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公务员考试大纲

2022-08-2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国家公务员考试大纲

设立国家考试法,保障考试公平正义

考试是我国也是世界各国选拔人才、评价能力的主要途径。每年有近千万人参加高考,上百万人参加研究生入学和公务员考试,上千万人次参加大学英语和其他水平考试,数十万人参加各类专业资格考试和国外(境外)组织的考试,参加各类招聘考试的更是不计其数。然而,我国现有的考试法律法规,与考试大国地位、与考试所承载的重要功能和实现考试公平正义的目标不相适应。建议设立国家考试法,保障考试公平正义。

1.有利于克服现有考试管理规范涵盖面小、约束不足的弊端。目前一些自主招生、招聘考试,缺乏法律规范约束,很大程度处于自由裁量状态。一些地方和部门制定的考试规范只能参照某些规定执行,没有明确的法律依据,使得考试规范标准不一、令出多门。

2.有利于明确管理机构的权力与责任、打击违规舞弊。各级考试院和一些考试机构,由于没有法律的明确授权和职责规定,实际只是承担考务工作,没有权力对考试违规舞弊行为做出实质性的处罚,导致考试只是在有组织的形式规范化下进行,而不是在有法律规定的实质正义中进行。

3.有利于规范考试,实现考试公平正义目标。考试涉及从组织准备到阅卷量分多个环节,每个环节的管理都需要法律的约束,设立國家考试法有利于统筹规范考试各个环节,使考试有可操作性的规范指导,有利于规范竞争,使考试全过程在阳光下运行。考试法将使勤奋者实现理想的道路更加顺畅,使得社会诚信精神在法律的保障下得以彰显。

4.有利于保障当前正在进行的各类考试制度改革。考试立法并不意味着固化考试的地位,也不意味着阻碍当前正在探索的各类考试改革。考试法是约束不规范,保证考试公平正义的法律,与考试制度改革的大目标一致。因此,考试法是实现考试制度改革的有力保障,而考试制度改革又是完善考试法律法规的有益探索。

作者:刘春平

第2篇:论国家考试立法

摘 要:中国是具有悠久考试历史和考试文化的考试大国。一直为社会关注焦点的国家级考试,是国家认定人才、选拔人才和评价人才的基本制度,是维护社会公正和促进社会有序运行的重要机制,承载着促进人才流动以及人力资源的开发与配置的功能。 目前,考试管理和考试环境存在的诸多问题,折射出考试法制建设的严重滞后和考试法律的缺位。规范考试管理,实行依法治考,由全国人大制定考试基本法,维护考试的公平公正与安全有序,已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关键词: 国家考试;依法治考;考试基本法

文献标识码:A

中国是具有悠久考试历史和考试文化的考试大国,从隋朝大业三年(公元607年)开始实行分科考选文武官吏后备人员的科举制度到1905年清朝政府废除科举的近1 300年中,科举考试对中国乃至世界的政治、文化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美国学者克拉克说:“以科举考试为核心的中国文官行政制度的创立,是中国对世界最重要的贡献之一。” 有的西方学者甚至称之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当今世界各国,考试已被广泛地运用于各个行业和领域。考试作为科学公正地认定人才、选拔人才和评价人才的有效机制,在人力资源开发与配置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已越来越得到社会的普遍认可。

近年来,随着竞争的日益激烈,考试环境和考试管理存在诸多问题,制定考试法,规范考试管理,保障考试的公平、公正和有序,发挥考试在构建和谐社会,维护群众利益和社会稳定方面的重要作用,已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一、我国考试立法的现状

据统计,目前我国在全国范围内统一组织实施的各类考试有242项,涉及到国务院所属的几十个部门,无论参加考试的人数,还是考试项目与规模,都居世界首位。在各类考试中,每年应考人数在10万人以上的大规模考试有20多项,如普通高等学校入学考试、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国家司法考试、公务员考试、英语等级考试等;每年报名参加国家统一考试的人数中,国家教育考试超过5 000万人次,公务员考试达200多万人次,各类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考试人数超过1 000万人次,直接参加考试管理与服务的人员亦有数百万人之多,是名副其实的考试大国。以普通高校招生入学考试为例,参考人数2004年为723万人,2005年为867万人,2006年为946万人,2007年达到1010万人,创历史新记录[1]。考试承载着公平公正选拔、认定、评价人才,促进社会运转以及人力资源的开发与配置的功能,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考试的公平、公正与安全不仅关系到考试本身的与信誉质量,而且关系到公共利益和社会秩序,重大的考试作弊和考试安全事件甚至对整个社会的公平与公正产生直接的影响。

伴随着考试种类与作用的变化,与考试相关的利益群体已经牵涉到社会的很多方面,围绕考试已经形成了庞大的考试辅导、培训市场,多种社会主体,包括有关的行政机关、考试机构、其他社会组织以及托福考试等海外考试的举办者,都成为了考试的利益相关方,考试领域出现了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是考试设置缺乏制约,出现了某些领域考试过多,证书过滥,考试扰民的问题。目前,我国仅全国性的职业资格考试就有197项,水平认证考试有24项,各种职业证书考试名目繁多,对有的考试的设置目的和必要性没有进行很好的调查和论证,缺乏相应的法律和现实依据。有的考试种类过多,各考试之间功能重叠,且组织考试的部门或者社会组织各自为阵,互相之间缺乏应有的沟通与协调,如计算机应用技术认证考试就有10余种,分别由不同的部门和机构设置和组织考试,情况比较混乱。甚至出现同一种职业能力考试由不同部门分别设置和组织实施,而且互不承认,致使应考人为了取得某一职业资格证书而重复参加不同部门组织的考试。过度而又缺乏规范和秩序的国家统一考试,不仅造成了社会资源的浪费,而且给应考人带来了极大的不便。

二是考试领域的公权力缺乏有效制约,考试组织与管理体制不健全,对各种考试的举办、组织和管理缺乏统一的规则。由于考试项目由国家有关行政管理部门设置并组织实施,从中央到地方都自上而下对口设置了如“考试中心”、“考试管理中心”、“考试办公室”等办考机构,配置专门工作人员,实际上扩张了行政机关的管理职能。有的政府强势部门集考试的设置、举办、组织实施与人员录用(取)于一身,考试收费的标准,考试经费的使用,试卷的评判与考试成绩的合成,办考的质量与效果等,难以受到有效的外部监督。个别地方的行政管理部门利用行政权力设置考试项目,并强制特定群体的人员参加考试,从考试中获取不正当利益,损害了考试的公平公正原则。

三是考试安全问题突出,考试作弊的手段和方式不断推陈出新,考试的公平原则受到严峻的挑战。有考试就有作弊,古今中外概莫例外。但是近些年来,全国性考试曝出的作弊案件,或者由学校、考试主管部门出面组织,或者考场内外相互配合,或者考试工作人员、个别行政管理部门协同作弊,出现了专门以考试作弊牟利的非法团体和服务链,呈现出作弊目的利益化和产业化倾向;作弊方式由朋友帮忙演化为雇请职业枪手代考,或者由社会某些人员甚至学校领导、教师组织一部分学生代替应考人参加考试,呈现出作弊主体多元化和组织化的倾向;考试作弊工具也由当初的纸条、BB机、作弊背心,发展成为利用手机、无线耳机、作弊笔、针头摄像机、无线发射台等专用设备,呈现出高科技化态势。随着网络技术和现代科技的迅速发展,影响考试安全的因素还将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必然严重威胁到国家考试的安全。

四是考试机构的权力与应考人的权利严重失衡,对应考人的合法权益缺乏有效的法律保障。考试法律关系的主体包括考试管理者和应考人。在这种法律关系中,双方主体的法律地位和权利义务是不对等的。就目前情况看,在我国凡是国家统一组织实施的考试都是实行强制性标准,即考试项目、参加考试范围、考试科目由考试主管部门统一确定;考试的难易程度由考试主管部门颁布的考试大纲来调控;应考人的条件由考试主管部门规定,考试结果的使用由考试主管部门通过确定最低分数线来控制。而对于前述范围、条件、标准等,应考人均无从协商,更无权改变,只能遵从。这就与民事行为强调民事法律关系主体双方的平等和合作有明显的区别。由于考试的结果往往会对应考人的权利和切身利益产生重要影响,而在考试组织实施的实践中,如果考试机构有意隐瞒考试信息,或者由于考试机构工作人员的故意或者过失而造成应考人考试成绩失真,或者考试成绩评价、使用存在不公平和不公正的情况,应考人均无法知晓,也难以维护自身的权益。与此同时,在考试过程中发生的因为考试管理行为而引发的法律纠纷和行政纠纷,还缺少有效的解决途径和明确的法律依据。

与目前考试领域存在的上述现实问题相对应,我国考试法律制度建设严重滞后,存在明显的法律空白,无论从立法的层次、内容,还是法律规范之间彼此的协调统一上看,都远远不能适应依法治考,规范考试行为,确保考试公正有序的要求。主要表现在:

首先,考试立法跟不上形势发展的需要。据统计,我国目前与考试有关的法律法规及规范性文件有3 000多部,其中绝大多数是规章以下的规范性文件,法律位阶低,甚至有的全国性统一考试是以每年发一次《通知》的形式作为设置和举行的依据。有的考试虽然是依据法律设置的(如国家教育考试是依据《教育法》,公务员考试依据《公务员法》等),但是这些法律中也只规定了考试的名称和目的,至今尚无一部法律对考试的设置、组织实施的规则、考试法律主体的权利与义务等内容作出统一、具体的规定。比如在教育考试法制建设上,国务院在1988年颁布了《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暂行条例》,是迄今为止我国层次最高的一部国家教育考试行政法规,但是由于已经“暂行”了整整20年,有的规定已经不能对改革开放30年后的今天的现实发挥规范和指导作用。此外,国家教育委员会1991年颁布的《普通、成人高等学校本、专科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工作规则》、全国考委1998年颁布的《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考务、考籍管理工作规则》以及2004年4月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公安部和国家保密局联合颁布的《国家教育类考试安全保密规定》和教育部颁布的《国家教育考试违规处理办法》等,均为部门规章。其他如财政部2001年颁发的《注册会计师全国统一考试违纪作弊处罚规则》(后进行修改,于2006年8月9日发布《注册会计师全国统一考试违规行为处理办法》)、司法部2005年7月29日发布的《国家司法考试违纪行为处理办法》以及卫生部1999年发布的《医师资格考试违纪处理暂行规定》等等,也都属于部门规章。这些部门规章对规范国家考试行为,维护考试公平公正和应考人的合法权益,保证正常的考试秩序,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其位阶偏低,法律效力有限,对考试违纪和严重的作弊行为,尤其是有组织、有预谋、精心策划的利用现代科技群体作弊的行为的控制和约束显得力不从心。这方面的事例可以说不胜枚举。例如:2008年1月18日是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开考前的一天,山西省太原市公安局草坪分局汇丰派出所民警例行治安检查时,在九丰路某高校附近的一家旅馆内发现一个考试作弊窝点,当场抓获三男两女和作弊用的无线电发射台、无线对讲机、手提电脑、电子表等摆满一桌的通讯设备。在此后的两天考试中,在山西省无线电管理委员会的积极配合下,仅在4个考点就发现23起作弊事件,涉及44人(全省参加研究生考试总人数为40 456人)。但是紧接着发生了令人尴尬的一幕:1月20日研究生考试结束后,数十名参与作弊者被移交太原市公安局文保分局,办案民警对他们做了详细笔录,“问题确实很严重,令人气愤”,但是翻遍法律条文,竟然找不到他们触犯了哪一条。一番教育后,民警只得将这些肆意践踏考试公平者们“释放”回家,以观后效[2] 。类似的严重作弊情况在每年举行的各类国家级考试中都有发生。由于法律的缺位,致使严重的考试作弊行为没有得到应有的惩处和遏止。这也是多年来考试作弊愈演愈烈、日益猖獗的一个重要原因。

其次,考试领域存在大量的法律空白,严重影响着考试的公平公正。这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有:考试设置无法可依,考试设置机关及考试机构的职责不清,权限不明;应考人的权利没有明确的规定,缺乏应有的保障;考试机构及其工作人员为维护正常考试秩序所采取的一些必要措施(如对正在作弊的当事人搜身、收缴作弊工具等)没有法律的明确授权;没有从法律的角度为考试安全提供有力的保障,对考试工作人员、社会人员和应考人的作弊行为缺乏有针对性的法律责任,惩戒的力度明显不足,造成考试作弊成本低,难以有效地遏止肆无忌惮的考试作弊行为;法律责任体系不完备,对散布虚假考试信息,通过作弊牟利等严重干扰考试秩序,危害考试公平原则和安全的行为缺乏处罚的法律依据,有关部门对考试的监督管理职责不明,工作不到位;对揭发检举考试违规作弊行为缺乏鼓励和奖励性规定;等等。据报载,2006年9月全国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前,河北省保定市祺佑考试培训中心在街上散发了大量广告,声称只要交钱,保证可以通过考试;双方还可以签订合同,如果没有通过可以退款。据应考人介绍,祺佑考试培训中心向报考执业助理医师的每位应考人收取2 400—3 400元不等。向报考执业医师的每位应考人收取4 500—5 500元不等;9月23日考试当天,按照该“中心”的要求,应考人来到位于保定师范专科学校附近的一个旅馆,每人领取了一个夹层中有磁片的钱包和一只微型耳机,并交500元押金。因为交了钱,不少应考人基本上没有看书。但是在考试过程中,应考人并没有如预期那样接收到答案,直到离考试结束还有10分钟时,才从耳机里听到一个声音:“枪手无法离场,请考生自己答题。”——因为本次考试纪律很严,不允许应考人提前交卷,雇佣的“枪手”没办法出场,答案自然就无法传进考场了。因此,超过1 000人的考试,有数百人交了白卷。考试结束后,应考人立即赶到了祺佑考试培训中心,却见到大门紧闭,人去楼空,打电话也无人接,遂报警[3]。此案例的关键问题在于两点:一是为数甚多的应考人抱着自己不学习,通过考试作弊过关的心理期待而趋之若鹜,形成考试诚信集体缺失;二是对祺佑考试培训中心的欺诈行为,考试前居然没有任何部门出面予以制止,也没有应考人向有关部门反映,法律在这里出现了盲区。

第三,法出多门,各行其是,对考试违规行为的处罚标准不统一。由于没有统一规范的国家考试法,各种国家级考试具体实施的依据仅仅是部门规章和政策性文件,致使各考试主管部门在其制定的规章和实施规则中,对考试的管理、考试违规行为的处理标准等问题上,规定各异,各行其是,加之彼此之间缺乏沟通和协调,在处罚力度的轻重掌握上存在较大的差异。比如,对于考试中“交换答题卡、答题卷或者考试试卷;由他人在考场外协助答题以及由他人冒名代替或者代替他人参加考试的行为”,《注册会计师全国统一考试违规行为处理办法》第10条规定“由省级注协给予其取消当年全部科目考试成绩和5年内不得参加注册会计师考试的处理” ;《国家司法考试违纪行为处理办法》第7条第二款则规定“由省(区、市)司法行政机关决定给予其两年内不得报名参加国家司法考试的处理” ,二者的处罚规定竟有3年之差。另外,对同类考试中的违规行为的处罚也存在不一致的问题,如《国家教育考试违规处理办法》第9条规定“考生有第六条、第七条所列考试作弊行为之一的,其当次报名参加考试的各科成绩无效”。但又特别规定:“参加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考生,视情节轻重,可同时给予停考一至三年,或者延迟毕业时间一至三年的处理,停考期间考试成绩无效。”这里显然对参加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的应考人处罚偏重。由于对同样的考试违规行为处罚标准的不统一,对维护考试的公平和正常考试秩序带来了不利的影响。

二、我国考试立法应当注意解决好的几个问题

考试不是简单意义上的一般性社会活动,它直接关系到人的受教育权和发展权,关系到应考人的前途与命运。对于我国这样有悠久考试历史和考试文化的考试大国而言,制定考试法既是维护考试公平公正、规范考试秩序和确保考试安全的需要,也是维护社会公共利益和公民合法权利,传承与创新考试法律和制度,推进考试制度的改革,构建科学公正的人才培养与选拔机制的需要,对完善我国的法律体系,加强法制建设必将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笔者认为,我国考试立法应当注意解决好这样几个问题:

(一)关于考试立法的定位

为规范考试管理,实行依法治考,需要制定考试法,通过考试法划分考试类别,明确考试设置权限,确定考试性质,调整考试关系,规范考试行为,界定考试作弊。因此,考试法应当是真正意义上的国家大法,具有统一性和权威性,应当定位为规范各类考试行为的基本法,为各类考试的设置与举行确立基本的法律准则,并为制定和完善各类考试法规和规章提供依据;应当遵循行政法的基本原则,重点规范和制约考试设置和实施中的公权力,平衡各考试主体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维护公民参加考试的权利,保障考试的公平公正与安全有序。

(二)关于考试法的调整范围

我国各种考试名目繁多,参加考试的人员也不尽相同,其影响力各有大小。目前我国的考试主要有三大类:第一类是为选拔人才而举办的各种选拔性考试,比如普通高等学校和成人高等学校招生入学考试、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入学考试、公务员录用考试等;第二类是为证明具有某种能力和水平而举办的各种资格认定考试,比如国家司法考试、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以及注册会计师、注册建筑师、税务师、执业医师等职业资格全国统一考试;第三类是办学单位为检验受教育者学习掌握知识的情况而举办的各种考试,如各级各类学校举行的期中考试、期末考试、毕业考试及各单位内部组织的各种测试性考试等。笔者认为,前两类考试是由国家有关机关或者经国家批准的社会组织面向社会公开举行的、具有公共性和公益性的国家统一考试,考试的结果对应考人的受教育权、工作权、发展权等权利能够产生直接的影响,具有权利相关性,应当是考试法的调整范围。

(三) 关于考试行为应当遵守的法律原则

国家统一组织考试的行为是一种公权行为而非私权行为,而且是公权行为中的行政行为,具有行政行为的所有特征,即以国家行政机关为主体,以应考人为相对人的行使国家考试权的行为。考试体现了国家意志,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的行政权力中,都必然包含考试权,只是其具体的行使主体和方式存在一定的差别而已,而这些差别并不影响考试权的国家性。考试也是国家认定人才、选拔人才和评价人才的基本制度,是维护社会公正和促进社会有序流动的重要机制。公民的参考权属于公民的宪法权利。国家行政的目的不仅在于保障公民参考权的实现,而且负有维护公平公正的考试秩序的责任,即在考试的整个过程中,从组织报名、实施考试、试卷评判、成绩的公布与使用到对考试中的作弊行为的制裁,都体现对应考人应试权的尊重和保护。从法理的角度分析,可以将考试制度视为一种崇尚程序正义的程序制度。正是基于程序正义理念的运作,赋予了现代考试制度不容置疑的权威性。

在现代法治社会,国家考试既要强调纪律层面的规范,更要重视将其纳入立法的视野;既有赖于纪律、规章等非正式制度的弹性约束,更需要法律这一正式制度的刚性规制。笔者认为,作为规范考试行为的考试法,应当遵循以下法律原则:

1.考试法定原则 即考试的设置应当由国家法律和行政法规规定,考试机构和应考人的权利与义务由法律规定,考试的组织与实施严格依法举行,避免考试行为的随意性。

2.考试中立原则 各种国家级考试应当实行考用分离、考教(培训)分离,即考试由与考试结果使用无关的国家机关或者国家批准的社会组织独立组织实施,考试机构不得参加与考试内容相关的培训与教育等活动。

