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职业道德论文

2022-03-2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教师职业道德论文(精选5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一、教师职业道德概述道德是指由一定经济关系决定的,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伦理习惯和人的内心信念来维系,表现为人们共同遵守的社会意识形态和行为规范的总和。教师职业道德是从事教学工作的脑力劳动者在教学实践中所应遵循的道德规范。

第一篇:教师职业道德论文

从教师言语现象看教师职业道德的缺失

【摘 要】国家的兴衰,取决于教育;教育的兴衰,取决于教师。教师是立校之本,而师德则是教育之魂。教师具有良好的师德,才能更好地完成教书育人的工作,真正做到为人师表。当前教师队伍中有一部分人受其他思想侵蚀,严重缺乏职业道德。针对教师职业道德的缺失,本文分析了教师职业道德的内涵和意义,着重从教师语言角度分析教师职业道德缺失的类型,并进一步论述了如何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创建优质教师队伍。

【关键词】教师 职业道德 教师言语 缺失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请你记住,你不仅是自己学科的教员,而且是学生的教育者,生活的导师和道德的领路人。”人民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开启知识宝库的金钥匙,对人才的培养、智慧的启迪、文化的传播起着重要的作用。教师的职业道德体现了教师的群体形象和人民群众的利益,能促进教师更好地完成教书育人的本职工作。人民教师肩负着教育和培养社会主义一代新人的崇高使命,具有高尚职业道德的教师才能如春风化雨般地将知识传授给学生,并潜移默化地塑造学生的灵魂。教师应与时俱进,不断提高自身的职业道德修养,真正做到为人师表。

一 教师职业道德的内涵及意义

1.教师职业道德的内涵

教师职业道德,简称师德,是教师在从事教育劳动时所应遵循的行为规范和必备的品德的总和。它从道义上规定了教师在教育劳动过程中以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态度和作风去待人接物、处理问题、做好工作,为社会尽职尽责。它是教师行业的特殊道德要求,是调整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生,教师与学校领导,教师与学生家长以及教师与社会其他方面关系的行为准则。职业道德是社会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般社会道德在教师职业中的特殊体现。

教师的职业道德规范是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不断发展、演变,吸取新经验,排除旧理念,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变化,成为从事这一行业的人们在进行职业活动时所遵循的规则或纪律。我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教育法》等法律法规对教师的品行作出了严格的规范,为教师的品行指明了方向,对教育行为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2.规范教师职业道德的意义

良好的师德,是教书育人的一种动力,也是带动学生、激励学生的一种动力。师德能不断调节、纠正指导教师的言行,促使教师正确对待自己的职业,并认识到教师对社会、对他人应尽的职责和义务。师德能促使教师为学生做出表率、树立榜样,真正做到为人师表,带动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教师的师德,对社会进步也起着重要的作用。首先,师德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起着促进作用。教师通过对学生思想道德和精神文明的培养而促进、影响了社会的道德发展、精神文明水平的提高。其次,师德对物质文明建设起着推动作用。劳动者是物质文明的主体和创造者,受过教育高素质的劳动者是物质文明建设的决定因素。

师德规范是社会道德规范的基础,它积极的社会作用和深远的社会影响是不可取代的。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教育工作者,承担着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教师在社会上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教师的个体素质与整体素质都对社会有着重大的影响,起着重要的作用,现在社会上教师的整体素质是良好发展的,但也有个别教师在教育活动中没有遵循道德规范,不仅损害了教师的形象,也对社会秩序和社会道德产生了严重的干扰和影响。因此,分析教师职业道德的缺失现象并提出有效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途径是很有必要的,促进教师的健康发展和社会的和谐。

二 从教师语言角度看教师职业道德的缺失

1.爱国守法精神的缺失

教师肩负着为国家培养热爱祖国、遵纪守法、热爱社会主义的栋梁之才的艰巨任务,教师自身更应做到为人师表,以身作则、坚定立场、正确引导学生。

少数教师在课堂上用教学语言传播不良社会言论及思想。如今社会飞速发展,各种各样的自由主义思想和文化泛滥。一些教师非但没有对各种言论加以正确的分析和思考,而是盲目追寻,甚至将一些有悖于社会发展和不利于社会和谐的思想通过课堂教学语言渗透进课堂教学,对学生进行不良的引导,产生了不良的后果。

一些教师自身缺乏爱国守法精神,并在教学活动中大肆传播。一些教师存在着对社会各种制度及社会现象的不满和抵触,无力改善,便选择在课堂上用言语来发泄心中的愤怒和不满,让学生对社会和国家制度产生质疑,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如有一位老师,在课堂上给学生讲一则关于大学生因毕业没有找到工作而心中愤懑,接连杀死了三个路人的新闻事件。这个教师对学生说:“你们看,这就是中国的社会,大学生毕业找不到工作已经是个普遍现象了,国家和社会也漠不关心,不及时制订出解决问题的策略,所以才会造成这样的结果……”这位老师不仅没有正确引导学生的思想,没有剖析因当事人心理有缺陷、心理压力过大、心理素质过差引发这样的惨剧,反而从批判社会制度、批判国家的角度来教育学生,这是多么可怕的言论啊!

