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该有天堂导学案

2024-06-0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应该有天堂导学案(精选3篇)

应该有天堂导学案 篇1

一、【课题】:《应该有天堂》(语文教育出版社第五单元第15课)

课型与课时:新授课2课时

二、【学习目标】:

1.分析语句,把握文章借助物象具化情感的方法,掌握多种修辞手法和运用。

2.体味作者深蕴文中的细腻情感,获得人性真、善、美的情感升华。

三、【学习重难点】:

体会作者对女儿的悼念及蕴涵在文句中的关于生命的思考。

四、【学法指导】:迁移式指导法、尝试式指导法、示范式指导法

预习案

五、【知识链接】:

(一)介绍作者

1、周国平

周国平(1945-)当代著名哲学家、学者、作家。1945年7月25日出生于上海市。196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1978年入学于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系,先后获得哲学硕士、博士学位。1981年毕业,1981年9月进入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工作。

他既是一个学者,也是一个散文家。出版过著作二十余种。主要代表作有:学术专著《尼采:在世纪的转折点上》,散文集《守望的距离》《各自的朝圣路》《安静》《善良·丰富·高贵》《生命的品质》,纪实作品《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岁月与性情——我的心灵自传》,以及 《人生哲思录》《周国平人文讲演录》等。

除了哲学著名作品和翻译,周国平还写了大量的散文随笔与童话之类的作品,并产生了广泛的社会与文化影响。其散文常用近人的文学的形式谈深邃的哲学命题,诸如生命的意义、死亡的意义、性格与品质、自我的价值、灵魂与超越的重大作用等。他孜孜不倦地探索现代人精神生活中的普遍困惑,重视关照心灵的历程与磨难,寓哲理于常情中,深入浅出,平易之中多见理趣。而他的散文随笔充满了人生的智慧和哲学的美丽,融理性和品质于一体,笔调清新自然,意义深刻。他的作品以其文采和哲理赢得了无数读者的青睐,无论是花季少年还是苍季老人,都能从他的文字中获得智与美的启迪、启发。

2、关于妞妞

本书的主角是一个仅活了562天便夭折的小女孩——妞妞。其母雨儿在怀孕5个月时感冒,医生执意以大量X光照射。妞妞出生后左眼瞳孔与别的孩子不同,最终被确诊为恶性眼底肿瘤。父母给她以最细心的照料,最终还是无法挽回。父母也最终分手。全书是以父亲日记作为形式,记录妞妞成长的各种细节。

周国平从女儿妞妞1990年4月20日22时48分降生写起,到1991年11月7日5时女儿病逝终结,全篇17.8万字,倾诉了身为父亲的满腔哀情与愁肠。

3、《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

第一页是周国平为女儿而做的一首小诗:

女儿是水

在父亲的心里温柔

把荆棘丛生的记忆

温柔成一种倒影

„„

女儿我的女儿没有故事

留下了许多灿烂的笑容

一辈子只有一次生日

也只有一次飘零

一辈子只有一次生日,因为妞妞只活了18个月。

《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周国平自序

虽然我所遭遇的苦难是特殊的,但是,人生在世,苦难是寻常事,无人能担保自己幸免,区别只在于形式。我相信,在苦难中,一个人能够更深地体悟人生的某些真相,而这也许是本书的另一个价值。我从来不是超然的哲人,相反,永远是带着血肉之躯承受和思考苦难的。置身于一个具体的苦难中,我身上的人性的弱点也一定会暴露出来,盲目、恐惧、软弱、自私等等其实是凡俗之人的苦难的组成部分,我对此毫不避讳。

作为一本书的《妞妞》已经不属于我,任凭读者和时间去评判。作为女儿的妞妞始终在我和雨儿的心中,任何评判都与她无关。妞妞永远一岁半,她在时间之外。我的生活没有停留在十多年前的那个苦难上面,它仍在前行,其后又发生了许多事情,这证明我的确是一个受制于时间的凡俗之人。但是,我知道,我心中有一个角落,它是超越于时间的,我能在那里与妞妞见面。我还知道,我前方有一片天地,它也是超越于时间的,我将在那里与妞妞会合。

4、自查字音,辨析字形,积累熟语(把不懂或者易于混淆的字词写在空格处)

5、读完课文最初的感觉?

