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理论概论学习心得

2024-06-2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邓小平理论概论学习心得(精选12篇)

邓小平理论概论学习心得 篇1

《邓小平理论概论》学习心得

邓小平理论是新时期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毛泽东哲学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它是指导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武器,把马克思主义同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科学的实事求是地为我国社会主义路路指明了方向。邓小平理论的中心任务是改革开放,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加快发展社会主义的生产力。从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制定的各项路线、方针、政策,都是围绕着加快社会主义建设,加快发展生产力。生产力发展是社会发展的本质条件。只有发展了生产力,国家富强了,人民才能过上幸福生活,才能体现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邓小平理论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科学地运用到中国革命的实践中。它坚持毛泽东思想,把毛泽东同志的实事求是的伟大真理不断发扬光大。同时明确指出只有社会主义能够救中国,只有走社会主义道路才能使中国富强起来,最终才能实现共产主义。在建设社会主义的过程中要两手抓、两手都要应,不仅要抓社会主义的物质文明,还要抓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指出一个真正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在执政以后,一定要致力于发展生产力,并在这个基础上,逐步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这就是建设物质文明,只有物质文明发展了,才能使精神文明的发展成为可能。要求我们以物质文明为基础发展精神文明,以精神文明为条件更好的发展物质文明。是我们更快的向着先进的社会前进发展。这些都为我们国家的现代化的发展提供了可靠的、有效的理论基础,包括现代的信息化的发展也离不开邓小平的理论基础。伟大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社会主义的荣辱观,科学发展观等伟大的思想理论正是邓小平理论在当代社会的重要体现。我们要坚定不移地学习这些 伟大的理论思想,也要坚定不移地学习邓小平理论知识。

一定要认真学习邓小平理论武装我们的头脑,要把学习邓小平理论的行动落实在我们的实际工作中。要胸怀我们伟大的祖国,处处以大局为重,立足本职岗位,踏踏实实干好本职工作,为社会主义建设增砖添瓦。目前要认真学好各项理论业务知识,认真学习省局布置的“学知识、长本领、促工作、出成果”活动,提高自身素质,努力做好本职工作。要克服麻痹思想杜绝侥幸心理,一定要从思想上、行动上高度重视起来。

邓小平理论概论学习心得 篇2

关键词:布鲁姆,掌握学习,问题设计,教学研究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以下简称“概论”课) 是2005年中宣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及实施方案确定的思想政治理论课4门必修课之一。其内容是“着重讲授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历史进程, 充分反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 帮助学生系统掌握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坚定在党的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想信念。”“概论”课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中居于重要地位, 对帮助大学生确立正确的人生观, 价值观, 世界观, 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笔者所在学校对“概论”课进行了教学改革的探索, 笔者拟结合布鲁姆“掌握学习”理论浅谈该理论在“概论”课教学中的应用, 以求进一步推动该课程的改革和创新。

一、布鲁姆“掌握学习”理论学说的实质及意义

本杰明·布鲁姆是美国20世纪60年代著名的心理学家、教育家, 其率先提出的“掌握学习”理论学说在教育实践活动中所追求的是形成性评价, 即基于对学生学习全过程的持续观察、记录、反思而作出的发展性评价, 目的是为了明确教学活动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和改进的方向, 及时修改或调整活动计划, 以期获得更加理想的效果。这种理论学说主要包括认知结构、情感特征、反馈—矫正三个方面的内容。

1.“认知准备状态”是完成学习任务前提。

布鲁姆认为, 学生已经掌握完成新的学习任务需必备的知识技能的程度称之“认知准备状态”。而学生在学习结果上显示出来的差异可以被归结于在学习开始时掌握有关知识技能上的差异。即在开始新的学习任务前, 必须有相应的前期知识做铺垫, 否则完成学习任务将会是步履维艰或高不可攀。为此, 教师在开始新的教学内容前, 必须对每个学生的“认知准备状态”有所了解, 并在力所能及情况下, 给予单独“处方”, 以待补救。

2.“情感准备状态”是完成学习任务的关键。

布鲁姆认为, 学生从事学习过程的动机称之“情感准备状态”。这种情感准备状态, 决定了学生为完成该学习任务准备付出必要的努力的程度, 以及其在遇到困难和挫折时试图克服它们的决心。也就是说, 对即将完成的学习任务所抱有的信心、决心、恒心, 而这些又常常与学生以往完成学习任务成败的情况息息相关。以往考试成绩优秀者, 常常信心百倍。反之, 则常常信心不足、缺乏勇气。为此, 教师宜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实施表扬为主的教学方法, 要把学生每次考试成绩看成是对教与学的双向检验, 尤应重点检查教学的不足与缺陷, 并在学生的协同下, 努力改进与完善, 以使学生自觉地提高学习的责任感、使命感。与此同时, 及时对学生学过知识的薄弱环节及时补救, 以一箭双雕, 同时提高学生“认知准备状态”。

3. 反馈—矫正是完成学习任务的核心。

布鲁姆指出:“掌握学习策略的实质是群体教学并辅之以每个学生所需的频繁的反馈与个别的矫正性的帮助”。教学过程的每个步骤都必须通过评价来判断其有效性 (阶段性评价) , 并对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反馈和调整, 从而保证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他所需要的特殊帮助。反馈-矫正的方法很多, 如课堂提问、学生提问、单元测验、小组讨论等方式。矫正方式也很多, 如老师补课、同学互教、小组学习、辅以实例分析以帮助理解等, 教师宜及时获得反馈信息, 了解矫正效果, 以决定下一步教学任务的进行。

“掌握学习”理论是一种有关教与学的“乐观主义”教学理论。即从根本上反对把学生分为优、中、差三个等级, 即1/3的学生完全掌握了学习目标和内容为优等生, 1/3的学生成绩较差或刚及格为差等生, 介于两者之间的为中等生, 而教师和学校的主要精力往往都放在这1/3的优生上, 认为拔尖人才即可代表学校教学水平, 对其他2/3的中差生则兴趣不大的观点, 认为“只要能找到帮助每一个学生的方法, 那么从理论上说所有学生都能学好。”布鲁姆主张教师对每个学生的发展充满信心, 并为每个学生提供理想的教学, 提供均等的学习机会, 为需要帮助的学生提供必要的帮助, 让每个学生都得到理想的、适合自己个性需要的教学和发展。

“掌握学习”理论实质是阶段性评价, 即要求教与学的过程是不断反馈—矫正的过程, 不断进行阶段性评价 (即阶段性检测) 的过程。这种过程是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以求所有学生逐步达到对所学知识完全掌握的过程。而不像传统的教学模式那样, 对所学知识只进行一次终结性检测, 即以一次考试分数定全局的不公正评价。

二、“掌握学习”理论在“概论”课教学中的应用

由于“概论”课同专业课不同, 一方面学生历史知识基础差距悬殊, 有些理科学生历史知识基础薄弱, 理论思维能力很差, 另一方面作为医学院校的学生平常就更注重专业课的学习, 认为专业课才是立身之本, “概论”课只要及格就行, 因此既无学习动力也无学习热情, 加上教材中涉及一些知识点, 学生一看就觉得很熟悉, 更加没有兴趣, 但其实问个究竟, 又不知其所以然。因此, 教师应通过多种途径对课堂教学进行探索, 不断提高“概论”课的教学水平, 增强它的针对性、实践性和说服力、感染力, 使之成为一门对学生有吸引力的课程。

布鲁姆“掌握学习”理论是对传统教学方法的挑战, 对于当前“概论”课的教学实践探索, 具有同样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基于“掌握学习”理论,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在“概论”课教学中进行教学实践设计。

1. 课程设计。

按“掌握学习”理论的要求, 现在的教与学要取得成功, 就必须认真设计课程计划。课程计划不仅是教学大纲内容的陈述, 而且是关于教学计划中应该有哪些内容, 即教师的意图和实现意图的方式。按形成性评价的程序要求, 应把一门课分成若干学习单元, 再把每一单元分解成若干要素, 使学习的各种要素形成一个学习任务的层次, 确定相应的教学目标;目标确定必须遵循教学大纲及学科大纲的要求制定, 也是整个教学最终目的所在。在阶段性评价过程中, 需具层次性及递增性, 科学地制定教学目标是教学工作中至关重要环节。

“概论”课的总体设计是帮助学生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形成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来加以把握, 了解它们之间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关系。授课教师在制定教学大纲时, 应本着深入浅出的宗旨, 突出人物主线和历史脉络, 而并不是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等几块内容的简单叠加。在课程的教授中, 注意各个理论之间的衔接, 层层递进, 使学生把握住这些理论成果虽然形成于不同时期, 有相对独立的内容体系, 但作为中国共产党一脉相承的指导思想, 又有共同的哲学基础、理论品质、价值取向。

