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叶市场数字信息化管理论文

2022-05-0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数字农业是农业现代化的高级阶段,是我国由农业大国迈向农业强国的必经之路。近年来,我国数字农业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也面临着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对此,需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瞄准农业农村现代化的主攻方向,提供强有力的信息化支撑,为农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提供新动能,让农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茶叶市场数字信息化管理论文 (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茶叶市场数字信息化管理论文 篇1:

万盛经开区数字农业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

摘 要 为了加快数字乡村建设,弥合城乡“数字鸿沟”,促进农业农村经济高质量发展,分析了重庆市万盛经开区数字农业发展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数字农业发展缺少规划,资金投入严重不足;现代化信息技术应用人才短缺;部门之间协调力不强,重复建设严重,各类农业信息化平台使用效率低;农业产业发展现代化水平低,限制了数字农业发展),最后结合万盛农业产业发展特色,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万盛数字农业发展的建议:加强部门协作与统筹规划,加大对数字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培育农业信息化人才,组建农业信息化队伍,加大农业招商引资力度,引进高质量农业企业。

关键词 数字农业;数字乡村;农业信息化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数字农业农村建设,推动信息化与农业现代化融合发展,以数字化引领驱动农村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大力推进“互联网+”现代农业。2019年底,农业农村部联合中央网信办印发了《数字农业农村发展规划(2019—2025年)》,2020年重庆市出台《重庆市数字乡村发展行动计划(2020—2025年)》要求加快数字乡村建设,弥合城乡“数字鸿沟”,促进农业农村经济高质量发展。近年来,万盛经开区高度重视数字农业发展,加快推进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引进高科技农业企业,不断提高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利用率,数字农业正在逐渐成为万盛农业发展新的增长点。

1 现状

1.1 数字化农业农村基础建设成效明显

实现万盛57个行政村4G网络村村覆盖,不断提高5G网络覆盖率。2020年,万盛网民数达21.50万人,占万盛总人口数(23.59万人)的91.14%,为数字农业农村发展奠定人员基础。

1.2 数字化农业农村发展环境优越,政策扶持力度大

出台优惠政策,引进农业现代化企业落户万盛。财政积极支持农业农村信息化工作,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投入信息化建设。2020年农业农村信息化财政支出额80余万元,主要支持智慧农业发展,扶持农业电商企业发展,免费为电商企业培训信息化人才。

1.3 高效种养业数字化生产应用水平明显提高

全区设施栽培面积0.044万公顷,其中应用信息技术的面积0.04万公顷,信息技术在设施种植中应用率达90.91%,设施栽培产值达32 000万元。高效种养殖业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信息化率大幅度提高,高效种植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信息化应用率达96.87%。

1.4 扶持农产品电商企业发展,农产品网络销售逐年提高

通过近年来对农产品电商企业的扶持,农产品电商企业得到较好的发展,万盛已有农产品电商企业67家。通过农产品电商企业、抖音、头条、直播带货等方式网上销售农产品的数量逐年在增加,其中:2018年全区农产品网络零售额为3 600万元,2019年全区农产品网络零售额达7 100万元,2020年全区农产品网络零售额达9 026.5万元。

1.5 信息化乡村治理实现了全覆盖

通过网站、微博、微信公众号等互联网技术和信息化手段实现行政村“三公开”(党务公开、村务公开、财务公开)全覆盖,信息技术在“三公开”中的应用率达到100%;农村“雪亮工程”覆蓋率达到100%。

1.6 农业信息化程度逐步提高

1)民政社会救助信息采集系统在全区10个街镇实现全覆盖。2)开展社会救助家庭经济状况信息联网核查,目前,核查项目已拓展到公安、财政、民政、税务、房管、卫生、法院、工会、公积金中心等各部门,涉及财政人员供养、住房登记、机动车注册、工商个体经营者注册登记等186项,并且成功实现了跨省市核查,让信息多跑路,让老百姓少跑路,使困难群众共享互联网发展成果。3)积极推进信息进村入户工程,建设益农信息社总数58个,实现信息进村入户村级信息服务站覆盖率100%。利用“渝扶贫”“渝益农”和“中国农技APP”等平台网上服务功能和在线数据采集能力,使农业科技在线服务达到95%以上。

