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之我见

2024-07-0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国家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之我见(精选7篇)

国家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之我见 篇1

班级:行管0801 学号:1105080105 王瑞佳

摘要:近年来社会上兴起了持久并呈现不断加强趋势的国家公务员报考热,使越来越多的人关注我国的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我国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有着从不成熟到逐步完善的悠久发展历史。我国现行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的依据是以《公务员法》为中心的相关法律法规体系,这些法律法规对公务员考试录用的原则、范围、具体要求作了相应的规定,规范了我国的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随着近年来公务员报考人数的不断增多,考试录用制度得以不断完善发展,公务员录用呈现出高素质、科学化的趋势。但是,同时由于我国现代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起步较晚、发展过程中挫折较多,我国现行的考试录用制度还存在着一些不合理的因素,亟待完善。本文通过对我国现行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现状的分析,总结现行制度的不完善之处,并寻找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关键词: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现状;问题;完善

一 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的涵义和内容

(一)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的涵义

公务员的录用,是指国家行政机关为补充担任主任科员以下非领导职务的公务员,依照法定的条件和程序,通过公开考试、严格考核的办法,择优将不具有公务员身份的人员,录用为国家公务员的一种人事制度。

(二)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的内容

公务员录用考试属于职业资格考试,其目的是全面测试报考者是否具备公务员职位所要求的基础知识和专业水平,以及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进行研究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因此,我国的公务员录用考试不仅包括智力知识测试,还包括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综合能力的测试。它在内容实际上主张博专结合,德才兼备。考试类型大致分为以下三种:

1.知识测试

分为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基础知识是指国家行政机关工作人员所必须具备的基础知识,考试科目包括政治、行政学、法律、公文写作与处理。专业知识主要是指从事具体的某一专业或职业所必须具备的业务知识,因专业不同而有差别。

2.能力测试

包括智力测试和技能测试。智力测试是公务员考试的重要内容,一般是借助文字、图形、符号等手段设计出成套的试卷,对应试者的各种能力进行测试。技能测试,是对应试者适应岗位所需的种种技能进行的测试,它需要借助于实际操作来进行。

3.心理测试

心理测试是运用心理学方法,对应试者的意志、兴趣、性格、人格神经反应等进行测试,从而判定其性格是否与拟任职位的要求符合,是否具有敬业精神等等。

二 我国公务员考试录用制的历史沿革

(一)起源于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

科举制是我国封建社会时期最完备的选拔制度,影响也最大。它始于公元606年,沿袭至公元1905年,历时1300年之久。科举制是通过考试决定是否任用的一种选官制度,其基本特征是不拘门第、公开考试、平等竞争择优选用。这一制度对西方文官制度和现代公务员考试制度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二)改革中的公务员公开考试录用制

1.建国初期

新中国建立初期,国家行政机关补充工作人员,主要采取统包统配和个别选调方法,即按计划接受大中专毕业生,安置军队转业干部,从优秀的工人,农民中选拔,为各级国家行政机关选拔了大量人才,考试在其中起到的作用及其微弱。

2.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开始积极探索改革传统的干部录用制度,并从80年代初期开始引入公开竞争机制,在干部录用中引进考试手段,择优录用。1987年党的十三大提出建立国家公务员制度,为国家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的建立提供了历史契机。1988年七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明确提出,今后各级政府录用公务员,要按照即将出台的国家公务员条例规定,通过考试择优任用。1989年考试录用制度开始实施,当年初,中共中央组织部、人事部联合颁布了《中共中央组织部关于国家行政机关补充工作人员实行考试办法的通知》。这为全面实行国家公务员录用制度,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1993年《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的颁布,使国家公务员的考试录用开始走上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明确提出了国家公务员的录用的概念,并规定国家行政机关录用担任主任科员以下非领导职务的国家公务员,要采取公开考试,严格考核的办法,按照德才兼备的标准择优录用。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的颁布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已于2006年1月1日实施,这是我国第一部带有干部人事管理总章程性质的法律,其对在新时期建立和保持一支政治坚定、高效精干的国家工作人员队伍,进一步推进我国干部人事制度现代化,将产生积极深远的影响。《公务员法》规定,公务员职务实行选任制、委任制及一定范围的聘任制。并设专章规定了公务员的聘任制度,明确规定了聘任的基本条件、程序、聘任合同及聘任制公务员工资制度以及解决聘任制公务员与所在机关聘任争议的人事争议仲裁制度,为公务员聘任制度的实施和完善提供了全面和具体的法律依据。这有利于拓宽用人、选人渠道、改善公务员队伍结构,增强公务员制度的生机和活力。此外《公务员法》还确立了“公开选拔、公开上岗”的法律制度,形成职务晋升的良性竞争环境。这标志着干部选拔和任用将越来越透明,将创造更加公平、公正的竞争环境。

三 我国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的现状

我国的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是在总结借鉴古今中外公务员录用经验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拥有法制性、实用性、特定性、公开性特点的现代考试录用制度。经过这些年的发展完善我国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建立了“凡进必考”、竞争择优的机制,通过向社会公众招考,从社会环境吸取新鲜血液,实现了人员更新和素质更新的双重功能,提高了政府运转效能。

(一)我国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的新时代现状—公务员报考热

1.报考公务员的人数不断在增多,其文化程度逐渐呈现高学历化。公务员考录中的公平机制作用,招考的条件越来越宽松,原来招考中存在的户籍限制、性别限制、院校限制和对社会人员等资格条件的限制越来越少,使更多人获得了参加考试的机会。同时随着高校逐年扩招,毕业生就业压力不断加大使得学校毕业生报考公务员人数逐渐攀升。

2.报考人数受待遇等多因素的影响。由于社会就业压力的影响,加上公务员工资和医疗、住房、交通补贴以及各种福利待遇得到不断提升,更重要的是公务员的稳定性和地位性,吸引了其它性质单位的人员报考。

3.考试录用制度得到了全方位的推进和改善。无论是考试录用的规模和范围,还是考试录用的深度和广度都在不断扩大。在录用的过程中,不断的透明化、公开化和平等化,同时公务员考试录用的管理水平和测试水平有了较大提高,考试日益科学化、规范化,使得更多的社会人员愿意参与竞争。

(二)我国公务员录用存在的问题

1.国家公务员的报名资格由用人单位随意规定,缺乏平等。

平等原则是国家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中的一项基本原则。所谓平等,就是指应考者不论其政治派别、种族、肤色、宗教、信仰、年龄、性别、婚姻状况如何,在“分数”面前人人平等。公民在担任公职方面具有平等的权利与机会。可是我国目前在对国家各级公务员的考试录用中,对某一职位的报考条件往往是由用人单位自行规定,这就为考试录用过程中的不正之风开了方便之门,出现一些考试为特定人设定和内定等一些不公正的考试现象。国家公务员考试变成公平假象下的暗箱操作。

2.考试科目和内容设置不科学,缺乏考试信度

(1)笔试的问题。第一是基础知识的考试实行“千人一卷”。但由于目前我国人才能力测评技术和手段还不够科学通过纸张测试对人才的能力进行评估仍有一定难度。笔试对于可以量化的文化知识来说比较容易测定但对创造能力、思维灵活性等难以量化部分的测定则效果不理想。第二是专业科目的考试内容往往由用人单位自己设置,这样命题和出卷就有很大的随意性,极不科学。因为用人单位是实际工作部门,而不是考试机构,无论是笔试命题还是面试,用人单位是不应该参与其中的。这种用人单位自己选人的现实,让我国公务员考试的信度大打折扣。

(2)面试的问题。第一是面试题目和形式的问题。目前我国所实行的面试测评技术还不够成熟特别是在短时间内要测评出综合分析、人际关系、情绪控制等多项能力对目前的人才测评技术是一个挑战。面试形式还不够灵活较为呆板缺乏针对性。第二考官的面试能力和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面试考官的组成和素质直接关系到面试的信度和效度。我国公务员选拔的面试(或答辩)考官的组成还没有统一规定考官一般由领导担任,他们虽具有一定的干部选拔任用经验但对于专业管理知识缺乏深入研究测试的内容职位的特点针对性不强因而无法全方位对考生进行准确的考察。第三是面试成绩在总分中所占的比例很大。要在短时间内全面测试出面试者的能力,尤其需要客观公正的素质。我国的公务员面试工作没有完全具备公平、公正的制度保障。最后,面试成绩不能及时公布也给暗箱操作提供了可能和方便。

3.考试环节不合理,考试缺少效度

考试效度是指考试内容与程序安排所要达到的合理、公平、公正地选拔人才的有效程度。我国的公务员考试录用环节中有两点值得商榷:

(1)考试轮制的问题。我国从中央到地方,公务员招考都是二轮考试制度,即第一轮考试公共科目,进行统考;第二轮面试,包括专业考试,由用人单位负责,这其中存在漏洞。

不同层次的人知识的广度和深度是不一样的,就像本科生的知识面会比硕士生的知识面广,这样,本科生就比硕士生更可能通过公共科目的考试,而硕士生可能在还来不及发挥自己的优势,在第一轮的公共科目考试中被提前淘汰。

(2)考试层次级制的问题。我国现行的公务员录用考试不分层次和级别。如报考一般办事员与报考主任科员使用同一试卷进行考试,很明显,把两种不同职位要求的人用同一试卷进行测试是不科学也是不公正的。

4.监督体系不完善,录取缺乏公正性

在我国的公务员考试录用管理中监督环节相当薄弱,主要存在以下两方面的问题:第一是立法方面的工作滞后。至今还没有一部真正意义上的法律来专门对我国公务员考试监督工作进行科学的规范。已经有的也是行政法规,法律地位相对较低,不具有应有的权威性。第二,监督管理机构尚未独立。国家公务员的考试录用与对此种活动的监督管理是同一个部门,监督也就往往流于形式。

四 完善公务员录用制度之我见

(一)严格以职位要求来确定报考资格,充分保障公民权益

报考资格条件的设定非常重要,它决定了一个公民能否参加选拔公务员的竞争,是体现公平原则的第一步。公务员考试对资格条件的规定应当由独立的公务员管理机构在广泛的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以职位本身的要求为中心进行报考资格条件的设定,力戒用人单位的不正当参与,真正给公民营造一个客观公正、平等竞争的考试录用环境。

(二)考试科目和内容应依据所报职位的要求科学设定,提高公务员考录信度

首先要实现公共科目考试的科学性。应该加大对考生理解与运用知识能力的考核与测试,并使测查记忆、理解、简单应用、综合运用能力的分值合理地分布。并且针对不同的层次实现分级,避免让不同职位的考生千篇一律的做同一套题。其次是加强专业科目考试的科学性。,应当在职位分类基础上根据不同职位的不同工作要求,组织专家和实际工作人员共同制定考试科目和编制试题库,避免用人单位随机命题。然后,由独立的国家公务员管理部门统一组织考试,真正公平地选拔合格的人材。

(三)规范面试考题,考官选择,增加面试制度的科学性

提升面试的科学性应首先要加强考试技术手段的研究积极应用先进的测评技术加强对公务员独立思考和应变能力的考察。面试主要内容不仅要包括必要的结构化面试,还要研究和应用一些较先进的技术方法,如情景模拟、心理测验、投射法、品能测试、模拟演作、评价中心技术等。从而实现全方位地对考生进行更准确的考察。

其次,还要建立科学的考官产生、激励和管理制度。在此,我们可以学习国外的文官选拔制度中的面试官选择方法,对面试考官的人员组成有严格的标准,通常包括政府退休高级公务员(如英国)、人事官员、心理学家等人我国完善公务员考官队伍,应增加有实际工作经验和专业特长的专家学者在主考人员中的比例,同时实行考官资格证书制度,建立素质较高的公务员面试考官队伍。

(四)合理安排考试录用环节,提高公务员考试录用效度

合理安排考试录用环节,可以使得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得以更好的发挥,更好的为国家选择适合的人才。在考试轮制上,实行二轮三试制,在第一轮考试中进行两试,即公共科目的考试和专业科目的考试,以两科的考试成绩来确定面试名单。在考试层次上对所招考的公务员要科学地分级。不同层次的职位针对不同的人进行不同的考试。

