堂》教案

3、鸟的天堂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2.初读课文,理清文章的脉络。 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生字卡片。

2.有关榕树的资料、图片、作者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课题导入,激发兴趣。

1.齐读课题。看到这个题目,你有什么想法?(鸟栖息的地方,鸟的乐园、有很多鸟……发挥学生想象。)

2.这个鸟的天堂在哪儿?你知道吗?(一棵大榕树)

3.介绍资料:这棵大榕树在哪儿?结合你课前查找的资料能给大家介绍一下吗?(这棵大榕树在广东省新会县的天马河上,已有五百多年的历史了,每年都长出许多气根,从树枝上倒挂下来,钻进土里,过些日子又长出新的枝干来。这样不断生长,它已长成了榕树林,占地达16亩。被当地人称为“神树”。“天堂中的乐园”。又因为上面栖息着许多鸟,被人们称为“鸟的天堂”。)

4.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跟随巴金爷爷去看一看那棵独特的大榕树。

二、自由读课文,掌握生字新词。

1.指名读文,读准字音。

投影出示练习:选择带点字的正确读音。

2.自学生字,掌握字形。

重点指导:

梢:形声字,与“稍、捎”区分。

暇:左边是“日”,注意与“瑕”区分。

3.画出不理解的词语。借助工具书解决。

灿烂:光彩鲜明耀眼。

陆续:前前后后,时断时续。

展示:明显地表现出来。

留恋:舍不得离开。

不可计数:没有办法来计算,形容数量很多。

应接不暇:形容人或事情很多,接待、应付不过来。暇:空间。文中指鸟太多,看不过来。

三、理清文章的脉络。

1.默读课文,思考:巴金爷爷几次经过鸟的天堂?看到的景象有什么不同?

2.汇报交流。

学生甲:作者两次经过鸟的天堂,第一次看到的是大榕树,第二次看到了许多鸟。

学生乙:课文5—9自然段写的是作者第一次经过鸟的天堂时的情景,10—13自然段写的是第二次经过时所见到的情景。

3.理清课文的脉络。

(1)作者是按游览的顺序写的。可以分为几个部分?

(2)学生汇报:

课文可以分为四个部分。

(1—4)作者和朋友划船出去游玩。

(5—9)第一次经过鸟的天堂见到的景象。

(10—13)第二次经过鸟的天堂见到的景象。

(14)作者对“鸟的天堂”的留恋和赞美。

四、分小组合作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大榕树的奇特和美丽,众鸟纷飞的景象。

2.学习作者动静结合的描写方法。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喜欢的段落。

教学过程:

一、整体感知

1.导入:请同学们先听一段乐曲,听后说一说你有什么感受?(播放《百鸟朝凤》录音带。鸟很多,鸟的天堂——板书。)

2.这节课,我们就和巴金爷爷一起去广东新会县天马河上一个被人们称作“鸟的天堂”的地方去看一看,巴金爷爷两次去鸟的天堂,看到的景象截然不同,第一次看到的是(学生接:大榕树),第二次看到的是(学生接:鸟)

3.请同学们选择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快速阅读课文,体会一下榕树给你什么感受?鸟儿又给你什么感受?

(榕树——大、茂盛;鸟——多、欢快)

二、重点感悟。体会榕树的奇特美和群鸟纷飞时的壮观景象。

(一)请同学们选择你喜欢的部分,抓住重点词句深入体会,体会后放出声音有感情地朗读出来。用朗读的形式加以汇报。

(二)汇报交流。

大榕树:

1. 大

2. 学生甲:有机会看清它的真面目,真是一株树,枝干的数目不可计数。

3、(1)汇报读,其他同学听读:哪儿读得好?为什么?你听出了什么?从哪儿听出来的?(从不可计数体会出枝干数目很多,说明树很大。)

(2)重点体会“真”字。

两个“真”有什么不同呢?听老师读,体会一下。

出示投影:

