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民营医院护理论文

2022-04-1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北京的林女士退休多年,患有严重风湿病,以前每次住院,总是牢骚满腹。6月,她在北京协和医院住了半个月,居然说“医改见成效了”。原来,她最满意的有三点:一是住院不用家人陪护,护士全程服务;二是医保实时结算,出院只需交自付部分;三是复诊可以预约。这是我国公立医院改革的一个缩影。虽然改革才刚刚起航,但老百姓已经感受到了静悄悄的变化。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我国民营医院护理论文 (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我国民营医院护理论文 篇1:

提升公立医院医疗服务效率的PPP治理模式研究

摘 要:PPP模式是提升公共服务效率的重要工具。从微观看,PPP模式既发挥了私人部门的技术经验和融资优势,又实现了风险共担与责任整合;从宏观看,PPP模式有助于政府转变职能,以便更好地与市场配合。针对我国公立医院投入不足、资源紧缺及“以药养医”等问题,可以就医疗基础设施、医院服务和药房等建设与运行PPP模式,以期实现效率目标。此外,还应加强制度环境建设,尤其要推进PPP模式设立与运行的制度化。

关键词:PPP模式;公立医院;治理效率;制度建设

引言

我国医疗资源长期处于紧缺状况。有关统计数据显示,2013年上半年,全国医院实际病床使用率远远超过标准病床使用率(美国《希尔-伯顿计划》长期使用85%的床位使用率作为增加床位的判断标准)平均达到91.6%,其中三级医院更是高达104.8%。而近年来,随着医疗保障体制的完善,尤其是新农合制度的稳定运行,农村居民对医疗服务的需求迅速释放,更令医疗资源捉襟见肘。而肩负主要医疗服务的公立医院,因公共投入不足,长期处于“以药养医”的超负荷运行状态,以致“大处方”、“医患纠纷”现象频发。如何提升公立医院机构的服务效率,增加有效的医疗供给,是当前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

公共医疗服务供求失衡是市场经济国家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共性问题。20世纪90年代兴起于英美并影响全球的新公共管理改革运动,推动政府再造,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回应社会公众需求。其中,公私伙伴关系(PPP)是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重要治理工具。1992年,Reymont①首创了英国的PPP(PFI)模式,并迅速在西方发达国家得到推广,广泛应用于交通、教育、卫生、国防等基础设施中。在公立医院中引入PPP模式,不仅提高公共资金使用效率,而且能够很好地贯彻公益性,其为我国公立医疗服务改革提供了有益借鉴。

一、公私伙伴关系模式的治理效率

新公共管理理论认为,激励机制和责任意识的缺失导致政府供给公共服务失效,而私人部门具有政府所无法比拟的创新优势、技术优势等,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都表现出广阔的发展空间。因此,公共部门融入PPP模式可视为提高运作效率的积极探索。PPP是通过建立政府和私人部门、非盈利组织的合作关系,将私人资本投入到公共产品的生产运营中,以提高公共产品的供给数量、质量,达到政府、私人和居民的共赢,其实质是政府的公共利益与私人的经济利益在长期博弈中实现纳什均衡。作为新公共管理的重要政策工具,公私合作在经济社会生活中日益扮演着重要的治理角色。与传统的公共部门供给相比,PPP模式的效率优势体现在微观和宏观两个方面。

从微观角度来看,PPP模式强调通过供给主体的多元化以提升公共服务的供给效率。首先,可以充分发挥私人部门的技术经验和创新激励等优势,从生产和管理层面放大资金效益。研究表明,与传统供给模式相比,PPP平均为政府节约17%的费用,优化了投入产出比,真正实现了物有所值。其次,PPP模式的私人融资性是影响效率的关键因素。私人资本的投入不仅可以为政府减轻负荷,降低筹资难度,而且私人资金的硬性约束会减少工期拖延等问题。此外,可以合理分配和控制风险。在PPP项目中,经营风险、市场风险通常由控制力更强的私人承担,而政府则承担政策变动、利率变动等系统性风险,二者在长期合作的基础上,通过合理的风险分摊机制达到风险最小,实现帕累托效率。