3.公开、公平、公正原则 “公开”即国家级考试向全社会公开,包括通过法定的途径向社会发布考试信息,在法定的期限内向社会公布试题、答案参考和考试成绩,公开录用(取)结果等。“公平”是考试的生命线,是社会对考试的基本要求,其包括:坚持依法治考,体现考试面前人人平等,给公民以公平竞争的机会;通过多种手段保证考试过程的公平性和考试结果的准确性。“公正”原则要求符合报名条件的公民参加考试平等,获取考试信息平等,根据考试结果录取(用)的机会平等,因考试违规受到的处罚平等,申请考试争议裁决的权利平等等。

4.监督原则 即各类国家级考试不仅要建立健全自身的监督机制,还要通过相关的工作制度和工作程序接受主管部门、社会公众、应考人和社会其他方面的监督,让考试置于阳光下操作。

(四) 关于考试主体的权利义务

在考试领域中,与考试行为有直接关系的法律主体包括考试机构、考试工作人员和应考人,三者在考试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均依法享有法定的权利并承担相应的义务。实际上,任何一项考试都为应考人创设了相应的权利,例如:参加公务员录用考试的应考人达到了规定的笔试分数线,即取得了参加公务员录用复试的资格;参加全国司法统一考试的应考人,成绩合格,便取得了担任法官、检察官或律师的资格;参加普通高等学校入学考试成绩合格,达到省级政府大学中专招生委员会划定的录取最低控制分数线的应考人,有权选择就读的高校和专业;参加自学考试成绩合格的应考人,有权获得省级政府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委员会和主考学校颁发的学历文凭,国家承认其学历;英语、计算机等级考试合格的应考人,有权获得相应的等级证书,国家承认其所具有的水平。与之相适应,应考人必须遵守考试规则和纪律,诚实地参加考试。因此,考试法应当从促进考试主体权利义务的平衡,规范权力运行,保护应考人权利的角度,明确各考试主体的权利与义务。

由于我国目前考试立法缺位,有关考试的纠纷往往缺乏可诉性的法律依据,应考人的合法权益常常得不到及时有效的司法救济,而传统的行政干预手段在解决考试纠纷时往往捉襟见肘。因此,制订考试法的目的不仅应当体现在依法规范考试秩序上,同时也应当体现在维护公民的参考权,为其提供有力的法律保障和司法救济上。在考试法律关系中,参加考试的公民作为考试管理的相对人,处于相对弱势的地位。考试法应当着力于保护公民参加考试的权利,如报名参考权、平等竞争权、考试情况知悉权、考试资源使用保障权以及对考试机构作出的处理决定不服的陈述权、申辩权、申诉权、申请行政复议权、申请考试争议裁决权、申请经济赔偿权、依法提起诉讼权等。特别要尊重和保障残疾公民依法参加考试的权利。据报载,截止2006年4月1日,我国各类残疾人总数达到8 296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6.34%[4]。在庞大的残疾人群体中,有一部分身残志坚的有志者,渴望通过参加国家级考试,用学得的知识改变自己的人身命运。因此,考试法应明确规定考试机构和招生(招聘)单位必须给予残疾人以人性化的关怀,尽力为其参加考试提供必要的条件和支持,对不适宜残疾人报考的考试项目(专业、职业),应当提前公示。

考试机构和考试工作人员负有承办与组织实施考试的职权,其职责包括命题、制卷、考试实施、监考、督考、巡考、试卷评判、考试成绩公布、安全保密、维护考试秩序等。为了有利于维护考试秩序的公平有序,还应当赋予考试机构及其工作人员对考试实施情况的检查权、对危害考试公平行为的强制权、对违规带入考场物品的临时扣留权、考试期间对考点不正常通讯的干扰权、对考试情况的评价权以及对违反考试法行为的处罚权等权力以及与之相应的义务。

(五)关于考试执法主体

考试执法主体,即拥有组织实施考试权力与承担相应职责者。这是考试立法必须明确的问题。为了保证国家考试的权威性和依法顺利进行,应当按照谁承办考试谁为执法主体的原则,明确法律规定和国家批准的考试机构为考试的执法主体,并赋予其相应的权力。道理很简单,一方面,考试执法需要一个统一、独立、权威的考试管理机构和职业化、专业化的考试管理职工队伍,具有很强的专业性、程序性和操作性的命题、制卷、考试实施、监考、督考、巡考、试卷评判、考试成绩公布与利用以及安全保密、队伍建设、考风考纪、考试现代化技术手段等考试管理工作,只有专门设置的考试机构才能胜任,以确保考试管理的科学化和规范化;另一方面,有权举办考试的主体具有特定性,以保证考试的权威和有序。《注册会计师法》第7条规定:“国家实行注册会计师全国统一考试制度。注册会计师全国统一考试办法,由国务院财政部门制定,由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组织实施。”《教育法》第20条规定:“国家实行教育考试制度。国家教育考试由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确定种类,并由国家批准的实施教育考试的机构承办。”其他如国家公务员录用考试,由省级以上政府人事行政部门负责组织实施;全国司法考试是由省级政府的司法行政部门负责组织实施;职业医师资格全国统一考试由省级政府卫生行政部门负责组织实施等等。显然,只有经法律授权的社会组织,才有权组织实施国家级考试,才是考试的执法主体。

考试权是国家行政权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具体的行使主体应当是多元化的。目前我国所有的国家级考试由行政机关统一组织实施的管理体制已经不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应当借鉴国外的做法进行改革,尤其是随着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和政府职能的转变,国家级考试有必要逐步建立和实行分层次组织实施的管理机制,即国家机关面向社会录用公职人员的录用考试,由政府有关管理部门负责考试的组织实施和录用的相关工作外,其他国家级考试应当逐步实行由社会中介或者行业协会组织实施,如国家教育考试由类似美国的“教育考试服务中心” 美国教育考试服务中心(英文名称为EducationalTestingService,缩写为ETS;在我国台湾称作“美国教育测验服务社”),成立于1947年,是世界上最大的非营利性私立教育考试机构,也是世界上最大的教育测量机构和教育研究机构,为教育界、政府部门和企业界的重大决策提供大规模测试工具。主要靠征收考试费来维持开支运转。每年运作经费约9亿美元。ETS主要在美国设计和举办多项标准化考试,但同时也在大多数国家管理TOEFL考试。除考试设计以外,ETS还从事一些国际承认的教育研究。其大部分工作来自一个私人非盈利公司“大学委员会”(College Board)。后者最为人知的考试是每年有300万人参加的“美国大学入学考试”(SAT)。其总部设在新泽西州普林斯顿;手续、装运、顾客服务,考试保安等服务位于附近的Ewing,加上一个位于荷兰乌得勒支的欧洲总部。ETS的雇员大约2700名,其中有240名博士和350“其他高等学位”的拥有者。和我国台湾地区的“大学入学考试中心”1989年7月1日成立,1993年3月改制为“财团法人大学入学考试中心基金会”。 成立的目的是研究改进大学入学制度与技术,并办理大学入学考试。

等社会组织负责组织实施,其职责是组织考试、提供成绩、进行评估等。

(六) 关于考试法律责任

考试法律责任是指违反考试法律规定而需要承担的制裁性后果。考试权是一种行政权力,考试法属于行政法的范畴。在考试法领域中大量存在行政法律关系,同时存在平等主体之间的民事法律关系和刑事法律关系。应当通过制定考试法划分考试类别,确定考试性质,调整考试关系,规范考试行为,界定哪些考试行为应当承担行政法律责任,哪些考试行为应当承担刑事法律责任。

追究考试法律责任的前提是准确地认定考试法律责任。考试法应当明确规定对考试工作人员、应考人和社会其他人员违反考试法律规范的行为的认定程序和要求,并规定考试机构负有举证责任和及时采取必要措施保全证据;作出处罚决定应当制作处罚决定书,处罚决定书应当载明被处罚人的姓名或者单位名称、处罚的事实依据和法律依据、处罚决定的内容等,尊重被处罚人的权利。

近年来,愈演愈烈的考试作弊行为已渗透到考试的每一个环节,不单是应考人作弊,还包括为应考人出具假证明以获取报名和参加考试的资格、借工作之便泄露试题、组织人员替考、评卷作弊、涂改和泄露考试成绩等,极大地损害了考试的公信力,破坏了社会秩序和公平公正原则,已经到了必须立法严惩的程度。究其原因,人们得出了一个比较一致的结论:作弊风险成本过低。所谓“风险成本”是指人们采取某种行为的危险程度和可能付出的代价。如果某种行为的风险成本很低,而可能得到的利益很高,那就会有很多人选择这种行为;反之,人们就不会效法。国家级考试作弊的风险成本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考试作弊行为人实施考试作弊行为之后被追究法律责任的可能性的大小。如果考试法律法规健全,考试管理严格,考试作弊者被抓住并受到法律追究的概率高,就不会有越来越多的人选择作弊;相反,作弊的数量就会有增无减。二是考试作弊行为人所受到的法律追究和惩罚的严厉程度。如果考试作弊人受到的惩罚很轻,即便考试作弊行为人被查办的概率很高,也不足以形成对考试作弊行为人和潜在的考试作弊行为人的有效威慑。只有让考试作弊行为人受到比较严厉的处罚,付出较高的代价,才能对考试作弊人和潜在的考试作弊人形成现实的震动和威慑,从而有效地遏止考试作弊。在这方面,有的国家的做法值得借鉴。比如在美国,考试作弊通常会以“危害国家安全罪”判处3年以上有期徒刑,并处罚金。2002年,美国执法部门在国内13个州以及首都华盛顿逮捕了58名在托福考试中作弊的外国留学生。这次被逮捕的学生中大多数涉嫌花钱请人代考,还有一部分则是专门替他人考试的“枪手”。美国司法部官员在声明中说,在托福考试中作弊是对美国国家安全的威胁,所有被逮捕的学生都面临阴谋欺诈的指控,如果指控成立,将面临最高5年监禁和25万美元罚款的处罚[5]。还有一个例子,按照伊朗法律的规定,如果高考作弊,将取消考生录取资格,剥夺其10年的参加高考权,并处100万土曼(约10万元人民币)的罚款。同时要受到1至5年的监禁[6]。因此,我国考试法有必要在考试组织实施的核心环节、程式上进行更严格的规定,设置相应条款,加大对组织策划考试作弊、窃取或泄露考试试题、团伙作弊的首犯要犯、替考和代考的作弊行为、协同作弊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考试工作人员以及作弊中介责任人员的惩戒力度,特别是对于作弊手段恶劣、损害极大、影响极坏、严重破坏考试秩序的行为,要依法追究刑事责任,从源头和制度上杜绝考试作弊;同时在《刑法》中增设类似“考试作弊罪”的条款,将考试作弊纳入刑法调整的范围。惟有如此,考试的公平公正和正常秩序才能得以保障。