“概论”课的教材内容可以分为3个部分15章节, 涵盖了政治、经济、文化、外交、党建等各个方面的内容。第一部分总论。结合这部分内容可以让学生观看一些反映伟人生平的视频材料, 有条件的话组织学生就近到革命老区参观考察等, 增加授课内容的直观性、生动性, 提高学生学习本课程的兴趣。第二部分内容是毛泽东思想体系中的两个特殊内容。这部分内容可组织学生进行如“如何看待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改革的关系”、“确立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意义”等问题的专题讨论, 看历史资料片等。第三部分讲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部分又可以分为四个方面相互独立的内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三个基本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体布局、祖国完全统一和外交政策、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依靠力量和领导核心。这部分既是重点分析的部分, 也是和实际联系比较紧密的部分, 因此有的内容如“社会保障和和谐社会”、“大学生创业现状调查”等问题可让学生结合现实进行社会调查, 有的内容如“两极分化和共同富裕”、“两岸关系发展”等问题让学生结合实际和国家发展大势, 包括确立什么样的价值观、人生观等问题以辩论、“三分钟演讲”、小论文等形式让学生积极参与, 使学生既掌握关键知识点, 澄清各种错误观点和模糊认识, 又进一步增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感、使命感和责任感, 从而使学生具有一定的马克思主义素养并能用之正确认识分析当前重大现实问题, 成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从而努力在理论和实践上都达到教学目标的实现。

2. 方法设计。

(1) 灵活多变教学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 没有万能或神奇的教学方法。真正优秀的教师应该是可以巧妙地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并且把每种方法的运用达到最为适当程度。如“大班教学”和“专题讲座”仍是现阶段最为主要的重要教学方法, 它适宜于每个新单元教学开始时所使用, 也是师资力量相对紧缺时的重要教学方法, 此法可使大多数学生在同时、同地、同一教学水平下接受教育, 具较高公平性、合理性及可操作性。“小组学习”则有助于学生之间的相互沟通, 使合作学习成为可能, 学生可以互相学习、互通信息、互相合作, 或相互分工, 各有所攻, 共同完成 (学习任务) 。这种学习方法适宜于对己学知识未能充分掌握情况的一种有效弥补, 有利充分调动每个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责任感, 提高沟通能力及团队精神, 是对大班教学不足的有效补充。此法亦是PBL (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 学习很重要的组成部分。独立学习方法是-种最能有效发挥个人自学潜能的方法, 适宜于针对一些有一定自学能力及自学基础的学生作为预习或补习用, 能有效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学习责任惑, 如果运用得当, 将会收到良好效果。案例分析法可在教学过程中穿插使用, 教师引导学生用所学的理论分析“疆独”事件、美国“次贷危机”、“新医改”、“新农村建设”等大学生关注的社会热点、难点问题。通过案例分析, 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 使学生及时了解紧扣时代脉搏、反映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重大事件, 而且藉此激起学生理论学习的热情和共鸣, 让学生从“要我学”变为“我要学”。潜移默化中将理论知识内化于心, 从而提高教学效果。定期地请专家开展专题讲座可使学生对一些难点、热点问题理解得更透彻。除此之外, 多媒体课件、网络学习、个别辅导等均不失为可供选择的方法之一。

社会实践也是“概论”课教学的重要环节, 但由于学生较多, 教学经费紧缺, 从而使实践教学在落实上存在很多困难, 因此在努力争取实践教学经费时, 积极联系厂矿、企事业单位、社区、革命老区等作为教学实践基地, 让学生深入实际, 进一步深刻理解消化知识点。

无论是课堂教学还是实践教学, 授课老师都应该积极探索多种教学方法并将之有机融为一体, 把教学的多样性、主体性和社会性统一起来, 增强学生的自我选择能力, 从而提高学生理论与实践两方面的综合素养。

(2) 及时准确的反馈—矫正。

反馈即是通过各种方法随时了解学生学习的状况, 目的在于了解学生已经学到了些什么, 还需要学些什么内容才能达到掌握水平。矫正, 就是指为学生提供的有关他们还需复习哪些教学内容的建议。了解的过程即是检验评价过程, 主要手段是单元小测验、课后测验, 在每一单元教学结束时, 安排一次测验, 以用来了解学生对己学知识要点的掌握程度, 并为下一步教学定速度, 保证学生在从事下一个学习任务之前, 完全掌握这一单元的内容。此外, 课堂提问、课后交谈、小专题讨论、小作业、小论文等均是客观了解教学效果的途径, 既考核了学生掌握理论、分析问题的能力, 也使学生参与教学、参与课堂, 充分发挥了主观能动性。根据反馈情况, 教师随时调整教学计划或教学方法或教学速度, 或随时根据学生的需要, 提供线索、给予参与或练习的机会, 并适时予以强化。一位有经验的教师, 完全可以随时发现学生的需求或不足, 并随时给予帮助、指导或补救, 并在此反馈-矫正过程中, 形成新一轮的形成性评价。如此步步为营、逐步强化, 以确保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

(3) 客观科学的掌握评价。

评价是对制定教学目标是否达标的测评, 否则教学目标就会落空。评价宜预先制定细则或标准, “概论”课测评手段可采用期末闭卷考试、平时参与课堂讨论、演讲、问答等的表现加上社会调查与实践小论文几大块构成, 并采取相对不同的考核标准。期末闭卷考试减少死记硬背类型的题目, 加大辨析题、材料与分析题、论述题的比例, 主要考核学生知识点掌握情况和活学活用的能力;课堂参与部分主要考察思辨能力, 语言表达能力, 理论理解能力和学习态度等方面;社会实践小论文部分则主要考察学生实践参与独立性、理论联系实际和写作方面的能力。这些测评细则或标准, 可在教学开始前及教学过程中告之学生, 以使学生更加明确所学知识的达标标准。此外, 评价的目的宜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的了解诊断, 以便更好地“对症下药”, 而不是只对学生进行分等或给个成绩。评价结果可有效帮助教师及时了解学生对所学内容掌握情况, 并由此决策帮助学生解决疑难问题的办法或措施。如此反复, 以求教学质量“大面积”丰收。

布鲁姆“掌握学习”的优势是注重教与学的过程变化管理, 强调师生双方共同参与, 主张关注学生的个性化培养及提高, 尤其注重反馈-矫正环节的核心作用, 使得教学目标在表述上实现了具体化、准确化, 避免了教学过程中的随意性和盲目性, 明确各阶段的具体教学目标, 使得教学评估有了一条较为明确、合理的标准, 有效地实现了对教学和管理的掌握。这成为当前改革传统“概论”课教学可供选择的模式之一。

参考文献

邓小平理论概论学习心得 篇3

【关键词】建构主义;教学模式;临床课程

我校在非医专业——英语和法学开设必修课程《临床医学概论》,因为这两个专业的学生毕业后既不进入临床,又不考行医执照,所以对《临床医学概论》课非常应付。如何让非医专业的学生喜欢《临床医学概论》课,并且能真正学到一些临床知识,为今后工作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做一些全面的准备,是研究《临床医学概论》课程教学模式中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1.建构主义对学习的认识

建构主义认为:世界是客观存在的,但对世界的理解和赋予的意义是个人主观决定的。人类是以自己的经验为基础来构建、解释现实。每个人的个人世界是用他自己的头脑创建的。由于我们的个人经验以及对经验的解释不同,所以我们对外部世界的理解也各不相同。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建构内在心理表征的过程,学习者并不是把知识从外界搬到记忆中,而是以原有的经验为基础通过与外界的互动来获取、建构新知识。[1]所以,基于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强调学生是认知活动的主体,是知识的主动建构者。

2.基于建构主义的学习者特征、学习内容特征的分析及教学目标的确定

设计建构主义教学模式要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为了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就必须充分了解所教学生的特征,并进行有针对性的设计——设计适合学生能力与知识水平的学习问题,提供适合的帮助和指导。非医专业的学生在学习《临床医学概论》前已经学习了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等中医基础课程,已经有一定的中医临床基础理论知识,对中医已经有了较全面的把握。

建构主义强调学习要解决真实环境下的问题,在完成真实任务中达到学习的目的,但真实的任务是否会涵盖教学目标所定义的知识体系,这就需要教师认真分析学习内容。其中陈述性知识可通过提供学习资源的方式获得;而策略性的知识,则可通过完成任务的过程自主学习获得。《临床医学概论》是在学完中医基础课程后开设的一门临床课,学生对疾病已经有一定的了解。而且《临床医学概论》课与生活联系非常紧密,在教学设计时,教师可将学生身边的具体病例设计成“任务”,并提供参考书目,让学生自己去探索疾病,最终达到掌握临床基本知识的教学目的。