从宏观层面来看,PPP模式的效率优势体现为:一方面,有利于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由于部分公共服务转交给了私人部门,因此,政府可以从公共服务的供给者转变为监督者,并促进自身管理能力的提高。另一方面,有利于优化经济结构,更好发挥政府与市场的配合作用。新公共管理理论将PPP界定为一种经营理念和管理原则,即实现公共部门内部的市场化。这种观念有利于拉近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促使其取长补短。同时,由于私人部门比公共部门更关注居民的多样化需求,因而,可以带来更多元、更灵活的公共服务,从长远来看,会带动公共部门的组织文化、价值理念的更新,以更好地迎合社会公众。

PPP模式开辟了公共产品供给的崭新道路,也不可避免地带来问题和争议。如宏观经济政策变更会带来合同再谈判问题,甚至导致项目终止。而官员的寻租行为、不可抗力风险等都会削弱PPP的效率,杭州湾大桥建设过程中的私人撤资行为就是典型。因此,PPP模式虽然是提供公共服务的有效形式,但是其效率受到多重因素的制约。在市场经济向纵深方向发展的今天,如何加快推进公共服务投资主体的多元化并合理应对各种不确定性因素,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二、我国公立医院治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伴随着公立医院完全推向市场的失败,卫生部于2010年发布了《关于公立医院改革试点的指导意见》,对公立医院补偿机制、监管体制、绩效考核机制进行全面整改,并积极探索政企分开、管办分离的途径,以期实现公立医院公益性与有效性的双重目标。自新医改实施以来,医疗服务质量不断提高,公益性目标日益受到重视。此外,国家财政对医疗卫生投入也逐年上升,由2009年的3 994.19亿元上升到2012年的7 245.11亿元,医疗卫生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例由2009年的5.23%提升到2012年的5.75%。其中,累计投入800多亿元用于支持公立医院改革。应该说,我国已经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公共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但从医改的成效来看,尤其是公立医院的体制机制的改革来看,仍然存在诸多的不足与问题。在效率方面的表现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政府投入不足与失效并存。虽然我国用于医疗卫生的支出逐年增长,但是毕竟政府财力有限,且公共需求项目繁多,因此,政府对公立医院投入往往是力不从心。而更重要的是,政府的资金使用效率存在严重问题。以2013年为例,全国基本医疗卫生总支出为2.9万亿,其中个人支出1万亿,社会支出1万亿,政府支出9 000亿,但是政府支出的80%是党政干部的消费支出,且不论政府支出总量是否合理,支出结构的偏颇已相当严重。

二是“以药养医”屡见不鲜。随着药品加成政策的取消,若仅仅依赖于占医院总收入不到10%的财政补助,公立医院的生存必然面临诸多困难。因此,不少医院不得不通过各种非正常手段获取收入。震惊一时的葛兰素史克案件是“以药养医”的典型。GSK通过向医生行贿扩大市场并促使医生多开药,在医生和药品公司受益的同时,病人成为了最大的受害者,最终导致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愈发严重。

三是服务水平低下。排队等候时间过长、医生态度恶劣等问题在公立医院中屡见不鲜。数据显示,近7年来,病人候诊时间逐年上升,从2005年的30%上升到2012年的95%。换言之,病人每次去看病,95%的时间都是在等待。这是导致医患关系紧张的重要原因,也反映出公立医院服务水平较低。

四是医疗资源分布不合理,阻碍各类医疗机构均衡发展。目前我国公立医院占医院总数的60%左右,却占据了80%的医疗资源。根据《中国民营医院发展报告》,2013年,全国民营医院数量占医院总数的比例已达到43%,而诊疗人次和入出院人数仅占医院总数的1/10。可见,公立医院的低效运行模式导致各类医疗机构无法公平竞争,医疗资源无法更合理配置、更有效利用。

综上所述,现阶段我国公立医院中存在较多问题,归根结底反映了公立医院中的政府治理失效。与此同时,90年代公立医院完全市场化改革的失败给我们以明确的警示,政府或市场都难以独自满足社会公众对医疗服务的需求。要缓和医疗服务的供需矛盾,提升公立医院医疗效率,必须致力于医疗卫生治理模式改革,而PPP模式是被实践证明的、有效的现代治理工具。