探究案

1、请同学们阅读课文,筛选出文中触动你心灵的语句,并小组讨论作者是如何具体表达对女儿的悼念之情的。(全班同学分为6组,2~3节、4~5节、6~7节、8~9节、10~11节、12~13节各为一组)

明确:各组推荐同学发表探究结果并有感情的朗读。

例:现在,爸爸的手臂像一对翅膀,载着你盘旋飞翔,愈飞愈高。这是你从未有过的感觉,你不明白是怎么回事,只觉得非常舒服。“妞妞,飞吧,飞吧„„”你听见爸爸在你耳旁低语。原来这就是飞。

情感抒发:回忆与女儿玩耍时的快乐与思念早亡的女儿的痛苦的叠加,更增加了思念的分量。技法运用:比喻与想象。前者如“手臂像一对翅膀”,体现出父亲对女儿的挚爱;后者想象女儿“飞翔”的画面,感受着女儿的“轻盈”与“舒服”,充满爱意。

由学生自由发挥,下面是预想到的句子:

示例1.你听见过小鸟唱歌,你就唱了起来,还让爸爸也唱。歌声真美,比你听过的任何音乐轻柔,像一朵朵白云,飘在你四周。

情感抒发:想象女儿变成一只快活的小鸟,充满柔情。

技法运用:通感修辞格的运用,把具有听觉感受的歌声,比喻成具有视觉感受的白云,巧妙地把

不同的感觉进行转换,贴切神奇。同时,也流露了对妞妞因为失明而不能看见美好世界的痛苦之情。

示例2.你的声音扑闪着折断的翅膀,一次次徒劳地撞在世界的玻璃窗上。这窗户无人知道所在,无人能够开启,却确然存在,无情地隔绝了阴阳。

情感抒发:父亲失去女儿的痛苦依托在一扇无人能开启的“世界的玻璃窗”上,而女儿仿佛是这窗子外折断翅膀的飞蛾,内外世界永远被隔离。痛失爱女,其情可悲可怜。

技法运用:比喻手法,“一次次徒劳”暗含了多少无奈?又流露出父亲多少难言的痛苦?

示例3.你在时,我抱你抱不够,因而觉得时间太少。你走了,我的怀里空了,突然发现时间毫无用处,我不知道拿这么多时间来做什么。也许时间只有一个用处,它会帮助我——不是帮助我忘却,而是帮助我一天天向你走近。

情感抒发:抒发了失去女儿之后的百无聊赖、无依无靠之情,同时,面对着“毫无用处”的时间,作者无形中增加了对女儿的思念之情。

技法运用:拟人手法。时间是一个抽象的概念,无形无声,但在文中作者却巧妙地说“它会帮助我”,一个“帮助”可见作者意欲借助时间来“走近”女儿的情感。

示例4.在踏上归途的瞬间,我突然惊恐地想到,你被孤单单地遗弃在永恒的黑暗中了。你那么弱小无助,从未离开过爸爸妈妈,我们竟让你一个人出远门,你那双还没有学会走阳间的路的小脚丫,竟要独自去走那条阴森的冥路了。

情感抒发:女儿一个人独闯冥路的柔弱无助,牵惹起作者万般痛楚。

技法运用:想象。作者把女儿的去世想象成一幅凄凉的图景,那么柔弱无助的小女孩徘徊在阴森的冥路,父亲怎能不痛楚有加?而这无疑会激起读者的共鸣。

示例5.我明白了,世上没有什么东西能割断父母对孩子的牵挂,连死亡也不能。这牵挂的线团系在你的远逝的小躯体上,穿透生死的壁垒,达于另一个世界。我们明知你不复存在,仍然惦记你犹如惦记一个失踪的游子。