2 存在的问题

2.1 数字农业发展缺少规划,资金投入严重不足

万盛重视数字城市建设,对数字农业发展重视不够,没有制定数字农业发展规划,缺少数字农业发展方面的扶持政策,在数字农业发展方面投入资金较少,区级层面基本上是“无政策、无项目、无资金”;近三年,投入数字农业发展的区级财政资金仅有28万元,区级以上财政资金为160万元;全区数字农业建设主要是靠上级项目资金、农业企业自建,通信运营商自行投资,至使发展进程缓慢。

2.2 现代化信息技术应用人才短缺

随着硬件建设投入的不断加大,数字乡村建设人才缺乏越来越突出,区农业部门和镇街没有专业人才从事该项目工作;农业人口老龄化严重,大部分农业人才流向城市,本地专业人才留不住,外地专业人才难以引进的问题,使得数字农业人才的培养与农村实际的发展相脱离。

2.3 部门之间协调力不强,重复建设严重,各类农业信息化平台使用效率低

由于部门之间缺少沟通,造成该建设的平台没有建,同类信息平台重复建设,已建成的信息平台利用率低,资源浪费严重。根据调查显示,在万盛57个行政村中,区商务局建设有农业电商平台,区农林局建设有益农信息社,组织部建设有村务、政务公开系统、政法维稳办实现了“雪亮工程”全覆盖,这些平台很多功能重复,而且使用率比较低。调查显示,建设成57个电商平台中只有7个平台在运行,其他几个平台利用率也比较差,部分是名存实亡。可实现网上办理的事项总数4 827项,实际在线办理的事项数是186项,在线办事率仅为3.85%。目前,万盛还没有建设区级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平台,致使万盛种植业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信息化应用率仅为32.27%,畜牧业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信息化应用率为66.67%,水产还没有进行质量安全追溯。

2.4 农业产业发展现代化水平低,限制了数字农业发展

1)农业产业规模化程度不高,种养模式不适合现代农业发展需求。全区农业生产方式仍是各家各户自己生产,规模小而散,不利于数字农业发展;信息技术在种养殖产业中的应用率较低,应用率仅为1.84%,在畜牧业中应用率为6.86%,全区水产养殖中基本没有应用现代化信息技术。2)农业产后商品化处理及仓储物流等基础设施现代化水平不高。缺乏集聚物流企業的现代信息化物流中心、现代化保鲜技术保鲜设备和现代化仓储物流基础设施,特别是物流冷链;由于农产品采收后不采取有效的保鲜技术和保鲜设备,保质时间较短,这些基础设施的缺乏,严重限制了农产品网上销售,2020年农产品网络销售率仅为8%左右。

3 对策

3.1 加强部门协作与统筹规划

1)成立数字农业发展工作组,由分管区领导牵头,定期召开数字农业发展工作联席会议,明确专门的区级部门作为实施数字农业的行政主体,整合财政、发改、农业、经信、商务、科技、民政、气象、电信等部门力量共同建设,形成数字农业建设全区一盘棋。2)把数字农业纳入农业发展“十四五”规划,并出台数字农业专项发展规划,明确发展思路,确定数字农业近期和远景目标。3)根据市场需求,合理规划农业产业布局,规模化发展农业产业,实现一村一品或一镇一品。

3.2 加大对数字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

按照“渠道不变、统筹使用”的原则,加大财政资金在数字农业农村发展方面的扶持力度。1)完善数字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巩固提升乡村宽带工程建设成果,持续推进提速降费和电信普遍服务,不断提高5G网、光纤网在农村的有效覆盖率,进一步将网络服务延伸到户,大幅提升农村互联网普及率;抓住应用端,把农村网络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转向田间地头,大力发展农业物联网,探索推进北斗卫星导航系统、5G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为数字农业农村发展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2)出对农业信息化企业的扶持政策。增加财政投入,运用以奖代补、贷款贴息、减免租金、加强配套设施建设等手段推进农业信息化企业发展,加速企业改造提升,提高信息技术在农业企业生产中的利用率。3)强化农业科技装备支撑。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建设高标准数字农田,建设本地农业大数据平台,完善农业农村信息采集体系,发展智慧农业,提高农机具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率,打通农业产前、产中、产后等环节。