三、公立医院PPP治理模式的设计

针对我国公立医院医疗资源不足、服务水平有限和“医药挂钩”等现象,可以将基础设施、医院服务和药房分别与PPP模式结合。基础设施中引入PPP模式,既可以缓解筹资压力,又可以增加医疗资源,获得更理想的医疗环境和设施;同时,医院可以将部分非核心服务外包出去,以集中力量搞核心服务,提高医疗服务水平和医生的工作积极性;而药房中融入PPP模式主要是为了实现“医药脱钩”,规范药价和用药量,逐步消除逐利动机。通过“三管齐下”,最终在整体上提高医疗服务效率,实现医院和社会的共赢。

(一)具体设计

图1

(二)设计分析

第一步,政府决定是否采用PPP模式,即对项目进行定性和定量评估。定性分析可以采用SWOT分析法。如果项目优势和机会远远大于劣势和威胁,则说明PPP项目可行。再对项目进行定量分析。可以采用最佳现金价格法,它以公共部门比较值(PSC)为衡量标准(PSC是指假定按照PPP模式下的产出要求,由公共部门来提供该服务所需的代价),将PPP项目的投标价格与PSC进行比较,若VFP>0,则PPP项目可行;若VFP<0,则传统的由政府独自提供的方法比PPP项目更优。

第二步,通过前期风险评估和价值评估,若项目具有可行性,则政府可以开展公私合作,并与私人部门签订合同,建立契约关系。

第三步,根据基础设施、服务和药房各自的特征以及医院的具体情况,决定最适配的PPP模式。具体如下:

基础设施方面的PPP模式具有较多的选择性。可以借鉴新加坡国有医院改革的特许经营模式,即私营部门对公立医院进行租赁并提供服务,而政府则为其服务买单,并监督其执行情况;也可以采用建设—拥有—回租的模式,由私营部门建造、融资、拥有一座新医院,并租给政府,政府向私营部门缴纳租金并管理医院。除此之外,还有多种模式可供选择,如出售,建设—拥有—经营等。

关于医院服务的PPP模式,可以借鉴英国的做法,即将服务分为核心服务和非核心服务两部分:核心服务包括手术、化疗、护理等医疗方面的工作;非核心服务包括清洁、膳食、保安等后勤保障工作。由于核心服务与居民健康息息相关,因而政府统一管理效果更好,而且我国中央垂直监管体系也可以确保其执行力;对于非核心服务,则适宜采用外包的方式,转交给私人部门经营管理,而政府则负责监督。同时,考虑到我国医疗资源紧缺,如果私人部门的技术达到一定的水准,可以将部分核心服务也外包出去。

药房中融入PPP模式是公立医院改革的重点环节,是解决医患矛盾、看病贵等问题的关键。 “医药挂钩”的问题已日趋严重,而药房由市场全权负责必然导致药品的粗制滥造等,最终还是会带来百姓的福利损失。因此,药房中采取PPP管理模式是当务之急。如,将药品交给私人部门进行生产和提供,而政府则对私人部门药品质量进行随时监督检查,达到要求的准许进入医院的药品目录,并可以给予适当的财政补贴,相反,如果质量不合格或者价格不合理,政府可以令其退出药品市场。在这种严格的公私合作条件下,私人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会不断提高效率、压低成本、降低价格,最终达到公共利益和私人利益的均衡。

(三)政策建议

加强制度建设是PPP模式在公立医院高效运转的必要条件。近年来,政府在政策上肯定了私人资本参与公共服务的重要性,相关政策的出台在一定程度上为PPP模式的发展提供了机遇。但是,我国对PPP的制度支持总体较为欠缺。以宿迁医改为例,宿迁医改是公私合营的典型,改制后,政府由办医转变为监管的角色,医院运行效率更高,缓解了宿迁人民看病贵问题。然而,问题依旧存在,包括以药养医的经营模式没有根本改变、当地政府监管能力较差等,这些都反映出相应的制度建设不到位,使得公私合作战略的效率目标被大大削弱。反观英国,通过不断地实践和学习,逐步形成了以公共采购法为核心、以政策指南为辅助、以财政部为监管主体的制度,这是英国成功推广PFI模式并长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的重要保障。因此,在借鉴英国PFI法律制度以及我国宿迁医改等PPP项目的实践基础上,我国可以从以下角度加强制度建设:

1.将PPP纳入《招标投标法》加以规制

私人合作伙伴的选择是PPP项目成功的前提,也直接影响到PPP的绩效水平。我国目前对私人部门的筛选主要依赖于《招标投标法》,而该法并未明确指出PPP模式的执行路径等问题,也没有相应的谈判程序,不利于甄选合适的私人伙伴;此外,《招标投标法》将招标范围强制规定在工程建设项目,事实上,PPP模式不仅仅适用于工程建设,而且适用于所有类型的公共服务。因此,为更好实施PPP模式,应尽快将PPP模式纳入法制化轨道。

2.建立以财政部为主体的监管体制

我国目前没有公私合作的统一监管体制,而是地方政府分头行事,这种各地不一的监管模式可能会造成权力交叉、跨省跨市的大型项目难以落实等多重问题。宿迁医改争议的焦点之一就是政府监管不力,没有发挥出相应的职能。英国采取的以财政部作为监管主体的做法值得我们学习。财政部具有PPP项目方面的财务技能和合同管理水平,善于识别和控制财务风险和经营风险,是PPP监管主体的合适选择。在落实监管主体后,应循序渐进地建立起PPP法律监管、市场准入监管、价格监管、质量监管等,最终形成以财政部为主体的横向一体化监管模式。

3.建立PPP项目争端解决机制

不管在合同签订阶段,抑或是项目实施阶段,都有可能存在争端。如政府与私人部门在合同执行层面的冲突、由于政策及环境变化导致原有合同破裂等。诸如此类的情况下,必须建立相应的争端解决机制才能化解冲突,避免项目失败的巨大风险。如可建立调停小组,也可以在合同中导入规范化的争端解决流程。

4.完善医院财务会计制度

为了适应市场经济以及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国务院于2010年印发了《新医院会计制度》,与旧制度相比,在加强资金预算、规范财务现状等方面已有改善,但实施中问题仍然明显。如关于医疗纠纷的会计处理不明确,这增大了医院的经营风险,也不符合会计制度的谨慎性原则。因此,为了保证PPP模式在医院中成功推广,要建立一套更有效的财务会计制度,确保各项资金准确到位,从而更好地迎接市场的挑战。

结语

建立健全医疗卫生体系,实现医疗的公平性和公益性,是我们每个人的梦想。PPP是公共产品理论中的一种先进的理念,对于提升公立医院服务效率具有独特的优势。在推进公立医院改革的过程中,应勇于尝试和探索,充分发挥PPP模式的“鲶鱼效应”。同时,也应着力于PPP模式的制度建设,从而推动新一轮医改质的飞跃。

参考文献:

[1] 唐祥来.公私伙伴关系与财政绩效[J].山东经济,2011,(4):94-98.

[2] 贾康,孙洁.公立医院改革中采用PPP管理模式提高绩效水平的探讨[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0,(5):70-74.

[3] 周成武,等.公私合作伙伴关系在卫生领域的应用[J].中国卫生经济,2006,(5):73-75.

[4] 景莹,等.英国卫生体制背景及其与医院PPP的关系[J].中国卫生资源,2006,(6):278-279.

[5] 贾康,孙洁.公私伙伴关系的概念、起源、特征与功能[J].财政研究,2009,(10):2-10.

[6] 张馨,等.当代财政与财政学主流[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72-98.

[责任编辑 李 可]

作者:马秋萍

我国民营医院护理论文 篇2:

民生对策:公立医院改革试点系列报道:医改带来摸得着的实惠

北京的林女士退休多年,患有严重风湿病,以前每次住院,总是牢骚满腹。6月,她在北京协和医院住了半个月,居然说“医改见成效了”。原来,她最满意的有三点:一是住院不用家人陪护,护士全程服务;二是医保实时结算,出院只需交自付部分;三是复诊可以预约。

这是我国公立医院改革的一个缩影。虽然改革才刚刚起航,但老百姓已经感受到了静悄悄的变化。

我国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始于2009年。坚持公立医院的公益性,调动医务人员的积极性,满足人民群众基本医疗服务需求,缓解群众看病难、看病贵,是改革的大方向。

加强县医院建设

着力缓解看病难看病贵

在四川华西医院,“号贩子”似乎一夜之间就消失了。这家医院是我国规模最大的医院,日均门急诊量超万人次。过去,患者要想挂专家号,往往需要通宵排队挂号。自2009年6月起,该院在保留窗口挂号的基础上,推出了银行卡预约挂号、电话预约挂号、门诊复诊预约等新制度,所有号源敞开供应,预约时限扩展为两周,还实行分时段精确预约挂号,让患者“错峰”看病,使“号贩子”失去了生存的土壤。

