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邓小平传记有感

2024-06-2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读邓小平传记有感(精选11篇)

读邓小平传记有感 篇1

——读三毛传记有感

白落梅曾说:“如果有一天,你在红尘某个街巷,遇见这样一个女子。她身材高挑,散着长发,带着一种繁华落尽的沧桑,一种意兴阑珊的美丽。那么,请记得,她的名字叫三毛。”是的,她叫三毛,是我内心深处不及的梦,是流年不曾忘记的一粒红尘。

雨季不再来看似忧。

不亦然。

忆含希。

独自成长,心田满书香。

——记童稚时

她叫陈懋平,因为觉得“懋”字繁琐,改名为陈平,可她的性格注定让她这辈子无法平凡,她的一生经历成为了一代又一代人传诵的传奇。即使战火纷飞,也没有让她的童年失去色彩。

她是一簇颜色不一样的烟火,盛开在民国时期。她与别的孩子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她那生来便具有的孤独感,让她的色彩显得如此绚丽。她可以默默的独处,不哭不闹,沉溺于书香无法自拔,用自己的方法去解决所遇到的问题。当然,还有她那可以洞察万物的双眸。

当我上小学之时,才开始于文学海洋中遨游,她早已觉那知识是如此肤浅。当我还不明人生所爱为何物,她已找寻到——文学,文学之美就这样成为了她一生的追求。

只可惜,童年的五彩缤纷下也有黑色的参与。黑来自于同学和老师的误解,让她的自尊心受到了严重的打击,落入无尽的黑暗之中,迫使她离开了学校。

三毛锁上了自己的心门,结识墓园的宁静,浏览自己喜爱的书籍,尘封很久之后心锁已锈迹斑斑,同时也贴上了自闭。幸运的是,这把心锁被顾福生打开了,福生用油画的绚丽,艺术的美丽,让她的内心春暖花开。在福生的帮助下,她走进了文坛。

其实我知道,孤独成全了她的美丽,书香飘进了她的童年。虽然童年伤痕累累的她,记忆中还存留着希望,心田中依然有愈心的暖光照耀。

回忆着她的成长,好似独自寂寥行走,独自追寻着她的希冀。但不是。在我看来,她在幼年便寻得她所爱,知道自己要去往的地方,即便雨季不再来,但在花季之时,花海一定会流入她的心房。

十年生死两茫茫。

不思量。

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与荷西相遇到离别

三毛与荷西曾用六年的时间错过,又用七年的时间相爱相倚,留三毛用余生的时间去离别。

犹记当初荷西对她承诺:六年,多么漫长,等待,如此煎熬,并且她的心早已支离破碎,失去了承担这诺言的勇气,所以她狠心去拒绝了这个男孩,再不让他去找她。

三毛一定知道荷西有多难过,宛如曾经她被舒凡狠狠地拒绝,可她一定不知道,荷西伏枕流了一夜的泪,想要自杀,她也一定不知道,即使他被伤害,他对她的爱还是有增无减。不管这六年的期限里,和谁在一起,又和谁订婚,他的爱都如同冬日的暖阳跟随着三毛。

那么如何让你遇见我,在我最美的时刻。荷西积满了所有的爱意,怀着六年的承诺,坚持着这份对爱的执着。在六年后,终于如愿以偿地拥抱了三毛,决定用余生去追随她,和她一同去了结前世的乡愁。

——撒哈拉沙漠

在撒哈拉的时候,即使他们过着清贫的生活,但十分安宁。在那里,她抛下了所有的哀愁,成为了一个快乐的家庭主妇,时常用中餐来款待荷西及朋友们,教邻居的女孩识字,用简单的医疗知识解除他们的病痛。平凡又简单的生活,多少个昼夜,携手漫步于沙漠中,多少年月,用心雕刻成爱情,让三毛笔下的《撒哈拉的故事》成为传奇。

可惜的是,这样的幸福仅仅持续了七年,就在荷西去往拉芭玛岛工作的期间,工作中不幸丧生。幸福的温度就在此急剧下降,瞬间凝结成冰,万物的美好早已留不住她要跟随荷西的心。在友人不断的劝慰下,终于放弃了离开。开始每天忙碌地为自己的丈夫订做墓碑,每天买鲜花去看望他,陪他说话,天黑也不肯离开。

在为荷西守灵那夜,三毛冢前一言,竟让荷西双眸流出血,那是多么的舍不得,那是对三毛有多沉重的爱才会流血。他一定没有离开吧,一定很舍不得三毛吧,所以把灵魂留下来陪伴三毛,让她感知自己拥抱的温度尚存,只可惜转眼间又变得毫无生气。冢前的三毛,是多么希望用自己的生命换回她爱人的一颦一笑,一言一行,再续当初平淡的美好。

世界上最痛苦的距离一定是生与死吧,跨越不了地平线的拥抱,留不住的温存,就连对话都像上映独角戏。回忆起三毛感知生命即将逝去时,每日在海边踱步,等待自己心爱的人平安归来。每当相见,相拥的那一刻,就像拥抱了一整个世界,那种珍惜,那种心切,让他们的世界绽放出红莲。这种面对死亡的恐惧,荷西一定能感受到,三毛对这份爱的守护。

多幸运才能找到一个治愈自己心伤的人,多幸运才能把错过的时光补回来,可冢前已只有泪千行,思念如行云流水,划过她的心脏,让世界只剩下寂寥。

回忆他们的形影不离,用爱让生活充满希望。庆幸的是,即使荷西离去,但这份爱在记忆中仍是暖心的。爱是由心生的,是要看他的心里是否存在于你的内心深处。也许不语,但牵挂依旧尚存,它不需要太高的温度,但它一定是温暖的,足以让两人相濡以沫。

寄她心到远方。

去流浪。

在追寻。

万水千山,愈她心于自然。

——流浪远方

哪里才是你的家,失去荷西,再也找不到进去的钥匙。

原来是远方。

齐豫的成名曲《橄榄树》是由三毛作词的,答案就在其中,“不要问我从哪里来,我的故乡在远方。”她背着行囊,踏上了远方,用她的笔,记载了中南美洲各国风土人情,名胜古迹。用万水千山治愈她那千疮百孔的心。在兰州深处的大漠敦煌,让她的心再次感到温暖。终她把情寄于景,把爱撒在大漠深处,绽放的花也飘落在世人手心。