情感抒发:深情抒发了对女儿的思念之情。

技法运用:比喻修辞。喻体有“线团”“壁垒”,形象地抒发了难以割舍的思念之情。

示例6.妈妈路过平时给你买食品和用具的商店,不由自主地往里走,想着又该给你添点什么了,却猛然停住,怔怔地站在商店门口。

电话铃响了,我冲过去,怕尖锐的铃声把你吵醒。准备接电话的手又缩了回来,让它响吧,如今你不会再被吵醒,而我也没有非接不可的电话了。

情感抒发:女儿的形象在作者的脑海中挥之不去,可见对女儿爱恋之深。

技法运用:想象。作者选取女儿在世时的两个生活场景,妈妈的“不由自主”是一种痛楚,父亲的“冲过去”也是一种痛楚,两种痛楚又何尝不是对女儿思念之极而产生的幻觉?

示例7.我的爱心如同夜空包容无数孩子的星辰,每一颗星辰都像你却又不是你,从众星背后看不见的深处传来你的永久的叹息。

情感抒发:对女儿的思念。

技法运用:比喻和想象。把自己的爱心比喻成“星辰”,联想到传说的星星是逝去的人的化身的故事,更增添一种思念痛苦。而欲见而无法见、只有“永久的叹息”无形又加重了这种情感。示例8.有人说,孩子是直接升天堂的。在地上失去的,在天上一定能加倍获得。我相信天堂是一片花的海洋,当你在这花海里嬉戏时,你的明亮的眼睛一定满含惊喜。而此刻,你瞥见了一朵粉红色的玫瑰,若有所忆,停住脚步,心头掠过一阵莫名的惆怅,一颗晶莹的泪珠滴落在花瓣上。情感抒发:表面是想象女儿在天堂的快乐,实际仍流露了期望中满含的痛苦。

技法运用:想象。这是一幅凄美的画面,是作者想象女儿在天堂再也不会有人间的病魔的折磨的快乐,而这种快乐为什么不能在人间就存在呢?“莫名的惆怅”是女儿的惆怅,更是父亲的惆怅。

2、从《妞妞》这篇文章中你读到了什么?

1.深沉的父爱

一次次想方设法从中医到西医,从气功治疗到追求所谓神灵赐予的灵丹妙药,每一个过程存在的希望都呼唤起他人生的激情。“我的妞妞有救了!”然而得到的永远是一次又一次重复的绝望,周国平被折磨得心力交瘁,但每一次都更深化了对妞妞的父爱之情。

2.情感与哲学

对生死、人性、苦难、命运、选择等做了深刻的思考,把情感升华至哲学的高度,同时也把哲学融入情感世界之中阐释出来,这使得情感增强了理趣,哲学变得深入浅出,易于为大众所接受。《妞妞》一书被称为是“写尽完美的毁灭,超越平凡的感动”

3.今天我活着

一个因失去亲人痛苦异常的人,的确有种无法排遣的人生痛苦,但是要活着,就必须与那段痛苦历程作一个艰难的诀别。没有失去,就不能证明曾经拥有,人活着需要珍惜的东西太多太多了。

4.永恒的妞妞

“一个婴儿刚出生就夭折了,他究竟一无所失,还是失去了他应该享有的漫长的一生?一个老人寿终正寝了,他究竟失去了他曾经享有的漫长的一生,还是一无所失?”

