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周的体育教学反思

2023-01-1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第二周的体育教学反思

《故都的秋》(第二课时)教学案例与反思

1.学生能认识并体会写景抒情类散文的表现力,掌握一定的景物描写方法。

2.学生能够结合具体语句,体会作者寓于文中的深沉感情与人文精神。

3.学生通过对文章创作时代背景的了解和文章思想感情的赏析,初步了解郁达夫的思想与创作风格。

4.学生通过对“秋”这一主题的进一步探讨,体会文章独属于郁达夫的“我之色彩”。

1.复习回顾,质疑导入

师:今天我们来上郁达夫《故都的秋》第二课时。同学们和老师一起回顾一下,上节课我们总结出作者在文中写了哪些秋色。

生:秋晨院落、秋槐落蕊、秋蝉残鸣、秋雨话凉、秋果佳期。

师:大家说得很全面。那么通过这些景物,我们明确了故都的秋它有什么样的特点?

生(齐):清、静、悲凉。

师:很好,这三个词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整篇散文的“文眼”。 上节课我们欣赏了郁达夫笔下秋色的“清”与“静”,今天这节课的一开始,我想请同学们先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文章的题目是《故都的秋》,如果我们换一换,把题目变成《北平的秋》可不可以呢?大家想一想,从文章出发,说出你的原因。

生1:我觉得不可以,因为文章不是只写了北平的秋色,还有对文人伤秋、悲秋情怀的议论,如果改了就不全面了。

师:这位同学注意到了文章结构上的细节,非常好!还有没有同学有不同的意见?

生2:我也觉得不可以。北平只是单纯点明了地点,而“故都”二字却包含了一种情感在里面。

2.重点阅读,体会秋情

师:哦?这位同学提到了情感,这个思路很好,大家能不能顺着他的思路再往下想一想,作者这“故都”二字包含着怎样的感情?我们结合上节课总结过的五幅秋景图来谈一谈。首先我们一起来看第一幅“秋晨院落”图,同学们能不能从这一段里找出具体的句子,说一说这些句子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生1:我选的是这一句:“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在秋天的清晨泡一碗茶,闲坐在院子里欣赏天色,静听驯鸽的飞声,是非常闲适、清幽的,作者喜爱这样的秋、眷恋这样的秋,体现了作者心境的悠闲和平静,有一种淡淡的喜悦。

师:这位同学看到了作者对故都秋色的喜爱和眷恋,这一点找得很准确!正如刚刚那位同学所说,“北平”只是一个地名,而“故都”是什么?它是作者的“故都”呀!所以这两个字里,一定是蕴含着作者对故都无限的眷恋和赞美,非常好!但是这位同学刚刚提到了一个词,“喜悦”。大家想一想,在这里用“喜悦”这个词,合不合适?能不能也用文中具体的句子来讲一讲你的观点?

生2:我觉得不合适,因为它下面还有一句:“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作者写到了破屋,写到了破壁,在这样的环境里一个人数着日光、静对蓝朵,实际上是非常孤独的,也正好合上作者前文写到的悲凉。

师:哦,这位同学能够结合文眼来理解,很好!还有没有别的观点?

生3:我也觉得不太合适。作者写了“说到了牵牛花,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色最下。”蓝色、白色都是很冷清的颜色,而红色是热烈的,作者却认为它“最下”,也可以说明作者并不是喜悦,而是悲凉。

师:很好,注意到了颜色的小细节!同学们都说得很好,老师来总结一下。一方面,“故都”蕴含着作者的喜爱和眷恋;另一方面,作者对秋景的描写又饱含着一种悲凉、伤怀的色彩。

