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与刘少奇在所有制结构理论创新上的比较

2023-01-1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所有制结构, 是指各种所有制形式或经济成分在社会经济中所处的地位、所占的比重及其相互关系。一个社会的所有制结构, 是由它的生产力状况决定的。人类历史上大体上存在过两种类型的所有制结构的社会。一种是单一的所有制结构的社会, 一种是多种所有制并存的社会。在多种所有制并存的社会中, 虽然不是单一的所有制形式或经济成分, 但以一种所有制经济为主, 社会的性质就是由占统治地位的所有制经济形式所决定的。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后, 应该建立怎样的所有制结构, 这是实践向无产阶级国家提出的新课题。在我国, 根据马列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社会所有制结构的理论, 结合我国的具体情况, 刘少奇在1949年6月提出了新民主主义经济的思想, 邓小平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两者创造性地对所有制结构进行了科学地界定, 发展了马列主义关于所有制结构的理论, 有异曲同工之妙, 值得我们作深入的比较分析。

1 刘少奇关于新民主主义经济所有制结构的思想

1.1 新民主主义经济所有制结构提出的背景

新民主主义经济最早出现于1949年6月刘少奇《关于新中国的经济建设方针》一文, 它的提出是刘少奇在当时的背景下对客观实际正确判断的结果。据统计, 1949年, 我国现代工业产值, 只占国民经济总产值的10%左右, 全国钢产量只有15.8万吨, 煤产量3200吨, 石油12.2万吨。大约90%的经济是以手工劳动为主的分散落后的个体农业经济和手工业经济, 当时粮食产量只有2162亿斤, 棉花产量889万担, 生猪存栏数5800万头。现代工业又基本集中在少数大城市和沿海地区。半殖民地经济的畸形发展, 造成了广大的内地和边疆地区的生产力水平低下, 经济十分落后。在幅员辽阔的农村, 小商品经济与半自然经济占着绝对的优势, 商品生产与商品交换极不发达, 社会经济的发展极不平衡。根据这些国情, 刘少奇认为, 在推翻帝国主义和国民党反动统治之后, 新中国的国民经济应主要由国营经济、合作社经济、国家资本主义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小商品经济和半自然经济构成。新民主主义经济就是“在无产阶级共产党领导之下, 由上述五种经济成分所构成的国民经济”。

1.2 刘少奇对新民主主义经济五种经济成分的界定

⑴国营经济。刘少奇认为, “无产阶级领导之下的新民主主义国家的国营经济是社会主义性质的经济, ”, 必须以“发展国营经济为主体。”[[[

⑵合作社经济。刘少奇认为, 由广大的小生产者及广大的消费者在国家领导之下组织起来的合作社经济, 是“国营经济的同盟者和带有决定意义的助手。”它是无产阶级领导下的新民主主义国家用以帮助领导和逐步改造广大小生产者的主要工具。

⑶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刘少奇在1949年6月所作的《关于新中国的经济建设方针》一份党内的报告提纲中指出:“国家资本主义经济也可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国营经济的助手”, “国家资本主义经济是十分接近于社会主义的经济”, 要“组织国家资本主义经济”。认为“国家资本主义的经济形式有可能在颇大的范围采用, 也很需要。其形式是租让、加工、定货等”。

⑷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刘少奇认为, “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则是资本主义发展趋势的基础, ”“在有利于新民主主义的国计民生的范围以内, 容许私人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⑸小商品经济和半自然经济。刘少奇认为, “小商品经济及半自然经济则是一种动摇的力量。”“大量的独立的小生产者, 一方面可以接受各种不同程度的合作社形式, 另一方面又是‘经常地、每日每时地、自发地和大批地产生着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 应“扶持独立的小生产者并使之逐渐向合作社方向发展。”[[[[

