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士工作压力分析

2024-06-1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护士工作压力分析(精选12篇)

护士工作压力分析 篇1

1 工作压力产生原因分析

1.1 工作量

人员缺编, 护理工作超负荷, 护士除要完成日常治疗护理工作外, 还承担对病人心理、生活护理及健康教育工作, 并在日常还要完成大量的非护理性工作, 使护士体力和脑力严重透支[1]。长期身心疲惫引起护士对工作的抱怨与不满, 从而影响工作质量。

1.2 工作环境, 工作性质

护理工作严肃、严谨的性质决定护士必须严格执行岗位职责、各项操作规程及各种规章制度, 要求护士理解同情病人, 保护病人隐私;同时护士还要随时应对突发的紧急的事件, 在紧急状态下护士必须保持冷静、清醒的头脑, 配合医生做好急救工作, 稍有不慎就会酿成大错, 甚至会造成无可挽回的严重后果[2]。这就使护士在工作中随时处在高度紧张状态下, 长期的紧张造成护士身心疲惫, 这就可能出现对工作的厌恶、疲倦, 表现为睡眠障碍、工作情绪低落, 工作效率、质量降低, 对服务对象漠不关心, 对服务对象所反映的问题不重视, 不能及时处理, 增加了护理危险。

1.3 高强度、高水准的工作要求

随着社会的进步, 人们对健康认识的不断提高, 病人对医院的就医环境及工作质量、技术水平、服务态度也不断提高, 提出新的要求, 这就要求护士掌握多学科专业知识, 具有敏捷的思维能力、娴熟的护理技能、较强的人际沟通能力[3]。护士的操作如果不能一步到位, 不能与病人及家属进行良好的沟通, 就得不到病人及家属的理解。这就要求护士除付出较大的体力劳动外, 还要承担沉重的心理压力。

1.4 时间分配压力

护士工作实行无规律的“倒班制”扰乱了日常生活规律, 尤其是节假日不能与家人团聚, 都会给护士的生活、心理造成不良影响, 这种压力导致护士对护理工作的厌恶。

1.5 复杂的人际关系

由于护士在临床实践过程中, 需要与不同部门、不同层次的人员沟通, 难免由于沟通障碍使工作难于开展, 即使工作很努力, 有时也很难满足多方面的需求, 影响工作进程、质量。这种工作压力导致护士心理失衡, 对工作产生抱怨, 对护士地位不满。

1.6 工作满足感

在医院护理人员进修、深造、晋职、晋级的机会少, 护理人员辛劳的工作得不到应有的认可。这些工作压力导致护士对工作失去信心, 情绪低落。

1.7 职业安全

医源性感染、化学性和生物性危害等都会给护士带来很大的压力。

2 对策

2.1 实施弹性排班

护理工作复杂繁琐, 没有充沛的精力必然影响工作质量。护士长实行弹性排班, 在工作繁忙时或抢救危重病人时, 适当增加护理人员, 减轻护理人员的体力、脑力消耗, 工作量减少时有计划的安排护理人员休息, 放松身心, 恢复工作活力热情, 从而降低工作压力所导致的不良后果。

2.2 从管理和个人角度注意消除工作压力

做好护士人力资源的管理, 增加福利待遇, 重视提高护理人员的地位, 为护士创造更多的学习和晋升机会, 加强护士管理与人际处理能力的培训, 改善临床工作环境[4]。这些措施对保持护士良好的生理、心理状态, 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起到积极促进作用, 护理管理者和医生的理解、支持, 其他卫生人员的理解和尊重, 同事间友好合作的气氛将缓解护士工作中生理、心理、行为三方面的压力反应。

2.3 心理支持

各级领导重视护理人员工作压力、心理压力这一事实的存在, 应心平气和接受护士的求教。护士长应随时了解护士的工作、生活遇到的困难, 及时发现护士的思想波动的原因, 尽可能的帮助她们解决实际问题。护士也应正确对待行业本身所具有的压力及时调整, 适应工作压力。

2.4 提高护士的职业满足感

建立健全护士个人技术档案, 考试、考核成绩、继续教育学分与绩效工资、奖励、晋升、晋级挂钩, 力求公平竞争, 择优录取, 激励护理人员追求自我完善, 使每个护士都定位于最佳位置, 提高护士的职业满足感。医院应健全支持系统, 使护士有更多时间与精力服务于病人, 从而提高病人满意度, 改善或进一步提升护患关系, 从而降低工作压力。定期召开座谈会加强医护、院领导与护士的沟通了解, 形成良好的合作氛围。医院、科室经常组织娱乐活动, 使工作人员身心放松, 缓解工作压力。组织各种技能比赛, 督促护士专业技能的学习, 提高护士的荣誉感和工作的满足感。总之, 多形式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会在很大程度上加强改善人员人际关系, 同时又能缓解工作压力, 减少抱怨, 提高服务质量和工作质量。

2.5 改善工作环境

提高护士工作安全必须的条件, 加强防护及技能培训, 提高职业安全感以缓解不安全引起的工作压力。

总之, 护士工作压力不仅影响护士的身体健康, 也会影响护理工作质量, 护理管理者应给予其更多的关心, 进行心理疏导, 指导护士正确对待压力, 减轻护士的工作压力。创造良好的工作和学习环境, 提高护士的工作积极性, 提升护士的职业满足感, 使护士以充沛的精力服务于病人, 以提高服务质量、工作质量, 提升医院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关键词:护士,工作压力,对策,护理质量

参考文献

[1]高静, 付昌萍, 游进会.临床护士工作疲溃感与工作压力源的相关研究[J].护理研究, 2008, 22 (9C) :2468-2470.

[2]方藕环, 董静波, 陈国员.护士工作压力状况调查及相关因素分析[J].护理研究, 2008, 22 (8A) :2002-2005.

[3]郭瑛, 吴晶琼, 方玉华.护士职业压力应对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护理研究, 2007, 21 (1A) :38-40.

护士工作压力分析 篇2

压力在不同学科中有不同的内容, 在医学中压力是某种事物对人的生理或心理造成的一系列紧张反应状态, 是按一定顺序和阶段进行的, 这一过程分3个阶段, 即警戒反应阶段、抵抗阶段、疲惫阶段。

1 ICU护士工作压力及相关因素分析

1.1 压力源

压力源是“产生压力的事物”, 护理工作中的压力源来自工作人员本身和工作环境。

1.2 ICU护士工作压力的相关因素分析

1.2.1 长期精神紧张

ICU病房的患者病情危重复杂多变, 需要监测的项目多, 各种管道管理复杂, 护理任务重, 抢救多, 这些因素导致护士心理高度紧张和身体疲劳, 出现身心耗竭综合征[2]。从而影响护士的身心健康。

1.2.2 编制不足

因为ICU护士要求业务素质高、应变能力强, 加上ICU病房无陪护, 护理任务繁重, 所以其他病房护士不愿进入ICU工作。有关资料显示, ICU床位与护士比应为1 ∶ 3~4, 而调查结果为1 ∶ 1.5, 致使护士长期处于超负荷状态。

1.2.3 特殊的工作环境

ICU护士经常面对急重患者抢救及各种疾病的威胁, 观察病情变化并及时准确做出反应, 同时要满足患者的各种需要。长期的噪音污染, 如ICU病房心电监护仪、呼吸机、危重患者的呻吟、烦躁患者的尖叫等, 这些都会导致护士心理、生理上的应激反应:心跳加快、血压升高、烦躁、注意力不集中。

1.2.4 复杂的人际关系

ICU护士不仅要面对患者愤怒、悲伤等情绪, 有时还受到家属的语言或身体攻击, 而护士由于职业的要求, 只能做出精神妥协, 长期的情感支出会使护士精神耗竭[3]。同时医护之间的矛盾和冲突也使护士产生压力。

1.2.5 个人价值的内在期望与现实冲突

ICU护士均是全院优秀护士, 工作不怕苦, 不怕累, 工作之余还刻苦学习, 更新知识, 管理者和医生对ICU护士期望值很高, 当护士的行为与期望值之间有差异时, 管理者的批评和医生的不满意就会使其感到被否定, 降低了其归属感, 产生心理压力, 现实与理想产生了矛盾。

1.2.6 心理学知识欠缺

心理承受压力能力较差, 不能科学地应用心理学知识调节自己的工作和情绪, 造成对压力的易感状态[4]。

2对策

2.1 帮助护士减轻和消除压力

2.1.1 增加ICU人员的编制

适当增加ICU的护士人数, 减轻工作负担, 并把具有较强应激能力作为选拔护士的首要条件。定期调整ICU护士到普通病房, 让她们的心理、生理机制得到调整和恢复。

2.1.2 合理安排工作和休息时间

在解决人员编制基础上试行弹性排班。节假日及患者较少时可安排轮休或组织人员集体参加丰富多彩的娱乐活动, 保证她们充足的休息和睡眠。采取自我放松方式如:深呼吸训练、瑜伽放松训练、徒步行走、旅游观光, 看书报、听音乐、与人倾诉或讨论, 以缓解工作压力。

2.1.3 提高ICU护士的适应能力

组织护士学习心理学知识或对护士进行心理疏导、咨询辅导, 使其学会压力的应对技巧。

2.2 提供继续教育的条件

加强护士业务能力的培训, 组织到大医院ICU参观学习, 支持鼓励护士接受继续教育, 并给予宽松的学习环境, 提高护士的归属感。

2.3 增加对ICU护士的关心及理解

对患者进行权利与义务的宣传教育, 增加其对护士工作的理解和尊重, 利用广播、电视、报纸、互联网等媒体对护士工作加以宣传。改善ICU护士的工资及福利待遇, 提高她们的社会地位, 增强白衣天使的自豪感。

2.4 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和条件

ICU病房设施采用隔音材料, 各种仪器的报警声设置要尽量柔和, 将噪音控制在最低点。

综上所述, ICU的工作性质和特点, 决定了ICU护士工作压力是最高的科室之一[5]。护理管理者应充分利用激励机制, 调动护理人员的积极性, 使护理人员善于运用各种应对方法来缓解工作压力, 从而提高护理工作质量。

参考文献

[1]张立.ICU护士工作压力及其应对方式的调查与分析.解放军护理杂志, 2003, 20 (8) :1-2.