3.品味阅读,领悟秋思

师:我们知道,这是一篇写景抒情的散文。我们曾经学习过的《荷塘月色》也属于这一类散文。那么大家想一想,作者是喜爱故都的秋的“清”与“静”的,一般对于喜爱的事物,我们的心情都是比较喜悦的,就像《荷塘月色》里的朱自清,尽管他心里有淡淡的忧愁,一见到月光下美丽的荷塘,他依然感到一丝明快、喜悦。可是这篇文章里,根据我们的赏析,虽然作者对秋极尽赞美之情,但字里行间仍满是作者的寂寞、孤独、忧伤、悲凉,为什么呢?(生思考)

师:老师给大家一点小提示,我们可以从文章里找到答案,也可以从我们课前让大家阅读的郁达夫散文《一个人的旅程》得到一些启示。

生1:我是从文里找到的,第12小节,作者写到中外诗人“对于秋,总是一样地特别能引起深沉,幽远、严厉、萧索的感触来”。秋是万物由春的欣欣向荣转向寂寥萧条的季节,秋景、秋色本身就能够引发文人的孤独和忧愁,这是一种文人特殊的悲秋情結,而作者也是文人中的一员。

师:从文中找到了特殊的一段议论,总结得很好!

生2:我也是在文里找的,文章作于1934年,之前学习《荷塘月色》的时候老师说过这一段时间是社会动荡、白色恐怖的时期,作者经历了这样的黑暗,对故都的思念笼罩着悲凉的色彩也是情理之中。

师:不仅找到了文章的创作时间,还能够联想到我们之前学习过的课文,非常好!

生3:我从《一个人的旅程》里读到了作者的遭遇。

师:能不能给大家概括地讲一讲?

生3:作者和家人长久地分离,兵乱迭起,交通阻绝,自身病倒沪上,又遭遇幼儿病逝,饱受人生愁苦与哀痛。他的生活经历,决定了作者身上有一种挥之不去的忧郁气质,“悲凉”就是他的人生感受,因此也通过文章体现了出来。

师:同学们说得很全面了。还有没有同学能从郁达夫个人的角度谈一谈你的理解?

生4:我之前读过郁达夫的一些散文,不仅仅是《故都的秋》这一篇,郁达夫其他散文里也有这种挥之不去的感伤情绪,是比较颓废、哀愁的。我觉得可能郁达夫他的文风就是这样。

师:这位同学有课外积累,很好!也就是说郁达夫这个“悲凉”的情绪和刻意去写“悲凉”的手法,很多时候其实也是作者本人独特审美情趣的表现,是他艺术创作过程中的一种选择。

4.延伸阅读,感知秋意

师:学完了这篇课文,同学们回想一下,“秋”是古今中外文人墨客常使用的一个经典形象,课文中也提到了文人共有的“悲秋情结”,那么,是什么引发了文人们对秋的特殊情感?秋作为一个经久不衰的经典主题,究竟有何魅力呢?

生1:我觉得首先中国传统文化里,文人常把自己的感情寄托在景物上,而秋天又有很多独具代表性的景,比如说红叶、秋蝉、秋风之类的,能够引发文人的创作热情。

师:嗯,从传统文化中寻找答案,这个思路可以吧?但是同学们一起想一想,秋天是有很多具有代表性的景物,春天、夏天、冬天难道就没有吗?

生2:秋更加特殊一些吧。在秋天里,很明显可以看到万物由盛极转向衰亡的过程,树叶凋落,秋风萧索,这些都是独属于秋的苦涩。

师:很好!秋的特殊性渐渐明确了。

生3:还有一点,我觉得在时间上秋是短暂的,转瞬即逝。而且秋天又是收获的季节,收获的喜悦持续的时间却如此短暂,更容易引发文人的感慨。

师:这是从另一个角度来看秋之魅力了,很有启发性!同学们说得都很好,能够自圆其说。正如刚刚同学们所说,秋是特殊的,它甚至作为一种“情结”融入了文人墨客的骨血之中。而在这许多悲秋、颂秋的文章里,《故都的秋》又以它独特的抒情方式开辟出一种不同于他人的趣味。老师引用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的观点:“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郁达夫独特的人生体验赋予了他的文章别样的“我之色彩”,我们既可以说《故都的秋》是一曲对故都秋色的颂歌,也可以说它是作者饱含悲凉之音唱出的悲歌。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下课!