3 刘少奇关于新民主主义经济五种经济成分对社会主义所有制结构理论的发展

刘少奇对新民主主义经济五种经济成分划分的同时, 强调要克服两种错误的倾向, 即资本主义的倾向和冒险主义的倾向, 指出“过早地、过多地、没有准备地去采取社会主义的步骤, 因而使共产党失去农民小生产者的拥护, 破坏城市无产阶级与农民的联盟, 这就要使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政权走向失败。”刘少奇对新民主主义经济五种经济成分的划分及五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思想丰富了马列主义关于社会主义所有制结构理论的内容, 是马列主义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具体表现, 是当时中国生产力状况的客观反映, 是对经济发展规律的科学尊重, 是对马列主义关于社会主义所有制结构理论的创新。也为我国从新民主主义经济过渡到社会主义经济建立了科学的理论依据, 正是在这个理论的前提下, 我国确定了新中国的经济建设方针, 从1949年到1952年, 党和政府用了三年时间, 彻底铲除了封建土地制度, 建立了强大的国营经济和覆盖面很广的供销合作经济, 实现了节制资本和统制贸易, 为1953年后大陆迅速平稳地向单一公有制过渡奠定了基础。

历史证明, 刘少奇关于新民主主义经济所有制结构的思想在理论上是符合辨证唯物主义发展观的, 在实践上是有利于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的, 但随着1956年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以及“左”的指导思想的影响, 尤其是1958年以后一直到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的二十年时间里, 由于过早地否定和抛弃了它, 在所有制问题的理解上, 教条主义不断升级, 不顾生产力发展状况盲目求纯贪高, 致使我国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未能充分发挥出来。

2 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所有制结构的理论

2.1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所有制结构理论提出的背景

新中国成立后, 根据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发生的根本转变, 我国适时地进行了所有制结构的调整。经过三年国民经济恢复时期, 特别是1956年, 我国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 建立了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两种公有制并存的所有制结构。1958年开始, 在“左”的思想指导下, 对所有制问题急于求成, 盲目追求“一大二公”, 限制和削弱集体所有制, 排挤和取消个体所有制, 匆忙实行从小集体向大集体过渡和集体向全民过渡, 所有制结构朝着单一化的方向发展, 经营方式也力求向国营经济看齐。这种“左”的错误指导思想到“文化大革命”中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 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遭受到建国以来最严重的挫折和损失。对此, 邓小平尖锐地指出:“从一九五七年开始我们的主要错误是‘左’, ‘文化大革命’是极左。中国社会从一九五八年到一九七八年二十年时间, 实际上处于停滞和徘徊的状态, 国家的经济和人民的生活没有得到多大的发展和提高。这种情况不改革行吗?”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 中国共产党开始全面纠正“左”的错误, 在改革开放总方针的指引下, 努力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所有制结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指出:“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并不存在一套固定的模式, 我们的任务是要根据我国生产力发展的要求, 在每一个阶段上创造出与之相适应和便于继续前进的生产关系的具体形式。”。邓小平通过认真总结我国建国以来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经验, 科学地分析了我国底子薄、人口多、耕地少的国情, 并进一步将我国国情概括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就是说我国已进入社会主义社会, 但我国的社会主义还处于初级阶段。所以, 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必须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实际出发, 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形成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所有制结构理论。

2.2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所有制结构的界定

⑴关于公有制经济。强调公有制为主体。邓小平明确指出:“一个公有制占主体, 一个共同富裕, 这是我们所必须坚持的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公有制包括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 ”“我们允许个体经济发展, 还允许中外合资经营和外资独营的企业发展, 但是始终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集体所有制经济是公有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集体经济可以体现共同致富的原则, 可以广泛吸收社会分散资金, 缓解就业压力, 增加公共积累和国家税收。要支持、鼓励和帮助城乡多种形式集体经济的发展。这对发挥公有制经济的主体作用意义重大。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 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