为了解决“一人住院,全家陪护”的问题,全国900多家医院的7300多个病房开展“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实行无陪护服务。安徽省为了调动医院积极性,大幅提升了护理费用,并将护理费用纳入医保报销范围,没有增加患者负担。

今年以来,全国110家医院对112种疾病开展了临床路径管理试点,让医生按照“标准作业图”检查治疗,让患者明明白白看病。调查显示,一些常见病、多发病实行临床路径管理后,平均住院日和住院费用总体均有下降。

优先加强县医院建设,是公立医院改革试点的突破口。陕西子长县以创办“平价医院”闻名全国。自2008年6月以来,县政府加大财政投入,公立医院由差额拨款改为全额拨款,医务人员津贴补助和人才培养费用纳入财政预算,医院取消药品加成,实行零差率销售。与改革前相比,门诊次均费用下降了37.5%,住院平均费用下降了31.8%,而医务人员的平均收入增加了48%。

今年是我国对县级医院建设投入最大的一年。我国计划在3年内安排投资360亿元,重点支持全国2176家县级医院建设,使每个县至少有1所县级医院达到二级甲等标准。

鼓励多元化办医

积极推进体制机制创新

根据医改方案,公立医院必须实行政事分开、管办分开、医药分开、营利性和非营利性分开,推进体制机制创新。

今年以来,各地探索出一系列公立医院体制机制改革新模式。例如,江苏镇江组建了以资产为纽带、紧密型的江苏康复医疗集团和以技术为纽带、松散型的江苏江滨医疗集团。两大集团分别整合了市区的专科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大力推进资源共享,并将优质资源适度转移到社区,开通双向转诊绿色通道。

改革公立医院补偿机制,改变医疗机构过度依赖药品销售收入维持运转的局面,逐步取消药品加成政策。目前,鞍山市通过财政投入补偿公立医院“五险一金”的方式,取消了以药补医机制;江西在四家公立医院取消了药品加成;深圳开始试行药事服务费,提高医生劳务技术价值。

改革医院收费方式,在推行医疗保障“一卡通”的基础上,逐步实现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农合费用在医院直接结算、异地结算;与大病救助制度相衔接,推出若干大病救治保障试点。

坚持公立医院的主导地位,鼓励多元化办医,推动不同所有制和经营性质医院协调发展。例如,昆明市制定了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发展医疗卫生事业的优惠政策,一批有规模、有质量、有技术、有品牌的民营医院得到发展,与现有公立医院形成良性竞争。

当前,公立医院改革已经进入加速推进的重要时期。只有迎难而上,锐意改革,大胆探索,循序渐进,才能取得实效,让人民群众得实惠,让医务人员受鼓舞。

作者:白剑峰

我国民营医院护理论文 篇3:

股份制医院护士经历医院场所暴力现状调查

【摘要】 目的:调查洛阳市股份制医院护士经历医院场所暴力事件的发生率和医院暴力事件发生时的状况。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法,研究工具为医院场所暴力调查问卷的修订版,调查洛阳市10所股份制医院的669名护士1年内所经历的医院场所暴力事件。结果:l年内护士经历的医院场所暴力事件发生率为70.40%。暴力事件的特点为:二级医院发生率最高,一级医院发生率最低;急诊科发生率最高;暴力多发生在日间,地点是住院病区;施暴者特点是中年人、男性、患者家属;施暴原因主要为要求未被满足;护士的应对方式主要是“解释”和“忍让”。结论:股份制医院护士普遍经历过工作场所的暴力事件,最常见的为辱骂,建议社会舆论要正确引导公众尊重医务工作者,管理部门要增加医院工作场所暴力的防范措施,护士自身更要有防范暴力的意识,多方努力,营造一个和谐的医疗环境。

