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天堂――杭州作文

2024-07-0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人间天堂――杭州作文(精选7篇)

人间天堂――杭州作文 篇1

Hangzhou is one of the most famous tourist cities in China, not only famous for its natural beauty, but also famous for its history. There are so many tourist attraction in this city like the West Lake, the Temple of General Yuefei, the Six Harmonies Pagoda and Lingyin Temple. You can’t go to Hangzhou without visiting these places.

杭州是中国最著名的旅游城市,不仅仅是因为其美丽的自然风光,而且还是因为它的历史。在这个城市有多旅游景点,像西湖,岳飞庙,六和寺和灵隐寺。你去杭州不能不去参观这些地方。

Hangzhou is also famous for its silk and tea products. You can go to the Hangzhou Silk City to buy silk articles. And you can also go to the National Tea Museum to have some Chinese tea.

杭州也是以丝绸和茶叶产品而著名的。你可以去杭州丝绸城买丝绸制品。你也可以去中国茶叶博物馆买一些中国茶。

The best season to visit Hangzhou is spring, because it’s warm and sunny during that time. The trees are coming out and the flowers are blooming. Every spring, many people go to Hangzhou to go boating on West Lake. How I wish to visit that beautiful city.

人间天堂――杭州作文 篇2

近年来, 杭州通过建设服务区、推行“十三条新政”、落实“十件实事”、举办“的士”节、发放燃油补贴等举措, 推动了杭城出租车行业步入全国先进行列, 全行业涌现出了许许多多闪亮的明星:全国劳模金永新、“草根大使”周震、巾帼英雄高彩珍……

让我们走近他们, 赞美他们用汗水和心血凝聚而成的辉煌, 体味他们平凡岗位上的崇高与不凡。

金永新:总有新的奋斗目标

提起金永新, 除了过硬的技术、优质的服务外, 还有一长串的荣誉, 杭州市首届“的士之星”、杭州市劳动模范、杭州市第十一届人大代表、第29届奥运会火炬手、浙江省优秀共产党员、浙江省劳动模范、全国文明驾驶员、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全国劳动模范……真可谓荣誉等身。

但面对荣誉, 金永新更深感受到自己身上承载着的是社会的期待, 他要通过自己的实际行动去感谢和回馈社会赋予他的荣誉和信任, 去彰显一个文明司机的本色。

自投身出租车行业以来, 爱琢磨的金师傅就开始摸索一套独特的服务流程和规范, 并独创了“三声、三感”、“五员”的“金氏服务”。“三声”是指对乘客“来有迎声、问有答声、去有送声”;“三感”是让乘客有“信任感、舒适感、安全感”;“五员”是要做好乘客的“驾驶员、服务员、宣传员、信息员和保管员”。

享用了“金氏服务”的客人曾对他说:“金师傅, 坐你的车, 我睡得着, 而坐别的车时, 我就像动物园里的猴子——上蹦下跳。”那是因为金永新在交谈中得知这位客人工作繁忙、睡眠不足;所以, 他特意把车开得更加平稳些, 可以让其在乘车过程中休息一会。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开出租车是要讲经济效益的, 但是为了做到安全行车, 金永新不但失去了很多挣钱的机会, 甚至有时还得贴钱。一次, 金永新在天目山路接上两位老人到宝善桥。车子刚到宝善桥十字路口, 老人见计价器还没跳就急着要下车, 但金永新却坚持没开门, 当时两位老人很恼火, 并不停责问他原因。然而金师傅脑中只有一个念头:十字路口停车不仅违章, 而且老人在十字路口下车很不安全。于是金永新耐心做好解释工作, 并坚持把老人送到小区门口, 免收了他们绕道的钱。

获得成功后的金永新当选了杭州市的人大代表, 除了日常营运外, 履行代表的义务占据了他大量的休息时间, 但忙碌的他还是自愿加入了省、市两级志愿者协会, 积极投身于社会活动, 主动帮助困难人群, 即便是牺牲了自己的休息时间和经济利益, 他都毫无怨言。

