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的故事读后感

2022-08-1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长征的故事读后感

一篇稿子的“长征故事”

今年6月下旬的一天,《民主与法制》杂志河北站的张君等人找到我的办公室,送上他们的2012年第14期样刊,同时送上的还有一些溢美之词,说我写的稿子是××直接编辑的,是本期的压轴戏。看到自己的稿子成为印刷品,而且占据了好几个版面,又配了插图,就像看到自己走失一年的孩子突然站在面前一样喜不自禁。但客人走后,另一种滋味袭上心来,首先,我由第一作者变成了第二作者,由一个近30年职业生涯的记者,变成了本刊的通讯员,而且使用了化名,隐姓埋名变成了“太行石”。这都无所谓,关键是我本来写给中央大报的稿子,最终发表在了杂志上。时效性成了明日黄花,引导力成了强弩之末,但我还是要真诚感谢《民主与法制》,它毕竟是一份以传播民主与法制理念为使命的权威性读物,在国内拥有号称250万的发行量。

从“钉子户”的声音里把脉社会,反思我们的政府行为

2011年夏天,新闻界“走转改”风行华夏。我带着北京媒体的实习生到邯郸采访,我对实习生说,这次出门,咱们打个活老虎、大老虎,给地方大拆大建曝曝光如何?他们说,跟着郝老师,能摸摸老虎屁股也过瘾。

我之所以选择搞监督报道,一是觉察到有人把“走转改”热闹化形式化理想化,介入问题者太少。二是我比较熟悉邯郸,我曾在这里生活工作了14个年头,当时手头上也掌握了一些城建方面的报料。在火车站下车后,本应该看到的标志物都荡然无存。广场上的胡服骑射雕像搬掉了,冀南商品城推倒了,而这些建筑物都是近十年邯郸的门面和窗口工程。顺着写满“拆”字的临时墙栅绕出去,好不容易搭上一辆出租车与司机言来语去,话题扯到了拆迁上,从司机口中得知,市委、市政府都拆迁了,职能部门分散办公。司机说邯郸城“天翻地覆慨而慷”等,一路上听他牢骚话里便觉有故事、有弦外之音。

采访得到这位出租车司机的帮助,他“近水楼台先得月”,把我们送到他一个同行的哥家。这位的哥从衣柜里拽出一件血迹斑斑的花上衣,说是他媳妇的,是开发商雇黑社会的人光天化日之下开着车追打他和他老婆的证据。更让人憋屈的是,他们举行婚礼之前先和房地产商签订了搬家合同书,因为担心结婚时不顺当,出危险。有国外媒体称,中国把坚持不懈誓死捍卫自己合法权益的人叫“钉子户”。当我把“钉子户”这个称谓送给一个老军工时,问他愿意不愿意,他一迭声地说愿意。愿意不愿意由不得自己,你要坚持和开发商较真对着干,就成了开发商和政府眼里的“钉子户”。

翻阅当地报纸,浏览政府网页,为拆迁鼓与呼的消息、文章连篇累牍;大街小巷随处可见可闻标语口号。两位比我父母还年长的老人抢着诉说,拆迁的人马比日本鬼子进村还凶恶。电表给砸了,锁眼给糊上万能胶了,正门用砖给堵上了。老人甚至把20多岁的实习生当救命稻草,要给他们下跪。有报料人说,房地产商牵着藏獒去做拆迁户的工作;有报料人说,黑社会舀出化粪池的粪便泼洒在当街上;还有报料人说,邯山区一名干部因完不成拆迁任务上吊死了……尽管这些报料存在着真伪之争,但放在全国来看,就无须辩论了,这是近年来在许多城市都屡见不鲜的事情。

我也明白,大片大片的住户都搬走了,只剩下几户甚至一户人家在那里经年累月独守和苦斗,说明他们肯定不是省油的灯,也决不排除其有向开发商和政府敲竹杠的用心。但多数甚至成百上千“钉子户”的出现,社会人群不分青红皂白倒向“钉子户”倒向弱势个体,这就说明需要反思需要总结得失教训的是我们政府。不能政府有病,让群众吃药。任何事都有对立面,没有对立面的事物是不存在的,正因为有钉子户的存在、有钉子户的较量,才不至于让不良房地产商过多地剥夺和侵占拆迁户的利益,才有平等公正和对话协商,才能使人间正道和普世价值得以捍卫。

寻找一个落点,写一篇反映拆迁方面的稿子,在“钉子户”与党和政府之间多架设一座沟通的桥梁,是我近几年纠结于胸的夙愿,也是记者职业对我的拷问,我为自己能这样做而高兴,至于把洋洋洒洒五六千字的稿件寄送邯郸市政府领导后所引发的尴尬、压力乃至屈辱,我不想多说。我想说的还是:发育一座城市是百年千年的事,为什么要立竿见影,制定时间表、任务书呢?为什么要跨战马吹冲锋号呢?如果三年大变样,第四年第五年是坐着看呢还是干别的呢?一座中等或省会城市,如果不做好前期工程就匆匆把四条主干道同时断交三条进行拓宽,或在东西南北同时架四座立交桥,请问这个城市还何谈正常的生活和秩序?如果一座城市连擦皮鞋和卖煎饼果子的人都来投资房地产,或一个乡下只有砌猪圈和垒鸡窝经验的人来承建摩天大厦,这算什么科学发展观?如果一座城市的公务员上班后都到拆迁现场报到签名或在瓦砾废墟上红旗飘飘支锅立灶成立指挥部,这算谁的幸福社区谁的和谐社会?

