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用牡丹紫斑丹品种的丰产栽培技术初探

2022-09-1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1 油用紫斑丹丰产栽培技术

1.1 种植地块的选择

种植地块或基地应选择海拨1 800~2 200m以内地区, 土地高并干燥, 通风透气, 当阳并两面有遮阳棚, 排水顺畅, 土质深且厚, 疏松肥沃, PH6.5~8.0, 近中性土壤或沙壤土为宜, 忌选瘠地、粘土地、盐碱地及低洼积水地块。

1.2 深耕细作

选定种植地块或基地后, 在种植前2~3个月内进行翻耕、翻深30~40cm, 清除杂草、石块, 做到土细、平整, 施足底肥备种。

1.3 移栽节令

最佳种植油用牡丹时间, 为使根系在进入冬季前能正常恢复1~2月, 以便培育新根, 最好在9月中旬至10月中旬。实生苗要选生长2年以上的, 先用800倍液福美双浸泡5~10min, 在太阳下晾干后定植。

1.4 移栽前的准备

按每667m25 500株, 准备选择2年生实生苗, 或油用牡丹园栽2年的苗木为佳。挖塘, 直径30~40cm, 深40, 挖塘时, 表土与底土分开放置, 以便移植时, 表土填下, 底土填上, 每667m2施腐熟农家肥1 500~2500kg, 同时667m2施10~15kg辛硫磷颗粒剂或4~5kg多菌灵作为土壤杀虫菌。

1.5 精心移栽

9月中旬至10月中旬, 把准备好的2年实生苗用800倍液福美双浸泡5~10min, 晾干后栽植。

1.6 合理灌溉

油用牡丹喜欢干燥不喜欢湿润, 灌溉时要让土质保持合理湿度, 不能多也不能少, 更不能产生积水, 可干不可湿, 根据实际1年内最少要灌水3次, 一是春季发芽前后, 二是开花骨朵时, 三是准备过冬前浇无污染的水三次。

1.7 中耕管理

油用牡丹从发芽到采摘, 中期管理要勤, 一要定期除草, 二要升温保墒, 开花前要锄3~5cm深, 开花后浅锄1~3cm, 经常保持灌疏松、无杂草, 雨后及时松土除草, 每年5次以上。

2 整形修剪

为达到油用牡丹高产高效目的, 要牡丹整株树干疏密合理, 株形有序, 空气流通, 防止植株出现反季, 让植株活得更长, 定植2年后, 隔一株挖一株, 挖出的苗可用于新建油用牡丹园种植, 固定主枝时间应让基部萌蘖生长到5~10cm, 第一次修建不长时, 下次留长些;留主枝剪掉岔枝, 确定主杆后, 底部的萌蘖枝应除去, 出苗期有花蕾时应剪除, 以便根系和枝条有充分的营养, 在秋冬季节牡丹休眠时, 要剪除枯、残、交叉、病害的废枝, 集中烧毁;在健康植株上修剪时有花芽及花蕾的要留下, 留花芽时树顶、冠最好每枝一个, 瘪的芽应剪除。

3 合理施肥

为使油用牡丹获得高产, 每年应施3次肥, 第一次施肥应在灌解冻后至春季发芽前, 施速效性氮肥为主, 667m2施尿素30~40kg;第二次施肥在开花后半个月内进行及喷施一次磷肥液, 再施复合肥35~40kg;第三次施肥在冬季落叶后, 以腐熟农家肥为主, 667m2施1 000~1 500kg。

4 防病治病

要保证牡丹栽培品质, 有更好的商品价值, 病虫害防治是重中之重, 要遵行统防统治的思路。在20多种病害及50多种虫害中, 要抓关键防治目标, 按照病虫害出现的规律, 为达到最好的防治成效、降低经济效益, 要有统筹的规划, 系统性的防治方案。

1月下旬~2月上旬, 喷洒3波美度石硫合剂或多菌灵500倍液, 要让整个地面和植株都喷洒到;3月初, 用手播撒甲基异硫磷、辛硫磷等杀虫剂, 防治地下害虫;4月, 花期前喷施多菌灵1 000倍液, 防治红斑病等叶部病害;5月中下旬持续至9月中下旬结束, 喷施多菌灵和菊酯类杀虫剂, 防治叶部病害和金龟子成虫可单混入磷酸二氢钾等叶面肥, 效果佳。在统防统治的全程, 首先预防为主, 调动群众一起防治, 油用牡丹种子主要用于生产高品质食用油, 油的品质好坏取决于无公害农药残留的多少。

摘要:油用牡丹紫斑丹品种产地在我国陕西、甘肃及河南省西部, 种类是西北品种群, 花瓣基部以具有黑紫斑、棕褐斑、紫红斑为其特点, 紫斑牡丹株高可达1.8m左右, 是一种优良木本油料植物。耐干旱、痟薄、盐碱, 抗寒能力强, 适应范围广, 可结籽, 也可观花, 种一昔可收益50年以上, 在会泽多乡镇引入种植探索已7年之多, 种植面积已达333.3hm2, 2017年获云南省农业厅科技推广三等奖, 种植三年平均667m2产250kg, 按市场价20元/kg计算, 平均667m2产值5 000元, 第四年350kg/667m2, 平均667m2产7 000元, 第五年667m2产500kg, 平均667m2产值10 000元, 本文就土壤选择, 施肥、合理浇水、整形修剪, 中耕管理, 病虫害防治等方面初探技术总结如下, 供种植户参考。

关键词:油用紫斑丹丰产栽培技术,初探,防治

上一篇:深圳某社区老年人精神卫生情况调查与分析下一篇:如何加强矿山企业安全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