在金永新二十多年的出租车司机职业生涯里, 在他180余万公里安全行驶的里程中, 无数件小事印证了他的优质服务, 同时也成就了他的“口碑”。作为一名普普通通的出租车驾驶员, 金永新用“明星”事迹绘制了杭城“的哥”的一张“金名片”。

周震:的哥, Jerry大使

周震, 在外国友人眼里是可爱的Jerry, 在同行眼里, 他是一位真正的“大使”, 而在全国电视观众眼里, 他是央视《劳动模范》大赛的全国总冠军。但是在周震自己心中, 他有着一份天堂里最快乐的职业—杭州市出租车驾驶员。

著名报告文学家陈祖芬在《杭州的现代童话》一书里, 写了一篇标题为“因为杭州有你”的文章, 专门介绍了周震, 说要想了解今日中国, 可以去西湖边, 寻访一个英文名叫Jerry (杰瑞) 的出租车司机。

周震是一个的哥, 只有高中文化程度的他, 却达到英语专八水平, 并且持有导游证, 他是一个特殊的的哥。

每天早上, 周震都会将车擦得干干净净, 然后不忘喷上些香水, 把车开到西湖边, 遇到老外就和他们打招呼;上车后也不谈钱, 只是用非常流利的英语和老外聊杭州的景点, 介绍特色小吃, 还将自己平日拍下的杭城美景手册拿给老外看。就这样车一趟开下来, 老外都会向他要名片, 以便再次联系。很多再次来杭的老外一下飞机就会给他打电话, 让他安排行程。

2010年的一天, 一对德国夫妇见到周震时激动地直呼:“Hi, Jerry!”这令他摸不着头脑。原来, 周震前年曾带他们去过灵隐寺, 当时对方还是男女朋友, 如今是来度蜜月的。当天早上, 这对夫妇打车绕湖一圈, 没找到Jerry, 中午又打车绕湖, 终于找到了他。

在接受中央电视台《实话实说》栏目的采访时, 周震说:我是一名接待外宾的出租车司机, 但在我的眼里, 我不单单是名“的哥”, 更是一名文化的传播者。

在周震看来, 只要自己努力, 很多外国客人便会认为杭州这个地方真好, “连出租车司机的英语都讲得这么溜”。

2010年, 周震带着梦想来到北京, 参加了央视品牌节目《劳动模范》在“五一”节前的评选大赛。周震在汽车试车员行业劳动模范比赛中脱颖而出, 最终获得行业“劳动模范”称号。

“草根大使”、“劳动模范”—如今已小有名气的周震有了新的梦想:“成为旅游商务界的马云。”心中有梦, 就能飞翔, 愿这个梦想, 载着这个的士司机越飞越高。

高彩珍:芳香盈路天堂使者

代父从军的花木兰、挂帅西征的穆桂英、敢爱敢恨的樊梨花, 这些传奇故事中的巾帼英雄们, 无不是英姿飒爽、武艺高强、神通广大。但站在记者面前的这位, 一件穿在瘦弱身躯上略显宽大的白衬衣, 平整的一丝不苟的红领带, 熨烫得裤线笔直的深色长裤以及一双平跟黑皮鞋。纤弱的她, 更像是一位每天坐在空调房里的公司白领。然而, 在她的经历里, 却有着勇斗歹徒的惊心动魄, 更有着救死扶伤的无私大义。她是“平民英雄”, 是全国旅游车船行业“诚信经营、文明服务”的“明星驾驶员”, 是浙江省级文明车队的优秀队长;她, 是杭州市公安局交警支队、市驾协每年评奖名单上必到的“常客”……在她身上, 荣誉和奖项不胜枚举。她就是的士行业里的明星人物—高彩珍。

时光退回到1984年11月, 默默无闻的高彩珍加入了杭州外事旅游汽车公司, 26年“的姐”经历, 在她心里仅化作最质朴的两句话:“每天我都在做平凡的工作, 做不平凡的事;每天我还在长知识, 学习如何正确面对形形色色的客人, 体验人间万象和生活百态。”