记者无力,则国民无力,国家无力

记者因揭露真相而奋进不挠,为其所在的媒体赢得公信力本是件值得鼓励的事。以至于我所供职的单位领导发短信打电话要我速回时,我还没有认识到我犯了什么错误。直到让我写检查时我才明白我所做的一切不是帮忙而是添乱。我的行为被视为闯了大祸,捅了马蜂窝。邯郸领导动怒了,有人告御状了。

有必要说明的是,邯郸在城市建设中值得学习推广的经验远远大于教训和失误,当地领导班子的工作业绩省委也是满意的。但我既然选择了监督的角度,就不可能给当地政府唱堂会。更有必要指出的是,邯郸在城市建设中暴露出的问题,在全国任何城市都存在,有些地方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既然如此,为什么老虎屁股摸不得呢?为什么报喜可以报忧不可以呢?

2011年的夏天我是痛苦的,除了失去的,没有得到的。我坚持把写好的稿子寄给省城几家有影响力的报纸,“泥牛入海无消息”之后又投向北京、南京几家大媒体。从夏等到秋,从秋等到冬,又从冬等到来年的春天,经历了四个节令,漫漫路途使我感到渺小和无力。故我把它叫做一篇稿子的“长征”。

有目共睹,近年来主流媒体的监督更难更少了。地方党委宣传部和媒体正面宣传一拍即合,负面曝光严防死守。舆论监督举步维艰,成本越来越大。有些地方党委宣传部或外宣局的人就像守门员一样不容许负面报道见诸报端,在个别地方出现了防控舆论监督、对抗舆论监督甚至扼杀舆论监督的现象。有的地方出台奖励记者通讯员文件,凡被中央媒体采用的正面报道分三六九等给予奖励,而将问题报道剔除在外,甚至有的地方还列出不受欢迎的黑名单,把热衷舆论监督的记者通报所辖范围,提高警惕。

不少地方为媒体制定了违背新闻规律的清规戒律,束缚了记者的手脚。此外,媒体的生存也依赖地方。哪一级的地方政府愿意花钱来买批评呢?我帮你订报,帮你发行,帮你组织专版,而你报纸上的内容竟是“邯郸城建冲锋号”“我为钉子户传心声”。仔细想想,我在拿邯郸说事的同时,我的工资奖金袋里也有邯郸的份子钱呀。主流媒体在市场份额中总显得贫弱,需要政府财政来补贴,需要行政命令来发行。在这种交换条件下,媒体就很难保持公正和公允;很难开展舆论监督,即便有监督,也是“面条鞭”;有些媒体干脆把传播资源沦为与地方政府分切的蛋糕,把自身沦为地方资讯的值班员或通讯兵。把报纸广播电视办成了好好先生,办成了光荣榜、表扬栏。

记者权利是一个社会民众权利的晴雨表,记者有力,公权力才会被驯服;记者权利常受侵犯,记者权利缺乏保障,很难寄望民众的权利会有保障,民众的权利不受侵犯。在桀骜不驯的公权力面前记者没有尊严,民众更没有尊严。山西长治市公务员考试笔试面试第一名宋江明,体检时被人为篡改血液检单就是一个很有力的佐证。中青报来扬、郝帅等人采访时,当地官方回应体检工作严格执行了国家相关规定,媒体追问与利益团体针锋相对一波三折。试想,如果不是宋江明坚持验血并借助新闻的力量,他不但考不上公务员,而且还要背上血液病人的黑锅,以致跳进黄河都洗不清。

如果一个社会担负着公众知情权的记者的权利不受保护,报道的真相被人打压,真相被公然地掩盖,信息被操纵和垄断,公众不知情,民意就无法得以表达,民权就得不到伸张。让人民知道的真相越多,这个国家就越安全。美国的普利策把记者称为船头的瞭望者。瞭望者的使命不是声嘶力竭地向舵手吆喝前进前进加速前进,而更大的责任是提醒舵手注意前进方向中的暗礁险滩。

近些年来,记者在履行舆论监督中时时发生被公权力打压的现象。辽宁西丰警察进京抓记者事件、浙江遂昌县公安局网上通缉记者事件等屡屡发生。记者面对公权力的贫弱,是公民权利贫弱的一个缩影。弱势的记者群体背后,是弱势的公民社会和弱势的民众。