2.爱岗敬业精神的缺失

古语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都强调了爱岗敬业是多么的重要。爱与责任,师德之魂。作为老师首先要热爱自己的事业,有责任心,才能在教师事业的领域里取得一定的成就,才能培养出社会的栋梁之才。那种工作不认真、态度不端正、毫无责任心、不注重更新教育观念、教学思想方法陈旧、不思革新的工作方式等都是缺乏敬业奉献精神的具体体现。从部分教师的言论当中,不难发现爱岗敬业精神的缺失。

少数教师不耐烦的、抱怨性及任意性的语言。教师需要给学生反复讲解疑问时表现出的极其不负责任的态度和不耐烦的语言。如一些教师在给学生讲解了疑问和难题以后,发现这个学生还是不懂,老师就不耐烦地说:“你怎么会这么笨呢,我在课堂上讲过,课下还要给你再讲,我都快讲了八百遍了你还是不懂,你自己去领悟吧。”一些教师在和同事聊天的时候经常会抱怨学生怎么不听话,课怎么这么多,烦得要命,有些教师干脆就说:“我才不管呢,随他们去,我只管上完我的课发我的工资就行。”还有一些教师说:“我们班的某某同学成绩特别差,还不好好学习,我看他就是不顺眼,懒得管他。”这样的话语表现出了一些教师极其不负责任的工作态度,爱岗敬业精神严重缺失。

一些教师不注重革新教学方法、教育观念及工作方式。一些教师仅仅把自己的职业当成是在社会立足谋生的工具,对于自己教学方法和教育观念的陈旧,甚至不良的工作作风,丝毫没有改进之意,存在着严重的一劳永逸的思想。一些教师对那些态度认真、工作积极的教师不屑一顾,经常在背后说:“你看某某老师,瞎积极什么呢,也没见工资比我多呀,天天整些无聊的花样,也成不了什么大气候,照本宣科多省劲,我都这样十几年了,照样什么问题也没有,生活悠闲自得,别自己给自己找罪受。”

3.关爱学生精神的缺失

古人云:“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教师应像关爱自己的孩子一样关爱学生,这样才能使师生之间产生浓厚的情谊、情感的共鸣,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一些教师对学生漠不关心,不能平等地看待学生,用恶言恶语来伤害学生的心灵,造成了严重的后果。

少数教师对学生恶言恶语,漠不关心。如有些教师看到班级里个别学生穿着破衣烂衫,脏兮兮的,并没有及时去嘘寒问暖,更不会去问清楚这其中的原因,不体谅、关心学生遇到的困难,反而大声呵斥:“瞧你那副样子,脏兮兮的,既影响我的心情还影响班级形象。”还有其他各种伤害学生自尊心的言语,使学生产生严重的厌学情绪和心理问题,甚至会导致学生违法违纪等不良行为。

少数教师不能平等对待学生,态度因人而异。有些教师会以学生的家庭条件的贫富、学习成绩的优劣、长相的美丑等为标准用不同的态度去对待或评价学生。如在两位学生同时迟到的情况下,一位学生家庭条件优越,父母均是政府工作人员,这位老师对这位学生说:“是不是发生什么事情了?下次要早点来,不要再迟到了。”另外一位学生家庭条件似乎不容乐观,父母都是普通劳动者,这位老师则严厉地嚷道:“怎么回事?学校是你什么时候想来就来的吗?没有一点纪律性,以后再迟到就别来了!”这位老师对待学生的态度前后截然不同,使学生的自尊心受到了严重的打击,久而久之,学生对老师的尊重和崇敬之情会渐渐消失,随之而来的是对老师愈来愈深的恨意。

4.为人师表精神的缺失

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要求教师具备守高尚情操,严于律己,言语文明,以身作则。现在社会中有相当一部分教师在正式场合和非正式场合出现与教师身份不符的言行举止;课堂上不时会出现一些挫伤学生自尊心的非规范性语言,在人际交往中,某些教师常使用冲动、过激或过于世俗、势利的语言;在行为方面,教师的为人师表精神的丧失首先表现在对学生的体罚和变相体罚上;在日常行为方面,诸如随地吐痰、在禁烟场所抽烟、办公室零乱不堪、对校园环境问题熟视无睹等,这些都直接影响了教师为人师表的形象。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可见教师人格魅力作用之大,而教师日常生活中的这些行为对学生产生的不良影响是巨大的。

三 加强新时期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创建优质教师队伍

1.加强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和道德教育

通过思想教育和道德教育相结合,使教师认识到学校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担负着培养新一代人才的重任。因此,教师应具有坚定的社会主义信念,具有过硬的思想作风和高尚的道德品质。这就要求教师要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提高政治素养。

确立人民教师的道德观念,要求教师多读教育界名人传记和模范教师的先进事迹,以先进典型作为思想行为的楷模,自我鼓励,以崇高的道德品质为行动指南,成为具有较高道德修养的人民教师。

2.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贯彻因材施教原则

我国基础教育中,教育者教育观念的落后令人担忧。要改变教育的落后现状,首要的是更新教育观念。教师只有坚持正确的教育观念,才能全面贯彻教育方针,认真实施素质教育,真正履行自己的职责。坚持正确的教育思想:一是要全面评估全体学生。在教学实践中,应公正、公平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充分了解每一位学生,引导学生按适合各自特点的方向发展,切实做到因材施教。二是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适应激烈的国际政治、经济、科技的竞争和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我们培养的学生作为未来事业的接班人,应具备良好的适应社会的能力。

3.建立健全教师评价体系,倡导科学用人机制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制度建设也是师德建设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

第一,建立科学的聘任制度。教师的聘任,不仅要重学历和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要考察他们的师德水平,要更加重视考察其思想作风、道德品质等,我们决不允许一些素质低下、道德败坏的人混进教师队伍。