【关键词】 股份制医院; 护士; 暴力

随着国家医改政策的深入,股份制医院成为近年来新出现的医院类型,其主要为企业改制后医院或民间资本在政策鼓励下投入医院领域后所成立的民营医院。世界卫生组织把工作场所暴力定义为工作人员在工作场所受到辱骂、威胁或袭击,从而造成对其安全、幸福或健康的明确或含蓄的挑战,具体分为辱骂、威胁、性骚扰和殴打四种类型[1]。国外早在20世纪80年代末就开始关注医院场所暴力的研究,研究发现医院场所暴力的发生不仅伤害到从业人员如护士的身心健康,还降低了护士的工作满意度,增加了护士离职率,从而阻碍了护理行业的健康发展[2-3]。医疗工作人员,尤其是护士在工作中遭受暴力事件在世界范围内都是一个行业内的普遍现象[4]。我国近年来也开始了此方面的研究,但回顾文献未见对我国股份制医院护士遭受医院场所暴力的相关研究,股份制的医院由于不同于传统的公立医院,其社会认可度具有特殊性。本研究旨在调查和分析在医患关系紧张的社会背景下,股份制医院的临床一线护士在护理工作中的工作场所暴力实际发生状况,为进一步的防范提供信息,营造和谐的医疗环境。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采用两阶段抽样法选取2012年7月-2013年3月洛阳10所股份制医院的共669名护士作为调查对象。调查对象纳入标准:工作中需要和患者直接面对面接触的一线临床科室在职护士;持有护士执业证书并注册护士;在临床科室从事护理工作满一年。

1.2 方法

1.2.1 研究工具 采用暨南大学医学院伤害预防控制中心设计的医院场所暴力调查问卷的修订版。该问卷已被用于针对临床护士的调查中。修订版包括三部分,分别是暴力时间发生率、对暴力事件发生时的描述(如时间、地点、施暴者的特点等)以及护士的个人资料,共34个条目。

1.2.2 资料收集方法 研究者采用问卷调查法,在征得医院护理部的同意下,遵循知情同意的原则,在临床科室现场发放调查问卷并现场回收。按照研究设计,在10所医院共发放调查问卷756份,筛除不合格问卷,共回收有效问卷669份,有效率回收率为88.5%。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3.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一般资料 669名股份制医院护士,其中三级医院191名,二级医院354名,一级医院124名。年龄19~58岁,平均(29.29±6.19)岁。工作年限1~38年,中位数为6.21年。性别:女636名,占95.07%;男33名,占4.93%。学历:中专222名,占33.18%;大专329名,占49.18%;本科111名,占16.59%;硕士7名,占1.05%。职称:护士438名,占65.47%;主管护师195名,占29.15%;副主任护师及以上19名,占2.84%;其他17名,占2.54%。工作部门:临床科室430名,占64.28%;急诊115名,占17.19%;门诊97名,占14.50%;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7名,占4.03%。

2.2 洛阳地区股份制医院护士医院场所暴力事件的发生情况

2.2.1 不同级别股份制医院 不同级别股份制医院临床护士医院场所暴力事件的发生情况见表1可知:二级医院发生率最高,一级医院发生率最低。

2.2.2 不同工作部门 不同工作部门护士医院场所暴力发生情况如下:急诊科发生率为86.96%(100/115),门诊为70.10%(68/97),临床科室67.44%(290/430),社区服务中心为48.15%(13/27),由此可知,急诊科发生率最高(字2=55.56,P<0.01)。

2.3 医院场所暴力事件特点 暴力多发生在日间,地点是住院病区;施暴者特点是中年人、男性、患者家属;施暴原因主要为要求未被满足;护士的应对方式主要是“解释”和“忍让”,见表2~5。