3.3 培育农业信息化人才,组建农业信息化队伍

1)加快推进农村信息化服务普及,创新发展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完善技术研发、培训、推广与服务体系,充分利用12316农业综合服务平台及农技推广平台等有“三农”特点的信息技术产品和应用软件,并不断开展具有本地特点的信息技术产品、应用软件和微信小程序。2)加大对基层农业信息人才培育,提高基层农业信息人才的服务能力。每年开办基层信息人才培训班,免费培训农村基层信息人才,培育一批既懂农业又会互联网技术的专业队伍。3)强化各级农业信息管理和服务人员的培训,提高他们组织开展农业信息体系建设的能力和自身服务水平,为信息化普及提供人才保障。4)加大农民手机应用技能培训力度,推动信息技术与生产、经营等环节融合,让手机尽快成为广大农民的“新农具”。

3.4 加大农业招商引资力度,引进高质量农业企业

总结万盛成功引进重庆华绿生物有限公司的发展食用菌产业的经验,围绕万盛食用菌、猕猴桃、茶叶等特色产业包装储备农业信息化含量较高的项目,在全国进行农业项目招商引资,利用社会资金推动数字农业农村建设。

(责任编辑:敬廷桃)

收稿日期:2021-07-20

作者简介:崔玉英(1976—),女,陕西渭南人,本科,高级农艺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果树、蔬菜。E-mail:270445400@qq.com。

作者:崔玉英

茶叶市场数字信息化管理论文 篇2:

数字农业的发展趋势与推进路径

数字农业是农业现代化的高级阶段,是我国由农业大国迈向农业强国的必经之路。近年来,我国数字农业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也面临着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对此,需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瞄准农业农村现代化的主攻方向,提供强有力的信息化支撑,为农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提供新动能,让农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当前,数字技术加速向各领域渗透发展,正在全球范围内开启一次具有革命性的数字化转型。在此进程中,我们需主动适应潮流,提升数字化生产力,加快我国经济社会各领域数字化发展步伐,特别是要面向农村的广阔沃土,实施数字鄉村发展战略,推动高质量发展。

近年来,我国高度重视数字农业农村发展。《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数字乡村发展战略纲要》等接连出台,农业农村部也相继印发《“互联网+”现代农业三年行动实施方案》《关于推进农业农村大数据发展的实施意见》《“十三五”全国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规划》等,推动数字农业发展落地见效。大力发展数字农业,已经成为我国推动乡村振兴、建设数字中国的重要组成部分。

1 发展数字农业正逢其时

当前,数字农业正呈现出巨大的发展潜力和广阔的应用前景。

第一,农业数字经济发展潜力巨大。据第4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9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8.54亿人,互联网普及率为61.2%。其中农村网民规模2.25亿人,占整体网民的26.3%,农村互联网仍有很大发展空间。同时,农业数字经济与制造业、服务业以及电力、金融、水利、气象等行业和领域相比,还是一片洼地。据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在《中国数字经济发展与就业白皮书(2019年)》中发布的数据,2018年我国农业数字经济仅占农业增加值的7.3%,远低于工业18.3%、服务业35.9%的水平。

第二,数字技术加快向农业农村渗透融合。新技术的新应用将加速对传统农业各领域各环节的全方位、全角度、全链条的数字化改造,提高全要素生产率,释放数字技术对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放大、叠加、倍增作用,为农村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增添新动能。我们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亦要求全面提升农业绿色化、优质化、特色化、品牌化水平,加快农业转型升级,不断提升我国农业的综合效益和竞争力。数字技术对提高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资源利用率的作用正日益凸显,其在农业中的应用推广也呈现出率先在经济效益较高的行业实现突破的明显特征。

第三,农业数字化转型是农业现代化的必然选择。农业数字化转型是农业绿色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利用传感实时在线数据和历史记录数据构建动植物生长模型,实行精准化种养,可最大限度挖掘动植物生长潜力,减少投入,降低成本,实现农业生产优质、高产、高效;农业数字化转型是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必然要求,利用区块链、大数据、云平台等提供精准生产、加工、流通各环节的数据信息,可实现从生产到消费全过程的有效监管和可追溯,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业数字化转型是促进农产品产销精准对接的必然要求,推动农产品生产流通各环节的数字化,可提高产需双方信息获取效率和处理效率,减少信息不透明、不对称等影响,降低交易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实现更为精准的产需对接;农业数字化转型是解决“谁来种地、怎么种地”的必然选择,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将经验、知识和技术数据化,可实现智能化、产业化、高效化生产,降低农业从业门槛,有效解决劳动力缺乏、行业风险高、生产效益低等问题。

