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高职高专教育课程体系改革的研究与实践

2022-11-2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高等职业院校的教育投入力度越来越大,制定各种政策积极发展高校专业,人文关怀中最关键的就是健康,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护理行业越来越被需求,简单护理不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需要的是更高级、更专业、更人性化的护理,所以,开办护理专业高职高专教育的院校越来越多,并且对该方面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也进行不断改革深入。但是,高职高专院校对于护理专业的课程开设只是和专业相关的,缺乏特色,人文社会科学知识严重不足,医学基础课比例过大,专业课教学内容偏重疾病诊治,实践教学环节薄弱,基于此现状,对护理高职高专教育的课程体系必须进行改革实践,注重对人文素质的教育,护理专业本身具备显著的人文特征,只有在拥有优良人文素养的前提下才能整体提升护理水准,人文素质课程有必要融入护理专业的教学中,推进护理专业的优良发展。

一、高职高专护理教育课程现状

在高职高专院校内开设的课程中,护理专业是所有专业中最核心的部分,因为社会对该方面的需求量越来越大,为了更好地发展护理专业,高职院校对此也投入了较大比例的教学资源,但是,就从现状来看,人文素质教育在高职护理课程的实践中仍然很欠缺,不完善,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欠缺必要的人文意识

从目前护理专业的教育现状来看,大部分院校的师生都已经认识到人文教育在护理专业中的必要性,学校也开设了相关的课程,但是,对于人文素质教育仍然停留在初期,课程体系也只是停在表面,受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认为掌握好专业技能就可以,对于思想政治的学习是浪费时间,很多高职高专学生都不愿意学习人文素质教育课程,有些老师也不太重视,仍持有忽视的心态,这种现状主要是因为人们普遍认为护理专业主要护理技能即可,老师在授课过程中倾向于讲授最根本的原理及其护理步骤,认为培育人文素质并非护理专业必需的要点。

(二)缺乏健全的课程体系

虽然在我国很多的高职院校中已经开设了与人文素质有关的课程,但是从教学成果来看,该课程的整体教育模式基本还是无条理、无系统、无规则的,课程系统规划不健全、杂乱无章,归其原因是因为高校在设置人文教育课程体系时,知识停留在表面,泛泛而谈,对于深层次的审美性、思想性以及文化内涵并没有给予更多关注。高职院校现阶段的人文教育课程突出最明显的仍然是功利特征,极大忽视了对人文素养的培养,而且老师在遇到人文教育涉及的课堂内容时,通常都是随意对待的。

(三)师资力量薄弱

人文素质课程是在近些年才开始在我国高校中开设的一类课程,从现阶段来看,该课程体系整体呈现表现为凌乱性与随意性,师资力量也很薄弱,高职院校聘请的老师很多都不是专业的,教师本身对于人文素质教育课程理解也不到位,兼职教师本身并没有真正熟悉人文素质课程的关键点,这样的话,在课堂中教授时也很难调动同学们的积极性,因此,高职院校护理专业即使开设了人文素质课程,但是该课程缺乏感染力与吸引力,学生们对此课程毫无兴趣。

二、高职院校护理教育课程体系改革的原则

(一)强化培养目标,注重整体优化

对于护理专业课程的选择不能脱离护理专业的教育目标,要遵循护理专业的特点将已有的课程重新调整,做到整体性、综合性,使课程体系融合成为新型的、与护理专业相适应的、符合教育实际的、操作性强的课程体系。根据培养目标的要求形成一个有内在联系的课程整体结构,并且强化人文素质课程,精简重组医学基础课程,按照生命周期模式开设护理专业课程,整个课程体系既要有利于护理专业的发展,还要适应我国的实际需要,最终与国际护理教育相接轨。

(二)体现全面发展,循序渐进和与时俱进

新世纪对学生的要求是学会做人、认知、做事、共处,学校教育的主要职责不再仅仅是对专业知识技能的传授,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实践能力、人文素养,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我国进行课程体系改革的主要目标就是为了将知识、能力、素质这三方面实现一体化和全程化,全面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我国的护理教育现状与国际先进水平还存在较大差距,护理教育层次较低,师资力量薄弱,学科建设也相对落后,因此在护理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上,要做到循序渐进、与时俱进,适应护理专业乃至整个医学教育、高等教育的发展态势,不断修正和优化。