(七) 关于考试争议的处理

考试争议的处理应该是一种法律意义上的制度。有考试,就有相应的考试争议,比如报名资格争议、试题及答案争议、考试作弊认定争议、成绩争议等。鉴于国家级考试本身所具有的内容的学术性及考试过程的不可复拟的特点,依据现有的法律制度,有关考试的争议很难得到有效的解决。

考试争议的处理应当实行公开、公正的原则,将考试争议的双方当事人引导到以事实为依据,依照考试法律、行政法规和规章解决争议的轨道上来,从而达到解决争议、和谐关系的社会效果。公开透明的争议裁决程序对当事人双方都是一个约束,因而是解决考试争议的关键所在。可以考虑在考试法中明确设置“考试争议裁决”条款,规定考试争议裁决工作原则、受案范围、工作程序、裁决人员构成等事项,实行裁决程序公开、案情公开、有效证据和否定证据公开、裁决结论公开,每裁决一个考试争议案件,都坚持以事实为依据,以考试法律法规为准绳,以书面的方式做出裁决。

考试争议裁决组织的生命力在于它的公信力,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裁决人员的构成。应当聘请公道、正派的专家、学者、知名人士及相关部门的管理人员担任裁决员,从人员组成结构上保证其中立性,这是裁决公信力的基础;二是裁决程序公开透明。在裁决争议时组成裁决组,在裁决中,允许申请人和被申请人及双方代理人面对面,通过开庭的形式,双方进行举证、互相质证、辩论、双方当事人表示最后意见的程序进行。由于裁决程序公开,给予了当事人双方充分的说理、辩论的机会,不仅能够使最后的裁决结论更加准确、合理,而且能够保证使确有争议者进入程序,无理取闹的不实争议被拒之于门外。

三、考试法的立法模式

由于考试关系到应考人的切身利益和社会的和谐与稳定,考试作弊等违背考试公平公正原则的行为为人们所深恶痛绝,考试立法已成为众望所归,势所必然。但是,在立什么样的考试法和如何立法的问题上,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在立什么样的考试法问题上,主要有两种意见:一种是要制定调整在我国家境内举办的各种考试的考试法,包括国家级考试、学校等单位内部组织的考试及托福等国外考试;二种是只调整在全国范围内统一组织实施的国家级考试。

在如何立法的问题上,归纳起来有这样几种意见:第一种是按照选拔性考试和资格认定考试(又称“水平考试” )两大考试类型,分别制定相应的考试法,比如《人才选拔考试法》、《职业资格认定考试法》,待条件成熟后,再制定考试的基本法——《国家考试法》;第二种是为不同类别的国家级考试制定单行法律,比如《国家教育考试法》、《公务员录用考试法》、《司法考试法》、《职业资格认定考试法》等,待条件成熟时,将其进行编纂,制定具有我国特色的《国家考试法典》;第三种是由全国人大制定调整在全国范围内举行的国家级考试的《国家考试法》。与此同时,有条件的省级人大常委会可以制定地方性考试法规。

笔者认为,上述立法思路都有一定的价值和合理性,但是更倾向于由全国人大制定调整在全国范围内举行的国家级考试的《国家考试法》。 首先,各种类型的国家级考试共性多,差别少。目前我国的国家级考试名目繁多,情况复杂,在考试的内容上确实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但是,就管理原则、工作程序、业务规范、操作要求和安全保密、对考试违规行为的认定与处理等方面的工作而言,存在很多共性的要求,这是制定统一的《国家考试法》的基础。其次,立法必须考虑成本。立法的成本是很高的。如果分别制定多部国家级考试法律, 必然涉及到众多的政府办考部门的利益关系,且难以达到统一规范。加之国家考试立法有着严格的法律程序,从申请立项到提交全国人大正式审议通过,往往需要比较长的时间才能完成,不仅大大增加立法成本,而且会拖延很长的时日,将对考试执法和维护正常的考试秩序带来诸多不利的影响。第三,我国考试立法已经具备比较好的基础。一方面,国家的有关法律和涉及国家级考试的政府主管部门都先后制定了一系列考试管理的部门规章、制度和相关的政策性文件,规定了考试的组织原则、工作程序和相关的权利义务关系,为《国家考试法》的立法奠定了可贵的实践基础。另一方面,这些年来,对考试立法的探索从来没有停止过,而且研究工作已取得了比较明显的初期成效。以国家教育考试为例,2002年教育部考试中心、教育部法制办公室、重庆市招生自考办公室和西南政法大学共同承担了国家教育十五规划重点科研课题“教育考试立法问题研究”,组织专家进行资料收集、调查研究和论证,于2004年10月在北京通过专家鉴定,该研究成果于次年5月由法律出版社出版。2005年初,重庆市招生自考办公室按规定程序提出制订《重庆市国家教育考试条例》的申请,很快获得重庆市人大批准,并被列入当年的立法计划。在重庆市人大常委会和市政府及其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组成了强有力的起草班子,通过近两年时间的调研、论证,并通过网络听证、民意调查和印发该《条例》(征求意见稿)等方式,广泛征求社会和公众的意见,先后21次易稿,共计8章、49条,于2007年5月18日由重庆市第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31次会议审议通过,从2007年9月1日起正式施行[7]。笔者作为这部我国迄今为止的第一部地方性考试法规的起草人,参与了立法调研和论证工作的全过程,深感考试立法工作的敏感和艰辛,同时也感受到社会及公众对考试立法工作的支持与期待。《重庆市国家教育考试条例》的制定和实施,在我国社会主义法制史上具有重大的意义和深远的影响,无疑对我国正在起草的《考试法》有着十分重要的借鉴作用和参考价值。

为使《考试法》更加符合国情和民意,全国人大常委会应当坚持“走群众路线”,充分发扬民主,增加立法透明度,将《考试法》文稿向全社会公布,广泛征求意见,最大限度地实现专家学者与广大公众的智慧相结合,最高权力机关的意志与我国的基本国情及广大群众的意愿相一致,保证大多数人的意见形成合意,立法工作更加科学严谨,制定出正确反映社会需要、自身严谨合理、便于贯彻执行的考试法 。

参考文献:

[1]杨朋方.全国1010万名考生将参加高考[N].人民日报,2007-05-29(11).

[2]郭风情.考场外作弊正酣丑态百出 考试立法刻不容缓[N].山西晚报,2008-01-28(6).

[3]燕赵都市报.“枪手”变卦 数百考生交白卷[N].重庆时报,2006-10-02(5).

[4]潘跃.全国残疾人总数近8300万[N].人民日报,2007-05-29(10).

[5]于建坤.国外对考试作弊的处理[N].中国教育报,2007-02-07(8).

[6]包小龙.伊朗百万学生迎高考[N].环球时报,2007-06-29(4).

[7]重庆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重庆市国家教育考试条例. 重庆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第8号[N].重庆日报,2007-05-31(1).

Legislation of the State Examinations

LI Hua-de

(Southwest University of Political Science and Law, Chongqing 400031, China)

Examinations have a long history as well as a unique culture in China. The examinations at national level that always draw the attention of all the society serve as a basic institution for the country to ascertain, select and evaluate talents and an important mechanism to maintain social justice and improve orderly transfer of personnel, and have the function to accelerate the exploitation and allocation of personnel resources. Unfortunately, many problems arising out of or pertaining to the administration and structure of the examinations have been found now which betray the backwardness of examination law-making and absence of relevant laws. To ensure the well-development of society, it is urgent that state examinations are to be well administered under laws and that the Basic Examinations Act is made by the People’s Congress to maintain the justice and order of the examinations.