即使她最后离去了,但成全了她渴望的自由。幸运的是,有小天使陪伴着她,引导她去寻找她的橄榄树——荷西。

你是我永生不及梦

三毛曾说:“如果有来生,要做一棵树,站成永恒,从不寻找。”或许是,从小就已经找到了自己所爱,并拼了命地去完成,一定很累了吧。我相信,越过那条地平线,一定有你的爱人在等你回家。

三毛,你如流水,汇入了大海。你如红尘,落入了沙漠。陪我走过漫长岁月的你,成为了我永生不及的梦,你的文字散落在万水千山,我怎敢与你相忘,流年怎敢与你相忘。

是你,让我与梦近;是你,让我去寻所爱;是你,让我真正明白:你需寻得你所爱,并为之守望。

读邓小平传记有感 篇2

这部书与以往的传播学理论书籍最大的区别在于其对传播学的发展过程概括得更加全面,传播学史上的重要人物及学派、理论基本都涉及到了,并且还花了近一半的篇幅来阐述传播学在欧洲的起源以及美国的芝加哥学派。它的贡献就是让人们重新注意到那些以往被传播学理论界所忽视的,但却曾经为传播学做出过巨大贡献的几位学者,比如芝加哥学派的代表人物杜威、米德、库利、帕克等,并且让我们重新审视施拉姆传播学四大奠基人的说法。有学者认为,施拉姆所总结的传播学理论框架,夸大了四位奠基人,造成窄化和压缩传播学为个人主义和短期效果为主的研究。而杜威、米德、库利、帕克的传播学研究是把传播放在社会结构组成部分的高度加以研究的,视野开阔,他们也是传播学技术主义的先驱。通过对《传播学史》这本书前半部分的反复阅读和思考,以及与之前阅读过的传播学理论相比较,可以发现中国绝大多数学者都沿袭了施拉姆的四大奠基人的观点,忽视了芝加哥学派在传播学史上的地位。但其实,无论是拉斯韦尔,卢因,还是拉扎斯菲尔德或者霍夫兰,他们对传播问题的研究都侧重于某些对他们本学科有用的方面,“他们的终极目标,仍是在解答他们本学科的问题,而不是在建立传播理论。”另一方面,也由于施拉姆的过分强调,以及他本人在传播学界的巨大影响力,将后来的传播学研究工作限制在了这四人的理论框架之下,这大概就是前面学者所提及的传播学窄化。而与上述四位学者不同,芝加哥学派的研究者把传播问题放在了社会解释的中心位置,认为传播构成了人的社会化过程,社会学的中心问题是人与人的传播。这些传播问题也占据了米德和库利思想的中心,他们的全部理论都与人类社会的信息传播密切相关,或者可以这样说,他们的哲学、社会学理论就建立在他们对人类社会消息传播思考的基础之上,由他们最初阐发,后经米德的学生赫伯特·布鲁默总结的“符号互动论”至今仍是传播学研究中最重要的理论之一。他们的许多思想对后世的传播研究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有一种观点认为,传播学研究有五种取向:(1)心理学取向,认为传播是劝服,关键词是态度和行为;(2)社会学取向,认为传播是沟通,关键词是稳定和发展;(3)马克思主义取向,认为传播是斗争,关键词是意识形态;(4)美学取向,认为传播是游戏,关键词是快感;(5)人类学取向,认为传播是互动,关键词是意义。而符号学贯穿五个取向(而不是自成一个取向),所以是传播研究的基础理论。这五种取向的观点乍一看来泾渭分明,容易理解,但是读过《传播学史》的欧洲起源部分之后,应当对这种观点进行重新思考。

首先,查尔斯·达尔文和进化论对传播学的影响主要在四个方面:(1)进化论系统阐述辩证唯物主义直接影响了卡尔·马克思,马克思采纳了一种严格的革命观点,一种进化的机制推动着马克思主义。(2)由赫伯特·斯宾塞的社会达尔文主义所表达的“变异”将库利和帕克那样的美国早期社会学家引向社会学领域,尽管他们后来都反对社会达尔文主义。特别是帕克,他是大众传播的第一个理论家,他关于城市生态学的著作直接受到达尔文的进化论的影响。(3)达尔文有助于非语言传播的研究的开展,这是传播学的一个专业,他仍引起人们的广泛兴趣。(4)进化论的许多重要概念和机制现在都被研究群体生态学的学者们所使用。这其中也包括传播学学者。

其次,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和精神分析理论对传播学的影响。精神分析理论假定,人类行为的解释存在于个体之中,特别是存在于无意识之中。今天所使用的许多重要的传播学理论都在个体当中寻求推动行为变化的力量,尽管这些理论不是精神分析理论。例如,F.海德的平衡理论,L.费斯廷格的认识不和谐理论以及佩蒂和卡西奥普的态度变化的详尽可能性模式。这些理论都假定,个体失衡的、不一致或不和谐的状态,由于对于个体来说乃是不舒适的事,所以导致了这个个体的行为和变化。人格研究的学术传统由C.I.霍夫兰所开创,这个传统是从C.赫尔的学习理论发展而来的,赫尔的学习理论反过来又受到弗洛伊德理论的影响。弗洛伊德的理论也对H.D.拉斯韦尔有关政治领袖的精神分析研究产生了影响,尽管它没有同样直接地影响拉斯韦尔的传播研究。另外,施拉姆还用弗洛伊德的快乐原则和现实原则之对比的理论解释这样的问题:个体为什么将大众媒体用于娱乐而不是新闻?另外,法兰克福学派在20世纪30年代和40年代将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和马克思主义结合起来,从而为我们提供了今天的批判的传播理论。批判学派对于偏见的颇有影响的研究在阿多诺等人的《权威人格》中有记载,它代表了一种以量化心理学的方法来研究人格问题的精神分析理论。

最后,卡尔·马克思和批判学派对传播学的贡献。马克思主义及其近代的批判学派的理论团体可被看做是经验学者的思想和概念的一个来源。批判学派注重大众媒体的所有权和控制问题,这些课题没引起像P.F.拉扎斯菲尔德那样的经验主义研究者的学术兴趣,后者沿着探讨传播效果的方向对待传播领域。批判学派对于社会的贫困、劣势和微弱部分的强调对于非批判学者能够产生提高意识的影响。美国的批判的传播学学者和经验主义的传播学学者之间的紧张关系提出了一个富有成果的理智挑战;不过,这一冲突使得批判学者为传播研究提供的有趣线索未能得到从经验主义学派的研究方法和策略入手的探讨。

