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公共产品有效供给的经济分析及对策

2022-05-1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公共物品具有受益的非排他性和消费的非竞争性,是市场失灵的空白区域,由政府部门担任供给主体。文章基于微观经济学理论构建社会福利最大化目标约束下公共物品有效供给模型,发现当所有消费者消费公共物品所获得的边际收益与生产者生产最后一单位的公共物品所消耗的边际成本相等时,公共物品实现有效供给。要提高公共物品供给的有效性,应不断完善对部门的监督机制、加强公共物品供给的资金监管,充分运用信息技术手段以提高政府决策的科学性,不断完善市场竞争机制、构建多元化公共物品供给格局。

关键词:公共物品;有效供给;经济学分析;社会福利;政府决策

一、引言

公共物品是市场失灵的重要体现之一。在自由竞争市场的价格机制作用下,由于公共物品具有公共性往往使得市场缺乏供给动力,实现公共物品的有效配置需要政府部门实施适当的政策手段以合理调节资源配置。

有关公共物品供给的问题,学者们进行了大量研究。傅勇(2010)研究发现,财政分权政策不利于公共物品的供给效率提高,反而对公共物品供给效率起到反向作用。熊义杰、武瑞(2006)从微观经济理论层面阐述公共物品引起市场失灵的原因,并提出解决政府失灵的政策建议。郑书耀(2009)研究发现,在政府部门经济人的假设前提下,无论面对怎样的预算约束,政府部门都难以提供与社会需求相匹配的公共物品数量。王磊(2007)认为,有效的公共物品供给由公共物品的供给者在为消费者提供公共物品过程中所产生的交易费用决定。综合已有对公共物品供给的研究,发现学者们对公共物品效率的研究较为分散,缺少对公共物品供给效率的系统性分析。文章通过系统梳理公共物品供给的效率条件,从微观经济学视角分析政府在追求社会福利最大化的目标下公共物品供给的效率问题。

现实生活中很难以福利经济学的有效性标准来衡量公共物品的供给,通过建立模型,可以从理论层面探讨公共物品的有效供给状态。将现实状况抽象概括为理论模型并提出相关理论假设,进而利用模型管窥公共物品有效供给的本质,能够为政府部门合理配置公共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提供更为科学的视角。鉴于此,文章基于微观经济理论探讨政府部门在追求社会福利最大化目标导向下的公共物品有效配置状态,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以期为政府部门科学有效管理和配置公共资源提供政策参考。

二、公共物品的特性及市场失灵

萨缪尔森(1992)对公共物品概念的界定受到学术界的广泛认可和推崇,他认为公共物品是“每个人对这种物品的消费不会造成任何其他人对该物品消费的减少”的一种物品。我们难以在现实生活中找到符合理论标准的纯公共物品,公共物品的范畴界定需要具备以下前提条件。

1.公共物品的特性

萨缪尔森将公共物品在消费中的特性归纳为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公共物品的非排他性指因为存在较高的排除成本,人们无法将未付费个体排除在外,在这种情况下,就出现了“搭便车”的现象。而公共物品的非竞争性使得获取公共物品的机

2.公共物品导致市场失灵的经济学分析

为进一步说明公共物品导致市场失灵的原因,图1从微观经济学供需理论视角展开理论分析。假定消费者M和N消费公共物品,两人对公共物品的需求曲线分别为M和N,整个社会对公共物品的需求曲线为D、对公共物品的供给曲线为S,两条线交于点E。E为市场出清时公共物品的数量与价格,此时社会所提供的公共物品数量为均衡数量Q*,公共物品的价格为均衡价格P*。M和N消费的公共物品数量相等且均为Q*,两人愿意承担的边际价格分别为m、n。如果m+n=P*,即消费者愿意承担的边际P成本之和等于公S共物品供需平衡时的价格P*,则市场在配置公EP*共物品时是有效P0FD的。但现实生活中m+n

