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8月,中宣部、中央外宣办、国家广电总局、新闻出版总署、中国记协五部门召开会议,提出在全国新闻行业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的活动。重庆市江津区新闻战线在深入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中,带着思考“走”、怀着感情“转”、迎着问题“改”,俯下身、弯下腰,接通了“地气”,找到了“灵气”,集中推出了一大批来自一线、感人至深、生动鲜活的基层报道,掀起了一股清新之风、淳朴之风、务实之风。截至目前,区内报纸、电视台、网站三大主流媒体共建立基层联系点36个,开办“走转改”专题栏目20个,采写刊播来自基层一线的稿件3600余篇幅,记者编辑撰写心得体会600余篇,形成专题调研报告30余个,较好地发挥了党与人民喉舌的力量,增强了媒体公信力、亲和力、吸引力、感染力,笔者以此从中总结出实际做法和相关经验。
新闻从实践中来,这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在眼下的信息时代,新闻来源渠道很多,表达方式多种多样,获取新闻信息方式快捷,但社会实践仍是新闻的真正来源。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国家的主人、社会实践的主体,因此,人民既是新闻采访的出发点,又是新闻报道的落脚点。新闻从实践中来,就要坚持新闻从人民群众中来,只有在采访、报道内容上找准党和政府决策部署与群众切身利益的结合点,报道对象上突出人民群众的主体位置,才能提高服务基层、服务群众的水平。当前开展的“走转改”,就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在新时代对群众观点、群众路线的生动阐释,它彰显了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本质,又赋予鲜明的时代特色。
当今社会格局和传播方式都发生了重大变化,特别是我国国内、国际环境情况复杂,国内处于“发展关键期、改革攻坚期、矛盾凸显期”,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的新闻宣传工作更要紧跟形势、服务大局。新闻从业者更要加强素质教育,强化社会责任。“走转改”,就是在新时期,党和政府对新闻工作者开展一系列学习教育活动的继续和深化,解决新闻行业如何立足本职、做好工作的问题。目前,新兴媒体的崛起,使得新闻传播的格局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互联网、手机短信、博客、微博等,从平板电脑到智能手机,都对传统的媒体造成威胁。特别是网络新闻,具有的实效性强、公开性强、交互性强和畅通性强,都是传统媒体无法具有的。在新兴媒体的挑战下,传统媒体只有凭借它固有的真实性、权威性及深度报道的优势,再加上记者深入一线的鲜活新闻,才能吸引住群众的眼球,扩大受众,从而把新兴媒体的影响降到最低。
“一头汗,两腿泥”,这是新闻工作者崇尚的职业信条,只有深入到生活、深入基层、深入到群众中去,在各行各业行走、倾听、记录,才能采写出和拍摄出优秀的新闻作品。“走转改”,实际上就是让新闻记者了解群众、了解基层、拉近与群众的距离,增强与群众的感情。也就是说,“走转改”就是让我们记者从思想上解决“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的问题,在具体的新闻采访工作中,能发自内心地关心老百姓的命运,体察老百姓的疾苦,反映他们的心声。
江津区以抓好宣传栏目设置、抓好联系点建设、抓好评价考核机制完善“三大抓手”为重点,编辑记者带着政策沉下去,带着民意跳出来,既做到仰望星空、又做到脚踏实地,成功实现“真走、真转、真改”并推向纵深。