学生体会出:第一个“真”意思是本来的,实际的。第二个“真”指的是确确实实。应读出惊叹的语气。

学生乙:枝上又生根,有许多根直垂到地上,伸进泥土里。

(3)重点体会“又”字。指树根很多。

出示图片:谁来指一指哪些是气根?(体会根上生枝,枝上又生根,独木成林的景观。)

学生丙:一部分树枝垂到水面,从远处看,就像一棵大树卧在水面上。

(4)体会“卧”字。(树占地面积大。)

(5)这株大榕树占地面积有多大呢?谁查找到了这方面的资料?(学生答:一万多平方米。)

(6)课下大家丈量了操场和教室的面积,大家计算一下:合几个操场?几个教室?(结合具体情况请学生作答。)

(7)经过换算,你有什么感受?(简直太大了。)

2.茂盛。指名读句,谈体会。

学生甲:那么多的绿叶,一簇堆在另一簇的上面,不留一点缝隙。(不留一点缝隙,说明树叶多。)

(1)重点体会“堆”。请同学们演示,说明叶多而密。

学生乙: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树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

(2)重点体会“颤动”。

(3)同学演示,体现微微地动态。

(从中我们体会到榕树的生命力非常茂盛。)

学生丙:从对大榕树特点的描述中,我们看出作者不禁在内心深处发出感叹:这美丽的南国的树。

3.看录像:榕树的大与茂盛。

4.请学生反复朗读这部分内容,突出重点词句,体会榕树的特点,在读中表达出自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与感受。

5.请学生画板画,体现榕树大而茂盛的特点。

1.播放课件录相:“群鸟纷飞”的场面。使学生形象地感受这部分的动态美的描写。

2.导语,让我们走进课文,欣赏热闹的场面。请你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课文,尽情地感受这部分所描绘的美。

3.再次默读课文,思考:从哪些重点语句中能够体会出这里的鸟儿多?

4.学生汇报。 学生甲:我们继续拍掌,树上就变得热闹了,到处是鸟声,到处是鸟影。

两个“到处”说明鸟很多。

学生乙:我注意地看着,眼睛应接不暇,看清楚了这只,又错过了那只,看见了那只,另一只又飞起来。

我们体会了“应接不暇”。应接不暇的意思就是说人或事情很多,接待,应付不起来。在课文里是说鸟太多了,眼睛看不过来了。

学生丙:大的、小的、花的、黑的,有的站在树枝上叫,有的飞起来,有的在扑翅膀。

有的……有的……有的,说明鸟的姿态很多,种类也很多。

学生丁:一只画眉鸟飞了出来……站在一根小枝上兴奋地叫着,那歌声真好听。

我们从中体会到鸟儿很欢快,快乐地叫着。

5.教师借机指导,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那么,请大家想象一下,树上还有什么姿态的鸟呢?(学生发散想象。)

6.看到这么一棵奇特的榕树,领略到树上鸟儿欢腾的场面,作者又发出了怎样的感叹呢?

学生齐读(投影出示) 昨天是我的眼睛骗了我,“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

7.教师追问:

(1)从这句话中,你发现了什么? (第一个鸟的天堂有引号,而第二个则没有。) (2)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呢?有什么不同的含义吗? (第一个鸟的天堂指的是这棵大榕树,第二个鸟的天堂指的是真真正正鸟的天堂。鸟儿在这里栖息繁衍,过着幸福的生活。)

8.配上欢快的音乐,把美术课上画的小鸟,“放飞”到大榕树上。

9.再读课文这一部分,体会热闹欢快的场面。

三、了解榕树成为鸟的天堂的原因。

1.什么原因使这棵大榕树成为了“鸟的天堂”呢?