[2]黄爱松, 范景敏.护理工作应激原因及对策.实用护理杂志, 2001, 17 (5) :54-55.

[3]敖新.国内护士压力研究现状与进展.实用护理杂志, 2000, 16 (7) :13.

[4]孙兰芝, 潘新娟, 万丽丽.新形势下护士工作压力分析及对策.现代护理, 2002, 8 (12) :960-961.

探讨护士工作压力的应对措施 篇3

【关键词】 护士;压力;应对措施

1压力来源

1.1 超负荷的工作状态和长期紧张的身心劳动

1.2 人生价值观不能很好实现,比如薪酬低,社会地位低等

1.3 人际关系方面 护士在工作中要面对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如上下级之间、医护之间、护患之间及护护之间都有可能发生矛盾和冲突,特别是护患冲突,若处理不当,就会成为护士工作压力的导火线。

1.4 护理工作的特殊性 护士工作的“三班制”打乱了正常的生物钟节律,夜班多,节假日得不到休息,加上女性的生理周期及生儿育女和家庭劳动的负荷,如果得不到家人和朋友的理解、支持和帮助,在面对一系列压力刺激时,常常会冲动,然而职业需要又将压力抑制,从而导致护士身心处于亚健康状态。

1.5 学历与业务能力方面的压力 在医院里,护士必须在业余时间参加各种各样的学历文凭继续教育,不断更新知识结构,学习新的技能以满足工作需要,否则就会被淘汰。

2 应对措施

2.1 改善工作环境 管理者要努力为护士营造温馨舒适的工作环境,洞悉和理解护士的心理感受,指导护理人员释放工作压力。

2.2 科学排班,弹性安排 护士长要根据工作量合理的安排人力,实行弹性排班,按比例配备护理人员,按层次、职能增加护士数量,尽可能做到新老搭配,尽可能满足护士的合理要求,缓解过度的身心疲惫。

2.3 加强心理健康知识培训,提高护士的抗压能力 定期组织护理人员学习心理健康知识,使她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加强培训护士与各种人员有效的沟通和交流的能力;指导护士学会科学的放松方法,积极地进行自我调适。同时,定期对护士进行减压训练。

2.4 高度重视护理工作,提高护士待遇 要寻求降低护理工作量的有效措施,改变当前超负荷的工作状态。如增加护士编制,减少非护理性工作,配备适当护理员,合理调配人员,尽可能保证护士足够的休息和睡眠。院领导对临床护士多一些关爱鼓励,少一些训斥责备。应尽可能的做好护士的后勤保障工作,在奖金的分配上尽可能减少同级医护人员的差距,在晋升职称、评选优秀方面给予同等的机会。

2.5 管理层和同事支持,减轻工作压力 在护士群体中,同事的支持,特别是管理者的支持,如提供继续教育的机会,开展网络杂志交流平台等,都能为护士提供情感交流的园地,促使护士主动寻求心理治疗与咨询,有利于培养和提高护士自身应对能力,减轻职业倦怠感。

2.6 建立社会支持系统,提高护士社会地位 采取多种形式宣传护理工作的重要性,让社会更关注、尊重护士。医院领导对护士工作及时给予肯定和支持,注重精神和物质奖励。

总之,随着医疗事业的迅猛发展,加上护理职业的特殊性,护理人员要面对巨大的工作压力。为此,如何减轻护士的职业倦怠感,不仅需要建立完善的社会支持系统,提高护士的社会地位和待遇,还要求医院管理层对护士的物质和精神奖励和关注,同时护士要提升自身素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职责出发,不断提高抗压能力,从而以最佳的心身状态,积极面对护理工作,不断提高护理质量,为我们的护理事业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 刘素珍.护理心理学[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1997:107.

护士压力现状分析与对策 篇4

【摘要】 本文对护士存在的压力现状及对策进行综述,包括对护士的压力源进行分析,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关的应对措施。旨在从多方面采取措施,以减轻护士压力,使她们能更好的工作、生活、学习,进而提高临床护理工作质量。【关键词】护士;心理压力;压力源;应对措施

Actuality analysi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nurses’ pressure/ZHU Gai-fang 【Abstract】 To make nurses work, live and study better, and then improve the quality of clinical care.It summarizes that current situation and counter-measures of the pressure on nurses, analysis the source of the pressure, and gives related countermeasures to the existing problems.It also designs different methods to reduce the pressure on nurses.【Key words】 Nurses;Psychological pressure;The source of pressure;The Countermeasures

当今社会生活节奏快速,竞争激烈,人们承受着巨大的压力。护士因其职业性质、特殊的环境氛围、超负荷的工作和社会公众理解支持不足等因素[1],而承受着高于一般职业的工作压力,如果调整不当就会出现一系列身心问题,工作效率降低。当护士情绪不稳定及处于生物周期低潮时差错发生率为60%~70%,严重者还导致医疗事故[2]。同时护患关系也受到影响,这对护理事业的发展及护理质量的影响甚大。为便于了解目前护士压力现状、压力源及其应对措施,现将其综述如下。

压力又称紧张或应激,是某种事物对人的生理或心理造成的一系列紧张反应状态。据国外报道,近年来出现的慢性疲劳综合征,可能与劳累和长时间心理紧张致机体免疫功能下降等因素有关。其发病率为75/10万~267/10万,其中护士发病率约为1 088/10万。国内报道,护士心理健康状态不佳,发生率较高[3]。

压力源(或者刺激源)是指那些来自内部的引起压力的各种事物的总称。通常分为急性压力源和慢性压力源,其中慢性压力源对机体的压力机制产生长期的激活,对人的伤害是缓慢的,累积性的,严重的,这两种压力源在护士身上都有所体现。现将护士压力分析与对策介绍如下。1.护士压力源分析

护士的工作环境——医院既是一个社会学、技术学、生物学和心理学的复杂体系也是一个充满焦虑、变化沟通障碍的场所,护士长期工作充满了“应激源”的环境中[4],很容易产生心理压力,进而影响身心健康和临床工作。由此看来,护理人员的压力源主要来自于护理专业及工作方面的问题,时间分配及工作量的问题,社会支持问题,管理及人际关系等[5]。但经过临床分析由于护士职业的风险性带来的心理压力是临床护士工作中最主要的压力源,而另外一方面护士自身心理素质不高、自我调适能力不强也是使临床护士产生心理压力从而影响临床护理工作质量的主要因素。1.1 职业的风险性

护士在医院处于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之中,如果不能很好的处理,就会陷入人际冲突的困境。护理工作中主要存在护患之间、医护之间和护护之间的冲突。而护患冲突表现的尤为突出。护士每天面对的是患者及变化多端的病性,不确定因素多,护士每天会接触不同性格的病人,应对病人的喜、怒、哀、乐等情绪变化,既要处理各种应急情况,及时观察病人的病情并迅速做出反应,容不得半点疏忽,又要承受生离死别的情感的冲击,既要完成繁重的本职工作,又要应对各种检查,在工作当中应杜绝工作中的差错、事故是每个护士努力的方向[6],因此,临床护理工作是一项风险大、责任重的工作,而由此产生的压力也是显而易见的。

由于人满对医疗卫生服务的需求日益增加,而目前国内医院的护士严重缺编使护士处于超负荷的工作状态,造成其身体疲惫和心理高度紧张,经常出现精力不足、头晕眼花、腰酸背痛,甚至出现神经衰弱、习惯性便秘和经前期紧张综合症等等。这不仅影响护士的身心健康,而且影响护理质量。

由于病人及家属权利意识提高,近年来,护理过程中的医患纠纷呈现不断上升的态势[7]。这不仅恶化了医患关系,损害了医务工作者的形象,而且使广大护理从业人员长期处于高度紧张的精神状态之下[8]。1.2 心理卫生知识缺乏

护士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付出超过自身的承受能力,加之以人为中心的护理模式,使护士工作已从单纯的执行医嘱转移到为病人提供生理心理、社会和文化的全面照顾,这就需要护士付出更多的劳动和精力,而长期在这种超负荷的状态下工作,极易导致护士身心疲惫[9]。

医院是一个复杂多变的环境,尽管医疗和护理密不可分,但长期以来“医尊护卑”的观念和偏见依然存在,令护士们感到职业前景暗淡,自身价值得不到体现,工作无成就感,这种长时间的感情投入,会使护士“精神耗竭”[10]。最重要的是,目前护理人员的基础学历普遍低,但医疗水平提高使医院管理者对护理人员提出更高要求。而医院又很少为护理人员提供深造的机会,导致她们仅局限于少量书本知识无法获得新的理论知识,护理技术难以适应新的医疗水平,影响了护理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造成护士智能上的压力;非护理工作太多,导致护士淡化了护理的专业概念;心理卫生知识欠缺,不能或不会很好地应用心理学知识,科学地进行自我调节,容易产生心理疲劳[11]。