入行20多年, 高彩珍几乎没有一天离开过出租车, 这在整个行业里都是鲜见的。她十分注重业务能力的提高, 时常利用休息时间阅读安全理论书籍、学习道路交通安全法规。几十年穿梭于杭城的大街小巷, 她对杭州的道路状况早已烂熟于心;但细心的她在行车途中每次遇到新的道路变化, 都会用笔认真记录下, 久而久之她变成了一本杭州旅游的“活地图”。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作为一名优秀的杭州出租车司机, 高彩珍用自己的行动完美诠释了“天堂使者”的光辉形象。在高彩珍的心里, 她的形象必须要与西湖的美景相称。

1989年的一个冬日下午, 入行不久的高彩珍在城站拉上了一位外地乘客前往市中心, 在到达中华饭店后, 外地乘客趁付钱之机掏出了一块鹅卵石猛击她的头部, 高彩珍顿时鲜血直流。面对突袭, 高彩珍没有选择软弱和退缩, 她一边死死地拽住歹徒的手腕, 一边打开车门向旁人求救。最终, 在两位好心路人的协助下, 歹徒被送进了派出所。

日历翻到2005年7月, 浙江经视频道《品质时代》栏目专程采访高彩珍, 当她回想起十几年前的往事时, 高彩珍感慨地说:“虽然我只是一名女性出租车驾驶员, 但为了市民的安全, 我会与恶人恶事斗争到底。”

“天堂”车语杭州 篇3

杭州的车市分布很有意思,可以用邓爷爷时代的一句话来概括,“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一个中心就是杭州汽车城,杭州汽车城位于杭州城北交通便捷的石祥路589号,占地350亩,建筑面积16万平方米,展厅面积12万平方米,集新车市场、旧车市场、汽配市场、汽车用品、汽车会展、汽车修理及汽车租赁为一体。大部分杭州人买车一定要到这里来,也许是杭州人特别注意文化的积淀,多年来杭州汽车城已经成为了独具杭州特色的汽车文化集散地,想体验前沿汽车文化与生活的人,一定要来这里,所以这里总是车水马龙,由此也可以看出,即便是经济发达、汽车保有量很高的杭州,汽车以及周边产品的刚需仍然很大。

而“两个基本点”就是石祥路和沈半路汽车特色街区,2002年,杭州市拱墅区区委、区政府提出打造“汽车拱墅”的战略目标。经过十年多的努力,如今的石祥路和沈半路上,已遍及了包括全国著名的汽车经营企业元通集团和康桥集团以及农资金昌在内的上百家汽车4S店和240多家汽车贸易企业,成为杭州乃至浙江省汽车销售网点最为集中的区域。

环保的积淀

站在杭州街头,在我眼中重复率最高的只有一个品牌,那就是丰田,似乎杭州人特别钟爱丰田。当然,属于先富起来的那一部分地区,杭州不乏豪车,奔驰、宝马家常便饭,保时捷、宾利也时常出没。但让人印象最深的还是满大街的丰田凯美瑞。虽然从全国销售情况来看“凯美瑞”的形势并不容乐观,但在杭州这个局部地区确是大赢家,对于这一点我百思不得其解,还好同行的杭州朋友为我解答了这个问题,原因却是出乎意料的。杭州一直以环境优美气候宜人而著称,随着汽车社会的入侵杭州的环境也渐渐的被破坏,好在大部分杭州人都有热爱环境人人有责的意识,所以他们在选择汽车的时候都会偏重排量小、油耗小的汽车。在2000年-2010年这十年间,汽车快速进入家庭的时代“凯美瑞”以它日系车的优点出现在了最该出现的时候,逐渐的,凯美瑞成为了杭州人民心中的标杆,认可凯美瑞的传统也就逐步的建立了起来。想想,一个城市的文化积淀,决定了一个城市汽车消费倾向,这是一个多么耐人寻味的事情!不知道现在的汽车企业营销研究有没有深入至此?