非医专业的学生在他们的第四学年已经具备了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学习中医临床课的能力。所以,《临床医学概论》课程的教学目标可设定为让学生对临床疾病有更全面的了解和掌握。

3.在真实的学习情景下设计真实的学习任务

学习情景指为学生提供一个完整、真实的问题背景,以此为支撑开展教学。[2]如在《临床医学概论》课程教学中可以常见病、多发病为学习情景,在此问题背景下设计“任务”。

“设计学习任务“是建构《临床医学概论》教学模式的核心,它为学生提供了明确的学习目标。其他辅助设计是为了使任务更加明确具体、使学生解决问题成为可能,最终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临床医学概论》课程的教学可以在第一节课对学生做摸底调查,看学生对哪些常见病感兴趣,将学生感兴趣的病种设计成“任务”,以使学生学有所得。例如可以将常见病痔疮设计成“任务”。

4.提供学习资源

学习资源是指与解决问题有关的各种信息资源,包括文字和影像[3],丰富的学习资源是建构主义学习必不可少的一个条件。如为了让学生了解痔疮,可提供参考书目:荣文舟主编的现代中医肛肠病学、李开泰等编著的中医治疗经验选集——痔疮、王治宽主编的中医临床诊治自学入门、史仁杰主编的痔疮手术、王德昭主编的痔疮、岩垂纯一主编的远离痔疮、沈龙生编著的痔疮防治等书,让学生到图书馆或网上去查阅、参考。

5.教师的管理与帮助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始终处于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促进者的地位。教师可组织学生讨论在完成任务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探讨解决的方法,总结完成任务过程中的经验。

同时,在思路上启发学生,看一看其他同学是如何完成该任务的,在方法上和自己有什么不同。集思广益,开拓思路,鼓励创新,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终身受益。

6.总结与强化练习

教师的总结在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其主要任务是查漏补缺。但总结时不能太细,应为知识体系的串讲,应简明扼要。可讲解一些共同的难点和重点,再给出临床应用中的实例,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如讲解痔疮发作或手术后排尿障碍时所用“通脬汤”的方义、用药特点及临床应用案例。

同时,教师的总结、归纳可使学习能力差的同学或操作有疏漏的同学跟上教师的教学进度,全面掌握知识点,达到教学目标。

为巩固学生对所学习知识的掌握,可给学生一些练习题,进一步加深记忆。如痔疮的中医病因病机是什么?

7.教学评价

教师要依据客观的教学目标对于一些基本的教学要求进行评价,但这还不是评价的全部,更多的应该包括学习任务的整体性评价、学习参与度的评价等。评价通常包括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两种方式。

形成性评价是在某项教学活动过程中,为了能更好地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取得更佳的效果而不断进行的评价。[4]它能及时了解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情况、存在问题,并可据此及时调整和改进教学工作。进行形成性评价时要注重学生个体过去和现在的比较,看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相对独立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而不是简单的分等排序。形成性评价可采用日常检查法、纸笔测验法和表现性评价法。

日常检查可包括课堂提问和课下写小论文等,如让学生尝试总结内痔、外痔和混合痔的异同。

纸笔测验中要注意命题反映学生知识应用能力、思维能力、语言概括和组织能力的差异,适当拉开档次。如让学生写出痔疮熏洗法和敷药法的常用方药。

表现性评价是指学生通过完成任务来表现知识和技能成就的评价,学生每完成一次任务都应得到一个成绩。

总结性评价又称“事后评价”,一般是在教学活动结束后进行的评价[5],如期末考试。最后要将这几种成绩结合,给出这门课的总成绩,这样更有利于全面培养学生,发展学生的个性和特长,有助于学生的健康发展。

总之,评价的目的在于促进课堂教学的改进、促进学生的进步,职能是诊断教学中和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的措施,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周明亚.试论建构主义课堂的创设与建构主义教师的教学行为[J].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1(3):93.

[2]余胜泉,杨晓娟,何克抗.基于建构主义的教学设计模式[J].电化教育研究,2000(12):7.

[3]郭婧娟.建构主义下的研究性教学方案设计[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0(1):100.

[4]辛自强,池丽萍,张丽.建构主义视野下的教学评估[J].教育研究,2006(4):55.

[5]陳亮.建构主义教学理论视野下的教学评价体系研究[J].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25(4):24.

基金项目:国家质量工程中医特色建设项目(TS2067);北京市高等学校特色建设项目;北京市优秀教学团队建设项目。

作者简介:

张煜(1968—),女,北京人,北京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养生康复系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中医养生学,中医学。

仁青加(1972—),男,主要研究方向:藏医学,临床学。

通讯作者:李峰(1965—),男,北京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诊断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中医学,中医诊断学。

邓小平理论概论学习心得 篇4

学习《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心得

学习和理解《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我认为应该要从纵向和横向两个方面入手。所谓纵向就是指它的一个发展过程。毛泽东思想它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继承和发展,简单的说就是,毛泽东思想是通过在马克思主义这一理论为基础的条件下,根据中国的具体国情发展而来。随着中国的国情改变,毛泽东思想的一些理论不能较好的适应新的国情,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就寻找思索新的思想和理论,来解决国家面临的一些新问题。这个时候邓小平理论就产生了,它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再一次继承和发展,同时也是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而后,中国国内国际形势的进一步改变和发展,国情改变,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相继为了适应新的中国国情而诞生。同时,他们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而不是凭空想象的。就是按照这样一种,为了适应新的国情,解决新的问题,将前者的思想或者理论加以继承和发展,产生新的思想或理论的过程,不断将马克思主义理论推陈出新,扩延边界。这里一方面,体现出马克思主义理论以实事求是为精髓的博大精深,更重要的是显示我国领导人不断开拓进取的创新精神。从这个过程,也可以看出,将来会不断出现更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先进成果。说完纵向理解,再谈谈横向理解。横向理解就是要深刻体会和理解各个思想和理论的科学内涵,指导作用,鲜明特征以及深刻影响等。如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包含:新民主义革命理论,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理论,革命军队建设和军事战略理论,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的理论,党的建设理论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含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三个方面。邓小平理论又包含了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等方面,各个理论的层次关系要搞清楚,弄明白。当然,各自理论运用的主要原则都是与之相应的社会背景或事实相适应,即理论符合实际,这集中体现在实事求是这一精髓上。值得一提的就是在学习和理解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时,一定要善于开动脑筋,不要只是死学这一些理论知识,更多的是应该去考虑它的运用场景,运用手段。我想学校开设这一门课程不光是让我们进一步了解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或执政思想,更重要的是让我们学会运用这一些理论思想。今后在社会上无论是从政,经商,还是其他的,遇到任何问题,想到用这一些理论作为指导思想,可以更好的解决。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的横向理解,要深入起来,需要一些时日。这一学期我还是学的不是很彻底,尚存在很多一知半解的问题。在今后学习的日子里,我要结合的更多课外书籍、资料,更深入的去理解和体会。我深信这一项理论思想的博大精深,是伟人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

邓小平理论概论学习心得 篇5

一、学习体会

对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这门课,我原以为会是死板而单调的理论教学,可是老师很具有创新精神的增加了很多有趣课堂活动,其中,我觉得辩论赛这个活动就办得相当成功,这项活动不仅加强了同学之间的交流,更锻炼了我们的临场应变能力。

在这门课中,我学到了很多东西,也慢慢地了解到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它不应只建立在我们感性理解的基础上。通过系统的学习,我不仅掌握了基本的哲学知识,同时,也为构造自己的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找到了正确的方向,让我开始运用哲学的两面性的观点去分析生活中的问题和解决问题,找出共性和个性,处理好共性和个性,从而让自己的目光是全面的,促使自己更快更好的成长起来。

对于马克思主义我们必须把它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基础角度。真正的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马克思、恩格斯适应时代和实践的要求,在批判和改造以往哲学优秀成果的基础上,创立了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从而奠定了马克思主义整个理论的大厦的根基,为我们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马克思主义揭示了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指导人类更进一步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不断推进世界的发展。我们作为新时代的青少年,要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积极进取,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不断实践总结,追求真理,发挥自己的作用,为中国乃至全世界贡献自己的力量。

有些同学认为这门课程深奥难懂 ,觉得虽然从初中政治就开始接触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了 ,但却一直认为它只是一门离现实比较遥远的科目 ,而且认为很少能在实际生活中得以运用。但是我在学习这门课程时 ,发现在生活中的很多现象都能体现出其中的原理。比如辩证法的三大规律 ,在我们学生的现实生活中时时可以用到 ,在生活中运用这些原理来解决问题 ,是一种生活的智慧。大学生不仅是处在一个思想比较成熟的阶段,而且也是处在一个思想可塑的阶段,开设这门课程无疑是给学生一次意义非凡的头脑风暴。