提升案

一、课内精读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6~9题。

当我在小学毕了业的时候,亲友一致的愿意我去学手艺,好帮助母亲。我晓得我应当去找饭吃,以减轻母亲的勤劳困苦。可是,我也愿意升学。我偷偷的考入了师范学校——制服、饭食、书籍、宿处,都由学校供给,只有这样,我才敢对母亲提升学的话。入学,要交十元的保证金。这是一笔巨款!母亲作了半个月的难,把这巨款筹到,而后含泪把我送出门去。她不辞劳苦,只要儿子有出息。当我由师范毕业,而被派为小学校长,母亲与我都一夜不曾合眼。我只说了句:“以后,您可以歇一歇了!”她的回答只有一串串的眼泪。我入学之后,三姐结了婚。母亲对儿女都是一样疼爱的,但是假若她也有点偏爱的话,她应当偏爱三姐,因为自父亲死后,家中一切的事情都是母亲和三姐共同撑持的。三姐是母亲的右手。但是母亲知道这右手必须割去,她不能为自己的便利而耽误了女儿的青春。当花轿来到我们的破门外的时候,母亲的手就和冰一样的凉,脸上没有血色——那是阴历四月,天气很暖。大家都怕她晕过去。可是,她挣扎着,咬着嘴唇,手扶着门框,看花轿徐徐的走去。不久,姑母死了。三姐已出嫁,哥哥不在家,我又住学校,家中只剩母亲自己。她还须自晓至晚的操作,可是终日没人和她说一句话。新年到了,正赶上政府倡用阳历,不许过旧年。除夕,我请了两个小时的假,由拥挤不堪的街市回到清炉冷灶的家中。母亲笑了。及至听说我还须回校,她愣住了。半天,她才叹出一口气来。到我该走的时候,她递给我一些花生,“去吧,小子!”街上是那么热闹,我却什么也没看见,泪遮迷了我的眼。今天,泪又遮住了我的眼,又想起当日孤独的过那凄惨的除夕的慈母。可是,慈母不会再候盼着我了,她已入了土!

6.三姐出嫁时,母亲为什么手冰凉,脸上没有血色?为什么要交代那是阴历四月,天气很暖?(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母亲和女儿共同撑持着家中的一切,母亲难以承受分别带来的痛苦,也为女儿今后的生活担忧。天气暖反衬了母亲内心的凄凉。

7.那个凄惨的除夕夜,作者连用了哪四个传神的动词写母亲?分别表现了母亲怎样的情感?(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四个动词是“笑”“愣”“叹”“递”。分别表现了母亲为“我”回来而喜,为“我”离开而惊,为儿子不能和自己共度除夕而无奈,同时又表现了对儿子的理解和关爱。

8.“可是,慈母不会再候盼着我了,她已入了土!”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5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回忆起以往母亲会在家里候盼着“我”,而“我”却使她失望,这令我感到无比愧疚。如今,作者永远失去了母亲,内心又涌起无比的痛楚和怀念。

9.“当我由师范毕业,而被派为小学校长,母亲与我都一夜不曾合眼。我只说了句:‘以后,您可以歇一歇了!’她的回答只有一串串的眼泪。”对这句话的分析错误的两项是()(5分)

A.作者说出这句话,是因为他觉得要报答母亲,也有能力报答母亲了。

B.作者想,以后不必外出苦读,可以替母亲分担家务,让母亲歇歇了。

C.“我”参加工作了,母亲又为我的前程担心。她不能真正像儿子说的那样可以“歇歇了”,所以回答的是一串串的眼泪。

D.多年的艰辛苦难,才让儿子熬出了头,母亲心中涌起阵阵酸楚。母亲苦尽甘来,喜极而泣。解析:联系上下文推断:B项“外出苦读”不对,C项“为我的前程担心”错。答案 BC

二、课外延伸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作者:苏轼

(乙卯(mǎo)正(zhēng)月二十日夜记梦)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liáng),自难忘(wàng)。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bìn)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注:《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是苏轼为悼念原配妻子王弗而写的一首悼亡词。