人间天堂作文 篇4

人间天堂

在遥远的未来……30……人类的世界没有任何绿色,没有干净的水源,战争的爆发,不再是为个人的利益,而是为了一块生存空间,哺乳动物变异,鱼鸟灭绝……

人类出行,全部带着面具,穿着隔离服,我也是一样,我听着姥姥讲很久很久以前的故事:在很早的时候,记不得是多早了,那时候,山上长着茂盛的树,绿油油的小草,夏天到来的时候,就会开出许多五颜六色的花,风一吹,漂亮极了。那是的天空,是蓝色的,人们不用戴面具,不用穿隔离服,可以在蓝天下自由的奔跑,还有叫鸟和鱼的生物,鸟会飞,鱼会在水里游。那时的动物可爱而温顺,水是清澈见底的。可那时的人们,不懂得节制,不会环保,过度开发和放牧,随意污染水资源,然后,这个地球就慢慢地变成了这个样子。我真是对那时的人们又羡慕又恨的,有那么好的环境干嘛不保护呢?

听姥姥讲着讲着,面前就像出现那一般情景一样,不对,我好像真的到了一个地方,这地方和姥姥描述的一模一样,诶?!我身上没有了隔离服和面具,但我依然好好的。恩?哪里来的香气,那五颜六色的就是花朵吗?香味是它的么?这地方让我想起了一个成语叫‘世外桃源’,又让我想起了《答谢中书书》中的那句‘实是欲界之仙都’太美了,我忘我了……我高兴地大叫:“姥姥,我找到你说的人间天堂啦!

在床边,坐着一个慈祥的老人,老人面前的床上,躺着一个不大的孩子,在孩子熟睡的脸上,露出了灿烂的笑容,嘴里念着:姥姥,我找到你说的人间天堂啦!老人无奈的摇摇头:“傻孩子,那都是很久、很久、很久以前了……

人间天堂

石林、民歌,景色旖旎、风光独特、人杰地灵,这就是享有“人间天堂”美誉的我的家乡宣汉县马渡乡。

山重水复皆有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小寨石林,位于马渡乡石林社区,面积约1000平方米。这里地形复杂,动植物资源丰富,石林形态各异,景色绮丽多姿。这里生长着各种各样的植物,活跃着欢蹦乱跳的野生动物,鸟语花香!

这里有令人心跳的独石桥,有神秘莫测的山洞,有盘根错节、高耸入云的参天古树。绿草幽幽,怪石嶙峋,如人形,如鸟状,如狮貌,如虎啸,如猴观,如狼嚎,栩栩如生,令人流连忘返。

站在山顶鸟瞰,山下景物连同半个天空尽收眼底:茫茫田野,绵延远伸;农舍毗邻相接,恬淡自然;小河弯弯,一路欢唱。穿梭于小寨石林之中,畅游于蓝天白云之下,幕天席地,让人真切感受到“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石林南山麓下,有一条小河,河水清澈见底。微风拂过,河面便掀起层层鳞浪,野鸭扑飞,游船来回,青林翠竹,深谷一线,堪称和谐完美。

春夏之际,漫山遍野鸟语花香,万紫千红,一派生机勃勃;秋天,红彤彤的野果把整个石林染得通红;冬天,小寨石林粉妆玉砌,一如马渡人的洁白无瑕……

如果你还没有饱够眼福,还可以穿峡口,登百丈,游烟登山,逛浪洋寺,涉鲁班河,过老林壕……

乡间民歌暗飞声,散入天地满乾坤

宣汉县马渡乡被四川省文化厅评为“川东民歌之乡”,这里家家户户,老老小小,一出口便是民歌,声如天籁。乡间小路上,牧童们牵着牛儿,悠然自在地唱着民歌,婉转的歌声夹杂在牛铃声中,与清风流水应和着。河边洗衣的妇女手拿棒槌拍打着衣服,嘴里哼着民间小调,波光粼粼的水面倒映着她们美丽的.倩影,叮咚的水流为她们伴奏。田间地头,劳累的人们席地而坐,用手打成拱形放在嘴边,对着对面的人“哎”一声,接着,那边也传来一声“哎”,接着双方便你一句我一句地对起歌来……

