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产买卖合同范本

2023-01-0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动产买卖合同范本

特殊动产多重买卖的法律问题研究

摘要:《买卖合同司法解释》第10条确立了特殊动产多重买卖的履行规则,但是该履行规则的设计是否妥当值得商榷,有必要探讨特殊动产多重买卖情形下的物权变动规则,本文拟以此为切入点,对多重买卖现象及其处理规则予以讨论,并对其合理性进行分析,以期有助于未来立法或司法解释的规则的改进。

关键词:特殊动产;多重买卖;登记对抗;善意取得

一、特殊动产多重买卖概述

特殊动产的多重买卖,是指出卖人就其所有的或享有处分权的物,与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买受人订立买卖合同。此处所说的“特殊动产”是指船舶、航空器、机动车等既可移动又具有特殊地位的动产。[1]

依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买卖合同纠纷案件适用法律问题的解释》(以下简称《买卖合同司法解释》)第10条规定:“出卖人就同一船舶、航空器、机动车等特殊动产订立多重买卖合同,在买卖合同均有效的情况下,买受人均要求实际履行合同的,应当按照以下情形分别处理:(一)先行受领交付的买受人请求出卖人履行办理所有权转移登记手续等合同义务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二)均未受领交付,先行办理所有权转移登记手续的买受人请求出卖人履行交付标的物等合同义务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三)均未受领交付,也未办理所有权转移登记手续,依法成立在先合同的买受人请求出卖人履行交付标的物和办理所有权转移登记手续等合同义务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四)出卖人将标的物交付给买受人之一,又为其他买受人办理所有权转移登记,已受领交付的买受人请求将标的物所有权登记在自己名下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

由此可见,该条司法解释为特殊动产多重买卖中所有权的归属提供了四个判断标准:受领交付与否、办理转移登记与否、合同成立在先与否、交付优先于登记。对于这四个标准,学者们也纷纷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其中也不乏批评之声,笔者认为司法解释的这一标准的合理性值得商榷。其实,这些标准是否合理可以归结为一个问题:特殊动产的所有权什么时候转移?不解决这个问题,就无法对《买卖合同司法解释》第10条的合理性做出判断。

二、特殊动产多重买卖中标的物的所有权归属的确定标准问题

(一) 理论界的争议

关于特殊动产的物权变动问题,《物权法》第24条规定,“船舶、航空器和机动车等物权的设立、变更、转让和消灭,未经登记,不得对抗善意第三人”。该条只规定了特殊动产变动中的对抗问题,并未规定特殊动产的所有权何时转移的问题。特殊动产的所有权何时转移,理论界主要有以下看法:

1、合同生效说

此种观点认为,船舶、航空器和机动车等物权变动的效力自当事人之间订立的物权变动合同生效时即发生效力,不以登记和交付作为物权变动的生效要件。纵使物权变动未经登记或未经交付,在当事人之间也完全发生法律效力。[2]

2、交付说

此种观点认为,特殊动产毕竟也是动产,因此其物权的变动应遵循《物权法》第23条关于动产物权的设立和转让以交付为原则的规则。《物权法》第24条关于特殊动产物权的规定,不是对于该法第23条关于交付作为动产物权变动生效要件的否定,而是对效力强弱和范围的补充。[3]所以,在特殊动产的物权变动中,交付是生效要件,而登记是对抗要件。[4]且司法解释认为,即使已经登记而未交付,也不能取得特殊动产的所有权。

3、登记说

此种观点认为,我国《物权法》第24条虽然只是规定未经登记不得对抗第三人。但就其立法目的而言,仍然是要求办理登记。尽管《物权法》规定船舶、机动车等特殊动产实行登记对抗,但是在交付之后只是发生了物的移转而没有发生所有权的移转,当事人仍然可以通过登记而发生物权变动。[5]也有学者认为,《物权法》第24条虽然确立了登记对抗的规则,但实际上仍然采取“登记”的表述,认可登记也是其公示方法。[6]

(二)特殊动产所有权归属的确定标准

对于特殊动产的所有权转移问题,《买卖合同司法解释》所采纳的观点是“交付生效”,认为依法律行为发生变动时,特殊动产须交付且仅依交付才能发生所有权变动,登记只不过是对抗善意第三人的对抗要件。也就是说,若已登记,并未交付时,买受人并不能取得该特殊动产的所有权,仍然只是普通的债权人而已。正是基于这样的法理,在交付和登记相互冲突时,《买卖合同司法解释》第10条第4项规定已取得所有权的受领交付的买受人优先于未取得所有权的仅具登记的买受人。该解释与“登记说”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单纯的买卖合同的生效不能导致所有权的转移,这是因为在当事人既没有办理登记,也没有实际交付的情况下,当事人之间存在的是单纯的债的关系,而没有到达履行实物交付环节,也没有进入到物权领域。此时,应当认为仅仅发生合同法上的争议,而没有发生物权法上的争议,因为任何买受人都没有取得交付或登记,标的物之上的物权没有发生变动。从公示的角度而言,合同显然不具有任何公开性,因此,也不能产生公示的效力。显然上述的“合同生效说”不能作为物权变动的理论依据,既然如此,那么特殊动产的物权变动是依据“交付”还是“登记”呢?

国内大多学者认为,交付可以导致所有权的转移,《物权法》第23条也规定了动产物权的设立和转让,自交付时发生效力。而《物权法》第24条规定的特殊动产,也是《物权法》“第二节动产交付”的内容之一。因此,除非法律另有规定,特殊动产亦应遵循这一交付生效的要件。但交付虽然是物权变动的生效要件,笔者认为此“生效”应当是指物权变动的效力仅在当事人之间发生,因为买受人取得的物权没有登记,不能对抗善意第三人,所以买受人取得的物权是不完全的物权,是效力受到限制的物权。这与普通动产上物权的设立与转让,自交付时发生效力不完全相同。我国《物权法》第24条明文规定,船舶、航空器和机动车的物权变动,未经登记不得对抗善意第三人。那就说明登记后物权的效力要强于登记之前、交付后这个阶段的物权效力。只有登记后物权才具有排他性,是完全的物权。因此,特殊动产物权变动以交付为生效要件,以登记为效力加强要件,登记是对交付之后的效力加强、补充,促使物权完整。笔者认为,特殊动产转让的物权变动过程是阶段性的,即我妻荣先生主张的不完全物权变动说:将交付视为所有权在当事人之间发生变动,并具有部分对世性;登记则使其对世性进一步加强,从而产生对包括善意第三人在内的排他效力,成为完整的所有权。[7]然而,只进行登记而未交付的情况下,物权的效力又是怎样的呢?正如前文所述,登记是效力加强要件,因此,只进行登记而未交付情况下,无法使特殊动产所有权转移,但是可以对抗已交付的买受人(恶意登记人除外)。此外这种理解也符合体系解释的方法,如果船舶、航空器和机动车等特殊动产的物权变动的效力的发生与交付完全无关,而是自登记时生效,则第24条的内容应当规定在《物权法》第2章第1节“不动产登记”当中。但这是不是代表当交付与登记发生冲突时,交付可以优先于登记呢?笔者认为不是,以下将作进一步论述。

三、对《买卖合同司法解释》第10条的合理性进行分析

《买卖合同司法解释》第10条确立的四项解释规则,一定意义上方便了司法实践,然而其理论依据却显得不够充分。

(一)第三项规则——依合同成立在先取得优先权的合理性分析

一般认为,我国民事立法采行的是债权形式主义的物权变动模式。在此物权变动模式之下,如果出卖人与第一买受人订立买卖合同后,未向买受人为标的物的交付或办理过户登记,则标的物的所有权不发生转移,出卖人仍为标的物的所有权人。此后出卖人就同一标的物而与次买受人(恶意除外)所订立的数个买卖合同当属有效。[8]因此,在合同都有效且未交付、登记的情况下,出卖人仍享有标的物的所有权,在债权都平等的条件下,司法解释却规定将标的物交付给合同先成立的买受人,与债权的平等性原则相违背。

首先,数个买受人的普通债权应具有同等的地位,数个债权人亦应享有平等实现其债权的机会,而不应因为合同成立的先后而有所差异。债权平等原则是债法、合同法上的基本原则,是指数个债权人对同一债务人先后发生数个普通债权时,其效力一律平等,不因其成立先后以及发生原因的不同而有效力上的优劣。诚如王泽鉴教授所言:债权既仅具相对性,无排他的效力,因此数个债权,不论其发生先后,均以同等地位并存。大陆的债法教科书在论及债权的基本法律特征时,也均论及债权的平等性。而且,大量的立法例和我国的现行立法上,也均依据此原则来设计相关制度以规范债权之间的秩序,其最为典型的表现就是破产法律制度中的普通债权平等、按比例受偿原则以及民事执行程序中的“参与分配”制度。最高人民法院在《买卖合同司法解释》及其他相关司法解释中所确立的按照合同成立先后确定债权实现顺序的处理方案,在缺乏足够论证的情况下即轻易地打破了债权平等原则,其不仅在理论上不能成立,而且会造成与既有立法的冲突。

其次,《买卖合同司法解释》通过剥夺出卖人的自主决定权,可以预防其违背诚信的多重买卖行为,但这一制度并不能完全发挥其预先的目的。试想一下,在买卖合同当事人诉诸法院或仲裁之前,出卖人完全可以通过交付或登记来实现其自由选择权。即使一买受人已获登记,出卖人仍然可以通过交付来“消灭”这一“优先权”(依该司法解释第10条第4项,受领给付的买受人获得了优先性)。因此,只有各买受人都诉诸法院请求实际履行时,法院才可能依据第10条之规定限制出卖人的自由选择权。而且,若未实施诉讼法上的相关保全措施,出卖人在诉讼过程中实施了交付或登记的行为,其履行顺序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动,并不能完全实现限制出卖人选择权之目的。因此,依成立在先合同而取得优先权,只能在非常有限的范围之内发挥预想的作用。对于先买受人的权利保护问题,笔者认为不能以此破坏合同法与物权法之间的体系衔接,更不能以打破合同法与其他法律的体系性为代价。

(二)第四项规则——交付优先于登记规则的合理性分析

《买卖合同司法解释》第10条第四项确立的交付优先于登记的规则与《物权法》第24条冲突,依据其“未经登记,不得对抗善意第三人”的法律规定,受领交付在先的买受人的权利,只能对抗出卖人以及之后恶意取得登记的买受人,但不得对抗善意地完成权利移转登记的买受人。如何理解“不得对抗善意第三人”?笔者认为,就登记对抗的本意而言,其就包括了交付不得对抗善意登记权利人的含义。所以,此处所说的“善意第三人”包括了善意的登记权利人,在登记对抗的情况下,并非不要求登记或者不考虑登记的效力。事实上,登记对抗模式的立法本意仍然是鼓励登记。如上文所述,因为交易相对人为了取得具有对抗第三人效力的所有权,必须进行登记。法律虽然不强制当事人办理登记,但当事人如果选择办理登记,就可以取得效力完整的物权;而如果其未办理登记,虽然也可以因交付而发生物权变动,但其取得的物权的效力会受到影响,其要承担不能对抗善意第三人的风险。如果已经办理了登记,登记也可以成为确权的重要依据。因此,当交付与登记发生了冲突情况下,登记应当优先于交付,这是由登记的公示性所决定的,善意的登记权利人可以对抗交付的买受人。