3 讨论

3.1 医院暴力事件的发生具有普遍性 调查结果显示,护士遭遇医院场所暴力事件发生率较高为70.40%,和其他研究显示医院暴力发生的发生具有普遍性相一致[5]。在本研究中,暴力包括心理暴力和身体暴力两方面,具体有辱骂、威胁、躯体攻击和性骚扰4种类型。本研究显示,四种类型暴力的发生频率分别为:辱骂、威胁、躯体攻击,而性骚扰最少。有研究指出,施暴者会寻找能有效伤害目标、而自身尽可能少受伤害的行动方式[6]。分析日常生活中吵骂是常见的矛盾冲突方式,通常人们也不会因为被辱骂、威胁就诉诸法律,但如果有身体上的伤害,就会根据身体伤害的严重程度承担响应的法律责任,包括民事和刑事责任。医院环境也从属于社会环境,施暴者会依据其长期生活获得的社会经验来行动。性骚扰发生率最低的情况和国外研究一致,国外有报道称80%的护士在遭受性骚扰后不愿意报告[7],这方面很可能存在“低报告率”的现象,即性骚扰事件实际发生了,但是护士很少报告。在本研究中,有护士反映在护理工作中被异性护理对象借机强行搂抱、抚摸手部,借口查看胸牌的机会触摸胸部等,护士对此类行为的心理反应普遍感觉不舒服,但又无法挑明以免尴尬和难堪,更不会上报科室护士长。这一研究结果提示,在当前倡导和谐社会的环境下,作为医院管理部门,尤其是护理管理者要知道这一情况的客观存在,要注意观察护士的反应和心理变化,保护护理人员的自尊心,提高其工作满意度。调查结果显示,在不同的工作部门中,急诊科工作护士暴力发生率最高,和其他研究报道一致[8]。分析出现这样的结果原因在于到急诊科就诊的多是病情危急重患者,患者病情危急,使得家属焦急、而护士因为急于抢救、实施治疗无暇和患者家属充分沟通,故很容易发生护患纠纷。二级医院发生率最高,高于三级医院和一级医院,分析原因可能是人们求医习惯导致不愿到医疗水平相对低的小医院如一级医院去,导致二级医院的床位周转率和门诊量都要显著高于一级医院。在二级医院工作的护士每天要面对大量的患者及家属,护理工作任务重,偏向于完成护理技术操作,而忽略了和患者的充分沟通,容易产生冲突。同时医院就诊患者数量的多少直接影响到患者的候诊时间,而文献[9]指出候诊时间长是引起暴力的一种常见情况。一级医院发生率最低可能和就诊患者特点有关,当前在一级医院就诊的患者不仅数量少,而且多为病情较轻,多为常见病、多发病如感冒、发热和腹泻等病种,按照我国医保政策,基层医院就诊报销比例高,自费费用低,预后好,患者满意度自然也高,不易发生冲突。

3.2 洛阳市股份制医院护士医院场所暴力的特征

3.2.1 股份制医院临床护士经历的工作场所暴力事件发生特点 结果显示,股份制医院护士遭受的医院场所暴力主要发生在日间的住院病区。分析原因和临床护理工作主要在病区病房内进行有关,因为在病房从事护理工作时,临床护士和患者面对面接触的机会最多[10],而门诊科室内护士和患者接触的机会相对比较少。建议住院部的护士在病房工作中要高度认识到医院场所暴力发生的可能性,提高防范能力。国外有研究建议进入病房工作时应注意保持病房门处于开放状态,如果患者显示出不友好的行为,应避免单独进入病房工作,注意沟通方式,避免发生冲突或第一时间通知自己的同事当前状况[11]。本研究显示,施暴者中以中年男性患者家属居多,这也符合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看到冲突双方特点。原因可能在于男性相比女性更容易冲动,有暴力倾向,而东方文化的观点是家属最了解患者的情感特点,并且人到中年,上有老下有小,压力重重下,遇上不满意的事物很可能把冲突当成自身在社会中承受的压力的发泄口[12-13]。而且从事护理工作的多为年轻女性,不对中年男性具有震慑力。这一点提示,护士在开展临床护理工作时,当发现自己面对的是中年男性时,应注意护患沟通技巧,避免和其发生正面冲突[14]。

3.2.2 施暴者实施暴力行为的原因 本研究调查的是护士,从护士的角度出发,调查对象认为施暴者采取暴力行为时最常见的原因是“不合理要求未被满足”,有护士反映有些家属要强行调床、要求护士长来扎针、要用自带药等,被护士拒绝后就十分不满骂骂咧咧。分析出现这一问题的原因在于患者可能认为这是合理的要求,是符合患者利益的,但被护士拒绝了,从而心理上不易接受,如果自身修养不够,很可能实施暴力行为[8,15]。这提醒面对患者或家属提出的,护士认为是不合理的要求,不能理直气壮地直接拒绝、甚至批评患方,而是要考虑到患方的可接受度,要委婉地拒绝,并加以解释,让患者理解未被满足的原因。