【赏析】

题记中“乙卯”年指的是宋神宗熙宁八年(1075),其时苏东坡任密州(今山东诸城)知州,年已四十。

正月二十日这天夜里,他梦见爱妻王弗,便写下了这首“有声当彻天,有泪当彻泉”(陈师道语)的悼亡词。

苏东坡的这首词是“记梦”,而且明确写了做梦的日子。但实际上,词中记梦境的只有下片的五句,其他都是真挚朴素,沉痛感人的抒情文字。“十年生死两茫茫”生死相隔,死者对人世是茫然无知了,而活着的人对逝者呢,不也同样吗?恩爱夫妻,一朝永诀,转瞬十年了。“不思量,自难忘”人虽云亡,而过去美好的情景“自难忘”呵!王弗逝世十年了,想当初年方十六的王弗嫁给了十九岁的苏东坡,少年夫妻情深意重自不必说,更难得她蕙质兰心,明事理。

这十年间,东坡因反对王安石的新法,颇受压制,心境悲愤;到密州后,又忙于处理政务,生活困苦,他又怎能“不思量”那聪慧明理的贤内助呢。作者将“不思量”与“自难忘”并举,利用这两组看似矛盾的心态之间的张力,真实而深刻地揭示自己内心的情感。年年月月,朝朝暮暮,虽然不是经常悬念,但也时刻未曾忘却!或许正是出于对爱妻王弗的深切思念,东坡续娶了王弗的堂妹王润之,据说此女颇有其堂姐风韵。十年忌辰,触动人心的日子里,往事蓦然来到心间,久蓄的情感潜流,忽如闸门大开,奔腾澎湃难以遏止。“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想到爱妻华年早逝,远隔千里,无处可以话凄凉,说沉痛。其实即便坟墓近身边,隔着生死,就能话凄凉了吗?这是抹煞了生死界线的痴语,情语,格外感人。“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这三个长

短句,又把现实与梦幻混同了起来,把死别后的个人忧愤,包括苍老衰败之中,这时他才四十岁,已经“鬓如霜”了。她辞别人世已经十年了,“纵使相逢”恐怕也认“我”不出了。这个不可能的假设,感情深沉悲痛,表现了对爱侣的深切怀念,也寄寓了自己的身世之感。

如梦如幻,似真非真,其间真情恐怕不是仅仅依从父命,感于身世吧。苏东坡曾《亡妻王氏墓士铭》记述了“妇从汝于艰难,不可忘也”的父训。作者索于心,托于梦的实是一份“不思量,自难忘”的患难深情啊。

下片的头五句,才入了题开始“记梦”。“夜来幽梦忽还乡”,是记叙,写自己梦中忽然回到了时念中的故乡,那个两人曾共度甜蜜岁月的地方。“小轩窗,正梳妆”那小室,亲切而又熟悉,她情态容貌,依稀当年,正梳妆打扮。夫妻相见,没有出现久别重逢、卿卿我我的亲昵,而是“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无言”,包括了千言万语,表现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沉痛,别后种种从何说起?一个梦,把过去拉了回来,把现实的感受溶入梦中,使这个梦令人感到无限凄凉。“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作者料想长眠地下的爱侣,年年伤逝的这个日子,为了眷恋人世、难舍亲人,该是柔肠寸断了吧?推己至人,作者设想此时亡妻一个人凄冷幽独的“明月”之夜的心境,可谓用心良苦。这番痴情苦心实可感天动地。

7 背影 导学案 有答案 篇2

主备 万芬芬 授课班级 七1班 姓名 【学习目标】

1.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理清文章线索。

2.学习从独特视角刻画人物的方法;品味朴实无华却饱含感情的语言。3.体会文中真挚的父子之情,感受父爱的伟大,要懂得感恩父母。【学习重点】

1.学习从独特视角刻画人物的方法。2.品味朴实无华却饱含感情的语言。

集体备课 及二次备课:

第一课时

【预习·交流】

1、人物简介

朱自清:原名朱自华,字佩弦,号秋实,江苏扬州人。散文家,诗人,学者。主要作品有诗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等。其散文代表作有《荷塘月色》《春》《背影》等。

2、背景透视

1917年冬,作者的祖母去世,父亲朱鸿钧原任徐州烟酒公卖局局长,被解职。文中的“祸不单行”正是指这两件事。作者当时在北京大学哲学系读书,得知母亲去世,从北京赶到徐州与父亲一道回扬州奔丧。丧事完毕,父亲到南京找工作,作者回北京大学,父子二人同行至南京,在浦口车站惜别。

3、预习自测

(1)给加粗字注音。

交卸()奔丧()狼藉()漱漱()颓唐()琐屑()蹒跚()举箸()情不自禁()迂()

(2)解释下列词语

1、祸不单行:

2、狼藉:

3、漱漱:

4、典质:

5、赋闲:

6、蹒跚:

7、颓唐:

8、触目伤怀:

【整体·感知】

1、内容与结构

(1)说说这篇文章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情? 明确:父子二人在车站送别。(父子浦口送别)

(2)说说这篇文章采用的什么记叙顺序?并试着划分结构。明确:倒叙

第一部分(第1段):开篇点题。最难忘父亲的“背影”。第二部分(第2~6段):追忆与父亲在车站离别的情景。第三部分(第7段):写别后的思念之情。

2、线索与主题

教学反思:

(1)看看本文一共几次写到背影?每次“背影”各是在什么情况下出现的?并 试着仿照老师的例子概括一下。

教师举例:第一次是第1自然段,是在文章开头,是作者惦记父亲时的背影,“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我们可以概括为:怀念父亲,惦记背影。

明确:第二次是在第6自然段,是父亲为自己买橘子的时候的背影,我们可以概括为:望父买橘,刻画背影;

第三次也是在第6自然段,是在父子分别得时候的背影,“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我们可以概括为:父子分手,惜别背影;

第三次是在最后一段,是在文章的结尾,是儿子读着父亲的来信,在泪光中再次浮现的父亲的“背影”。我们可以概括为:别后思念,再现背影。(2)请你说说本文的线索是什么?

明确:根据第一问我们可以知道这篇文章是开头点出“背影”、中间追忆“背影”、结尾思念“背影”,“背影” 一词贯穿全文,使文章浑然一体,结构完整而严谨,故线索就是“背影”(3)本文想通过“背影”表现一个什么中心? 明确:父子情深。

附板书: 《背影》

怀念父亲,惦记背影

望父买橘,刻画背影 父子分手,惜别背影 别后思念,再现背影

第二课时

【研读·赏析】

一、揣摩细节描写

1、父亲的背影

(1)课文四写背影,是哪一次写得最具体、最感人?

明确:望父买橘时的背影(2)请学生朗读这个“背影”,其他同学认真去体会一下,作者是怎样刻画父亲背影的?(刻画这个“背影”,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揣摩其表达作用。

明确:a外貌描写:“他戴着……棉袍”

析:父亲的穿戴:黑、深青;布。把好的留给儿子,可以看出父亲对儿子非常疼爱。同时,父亲自己的穿戴也说明,家境不好,穿着朴素,心情忧伤(沉重的背影!)

b动作描写:“蹒跚……的样子”

析:走路的姿势:蹒跚。可以看出父亲年纪较大,腿脚不便(蹒跚的背影!)

爬月台动作:探、攀、缩、倾。“探”,体胖动作不灵便,下铁道小心翼翼;“攀”,既写出月台的高度,又可以想象父亲爬月台的吃力;“缩”,两脚无处可蹬,把怎样爬写得更细致;“倾”,爬上月台虽然十分艰难,但又十分努力的样子。可以看出父亲行动不便,步履艰难(艰难的背影!)