并且,从登记的制度设计上讲,特殊动产也是动产,但物权法之所以要对特殊动产的物权变动作出特别规范,就是因为其在物权变动方面具有不同于普通动产的特殊性。我国的特别法上也规定了特殊动产的公示问题。例如,《海商法》第9条、《民用航空法》第11条、《道路交通安全法》第8条,都规定了船舶、航空器和机动车实行登记制度。登记不仅仅是一种确权的依据,从实践操作中看,也是行政管理措施,以方便行政管理。在特殊动产的一物数卖中,其物权变动规则不能适用普通动产一物数卖中的物权变动规则。如果简单套用普通动产一物数卖中的物权变动规则,既不符合特殊动产的固有属性,也与《物权法》及相关法律的规定不相吻合。这种规定的直接后果就是,在船舶、航空器和机动车物权变动的场合,当事人更重视交付,而轻视登记。因为按照《买卖合同司法解释》第10条第(四)项思考下去得出合乎逻辑的结论是:既然登记后,权利人的物权都无法对抗受领交付的当事人的权利,那么浪费时间和金钱去办理登记有何意义?即便是已因交付而取得所有权之人,也会被认为无需办理所谓的更正登记。《买卖合同司法解释》的起草者一方面认为登记的效力很低,弱于交付,另一方面又规定已受领交付的买受人可以请求将标的物所有权登记在自己名下,这显然又表明其认为“船舶、航空器和机动车的登记簿具有很强的公示效力和公信效力”,其与交付可以对抗登记规则明显自相矛盾。

从比较法上来看,许多国家对于船舶、航空器等特殊动产的物权变动都引入了登记的方法。这主要是因为登记的公信力要明显高于占有的公信力,因为登记是由国家机构作为独立的第三者,通过现代的数据管理手段而将登记的事项予以记载并对外公示,登记的方式具有较高的权威性,且因为登记机关要进行必要的审查,登记的内容具有真实性和可靠性。登记通过文字信息等清楚地载明,而且在信息化的当代,第三人可以较低成本进行调查,此外,登记机关的责任机制也为当事人提供了有效的法律保障。[9]

四、结论

笔者认为确定特殊动产的履行规则应当按照交付或登记在先规则,因为确立此一规则,符合物权的效力优先于债权的原理,即特定物上并存有物权和债权时,无论物权成立于债权之前或之后,均有优先于债权的效力。物权之所以具有优先于债权的效力,乃是基于物权的支配性、公示性与其因此而产生对抗力。不过,物权优先于债权规则并非是绝对的,也有例外情形(如恶意买受人的情况),因而《买卖合同司法解释》第10条的第(一)、(二)款的规则值得肯定,然而其第(三)、(四)款的“合同成立在先优先”“交付优先于登记”的规则的合理性值得反思,并且其设计这一制度的目的能否实现,也似乎难以肯定。

参考文献:

[1]王利明:《特殊动产一物数卖的物权变动规则》[J],《法学论坛》,2013年第6期。

[2]参见黄松有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条文理解与适用》[M],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7年版,第114页。

[3]崔建远:《再论动产物权变动的生效要件》[J],《法学家》,2010年第5期。

[4]奚晓明:《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买卖合同司法解释理解与适用》[M],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12年版,第175-176页。

[5]程啸:《论动产多重买卖中标的物所有权归属的确定标准》[J],《清华法学》,2012年版,第6页。

[6]王利明:《特殊动产一物数卖的物权变动规则》[J],《法学论坛》,2003年第6期。

[7]周江洪:《特殊动产多重买卖之法理——<买卖合同司法解释第10条评析>》[J],苏州大学学报,2013年第4期。

[8]刘保玉:《论多重买卖的法律规制——兼评<买卖合同司法解释>第9、10条》[J],《法学论坛》,2013年第6期。

[9]王利明:《特殊动产一物数卖的物权变动规则》[J],《法学论坛》,2013年第6期。

作者简介:颜珍,广州大学民商法研究生。

作者:颜珍

第2篇:不动产买卖不破租赁制度的异化及其制度重建

[摘 要]不动产买卖不破租赁制度,违背了传统民法租赁关系债的相对性,也是对物权法理论基石——物权公示公信原则的颠覆,这是制度设计无法克服的硬伤。而社会经济条件的变化,客观上导致买卖不破租赁制度发生异化。宜在遵循大陆法系民法传统和债权物权固有属性前提下,恪守不动产物权公示制度,对登记的租赁关系赋予物权效力。对没有登记的不动产租赁关系,给予承租人权利合理的平衡和保护期,以对这一法律制度重新构建,回复该制度的价值功能。

[关键词]买卖不破租赁;公示公信;债权;物权;异化

[

[作者简介]赖丽华,江西省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为民商法。(江西南昌330077)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市场经济的高速运行,以土地和建筑物为主的不动产在经济快速增长中起着越来越大的作用。不动产买卖交易急剧增加。不动产租赁也得到了快速发展,不动产抵押更是不断地成为企业最强有力的融资手段。然而,随着不动产交易的急剧增加,其权利变动过程中却产生了相当多的权利冲突。早期建构的不动产买卖不破租赁法律制度,在新的社会经济条件下,已经成为众多不动产交易权利冲突的重要制度渊源,成为阻碍不动产交易顺利进行的绊脚石,破坏了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因此,必须从制度设计的初衷出发,对该制度重新进行建构。

一、不动产买卖不破租赁制度的变迁及其异化

(一)不动产买卖不破租赁制度的內涵及我国法律的相关规定,不动产买卖不破租赁是指在不动产租赁关系存续期间,出租人将租赁物让与他人时,租赁关系不因租赁物所有权的转移而消灭,买受人不能基于所有权的变动而否认租赁关系,而承租人可以基于租赁关系对抗受让租赁物所有权的第三人的一项法律制度。买卖不破租赁制度的设立初衷在于使租赁关系在存续期间不受租赁物物权变动的干扰,使租赁更为稳定,同时保护处于弱势地位的承租人,是立法为了防止居强势地位的出租人和买受入侵害承租人合法权益,鼓励租赁以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一种法律制度安排。传统上买卖不破租赁制度的设计只是针对出租人出卖租赁物而发生租赁物所有权转移的情形。而随着经济生活的发展,时至今日,买卖不破租赁制度已经突破了制度设计时的内涵,一切导致租赁物所有权发生转移的法律行为都可以适用该制度。正如王泽鉴先生所言,构成租赁物所有权移转之原因行为,得为买卖、互易、赠与、遗赠,甚至合伙之出资。严格言之,宜称为“所有权之让与不破租赁”。推而广之,租赁物上设定抵押关系,在发生抵押权实现情形时,也存在租赁权对抗抵押权人的情况,因而便有“抵押不破租赁”的存在。因此,尽管今日仍以“买卖不破租赁”来称谓这一制度,但其内涵早已经突破了传统的“买卖不破租赁”制度,一切在租赁物上设立物权的行为皆涉及到该制度的适用。尽管买卖不破租赁制度也适用于动产,但基于实践中产生问题时大多为不动产,因此,本文在探讨买卖不破租赁制度时,将其范围锁定在不动产。

关于买卖不破租赁制度,大陆法系主要国家如德、法、日、瑞士及我国台湾地区民法典都有类似规定,我国现行立法也做了相关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以下称《合同法》)第229条规定:“租赁物在租赁期间发生所有权变动的,不影响租赁合同的效力。”《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第190条:“订立抵押合同前抵押财产已出租的,原租赁关系不受该抵押权的影响。抵押权设立后抵押财产出租的,该租赁关系不得对抗已登记的抵押权。而在此之前《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试行)》(以下称《意见》)第119条也规定:“私有房屋在租赁期内,因买卖、赠与或者继承发生房屋产权转移的,原租赁合同对承租人和新房主继续有效”。根据这些法律条文不难看出,我国现行立法关于买卖不破租赁制度的内涵规定,完全突破了传统买卖不破租赁制度,将租赁关系的对抗效力扩大到了更广泛的包括抵押权设立在内的各种物权变动情形。

(二)不动产买卖不破租赁制度的变迁及异化。买卖不破租赁原则最早起源于罗马帝国后期。自罗马法以来,传统民法认为物权是一种绝对权和对世权,效力可以对抗任何人,而债权具有相对性,其效力只能及于相对人。当同一物上同时设有物权和债权时,即便是债权设立在先,也不能对抗设立在后的物权,而物权却具有对抗债权的效力,因此一直奉行“物权破除债权”原则,并根据买卖和租赁的权利性质衍生出买卖破除租赁原则。买卖破除租赁原则的实行,导致承租人的租赁权将随时面临因租赁物转让而丧失的危险,大大危害了交易秩序的安全和稳定。因此,至罗马帝国后期,为了保护承租人利益以及整个社会的安定,规定凡买卖中附有维持租约效力条款的,买受人即有遵守的义务。这便是买卖不破租赁制度的雏形。而买卖不破租赁制度真正得以确立是在近代资本主义发展时期,是为了适应工业大生产时期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而产生的,为了突破土地所有者与大工业生产的土地使用者的权利冲突进行的制度设计,并通过国家立法的形式强化土地租赁权。随后,法国民法典、德国民法典都正式将该制度列入其中,并将该制度的适用扩及到以房屋为主的建筑物等不动产。买卖不破租赁制度产生当时,曾经大力维护了土地的租赁权,推动了经济的发展。

我国《合同法》、《意见》等相关立法设立买卖不破租赁制度,也是基于保护承租人合法权益的目的加以考量的。上述法律法规颁行之时,我国的土地和房屋等不动产交易相对较少,无论是土地还是房屋的买卖或是租赁都远不如今天发达,基本上是处于卖方市场。在出租方处于强势地位的情形下,立法若不做出对承租人权利保护的制度安排,则极容易导致承租人的权利受到侵害,尤其是在房屋租赁中,承租人往往是为了居住而租赁房屋,此时如果任由出租方将出租房屋卖给第三人导致租赁关系的终止,其往往影响到作为承租人最基本的生存权之一居住权的实现,容易导致承租人居无定所,不能拥有相对稳定的居住环境,这是法律制度设计必须尽量避免的。所以,买卖不破租赁制度一开始的实施对保护承租人权益,维护市场经济秩序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然而,随着我国房地产市场交易不断完善和发展,尤其是我国住房商品化制度的实施,市场交易主体双方的地位已经在悄悄发生变化。时至今日,以土地和房屋为主的不动产交易已经非常频繁。为了让频繁进行的不动产交易能够顺畅进行,需要有着清晰的不动产权利状况作保证。基于买卖不破租赁制度的存在,进行交易的不动产上是否存在租赁关系则直接影响到不动产交易的成败。而在以不动产做抵押进行融资的经济活动中。设立抵押的不动产之上是否存在租赁关系,也直接影响到抵押权的最终实现,尽管现行法律规定买卖不破租赁制度的适用前提是租赁关系必须存在于不动产买卖或抵押设立之前。然而,由于租赁关系是出租人与承租人之间的相对

关系,在一不动产之上是否存在租赁关系,很难从不动产的外观特征加以识别。尤其是区别于早期的房屋租赁多为承租方居住的状况,今日的房屋租赁很多是进行商业活动,很难从房屋是否有人居住的外在特征来判断房屋之上是否存在租赁关系。现实的情况则是,相当多已经存在租赁关系的土地或房屋等不动产,外观特征可能是无人使用或居住的状况。这就导致很多拟进行不动产买卖或设立抵押的第三人难以判定该不动产之上是否存在租赁关系。或者为了查明不动产之上是否存在租赁关系而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大大增加了交易成本。这对不动产交易的顺利进行显然是很不利的。而当不动产所有权人出于交易反悔或是为了阻碍不动产上抵押权的实现目的时,则极容易利用租赁关系的不公示特点,伪造不动产之上的租赁关系,依据法定的买卖不破租赁制度,侵害买受人或抵押权人的权利,甚而置买受人或抵押权人对不动产拥有权利却无法实现的困窘境地。这种情形的出现,在今日经济生活中已经频频发生,严重破坏了经济秩序的良性运行。至此,不动产买卖不破租赁制度为了稳定与鼓励租赁关系以促进经济发展,以及保护居于弱势地位承租人的制度设计初衷,经过时间的推移,已经异化成为阻碍不动产交易顺利进行,扰乱交易秩序的制度障碍,甚至成为不动产所有权人在交易中实行不诚信甚至是欺诈行为的合法武器,法律鼓励交易维护弱势群体的至善功能已经被颠覆。