第二,建立公平的奖罚制度。学校和有关部门应把师德纳入教师各类考评的范围。将师德作为一项重要的考察指标,并和工资、岗位、职称等挂钩,以此来激励教师更好地在自己的岗位上发挥作用。

第三,建立相应的监督制度。师德的加强不仅需要教师自身的努力,还需要社会各界的监督。要建立由领导和优秀教师等组成的监督巡查队伍,设立投诉、建议制度,使社会

广大成员都可以参与其中,加强对教师师德的监督。

4.领导班子的模范带头作用也是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关键

“上梁不正,下梁歪”,一些学校的校风、学风、教风不正,究其原因是领导班子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因此,领导班子很重要,只有一个好的领导班子才能带出一支好的队伍。学校的领导如果能先行表率,要求教师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做好模范带头作用,这无疑是一种无声的号召和带动,尤其对一些不良的思想作风的影响,领导班子的示范作用是强有力的,有助于激励和督促广大教师坚定信念,恪守职业道德规范。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要塑造学生的灵魂,首先要塑造自己的灵魂。教师教育学生既要言传,又要身教,而身教重于言传,所以教师必须提高职业道德修养,应具有优良的品德和高尚的情操。教师师德的建设不仅关系到各级各类学校的发展和教学质量的提高,而且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和全民素质的提高。因此,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是一项长期的任务,要从现在做起,持之以恒。

参考文献

[1]马波.加强当代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途径和方法[J].河北农业科学,2009(1):156~157

[2]蒋霞.浅析新形势下教师职业道德的缺失与重建[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4(2):17~19

[3]侯学同.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乃社会道德规范之中砥[J].菏泽师专学报,1999(1):85~86

[4]黄介山.公民道德建设读本[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2

〔责任编辑:庞远燕〕

作者:连晓洁

第二篇:结合《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论教师职业道德修养问题

摘要:教师作为教育教学活动开展的核心人才力量是培养学生良好思想道德品质与行为的模范和榜样,其良好的职业道德修养不仅能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还对学生良好品质与行为习惯的形成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近年来,关于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缺失的事迹屡见不鲜,这为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敲响了警钟。积极分析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缺失的原因,并研究提高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水平的方法,对促进我国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职业道德修养;教师;教育;学习;问题

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对我国教师的整体职业道德水平具有代表作用,也对我国人才的思想道德水平以及综合素质的培养具有关键性的影响,是促进我国素质教育深化发展的重要力量。积极建设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提高其道德素质,为我国整体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做出榜样。

一、《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概述

《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一书是现代各阶段教师职业道德培养的重点教材,本书共分为九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对职业道德以及伦理的基本阐述,分析教育伦理与教师职业道德的关系,要求教师应深刻领悟“为师之道、为师之德”的内涵与深意,培养自身良好的职业道德与行为品质。第二部分是对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的特点及功能进行分析,对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特点进行重要阐述。第三部分讲解了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原则,要求教师具有言传身教、严谨治学、讲求诚信、热爱学习、乐于奉献的意识与精神。第四部分是对高校教师再教育管理中的道德规范进行概括,强调辅导员对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第五部分是对教师在教书育人中应遵循的道德规范,要求教师由外及内均应做好榜样,树立良好的教书育人精神及品质。第六部分是对高校教师在学术研究中应遵循的道德规范进行明确,要求教师应具备较高的服务精神、合作精神以及创新精神等。第七部分分析了高校教师职业行为应采取的道德选择的措施,对教师的无私奉献精神以及刻苦钻研精神具有较高的要求。第八部分强调了高校教师职业品质的培养方式,应积极进行自我提高,学校以及教育管理机构也应加强对教师职业道德品质的培养与监督。第九部分对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品质培养的策略与途径进行了分析,教师应积极掌握道德教育、道德修养和道德实践,这是道德品质培养的三大基本途径,并逐渐成长为一名德才兼备的高校教师[1]。

二、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存在的问题分析

1.教书育人的职业意识有待深化。随着我国教育教学的改革深化,部分高校的宽松、自由与开放的学术环境逐渐得到开放,但是部分教师对该种学术研究环境的认识产生了偏差,将其当作是“放任自流”的方式,更有部分教师在课堂中的言行不能体现一个教师应有的道德风范以及道德修养,还时常将言论不正确以及对社会的偏激认识带入课堂,导致教学腐化,学生的思想道德得不到良好培养[2]。

2.追名逐利思想价值观严重。在名与利的强大影响下,部分教师追名逐利的思想价值观尤为严重,高校教师出现了私利主义、拜金主义及享乐主义的情况,使得教学环境受到了影响,学生正确的价值觀、人生观及世界观的培养也受到了冲击。有的教师只对教学结果以及科研成果比较关心,而对于学生思想品质的指导却很忽视,对于学生德才兼备的培养以及以德为先的告诫也不重视。

3.学术研究浅尝辄止。当前,高校学术研究浅尝辄止的情况十分严重,有的人没有经过正式的学习和实验研究,也被授予正规的博士学位或博士后学位,而有的人经过多番研究和学习,多次试验和努力,最终却没能得到较好的评价[3]。这种现象导致部分专心搞科研的学生失去了深入研究的信心,逐渐导致整个学术研究界的风气败坏。部分研究者只在他人的研究成果上稍加改变,就变成了自己的研究成果,从而导致花费苦心钻研的研究者心怀不满,最终导致纠纷或更严重的后果。