(五)完善监督机制,保证考试的公平、公正、公平

国家应该尽快出台关于公务员考试的专门法律,减少公务员考试中的主观随意性。并建立独立的对公务员管理工作检查监督的机构,对公务员的考试录用制度进行有效的监督。唯有如此,才能够在权力相互制约中保证检查监督工作的有效性,保证公务员考试录用工作沿着公开、公正、公平的方向进行,使国家真正能达到竞争择优、选贤任能、提高行政效能的目的。

参考文献

国家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之我见 篇2

关键词: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对策,思考

“为政之要, 首在择人”, 更在以制举人。2006年1月1日正式施行的《公务员法》, 对公务员考试录用的原则、范围和具体要求等都做了相应的规定。该法实施以来, 我国公务员考录工作取得一定成效, 从根本上终结了公务员选拔录用的非程序性、非制度性和随意性问题。但随着历史变迁和环境的变化, 考录工作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值得进一步思考与完善。

一、我国公务员考试录用的现状

1.社会关注度高

当前, 由于多种因素的叠加, 导致公务员考试成为全社会高度关注的一个话题。一是就业压力的推动。高校连年扩招, 大学生就业困难, 使得公务员这样工作稳定、待遇比较优厚、发展前景光明的工作显得极具吸引力;二是传统“官尊民卑”思想的影响。不少刚踏入社会的大学生认为考公务员能够满足他们对权力和荣誉的追求;三是盲目从众心理的作祟。一些人自身素质根本达不到公务员要求, 却抱着侥幸心理或好奇心报考公务员。这就导致公务员考试热度逐年升温, 录取比例由最初的十几比一到最近的几十比一, 不少职位甚至达到几千比一, 使其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第一考”。

2.考试录用成本高

公务员考试热不仅造成了社会资源的浪费和人才消耗, 还带来大学生创业能力的下降。一方面, 国家为公务员考试调动了大量的社会成员和社会资源, 付出了高额的选拔成本;另一方面, 大批的高校毕业生盲目跟风报考公务员, 影响了他们正常的就业和创业。如果这种状况不尽快解决, 还可能出现公共管理领域人才堆积并大量剩余, 其结果必然是加剧内耗。

二、我国公务员考试录用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由于我国公务员考录制度起步较晚, 发展速度过快, 经验的积累十分缺乏, 因而其在运行过程中难免存在着诸多缺陷和不足之处。

1.报名资格有失公平

平等原则是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的基本原则, 指应考者无论其政治派系、种族肤色、宗教信仰、年龄性别以及婚姻状况如何, 公民在担任公职方面都应当具有平等的权利和机会。可是在具体考录过程中, 一些地方政府和部门在招收公务员时, 进行暗箱操作, 对某一职位的报考条件自行规定、自己立法、自己执行, 为部门或个人谋取相应的利益。这种考试录用过程中的不正之风, 严重影响考录工作的公平性和严肃性。以考录条件为例, 很多单位就对性别、地区、学校等作了硬性限制, 这些条件限制与招考公务员的宗旨是相违背的。

2.考试科目和内容设置不科学

一方面, 目前公务员考试工作中往往由用人单位确定专业科目的考试内容, 而它属于招录部门, 而非考试机构。这种招录部门自己命题的状况, 大大降低了考试的信度;另一方面, 公务员考试笔试部分的试题包括《行政能力职业测试》和《申论》以及专业科目考试。所有报考者都必须参加这些考试, 但由于目前我国人才测评技术和手段还不够科学, 对国外普遍采用的情景模拟、心理测验等辅助方法缺乏研究和应用, 仅通过笔试和面试相结合的方式对人才的能力进行评估是十分片面的。

3.“千人一卷”缺乏区分度

《公务员法》规定, 只要符合报考条件的人, 均可报名参加公务员考试。但是, 对不同学历的考生, 都采用相同的试卷, 其合理性与公平性难免让人质疑。因为学历越高, 知识面就越宽, 研究深度也越深, 加之题型有文字偏向性, 使得部分文科生很占优势, 而各省命题难度水平又参差不齐, 这也应该区分对待。同时, 考试可以看出一个人的学识, 但考察不出能力和品质。因此, 统一考试虽然为衡量应试者的知识和技能提供了较为客观和公正的标准, 但一个人的品德和能力不是仅凭有限的文字上的东西就能检测的。

4.面试信度与效度不高

目前, 公务员面试普遍采用的结构化面试中不同程度地存在面试题目科学化、专业化水平不高, 针对性不强的问题。结构化面试的打分, 虽制定了比较严格的打分标准, 但从实际情况来看, 由于可打分值的幅度较大, 考官有较大的自由裁量权, 现行统一的打分标准还不能保证每一个考官都能按标准公正地打分。考官的水平也是良莠不齐, 甚至有的职位还会出现外行考内行的现象, 严重降低了选拔人才的质量。

5.监督机制不健全

目前, 公务员考试录用的监督环节比较薄弱, 还没有真正建立起一套完善的考试录用监督体系。一是监督范围、监督内容、监督手段不明确, 使得监督部门与考录主管部门不能协调一致;二是没有专门的立法条文对如何整治考录过程中的不正之风和可靠性进行保障;三是公务员的考试录用者与监督管理者常常是属于同一个部门或利益共同体, 这也使监督浮于表面、流于形式。如2011年11月9日《中国青年报》所报道的“宋江明求职验血记”, 就是由于作为公务员录用主体的长治市人社局与和平医院以及递补考生家长联合违纪违法所致。

三、完善我国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的对策建议

1.严格依法规范报考资格, 充分保障考生权益

一是要严格落实《公务员法》规定公务员考试报名的基本条件。报考特殊职位的考生还应具备拟报职位所需的特殊条件;二是要依法贯彻《公务员法》第24条规定了公务员职位所严格禁止出现的各种状况。对报考条件的限制涉及公民的权利, 不能随意限制, 为了防止各招录单位限制过多, 所以公务员法规定, 职位要求的资格条件必须由省级以上主管部门规定;三是要科学制定职位条件。由招录部门依法提出一般的资格条件, 再经省级以上考录主管部门批准后予以公布;四是要合理规范政治条件。中国共产党的机关和某些特殊职位招考公务员将对报考者的政治面貌做明确的要求。

2.严格执行“凡进必考”

“凡进必考”作为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最重要的原则, 应作为改革的重要突破口。要规范考录流程, 严格考试纪律, 严厉的把好考试这一关。要坚决抵制未经考试就进入公务员队伍的不正之风, 切实施行凡进必考这一制度。通过笔试和面试可以测评考生的职业素质和心理素质, 也能了解某些政治思想素质, 但由于后者的表现具有隐蔽性, 想要做出较全面客观的测评, 只能通过科学有效的考核才能完成。对考核中所收集的材料, 应当仔细辨别, 去伪存真, 对考生进行客观的公正测评。对失职或造假者, 应承担相关责任, 切实把住“凡进必考”的关口。

3.科学合理设置考试科目和内容

考试内容的科学合理性是考试录用制度的生命线, 是确保竞争、择优, 保障考录工作更加公正有效的基本前提。应不断加强研究, 切实改进笔试和面试内容, 提高公务员考试的科学化水平。一是要建立健全考试机构;二是要制定符合各类职位考试的标准化模式, 在兼顾试题理论性、实践性和综合性的基础上, 要特别突出潜在素质的测试;三是要更加科学的对待公务员考试的科目设置和命题。应当组建命题专家团队, 由政治学专家、命题学专家和资深的政府领导人员共同出题, 在大家意见统一的前提下, 依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和具体要求灵活出题, 这样不但能避免考察范围宽泛, 试题重记忆轻能力等降低试卷信度效度的情况出现, 而且可以拉开考生的层次, 从而有助于政府机构挑选更加优秀的人才。

4.探索建立分级分类考试机制

依据职位分类逐步实现科学的分类分级考试是考录制度走向科学化的一条有效途径。虽然当前的公务员考试中对综合管理类、行政执法类和专业技术类在考试内容方面作了简单的区分, 但不同的学历、年龄基本上都采用统一的考试内容, 这就忽视了个人的学术背景和专业优势。应当依据报考者的学历、专业建立分级分类的考试机制, 如可以把公务员考试划分为三个层次:高级、中级和初级。高级运用于中央国家机关和省级政府部门公务员的录用, 中级运用于省级一般性的职能部门和地市级政府公务员的考录, 初级则运用于县、乡级公务员录取。根据不同级别、不同层次的考试来制定相应难度系数的试题, 高级公务员重点考察应试者在宏观政策层面上的理解和把握, 而中、初级公务员则侧重考察其实际操作能力和对下达任务的执行力。

5.创新面试形式与提升考官水平

公务员面试是社会关注程度非常高的工作, 必须严肃认真对待。一是要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完善面试的形式, 增强其针对性和灵活性。如可以探索引入国外的心理测量、小组讨论和情景模拟等新型面试手段, 使面试更加合理;二是要不断提高面试考官的综合水平。除了要挑选素质高、业务精、作风硬的人员担任考官外, 还要优化考官的组合配置, 充分考虑考官队伍的多元化、全面化, 使考官组成既有组织、人事部门参与, 还包括各方面的专家、学者, 甚至心理学家等, 使得面试更加科学与权威。

6.完善公务员考试录用监督制度

没有监督的权力必然导致腐败。《公务员法》规定:“招录机关根据考试成绩、考察情况和体检结果, 提出拟录用人员名单, 并予以公示。”在各级政府的考录工作中, 虽然普遍建立了各种监督制度, 但这种监督往往形同虚设, 并不能取得实际成效。只有健全相关法律法规, 并严格执行, 才能使公务员选拔任用机制按照预期的轨道正常运行。就我国当前而言, 可以由考试各方参与者共同组建专门的考试监督委员会, 作为公务员考试的外部监督机关。委员会具体成员包括招考机关、考生代表、纪检监察部门、专家学者等, 由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设立专门机构主导工作, 并由相应法律进行专门规定, 使整个公选工作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步入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

参考文献

[1]张学慧.试论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 2007, (4) .

[2]洪自强, 陈卫旗, 严进.领导干部选拔面试:2004年主要进展及今后发展趋势[J].中国行政管理, 2005, (5) .

[3]连会有.当前我国公务员考录管理制度弊端分析[J].公共行政, 2004, (4) .