本文的理解难点在于作者如何通过景物体现内心的悲凉之情,以及作者在特定的时代背景和人生遭遇下见斯景有斯情的缘由。因此,第一课时进行整体感知,概括景物图,寻找文章线索的教学内容,学生完成得较快,有疑问的地方并不多。第二课时在整体感知的前提下,我的教学重点落脚于引导学生捕捉关键语句,寻找文眼,从细节着手,通过对具体景语的赏析,由“清”“静”逐步揣摩出“悲凉”,再勾连学习过的课文《荷塘月色》与课外补充知识,集思广益,让学生在讨论中了解郁达夫的人生境遇,从而更好地领会文章的意境。

在对此类散文的教学上,虽然也考虑到了勾连以往学习过的知识,让学生无形中比较了《荷塘月色》与《故都的秋》之间的异同。但碍于内容和时间限制,這一部分没有在课堂上明确点出,没能成为课堂教学内容里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也是一个遗憾。

在教学设计中,以往对《故都的秋》这一类散文,关注的重点都在于它“写了什么”,此情此景此物此人,学生当下掌握了,换了另一篇散文可能又要从头开始。所以在第二课时的设计中,我增加了一个由本篇辐射到郁达夫其人,再由《故都的秋》引申至“文人的秋”的探究环节。目的就是希望借由这个讨论,让学生能从作者个人和写作主题两个维度去理解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从而从“一篇”到“一类”,使学生学会的不仅是某篇具体的课文,而是一种学习方法。

(作者单位:江苏大学教师教育学院)

(栏目编辑:周 彦)

作者:陈湾妮

第2篇:第二周教学反思

《十几减9》教学反思

亿利东方学校

岳轹腾

《十几减九》是20以内退位减法的起始课,它是学习十几减几的基础,因此学好它非常重要,但计算课比较枯燥,学生不感兴趣,特别是一年级小朋友。基于这一思考,在教学设计中,我努力创设现实的、有意义的、学生感兴趣的生活情境,将计算教学融入到具体情境中,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通过教学,现将这节课的感触反思如下:

一、将计算教学融入到学生感兴趣的现实生活情境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很高。 整堂课以学生感兴趣的情境(卖气球、套圈、猜字谜等)为主线展开教学,而这些情境又是学生所熟悉的,他们能在已有知识水平和生活经验基础之上,根据信息轻松地提出数学问题和解决问题,不断地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很高。一节课下来,学生的学得积极主动,真正体现了“我要学”这一教学新理念。同时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学习计算教学,学生能从中感悟到学习计算教学的必要性,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价值,从而帮助学生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二、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中亲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学生能较好地理解和把握新知。 在学习新知处,我组织学生自主探索15-9=?,然后让学生在自主探索的基础上进行合作交流,让学生亲历新知的形成过程,对新知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这样组织教学,不仅能更好地落实这节课的教学目标,而且能充分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同时培养了学生的交流能力和合作意识。

三、尊重差异,体现算法多样化,能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 学生在探究15-9=?时,由于学生间的差异,结果出现了多种计算方法:①将剩下的气球个数数出来,算出15-9=6;②想加算减:9+6=15,15-9=6;③破十法:10-9=1,1+5=6,15-9=6;④连续减:15-5-4=6,15-9=6;⑤简便计算:15-10+1=6,15-9=6。

2017年3月2日

第3篇:第二周教学反思:

周二教学反思:

这是本学期开学我组织的第一个活动,对于我们班的小朋友来说也将是他们留在幼儿园的最后一学期,歌曲《最后一学期》可以说是非常应景的。不仅能激发小朋友对幼儿园生活的不舍,使他们能够珍惜剩下的时间,同时又能让他们充满对小学生活的向往。首先,我以谈话的方式使幼儿初步了解歌词,知道歌词大意,并谈谈自己对即将离开幼儿园的想法和感受。考虑到幼小衔接,我还在黑板上写下了这首歌的歌词,发现幼儿大多数都认识上面的字。