三、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培养策略

1.提高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培养的自觉意识。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培养需要一个长期持续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教师不断进行自我培养和提升。因此,教师需要不断学习道德修养理论知识,用知识丰富自我头脑,不断强化自我道德修养的培养意识,思考自我提升策略,不断建立和完善自我道德修养培养的理论体系。另外,各高校以及其他教育机构与教育管理部门,应积极开展教师岗前职业道德理论培训,且积极开展各种职业道德修养讨论活动,促进教师之间分享职业道德理论知识与培养方法。各教学阶段的教师在教学之外还需要积极学习国家的相关政策、文件以及《教育法》等法律法规,增强自己对党及国家颁布的与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相关的文件、法律法规的理解,从而促进自我道德修养的完善。

2.提高实践对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培养的价值。实践是体现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水平的重要方式,也是培养和提高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重要途径,更是发挥职业道德理论价值的重要方法。基于此,各阶段教师需要重视理论的实践应用,而不只是充实自己的理论知识,应积极从实践中内化道德修养理论,变成自我行为习惯的一部分。培养教师职业道德修养,首先需要认真学习理解职业道德规范,并在实践中严格遵守,教学前做好充分的备课,课堂教学中积极与学生进行互动,尊重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了解学生的知识水平情况以及身心发展特点。在课后,应积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实践来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以及社会责任意识。此外,积极钻研教学方法,创新教学内容,探索知识,避免学术钻研中出现浅尝辄止的行为,深入研究和尝试新的教学模式,总结教学经验。

3.营造良好的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培养环境。正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一个人的道德品质、行为习惯以及性格等的形成,环境具有很大的影响作用。健康和谐的工作与学习环境,对个人的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一个不良的环境则会给个人的品质与行为产生负面影响。所以,营造良好的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环境对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水平的提高也是十分重要的。学校需要激发群体教师良性竞争以及积极自我提高的主动性,并为教师营造和谐、愉悦、轻松的学习环境,让教师能在该环境中相互学习、相互促进、相互提高。

4.完善教师职业道德修养评价机制。在互联网时代,各种教师违反职业道德的行为被快速曝光,教师的职业行为受到了社会舆论的强大压力,如何合理的培养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水平已经成为了社会群众以及学术钻研界广泛关注的话题。建立完善的教师职业道德修养评价机制,对教师的职业行为与操守具有一定的监督作用,是教师在进行自我修养培养以及提升中的重要参考。评价机制的建立,应做到公平、公正、全面、系统、规范、科学,应综合应用不同方法和不同角度对教师的职业道德做出评价。将评价标准进行量化、细化,在加强评价作用时,还应该加强监督,根据评价结果对职业道德修养水平较高的教师给予一定的表彰,而对于水平较差的教师给予适当的继续教育,切实发挥评价机制对教师职业道德水平提高的作用,全面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水平。另外,评价方式应包括多种模式,例如总结性评价、过程评价、重点评价等。

参考文献:

[1]罗莹.提升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素养的途径浅析[J].高教学刊,2016,(17):201-202.

[2]张小枝.新形势下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02):148-149.

[3]杨豪,代雅洁.反思与建构:新时期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提升的实践研究[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6,(01):101-103.

作者:龚波

第三篇:高校教师与中小学教师之职业道德规范比较研究

一、教师职业道德概述

道德是指由一定经济关系决定的,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伦理习惯和人的内心信念来维系,表现为人们共同遵守的社会意识形态和行为规范的总和。教师职业道德是从事教学工作的脑力劳动者在教学实践中所应遵循的道德规范。教师职业道德的产生和发展,是同人们教育活动的发展直接相联系的,它对形成教师的职业心理和职业理想,形成教师特有的道德习惯和道德传统起重要作用。它是从事教育职业的人应当遵循的行为准则和必备品德的总和,从道义上规定了教师在教育劳动过程中以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态度和作风去接待人接物,处理问题,做好工作,为社会尽职尽责;它是教师行业的特殊道德要求,是调整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生,教师与学校领导,教师与学生家长以及教师与社会其他方面关系的行为准则,是一般社会道德在教师职业中的特殊体现。作为教师素质的核心成分,教师的职业道德已经成为当前我国教育改革以及教师队伍建设关注的焦点。

二、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现状与中小学教师的比较

高校承担着不同于中小学校的特殊教育使命,高校教师的道德要求也不同于中小学教师。《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明确规定:“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这是我国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也是新时期社会发展对高等教育提出的责任和义务。这对高校教师职业道德提出了新的职业要求,例如,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要积极参与教学科研,同时还要具备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近年来,国家加大教师队伍建设力度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各级部门的重视。对照两个不同类型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内容,当前无论是中小学还是高校,所有教师的主流是积极、健康、向上的。但我们也必须清晰认识到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的现状与中小学教师相比确实存在一定的问题,分析如下:

1.高校教师思想政治素质与中小学教师的比较

中小学的重点侧重于对学生的基础知识教育,因此老师对于师德的理解和教育的基本功掌握扎实。但对于高校,本身在师资队伍建设上就过于注重教师业务素质和学历层次的提高,而忽视思想素质和职业道德的培训,无形中助长了部分教师重业务轻政治、重科研轻教学。多数高校教师热衷于科研仅是为了评职称所用,而不是为了提高教学水平和业务素质。甚至有的高校教师为了评上职称出现请人代笔,一稿多发等学术不良行为。所以近年来学术浮躁、学位造假令人忧虑,特别是粗制滥造已经成为高校的通病:例如,几个教师一两个星期就编成一本书、有的老师一年发表十几篇文章等。这些现象严重浪费了人力、物力、财力,更严重阻碍了学术的前沿发展。