一是抓好栏目设置。围绕江津“双百”现代化城市建设、千亿工业强区、城乡统筹发展和“民生十条”、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等中心工作,开设“记者走基层”、“津报调查”、“来自基层的报道”、“百姓说事”、“百姓呼声”、“文化惠民”、“今日民生”、“四面山头条工程”等栏目20个,刊播如:《广场上的新闻发布会》、《农家书屋迎新春文化大餐味道好》、《48岁农民3年仿出故宫阁楼2万楠竹条镶嵌未用一颗钉》等来自基层一线的优秀稿件,先后被人民网、新华网、华龙网、《重庆日报·农村版》、大渝网等多家媒体网站转载,实现了把新闻写在大地上、写在人民心坎上。
二是抓好联系点建设。按区域和行业,分别在社区、车间、农户、景区、施工场地等建立“基层生活体验点”36个。区内媒体记者编辑每个月分批次“入驻”联系点,做基层群众的一员,做到“一头汗”、“两腿泥”,听民意、解民情,在“政府想做的、百姓需要做的、媒体应该做的”三者交叉点上做好文章,悉心体察群众冷暖,及时搜集社情民意,有效传播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写出大量具有针对性与建议性的调查报告和“鲜活”的基层稿件,成为党和群众的“连心人”。
三是抓好评价考核机制完善。为确保编辑记者带着感情、带着问题、带着责任、带着思考走进基层,结合江津实际,根据科学化、规范化、可操作性强的原则,制定完善了媒体总编带头走基层制度、记者编辑入驻联系点考评制度、走基层稿件从优制度、解决基层困难绩效考核制度,重一线、重基层、重民生的奖惩导向,让记者找到了努力的方向,有力促进了“走转改”主题教育活动持续化、深入化、规范化开展。
基层是实践的主战场,基层是新闻的原产地。江津区不断整合资源,紧密与“三进三同结穷亲”、党风廉政建设、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活动相结合,走出了一条回归群众观点、群众路线,回归实践第一、人民至上的基本理念和优良传统之路。
一是与“三进三同结穷亲”活动相结合。记者编辑在开展活动的同时,深入基层第一线,倾听群众心声、感受群众生活、帮助群众生产生活,对准社会经济民生的最前沿,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了解其所思、所想、所盼,写出了大批来自群众的鲜活的稿件,写出了一大批“接地气”的好文章,帮助群众解决了大量实际困难,实现活动深、透、实。如:慈云镇一水村的阙燕家一年死了三口人,家庭生活极其贫困,“小王来帮忙”节目组通过不懈努力,在重庆园润食品厂为阙燕找到了一份工作。此外,该栏目组还帮助石门镇一位14年未出过屋的残疾人实现了想要一个轮椅的心愿。
二是与党风廉政建设相结合。在大量锤炼党风和作风的同时,进一步引导记者、编辑从思想深处解决好“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的问题,改变了点点鼠标、打打电话、抄抄会议材料、用用新闻通稿的工作作风,将镜头、将视角更多地对准基层、对准群众,采写刊播了《大山深处的红色娘子军》、《硐寨村:三大产业助农脱贫》、《大棚里的现场会》、《大山里的“赤脚医生”》等反映基层群众生产生活的优秀稿件。
三是与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相结合。记者编辑既要去基层当抓“活鱼”的“渔夫”,也要当政策“邮递员”,更要当文化“播音员”,把最新的惠民政策及时送到群众中,把最先进的文化思想送到群众中,把文明道德模范事迹和先进致富典型送到群众中,采写刊发了《周企旭:江津走出的川剧理论家》、《社区龙灯队欢乐舞起来》、《婚育新风送“精神食粮”》等关于群众身边的名人、风俗文化稿件。
通过“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的开展,江津区内各媒体上下都形成了共识,转变了作风,改进了文风。记者、编辑通过下基层深受触动和教育,增进了群众感情、增强了工作本领,真正在“走”中实现“转”与“改”。