二、买卖不破租赁制度异化的原因分析

不动产买卖不破租赁制度发生异化进而产生诸多问题,究其实质而言,实在是买卖不破租赁制度自身的硬伤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爆发的结果。物权和债权的本质相异,以及不动产物权让与要求公示与不动产租赁的效力不因公示而产生,两种不同规则的巨大差异,是买卖不破租赁制度本身存在制度硬伤的根本原因。这些制度所依存的特定社会背景和经济条件等发生的变化,则是不动产买卖不破租赁制度异化的外在因素。

(一)对租赁关系债之相对性的违背是买卖不破租赁无法克服的制度硬伤。在大陆法系,根据权利的排他性、优先性、追及力的不同,民事权利划分为债权和物权两大类。债权是在特定的当事人之间一方得请求另一方为一定行为(作为或不作为)的权利,是相对权,只能在特定当事人之间产生特定约束力。原则上债权人和债务人之间的债之关系不能对抗第三人。因此,罗马法谚形象地把债之关系称为特定当事人之间的“法锁”。债权相对性是债的根本特性。债权的相对性决定了其不具有排他性、优先性和追及性。在同一标的物上,可以同时并存多个债权,各债权之间相互平等,无优先效力,而当标的物落于他人之手时,债权人不得径直主张权利,仅能要求债务人承担违约责任,不具有追及效力。相反,物权则与债权的特性迥然不同。物权具有排他性、优先性和追及力,是权利人对特定的物依法享有支配性和排他性的权利。物权具有对抗第三人的效力,物权人以外的任何人都不得侵害物权人的权利,是一种绝对性权利。同一物上同时设有物权和债权时,物权效力优先于债权的效力。当物落入他人之手时,物权人可以凭借其对物拥有的物权行使追及力,要求他人返还。

而对于租赁关系中承租人权利,尽管世界当代民法发展的总体趋势有着债权物权化的倾向,很多国家的立法都赋予其具有一定的对抗物权的效力。在论及债权物权化时,学者们无一例外都要将租赁关系作为典型例证。但这毕竟是人为将承租人权利物权化所致,是法律的制度设计产生作用的结果,其本身并不能改变租赁关系固有的债的性质。抛开人为强行制度化的因素,从法律逻辑上看租赁法律关系,承租人的权利只是存在于出租人和承租人双方之间的一种特定当事人间的权利,承租人的权利不具有对抗出租人以外的任何人的效力,其本质上只是一种不具有对世效力的债权。而承租人根据租赁合同占有不动产之后,包括出租人在内的任何人不得侵害承租人使用租赁物的权利,这种权利是承租人基于对不动产的占有而产生的占有权利,是一种排他的具有追及力的物权,而不是承租人基于租赁关系产生的债权。根据物权优先于债权的一般法理,租赁关系中承租人权利的债权性质,决定了其不具有对抗物权的效力。显而易见,买卖不破租赁的制度设计,则是通过法律的强行性规定,赋予承租人债权性质的权利对抗买受人物权的对抗效力。是违背了物权和债权二者最根本特征的,这必然在物权债权法律逻辑上产生无法避免的矛盾,在实践运用中容易导致买受人权利受到侵害的现实困境。

(二)对不动产物权公示公信原则的违背是制度异化的根本原因。买卖不破租赁制度设计异化的另一个根本原因,在于该制度违背了物权法的理论基石——物权公示公信原则,赋予没有对外公示表征的承租权对抗物权变动的效力。物权和债权的根本区别是物权为对世权,坚持物权公示公信原则,不动产物权的公示方法为登记,动产物权的公示方法为占有。物权具有对抗第三人的效力,其根本原因在于物权的存在与否具有外部可识别的特征。具有统一的公示方式,任何第三人可以根据物的公示判断出其物权状况。并根据该物权状况进行交易与否的判断。为了维护交易安全,传统物权赋予登记和占有以公信力。依物权公示公信原则,对任何第三人而言,动产占有人即推定为动产物权人,不动产登记在谁名下即为不动产物权人。即使实际权利与登记的权利有出入,登记的不动产权利也被推定为该不动产的物权人,具有对抗第三人的对世效力。反之,没有登记这种法定的公示方式进行公示,不动产上的权利则不具备对抗任何第三人的效力。这是传统物权公示公信原则的基本要求,唯如此,不动产交易的安全才有保障。而不动产买卖不破租赁制度中,不动产出租方和承租人之间的租赁关系只存在于当事人双方之间,该不动产出租的法律事实并没有经过任何方式对外进行公示。对于双方当事人之外或者买卖或者抵押该不动产的第三人而言,并没有任何公开公认的平台获得该不动产已经出租的法律事实,在这种前提下,法律赋予该不动产租赁关系对抗第三人的效力,对第三人来讲显然是非常不公平的。而且,根据我国法律的规定,若不动产租赁关系存在于买卖或者抵押关系设立之前,即使不动产买受人或抵押权人进行了不动产物权变动登记,也不能对抗投有公示的承租人权利。即根据公示公信原则进行了不动产物权登记的物权却反而不能产生对抗债权的效力。这种制度设计,毫无疑问是颠覆了大陆法系传统中整个物权债权相区分的基本法律构架以及奠基于整个物权法这座大厦的理论基石——物权公示公信原则。在不动产买卖不破租赁制度设计里,物权公示公信原则已经荡然无存,物权的对世性在该制度面前也已经大打折扣。其最终结果不但危及不动产交易安全,还会增加不动产流转成本,减缓不动产流转速度,破坏正常的交易秩序。这是对以维护交易秩序和保护交易安全为根本目的的物权公示公信原则的根本违背和颠覆,是导致买卖不破租赁制度在现实交易中产生大量安全风险的本质因素。

(三)社会经济历史条件的背景变迁是买卖不破租赁制

度异化的催化剂,买卖不破租赁制度正式确立的近代资本主义发展时期,尚处于农业社会,人与人之间是一种熟人社会关系。在一个相对的区域里,人们财产的多寡,房屋田产置于何处,乃至土地是否租赁、土地租赁于某人、土地权利是否存在负担等等,皆清晰明了。一切的财产状况皆为这一区域的所有民众知晓,不动产的权利状态及其变动基本处于事实上的公示状态,第三人不会因为不知道该不动产之上已经存在租赁关系而陷于权利困境。因此,在这种历史背景下,本质上为债权性质的租赁关系已经类似于物权,在客观事实上进行了公示,具有了与物权变动类似的效力。在该不动产上设定物权时,一般不会产生由于未经公示的债权对抗第三人物权的困境。因此,在当时熟人社会的背景条件下,租赁关系是一种公示的权利状况,与当今社会条件下的租赁关系有着本质的区别。

就我国买卖不破租赁制度而言,今日之社会经济条件与制度设计初期的历史条件已经发生了质的变化,客观上对买卖不破租赁制度的异化产生了催化作用。我国买卖不破租赁制度设立初期,社会经济改革刚刚开始,市场经济处于不发达阶段,不动产的市场流通远不如今天频繁,以土地和房屋为主的不动产交易及作为融资重要手段的不动产抵押数量并不多,房屋租赁基本上是用于居住。基于这种经济发展状况,不动产买卖与租赁发生权利冲突的状况较少,买卖不破租赁制度对市场秩序和经济发展造成的制度性困境也就不明显。伴随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不动产交易的频繁,尤其是住房商品化制度在我国的建立,房屋成为大部分民众通过抵押而融资的首选不动产,同时,住房商品化也使得大量的房屋租赁成为可能。因此,发生在不动产买卖和租赁之中的权利冲突也就凸显出来。原本为了扩大不动产利用效率而鼓励不动产租赁的买卖不破租赁法律制度,由于时代背景的变迁,成为不动产交易的制度性障碍,甚而异化为经济发展的绊脚石。

三、以物权公示公信原则为理论依托重构不动产买卖不破租赁制度

买卖不破租赁制度由于社会经济历史条件的变化导致制度功能异化,立法者追求的制度价值目标不但没能实现,反而成为阻碍法律追求正义、秩序以及效率的绊脚石。经济社会条件的变化只是一种外在的客观条件,制度设计本身存在无法克服的缺陷才是本质原因。鉴于买卖不破租赁制度与追求物尽其用和促进交易快捷的现代法治理念是相吻合的,客观上也有其他法律制度无法替代的制度功能。因此,有必要在遵循大陆法系民法传统和债权物权固有属性前提下,对这一法律制度重新构建,以回复该制度的价值功能。

(一)严格恪守不动产物权公示制度,对登记的租赁关系赋予物权效力。我国是大陆法系国家,近代以来,我国的法学史和立法史选择了大陆法系,这是历史选择的结果。大陆法系的重要特点之一就在于其采用逻辑体系严密的概念法学。概念法学非常重视法学概念在继承和运用过程中的前后一致性,强调法学概念的意义必须固定不变,保持法律体系的逻辑严密性。债权和物权是一对相对的法学概念,物权的对世性和债权的相对性特征是两者相区分的本质特性,两者的效力源泉也在于各自本质属性的不同。不动产物权能够产生对抗物权人之外的任何第三人的效力,在于不动产物权之上的公示规则——登记在谁名下,谁就是不动产的物权人;反之,没有登记的不动产则不能产生对外具有公信力的物权效力。债权因为没有登记只能在当事人之间具有约束力,而不能对当事人之外的人产生效力。作为债权性质的不动产租赁关系,因为没有类似于登记这样的权利公示方式,因此,就不具有因公示产生的公信力。租赁双方的权利义务对任何第三人而言,都不具有任何约束力。倘若不动产租赁关系必须能够产生类似于物权的对世效力,则必须以一定的方式对外进行公示。只有让不动产租赁关系通过登记对外进行公示,赋予租赁关系物权化的效力,才能保持物权债权两者法律概念的清晰化,维护法律概念之间逻辑的严密性。然而,租赁关系传统上仍是一个债的关系,遵循债的意思自治原则,登记不是租赁关系产生效力的必备条件。因此,对买卖不破租赁制度重新进行构建时,在立法技术设计上,暂时可以通过司法解释的手段,由当事人选择是否进行租赁关系的登记。在不动产登记机关进行了登记的不动产租赁,产生类似于物权设立的效力,适用买卖不破租赁法律制度。对于没有进行登记的不动产租赁关系,则不适用买卖不破租赁原则。租赁关系进行登记获得类似于物权的对抗第三人的效力,当然,这种效力与在该不动产之上存在的其他物权的效力问题,按照物权效力规则判定,即按照权利设立的时间先后,设立在前的权利优先于设立在后的权利。登记的租赁权只能对抗设立在后的物权,对租赁关系之前设立的物权不具有对抗效力。这和现行法律对买卖不破租赁制度的设计是一致的。

(二)对没有登记的不动产租赁关系,给予承租人权利合理的保护期。买卖不破租赁制度本身有其合理平衡承租人利益与维护租赁关系稳定的制度功能,对于目前市场上大量存在的民间私人房屋等不动产租赁关系来说,很多是为了满足个人居住需要。考虑到我国目前登记程序相对繁杂,并要收取一定的登记费用,房屋承租方本身处于经济相对弱势地位情形,在制度设计时对租赁关系的登记采取自愿原则,选择权在承租人一方。对于没有登记的租赁关系,不能产生对抗物权人的效力。为了适当平衡承租人与物权人之间的利益关系,以保护未登记租赁关系承租人的权利不被强势出租人和第三入侵害,在制度设计时宜给予承租人权利一个合理的保护期,期限为6个月。即在物权设立并由物权设立人通知承租人之日起,租赁关系继续存在6个月,6个月后物权人可以将租赁物收回(抵押为抵押权实现之日起6个月)。若物权设立人不知道不动产是否已经存在租赁关系,或者由于客观上的原因无法通知承租人,则可以在物权设立时通过公告的方式进行通知,自公告之日起满6个月,视为通知承租人,这种技术设计是鉴于考虑到在今天的社会经济环境下。不动产尤其是房屋租赁的承租人完全可以在这个时间段内另觅住处,不会对承租人的基本生产生活造成影响。对于在不动产上设立物权的第三人来讲,也不会因为存在事先不清楚的长期租赁关系而使其物权的实现受到太大影响。但对于需要较为长期稳定租赁关系的承租方来讲,完全可以采取登记的方式在租赁关系成立时将其进行公示,根据买卖不破租赁的制度规则,获得长期稳定的租赁关系。