2 我国数字农业发展的现状

数字农业是数字中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创新推动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的有效手段,也是抢占农业农村现代化制高点的战略举措。近年来,我国推动数字农业农村发展取得显著成效,但也面临诸多挑战。

从数字农业发展取得的成效看:一是农村网络基础支撑能力明显增强。据工信部数据,2019年我国行政村光纤和4G网络通达比例均已超过98%,提前完成“十三五”规划目标;贫困村的固网宽带覆盖率达99%,实现了全球领先的农村网络覆盖。二是数字农业农村建设快速起步。自2015年实施“互联网+”现代农业行动以来,现代信息技术与农业农村呈现全面融合发展之势。据农业农村部信息中心发布的数据,2018年全国县域数字农业农村发展总体水平达到33%,其中农业生产数字化水平为18.6%。三是农村电子商务快速发展。2018年我国农村电商市场规模达17 050亿元,2019年上半年达到1 873.6亿元,同比增长25.3%。行政村电子商务服务站点覆盖率达64%。四是数字农业建设成效初显。农业农村部已在9个省份开展了农业物联网区域试验示范工程;深入推进数字农业建设试点,在全国开展了苹果、大豆、棉花、茶叶、油料、橡胶6个品种的全产业链大数据建设试点;已批复建设数字农业试点县13个;分三批认定全国农业农村信息化示范基地210个。五是信息进村入户工程已进入整省推进的新阶段。截至2019年11月,已在18个省份整省推进信息进村入户工程,共建成运营34.6万个益农信息社,累计培训村级信息员73.7万人次,为农民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供公益服务7 709万人次,开展便民服务2.6亿人次,实现电子商务交易额254.1亿元。

从数字农业发展面临的挑战看:一是核心关键技术研发滞后。传感器国产化、精确度、集成度、抗逆性都不高,动植物本体传感器基本处于空白,尚未研发出专用智能芯片,也尚未构建起动植物生长模型。二是信息数据资源共享机制不健全。政务信息系统互联互通不够,公共服务信息化进程滞后。部省联动、部门协作、合力推进的工作机制有待强化。全国性和全产业链数据共享平台仍未建立。三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解决农业产业中的现实问题有待加强。生产环节的智能装备研发滞后,全球定位系统(GPS)、地理信息系统(GIS)、遥感(RS)、第五代通信技术(5G)等技术的融合集成度低,相关装备的易操作性差、价格高。四是农村缺乏高素质劳动力,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数字技术的应用。农村劳动力文化水平普遍偏低,农业劳动强度大,年轻人不愿意从事农业,靠天吃饭的局面尚未根本改变,亟需推进农业生产智能化、经营网络化、管理数字化、服务精准化。五是财政经费保障不足。据农业农村部信息中心监测,2018年全国县域用于农业农村信息化建设的财政投入,25.2%的县域低于10万元,仅有20.0%的县域在500万元以上。

3 更好发展数字农业的路径与措施

大力发展数字农业,需瞄准农业农村现代化的主攻方向,以创新驱动农业高质量发展,让农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第一,建设国家和省级农业农村大数据中心。紧紧围绕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农业高质量发展等,坚持需求导向、问题导向、应用导向,加快构建天空地一体化的农业数字资源体系,抓紧启动建设国家农业农村大数据中心。鼓励支持各省(区、市)建设省级农业农村大数据中心。加快推进现有数据资源整合,尽快明确涉农数据权属,建立健全市场主体共享数据的相关机制。特别是对各级财政支持的各类农业项目,立项时可明确数据共享义务,验收时亦把数据共享作为前置条件。

第二,条块结合推进农业大数据建设。以重点农产品全产业链为主线建设“条数据”,从苹果、生猪、大豆等重点品种入手,积极探索单品种全产业链大数据建设的路径、模式和可持续发展机制;以县域农产品生产基地和现代农业园区为单元,在国家农业农村地理信息平台的基础上建设“块数据”。条块结合,建立健全數据采集、分析、应用循环体系。积极探索农业大数据应用场景,与有关科研单位、大数据企业合作,打造内容丰富、模式多样、载体多元的信息服务产品。