综上,我们可以看出,实际上三大思想来源对于传播学的影响也并不是一条直线。三者本身也是相互吸收、相互渗透、彼此影响,因此他们对传播学的影响也是交叉的。传播学研究发展过程中,根据对大众传播在社会中的作用的看法的不同,形成了两个差异比较大的学派:批判学派和经验学派。批判学者认为,大众传播被现存的制度用来控制社会,而经验主义学者认为媒体能够帮助改进社会中的社会问题,并能够引导渐进的社会变化。批判学派的思想来源是马克思主义的“冲突和斗争———而不是和平的生长和增量的变化———是社会进步的主要引擎”。但马克思受达尔文进化论的影响非常大。他的有关变革的社会冲突理论是奠定在阶级斗争的基础上,即奠定在被剥削者和剥削者之间的不可调和的冲突的基础上,后者又以个体对于生产资料(一种稀有资源)的不同占有为基石。与其说马克思是共产主义体系———他认为,这些体系将取代资本主义社会———的一个建设性的设计者,远不如说他是资本主义社会的一个优秀的批判者和分析者。同时,以法兰克福学派和社会研究所著称的批判学派是马克思主义和弗洛伊德理论的一种理智结合。批判理论是霍克海默对于马克思主义的理解。而弗洛姆、马尔库塞、罗文塔尔对精神分析的实践经验和兴趣对于马克思主义思想与弗洛伊德思想在法兰克福学派的结合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法兰克福学派在20世纪30年代和40年代将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和马克思主义结合起来,从而为我们提供了今天的批判的传播理论。批判学派对于偏见的颇有影响的研究在阿多诺等人的《权威人格》中有记载,它代表了一种以量化心理学的方法来研究人格问题的精神分析理论。同时,前面还提到过,经验学者的思想和概念的一个来源是马克思主义及其近代的批判学派的理论团体。批判学派对于社会的贫困、劣势和微弱部分的强调对于非批判学者能够产生提高意识的影响。所以,三大思想渊源彼此之间本来就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对传播学的发展影响也不是孤立的。如果仅仅简单把他们按照心理学、社会学、马克思主义、美学、人类学取向这样来划分,是不是有一点过于条块分割?因此,我比较同意把传播学的研究划分成五个有差异的研究传统,分别是:美洲的芝加哥学派、主流学派、多伦多学派,欧洲的法兰克福学派和伯明翰学派。美洲的学派和欧洲的学派在对待社会的态度上有重大差异。美洲发展的传播学者对社会持改良态度,基本上认可其所处的社会体系,同时也承认社会中存在很多需要解决的问题,但是对于解决这些问题的态度是改良的,也就是说他们认为对现有的社会制度只需要进行具体制度上的调整,采用社会主义的一些做法来完善就可以了。比如,芝加哥学派的发展本身受到社会学研究影响很大,是在移民问题突出的背景下产生,因而强调社会的整合。而欧洲的传播学者对待社会的态度是革命的。他们受马克思思想影响比较多,认为社会问题应当从社会整体来改变,应当从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来改变。比较典型的是以法兰克福学派和社会研究所著称的批判学派,认为暴力革命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

摘要:达尔文和进化论、弗洛伊德和精神分析理论、马克思和批判学派是对传播学发展产生重要影响的欧洲三大思想渊源,通过梳理这三大思想对传播学发展的影响,探讨了传播学研究传统的划分问题。

关键词:传播学,起源,读书笔记,罗杰斯

参考文献

[1][美]E.M.罗杰斯.传播学史——一种传记式的方法[M].殷晓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

[2]胡翼青.传播学:学科危机与范式革命[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3]李金铨.大众传播理论[M].台北:三民出版社,1989.

读《乔布斯传记》有感 篇3

国贸105 20100501154 郭晓娜

现在网络上疯传一句话“三个苹果改变的世界:一个诱惑了夏娃,一个砸醒了牛顿,一个成就了乔布斯。”网友们将乔布斯先生和夏娃、牛顿联系在一起,可见乔布斯先生对世界的影响力亦是不可小觑的。今天看了《乔布斯传记》,对他生活中的起起伏伏深有感触。乔布斯先生在REED读大学的第六个月就退学了。退学的原因是蓝领阶层的养父母家庭已经负担不起昂贵的学费而且更重要的是他迷茫了,看不到其中的价值所在。乔布斯先生把退学看做是他一生中最棒的一个决定。因为“在这一刻,他终于可以不必去读那些令他提不起丝毫兴趣的课程而是可以去修那些看起来有点意思的课程了。”

用现在的眼光看,乔布斯先生的决定的确有些冒险。但是换个角度想,他的决定又给了我们一些启发。咱们部分同学在报考专业的时候,并没有深入考虑过此专业是否适合自己,于是就出现了大量的逃课、厌学的现象。换个方面思考,有些专业的部分科目,同学们已经掌握的很好并不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了。但是在课程表的安排下,他们还得跟着其余同学上课。这不是浪费时间吗?那为什么不能像乔布斯先生一样去把有限的大学生活安排在有点意思的课程下呢?在这里,并不是鼓励同学们去退学而是要在自己能力许可的情况下学习更多有用的知识。回顾往事的时候,将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串联起来,那将是一笔丰富的知识财富。在大学生密布的现实社会中,愈加激烈的竞争制度下需要的正是高端的知识精英。

令我深感意外的是乔布斯先生被竟然自己创办的公司炒鱿鱼之后没有一蹶不振,他选择了深刻检讨自己的过错并重整旗鼓,东山再起。更甚者,乔布斯先生把这件意外称作他所经历过的最好的事情。以己虑人,我会很尴尬,觉得很丢人。我会找到一个众人忽视的角落,独自治愈自己的伤口。但是,传奇就是传奇,天才就是天才,被苹果公司炒鱿鱼的他华丽的大转身投入到NEXT、PIXAR事业里并迅速崛起,让众人艳羡!

这让我想起了另一个人——商业巨子史玉柱先生。在史先生的第一产业破产后,独具慧眼且善于开拓新产品的他将眼光投放在保健食品上。于是,结局是喜悦的,他成功了。如果,我是说如果,史先生在人生转折点一蹶不振,那么,我们就不知道还有一种东西可以起到保健作用。于是,也不会出现现在的苹果公司在电脑界的独霸一片天下了。我们是不是可以这样总结乔布斯先生的这段经历:不要害怕被埋没,更不要因为一时的失意而失去信心,是金子就总会发光的!