“跑马溜溜的山上,一朵溜溜的云哟……”这首家喻户晓的世界名曲《康定情歌》,就出自马渡乡百丈村人李依若之笔,曲调婉转,韵律优美,感情真挚,抒发了马渡人对爱情的坚贞不渝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马渡乡也因这首歌而一举成名。除了《康定情歌》,还有《苏二姐》《打夯歌》《石头号子》《草鞋歌》《薅秧歌》《送情郎》《红军歌》《采茶歌》《祈福歌》《慈母歌》……这些各具特色、淳朴自然、内容丰富的民歌,是马渡人民智慧的结晶。

我的家乡,人间的天堂。如果将来我拥有了朴实率真的性情,拥有了善良诚挚的心灵,拥有了勤劳无私的品质,那么,我深深地感谢它,我为生在这样的人间天堂而无比骄傲和自豪!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我相信,家乡的明天一定会更加美好!

人间天堂

群山重叠,层峰累累,犹如海涛奔腾,巨浪排空。这蔚为壮阔的景象正是嶙峋起伏的黄山。

阳春三月,那黄山宛如一位横卧在绿绒毯上的姑娘,温文而雅。黄山日出更是别具一格。一轮红日,从巍然屹立的山后冉冉升起,突然,鲜红的旭日露出了半个小脑袋,五彩纷呈,灿若锦绣。渐渐地,天空越来越亮,最后射出万道霞光,璀璨耀眼。

盛夏,火辣辣的太阳高悬在天空,像是一个大火球,闷热,耀眼。景色旖旎的黄山却是湿漉漉的。一望无际的白云笼罩在深褐色的山顶中,显得柔美而羞涩,像是云的海洋;黄山的云真怪啊,被风一吹,时而毫无规律地飞舞着,盘旋着;时而又抱得很紧,牢牢地簇拥在一起;庐山的云真美啊,一瞬间不知有多少变化,有的似仙女在跳舞,有的似万匹骏马在向你奔来……令人百看不厌。

秋姑娘悄悄地向我们迈进了,那满山的红叶像燃烧的火焰一般,装扮着整座巍峨的黄山,在阳光下闪闪发光。秋风乍起,那些树叶纷纷地飘落下来,好似美丽的蝴蝶在翩翩起舞,真是让人心旷神怡啊!

在寒冬腊月的季节里,松是黄山最奇特的景观,它们干曲枝虬,千姿百态。迎客松恭迎八方游客,探海松勇取定海神针,它们不畏风雨冰雪,不择瘠薄恶土,表现了崇高的品格。人们在赞美它的同时,也受到启迪和鼓励。

人间天堂小学作文 篇5

秋天的西湖格外美丽。早晨,乳白色的雾弥漫了整个西湖。来到宝石山的顶端,放眼望去,湖面朦胧,山峦之间层林尽染,五彩斑斓。太阳出来了,千万缕像利剑一样的金光,照射在湖面上,就像游客说的那样,到杭州赏雾,人不知不觉便进入了那种如梦如幻的境界。

在杭州,人们能看到著名的龙井山,当然也能品尝到美味的龙井茶。站在龙井山脚下,嫩绿的茶叶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有时还能看到几位茶农背着箩筐,带着草帽,忙忙碌碌在龙井山上采着茶叶。

每当周末,动物园里就人山人海。在这里最受欢迎的就是海狮的表演了。只见海狮大摇大摆地“走”上台阶,前鳍努力拍着,游客们被逗得跟着鼓起掌来。海狮鼓起勇气,“砰”的一声跳进水里,顿时水花四溅。紧接着海狮快速地游着,忽然一个空翻,跃出水面,飞向天空,做了一个完美的姿势,又跳进水里,引得游客们发出阵阵喝彩声。