第三,加快数字农业技术创新和转化。在相关核心关键技术攻关中,要对智慧农业技术研发予以重点支持,加大数字农业领域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的应用推广力度,尽快将农业传感器、智能装备等纳入农机购置补贴。布局建设一批农业大数据试点示范县和农业农村数字经济示范区,前瞻性探索5G技术在农业农村中的应用场景,在全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县、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开展区块链技术应用试点,推动科技成果尽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第四,培育壮大农业数字经济。把传统农业的数字化改造作为农业数字经济发展的主阵地,打造数字农产品,提高农业附加值。深入挖掘农村在推进数字技术产业化方面的潜力,不断催生新业态新模式。创新发展农村电子商务,加快实施“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坚持以农产品电子商务为重点,大力发展内容电商、品质电商、社交电商、视频电商等。

第五,推进“三农”综合信息服务。把政务、事务、商务信息系统资源整合共享作为“牛鼻子”工作,大力发展以数据为关键要素的农业生产性服务业。鼓励市场主体开发农民爱用、常用、易用、好用的手机APP,让手机尽快成为广大农民的“新农具”。深入实施信息进村入户工程,力争2020年实现全国行政村益农信息社基本全覆盖。加快建设“一门式办理”“一站式服务”的农业综合信息服务平台,统筹推进城乡信息资源整合共享与利用,完善民生保障信息化服务。

(课题组成员:王小兵 钟永玲 李想 康春鹏 董春岩 梁栋 马晔)

(摘自《经济日报》,2020年4月2日第11版)

作者:农业农村部信息中心课题组

茶叶市场数字信息化管理论文 篇3:

信息技术助跑新农村建设

“数字武夷”电子政务平台

2007年1月,国务院出台了中央“一号文件”,文件中对加快农业信息化建设有了更明确的部署,为新农村建设创建了更加良好的社会环境。在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信息技术承担着缩小数字鸿沟,推动农村生产效率提高的全新角色。随着村村通电话的工程的推进,农村的通讯基础设施建设的迅速发展,为农村信息化建设提供了有利的基础。在农村信息化的建设中,通过构建信息技术平台,让农民便捷地了解到了相关政策、技术、市场信息,帮助各级政府机构实现“信息兴农”的目标,加快新农村的建设。

农村信息化建设中,也面临着很多挑战:首先,很多农村基本上没有信息化建设基础,一切都得从零开始;其次,农村缺乏信息化相关人才,即使建立起信息化体系,也缺乏管理维护人才;第三点,资金问题也是新农村信息化建设的阻碍。如何应对这些挑战,是农村信息化的建设者,也是服务中国信息化建设的IT产品供应商和解决方案提供商需要着重考虑的问题。

慧点科技/微软农村信息化解决方案

2007年,清华大学参股的高新技术企业北京慧点科技开发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慧点科技”),在微软公司的帮助下,基于微软的软件平台,开发了农村信息化解决方案。该方案针对农村信息化基础薄弱,缺乏资金和人才的实际情况,利用微软稳定、易用、易开发的产品,帮助新农村的建设和管理者,利用信息技术,跨越数字鸿沟,加速新农村的建设和发展。

基于Windows Server 2003的基础平台

考虑到农村信息技术应用环境的具体情况,微软公司的Windows Server 2003操作系统是整体系统构架中的基础平台。Windows Server 2003平台是目前中国应用最广泛的操作系统平台,具有简便、易于管理的特性,能够在农村环境下充分发挥作用。除此之外,Windows Server 2003强大的信息处理功能和稳定的系统性能为新农村的信息化建设提供了坚实的基础。Windows Server 2003的良好的系统兼容性和开放性,也为用户的硬件平台和应用软件选择提供了较大的空间和余地。

利用微软SQL Sever整合信息资源

新农村信息化建设需要性能强大,有价格优势,并可以应用到多种平台的数据库系统,用来管理整个系统中的数据。在解决方案的整个架构中,采用微软SQL sever这一主流数据库系统,用来支持电子政务中多事务协作和海量数据存储的应用需求,实现对村务信息的保存、管理、查找和统计,便于村务公开和随时查证,并可以结合各地不同的经济形态和特点,将村务基础信息和特色经济的管理系统信息整合在一起,推进IT技术整合和协调的应用。

慧点科技/微软助力“数字武夷”建设

“数字武夷”是“数字福建”电子政务示范工程,这个工程旨在通过引进信息技术,整合传统产业资源以提升产业竞争力加速经济发展。经过多方比较,2007年初,武夷市政府选择慧点科技/微软解决方案,开始数字武夷新农村信息化工程建设。