本文责任编辑:汪太贤

作者:李化德

第3篇:国家考试舞弊问题及其对策

摘 要: 市场经济加现代科技成为国家考试舞弊现状的基本特征,在制度安排上预防舞弊发生,在考试模式上堵塞舞弊漏洞,在操作流程上严防舞弊可能,成为国家亟待重视和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本文从健全国家考试法规体系、创新国家考试管理系统、重构国家考试模式、建立社会诚信机制、改革人才选拔办法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 国家考试舞弊 对策 理论 实践

目前国家考试种类有众多,其中规模和影响较大的有国家教育考试、国家公务员考试、国家司法考试、国家医学考试等。在各类国家考试中,形式多样的舞弊行为经常发生,甚至愈演愈烈,严重影响社会正义和公众秩序,严重影响政府形象和法制威信,因此,研究国家考试舞弊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刻不容缓,本文试图从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对此作一些探讨。

一、国家考试舞弊的定义、内涵与界定

在国家考试组织实施过程中,存在着违反考试规定的现象和行为,并由此派生出法制问题、教育问题、道德问题、处罚问题、权利问题等一系列社会问题。而违反考试规定又有违纪(Discipline)和作弊(Cheat)之分,从词条上分析,违纪是违反了纪律或规则等有约束力的行为;作弊是用欺骗的手法去做违背制度或规定的事情。舞弊(Fraud)则是使用欺骗手段获取不当或非法利益的故意行为。显然舞弊不只涵盖了违纪违规和作弊行为特征,更增加了具有产生后果的涵义。

1.国家考试舞弊的定义。国家考试舞弊现象繁杂,但对其定义往往只限于具体行为和现象,很难见到相对权威的理论界定和文字表达。考试舞弊行为从时间顺序上涉及考前、考中、考后直至分数公布以前的整个过程;从对象上可分为考生、非考生,个体、群体,等等;从后果上可分为对考试结果无影响、有影响。我们认为,考试舞弊是一种源于主观,显于客观的,采用不当手段以图达到预期目的的行为,它与时间、空间、行为、后果存在关联,但又不仅仅局限于这些方面,为便于对考试舞弊行为界定和处罚,从广义来说,国家考试舞弊可定义为:在国家考试组织与实施过程中,采用不正当手段,影响考试信度和效度的一切行为。

2.国家考试舞弊的内涵与外延综述。近年来在国家考试的组织与实施过程中,各类失窃、泄密、顶替、篡改、偷看或传递答案等情况层出不穷,这些现象后面隐藏着的社会背景使国家考试内幕纷繁复杂。与传统考试舞弊相比,市场经济条件加现代科技,极大地丰富了考试舞弊的内涵。其中,既有传统色彩鲜明的夹带、偷窥、传递和窃密、替考等行为,又有现代气息分明的采用高科技手段进行夹带、偷窥、传递和窃密、替考等行为;既有主观故意性的舞弊行为,又有客观无意的违规现象;既有个体封闭式行动,又有团体协作型行为。还可以分为泄密型、麻痹型、窃取型、替换型舞弊等。综上所述,我国国家考试舞弊内涵可以表达为:在市场经济为条件下,为实现某种个人(或集团)目的,运用欺骗等不正当手段,进行的影响考试公平公正性的行为。主要表现在:在主观上违背考试目的,影响公平公正;在客观上弄虚作假,获取不当利益;在表象上行为失范违规,破坏考试秩序;在本质上反抗社会约束,个人私欲膨胀。从里及外,考试舞弊践踏社会秩序和法制,妨碍社会正义和公正;破坏政府公信力和社会道德风尚;影响社会成员特别是青少年品性养成和身心健康发展,考试舞弊对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产生的负面影响都是难以估价的[1]。上述几个方面,构成了考试舞弊的外延之所在。

3.国家考试舞弊的界定。国家考试中的诸多违反考试规定的现象与行为,分为主观性或客观性的行为,轻度或严重的行为,影响后果或不影响后果的行为,等等。现代考试组织技术尚无法甄别某违规行为是否为主观或客观因素造成的,因此,只能从客观行为上予以判别和处罚。界定舞弊行为,似乎应从三个方面进行,一是违规不影响考试结果的,如考前考生携带违规物品进入考场,不按要求在规定座位上入座,监考者与某被监考生间存在直系亲属关系,等等;二是违规且影响考试结果的,如考生偷窥他人答案或自带的小抄,考生委托他人替考,等等;三是破坏考试过程的,如攻击考试组织管理人员,在考卷绝密阶段传播试题答案,等等。我们不妨把三类行为依次界定为,违纪行为、舞弊行为和违法行为。如国家考试规定不允许将草稿纸带出考场,不允许在规定时间内交卷出场,考生无论有无意识违反了上述规定,其行为即构成违反考试纪律,属考试违规;而利用违纪带入考场的手抄或电子产品并使用,明显对考试结果产生影响,则属于舞弊行为;破坏国家考试正常进行的,则属于违法行为。国家考试具有其严肃性和独特性,因此即使是把在普通考试中进行的作弊行为,施用在国家考试中,后果也会有不同,制裁惩罚也应不同。在此,在界定舞弊行为时,界定清楚违规、舞弊、违法等概念十分重要。

二、国家考试舞弊的现状、成因及趋势

考试舞弊与考试孪生俱来,舞弊的花式同样充斥着人类智慧,历来是统治阶级的眼中钉、肉中刺。当代市场经济加信息化社会是考试舞弊形式发展最多,速度发展最快,后果发展最严重的时代,防止国家考试舞弊已到了维护国家稳定、维护法制社会、维护社会公信力的重要历史阶段。

1.国家考试舞弊主要现状。在现代历史条件下,市场经济与高科技在国家考试过程中紧密结合,形成利益错综复杂、形式千变多样的考试舞弊现象已是不争的事实。当前国家考试舞弊呈以下三个新走向,一是舞弊目的從单一走向多元:许多舞弊事实上已经从过去单一地追求成绩向追求利益与金钱发展,逐利的枪手和赚钱的团伙越来越多地与考生形成舞弊的共同主体;二是舞弊形式从传统走向现代:舞弊行为正在从夹带纸条、伺机抄袭、替考等考场内的封闭状况,向考场内外相互配合,甚至跨省市考点间的联结作弊,特别是采用网络、手机、电子词典、针孔摄像机、无线电耳机等高科技设备传输信息的方向发展;三是舞弊人员从个体走向团伙:当前所有大规模作弊,无一不是有计划、有组织、有预谋的团伙作弊行为,他们寻找命题、制卷、运输、保管环节中可能出现漏洞,甚至打通考试组织管理者、雇佣替考解题枪手,无所不为,集团成员中有明确目标和分工。所有这些,给当前考试组织管理构架带来三个不适应,一是对防范的范围不适应,防范对象从考生所在的学校(单位)扩大到社会;二是防范技术不适应,防舞弊技术总落后于舞弊技术,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显得尤其突出;三是处置手段不适应,处理舞弊行为往往仅从道德层面开展,缺乏法律处罚依据,抓获舞弊参与者后,无论政策或法规,尚无有效的惩罚手段,舞弊者尚处无代价或小代价之中。

2.国家考试舞弊的成因探源。国家考试舞弊的成因相当复杂,首先,社会原因是舞弊现象盛行的主要原因。当前,就业压力巨大导致人才选拔竞争加剧,致使舞弊冲动频发,加之国家处在社会转型阶段,道德失范的现实与传统人情的世故相融合、诚信的缺失与利益驱动的相融合等,使市场经济负面影响成为舞弊发生的温床。其次,考试法制缺损是舞弊频发的重要原因。到目前为止,处理国家考试舞弊的惟一依据仍停留在有关部门的规章层面,国家关于选考人才的法律几乎还处于空白,舞弊者受处罚成本与舞弊成功收益呈“剪刀差”。最后,高科技利用是舞弊加剧的另一原因。互联网以其覆盖面广、隐蔽性强、传播速度高等优势,事实上已经成为国家考试舞弊的平台,各式各样的高科技设备,使作弊手段越来越高,作弊隐匿性越来越强,而反舞弊技术尚远远落后于舞弊技术,反舞弊在道德层面处于优势,在技术层面却处在劣势。[2]

3.国家考试舞弊的发展趋势。从国家考试舞弊现状来看,在相当一段历史时期内,彻底根治国家考试舞弊问题的道路还很漫长,考试舞弊花样将会不断翻新,手段将会更加隐蔽,危害将会日益增大。其发展趋势将体现三个特点:一是产业链已初步形成,团伙化倾向将更加严重。以营利为目的的考试舞弊团伙,有计划、有目的地通过诈骗、窃取、收买等各种手段,攻击考试管理的薄弱环节,组织化、有分工、有避险经验的舞弊产业链已初见端倪。二是高科技设备技术将被更广泛地运用于考试舞弊,考试舞弊产品的翻新速度越来越快。无线传导、电子信息、生物仿真、纳米技术都正在被运用到舞弊产品中来,使查处发现舞弊更加困难。三是舞弊形式从考场(点)内向考场(点)外延伸,舞弊信息已能够实现全国考点共享。舞弊环节成系统化,在系统外部从报名到参加考试有造假、冒名顶替的舞弊风险,在系统内部从命题、制卷、运输、保管、阅卷、登分等更有因人、因设备、因技术、因管理等因素而促成考试舞弊的风险存在。

三、对国家考试防舞弊策略与措施完善的建议

根据以上对国家考试中存在舞弊现象的分析研究,仅用一般意义上的加强考务管理,强化诚信教育,完善监考措施等防范办法,已难以根治国家考试中的舞弊顽症,要从根本上解决或降低考试舞弊现状,必须从改革和创新现有国家考试组织管理体系和操作技术入手,进而建立新的国家考试组织管理体系和操作系统,为此,提出如下建议,供有关部门参考。

1.明晰考试权利,健全国家考试法规体系。

考试是现代社会甄别人才、资质审定、资源分配的重要手段,为确保考试公平公正,国家必须制定统一的考试法规,对国家考试行使的主体、职权、程序、责任等进行规定,明晰考试权利和处罚,根据国家考试舞弊现状,立法中应该对考试舞弊行为的界定、处罚办法予以明确,特别是对考试舞弊行为的概念和构成要件、行为表述、法定量刑等方面进行整体设计,开展国家考试舞弊犯罪化研究,完善国家的法律体系。

2.改革考试机构,创新国家考试管理系统。

权力是权威性资源的核心基础[3],国家考试权属于国家,国家考试组织机构应该代表政府,考试组织管理应接受人民代表大会监督。目前国家考试管理系统应向三个方向迈进,一是成立国家专职考试机构,将各类国家考试整合并归,统一管理;二是各级国家考试组织机构形成由国务院派驻省、省派驻市的垂直管理模式,克服地方保护主义;三是实行国家考试工作人员资格认证,建立专业化的国家考试管理人员队伍。