随着社会的改革医疗发展的新形势,医院要在日益激烈的医疗市场竞争中生存和发展,就必须要为病人提供超期望值的服务,尽管护理工作繁杂辛苦,技术性强、风险性高、责任心重,但是护士还是希望自己成为人们心目中真正的“白衣天使”,所以工作勤奋、努力。然而护士在医院的地位、工资及福利待遇相对较低,晋升机会较少,其付出不能得到充分肯定和补偿,而且社会对护理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造成护士心里不平衡,从而产生自卑、沮丧、失望、焦虑、抑郁、甚至人格异常。所以护士职业形象紊乱的心理压抑直接影响到护士的身心健康。

1.3 医院高标准管理及严格要求

医院管理越来越重视来自病人的声音,并出台严厉的惩处政策,使护士的职业风险与责任越来越大,但其实临床上大量的医疗纠纷并非纯属医疗事故,真正的医疗事故仅占医疗纠纷的10.0%[7]。而护理工作和患者的生命密切相关,任何疏忽大意都可酿成严重的后果[8]。因此给临床护士带来很大的压力,因为她们必须为他们所有的护理行为负责。此外,新的《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和实施举证责任倒置进一步增加了护理工作的难度,使医护人员有“一脚踏在医院,一脚踏在法院”的感觉,这就要求护士在积极谨慎的为病人治疗的同时还必须为可能的潜在医疗纠纷寻找无过错的证据,所以旨在保护弱势群体的法律给医护人员带来了更多的压力,若医护人员稍不留神就有可能把自己卷入医疗纠纷之中,所以增加了护理工作的压力。2.应对措施

针对以上对护士压力现状的分析,现提出以下应对措以减轻护士的心理压力:

2.1 保持健康心态

我国护理人员心理健康水平低于一般人群,其中焦虑是其较常见的心理问题(占19.6%)。焦虑情绪不仅导致护理工作的失态,影响医患关系,而且影响对病情冷静、周密的判断和处理,最终影响患者的医疗质量和康复,这种心理问题大多始于工作、生活及社会中的紧张应激[12]。这就要求护士要热爱护理职业,保持积极向上、乐观进取的心态,在生活中保持幽默感,缓和紧张气氛,积极参加社交活动。同事间相互鼓励和帮助,共同建立一个和睦友好的工作氛围。增强角色的应对能力,注意心理调控,增强健康体魄,避免压力大而产生负性情绪反应。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保持积极向上的心境,排除“攀比”心里,提倡奉献精神。自尊、自强、自爱,从自己的职责出发,客观合理的评价自我和社会地位,调整心理状态,加强自我肯定,提高应对能力。2.2 掌握必要的心理知识

掌握必要的心理学知识正确对待负性情绪。只有掌握心理学基础知识,才能更快更好地培养起良好的心理素质。因此,护士除了要学好护理学专业知识外,还应学习心理学、医学心理学、社会学、医学伦理学、医学道德修养和美学等有关知识,增加知识面,扩大视野。当出现焦虑、紧张、忧愁等心理状态时,应及时发现、承认负性情绪的存在并冷静、理智对待,自己找寻问题症结运用心理学的理论知识和方法来减压,达到自我调节的目的,使心理压力得以及时消除。2.3 学会自我调适

自觉参加各种新技能、新知识的培训与学习,通过学习扩大知识面,提高沟通技巧及操作能力,掌握各种新技术,增加心理、伦理、社会、人际交往等各方面知识,不断充实自己,跟上时代的步伐。订阅有关保持心理健康的杂志等。学会自我调适,筑起“心理负荷”的堤坎,增强心理“抗震”能力[13]。建立正确的价值观,面对现实,提高适应能力及自身的业务素质,善于调整心态,尽可能减少压力因素的侵袭,若受到难以忍受的刺激、苦闷、烦恼、心情不好时,寻求适当的发泄方式。采用视觉放松法、深呼吸、深部肌肉松弛法、幽默、微笑、热水浴、冷水浴、沉思默想、放松训练等进行自我缓解或寻求外界支持[14,15]。合理宣泄消极情绪,保持心里平衡。2.4 信任和宽容

信任感在人际关系中有重要的作用,它有助于交往的双方产生安全感,使人感受到别人的关心及重视,同时信任感的产生可以创造一种支持性的气氛,使人能够真诚、坦率的表达自己的价值观、感情、恩情及愿望。宽容是一种美德,我们应该是一个心胸宽广、善解人意的群体,这样会使护理群体更加和睦,使大家在集体中体会到关怀、惦念、安慰、鼓励、帮助、支持、理解等等。和谐的人际关系是维护和保持心理健康最基本、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在这个前提下,我们才能以规范的操作、丰富的知识、严谨的工作态度、自然大方的仪态取得患者的信任。

2.5 管理者的作用

2.5.1对于医院领导者来说,应给予护理工作全方面的支持,如合理增加护理人员编制、改进护理装备、合理分配奖金、健全后勤支持系统、适当增加晋升及深造机会、提高护士的社会地位、改善工作环境等[16]。营造和谐的人际关系,优化护理工作的流程。各种物品放置有序,标识明确,便于护士查找。关心体贴护士心理感受,积极疏导不良情绪,指导护理人员释放压力。同时培养护士积极的情感,加强意志锻炼,提高心里耐受能力。另外,管理者可利用激励理论,帮助护士建立最佳工作状态。对危重病人多、工作量大的科室实行政策倾斜,适当提高待遇。管理者要充分理解护士,尽可能满足护士的要求。最重要的是要安排有关心理调适方面的学习课程,定期培训,提供各种缓解压力,发泄情绪的方法。提高护士的心理调节能力和应对压力的耐受能力。当护士发生工作偏差或与病人出现矛盾时,护理管理者要积极引导护士“以病人为中心”;另一方面,要体谅护士,解决冲突关心他们的感受,认真做好他们的思想工作,进而提高护理质量。与此同时,要注意定期监测护士的紧张情绪;及时调整护士的心态,防止压力过高产生危险,出现心理危机,导致护理质量下降。2.5.2对于护士长来说,应合理排班,充分考虑轮班对护士生理、心理和生活等各方面带来的负面影响,实行弹性工作制,使有限的人力资源得到最大的利用。在不影响工作情况下,合理调配人员,保证护士足够的休息和睡眠[17]。尽量减少护士身体上的疲惫感。在工作中也尽力以“人本原理”为基础,做好“以人为本”的管理,更多的体现“人文关怀”,了解护士的各种合理需要,同时采取各种方法满足护士的需要。这样以来,护士既是“关怀者”同时也是“被关怀者”[18],有助于减轻其心理压力。2.6 社会

护士的心理健康需要全社会的关注,社会舆论可使公众对护理工作和护士的价值有真实的了解,提高护士的社会地位[19],形成全社会尊重护士、重视护士、关爱护士的良好风尚,这就要加强宣传力度,充分利用报刊、广播、电视等媒体,对护理工作进行正面宣传,提高整个社会对护理工作的理解与认同,有利于激发护士的自豪感、责任感,消除自卑感[20]。卫生行政部门应出台政策,为护士提供良好的进修深造,培训学习,继续教育,职称晋升机会;医院要采取措施鼓励护理人员,提高自身素质,同时尽可能的做好护士的后勤保障工作,体现“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在全医院形成“尊重护士,关爱护士”的氛围,并通过办心理讲座,文体活动等形式的多样活动,引导护士纾解压力,保持良好的生理和心理的良好状态。

综上所述,我们只有从实际出发,注意加强对护士的心理教育,提高其心理素质,并根据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才能真正的减轻护士的心理负担,使护士在生理、心理、社会上处于良好状态,才能够更好的为病人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工作。

参考文献

护士工作压力分析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调查对象为四川省南充市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儿科和新生儿科护士54人,新生儿18,本科6人,专科12人,主管护师2人,护师2,护士14人。普通儿科护士26人,本科3科,专科18人,中专5人,主管护师1人,护师1人,护士24人。性别均为女性。

1.2 方法

本次调查采用不记名问卷调查法收集资料。问卷采用英国护理学家Riding和Wheeler护士工作压力源量表[1],结合儿科护理工作现状进行设计,根据压力来源分为三个部分:(1)来自病人的压力,包括a.病情变化快;b.患儿不合作,加重工作负担;(2)来自病人家长及亲属的压力,包括a.家长要求高,期望值高,过度维权;b.家长认为医疗费用高;c.家长文化素质和;d.家长医学知识水平;(3)来自儿科专业压力,包括a.医疗护理意外带来的压力;b.高要求专科技能带来的工作压力;c.学历层次要求高;d.工作环境差;e.执业时间长短;f.风险大,待遇低;g.工作负荷重;h.工作和家庭冲突和;i.人际冲突带来的压力。采用4级评分法,没有压力评0分,压力一般评1分,压力较高评2分,压力非常高评3分。调查者将54份调查表随机发放54名新生儿科和普通儿科护士,问卷由被调查护士当场填写。发出问卷54份,收回54份,有效率100%。