让我最佩服乔布斯先生的是他雷打不动的毅力。每天早上他总是会在镜子前自问:如果今天是此生的最后一天,自己要干什么?我认为这看似很简单的一句话却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这句话可以警醒世人、可以激励世人,使人能够发挥出不可预知的潜力,创造出更大的财富。我们每人手里不缺一面镜子,更不缺一张嘴,那我们在照镜子的时候是不是也可以发自肺腑的问一句:如果今天是此生的最后一天,我要干什么?然后呢······

世人面对死亡的态度,莫不是歇斯底里、苦苦挣扎的。但是乔布斯先生在这一问题上所表现出来的勇气令人折服。就在苹果前景一片大好的时候,乔布斯先生被诊断出了癌症。这是他面对死亡最近的一次。经历过这件事后,乔布斯先生最想告诉我们的是:没有人想死,就算上天堂,也想活着上天堂。但是这是注定的,因为死亡是生命中最棒的发明。我们的时间有限,所以不要浪费时间活在被人的生活里。不要被信条所惑-盲从信条就是活在别人思考结果里。不要让别人的意见淹没了我们内在的心声。要勇敢地追随自己内心的声音或想法,不要被外界其他事物所干扰。任何其它事物都是次要的。

还有这么一句话:求知若饥,虚心若愚。我们要时刻谨记于心。这不光是乔布斯先生最想做到的,也可以是我们这些大学生面对新事物时最需要的态度。

读毛泽东传记有感 篇4

自从小时候听了《东方红》这一神圣的歌曲后,我就对我们新中国的创始人有了独特的感情与神秘感。现在看了《毛泽东传》:从《出乡关》一直到《筹建新中国》,让我对我们的主席更是钦佩不已、感激无限、、、、、、一代伟人毛泽东,离开我们已经30年了,可是他的善良的心地、勤于思考与总结的习惯、独特的军事作战能力与见解并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团结群众一心为人民服务的伟大形象将在我们中华儿女的心中永垂不朽!

从《出乡关》中我了解到毛主席从小就是一个爱国爱民的先进青年,出生在湖南韶山的一个小山村里的一个农民家庭里,当时中国正在一步步走向败落,即使出生在这种黑暗的环境下,他还是酷爱读书,并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了湖南全省高等中学校并在那里留下了一篇被国文教员柳潜称为“实切社会立论”的作文,题目叫《商鞅徙木立信论》。文章劈头就说:“吾读史至商鞅徙木立信一事,而叹吾国国民之愚也,而叹执政者之煞费苦心也,而叹数千年来民智之不开、国几蹈于沦亡之惨也。”这怎能不说他的思想先进,是一位关心国家大事的伟大青年呢?并且毛泽东觉得这种学校中刻板的校规和有限的课程,远不能满足自己,于是他他订了一个庞大的自修计划去外面的一个图书馆学习,他的学习十分勤奋,像牛进菜园一样,不停歇地埋头读了大量中外书籍,他兴趣最大、收获最多的是西方十八、十九世纪资产阶级民主主义和近代科学的著作,这可以说相当集中地接受了一次较为系统的西方近代思想文化的启蒙教育。让他意想不到的是他在这个图书馆第一次看到那里墙上挂着的一张世界大地图,那是每天经过时都要看到的。他才知道世界原来是多么大,中国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湘潭县在地图上根本没有。这个发现,对一个走出乡关才一年多的知识青年来说,感受该是多么新鲜和强烈!并且在他出乡关时写了一首诗,夹在父亲每天必看的帐簿里:“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

我想我们作为一个新时期的大学生更是应该努力地学习,并多多关心国家大事,以便为社会做出自己的微薄之力。毛主席在湖南第一师范大学时就打下了深厚的学问基础,他的思想随着新旧交替的时代前进,开始形成自己的思想方法和政治见解,获得社会活动的初步经验,结交了一批志同道合的朋友。可以说对他的成长无疑产生了十分巨大的影响。

毛主席是一个“跃跃欲试”的人,一天他在学校墙壁上贴了一篇文章,表示支持革命党推翻清朝、建立民国的纲领,提出把孙中山请回来当大总统,康有为做内阁总理,梁启超做外交部长。这是毛泽东第一次公开表达他的政见,尽管他当时这种构想还很幼稚,连孙中山和康梁之间政治主张的分歧也不太清楚。为了表示同腐败的清政府彻底决裂,毛主席在湘乡驻省中学倡议并带头剪掉了辫子,还和一些积极分子采取突然袭击的方式,把十几个答应剪辫子、却迟疑不肯动手的同学的辫子给强行剪掉了。这多少透露出他少年时代就具有的那种说到做到、果断利索的行动风格。

毛主席是一个注重实践的人,在《实践论》结束时这样写道:“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从感性认识而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而能动地指导革命实践,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全部认识论,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实践论》和《矛盾论》在毛泽东思想的发展进程中占有重要的历史地位。这两篇论文从理论和实践的统一上,论证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性,为日后系统地提出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奠定了理论基础。

毛泽东在身处逆境的情况下,经历了长时间被孤立的痛苦磨练,他深切地领悟到团结大多数的极端重要性。长征路上,他在中央领导层中一个一个地做工作,让正确的意见为大多数人所接受,并现了遵义会议的巨大转折。

毛主席在生活上,不拘小节,并不刻意追求外在形象。这可以从如下细节获知:参加党的一大时,饭馆吃饭,别人让服务员打扫桌面,而毛泽东则直接用衣袖擦拭桌面;毛泽东年轻时,去拜访朋友,而这个朋友则嘱咐下人到时常买菜,具体到菜的价格,毛泽东则挥袖而去;甚至还有擦脸与擦脚的毛巾混用的状„„所有这些,都说明,毛主席并不注意生活细节,更鄙视那种为生活琐事而斤斤计较的人,从而将自己毕生的精力都注入到自己所关注的事业中去。尽管,这些细节似乎有损伟人形象,但我认为,恰是这些细节,让我们看到了真实的伟人,活生生的伟人,更增加了对毛主席的亲切感。这与生活刻板、有规律、严谨的蒋介石有着鲜明的对比。毛主席是一个身体力行的人,了奋斗的目标就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去着手实现。这给我们今天的知识分子和年轻人,树立了很好的榜样。那就是,一定要将自己所学到的知识运用到自己的工作中去,不要坐以论道,泛泛奇谈。正如毛泽东毕生所倡导的“理论与实践想结合”、“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等那样,毛泽东用毕生的精力为自己的目标奋斗着。不要关起门来读书,更不要死读书。那种“一心只读圣贤书,两耳不闻窗外事”的纯研究学问的读书态度,是一定要摈弃的。归根结底一句话,那就是:人,一定要鲜活起来。