二、学习建议

中国文化概论学习心得 篇6

在上《中国文化概论》这门课之前,就听学姐学长说过它是一门很有教育意义的课程。当我自己坐在课堂里感受中国文化的时候,我发现这的却是一门很有教育意义的课程。中国文化概论集合了中国古代文化与现代文化,使我对中国文化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和接触,培养了对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的爱好,扩大了知识面,提高了思维能力和明辨是非的能力。里面的许多知识可以作为背景知识,对阅读其他书籍有很大的帮助。最重要的是,这门课令我更加的了解自己和自己所处的国家。

第一堂课上,陆老师慷慨激昂的讲解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陆老师总是以他独特的诙谐幽默的方式来为我们讲解书本上的知识。每当同学们有不同见解时,陆老师都鼓励同学们勇敢的说出自己的想法并指出这些想法的合理与不足。通过这门课的学习,我对儒家文化、道家文化、佛教文化、周易文化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学习和掌握了儒、道、释、易等中国传统文化主要组成部份的来源、产生与发展过程和主要思想内容,认识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各自的地位、影响及其固有价值和现代意义,感受到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源远流长。

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从国家的方面看:符合我国现代化人才培养目标——既掌握现代科学文化、具有现代意识,又具备深厚民族文化素养的现代化建设人才。有助于深化爱国主义教育;有助于提高每一个中国人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有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有助于实现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以及民族文化的伟大复兴。从小的方面看:对于个人自我完善、发展,在为人处事、安身立命等方面有益于个人的现实人生。

通过对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学习,我认识到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关系。现代化决不是对传统的抛弃和决裂,而应是在对传统继承、创新意义上的现代化。不能把“传统的”等同于“落后的”、“过时的”。现代文化吸取了传统文化的精华,剔除了传统文化的糟粕,现代文化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这门课让我进一步了解儒家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儒家文化是一种礼乐文化。这种礼乐文化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标志,也是东方文明的象征。在中国历史上,儒家文化对塑造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或曰民族魂)和国民性格(或曰国民性)所起的作用,是无与伦比的。就儒家文化传统而言,它既已融入中国文化传统,其精神价值必然活在中国文化之中,成为中国文化再创造的生命之源。经过创造性转换,传统的儒家文化将构成新文化的要素之一,而与现代社会生活融为一体。正是在这一意义上,儒家文化可以获得其定位。有了这样一个定位,将会对儒家文化有更平实的客观的理解。

邓小平理论概论学习心得 篇7

2 0世纪《艺术概论》在不同时期有很多版本, 其理论框

架的编写模式主要有两种:散点式和板块式。这两种编写模式并非独立分离, 而是存在一定的联系性、渐进性、交叉性和融合性。

早期:散点式为主, 板块式萌芽

通过对2 0世纪早期《艺术概论》理论框架编写模式分析发现, “散点式”是所采用的主要编写模式, 即理论框架包括多个较为分散的“艺术一般”的论题, 相互之间缺乏统一性、整合性。这种模式有两种表现:1.“章—点”式:即“章”下设“点”, 如黑田鹏信著述的《艺术概论》, 共分为十章, 涉及艺术的本质、艺术的分类、艺术的材料、艺术的内容、艺术的形式、艺术的起源、艺术的制作、艺术的手法与样式、艺术的鉴赏和艺术的效果等问题。在每一章下又设有若干点具体阐述, 如第四章“艺术的内容”下设:作艺术的内容的自然、天体综合变化、人体与人生、超自然、建筑的内容、雕刻的内容、绘画的内容、工艺美术的内容、音乐与舞蹈的内容、演剧的内容和文学的内容等。作为中国的第一本《艺术概论》, 该书的理论框架编写模式对于早期中国艺术基础理论研究给予很多启示, 尤其为《艺术概论》的编写, 提供了可供参考的范例和参照。2.“章”式:即章下不设点, 如萨空了著述的《科学的艺术概论》直接以“章”进行阐述, 分七章, 探讨建立艺术哲学之必要、艺术的定义、什么决定着人类的美的概念、艺术与社会的关联、新艺术建设的启示、艺术遗产的批判接受以及艺术的内容和形式等问题。

虽然2 0世纪早期《艺术概论》主要以“散点式”为主要编写框架模式, 但也出现由“散点式”向“板块式”过渡的萌芽。体现在深受外来译著影响国人积极探索《艺术概论》编写框架模式上, 即在散点“章—点”式的基础上生发出“章—节”式。“章”仍然是最大的外围框架, 但不再是若干分散的“章”, 而是具有较强概括包括多重论题、更集中、更整合、重点更突出的“章”, “节”是先前“点”的扩大。俞寄凡《艺术概论》是典型代表, 包含总论“解释艺术之不可解”、“艺术之独立性”、“艺术之社会性”和结论“艺术之鉴赏与批评”四大板块, 重点是第二和第三板块。以“章—节”式来组织构架, 如第二章“艺术之独立性”, 下设十节, 分别探讨了艺术品之特殊性、纯粹形体之认识、构成形体之要素—线与色、艺术上之个性、再现的境地与表现的领域、表现之法式、样式化之运用与样式之获得、形式与内容之象征的和合、自然之生动感与物之势、游戏与艺术之比较等问题。相对于“章—点”式, “章—节”式是一种很大的进步和突破。可以说, 俞寄凡《艺术概论》建立了最初的艺术概论的编写框架模式, 为此后的《艺术概论》“板块式”框架模式开了风气之先。

中期:“片面式”编写框架模式

5 0—7 0年代末期, 由于特殊的国情, 我国艺术理论研究被迫陷于停滞状态。毛泽东《讲话》, 是中国文艺政策、文艺路线, 指导着中国的文学艺术实践。在“全面学习苏联”的大潮下, 苏联学者涅陀希文著述的《艺术概论》被译介传入国内并占有非常重要位置。该书分为四章讨论了:艺术是反映现实的形式;艺术与社会生活;艺术中的现实主义问题;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诸问题。由于该书讨论范围仅限于艺术与社会现实方面, 视野过于狭窄、单一、片面。这种“片面式”的理论框架编写模式成为2 0世纪中期艺术理论的核心模式。。

后期“板块式”编写框架模式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 国家政治经济步入改革发展阶段, 各项事业复苏发展, 文化艺术领域充满生机和活力, 艺术基础理论研究也逐步走向正轨。《艺术概论》的理论框架模式由“散点式”逐渐向“板块式”转变。

1.复苏期:“散点-板块”式编写框架模式

8 0年代初期, 由文化部艺术教育事业管理局组织编写小组集体编写《艺术概论提纲》, 该书共有十一个章, 分别围绕一个论题展开论述, 各自独立。从外围来看, 属于“散点式”。但在每“章”的论题之下分设若干“节”, 在每“节”之下又设若干“点”, 形成了“章—节—点”的模式。这是一个由总体→部分, 由总括→具体层层展开的模式, 可说是“散点式”和“板块式”的交合状态, 可称之为“散点—板块”式。此框架模式最大的特点是结构清晰, 主题鲜明、重点突出、可读性强, 我们可以通过浏览目录就可以对该书的章节安排、理论研究主题、重要关节点、理论阐述角度及其表达方式等有个大致了解。尽管该书仅是新时期的“提纲”式的著作, 但树立了新时期《艺术概论》著作编写的典范, 作为步入新时期的转折点著作, 该书发挥了承前启后的过渡作用, 同时也预示着未来《艺术概论》理论框架必然会向新的模式转变。

2. 繁荣期:“多元板块”式编写框架模式

8 0年代末期到世纪末, 从多重角度编写《艺术概论》使

得理论框架编写模式呈现出不同的表现方式, 概括起来主要有三种类型:

1) “散点—板块”式:

8 0年代末期仍有沿用“散点—板块”式理论框架的范

例, 如顾永芝《艺术概论》 (1 9 8 9年版) , 该书分为十二个章, 以“章—节—点”来组织理论框架。这是8 0年代初期《艺术概论》理论框架编写模式的继续沿用。

2) “以编统章”大板块式:

这种模式将“章—节”统摄在“编”之下, 即“以编统章”模式, 一般由两、三个大板块构成, 如哈九增的《艺术教程》包括两大部分, 以“编—章—节”的模式分别探讨“艺术一般”的基础理论和各门类艺术知识, 可称其为“二元板块”。这种“艺术基础理论+各门类艺术基本知识”的“二元板块”框架模式, 虽然从总体上对艺术理论框架的给予重新编排, 但是却有些过于机械化和形式化, 并未实现系统的内在整合。但“二元板块”模式也在转变方面迈出了新的一步。