三、护理高职高专教育课程体系改革策略

(一)提升对于人文素质的认识

护理专业的大部分学生在步入社会后都是从事和医相关的工作中,每日都需要面对病患,对待患者护理人员应当将其当作亲人,不只是看成病人,这样的信念是需要人文素质作为支撑的,为了从根源上改变我国现阶段的人文素质现状,高职院校及其师生都必须转变思想,真正意识护理专业的价值所在,在对课程体系设置方面不能把人文素质课程视为工具,而是要关注其中的人文内涵,只有从根本上转变意识才能培育出优良品格、更高层次的护理专业优质人才。

(二)提供优质的师资力量

高职院校如果想要真正改进护理专业课程体系,最关键的就是从提升教师专业教学水平入手,选聘优质的专业教师负责人文素质教育课程的教学,对于教师定期组织培训,及时学习新的教学方法,紧跟时代,引领创新,教师除了要具备过硬的专业知识技能外,还要具备人文素养。

对于高职院校护理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不能被动地等待师资的准备,师资队伍力量的壮大要在课程体系改革的同时得到提高,课程体系的改革要求教师能够在教学改革中不断学习,不断适应新的变化,跟上时代的步伐。

(三)重设人文课程体系

我们知道,教材不仅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更是实施教育的最基础环节,人文素质教育也是如此,如果没有建立健全完整的、系统的课程体系,那么与之相应的课程也很难落到实处,课程体系要具备合理性,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避免课堂的枯燥与单一化。对于护理专业来说,高职院校除了要重视现有的专业课程体系以外,还要讲人文因素充分融入进去,因为护理专业的学生日后基本都是从事服务性行业,与之密切相关的人文素质课程就显得更加重要,基于这样的现实状况,学校要运用多样化的措施来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为学员提供护理岗位的真实实践机会。

(四)课程体系改革以教育为先导

高职高专院校的教育目标主要是为社会培养高等技术的专业性人才,以“应用”为主旨和特征,改革根深蒂固的课程体系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必须首先从教育思想和观念上做出转变,这是改革顺利进行的前提和思想基础,教师和学员要深刻认识到教育的发展最终必须适应社会的发展,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必须要全面推行素质教育,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为此,高职高专护理课程体系的改革可以借鉴国外护理教育的成功经验,注重创新,紧跟实际,形成有自身特色的高等护理教育课程体系,按人的生命周期设置护理专业课程、重视人文社会科学课程的经验,同时,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充分体现我国护理课程体系的鲜明特色。

四、结束语

护理专业课程体系不能缺少人文素质的课程,从现阶段来看,我国高职高专院校针对护理专业开设的人文素质课程整体上仍没有完善。

因此,在未来在实践中,高职院校以及全体师生要把发展人文素质教育重视起来,密切配合,共同探究适合自身的课程体系与课程模式,因地制宜的改进人文素质教育现有的课程体系。

摘要:从我国高校目前开设的专业来看,护理专业所占比例较大,学校对其重视程度高,投入力度也大,尤其是在高职高专院校,对于技术性专业更加重视,就目前的护理专业现状来看,高校知识一味地追求对学生技术的培养,大大忽视了人文素质的教育,也没有开设和此相关的课程,这是一个非常致命的误区,因为人文素养是护理专业的思想基础,护理专业是一个服务性行业,需要正能量的人文素养做支撑,所以在高职高专院校开设的课程中,应该开设此类课程,并逐步完善,遵循循序渐进、与时俱进的原则,充分借鉴国外经验,提出新的改革思路并积极实践,形成具有特色的课程体系,淡化学科意识,以护理为主线,以人为中心,较好地体现现代教育理念,顺应护理事业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护理高职高专教育,课程体系改革,研究与实践

参考文献

[1] 贲礼进.论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改革[J].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2, 10 (3) :99-102.

[2] 宋平.我国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改革研究[J].中州大学学报, 2016, 33 (5) :106-111.

[3] 李春燕, 章晓幸.高职院校护理专业学生人文素质的现状调查[J].解放军护理杂志, 2015, 32 (9) :61-63.

[4] 涂明华, 汪娩南.论护理学高职高专教育的课程改革和教材建设.九江医学, 2001, 16 (3) :52.

上一篇:新闻记者采访中的情感把握和处理下一篇:因材施教在影视后期技能培训中的应用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