总结作用:突出父亲为儿子买橘子行动的艰难,表现父亲的爱子之情。

2、父亲的语言

过渡:父亲对儿子的关怀,除了从外貌和动作描写体现外,还用什么描写方法表达这种关爱?(父亲的语言)这些朴实而简洁的话包含着父亲怎样的深情呢?下面请大家找出来仔细揣摩。

明确:①“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天无绝人之路!”——父亲甘愿承受家庭重负,但愿儿子能轻松愉快的享受其天真生活。

②“不要紧,他们去不好!”——父亲不放心,怕别人照顾不周到,劳碌费神,在所不计。这表明父亲对儿子无微不至的关心。

③“我买几个橘子,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对儿子的关怀体贴十分周到。

④“我走了,到那边来信!”——惦记儿子是否旅途平安,反映父亲对儿子深切的惦念和细心的关照。

⑤“进去吧,里边没人。”——怕儿子离开座位丢失行李,反映父亲对儿子细心的关照。

总结:这里几句为数不多的话语,却字字流露出父亲对儿子的浓浓深情、对儿子的关爱。可见朴素的言语中往往含有深挚的爱意,平淡的话语里往往隐藏着不平静的心情。

3、作者的流泪与自责

过渡:面对父亲的款款深情,作者还觉得“他说话不大漂亮”,并且“心里暗笑他的迂”。文中的儿子理解了父亲的关爱了吗?你能从文中找出依据吗? 明确:四次流泪,两次自责:

A. 第1段:见父亲、睹家境、想祖母——难过之泪、悲伤之泪 B. 第6段:望父买橘、艰难背影——感动之泪、感激之泪 C. 第6段:父子离别,惜别背影──惆怅之泪、惜别之泪 D. 第7段:含泪读信,再现背影──思念之泪、辛酸之泪

E. 第5段:“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那时真是太聪明了”──两次后悔自责,表明儿子理解父亲、爱父亲。

二、语言赏析

文中一些语句,或者能标示事物的起因、经过、结果,或者在写人叙事状物方面富于表现力,或者含义深长,耐人寻味,或者最能表现作者的情意,这样的语句称为关键性语句。试联系上下文,指出下列关键性语句的表达作用。并从课文第六段中找出一些关键性语句,说说它们为什么是关键性语句。

1、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两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

明确:这一句表达对父亲的思念,为全文定下感情基调,又揭示全文内容核心,突出背影,使读者产生好奇。

2、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正是祸不单行的日子。

明确:点出事情起因,把背影置于大不幸的家庭背景中,使全文笼罩在哀伤的氛围之中。

集体备课

及二次备课:

【巩固·拓展】

应该有天堂导学案 篇3

一、学习目标

1.了解马丁路德金的生平及思想,了解本篇演讲辞的相关背景。2.反复诵读,品位语言,感受激情。

二、快乐自学

(一)知识链接

1、马丁·路德·金

马丁·路德·金(1929~1968)美国黑人民权运动领袖。其政治主张的核心是非暴力主义。金一生都在为美国黑人争取平等自由的权利而不懈斗争,曾三次被捕,三次被判刑。1964年,金被授予诺贝尔和平奖。1968年4月,前往田纳西州领导工人罢工时,遇刺身亡,年仅39岁。

1963年8月28日,二十五万黑人在华盛顿特区林肯纪念堂前举行盛大集会,马丁·路德·金在会上发表了著名的《我有一个梦想》的演讲。金是出色的演说家,被誉为“黑人之音”。美国《展示》杂志将他评为近百年世界最具说服力的演说家之一。

从1986年起,美国政府将每年1月的第三个星期一定为马丁·路德·金全国纪念日。(这是美国三个纪念个人的法定假日之一,另外两个是纪念欧洲人发现美洲大陆的哥伦布日,和纪念前总统林肯和华盛顿的总统节。)1987年,马丁·路德·金的诞生日亦被联合国定为纪念日。