3.2.3 临床护士在医院场所暴力事件中的处理方式 结果显示,临床护士在面对突如其来的工作场所暴力时,主要选择解释、忍让克制等方式来应对。分析原因可能和当前我国的医院在大力推行的优质护理服务有关,医院管理者强调服务意识,要求医务人员不能和患者发生冲突,若有投诉通常以扣奖金、通报批评等方式处罚,因此医务人员面对这些暴力行为时,如果程度不严重,如辱骂,通常是通过解释来化解问题,从而避免自己被患者投诉罚款,通过忍让克制委曲求全,避免在暴力发生现场受到更严重的伤害。用调查护士的话说,面对强势患者的辱骂时“只能装怂”。国外的研究中报警是护士遭受工作场所暴力后比较常见的应对措施[15]。但在本研究中,只有15.07%的护士选择电话报警,分析出现这一差别的原因可能和护士在护理工作中遇到最多的暴力类型是辱骂,而辱骂在中国社会中是常用的冲突类型,不涉及到人身安全,后果不严重,所以人们普遍认为也无需报警。

单位编制、财政补贴、医疗市场、工资待遇等往往是企业医院改制后带来的较大的变化方面。随着优质护理服务的开展,护士所面临的护理工作压力不断增大,加上医院人员逐渐临聘化,护士容易心态不稳定而出现心理问题。当前医患关系紧张,医院暴力事件不断报道出现的情况下,建议社会舆论要正确引导公众尊重医务工作者,作为医院的管理者和卫生系统相关部门迫切需要关注现阶段医院场所暴力事件,采取相应的措施以保证医护人员的安全,护士自身更要有防范暴力的意识,多方努力,营造一个和谐的医疗环境,为医护人员创造一个安全的工作环境。护理工作的服务对象是患者,关心护理人员的工作状态就是关注患者所接受到的护理服务质量,不能让工作场所暴力事件影响到护理工作质量,更是对护理行业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New Research shows workplace violence threatens health services[EB/OL].[2008-6-8].http://www.who.int/mediacentre/news/releases/release37/en/index.html.

[2] Gerberich S G,Church T R,McGovern P M,et al.An epidemiological study of the magnitude and consequences of work related violence:the Minnesota Nurses’ Study[J].Occup Environ Med,2004,61(6):495-503.

[3] Duncan S,Estabrooks C A,Reimer M.Violence against nurses[J].Alta RN,2000,56(2):13-14.

[4] Hinson J,Shapiro M.Violence in the workplace:awareness and prevention[J].Australian Health Review,2003,26(1):84-91.

[5]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New researehs hows workplace violence threatens health services[R].Ceneva:WHO,2002.

[6] Zinn C.Health service ranked as most violent industry in Australia[J].BMJ:British Medical Journal,2001,323(7326):1386.

[7] Celik Y,Celik S S.Sexual harassment against nurses in Turkey[J].Journal of Nursing Scholarship,2007,39(2):200-206.

[8]于立群,蒋守芳,唐晓霞,等.护理人员遭受工作场所暴力情况的调查与分析[J].护理管理杂志,2006,6(9):19-21.

[9]马伟光,李继平.医院场所暴力原因分析及对策[J].护理管理杂志,2005,5(5):23-25.

[10] Adib S M,Al-Shatti A K,Kamal S,et al.Violence against nurses in healthcare facilities in Kuwait[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Nursing Studies,2002,39(4):469-478.

[11] 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NIOSH.The changing organization of work and the safety and health of working People-Knowledge gaps and research directions[R].Atlanta:Department of Health and Human Services,Centers for Disease Conrol,2002.

[12] Magin P J,Adams J,Sibbritt D W,et al.Experiences of occupational violence in Australian urban general practice:a cross-sectional study of GPs[J].Med J Aust,2005,183(7):352-356.

[13] Elwyn T S,Fetters M D,Sasaki H,et al.Responsibility and cancer disclosure in Japan[J].Social Seienee&Medieine,2002,54(2):281-293.

[14]梁爱婷.医院暴力相关原因及对策的研究现状[J].护理管理杂志,2005,5(7):24-25.

[15] Jackson D,Clare J,Mannix J.Who would want to be a nurse?Violence in the workplace-a factor in recruitment and retention[J].Journal of Nursing Management,2002,10(1):13-20.

(收稿日期:2014-02-28) (本文编辑:欧丽)

作者:陈春霞

上一篇:广告营销策划书下一篇:现代公证法律援助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