责任编辑 陈 瑾

作者:赖丽华

第3篇:《民法典》动产买卖价款抵押权 超级优先效力析论

摘要:我国《民法典》第416条从域外引入了动产买卖价款抵押权超级优先效力规则,赋予动产买卖价款抵押权具有优先于除留置权之外的包括在先浮动抵押权、抢先公示的新设担保物权在内的其他担保物权的效力。动产买卖价款抵押权超级优先效力是对《民法典》担保物权一般效力顺位规则的突破,是一项特殊的担保物权效力规则,只能适用于动产买卖交易之中,抵押物只能是动产买卖交易的标的物,所担保的对象是动产买卖价款债权,抵押权人可以是出卖人或价款融资人,但抵押人只能是动产买卖交易中的买受人。动产买卖价款抵押权超级优先效力之成立还必须满足在十日内办理抵押登记的要求。抵押物再转让的,动产买卖价款抵押权超级优先效力具有追击力,适用于新的受让人,但不能适用于“正常经营活动”的买受人。

关键词:动产买卖;担保物权;动产买卖价款抵押权;优先效力

一、我国《民法典》对动产买卖价款抵押权超级优先效力规则的引入

动产买卖价款抵押权超级优先效力规则对于我国是“舶来品”。从历史源流考察,十七世纪时期英国关于不动产抵押效力的法律实践可以看作是该项规则的雏形,现代时期美国的立法和司法实践则将该规则发展为一项较为成熟的法律制度,联合国国际贸易法委员会《贸易法委员会担保交易示范法》(以下简称《担保交易示范法》)和《欧洲示范民法典草案》① 也对该项规则作出了规定。

1631年,英国法院在审理Nash v. Preston一案中,法官确认丈夫为购买不动产而借贷并在不动产上设立的抵押权的效力优先于妻子对该不动产享有的寡妇产的权利②。该案虽然针对的是不动产抵押,但赋予不动产抵押权效力优先于其他权利(包括寡妇产权利)的做法开启了财产抵押权优先效力之先河,可以看作是动产抵押优先效力规则的雏形。美国自十九世纪六十年代起,通过司法判例和立法,逐步建立起比较成熟的动产买卖价款抵押权超级优先效力规则。在1860年之前,美国的普通法不承认担保协议中“嗣后条款”③ 的效力,其法理根据是担保人不可以对尚未取得的财产设立担保。直到1860年,在Pennock v. Coe④ 一案中,美国法院才承认在无损第三人利益的情况下,“嗣后条款”的效力可以获得承认。此后,“嗣后条款”在铁路等公共事业领域流行。1871年,美国发生了著名的新奥尔良公司铁路案⑤ ,在该案中,美国联邦最高法院一方面承认铁路公司负担的“嗣后条款”的效力,另一方面又承认联邦政府的购买价金担保权优于在先的“嗣后条款”担保权。该案正式承认了动产买卖价款担保权具有优先于在先浮动抵押担保权的效力,为美国动产买卖价款抵押权超级优先效力规则的建立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判例法依据。1952年,美国法学会和美国统一州法委员会制定《美国统一商法典》⑥,其在第九篇中同时承认浮动抵押和购买价金担保权(Purchase-Money Security Interest,简称PMSI)的效力。《担保交易示范法》以美国的PMSI制度为基础,规定了购置款融资担保权(Acquisition Security Right)。除此以外,加拿大、澳大利亞、新西兰、阿富汗、肯尼亚、尼泊尔、柬埔寨等国的法律也都有类似规定。

在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以下简称《民法典》)制定以前,法律上虽然没有对美国的PMSI和《担保交易示范法》中的购置款融资担保权进行规定,但在相关的立法中已有一些类似的规定,如原合同法第134条规定的保留所有权买卖,在买受人未履行支付价款或者其他义务时,标的物的所有权属于出卖人;再如,原合同法第十五章规定的融资租赁买卖,出租人享有的收取租金权、租赁物取回权、合同解除权等,都可理解为动产赊销买卖中特殊的担保形式。我国学界先后对美国的PMSI和《担保交易示范法》中的购置款融资担保权制度有过一些介绍和初步探讨,但不仅未能深入,而且存在分歧。尽管如此,2020年我国在制定《民法典》时,仍然将动产买卖价款抵押权超级优先效力规则予以引入。《民法典》第416条规定:“动产抵押担保的主债权是抵押物的价款,标的物交付后十日内办理抵押登记的,该抵押权人优先于抵押物买受人的其他担保物权人受偿,但是留置权人除外。”关于“动产买卖价款抵押权”之概念,学界有不同的表述,有学者根据美国《统一商法典》的“Purchase-Money Security Interest”和《担保交易示范法》中的“Acquisition Security Right”,将其表述为“价款债权抵押权”⑦ “购买价款担保权”⑧ 或“购置款抵押权”⑨,等等。本文参考《统一商法典》和《担保交易示范法》的表述,主要根据《民法典》第416条规定的精神,采用更为精准的“动产买卖价款抵押权”之表述。

二、动产买卖价款抵押权效力的超级优先性

《民法典》对动产买卖价款抵押权超级优先效力规则的引入具有重要意义。首先,它将动产买卖交易场内标的物作为抵押物,不需要当事人另行提供其他财产进行担保,不仅减轻了买受人融资担保的负担,也有利于实现物尽其用,促进交易;其次,它可以抑制“浮动担保”对债务人的约束,为动产买卖价款抵押权人提供优先保障,平衡不同担保权人之间的利益,激励出卖人和价款融资人积极参与买卖融资,有利于鼓励信用消费和信用交易,增强买受人(尤其是面临融资困难的中小企业)的融资能力和交易能力,有利于完善我国民法担保物权体系,是一项优化营商环境的法律创制。

(一)《民法典》担保物权效力顺位一般规则

债的担保包括人的担保(保证担保)和物的担保(抵押担保、质押担保和留置担保)两大类型。物的担保依据标的物之不同,分为不动产担保(不动产抵押)和动产担保两种。动产担保又包括动产抵押、动产质押和动产留置三种形态,其中,抵押和质押属于约定担保,留置属于法定担保。

担保制度的目的和功能是保障担保债权的清偿,但人的担保和物的担保对担保债权保障的方式不同:人的担保由担保人替代债务人向债权人清偿债务进行保障,物的担保则是赋予担保债权对担保物以优先效力的方式加以保障,设有担保的债权优先于未设定担保的债权(普通债权)受偿。这是物的担保“对外”效力的基本规则。这一规则既适用于不动产担保,也适用于动产担保。

但是,在理论上和实践中,同一物之上可能并存多项担保,其中尤以动产为突出。就动产而言,同一物之上,可能并存抵押、质押或留置等多种类型的担保,也可能并存多个抵押担保。这是因为,一方面,现代担保法奉行物尽其用的立法精神,允许当事人在同一动产之上反复设置担保;另一方面,动产抵押、动产质押的适用条件有所不同,同一动产被反复用来担保在法律制度上没有障碍,不同的动产担保权可以兼容并存。在这种情况下,就存在同一动产之上多项担保权之间的效力冲突问题。换言之,同一动产上竞存多项担保权时,如何确定彼此之间的效力顺位?对此,《民法典》给予了正面回答。《民法典》第414条规定:“同一财产向两个以上债权人抵押的,拍卖、变卖抵押财产所得的价款依照下列规定清偿:(一)抵押权已经登记的,按照登记的时间先后确定清偿顺序;(二)抵押权已经登记的先于未登记的受偿;(三)抵押权未登记的,按照债权比例清偿。其他可以登记的担保物权,清偿顺序参照适用前款规定。”《民法典》第415条规定:“同一财产既设立抵押权又设立质权的,拍卖、变卖该财产所得的价款按照登记、交付的时间先后确定清偿顺序。”学界将《民法典》第414、415条的规定理解为我国关于担保物权效力顺位的一般规则。亦即,第一,财产担保以登记和交付为公示方式;第二,已经公示的担保债权的效力优先于未公示的担保债权的效力;第三,多个公示的担保债权按照公示的时间先后确定效力顺序;第四,担保债权都未公示的,按照债权比例同顺位清偿。

(二)动产买卖价款抵押权具有超级优先效力

《民法典》确定的担保物权效力顺位的一般规则适用于同一动产之上竞存多项担保债权的一般情形,具有普遍适用的效力。但是,《民法典》并未止步于此。考虑到实践中还存在一些特殊交易情形,需要采取特别的法律政策以实现特别的目的,《民法典》在上述一般规则之外还建立了一些特殊的效力规则,《民法典》第416条确立的动产买卖价款抵押权超级优先效力规则就是其中之一。

第416条赋予动产买卖交易中价款抵押权以优先效力,该效力超越于同一动产抵押物上竞存的其他担保物权,具有超级优先性。正如有学者所言,《民法典》第416条是赋予“后来者”一个“居上地位”,“动产买卖价款抵押超级优先权是一项‘插队’的权利。”⑩ 具体言之,动产买卖价款抵押权超级优先效力主要表现为两种情形:一是优先于浮动抵押权,二是优先于其他“抢先”登记抵押权。

动产买卖价款抵押权的效力优先于在先设立的浮动抵押权。浮动抵押权也称为最高额抵押权,是由债务人或第三人用其现有财产及将来取得的财产为债权人对一定期间内将要连续发生的债权提供财产抵押,如果债务人不履行到期债务或发生当事人约定的实现抵押权的情形,抵押权人有权在最高债权额限度内就该抵押财产优先受偿。浮动抵押具有“虹吸”效应,浮動抵押设立后,债务人现有财产及后续取得的财产均被纳入最高额抵押财产范围。按照浮动抵押规则和动产担保一般效力规则,在先设立浮动抵押后,债务人在买卖交易中取得的动产也被“虹吸”进入抵押财产范围,即使动产买卖交易当事人就该动产设立了价款抵押,其效力也会劣后于浮动抵押权。这对买卖交易中的出卖人或融资人显然不公平,也会抑制正常的买卖交易。因此,需要打破浮动抵押效力的束缚,突破动产担保一般效力规则,赋予动产买卖交易中价款抵押权以优先于浮动抵押权的效力。《民法典》第416条的规定正是源出于此。举例述之:假设甲公司在1月1日为A银行设立浮动抵押并登记;2月1日甲公司从B公司买进一批设备,并用这批设备为B公司设立抵押权,2月9日,完成抵押登记;3月1日甲公司用这批设备作抵押向E银行贷款,未办理登记;4月1日甲公司再次用该设备向F银行进行抵押贷款,并办理了抵押登记。如果按照《民法典》第414、415条确立的一般效力规则,这批设备上的抵押权清偿顺序应为:A银行>B公司>F银行>E银行,但根据第416条规定,B公司的抵押权设立在动产买卖中的标的物之上,且在标的物交付后的10天内办理了抵押登记,成立动产买卖价款抵押权,该抵押权优先于该标的物上的其他担保物权,即便这些担保物权已率先完成登记公示。因此,本例中设定在动产买卖交易标的物上的诸项抵押权的清偿顺序实际应为:B公司>A银行>F银行>E银行。