数字武夷新农村信息化工程建设,以Windows Server 2003为基础平台,通过微软SQL Server进行集中的数据存储和交换,搭建了弹性、灵活的信息基础架构。在设计“数字武夷”的整体框架时,架构者们充分考虑到武夷山市丰富的旅游资源,因此要把旅游业作为主体产业,并将它与农业结合,以旅游业推动农产品的生产和销售,开发观光旅游农业,带动农村整体经济的发展。针对武夷地区的特色经济发展,系统中包括了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农业科技服务平台、村务管理平台和旅游电子商务平台建设。通过四大应用平台的建设,对农户、农业、农村的信息渠道提供稳固支持。

在“数字武夷”新农村信息化工程建设中,通过村务管理平台,拉近农村、农民与政府的关系,提高村务管理水平;而旅游电子商务平台和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拉近农民、农业与市场的距离,通过政府权威性的支持,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并结合了武夷山旅游城市的目标和以茶为主的农业生产现状,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

为解决信息技术在农村中的深入应用,系统建设者在各村委会建立了“益农”信息驿站,提供农村专用电脑、投影仪等工具,由专人负责为农民提供村务信息公开、致富信息热线、农科知识配送、助农远程教育、乐农数字文化等专业服务。“益农”信息驿站将布置到近100个行政村中,采用Windows XP操作系统,便于农村中的管理人员操作和管理。

目前,整个“数字武夷”新农村信息化工程即将建设完成,做为全国领先的信息化建设和应用的示范基地,“数字武夷”新农村信息化的建设,为全国其他地区的新农村信息化建设,探讨了一条简洁、高效的建设方案。

可持续发展的新农村信息化建设方案

“数字武夷”平台建设的第一阶段,先选择了在20个旅游村和茶叶村进行试点。通过试点,清晰的显现了微软平台和产品的稳定性、易用性、易于开发的特点,快速实现了新农村信息化建设和应用。

稳定易管理,契合农村信息建设薄弱基础

农村信息化建设的基础较为薄弱,起点低,起步晚。实现信息技术在农村的高位嫁接,需要稳定且易管理的系统架构。微软的Windows Server 2003和SQL Server等产品,是应用最广泛的系统和数据库平台,系统运行稳定,并且对维护人员的技能和水平要求不高,可以快速的掌握相关知识和技能,契合了农村信息建设基础薄弱的实际情况。在“数字武夷”新农村信息化建设中,慧点和微软共同为用户搭建了稳定的平台,而且为第二、三阶段的信息化深入应用,奠定了坚实基础。

简单易用,适应农村信息化使用需求

调查数据显示,我国8亿多农民平均受教育不足7年,4.9亿农村劳动力中,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只占13%,初中占49%,小学及以下占38% 。在农村信息化架构过程中,不得不考虑农村信息化建设缺乏相应技术人才的现状:不仅要保证整个系统稳定、易于管理,而且还需要简单、易于操作的界面设计。这样才能使信息技术真正服务农村广大农户,让农户不仅能接触到大量信息,而且知道如何通过技术手段从中获取需要的、有用的信息,让信息技术真正为新农村发展提供技术支持。Windows系统具有操作简便、界面友好的特性,应用普遍,而且在安全性能和网络应用方面也有明显的优势,适合了农村信息化系统应用人员的特点。

易于开发,保障农村信息化的可持续建设

新农村信息化建设,需要面对不同地域的经济和社会的特点,紧密结合农村现状,开发相应的应用。新农村信息化的建设,也是保障农村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面,需要信息系统也可以随着农村的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变化,进行相应的调整,实现可持续的信息化建设。Windows Sever 2003和.Net的开发平台,开发过程快速高效,对开发人员的技能要求较低,并且可以灵活部署和升级,帮助实现可持续的农村信息化建设。

信息技术助跑新农村建设

“数字武夷”是全国新农村信息化建设的一个缩影,新农村信息化建设需求将随着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更加旺盛。慧点科技/微软基于微软的产品和平台,搭建的稳定易管理、简单易用、易于开发的解决方案,将在新农村建设中,帮助我国各地区,跨越数字鸿沟,实现可持续的新农村信息化建设和应用,为我国农村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持和保障。

上一篇:现代房屋建筑混凝土施工论文下一篇:专业技术职称竞聘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