3.利用现代技术,重构国家考试模式。

防考试舞弊问题既是社会道德层面的问题,又是技术方法层面的问题。我们认为,现代科学技术能为考试舞弊推波助澜,更能为消除考试舞弊立下战功。從考试技术层面来分析,当前应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方面循序渐进,从宏观上推进,应积极探索研究标准化考试实验,改一考定终身为多考选人才,科学建立考试海量题库,建立专门考试基地和标准化考场,采用网络考试为主的形式,采用指纹身份认证等办法,杜绝替考和偷窥答案等舞弊现象发生;从中观上实施,应改进现有考试技术,如可充分运用现有电子技术和印刷技术的特别,采用一场一卷多卡,甚至多卷多卡的考试形式,如同一张考卷可印刷若干种不同版本,打乱后发放给考生,考生通过在考卷上粘贴条形码的办法进行识别,进行计算机自动阅卷并给出相应成绩;从微观上操作,应加强高科技对抗手段研究,采取多样有效的电子技术防范措施,如采用电子监控术、屏蔽技术、侦探技术等手段来防范高科技作弊情况的发生。

4.完善征信系统,建立社会诚信机制。

国家考试采取社会化报名形式,在报名信息纳入国家考试数据库保存的同时,将考生考试信息中的有关条目与考生社会诚信信息联通,分为若干级别,按规定或权限向社会开放,使考生参加国家考试的诚信状况成为携带终身的个人诚信记号,实现社会共享共用,为建立社会主义社会的诚信风尚作探索。

5.开展多样化考试与录取试点,改革人才选拔办法。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要“建立健全有利于促进入学机会公平、有利于优秀人才选拔的多元录取机制”,改革单纯笔试的考试模式,如加大学业水平测试与综合素质评价在录取中的比重,再如扩大重点高校自主招生比例,对基础学科和国家急需专业参考个人志向、爱好、身心条件等[4],采用推荐、日常考察、社会实践、专业技能加试等多种形式,积极探索综合因素作为选拔人才的基本方法。

参考文献:

[1]汪信砚.社会稳定及其基本特征[J].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版),1999,(1):9.

[2]廖平胜.考试学[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

[3]张耀萍.高考改革中的利益主体分析.中国考试,2009,(10):49.

[4]天野郁夫.社会选择与教育.张人杰.国外教育社会学基本文选[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1992:152-166.

本文系江苏省教育厅朱卫国副厅长承担的教育部课题《国家教育考试舞弊及防舞弊对策研究》中的子课题综述研究的初期成果。

作者:毛建国 柴小军 张小兰

第4篇:2014年国家公务员考试考试大纲

http://v.huatu.com

2014年国家公务员考试考试大纲

2014年国家公务员考试公告、报名入口、大纲解读、最新考试资讯及海量免费备考资料:http://url.cn/T2myV3

为满足中央机关及其直属机构录用公务员的需要,根据公务员法和公务员录用的有关规定,中共中央组织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家公务员局将组织实施2013中央机关及其直属机构考试录用担任主任科员以下及其他相当职务层次非领导职务公务员工作。中央机关及其省级直属机构除特殊职位外,全部招录具有2年以上基层工作经历的人员,其中12%左右的职位专门用于招收服务期满、考核合格的大学生村官、“三支一扶”计划、“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等服务基层项目人员;中央直属机构市(地)级职位、县(区)级及以下职位(含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事业单位),10%左右的职位专门用于招录服务期满、考核合格的大学生村官等服务基层项目人员。现将有关事项公告如下:

一、报考条件

(一)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

(二)18周岁以上、35周岁以下(1976年10月15日至1994年10月15日期间出生),应届毕业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非在职)年龄可放宽到40周岁以下(1971年10月15日以后出生);

(三)拥护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四)具有良好的品行;

http://v.huatu.com

(五)具有正常履行职责的身体条件;

(六)具有符合职位要求的工作能力;

(七)具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

(八)具备中央公务员主管部门规定的拟任职位所要求的其他资格条件。 招考职位明确要求有基层工作经历的,报考人员必须具备相应的基层工作经历。基层工作经历,是指具有在县级以下党政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村(社区)组织及其他经济组织、社会组织等工作的经历。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到高校毕业生实习见习基地(该基地为基层单位)参加见习或者到企事业单位参与项目研究的经历,可视为基层工作经历。在军队团和相当于团以下单位工作的经历,可视为基层工作经历。报考中央机关的人员,在地(市)直属机关工作的经历,也可视为基层工作经历。以上基层工作经历的截止时间为2012年10月底。

招考职位要求有农村基层服务项目工作经历的,报考人员应为服务期满且考核合格的大学生村官、“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三支一扶”计划和“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等服务基层项目人员。以上服务期满的截止时间为2012年10月底。

曾因犯罪受过刑事处罚的人员和曾被开除公职的人员,在各级公务员招考中被认定有舞弊等严重违反录用纪律行为的人员,现役军人、在读的非应届毕业生、服务年限不满2年(含试用期)的公务员、公务员被辞退未满5年的,以及法律规定不得录用为公

http://v.huatu.com

务员的其他情形的人员,不得报名。报考人员不得报考录用后即构成回避关系的招录职位。

二、网上报名

本次考试报名主要采取网络报名的方式进行。报考人员可登录中央机关及其直属机构2013考试录用公务员专题网站(以下简称考录专题网站)进行网上报名。也可以通过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户网站或国家公务员局门户网站上的相关链接登录考录专题网站。

网上报名按以下程序进行:

1、提交报考申请。报考人员可在2012年10月15日8:00至24日18:00期间登录考录专题网站,提交报考申请。报考人员只能选择一个部门(单位)中的一个职位进行报名,不得用新、旧两个身份证号同时报名,报名与考试时使用的身份证必须一致。报名时,报考人员要仔细阅读诚信承诺书,提交的报考申请材料应当真实、准确。报考人员提供虚假报考申请材料的,一经查实,即取消报考资格。对伪造、变造有关证件、材料、信息,骗取考试资格的,将按照《公务员录用考试违纪违规行为处理办法(试行)》的有关规定予以处理。

2、查询资格审查结果。报考人员请于2012年10月15日至26日期间登录考录专题网站查询是否通过了资格审查。通过资格审查的,不能再报考其他职位。2012年10月15日8:00至24日18:00期间,报考申请尚未审查或未通过资格审查的,可以改报其他职位。2012年10月24日18:00至26日18:00期间,报考申请未审查或未通过资格审查的,不能再改报其他职位。

http://v.huatu.com

3、查询报名序号。通过资格审查的人员,请于2012年10月28日8:00后登录考录专题网站查询报名序号。报名序号是报考人员报名确认和下载打印准考证等事项的重要依据和关键字,请务必牢记。

(三)报名确认

通过资格审查的报考人员需要进行报名确认。报名确认采取网上确认的方式进行,报考人员请于2012年11月2日9:00至7日16:00在所选考区考试机构网站进行网上报名确认及缴费。未按期参加报名确认并缴费者视为自动放弃考试。

网上报名确认时,报考人员应上传本人近期免冠2寸(35×45mm)正面电子证件照片(jpg格式,20KB以下),并按规定网上缴纳有关费用。

农村特困人员和城市低保人员,可按政策申请减免考务费用。这部分人员,不进行网上报名确认,直接与当地考务部门联系办理报名确认和减免费用的手续。

享受最低生活保障城镇家庭的报考人员凭其家庭所在地的县(区、市)民政部门出具的享受最低生活保障的证明和低保证(复印件)、农村绝对贫困家庭的报考人员凭其家庭所在地的县(区、市)扶贫办(部门)出具的特困证明和特困家庭基本情况档案卡(复印件),经各省(区、市)负责考务工作的部门审核确认后,办理减免考务费用的手续。

各省(区、市)考试机构的网址和咨询电话将于2012年11月1日以后通过考录专题网站公布。

(四)网上打印准考证

http://v.huatu.com

报名确认成功后,报考人员请于2012年11月19日10:00至24日12:00期间,登录所选考区考试机构网站下载打印准考证。打印中如遇问题,请与当地公务员考试机构联系解决。

三、考试内容、时间和地点

(一)笔试

1、内容。公共科目包括行政职业能力测验和申论两科。有关情况详见《中央机关及其直属机构2013考试录用公务员公共科目考试大纲》。

报考中联部、外交部、教育部、科技部、商务部、文化部、国家旅游局、国家外国专家局、中央编译局、对外友协、外交学会、中国贸促会等部门日语、法语、俄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德语、朝语(韩语)等7个非通用语职位的人员,还将参加外语水平考试,考试大纲请在相关招录部门网站查询。

报考中国银监会及其派出机构、中国证监会及其派出机构特殊专业职位的人员,还将参加专业考试,考试大纲请在考录专题网站,中国银监会、中国证监会网站分别查询。

2、时间地点。

公共科目笔试的时间为2012年11月25日。具体安排为:

上午9:00-11:00行政职业能力测验下午14:00-16:30申论7个非通用语职位外语水平考试的时间为:

http://v.huatu.com

2012年11月24日下午14:00-16:00银监会及其派出机构、证监会及其派出机构特殊专业职位专业考试的时间为:

2012年11月24日下午14:00-16:00本次考试在全国各省会城市、自治区首府、直辖市和个别较大城市设置考场。报考人员应按照准考证上确定的时间和地点参加考试。参加考试时,必须同时携带准考证和身份证。缺少证件的报考人员不得参加考试。报考7个非通用语职位的考生在网上报名时,务必将考点选择为北京。

3、成绩查询。公共科目笔试成绩及最低合格分数线可于2013年1月上旬登录考录专题网站查询。7个非通用语职位外语水平考试成绩和银监会、证监会特殊专业职位考试成绩也同时在考录专题网站上公布。