2 结果

2.1 工作压力总体评价

普通儿科护士平均压力值为2.046,新生儿科护士压力平均值为2.521,提示新生儿科护士平均压力水平高于普通儿科护士。

2.2 压力来源分析

压力来源分析显示:新生儿科护士压力主要来源于病人,压力评分为2.618分,其次是儿科专业要求,压力评分为2.333分;由于新生儿科不需要家长陪护,所以新生儿科护士源于家长及亲属的压力相对较低,压力评分为1.875分,。普通儿科护士的压力来源主要是儿科专业压力,压力评分为2.000分,其次是来源于病人,压力评分为1.975分。

2.2.1 来源于病人的压力

分析显示:护理人员均认为儿科病人病情变化快是主要压力来源,尤以新生儿科护士为甚,压力评分为2.882分。对于患儿不合作,加重工作负担这一项对新生儿科护士压力较大,压力评分为2.353分,对普通儿科护士压力较小,评分为1.875分。

2.2.2 来源于病人家属及亲属的压力

分析显示:家长要求过高,期望值高,过度维权带来的压力对于所有护士均产生较高压力,接近非常高水平。对于新生儿科护士的压力评分为2.647分,对于普通儿科护士的压力评分为2.435分;其次,家长认为医疗费用高,家长文化素质,家长医学知识水平均对所有护士造成不同程度的压力。

2.2.4 来源于儿科专业的压力

分析显示:对普通儿科护士来说儿科专业具有风险大,待遇低,工作负荷重的特点,是主要的压力来源,压力评分为2.750分;执业时间长短则对护士构成的压力较低。对新生儿科护士来说儿科专业的高要求专科技能带来的工作压力和医疗护理意外带来的压力,是专业压力的主要方面,分别评分为2.882分和2.765分;由于新生儿科病房环境要求高,所以工作环境压力对新生儿科护士产生的压力较低,评分为1.706分。

3 讨论

压力是一种动态情境,在这种情境中,个体要面对与自己所期望的目标相关的机会、限制及要求,并且这种动态情境所产生的结果被认为是重要而又不确定的。心理学研究表明,适度的压力能使员工处于合理的应激状态,对员工的行为表现有积极作用。而过度的职业压力如果得不到合理释放和缓解,就会引起他们心理和生理上的不适和疾病[4]。

我们的调查结果也证实儿科护理人员的压力接近压力较高水平,和其他相关研究结果类似[5]。同时我们的研究结果发现新生儿科护士的压力平均值高于普通儿科护士,从压力最高的三个因素分析,可能原因如下[6]:(1)新生儿出生后环境变化大,生命比较脆弱,病情变化快,因此对护士压力很大;(2)新生儿科护理对专业技术要求很高,比如新生儿输液、采血等难度远高于普通病人;(3)新生儿病房是无家长陪护,因此医疗护理工作繁重而且容易出现意外,因此给新生儿护士压力较大。

对于压力来源,普通儿科护士压力主要来源于儿科专业压力。儿科病人的护理方面具有极强的专业性--儿科病人不配合、血管细小导致输液操作难度远远大于其他科室。为了尽可能减少患儿的痛苦,家长对护理人员的要求近乎苛刻,挑选护理人员的事情经常发生,要求护士各种操作必须一步到位、一针见血。因此,护士的压力主要来源于专业要求。而新生儿科护士压力主要来源于病人,这和无家长陪护的护理方式密切相关,由于没有家长的干扰,新生儿科护士将更多的精力放在病人身上,所以压力主要来源于病人与新生儿科护士工作性质密切相关[3]。

对普通儿科护士而言,压力最大的三个因素是:风险大,待遇低和工作负荷重,这一点和绝大多数类似研究结论一致。但是我们调查发现新生儿科护士的三个主要压力因素是病情变化快、高要求专科技能带来的工作压力和医疗护理意外带来的压力,这和普通儿科护士压力因素差别较大,应该与新生儿科无家长陪护的护理模式、较好的工作环境以及新生儿护士专业技术要求高有关[7]。

综上所述,本研究通过问卷调查发现:(1)新生儿科护士平均压力水平高于普通儿科护士;(2)压力来源分析显示新生儿科护士压力主要来源于病人,普通儿科护士的压力来源主要是儿科专业压力;(3)对于新生儿科护士压力最大的三个因素是病情变化快、高要求专科技能带来的工作压力和医疗护理意外带来的压力;而普通儿科护士压力最大的三个因素是风险大,待遇低,工作负荷重和家长要求高,期望值高,过度维权。我们的研究结果提示医院在今后的管理中应重视儿科护理人员的工作压力,采取适当的控制措施来预防和降低儿科护理人员的职业压力,这对于提高医护人员的生存质量和工作效率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娄小平,朱伟.不同特征护士工作压力源评价[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0,13(8):5~7.

[2]刘旭丽.论儿科护士职业压力分析及对策[J].当代医学,2009,15(l8):131~132.

[3]李金蕊,陈琳华,张风梅.新生儿科护士工作压力的调查与分析对策[J].吉林医学,2008,29(6):487~488.

[4]孙葵,尹文强,王振东,李艳丽.国内外医生工作倦怠研究综述[J].中国卫生质量管理,2009,16(33):123~136.

[5]牟亚,晏玲,薛媛,何念海.儿科病房护士心理健康水平与工作压力源的相关性研究[J].重庆医学,2006,35(2l):1935~1936.

[6]卫自萍,刘晓清.新生儿科护士工作压力来源与对策[J].山西职工艺学院学报,2008,18(4):88~89.

护士工作压力分析 篇6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某三级甲等精神病医院精神科临床工作6个月以上的护士156人。入选标准:近1年内无重大生活事件;无重大精神疾病史或重大躯体疾病史。

1.2 方法

1.2.1 研究工具

采用问卷调查法,问卷内容包括3个方面。一般情况调查表:包括年龄、性别、婚姻状况、文化程度、护龄、职称、是否在编制内等。护士工作压力源量表[3]:该量表包括护理专业及工作、工作量及时间分配、工作环境及资源、病人护理、管理及人际关系5个方面,共35个条目组成。采用1级~4级评分,分别为无压力、轻度压力、中度压力、重度压力,得分越高,表明压力越大。症状自评量表(SCL-90)[4]:包括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9个因子,共90个条目。采用1级~5级评分,分别为无、轻度、重度、偏重、严重。得分越高,表明症状越严重;得分越低说明心理健康状况越好。

1.2.2 调查方法

采用统一指导语。发放问卷158份,回收有效问卷156份,有效回收率为98.73%。

1.2.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1.0统计软件包进行数据处理,量表评分情况进行统计描述,SCL-90得分与常模比较采用单样本t检验,评分结果与国内常模[5]进行比较,工作压力源与SCL-90各因子评分采用直线相关分析。

2 结果

2.1 精神科护士一般情况

被调查的156名护士中女147名,男9名;年龄19岁~49岁,平均29.61岁;护龄0.5年~31.0年,平均10.2年;中专51人,大专86人,本科19人;护士91人,护师37人,主管护师16人,副高级及以上12人;正式编制62人,非正式编制94人。

2.2 精神科护士工作压力源与SCL-90各因子得分相关分析(见表1)

2.3 精神科护士压力源得分情况(见表2)

2.4 精神科护士SCL-90评分与常模比较(见表3)

3 讨论

3.1 精神科护士的工作压力与心理健康状况密切相关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精神科护士的工作压力各条目与SCL-90各因子之间存在直线相关性(P<0.05或P<0.01),相关系数r在0.22~0.58水平,说明工作压力对精神科护士心理健康问题带来影响。分析原因可能与护士工作压力大、自身缺乏相应的心理卫生知识、对心理状态的调整没有给予重视有关。

3.2 精神科临床护士存在较大的工作压力

调查结果显示,精神科护士工作压力源中,工作环境及资源方面的问题主要体现在工作环境差、病区拥挤;病人护理方面的问题主要体现在护理的病人突然死亡,担心工作中出现差错、事故,护士工作未被病人及家属认可;工作量及时间分配方面的问题主要体现在工作量太大,上班的护士少;护理专业及工作方面的问题主要体现在护理工作的社会地位太低,工资及其他的福利待遇低,经常倒班,晋升的机会少;管理及人际关系方面的问题主要体现在缺乏其他卫生工作人员的理解和尊重,护理管理者的理解与支持不够。分析原因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随着国家农村医保和居民医保的启动,住院就医人数逐渐增加,病房床位拥挤,精神科病房大多还属于封闭式的管理模式,护士长期在一个拥挤的特殊的人群中超负荷工作,极易导致心理失衡;侵权责任法颁布实施之后,有过错就得赔偿,管理者又将赔偿与个人劳务费挂钩,精神病人受精神症状控制难免会出现意外,而家属往往不能理解,认为病人住在医院就应该绝对安全,护士害怕工作中会出现差错事故,在这种高度紧张状态下,加重了护士的心理压力;近些年编制外聘用护士较多,未完全体现同工同酬,无安全感,加之工资及福利待遇低,晋升机会少,倒夜班勤,而夜间工作人员少正是病人容易出现意外的高峰期,因此需勤巡视,加强观察以减少和防范意外事故发生[6]。目前社会还不能真正承认精神科护士的辛劳,护士不能从工作中体验到自我价值,无成就感,主观上形成不良的身心疲劳状态。