动产买卖价款抵押权的效力也优先于“抢先”登记(公示)的其他抵押权。在实践中,可能会出现这样一种情形:动产买卖交易中的债务人在获取标的物后,于办理价款抵押登记之前,将该标的物对外设立抵押,且抢先在价款抵押登记之前完成抵押登记。如果按照《民法典》确立的动产抵押权一般效力规则,该“抢先”登记的抵押权在时间上先于价款抵押登记,因此,其效力优先于价款抵押权。在这种情形下,如果不打破动产抵押权的一般效力规则,不仅对于交易中债务人的不诚信的恶意行为形成激励,对于买卖交易出卖人或价款融资人的交易行为也会形成抑制,有违民法公平和诚信的精神。《民法典》第416条规定动产买卖价款抵押权超级优先效力,正是我国法律对这种情形的回应。举例述之:假设还是在前述例子中,在其他情形不变的情况下,2月2日甲公司用该设备向C银行进行抵押贷款并于当天办理登记; 2月9日B公司的抵押权才办理登记。根据动产担保效力的一般规则,该动产之上竞存的多项担保债权的清偿顺序应为:A银行>C银行>B公司>F银行>E银行,但根据第416条,在适用动产买卖价款抵押超级优先效力规则下,该动产之上竞存的多项抵押权的清偿顺序应为:B公司>A银行>C银行>F银行>E银行。

(三)动产买卖价款抵押权效力劣后于留置权

动产买卖价款抵押权具有超级优先效力,但是,这个效力的优先性并非无边无界,并非至上。根据《民法典》的规定,动产买卖价款抵押权的优先效力受到留置权优先效力的限制。换言之,动产买卖价款抵押权的效力劣后于留置权的效力。《民法典》第456条规定:“同一动产上已经设立抵押权或者质权,该动产又被留置的,留置权人优先受偿。”第416条在肯定动产买卖价款抵押权超级优先效力的同时,也明确规定“但是留置权人除外”。

所谓留置权,是指当事人在承揽、运输、行纪等合同交易中,如果债务人到期不履行债务,债权人可以享有扣留合法占有的债务人的财产,并依法处置该财产优先受偿的权利。留置权是一种法定担保物权。在合同实践中,同一动产之上可能并存多项约定担保物权(如一般抵押权、质权、动产买卖价款抵押权等),还有可能同时并存法定担保物权(留置权)。在这种情形下,并存的多项担保物权之间的效力必然存在冲突和竞争问题。如何解决?《民法典》给出的解决方案是留置权的效力优先于动产买卖价款抵押权,动产买卖价款抵押权的效力优先于一般担保物权,而在一般担保物权范围内,执行担保物权效力的一般规则。由此可见,在我国民法制度中,动产留置权具有最高的效力顺位,是担保物权效力顺位规则“例外”的“例外”。

立法者赋予动产留置权最高级优先效力,将其作为担保物权效力顺位规则“例外”之“例外”,具有合理性。一方面,留置权往往与加工、修理等使标的物保值、增值的承揽行为密切相关,法律赋予的最优先受偿效力可以理解为留置权人修理、加工行为的对价;另一方面,留置权涉及的债务数额通常并不大,是对劳动者的报酬、垫付的材料费等进行保护,符合保护劳动者权益的原则。

三、动产买卖价款抵押权超级优先效力的适用要件

动产买卖价款抵押权超级优先效力是《民法典》明确规定的一项法律规则,但是该规则并非一般规则,而是一项特殊规则,是对动产担保物权效力一般规则的例外。因此,法律对该项法律规则的适用应当设定严格的限制条件,防止被滥用。考察《民法典》的相关规定可知,其确立动产买卖价款抵押权超级优先效力规则的只有第416条一个条文,且该条文内容较为简略,缺乏明确的适用条件界定;最高人民法院就《民法典》(涉及第416条)发布的司法解释也主要聚焦于区分该项规则的三类适用主体,未详述其他要件。上述立法状况为动产买卖价款抵押权超级优先效力规则的法律适用留下较大的理解空间,有必要作深入探讨。

(一)只适用于动产买卖交易

从适用范围看,动产买卖价款抵押权超级优先效力只能适用于动产买卖交易之中。这来源于《民法典》的特别限定,是为了达成动产买卖价款抵押权超级优先效力规则特殊目标的需要。

我国动产买卖价款抵押权超级优先效力的法律依据是《民法典》第416条。考察第416条,从文句上看,并未见动产买卖或动产买卖合同等字样,但是,仔细分析其文义,其实际上指向了动产买卖交易。第416条规定,“动产抵押担保的主债权是抵押物的价款”。这里明确将抵押物界定为动产,将动产抵押担保的债权界定为“价款”,而“价款”是买卖合同的主要条款,是买卖交易中由买受人支付给出卖人的对价的法律表述。因此,“《民法典》第416条中的‘价款’,按文义解释仅限于买卖合同,包括所有人自己出售和委托他人出售。”{11} 第416条还规定,“标的物交付后十日内办理抵押登记的,该抵押权优先于抵押物买受人的其他担保物权人受偿。”这里明确使用了“抵押物买受人”的表述,“买受人”作为法律主体只存在于买卖交易之中,是买卖合同当事人一方的特有法律称谓。从《民法典》第416条文义理解,动产买卖价款抵押权超级优先效力规则并非可以广泛适用于各种交易关系之中,而是只能适用于动产买卖交易。《民法典》第416条的上述解读,从相关的立法说明中亦可以得到佐证。2018年8月27日,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主任沈春耀在《关于民法典各分编(草案)的说明》中指出:“针对交易实践中普遍存在的借款人借款购买货物,同时将该货物抵押给贷款人作为价款的担保的情形,草案赋予了该抵押权优先效力,以保护融资人的权利,促进融资。”其实,法律之所以建立动产买卖价款抵押权超级优先效力规则,其目的就是要通过创新担保物权制度,为买卖交易中的融资担保权人提供特别保障,充分利用买卖交易场内标的物作为担保物,实现物尽其用,拓展买受人的融资渠道,促进经济发展。其特殊的目的决定着其特有的適用范围。

动产买卖价款抵押权超级优先效力适用于动产买卖交易,具体包含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动产买卖价款抵押权超级优先效力只能适用于买卖交易之中。所谓买卖交易,是指当事人之间发生的以转移标的物所有权为目的和内容的交易,其法律表现形式是买卖合同关系。买卖合同是双务有偿合同。买卖交易虽然与赠与、租赁有某种相似或相同性,但彼此存在明显区别。赠与以转移所有权为目的,但受让方是无偿的,不需要支付“价款”。租赁只是转移占有使用权,不转移所有权。在赠与、租赁以及其他交易中,均没有动产买卖价款抵押权超级优先效力适用的基础。二是买卖交易的标的物只能是动产。根据标的物的不同,买卖交易包括不动产买卖和动产买卖。在不动产买卖中,出卖人的债权无需通过赋予标的物抵押权“插队”的超级优先效力来进行保护。一方面,《民法典》第416条确定的超级优先效力首先对抗的是买受人的在先浮动担保物权,而根据《民法典》第396条的规定,设立浮动抵押权的财产仅限于生产设备、原材料、半成品、成品等动产,因而不动产上不可能存在具有“虹吸效应”的在先浮动抵押权;另一方面,不动产抵押权也不存在抢先公示的情形,这是因为不动产抵押权自登记时生效{12},设立时间与公示时间同步,不存在不动产抵押登记前被其他新设抵押权抢先公示的可能。因此,对于不动产买卖中出卖人设定的抵押债权,只需要按照抵押权的一般效力规则保护即可。但是,对于动产买卖则不同,一方面,浮动抵押以动产为对象,动产买卖交易中的标的物有可能成为浮动抵押财产被“虹吸”进入浮动抵押优先权效力之中;另一方面,动产抵押权自抵押合同生效时生效{13},其设立时间与公示时间存在间隙,存在被其他新设抵押权抢先公示的可能。因此,《民法典》第416条只适用于以动产为标的物的买卖交易关系,非动产买卖交易排除在适用之外。

(二)抵押物必须是动产买卖的标的物

抵押物是抵押担保成立的必要条件。《民法典》中的抵押,包括不动产抵押和动产抵押两种类型。据此,抵押物可以是不动产和动产。另外,从抵押物的来源看,抵押物可以由债务人提供,也可以由第三人提供;可以是合同交易中的场内标的物(如住房买卖按揭贷款合同中的住房、动产买卖合同中的标的物),也可以是合同交易之外的物。

动产买卖价款抵押权作为一种特殊的担保物权,其特殊之处之一就在于其抵押物的特定性:动产买卖价款抵押权中的抵押物必须是买卖交易中的标的物,买受人是以买卖交易中的标的物作为抵押物为出卖人或者价款融资人提供抵押担保的。在买卖交易中,买卖双方当事人权利义务共同指向的对象就是买卖交易的标的物,买受人的目的是获得由出卖人交付的标的物所有权,出卖人的目的是获得由买受人支付的作为获得标的物所有权对价的价款。如果抵押物不是买卖交易场内的标的物,而是买卖交易之外的其他财产,无论是买受人的财产或者由第三人提供的其他财产,均不能成立动产买卖价款抵押权,不能适用动产买卖价款抵押权超级优先效力。另外,由于动产买卖价款抵押权只适用于动产买卖交易之中,因此,其抵押物只能是动产,不动产不能作为动产买卖价款抵押权的抵押物。

这里还有两个相关问题需要作进一步探讨。一是学校、幼儿园、医院等非营利性机构的公益性动产能否作为动产买卖价款抵押权的抵押物?二是知识产权能否作为动产买卖价款抵押权的抵押物?关于第一个问题,根据《民法典》第399条的规定,答案似乎是否定的。《民法典》第399条主要适用于学校等非营利性机构的已有财产,主要目的是防止在公益财产上设置担保负担损害公益,具有正当性。但是,如果机械地执行第399条规定,在有些情况下会阻碍非营利性机构获得公益财产的途径,从而影响公益事业。例如,某医疗机构急需添置医疗设备,但资金不足(对于某些财力有限的私立非营利性机构而言,这种情况普遍存在),希望采取赊销或价款融资方式购买。此时,如果执行《民法典》第399条,出卖人或价款融资人因不能获得价款债权保障,一般不会同意赊销或提供借款融资,该医疗机构不能达到买进所需医疗设施的目的。但如果允许适用第416条,则比较容易达成目的。并且,由于该医疗设施的获得是因为出卖人或价款融资人的直接贡献,优先保障出卖人或价款融资人的债权是公平的,对医疗机构也没有损害。“因此,在规定了购置款抵押权{14}后,《民法典》第399条中公益设施不得抵押的规定应作限缩解释,只适用于普通抵押权,而不包括购置款抵押权。”{15} 关于第二个问题。首先,根据文义解释,《民法典》第416条中特别强调买卖价款抵押权的客体是“抵押物”,而对比《民法典》其他条文,如第401、406條等的相关表述均是“抵押财产”。抵押财产的范围明显大于抵押物的范围,可见《民法典》特别强调动产买卖价款抵押权的标的物应为有形动产;其次,根据体系解释,无形财产适用第416条存在法律上的障碍。根据《民法典》第440条规定,财产权利上只能设立质权,且以登记作为成立条件,不存在在先担保权自动吸附嗣后财产后取得优先受偿顺位的情况,财产权利上成立的担保权的受偿顺位严格按照登记时间确定。因此,知识产权不能作为买卖价款抵押权的抵押物。