对西部地区和艰苦边远地区职位、基层职位和特殊专业职位,在划定最低合格分数线时将予以政策倾斜。

(二)面试和专业科目考试

中共中央组织部干部一局(公务员管理办公室)、国家公务员局考试录用司将根据《招考简章》中规定的面试人选的比例,按照笔试成绩从高到低的顺序,确定参加面试和专业科目考试的人选名单,并在考录专题网站上统一公布。其中,7个非通用语职位按照公共科目笔试成绩与外语水平考试成绩1:1的比例进行合成后排序;银监会、证监会及其派出机构特殊专业职位按照公共科目笔试成绩与专业考试成绩1:1的比例进行合成后排序。

http://v.huatu.com

招考职位上通过公共科目笔试最低合格分数线的人数达不到计划录用人数与面试人选的比例时,招录机关通过调剂补充人选。调剂职位及调剂相关事宜,由中共中央组织部、国家公务员局在公共科目笔试成绩公布后,通过考录专题网站面向社会统一公布。

调剂结束后,报考人员可登录考录专题网站查询各招录机关的面试公告。面试时,报考人员须提供本人身份证件(身份证、学生证、工作证等)原件、所在单位出具的同意报考证明(加盖公章)或所在学校盖章的报名推荐表、报名登记表等材料。对于在职的报考人员,开具所在单位同意报考证明确有困难的,经招录机关同意,可在体检和考察时提供。大学生村官、“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三支一扶”计划、“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等服务基层项目人员的认定由相应的主管部门出具证明。凡有关材料主要信息不实,影响资格审查结果的,招录机关有权取消该报考人员参加面试的资格。

部分招录机关会根据职位特点设置专业科目考试,专业科目考试设置情况及相关事项将在考录专题网站及招录机关网站上统一公布。

报考所需的报名推荐表、报名登记表等材料可从考录专题网站下载、打印。

四、体检和考察

面试和专业科目考试结束后,将按照综合成绩从高到低的顺序确定进入体检和考察的人选。

综合成绩的计算方法为:公共科目笔试总成绩(非通用语职位和特殊专业职位笔试合成成绩)占50%,面试成绩和专业科目考试成绩共占50%。

http://v.huatu.com

五、公示

拟录用人员名单拟录用人员由招录机关按规定的程序和标准从考试成绩、考察情况和体检结果合格的人员中综合考虑,择优确定,并在考录专题网站上公示。公示内容包括拟录用人员姓名、性别、准考证号、所在工作单位或毕业院校,同时公布举报电话,接受社会监督,公示期为7天。

第5篇:国家公务员制度考试大纲

(一)概念辨析

1、职位分类与品位分类

2、任职方式:选任制、委任制、聘任制、考任制。

3、公务员的回避

4、公务员的交流

5、领导成员职务的领导职务

6、领导职务与非领导职务

(二)法律释义

1、公务员的奖励

2、公务员的责任认定

(三)比较分析

1、不同政党制度背景下,谈谈中西公务员制度的区别与联系

2、公务员的任职

3、公务员的管理体制

(四)案例分析

1、领导干部重大安全事故责任认定问题(引咎辞职和违法违纪的处理)

2、公务员晋升(程序、条件、破格提拔的程度条件)

(五)公务员的奖励

第6篇:2014年国家公务员考试大纲

一、公共科目笔试内容

中央机关及其直属机构2013考试录用公务员公共科目笔试分为行政职业能力测验和申论两科,全部采用闭卷考试的方式。

行政职业能力测验为客观性试题,考试时限120分钟,满分100分。

申论为主观性试题,考试时限150分钟,满分100分。

二、作答要求

(一)行政职业能力测验

报考者务必携带的考试文具包括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2B铅笔和橡皮。报考者必须用2B铅笔在指定位置上填涂准考证号,并在答题卡上作答。在试题本或其他位置作答一律无效。2014年国家公务员考试公告、报名入口、大纲解析、职位表下载及备考资料请关注:http://v.huatu.com/guojia/

(二)申论

报考者务必携带的考试文具包括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2B铅笔和橡皮。报考者必须用2B铅笔在指定位置上填涂准考证号,用钢笔或签字笔在答题卡指定位置上作答。在非指定位置作答或用铅笔作答一律无效。

三、行政职业能力测验介绍

(一)测试内容

行政职业能力测验主要测查与公务员职业密切相关的、适合通过客观化纸笔测验方式进行考查的基本素质和能力要素,包括言语理解与表达、数量关系、判断推理、资料分析和常识判断等部分。

言语理解与表达主要测查报考者运用语言文字进行思考和交流、迅速准确地理解和把握文字材料内涵的能力,包括根据材料查找主要信息及重要细节;正确理解阅读材料中指定词语、语句的含义;概括归纳阅读材料的中心、主旨;判断新组成的语句与阅读材料原意是否一致;根据上下文内容合理推断阅读材料中的隐含信息;判断作者的态度、意图、倾向、目的;准确、得体地遣词用字等。常见的题型有:阅读理解、逻辑填空、语句表达等。

数量关系主要测查报考者理解、把握事物间量化关系和解决数量关系问题的能力,主要涉及数据关系的分析、推理、判断、运算等。常见的题型有:数字推理、数学运算等。

判断推理主要测查报考者对各种事物关系的分析推理能力,涉及对图形、语词概念、事

物关系和文字材料的理解、比较、组合、演绎和归纳等。常见的题型有:图形推理、定义判断、类比推理、逻辑判断等。

资料分析主要测查报考者对各种形式的文字、图表等资料的综合理解与分析加工能力,这部分内容通常由统计性的图表、数字及文字材料构成。

常识判断主要测查报考者应知应会的基本知识以及运用这些知识分析判断的基本能力,重点测查对国情社情的了解程度、综合管理基本素质等,涉及政治、经济、法律、历史、文化、地理、环境、自然、科技等方面。

四、申论介绍

申论是测查从事机关工作应当具备的基本能力的考试科目。申论试卷由注意事项、给定资料和作答要求三部分组成。申论考试按照省级以上(含副省级)综合管理类、市(地)以下综合管理类和行政执法类职位的不同要求,设置两类试卷。

省级以上(含副省级)综合管理类职位申论考试主要测查报考者的阅读理解能力、综合分析能力、提出和解决问题能力、文字表达能力。

阅读理解能力——要求全面把握给定资料的内容,准确理解给定资料的含义,准确提炼事实所包含的观点,并揭示所反映的本质问题。

综合分析能力——要求对给定资料的全部或部分的内容、观点或问题进行分析和归纳,多角度地思考资料内容,作出合理的推断或评价。

提出和解决问题能力——要求借助自身的实践经验或生活体验,在对给定资料理解分析的基础上,发现和界定问题,作出评估或权衡,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或措施。

文字表达能力——要求熟练使用指定的语种,运用说明、陈述、议论等方式,准确规范、简明畅达地表述思想观点。

市(地)以下综合管理类和行政执法类职位申论考试主要测查报考者的阅读理解能力、贯彻执行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

阅读理解能力——要求能够理解给定资料的主要内容,把握给定资料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对给定资料所涉及的观点、事实作出恰当的解释。

贯彻执行能力——要求能够准确理解工作目标和组织意图,遵循依法行政的原则,根据客观实际情况,及时有效地完成任务。

解决问题能力——要求运用自身已有的知识经验,对具体问题作出正确的分析判断,提出切实可行的措施或办法。

文字表达能力——要求熟练使用指定的语种,对事件、观点进行准确合理的说明、陈述或阐释。

第7篇:2015年国家公务员考试大纲

中央机关及其直属机构2015年度考试录用公务员

公共科目考试大纲

2015年国家公务员考试大纲暂未发布,以下是2014年国家公务员考试大纲,考生可参考去年的考试大纲。

2014年国家公务员考试大纲已于2013年10月14日发布。大纲包括2014年国家公务员公共科目考试大纲和7个非通用语职位专业科目初试考试大纲。

公共科目考试内容:行政职业能力测验和申论两科。

7个非通用语职位专业科目初试内容:日语、法语、俄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德语、朝鲜语七个专业科目。

第8篇:山西2018国家公务员考试大纲

国家公务员考试网国考报名入口国考职位表国考真题及答案国考与省考的区别出国留学网公务员考试频道问您整理山西2018国家公务员考试大纲,希望广大考生们都能根据国家公务员大纲复习2018年国考! 根据往年惯例,2018年山西国家公务员考试预计在10月中旬启动,届时出国留学网会在第一时间为您提供2018年山西国家公务员考试大纲。

您也可以查看《2017年国家公务员考试大纲》,以供您参考。

2018年山西国家公务员网上报名步骤说明 网上报名

本次考试报名主要采取网络报名的方式进行。报考人员可登录公务员专题网站进行网上报名,也可以通过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户网站或国家公务员局门户网站上的相关链接登录考录专题网站。

网上报名按以下程序进行:

1.提交报考申请。报考人员登录考录专题网站,提交报考申请。报考人员只能选择一个部门中的一个职位进行报名,报名与考试时使用的本人有效居民身份证必须一致。报名时,报考人员要仔细阅读诚信承诺书,提交的报考申请材料应当真实、准确。报考人员提供虚假报考申请材料的,一经查实,即取消报考资格。对伪造、变造有关证件、材料、信息,骗取考试资格的,将按照公务员录用考试违纪违规的有关规定处理。

2. 查询资格审查结果。报考人员登录考录专题网站查询是否通过了资格审查。通过资格审查的,不能再报考其他职位。在规定时间内,报考申请尚未审查或未通过资格审查的,可以改报其他职位。

点击查看完整版>>>2018年国家公务员网上报名步骤说明 山西国家公务员考试栏目推荐: 2018年国家公务员报考指南 2018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真题及答案 2018年山西国家公务员考试时间 2018年山西国家公务员考试大纲 2018年山西国家公务员职位表下载