现实生活中敢于从事舆论监督的记者越来越少,除了信念动摇和理想缺失的原因之外,社会环境尤其是媒介环境也发生了变化。写批评报道的人成了另类,除了要承受来自信源地的压力、当事人的打击报复外,在行业内也得不到应有的尊敬和保护。大家明知道一言堂的弊端,而又不得不把“喉咙”放在同一个话筒上。麻木不仁,明哲保身;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媒体一派形势大好,祖国山河一片红。由于大家都习惯了莺歌燕舞,所以有时候你去给他拍马屁、唱堂会,一些地方也不待见,懒得配合。不但舆论监督弱化退化,就连记者的尊严也受到伤害。

让舆论监督成为维护稳定的“减压阀”和社会进步的助推器

我在邯郸采访一个“孤岛”时,发现孤岛上除了户主之外,还住着一个租房人,你说怪哉不怪哉?一个中年妇女竟然不顾剑拔弩张、炮火连天的环境来这里租房。旁边有人说她是精神病人,我想,如果不是精神病患者,那必定是房主的亲朋好友,或者是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甘愿与“钉子户”风雨同舟的女侠。而且,你看着那是“孤岛”,但“孤岛”不孤,有人半夜扔砖头掷手雷的同时,也有人扔蔬菜扔矿泉水;在有人断电断气的同时,也有人送来液化气罐。

我写稿子的目的是想告诉当地政府,人民群众是欢迎城市改造的,因为他们也知道只有改造才有新楼住,才有宽路走;我要告诉政府,拆迁中的过激和违法行为也给群众带来了不少痛苦;人民群众不同意城建大跃进,不同意城建跨战马吹冲锋号,更不同意城建过程中的决策失误和腐败。18世纪法国启蒙主义思想家、法学家孟德斯鸠在论法的精神时有句名言:“民法具有慈母般的温和。”在她的眼里,每个个体同整个国家是一回事。《我为钉子户传心声》发表后,邯郸一个年轻的地产商要和我交朋友,刚接电话时浑身起鸡皮疙瘩。后来有了几次通话,见面后才知道他很真诚。他说《我为钉子户传心声》写得好,让他学会了换位思考,为日后从事开发经营提供了借鉴。

用马列主义新闻观审视当下的新闻现象和舆论环境,种种怪象甚为普遍:报喜不报忧,异化媒体功能,官腔空话,语言套餐。把党和人民的耳目喉舌错位理解成掌权者和既得利益者的宣传工具;理解成某一领导人或团体的私家娱乐班,是他们自己豢养的歌功颂德的吹鼓手和狗仔队。新闻腐败、有偿报道乱象丛生,宣传策划,主题先行,地方专版、行业板块,广告新闻、金元新闻泛滥成灾;失实报道、虚假报道此起彼伏;舆论监督层层向下,等级森严,对象往往是普通群众或低级公务员。虽然腐败在中国已经成为一种生活方式,但发生在传媒领域的腐败比其他领域的腐败后果更严重,它可能会混淆是非,颠倒黑白。

近年来,各级政府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精力用于维稳。但很多地方的社会问题却有增无减。为什么会陷入这种维稳怪圈呢?这与长期形成的僵化的稳定观不无关系。如果我们还拿着阶级斗争观的老皇历对待群众上访和群体性事件,就只能将民众的利益表达与社会稳定对立起来,将公民正当的利益诉求视为不稳定因素。“钉子户”与开发商的矛盾,多数是一种利益矛盾,是可以通过谈判和协商来解决的,但很多地方既没有这个耐心,又缺乏这个能力,把它政治化和意识形态化了,动辄以妨碍公务敲诈政府扰乱秩序治罪,把原本能谈的问题搞得水火不容。由此推及失业、下岗、农民负担、官场腐败等事件引发的对峙和冲突,都是因为我们把社会矛盾的基本定位搞错了,误解了人民群众做出过激行为的初衷,以致把他们活生生地推上犯法和犯罪的道路。

北京大学的孔庆东教授是一个敢说敢当的率性提问的学者。他在2012年第5期《人物》杂志上涉及媒体和记者的言论让很多媒体人汗颜:“凡是跟重庆有关系的都不谈。因为什么呢?所有媒体都不是好东西,你说什么他都会给你断章取义,都会过度阐释。”“现在大部分媒体都沦陷了,大部分媒体都是不讲道德的,这个人本来是个好人,可这个人在那里工作,为了这个工作,立马就不讲道德,这个很可怕。”孔先生的话犹如一条鞭子抽打着我们媒体和媒体从业者。只要给钱,我就说或不说;只要有权有势,我就趋之若鹜;俨然不顾新闻操守。把本该客观公正的媒体当作木匠的斧子一面砍,只对上负责对党委对政府负责,不能很好地把党性与人民性融会贯通,甚至有时候还把党性和人民性隔绝开来、对立起来,成为党和人民之祸。