2、林肯·A

林肯·A(1861~1865),1860年当选为美国第16任总统,曾多次被评价为最伟大的总统。林肯就任总统期间,美国爆发内战,史称南北战争。林肯废除了南方叛乱诸州的奴隶制度,颁布《宅地法》和《解放黑奴宣言》,最终击败分裂势力,取得战争胜利。在南方军队投降后五天,林肯总统在华盛顿福特剧院被暴徒枪杀。

3、美国黑人背景资料

黑人是美洲大陆的特殊居民。他们祖籍非洲,十六、十七世纪起,被殖民者从非洲大陆大批贩卖到美洲,成为种植园中的奴隶,受到各种非人的待遇。这种状况持续了一个多世纪。1783年,美国的建国者决定废除奴隶贸易。1862年,美国南北战争期间,总统林肯签署了《解放黑奴宣言》,黑人获得法律上的自由。

但是,直到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的种族歧视和种族压迫仍然十分严重,黑人仍然是美国社会的二等公民。他们挣扎在社会的底层,生活贫困,得

不到良好的教育,不能参加投票和选举,不能像白人一样享有人格自由和活动自由。尤其在南方诸州,黑人不能在白人开的餐馆就餐,甚至在公共汽车上,黑人只能坐在后车厢,车的中部虽然允许黑人坐,但有白人上车,黑人必须给白人让座。在这种情况下,美国黑人以争取平等自由为目标,发起了声势浩大的民权运动。马丁·路德·金就是其中最杰出的领袖。

(二)预学环节

1、给以下加点字注音,利用课下注释和工具书解释词语。祈祷..(qí dǎo)镣铐..(liào kào)枷.锁(jiā)萎.

缩(wěi suō)缔.造者(dì)履.行(lǚ)戳.子(chuō)侈.谈(chǐ)磐.石(pán)心急如焚.(fén)崭.新(zhǎn)蜕.变(tuì)匿.迹(nì)蜿蜒..(wān yán)拯.救(zhěng)赎.罪(shú)骇.

(hài)人听闻:使人听了感到十分震惊。义愤填膺.(.y.ī.ng..).:形容心中充满了愤怒。安之若素:对于危困境地或异常情况,一如平常,泰然处之。大失所望:原来的希望全部落空。侈谈:夸大而不切实际地谈论。蜕变:(人或事物)发生质变;衰变。

摇摇欲坠:摇摆晃动,就掉下去的样子。多形容情势危急或地位不稳。不言而喻:不用解释就可以明白。形容道理显而易见。

2、通读本篇演讲辞,结合文章,思考以下问题。时间:1963年8月28日。

地点:华盛顿特区在林肯纪念堂前组织25万黑人的集会上。对象:主要是黑人,同时也包括一部分白人及美国政府。目的:进一步推动黑人民权运动发展,使广大黑人获得法律所赋予的民主、自由、平等的权利。

3、概述本篇演讲辞的主要内容。

第一部分(1—6段)作者从一百年前林肯总统签署的《解放黑奴宣言》讲起,过渡到黑人如今悲惨的生活现状,明确要求美国政府兑现民主诺言。

第二部分(7—16段)作者提醒黑人同胞们,要用非暴力的方式争取合法的权利;同时鼓励他们坚持到底,不要绝望。

第三部分(17—32段)全文的高潮部分。作者表达了对梦想的强烈渴望和期待,呼吁种族平等、人格尊严和兄弟般的情谊早日到来!

(三)讨论环节(课前请简略作答)

1、本篇演讲的题目是《我有一个梦想》,那么,“我”是什么身份?“我”的“梦想”是什么呢?请给每个段落标上序号,勾画出含有“梦想”的句子。

2、马丁·路德·金主张以什么样的方式来实现梦想呢?

3、马丁·路德·金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梦想呢?

4、当我们在读有关“梦想”的段落时,体会到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上一篇:scratch编程教案下一篇:谦让是一种美德 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