2.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信念与中小学教师的比较

相对中小学教师接受四年甚至更长时间的师德专业培训而言,高校中的大部分人刚从学校毕业就很快走上讲台。他们从“学生”到“教师”角色转变太快,没有受过专门系统的师德培训,阅历浅、经验不丰富、抗干扰能力和辨别能力较弱。正因为这些条件的不成熟,部分高校教师的价值本位往往容易发生偏离,把教与学变成买卖关系,不顾社会效益,片面追求个人利益的最大化,开始热衷于第二职业,重科研轻教学。还有的老师对本职工作敷衍了事,备课不认真、上课无激情、教学方法单调、或照本宣科、或泛泛而谈、没有开拓和创新意识,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有甚者,个别教师经不起物质的诱惑,对学生不公正,为一己之利泄题、阅人情卷、送人情分,在学生中造成极坏影响,有损师德师风。

3.高校教师爱生敬业精神与中小学教师的比较

对于学生年龄偏小的中小学,老师更多注重的是“育人”,关爱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加强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但对于高校教师很多只注重于业务知识的传授,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不闻不问。有的教师片面认为自己的职责就是教书、思想教育工作是学生辅导员的事,与自己无关;有的教师本身上课就自由散漫,迟到早退;有的教师仪表不整,举止粗俗,在学生心目中造成不良的印象;个别青年教师自由主义思想泛滥,观点偏激,在讲台上任意发泄不满情绪;还有的教师经常用语言和行为刺伤学生的自尊心。正是因为这部分高校教师教育服务意识淡薄,缺乏爱岗敬业精神,忽视学生的崇高理想和自我价值认同感,导致师生距离感越来越强烈,严重影响了高校的教学质量,长此以往将对大学生自尊自强自爱精神的培育产生负面效应。

现今高校教师队伍中存在的诸多师德问题直接影响我国高等教育未来的发展,所以我们要进一步揭示其原因来源于两大方面:一是四大成长因素差异;二是三大成长困惑影响。

三、高校教师成长因素与中小学教师的比较

1.发展观的差异

中小学教师的成功是通过所带学生的成功而表现出来的协同发展,并且目标清晰,途径明确。但高校教师的发展观是建构在个人发展之上,其成功评定的标准不是依靠每个学生的成长来体现。

2.教育背景的差异

中小学教师几乎百分之百都接受过专门的师范教育,具有教师教育背景。但是高校教师大概1/3的人接受过短期的师范教育,尤其在综合类院校或以理工科为主的院校里这种情况很普遍。正由于高校教师缺乏针对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技巧的统一培训,所以他们的教育效能感、自我评价水平、职业倦怠感等都比中小学教师相对较低。

3.发展路径的差异

中小学老师的发展路径遵循着整体和个人共同成长的路径,他们的发展动力来自于外部驱动,所采用的措施是多元化的形式:例如,听课制、教研活动制、家长和学生共同评价制等;而高校教师的发展动力来源于内发型,采取的措施单一化,主要通过个人总结和年终考核相结合方式促进教师成长。

4.成长倾向的差异

高校教师的发展是以科研为教育教学活动的重心,主要是希望自己成为研究教学型教师,工作的重点在于提高自己的科研能力,教学能力次之。而中小学教师主要以教育教学工作为重心,他们是希望自己成为教学研究型教师,教书育人是重中之重,兼具提高科研能力。

四、高校教师成长困惑与中小学教师之比较

1.成长标准的困惑

中小学教师评价指标具体详细:例如,中高考升学率、各级评优课、考试通过或优秀率等。相对而言,目前针对高校教师的评价界限模糊,并且欠缺一个相对客观、可以量化的系统,只是笼统地以教学督导评估、发表论文或参加课题的数量与质量等来作为考核重点,学生对老师授课水平的评价往往次之。

2.成长条件的困惑

在实施中小学教师的继续教育中,大多制定了相对完善的教育观念、教学内容及方法的职业培训,同时采用优秀教师和年青教师建立的师徒制、教研室的共同备课制、公开课形式的观摩教学制等;而高校教师的继续教育主要依靠个人的成长,没有系统理论的培训,尤其对于青年教师上岗任教后所面临的教育心理不成熟和教学技能缺乏的两难问题,学校或院系缺乏相应的正确引导,因此就出现一个教法、一个教态长期沿用的状况,长此以往必然导致本科教学质量的严重下降。

3.成长适应性困惑

正常高校教师的培养程序是从助教开始,在教授的指导下从事辅助教学的工作,加强对教学规律与方法的了解与掌握,适应从学生到教师的转变。但自从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虽然教师学历的逐年提升使其最低始于讲师,但是他们并不具有相应的教育理论水平,无形中增加其焦虑感和无助感,教学效果因此降低。中小学教师的成长相比而言是一条稳中求进的道路,他们具备绝对的知识优势和教材教法共同研究的优势,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其成长适应困扰。

五、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提高的主要途径与方法

基于对上述高校教师成长差异和困惑的分析,我们认为促进高校教师的成长与发展,提高们的职业道德修养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教育理念提升

首先,坚持科学发展观和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为高校教师职业道德教育提供坚实的思想基础。科学的自我发展观是建立在正确的教学观、教师观和学生观之上的师生共同发展。因此,高校教师应该把成功定义为个人成功和教师共同成功的结合。其次,要把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作为高校师德教育牢固的精神纽带和强大的精神动力。再者,高校教师要建立协同发展观,只有把教书育人和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协调发展,才能为培养优秀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创造条件。最后,高校需建立教师定期政治学习制度,强化思想品德教育,帮助其调整心理并将安贫乐教作为最基本的素质,将廉洁从教作为其根本贯彻始终,充分发挥教师作为培养人才的专业工作者和促进社会风气净化的传导者功能。