国家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之我见 篇3

关键词: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监督保障体系

中图分类号:D630.3 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672-3309(x).2012.03.51文章编号:1672-3309(2012)03-114-02

为政之道,惟在得人。[1]从20世纪80年代末国家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试点至今,国家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已经走过了20余年的历程。全国各地都明确了公务员上岗必须经考试录用制度,即“凡进必考”的原则。此制度关系到公务员队伍整体素质和稳定,如果制度不完善、不健全,不仅牵涉到社会公平和正义,还会对整个社会的就业形势造成不利影响。随着我国公务员考录的快速发展,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中监督保障体系方面暴露出的矛盾和问题也越来越多,这些问题如果得不到切实有效的解决,将会对我国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的长期发展造成不利影响。

一、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的内涵及意义

(一)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的内涵

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是指根据国家行政管理的需要,国家机关依照法定条件和程序,通过公开考试、严格考核、平等竞争、择优录用的办法,按照德才兼备的标准,将不具有公务员身份的人员,录用为国家公务员,担任某种行政职务的人事制度。[2]

(二)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的意义

1、有利于国家选拔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

近年来,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意识到高素质、高学历人才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性,探索出了一条科学、先进并已愈发成熟的制度体系,即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此制度具有客观、科学、严格的特性,为中央和地方国家机关在公共事务的管理中选拔出了大量优秀人才。

2、有利于促进公务员队伍整体素质的提升

公务员的素质直接影响政府工作系统的工作效率,而政府工作系统的工作效率又是我国人事体制改革的一个关键目标。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中的对公务员的录用对象及学历背景均设定了相关条件,要求报考人员必须符合职位设定的最起码要求,提升了公务员录用的“门槛”,对促进公务员队伍整体素质的提升有积极作用。

3、有利于不断发展完善我国的人事制度

我国在建立现代人事制度中遇到了很多困难和阻力,这主要是由我国的国情决定的。在我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初期,录用干部没有一个统一、科学的标准和程序,任人唯亲,不注重个人的素质和才能,导致当时录用的干部素质差、工作能力水平低。改革开放后,我国重视建立现代人事制度,坚决抵制用人上的不正之风。通过实行考试录用制度,确立科学、公平、公正的考录标准,遵循法定的程序和条件,确保人才选拔和任用的科学性、客观性、公正性,对现代人事制度的发展和完善有重要意义。

二、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中监督保障体系存在的问题

近几年,公务员录用考试的考试程序越来越严谨,公共科目考试的权威性已被社会认可。然而,在监督保障体系方面,仍存在着一些漏洞,这些漏洞被个别人利用,影响了人才选拔的公正性和公平性。所以,有必要对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分析,逐步从根本上改进完善监督保障体系中存在的问题。下面以山西省长治县的宋江明事件为例,客观阐述我国公务员考试制度中在监督保障体系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法。

2011年4月,吉林大学法学硕士宋江明在家乡山西省长治市参加当地的公务员考试,所报职位为当地环保局科员,经过激烈的笔试面试后,取得了笔试第一、面试第一的优异成绩,但在8月11号、17号的体检复检中,宋江明却因为血红蛋白不合格而淘汰。他觉得其中有蹊跷,于是自行到医院进行了7次血常规检查,结果均显示正常,该事件经媒体报道后引发广泛的社会关注。随后长治市纪委对该事件进行调查,发现有多人在此事件中滥用职权,收受递补考生家长贿赂,篡改体检报告,并在公务员录用考试中徇私舞弊,致使优秀的考生宋江明落榜。长治市委研究决定对涉案人员分别给予党纪、政纪处分,并移送司法机关处理,宋江明最终成为了长治市环保局的一名科员。从这个事件背后让我们想到当前公务员考试录用体制中,在监督保障体系方面还存在的一些问题。

第一,监督管理力度不足。出现该事件的部分原因是由于监督管理部门对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的全程监管力度不足,监督管理部门的思想不重视是导致监管力度不足的主要原因。

第二,监督部门监督范围较窄。没有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考生、社会监督员以及新闻媒体等对考试过程进行监督,忽视了社会舆论监督的重要性。[3]

第三,忽视事前和事后监督。工作中加强了对笔试面试过程的监督,但对用人单位制定录用计划和资格条件等前期工作是否公正合理,考核体检是否严格等缺乏监督。人员录用后在试用期表现是否合格,除用人单位考察外也缺乏有关方面的监督。

总之,我国的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还存在一些缺陷,监督保障体系建设方面不完善,我国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的建立时间太短,没有足够经验。我们应该加强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中监督保障体系建设,预测可能出现的问题,提前准备好相应的解决方案。国家公务员考试是为国家选拔优秀的、有能力的、高素质的人才,是对国家未来发展建设选拔知识化、年轻化、专业化人才,是一件非常严肃的事情。

三、完善公务员考试录用的监督保障体系建设的建议

温家宝总理曾说:“公平正义比太阳更有光辉。”只有健全的监督保障体系才能进一步完善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保障其在公平、公开、公正的前提下,为党和国家选拔优秀的公务员人才队伍。笔者认为完善公务员考试录用的监督保障体系,应做好以下3方面工作:

(一)确定党委纪检部门及政府监察部门为公务员录用考试的监督机构

首先选择适当的监督机构,监督公务员录用考试每个环节的执行情况,并制定明确的监督责任。目前,我国由公务员管理部门负责监督公务员考试,其存在明显的弊端是自己监督自己,容易出现“监守自盗”的情况,使得原本用以维护考试公平、公开、公正的监督环节形同虚设。所以,选择独立于公务员管理部门之外的监察部门,作为公务员录用考试的监督机构显得尤为必要。此时,我国重要监督机关的党委纪律监察部门和政府监察部门责无旁贷,理应担当公务员录用考试的监督机构。这样一方面可以规范公务员录用考试的各个执行环节,另一方面由于采取系统外的专职监督机关监督系统内的执行情况,可以避免“监守自盗”的情况发生。此外,需要明确监督责任,细化责任体系,保障监督工作落到实处。

(二)建立并完善公务员考试录用工作的社会监督体系

使社会监督体系成为公务员考试录用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如高考,就主动邀请社会代表进行监督,参与监督的社会代表包括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新闻媒体等,负责对高考全过程进行监督,防止在考试环节出现影响考试公平的事情发生。反观我国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监督体系的设计,仅仅由人事部门对整个过程进行监督,而人事部门正是该考试的负责单位,这一制度设计直接造成人事部门进行自我监督的局面。增加了腐败现象出现的可能性,影响了公务员录用考试的公平、公开、公正。[4]因此,在公务员考试录用监督体系建设中,首先应完善党政监察机关的监督,并接受社会团体代表的再监督,而且要增加对违规违纪事件的媒体曝光率,再次强化监督力度,进一步杜绝违规违纪现象,营造公务员录用考试的良好环境。

(三)完善公务员考试录用的相关法律及规章制度建设

公务员录用考试直接涉及到招考单位、命题人员、阅卷人员、监考人员、面试考官及考生等众多主体,他们一旦出现违法违规情况,就应当受到相应制裁,这就需要完善公务员录用考试相关法律及规章制度建设,并保障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5]只有制定科学、严谨、公平的制度,才能营造一个像《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中所描述的规范的考录环境,即公开考试、严格考察、平等竞争、择优录取。

针对宋江明的体检被刷事件,我们可以发现宋江明的面试、笔试均拿到了第一名的成绩而在体检中被人动了手脚,所以说,公务员考试录用的监督保障体系建设应该不留死角,在医院的体检上面,应当派出纪检专人对体检的全过程进行检察监督,发现有干扰体检正常进行或操作体检结果的行为,必须予以制止并依法严肃处理决不姑息。[6]逐步增加公务员面试过程和体检过程的公开力度,让公务员体检、面试敢于走到阳光下,接受全社会的监督,让太阳的光辉照进公务员录用考试。增加媒体对违法违规事件的监督力度,使得暗箱操作在公务员录用考试的过程中失去市场,同时制定出一个更加科学、完善、先进的考试录用体系,选拔出更贴近群众、更注重民生、符合国家制定政策初衷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好官。

我国正处在经济飞速发展的时代,探索国家公务员考试录用监督体系的建设之路,对于促进广大公务员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对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以及国家的长治久安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 于秀芝.为政之要,惟在得人[J].政工学刊,2002,(07).

[2] 罗珍.我国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6).

[3] 杨梅花.网络舆论监督下的公开审判研究[D].苏州大学,2010.

[4] 胡斌.当代中国党政干部录用制度的变革与发展——政治录用的角度[D].山西大学,2010.

[5] 周金凤.邓小平法制思想的当代价值探析[D].东北师范大学,2009.

国家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之我见 篇4

摘要:一个国家选拔,任用什么样的人从事国家管理工作,直接影响着国家的正常运转和效率,关系着国家的兴衰成败。因此公务员录用是公务员制度的“窗口”,它是为国家选拔优秀人才,促进政府机关建立高效率的政府中枢系统。而公务员的考录制度作为甄选人才的重要依据,是从源头上保证公务员素质、优化公务员队伍结构的重要保障。对担任主任科员及以下的非领导职务公务员实行的公开考试、平等竞争、择优录取的录用制度,是我国实行公务员制度的一个最具有标志性、决定性和最具影响力的措施。在1993年国务院制定和颁布实施的行政法规《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以下简称《公务员条例》)和2005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制定并于2006年1月开始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以下简称《公务员法》)中,对公务员录用制度骨架内容的规定大致相同,但是实际录用工作中,具体做法与这个骨架内容的基本规定却相去甚远。本文简述公务员录用制度的概况,主要论述我国公务员录用制度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一、公务员录用制度

在理解公务员考试录用的概念之前,首先应该明确与之相关联的公务员、考试和录用的涵义。公务员是指国家公务人员,他们是代表国家从事社会公共事务管理,行使行政职权的国家行政机关中的文职办事工作人员。2005年4月27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五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对公务员的定义是“依法履行公职、纳入国家行政编制、由国家财政负担工资福利的工作人员”。

公务员的录用,是指国家行政机关为补充担任主任科员及以下非领导职务的公务人员,依照法定的条件和程序,通过公开考试、严格考核的办法,择优将不具有公务员身份的人员,录用为国家公务员的一种人事制度。我国《公务员法》规定,公务员录用要贯彻“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也就是公开考试,平等竞争,严格考察,择优录取。经过十多年的公务员录用的实际经验,我国公务员录用制度已不断健全完善,有效促进了公务员队伍建设的法制化、规范化和科学化,尤其是200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的颁布,从范围、办法、条件、程序和组织管理等方面对公务员录用工作进行了详细的规范,是我国录用公务员的专门律,也是我国公务员录用制度法治化的重要标志。

二、我国公务员录用制度现状及存在不足

根据公务员法的规定,公务员的录用一般要经过以下的程序:发布招考公告,资格审查,对审查合格者进行公开考试,对考试合格者进行面试,体检,拟出录用人员名单,审批备案。我国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推行十多年来,取得了重大的成就。这一制度的推行,规范了公务员的“进口关”,实现了公务员进入机制的科学化、规范化,为公务员队伍建设注入了活力与生机,不仅促进了高素质、专业化公务员队伍的形成,而且有力的遏制了公务员考试录用工作中的不正之风,树立了国家机关选贤任能、公正廉洁的新形象。但不可否认的是,现行公务员录用从具体制度设计到操作环节上,还存在着部分不合理因素,个别规定甚至存在着较大的争议,给社会选拨人才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我国公务员录用制度的存在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

考试报名缺乏平等诚信。

国家公务员的报名资格随意规定,考试人口缺乏平等性。所谓平等,就是指应考者不论其政治派别、种族、肤色、宗教、年龄、性别和婚姻状况如何,在“分数”面前人人平等,使公民在担任公职方面具有平等的权利与机会。可是我国目前在对国家各级公务员的考试录用中,对某一职位的报考条件往往是由用人单位自行规定,这就为考试录用过程中的不正之风开了方便之门,国家公务员考试变成了失去

“公平”灵魂的作秀。目前在我国公务员考试中,职位分类工作在公务员考试中没有科学体现,专业科目的考试内容往往也是由用人单位自己设置,这样极不科学。因为用人单位是实际工作部门,而不是考试机构,无论是笔试命题还是面试,用人单位都是不应该参与其中的。这种用人单位自己选人的现实,让我国公务员考试的诚信度大打折扣。而我国现行的《公务员法》和《公务员条例》对其规定又不明晰,使得考生在其权利受到不法侵害时的没有根本的保护途径。

第二

录用制度适用范围窄。

考试录用的范围窄主要表现在考试录用的职位级别范围过窄。《公务员法》规定:“录用担任主任科员以下及其他相当职务层次的非领导职务公务员”,也就是说,考录的适用范围局限于担任主任科员以下非领导职务的公务员。根据规定,被录用的本科生定为十三级科员,硕士生定为十二级副主任科员,博士生定位十一级主任科员,而担任领导职务或副处级以上领导职务可以采用调任或者交流的办法,不必通过考试。但是调任对象不包括民营企业,三资企业以及其他领域的高级人才。相当一部分人才进入政府部门只能通过统一的公务员考试,无论其何种学历,经验或者能力都只能被任命为主任科员以下职务,这样的政策显然不能调动人才进入公务员队伍的积极性,有失公平公正。随着高学历人才进入民营,三资就业的比例越来越高,解决这个问题的必要性越来越突出。