3.3 精神科护士心理健康水平低于常模

压力源是指能够引起个体产生应激反应的刺激,高强度的压力会使人产生疲惫感,生活和工作质量下降,甚至出现心身耗竭综合征[7],在高压力、高度紧张环境中工作的人群容易出现心理问题。本次调查结果表明,精神科护士SCL-90各因子评分明显高于常模,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说明精神科护士健康状况已经受到影响,尤以躯体化、强迫、焦虑影响最明显。

综上所述,临床护士的工作压力是多种多样的,建议管理层重视护理工作,改善病区的工作环境,合理配置人员,减轻护士的工作量和值夜班次数,改善编制外护士的工资和福利待遇,多一些激励机制,为护士提供晋升职称和进修学习的机会,定期做心理测评和压力管理培训;同时临床护士自身要采取积极的方式正确面对压力和释放压力,如做放松训练、健身运动、娱乐活动等,以促进心理健康。

摘要:[目的]了解精神科临床护士工作压力与心理健康的相关性。[方法]采用一般情况调查表、护士工作压力源量表和症状自评量表,对精神科156名护士进行问卷调查。[结果]精神科护士工作压力较大,依次体现在工作环境及资源方面、病人护理方面、工作量及时间分配方面、护理专业及工作方面、管理及人际关系方面。症状自评量表各因子得分均高于国内常模(P<0.01)。工作压力与症状自评量表各因子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P<0.05或P<0.01)。[结论]精神科护士处于高强度的工作压力中,严重影响了护士的身心健康。建议管理者采取有效的措施缓减护士的工作压力,护士应正确对待工作压力,掌握适合自己的减压方式。

关键词:压力,护士,心理健康,精神科

参考文献

[1]Berggren T,Hane E,Ekberg K.Stress at work:An intensive modelfor work environment analysis[M]//Carl Z.Occupational medicinePrinciples and practical applicationshicago:Year Book Medicial Pu-plishers,1988:1075-1086.

[2]侯丽华.影响精神科护士心身健康因素与人性化管理[J].临床心身疾病杂志,2009,15(3):277-278.

[3]李小妹,刘彦君.护士工作压力源与工作疲溃感的调查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2000,35(11):645-649.

[4]汪向东,王希林,马弘,等.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9,13(增刊):31-35.

[5]张明圆.精神科评定量表手册[M].第2版.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20.

[6]刘玉霞.精神科护士流失的心理因素调查[J].临床心身疾病杂志,2005,11(2):160.

护士工作压力及对策探讨 篇7

1护士工作压力的构成

1.1 紧张的工作性质

护士经常面临突发多变情况, 常处于应激状态:如患者病情变化多端, 不确定因素多, 护士既要抢救和护理各种患者, 精神紧张和高度集中, 又要处理生离死别的关系, 工作难度大;家属或患者对护士的工作要求越来越高, 使护理人员还要面对与各种性格的患者及家属, 处于超负荷工作状态, 导致身心疲劳, 生物钟紊乱, 严重影响了健康[1]。

1.2 情感方面易受到挫折

社会上始终存在着重医轻护, 且常遭到患者的误会, 护士的付出往往得不到重视和认可, 奖金和福利与医师的差距较大, 晋升及继续深造的机会较少, 护士的贡献未被社会完全承认[2], 这些都降低了护士的工作积极性。

1.3 工作压力

院内、科内开展质量控制和监督、住院患者满意度调查、护士长夜查房、护理质量考核, 各种技术比武、知识竞赛、岗位先进的评比等, 无形中增加了护士的压力, 导致心理失衡, 使护士身心常处于亚健康状态。

1.4 自身损伤方面的压力

护士为医院的易感人群, 源自于常密切接触患者, 包括已确诊和潜伏期的传染病员。各种护理操作过程中, 常有自身损伤现象发生, 如割破手指、抽血、穿刺伤、血源的感染因素等, 另外对带有各种病毒的辅料、污物的处理过程中, 都不可避免损伤。

1.5 来自社会方面的压力产生的自卑感

受片面看法的影响, 被认为社会地位低、伺候人、收入低。加上有些带有偏见的领导不重视护理工作, 认为护士从事的是低廉的劳动, 造成护士普遍的压抑、自卑心理, 觉得不被理解。

2对策

2.1 以崇高的职业道德正确面对

干一行, 爱一行。患者是弱势群体, 以人为本, 热爱自己的护理职业, 提高自己的思想境界, 充满信心, 以积极的态度看待护理事业的发展。护理是一门独立的学科, 但涉及多门的学科, 科研、高科技也在不断渗透, 护士应看到蓬勃发展的护理事业的发展前景。

2.2 改善工作环境, 营造良好工作氛围

管理者应尽量为护士提供安全、宽松的工作环境。物资供应商应在保证仪器设备在完好状态下, 提供充足的后勤保障, 避免增加护士额外工作量。管理作风上, 管理者应变“刚性管理”为“柔性管理”, 以人为本, 用人所长, 及时正确处理工作中各种人际冲突, 努力营造一种团结合作的工作氛围, 减轻因工作不确定性带来的压力。使护士感到身心愉快, 保持积极健康的工作状态。

2.3 合理配备人力资源, 减轻护士工作压力

增加护士编制, 合理调配人员, 设法改善护士的待遇和地位, 对脏、苦、累、差及护理任务繁重的科室给予一定的政策倾斜, 如增加护理岗位补贴等, 体现护士劳动的价值, 以充分调动护士的工作积极性。

2.4 加强心理素质训练, 增强认识调节功能

对新护士进行岗前培训时应增加心理教育内容, 培养积极情感。对于工作压力大, 经常遭遇紧急情景的科室, 如急诊科、重症监护室, 在平常业务学习中要加强心理方面的学习和讨论, 鼓励护士表达自己内心感受, 交流应对压力的经验。一方面可缓解内心紧张不安情绪, 消除心理压力, 另一方面也可通过讨论共同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此外, 应教会护士一些缓解紧张情绪及解除疲劳的方法, 如听音乐、阅读、增加睡眠、调整饮食等。

2.5 充分运用心理防御机制

调动护士的主观能动性, 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和价值观, 正确认识竞争对护理事业的推动作用;改变认知评价和价值观念, 消除不平衡感觉;工作中善于调整心态, 多给自己传递积极的信息, 合理安排工作和生活, 有计划的交替体力和脑力劳动, 缓解压力;运用人际交流技巧, 增加护患和医护间的交流和沟通, 减少矛盾和冲突[3]。

3结论

护士因其职业性质、特殊的环境氛围、超负荷的工作和社会公众理解支持不足等因素而承受着高于一般职业的工作压力, 如调整不当就会出现一系列身心问题, 工作效率降低。当护士情绪不稳定及处于生物周期低潮时差错发生率为60%~70%, 严重者还会导致医疗事故[4], 同时护患关系也受到影响。因工作压力越高, 护士离职意愿越强, 这对护理事业的发展及护理质量的影响甚大。于是对护士工作压力的研究及探索应对措施就显得十分重要。

关键词:护士,工作压力,对策

参考文献

[1]赵晓莉, 魏瑞丽, 张霞.护士的压力及应对措施[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06, 9 (6) :170.

[2]陆毅, 江雪芬, 郭娇.护理工作压力源对护士心理健康的影响与对策[J].华北国防医药, 2003, 15 (2) :115-116.

[3]李伟, 李倩, 丁玉香.人性化护理工作的误区和举措施[J].临床误诊误治, 2010, 23 (12) :1214.

护士工作压力分析 篇8

【关键词】护士;职业倦怠;职业压力;减压对策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9-0530-01

随着医疗体制的不断变革,《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的逐步落实与完善, 举证责任倒置的实施, 以及患者自我保护意识的日益增强, 护士容易在工作中出现自卑、冷漠、厌恶工作、失去同情心等情绪表现,并导致工作效率下降、缺勤和辞职的倾向增加,现对我专科护士压力源进行分析,探讨最有效的减压对策。

1 工作倦怠的含义和影响因素

1.1工作倦怠的含义

工作倦怠被认为是一种由现代社会高速发展导致的心理现象和职业疾病,具体表现为精力不足、身心疲乏、神情冷漠等,Maslach(2001)提出的倦怠多维概念,即情感枯竭(emotional exhaustion)、去人性化倾向(depersonalization)和个人成就感消失(diminished personal accomplishment)[1]。

1.2 护理人员产生工作倦怠的原因

1.2.1 感情枯竭的相关因素

在已经取得的研究成果中,王翠丽,邹凌燕等(2006)认为,工作量在影响情感枯竭的因素中占据比较重要的位置,能否按时休假也和工作量密切相关[2]。

1.2.2 去人格化的相关因素

相關研究的结果表示工作满意度、科室的床位数以及胜任工作程度和去人格化的程度密切相关[3]。胜任程度越低的护士去人格化程度也越高[4]。

1.2.3 个人成就感的相关因素

从现有的研究结果发现,喜欢工作的程度、解决问题应付方式、医护关系与个人对自身工作能力的评价密切相关[5]。医生的学术地位较高,护士往往比较期待医生的认可,如果医护关系比较默契,也会更自信,对自己作出较高的评价[6]。