信息时代,新的传播方式层出不穷,传媒生态瞬息万变。尤其是经济体制和文化体制的深化改革以及外来媒体的步步逼近,使媒体的市场化程度更迅猛、更广泛、更无孔不入。我国主流媒体既承担着庄重的社会责任,又接受着市场经济的严峻挑战。只有研究新闻的价值属性,遵循新闻规律,回归马克思主义新闻本质的认识论和方法论,才有可能提升公信力、引导力,才有可能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新闻之路。

总之,舆论是社会的属性,舆论犹如阳光和空气。正确的积极向上的舆论监督,不会导致社会矛盾;不监督反而会不断积淀社会不稳定因素,一个又一个小问题生了锈,一个又一个小矛盾长了毛,集腋成裘,聚沙成塔,滴水成冰,汇流成河。智慧的选择是因势利导,开发舆论资源,让各种意见有充分表达诉求的平台,为各类问题的解决提供制度化渠道与方法,让舆论监督成为社会矛盾的减压阀,成为民主与法制的助推器。唯有如此,社会才能和谐,才能长治久安。

正如意大利女记者法拉奇所言,“我是带着千种愤怒感情和千百个问题去采访的”。所以我为邯郸“钉子户”代言的行为,其实不是一隅或局部行为,希望我所涉及的当事人包容和谅解。

(作者单位:河北日报社)

编校:张红玲

作者:郝斌生

第2篇:【《红军长征的故事》读后感】 对红军长征的感悟

《红军长征的故事》读后感

我看完《红军长征的故事》,当我把这本书合上的一瞬间,那一幅幅惊天动地的画面,那一场场惊心动魄的战争,仍久久萦饶在我的眼前,从内心不由自主的发出这样的赞叹:“这简直是中国战争史上前所未闻的”。它已经深深震撼了我的灵魂。

震撼啊!数千人马驮着锱重万里长征,面对的是百万虎狼之师,前有堵截,后有追兵。面对高山悬崖,冰雪雨雾、湍急的河流、莫测的风暴、灼热的沙漠、无底的沼泽,饥寒交迫、刀山火海。。。。。。这一重又一重令人无法相信的困难,却被这支队伍战胜了,这就是红军,这就是“无坚不摧”的红军。

历史的车轮已经把人类载入到一个崭新的世纪,我们远离了那战火纷纷的年代,现在的人们面对困难有两种选择:知难而退或者就是知难而进。知难而退的人几乎占了三分之二。记得有一次,我有一道题不会做,没有经过任何思考,就不做了,现在想起来,那是我人生路上的一次最大的失误。我后悔自己没有去面对它,没有去锻炼自己,红军爬雪山的时候,吃的是皮带、树根,穿的是草鞋,薄衣,他们却翻过了一座又一座的雪山,战胜了一道又道的困难。试想一下,我在他们的面前似乎变得那么的渺小和苍白无力。。。。。。,其实困难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你不去面对它,俗话说:“困难就像弹簧一样,你强它就弱,你弱它就强”。我们学习的过程,正如科学家攻克难关一样,是一个不断克服困难的过程,只有披荆斩棘,奋勇当先,才能取得最后的胜利。知识就像满目琳琅的大宝库,探寻它的路是坎坷的,不能一遇到困难就退缩,其实,困难的重量是由你的习惯来称的,在怕困难人的眼中,它就像巨人一样,相反,在怕困难人的眼中,它只不过是蚂蚁大小,只有经过磨练的人,才会不停地与困难做斗争,勇于和困难做斗争的人才能取得胜利。

“不经一番彻苦寒,怎得梅花扑鼻香”,我国著名的数学家陈景润,潜心研究十多年,验算用的草稿纸竟达十几麻袋之多。终于攻克了数学上的难题哥得巴赫猜想。诺贝尔奖的创立人诺贝尔,为了研制炸药,有十几次差点落入死神的魔掌,但是他还是不放弃,继续研究,终于取得了胜利。中国的保尔张海迪,在轮椅上实现了自己的梦想,神舟五号经过中国科学家几代人的努力,终于成功的飞上了太空,让世界人民所瞩目,救死扶伤的李时珍,经过自己二十多年的呕心沥血,不知道踏遍多少青山悬崖,用心血筑成了举世闻名的《本草纲目》,这不就是一些活生生的例子吗?正是由于他们发扬了不怕苦,不怕累,持之以恒的精神才换来他们伟大的成功。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国家的兴衰是我们中华儿女每个人的神圣责任,在学校我们要把红军那种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发扬下去,我们要学好每一科知识,孜孜不倦的学习,用科技来强国,我们要沿着先烈们走过的路,继续走下去,把我们的祖国建设得更加繁荣昌盛,让祖国永远巨人般立于世界之林。文章标题:《红军长征的故事》读后感

第3篇:《长征的故事》读后感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毛泽东的《长征》写出了红军爬雪山过草地的艰苦,也道出了我们革命先烈为了实现自己革命信念意气风发、英勇潇洒的大无畏精神。《长征的故事》深深激励着我。