人间天堂作文500字 篇6

西湖白天的景色是朦胧、秀美的。清早,西湖的湖面笼罩着一层雾气,雾气让小山、树木、小桥、楼阁都模糊起来,西湖水面的颜色也变深了。人们想极力看到西湖的样子,可是西湖就是不愿意显示给大家,使得大家只能慢慢欣赏这种朦胧的美丽。不知不觉到了中午,西湖的景色一下子豁然开朗,湖中心的树木、白塔和人影清晰可见,湖边建筑、树木和小山在水面上的倒影像照着样子刻在水面上一样,这时的西湖是一幅美丽的水墨画。偶尔有几艘小船从湖面匆匆穿过,打乱了画面的布局。但小船过后,画面又清晰展现在大家面前。

西湖冬天的夜景是神秘、美丽的。一到晚上,西湖四周的建筑穿上了用花灯制成的衣服,西湖旁面的小山上也亮起了彩灯。花灯、彩灯、星星、月亮和湖边的柳树倒映在水中,西湖的水面就像一幅巨大的画卷。这时候,一阵小风从湖那边吹过来,湖面上的灯光霎时模糊了,原本清楚的光影变得扑朔迷离,让人们分不清哪个是灯光、哪个是月亮、哪个是星星,就像画卷上面蒙了一层面纱,神秘而美丽。

天堂杭州有个小小的“家” 篇7

八月的丝丝雨雾里我们拖着行囊来到时,见两扇黑漆小木门如普通人家,很是亲切,回家一样高兴地又按门铃又拍打铜门环。旁边的团团桂树无声无息。门里一阵响动,传来应答声和取木门栓声,一会儿门“嘎吱吱”打开来。十天后我们离别时,桂花初开的香气在暮色中若有若无,从车窗伸头往回一望,见大门口路灯暖暖的橘黄色光晕里,主人相送的身形立在桂树下,心窝一热,眼前立即闪现一幕幕在“家”数日的情景,耳畔仿佛飘来巴金生前给这创作之家的一句留言:“这真是我的家。”

孟庄的正门不常开,一扇圆形侧门却天明开到夜里,人出人进的。门里无外人,一年四季住着工作人员和流云般一批批带家人来休养的全国各地作家。我揣通知书携夫而来,与来自天南地北、只闻名未谋面的9位作家和其家眷20余人同一屋檐下生活了十天,如归的感觉,与过去20年间住过的千余名作家在留言簿中所记下的,与贴在棋室两边墙上的三四十位大名鼎鼎作家的留言,不相上下。我们是今年第八批入住者,初见面孔新,一两天就相处成一家:共同在餐厅吃饭,洗衣房洗衣,花厅观鱼,棋室下棋,书房阅读,客厅聊天,阳台听蝉,看过道上入住者们的留影照片,出门游玩结队成群彼此照应,一人有难题十人出手相助。在俗尘喧嚣的当今,有这样一个地方让人把高低之心先放一放,以家常之态共处,无忧无虑,轻松舒服地生活几天,实在难得。我就是在这里初次感受到什么叫杭州人间天堂的,同时禁不住对创作之家感慨起来:住过这里的作家们,包括文学巨匠巴金,有“家”的感言,20余年后的我等无名之辈,竟然也同感,可见治理这个“家”的功夫非一朝一夕可得,也非三言两语可道。

这个小小的“家”很惹人喜爱。进门后处处精致清雅,简洁明亮,一尘不染,一看就想住下,并且住出它宜居宜室的妙处。比如尽管房间、过道有落地玻璃窗、玻璃门,室内每个角落都能被天光照亮,但还是留出两个小天井,一个在大门与二门之间,方方两步宽,墙上爬满青藤;一个在客厅外,置假山,有锦鲤游来游去的鱼池,四面的瓦沟水都淌在池子里。这两个承天接露之地,小得如同两个鼻孔,让人感觉到小楼均匀的一呼一吸。再比如书房门外十步见方的小庭院和几台石阶下去的半亩地左右的绿草坪,一小一大抵围墙,由于墙体被藤木遮蔽得不见影子,宛如小树林,让人有延伸到户外一样的原野感,很畅快。