2.学生根据查找的课外资料或其它知识加以介绍分析。

3.小结:榕树的枝繁叶茂为鸟类提供了生存空间、食物、水分,当地的居民爱鸟、护鸟,同时鸟的粪便成为榕树生长的有机养料。使这棵榕树长得愈加的繁茂。

四、思维拓展,深化主题。 1.播放“鸟的天堂”的完整课件。 2.出示思考题: 请你以导游或小鸟儿的身份,向游人介绍这里的景象。介绍的形式可以自由选择。如写导游词、写诗,顺口溜……。 3. 学生分头准备。

4.学生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方式来表达自己学习的感受。汇报交流。

五、总结全文。

大榕树被大自然赋予了旺盛的生命力,成为了鸟的天堂。作为人类也要保护动物。保护环境,保护大自然。

附:板书设计

练习设计:

一、 给下面的字加上偏旁,组成新字再组两个词。

二、 多音字组词。

三、按句意选择恰当的词语。

展示 裂缝 颤动 陆续 留恋 茂盛

1.先先后后,时断时续。()

2.裂开或自然露出的狭长细缝。()

3.不忍舍弃或离开。()

4.清楚地摆出来让人欣赏,明显表现出来使人知道。()

5.植物长得多而茁壮。()

6.短促而频繁地振动。()

答案:

一、捎(捎去)(捎东西);梢(树梢)(眉梢);假(放假)(假装);暇(应接不暇)(空暇);暖(温暖)(暖和);缓(缓和)(缓慢);泼(泼水)(瓢泼);拨(拨款)(拨动)

二、

三、1.陆续2.裂逢3.留恋4.展示5.茂盛6.颤动

第7篇:鸟的天堂教案

《鸟的天堂》教学设计

大冶市新街小学 秦爱兰

【教材分析】

《鸟的天堂》是著名作家巴金先生的作品。文章记叙了作者和他的朋友两次经过鸟的天堂时所见到的不同景象,表现了大榕树的庞大、茂盛,以及被称作"鸟的天堂"的名不虚传,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中这种生命现象的热爱和赞美。

文章在表达上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抓住景物特点,进行表态与动态的描写;二是借景物描写表达感情与直接表达感情相结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大榕树的奇特和美丽以及众鸟纷飞的壮观场景。

2、理解重点词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4、体会静态和动态的描写方法。 过程与方法

1、课题导入:就“天堂”二字展开,导出课题,学生质疑课题,培养学生问题意识。

2、目标学习:以读为导,查阅课文相关资料,围绕疑问展开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

3、品味文本:让学生在朗读和交流中咀嚼语言文字,品位语言,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和思想感情。

4、拓展训练:在充分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结合课文并借助强大的网络优势,让学生通过为“鸟的天堂”做一个旅游广告的形式,让学生不但更深入理解文本,更超越文本回归生活。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作者对鸟的天堂的由衷赞美,感受人与自然、动物的和谐之美,受到热爱大自然的教育和美的熏陶。 【教学重难点】

1、理解文中描写的大榕树的奇特景象及众鸟纷飞的热闹场景。

2、体会作者对鸟的天堂的赞美和留念之情。 一 谈话导入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已学习了课文的生字新词,熟读了课文,知道了作者和朋友两次来到鸟的天堂,看到了美丽的大榕树及纷飞的鸟群。(边说边板书:榕树 鸟)在作者的眼中南国风情含有一种迷人的力量,一切都显出一种梦境般的美。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欣赏这梦境般的美。(板书课题:鸟的天堂) 二 品读课文,读中悟学 第一次经过鸟的天堂

1 请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文,找出文中描写榕树的句子,说说榕树给你什么感受?(出示课件) 2 学生自由读文 3 学生交流汇报

“我有机会看清它的真面目,真是一株大树,枝干的数目不可计数。”(课件出示)

A 这是一株怎样的榕树,怎么读出把这种惊叹赞叹之情? B 不可计数是什么意思? C 指导有感情地读这句话。

“ 枝上又生根,许多根直垂到地上,伸进泥土里。”(课件出示图文)

“一部分树枝垂到水面,从远处看,就像一株大树卧在水面上。”(课件出示图文) A 重读“卧”体会榕树的大

B 卧字用得多么生动巧妙啊,她静卧水面独木成林 同学们文中除写了榕树的大,还写了榕树的什么特点? [这篇课文文字优美,内容不是很深奥,学生初读后对课文会有所领悟。但是对于文中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以及作者描写景物的方法体会不深。因此,让学生细读引导学生从重点字词上理解感悟。帮助他们从总体上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学生汇报感受

“那么多的绿叶,一簇堆在另一簇的上面,不留一点缝隙。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课件出示图文) 簇簇是什么意思,可以换成那些字?