长征路上,红军们嚼尽苦难,沐浴着腥风雪雨,二万五千里的长征路,是一道燃烧的彩虹。在怒涛滚滚的大渡洒上,红军们迎着敌人的炮火,慷慨赴死,泸定桥上十二根滚烫的铁索留下他们的斑斑血迹;在升空雁叫的娄山关,怒火在马蹄上奔跑、仇恨在西风中呐喊、喇叭吹落夕阳……每一声都是那么的壮烈、凄厉,撕痛心扉。在金夹山、腊子口,巍峨险峻原群峰,仰天耸立,层层叠叠的岩石上布满了密密麻麻的弹孔,一个弹孔就有一个故事,一个弹孔就有一个生命。

当红军冲突了蒋介石的重重封锁,当持有破枪土炮的红军把武装到牙齿的百万军队打得丧魂落魄、一败涂地时,西方的政客们想破脑袋都没弄清这“天方夜谭”。我告诉他们:中国从来不缺精神,一群有着铮铮铁骨、一身正气,能够九死一生,不惜肝胆涂地的中国人是不会被任何困难压倒的。

《长征的故事》让我明白了什么是血染的风采,什么是人生价值,面对长征这座永恒的革命丰碑,我们永远不能退缩。毛泽东曾经说过“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是归根结底是你们的。你们青年人朝气蓬勃,正在兴旺时期,好像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生活在新中国的我们如何面对革命先辈的重托?难道总是有难题就退缩,有疑问找爸妈吗?难道就应该一畏与同学攀比讲究享受吗?难道一遇到竞争就绕道走,失利时总强调客观不从主观找原因吗?难道我们就是温室里的花朵,经不起任何风吹雪打吗?……我想我们只要将长征的精魂融入血管,我们的骨骼就永不缺钙,灵魂永不会扭曲,才能扛起我们的责任。

红军的身影远了,但乌蒙山、金沙江、大渡河它们依然还在,他们见证了红军们的长征,他们在期待着我们征途。

红旗小学五(2)班 包默悠

身份证号码321111200105285345

第4篇:《长征的故事》读后感

发生在上个世纪三十年代的长征,像一条蜿蜒二万五千里的红飘带,以它无与伦比的绚丽,飘过满目疮痍的中国大地,舞出了我们这个民族的崭新希望。

长征的故事有很多,我虽然没有全部看完,但当我把书合上的一瞬间,那一幅幅惊天动地的画面,那一场场惊心动魄的战争,仍久久萦饶在我眼前……长征初期的湘江战役,是红军突围以来最壮烈、最关键的一仗,中央红军人数由出发时的8.6万人锐减到3万人。虽然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但红军最终突破了敌人的四道封锁线。还有后来的四渡赤水,抢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过雪山、草地,这一重又一重令人无法相信的困难,却被这支队伍战胜了,这就是“无坚不摧”的红军。红军的顽强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深深震撼了我的灵魂。

看红军爬雪山的时候,吃的是皮带、树根,穿的是草鞋,薄衣,他们却翻过了一座又一座的雪山,战胜了一道又道的困难。而我们面对困难时却知难而退,如在学习中遇到难题,有时没有经过任何思考,就放过了。有时候老师布置的作业还没做就牢骚满腹,找借口和理由推脱逃避。在他们的面前我们变得那么渺小和苍白无力……

从红军长征中我收获了坚强、智慧、勇敢、自信、顽强、团结……今天,我们远离了那战火纷飞的年代,过着衣食无忧、幸福安定的生活。我们所能做的就是要将这些高贵的品德精神发扬下去,学好每一科知识,沿着先烈们走过的路,继续走下去。把自己的成长、成材同祖国的前途命运紧密地联系起来。立爱国之志,成报国之材。把我们的国家建设得更加繁荣昌盛,让可爱的祖国跻身于世界强国之列。

第5篇:红军长征的故事读后感

中国工农红军以血肉之躯谱写了人类历史无与伦比的英雄史诗——二万五千里长征。它那英雄足迹镌刻在人类追求解放的历史中,它那战胜一切困难的气概,始终激励着我们几代中国人向着美好的未来前进,为实现伟大的中国梦而奋斗。

顽强拼搏报我中华。还记得毛泽东写的那首气势磅礴的“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是啊,25000里大半个地球的路程。面对高山邻秃、冰雪覆盖的高山,战士们把生死置之度外,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面对粮食短缺,他们以树皮、草根、野菜充饥,维持生命,他们在恶劣的环境下,不惧风雪风餐露宿,前有堵截、后有追兵,然而这样的场景,我们今天只能从书中、电视、电影上才能看到的而它成为一个历史。