我对小庭院印象尤佳,这里让我找到不只是一般意义上的如归,而是内心深处归于文学创作这个家。这里原本是个在书房呆久了出来信步的地方,由于它太小,除我之外不见别人来此转悠。别人都是一家人两口三口地出门散步,门外茶园一览无余,灵隐寺古木夹道,溪流相行。我与丈夫每晚也到寺旁散步听水声,直到树丛黑得令人发毛才回头。而只想独自一人踱步时,我不由自主就往小庭院来了,这里地上铺着小石子,沿院墙有丛丛紫竹和芭蕉。我每在庭院中央的樟树下一坐,眼前似乎梦幻般出现我最喜爱的几位唐宋词人的影子,在翠竹碧叶间若有若无地低吟浅唱起一句两句唐宋小令来。我不明白为何在这里理解苏东坡、李易安等人的诗词,比别处容易得多?起身走走,抬头瞥见黑黝黝瓦顶上的苔藓;或在庭院边上凭栏,望近处草坪上立着的一块青藤披发般的石头,辨认其上刻着的密密麻麻的字迹。这种时候,眼前会晃动曾在此住过而自己不曾见过的作家们的身影,其中以巴金的身影最为清晰,大概是客厅墙壁显著位置上挂着他住这里的留影,小庭院里的立石上刻着他的留言的缘故吧。我问创作之家负责人柯朗曦那块立石的事,他说巴老过世后,创作之家无比怀念,因此刻石。我从石头背面刻文上读到巴金耄耋之年几次来此居住的具体时间,知道那几年正是《随想录》热销、中国学界文坛无不谈论这本忏悔录之时。那时还是文学青年的我去新华书店购回《随想录》,一本接一本囫囵吞枣地捧读,根本没想到此地有个巴老的“家”。

创作之家的石刻有三块,镇“家”石正面刻着巴老手书的留言,全文是:“这真是我的家。我忘不了在这里过的愉快的两个星期。谢谢你们。巴金 一九九○年十月十四日在杭州创作之家”。与这立石相对,中间隔了小庭院,横坐在草坪上的,是刻满作家签名的石头。还有就是伫立正门旁边的那块,上面刻着的“中国作家协会杭州创作之家”几个字,是套用鲁迅的手迹。

灵隐景区是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的核心地,上世纪末本世纪初景区内居民和单位全部搬迁,唯一留下了创作之家。这里原本是杭州一位商人的别业,人们称“孟庄”,总共一亩一分一厘地,中国作家协会1955年购得,1988年推倒重来,建起“中国作家协会杭州创作之家”。创作之家的工作人员大多是建“家”的元老,从青年再到中年,年龄最大的快退休了。“家”里做的杭帮菜非常可口,尤其是西湖醋鱼和东坡肉,让我们吃得忍不住问这问那的。大厨章师傅是“家”里的年长者,我问起孟庄建成的年代,他带我径直到小庭院,指着荫蔽了半个院子的几株樟枫老树说,这是孟庄遗物,已经弯腰搭背靠墙支撑了。我说这有江南园林的韵味。章师傅笑了,说台风一来很麻烦,树摇晃得把瓦片都闪了裂,每年花气力翻修瓦顶。

在这个20余年中接待过那么多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日后不断有作家来休息,百年后不知要住过多少作家的“家”里,我要么在自己的房间里慢慢呷着龙井茶,与它默对;要么在厅堂间惬意地到处走来走去,与它神交;要么在庭院里小憩,与它融为一体,仿佛这样才不负了这个人间天堂里的“家”。

(本文摄影:黄豆米)