毛主席的很多领域的成就都是丰碑,他的书法,如行云流水,而且又遒劲有力;文学成就,可以说很少有人能媲美,他的军事、政治成就,更是很少有人能超越,其根源就来自于他所提倡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在政治上关于整风的方针和方法,毛泽东提出八个大字“惩前毖后,治病救人”作为整风的宗旨。具体讲就是:“对以前的错误一定要揭发,不讲情面,要以科学的态度来分析批判过去的坏东西,以便使后来的工作慎重些,做得好些。”为了改变党内理论脱离实际的状况,经过慎重考虑,毛主席做了两件事第一:出版了农村调查汇集而的《农村调查》一书其要目的,在于指出一个如何了解下层情况的方法,而不是要同志们去记那些具体材料及其结论;第二:在延安干部会议上作《改造我们的学习》的报告:说研究理论的正确态度: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态度,要有目的地去研究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为着解决中国革命的理论问题和策略问题而去从它找立场,找观点,找方法,不是盲目的照搬!

同时,看完毛泽东传之后,我发现他是一个很果断的人。在思考之后,他总能够做出正确的选择。毛主席在重庆谈判回来后说了这样一句话“世界上没有直路,要准备走曲折的路。”当时,老主席同志是对建立社会主义社会这件事说的,但是这句话可以用在很多事情上。我们不可能一直都走平平坦坦的路,世界上没有那么好的事情。永远都会有困难在我们的面前,困难不会因为我们不希望他们出现而消失不见。而仅仅只是接受困难的观念也是永远不够的,他对孩子们说要

随时做好准备,要多向自然科学学习,这可是发自肺腑的金玉良言啊!因为没有知识,什么都干不成,还谈什么迎接困难呢?我想这也是我要对自己说的话。

现在很多人在择业上都想着以后要做什么样的工作,才能够赚很多的钱,才能够让自己过上富裕的生活。似乎已经没有像毛泽东时代人们的那种纯朴的念头了,要精忠报国,要为国捐躯……我为此感到羞愧,我们应该清醒了,要不然就来不及了、、、、、、总之,这次读了《毛泽东传》后,给我的感觉是伟人的传记给一个人的成长是很有帮助的甚至是人生成长上的一大重要转折点,因为通过他的生平事迹,能给我们许多的鼓舞和启示,现在回想起来,真是后悔以前没有看过。《毛泽东传》给我留下最深刻映像的就是毛泽东那种时刻为国家和人民着想的精神,当他看到了人们的苦难生活,就想改变人们的生活,想拯救中国这条巨龙!我想这也是我们这些大学生所应该具有的精神!

读《少年邓小平》有感 篇5

“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这是邓小平爷爷曾说过的一句话。

1904年8月22日,在四川省广安县协兴镇牌坊村的农家小院里,一个小男孩呱呱坠地,这个男孩就是邓先圣(邓小平)。

谁能想到,这个小孩长大之后竟能推动整个民族甚至整个国家的进步。对待事物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干什么事情都认真仔细,丝毫不马虎。他从小就聪明伶俐、头脑灵活。邓小平爷爷少年时就拥有远大理想和抱负,想为祖国献出自己一份微薄的力量,并且把中国建设成一个光明与富强的国家。邓小平出生在一个封建的年代,出生在一个封建的家庭,在一个封建的环境中成长。但他并没有被那封建环景所腐化。相反,他把腐败给滤走了,并且还吸收了对自己有用的并且受益一生的东西。

在邓小平爷爷15岁的时候,“五.四运动”爆发了,邓小平作为一名热爱祖国的青年,他理所当然的和其他爱国人士一样在街上游行,喊着那些充满着激情的口号。他时时刻刻都想着自己的国家自己的民族。

我仿佛看到了这支群情激昂、庞大的队伍,感受到了他们的爱国心之切啊!

从性格的方面来说的话,他是一个勇敢的,坚强的,独立的,具有创新精神的新一代社会青年。他勇于寻找着机会打破人心中的条条框框,打破人们心中的陈规,他一直在以自己的行动证明一切。少年时的勇鬼屋,骑神龟。青年时代的告别家乡,留学于法兰西,勤工俭学,参加少年革命......这些无一不能说明他从前到现在都是一个勇敢的,坚强的,独立的,具有创新精神的新青年。无时不刻地在为国家自强而奋斗而做出贡献。

试问我们,是否有这个胆量去闯,是否有这份能力去拼,是否有如此坚定的信念去争取呢? 因此,邓小平爷爷再多方面为我们做了十分全面的榜样。我们要向他学习和致敬!

俗话说得好:“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没错,谁都有责任。邓小平爷爷从青年时就执著的追求这个理念,努力把它作为目的认真地去做到最好。

“热爱祖国,贡献全部的力量,建设社会主义社会是祖国最大的光荣。”这是邓小平对自己的事业和对祖国人民的期盼。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需要有爱国之心的人,需要有热爱人民的人,而邓小平爷爷就具有这种高贵品格。

写到这里我得感谢邓小平爷爷,是他告诉了我,怎样去做一个热爱祖国的人,怎样做一个热爱人民的人.