在一九三五年的秋天,红军进入了草地,有三个小同志得了肠胃病,指导员就让炊事班长照顾他们。三个病号一天只走了二十来里路,到了宿营地,班长就地挖草根和着青稞面给他们做饭。不到半个月,青稞面全吃光了。饥饿威胁着他们。有一天班长在河边洗草根、野菜时发现河里有鱼,于是他急忙从针线包里找出一根缝衣针,弯了个钩。钓到了鱼,让三个同志吃上了新鲜的鱼,喝上了鱼汤。可在吃鱼的时候,有一个小同志发现班长从来不与他们一起吃东西。后来他们才发现那个班长在吃他们吃剩下的食物,当时他们眼泪就禁不住流了出来。眼看就要走出草地了,可是班长为了他们而牺牲了。 红军部队在严重缺粮的时候,我们的战士靠树根、草根、野菜和烘烤干了从牲口的粪便中挑出来未消化的玉米粒来充饥。由于严重营养不足战士们一个个因饥饿昏倒在地,这是彭德怀不惜杀了一直陪伴着他的大黑骡子来为战士充饥,伤员们也恢复了精神,可彭德怀一口也吃不下,因为他与大黑骡子结下很深的感情。

《丰碑》中有这样一段故事,为了让一位战士温暖些、不冻着,军需处长竟把自己身上的厚棉衣让给了那位战士,结果自己冻死在寒冷的雪山上。难道这位军需处长没有权利穿那件棉衣吗。但他宁愿牺牲自己,也不让战士们苦,这是红军的优秀品质,令人敬佩、称颂„

前有堵截、后有追兵、四渡赤水、飞渡泸定桥、翻雪山、过草地、身陷沼泽地„翻越了二十座山岭,渡过了三十多个河流。他们历尽千辛万苦,靠着无比的智慧和勇气战胜了常人无法想象的困难。他们表现出的勇气、智慧、友谊、团结、顽强„这些精神时刻激励着我们。作为一名党员,一个气象工作者。我们要珍惜这来之不易的今天幸福生活,更应该倍加努力地干好本职工作。

读了这本书,我深受感动。我们现在的生活条件好了,工作环境优越了,生活在太平盛世之中。我们更应珍惜。红军战士和先烈们鲜血和汗水换来的美好生活,我们要时刻牢记这种精神,牢记红军长征战士们谱写出的一个个动人故事。

如果要问我,读完红军长征故事的感悟是什么?那就是没有长征就不能保存我们的党,我们的军队和革命根据地,就不会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的胜利,也不会有新中国,更不会有现在改革开放的成就。

饮水思源是大家都明白的道理,也是我纪念红军长征的动力。在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之际,我们用自己的方式举行纪念活动,缅怀老一辈先烈们,无产阶级革命家就是为了把这感动一代代人的革命精神和优良传统发扬光大。我觉得红军作为中华民族的一部分,在那个年代里,承担起了自己的历史责任,这种历史责任感最值得我们纪念,也是今天中华名族伟大复兴的需要,更是我们当代中华民族的骄傲。

第6篇:《红军长征的故事》读后感

当我看完《红军长征的故事》,把这本书合上的一瞬间,那一幅幅惊天动地的画面,那一场场惊心动魄的战争,仍久久的出现在我的眼前。“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前山只等闲……”漫长的征途,我们的红军战士经历的艰难困苦,是常人所无法想象的,确切的说,是我们这一代娇生惯养的独生子女所无法想象的。因为他们,是用自己的血和泪来谱写了这二万五千里的动人篇章。

面对山高邻秃,朔风凛冽,冰雪覆盖的高山,红军战士们团结一致,齐心协力,用超乎想象的毅力和艰辛为部队探索出一条前进的道路;面对开阔美丽的草原,本以为有了希望,谁又能想到这里面埋藏的竟是死神的陷阱,于是,很多战士被深埋在了泥沼之中;面对着粮食短缺,便吃草根树皮,遭遇恶劣环境,便穿着薄衣草鞋迎风前进。即便这样的危险重重,战士们却没有一句怨言。因为当他们把自己交给党的时候,就早已把生死置之度外了......

在今天的我们,虽只能从书中或电视上了解这些感人的事迹,但任可以想象的到他们在征途中互相帮助,互相鼓励的阶级友爱。作为中学生的我们不得不被红军的顽强,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所打动。然而我们能做更多的就是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在困难面前决不低头。用科技强国,以人才壮国。我们要卧薪尝胆,急起直追,用民族的伟大智慧迎接挑战,以祖国的兴衰为己任,为祖国的强盛奋斗不息。我们丝毫也不能陶醉在祖先创造的业绩中了,而是要自强、自立,为祖国的美好明天而奋斗,珍惜和爱护先烈为我们用生命换来的美好今天。我们要培养顽强拼搏的精神,都说困难就像弹簧一样,你强它就弱,

1 你弱它就强。所以我们青少年能勇敢地承担起祖国的未来,为其排除一切障碍,就必须学会坚强的面对一切。

我们的祖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与那些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为了我们的国家能更加顺利发展,能够更加的强盛,让我们携起手来,一起书写崭新的历史,奏响未来更有力的强音吧!