彭吉象《艺术学概论》分为三大部分, 即“三元板块”框架模式, 以“编—章—节—点”的框架模式分别探讨了艺术总论、艺术系统和艺术种类。该模式是“编—章—节”模式的继承和发展, 由总到分、逐层深入, 更加直接、鲜明地展示了由总括→具体的层递阐释, 使读者能够清晰而系统把握该书的理论框架。“三元板块”模式是富有创见的探索, 使得《艺术概论》理论编写框架模式更加丰富多样。

3) “以章统节”多元板块式

“以章统节”的编写模式往往将六至七个重点论题作为独立的“板块”来组织构架, 形成“多元板块”的格局, 其特点是结构清晰、论点集中突出, 分论题是绕主论题展开论述, 互相联系、有机统一。

8 0年代末期之后“以章统节”多元板块式成为《艺术概

论》主要的编写框架模式, 如孙美兰《艺术概论》最早这种模式, 以“章—节—点”分别探讨了“艺术的形态”、“艺术的发生、发展和社会功用”、“艺术作品”、“艺术家”、“艺术创作”、“艺术欣赏”。形成“六元板块”。又如梁玖《艺术概论》以“论”为主线, 分别探讨了艺术论、艺术家论、艺术作品论、艺术创作论、艺术欣赏论、艺术批评论和艺术市场论等问题, 呈现为“七元”板块。欧阳中石主编的《艺术概论》, 分六大板块探讨了艺术的本体、艺术的起源、艺术的主要类别、艺术创作的一般规律、创作方法与风格流派、艺术鉴赏与艺术批评。世纪末王宏建主编的《艺术概论》分六个板块, 以“论”为主线, 采用“章—节—点”模式探讨了艺术本质论、艺术门类论、艺术发展论、艺术创作论、艺术作品论、艺术接受论。该书的理论框架模式可以说是9 0年代以来“多元板块”模式的综合和总结。

结论

综上所述, 2 0世纪《艺术概论》理论框架模式经历了“散点式”—“散点-板块式”—“板块式”式发展的轨迹, 其理论框架也由分散、肤浅、单一逐渐向集中、深入、系统转化, 体现了我国艺术学基础理论研究不断发展变化的轨迹。尤其是9 0年代后期, 艺术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在我国确立, 艺术学基础理论研究呈现出繁荣发展的局面, “板块式”, 尤其是“多元板块”越来越成为《艺术概论》编写框架模式普遍采用的框架模式, 论题集中、重点突出、系统整合、开放包容是多元板块所具有的特点, 由此, 这种多元板块框架模式也就成为新时期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的框架模式。希冀通过本文研究分析, 对未来艺术学学科的基础理论研究提供一点有益的借鉴和参考。

摘要:本文对20世纪《艺术概论》理论框架编写模式做了细致的分析, 提出20世纪《艺术概论》理论框架编写模式由“散点式”到“散点-板块式”再到“板块式”的转变, 使得《艺术概论》理论框架深入系统、主题集中、重点突出。

邓小平理论概论学习心得 篇8

我出生在一个教师家庭,记得小时候有一本杂志,我家四口人抢着看,它就是——《读者文摘》。刚开始我喜欢看其中的漫画、笑话。后来被精美的封面所吸引,有经典古画,有清纯美女,有山水名胜——典雅高贵、别具一格,令人赏心悦目。

随着年龄的增长,开始品读文章,更是由衷喜爱。文章内容丰富而有内涵,贾平凹、周国平、梁晓声、毕淑敏、池莉等大家的散文都是我的最爱,总是逐字逐句细细地看。还有许多无名作者的经历也很感人,令人深思共鸣。岁月荏苒,《读者文摘》又改名为《读者》,我也由学生成长为教师。但我对它的喜爱依旧。读它,是一种幸福。它所选的美文让我百读不厌、回味无穷,就像一本好书值得珍藏,没过期过时之说。就连工作繁忙时,我也不忘读它,那是享受,是放松,是启发。如同清泉,洗涤心灵,陶冶情操;如同知己,默默与我交流倾谈;如同亲人,轻柔地慰藉与抚平受伤之心……

记得在《读者》中,曾看过一篇肖川的《教育的力量》,这是我最喜欢的章节之一,几次拜读后轻轻阖上,我的心却不能随书页的合拢而平静,我的脑海中仿佛是一片宽阔的海洋,肖川教授在我平静的海面上投入一块石头,击起了层层涟漪。

在书中,肖川教授讲到了宽容,他说:老年人是较能宽容的,原因恐怕就在于老年人已经历练人生,见怪不怪,更能接纳人类广阔无限的多样性。青年人是最需要被宽容的,他们初出茅庐,棱角未钝,往往锋芒毕露,咄咄逼人。而宽容、宽松、宽厚给人以安全和融洽,更易于个性自由全面的发展,青年人也最需要以宽容的精神来行事。在我们的教育中,宽容比惩罚更具有力量,它对于造就健康人格,培植宽容,真诚,信任与正直的品质,有着不可替代的价值。

我想到了为人师的我,看到学生听讲不认真,作业没有完成,课文不会背,我也会很生气,但是我意识到了批评已起不到太大作用。如何既严格要求学生而又不伤害学生的自尊与自信,这的确不容易做到。我现在教的是初三年级的孩子,这样的孩子正是自以为成熟,以为自己可以决定一切的反叛时期。升学的压力已经是高悬在他们头顶的利剑,看着一张张可爱的面孔,实在是不忍心再去吵他们,于是我先管好了自己的情绪,接着把更多的指责变成了引导和奖励,渐渐地学会了对学生的宽容。因为在讲台上,是我们在人生舞台上的一部分,凡事也都只能“不能尽如人意,但求无愧吾心”。

是啊,回想这么多年自己走过的路,正是自己放下老师的架子,以宽容之心待孩子,以善良之心爱孩子,以欣赏之心看孩子的结果,让每一个成人都不再麻木、都易于感动,我们的生活会更加阳光灿烂!

读《读者》,你会有许多的感动,你会有许多的领悟,你还会有更多的反思。有一篇文章题目叫《优雅的离别》,讲的是2008年岁末的一天,开心辞典节目现场。与王小丫对坐的是一位有着美丽卷发的时尚女子,她一脸笑容,正在认真答题。她叫臧涛。答题过程中,通过小丫的介绍,作者了解到这样的情况:33岁的臧涛不幸患上乳腺癌,做了乳房切除手术后不久,丈夫与她离婚。在身体与精神的双重打击下,她没有放弃,一直坚持化疗。然而到2008年底发现癌细胞已经残忍地扩散。坐在台上的她,生命已开始倒计时!然而,就是这个美丽而坚强的女子,那么从容与淡定,她毅然放弃治疗,并做出了一个让人敬佩的决定:捐献自己的眼角膜。臧涛顺利答对六道题目之后,获得了央视送的一份大礼:一台小巧的笔记本电脑,她把它送给自己年仅十岁的活泼可爱的儿子。在节目现场,她与答应为她做角膜手术的姚小明博士见面,并当场签署器官捐献协议书。她的举止落落大方,笑容优雅从容,丝毫看不出是个重症患者。臧涛表示,如果可能,她希望自己的眼角膜能够移植给一个小孩儿或一位老年人。她说:“孩子生活刚刚开始,是那么的需要光明;而老年人能在有生之年看见身边的一切,心中不会留有遗憾。”

那一刻,我被文中的臧涛所感动。她优雅的黑边眼镜,她时髦的俏丽卷发,淡淡的微笑,从容的举止,折射出的是一个人的内心世界。面对风雨,岿然不动,宠辱不惊,是超然的境界。看完文章,想想我们自己,工作、生活中还有哪些克服不了的困难呢?让我们一起在有限的生命里,創造生命之美,敢于面对、敢于承担、敢于付出……我把文章读给我的学生听,他们感动地哭了,为伟大的母爱、为坚强美丽的主人公。这比任何苍白的大道理都更有教育意义!我给学生朗读的文章有很多,如:《三文鱼的生命旅程》,讲述了三文鱼充满危险和悲壮的一生,它们遭遇重重困难,却义无反顾地去经历,去搏击,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告诉我的学生人生应该像三文鱼一样,去勇敢地经历和成长。又如:2009年一期的卷首语《心灵是一棵会开花的树》,文中写到“谁也无法预报心灵之花开放的时辰,更无法向你描述它们怒放时的奇妙景象,但我可以告诉你,这样的花,每时每刻都在人间开放。当有人在向世界奉献爱心,这样的时刻,就是花开的时刻。”我对我的学生说:“希望你们做一个有爱心的人,将来走到社会上,世界会更温暖,而你们也将会是受益之人。”

我爱《读者》,《读者》中的真情故事,让我懂得了感恩、宽容和爱,善待长辈、善待亲情、善待友情;《读者》中的海外文明,让我紧跟上健康时尚的生活节奏,让自己永远不被时代抛弃。更为可喜的是我对这本杂志的热爱已经深深影响到了我的女儿和爱人。现在每逢来了新的一期《读者》,他俩跟我抢着看。