2.知识结构优化

作为高校教师承担的首要角色是知识传播者,其次是对学生将来的人生产生重大影响的引导者,最后才是科研人员的角色。为了完成这些使命和职责,教师自身必须具备丰富的知识资源储备,必须不断优化自身的知识结构,丰富自身的知识体系。例如,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深入挖掘专业知识内涵,掌握过硬的本领,认真备课授课评课,将与之相关的前沿领域的知识和技能传授给自己的学生;在科研活动中,教师必须尊重学术、不抄袭剽窃、不弄虚作假,不粗制滥造,力求学有所得、劳有所获,做出可喜的项目成果。另外,当教学或科研出现死角或冲突的时候,更要勇于承认自己的错误,攻坚克难,不虚置国家社会资源。

3.标准导向明确

高校的教学管理机构对于教师考核评价标准、教育教学能力标准等的制定和完善有助于教师理清自己的工作思路,明确自己的工作职责,强化教育教学在高等教育中的地位。例如,高校要建立常规的检查制度和评价系统,一旦发现教师在教学或育人过程中的突出问题应当即时纠正和解决,对于那些爱岗敬业、坚守本职、为人师表的优秀教师,每年评选出职业道德标兵,并将其先进事迹向全校推广并给予职称评审和继续聘任的优先权;而对于那些教育教学水平低下、人品低劣的教师,坚决清除教师队伍予以淘汰。只有通过教师自身严于律己的要求和高校相关部门严格的监督和检查,才能有效地预防师德缺失造成的一系列问题,才能不断优化和提高高校教师整体道德素质并使其保持一定的高水平。

4.有利条件保证

政策和制度是高校教师成长与发展不可或缺的组织保障。促使高校教师的健康成长与发展必须在政策和制度方面进行规范。例如,建立教师继续教育制度:开展教师思想道德与教育理论职中培训、各级优秀教师培养选拔制度、校内(外)或国内(外)学术交流、教研室活动制、教学反思制等。规范高校教师发展的方向,逐步提高其科学文化和教育理论水平,发扬其刻苦钻研、勇于探索、精益求精、实事求是的精神,促使更多的高校教师掌握高超的教书技艺;提升专业知识素养和开拓创新品质;思想上从敬业、爱业转向乐业、守业。

5.优秀人才流动

正常的人才流动,有助于激励高校教师自我成长的动机,推动高校教师队伍的优化组合,避免长期困扰影响其成长的近亲繁殖倾向。在合理有序的流动中,应将教师的个人评价和他人推荐相结合,特别要以教师职业理想、思想品德状况作为重点考察内容。

明确高校教师应遵循的职业道德规范,对加强高等学校师德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一方面,高校教师的发展关系着我国高层次人力资源的发展,而这部分人正是国家未来科技发展不可或缺的栋梁;另一方面,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高低决定教师队伍建设的成败,也决定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与改革的成败。因此,新时代加强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伍新春.高等教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2]刘春节.新世纪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的构建[J].大连干部学刊,2007,23(3).

[3]饶咬成,刘吉成,饶丹珍.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特点、现状与重建[J].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29(2).

[4]王芳.当代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下滑的原因分析及其应对策略[J].煤炭高等教育,2011,29(3).

[5]吴金昌,刘毅玮.高校教师成长中的困惑与反思[J].中国高教研究,2008(9).

作者:范逸萍 曾琦

第四篇:高校教师教育教学实践中提升教师职业道德修养问题探讨

摘要:高校教师不仅肩负着传授知识、为社会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重任,而且对于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有着极其重要的引导作用。那么,如何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提升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应该成为当下社会的一个极为重要的问题。

关键词:职业道德;遵循;人类灵魂;反思;内省

教师职业道德是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所应遵循的行为规范和必备的品德之和。从道义上规定了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应以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态度和作风去接人待物、处理问题,它是教师行业的特恕道德要求。高校教师职业道德是指高校教师在从事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等职业活动过程中所形成和遵循的,与高校教师职业特点相适应的各种道德规范以及由此产生的道德观念、道德情感和道德品质之和。高等学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要为科教兴国提供人才。这就要求高校必须有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高校教师能否做好本职工作,教学能否收到良好的效果,教学方法本身固然重要,但是教师的职业道德包括教学态度、职业道德和个人修养等,都会对学生的世界观、知识体系产生很大的影响。

教师一生中需要接受各种各样的教育和道德培养,但最主要的是职业道德。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肩负着教书育人、传道授业的双重重任。高校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应从以下几方面提高职业道德修养:

首先,要提高教师职业道德认识、增强教师职业道德情感,教师要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就必须不断学习和掌握教师职业道德知识,深刻理解教师职业道德原则、规范,把外在的道德规范内化成为教师从事教学工作的行为准则。只有这样,才能使教师明辨职业活动中的是非善恶,从而增强履行教师职业道德义务的自觉性。同时,还要不断增强教师的职业道德情感。教师职业道德情感是教育工作者根据一定的教师职业道德观念,在处理人际关系、评价某种行为时所产生的内心体验。没有情感的道德认识,教师的道德行为就缺乏内在动力。应该说,师德修养的增强是教师职业道德认识和职業道德情感相互作用的结果。它们共同构成了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相对完整的道德意识。