周三教学反思:

我们一直教育幼儿要学会“分享”,在这个方面我们班的小朋友做的都不错,舍得把自己喜欢的东西带到幼儿园来和好朋友分享。考虑到他们要上小学等原因,作为老师,我们决定把分享的东西从吃食换成图书分享。小朋友们反响很热烈,第二天就从家里带来了书籍,如:《十万个为什么》、《成语故事大全》等。每天,我们利用吃饭前的一段时间和小朋友一起来分享上面的故事,小朋友们听得很仔细,遇到不懂得地方还会大胆的提出来,很符合“小问号”这一主题活动。

周五教学反思:

我觉得语言活动就是要让幼儿大胆的、有逻辑的把自己的想法和感受说出来。但因为个体差异,有部分幼儿有点内向、害羞,不善于表达。这对这些问题,我在上学期也有意识的去鼓励他们多说、多听、多看,并和部分家长进行了交流。本学期的第一次语言活动《小熊图书馆》,我感受到有些幼儿有着质的变化。以往语言活动,大多数都是我来讲述故事,然后进行提问。这次我尝试让幼儿看图自己讲述,并用完整的语句模拟动物们的对话。小朋友讲的非常的棒,特别是内敛的张立为和张楚琦,竟然主动举手来创编故事,表现的相当不错,我特地的表扬了他俩。

第4篇:第二周教学反思

这一模块主要讲猜测某人是不是干什么了?还有就是询问某人在过去某个时间干了什么事?我先从叙述自己昨天干了什么事,第二周英语教学反思,教学反思《第二周英语教学反思》。 然后在转想某个学生,问What did you do yesterday?我引导这个学生回答出这个问题。然后转向全班学生问: What did she/he do yesterday?这样就可以达到层层深入。步步为营达到教学目的。孩子们也更容易接受。

第5篇:第二周数学教学反思

第一课时:本课主要是让学生明白括号的作用及运算顺序,算法比较简单,学生一听就懂。但在实际做题中却常常忽视括号或者计算正确,他们知道先算什么,忘记加括号,出错较多。对同一个算式添加括号后使得数不同,或给他们运算顺序来给算式添括号,这样的练习是相当必要的,让学生充分体会小括号的作用。

第二课时:在教学时,把解决问题与四则混合运算顺序有机结合起来, 最重要的是明确先求什么,怎么求;再求什么,最后求什么;还会出现忘记括号的问题。个别同学不习惯用综合算式,个别辅导即可。在应用题解题过程中,理解题还是最重要的。

第6篇:疫情期间第二周体育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

根据上周的反思,我改进了3点建议,确实得到了良好的效果,但是部分家长还存在不会不操作的现象,这对体育活动的全面开展具有阻碍作用;本周也进行了一次体育直播课堂,在这次体育课堂上,我采用了两种方式进行授课,第1种方式就是,分享桌面的课件进行教学,第2种方式就是视频直播的方式进行教学,综合两种教学方式,我发现,体育课的教学两种方式均不合时宜,体育课堂不比语文数学英语之类的课堂,它的作业不能以书面的形式进行反馈,所以如果是直播进行授课的话,不能很好的与学生互动,一个动作的讲解,也不知道学生会出现哪些地方的失误或者是动作不正确,不能在线上进行面对面的纠正,所以两种教学方式均不能达到体育课堂的效果,于是我便思索着开辟一条新的道路。之前由于考虑到语文数学英语三个主科作业的问题,我极不情愿去使用打卡功能,主要是因为不想给家长和学生造成更多的负担,但是经过两个星期的观察,我发现,学生的时间是非常充足的,而且想要为学生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必须培养学生每天定时定点的锻炼。