(三)抵押当事人为买受人与出卖人或价款融资人

根据《民法典》第416条的规定,动产买卖价款抵押交易在实践中可能存在两种交易结构:第一种是“出卖人—买受人”结构。在这种交易结构中,涉及两方当事人(出卖人与买受人)、两种法律关系(动产买卖关系与动产抵押关系)。其中,买受人既是动产买卖合同中的买方,也是动产抵押关系中的抵押人;出卖人既是动产买卖合同中的卖方,同时也是动产抵押关系中的抵押权人;买卖合同的标的物与抵押关系中的抵押物为同一物。这种交易结构可以称为抵押赊销结构。第二种是“出卖人—买受人—价款融资人”结构。这种交易结构涉及三方当事人(出卖人、买受人和价款融资人)、三种法律关系(动产买卖关系、借款合同关系和动产抵押关系)。其中,买受人是买卖合同中的买方、借款合同中的借款人和抵押关系中的抵押人,价款融资人是借款合同中的出借人和抵押关系中的抵押权人;买卖合同的标的物与抵押关系中的抵押物为同一物。这种交易结构可以称为融资买卖结构。在买卖关系、借款关系和抵押关系三种法律关系中,买卖关系是基础性关系,借款和抵押均为买卖服务。在借款关系与抵押关系中,借款是主合同,抵押是从合同。在实践中,抵押关系的设立,既可以在买卖合同之外单独订立抵押合同,也可以在买卖合同中设定抵押担保条款;既可以由买受人与出卖人,或者买受人与价款融资人之间订立合同,也可以由买受人、出卖人和价款融资人之间订立一个融合买卖、借款与抵押等内容的三方协议。

从上述对动产买卖价款抵押交易结构的分析可知,无论是哪种交易结构,抵押人都是特定的,即买卖合同中的买受人,而抵押权人则因交易结构不同而不同。在第一种交易结构中,抵押权人是出卖人;在第二种交易结构中,一般情形下,抵押权人是向买受人提供融资借款的价款融资人(包括个人、法人或其他组织,既可以是金融机构,也可以是非金融机构),但在特殊情形下,抵押权人还可以是并存的出卖人与价款融资人。

(四)抵押担保的对象是动产买卖价款债权

《民法典》设立动产买卖价款抵押权并赋予其超级优先效力,其根本原因和目的是为买卖交易标的物价款债权提供充分保障,《民法典》第416条开宗明义对此予以肯定:“动产抵押担保的主债权是抵押物的价款。”因此,动产买卖价款抵押担保的对象是动产买卖价款债权,具有特定性。动产买卖价款债权在不同的交易结构中,权利主体和内容不同。在“出卖人—买受人”交易结构中,动产买卖价款债权的主体是出卖人,内容为买受人尚未支付的买卖标的物的价款;在“出卖人—买受人—价款融资人”交易结构中,价款债权人是价款融资人,内容为买受人尚未支付的贷款。

关于动产买卖价款债权,还有两个相关问题值得探讨。一是担保的债权范围。《民法典》第389条规定:“担保物权的担保范围包括主债权及其利息、违约金、损害赔偿金、保管担保财产和实现担保物权的费用。当事人另有约定的,按照其约定。”第389条是确定动产买卖价款债权范围的基本法律依据。具体言之,动产买卖价款抵押权担保的债权范围包括主债权(买卖标的物的价款或购买标的物的贷款)、主债权的利息、实现抵押权的费用以及可能存在的违约金、损害赔偿金、抵押物保管费用等。二是价款债权与买卖标的物之间的因果关系。这里所谓的因果关系,“是指担保财产是购买价款债权产生的原因。也就是说,购买价款担保权所担保的债权是因购买担保财产应支付的价款而形成的。”{16} 换言之,抵押担保的债权提供的融资必须用于购买抵押物。价款债权与买卖标的物之间必须具有因果关系是之所以赋予动产买卖价款抵押权超级优先效力的重要正当性根据,因为“出卖人对买受人最终作为偿债基础的责任财产作出了直接贡献”{17},从某种层面上讲,法律赋予动产买卖价款抵押权的“插队”效力可以理解为前述“直接贡献”的激励。如果价款融资人提供的贷款没有用于购买或者没有全部用于购买买卖交易中的标的物(即抵押关系中的抵押物),则不能成立动产买卖价款抵押权,或只能部分成立动产买卖价款抵押权。{18}为此,如果当事人之间因行使动产买卖价款抵押权发生纠纷,必须提供证据证明动产买卖价款债权与买卖标的物(抵押物)购买之间存在因果关系,举证责任应当由抵押权人负担。在“出卖人—买受人”交易结构中,由于交易关系比较简单,举证难度不大;在“出卖人—买受人—价款融资人”交易结构中,价款融资人举证相对复杂。价款融资人可以提供借款合同、抵押合同及借款支付凭证进行证明,其中,价款融资人提供直接向出卖人支付的贷款凭据或者向出卖人开出的支票,具有直接的证明效力。

(五)必须在标的物交付后十日内办理抵押登记

《民法典》第416条明确将“标的物交付后十日内办理抵押登记”作为动产买卖价款抵押权获得超级优先效力的必备条件。

1. 抵押登记。抵押登记是动产买卖价款抵押权超级优先效力的法定必要条件。这是动产买卖价款抵押权与一般动产抵押权最主要的区别之一。

对于一般动产抵押权,我国采取的是登记对抗主义立法模式,动产抵押权自动产抵押合同生效时成立,抵押登记不是动产抵押权的成立要件,但未经抵押登记,动产抵押权缺乏充足的对外效力,它可以对抗恶意第三人,不能对抗善意第三人。一般动产抵押权是普通的抵押权,其效力顺位适用《民法典》第414、415条确立的一般担保物权效力顺位规则。动产买卖价款抵押权如果未经抵押登记,就只是一般的动产抵押权,其效力适用《民法典》第403条之规定。如果动产买卖价款抵押权要获得超越于一般动产抵押权的超级优先效力,就必须办理抵押登记,满足登记公示的要求。

在国外的立法中,有将动产再区分为消费品与非消费品并规定消费品无需办理抵押登记即可获得超级优先效力的做法。美国《统一商法典》第9.310条规定,动产买卖价款担保权必须经过登记才能获得完善(具有对抗第三人的效力),但消费品买卖价款担保权除外。《欧洲示范民法典草案》第9—3∶107条以及《担保交易示范法》第24条也有基本相同的规定。消费品抵押无需办理抵押登记即可获得超级优先效力也被一些人理解为在性质上属于“自动公示”{19} 或“自动完善”。{20} 支持这种立法例的主要理由是消费品交易频繁,且一般金额较小,如果对消费品抵押权设置登记的强制性要求,必将大大增加交易当事人、登记机关的成本,妨碍消费品交易,在实践中不可行。{21} 因此,“消费品上的购置款抵押权的自动公示是使大量零售交易移出登记系统的一种方法。”{22} 我们对此不予认同,作为动产的消费品若设置抵押权并赋予其超级优先效力,亦应遵循动产买卖价款抵押权超级优先效力的登记规则,不能例外。主要理由是,如果允许消费品抵押适用登记例外,必将在制度体系上破坏动产抵押登記效力规则的统一性,在实践中人为造成动产抵押登记制度适用的混乱和麻烦。{23} 对于消费品,由于其交易具有频繁性,且通常情况下交易金额较小,当事人在其之上设置担保的必要性不大。而且,从长期的生活实践经验看,当事人亦少有在消费品上设置担保者。如果当事人确有需要在买卖的消费品上设置担保,并享有法定的超级优先效力,则当然应当服从动产买卖价款抵押权登记规则,不应赋予特权。或者,当事人还可以选择采用其他担保方式,如保留所有权担保,或质押。《民法典》目前尚未有消费品抵押担保适用登记例外的规定,即使面向将来,“无论对消费领域的担保做何种价值抉择,《民法典》作为基本法都不宜规定这一问题,而应交由消费者领域的立法决定。”{24}

还有一个与此相关的问题:经登记的动产买卖价款抵押权自何时生效?从理论上说,可以有三个时间点,即抵押合同生效之日、抵押财产交付之日和抵押登记之日。有学者主张“依登记时间确定”{25},《欧洲示范民法典草案》采取自抵押权设立之日起生效的做法。《民法典》第416条文义表述不明确。抵押物“交付时间”不能作为确定动产买卖价款抵押权生效时间的依据,因为在动产买卖价款抵押权超级优先效力规则的设计中,抵押物交付只是确定该抵押权有效登记期限的起算依据,不是确定该抵押权生效时间的依据。抵押物交付与动产买卖价款抵押权的生效存在间接关系而非直接关系。“抵押登记”时间也不宜作为确定动产买卖价款抵押权效力发生的时间。抵押登记是动产买卖价款抵押权成立的必要条件,无抵押登记则不成立动产买卖价款抵押权。这是从动产买卖价款抵押权超级优先效力构成要件的角度界定的,并非从其效力发生时间的角度界定的。如果动产买卖价款抵押权的超级优先效力自抵押登记之日才产生,则将会出现这样的情形:在办理登记之前(在法定的十日有效期限内),动产买卖价款抵押权不具有优先于就抵押物“抢先登记”的担保或已经存在的浮动担保的效力,如果在此期间“抢先登记”的担保或已经存在的浮动担保被执行,即使当事人按照法律规定的要求在十日内办理了抵押登记,亦无权提出抗辩。这显然不符合动产买卖价款抵押权超级优先效力规则的制度目标,存在制度设计的漏洞。《欧洲民法典草案》的做法比较合理,即主张经登记的动产买卖价款抵押权自抵押合同生效时产生。《民法典》规定动产抵押自抵押合同生效时成立,这虽然不能直接适用于动产买卖价款抵押权,但为动产买卖价款抵押权的生效提供了基础依据。抵押登记实际上是被赋予了溯及力,亦即,如果当事人按照法律要求完成抵押登记的,则动产买卖价款抵押权的超级优先效力溯及自抵押合同生效时产生。将抵押合同生效时间作为动产买卖价款抵押权超级优先效力产生的依据,可以避免法律设计上的漏洞,更加符合动产买卖价款抵押权超级优先效力规则的制度目标。

2. 十日期限。动产买卖价款抵押权获得超级优先效力不仅必须办理抵押登记,而且还必须在抵押物交付后十日内完成。这里的十日的期限,可以称为动产买卖价款抵押登记期限,是动产买卖价款抵押权具有超级优先效力的法定的登记有效时限。

关于动产买卖价款抵押权登记期限的长短,国际范围内做法不一。美国《统一商法典》规定的登记期限为二十日,《欧洲示范民法典草案》规定的登记期限为三十五日,我国台湾地区“企业资产担保法草案”规定的登记期限为二十日,《民法典》则规定的是十日。登记期限长短的选择,实际上代表的是立法者对登记期限法律意义的不同理解。“宽限期限的设置本质上是对购置款债权人的一种优待,它不仅使得购置款债权人不必在交付购置物时立刻登记,而且会扩大购置款抵押权可对抗的担保物权范围。”{26} 登记期限设置越长,对抵押权人的“优待”越大;反之,登记期限越短,则对抵押权人的“优待”越小。从动产买卖价款抵押权超级优先效力规则设置功能看,在登记期限设置上应该考虑抵押权人与其他相关权利人之间的利益平衡,不宜太长,也不宜太短。从这个意义上说,二十日或十日的期限均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不存在本质上的区别,只是一个立法选择而已,无需特别计较。

关于十日期限的起算,学界尚存理解分歧。《民法典》第416条以标的物(抵押物)的交付作为起算点。但到底何为交付?不无探讨空间。在民法学上,交付可以分为基于转移所有权的交付(如买卖交易中的交付)和基于转移使用权的交付(如租赁交易中的交付)两种情形。由于动产买卖价款抵押权优先效力规则中的交付,仅适用于动产买卖交易中,故这里的交付只能是基于转移所有权的交付,即出卖人不仅要将标的物实际转移给买受人管控,还必须转移标的物的所有权。只是转移标的物控制权而没有转移所有权的交付不能适用《民法典》第416条。关于超过法定十日期限办理登记的效力问题,《民法典》没有规定,学界的共识是,超过法定十日登记期限办理登记的,可以成立一般登记的动产抵押权,其效力顺位适用一般动产抵押权效力顺位规则,不能成立动产买卖价款抵押权,不具有超级优先效力。