颤颤动是什么意思?是什么在轻微地抖动?(展开想象小组讨论) 学生汇报:风吹动树叶所以颤动 是归巢的鸟躲在是从中 树叶子太绿了所以颤动

夕阳照耀下微风吹来鲜亮的叶子一动一动像在舞蹈所以在颤动 像在你挤我我挤你所以在颤动 像在拼命地长呀长所以在颤动 榕树生命力顽强在茂盛时期涌动的生命 [这是比较难理解的句子组织学生讨论发散学生思维,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以少数优生带动差生在小组内展开讨论也可以培养学生在学习上的自主合作探究。] 听了你们的描述,我觉得你们确实读懂了这句话。这句话写的多好啊!把叶子写活了。我们一起来欣赏被日光照耀的绿叶(出示图片)。

(小结)是啊这榕树长得枝繁叶茂,绿得多可爱啊,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密密层层在夕阳余晖的照耀下反射出耀眼的光芒,一阵微风吹来鲜亮的叶子一动一动的像归巢的鸟,像在舞蹈,像在生长,像在你挤我我挤你~~~~~ 当作者看到此番美景,情不自禁地发出由衷的赞叹:指导生齐读(课件出示) 这美丽的南国的树!

当作者看到这巨大无比的榕树时情不自禁地发出由衷的赞叹: 这美丽的南国的树!

当作者站在这茂盛而充满生机的榕树下时情不自禁地发出由衷的赞叹:

这美丽的南国的树!

是啊这字字句句里都包含着作者对榕树的赞美,带着这种情感让我们齐读七八两自然段。

过渡:大榕树枝繁叶茂,朋友说这是鸟的天堂,可我却没有看到一只鸟,这是鸟的天堂吗?请同学们自由读12 13 自然段。

第二天清晨,当阳光照耀在水面上一切都显得更加光明的时侯,我们再次来到了这里作者看到了什么? (出示课件)把描写鸟的句子找出来。 学生汇报: 很多鸟:

这么多的鸟给了作者怎样的感受请用文中一个词概况。 应接不暇什么意思?

“看清楚了这只,又错过了那只~~~~~~~~~”这是令作者的眼睛应接不暇呀!(课件出示视频录音) 学生汇报: 鸟欢:

“我们继续拍掌~~~~~~有的在扑翅膀。”(课件出示视频录音) “一只画眉鸟~~~~~~~~那歌声真好听。”(课件出示视频录音) 同学们群鸟纷飞的场景描写是( )态的美,那么茂盛而美丽的大榕树则是( )态的美

作者终于看见了这数不清的小鸟了,原来对于小鸟们来说这一株茂盛美丽的大榕树就是他们的————天堂!果真名不虚传。 这一静一动相互映衬,写得生动活泼富有变化,让我们仿佛身临其境,今后我们在写作时也要学会运用这种动静结合的写法来描写场景,这样会使我们的文章显得更加生动而富有灵性。

面对这奇特而壮观的景象作者感到一点留念,从心底再次发出赞叹:(课件出示)齐读课文最后一句话

昨天是我的眼睛骗了我,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 引导学生理解两个鸟的天堂各是指什么?

[ 多层次、多形式、一遍又一遍的朗读,让学生在读中品出言中之意,悟出言中之理,感受言中之情,既丰富了语言库存,又训练了语感,陶冶了情操。]

三、 拓展延伸,学科整合。

1、同学们,“鸟的天堂”目前已成为一处游览胜地。请你根据课文内容,并想办法搜集一些有关的材料,用演示文稿给“鸟的天堂”这个风景区做一个广告。

2、展示交流。

[此环节的目的,一是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二是使课文内容得以拓展,充分体现“用教材教”的新课程理念。] 四 总结全文

同学们,今天我们和作者一起欣赏了鸟的天堂,树与鸟 ,鸟与氺结合在一起构成了一副多么生动活泼的画卷呀。这里不仅有树的奇特之美,鸟的欢乐之美,更有人与自然,人与动物的和谐之美,所以这里才是真正的天堂。同学们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同努力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保护动物,保护环境,保护大自然!去创造更多的人间天堂!