现实中接触的多为具有有限非竞争性和有限非排他性的准公共物品(张晋武,2013)。例如城市公共汽车,消费者需要通过付费的方式享用,这体现了公共汽车的排他性;而当使用人数达到公共汽车可承载的最大限度时,其他人就无法再使用,体现了公共汽车的竞争性。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图书馆属于准公共物品范畴的“俱乐部物品”,学校图书馆是校内师生共享的资源,为师生免费提供图书借阅服务以及自习空间,每个人对图书馆的使用并不会影响其他人的使用,图书馆对每个人的效用是相同的。并且,只有满足一定的条件(本校的师生)才可以享用图书馆资源,图书馆对校外人员就具有了排他性。类似的准公共物品还有很多,即使是国防类公共物品也是有边界的,并不能认为是一种符合理论意义的纯公共物品。国防作为国家为公民安全保障提供的重要措施,对本国公民来说属于纯公共物品,具备纯公共物品的两个特性。具体而言,支撑国防的费用来自于公民的赋税,不存在对国防使用的“搭便车”现象,说明国防具有受益的非排他性;且一个公民对国防的效用水平并不影响另一个公民对国防的效用水平,说明国防具有消费的非竞争性。但是,另一个国家的公民享受不到该国的国防设施,一个国家的国防对另一个国家公民就有了消费的竞争非排他性,使得消费者有足够的动机隐藏自身消费需求,消费者对公共物品的需求曲线往往低于真实需求,导致消费者愿意承担的边际成本之和小于公共物品的均衡价格。此时社会产生的资源浪费量为P*P0FE所围成的矩形面积,说明市场在配置公共物品时是无效的,出现公共物品供给的市场失灵现象。

三、公共物品供给有效性分析

讨论在社会福利最大化目标下公共物品的有效配置问题,首先需要对有效配置的状态进行分析。政府部门供给公共物品的主要目的不是为了盈利,而在于公平满足社会上每个消费者的消费需求。从这个角度来讲,公共物品供给的有效性就是使得每个消费者享受公共物品的效用达到最大值,消费者的需求量恰好等于社会供给量,达到公共物品供给与需求的一般均衡。从理论层面来说,帕累托原则可以通过一些特别的条件来实现,这些条件可以用来衡量和判断资源配置的有效性。以下为帕累托有效条件的具体分析过程。

1.帕累托有效供给

假定有一个m×n×H经济体,m代表消费者个数,n代表厂商个数,H代表商品个数。从帕累托有效的定义容易得知,适当调整个体i(i=1,…,m)的初始效用u0,经济体中任何一个物品的帕累托有效配置都可以通过求解以下问题得到:

maxu1(x1)

s.t.ui(xi)≥u0,i=1,…,m(1)

mmn

Σxih=Σωih+Σyjh,h=1,…,H(2)

性,因此一国的国防也是具有有限非竞争性和有限非排他性的i=1i=1j=1纯公共物品。

总之,公共物品在消费过程中由于具有受益的非排他性和消费的非竞争性,而使得私人部门不愿意主动参与公共物品的供给,导致了公共物品供给的市场失灵现象。

Fj(yj)=0,j=1,…,n(3)

ui(·)是消费者i的效用函数,xih是第i(i=1,…,m)个消费者消费商品h的数量,yjh是第j(j=1,…,n)个厂商生产商品h的数量,ωih是消费者i初始拥有商品h的数量,F是生产厂商j生产函数的隐函数。式(1)表示消费者i的效用不小于初始效用;式(2)表示消费者i对商品h的消费量等于消费者的初始拥有量加上厂商的生产量;式(3)是厂商的生产边界方程。

构造拉格朗日函数:mnHmm会对经济规律有准确的认识,难以按照个人利益最大化的原则理性选择。总之,市场机制有效运行建立在严格的假设前提之上,而现实经济的种种限制使得单纯依靠市场机制调节难以实现资源的帕累托有效配置。

四、社会福利最大化视角下公共物品的有效供给

L=u1(x1)-Σλi[u0-ui(xi)]-ΣμjFj(yj)-Σρh[Σ(xih-ωih)-Σyjh]

i=1

j=1

h=1

i=1

j=1

以上分析表明,一般均衡条件下实现有效产出水平的必要如果排除角点解存在的情况,一阶条件是(i,i'=2,…,m;h,h'=1,…,H;j,j'=1,…,n)。

条件是边际转换率等于边际替代率,这一条件同时适用于公共物品及私人物品。作为市场失灵的空白区域,公共物品的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的特殊属性,决定了必然由政府部门承担供给主体,而追求社会福利最大化是政府部门主要价值导向。鉴于此,文章基于微观经济理论,对社会福利最大化视角下公共物品有效供给的一般均衡状态展开分析,以期为政府部门提高公共物品供给效率提供理论依据。

式(4)和式(5)移项后两两消除可得:

鄣ui/鄣xih=ρh=鄣ui'/鄣xi'h(7)

1.模型构建

假设经济体中有m个消费者,h个厂商,而物品包括私人物品X和公共物品G。市场机制调节作用使得私人物品X的供,相似地,由式(6)也可以得到:给量等于需求量,达到有效配置状态,存在ΣXi=X,由式(7)、(8)进一步可得:

为消费者i(i=1,…,m)对私人物品X的需求量,X为私人物品的鄣u/鄣xρ鄣F/鄣y社会总供给量。公共物品的消费由所有消费者同时进行,每个消费者对公共物品的消费量相等且等于公共物品的总供给量,式(7)、(8)、(9)构成了帕累托有效的三组条件。其中,式(7)表明个体i和个体i'在任何两种商品h和h'的边际替代率相等时,消费者愿意保持现有的商品集合,而不愿意改变。式(8)表满足Gi=G,其中Gi表示消费者i(i=1,…,m)对公共物品的消费量,G表示公共物品的社会总供给量。假设生产可能性曲线是线性的,其预算约束为:明厂商在任何两种商品h和h'间的边际转换率相等时,达到有效生产条件。式(9)表明消费者的消费商品的边际替代率与生产者生产商品的边际转换率相等时,资源达到帕累托最优配置。

2.局限性分析

微观经济学在分析市场运作机制时提出了市场出清假设、完全信息假设以及理性经济人假设。只有满足了这些前提条件,才可以实现市场机制下资源的帕累托有效资源配置。然而现实生活中的经济状况很难满足经济学的假设前提。一是市场出清难以通过价格的自发性调节实现。这是因为现实经济中价格调节具有一定的探索性和盲目性,通过一系列的不均衡才可其中,PG为公共物品G的生产价格,Ei为个人禀赋。因为研究假设了政府部门的目标是最大化社会福利,社会福利函数可以表示为:

W=W[U1(X1,G),…,Ui(Xi,G),…,Um(Xm,G)]

其中,Ui(Xi,G)为消费者i的消费公共物品G以及私人物品X的效用函数。此时求解社会福利最大化约束条件下的公共物品有效供给问题,就变成求解如下约束方程:

maxW[U1,…,Ui,…,Um]

以达到均衡,这种均衡也是不稳定的,因此单纯依靠价格机制配置资源难以达到市场出清。二是完全信息假设难以实现。完全信息假设认为,市场上每一个生产者和消费者对相关经济情况的信息了如指掌。生产者可以完全掌握生产要素价格和物品价格之间的关系,充分掌握投入与产出的关系,从而生产最优构建拉格朗日函数:

L=W[U1,…Ui,…Um]-λ[ΣEi-ΣXi-PGG]

产量而不产生资源浪费。消费者完全掌握每种商品价格以及性能的信息,依据自身购买力决定对商品的需求量。但在现实的经济生活中,掌握充足的信息需要付出代价和成本,由于某些政策调整、自然因素以及其他不可抗因素的影响,生产者和消对私人物品X、公共物品G和生产约束乘子λ分别求一阶偏导得:

鄣L=鄣W×鄣Ui-λ=0(10)

鄣Xi鄣Ui鄣Xi

费者很难完全准确的掌握信息。三是生产者和消费者不具有完全理性。市场通过价格机制有效调节资源的假设前提是对经济参与者的理性假设,也就是说,无论是消费者还是生产者都以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为目的,具有完全理性。然而实际上,消费者的行为往往是非理性的,人们在面对经济抉择时,不一定

mm

鄣λ=ΣEi-ΣXi-PGG=0(12)

m

Σi=1鄣Ui/鄣G鄣Ui/鄣Xi=PG(13)

由式(10)和式(11)可得:部门可以通过采取相应的政策措施使得现实的公共物品资源配置尽可能与理论相匹配,不断追求资源配置的有效性,实现在式(13)可以表示为:

m

ΣMRSGXi=MRTGX(14)

i=1

式(14)就是公共物品有效供给条件。这个公式表示i(i=1,…,m)个消费者消费的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之间的边际替代率(MRS)等于社会生产的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的边际转换率(MRT)时,达到公共物品或私人物品的有效配置状态。也可以说,消费者同时消费公共物品时所获得的以X计算的边际收益,刚好等于生产者生产最后一单位公共物品G所消耗的以X计算的边际成本的时候,就实现了社会福利最大化约束条件下的公共物品有效供给。

2.局限性分析

社会福利最大化视角下公共物品有效供给的模型具有一定的假设前提,具体为:一是认为政府部门确实是以追求社会满意度最大化为目标;二是信息是完全公开的、且政府部门对信息可以完全掌握;三是政府可以灵活运用政策调节公共物品配置。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可以按照以上模型为社会提供有效公共物品,实现社会福利最大化,而不会产生社会对公共物品供给与需求不匹配的现象。