2 职业压力的含义及影响因素

2.1 职业压力的含义

职业压力(pccupationalstress)是个体特征与职业(环境)因素互相作用导致(工作需求超过个体应对能力而发生的紧张反应。

2.2 压力原因

2.2.1 工作强度

护理工作一方面有大量平凡、琐碎、繁重的基础护理,另一方面要进行病情观察、心理护理、文书记载等,以及“三班倒”的轮换工作,干扰了护士身体生物钟节律,造成心理压力、体力透支,出现心身耗竭综合征[7]。

2.2.2 经济报酬与付出不成正比

护士的主要压力是工作量太大、护士地位太低和较低的薪金[8]。与医生相比,护士一样付出了劳动与智慧、技术和责任,得到的报酬却相差很远,造成护士心理不平衡。

3 血液肿瘤科护士特殊压力源

3.1 专科患者的特殊性

血液肿瘤患者病程长,病情较重,反复穿刺,各种化疗药物的不良反应使患者身心受到煎熬,痛苦不堪,血液病患者有着更多的疾病体验和住院经历,面对以上问题,护士既要鼓励患者及家属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同时也要面对“生离死别”的情感冲击。

3.2 专业技术压力

随着血液内科各种诊疗新业务新技术的不断开展和进步,如骨髓造血干细胞及外周造血干细胞治疗各类血液肿瘤、PICC置管术等方面,使血液专科护士不断面临高技术难度、高风险的挑战。

3.3 工作环境的影响

血液病患者定期安排至无菌层流病房化疗,护士要完成日常饮食、生活护理,经常接触化疗药物及病人的排泄物,很多防护措施欠完善,使护士在上班时间心理高度紧张,对专科职业有畏惧感。

4 减压对策的探讨

4.1 自我减压

4.1.1 保持良好的健康状态

护士要学会自我调节,选择积极的应对策略,如采用微笑、运动、娱乐、幽默、定期旅游等方法调节,从而缓解工作压力 。

4.1.2 学习心理学知识 提高自身心理防御能力

护理人员应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多沟通、勤交流,尽可能提供最佳服务,满足患者需求,客观的看待生老病死,提高自身心理防御能力。

4.2 我院及科室采用的各种减压措施与效果

4.2.1 保证充足人员安排,弹性排班

护士长从改变排班模式入手,将人力集中在劳动强度大,或者危重抢救的时段,节假日实行备班制度,体现了人性化的服务理念,主动为护士减压。

4.2.2提高专业技术水平

不断学习和开展新业务、新技术培训计划,定期组织学习、讲课,增加外出进修的机会,提高专业技术水平的同时也使自身的价值得到了体现。

4.2.3 改善工作条件及环境

配备最新防止针刺伤的留置针和血糖采血针,配置化疗药物时穿隔离衣,眼罩及无菌手套,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

5 结语

我科通过各种减压方法以及配合自我减压使护理人员能正确面对压力,加强专业技能及理论知识的学习,为血液肿瘤病人减轻痛苦,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因此,我科医护及医患关系和谐,学习氛围强,护理人员身心健康,工作效率有所提高。

参考文献:

[1] Maslach, C. ,Schaufel.W.B.and Letiter.M.P.Job burnout[J].Annu Rev Psychol, 2001, 52:397-422.

[2] 王翠丽,邹凌燕等.护理工作倦怠研究[J].护理学杂志,2006,14(7):73-75.

[3] 李永鑫.工作倦怠问卷(MBI)简介[J].环境与职业医学,2004,21(6):2-3.

[4] 席波,李军,王翠丽.护士职业倦怠与人格、自尊及社会支持的相关性研究[J].护理学杂志,2006,21(10):3-5.

[5] 蒋小剑,蒋冬梅.国内外护士职业倦怠感研究现状[J].当代护士(综合版),2006,12 (6):20-22.

[6] 王君俏,黄燕华.护士工作倦怠及影响因素的研究[J] 护理学杂志(外科版)2006,22(11):15-17.

[7] 黄爱松,范景敏.护理工作应激原因及对策〔J〕.实用护理杂志,2001,17(5):54255.

精神科护士压力与调适策略 篇9

南宁市社会福利医院

凌青机

关键词:精神科护士、压力、调适策略

摘要:当个体的压力反应超越个体的承受能力时,就会引起许多心理卫生问题,严重或者长期的压力还与一些功能性躯体性疾病或心身疾病有关。精神科护士是特殊的护理群体,服务对象为失去理智的精神病患者,而且工作量大,环境封闭,故精神护士要受特殊的压力,直接影响护士的心理健康。如何帮助他们缓解压力,直接影响护士的心理健康。如何帮助他们缓解压力,适应环境,维持这一群体的心理健康,已成为精神科管理者的课题。本文探讨与精神科护士压力的相关因素,采取相应的调适策略,促进护理质量进一步提高,保持精神科护士的心理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1、精神科护士压力相关因素分析

1.1、精神科护理工作特点决定了护士的工作压力。

精神科护理工作面对的是缺乏自知力,没有理智的群体,攻击伤人难以意料,护理人员心理始终处于紧张状态。服务的对象是心理障碍、没有自知力、缺乏理智、大脑机能失调、言行紊乱、不配合治疗、拒绝治疗、干扰护理工作的精神病患者,护士在护理这些患者时心身的付出要比护理躯体疾病的患者大得多,护理人员心理处于紧张状态。

1.2、工作环境的封闭性

精神科病人由于精神症状的特殊性,使病房管理实行封闭管理,护士长期与思维贫乏、情感淡漠、生活懒散的病人在一起,很难进行有效沟通,护士会有一种被囚禁感,有些精神病人生活懒散、个人卫生差,甚至随地大小便,使病房的环境受到一定的影响,精神科护士长期在这样的环境下工作,内心有一种压抑的感觉,这样就会影响心理健康。

1.3、精神科护理工作繁重

由于精神病人是由于精神异常而不能适应正常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甚至丧失了自我保护能力,表现为自伤或伤人的行为,危害自身及他人安全;也可表现为退缩、孤僻、生活不自理,病人从入院到出院,几乎绝大部分的治疗、观察、照料工作都要护士承担。护士不仅要为病人做好生活护理,而且要做好心理护理,保证病人的生命安全,此外护士除执行医嘱,配合医生进行治疗外,还要做好病人的组织和管理工作,建立起良好的病区秩序,以保证医疗工作顺利进行。护士长期处于高强度工作压力下易出现情绪不稳、易激惹、护理质量下降,成为影响护士身心健康的压力。1.4、夜间岗位风险大

精神科男病房夜班护理岗位设置一般是双班,一名男护士和一名女护士上班,两名护士要看护80多个病人,当患者病情反复、突发冲动伤人、毁物时,在班护士处于极度压力,不能有效控制患者,护士和患者的人身安全,存在较大的风险性。护士的注意力,高度的紧张状态,压力和不安全感成为护士身心健康的因素。1.5、家属对治疗、护理期望值高 精神病患者由于其疾病的特殊性,在治疗效果和患者家属期望值存在一定的距离,患者家属对精神疾病的认识缺乏,需求超过了目前的现实条件,造成医患的信任感降低,护理人员辛苦的工作得不到有的认同,造成护士的自我价值得不到充分的肯定和尊重,就会产生工作满足感缺乏,影响护士心理健康。1.6、心理卫生知识缺乏

由于多数护士未受过心理健康的专门教育和训练,缺乏医学心理学常识,不了解各类疾病的心理,也不会及时调适自己的心理,一旦在工作生活中受到挫折,则不会运用心理学知识,科学地进行自我的心理调节。1.7、家庭的压力

精神科护士在工作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在家庭也扮演着多重角色,家庭矛盾是避免不了的,繁忙的工作使护士筋疲力尽,与他人交流时间减少,亲近渐淡,人际关系不理想,使护士感到无所适从,苦闷难言,引发忧愁,烦恼等负性情绪。

2、调适策略

2.1、增强精神科护士自身应对压力的能力。

护理管理者应适时评估压力源对护士身心健康影响程度,加强护士心理学知识的培训,有针对性进行减压的训练,提高护士应对压力的能力,给予护士充分理解。平时就要注意对自己心里素质的培养,对内能控制自己的思想感情和行为,对外能根据环境的改变进行心理上的自我调节。保持健康的情绪。面对压力选择积极的应对措施遇到挫折能够与护士长、同事交流、以缓解压力。同事间应相互鼓励和帮助,共同建立一个友好、和谐的工作氛围。让精神科护士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坚强的意志,还要有耐心克制、稳定的情绪、严肃的态度,乐观、开朗、无私的性格特征,提高工作质量。2.2、培养护士具有预见性思维能力。

预见性思维是一种超越时间和空间,预见病人可能出现哪些病情或变化。预见性思维是护士根据临床资料预测潜在问题,判断病情和对各种危险信号的鉴别能力的综合过程。在观察病情时,护士能否正确预测,估计病情演变,直接关系到病人生命安全。预见性思维要求护士在不良后果未发生之前,就要考虑到它可能发生或可能发展的趋势,采取预防措施于病情发生之前。从病人异常的言语、表情、行为、动作中加以分析,综合探索症状之间的有机联系和互相影响,推测可能出现的问题。及时采取预防措施,避免发生意外,减轻护士心理压力。

2.3、加强继续教育。

护士要不断拓展自身的知识、领域、除学好专业知识以外,要广泛学习护理专业的边缘学科,如社会学、美学、心理学、伦理学等,以提高自我评价事物的能力,诸多知识的储备,能使护士在挫折面前头脑清醒,应变自如,摆脱心理困扰,减少心理的发生,以充沛的精力工作。