一是宣传报道水平得到显著提升。通过开展“走转改”活动,区内媒体不断转变作风,语言更加平实动人,整体宣传水平得到显著提升。其中,江津日报社“党报性质、都市报风格”转型最为突出,该报除连续3年获重庆市优秀区县报第一名、每年在全国全市新闻作品获奖超过50件次外,还获得著名学者、人民日报社原副总编辑梁衡先生和中国地市报研究会秘书长、中国地市报人杂志社总编辑邹家福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赞扬。
二是宣传队伍综合素质得到显著提升。记者编辑“沉”下去后,“闻”到了泥土的清香,培育出“新鲜”的“花朵”,成功转型成为文化传播者、政策宣讲员、群众知心人。截至目前,江津区新闻工作者共获得全国、全市新闻奖项1300余人次,帮助群众解决实际困难600余件次,成功宣传塑造先进典型30余个,为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作出了积极贡献。
江津区媒体从“走转改“中提升了新闻品质,锻炼了新闻工作者,总结做法和经验,笔者认为,下一步应当将”走转改“用制度化来保障,从而让“走转改”成为常态化,成为一种基本的形态。
一是要规范采访规程让记者带着项目走。笔者认为,像博士生去基层实践一样,他们都是带着项目下去的。记者也要带着项目去完成采访任务。如规定记者要进一个村子、吃一顿农家饭、在农家住上一夜、完成一份调查、写一篇报道等,这些刚性规定,就逼着记者走村入户,细心观察和体验。除了用规范的制度让记者自觉深入基层采访外,还要建立监督考核机制,组织考评人员对记者是否能到现场采访进行考评,对那些长期坚持在基层的记者,要在工资奖金发放上进行奖励,职务提升时优先考虑,对作风不实的记者,要给予相应的处罚。
二是策划重大题材培养记者深入采访的习惯。新闻报道部门在规范日常报道的同时,可以通过定期不定期地策划一些下基层的重大新闻采访活动,鼓励年轻记者深入下去,并在实践中学会如何走基层、写出鲜活的报道。如郑州电视台记者在走基层《中牟菜农卖菜难》的系列采访中,了解到菜农的苦与乐,通过报道反映菜农的心声,呼吁全社会都来购买爱农菜。这组报道反映强烈,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应。因此,记者只有走进基层,才能从人民群众中吸取智慧与经验,了解群众干事创业的活动和事迹,采写出大家喜闻乐见、人见人爱的好新闻。只有在基层,才能看到自己的工作与群众要求的差距,从而从根本上转变文风、改变文风。
三是经常问计于民,增强新闻报道的互动性。大家都知道,大公司、大企业的新产品上市前,都要进行大量的市场调研,听取消费者的意见和建议,以便产品能让大多数人接受。“民有所呼我有所应,民有所盼我有所办”,同样,新闻媒体也要进一步加强与群众的沟通和交流,了解到老百姓的衣食住行、就业、就医、养老等方面的困难,了解到老百姓对改善民生的期待,也就找到了新闻报道的着力点,只有深入实践,走进群众中去,才能采写出富有生活气息,让百姓喜欢看的新闻作品,也只有这样的报道,才会有现场的温度、才会有清新朴实的文风,才会有打动人心的力量。“走转改”在实践中让年轻记者得到锻炼,特别是“8090”的年轻记者,走出校门后就直接冲刺到新闻第一线,其中有不少人来自城市,缺少在基层、在农村生活、工作的经历,对基层缺少了解,走基层,让这些年轻记者学会了思考,实践出真知,“走转改”,不仅是优秀记者成就之路,也是年轻记者成材的必由之路。“走转改”,它是我们广大新闻记者的立身之本,成长之基,必须常抓常新,它是新闻工作者的毕生追求。参加基层的报道,可以说是对心灵的一次净化,也是对职业情怀的一次洗礼。走基层,要成为新闻单位的自觉行动,它也能给整个新闻单位注入精神力量,带来持久的动力和崭新的面貌。
摘要:自中央五部委提出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的意见以来, 全国新闻战线闻风而动, 高潮迭起, 捷报频传。重庆市江津区的地方媒体也通过各种方式践行“走、转、改”。本文尝试以江津区地方媒体的做法为例, 探索地市级媒体如何践行“走、转、改”, 以此总结出经验, 提出见解, 突出理论上的针对性和操作上的指导性。
关键词:走转改,平台搭建,活动载体,思想宣传,常态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