朋友们,当因工作繁忙、家务缠身没有太多时间品读大部头名家巨作,不妨拿起《读者》赏析、浏览,定会喜欢上“它”。课题《作为学习策略的教育理论读物选择研究》的研究,让我把以往所喜爱的书籍从中的收获,收集、整理运用在教育教学中,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中国文化概论学习心得 篇9

在堂课上,老师慷慨激昂的讲解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因为他总是以一种独特的诙谐幽默的方式来为我们讲解书本上的知识。还经常为我们唱歌,给我们介绍全国各地的民歌。我觉得大学课堂就应该这样轻松而又欢快。对比现在的大学课堂,只知道学习专业知识,不懂得学生的感受,压力大而又不风趣。总之,很喜欢老师的课,以后我做教师了,也要学着幽默一些。

通过这门课的学习,我对儒家文化、道家文化、佛教文化、周易文化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学习和掌握了儒、道、释、易等中国传统文化主要组成部份的来源、产生与发展过程和主要思想内容,认识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各自的地位、影响及其固有价值和现代意义,感受到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源远流长。

航空航天概论学习心得 篇10

学习心得

美术学院 王大民

2011119622

航空航天技术概论心得

在过去半年中,接连发生了两起重大航天灾难。尽管人们备感痛惜,但这些挫折并不能阻挡人类进军宇宙的步伐。既然航天活动风险如此之大,为什么人类依然不放弃进军宇宙的梦想呢?从长期看,地球的资源是有限的,人类总有一天必须走出自己的摇篮;从中短期看,航天活动可带来巨大回报,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体现。进军宇宙是人类现在和未来的一项伟大事业。于是,载人航天成为现代航天科技发展的重中之重……

中国载人航天技术的发展及其意义和前景

俗话说,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人类在漫长的社会进步中不断扩展自身的生存空间。现在,人类的活动范围已经历了从陆地到海洋,从海洋到大气层空间,再从大气层空间到太空的逐步发展过程。人类活动范围的每一次扩展都是一次伟大的飞跃。

中国载人航天技术的发展历程

很久以前,人类就有飞出地球、探知太空奥秘和开发宇宙资源的愿望,我国古代的不少神话故事便是突出的反映。最典型的是流传很广的嫦娥奔月,它描写一个叫嫦娥的美女,偷吃了丈夫后羿从西王母那里求得的长生不老的仙药后,身体变轻飘到月亮上去了。

历史上第一个试验乘火箭上天的人是15世纪中国官员万户。1945年,美国学者基姆在他的《火箭与喷气发动机》一书中是这样描写的:万户先做了两个大风筝,并排装在一把椅子的两边。然后,他在椅子下面捆绑了47支当时能买到的最大火箭。准备完毕后,万户坐在椅子当中,然后命其仆人点燃火箭。但是,随着一声巨响,他消失在火焰和烟雾中,人类首次火箭飞行尝试没有成功。

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带来了航天技术的春天。198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批准了《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纲要》,把航天技术列为我国高技术研究发展的重点之一。“863”高技术航天领域的专家们对我国航天技术未来的发展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论证,描绘了我国航天技术发展前景的蓝图,一致认为载人航天是我国继人造卫星工程之后合乎逻辑的下一步发展目标。1992年1月,党中央批准研制载人飞船工程。自此,我国的载人航天工程正式启动。1999年11月20日,我国成功发射了自行研制的第一艘飞船神舟1号,成为世界上第三个发射宇宙飞船的国家。此后,又分别把神舟2、3和4号送上九重天。在1992年开始研制载人飞船之前,我国“863”高技术航天领域的专家们曾为研制哪种运输器这个问题进行了几年的研究,即对从研制飞船起步和越过载人飞船直接发展航天飞机的多种技术方案进行了充分的论证、比较和分析,甚至还激烈地争论过。

2003年10月15日圆了万户的梦,因为在这一天中国人民期待已久的第一艘载人飞船神舟5号顺利升空并安全返回,实现了中华千年飞天的理想。它也打破了美国和苏联.俄罗斯在这一领域的多年垄断格局,成为世界第3个独立自主研制并发射载人航天器的国家,这对世界载人航天事业的发展和振兴中华会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载人航天的重大意义

历史上,远洋航海技术的兴起,导致了世界贸易的发展、世界市场的开辟和近代科学的一系列成就,开始了一个“全球文明”的时代。当代载人航天技术的问世,则使人类走出地球这一摇篮而到达太空,开始了一个“空间文明”的新时代。

载人航天是航天技术向更高阶段的发展。不过,由于载人航天技术与无人航天技术有很大差别,主要反映在安全性、复杂性和成本高三个方面,所以从1961年第一名航天员上天到现在,它还没有表现出特别明显的用途。但从可以预见的未来来看,人类现在面临的资源枯竭、人口急增等急待解决的几大问题,只有通过开放地球、扩大人类生存空间来解决。即使在当代,发展载人航天也可以起到以下作用:

首先,它能体现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和提升国际威望。因为航天技术的水平与成就是一个国家经济、科学和技术实力的综合反映。载人航天是航天技术向更高阶段的发展,载人航天的突破--用本国的载人航天器将航天员送入太空并安全返回,更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强大的标志。发展载人航天需要依靠先进的技术水平、发达的工业基础和雄厚的经济实力。迄今为止,只有俄罗斯和美国实现了载人航天。其他拥有一定航天技术基础或较强经济实力的国家,虽欲染指载人航天,但因力不从心,所以只能求助于与他们合作,出钱出资,用俄、美的载人航天器将本国航天员送上太空,以图逐步加入世界“载人航天俱乐部”。邓小平同志曾经说过:没有两弹一星就没有中国的大国地位。所以,我国航天员进入太空,也能像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我国拥有“两弹一星”那样,引起全世界注视,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振奋民族精神,增强全民的凝聚力。

其次,它能体现现代科技多个领域的成就,同时又给现代科技各个领域提出新的发展需求,从而可以大大促进整个科技的发展,并将为培养和造就航天科技人才作贡献。例如,就载人航天器本身的研制和运行而言,它对通信、遥感、推进、测量、材料、计算机、系统工程、自动控制、环境控制和生命保障等技术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因而大大推动了这些技术的进步。

再有,载人航天的发展能促进太空资源的开发,为地球上的人类造福。载人航天器所处的高远位置和微重力等特殊环境,可为科研提供一个理想的实验场所,它在推动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微重力科学与应用等许多方面正发挥着重要作用,并有望在一些前沿学科上取得突破性进展,为人类带来巨大的效益。一些国家已经在太空制药、太空育种和太空材料加工等领域取得显著成果,并准备建造太空工厂,其效率和效益不可限量。

另外,地球能容纳的人口是有限的,大约80亿~110亿,因此有些人已经开始研究向外空移民的方案;地球上的能源也日益紧张,那么是否可以到别的星球开发矿藏呢?这是科学家所关心的一个问题,而且不是天方夜潭,因为类似载人登月等许多过去可望不可及的神话和幻想,如今有不少都变成了现实。

最后,载人航天具有巨大的军事潜力。使用载人航天器可以很好地完成侦察和监视任务;灵活部署、修理和组装大型军用卫星;安全而连续地指挥和控制地面军事力量;还能作为特殊武器的试验场。例如,早在1965年12月,美国双子星座7号飞船上的航天员就曾用红外遥感器监视和跟踪了1枚潜射导弹的发射,所获信息比潜艇上的观察人员报告的还要快。第1次、2次海湾战期间,和平号空间站与“国际空间站”上的航天员对战区进行了大量观测活动,取得了许多有用的信息。

中国载人航天的未来前景

中国载人航天将实施“三步走”的发展战略。中国在成功发射4艘无人试验飞船的基础上,已将首位航天员送入太空,实现了载人航天的历史性突破。然而这只是第一步。第二步除继续用载人飞船进行对地观测和空间试验外,重点包括出舱活动、空间交会对接试验和发射长期自主飞行、短期有人照料的空间实验室,以尽早建成完整配套的空间工程大系统,解决一定规模的空间应用问题。第三步是建造更大的长期有人照料的空间站。