现实的局限性使得公共物品供给通常缺乏效率,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政府官员的双重身份导致公共资源配置低效。以社会福利最大化为自身价值追求,是社会公众、工作职责对政府官员的客观要求。但政府官员拥有政治人和经济人双重身份,在利用政治权力为公众谋取公共利益的同时,难免出现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动机。现实中,政府官员利用行政职权寻租腐败的现象时有发生,导致公共物品供给低效。

二是政府部门对信息的掌握是不完全的,非完全理性的决策导致公共物品的无效供给。现实中市场是不稳定的,市场规律隐藏在错综复杂的表象之下,政府部门对市场信息的掌握是不完全且不充分的,他们依据已有信息作出的公共物品供给的相关决策难免与现实存在偏差。同时,现实中确实存在一些无私无畏的个人以集体利益为价值追求,具有较强的自我牺牲精神,但这类消费者实属少数,理性的消费者总会产生搭便车的动机,这使得政府难以得到消费者对公共物品真实的偏好信息而出现决策失误。

三是政府部门对公共物品供给缺乏市场竞争。政府部门作为公共物品供给的主体,对公共物品供给具有较强的市场垄断力,缺乏多元主体参与的市场竞争环境,使得政府部门在配置公共物品时,往往会缺乏创新动力等,对公共物品的供给缺乏积极性,而导致社会资源配置低效。

五、研究结论与政策启示

现实生活难以满足经济学理论假设,但是这并不说明抽象的模型分析就失去了意义。从理论层面对现实问题进行抽象描述,能够剥离复杂的社会现象进而看到经济运行的本质,政府一定政策环境约束下的社会福利最大化。以上基于理论模型的分析可以为公共物品的有效供给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第一,完善政府监督机制。公共物品供给过程中,不能完全依靠政府官员的职业道德约束使其将为公众谋福利作为工作目标,而应建立完善的监督机制,以避免政府官员利用手中的权力谋取个人利益、出现寻租腐败等现象。一方面,不断完善政府内部监管机制,划清责任主体、明晰权责、奖罚分明,增强政府官员的责任意识、担当意识与法律意识。另一方面,建立公众、企业与第三部门等多元参与的监督机制,鼓励并充分调动社会各界参与政府行为监督的积极性,尤其涉及到资金问题,要建立资金使用情况公布渠道,及时向社会公布接受监督与问责。

第二,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提高政府决策的科学性。充分运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手段,建立人机交互平台,将人的智慧与计算机系统性、高效性、模型化的分析力有机结合,尽可能地提高人们对信息掌握的完整度,更全面地对公共资源配置的必要性、可行性等进行科学、合理的成本-收益评估,在此基础上做出相应决策,不断提高政府决策的科学性,最大限度减少或避免公共物品配置扭曲或效率不高等现象。

第三,完善市场化竞争机制。政府部门主动将供给无效或低效的公共服务领域让位于市场,构建公共物品多元供给格局,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一方面,不断完善政策法规体系,营造良好的市场竞争环境,通过给予政策或税收优惠,积极引导并鼓励社会企业参与公共物品供给,提高企业的社会责任感。另一方面,重视政府组织结构变革、人才管理体系变革,不断提高政府部门的服务意识、竞争意识与创新意识。

总之,现实中公共物品的供给不可能如理论模型那样精准有效,但可以通过一些政策手段使得现实经济的运行尽可能符合模型中的预判,最大可能地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公共物品的有效供给提供理论支撑,为政府部门决策提供参考依据。

【参考文献】

[1]傅勇.财政分权、政府治理与非经济性公共物品供给[J].经济研究,2010,45(8):4-15+65.

[2]熊义杰,武瑞.城市经营中的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J].城市问题,2006(9):23-28.

[3]郑书耀.现实政府供给公共物品的困惑—从公共物品供给效率的考察[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9,30(2):76-80.

[4]王磊.公共物品供给主体选择—基于交易费用经济学的理论分析框架及在中国的应用[J].财贸经济,2007(8):54-61.

[5]保罗·A·萨尔谬森等.经济学(第12版)[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1992:82.

[6][美]鲍德威.公共部门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7]张晋武.公共物品概念向何处去—基于政府职能依据问题的分析[J].经济学动态,2013(4):112-119.

上一篇:新能源汽车在有效碳平衡中的作用分析下一篇:国内外太阳能电池板的发展现状与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