板书设计

榕树:大 茂盛 美丽 群鸟:多 欢快

第8篇:《鸟的天堂》教案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初读课文,理解课题的含义及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二)学习生字、新词,着重理解课后练习中词语的意思。

(三)按照游览的顺序给课文分段,并说出各段的主要意思。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理解课题含义及课文的主要内容。

(二)给课文分段并归纳各段段意。

三、教学过程

(一)初读课文,了解课题含义及课文主要内容。

1.解题。

板书课题后,让学生思考两个问题。

(1)天堂常用来比喻什么?

(2)鸟的天堂指的是什么?

(天堂常用来比喻美好的生活环境。鸟的天堂是指能让鸟生活得美好、快乐的地方。)今天我们将和著名的作家巴金爷爷一起到“鸟的天堂”去欣赏美丽的南国风光。

2.学生自学生字、新词,理解课后词语的意思。

(提醒学生注意读准以下字的字音:“颤”读ch4n,“应接不暇”中“应”读y@ng。“一簇”中“簇”读c),“隙”读“x@”。理解读读写写中的词语。灿烂:光彩鲜明耀眼。陆续:表示先先后后,时断时续。逼近:靠近、接近。茂盛:植物生长得多而茁壮。留恋:不忍舍弃或离开。应接不暇:形容来人或事情太多,接待应付不过来。)

3.检查学生自学字、词情况。

(二)研究课文的写作顺序。

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边听边思考:

(1)作者到“鸟的天堂”去过几次?分别在什么时候?

(2)每次去都看到了什么景物?每次去时的感受有什么不同?为什么?

(3)用“△”给课文分段,并说出各段的段意。

2.听完教师范读课文后,学生回答思考题。

((1)作者到“鸟的天堂”去过两次。第一次是在黄昏,第二次是在早晨。(2)第一次看到了大榕树,没有见到一只鸟,认为“鸟的天堂”里没有鸟,有些失望。第二次看到了许多鸟,感到“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因为作者两次去时看到的景物不同,所以思想认识会有这样的变化。(3)课文按作者游览顺序记叙,可以分为四段来理解。第1段<第1至4自然段>:讲作者和朋友们划船出去游玩。第2段<第5至9自然段>:写第一次经过“鸟的天堂”时看到的景色。第3段<第10至13自然段>:讲作者和朋友们第二天又一次经过“鸟的天堂”时所看到的情景。第4段<最后一个自然段>:讲作者对“鸟的天堂”的留恋和赞美。)

(三)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书写课后读读写写中的词语。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学习第

1、2段课文内容。

(二)认识事物的静态,感受“鸟的天堂”的静态美。

(三)理解课文,能说出重点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四)背诵课文(从“我们的船渐渐逼近榕树了”到“这美丽的南国的树”)。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认识事物的静态,感受“鸟的天堂”的静态美。

(二)理解课文,能说出重点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过程

(一)学习课文第1段。

1.指名学生读第1段。

(1)有什么不理解的问题吗?

2.课文是怎样描写“我们”出游的时间和心情的?

(“吃过晚饭”、“热气已退”、“太阳落山”表示夏日的傍晚,也就是“我们”出游的时间。“自茫茫的水上没有一点波浪。”这是讲水面很安静,没有风和过往的船只。“三支桨有规律地在水里划,那声音就像一支乐曲。”说明四周幽静,没有一点声响,只有木桨拍打水面的声音。反映了“我们”出游时心清十分愉快。)

小结:晚饭后我们划船去玩。

(二)学习课文第2段。

1.学生默读第2段。思考,讨论。

(1)我们第一次出游,经过鸟的天堂时看到了什么?

大榕树。)

(2)这段课文中主要描写了大榕树什么特点?

(一个是大,另一个是美。)

(3)课文里哪些地方说明榕树大?