作者

阚兴悦

第7篇:《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读后感

《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是由《纽约时报》原副总编辑哈

里森-索尔兹伯里所著的纪实文学。该书作者在成功地以西方人的独特视角来完美再现半个多世纪前那段故事而叹服的同时,也发现有很多值得我们国内记者借鉴和学习的地方。中国人民最熟悉的一位老朋友、美国记者斯诺曾经在《西行

漫游》一书中写道“总有一天会有人写出一部这一惊心动魄的远征的全部史诗。”在他说这番话不到五十年后,他的一位同胞,也就是本书作者,实现了这个目标,写成了这部传世之作《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一九八四年四五六月,在短短的三个月里,作者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馆长秦兴汉将军和外交部译员张援远的陪同下,进行了七千四百英里的旅行,几乎完全沿着了第一方面军的长征路线进行,他感慨到:这在一九三四年是一项极其艰难的任务,今天任然如此,只有亲身走过这段路程的人才能以现实主义的方式描绘出长征中的战斗和艰辛困苦——特别是过雪上和草地!

一九三四年中国革命的长征不是什么象征,而是考验中国红

军男女战士的意志,勇气和力量的人类伟大史诗!从我的角度看长征就像是一个不可能事件,但是在红军的演绎下,华丽地变成了历史长河中的一个伟大的奇迹!长征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行

军”,不是战役,也不是什么胜利,它是一曲人类求生存的凯歌,是为了避开蒋介石的魔爪而进行的一次生死攸关,征途漫漫的撤退,是一场险象环生,危在旦夕的战斗!可以说,二十世纪没有什么比长征更令人神往和更深远地影响世界前途的事件了!

首次接触关于长征的故事,一是初中语文里学着毛泽东在长

征胜利结束后写的七言律诗《长征》,一是初中历史课上对长征有所了解!然而此次通过哈里森-索尔兹所著的《长征,前所未

有的故事》,让我对长征故事的前前后后有了一个很深刻的了解!

虽然一开始看这本书是有点被动,不过从书中详细描述的故

事细节,我开始对这本书有了浓厚的兴趣,当然,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因为里面的那首伟大的人类史诗——长征!长征是中国革命史上一段华丽的史诗,壮美的乐章,作者成功的把它改写为一部纪实文学。该书写于一九八四年,距离事情的发生已经过去了半个多世纪,但是我们从该书中,却感觉并无历史隔膜,彷佛一切

皆发生在昨天。长征中人物的音容笑貌,似乎就浮现在我们的眼前。书中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这样一个长征:真实,没有歌功颂德,就好像看见了一个真正的人,他不是只有工作,也要吃饭睡觉。但这样的真实不会降低我们的敬畏,这样的真实照样带给我们感动。

长征是历史记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通过该书的叙事,对大量史料的再现,我们可以感受到在那个艰苦的特定时期,我们的先烈们前仆后继,实事求是,艰苦奋斗的伟大革命人格。

长征的胜利,其实就是当时的共产党领导人对自己本身实力的正确认识的一个结果。在这个通往胜利的尝试的过程中,我们的革命家们审时度势,多次在关键时刻度过难关,最终完成了这个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行军,并将革命的星星之火燎亮了中原大地。

在该书中,长征的开始是如何发起的,作者写出来就像是一个谜一般的故事,因为长征事前没有什么计划,也没有进行很明显的准备工作,相关的工作都做了严格的保密工作,而在部队转移中,很多人已经意识到他们将要面对一场艰苦的生存危机。红军的最初计划是从南线突破粤军的封锁,到达湘西与红

二、六军团会合。由于当时临时中央的领导者,在指挥中央红军实行战略转移和突围的时候,犯了退却中的逃跑主义错误,且将各种仪器均随军携带,导致行军队伍缓慢。红军虽然英勇作战,连续突破敌人四道封锁线,但是自己也损失惨重,至突破第四道封锁线渡过湘江时,红军和中央机关人员由出发时的8万余人已经锐减至3万余人。而且这时国民党已判断红军将沿湘桂边境北上湘西同红

二、六军团会合的战略意图,调集重兵,企图把中央红军一网打尽。在这革命的危急关头,在毛泽东等人的力争下,中央红军改变了原先的战略计划,决定争取主动,向敌人防御薄弱的贵州前进。12月,红军在占领通道城后,立即 进入贵州东部,一举攻克黎平,强渡乌江,把国民党的追剿军甩在乌江以东和以南地区,于1月7日占领黔北重镇遵义城。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同志的正确领导。之后,红军像重新获得了新的生命,他们重整旗鼓,振奋精神,在中央军委的指挥下,展开了机动灵活的运动战。他们转战贵州、四川、云南边界地区,四渡赤水,迂回曲折穿插于敌人重兵之间,歼灭大量敌人。随后,南渡乌江,佯攻贵阳,分兵黔东,诱出滇军来援。这时,红军出其不意地向云南疾进,在昆明附近虚晃一枪,随即于5月初抢渡金沙江。至此,