第二,提升自身的道德修养。高校教师要想真正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必须确保自身具有极高的修养。这就需要高校教师严格要求自己,经常对自己进行“反省”,即“反思”和“内省”。从仪表、言谈举止等方面均应达到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标准。“亲其师,信其道”,学生才会受到老师潜移默化的影响。作为高校教师应从各方面努力提高自己的职业道德品质,加强自身修养,才能不愧对灵魂工程师的光荣称号,也才能正确履行高校教师职责,为国家为社会建设贡献一份力量。

第三,爱岗敬业,坚持学习,与实践相结合。对教育事业和学生的热爱,是高校教师必备的职业素养;是教师无私奉献、关爱学生的原动力。只有教师心中有爱,对学生百般呵护,才能更好地教书育人,为培养教育学生打下坚实的感情基础。所以促成教师对教育事业热爱的情感是加强当代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根本前提。积极发挥高校教师的创造性、思维广阔的特点,在科学研究上严肃认真,积极进取,力争以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树立良好的学术和教育风气,只有这样才可能培养出优秀人才,完成肩负的社会教育责任。学习是人们获取知识和技能、提高智力和能力的重要途径,也是加强师德品质修养的重要途径。教师要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就需要不断的学习和掌握教师职业道德知识,深刻理解教师职业道德原则和规范,把外在的道德规范内化为教师从事教学工作的行为准则。这样,就会使教师明辨是非善恶,从而增强履行教师职业道德义务的自觉性。因此,教师的每一种优良品质的形成,都是从学习中得来的。教师职业道德修养不仅是理论问题,更是实践问题。要使教师道德原则和规范成为教师的行为准则,要靠其长期不懈的努力、自觉修养和锻炼,也就是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就是一个“内化一外展”的过程,而这一过程就直接体现在高校教师的教学和科研活动中,所以提高教师的教学和科研实践能力是完善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最主要的途径和方法。这一途径和方法就是要求高校教师一方面在教学和科研活动中“以学生为本”,关心教育学生,另一方面要给学生作表率和榜样,起到先锋模范作用,用教研活动不断提高和完善自己的职业道德素养。

第四,正确处理好教学与科研的关系。一名优秀的教师,应该是教学能手,更是科研先锋。这样的教师,才能适应社会发展,才能更好的履行自己的教书育人的职责。教师应该紧密结合教学实际,立足课堂,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和分析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中的各种问题,进行积极研究,以形成规律性的认识。高校教师要增强自己的科研意识,把课堂、班级当成自己的“实验室”,并投入精力去研究,就一定能使自己成为科研的局内人,实现经验性向科研型的转变。当高校教师走上了从事研究的道路时,就会得到教师职业的成就感和自豪感,同时也为自己的职业生涯开辟了新希望。

第五,关爱学生。高校教师应以莫大的恒心和毅力,关心学生的成长。在学校这个大家庭中,老师与同学们生活在一起,学习在一起,最能体现教师职业品质的就是仁爱、宽厚、包容。有教无类,诲人不倦是中国儒家传统观点,高校教师应该用恒心和毅力,关心成长过程中的学生,纠正缺点,发扬优点,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出优秀的栋梁之才。我们要从心底里把每个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一样去爱戴去爱护去培养,无论是听话的还是不听话的,无论是学习好的还是学习差的,一视同仁。

作为一名高校教师,要按照师德的要求,从事教育实践,并以此为准则,培养自己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作为一名高校教师,要履行高校教师的职责,担负起历史赋予的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任,为社会的发展贡献出自己的力量,加强自身的职业道德建设,提高职业道德品质。

作者:董大联

第五篇:浅析《教师法》指导下的教师职业道德建设

摘 要: 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不仅有利于教师自身的道德观念和价值判断的提升,从而更好地完成教书育人工作;更有益于为学生实力品德模范,陶冶学生情操以及创设社会精神文明的。《教师法》不仅是一项法律文件,更是教师工作实施细则。从《教师法》的立法宗旨、基本内容及其内在要求的实施职责来看,《教师法》对师德教育、师德宣传、师德考核和制度建设方面做出了指导。

关键词: 《教师法》;教师职业道德

一、新时期加强和改进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重要性与紧迫性

(一)师德的含义

教师职业道德是指教师在其职业生活中,调节和处理与他人、与社会、与集体、与工作关系所应遵守的基本行为规范或行为准则,以及在此基础上所表现出来的观念意识和行为品质。

由此师德有两方面的旨意:其一,它是教师在其职业生活中处理各种人事关系应遵守、具备的准则和规范,体现了师德的规范性与制约性。教师从事各项工作,处理各种关系需按一定的职责标准进行效能评价。其二,师德是教师对规范、准则地内化而形成的观念意识与行为品质,是一种主观的反映。正常的反映有利于教师事业顺利进行,而不良的反映与师德准则相悖,既不利于教师发展,也不利于客观师德准则的丰富。

(二)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重要性

教师是青少年学生成长、发展的引路人。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直接关系到大、中、小德育工作状况和亿万青少年的健康成长,甚至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命运和民族的未来。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在加强青少年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和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三)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紧迫性

长期以来,广大教师盛享“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的美誉,赢得了全社会的尊重。与此同时,在市场经济条件和开放条件下,师德建设工作面临着各方各面的新问题、新挑战。人民大众对于优质教育日益增长的需求,对教师素质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教师队伍的师德水平和全面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师德建设工作有待进一步加强和改进。