2.4、体现精神科护士的自我价值

精神科护士缺乏自我成就感,他们面对的病人特殊,至于低,家属的不理解及社会要求高,造成护士自我价值较低。因此,护理管理者应挖掘每名护士的优势和潜力,积极引导护士的学习兴趣不断更新知识,尽量满足护士的学习需求,另外,还可以安排高年资护士参与护理教学及可是的管理等等。充分体现他们的自我价值。2.5、护理管理者应加强对护士的关怀。

要给护士一种宽松、愉悦、团结、奋进的工作氛围,培养缜密、热情、精细、顽强、幽默的工作团队。为护士举办迎新会,节日会餐或组织护士进行郊游活动,尽可能使身心放松,在工作中出现失误时,管理者不应只是批评,还应重视正确的心理引导。护理管理者应经常倾听护士的心理感受和工作中的压力,及时进行安抚、反馈、针对存在的问题及时采取相应措施。定期聘请专家进行心理卫生知识讲座,提高心理护理质量和提高护士心理素质。2.6、健康的生活方式

合理安排生活节奏,正确定位工作、生活、人际关系,学会在繁忙中求得休息,下夜班要保证充足的睡眠和丰富的营养。参加一些文体娱乐活动,加强亲朋好友之间的交流,不断的陶冶情操,开阔胸襟,消除不良情绪,保持心理健康,以更大的热情去搞好工作。

3、总结

精神科护士作为一个特殊的职业,长期处于一种高度紧张的工作状态,造成焦虑情绪长期存在,不仅影响身心健康,而且降低了护士的工作效率,因此,医院应积极改善护士的工作环境;护士学会心理的调适;护理管理者根据护士产生压力的来源,采取相应措施,才能有效缓解护士的压力,从而保持健康的身心,以充沛的精力投入到工作中去。参考文献

护士职业压力来源分析及对策 篇10

1 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以我院268名护士为调查对象, 其中男17名, 女251名;年龄18岁~45岁;115名未婚, 153名已婚;第一学历:88名中专毕业、150名大专毕业、50名本科毕业;通过继续教育取得进一步学历196名;125名护士, 90名护师, 51名主管护师, 2名副主任护师。

1.2 调查内容

对每名被调查护士采取问卷方法, 护士职业压力来源问卷内容包括职业风险性压力、社会压力、患者压力、超负荷的工作压力、值班特殊性压力、职业发展需求压力、不良工作环境压力。

2 结果

268名调查对象均表现出不同的护士职业压力, 通过护士职业压力来源问卷调查, 可以看出职业压力来源主要是职业风险性压力201名 (75.00%) 、患者压力198名 (73.88%) 、超负荷的工作压力169名 (63.05%) 、值班特殊性压力158名 (58.95%) 、职业发展需求压力127名 (47.38%) 、不良工作环境压力117名 (43.65%) 、社会压力89名 (33.20%) 。

3 讨论

3.1 职业压力来源

3.1.1 职业风险性压力

护士每天接触最多的是患者, 由于患者的疾病不同、病情不同, 每天需要面临多变、突变、易变病情, 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 需要对病例进行密切的观察和作出正确的判断, 并积极正确地处理, 不能有半点疏忽大意, 才能解除疾病的危险;由于长期接触患者, 如未能做好职业防护[1], 有可能被传染上疾病, 对护理人员造成极大的职业风险性压力。

3.1.2 患者压力

近年来随着法律知识的普及, 患者法律意识加强, 加之媒体错误的引导, 医患关系、护患关系紧张, 多地出现对医护人员的严重暴力行为, 使得护士产生较大的心理负担, 害怕与患者接触, 害怕被患者找到工作的失误和缺点, 从而产生较大的职业压力。

3.1.3 超负荷工作压力

目前我国存在较大的护理人员缺口, 不能达到相应的病床与护士人数的匹配, 加之患者人群巨大, 护士长期处于较为紧张的脑力劳动和繁重的体力工作;还有频繁的夜班, 导致护士的生物钟严重紊乱, 机体应激能力下降, 心理调节能力不足, 产生较为严重的焦虑、记忆力下降、失眠、精力不足等情况, 形成了超负荷工作压力。

3.2 职业压力对策

3.2.1 医院管理层的重视

医院高层应加强对护士职业压力认识, 重视其危害性及潜在的危险性, 是更好地保证护理工作质量的前提。医院高层应在平素控制护理质量的同时加强对护士人性化关怀, 开展护士交流, 充分了解护士心声, 了解护士除了工作之外的需求, 聘请心理医生向护士进行心理辅导, 降低护士职业压力, 增加护理人员的节假日, 安排定期外出游玩舒缓职业压力。

3.2.2 法律、业务知识培训

定期对护士进行法律知识讲座, 使其充分掌握常见的法律知识, 在工作中能够应用法律知识进行自我保护, 避免法律不允许的行为发生;对护士进行多种、多样的业务知识培训[2], 充分掌握在护理工作中所需的知识及技能, 避免患者发生病情变化时不能及时正确地处理, 降低发生纠纷缺陷的概率;特别需要进行职业防护培训, 让每一名护士掌握特殊性疾病的正确防护方法, 避免发生不必要的职业感染, 从而降低职业风险性压力。

3.2.3 合理配置人力资源

超负荷工作压力是由于人员配置不足造成, 应对护士进行合理人力资源配置, 增加护理人员, 合理安排值班, 避免过劳、过累、过于频繁地倒夜班。合理安排工作与休息, 使护士能够在精力饱满、心情舒畅下进行工作, 从而避免超负荷工作压力。

3.2.4 提高护士抗压能力

护士应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 自我进行积极的心理调节, 心胸豁达, 宽容待人, 主动疏泄压力, 树立正确人生观, 对自己进行客观评价, 增加自身对压力的“免疫力”[3]。

参考文献

[1]郭瑛, 吴晶琼, 方玉华.护士职业压力应对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护理研究, 2007, 21 (13) :38-40.

[2]唐彦, 刘晓云, 张晓娇.护士工作压力源及相关因素的调查分析[J].护理研究, 2008, 22 (10) :202-203.

手术室护士压力疏导与分析 篇11

超负荷的工作状态和长时间紧张的脑力劳动, 是构成手术室护士工作压力的重要因素: (1) 手术室护士无规律的工作影响人体“生物钟”现象, 打乱了正常的生活节奏, 手术室是急、危、重病患者的聚集地, 特别是急诊手术, 工作无规律可行, 夜班时仍交织于繁忙工作中, 有时候一人巡回几台手术, 又时刻巡视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 可导致手术室护士的生理性疲劳。 (2) 手术室护士编制程台护倒置, 引起手术室护士工作负荷超重。现在的手术室普遍存在人力不足状况, 使护士工作范围加大, 不得不承担较多的工作任务, 使手术室护士经常处于疲劳状态。 (3) 手术室护士在工作单位时间内劳动强度大, 紧张度高, 风险系数高, 收治的患者病情重, 病情变化快, 工作责任重, 导致手术室护士产生心理性疲劳。 (4) 对手术室护士要求条件高, 不但要求他们在思想上有奉献精神, 而且有敏捷的注意力和正确的判断力, 有较高的慎独精神及高度的准确性, 还要有娴熟的急救技术。

2 其它压力因素

(1) 报酬与劳动付出不成正比, 虽然手术室护士工作特殊, 但其劳动得不到管理层的重视, 平时比病区的护士奖金少, 这也是手术室护士存在的心理压力原因。

(2) 管理不善。虽说手术室在我国建立时间较长, 但在管理上还存在着一些不如人意的地方, 如:手术室布局不合理, 监护设备及医疗器械陈旧缺乏, 以及不重视手术室护士休息环境等可导致手术室护士的心理状态出现不平衡。

(3) 手术室护士个人价值的内心期望与显示冲突造成压力, 每个护士都期望自己在人们心中能真正的成为白衣天使, 所以勤奋工作, 努力提高业务, 手术室护士所做出的贡献却不被社会所认可。护士在医院中地位较低, 护士的工作不能得到充分肯定和补偿, 自身发展机会少等。国民对护理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独尊医疗, 不承认护士的价值, 造成护士心理不平衡而产生自卑、沮丧、失望、焦虑、抑郁、甚至精神异常, 造成这种职业形象紊乱的心理压力, 直接影响手术室护士的身心健康。

3 疏导对策

3.1 帮助手术室护士减轻和消除压力

(1) 合理排班, 科室管理者要根据手术室的特点, 合理的排出班次, 使护士能够很好的保证休息, 使其身体状态保持在最佳。 (2) 给予手术室护士必要的优待, 不增加手术室工作的负担。而手术室护士应在工作中善于调整自己的心态, 学会有计划的工作, 巧妙交替脑力和体力劳动, 尽可能减少各种压力的侵袭。 (3) 当出现负面情绪又无消除时, 要帮助他们寻找正确的宣泄方式和寻求外在的支持。适当安排一些有意义的活动, 以培养轻松自我, 做些有益于健康的业余爱好。其方法如:听音乐、游泳、谈心、郊游等, 鼓励其提高身体素质, 坚持体育锻炼等活动。

3.2 提高手术室护士的适应能力

手术室护士是一种特殊职业, 工作中必然有较大的压力, 只有很好的提高护士的适应能力, 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1) 定期进行手术室素质教育, 进人手术室前进行岗前培训及心理教育。 (2) 加强手术室护士的专业培训, 进入手术室前需安排到心电图室、急诊科、ICU等科室学习, 为更好的护理技术打下基础, 使其有足够的信心和能力来处理手术室内发生的一切事情, 做到游刃有余, 对其身心大有益处, 同时也提高了手术室的护理质量。 (3) 改变盲目持久的注意力高度集中和心理紧张状态, 提高应付压力过大的能力, 同时也培养了手术室护士的积极情感, 加强意志锻炼, 可定期与心理专家进行沟通, 及时解决心理压力源, 以提高心理耐受能力, 从容面对各种压力。最终将成为一名合格的优秀的护理者。

摘要:手术室护士超负荷的工作状态和长时间体力劳动等紧张的脑力劳动, 使其导致得不到很好的休息, 从而在心理状态出现了不平衡, 如何合理排班, 科室管理要使护士得到很好的休息, 减轻和消除其压力, 是提高应付压力的能力, 提高手术室护士的护理质量的保证。现将具体情况分析如下。

关键词:分析,工作压力,手术室护士,疏导

参考文献

[1]陈维英.基础护理[M].第3版.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7:16.