中央红军摆脱了优势敌军的追堵拦截,粉碎了蒋介石围歼红军于川、黔滇边境的计划,取得了战略转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两万五千里长征简述在这短短的几百字里面确实不足以展现长征之艰辛。以下以红一方面军为例,通过一些具体数字来想象感受以下长征的艰难支出,红一方面军长征路上走了368天,其中15天打大仗,235天白天行军,18天夜里行军,休息44天,平均走365里休息一次。每天平均行走74里,爬过18座山,其中5座是终年积雪的大山,渡过24条河流,经过了11个省,占领过62个

城市,突破了10个地方军阀的包围,通过了6个少数民族居住区。据说一方面军开始踏上征途时约有八万六千名男女战士。一年后的一九三五年十月十九日,可能只有六千人与毛一道抵达陕北,这其中还有沿途参加红军的新兵。是什么让既要面对国民党的围剿追捕,又要对抗大自然的残酷考验,还要解决来自内部的错误

和矛盾的红军克服重重险阻而最终获得胜利?是革命红军的信念,是千千万万红军心中永存让人民翻身做主人,过幸福生活的信念!爬雪山,过草地,牺牲了无数的战士,在长征途中,出现了一幕幕很感人的事迹。为了这心中永存的信念,他们不畏牺牲,浴血奋战。是因为这心中永存的信念,才有了“红军不怕远征难”的精神!正也是因为这心中永存的信念,红军才有了“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的英雄气概!更是因为这心中永存的信念,才有了“亲人送水来解渴,军民鱼水一家人”的温情!

漫漫长征路上,只因心中信念永存,革命烈士倒下了,又有

红军站起来!二万五千里长征路,路有多长,红军洒下的汗水就有多长,红军撒的热血就有多长!无尽的深渊葬送了红军战士的生命,确送不走他们忠贞于党不畏牺牲的英雄气概;巍峨的雪山掩埋了无数革命烈士的躯体,却埋藏不了他们满腔为国为民的赤诚之心;茫茫的沼泽地吞噬了革命烈士的身躯,却掩藏不住他们的信念;如雨的炮弹夺去了革命烈士的生命,却夺不去他们的精神!他们是英雄,他们是路标,他们是丰碑!可歌可泣的事迹,可赞可叹的信念,可敬可畏的军魂!谁又能不深深地被他们的伟

大而感动,他们是永恒的,因为信念永存,因为长征的精神永存! 长征为人类历史写下了最壮丽的一页:永恒的英雄、永存的信念、永远的丰碑!喇叭声依旧低咽,战鼓声仍然重响,马蹄声还在长鸣。若要问我学到的长征精神是怎样的,我会回答:乐于吃苦,

不惧艰难的革命乐观主义;勇于战斗,无坚不摧的革命英雄主义;

重于求实,独立自主的创新胆略;善于团结,顾全大局的集体主义。

长征是一个人类超越自身极限的过程。这其中的艰险自是我

们这些在平和年代出身的人所难以想见的。后有追兵,前途漫漫,环境险恶,粮食短缺。每一条都足以让人恐惧、绝望。而我们的前辈却穿着草鞋在雪化、在沼泽中一步步艰难地走来,走向了光明和胜利。中华民族坚持不懈的精神撒满了长征的每一个角落。我似乎感觉到了一种力量,一种因历史而越发令人臣服的力量,感谢那些长征中的先辈们,感谢他们为我们留下了一笔可贵的精神财富——坚持到底,永恒的长征精神。

长征是“人类伟大的史诗”。 一个外国人对红军长征如是评

价:“长征过去是激动人心的,它现在仍会引起世界各国人民的钦佩和激情。长征将成为人类坚定无畏的丰碑,永远流传于世。长征的故事将使人们再次认识到,人类精神一旦唤起,其威力是无穷无尽的。”在今天,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新时期的长征。这次长征虽然时代不同,条件不同,但是难度一点也不比战争年代的长征轻松,它必然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而我们必须要发扬长征精神,像红军当年长征那样,满怀信心去面对困难、

战胜困难,经受新的考验,创造出新的业绩。困难其实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你不去面对它,记得小学老师说过一句话,“困难像弹簧,你强它就弱,你弱它就强”。在我们学习的过程中,要像科学家们攻克难关一样,因为成功就是一个不断克服困难的过程,只有披荆斩棘,奋勇当先,才能取得最后的胜利。知识就像满目琳琅的大宝库,涉猎探寻知识的路是坎坷曲折的,不能一遇到困难就退缩。“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国家的兴衰是我们中华儿女每个人的神圣责任,时值你我在校奋发努力学习之际,我们要把红军那种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好好发扬下去,无论是在现在的学习中还是将来的工作生活中。我们要学好每一科知识,孜孜不倦的学习,用科技来强国,我们要沿着先烈们走过的路,继续走下去,把我们的祖国建设得更加繁荣昌盛,让伟大的祖国永远如巨人般立于世界之林。

此时此刻,长征的前前后后浮现在眼前了,脑海里想起了毛

主席长征胜利后写的

《七律〃长征》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

上一篇:乡人民代表大会下一篇:英语国培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