邓小平理论概论学习心得 篇11

目前, 中国高校通常可分为三种类型, A类研究型高校, 以“211”、“985”工程等重点高校为代表;B类应用型本科高校, 多以地方本科高校为代表;C类职业技能型高校, 以地方高职高专类院校为代表。显然, 独立学院大部分属于B类型学校, 这类学校培养学生的方向:设置的学科专业性强, 针对性强;以学生就业为导向, 构建专业和职业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在这样的导向下, 独立学院的大部分学生重视专业课, 忽视思想政治理论课。再者, 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几乎都被盖以“乏味无趣, 理论说教”的不受学生欢迎的高帽子。《概论》课作为高校四门思想政治理论课之一, 理论性非常强, 免不了被定位为空洞理论灌输, 政治条文说教, 从而使学生对《概论》课产生逆反心理。理工科学生觉得《概论》课晦涩难懂, 于是, 从不理解到不喜欢, 上课成了负担;文科学生觉得《概论》内容太熟悉, 学不学没关系, 于是, 又走到另一个极端, 上课成为无关紧要的事。这一现象在独立学院尤为突出。造成这种问题的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 但传统的“你教我听, 你说我做”的师生定位, 教学方法的简单、老套应该承担主要责任。

要突破传统定位, 《概论》课的教学就必须做到以人为本, 贴近实际, 贴近生活, 贴近学生。教师不仅要科学地把握《概论》的内容, 向学生传授知识, 使其掌握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而且要转变教学方法。体验式教学方法可以有效解决这一问题, 它以学生为主体, 以形式多样的活动为载体, 是“立体教学结构”, 实践性和趣味性强, 能够激发学生自主学习, 在情感的体验中掌握理论, 提高能力, 可以改变学生不愿学的局面, 使学生坐得住、听得进, 入耳, 入脑, 从理智和情感上接受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并能运用到实践中。

二、体验式教学的内涵与模式

体验式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 以一定的理论为指导, 以学生为主体, 以活动为载体, 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情感、观察、感觉等直接的感受和领悟来认知、认识、再回归实践的教学过程。体验式教学改变了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以教为主的模式, 而是注重为学习者提供真实或模拟的环境和活动, 让学生发展变化, 以感官作为媒介, 用全部的心智去感受、关注、欣赏、评价事件, 使学生“知其然, 更知其所以然”后与理论相结合与他人交流分享, 最终回归到实践中。它是以营造教学氛围、激发学生情感为主要特点, 以学生自我体验为主线的教学方式。

20世纪80年代美国人大卫·库伯构建了一个体验式学习模型———“体验式学习圈” (图一) 。 (1) 他认为有效学习应通过学习者的亲身体验, 发表看法, 进而反思, 结合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体系总结形成理论, 最后将理论应用于实践当中。

在国内对体验式教学模式的研究中, 胡尚峰, 田涛提出体验式教学模式:“入境激情—对话移情—探究动情—实践纵情—评述析情”的。 (2) 张蓉认为体验式教学模式应以建构主义的学习观为基础的, 结合体验式教学的过程要素提出了体验式教学模式的操作流程, 即:情境设置、主体体验、评价体验及迁移体验。 (3)

三、《概论》课体验式教学模式设计

结合《概论》课理论性与时政性强的特点及独立学院学生重专业轻思想理论课学习的思想, 独立学院《概论》课体验式教学模式可设计为:教师创设教学情境—学生探究体验—交流经验, 教师指导—梳理整合, 内化践行四个教学环节。

(一) 教师设置教学情境。

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是实践体验式教学的开端。“教学活动的成效取决于主体与教学情境相互作用的性质”。 (4) 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 可以让师生置身于一个解决现实问题的情境中,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把学生引入到教学活动中, 发挥自主性, 实现由“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设置情境的思路有许多, 根据《概论》课的内容可以设计如下教学情境:

1.视频、时政热点教学情境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把《概论》课理论与时政热点相结合, 不仅可以激起学生的兴趣, 而且可以使学生感到《概论》课的理论并不是泛泛而谈, 也不是对他们空洞说教, 而是有着现实性和真实性。例如在第八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中有个主题就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对于这个主题的传授, 如果仅仅靠教师在讲台上讲理论或者只是向学生展示党对农村的政策, 城市来的学生就会觉得很遥远或者觉得不关自己的事, 农村来的孩子就会觉得教师在空洞说教。对于这个主题, 教师可以引入菜贱伤农的时政, 首先给学生播放菜贱伤农的视频, 使学生从视频中看到一棵棵完好无损的大白菜被翻土机碾碎埋掉, 听到菜农说即使送人也没人要的无奈的话。学生对菜产生怜惜之心, 对菜农的无奈也会感同身受。在这样的情景下, 学生已经开始感受到农民增收难, 农业市场化、产业化的问题。在这样的氛围下, 还可以让来自农村的学生讲述他们家乡农民、农业的状况。学生的亲自讲述会更具有感染力, 从而感到三农问题离他们很近。

2.经典案例教学情境

案例具有直接、形象性。经典案例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把《概论》课的理论内容形成感性认识。案例教学情境需教师挑选的案例素材既要涉及教学内容, 又要与学生的生活相联系, 与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接受能力相适应, 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让学生愿意和能够按照教学要求去认真思考, 在探索中增强和提高理解、分析, 解决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的能力。 (5) 例如, 在第五章“党对社会主义认识的曲折发展”中, 教师可引用案例:当阳县跑马乡的故事。学生对故事中当阳县跑马乡乡党委书记把共产主义理解为共产共妻哄然一笑, 这就激起了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兴趣。在教师的引导下, 学生会进一步思考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现象?

3.日常实践教学情境

陶行知先生指出“生活即教育”。从日常生活设置教学情境, 是《概论》课贴近现实、贴近生活、贴近学生最重要的表现。同时, 把学生平时碰到的现象与理论内容相结合, 不仅理论理解起来不觉得枯燥, 对现象的认识也会达到更高一层。例如, 在讲述“节约型社会”前, 让学生在校园内观察大家节约行为、浪费行为作为下节课的教学素材。在课堂上, 教师给学生提供展示、表演舞台, 学生可以以各种形式展示自己的观察成果, 可以以图片、视频、小品等为下一步深入学习该主题奠定轻松、真实的基调。

(二) 学生探究体验。

利用上一环节的情境, 在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的基础上, 组织学生探究体验。教师依据情境提供的各种线索, 引导学生多角度、多方位、多层次地对情境内容进行分析、比较、综合、抽象概括, 开发创新潜能, 构建新的认知结构。每个认知结构的构建都意味着一个冲突的解决, 冲突的解决伴随着成功的喜悦, 从而激发和树立学生进一步探索的信心和热情, 从而也使《概论》课摆脱枯燥无味、空洞说教的高帽。在这个阶段中, 还是以学生为主体, 但由于学生本身是学习的主体, 对内容的把握, 在探究的过程中很容易产生脱离主题的现象, 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围绕一定主题、中心开展探究活动。探究体验可以以多种形式展现, “基于问题”的活动探究体验可以说是主要形式。“基于问题”的活动探究形式需教师设立紧凑、多层次推进的问题。例如在“社会主义改造理论”一章的学习中, 在给学生播放开国大典、设置视频情境后, 教师可以设置探究体验的问题: (1) 我们的新中国是经过什么革命才能成立的? (2) 新民主主义革命期间的经济纲领和政治纲领是怎样的? (学生回顾第三章的内容) (3) 从第二个问题我们可以知道新中国成立时既有社会主义成分, 又有资本主义成分, 具有两重性, 由此我们可以知道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什么性质的社会? (4) 这个具有两重性的过渡社会是与社会发展的方向是相矛盾的, 所以要进行改造, 我们国家为什么要采取和平改造而不用暴力形式? (5) 和平改造是如何进行的?改造的时间为什么要提前?改造的对象是什么? (6) 通过对象看出过渡时期总路线什么特点?在这些层级性问题的引导下, 对答案的探索使学生的思维跟着教学进度发散。设置了这些问题后, 教师和学生之间并不是简单地一问一答, 而是让学生自由组成小组, 每个小组成员间进行讨论, 发表看法。为了最大程度地避免学生在讨论时搭便车的现象出现, 教师在讨论期间要进行监督引导。

在此探究体验阶段, 关键在于探索。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 是学生主体性的体现。学生在这个探究阶段在做的过程中将教师的学习方法指导、思维方式引导及自己对外部世界的感知逐步内化, 从而清醒地认识到自身的知识和能力水平, 为下一步交流分享体验做好准备, 真正做到“做”中“学”。

(三) 交流经验, 教师指导。

在承接上一个环节的基础上, 这一环节中依然是以学生为主体。让每个小组成员选一名代表上台总结阐述自己小组成员的观点, 其他小组成员可以对台上小组的观点进行质疑、评价, 被提问小组可以进行反驳。在这个质疑与反驳的过程中, 学生会对内容有更深刻的理解。当然, 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应做好调控, 让学生的讨论始终围绕课文中心和话题。例如, 对于改造的时间为什么会提前, 大部分小组成员的观点都涵盖教材内容, 认为是经过三年的国民经济恢复, 改造时间提前成为必然和实现的可能性。但有一两个小组结合当时的国际形势, 指出改造时间会改变, 中国是受到前苏联的影响, 用前苏联的工业化及成就证明前苏联的工业化道路对毛泽东产生极大的影响, 使得毛泽东把改造时间提前。这些知识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 本由教师进行传授, 现在由学生展示出来, 大家更容易接受。教师小组发言后对小组的观点进行总结、评价, 加深学生的认识。