[2]周英.护士心理健康状况对护理管理者的启示[J].现代临床护理.

肿瘤专业护士职业压力及调适策略 篇12

随着医疗执业竞争日趋激烈和医疗体制改革不断深化以及人们保健意识的提高,患者对医院的期望值越来越高,无形中增加了医务人员的工作压力。职业上的压力是工作环境的要求与人的反应能力之间不平衡知觉所致[1]。尤其肿瘤科护士每天面对的是经过放射治疗、化学治疗、变硬、变脆的血管,对生命高度渴望、对现代医疗技术水平期望过高的痛苦与不安的面孔和倍加需要心灵交流与情感关怀的特殊群体。因而肿瘤科护士每天的工作将承受较大的工作压力。就肿瘤科护士所面临的压力进行分析并提出调适策略。

肿瘤专业护士特有的压力源可分为护士因素、患者因素、环境因素三方面

护士因素:①性格因素:性格特征影响个体对压力的反应及处理方式、影响自己及他人对自我的评价[2]。如性格柔弱者过分担心化疗药对人体的损害,担心化疗渗漏、放疗对患者皮肤损伤而产生的负面情绪,认为自己不能有效处理肿瘤专科的问题对自尊及自信造成影响而降低个人抗风险能力。②个人需求:每个人都想获得认可与赞赏,以及追求自主性与控制感的需求。但肿瘤患者因疾病的特殊性、治疗的长期性,性格孤僻怪异,遵医行为差,对护理服务比较挑剔、要求比较高,负性意见直接、快速反馈给护士长或随访中心。不能满足护士实现职业自豪感的需求,容易产生失望、遗憾及自我责备的情绪;缺乏正性反馈本身就是一种压力源,肿瘤专业护士希望自己对患者的细心照料能够得到患者及其家属的认可,满足个人需求。

患者因素:①患者情绪压力的影响:当患者情绪宣泄无法沟通时,会产生负罪感与难以负荷的沉重感。因而肿瘤专业护士可能出现冷漠或远离患者的行为,以调适自我内心深处的不满和焦虑。②患者病情变化的影响:肿瘤患者病情的改善常是缓慢渐进,甚至不好转反而恶化。这种事实会使肿瘤专业护士在努力后,感到失败、没有成就感,为处理此负面情绪,容易出现责怪他人的行为,从而减轻内心不安。③肿瘤的周期特性:有些肿瘤患者可获治愈,有些则处于缓解或缓慢期,患者可与疾病共存,但是有些疾病却让患者迅速死亡,令人措手不及。这些不同的肿瘤疾病特殊性,让肿瘤专业的护士在护理患者时常有强烈的不确定感,常会以此经验来预期患者的疾病轨道,一旦与预期差距过大,则会产生愤怒、遗憾与无助感。④护理照顾期延长:肿瘤专业的护士与患者家属间的助人关系,除在院期间外,常常出现无限期延长的情形,甚至到患者死亡。对护士而言,当此种照顾期延长越来越多时,护理人员将因无法负荷过度的感情债务而深感压力。可能采取故意冷漠、忽视、逃避、保持距离或以工作为导向的行为。此结果有造成对患者背叛的罪恶感并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⑤治疗结果的不确定:成功的治疗,让人敢到有希望、感到兴奋;失败的治疗容易使人泄气、有负罪感。当见到患者发生因治疗带来的不良反应或并发症时,可能产生各种矛盾而复杂的心情,导致工作压力过大、工作满意度降低,若加上医疗团队对于患者的治疗目标缺乏共识,更会造成更多压力。⑥对死亡的反应:每个人都害怕面对死亡,肿瘤专业护士时常暴露于死亡情境,体验对死亡的害怕,体验家属的伤痛心情。此种对于死亡的感触和压力,会积蓄于内心深处。随着肿瘤患者的离开,护理人员容易产生负向感受如失落感。

环境因素:①工作环境:如噪声、光线不足、设备功能不全等都是物理压力源,会产生持续性低层度自主神经系统反应,形成压力的蓄积。②团体内及团体间的冲突:影响因素较多,如竞争、资源不足、彼此目标分歧以及工作的相依程度等。冲突存在于护理人员之间时,即为集体内的冲突,容易因此模糊了专业的定位、影响单位集体的稳定性、产生疏离感以及无法坦诚分享。集体间的冲突则以医生—护理人员间的冲突最多见。③组织气氛不好:组织的大小、结构、政策目标和组织气氛均可能是压力来源,如权力管理因素过多、分工不清楚、缺乏弹性、缺乏和谐、组织目标与个人目标冲突等。④缺乏以激励为导向的管理策略:鼓励、赞许、再肯定、表达感谢或实质回馈,均是相当强的激励因子,护理管理者应多善于应用。

肿瘤专业护士的压力调适策略

个人压力的调适策略:①确认自己的压力反应:积极应对压力反应,分析自己对压力的认知与评价、惯用的适应模式等。学会丢掉包袱、善待自己;给自己留一点儿思考的时间,不要忘了休息,休息好了是为了更好地工作。②设定切实可行的目标:明确自己的价值观,分析可改变因素、不可改变的因素、实际的工作限制情势,实现自我价值时,更重视精神生活,崇尚身心健康,学会化解过重的工作压力,变工作压力为工作动力,如此便可提高成功的概率,减少挫折感。③改变自我,强调正向感觉:当有负向念头或不合理的思考时,便立即终止思考,转而为正向思考,思考一些令人愉快的,让自己满意的、有成就感的事情,将这些想法在予强化。此外,接受有主见性的训练有助于建立自我肯定的正向思维模式,故主见度越高,对压力与感受的程度也越轻。④将工作与生活加以区隔:不在家中谈工作,反之亦然不在工作中谈论家事,每天可在离开岗位前做好明日的工作计划,回家充分享受生活,培养习惯性活动,才能发挥良好的解压效果。⑤提高自己的专业学识和技能,不断充实、训练、接受再教育及吸取新知识,以提升专业能力并清楚认识自我的界限,增强患者信任感,以减少挫败感;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学习,欣赏工作环境中的一切事物,从中发掘乐趣。⑥建立和谐护患关系:与人为善才能与己为善,当你用宽仁之心礼带患者时,也必然会得到患者的理解和尊敬,从而建立更为和谐、友善的护患关系,则可达到愉快工作,展现职业成就风采。

环境压力调适策略:①管理者制定合理的人员配备和科学的工作流程,尽量减少护士超负荷工作现象;提供有防护措施的安全工作环境,建立化疗药集中配置中心,提供必需仪器设备。②管理者实施以人为本的管理,护士长适当授权以体现护士的自我价值,鼓励创新以提高护士的自主性,提高工作效率,提高满意度,具有职业成就感[3]。③管理者关心下属的身心健康,深入临床一线了解肿瘤专业护士的压力所在,对其所付出的努力与辛苦,能给予高度肯定,发现身体亚健康状态,提前给予干预措施,变化工作岗位。④培养护士正确的价值观,培养护士利他的人生观,培养护士团队归属感,使护士认同护理服务与价值观,肯定自我价值与奉献[4]。⑤建立护士职业发展规划,加强专业培训,更新知识,增强自信心,提供心理培训与咨询,正确处理护患矛盾和冲突,帮助护士个人在专业上、生活上的自我成长。⑥提供适当的休闲时间,定期组织集体活动,集体倾诉压力和释放压力。

讨 论

护理专业是助人的专业,在助人之前必先助己,树立良好的专业服务思想,不断充实专业知识和技能,用自己的专业服务患者,否则会失去专业的角色期待。肿瘤护理专业是压力较大、技术性强的專科,肿瘤专业护士必须学会进行自我压力调适,以便让自己成为助人的资源,提供给肿瘤患者及家属持续深入,全方位的身心护理照顾。

参考文献

1 李小妹,刘彥君.护士工作压力源及工作疲溃的调查与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2000,35(11):645-649.

2 潘杰.浅谈护理人员的压力调适[J].实用中医药杂志,2005,21(3):181.

3 高碧秀.护士的职业压力与现状[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08,11(23):123-124.

上一篇:无题电影剧照下一篇:性能抗震分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