2018年山西国家公务员准考证打印入口及时间

申论热点 | 申论范文 | 申论答题技巧 | 行测 | 国考模拟试题

第9篇:2014年国家公务员考试大纲预测

2014年国家公务员考试考试大纲

文章整理:华图网校文章来源: 为满足中央机关及其直属机构录用公务员的需要,根据公务员法和公务员录用的有关规定,中共中央组织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家公务员局将组织实施2013年度中央机关及其直属机构考试录用担任主任科员以下及其他相当职务层次非领导职务公务员工作。中央机关及其省级直属机构除特殊职位外,全部招录具有2年以上基层工作经历的人员,其中12%左右的职位专门用于招收服务期满、考核合格的大学生村官、“三支一扶”计划、“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等服务基层项目人员;中央直属机构市(地)级职位、县(区)级及以下职位(含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事业单位),10%左右的职位专门用于招录服务期满、考核合格的大学生村官等服务基层项目人员。现将有关事项公告如下:

一、报考条件

(一)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

(二)18周岁以上、35周岁以下(1976年10月15日至1994年10月15日期间出生),应届毕业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非在职)年龄可放宽到40周岁以下(1971年10月15日以后出生);

(三)拥护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四)具有良好的品行;

(五)具有正常履行职责的身体条件;

(六)具有符合职位要求的工作能力;

(七)具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

(八)具备中央公务员主管部门规定的拟任职位所要求的其他资格条件。

招考职位明确要求有基层工作经历的,报考人员必须具备相应的基层工作经历。基层工作经历,是指具有在县级以下党政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村(社区)组织及其他经济组织、社会组织等工作的经历。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到高校毕业生实习见习基地(该基地为基层

单位)参加见习或者到企事业单位参与项目研究的经历,可视为基层工作经历。在军队团和相当于团以下单位工作的经历,可视为基层工作经历。报考中央机关的人员,在地(市)直属机关工作的经历,也可视为基层工作经历。以上基层工作经历的截止时间为2012年10月底。

招考职位要求有农村基层服务项目工作经历的,报考人员应为服务期满且考核合格的大学生村官、“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三支一扶”计划和“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等服务基层项目人员。以上服务期满的截止时间为2012年10月底。曾因犯罪受过刑事处罚的人员和曾被开除公职的人员,在各级公务员招考中被认定有舞弊等严重违反录用纪律行为的人员,现役军人、在读的非应届毕业生、服务年限不满2年(含试用期)的公务员、公务员被辞退未满5年的,以及法律规定不得录用为公务员的其他情形的人员,不得报名。报考人员不得报考录用后即构成回避关系的招录职位。

网上报名

本次考试报名主要采取网络报名的方式进行。报考人员可登录中央机关及其直属机构2013年度考试录用公务员专题网站(以下简称考录专题网站)进行网上报名。也可以通过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户网站或国家公务员局门户网站上的相关链接登录考录专题网站。网上报名按以下程序进行:

1、提交报考申请。报考人员可在2012年10月15日8:00至24日18:00期间登录考录专题网站,提交报考申请。报考人员只能选择一个部门(单位)中的一个职位进行报名,不得用新、旧两个身份证号同时报名,报名与考试时使用的身份证必须一致。报名时,报考人员要仔细阅读诚信承诺书,提交的报考申请材料应当真实、准确。报考人员提供虚假报考申请材料的,一经查实,即取消报考资格。对伪造、变造有关证件、材料、信息,骗取考试资格的,将按照《公务员录用考试违纪违规行为处理办法(试行)》的有关规定予以处理。

2、查询资格审查结果。报考人员请于2012年10月15日至26日期间登录考录专题网站查询是否通过了资格审查。通过资格审查的,不能再报考其他职位。2012年10月15日8:00至24日18:00期间,报考申请尚未审查或未通过资格审查的,可以改报其他职位。2012年10月24日18:00至26日18:00期间,报考申请未审查或未通过资格审查的,不能再改报其他职位。

3、查询报名序号。通过资格审查的人员,请于2012年10月28日8:00后登录考录专题网站查询报名序号。报名序号是报考人员报名确认和下载打印准考证等事项的重要依据和关键字,请务必牢记。

(三)报名确认

通过资格审查的报考人员需要进行报名确认。报名确认采取网上确认的方式进行,报考人员请于2012年11月2日9:00至7日16:00在所选考区考试机构网站进行网上报名确认及缴费。未按期参加报名确认并缴费者视为自动放弃考试。

网上报名确认时,报考人员应上传本人近期免冠2寸(35×45mm)正面电子证件照片(jpg格式,20KB以下),并按规定网上缴纳有关费用。

农村特困人员和城市低保人员,可按政策申请减免考务费用。这部分人员,不进行网上报名确认,直接与当地考务部门联系办理报名确认和减免费用的手续。

享受最低生活保障城镇家庭的报考人员凭其家庭所在地的县(区、市)民政部门出具的享受最低生活保障的证明和低保证(复印件)、农村绝对贫困家庭的报考人员凭其家庭所在地的县(区、市)扶贫办(部门)出具的特困证明和特困家庭基本情况档案卡(复印件),经各省(区、市)负责考务工作的部门审核确认后,办理减免考务费用的手续。

各省(区、市)考试机构的网址和咨询电话将于2012年11月1日以后通过考录专题网站公布。

(四)网上打印准考证

报名确认成功后,报考人员请于2012年11月19日10:00至24日12:00期间,登录所选考区考试机构网站下载打印准考证。打印中如遇问题,请与当地公务员考试机构联系解决。 考试内容、时间和地点

(一)笔试

1、内容。公共科目包括行政职业能力测验和申论两科。有关情况详见《中央机关及其直属机构2013年度考试录用公务员公共科目考试大纲》。

报考中联部、外交部、教育部、科技部、商务部、文化部、国家旅游局、国家外国专家局、中央编译局、对外友协、外交学会、中国贸促会等部门日语、法语、俄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德语、朝语(韩语)等7个非通用语职位的人员,还将参加外语水平考试,考试大纲请在相关招录部门网站查询。

报考中国银监会及其派出机构、中国证监会及其派出机构特殊专业职位的人员,还将参加专业考试,考试大纲请在考录专题网站,中国银监会、中国证监会网站分别查询。

2、时间地点。

公共科目笔试的时间为2012年11月25日。具体安排为:

上午 9:00-11:00 行政职业能力测验下午 14:00-16:30 申论7个非通用语职位外语水平考试的时间为:

2012年11月24日下午14:00-16:00银监会及其派出机构、证监会及其派出机构特殊专业职位专业考试的时间为:

2012年11月24日下午14:00-16:00本次考试在全国各省会城市、自治区首府、直辖市和个别较大城市设置考场。报考人员应按照准考证上确定的时间和地点参加考试。参加考

试时,必须同时携带准考证和身份证。缺少证件的报考人员不得参加考试。报考7个非通用语职位的考生在网上报名时,务必将考点选择为北京。

3、成绩查询。公共科目笔试成绩及最低合格分数线可于2013年1月上旬登录考录专题网站查询。7个非通用语职位外语水平考试成绩和银监会、证监会特殊专业职位考试成绩也同时在考录专题网站上公布。

对西部地区和艰苦边远地区职位、基层职位和特殊专业职位,在划定最低合格分数线时将予以政策倾斜。

(二)面试和专业科目考试

中共中央组织部干部一局(公务员管理办公室)、国家公务员局考试录用司将根据《招考简章》中规定的面试人选的比例,按照笔试成绩从高到低的顺序,确定参加面试和专业科目考试的人选名单,并在考录专题网站上统一公布。其中,7个非通用语职位按照公共科目笔试成绩与外语水平考试成绩1:1的比例进行合成后排序;银监会、证监会及其派出机构特殊专业职位按照公共科目笔试成绩与专业考试成绩1:1的比例进行合成后排序。招考职位上通过公共科目笔试最低合格分数线的人数达不到计划录用人数与面试人选的比例时,招录机关通过调剂补充人选。调剂职位及调剂相关事宜,由中共中央组织部、国家公务员局在公共科目笔试成绩公布后,通过考录专题网站面向社会统一公布。

调剂结束后,报考人员可登录考录专题网站查询各招录机关的面试公告。面试时,报考人员须提供本人身份证件(身份证、学生证、工作证等)原件、所在单位出具的同意报考证明(加盖公章)或所在学校盖章的报名推荐表、报名登记表等材料。对于在职的报考人员,开具所在单位同意报考证明确有困难的,经招录机关同意,可在体检和考察时提供。大学生村官、“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三支一扶”计划、“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等服务基层项目人员的认定由相应的主管部门出具证明。凡有关材料主要信息不实,影响资格审查结果的,招录机关有权取消该报考人员参加面试的资格。

部分招录机关会根据职位特点设置专业科目考试,专业科目考试设置情况及相关事项将在考录专题网站及招录机关网站上统一公布。

报考所需的报名推荐表、报名登记表等材料可从考录专题网站下载、打印。

四、体检和考察

面试和专业科目考试结束后,将按照综合成绩从高到低的顺序确定进入体检和考察的人选。

综合成绩的计算方法为:公共科目笔试总成绩(非通用语职位和特殊专业职位笔试合成成绩)占50%,面试成绩和专业科目考试成绩共占50%。

五、公示

拟录用人员名单拟录用人员由招录机关按规定的程序和标准从考试成绩、考察情况和体检结果合格的人员中综合考虑,择优确定,并在考录专题网站上公示。公示内容包括拟录用人员姓名、性别、准考证号、所在工作单位或毕业院校,同时公布举报电话,接受社会监督,公示期为7天。

上一篇:中国银行信用卡章程下一篇:组织生活挥发言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