⑵关于非公有制经济。中国共产党的“十二大”报告指出:在农村和城市, 都要鼓励劳动者个体经济在国家规定的范围内和工商行政管理下适当发展, 作为公有经济的必要的、有益的补充。1984年, 中国共产党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中, 进一步提出“实行国家、集体、个人一起上的方针, 坚持发展多种经济形式和多种经营方式。”1986年中国共产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上, 使用了“多种经济成分”的提法, 1987年明确规定了对私营经济的“允许存在、加强管理、兴利抑弊、逐步引导”的16字方针, 同年中国共产党的“十三大”报告鲜明地提出:目前全民所有制以外的其他经济成分, 不是发展得太多了, 而是还很不够。私营经济一定程度的发展, 有利于促进生产, 活跃市场, 扩大就业, 更好地满足人民多方面的生活需求, 是公有制经济必要的和有益的补充。中外合资企业、合作经营企业和外商独资企业, 也是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必要的和有益的补充。1993年, 中国共产党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中强调:必须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方针。1997年中国共产党的“十五大”报告明确指出: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要继续鼓励、引导, 使之健康发展。这对满足人们多样化的需要, 增加就业, 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有重要作用。

3 两者在理论创新上的比较

比较刘少奇关于新民主主义经济所有制结构的思想与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所有制结构的理论, 可以发现, 两者在理论创新上既有共同之处, 也有不同之处。

3.1 共同点

(1) 两者都是承认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在新民主主义经济中有国营经济、合作社经济、国家资本主义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小商品经济和半自然经济等经济成分存在。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有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两大类, 具体有国有经济、集体经济、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国家资本主义经济等经济成分存在; (2) 两者都是从实际出发, 遵循客观经济规律, 通过科学剖析中国国情得出的正确结论; (3) 两种都是对马列主义关于所有制结构理论的创造性贡献。

3.2 不同点

(1) 刘少奇提出的新民主主义经济所有制结构理论的社会阶段是新民主主义经济时期, 这个时期仍然存在着社会主义公有制和资本主义私有制两种对立的所有制, 它仍是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社会主义道路和资本主义道路之间矛盾的经济根源。而邓小平提出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所有制结构理论的社会阶段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时期, 这个时期虽然还存在着一定的私营经济, 并同社会主义经济还存在着一定的矛盾, 但从根本上说, 这种私营经济已经不同于新民主主义经济中的私人资本主义所有制经济, 而且总的比重很小, 不再是同社会主义公有制相对立存在, 而是社会主义公有制有益的补充形式; (2) 在刘少奇提出的新民主主义经济的所有制结构中, 虽然强调国营经济居领导地位, 但整个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尚未确立。而在邓小平提出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所有制结构中, 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已经确立。虽然公有制经济的比重已有所下降, 但在调整所有制结构中, 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并没有改变; (3) 在刘少奇提出的新民主主义经济所有制结构中, 个体经济不仅占有很大的比重, 而且也是处于十字路口的经济, 经常处在两极分化状态。而在邓小平提出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所有制结构中, 个体经济的地位已经不同了, 不仅在比重上比以前大大缩小, 而且已经成为公有经济的重要补充形式, 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4) 刘少奇提出的新民主主义经济的所有制结构, 强调要通过国营经济来操纵社会的经济命脉, 使其占有支配地位。在邓小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所有制结构的理论中, 强调要让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 使其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但其内涵的创新非常具有灵活性, 中国共产党的“十五大”报告指出:国有经济起主导作用, 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要从战略上调整国有经济布局。对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 国有经济必须占支配地位。在其他领域, 可以通过资产重组和结构调整, 以加强重点, 提高国有资产的整体质量。

最后, 需要提出的是, 随着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所有制结构理论的不断丰富和完善, 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这一所有制结构, 构成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在邓小平理论的指导下, 我国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中, 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

摘要:刘少奇提出的新民主主义经济所有制结构思想和邓小平提出的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所有制结构理论都是对马列主义所有制结构理论的创新。对两者进行比较分析, 有助于深刻而全面地认识社会主义所有制结构理论的演进历程。

关键词:刘少奇,邓小平,所有制结构理论,比较

上一篇:自动化控制在化工安全生产中的应用及优化分析下一篇:沙利度胺治疗血液系统肿瘤的临床疗效观察

热门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