(在第4自然段开头交代“河里很宽”,这里为什么会变窄呢?让学生找出有的句子读出来。“一簇簇树叶伸到水面上”,原来河面给树叶占去了,所以变窄。另外,由于当时离得远,所以当“我”说许多株时,“我的朋友”有的说是一株,有的说是两株,到底是几株呢?找出课文中的语句“我们的船„„真是一株大树”。为什么作者开始把它看成许多株?“不可计数”是什么意思?)

(4)课文里哪些地方又写了榕树的美呢?

(请学生画出课文中的语句,读出来,说说对这些语句的体会。“一部分树枝垂到水面,从远处看,就像一株大树卧在水面上。”“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这句话是写大榕树静态的美,前半句是写实实在在的事物,后半句中“新的生命在颤动”这是作者的感觉,也就是大榕树静态的美,给作者带来的美的感觉,“颤动”并非真的在动,那每一片树叶都是那么绿,作者仿佛看到它们在霞光中一闪一闪的。)

(5)作者对这棵大榕对流露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你从哪些句子里体会出来的?(“这美丽的南国的树”这句话,赞美了生长茂盛的大榕树,表达了作者的喜爱之情。)

(6)指导有感情地朗读第

7、8自然段。(可以先出示投影,放配乐朗诵,让学生体会朗读时的语气和感情。然后让学生用赞美和喜爱的语气试着朗读。)

(7)指名读第9自然段。思考:作者说“鸟的天堂里没有一只鸟。”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当时怎样的心情?

(因为是黄昏时分,所以鸟儿栖息了,而且大榕树树大枝叶稠密。作者没有见到鸟。当时心情很失望。作者虽然没有见到鸟,他却被这株美丽的大榕树深深地迷住了。)

(三)指导背诵第

7、8自然段。

小结:我们随着作者第一次经过了“鸟的天堂”,看到了一株美丽的大榕树。它枝繁叶茂,长有许多枝,静静地卧在水面上,充满着无限的生命力。作者从榕树的大,以及枝干、叶的形状、颜色、榕树的位置等方面来描写。这样的描写叫什么?(静态描写)我们通过这部分课文的学习已经欣赏到了一幅美丽的静态图。作者感到遗憾的是:第一次来到“鸟的天堂”,却没有看到一只鸟。

(四)作业。

背诵课文(从“我们的船渐渐逼近榕树了”到“这美丽的南国的树”。)

第三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学习课文第

3、4段。

(二)认识事物的动态,感受“鸟的天堂”的动态美。

(三)理解课文,能说出重点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四)用“陆续”、“应接不暇”造句。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认识事物的动态,感受“鸟的天堂”的动态美。

(二)理解课文,能说出重点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教程

(一)结合课文内容说一说作者是怎样对大榕树进行静态描写的?

(作者第一次来到鸟的天堂,没有看到一只鸟,却看到了一株又大又美丽的大榕树。作者由远及近地记叙了大榕树的长势,记叙了榕树树枝、叶、干、根的样子。这是作者在静态情况下的观察、描写。文中写到:“一簇簇枝叶伸到水面上”,“枝干的数目不可计数。枝上又生根,有许多根直垂到地上,伸进泥土里”写出了大榕树既大又枝叶茂繁。还写到大榕树生长茂盛,“正是茂盛的时期”,叶子多而密。“那么多的绿叶,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不留一点缝隙。”叶子不仅多、密而且颜色鲜艳、明亮、富有生命力。“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作者通过认真观察,对大榕树进行了这些静态的描写。)

(二)学习第3段课文。

1.分组朗读课文第

10、

11、

12、13自然段,想一想,作者第二次来到鸟的天堂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与第一次去鸟的天堂有什么不同?