第三

公务员录用法律程序存在缺失。

实体正义和程序正义都是我们法治发展应该遵循的目标,这与时刻变化着的社会现实永远是个冲突,因而根本不可能存在绝对的实体公正。但程序的正义却是我们通过努力能够实现的目标。在公务员录用实践中,管理者较多重视实体法规的制定和执行,而忽视了在录用程序中的法律规定问题。最近几年,公务员的面试权完全由招录机关自己掌握,所以给很多“关系户”打开了方便之门。由于中国传统社会讲究人情面子关系,而地域的狭小性又为关系的人情化降低了成本,使得考生能通过多种途径结识,拉拢并贿赂考官,从而达到获取面试高分的目的。按照规定,用人部门可以在一个岗位的前3至5个应试候选人中拟录用人员,这就使得面试录用工作变得相当灵活,在面试过程中,“走关系,打招呼”已经成了公开的秘密,使得笔试成绩排前者往往落选。此外,面试的合理性也存在着问题。一方面,面试题目科学性、专业性不高,程式过于单调,很多考生不是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质,而是致力于提高应试技巧;另一方面,考官的水平也是良莠不齐,甚至有的职位出现了外行考内行的现象,严重降低了选拔人才的质量。

第四

操作过程缺少法律规范。

在公务员录用考试中,面试考官素质低,多是一些没有经过专门训练的政府官员或大学老师,往往把面试测评点放在自己的工作经验

和工作偏好上,不具备运用现代测评方式方法的能力,因而对于面试中测评项目的选择缺乏科学性。面试过程究竟以什么标准来衡量考生,没有明确的法律规定,甚至会出现行政首长干预录用等现象,大大降低了公务员招录的公正、公平和有序性,使政府的公信力受到挑战。笔试命题形式单一,试题类型不够全面,试卷结构、题型、分值布置和考察点的规定等方面缺乏规范性、科学性,影响了考试的区分功能;笔试内容重知识轻能力;考试所用教材常识性知识所占的比例大,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点少。而由此导致了考察机械记忆力,出现高分低能,把一些专业知识水平较高而记忆力差的人拒之门外。以江苏省公务员考试为例,笔试的内容包括《行政职业能力测验》,《申论》与《公共基础知识》。其中《行测职业能力测验》的命题已经陷入了困境,为了提高测验在高分段的区分度,命题组只好尽量加大试卷题量和难度。这种做法会导致很多考生不是凭自己的能力水平,而是凭运气入选。这种局面将不利于选拔优秀的人才。

三、完善我国公务员录用制度的对策和建议

公务员录用制度是现代人事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为社会各方所关注。完善公务员录用制度,是涉及到政治、法律、社会以及思想、规范和制度等诸多方面的一项系统工程。公务员的录用关系到行政效率的提高和国家行政目标的实现,关系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进而关系到现代化建设总体目标的实现。因此对我国《公务员法》中的不足予以完善具有重要的意义。我认为公务员录用制度的完善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

增强笔试、面试的科学性。

笔试是公务员考试录用的首要环节,我们必须高度重视,采取有力措施解决笔试中存在的问题。为了提高公务员录用考试的质量,要建立考试题库并逐步增大题库的容量,这样可以保证笔试的命题水平;同时应建立试题评估制度,不断完善试题的质量。此外,为了避免“高分低能”的问题,必须进行面试。公务员考试应该实行层层淘汰制度,考生进入面试以后,笔试成绩基本不再发挥作用。所以,招考公务员的面试不仅重要,而且非常严格。面试可以采用答辩、模拟操作、心理测验等多种形式,同时也可以采用问答法、问题处理法、辩论等多种方法。但是,面试的主观性较强,面试的可信度如何,能否做到客观公正,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面试官自身的素质。所以,面试的考官的素质也有待提高,应通过专门的训练,使面试考官真正掌握

提问、分析、评定成绩等方面的技巧。作为一个公务员,不仅要具有良好的理论素质,而且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外在形象、口头表达能力等,这一点决定了公务员选拔考试必须重视面试成绩。因此,面试官的组成和素质关系到面试的公信度和有效度,加强面试官队伍势在必行。

第二

完善公务员考试录用监督制度,增强考录过程的透明度。在公务员招录过程中,应确实做到考录政策、录用计划、资格条件、考试成绩和录用结果“五公开”;在录用对象上,打破身份界限和户口界限,取消少数部门规定的不合理的专业、性别、经历等附加条件限制,对面试成绩实行当场公布制度,使得“可变通”环节越来越少。同时,应明确规定相关部门在整个考录过程中的监督权,监督人员未到场,不得进行面试;面试成绩未经监督人员签字的,人事部门不得予以审批;在面试中明显违规的考官,应取消其考官资格等,坚持制度防范和严肃处相结合,尤其是在面试考核过程中的监督权限,有效杜绝面试过程中的舞弊行为。

第三

引入聘任制,录用形式多样化。

公务员聘任制是指国家机关根据工作需要,经省级以上公务员主管部门批准,对不涉及国家秘密的专业性较强的职位和辅助性职位,按照平等自愿、协商一致的原则以合同的方式聘用的制度。内地多省市于2012年开始试点公务员聘任制。

聘任制的录用方式相对灵活,纠纷解决机制也有了新突破。试行聘任制对于打破传统体制禁锢,吸纳各方面的优秀人才进入公务员队伍,提高整体素质,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一方面,公务员聘任制可以克服中国官场上不成文的“上了就不下,进了再不出”的弊端,打破公务员的“铁饭碗”的制度;另一方面,通过竞争上岗,双向选择,可以把那些思想积极,政绩突出,群众公认的优秀人才选拔出来,逐步建立干部灵活机制,这对促进政府工作协调,高效运转,令本地区走向现代化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证,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四

打破地域界限和身份界限。

传统的干部录用方式带有很强的地方保护主义色彩,人才自产自销,本地化以及裙带关系严重,缺乏竞争,干部队伍缺乏活力。而早在1996年,当时的国家人事部部长宋德福在谈到公务员制度时就说到了,“地域和身份一直是禁锢公务员招考的两个界限,这两个界限必须打破”。因此,今后公务员的录用必须打破地区和身份的界限,进一步扩大选人范围。一方面,对报考公务员的身份不作任何限制,符合报考条件,无论是机关还是事业干部和工人,无论是民营企业,国有企业还是“三资”企业,无论在职与待业,无论是城镇户口与农村户口,只要是中国公民都可以报考;另一方面,对于少数政府机关的特殊人才,本地又比较缺少的,可以跨地区乃至全国公开招考,以利于真正优秀人才的选拔。

第五

借鉴和吸收西方先进经验。

西方公务员考核评价机制自建立之日起便一直处于不断地改革和完善之中。由于历史传统和国情的不同,各个国家公务员考核评价机制改革的力度、规模和侧重点并不一致,各自所取得的成效也不相同。尽管各国对考核的具体称谓不同,如英美等国称“考绩”,法国称“鉴定”,日本称“勤务评定”,但就其内容和方法来说却基本相同。但是,即使是相似的社会背景,西方各国公务员的考核评价机制也不完全一致,公务员的考核评价形成了不同特色。总体来说,各国所进行的公务员考核评价机制改革在一定程度上都促进了本国的经济和各项事业的发展。因此,其改革实践和所取得的成效对于我国的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评价机制改革具有一定的借鉴价值。

加拿大实行“提篮”考试;新加坡只进行面试,合格后先参加工作,工作一段时间以后再进行考试;美国对某些较高职位的候选者,只要求出具资格,学历,经历的证明,或者将其论文,出版物送相关部门审查即可;日本采用七种考试方式:笔试,经历评定,实地试验,业务评定,口试,体格检查以及检测其完成职业职责能力的其他方法。

科学、公正的考核,能够使公务员的工作成绩得到充分的肯定,将能最大限度的挖掘出公务员积极工作的潜力,获得更高的工作效率。因此,西方各国不仅设置了合理考核等级,而且对获得不同考核等级的公务员进行了相应的奖惩。

结语

一,国家公务员考试录用 篇5

(一)办事依据

1、《国家公务员录用暂行规定》(人录发[1994]1号);

2、《浙江省国家公务员录用实施办法》(试行)(浙人干

[1996]95号);《浙江省公安机关人民警察录用办法》(浙人干

[1998]21号);

3、《浙江省国家公务员录用面试工作细则》(试行)(台人干[1997]105号);

4、《台州市国家公务员录用实施办法》(试行)(台人干

[1997]34号);

5、《浙江省国家公务员录用体检标准》(浙人干[1996]95号印发试行,2001年2月修订),《关于国家公务员体检有关问题的通知》(浙人公[2004]17号),《公安机关录用人民警察体检项目和标准》(人发[2001]74号);

6、《浙江省国家公务员录用工作监督办法(试行)》(浙人干[1996]134号);

(二)招考条件:

各级国家机关招考录用国家公务员,要在核定的编制员额和每年确定的进人计划指标范围内,按照所需职位的需求和招考录用程序进行。个人报考条件一般为:

1、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享有公民的政治权利;

2、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热爱社会主义;

3、遵纪守法,品行端正,具有为人民服务的精神;

4、具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

5、身体健康,年龄在35周岁以下;

6、具备录用考试主管部门确定的其他条件。

(三)申报材料

1、招考前,各县(市、区)政府人事部门和市级国家机关编制招考录用计划,并填写《台州市录用公务员计划申报表》,报市人事局汇总后报省人事厅批准;

2、个人报考所需材料按招考通告要求办理;

3、确定拟录用人选后,各县(市、区)政府人事部门和市级国家机关填报《台州市国家公务员录用审批表》(一式二份)和体检及政审材料,报市人事局审批。

(四)工作程序:

1、根据省人事厅下达的录用考试计划,制定招考简章;

2、发布招考通告,通过新闻媒体向社会公布;

3、组织报名,进行资格审查;

4、组织笔试;

5、组织面试;

6、组织体检;

7、组织考核、政审;

8、办理录用审批手续。

录用专业特殊、特殊职位的国家公务员,经省人事厅同

意,可简化程序或采用其他考试办法。

(五)结果反馈

考生经笔试后,笔试成绩按人事考试公开方式公开。进入面试分数线的,由用人单位通知考生或通过新闻媒介公布。考生经笔试、面试、体检、考核合格后,由县(市、区)政府人事部门和市级国家机关按有关规定报市人事局办理录用审批手续,同时开具《国家公务员录用通知书》。

责任处室:公务员管理处,联系电话:8510519

国家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之我见 篇6

言语理解与表达参考答案及解析

26.【答案】A。27.【答案】C。解析:由“这些博物馆却很寂寞”可知,句意是说参观博物馆的人很少。“无人问津”比喻无人过问,词义过重,排除D项。“人迹罕至”形容荒凉偏僻的地方,用来形容坐落于高校里的博物馆不恰当,排除B项。由“至于说到免费开放和惠及民众”可知,高校博物馆当前是收费的,基于各种原因“免费开放和惠及民众”还遥遥无期,因此这是个很“遥远”的话题,而并非说这个话题关注的人很少,很生僻,排除A项。故本题答案为C。

【考点点拨】门庭冷落:门院不热闹,冷冷清清。门可罗雀:形容宾客稀少,十分冷落。28.【答案】B。29.【答案】D。30.【答案】A。31.【答案】D。32.【答案】B。33.答案A。34.【答案】D。解析:分析句意可知,城市的演变是历史与新元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由此直接排除C项。“融会贯通”是指把各方面的知识和道理融合贯穿在一起,从而取得对事理全面透彻的理解,多用在学习上,与句意不符,排除A项。“阻力”指阻碍事物发展或前进的外力,“障碍”是指阻挡前进的东西。“城市的历史和历史建筑”是城市的一部分,不属于“外力”的范畴,故排除B项的“阻力”。本题选D。

【考点点拨】兼收并蓄:指把性质不同的各方面的东西都吸收、包罗进来。此消彼长:一方面失去了,另一方面会得到长进。相辅相成:指两件事物互相配合,互相辅助,缺一不可。35.【答案】B。36.【答案】A。37.【答案】B。38.【答案】B。