读《邓小平南方谈话》有感 篇6

——大胆创新、抓住机遇

在读《邓小平南方谈话》前,我只知道他是首先举起“改革开放”的旗帜,率先提出“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的伟人。在读完《邓小平南方谈话》基本内容后,心里不免有多了几分敬意,感叹着这位古稀老人精妙绝伦的说话技巧和令人敬佩的勇气。

文中记载了邓小平在看过珠海、深圳特区后说的一段话:“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敢于试验,不能像小脚女人一 样。看准了的,就大胆地试,大胆地闯。深圳的重要经验就是敢闯。没有一点闯的精神,没有一点“冒”的精神,没有一股气呀、劲呀,就走不出一条好路,走不出一条新路,就干不出新的事业。不冒点风险,办什么事情都有百分之百的把握,万无一失,谁敢说这样的话?一开始就自以为是,认为百分之百正确,没那么回事,我就从来没有那么认为。”我想,这样的治国之论也可用来鼓如今的青年一代,不计得失,勇敢地闯一回,不怕失败,做出自己的一番事业。世界上本就没有百分之百正确或是绝对万无一失的事情,要是每个人都畏手畏脚,个人理想和追求会离我们越来越远,更不要说什么“振兴中华”这样的伟大志向了。所以,一个国家也好,一个人也好,都要有一种敢闯敢冒、勇于创新的精神,才会越来越强大。

读傅高义的邓小平时代有感 篇7

一、印象深刻的序言

打开书的第一页,前三句话分别是:“这本书起初是用英语写的,读者是西方人。我的看法是,我们这些哈佛大学的教师,不仅有教导自己的学生之责,还有进行研究以增进学识和为公众撰文之责。因为公众要投票选举,所以,我们有责任尽我们所能,通过教学、写作和公开的演讲,来提升公众的理解水平

。”这几句话至少有这么几层意思:1.作为哈佛大学的资深研究者,傅高义没有自称教授或者专家,更为重要的是,作为哈佛的教师,排在第一位的竟是“教导自己的学生”,然后才是“进行研究以增进学识和为公众撰文”;2.因为……,所以,提升的是“公众的理解水平”。联想近来热议的“丁锦昊到此一游”事件,似乎该道歉的不仅仅是丁及其父母,还有我们的教育者,学校的和社会的。

二、叙述生动的内容

对于研修党史专业的我而言,书中绝大多数史实,都有所耳闻,甚至比书中知道的还详细。但是,不得不承认的是,这些知识主要得益于韩钢老师的课外辅导讲座,而不是其他。相比于西方人著书立说,我们的文字总显得那么没有生机。当然,也不尽然。本来波澜壮阔的历史,写出来却是四平八稳,让有血有肉的历史,看起来显得有些行尸走肉。这又怪谁呢?正如读昨天关于莫言的文字时,一个作者说,莫言受益于80年代的空气。是吗?

三、期待着,更要努力着

读《邓小平文选》有感 篇8

读《邓小平文选》有感

读罢《邓小平文选》第三卷,我的感触颇多。此书记录了邓小平从1982年到1992年间十年的关于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等各个方面的谈话,观点,表现了邓小平作为一个伟大领袖,伟大改革家卓识的远见和战略眼光,以现在的实际情况和国家的状态来看,邓小平的这些观点,完全是正确的,有效的,完全实现了他当初提出的设想,达到了小康社会的整体目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呈现着勃勃生机。

对于邓小平,我相信,作为一名当代的大学生,对他的认识还是比较多的,特别是他对“文化大革命”教训的总结和十一届三中全会所做的伟大转折,都是我们说津津乐道的。对于邓小平,我对他真的是充满了崇拜和佩服,我觉得我们中华民族应该感谢这个老人,这个人民的儿子。个人对于邓小平还是有很多疑问的,当然这些疑问不是怀疑,而是佩服,特别是对他建国后的一些经历,第一:为什么当绝大多数老革命家都还迷茫于“两个凡是”,对“文化大革命”不能清醒的认识的时候,他缺可以保持清醒的头脑,及时的纠正领导集体的错误,将国家带上正轨;第二:邓小平卓识远见的提出的了改革开放的设想,打破了以前的封闭的状态,他的这种胆识和对国家未来能走的更好的预期的依据是哪里,有什么信心能够保证国家能够大步伐的向前走;第三:邓小平对于自己打破老一代领导集体固有的封闭思想,实行改革开放的政策,是担当着怎样的压力,是什么勇气使他能够完成前人所未完成的事业。我从这本书中,找到了一点点的答案,感受到了邓小平的伟大气魄和胆识。邓小平对新中国的稳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做出了伟大的贡献,对邓小平同志地位的评价,我认为江泽民主席说的很好,他说:“邓小平同志曾经说过“没有毛主席,中国革命还要在黑暗中摸索很长时间”,今天我可以这样说,没有邓小平,就不会有现在人们富裕的生活”,邓小平在感慨自己的时候谈到,自己是中国人民的儿子,只是为中国人民做了点实事。我相信,作为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不愧于这些称号。

这本书,主要围绕了邓小平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对国内外局势的政策和看法,较系统的说明了这个时期内国家所面临的问题和邓小平对于这些问题的做法,体现出了改革开放总设计师的高瞻远瞩,是邓小平理论的集中体现,为我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奠定了基础,指名了方向。我来谈谈我的理解,首先,从经济建设上来看,邓小平始终是坚持经济体制的改革,强调要搞活中国的经济,特别是要建立有中国特色的市场经济体制,他说“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经济发展的根本问题,关键是看是否有利于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发展”、“改革的步子要大一点,不要怕,怕什么”、“白猫、黑猫,能抓老鼠就是好猫”更是形象的比喻出了,邓小平对于计划和市场的看法,深刻的体现出了邓小平对于经济改革的方向。是不是要首先发展经济,这是一个摆在邓小平等新一代领导集体面前的问题重大问题。邓小平毅然选择了先发展经济。因为在当时“十年文革”和“两个凡是”的大背景下,国家任然处在徘徊阶段,国内经济发展没有取得任何实质性进展,人民的生活水平大大下降,远远落后于资本主义国家,因此,提高生产力,发展经济是一个迫在眉睫的任务,只有提高生产力,发展经济,才能为人民,为国家创造充足的物质财富,才能解决基本的温饱问题,也只有这样,才能为国家接下来的改革发展创造稳定的社会环境。发展是硬道理,是首要任务。

邓小平深刻认识到了这个问题,他提出首先要发展经济,放弃以阶级斗争为纲,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在对党的成员,对军队同

志的讲话中他就多次强调,我们的各项工作,都必须为经济建设服务,要一心一

意搞建设。发展经济的方法,在我看来,主要是通过改革来实现的,对内:实行

经济体制的改革,改变单一的经济体制,主张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改革农

村、城市的经济体制,在农村发展家庭联产承包制,搞多种经营,在城市建立个

体经济,私营经济。对外:通过设立经济特区,设立沿海开放城市等举措,大力

吸引外资,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先进的管理方法,通过经济特区这个窗口,这

个试验田,大胆的搞经济创新,让中国了解世界,也让世界了解中国。通过这些,摸索出了一套适合中国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经济发展新路子。邓小平曾说过:

“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必须从中国实际出发,无论是革命还是建设,都要注意学习和借鉴外国的经验”“中国是事情要按照中国的情况来办,要依靠中国人自己的力量来办。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我们的立足点。”,正是基于独立自主的发展点,才有了我们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大好局面。我个人认为,邓小平对改革开放创举的预见性,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

和历史唯物主义,只有按客观规律办事,按经济发展的规律办事,才能真正把事

情办成,才能真正把事情办好,才符合一个政党,一个国家的发展。

然后,从政治上来讲,邓小平做出了很大的创举,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了

政治路线的拨乱反正,为接下来的政治体制的改革开辟了一条道路,邓小平主要

强调了要进行政府机构改革,解决干部老龄化问题,实现干部队伍的革命化、年

轻化、知识化、专业化;建立退休制度,解决党和国家领导职务实际上的终身制

问题;把四个现代化建设作为重点,坚持发展生产,坚持四项基本原则。邓小平

说过“路子走对了,政策就不会变”、“中国的政治改革,是必须而且一定要进行的。”在邓小平看来,政治上的改革,关系到国家的成败,才能保持领导集体的不断进步,不断的与时俱进,才能使政党不断焕发出新的活力,不断融入新的血

液,不断的向新的方向前进。

最后,我想说说关于香港问题,邓小平在位时,十分关心香港的回归问题,他多次提到了香港的回归问题,在与撒切尔夫人的谈话中,邓小平提过,要是在新中国成立50年后还没有收复香港,那新中国就是晚清的政府,就是李鸿章的政府。在他首创的“一国两制”的条件下,邓小平以他铁腕的政治手段,成功的在1997年收回香港。虽然他本人没有亲眼看到香港的回归,但是他的那句“要

是能在有生之年踏上香港土地就好了”依然深深的感到着我们,在香港回归的那

一刻,我相信没人会忘了他的。现在的香港,紧靠祖国大陆的怀抱,快速,稳定的繁荣发展,历史可以证明一切,时间可以证明一切,回归后的香港,正以赞

新的面貌快速的发展着。这是对邓小平“一国两制”的正确肯定,也为我们正确

解决台湾提高了有效的方法,祖国统一大业必将早日实现。

回顾邓小平的一生,波澜壮阔,伴随着新中国的沉浮,邓小平为新中国的发

展保驾护航,倾尽一生。我希望我们年轻一代可以向老一辈改革家学习,为新中

读邓小平文选第二卷有感 篇9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是邓小平1978年12月13日在中共中央工作闭幕会上的讲话。读完这篇讲话,我对邓小平同志的思想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这篇讲话是在“文化大革命”结束以后,中国面临向何处去的重大历史关头,冲破“两个凡是”的禁锢,开辟新时期的新道路、开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理论的宣言书。邓小平同志在这篇讲话中主要讲了一个问题,那就是“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在这篇讲话中,邓小平主要论述了四个方面的问题。第一,论述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极端重要性,指出解放思想是一个重大的政治问题。邓小平同志指出,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他强调,只有解放思想,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才能顺利进行,我们党的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理论才能顺利发展。第二,邓小平同志论述了实行无产阶级的民主集中制是解放思想的重要条件,并且强调要保障人民民主就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法制。第三,强调要实事求是地处理过去的遗留问题,科学地、历史地评价毛泽东同志和“文化大革命”,并且强调处理历史遗留问题时要向前看。第四,强调要将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就必须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

“实事求是”的含义,毛泽东同志早已作过精辟的阐述:“‘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邓小平在继承毛泽东提出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的基础上,又加了四个字:“解放思想”。是对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扬,让毛泽东思想更适合当时的社会。

实践证明,坚持了这条思想路线,党的事业就发展、就前进;背离了这条思想路线,党的事业就会出现偏差、遭受挫折。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我党克敌制胜的法宝,是社会主义事业不断迈向前进的法宝。

但是,从社会上的情况来看,存在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原因在哪里?原因在于,主观反映客观,特别是揭示客观规律,是非常困难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告诉我们,解放思想无止境,探索规律无穷期。无论何人,都生活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他们的观念以及所获得的知识无不受到所处历史条件的限制。规律是事物内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不是仅凭主观愿望就能轻易揭示和把握的。因此,要主观反映客观,主观符合客观,就要认真研究求“是”的规律,努力去揭示规律、认识规律,这的确是不容易做到的。

对于我们学生而言,从表面看似这与我们没有多大的联系,其实我们的生活它无处不在无时不在。我们在不知不觉中在运用它或者违背它。大学是培养我们人生观世界观的地方,我们要时时刻刻铭记这些最基本的精神。可是光记住它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还要在日常生活中不断的运用它。这样才能够达到理解和掌握,进而深刻的领会。

读邓小平传记有感 篇10

“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话般地崛起座座城,奇迹般地聚起座座金山……”每当这首深情的歌声在我的耳边响起的时候,我都会情不自禁地想起了我们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

正如本书的内容简介所描述的一样:20世纪,是中国革命风雷激荡,改天换地的世纪,就在这样大动荡的年代,一个拯救民族于困厄之境的伟人诞生了,他就是邓小平。

(1)抗日战争时期

他和师长刘伯承深入华北敌后,创建了太行、太岳等抗日根据地。1943年主持八路军总部的工作时,在艰苦的条件下担负起领导华北敌后抗日根据地党政军的全面工作。

(2)解放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他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晋冀鲁豫野战军、中原野战军、第二野战军政治委员,晋冀鲁豫中央局书记,中原局、华东局第一书记。1949年9月,他当选为中央人民政府委员,参加了开国大典。10月,任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委员,随后和刘伯承率部向西南进军,占领了云、贵、川、西康诸省,参加领导了进军西藏和西藏和平解放的工作,实现中国大陆的完全解放。(3)建国时候他首先推动思想路线的拨乱反正,反对“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领导和支持开展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提出必须完整地准确地理解毛泽东思想。同时,他还提出要尽快把全党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4)改革开放时期 1978年12月召开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开辟了中国改革开放和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他在这个会议上对中国共产党政策的历史转变起了决定性的作用。1982年9月中共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他在开幕词中提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他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创立和发展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这一理论科学地阐明社会主义本质,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回答了中国这样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同时,他为解决香港、澳门、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和平统一,倾注了大量心血。他从实际出发创造性地提出“一个中国,两种制度”的构想,按照这个构想,香港和澳门已分别在1997年和1999年回归中国。他提出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主张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准则。在他的主持下,中国同美国建立了外交关系,同日本缔结了中日和平友好条约,恢复了中苏两党两国的关系,发展了同周边国家和第三世界国家的友好关系。他为打开中国外交新局面,争取有利的国际环境来进行现代化建设,维护世界和平,做出了不懈的努力。

