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职业岗位的课程综合教学研究与实践

2023-01-0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高等职业教育目前占据了我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 高等职业教育既姓“高”, 又姓“职”, 因此既有高等教育的特性, 又有职业教育的特性, 它既区别于普通高等教育又区别于一般中等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它有其自身内在的本质特性和要求。当前高等职业学校正在进行内涵建设, 其中课程建设是内涵建设的主要一环。课程建设在高职人才培养过程中具有核心地位, 是整个教学活动的关键。在课程教学改革探索中, 最关键的就是课程的内容选择, 因为课程内容的确定, 是职教课程开发中的一个重点与难点, 是教学改革的第一步, 关系职教课程开发的成败。因此, 探讨职业岗位课程内容选择问题, 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体现了“以服务为宗旨, 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教育指导思想。

1 依托行业、企业, 确定专业岗位 (群)

高等职业教育服务于经济社会, 满足社会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要求, 就必须贯穿工学结合的教育理念重新制定人才培养方案, 是高职院校建设特别是专业建设的核心内容。在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时明确学生未来的就业岗位,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必须依据企业的职业岗位和岗位能力要求。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成员由企业、行业技术骨干和专业骨干教师以及相关的课程专家组成, 共同开展专题调研, 共同进行岗位能力分解, 明确专业对应的岗位和岗位群, 确定岗位基本能力、岗位核心能力内容, 从而界定人才培养标准和培养方向。

依托行业为基础, 校企合作为手段确定专业人才培养。还要针对行业发展趋势, 对专业设置和课程改革的进行动态管理体系, 通过与合作企业技术骨干进行定期会晤, 以及组织专业骨干教师利用寒暑假或业余时间对行业现场进行学习、调研, 通过行业发展要求的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新材料、新规章的运用, 瞄准企业提速和优化管理后出现的岗位变化, 制订岗位技能、岗位标准变动报告书, 这样学校在进行专业设置和调整时紧跟企业岗位的变化而变化, 与市场需求相一致。

2 根据职业岗位要求, 整合教学内容

通过与企业、行业合作制订出专业人才培养标准, 确定专业所对应的岗位 (群) 。将行业职业标准和岗位作业内容导入课程教学内容, 将职业技能鉴定纳入正常教学计划, 课程内容与岗位作业内容相融合, 职业资格证与高职毕业证两证合一, 实现双证融通教学。这样解决了两方面的困惑:一是企业能够招到适合企业需求的人才;另一方面学校培养的学生符合市场的需求, 实现三方共赢, 即学校、学生、企业。

而现在高职院校使用的课程, 有相当一部分是不符合这个“务实”培养目标的, 绝大多数专业课程都是以传统的一本书为一个教学内容单元, 同时很多职业资格证书也不是一两本的内容就能包含的。因此, 人才市场、职业岗位与目标定位的需要都要求对课程内容进行综合, 逐步实现向专业实用横向系统转化。

在课程整合时, 首先进行课程分析和职业分析, 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和教学规律与原则、国家技术和行业标准, 知识点系统联系综合为应用知识体系, 技能点系统联系综合为技术, 构建课程。经过课程综合后, 开发的新课程有三种:第一种为模块化课程, 特点是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灵活性, 可解决几个相关技术问题, 便于与其它课程搭接组合;第二种为综合性课程, 对有关课程科学合理进行删繁就简, 削枝强干进行有机结合, 进行优化整合, 主要用在平台课程内;第三种为实践课程, 强化学生动手能力, 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通过课程综合化工作, 逐步达到形成符合当前人才培养目标的高职课程体系。

3 建立科学的课程体系, 课程项目化教学

课程体系确定之后, 就要教学专业课程特别是专业核心课程教学建设。专业课程建设包括课程标准的制定、教学方法手段等多方面, 但归根结底还是要解决“教什么、怎么教”的问题。最终的目的是使学生获取技术能力和职业能力。课程项目化就是通过“教、学、做”一体化的形式, 围绕实际项目来组织教学, 强调“做”是核心, 主张做中教、做中学, 有效地解决了“教什么、怎么教”。

课程项目化的知识表征方式有利于学生职业能力的形成。知识表征是认知科学领域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一般认为, 表征包括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内容指表征所具有的实际信息, 形式即表达内容的方式。知识表征是记载或表达知识的方式。高职课程建设必须坚持校企合作, 从企业中来, 但又不是企业工作过程的简单重复, 而是企业的工作过程升华, 来源于企业又要高于企业。因此单纯的知识不等于职业能力, 单纯的工作任务也不等于职业能力, 只有当知识和工作任务相结合时才是职业能力。通过实施课程项目化, 打破传统教学仅仅关注“知识点”的观念, 引入结构观念, 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关注让学生获得哪些职业知识, 更要关注以什么结构让学生获得这些知识。课程项目化的核心任务是在知识与任务之间建立桥梁, 以职业情境中的实际问题为中心, 以知识与行动的产生式表征方式来组织课程内容, 强调引导学生在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中主动建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 从而有利于培养和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我校软件技术专业的课程都将以项目为导向, 适应“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要求进行重新构建, 并通过项目实施促进教学方法的改革, 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产学研紧密结合的人才培养之路。

总之, 基于职业岗位的课程综合教学, 使课程体系与岗位职业能力需求相衔接, 课程开发与工学结合的教学形式相衔接;突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突出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当然在具体的实施中, 也遇到一些困难, 缺乏深入具体课程实践的途径, 那么项目教学只停留在表面;还要认真考虑学生的岗位迁移能力等, 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还要继续深入研究。

摘要: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一个类型, 其本质特征是“职业性”。专业课程教学内容、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与职业岗位的要求相一致, 学习内容反映学生未来工作岗位的性质、任务和要求, 这才是课程的真实内涵所在, 是当前高等职业教育课程建设的重要内容。

关键词:职业岗位,课程综合,课程开发

参考文献

[1] 姜大源.世界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走势及启示——职业教育课程开发漫谈[J].职业技术教育, 2008 (11) :4-10.

[2] 石伟平.我国职业教育课程改革中的问题与思考[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6 (1) :6-8.

[3] 徐国庆.学科课程、任务本位课程与项目课程[J].职教论坛, 2008 (20) :4-15.

[4] 张健.论职业教育项目课程改革[J].职教通讯, 2006 (3) :41-43.

[5] 路海萍.课程项目化:高职院校课程改革走向的选择[J].职业技术教育人大复印资料, 2009 (8) .

上一篇:浅谈企业信息系统维护与管理下一篇:10kV配电台架变压器故障分析与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