39.【答案】A。解析:科技、经典与权力制约这三种不属于同一领域,不存在哪个更“重大”的比较,由此可排除B项。由句意可知,题干强调的是对权力的制约,而非对权力的掌控,故“控制”不合句意,排除D项。“束缚”含贬义,束缚的对象一般是自由等好的方面,暗含有不该被限制的意思,而权力是应该被限制的,排除C。本题答案为A。

40.【答案】D。解析:先看第三空,句中说的是“直接对其他国家的科学考察、经济开发等活动进行”,而“监控”一般无直接间接之分,据此排除A项。再看第二空,“新航道的出现”是环北极地区国家提出主权主张的一个契机,因此“趁机”符合句意。此外,由后句对北冰洋上将出现新航道意义的解读,第一空选“深远”更贴切。本题选D。

41.【答案】C。42.【答案】C。43.【答案】A。解析:由“反而”可知,第一空应与“艰涩之感”形成反义对应关系,“引人入胜”多用来指风景或文艺作品特别吸引人,偏重于文学作品情节的设置,与强调深奥晦涩的“艰涩”无法形成反义对应关系,可排除B;根据行文顺序,第二空着重突出这本著作难得的优点,但上升到“叹为观止”的地步则程度过重,由 此排除C;由“做临时杯垫用”可知,第三空应与“艰涩之感”同义,“令人费解”恰好呼应了深奥晦涩难懂的词义,因此本题答案为A。

【考点点拨】妙趣横生:美妙的意趣接连不断地表露出来,多用于对文章、艺术作品、讲话的赞美。难能可贵:指难以做到的事居然做到了,值得珍视。匠心独具:具有独到的想法或创造性。深入浅出:道理深刻而表达得浅显易懂。叹为观止:赞美所看到的事物好到了极点。曲高和寡:比喻思想、言论、文艺作品等高深,不能为多数人理解接受。

44.【答案】A。45.【答案】C。解析:本题可从第三空入手排除。皮影戏流传地域广阔,各地皮影戏吸取当地文艺元素精华,这样形成的众多流派必然是丰富多彩的。“家喻户晓”形容人人皆知,广为流传。从句中看不出皮影戏各流派知名度高这一特点,排除A。“风格迥异”意为思想特点或艺术特点完全不同。作为同属皮影戏的各个流派,即使有差异也未达到完全不同的程度,排除B项。“标新立异”形容故意与众不同以显示自己,用来形容“流派”不妥,排除D项。“异彩纷呈”所表现出的多元化契合题意,故C项当选。

46.【答案】C。47.【答案】A。48.【答案】B。解析:文段为分总结构,前三句先指出对豆味的排斥使豆浆在西方不受欢迎,因而市场需求量不大;第四句接着说明豆浆保存难度大;末句进行总结,正是由于前述两个原因,才导致美国豆浆的价格远远高于牛奶。由此可知,文段的主旨就在于剖析豆浆在美国价格偏高的原因,即B项。

【考点点拨】本题易误选C。文段主要针对的是美国的情况,C项的“西方市场”范围过大,且“主要原因”不代表“根本原因”。

49.【答案】B。50.【答案】B。解析:注意提问方式“文段的关键词”,此处的“关键词”指最能代表文段重点、脉络的词。比较四个选项,从深度、内涵来说,最后一个词肯定是“文化”或“精神”。从脉络来说,诗人从自然获得灵感,并通过文化影响一代代的人。因此本题选B。【考点点拨】此类题型在国考题中还是首次出现,“关键词”即是根据题干抽离出来一些主题词。

51.【答案】D。解析:文段首先指出对权力的私有及其日益专横的深痛剖析难以进入法律层面,因此转而定型为一种思辨、文学和伦理等领域的“代偿”方式。然后说明了在这一背景下,唐朝以李商隐为代表的咏史诗蓬勃发展的状况。由此可知,文段主要阐述的便是咏史诗这一文学形式产生的社会背景问题,即D项。

【考点点拨】由末句的“因此”可知,其后的内容为文段的论述重点。末句说的是以李商隐为代表的咏史诗作兴盛的情况,A、B项与此不相关,排除。C项未突出“咏史”这一主题,且“唐代诗人”的范畴过大,文段末句点明的是“中晚唐”。52.【答案】C。53.【答案】B。54.【答案】C。55.【答案】D。56.【答案】D。57.【答案】A。58.【答案】A。解析:文段从“老百姓”、“政府”两个角度说明了货币国际化的好处,最后一句得出结论,正是因为这么多好处,才促使“许多国家的货币都‘争先恐后’地走向国际化”。因此文段是在论述促使货币国际化的原因。故答案为A。【考点点拨】由最后总结句的“因此”可知,文段前面在论述“原因”,即可快速得出答案为A。59.【答案】C。60.【答案】A。61.【答案】D。62.【答案】D。解析:先看首句,④句有“当然,也”,明显不会为首句,排除C。选项中⑥②、⑤①都连着,我们只需要看其他句子的顺序。③句讲的是人均意义上的增长比总量意义上的增长对于经济增长和民众福利更重要,而④句则是委婉道出句③的片面性,即“很多事情是由‘总体实力’决定的。”⑤①说明单纯推动总量意义上的增长带来的消极效应,故应紧接③之后;⑥②讲的则是在人均意义上的增长同时提高“总体实力”所带来的积极效应,故对应④。故正确顺序为③⑤①④⑥②,答案选D。

63.【答案】B。64.【答案】C。65.【答案】B。解析:文段首先指出凉茶其实不含茶,然后从医学角度对凉茶宣称的“清热下火”功效进行了解释,由此可以看出,作者认为人们感觉到的清热去火与凉茶之间并不一定存在因果关系,而之所以大量消费者对质疑凉茶的言论进行攻击,归根结底就在于他们对凉茶的实质了解不够。题干中并没有说凉茶会对健康不利,A项错误。作者对凉茶的“清热下火”功能进行了直接的否定,而不仅仅是“怀疑”,C项错误。凉茶的功效已被否定,也就谈不上发挥功效的物质,排除D。故B为正确答案。

2010国家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政职业能力测验》

言语理解与表达参考答案及解析

1.【答案】A。2.【答案】C。解析:本题可从第二空突破,“虚浮”、“虚无”与“理论”搭配不当,排除A、B。由句意可知,茶艺是茶道的具体表现形式,茶道是茶艺的内在精神,故空有精神而没有具体表现形式的理论只能是空洞的理论,第二空应填“空洞”。由此即可得答案为C。【考点点拨】 本题干扰项为D。与“体现”相比,“贯穿”侧重于过程、侧重于一条线,结合句中的“茶艺过程”可知填“贯穿”更合适。

3.【答案】A。4.【答案】C。5.【答案】A。6.【答案】D。7.【答案】D。8.【答案】B。9.【答案】D。10.【答案】B。11.【答案】C。12.【答案】A。

13.【答案】D。解析:本题可从第二空入手。句意是说编文人全集时事无巨细,把与文人相关的资料都收集起来放入其中。“蛛丝马迹”比喻与事情根源有联系的线索,常用于犯罪侦查,排除A项。“一鳞半爪”比喻零星片段的事物,前面不能用“任何”修饰,排除B 项。“闲言细语”意为无关紧要的话。“只言片语”指个别词句或片断的话。搜集整理资料的过程,用“只言片语”更能体现资料的零散与细碎。本题选D。14.【答案】B。15.【答案】A。

16.【答案】B。解析:第二空需要填的是一个修饰“传说”的成语。由“不是„„而是„„”前后句子之间构成逆对应关系可知,这里应是表示传说的不可靠。“扑朔迷离”指事情错综复杂,不容易看清楚。看不清楚并不代表不可靠,所以排除C项。“空穴来风”这个成语比较特殊,原意为消息和谣言的传播不是完全没有原因的,故有“空穴来风,未必无因”的说法。后常被误用作消息和传说毫无根据,甚至有部分字典也接受了这一用法。但是在考试中出现,通常仍应按原意去理解做题。据此排除D项。第一空中,修饰“年表”这一对象,通常侧重的是准确与否,而非细致还是粗糙,故本题选B。

【考点点拨】 子虚乌有:指虚构的或不真实的事情。虚无缥缈:形容空虚渺茫。17.【答案】B。18.【答案】C。19.【答案】A。20.【答案】D。21.【答案】A。22.【答案】A。解析:文段论述了热带森林已经被严重破坏,温带森林大部分也有相同的遭遇,且容易被人遗忘,因此应加强与重视对温带森林的保护,A为正确答案。

【考点点拨】 题目要求回答“作者的意图”,即作者写文章的目的,而不仅仅是“说明”、“分析”、“强调”,这类描写生态破坏的文章一般是“呼吁”人们要保护环境。23.【答案】B。解析:“只要是一个活生生的人,便必然有颜色”,意思是任何一个人对事物都有自己的判断,有自己的选择及取向,再联系后文的“方向与成果”,B项“价值取向”最符合文意。

【考点点拨】 “颜色”一词在日常生活中,常表示某种借代义,暗含某种倾向。如有色眼镜,表示的是看待人或事物所抱有的成见。又如,举白旗,表示的是选择投降。再如,颜色革命,指的是20世纪80年代末期一系列发生在独联体国家和中亚地区的以颜色命名、以和平和非暴力方式进行的政权变更运动。所以,在看到“颜色”这个词语或表示色彩的词语时,考生需联想到它的借代义,结合相关颜色词语的背景知识来理解文段含义。

24.【答案】D。25.【答案】C。26.【答案】D。解析:文段首先介绍了传统的动物资源保护措施存在的缺点,然后指出生物技术新成果的问世,为动物遗传资源的保护和利用开辟了新途径。故文段主要介绍的是生物技术的进步对动物资源保护的积极影响。本题答案选D。【考点点拨】 文段论述的是“动物资源保护”,A项“动物物种多样性”仅是“动物资源保护”的一项内容,排除A。文段提到传统资源保护措施的缺点是为了引出新的保护途径,B项非文段重点。C项因果倒置,应该是生物技术新成果的问世为动物遗传资源的保护和利 用开辟了新途径。

27.【答案】C。28.【答案】C。29.【答案】A。解析:通读全段可知,文段论述的主题是土著音乐,前面介绍了土著音乐的具体表现形式,后面提到土著音乐是音乐“根源的根源”,可知,文段的论述主体为土著音乐,排除B、C。D项,文段提到“根源”、“根源的根源”,故接下来应当继续向前追溯,这个根源的根源是怎么来的。故本题答案为A。

【考点点拨】 做此类题目首要的就是要把握文段的主要意思,只有从文段全局的角度来看问题才能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正如本题,如果考生真正读懂了文段,知道文段从始至终讲的都是土著音乐,就不会被错误选项所迷惑了。

30.【答案】C。31.【答案】C。解析:文段的结构是先提出问题,后解决问题。首先提出问题:我国服务业对劳动就业的贡献率还是太低。接着指出解决问题的措施:务必发掘服务业对扩大就业的巨大潜力。结合选项可知答案为C。

【考点点拨】 由文段最后一句话“我们务必„„”可知,作者已明确发出了号召,说明了应该怎么做。而四个选项中体现了这点的只有C。

32.【答案】B。33.【答案】A。34.【答案】C。解析:⑥有指示代词“这”,一般不放段首,由此可排除A、D。②句末尾的“动物”与④句开头的“动物”互相呼应,形成顶真结构,故④句应紧跟在②句后面,排除B。本题正确答案选C。

【考点点拨】 做语句连贯题,快速又简单的入题法是直接从选项入题,即先分析四个选项的异同,然后再代入句子进行判断。

35.【答案】D。36.【答案】A。37.【答案】D。解析:文段列举了安科莱、亚利桑那、澳洲东南沿海地带三个地域的例子,这些事例的共同点在于都提到了当地人谋生的手段,即生产方式。居住在同一个地理区域的人类,不仅与同时代邻近族群的生产方式不同,而且在以前与现在的纵向生产方式对比上,也是迥异的。由此可知,“地理环境并非人类生产方式的决定因素”,D项正确。