四、抵押物再转让情形下动产买卖价款抵押权超级优先效力的适用

《民法典》第416条规定的价款抵押权超级优先效力,从直观的文义上看,是以动产买卖中的买受人为基点的,旨在解决买受人在该动产标的上可能设立的并存的多个担保权之间的受偿顺位问题。但是,如果作为抵押物的动产被买受人再次对外转让,在该标的物上设定的价款抵押权的超级优先效力是否适用于新的受让人?《民法典》第416条未给出清晰答案。

第一个问题:作为抵押物的动产能否发生再次转让?从理论上看,如果对标的物的处分终止于动产买卖中的抵押,有悖于物尽其用的原则,这是因为一旦标的物被用作抵押而不能被再处分,则相当于被“冷冻”,在抵押权消灭之前,只能原地等待“解冻”,这无疑会降低物的利用效率。从法律依据看,再次转让在我国没有法律障碍。《民法典》第406条明确规定:“抵押期间,抵押人可以转让抵押财产。”由此可见,作为抵押物的动产是可以和可能发生再转让的,而且从理论上说,可以和可能发生无限次再转让。这里还需要进一步明确的是,本文此处所谓的“转让”,是指基于物权变动规则发生的物之所有权的变动,即作为抵押物动产的所有权由原买受人(抵押人)转移给他人。发生动产所有权转让的法律原因,主要是新的买卖交易,但不限于买卖交易,其他如赠与、司法强制执行等也可以导致动产所有权转移的法律后果。至于作为抵押物的动产被原买受人(抵押人)另设租赁或抵押、质押,因为没有发生所有权的变动,以原买受人为基点的动产买卖价款抵押权的基础没有变化,可以直接适用《民法典》第416条,因而不在本文讨论的“再转让”范围之内。

第二个问题:在作为抵押物的动产被再转让情形下,设置在该动产之上的价款抵押权的超级优先效力能否适用于新的所有权人?这实际上要回答的是动产买卖价款抵押权超级优先效力在动产再转让情形下是否具有追击力的问题。《民法典》在第406条第1款中规定:“抵押财产转让的,抵押权不受影响”。这里没有限定“抵押财产”是动产还是不动产,也没有限定“抵押权”是登记的抵押权还是未经登记的抵押权,以及是什么效力顺位的抵押权。《民法典》第406条第1款中的上述规定,确立了动产抵押权的效力适用于动产再转让情形的一般规则。这个一般规则具有正当性,理由在于动产不因其上设立了抵押权而丧失流通性,受让人取得动产所有权实际上附有抵押负担,抵押权人自可追击至物之所在,就抵押物处分优先受偿。{27} 或者按照有的学者所解释的,抵押人在抵押权设定后,将动产抵押物所有权让与第三人,其原设定的抵押权仍随抵押物之所在而存在,抵押权人仍得追击至抵押物之所在而行使抵押权。{28} 反向看,如果法律允许抵押物转让,但不赋予抵押权在抵押物转让后的追击力,则将从根本上颠覆担保物权制度,从而在根本上破坏交易秩序和安全,在法律体系上形成逻辑混乱。《民法典》第406条建立的这个一般规则当然应适用于动产买卖价款抵押权超级优先效力。换言之,一般而言,动产买卖价款抵押权超级优先效力在作为抵押物的动产再转让情形下具有追击力,应当适用于新的所有权人。但是,动产买卖价款抵押权超级优先效力在作为抵押物的动产再转让情形下的适用也有例外,其最主要的例证是在“正常经营活动”买卖中,它的适用被法律排除。《民法典》第404条规定:“以动产抵押的,不得对抗正常经营活动中已经支付合理价款并取得抵押财产的买受人”。动产买卖价款抵押权,抵押物是动产,如果其抵押物再转让符合第404条之规定,自应适用这一规则。亦即,如果作为动产买卖价款抵押权标的的动产再转让属于“正常的经营活动”,则动产买卖价款抵押权的超级优先效力不适用于买受人,买受人就取得的动产享有对抗价款抵押权追击效力的权利。这一观点得到部分学者的明确肯定,“登记动产抵押权的追击效力可因特定事由的发生而阻断,《民法典》第404条规定的‘正常经营活动买受人’规则即为其中著例。”{29}

第三个问题:动产买卖价款抵押权超级优先效力在动产再转让情形下如何实现?抵押权的实现是指抵押权人依法处分抵押物并从中优先受偿。根据《民法典》第410条的规定,其处分方式主要包括由抵押权人与抵押人就抵押物协议折价,或者依法将抵押物拍卖、变卖,就所得价款优先受偿。在抵押物没有再流转的情况下,在抵押权人与抵押人之间,抵押权实现的方式如上所述,没有异议。但是,在抵押物发生再转让的情形下,抵押权如何实现?《民法典》第406条第2款规定:“抵押人转让抵押财产的,应当及时通知抵押权人。抵押权人能够证明抵押财产转让可能损害抵押权的,可以请求抵押人将转让所得的价款向抵押人提前清偿债务或者提存。转让的价款超过债权数额的部分归抵押人所有,不足部分由债务人清偿。”解析这一条款可知,在抵押财产再转让情形下,抵押权(包括动产买卖价款抵押权)的实现可以有以下两种方式:一是由再转让交易中的买受人替代原抵押人,按照《民法典》第410条确定的抵押权实现的方式实现;二是以再转让价款提前清偿或提存,再转让价款不足以清偿抵押权的,不足部分由“债务人”继续承担清偿责任。采取这种方式的前提是抵押权人“能够证明抵押财产转让可能损害抵押权”,其举证义务由抵押权人承担。基于动产的高流通性和易损耗性特征,从维护动产抵押制度的功能和保护抵押权人的利益出发,对于抵押权人的举证义务应该从宽把握,即只要抵押权人能够证明其对抵押动产的转让存在合理的减值担忧,即可成立。至于抵押权效力在再转让情形下适用的例外情形(如正常交易情形),由于抵押权的追击效力受到新的买受人的抗辩权的排除,故不应存在适用《民法典》第410条规定的实现方式之余地,但抵押权人(包括动产买卖价款抵押权人)也可以适用《民法典》第406条规定的方式对原抵押人(再转让中的出让人)就转让所得的价款主张抵押权(包括動产买卖价款抵押权的超级优先受偿权)。{30}

注释:

① 《欧洲示范民法典草案》是《欧洲示范民法典草案:欧洲私法的原则、定义和示范规则》的简称。本文所引该草案的相关条文参见欧洲民法典研究组、欧洲现行私法研究组编著:《欧洲示范民法典草案:欧洲私法的原则、定义和示范规则》,高圣平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② 1 Cro. Cas. 190, 79 Eng. Rep.67 (K.B.1631); Robert M. Lloyd, Refinancing Purchase Money Security Interests, Tennessee Law Review, 1985, 12(1).

③ 此所谓“嗣后条款”亦即我国民法中的“浮动抵押”条款。

④ 参见64 U.S.(23 How.)117(1860)。

⑤ 参见79 U.S.(12 Wall.)362(1871)。

⑥ 《美国统一商法典》,潘琪译,法律出版社2018年版。

⑦{11}{24} 谢鸿飞:《价款债权抵押权的运行机理与规则构造》,《清华法学》2020年第3期。

⑧{16}{20}{25}{30} 房绍坤、柳佩莹:《论购买价款担保权的超级优先效力》,《学习与实践》2020年第4期。

⑨{15}{19}{22}{26} 李运杨:《〈民法典〉中购置款抵押权之解释论》,《现代法学》2020年第5期。

⑩ 龙俊:《民法典中的动产和权利担保体系》,《法学研究》2020年第6期。

{12} 参见《民法典》第402条。

{13} 参见《民法典》第403条。

{14} 此处“购置款抵押权”即本文所谓的动产买卖价款抵押权。

{17} 高圣平:《民法典动产担保权优先顺位规则的解释论》,《清华法学》2020年第3期。

{18} 参见彭贵:《英国浮动抵押制度研究》,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第150页。

{21} 宰丝雨:《美国动产担保交易制度与判例——基于美国〈统一商法典〉第九编动产担保法》,法律出版社2015年版,第73页。

{23} 高圣平:《〈民法典〉视野下统一动产和权利担保登记制度的构造》,《浙江工商大学学报》2020年第5期。

{27} 参见谢在全:《民法物权轮》,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701页。

{28} 参见刘春堂:《判解民法物权》,三民书局股份有限公司2010年版,第461页。

{29} 高圣平、叶冬影:《民法典动产抵押物转让规则的解释论》,《比较法研究》2020年第4期。

作者简介:李克武,华中师范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湖北武汉,430079;田艳蓉,华中师范大学法学院,湖北武汉,430079。

(责任编辑 李 濤)

作者:李克武 田艳蓉

第4篇:动产买卖合同

_________(以下简称甲方)与_________(以下简称乙方),双方兹就买卖_________事宜,订立本契约,条款如下:

一、买卖标的:_________。(注明品名、规格、数量、地点、产地、性质、用途等)

二、价款:单价_________元,总金额_________元。

三、交货:

1.交货时间:乙方应于订约后_________内按甲方指定的地点、组数如期送达。2.交货地点:甲方所在地或其所指定的地点。3.交货方式:_________。

四、验收:甲方或其指定受领人于受领第一条的标的后,应及时验收。如有瑕疵,应于受领后七天内以书面通知乙方更换,逾期乙方不负瑕疵担保责任。

五、付款:1.付款方式:甲方将所开出的发票和货款一次付给乙方。2.付款期限:甲方预付_________元,余款自_________年_________月_________日至_________年_________月_________日交付,每月_________日前各支付_________元。

六、其他费用:原则上运送费、包装费由乙方负担。如果甲方所指定送货地点不在_________界内,按实际里程数每公里_________元酌收运送费用。

七、担保:担保人须对乙方保证,甲方能够按期支付价金,当甲方不能履行时由其对乙方连带赔偿责任。

八、违约责任:1.标的物经验收不符合第一条要求的,甲方有权要求补足、换货或退货。2.标的物不符合质量标准的,甲方有权要求退货,并要求赔偿损失。3.一方迟延交货或迟延支付价款的,应每日按照迟延部分价款_________%的标准向对方支付违约金。4.其他:_________。

九、声明及保证:

(一)

甲方:1.甲方为一家依法设立并合法存续的企业,有权签署并有能力履行本合同。2.甲方签署和履行本合同所需的一切手续_________均已办妥并合法有效。3.在签署本合同时,任何法院、仲裁机构、行政机关或监管机构均未作出任何足以对甲方履行本合同产生重大不利影响的判决、裁定、裁决或具体行政行为。4.甲方为签署本合同所需的内部授权程序均已完成,本合同的签署人是甲方的法定代表人或授权代表人。本合同生效后即对合同双方具有法律约束力。

(二)乙方:1.乙方为一家依法设立并合法存续的企业,有权签署并有能力履行本合同。2.乙方签署和履行本合同所需的一切手续_________均已办妥并合法有效。3.在签署本合同时,任何法院、仲裁机构、行政机关或监管机构均未作出任何足以对乙方履行本合同产生重大不利影响的判决、裁定、裁决或具体行政行为。4.乙方为签署本合同所需的内部授权程序均已完成,本合同的签署人是乙方的法定代表人或授权代表人。本合同生效后即对合同双方具有法律约束力。

十、保密:双方保证对从另一方取得且无法自公开渠道获得的商业秘密(技术信息、经营信息及其他商业秘密)予以保密。未经该商业秘密的原提供方同意,一方不得向任何第三方泄露该商业秘密的全部或部分内容。但法律、法规另有规定或双方另有约定的除外。保密期限为_________年。一方违反上述保密义务的,应承担相应的违约责任并赔偿由此造成的损失。十