(四) 整合反思, 内化践行。

学生经过上几个环节的体验, 可以获得多方面的新经验。对于新经验, 学生应进行梳理整合, 教师要引导学生面对种种不同的观点做出自己的思考, 学会用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来看待问题, 从而澄清认识, 入心入脑地接受主流思想和科学原理。同时, 学生获得了新体验, 应将这些体验应用到实践中去。例如, 在学习了基础群众自治制度这个主题后, 可以布置学生深入中农村调查农村村民委员会建设, 了解农村基层民主状况。

总之, 基于学生为主体的体验式教学模式在《概论》课中的运用, 实现了传统的灌输式向体验为重心的教学模式的转变。体验式教学通过学生自己的亲身经历和体验, 把整理的经验转移到学习生活和工作中, 使学生的学习态度、行为、能力有所发展, 解决了《概论》课学以致用的难题。

摘要:体验式教学是以学生为主体, 以活动为载体, 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感受去领悟知识, 再回归实践的教学模式。结合独立学院学生及《概论》课的特点, 《概论》课教学引入体验式教学十分必要。《概论》课体验式教学模式可设计为:教师创设教学情境——学生探究体验——交流经验, 教师指导——整合反思, 内化践行四个教学环节。

关键词:体验式教学,教学模式,教学情境,学生主体

参考文献

[1]沈艳华, 任国升.试论体验式教学法在“两课”教学中的应用[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 , 2010, (4) :103-105.

[2]霍宏.体验式教学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中的应用[J].沿海企业与科技, 2008, (7) :183-184.

[3]胡尚峰, 田涛.体验式教学模式初探[J].教育探索, 2003, (11) :49-51.

[4]张蓉.体验式教学模式浅析[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 2006, (6) :63-64.

[5]冯达成.构建思想政治理论课情景教学模式的思考与实践[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 2008, (4) :17-19.

《纺织机械概论》学习心得 篇12

在学习这门课程之前,我对纺织这门学问很少接触过,最多也就是在看电视时偶尔了解那么一点,然而,在生活中我们又无时无刻不在享受着纺织的成果——服装、服装饰品、家用纺织品、装饰布艺制品、手套、帽子、袜子、箱包、毯子、绳子、带子等等。因此我对纺织便自然而然地产生了兴趣,如今通过《纺织机械概论》 这一课程,我对纺织这门学问有了全面的认识和了解,而其中最令我感兴趣的是如何把一团一团的棉花等变成一根一根的丝线和布也就是把纺织纤维加工成纱的过程即纺纱。于是我对这一方面又进行了深入地学习了解。

一、纺纱概述

目的:纺纱是使纤维有杂乱无章的状态变为按纵向有序排列的加工过程。大概有开松、梳理、牵仲、加捻即卷绕等基本过程。

纺纱工艺流程及其相关机械:棉纺厂一般有粗疏和精梳两种工艺流程。粗疏:

精梳:

纺纱机械:纺纱的生产工艺流程主要包括抓棉机、混棉机、开棉机、给棉机、清棉成卷机、梳棉机、精梳机、并条机、粗纱机、细纱机以及络筒机等机械设备。

二、开清棉机

开清棉工序是纺纱生产的第一步,主要完成短纤维的喂入、开松、除杂及

混合。其任务是通过开清棉联合机完成的,按其作用和在流程中所处的位置可分为抓棉机、混棉机、给棉机、清棉成卷机及辅助装置六类。

抓棉机:又称自动喂棉机,市委如、开松、混合联合机的第一台单机,它把预定配比的纤维依次抓取,喂入机器并使之混合。

混棉机:用于将各种不同成分的原棉混和均匀,同时具有初步开松除杂作用。该机一般位于自动抓棉机前方,与凝棉机联合使用。种类有自动混棉机、多仓混棉机、混开棉机、双箱给棉机。

开棉机:用于二维三维螺丝棉、PP棉、公仔棉、普通中空棉进行均匀开散蓬松。

给棉机:该机以均匀给棉为主要作用。

清棉成卷机:其作用喂继续开松、均匀、混合原料;继续清除叶屑、破籽、不孕籽等杂质和部分短纤维;控制和提高棉层纵、横向的均匀度,以制成一定规格的棉卷或棉层。

辅助装置:主要包括凝棉器、配棉器、除金属杂质装置、重物分离装置以及异纤分拣装置。

三、梳棉机

梳棉工序的具体任务如下:

(1)梳理纤维束,将其分离成单纤维状态。(2)继续清除残留在棉层中的杂质和疵点。(3)进行较细致的均匀混合。

(4)将短纤维制成符合一定规格和质量要求的棉条,即制成生条。

四、精梳机

质量要求较高的纺织品所用的纱或线一般要经过精梳工序。精梳工序的主要任务如下:

(1)排除一定长度以下的短纤维,提高纤维长度的整齐度。(2)进一步清除纤维间含有的棉结,杂质。(3)使纤维进一步伸直、平行及分离。(4)制成条干均匀的精梳棉条。

梳棉棉条中纤维排列混乱,伸直程度差,具有弯钩,如直接由精梳机加工,将会使纤维在精梳过程中梳断,产生过多的落棉,从而影响精梳的制成率。因此,在精梳前还要有一道准备工序。

精梳准备工序所用的各种机台是按工艺进行组合的,一般应以工艺流程短、纤维伸直效果好、不粘卷为前提。目前,常用的准备机械工艺流程为:梳棉棉条→并条机→条卷机(条卷工艺),梳棉棉条→条卷机→并卷机(并卷工艺),梳棉棉条→预并条机→并条机联合机(条并卷工艺)三种。

精梳机的结构有很多形式,但其工艺流程都是周期性的,先分别梳理棉层和两端,再依次接合成棉网,最后连续输出。

五、并条机

生条的纤维经过初步定向、伸直,具备纱条的初步形态,但是不匀率很大,且生条内纤维排列紊乱,大部分纤维呈弯钩状态。如果直接用生条纺纱,成纱的重量偏差及重量不匀率难以控制,细纱质量差。因此需将梳棉生条并合,以改善条干均匀度及纤维状态。并条工序的主要任务有并合、牵伸、混合、成条。

并条机由喂入、牵伸及成形卷绕三个部分组成。5

六、粗纱机

由熟条纺制成细纱,约需150倍的牵伸,而目前普通细纱机尚未达到采用熟条直接成纱的要求,所以在并条工序与细纱工序之间需要粗纱工序来承担纺纱过程中的一部分牵伸,以减轻细纱机的牵伸负担。

粗纱工序任务为牵伸、加捻、卷绕成形。根据粗纱机的机构和作用,全机可分为喂入、牵伸、加捻、卷绕成形等部分。悬锭式粗纱机的工艺过程如图。

七、细纱机

细纱工序是纺织厂的一个重要工序,并且纺纱厂的规模就是一这个工序所拥有的细纱机的总锭数来表示的。在一般的纺纱工艺流程中,细纱工序前有开清棉、梳棉、并条、粗纱工序,后有络筒、并纱、捻线、成包等工序,这些工序所采用的设备,都是根据细纱机产量来配备的。细纱机产量的高低、产品质 6

量的好坏,是纺纱厂生产技术管理优劣的综合表现。细纱机的工艺目的就是把粗纱纺成细纱,其工序任务与粗纱工序相似,亦为牵伸、加捻、卷绕成形。

细纱机主要包括喂入和牵伸机构、加捻卷绕机构、成型机构及自动落纱机构。

八、络筒机

络筒是纺纱后加工和织前准备的重要工序。对于各种纱线来说,由细纱工序下来的管纱,其容纱量很小,若直接用来整经或用于无梭织机的供纬等,就会因换管次数过多而使这些机器频繁停车,不仅影响生产速度,还会影响纱线张力的均匀程度。并且,不管是管纱还是绞纱,纱线上都存在着一些疵点和杂质,若不加以清除,将影响后道工序的产量和质量,因此需要进行络筒。络筒工序的作用可以概括为以下两点:

(1)将原纱(或长丝)制成容量较大的筒子,提供给整经和针织机与无梭织机的供纬。

(2)清除纱线上的某些疵点、杂质,以改善纱线品质。

总之,就是通过以上这些工艺流程,一团团的棉花在这些机器中一步步的转变成了纱,这是一个很奇妙的过程。

上一篇:八年级语文上册《湖心亭看雪》教学反思下一篇:精神疾病知识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