【考点点拨】 本题迷惑项为C。由安科莱和亚利桑那的例子,似乎C项“不同文化族群可以和谐相处”的表述并无不妥。但由澳洲东南沿海地带的例子则可看出,这里并不存在不同文化族群相处的问题,C项可排除。

38.【答案】A。解析:作者首先指出“哲学曾经是一种生活方式”,并以苏格拉底的哲学为例进行论证,表明哲学来源于生活;接着进一步指出哲学一开始不是书面的研究,而是过日子的方法,是“入世意义的哲学”,说明哲学应指导生活,服务民众。故本题正确答案为A。【考点点拨】 “意在说明”类题目与“作者的意图”、“意在强调”、“重在说明”类题 目相似,其答案一般是提出一种措施,或发出一种号召、呼吁,告诉大家要做什么,应该怎么做,具有一定的深度,而非简单地指出某种现状。本题就是一个实例。39.【答案】A 40.【答案】A。解析:文段主要阐述的是中国古代礼制的要求使得服装忽略了人体各个部位的三维数据,并因体现等级的需要而突出了图案的特点,而这些特征使得中国传统服装的剪裁倾向于宽大适体的平面剪裁法。由此可知,文段主要说的是中国传统服装采用平面剪裁法的原因,与之相关的为A项。

【考点点拨】 段末提出来的概念多为文段的关键信息。由此可推知“平面剪裁法”为文段的关键概念,正确答案中应包含这一信息,符合这一特征的只有A。

2009国家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政职业能力测验》

言语理解与表达参考答案及解析

26.【答案】D。解析:句中是在分析边地城市风貌千姿百态的原因,由“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人筑一方城”可知,这种千姿百态风貌的形成是由各地不同的水土和人造成的,水土不同人不同,城市的风貌自然各异,这原本就是理所应当的事情。“顺理成章”比喻某种原因合乎逻辑或事理产生某种结果,填入句中意思相符,故当选。

【考点点拨】 本题易误选A,“水到渠成”比喻时机成熟,事情自然会成功,多用于劝人不要急于求成,或说明某事的成功是因为客观条件成熟。这与“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人筑一方城”所表达的逻辑上的顺承关系不符,故排除。

司空见惯:形容某类事物或某种现象经常见到,不足为奇。顺其自然:指不刻意作为,任事情自然发展。

27.【答案】A。解析:由“很多”与“也有许多”的对比可看出,句中阐述的是两种不同的选择:“很多大学生”走的是“毕业后找到一份工作,稳步发展”这样一条路;而“也有许多人”不愿意这么做。“不愿”后接的词语应是对“很多”人选择的一种总结,与前句的“稳步发展”所表达的一步一步来的意思相对应,“按部就班”最贴合语境,故当选。【考点点拨】 此题也可从感情色彩角度进行判定,句中作者并没有明确地否定“毕业后找一份工作,稳步发展”的做法,故不应选贬义词“墨守成规”、“人云亦云”、“步人后尘”;“按部就班”为中性词,故当选。

按部就班:按照一定的条理,遵循一定的程序,多形容按照老规矩办事。墨守成规:指思想固执保守,守着老规矩不放,不思改革进取。人云亦云:人家怎么说,自己也跟着怎么说,指没有主见,只会随声附和。步人后尘:跟在人家后面走,比喻追随模仿,没有创造性。28.答案B。29.【答案】B。30.【答案】B。31.【答案】C。32.【答案】A。33.【答案】B。34.【答案】C。解析:第二空前后是解说关系,注意是“很多大企业”而非“所有人”形成了共识,故这里用“统一”、“固定”、“公认”都太绝对,“共通”强调通行或适用于各个领域,程度灵活,综合当选C。

【考点点拨】 众说纷纭:人多嘴杂,各有各的说法,议论纷纷。莫衷一是:不能断定哪个对,哪个不对,也指意见纷纭,分歧很大,不能得出一致的结论。见仁见智:对同一个问题,不同的人从不同的立场或角度有不同的看法。因人而异:因人的不同而有所差异。35.【答案】A。36.【答案】B。37.【答案】C。解析:由“使城市的文化个性正在逐渐消解”可知题干强调的是城市形式上的趋同,故可首先排除B、D。从客观实际出发,“摩天大楼林立、水泥立交纵横”不能作为现代化城市的“目标”,而只能作为一种“标志”。故本题正确答案为C。

【考点点拨】 与个性化对应的是“模式化”,由此可迅速判断本题选C。

38.答案】D。39.【答案】B。40.【答案】C。41.【答案】D。42.【答案】C。43.【答案】A。44.【答案】B。解析:分析题干可知,原句主要表达的意思是:上世纪90年代之前中国粮食进口很少,基本可以自给,但随着畜牧业的发展,这种状况发生了变化。先看第一空,要表示进口量很小,则5%应该是一个高的标准,进口量应是控制在此范围之内,故只能在“超过”或“大于”之间选择,排除A、C。第三空中,“违反政策”的只能是行为,而不能是状况,排除D。本题选B。

45.【答案】A。46.【答案】A。47.【答案】D。解析:本题所给的四个选项都是针对“经济理论”展开的,压缩后分别可转化为如何发展、内在本质、主要功能、如何看待。由末句“不等同于真理,可以争辩,可以错,也可以被推翻”可看出,这里谈的是看待问题,即D项。【考点点拨】 “因此”作为因果关系的指示词,其后的内容常是对上文的总结,在主旨类题目中要重点关注。

48.【答案】D。49.【答案】D。解析:文段通过列举具体数字,论证了畜牧业对环境造成的不利影响,这种影响体现在加剧温室效应、占用大量土地、森林遭到砍伐、对生态和物种的威胁等。这一切都可以浓缩成一个词,即D项的“环境代价”。

【考点点拨】 本题的迷惑项为A项。仔细体会A项内容可看出,“严格控制畜牧业发展”显然不合常理。因为畜牧业作为国家一个重要的经济增长点,对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所具有的意义是显而易见的,所以不可能“严格控制”。

50.【答案】A。51.【答案】C。52.【答案】C。53.【答案】D。解析:文段中的小女孩打开 一扇窗户,看到了让自己悲伤的情景。当她的外祖父帮着打开另一扇窗户时,则出现了让她心情明朗的情景。这说明,从不同的视角看到的景象不同,自己的心境也将不同。这则故事告诫我们要善于从不同角度去看待问题,从而找到让自己心存希望和快乐的情境。【考点点拨】 A项是干扰项。题干问的是“想要告诉”,即要求分析这段话的寓意。所谓寓意,就是指寄托或隐含的某种意义。A项只是就事论事,是这段话表面意思的总结,而没有达到寓意的深度。

寓言型题目往往通过一则简单的故事,揭露深刻的主题。考生在作答时要透过现象分析其本质,切忌就事论事。

54.【答案】C。解析:文段先点明民事诉讼胜败的关键在于能否搜集到有力的证据。继而指出我国目前民事诉讼所面临的现状,即取证意识增强了,但实际取证的能力较弱。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民事类调查取证的需求才越来越大。故文段主要阐述的是我国民事诉讼调查取证需求增大的原因。

【考点点拨】 由末句表因果关系的指示词“因此”可推知,“因此”之后的内容是结果,前文是对这一结果成因的分析,C项与此相符。

55.【答案】A。56.【答案】C。解析:文段先阐述了北京天坛祈年殿、圜丘的各层组排以“九”及其倍数展开的做法来源于《易经》,后总结这种以“九”及其倍数排列的现象是《易经》符号学在古代建筑中的体现。故文段意在说明《易经》与我国古代建筑中的符号信息,即C项。

【考点点拨】 根据文段中的高频词汇“九”和《易经》,可快速锁定文段的论述对象为:符号信息与《易经》。结合选项,只有C项中提到了《易经》,故可初步判定本题的正确答案为C。

57.【答案】A。58.【答案】A。解析:文段首先指出了周庄与其他文化古镇相比,旅游收入尤为可观,接下来说明了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陈逸飞作品的“传播”使周庄更具知名度。由此可知,文化传播对经济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故A项为正确答案。

【考点点拨】 本题的干扰项为D。D项中的“文化”确实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但是文中着重说的是“文化的传播”,因为其他古镇也有与周庄媲美的文化,但是旅游收入却相差甚远,故不选。

59.【答案】D。解析:文段主要介绍了纸价上涨带来的一系列影响:影响书价,从而使书店的销售量减少;使书店的占用资金增加。即使不考虑前者的影响,书店的经营风险也会增加。而事实上,前者的影响当然也是应该考虑的。由此可以得出结论,由于纸价的持续上涨,书 店(图书零售业)将面临经营困境,即D项。

【考点点拨】 A项把落脚点放在书价上涨上,C项把重点放在能源问题和图书行业关系上,二者均不曾涉及“书店经营风险增加”这一核心问题。B项“未来图书零售业的发展趋势”内涵过于宽泛,文段只说明其经营风险会增加,故不如D项贴切。

60.【答案】A。61.【答案】D。解析:该文段为“总—分”结构,首先说明了基因兴奋剂检测非常困难,接下来分别说明了“基因兴奋剂检测涉及是否尊重运动员的问题”和“基因兴奋剂检测遇到的技术难题”。其中,前者对应的是道德难题,后者对应的是技术难题。由此可知,正确答案为D。

【考点点拨】 A项只涉及技术问题,对于道德问题不曾涉及,过于片面。B项的“解困思路”和C项的检测体系建立问题文中均没有涉及,属无中生有。

62.【答案】D。63.【答案】D。解析:文段主要针对城市交通中看似无序实则充满群体协作的现象展开讨论,说明了群体协作在交通中的重要作用,而这一作用的发挥,却是个体追求目标后的无意结果。文段强调的对象为“群体协作”,由此可排除论述“个体行为”的A、B。C项只提到了“群体协作”的重要性,没有涉及群体协作与个体追求之间的关系,排除。本题的正确答案为D。

【考点点拨】 强调类题目要关注文段中包含作者感情的词句,如本题中的“有趣的是”,其后常是作者强调的内容。64.【答案】B。65.【答案】C。

2008国家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政职业能力测验》

言语理解与表达参考答案及解析

1.【答案】B。2.【答案】A。3.【答案】C。4.【答案】D。5.【答案】D。

6.【答案】C。解析:材料首先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接着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令人堪忧的现状。故作者意在说明的是要改变不理想的现状,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即C项所述。A项“新思路”文中没有涉及,排除。B项“新问题”的表述过于笼统,文段主要针对的是文化遗产保护问题。

【考点点拨】 很多考生易误选D,理由是此题为文意概括题,答案应紧贴文段,不能加以引申。我们认为这种看法是片面的,实际上是否需要引申并不能单纯从提问方式来看,还要结合材料和选项综合考量,而国考中的大部分题目都是需要考生适度引申的。本题中D项的“诸多因素”是出自“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加速、文化标准化以及环境条件的变化”,我们认为这三点可与C项的“新形势”对应,而不能作为威胁文化遗产生存状态的因素,故D 项表述不恰当,应排除。

第5题、第6题属于同一类题型,文段都是首先指出某个事物的重要性,接着介绍不理想的、恶劣的现状,其主旨都在于呼吁人们采取措施,改变现状,保护该事物。

7.【答案】D。8.【答案】C。解析:材料第一句“但它根本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永远是把产品的特质用艺术的方式展现给顾客”点题,后文均是对这个观点的具体阐述,C项契合文意。【考点点拨】 由文段可知,作为一个成功的商业设计,独特的创意和与产品的关联性,二者缺一不可。A项忽略创意的重要性,B项忽略与产品关联的重要性,均可排除。D项“尽量强调”的表述夸大了与产品的关联性的重要性,与“广告在创意之外最重要的还是关联性”不符。