二、《教师法》指导下的教师职业道德建设

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不仅是关系青少年成长、发展的头等大事,更是新时期对教师提出的关系国家命运和社会发展的新要求、新使命。国家必须不遗余力从师德教育、师德宣传、师德考核和制度建设方面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教师法》从立法宗旨、基本内容、实施职责方面都对师德的各方面建设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教师法》在强化师德教育方面的指导

一方面,《教师法》立法宗旨明确规定教师必须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修养和业务素质。又在《教师法》第八条教师应履行的义务中规定“教师遵守宪法、法律和职业道德,为人师表。”这对教师个人生活道德建设做出了要求:教师为人师表,不仅肩负向学生传授科学文化知识的重任,更承担着教会学生如何做人的使命。对学生来说,教师是知识与品德的权威,学生往往易模仿教师的言行。那么教师拥有严于律己、宽以待人、艰苦风斗、精神充实、仪表端庄、文明礼貌等优秀的个人生活道德,将会对学生的精神风貌、言谈举止、道德品质产生潜移默化积极的影响,起到“不令而行”的作用。

另一方面,《教师法》第八条“对学生进行宪法所确定的基本原则的教育和爱国主义、民族团结的教育,法制教育以及思想品德、文化、科学技术教育,组织、带领学生开展有益的社会活动;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促进学生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方面的规定,有利于教师教育思想道德、教育教学道德和交际道德的建设。第一,教师应有全面的质量观、科学的人才观、现代学生观、教育创新观。改变传统成绩划优差的观念,自觉运用综合考评学生的方法;因材施教,鼓励个性潜能发挥,鼓励自由创新;创造教育教学条件,鼓励学生自我价值的实现。第二,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发展良好师生关系。教育教学,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共同活动,是教师和学生联系、发展关系的主要纽带。教学准备阶段、实施过程、总结练习等各个环节,教师都应把学生主体地位的实现作为教育教学任务加以考虑。这不仅贯穿了具体的业务要求,而且始终贯穿一定的职业道德要求,即教育教学道德。这是教育教学顺利进行并获得良好效果的表现。第三,教师除了思想高尚、业务精良,而且还要有广泛的社交能力,讲究社交道德。《教师法》第七条规定“从事科学研究、学术交流,参加专业的学术团体,在学术活动中充分发表意见。”无论是对学生的“传道、授业、解惑”以还是教师同行之间的交流、互助、合作,乃至教师与学生家长之间的沟通联系都要求教师具备良好的社交道德。这是顺利开展教师工作的前提,闭门教书、两耳不闻窗外事、师生关系对立、同事关系淡薄的教师难以做好教书育人的工作。

(二)《教师法》在加强师德宣传方面的指导

在学习《教师法》第六条规定“每年九月十日为教师节”,并在第七章有关教师奖励的部分,可以得出:学校、组织、政府可以在教师节组织师德主题教育活动,以庆祝教师节和表彰优秀教师为契机,集中开展师德宣传教育活动。光明日报社和北京广播电视台于2012年开展了“寻找最美乡村教师”活动,用诚挚的情感真实记录了乡村教师无私奉献、甘为人梯的精神品格。这不仅是一场感人的颁奖典礼,更是一次全国性的师德宣传活动。宣传模范教师的先进事迹,有利于师德教育在欣赏人性光辉中“润物无声”,在启发向榜样学习中提高影响力。而《教师法》内在包涵的具体实施细则,要求全社会学习、宣传《教师法》,使尊师重教的观念深入人心并鼓励社会各个力量对师德建设进行舆论监督,让师德建设在良好轨道上运行。

(三)《教师法》在严格师德考核方面的指导

《教师法》第二十二条内容“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应当对教师的政治思想、业务水平、工作态度和工作成绩进行考核……”第二十四条“教师考核结果是受聘任教、晋升工资、实施奖惩的依据。”所以在师德考核建设方面,应把思想政治素质和思想道德品质作为必备条件和重要考查内容;建立师德考评制度,将师德表现作为教师年度考核、职务聘任、评优奖励等的重要依据;同时,还应建立师德问题报告制度,将师德建设作为学校办学质量和水平评估的重要指标。

(四)《教师法》在加强师德制度建设方面的指导

《教师法》实施职责中除了要求组织全社会宣传、学习《教师法》的立法宗旨和基本内容以及为教师工作优化、创设环境,各方面保障教师权益以外,还对制定《教师法》的相配套的法规、制度。国务院应制定贯彻《教师法》的实施细则、《教师资格条例》和《教师职务条例》,实行教师资格制度和教师职务制度,并逐步实行教师聘任制。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从本地实际情况出发,制定贯彻《教师法》的具体措施。这些制度的制定,不单纯是教师工作层面的法律规范,更是外在制度下教师内化其师德的操作细则,这将有利于师德建设的具体实施与效果评价。

人民教师是文明与智慧的象征,承载着广大人民群众的尊重和敬仰。人民教师的教师职业道德,对促进教师完成教学育人工作,培养学生品格,推动社会文明有着重要的作用。《教师法》对教师权利与义务的规定,不仅是为教师工作提供良好条件,而且是对教师素质实现做出要求,这将从社会舆论压力指向和教师自我反省建构两方面对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做出指导,从而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

参考文献

[1] 陈义博:《教师法》是教师队伍建设的根本保障[J].中国高等教育,1994.1

[2] 游忠永:学习《教师法》贯彻《教师法》[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1994.7

[3]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1993年10月31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四次会议通过,1994年1月1日起实行)

作者:蔚小静 王霜

上一篇:建筑安全技术论文下一篇:建筑物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