2.指名四人各读

10、

11、

12、13自然段。

3.思考、交流:

(1)作者和朋友第二次来到鸟的天堂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

(“起初周围是静寂的。后来忽然起了一声鸟叫。我们把手一拍,便看见一只大鸟飞了起来。接着第二只、第三只。”从这些语句中可以看出作者和朋友第二次来到鸟的天堂听到了鸟叫,看到了鸟飞。)

2.把作者描写树上变得热闹了、鸟的大小、颜色、动作的句子画在书上,读出来。

(描写树上变得热闹的句子:“到处都是鸟声,到处都是鸟影。”描写鸟的大小、颜色的句子:“大的,小的,花的、黑的”。描写鸟的动作的句子:“有的站在树枝上叫,有的飞起来,有的在扑翅膀。”)

3.作者看到这么多大小不

一、颜色各异、动作千姿百态的鸟后,有什么感受?

(“我”由于景色精彩看不过来而感到“应接不暇”。“看清楚了这只,又错过了那只,看见了那只,另一只又飞起来了”。反映“鸟的天堂”的热闹场面,写出了作者迷恋这种景色,看也看不够的心情。)

4.“一只画眉鸟飞了出来,被我们的掌声一吓,又飞进了叶丛,站在一根小枝上兴奋地叫着,那歌声真好听。”有感情地朗读这一细节描写,说说这段描写表现了什么?

(既写出了这只小鸟的可爱、机灵、富有生气,又反映了作者的美好情趣和愉快的心情,也说明了这里确实是鸟的天堂,鸟儿可以在这自由自在的生活。)

小结:这一段课文,作者不仅描写了鸟的大小、颜色,而且着重描写了鸟的活动,描写了事物的动态,展示了一幅鸟的天堂的动态美的图画。

(5)指导有感情地朗读第3段课文,体会鸟的天堂的动态美,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学习课文第4段。

1.指名学生读第4段。

2.“当小船向着高塔下面的乡村划去的时候,我回头看那被抛在后面的茂盛的榕树。”一句中的“回头看”是什么意思?

(这句话中的“回头看”,是没有看够、舍不得离开的意思,因为大榕树的茂盛和众鸟栖息的场面是作者平生第一次看见的,他被这美丽、奇妙的景色深深地吸引住了,一点儿也不愿离去。)

3.读句子“昨天是我的眼睛骗了我,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第一个“鸟的天堂”为什么加引号,第二个为什么不加引号?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昨天不是没有鸟而是我的眼睛没有看到,因为去的时间是黄昏,鸟都栖息了,再加上大榕树的枝叶繁茂,所以没有看到。而第二次是早晨去的,鸟都欢快地飞出来。作者见到的确实是鸟的天堂。第一个“鸟的天堂”加引号,指的是茂盛的大榕树。第二个不加引号,是用天堂来比喻这里对鸟儿的栖息繁衍再合适不过的地方,是名副其实的鸟的天堂。)

4.用留恋、赞美的语气齐读最后一段。

5.作者在文章第一部分里写“‘鸟的天堂’里没有一只鸟”,在文章的结尾时又说:“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这样写有什么巧妙的用心?

(这样写文章前后照应,更加突出了作者对鸟的天堂的发自内心的赞美。)

(四)学生闭上眼睛,老师放配乐朗诵全课文录音,让学生边欣赏边回忆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在文章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1.听后,讨论:

(1)为什么这株大榕树能成为鸟的天堂?

(可以归纳:①从第2段课文的描述中可以看到大榕树枝繁叶茂,很适合鸟儿生活。②从“当地农民不许人去捉它们”看出鸟儿在这里很受保护。③从“三只桨有规律地在水里划,那声音就像一支乐曲”可以看出这儿环境幽静。)

(2)为了更好地保护鸟类,不破坏美好的自然环境,我们该怎么做?学完这篇课文后,在这个问题上说说你有什么体会?

(不乱捕捉鸟,不乱砍伐树木。)

2.下面请同学们做练习。(出示小黑板。)

小结:巴金爷爷的这篇文章很值得我们细细品读,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的喜爱、留恋、赞美之情。文中有情有景,情景交融;有静有动,相映成趣,给我们留下了极为美好的印象。文中有许多片段写得极为精彩,希望同学们把这篇文章背诵下来。

(五)作业。

1.建议把这篇课文背诵下来。

2.用“陆续”、“应接不暇”两个词语造句,写在作业本上。

上一篇:短歌行课堂版下一篇:我的青春梦想征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