9.【答案】B。解析:由文段可知,这个“硬币”的一面是中国消费者没有透支消费的习惯;另一面是中国居民的个人负债率很低。这两点说明了中国内地的个人消费信用市场才刚刚开始发展。也就是说,“硬币”的两面说的是个人消费信贷市场的两个特点,则“硬币”指代的便应是中国消费信贷市场,即B项。

【考点点拨】 A项“中国银行业”的主体为银行,而硬币的两面都与银行无关,排除。C项对应硬币的一面,而另一面个人负债率低则脱离了消费习惯这一范畴,排除。D项“经济状况”内涵过于宽泛,文段主要针对的是信用卡这一消费信贷市场。10.【答案】B。11.【答案】D。

12.【答案】B。解析:文段通过描述帕格尼尼演奏产生的惊人效果,突出强调其演奏水平的高超绝伦。A、C两项的“激情”和“模仿力”都不符合文意。D项的“表演力”强调的仅仅是技艺。

【考点点拨】 本题答案主要在B、D两个选项中选择,到底选哪个,主要根据作者的感情色彩来判断。阅读文段可知,作者通过歌德的评价、巴黎人的痴迷和盲人的惊叹,表达了对帕格尼尼演奏艺术的高度崇拜。而“魔鬼般”比“高超”更能表达作者的崇拜之情,更能概括帕格尼尼演奏的绝伦。且“表演”一词明显将帕格尼尼的艺术境界降低了一个层次。故本题选B比D更贴合文意。

13.【答案】A。14.【答案】C。解析:文段介绍的是一个年轻人应聘成功的故事。这个年轻人之所以能应聘成功,得益于他收到指出错误信后回复的那封感谢信,显然,公司是从其这一举动读出了其身上具有的更深层次的品格——谦虚,而这也是这段文字想告诉我们的,故本题选C。

【考点点拨】 A项“不经意间”未体现出年轻人应聘成功的原因,排除。B项的视角依然没 有离开“公司招聘”,属于就事论事,而且“态度”的表述也过于笼统,排除。由“虽然你自认为文采很好,但从你的来信中,我们发现了许多语法错误,甚至有一些错别字”可看出,他之所以应聘成功,并不是因为他的文字功底好,故排除D项。15.【答案】C。16.【答案】B。17.【答案】C。18.【答案】C。

19.【答案】C。解析:文段首先提出了一个矛盾:一方面汽车企业应当支持环保,而另一方面,无利润的支持环保又难以持久。接着指出了解决这一矛盾的方法:汽车企业在发展的同时采取新的技术措施,即以技术革新来支持环保,故C项为正确答案。

【考点点拨】 文段围绕汽车企业与环保的问题展开,A、B两项均脱离了汽车企业这一范畴,可排除。本题干扰项为D。D项只强调发展的同时要充分重视环境保护,而究竟如何解决做环保与保持利润这一矛盾,则没有涉及。

20.【答案】A。解析:材料先谈了20世纪60年代以前世界各国注重工程措施的防洪理念,接着介绍了60年代以后日渐重视非工程措施的防洪思路。以60年代为界,对世界各国防洪观念做了一个比较,突出的是防洪理念的转变,故正确答案为A项。B项的表述错误,文段强调的是“防洪理念”,而不是“控制洪水的新途径”。

【考点点拨】 若材料只是客观地将同一主体在两个时间段的情况进行对比,而提问方式又是要求概括文意的,那么正确选项往往是论述主体的“转变”、“变化”等。

21.【答案】B。22.【答案】A。23.【答案】A。24.【答案】D。25.【答案】A。26.答案C。27.【答案】B。28.【答案】A。解析:句中“是不是”和“能不能”涉及一个选择的问题。“一筹莫展”、“优柔寡断”和选择无关,可排除B、D项。“贻误时机”属固定搭配,“贻误”一词在语体色彩方面也与句意相符。故答案选A。

【考点点拨】 无所适从:不知听从哪一个好。指不知怎么办才好。举棋不定:指拿着棋子,不知该如何下。比喻犹豫不决。

29.【答案】B。解析:题干前后两个句子具有相似结构,其句式必然存在某种对应性。由后一个句子“从来就不是„„更多的是„„”的结构可知,第一空所填词语必与“更多的是”具有相似的含义,选项中只有“基本”符合词义,故正确答案为B。

【考点点拨】 “均衡价格”是经济学概念。指的是一种商品的需求价格和供给价格相一致时的价格。也就是这种商品的市场需求曲线和市场供给曲线相交的价格。

30.【答案】C。31.【答案】C。32.【答案】B。解析:题干说的是国际投机商把“来料加工”作为借口来攫取利润,故第一空填“手段”不合适,排除A。而“名义”的用法通常是“以„„的名义”,没有“以„„为名义”的说法,排除C。“将低价成品油大量出口到 境外大赚一笔”的做法,会对国内油品市场造成一定的影响,但不会严重到“牺牲”国内市场的程度,因此排除D。本题答案选B。

【考点点拨】 来料加工是指进口料件由外商提供,进口时不付汇,制成品由外商销售,经营企业收取加工费的加工贸易,进口原材料的所有权和收益权均属于外商。33.【答案】A。34.【答案】D。35.【答案】C。36.【答案】A。

37.【答案】C。解析:先看第二空,“对泰铢汇率的‘矫正’”和“地区性金融危机”是两种不同性质的事件,而“蔓延”和“扩展”是指同种性质的事物在程度上的加深,排除A、B。从文段的语境分析,“历久弥新”与“痛楚和无奈”不对应,排除D项。正确答案是C。【考点点拨】 历历在目:远方的景物看得清清楚楚,或过去的事情清清楚楚地重现在眼前。历久弥新:经历长久的时间而更加鲜活,或一样东西不因时间而变旧、变腐,反而更加有活力、更显价值,比新的还要好。扼腕叹息:握着手腕发出叹息的声音。形容十分激动地发出长叹的情态。谈虎色变:原意是说被虎咬过的人才真知虎的厉害。比喻一提到可怕的事就情绪紧张起来,连脸色都变了。心存余悸:危险的事情虽然过去了,回想起来心里还害怕。38.【答案】B。39.【答案】D。

40.【答案】A。解析:这段文字旨在说明公司领导在注重细节方面如何有效管理员工。解题时要特别注意句中的对应关系。“明察秋毫”对应“能够在注意细节当中比他人观察得更细致”;“周密”对应“细致”;“威慑力”对应“使每个员工不敢马虎”;“搪塞”对应“马虎”。正确答案选A。

【考点点拨】 如果对四字词语的意思知道得比较清楚,也可快速解题。A项“明察秋毫”形容目光敏锐,连极细小的东西也能看得出来。B项的“明辨是非”指对是非问题看得清楚。C项的“抓大放小”指的是抓住重点,有主有次。D项的“高瞻远瞩”指的是站得高看得远,比喻眼光长远。从几个词语的含义中可知与“注重细节”意思相近的只有“明察秋毫”,所以A项正确。

2007国家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政职业能力测验》

言语理解与表达参考答案及解析

1.【答案】C。2.【答案】D。3.【答案】D。4.【答案】C。

5.【答案】B。解析:文段首先说明政府出台政策时会受到某些利益集团的阻扰,接下来通过“其结果不仅„„更严重的是„„”来指明如果政府因此而改变原有的政策会得不偿失。基于此,政府应该保持政策的持续贯彻,不能因为利益集团的阻挠而改变。故正确答案为B。【考点点拨】 此题与第1题类似,在文段中出现以“如果”引导的假设关系从句,其后指 出这个假设情况下出现的不利后果,意在否定这个假设。对于这种题目,与“如果”后假设情况相反的做法常是作者所提倡的,即为文段的主旨。

6.【答案】A。解析: 文段首先说明了经济增长主要依靠科技进步,接着用“而”引出我国科技创新结构中缺乏企业参与的现状。由此可知,文段主要说明的是应充分发挥中国企业在科技创新中的作用,故正确答案为A。

【考点点拨】 B项只是指出中国科技创新结构的现状,未涉及怎么做的问题,而且“缺乏的是研究型企业”的表述也不够确切,文段中说的是“缺乏的是企业参与的研究基地以及研究型企业”。C项的“中国经济腾飞的必然之路”、D项的“提高企业效益的关键”均无法从文中得出,排除。

7.【答案】D。8.【答案】A。9.【答案】B。10.【答案】D。

11.【答案】D。解析:从语意上理解,文段是在解释“为什么领导不愿意承担管理过程中的‘教练’角色”,并没有涉及员工效率和团结意识问题,也不是强调员工培训的重要性,只有D项抓住了文段的主要内容。另外,文段中反复出现“教练”这一关键词,四个选项中只有D项提到了“教练”。故本题答案选D。

【考点点拨】 当文段中出现设问的修辞手法时,通常是为了引起读者的注意,此时文段的叙述重点不会是问题本身,而通常是对这一问题的回答。因此,在解答这一类题目时,我们可以把握这一原则,即对文段中问题解答最到位的选项往往就是正确答案。12.【答案】C。13.【答案】B。

14.【答案】B。解析:文段首先介绍了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初次分配过程中收入差距被拉大的现状,为了应对这一现状,国家必须进行收入再分配,通过二次分配达到缩小收入差距,化解社会矛盾的功效。“再分配过程”是文段主要谈论的内容,故本题正确答案为B。【考点点拨】 本题D项为干扰项,但“收入分配体制”包括分配与再分配,与文段主要谈论的内容不符,且“必须改革”从文中无法得出,可排除。15.【答案】A。16.【答案】D。

17.【答案】D。解析:文段的叙述可分为两个层次,首先是说城市竞争力的高低取决于硬环境的好坏和软环境的优劣,接着指出软环境取决于市民的整体素质。故综合来说,提高市民的整体素质,有助于提高软实力,从而带动城市整体竞争力的提升,即D项。

【考点点拨】 本题的干扰项是B、C两项。“软环境”在文段的叙述层次中起的是一个上下承接的作用,是作者论证的中间环节,并不是文段叙述的落脚点,这两项都未提到市民整体 13 素质问题,故排除。

18.【答案】D。19.【答案】D。20.【答案】B。21.【答案】D。22.【答案】A。23.【答案】D。

24.【答案】B。解析:由句中的“但”可知,第一空所填关联词语应能与“但”搭配,排除A。根据题干的转折关系以及“例如”后面的内容可知,今天的人类与石器时代的人类虽然居住在不同的世界里,但是智力本质是相同的,第二空应选“同样”,故正确答案为B。【考点点拨】 本题D为干扰项。“类似”意为大致相像,说明还存在不同的地方,而题干中的“例如”后面的内容并没有说明有不一样的地方,由此我们可以排除D项。

25.【答案】A。解析:句中的“还是应该”体现的是一种“反其道而行”的做法,由此可知,题干中前后两空应表示相反的意思。四个选项中,只有“竞争”与“合作”符合这一特点,故正确答案为A。

【考点点拨】 本题干扰项为C。虽然“协作”与“分工”某种程度上也存在相反关系,但与“即将成为领导者的年轻人”相对应,显然强调“合作”意识比“分工”意识更有必要。26.【答案】D。27.【答案】B。解析:泰山既然因“耽误了鲁班的事”而被逐出师门,那么他干活就不可能是“巧夺天工”、“任劳任怨”,排除A、D两项。“尽善尽美”有追求完美之意,泰山有可能因凡事追求完美而误事,但不能与“天资聪颖,心灵手巧”相照应,而“别出心裁”很好的体现了这一含义。本题选B。

【考点点拨】 巧夺天工:人工的精巧胜过天然,形容技艺精妙高超。别出心裁:另外想出与众不同的办法、主意。尽善尽美:形容事物达到完美无缺的地步。任劳任怨:指做事不辞劳苦、不怕别人埋怨。

28.【答案】D。29.【答案】D。30.【答案】B。31.【答案】C。32.【答案】A。33.【答案】D。34.【答案】C。解析:既然是存在于城市的大街小巷,便不会是“人迹罕至”的;既然需要“探寻”,表明知名度不高,所以也不会是“闻名遐迩”的。故排除A、D。“门庭冷落”一般是形容上门交往的人稀少,显得冷清,不能用来形容“古迹”。故本题答案为C。