一、不可抗力:本合同所称不可抗力是指不能预见,不能克服、不能避免并对一方当事人造成重大影响的客观事件,包括但不限于自然灾害如洪水、地震、火灾和风暴等以及

社会事件如战争、**、政府行为等。如因不可抗力事件的发生导致合同无法履行时,遇不可抗力的一方应立即将事故情况书面告知另一方,并应在_________天内,提供事故详情及合同不能履行或者需要

延期履行的书面资料,双方认可后协商终止合同或暂时延迟合同的履行。十

二、通知:1.根据本合同需要发出的全部通知以及双方的文件往来及与本合同有关的通知和要求等,必须用书面形式,可采用_________(书信、传真、电报、当面送交等)方式传递。以上方式无法送达的,方可采取公告送达的方式。2.各方通讯地址如下:_________。3.一方变更通知或通讯地址,应自变更之日起_________日内,以书面形式通知对方;否则,由未通知方承担由此而引起的相应责任。十

三、争议的处理:

(一)本合同受_________国法律管辖并按其进行解释。

(二)本合同在履行过程中发生的争议,由双方当事人协商解决,也可由有关部门调解;协商或调解不成的,按下列第_________种方式解决:1.提交_________仲裁委员会仲裁;2.依法向人民法院起诉。十

四、解释:本合同的理解与解释应依据合同目的和文本原义进行,本合同的标题仅是为了阅读方便而设,不应影响本合同的解释。十

五、补充与附件:本合同未尽事宜,依照有关法律、法规执行,法律、法规未作规定的,甲乙双方可以达成书面补充协议。本合同的附件和补充协议均为本合同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与本合同具有同等的法律效力。十

六、合同效力:本合同自双方或双方法定代表人或其授权代表人签字并加盖公章之日起生效。有效期为_________年,自_________年

_________月_________日至_________年_________月_________日。本合同正本一式_________份,双方各执_________份,具有同等法律效力;合同副本_________份,送_________留存一份。甲方(盖章):_____________ 乙方(盖章):_____________授权代表(签字):_________ 授权代表(签字):__________________年____月____日 _________年____月____日签订地点:_________________ 签订地点:_________________

第5篇:动产的货物买卖合同范本

立契约书人x x实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甲方)x x陶瓷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乙方),双方兹就买卖茶具事宜,订立本件契约,条款如下:

一、 买卖标的:仿古茶具精品、次品各一百组。(样式、规格另行列表)

二、 价金:精品每组人民币x x 元整,次级品每组x x 元整,合计x x 元整。

三、 送货地点:甲方公司所在地或其所指定的地点。

四、 送货日期:乙方应于订约后一个月内按甲方指定的地点、组数如期送达。如有迟延,应依迟交部分的货款每按千分之二计罚违约金,乙方不得有异议。

五、 清偿费用:原则上运送费、包装费由乙方负担。惟甲方所指定送货地点不在x x市x x县两界内,按实际里程数每公里x元酌收运送费用。

六、 甲方或其指定受领之人世间于受领第一条的茶具后,应即时验收。茶具如有瑕疵,应于受领后七天内以书面通知乙方更换,逾期乙方不负瑕疵担保责任。

七、 甲方应凭乙方所开出的统一发票及送货签收单将货款一次付给乙方。

八、 本契约一式二份,甲乙双方各执一份为凭。

立契约书人:

买方(甲方):x x实业有限公司

公司地址:

代表人:x x x

住址:

身份证统一号码:

营业执照号码:

卖方(乙方):x x 陶瓷有限公司

公司地址:

代表人:x x x

住址:

身份证统一号码:

营业执照号码:

x x x x年x月x日

第6篇:购销买卖合同:动产家具无偿寄托契约书

购销买卖合同模板

动产家具无偿寄托契约书

寄托人 (简称甲方),承托人 (简称乙方)。兹为动产家具寄托经双方同意缔结契约条件如下:

第一条 甲方因迁往 地居住而新居狭隘无法容纳原有家具,所以将下列动主目录记载的家具寄托乙方夫妇保管,而乙方愿依约受寄保管,本寄托物于本契约成立日由甲方点交与乙方接管清楚。

第二条 本件寄托系不定期限,但甲方可随时请求退还,而乙方亦得随时自动返还寄托物。

第三条 甲方保证本件寄托物全部为甲方的完全所有,并无上手来历不明或与第三人间有纠葛不清的或于寄托有不法因素瑕疵,如有上列情况发生,致乙方蒙受损失时,甲方应负其赔偿责任。

第四条 本件寄托保管为无报酬,所以乙方不得向甲方请求任何名目的补偿。

第五条 乙方在受寄存续期间中除禁止第三人使用外,乙方自己或其家属可任意使用寄托物,甲方无异议。

第六条 依前条使用寄托物,致寄托物的自然消耗损失,乙方不负其填补赔偿责任,甲方决无异议。

第七条 本件寄托物乙方应存置于(某某地号)乙方或其家属的住宅内,并应与处理自己事务为同一的注意保管,对于寄托物的使用应以善良管理人的注意为之。

第八条 前条保管处所,非经甲方同意乙方不得变更,又不得使第三人代为保管寄托物。

第九条 乙方如违反本契约约定,将寄托物使第三人保管,致寄托物发生损害,或因乙方的故意或重大过失,致守护物灭损时,应负其赔偿责任,但因不可抗力纵不使第三人代为保管仍不免发生损害者,不在此限。

第十条 乙方因保管寄托物,而支出的必要费用,不得请求甲方偿还。

第十一条 寄托物的返还应在该寄托物保管之地行之。

寄托物因使用上的自然消耗,或减灭价值,乙方仍依该物现状返还,甲方不得异议。

第十二条 本契约未尽事宜悉依民法关于寄托的规定及其他有关法规的规定解释。

第十三条 因本契约发生的诉讼由甲乙双方同意以x x法院为管辖法院。

第十四条 本件寄托动产目录。

(略)

本契约一式二份,甲、乙双方各执一份为凭。

甲方:

住址:

乙方:

住址:

年 月 日

第7篇:动产抵押借款合同范本

合同编号:__________

动产抵押借款合同范本

甲方:____________________

乙方:____________________

签订日期:____年____月____日

动产抵押借款合同范本

甲方(出借人、抵押权人):

,身份证号码、住址:详见后附身份证复印件。

乙方:(借款人):

,身份证号码、住址:详见后附身份证复印件。

丙方:(抵押人):

,身份证号码、住址:详见后附身份证复印件。

(抵押人):

,身份证号码、住址:详见后附身份证复印件。

本合同各方根据法律、法规,在平等自愿的基础上,为明确责任,恪守信用,经协商一致签订本合同,并保证共同遵守。

借款条款

借款金额:甲方同意借款给乙方人民币

万元整。(小写:

元)

借款用途:用于经营投资。

借款利率:月利率按照

分计算。

借款期限:

个月,自

日到

日止。如实际借款数额和实际放款日与该借款合同不符,以实际借款数额和日期为准。乙方收到借款后应当出具借条,乙方出具的借据为本合同的附件,与本合同具有同等法律效力。

借款的归还:利息和本金到期日一并归还,借款结清后,甲方归还乙方先前出具的借据。如推迟还款,乙方应当按日支付违约金千分之五。

本合同的有效期内,发生下列事项的之一的,甲方有权宣布本合同下的借款提前到期,要求借款人在规定期限内偿还本金及利息而无需为正当行使上述权利所引起的任何损失负责。

乙方违反本合同借款条款中的任何条款。

根据担保条款的约定,因抵押人、抵押物发生变故或者抵押人违法担保条款的约定,致使抵押人需要提前履行义务的。

乙方发生其他可能影响归还甲方借款本息的行为。

本合同的相关费用(包括抵押登记、公证等)均由乙方负责。

抵押条款

现抵押人同意以其所有的房屋的价值为抵押,为本《借款合同》下的借款做担保。抵押物基本情况详见所附房屋所有权证、国有土地所有权证复印件。

抵押担保范围为本《借款合同》下的借款本金、利息、违约金及实现债权的其他费用。(包括但不限于法院诉讼费、律师费等)

抵押期限自抵押登记之日到主债务履行完毕止。

抵押期间,未经过抵押权人书面同意,抵押人不得变卖、赠与或其他方式处分抵押物。

本合同中借款条款如因某种原因致使部分或全部无效,不影响抵押条款的效力,抵押人仍应当按照约定承担责任。

其他条款

本合同自甲方、乙方、丙方签字后生效,本合同的抵押条款在办妥抵押登记后生效。

如借款人违法本一式四份,具有同等效力。抵押权人执2份,借款、抵押人各执一份。

如本合同发生争执或纠纷,各方同意向

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甲方:

乙方:

丙方:

合同签订日期:

合同编号:__________

感谢您的浏览!

下载修改即可使用

第8篇:不动产赠与合同范本

不动产赠与合同范本由管理资料网整理,赠与者和受赠者双方签订的协议契约

不动产赠与合同范本

赠与者x x x(以下简称甲方)、受赠者x x x(以下简称乙方)双方缔结如下赠与契约:

第一条 甲方将后记的不动产依以下各条约定赠与对方。

第二条 甲方会同乙方于x x x x年x月x日进行后记的不动产移转登记及转让手续。

第三条 前条的转让系以现有状况下交付乙方。而自签约日始至x x x x年x月x日止,乙方得继承为后记不动产建筑物的出租人。

甲方须将前述房屋租赁契约书交付予乙方。

第四条 乙方受赠后记的不动产后,应负抚养甲方夫妻之责。

但,乙方应自后记不动产租赁所得租金x元于每月前交付与甲方。

但,当甲方夫妻之一生病时,或乙方生子时,双方可重新酌商前述的约定。

第五条乙方如有下列情形之一时,甲方可撤销本契约:

(1)无法履行前述的抚养义务时。

(2)对甲方犯下重大罪行。

第六条 乙方若因前条任一事由遭致撤销契约时,不得将后记的不动产转让,并应立即将之归还甲方。

第七条 根据第二条所述后记不动产于办理移转登记或交付日之前损坏时,则撤销后记不动产建筑物的赠与,而仅赠与土地。

乙方可不支付第四条但书中的抚养费。

不动产标示:

(1)土地:

坐落于x市x街x号

面积:x x亩

(2)建筑物

木造房屋二层

面积:一楼x x亩

二楼x x亩

上列建筑物正租赁中。

本契约一式两份,甲、乙双方各执一份为凭。

立契约人

赠与人(甲方):

住址:

身份证统一号码:

受赠人(乙方):

住址:

身份证统一号码:

x x x x年x月x日

第9篇:动产赠与合同

甲方(赠与人):_________(写明姓名、住址)

乙方(受赠人):_________(写明姓名、住址)

甲乙双方就赠送_________(写明赠与标的物)事宜达成协议如下:

一、甲方将其所有的_________(写明标的物)赠送给乙方,其所有权证明为:_________(写明证明甲方所有权的证据名称)

二、赠与财产的状况:

1.名称:_________

2.数量:_________

3.质量:_________

4.价值:_________

三、赠与目的:_________

四、赠与物的交付

1.交付时间:_________(写明交付的具体时间)

2.交付地点:_________(写明具体的交付地点)

五、乙方应在_________(写明具体的期间)期限内办理所有权转移的手续,逾期不办的,视为拒绝赠与(也可以约定其他条件)。

六、合同争议的解决方式:本合同在履行过程中发生的争议,由双方当事人协商解决;协商不成的,按下列第_________种方式解决:

1.提交_________仲裁委员会仲裁;

2.依法向人民法院起诉。

七、本合同未作规定的,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的规定执行。

八、其他约定事项_________。

九、本合同自_________日起生效(可以写具体的生效时间,也可以写自当事人签章之日起生效)。

十、本合同一式两份,双方各执一份。

甲方(签章):_________乙方(签章):_________

_________年____月____日_________年____月____日

上一篇:九年级历史必背知识点下一篇:保险公司外勤总结