Home to Authors in Paradise-like Hangzhou

By Huang Doumi

Authors’ Home is one of the names for a freestanding residential courtyard at the foot of North Tall Peak and paces away from the prestigious Lingyin Temple. The courtyard stands adjacent to a large tea plantation spread all the way to the foot of wooded mountains in the north. The front gate of the courtyard usually stays closed. Tea farmers, monks and local pilgrims know that the courtyard is not a tourist destination, but tourists are often curious about the residence that looks traditional, mysterious, cozy and attractive. On their way to the majestic temple or to the towering peak, they often stop and try to peer into the courtyard through the open windows on the wall.

Traditionally it is called “The Meng’s House”, a residence built and owned by a wealthy businessman surnamed Meng several generations ago. Now it serves as a guesthouse where authors from all over China come to spend a certain period as guests of China Writers Association.

Inside the courtyard stands a two-storied house, with overturned eaves, black roof tiles, walls covered by green vines, largely covered by trees spreading overhead.

My husband and I came to the guesthouse on a rainy day in late August 2012. We were in Hangzhou for a ten-day vacation. So were nine other authors and their family members. The guesthouse was where we stayed. When we left ten days later, sweet osmanthus was beginning to bloom and the aroma was wafting.

My husband and I called it home. So did the other nine authors and their family members. So did about 1,000 authors from all over the country who have stayed there, as testified by messages in visitors’ books. The best-known guest in the history of the guesthouse is probably Ba Jin (1904-2005), a Shanghai-based novelist of the 20th century China and former president of China Writers Association. A stone stele in the courtyard manifests an inscription by Ba Jin: “This is my home. The two pleasant weeks I spent here is unforgettable. Ba Jin on October 14, 1990.” Another stone stele stands in the center of the lawn and carries the names of some authors who have stayed there.

I was impressed by the beauty of the West Lake and I was impressed by the guesthouse where everyone feels at home. We were the eighth batch of guests staying at the residence in 2012. Within a day or two, we mixed and felt like a family. We shared a dining room, a laundry, a fish pond, a chess/poker room, a library, a sitting room, and a balcony. The walls in the corridors were covered by photos of the visitors of the past. The casual and carefree ambience at the guesthouse is relaxing. It was at this guesthouse that I first came to understand why Hangzhou is widely known as “paradise on earth.”

I was not surprised to find that almost all the guests who had stayed at the guesthouse described it as homelike.

The courtyard is a lovely affair, small, homey, tidy, well lit, and dustless. This is a house where I would want to live in with all the conveniences for home. Things here are of small proportions. The small courtyard has two small patios. One connects the front gate and the door of the house and the other sits beyond the living room, with a rockery and a fishpond, all miniaturized. There is a 10-pace x 10-pace garden outside the door of the library and a lawn, both reaching the courtyard wall, covered thickly by vines.

A stream zigzags past the guesthouse. In the evening, my husband and I often strolled to the nearby Buddhist sanctuary and sat there listening to the stream. We would stay there until the woods became dark.

The guesthouse used to be part of a residential area near the temple. Toward the end of the 20th century, all the residents and institutions there relocated except the Meng’s Residence. China Writers Association bought the 750-m2 residence in 1955 and, in 1988, the old house was leveled and a new courtyard was built on the site. Most employees at the guesthouse have been working there since 1988.

Chef Zhang cooks in Hangzhou style. He is the oldest employee at the guesthouse. We found his dishes were pleasant and yummy. We had so many questions to ask about his secrets to turn such ordinary food into delicious memories. I asked him how old the Meng’s Residence was and he showed me several old trees whose shades cover almost half of the lawn. The trees are so old that they lean on the wall for support. I commented that the trees add a lovely touch to the garden in traditional architecture style, common to the south of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He laughed and said the trees made trouble when typhoons hit Hangzhou in summer. The trees shake and sway in typhoons so much that roof has to be refurbished every year.

上一篇:抖音中的文艺好句子下一篇:中学政治学科教学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