【考点点拨】 闻名遐迩:形容名声很大,远近都知道。人迹罕至:人的足迹很少到达,指荒凉偏僻的地方。

35.【答案】B。36.【答案】D。解析:“扩大”、“维护”与“能力”搭配不当,排除A、B。由“一味”、“低层次需求”、“格调不高”可知,第二空应该填一个带贬义的词,四个选项中只有“迎合”符合这一要求。故本题答案选D。【考点点拨】 “一味‘迎合’„„需求”是一种惯用搭配,由此可直接锁定答案为D。37.【答案】A。解析:本题中的句子描述的是人的知觉过程。“不是„„而是„„”表示否定前者,肯定后者。前者“不是 地把直觉对象的特点登记下来”中的“登记”暗含着机械地重复,未进行加工的意思;后者“以过去的知识经验为依据,力求对知觉对象做出某种解释,使它具有一定的意义”中的“解释”意味着这个知觉过程加入了人的主观因素,有一个对信息再处理的过程。B、C两项很容易排除,考生多在“被动”和“简单”之间纠结。应该说,“简单”填入空缺处也是说得通的,只是选“被动”更能突出“登记”与“解释”之间的本质区别,基于最恰当选项的要求,本题选A更恰当。38.【答案】B。39.【答案】C。

公务员录用考试面临挑战 篇7

一、公务员录用考试所面临的挑战

竞争激烈的能力考试保证了公务员的基本素质, 就整体而言, 公务员已经是今天素质最高的一个社会群体。公务员录用考试制度已经在提高政府机关工作人员素质方面产生了显著的效果。

从“战略”层面上讲, 公务员录用考试制度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它在国内率先引入能力考试、申论考试, 取消以考查记忆力为主的公共知识考试, 逐渐打破地域界限、身份界限, 向具有基层工作经验的报考者倾斜……一项项具有战略眼光的改革措施, 使公务员录用制度改革成为我国政治体制改革中最引人注目的一件实事, 成为人事管理改革的一个引人注目的亮点。公务员录用考试的种种改革举措不仅对提高政府工作人员素质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也对考试观念的转变产生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为教育考试的改革提供了重要的示范作用。教育领域在这个示范作用下也开始引入一些能力考试, 如国务院学位办主持的“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资格考试 (GCT) ”及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职业技能鉴定中心主持的“国家职业汉语能力测试 (ZHC) ”。

但是, 在“战术”层面, 公务员录用考试远不如其在“战略”层面那样成功。如今的考试存在一些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面临着一些严峻的挑战,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考试的科学化、规范化程度有待提高

就考试的命题、施测、评分的标准化、规范化水平而言, 不用说与世界先进水平比较, 即使与国内的许多考试相比, 我国的公务员录用考试也尚存在较大的差距。受原国家人事部公务员管理司的委托, 笔者曾经对2001年至2008年的中央机关公务员录用考试的笔试试卷进行过非常全面的统计分析和心理测量学分析。分析结果显示, 试题质量尚存在较大的改进空间。由于部分试题没有经过考前预测, 试卷中存在着一些太难或太容易、区分度不高甚至个别负区分度的试题。可以推测, 在地方的公务员录用考试中, 也很可能存在同样的试题质量问题。

(二) “错拒人才”的可能性在增大

1994年《国家公务员条例》正式生效以后, 政府机关工作人员录用考试才正式被称为公务员考试。从1994年到1999年的6年中, 报考中央机关的考生累计不过4万余人, 报考人数与职位的比例大约是10∶1。今天, 情况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报考比例已经增加到几十比一甚至几百比一。2009年招考职位1.35万个, 通过资格审查并经过现场确认的报考者77.5万人, 报考比例达到57∶1。“残联”的一个职位, 报考人数竟达到4584人。人才选拔中可能犯的错误有两种:一种是“误用庸才”, 一种是“错拒人才”。在如此高的报考比例之下, “误用庸才”的可能性几乎为零, 但“错拒人才”的可能性却大大增加。事实上, 行政职业能力测试 (AAT) 的命题已经陷入困境:为了提高测验在高分段的区分度, 命题者只好尽量加大试卷难度。这种做法导致的结果是, 由于试卷过难, 不少考生已经不是凭自己的能力水平, 而是凭运气入选。这种局面将不利于选拔最优秀的人才。如何给优秀人才提供更多展现才能的机会、如何降低“错拒人才”的可能性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三) 兼职的命题队伍面对专职的辅导队伍

行政职业能力测验和申论考试的设计思想, 都是力图考查那些“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的稳定心理素质特征, 从而选拔出称职的政府工作人员。针对考试进行的辅导是导致测量产生误差的因素, 会降低选拔的信度和效度。今天的局面是, 命题的队伍主要由兼职人员组成, 几乎所有的命题人员都同时承担着繁重的本职工作;辅导队伍却主要由专职人员组成, 他们几乎将全部精力都投入到考试辅导中, 专心致志。

在命题队伍和审题队伍的组织中, 考试主持部门面临着两难困境:时间充裕、可以保证精力投入的人, 考试部门不感兴趣;考试部门请来参与命题和审题的人, 又往往是一些本职工作任务繁重、时间和精力非常紧张的人。结果, 由于精力投入不足, 虽然命题队伍往往由一些非常优秀、德才兼备的人员组成, 但他们对公务员考试试题的研究水平, 却常常不及辅导队伍。

(四) 高科技、集团化的作弊行为

今天, 围绕考试作弊手段已经发展起一些具有相当技术含量的产业。目前, 借助互联网实现的针对考试的“考中” (不是考前泄题) 集团作弊非常猖獗。例如, 在2009年中央机关的公务员考试中, 就发现多起向考场内发送答案的作弊事件。考中作弊的基本流程是:考生带微型摄像机进入考场——将试卷以无线发射方式传出考场外——事先招聘的一组“解题高手”分别做出答案——答案通过互联网发送给全国各地的场外“作弊助手”——“作弊助手”以无线方式将答案发送给考场内的考生。在互联网上, 可以买到用于考试作弊的一系列设备, 包括笔形扫描器、眼镜形扫描器、传输覆盖范围1000米的10W发射器、传输覆盖范围3000米的35W发射器、手表形短信接收器、橡皮形短信接收器、米粒形隐形耳机等。高科技、集团化的作弊行为已经威胁到公务员考试的公平性和公正性。

二、面对挑战的相应对策

20年政府工作人员录用考试的实践经验告诉我们, 公务员考试不仅要建立在公平、公正、公开的法制基础之上, 还需要建立在有效、可靠的科学基础之上。面对挑战, 考试主持部门必须对提高考试科学性的问题予以足够的重视。相关部门需要加强下列几个方面的科学研究工作:

(一) 实行分类分等考试

在政府中不同部门从事不同工作的人员在能力方面有不同的需要;不同层次的公务员在能力方面的需要也不相同。只有在对国家公务员进行合理分类、分等的基础上组织考试, 才能达到“考以致用”的目的, 才能真正提高政府的办事效率。

“他山之石, 可以攻玉”。虽然我国是公务员录用考试的发源地, 但近代以来, 在公务员录用和公务员管理的科学性方面, 我们需要向其他国家学习的地方很多。就像我国虽然是造纸术和印刷术的发源地, 如今也常常需要引进一些发达国家的造纸和印刷成套设备一样。在提高公务员管理的科学性、可行性和经济性方面, 各国都走过了一段探索的路程, 都有一些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学习他人的成功经验、借鉴别人的失败教训可以使我们自己的路走得更稳、更快。

(二) 合理设置报考资格

在分类、分等的基础之上, 考试主持部门需要合理地设置不同类别和不同等级的公务员录用考试的报考资格。报考资格的合理设置对提高公务员录用考试的效率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录用考试存在的一个问题是笔试在整个录用过程中的作用过大, 通过笔试淘汰的人数过多。因此, 我们在录用过程中还需要探索笔试之外的其他评价方式和手段。设置合理的报考资格是在录用过程中降低笔试比重的方式之一。

(三) 科目设置和分数组合研究

在分类、分等和合理设置报考资格的基础之上, 不同类别和不同等级的公务员录用考试科目也需要合理地设置。考试科目的设置不仅关系到考试的选拔效率, 而且关系到考试的经济性和可行性。当存在多种考试科目的时候, 不同的分数组合方式会产生差别很大的选拔结果。目前经常被采用的原始分直接相加的总分计算方法并不合理, 相关部门还需要研究更合理的分数组合方式。

(四) 从特定选拔考试向一般任用资格考试过渡的研究

目前, 一些大学毕业生成为“公考一族”, 奔波于参加中央、省、地区的各级公务员考试之中, 交通食宿负担很重。由于一些地区关于考试科学化的研究不足, 导致考试质量出现参差不齐的情况。如果公务员录用考试能从特定选拔考试逐渐过渡到一般任用资格考试, 考生就会减少许多负担。但是, 资格考试面临“等值”和“及格线设定”两个难题, 开发难度远高于选拔考试。相关部门需要通过对得失利弊的分析来研究这种过渡的可行性。

(五) 行政职业能力测试的题库建设研究

1. 试卷结构改进和新题型开发。面对强大的考试辅导力量, 为了提高考试的效度和信度, 命题部门需要对试卷结构进行调整, 淘汰掉某些已经缺乏命题挖掘潜力的题型 (如数列题、部分图形题) 。在考前辅导的影响下, 这些题型已经走入绝境。近年来, 为了提高区分度, 命题部门大幅度提高了试题难度, 使试题向偏题、怪题方向发展, 背离了此种题型考查逻辑思维能力的初衷, 令许多优秀的考生在此类题目中不再具有优势。“常识判断”题型也需要进行改造。目前“常识判断”的命题已经陷入悖论:如果考查内容真正是常识, 题目便会缺乏区分度, 通过率高达90%以上;如果为了提高区分度而增加题目难度, 所考查的内容就不再是“常识”, 而成为“专识”, 即特定的生物、医学、工程、经济、法律等方面的专业知识。综上, 命题部门需要开发新的题型, 使试卷具有更多的灵活性和弹性, 使考试可以更好地向那些确实具有潜力、适合从事政府工作的人才倾斜。

2. 预测设计。预测是保证试卷质量的重要环节。全国各省市、各地区每年进行大量的公务员录用考试, 具有很大的回旋余地和开发空间。如果设计合理, 相关部门完全可以将预测与正式考试相结合, 将题库建设与服务基层相结合, 构造一个行政职业能力试题预测网络, 利用各地的录用考试组织预测和实现题目等值, 完成行政职业能力题库建设的任务。

3. 题库的参数体系。合理地设计题库参数体系是建设科学化题库的前提。参数中不仅要包括统计测量参数, 如难度、区分度、猜测度等, 还需要包括内容方面的参数, 如所考查的内容、能力等。内容参数需要由命题人员和审题人员进行标注。

4. 题库的等值模型。如果逐步将行政职业能力考试过渡到资格考试, 就需要解决好题库的等值模型问题。

5. 试卷的自动 (半自动) 生成系统。题库应具有试卷自动 (半自动) 生成功能。在合理设计参数体系的基础上, 合理的选题模型不仅要满足试卷的难度、区分度等统计指标的要求, 还需要满足试题在内容覆盖、能力覆盖方面的要求。

6. 题库试题的曝光度 (重复使用) 控制。

7. 关于逐步实现行政职业能力机考和适应性考试的可行性研究。计算机化和网络化是考试发展的方向, 相关部门应对此展开可行性研究。

(六) 相关法律问题研究

考试的主持部门还应对与考试有关的法律问题进行研究, 例如, 年龄限制的合法性问题、试卷保密的合法性问题、有关残疾人考试的法律问题、有关传染性患者考试的法律问题、与少数民族考生有关的法律问题、有关试卷雷同统计判定的法律问题等。

上一篇:人世间最重要的是尊重下一篇:小学五年级语文《小桥流水人家》优秀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