是的,可以说邓小平的一生都与国家的前途命运联系在一起。作为国家的主要领导人之一,他热爱党,热爱人民,时刻以国家的命运和发展,以及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的大局为重,在任何问题和困难面前都保持着坚忍不拔的态度,心怀坦荡、不气馁消沉,不畏缩退让,而是深刻地进行分析和思考,科学地总结经验教训,并从未忘记过自己对社会主义的信仰和对党的忠诚和责任。他不仅是我国新时期改革开放伟大事业的开创者,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的创立者。

毛泽东传记有感而发 篇11

时间是手中抓不住的流沙,你越想抓住,她越是在不经意间溜走的无影无中。我的大学时光就这样度过了四分之一,当初在进校时给自己写下的豪情壮语却未曾在大学的这片海洋里激起点点涟漪。每天行色匆匆的在校园里来着、去着、挣扎着。

读一本书吧,有一天我这样对自己说,走进作者的世界里,领悟他笔下的英雄人物,感受他的优美词藻带给我的心灵的慰藉,或是精美的文字下让我平静的那些音符,亦是给我振奋的热血鼓舞的话语。于是在三月的一天我走进了这甘肃民族师范学院最富有的图书馆,那装满世界伟人思想的知识殿堂。在科学社会阅览室里我翻开了一本名为《毛泽东传》的书。就这样,一本书;一个我;一张桌子;一个平静的下午。

毛泽东出生在湖南韶山的一个小山村的一个农民家庭里。当时中国正在一步步走向败落。毛泽东虽然出生在这种黑暗的环境下但他从小酷爱读书。而他父亲却不愿意他成为一名“弱弱书生”。当毛泽东到了11岁的时候他父亲逼着他耕地、抬粪便,可是毛泽东不甘罢休常常在干完活后躲在墙角里继续看书。童年的时光在我们的记忆里是美好的。毛泽东的童年时光却是苦涩的。

日子在一天天的逝去,毛泽东也一天天的长大,直到十七岁的那一年他毅然决定离开这个名叫韶山的地方,出去看看外面的世界,也是这次决定,中国的命运在无声无息中开始了不显著的改变。临行前,他改写了一首诗,夹在父亲每天必看的帐簿里:“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就这样,他走出了韶山。

在毛泽东的成长中,湖南第一师范对他无疑产生了十分巨大的影响。他在这里打下了深厚的学问基础,他的思想随着新旧交替的时代前进,开始形成自己的思想方法和政治见解,获得社会活动的初步经验。求学经历给了毛泽东许多历练,也是在这经历中他结识了后来成为中国革命主要力量的邓小平、周恩来等各路英雄。当他的这些朋友都要启航去外国勤工俭学时,他决然留下,留在这片陨落的国土上,想方设法拯救这曾经辉煌过得东方帝国。他在码头同他们道别时说:“革命不可能推迟到你们从海外归来。”“你们要好好学习,中国的革命需要你们。”他的话语里透露了自己对革命的决心以及对科学知识和人才的肯定。

革命的号角在历史的推动中吹响,一次次革命是一次次经验的总结。在国民大革命失败后到十年土地革命时期再到抗日战争......经过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探索出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革命与建设的道路。1949年10月1日,在北京天安门广场隆重的举行了开国大典,正是那天,一条巨龙在世界腾空而起——伟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从此站起来了。

历史是否与某一个人有着巨大的关系?在看完《毛泽东传》这本书后,我这样问自己。如果在1935年王明的城市中心路线成功了,今天又是一个什么样的中国?历史不可以假设,但是可以推测。社会制度应该还是社会主义制度,因为当年的王明也熟读马克思主义,甚至比毛泽东更了解,只是他僵化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制度呢?公有制是我的肯定,因为马克思讲的是单一的公有制,所以他会把那奉行为金玉良言。意识形态呢?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将毫无争议。是啊,这就是历史,不可改变的历史。其实作为一个小小的老百姓也许在他们的世界里并未真真的关心这些吧,在他们的眼里只要生活过得好就行了。推而广之,就算当年在解放战争中国民党赢得了这场决定中国命运的战争,那有何妨、只要日子红红火火谁管你这些呢!

毛泽东的革命生涯充满了思索、斗争、挫折、坚持、艰辛、胜利、失败、阴霾和辉煌。他是怎样思考和处理中国革命过程中面对的一个又一个新问题,怎样解决一个又一个常人深感棘手的难题,从而引导革命一步一步走向胜利的。每一次思索总会有那么一点所得。

大学生涯在你我的欢声笑语中度过,作为一名大学生,或者说是一名知识分子。今天的我们似乎少了那些年代的大学生或者知识分子本该拥有的青春年华,一起为着国家的前途而不断地思索,不断地自我进取,不断地从各类书籍中充实自我的燃烧着激情的那些岁月。取而代之的是今天的我们想着该怎样在大学里逍遥的耍着,怎样从老师的眼皮下逃过每一节课,怎样在本该上自习的早晨找个理由睡上一个舒服的觉。

奋进的脚步无止境,只要心里还有梦想,就会有通向梦想的路。在我的大学生活中一定会遇见行行色色的人们,他们是激励我前进的好老师,给我最温暖怀抱的好朋友,或是在暗地里给我挖陷阱的笑面虎。总之认清自己,向着太阳升起的地方往前奔跑,给自己一个最好的肯定,然后四年之后我疯狂的为当初的坚持呐喊。

生命短暂,稍纵即逝,不断体验生命存在乃是个体生命本真之义。从个人的发展来说,我们需要以人为镜,用名人的事迹来激励、点燃自己,或者从中寻求鼓励与安慰。我想,读了传记,我会更加坚定地像我所崇敬的人物那样自信地活着。

“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这是毛泽东对我们当代青年最好的肯定,而我们也该用自己的努力来诠释这份至高的光彩。

王明(***)

上一篇:孩子教育阅读体会下一篇:江西省旅馆业治安管理规定5则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