现在不要求学生每次运动时间有多长,但是每次的运动的量必须够,而且每天必须要定时定点的打卡,培养良好的习惯,想通这些以后,我确定了每天下午6:00打卡锻炼跳绳的教学策略,准备于下个星期正式投入使用,根据人的遗忘曲线和记忆的相关知识,21天是一个良好的周期循环,他是人能坚持一件事情,不忘记的最好的记忆时段,可以形成一个良好的习惯,所以我把打卡周期设定为21天,希望能够通过这种打卡,培养学生的锻炼的好习惯,而且我想到如果是单纯的打卡,一定起不到激发学生兴趣的作用,所以我在确定打卡这个操作以后,以跳绳预选赛的名义让学生进行打卡,承诺所有班级在打卡结束以后,抽出最优秀的三名学生(每天坚持打卡的三名学生)进行年级跳绳比赛,我相信,在名誉的驱使下,学生的积极性一定会很高,我会坚持每天对学生打卡的内容进行评论,督促学生做好每一次的打卡,使学生每次打卡都可以见到希望,都可以受到鼓励,都可以被重视,毕竟我知道,每一个人都有被重视的欲望。

2020年2月22日

第7篇:第二周反思王改霞

2《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教学反思

本课作为访谈录,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到的文体,在指导学生朗读时,我注意引导学生体会这一老一小两个书虫说话的语气,把握住人物对话的基调,要读得自然,不做作才好。这篇课文,我采用大讨论的方式,放手让学生围绕主题,结合课文来讨论:“闲书闲吗?”这个问题,课堂气氛活跃,效果也不错,学生都能结合小苗与季先生的对话,说出自己对于问题的看法。不够的地方是对古文积累这一块,对谈话内容未作出恰当的引导,从学生的表情中,依然可以看出对这个超难任务有点无奈。

3《走遍天下书为侣》教学反思

本册第一组课文的主题是:我爱阅读。书中选编的四篇课文内容丰富,形式多样,都紧密地围绕着阅读。我也是爱阅读的人,所以书中选编的四篇课文所讲的我深有同感。我也希望通过本组课文的学习,能让学生爱上阅读。

课前通过调查,我发现,喜爱读书的同学有不少,问他们为什么喜欢?有的说是为了写好作文;有的说是喜欢里面的故事:有的干脆说是父母规定要读的„„我又问他们读书以后有什么收获?有的同学把握了故事情节;有的同学记住了里面人物的言行„„感觉学生读了,但是真正热爱书,并能真正读进去的人不多,这可能也跟学生的年龄和阅历有关系。所以在进行这一单元教学时,我一方面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书的深厚情感,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另一方面是让学生在学习中习得一些读书和习作的方法。

比如在教学《走遍天下书为侣》一课时,,我采用联系比较策略,让学生将作者对书的看法与自己的实际体验结合起来,通过“朋友”“家”,让学生畅谈感受,唤醒学生心灵上的共鸣,对于文章谈到的读书方法,更是让学生联系自己的读书实际,告诉学生应该怎样读书,让他们切身体会到只有将读书与思考相结合,才有收益的道理。将课本知识与学生实际结合起来,学生会理解的更快,体会的更深刻。书,使我们的生活变得轻松而舒适,书,让这个世界充满真善美,当学生真正感悟到这一点时,读书的欲望是从心底迸发的,教师适时引导他们将想法转化为行动,号召他们加入读书的行列。

课讲完了,但我要把学生求知的欲望和读书的热情化作他们的行动。但学生们家庭状况都不是很好。在综合实践活动中,通过学生做的图书目录,我发现学生手里的图书少得可怜。于是我又充分发挥同学们做的书目的作用,让同学们传阅每人的书目,开展“互借互读”的读书活动,大大拓宽了学生读书的空间。

上一篇:季羡林黄昏的主要内容下一篇:特岗教师岗前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